小学导学案论文参考大全(18篇)

时间:2023-11-30 11:55:22 作者:文锋 小学导学案论文参考大全(18篇)

范文范本是我们取得写作突破的法宝,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写作的逻辑和结构,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借鉴和启发。

小学写作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部分要写清:

(1)首先要说明写作的目的。

(2)有关概念的定义。

(3)规定综述的范围、包括:“专题涉及的学科范围”,综述范围切忌过宽、过杂,“时间范围”,必须声明引用文献起止的年份。

(4)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况或争论焦点,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这是广大读者最关心而又感兴趣的,也是写作综述的主线。

二﹑主体部分。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三、总结。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小学写作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对年轻教师而言,职称的解决是必须面对的问题。而职称的评选,相应的教学论文发表或获奖,是必备条件之一。但很多教师对论文的撰写,有着畏难情绪,总觉得不知如何下笔,更不敢去想发表或参赛。其实,教学论文的写作,并不是让人感觉遥不可及的难事,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做个有心人,撰写论文是手到擒来,援笔立就的。

教学论文的写作,其关键词是“教学”,这对一个有着多年讲台经历的教师而言,是可以理解的。笔者从事多年高中语文教学,近三年来常给很多教辅报纸刊物写稿,根据写作的经验,在这里简要谈谈教学论文的写作规律,以飨读者。

一、教学感知敏锐,一有想法就动手。

这是论文写作材料的主要,论文的写作从感知开始。列宁说:“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知识外部世界的映像,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材内容准备的再重逢,在上课过程中,也会出现意外。对课文的知识点没有关注到,或是学生对教材内容提出了质疑,做为教师要懂得及时去解决,那个解决的过程,就是一篇论文的雏形。比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最后是身披八创,秦舞阳呢?书上没有解释,有老师抓住这个点,撰写《秦舞阳去哪儿了》。

二、选材角度有慧眼,切入点小易把控。

对刚走上讲台不久的年轻教师,高深的教学理论一般掌握不多,很多教学刊物上厚重的文章,多是特级教师或大学教授撰写的。做为初学者,要对教学大纲、考试说明等学会去分析思考。知识点有大有小,大的知识点难以把控,也是不是一两千字能够说清楚的。选择其中一个小考点,去切入。如写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把近三年高考诗歌题中,跟修辞有关的内容进行梳理,找出其命题的规律和角度,进行总结、分析和探究。或者,对最近年度的高考病句类型中的某个小点,比如“褒贬不当”“成分残缺”等,做到举例翔实,言之有物,就是一篇不错的小论文。

三、常翻教辅用书,他山石可攻玉。

在学校的阅览室里,有订阅的各种教辅杂志或报纸。在有闲的时候,多去看看相应学科的期刊杂志,看看目录里的具体栏目,教学研究、课堂教案、教学心得等等,那些子目录下的文章,更要仔细看看。教学类文章,多来自一线教师对工作的思考,上课遇到的各种问题,它能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内容,或可以启发你对相同教学内容的反省。很多教学论文,给人一种熟悉感,必须学以致用。对同栏目的`文章,如果自己有想法,有与其不同的角度,就可以去尝试动笔。比如他人写议论文的精彩开头如何引人入胜,你可以考虑写议论文素材的运用或是议论文豹尾如何出彩。

四、考虑自身能力,撰写专门稿件。

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同的课程不同的知识点,喜欢的兴趣也不一样。有的善于诵读,讲解散文诗歌,精彩纷呈;有的善于写作,指导学生作为有想法。写教学论文,就可以从自己熟知的角度去思考,对日常的教学过程遇到的问题或事件进行撰写。可以从课堂教学,如何声情并茂吸引学生入笔,也可从周记、日记、考场作文写作导入。熟悉的内容,才会有话可说,才会深入思考,找到写作的灵感。比如指导学生作文发表有一定数量,写作文教学类文章,也就驾轻就熟。

五、注意语言表达,叙述必须清晰。一旦确定了论文的角度,写作的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语言文字包括词语的组合、成句、构段、谋篇等。它将构思活动的成果,按照一定顺序编排成系统的文字符号,用最佳的表现形式表达出来。陆机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由“物”到“意”,由“意”到“文”的重要性。

小学科技论文参考

最近,我突然想起了要减肥,也许是因为体重日益增加的原因吧。我先称好体重,并记录在本子上。之后,我又穿上运动装,脖子上挂一条毛巾,开始运动起来。我围着一栋楼房直跑了5圈,然后又做了不计其数的高抬腿和仰卧起坐,把我热得大汗淋漓,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一颗一颗地往下掉。

趁这个汗流浃背的机会,我大步流星地去称我的体重,我的体重不负重望地减少了0.5公斤,我记录了这时的体重。但休息了一会儿,我又称了一遍,体重竟然又恢复了原样,这时的我又气又奇怪: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体重减了下去又反弹了呢?我疑惑不解,于是打破沙锅(砂锅)问到底的我带者疑问做起了实验,并查阅了资料。

我先向热爱大自然,喜欢小动物的表妹那儿借了两只体重相当的小白老鼠,这两只小白老鼠理所当然就成了主角。我先让小白老鼠分别在它们的小房子里称好体重并记录,再让它们分别地消耗体力:第一只小白老鼠在它小屋子里的跑轮是狂跑;另一只小白老鼠则让他“舒服”地睡觉,细心的我无微不至地给第二只小白老鼠盖上了厚被子,使第二只小白老鼠热得出汗。

等它们分别“减肥”二个小时后再称体重,那只狂跑大约二小时的小白老鼠竟减了0.5公斤,而那只因“睡觉”流汗很多的小白老鼠只瘦了0.2公斤。虽然它们减后的体重显示的是狂跑的小白老鼠减得多,但是当它们休息了几个小时后,狂跑的小白老鼠和靠睡觉流汗的小白老鼠又反弹回了原来的体重,实验证明:两只小白老鼠虽然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减轻了体重,但经过休息和补充水分,它们的体重依然会回到原点或只轻一点点,这也证明大量运动和出汗运动都是通个大量排汗来减轻重量,再补充一点能量就会返回原来的体重。

科学战胜一切,暂时不代表永远。事后,我查了资料,资料显示人们从事剧烈运动后,一般体重略有下降,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足为怪。体重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运动是肌肉活动很剧烈,新陈代谢旺盛,身体产生的热量也随之增加,比安静时增加10~15倍,致使体温有上升趋势。但是人体有调节体温,使体温维持正常的能力。

在运动时,最主要的体温调节方式的排汗。随汗水的蒸发,不断向体外散放热量。特别是在热天,汗的分泌量每天可达几公升之多。由于大量出汗,所以一个人在运动前与运动后的体重就不同了。例如在参加400米跑比赛后,体重可减少0.7公斤左右;打一场篮球可减少1公斤。由于运动大量出汗,运动后体重减轻是正常的现象,因为在运动后休息几个小时,再通过饮水补充身体的水分,体重又能恢复。

我想了想,那坚持运动后又反弹,那又有什么用呢?我带者疑问去问了我博学多才的`姐姐,姐姐说:“呵呵,你思考一下,你在吃喝之后不运动,单凭走几步路能确保你的体重不增加吗?你运动后,你能肯定你补充能量后一定比你消耗的热量完全相同或过多吗?再说,如果你坚持锻炼,先运动强烈些,减到一定的体重再减少运动量,这样不就可以稳定你的体重了吗?”姐姐的一番话使我豁然开朗,对啊,运动是为了健康,只要我科学运动,科学减肥不就行了!

我很开心,我斩钉截铁,下定决心,准备持之以恒,随着体重变化而变化运动量,我相信,这一定可以使我更健康地减肥!

实验与科学证明,适量运动是最关键的,虽然运动后会很大幅度地下降,但是补充过能量后就可以恢复,但体重还是比原先略微地轻一些,所以适量的运动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

小学导学案论文参考

摘要:导学案教学是近几年推行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全新教学模式,既体现了素质教育原则,也体现了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原则。

关键词:课堂教学;导学案教学;措施。

根据自己近几年的导学案教学实践,结合几十年教学经验,总结几点导学案教学的经验心得,以供大家参考。

一、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以前教师在课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话背,纯粹是灌输式教学,课堂无滋无味,死气沉沉。课堂不能只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学案导学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好方法。

编好导学案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导学案不同于教案,教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怎么讲,而导学案的侧重点在于开启学生智慧,调动积极性,发展智能。前者重在教,后者重在学;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后者以学生为中心;前者强调给予,后者强调拿来;前者侧重学会,后者侧重会学;前者追求谆谆教诲、诲人不倦,后者目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二者虽密切相连目标一致,()但在课堂角色、观念、结构、方法等方面,有本质区别。用学案教学时,必须课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结论让学生概括总结。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将学习成果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探讨交流,实现探索、质疑、学习、应用层层推进。

三、提出明确的导学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导学案导学使学生目标清晰,避免盲目性。先根据学案理清教材要点,记录问题,然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在学习中逐步掌握方法、形成习惯、提高能力。

四、发挥学习小组作用,创造合作探究氛围。

导学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重要区别是分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既能给学生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集思广益,各抒己见,积极思考,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积极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但应注意:(1)分好学习小组,上中下搭配。(2)不要放任自流,使学生说有内容,议有目标,查有依据。(3)小组活动必须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在活动中要进行检查个别辅导。

五、用激情影响学生,使学生课上处于主动学习状态。

导学案教学必须始终让学生主动,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合作平台。这种交流只有使学生精力充沛、拥有较高兴趣,才能让其产生不竭动力,使交流合作获得最好效果。

参考文献:

黄忠兰。走近导学案[j].中学生物学,(05)。

(作者单位陕西省武功县绿野高级中学)。

小学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一年级的识字量明显增多。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识记生字成为教学的难点。在识字教学中,我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了识字教学的目的。

一、比较联系识字。

在生字中有许多相近的字,在学习时,教师不要简单地让学生单独去认字,而是把相近的字一并出现,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如:学习“目”字,可与“日”字相比较,太阳只有一个,所以“日”字里只有一横。而眼睛有两只,所以“目”字里有两横。如:学习“她”字时,可与“他”“地”相联系进行比较。在学生观察比较后,让他们总结出:这三个字的右边都是“也”,但又有不同,男人“他”是“亻”,女人“她”是“女”,“地”是“土”。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它们的偏旁及其表示的意义,便不会混淆了。

二、联想形象识字。

在生字中,有的字是象形字,如:《口耳目》一课的生字,这类字很容易让学生由字联想到它所表示的形象。还有一些字虽然不是象形字,但它的笔画组合在一起往往是一幅图画。利用这一特点,在识字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联想形象的方法帮助识记。如:学习“鼠”字,“鼠”字像只小老鼠,上面的“臼”是老鼠的脸,下面的是小老鼠的'牙齿。这样一想,这个字就会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表演动作识字。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肢体动作演示字的形义联系。在所学生字中,有一部分是动词。学动词时可以想一想动作,再做一做动作。如:学习“看”字,把手放在眼睛(目)上,像孙悟空一样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学习“跑”字,先想一想跑的动作,然后再做一下,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跑”是用足跑,所以是足字旁。这样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懂了字义,学起来不费力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四、游戏巩固识字。

学生对学过的字很快就会忘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利用游戏,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愿学,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从而主动识字,快乐识字。学习了合体字后,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摘苹果,找朋友”,即把所学字的偏旁与部首分别写在半个苹果上,打乱后贴于一棵苹果树上,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思考、判断,并把偏旁和部首组成字。哪个同学读准了,读对了,就把“苹果”送给他。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习情绪高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快速思考、判断的能力。

五、结合生活识字。

汉字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要创设识字环境,鼓励学生养成留意周围事物、学习生字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的作业本上的名字都标上拼音,然后让学生轮流发本子,以达到扩大识字量的目的。还可通过“每日一句话”“每周一首古诗”诵读活动,让学生巩固学过的生字,认识新字,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写作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问题一:言意不符,文章“糊”了!

很多老师感叹,自己写论文时常会陷入词不达意的尴尬。其实,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智慧,也不缺乏论文写作所需的理性思考。然而,一旦开始写作,由于语言文字修养的相对匮乏,行文总似挤牙膏。好不容易“挤”出一些词句来,又总觉得与自己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存在落差,由此导致“言意脱节”的现象。如果此类现象过多,文章表达的清晰度便会降低,从而使读者萌生糊涂感。

例如,有位教师撰写《附加题:想说爱你不容易》时,有这样一段描述:“一年级学生最大的思维特点是直观形象。附加题作为一种更加考验孩子智慧与思维能力的题型,需要教师针对孩子的思维特点让题目化抽象为具体、变文字为直观。”

读后,笔者不禁产生疑问:是教师命制附加题时注意呈现方式,做到“化抽象为具体,变文字为直观”呢,还是教师教学课本及作业本所编附加题时讲究引导策略,力求“化抽象为具体,变文字为直观”呢?依笔者猜测,作者本意应是后者,即“附加题的教学指导”,但观其语言表述,确实让人有些费解。

另外,总有一些文章会产生“言过其实”的弊病。例如,有位教师在《如何提高简便计算教学效率》一文的开篇写道:“在计算教学中,简便计算给笔者留下的印象最深,因为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部重头戏,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困惑实在太多。”

简便计算固然不可忽视,但称其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头戏”是否有些夸大了?在这里,用“一块重要内容”替换“一部重头戏”,或许恰如其分。

对策:加强文字表述的准确性。进行论文写作时,不要一味苛求词藻的华丽、文笔的漂亮,首要的是努力促成“我这样想”到“我这样写”的自然转化,清晰、明确、完整地将所要表达的教研思考叙述清楚。无歧义,不偏颇,这是教学论文写作文字表述的价值底线。

如笔者曾在《从“流于形式”到“指向实质”》(《小学教学研究》第8期)一文中,对当前解决问题的教学现状作出如下描述:“很多教师过分追求解题策略的丰富多样,但对每种策略仅是点到即止,缺乏扎实的本质挖掘。这样一来,解决问题常常显得‘轰轰烈烈’且‘飘忽不定’,学生在由衷感叹‘方法真多啊’的同时,并没能学到多少真正能够发挥长效的策略思想。”由此,将解决问题教学“偏重策略扩面、忽视思维深挖”的激进化状态进行了客观再现与朴实记录。

问题二:内容松散,文章“蔫”了!

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很多老师会逐渐想到一个问题的多个方面,于是,想到一点,写一点;再想到一点,再写一点;又想到一点,又写一点……这样一来,论述视角齐全了,文章内容丰满了,但总感觉是几层意思的简单叠加,显得随意散漫,缺乏精神。

例如,有位教师在《关于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思考》行文时这样叙述:“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数学学习才有亲近感,才富有活力和灵性。用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数学概念,总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不难发现,作者企图表达两层意思“依托生活情境体验数学”“借助生活实例理解数学”,虽然写得比较清楚,但总感觉两层意思断裂,读起来不顺溜,不如整合为“让学生依托生活情境体验数学、借助生活实例理解数学,使数学学习更有亲近感”。

案例与评析不匹配,是导致内容松散的又一原因。就当下小学数学论文样貌而言,“案例+评析”是非常重要的写作手法,但“案例”与“评析”常常沦为“两张皮”。

例如,在《浅谈常态化数学教学的策略》一文中,有位教师首先呈现了一个案例:课堂上,老师想挑两名学生板演。其中一名学生已经发现自己错了,老师还是要求学生将错误板演出来,并当着全班同学“检讨”错误原因……应该说,案例比较典型,也有现实意义,但作者评析时只是空洞谈论时代背景、教育理念、课标精神、人文关爱等“大道理”,而没能紧贴案例场景加以针对性剖析,进而提出改进策略。于是,文章的整体性、表达力便被削弱了许多。

对策:重视文字表述的整体性。写论文不同于写日记,它既需要触及某个主题的方方面面,也需要适当整合、有效提炼,并将几个方面的意思娓娓道来,努力实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请看笔者在《纠错:呼唤“平等对话”》(《小学教学》第8期)中所写的一段文字:“学生是尚未成熟的生命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错误,用成人眼光审视显得一无是处,但从儿童视角体味则显得可圈可点。因此,数学教师面对错例,切忌武断独裁,而应巧拓学路。

案例中,华应龙老师基于‘中立者’的客观姿态,引导‘出错者’申辩错理,组织‘观错者’指明错因,让全体学生领会了错例的合情成分和谬误之处。”这段文字围绕“错例”关键词,其三层意思较为清晰:一是“出错”的背景,二是“迎错”的立场,三是“纠错”的实例,从理论到实践,从背后到台前,呼应提升,浑然一体。

问题三:废话连篇,文章“空”了!

一篇教研论文,短的几百字,长则几千字。无论篇幅长短,每处文字均服务于主题论证,因而都是不可或缺的,可谓“少一字则嫌少,多一字则嫌多”。然而,受“越长越好、越厚越好”等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当前一些文章“掺水”现象比较严重。

首先,讲重要意义太多,写个性对策偏少。围绕主题(包括各级小标题),很多教师会用大量篇幅描述其价值意义、作用地位。比如,阐述“把握起点”的,会强调把握起点怎么怎么重要;探讨“创设情境”的,则说明创设情境如何如何必要……事实上,绝大多数文章都不可能是关于某个研究主题的“处女作”,所以其重要性、必要性往往已被前人重复千百遍,成为众所周知的“正确的废话”。在这种背景下,论文写作的生命力显然在于:既然这个主题如此重要且必要,我是怎么做的。而令人遗憾的是,本该浓墨重彩进行抒写的“个性对策”却被严重“缩水”了。

其次,引名家言论太多,亮自我声音偏少。青年教师写论文时,总习惯于旁征博引,借助专家学者的经典言论作为论据,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一篇文章中引用名家言论太多,则会喧宾夺主,盖过作者自己的声音,使文章显得空洞。例如,有位教师撰写《基于错误资源利用的数学教学策略》时,先后引用了苏霍姆林斯基、契诃夫、盖耶、叶澜、魏书生、郑毓信及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诸多理论,全文给人以“名人名言集萃”之感,但对“基于错误资源利用的数学教学策略”的诠释却很不充分。

对策:凸显文字表述的具体性。教研论文作为教师日常教学及常态研究的心得梳理、经验总结及疑惑探讨,重要的是有感而发,并且感得真切、发得具体,切忌“无病呻吟”。而相关的背景资料,仅是“作料”,应控制比重。如笔者曾应邀撰写《课改十年:数学教学的“美丽转身”》(《小学教学研究》第1期),里边关于“素材选择”有这样一段文字:“学习素材的重要意义无需多言。

但如果仅仅关注素材本身的时尚、‘噱头’,而忽视素材呈现之后的数学化过程,那么,素材宛如‘花瓶’,会成为干扰学生数学学习的‘诱惑因子’,导致数学学习走向低效。”应该说,将“素材选择”中的普遍性问题作出了客观、具体的阐述。

问题四:表述枯燥,文章“乏”了!

虽说教研论文无需刻意苛求文采,以“把思考说清楚”为主要目的,但是,作为一种通过文字记录、有待读者阅览的书面作品,可读性还是需要注意的。例如,有位教师写到备课时,有这样一段话:“一节课下来,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啊呀,我忘记提醒学生这一知识了,怪不得作业错误这么多。现在流行集体备课,我也拿来了别人的教案,但看了一下,如果照他们的设计思路,我根本上不了课,完全不是自己能把握的,所以就老老实实自己备课吧……”

显然,作为一篇论文,这里的写作语言比较琐碎,有些嗦,且太过口语化。另外,有些文章的用语尽管是书面化的,但词汇贫乏,让人缺少了通读下去的兴趣。

对策:追寻文字表述的艺术性。不求通篇美似散文,但对重点部分的表述展开,还是需要适当讲究文学性的。这样做的终极目的,并非哗众取宠,而是通过改变表达技巧,切实提升叙述张力,同时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如笔者撰写《新课程: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育》20第9期)时,对于传统教学中“线型设计”的弊端,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就好像是跟随着教师行进在一条狭窄封闭的通道里。没有旁逸斜出的余地,没有驻足细品的时间,更没有回望反思的机会,师生双方就在这样貌似顺利的数学课堂中‘蜻蜓点水’。”这里,借助比喻来说明,通过排比来强调,文章活力便被激发了。

小学导学案论文参考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从早到晚在哪生活的时间最长?(校园)。

我们每天与我们的校园朝夕相处,可以说是最好的朋友了,今天我们就以校园为题,写一篇关于校园美景的文章。(板:写景)。

二、回忆写景要求:

2、解疑:告诉学生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同学们的认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如何把这种提高运用到我们作文中去,这是五年级写景作文对同学们提出的新的要求。

3、回忆写景要求:既然同学们已经练过写景作文,下面请同学们共同回忆一下写景作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自由讨论)。

按一定顺序。

4、汇报讨论结果;根据讨论板书:抓特点。

5、自由讨论交流:这按一定顺序指哪些顺序,又要抓住哪些特点?

板书:

清楚。

板书:

颜色形态。

气味声音。

大小质地……。

8、讨论:在抓住景物特点之后,最犯愁的是什么?

生动。

板书:形象。

具体。

过渡:看来同学都有同样的感慨,为了解开同学们的写作疑团,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篇文章,听听小作者是怎样描写她的校园的。

三、听范文、受启示、解疑团。

1、放录像看,听范文,要求:边听边摘记一两句你认为描写得生动形象的语、句。

2、讨论范文:你认为她哪处写得好?为什么好?

3、总结:从以上分析,你受到什么启示,要想把文章写生动、具体,可采用什么方法?

比喻。

板书:

拟人。

夸张。

4、与小作者见面,谈心得。(小作者自我介绍,告诉同龄人写作秘诀。)。

5、小结:从小作者的一席话,你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

多观察。

多积累。

四、欣赏校园风光,感受美。

过渡:小作者笔下的校园这么美丽,如果我们学校走上电视,会是什么样子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1、放录像,欣赏美。

2、自由描绘校园美景,运用微机出示景点画面。

要求:结合画面,运用恰当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加以描绘。

3、讨论、分析、点评。

五、总结:

1、谈收获。

2、最后教师作结:让我们一起擦亮慧眼,去发现美、创造美,用我们自己的笔来描绘我们美好的家园。

总板书:

多观察。

按一定顺序清楚。

写景形态颜色比喻生动。

抓特点气味声音拟人形象。

大小……夸张具体。

……。

多积累。

小学写作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科研论文发表情况是评估、衡量学术机构及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的重要尺度。对高校来讲,是衡量一个高校科研能力、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目前对科研论文分析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做出了很多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往往以某一学科、某一高校或者某一专业方面分析科研论文,得出的结论是某个学科、某个高校或者某个专业方面的研究情况和发展趋势,对于某一地区的多个高校发表论文总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少。

本研究通过对我省八所省属重点高校近5年发表论文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八所省属重点高校为河北工业大学(简称河北工大),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简称河北师大)、河北科技大学(简称河北科大)、河北医科大学(简称河北医大)、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大),河北经贸大学(简称河北经贸)、燕山大学,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期刊数据库以及一些公开发布的官方数据为依据,时间选择从1月1日―月31日期间,对河北省八所重点高校公发表的论文,从发文量的情况、论文作者情况、论文获得基金项目资助情况、论文被引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1.八所高校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各高校最新的资料报告,河北大学现在有高级职称人数为1118人,博士点为12个,硕士学位点为133个;河北工大现有高级职称人员677人,博士点17个,硕士点56个;河北师大现有高级职称人数为854人,博士点25个,硕士点92个;河北科大现有高级职称人数为653人,硕士点50个;河北医大现有高级职称人数2058人,博士点18个,硕士点64个;河北农大现有高级职称人数为942人,博士点38个,硕士点65个;河北经贸现有高级职称人数为600人,硕士点28个;燕山大学现有高级职称人数为827人,博士点48个,硕士点156个。从高级职称人数来看,河北医大人数最多,源于河北医科大学除了学校的高级职称人数,还包含了各附属医院的职称人数,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其附属医院也是其教学单位,所以人数最多。从博士点和硕士点数量来看,燕山大学数量最多,其工科实力在河北省是最强的。

2.近5年发文量情况。

根据统计,2008―2012年5年期间,八所大学共发表论文是85638篇,平均每年每所大学发表论文2141篇。总体上来说从年代来看,这5年发表论文总数基本上平稳,20发表论文总数最多的一年,为18203篇,占总论文数的21.26%。从单个学校来说,河北大学5年发表论文数最多,达到3篇,占发文总数的23.56%;其次是河北医大,发文数为17471篇,占发文总数的20.40%;排名第三的是河北农大,发文数为10975篇,占发文总数的12.82%。总之,从近5年的发文量来看,河北大学、河北医大以及河北农大是河北省高校中发文量是比较多的,显示出它们雄厚的科研实力和较强的科研队伍。具体发文量见表1。

3.作者分布情况。

分析作者分布情况,可以了解学科研究队伍的分布状况,也可以获知该单位结构在某些领域具备的科研实力。据统计,八所高校近5年论文涉及的作者106914人,其中人数最多的前三位是河北大学、河北医大、燕山大学,说明这一个时期三所高校学术水平高,是河北高校科研的主要力量。八所高校中,发表总数为48篇以上高产论文作者共有128人,共发表论文8530篇,占论文总数的9.96%。位于高产作者之首的单保恩共发表论文数是191篇,占高产作者论文总篇数的2.24%,发表论文总数第二和第三位的分别是刘怀军、崔炜,三位均来自河北医大。统计结果表明高产作者中以河北医大人数最多,河北医大发表48篇以上作者有39人,共发表论文2757篇,占高产作者论文总数的32.32%;其次是河北农大,高产作者33名,共发表论文2123篇,占高产作者论文总数的24.89%;河北大学20名,共发表论文1341篇,占高产作者论文总数的15.72%;燕山大学18名,共发表论文1157篇,占高产作者论文的13.56%;河北工大13名,共发表论文826篇,占高产作者论文的9.68%;河北师大4名,共发文263篇,占高产作者论文的3.08%;河北科大1名,发文63篇,占高产作者论文的0.74%,河北经贸没有。高产作者排在前20名见表2。

4.基金资助情况。

基金资助论文是指由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基金组织和事业单位提供科研经费而产生的研究论文。它是科研活动的主要产出形式,代表着某研究领域内新动向、新趋势,具有较大的难度和较高的水准,受到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与重视。基金论文的生产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科科研实力和水平、科研组织能力及学科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八所高校2008―2012年来获得基金资助论文总数为20771篇,占全部发表论文的24.25%,也就是将近四分之一的论文是获得基金资助。其中国家级基金为10367篇,占全部基金论文总数的49.91%;省部级为9973篇,占基金论文总数的48.01%;厅局级为344篇,占基金论文总数的1.66%;国际合作基金87篇,占基金论文总数的0.4%。基金项目的论文往往代表着一个研究领域内的新动向、新趋势,具有较高的难度和较高的水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它的科研创新和学科前沿动态。从国家级基金论文来看,八所高校中发论文最多为燕山大学,为2770篇,占八所高校国家级论文总数的26.72%,占其发表基金项目论文总数的60.99%,发国家级论文第二多的是河北农大,为1835篇,占国家级论文总数17.70%;排名第三的`是河北大学,发文1703篇,占国家级论文总数的16.43%;从省部级基金来看,河北大学发文数最多,为1844篇,占八所高校省部级论文总数的18.49%,发文数第二的是燕山大学为1704篇,占八所高校省部级论文总数的17.09%,排名第三的是河北农大,为1641篇,占八所高校省部级论文总数的16.45%;从厅局级基金发文来看,八所高校均相差不大,只有河北经贸大学发文最少只有2篇。从获得国际合作基金论文来,河北农大没有获取过国际合作基金,发文为0篇,其他高校都获取过国际合作基金的资助,燕山大学还获得过霍英东教育基金。总之,从基金资助情况来看,燕山大学、河北农大、河北大学三所高校在河北省高校中显示出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基金论文情况见表3。

5.八所高校论文被引用情况。

论文被他人引用数量的多少是表明论文影响力的重要指标。论文出现比较高的引用率表明该论文在某领域往往是热点,甚至是该领域研究的先驱者,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单位在该领域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一般而言,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越多,其对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影响就越大,学术影响力就越强。据统计20―2012年间八所高校发表的论文中,被引用次数最高的是河北农大的1篇论文,被引用了490次;其次是河北大学的1篇论文,被引用了224次,排在第三的是河北大学的1篇文献,被引用了124次。被引频次前10名中,河北农大占4名,河北大学占4名,河北经贸一名,河北医大一名。具体见表4。

6.结束语。

通过对河北省内八所重点高校所发表论文的统计分析,研究发表河北省内高校之间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从总体实力来说,燕山大学、河北农大、河北大学这三所大学在省内科研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其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都要强于省内其他高校。从单个指标来看,五年发文量比较多的是河北大学、河北医大和河北农大;高产作者比较多的是河北医大、河北大学和燕山大学;获取基金资助较多的燕山大学、河北农大和河北大学;论文被引较多的是河北农大、河北大学。但是与全国同类高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全国重点高校相比,差距更为巨大,所以省内高校一方面要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保障科研资金足以支持科研工作,培养实力雄厚的科研团队,另一方面大力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给他们创造非常优良的科研环境,再者就是营造和谐宽松的科研环境,做好切实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小学写作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2]彭小冬,侯万里,吴库生,符霞,周彦,张振,谢旭,程锦泉,赵志广,vickierasmus,janhendrikrichardus.幼儿园教师手部卫生知识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7,(05):341-345.

[4]朱玉玲,张学忠.农村中心幼儿园的标准化建设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2):137+150.

[6]李晓峰,孙晓漫.幼儿园环境设计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7,(04):61.

[7]李霞.多媒体课件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才智,2017,(12):60.

[13]景赛男.欠发达农村地区民办幼儿园生存困境研究——以河南省鲁山县仓头乡a园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7,(04):51-55+101.

[19]王和平.民办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福州市民办幼儿园g园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04):49-52.

[20]刘权锋,范庆引.浅析智慧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电脑迷,2017,(04):21.

[26]孙树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非连续性——基于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7,(01):98-108.

[31]黄君丽.幼儿园如何抓好教育教学管理[j].中国校外教育,2017,(07):143+154.

[32]吴燕飞.幼儿园主题活动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7,(01):252+254.

[38]钱程,顾敏华,马焰,姚建香,束方燕.一起由coxa16引起的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j].医学动物防制,2017,(02):144-146.

[43]高潇怡.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问题与改进——基于对美国《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借鉴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01):30-36.

[44]杨秀娟.浅谈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现状及对策探析[j].科技展望,2017,(05):309.

[45]王默,王彦波.对我国民办幼儿园教师权益保障政策的反思——基于国家及地方政策文本的分析[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01):24-30.

[48]张欣.浅谈废旧物品在幼儿园的有效利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2):263.

论文浅谈小学激趣教育范文参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决定着语文教学课堂气氛是否和谐。我们说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靠铁的纪律管出来的,它依赖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依赖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依赖于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努力创设民主气氛,实现民主对话、民主交流,呈现一种协商式、和风细雨式的良好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学生观,因学行教,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以饱满激情感染学生,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重塑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形象。只有改善了语文教学中师生不和谐的关系,才能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形成良好心理氛围,调动其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也才能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气氛,实现语文教学的多元目标。

2、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让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

陶行知说过,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教师将学与游戏结合,学生对喜欢的东西学得就快,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快乐、有效地学习语文。

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教师不是用说教去教育学生,学生不再用死记硬背来学习。通过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

教师在课堂创设游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选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游戏:一是找朋友: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生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去找另一张。一位学生说:“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与其他学生的卡片对上了就说:“我是你的好朋友。”找错了就说:“错、错、错,赶快去找好朋友。”二是猜猜猜。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

3、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奇松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多媒体在辅助教学的活动中,通过图像、声音、动画、游戏等形式,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对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景的办法,并不仅限于用多媒体,还有许多成功方法。总之,通过创设情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兴趣的阀门。

4、优化评价模式,让学生享受成功与自信。

学生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评价不是教学目的,而是一种教育学生积极向上的手段。评价的结果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和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教师不恰当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或抵触情绪,不利于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一是把评价的机会留给学生。在日常测验时,教师甚至可采用“免考”方式。教师的充分信任,必然会得到学生的回报。这种民主的评价方式更会增进师生间的信任感,并能够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充分地展现自己,发挥出应有水平。

二是评价标准要多元化。世界是多样化的,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唯一标准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来评价自己或同伴的学习,体现出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层次化,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我教育、自我评价。

小学小论文范文参考

例如,在讲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论文范文主义过渡”一节时,就可以将“德国”作为范例进行引导,让学生建立起关于“德国”的社会形态改变的认识,从而用相同的分析方法去概括19世纪下半叶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例如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历史发展的特点.这种范例引导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是很不错的教学方法.

3.不断讨论。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历史课程的讨论之中,目的是希望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综合能力.例如,有老师曾布置“应该怎样认识殖民侵略的两重性”这一问题.这个问题本身范围就比较广,在课本上是没有答案的.学生在进行讨论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比较,他们也希望了解这个问题,因此各抒己见,在课堂上进行激烈的争论.讨论的目的不是要得出一个固定的答案,最重要的是讨论的过程,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历史的意义,帮助学生用唯物历史的观念去看待问题,而不是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同时还能解决认识上的误区.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缩小讨论的范围,比如对一些历史人物进行评价,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客观、正确的论断.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渐渐成为教育界的发展趋势.由于历史课程的特殊性,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时刻贯彻素质教育的核心,将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结合起来,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素萍.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教学参考,2011(30).

[2]王吉华.初中历史教学要重视课堂创新[j].学周刊,2011(14).

[3]王明玉.历史教学中应该加强素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8(s1).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参考

对此,教育主管部门也有着清醒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从新大纲的要求中不难看出语文在中职教育中所承担的重要使命。

基于这一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发挥相应的作用,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做出应有的贡献。

2.1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依托的是我国丰富灿烂的文学资源,而中国文学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所表达的感情总是依托于具体的情境。

传统文学作品中有各式各样的情感表达,有斜阳晚树也有小桥流水,有抚今追昔也有壮志未酬,有人生苦短也有悲欢离合,有忧国忧民也有对酒当歌。

然而,这些情感和情境与今天我们的生活有着一定距离,对于文学基础相对较差的中职生而言,理解难度更是不言而喻。

所以,语文教师如果想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就必须还原和设置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接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3]。

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来说,本首诗只有4句,其表面意思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对其背后隐藏的内涵和意义,却需要通过还原当时的情境才能让学生理解。

教师在讲解之前,可以先介绍作者李白和诗的主角孟浩然的情况,让学生知道: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了,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

然而,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

从《李太白集》里可以看出,李白最崇拜和喜欢的诗人就是孟浩然———李白在《赠孟浩然》中曾经写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

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两人的友谊,他们诗才出众、互相仰慕、相见恨晚。

在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李白与孟浩然经历了一场长时间的同游,把孟浩然既当作老师又当作朋友,感情甚笃,所以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因此,诗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充满了与偶像依依惜别的味道,显得颇为伤感。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则别有深意,因为扬州在当时是京杭大运河上最重要的城市,也是当时中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对于扬州的繁华,李白一直非常向往,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前去,所以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依依惜别之外又多了一分羡慕和无奈。

继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位于山顶的黄鹤楼是当时最高的楼之一,登高远眺整个长江漫漫无际,接地连天,十分壮阔。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眼看着帆船一点点消失在远方,可想而知他注视的时间有多长。

让学生用感情去诵读,引导学生想象、领会诗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怀,体验古人深情厚谊带来的感动和温暖。

从审美角度来看,后两句诗又充满了一种无法言说的空阔感,用唐诗研究专家康震的话来说就是,读这样的诗歌,能让你感到整个人生的境界都是开阔的。

2.2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在目前的语境下,多元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对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多元文化所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强势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入侵,使得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降低。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文化,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那么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价值,并对其产生认同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指出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例如目前十分流行的日韩剧所依托的日韩文化,其根源则是中国的儒家文化。

如果我们由此入手,就不难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4]。

其次,引用实例说明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例如在世界各地普遍兴起的孔子学院和汉语热;法国总理希拉克十分热爱中国历史,对于青铜文化的研究近乎专家水平;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能说十分流利的中文,这都体现出各国政要对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重视。

中国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智慧是一种生存智慧,在1988年的一次集会上,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其共同发表的宣言中表示,如果人类要避免世界性混乱,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当学生了解到这些之后,定然能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3联系古今,拉近距离。

中国传统文化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延绵传承,从未断绝,许多文化现象在今天仍有遗存。

所以,语文教师要结合现实,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解释中国传统文化[5]。

例如今天所说的“名字”在古代其实包含名和字两个概念,名与字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著名诗人李白,字太白,这里的太白实际上指的是太白星,而李白名中的“白”字就是太白的简称。

再如苏轼,字子瞻,名中的“轼”字是乘马车时的扶手,用以眺望,所以用“瞻”作字。

除此之外,在古代称字表示对他人的尊重,例如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当时的许攸,原来称曹操为孟德兄,后来对曹操有意见了干脆称他为曹阿瞒,由此引来杀身之祸;又如当年三十多岁的康有为见到二十多岁的梁启超时称其为“卓如兄”而不是“启超”,就是为表示对梁启超的尊重。

在这里“,兄”并不一定表示年龄的差异,而是对于对方地位的认可及人格的尊重,所以在古代年逾古稀的老人称呼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为兄的事情并不少见,由此也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和温润是十分值得现代人学习的。

2.4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交流。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一门课程若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依赖师生的良好配合,语文也不例外。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而不能由教师一味灌输。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与学生进行互动呢?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认真备课、联系现实,充分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张驰有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古代场景和古代人文气氛[6]。

例如在讲解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这句诗时,先让学生理解诗意,然后重点解释“折柳”。

“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常常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之意。

折柳既是当时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客旅他乡的亲人早早归来的意思。

学生从对古代风俗的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另一方面,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能够及时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此外,学生也要事先了解课程内容,收集相关资料。

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自然就很容易理解文学作品,在轻松愉快的诗情画意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不经意的诵读中接受了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对文学的了解。

例如在讲解抒情性作品时放应景的音乐辅助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赏析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病起》这首诗时,可以配乐朗诵,把诗人“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悲壮沉郁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欣赏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走进当时的情境,感受作者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

此外,在讲解描写性作品时可以展示相应的图片,讲解故事性作品时可以播放相应的影视或戏剧片段。

总而言之,就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促进学生理解和学习。

3结语。

叶圣陶先生认为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是教育的重要项目。

然而,涵养和培植必须有所依托,那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关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现实以及学生、学科的特点设计教学,深入浅出,联系古今,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岑爱音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附设中医学校。

小学生论文范文参考

^v^伦敦12月22日电(记者黄堃)英国一群小学生创造了一项科研“传奇”。他们对大黄蜂的觅食行为进行实验观察,并在英国皇家学会主办的《生物学通讯》上发表了研究论文。据称,这是国际学术刊物第一次正式发表主要由小学生完成的研究论文。

皇家学会是具有数百年历史的久负盛名的科学组织,其主办的《生物学通讯》属于影响力较大的国际学术刊物,而这篇小学生论文通过了该刊正常的同行评议审稿程序。孩子们在论文中发表了其研究结果:大黄蜂的确具有观察和学习颜色组合模式的能力。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却为昆虫视觉辨识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证据。

这篇论文由来自英国德文郡布莱克沃顿小学的25名8岁至10岁的小学生完成,伦敦大学学院的博·洛托博士为他们提供了科学指导。博·洛托博士告诉^v^记者,这是一个观察大黄蜂认知能力的实验。他只是提供了实验工具并帮助将研究结果整理成论文,整个实验设计和数据获取都是由这些小学生完成的。

在孩子们看来,实验观察更像是他们与大黄蜂之间的一场游戏。洛托为他们提供了“游戏工具”——一个模拟花朵的有机玻璃面板。面板上有4个方阵,每个方阵中有16个圆圈。这些圆圈可以改变颜色来模拟花朵,圆圈中间有凹槽,用于盛放模拟花蜜的糖水。

孩子们自己设置了游戏规则:当每个方阵周边为黄色而中间4个圆圈为蓝色,或周边为蓝色而中间为黄色时,中间4个圆圈中有糖水。大黄蜂很快就学会了判断这种模式,到中间“采蜜”成功的几率高达90%以上。

为了探索大黄蜂如何进行判断,孩子们还设计了对比实验。比如将中间4个圆圈改为绿色,而周边仍是黄色或蓝色。结果就整组大黄蜂而言,“采蜜”地点较为分散。说明在第一个试验中,它们不是简单地记住到中间采蜜,而是学会了判断蓝黄两种颜色的组合模式。

研究还显示,有的大黄蜂在颜色改变后仍然更多地到中间采蜜,说明它可能比较“聪明”,能够将原来的颜色模式推广到新的颜色。

美国纽约大学的劳伦斯·马洛尼和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纳塔莉·亨普尔·伊瓦拉在《生物学通讯》配发的评论文章中写到,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因为以前研究人员只知道蜂类有很强的空间判断能力,本以为它们会按空间规律仍然到中间采蜜,而实际上大黄蜂还具有观察和学习颜色组合的能力。

小学生器乐教学的研究论文参考

高校音乐学专业“民族器乐普修”是指打破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大班制教学。一个教学班少则5人,多则20人以上。这虽然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学扩招后师资不足的被动之举,但也契合了民族音乐“民众性”这一特征。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庞大的群众基础,需要大面积的普及与教育。因势利导地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理念,选用恰当的教材,也不失为民族器乐与文化推广的新举措。在民族器乐普修大班制教学中,由于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习惯了“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师生们都很不适应。不仅教师对组织课堂教学无所适从,而且在课堂上,教师根本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学生的“个性化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个性化特长”也不能及时发挥,相对于以往“一对一”的专业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作为高校教育者,应从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技术与文化等几个方面着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新形势下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有机结合。

一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尽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音乐艺术本来崇尚的就是自由,只有思想的自由,才会拥有无限的创造力。因此,对知识的开拓性教学是我们普修教师应该引起重视的。民族器乐演奏方面的很多技术性问题已经定型,少有扩展、创新的余地,但技术与文化、教学与技术的融合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可能会使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技术动作的过分苛求,以及不断机械地重复练习一个技术动作,容易禁锢学生思维的灵活发展。自由的思想和学习自主性的丧失,是人才培养的大忌,是当今我国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过于强调学生做好每个技术动作,似乎不做好就不继续后面知识的讲授,结果学生在一个问题上被卡住,就无法继续前行,导致学生看不到学习的进步,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心理。其实,绕着走,撇开现有的问题,先学其他的知识,也许会有好的效果,只要学生认真思考,不断练习,很多技术在融会贯通之后,就会恍然大悟,这是我国传统艺术所强调的“妙悟”。

二推动以兴趣为动力的学习导向。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不断地保持学生的兴趣,对新学的一门课程,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有浓厚兴趣的,但兴趣如何转化为持久的动力,是民族器乐普修教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譬如,在练习曲的选用上,除了保持教学所需的传统曲目外,还可将技巧训练与流行音乐作品结合,增加一些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改编的练习曲。又如:不断地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包括课堂、课外的演出等),以往教师大都以专业水准来要求演出者,但对于民族器乐的普修生,甚至是结业了的学生,演奏水平都不可能像专业学生那样高,如果不改变以往的观念,普修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几乎得不到任何表演机会,因此,要以齐奏、合奏、简单的参与演奏等形式让学生得到锻炼。一是让学生的每个小进步都得到教师、同学、社会的认可,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二是给学生演出的压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高标准地要求自己;三是让学生在舞台上得到锻炼,增加演出经验,提高舞台心理素质。

三提倡以多元化为特征的教学手段。

以往一对一教学的过程大体是:先听学生弹上节课的作业,然后指出存在的问题,最后布置新练习曲或作品,简单讲解一下要点,学生回去自己练,教师好像只是一个布置作业的监工。这样的教学,对于那些基本功扎实、自学能力强的主修学生,也许还有效果,但对于普修学生,恐怕很难奏效。这就要求教师耐心指导、谆谆善诱,甚至是陪伴式教学。不仅要将演奏中的问题解决,还要教给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学习方式的科学性不在于形式上的新颖,而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目标[1]。很多普修学生以前未接触过器乐学习,对器乐演奏中的乐句、乐段的“气口”把握不到位,甚至无法用形体语言表达出来,或者是做了也很生硬,没有美感。那么,教师让学生多观察中国太极中动作的连贯性与力度、内在气韵与外在气息等方面的关系,然后设计一系列的无琴练习动作来提高对“气韵”的理解和表现,借助其他专业领域的动作或技术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器乐普修的学习。现今高校民族器乐专业教师教学的技能、技巧和方法,大都是从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无意识地学习的,多采用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教学模式,很少根据新形势下新的教学环境与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所教课程进行专门的教学研究和设计。很多方法未必就适应当代的教育形势和社会需求,也未必适应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但凡一门成功的课程,都是经过课程研发组针对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生理、技术、技能等诸多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由教师多次试讲,研发组跟踪听课,不断反馈、研讨、打磨,设置各种可能的事件并进行应对方案的制定,制定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道具、语言,甚至是教师的表情等各种预案,以求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因此,对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技巧等的培养,要形成体系性、专门性的制度,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大班制教学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一堂课当中解决学生常见的问题,是教师要思考和研究的。因此,自创一些课后无琴辅助练习是快速提高学习效率的最好的方法之一,如手指、手腕、手臂的放松即灵活性练习、气息练习、身体的放松与协调练习等等。当基本功的问题解决后,很多演奏技巧方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针对大班制的教学模式,笔者还尝试过采用教师“助手”制,取得了一定效果。因为是普修教学,相对于主修来说,其技术程度要求会低很多,因此,让高年级的专业主修学生来做教师的助手,既解决了教师无法顾及每个学生的现状,也让高年级的.学生得到了教育实习的机会,正所谓“教学相长”;既解决了课堂教学不够细、不够全面的问题,又让高年级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锻炼。与“一对一”的精雕细琢的教学模式相比,大班制课堂教学效果有差别实属正常现象,但考虑到我们开设民族器乐普修的初衷,就是尽可能地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器乐艺术,也就释然了。只有了解,才会喜欢,才会有兴趣和志趣去传播和推广它。因此,对技术的要求不用很高(事实也无法在短短的两年普修当中达到很高的演奏水平),但对民族器乐文化的深邃内涵的理解,却是我们要重视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们不仅要教基本的演奏技巧,还要将民族器乐丰富的文化传递给学生,如针对民族器乐的旋律线条美的特征,教师就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思想入手进行讲解,至于中国音乐“协和”与“不协和”的问题,则可以结合“儒、道”两家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思想来讲解。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艺术形态特征的源头,也可以拓展性地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接受演奏技巧训练的同时,接受到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

四加强以普修为目的的教材建设。

建国以来,我国民族器乐教材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规范不够、标准不统一、内涵不足等诸多问题,特别是普修层面的教材极其缺乏。若让只有两年学习时间的普修学生使用专业教材,勉为其难,若使用业余或者儿童教材,又达不到高校音乐专业对应用型人才与民族文化传承者培养的要求。因此,加强民族器乐普修教材的建设是有效性教学的重要一环。针对教材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真正将有效性落到实处。

(一)规范与灵活并举。

民族器乐普修教材既要有严格和规范的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目标,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既要给教师一定的规范,又要给教师一定的自由度;既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基本的训练,又要让学得好的学生“吃得饱”、“吃得好”,还要让学得不好的学生“吃得轻松”。因此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技术的把握,都要有一个最低水平要求,还要有最高水平追求,允许学生水平差距的出现,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找到成就感。

(二)技术与文化并举。

现在教育界使用的教材,大多以乐谱为主,缺少对作品全方位的诠释,特别是对传统文化与民族乐器相结合的文化层面的关注就更少。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现今市面上的民族器乐教材中理论、文化类的教材不足5%,传统文化与技术相结合的教材更是至今未见。就普修层面的教学而言,主要是以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为首要目标。在教材建设中,注重技术讲授的同时,更要注重民族文化内涵的传递,这是我们追求的至高目标。

(三)传统与流行结合。

传统乐曲和练习曲是教学的首选,这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首要载体,但针对当代青年人的特点,也要与时俱进,编写出既适合教学,又是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练习曲,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现代流行音乐改编的乐曲和练习曲,是最好的方式。

(四)歌、舞、乐结合。

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歌、舞、乐本来就是一体的,只是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才开始分化,各自独立成为一个乐种形式。还民族音乐一个本来的面貌,应是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追求的,这也是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要的。高校音乐学器乐普修教学,承载着发展传统音乐文化的重任。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广,影响的因素也很多。要打破以往的习惯性思维,不断创新,进行有效教学,唯有如此,民族音乐文化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继续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小学写作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往往是同学们比较困惑的问题,也存在不少的误解。不少同学把文献综述写成是论文的梗概或缩写,也有些同学是干脆罗列文献充数,个别同学甚至是在论文完成以后再开始文献综述的写作!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突出,亟待解决,为此专门写就此篇短文,希望能够对学生有所帮助。

一、文献综述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文献综述就是对特定的某一领域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而写成的一篇文章,它介于文献资料汇编和文献评述论文之间。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文献”性。

与一般的论文不同,文献综述以文献为文本和素材,而不是以现实中的数据和亲自调查得来的资料为素材。它所归纳和分析的是文本中的观点和理论这样的事实,而不是外部客观世界的事实。所以这要求围绕一定的选题范围(这一范围的选择决不是不重要的。有些同学把文献综述的题目就定为“文献综述”,这就如同把论文的题目定为“论文”一样荒谬!),大量地搜集文献,包括各种类型,各种载体,以及各种历史时期的,经典以及非经典的文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献综述要求作者在浩如烟海的各种文献里面,进行“从观点到观点”的调查研究。

(二)“综”合性。

文献综述要求具有全面、综合的特点,而不是要求“片面而深刻”。它重视的是归纳的方法,而不是演绎的方法。它主要关注的不是某一具体的法学观点,而是这一观点在学术谱系上的位置,即在学术研究历史过程中的逻辑地位。当然,综述的过程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选取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高度浓缩式的阐述,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所有搜集到的文献中的观点,哪怕没有多大价值的观点。文献首先贵“精”而不贵“多”,这主要就表现在对于文献中的观点的取舍上。

(三)阐“述”性。

文献综述重视对文献的叙述或描述,概括,但并不要求对文献的理论观点给以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进行论述。文献综述基本上不直接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尤其不要排斥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学者的.文献,根本不予搜集和归纳,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客观、中立的立场和角度,而不是先入为主,带着有色眼镜去搜集和概括文献资料,尽管绝对的客观是不可能达到的。

这也就是说,一篇好的文献综述不是因为具有自己的创新的观点,而是具有自己的创新的系统化的,有条理的叙述方式。

二、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和步骤。

首先,开篇引言,明确所欲探讨的文献的范围或领域。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很多领域,不可能一一详细阐述,只能选取某一方面来进行探讨。这一领域就是本科学生所欲写作论文的领域。通常这一领域是比较狭隘的,以便于集中精力,搜集资料。

其次,明确写作的顺序。如可以按照文献产生的时间顺序,文献之间的逻辑顺序(某学术观念或理论的定义、性质、作用、价值等),或以学者,即文献作者的重要程度顺序等。

第三,阐述学者的基本观点和理由。这里特别需要注意不同学者观点的对比。实际上找出观点之间的差别和对立、冲突,通常比发现不同学者之间的相同之处要更加具有学术上的重要意义,因为这可以积极地促使作者去思考问题。

这里要强调的是,不仅要对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和归纳,更要对该领域问题的历史学的渊源的探究和说明。

第四,结语。学术观点之间的谱系学线索的梳理,以及必要的该学术问题进一步观点或理论的展望。说明已解决的问题,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第五,参考文献附录。写明主要搜集了哪些文献资料。

此外,具体形式格式,如摘要、关键词、注释等同一般论文的要求,并不因为是文献综述而有所降低。

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一般包括确定领域,搜集资料,归纳整理,简要分析概括,成文等几个步骤,与一般论文写作差不多(写作文献综述,可谓是论文写作的预演!)。这里不再赘述。

三、文献综述的作用和价值。

作为本科生来讲,写作文献综述主要是为了:

(一)写好自己的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是给自己看的,是下一步撰写论文开题报告的必需(对于学院的要求学生只能遵守,从这一点来说,文献综述同时也是学生“必须”要撰写的),不可或缺。不了解,或不充分了解(仅仅搜集和物质性的占有文献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前人的研究进展情况,如何开始自己的写作?一切“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能写好文献综述,自然写好论文也就无从谈起。

(二)熟悉论文写作的过程,培养自己的学术素养。

文献综述表明了学术继承性的一面。文献综述可以反映论文写作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论文写作的质量。评价一篇论文是否是真正的好论文,通常只需要看一下参考文献就可以大致确定了。在现实中写作论文不一定要首先写作文献综述,通常只需要作者在脑中有一篇文献综述就可以了,未必要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而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要这样做,是由于这是一种正规的学术训练过程。现在写文献综述,是为了将来直接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实际上有些大家有时甚至可以不打草稿,一篇短的文章直接一挥而就!)做的准备。文献综述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的搜集、归纳文献资料的能力,为将来进行学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献综述可谓是学科研究史,如某一特定领域法学史的探讨。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中国法学史,中国民法学史,以及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文献(通常在学术期刊的年终一期都有这样的文章)来加深自己的理解。

论文浅谈小学激趣教育范文参考

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主动参与学习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学习活动的最佳状态,实现课堂高效。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导语。

(一)巧设疑问、悬念导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引起的。因此,在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引起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欲望,实现学习高效。如教学《论语》时我就设置了这样的导语:1988年,77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的宣言中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寻找智慧。”孔子和《论语》为什么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去寻找答案。

(二)游戏活动,氛围导趣。

课前开展五分钟“热身”活动。刚上课,学生思维没有转换过来,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在每节课上课铃响的前3分钟和后2分钟,共5分钟时间,为学生的热身时间,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设计、组织活动或表演。譬如成语接龙、比划猜成语、我爱记歌词、美文朗读、即兴演讲、诗歌背诵、戏剧表演、猜谜语等活动。然后在活动最后设有奖惩的环节,促使学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学生经过这样的热身,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课堂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情景,体验导趣。

讲课前,教师依据要讲的内容,先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多变的动作,或借助幻灯打出图像,收录机播放音乐等方式,设计富有真实性(生活真实)、典型性、情感性(在背景音乐中想象)、学科性、问题性的教学情境,造成浓厚的情景氛围,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中,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背影》一文,课的开始,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一些有关父母的感人画面的幻灯片,同时播放背景音乐《父亲》来创设情境,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父亲为自己劳累的画面,把学生领入一个个感人的现实情境。这样,学生受到感染,引发出了感恩之心、珍惜之情,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总之,用巧设导语来激趣的方法不胜枚举,除以上激趣方法外,还可用时事新闻、歌曲、图画、实验、标题、温故、多媒体、名人史话、诗文名句、神话故事等内容来激趣。不过,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运用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学情、教学条件等来定,选择一种或综合几种进行。

二、目标介绍,预习反馈。

(一)精设目标,导向激趣。

目标是指行为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它是一种强烈的刺激。目标的制定要语言简洁又具体可行,要体现着新课标中三维目标的要求,要符合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和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并针对学生的预习中产生的疑问和教师预设的重难点情况随机确定。老师在每节课授课前都明确地告诉学生当堂课的目标,并将其写在黑板的“学习目标”边角处,然后等到一节课即将结束时再反过来检查是否达到这个目标。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使努力学、专心听的学生都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二)预习反馈,导学激趣。

针对导学案完成情况采用学生抢答或老师直接出示答案两种方式进行预习反馈,借助反馈出的优秀小组、优秀个人和导学案问题来导引学生学习,如果被评优秀而产生成就感,学生自然更加积极地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去;如果不是,那学生在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后,就会主动的带着自己的疑问去寻求解决,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设疑导思,以思引趣。

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有思维才有兴趣。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设置科学精妙的有层次性的难易适中的问题,让学生由疑生趣,驱动大脑兴奋,自然而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此处设置的疑问主要是学生自主预习中存在的疑问,可以是自己发现的疑问,可以是教师预设探究点,也可以是同学的疑问等。为了设疑,教师可采用迁移法、悬念法、故事法、游戏法等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无论如何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教材,深入研究学情,又要联系实际生活,解读课标及教材要求,预设出能使人人都有收获的具有层次性、经典性的问题,然后引发学生探讨,学生互相质疑补充,教师启发引导,从而达成课堂高效。

论文浅谈小学激趣教育范文参考

教学中学习目的性的渗透,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热情与自觉性。

1、利用课文内容,帮助学生间接认识学习目的如运用《三味书屋》、《一定要争气》中鲁迅、童第周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学习意志与求知欲的教育;利用《李时珍》、《爱迪生》中李时珍、爱迪生的形象,进行生活目标的树立与真理追求方面的教育;引用《为人民服务》等课的中心进行远大理想和人生观的启蒙教育。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学习知识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从而产生学习要求。

2、引导学生认识学习活动的直接意义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掌握词义对造句的作用,明确背诵课文、写好片段、日记、广泛的课外阅读等对习作的作用。这样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的用处,能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内趋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归因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成败的原因进行分析与解释的过程。它对一个人的学习进取心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一般说来,学生如果认为是由于自己的努力、学习能力强、学习任务较容易才取得较好成绩,或者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才导致学习的失败,那么他无论成败,对待学习总能持积极进取的态度,成则受到更大激励,败则促使更加努力。反之,则可能导致学生的自卑与退缩心理,降低对学习的成就动机水平。

1、进行正面的归因引导。

教学应力求避免给学生以“你无能”的暗示,而应从正面鼓励入手,对学生作归因引导。正如新课改倡导“拇指教育”,抓住学生回答后的时机,寓夸奖于评价之中,对学生学习有进步竖起大拇指鼓励:“你答得不错,进步真快呀!”“不是背得挺流畅么!只要有信心,多朗读几遍,谁都能背出来!”“有进步!再努力一把,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这些语言指导与暗示,就有利于启发学生消除对自己智力和能力发生怀疑的消极倾向,认识学习成功的关键在自己的态度与行动,从而激起努力进取的信心。

2、提供现实的归因动力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想取得好的成绩,都想赢得老师和父母的称赞。因为,只有好的成绩才是提高学生归因水平的最现实的动力,所以,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帮助学习困难者查漏补缺以取得较为明显的进步。

消除被老师“遗忘的角落”,使每个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回答愿望;因材施教,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使他们都有可能“跳一跳”而摘到“桃子”,从而激发起求知欲望。要善于与学生“心理换位”,正像新课改提倡教师要当“学生型的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上来给学评定成绩。诸如把低分者列出“示众”,随意提高及格分数线,作文不评高分等做法都应力求去除。

三、重视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指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的好奇有与生俱来的一面,一经诱导,便会转化为成就动机。所以教学活动中的新异因素总会引起他们的注意,进而接近并去了解“这是什么”和尝试解决“为什么”。诱发学生好奇心的策略主要有:

1、形成教学互动“互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直接交往,相互影响和相互促动,从而改变教师单方面的活动为师生反映的积极性。这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2、鼓励个性发展新课改理念提出,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富有独特、个体性地来把握这个世界的真谛和意义,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策略。

3、引导情感迁移积极性情感是人的智力活动的催化剂。教学中可有目的地将课文中某种思想感情迁移到学生的学习与思考中。

四、促使学生产生“心理失衡”

学习活动中的心理失衡,是指学对自己知识与技能的不满足或不满意的体验。由于内心体验失去平衡,学生会产生探索和理解知识的需要,并通过努力学习去满足这种需要,以实现心理平衡。譬如规定完成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对其中的生字新词必须查字典、作记录;按一定要求给自己的父母写信,汇报自己的阅读与习作的情况,并要求父母对所写的信提出意见;把总体上写得不错而又有些某些缺点与小错误的习作,公布出来供集体评议;组织“小记者”采访活动;组织学生为集体办报,推荐图书。

这样,即把可内的教学有机地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在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实践作用,同时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因遇到一定困难,而感到自己知识、技能的某些不足,感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有需要改进的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也需要进一步的加以培养与发展,从而进一步产生学习的需要。

五、利用课外活动动机的迁移。

活动动机的迁移指的是: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的情况下,利用他对课外其他活动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从而产生学习的需求。

六、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竞赛。

心理学研究发现,只要有比较对象存在,人们就会自然地产生好胜的意识,不管有意无意总想分个高低,于是便激发出力求超过对方成绩的竞赛行为。特别是小学学生,在竞赛的条件下比在默默无闻的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与工作。

1、即时竞赛。

就是课堂教学中组织的竞赛,可以是个体性的,也可以是集体性的。个体性的竞赛有:看谁背得又快又好,看谁问题提得好、答得好等。这样能使学生在有“观众、听众”的情景里为获得自尊与荣誉而努力思考,并能即时获得学习结果的反映,以利及时校正。集体性的竞赛如问题共答,由小组讨论后,小组代表答题,组内其他成员补充发言。

2、延时竞赛。

就是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的竞赛,它有利于维持学生情绪的兴奋和紧张行,对学习活动保持适度的焦虑,从而使成就动机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参考

众所周知,小学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教学重点。因而,如何写好作文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关键点。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的,在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对作文教学的个人看法,希望能够与大家一起分享。

1、教师要实现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例如,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以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2、教师要将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

3、教师要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印象很深,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很容易接受,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别人的,或轮流交换互阅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此时,若再重新习作一次,就能上一个等级,这无疑提高了作文水平。

4、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的能力。

丁有宽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并自己进行修改,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布鲁诺说过,“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头痛于作文的学生,则是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以上的只是笔者个人的一点教学经历,每为教师对于作文教学都有自己的见解,以上的只是个人的偏见。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语文教师都要全面提高我们的作文教学水平,培养我们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