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汇总16篇)

时间:2023-12-18 22:57:44 作者:LZ文人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设计的一种教育方案,它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份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找规律》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具体例子。在日堂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存在,这为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的素材。

1、使学生能过游戏、观察、实践、猜测、推理等教学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2、通过涂一涂,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从图形中找出规律。

在数量变化图形中找出规律。

一、探索新知

1、观察贴图找寻规律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小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贴两组红黄小花)

问:谁能知道接下来贴出的会是什么颜色?(红色)

问:为什么你会猜是红色呢?(叫多人回答)

师: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你们刚刚的猜测是不是正确的。(三组)

师:仔细观察下这些小花,你会发现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找)

问:谁能上来将小花重复的部分圈起来?(提醒从前往后,圈出红黄)

小结:小花的排列的规律是,将红黄作为一组,再一组一组的往下排。

2、动手找寻规律。

师:谁能用这些小花排出另外一种规律?(两位同学来排,其他的在座位上思考)(黄红黄红)

问:你能发现这组小花的排列规律吗?(黄红为一组,再一组一组的往下排)

3、提升观察(三个为一组)

师:将小花按照红黄黄、红黄黄依次排列下去,让学生找寻规律。

问:你能说出这组小花的排列规律吗?(红黄黄为一组,一组一组往下排)

问:这与前面摆的两组小花的规律有何不同?(前面为两个一组,这个是三个一组)

小结:看来不仅可以两个为一组,还可以三个为一组,当然也可以4个、5个、甚至更多个为一组。

二、应用新知

问: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能找出生活中其它事物的排列规律吗?

三、总结

小结: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很棒,希望你们学了这节课后能用你们敏锐的小眼睛发现生活中更多事物的排列规律,谢谢大家。

新课标小学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数》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教学难点: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一、感知规律

1、伸出手张开,问:有几个手指?有几个空档?如果每两个手指间夹一枝笔,能夹几枝笔?(板书:每两个手指间夹一枝笔)

2、请4名男生和4名女生排队,要求:每两个男生之间站一个女生。全都排着符合要求吗?怎么办?(排成4男3女)他们是怎么排的,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

交流表示的方法。师:这样的排列方法叫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二、探索规律

1、出示教学挂图。

(2)这些一一间隔排列有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规律?同桌合作讨论、探究。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出示名称:两端物体中间物体

(4)归纳出“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三、运用规律

各自解答。交流。

该怎样解决?

2、(1)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提示:一根木料锯1次,能锯成几段?画图理解。那锯3次能锯几段呢?为什么?

(2)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四、拓展规律

1、把前面表演过的4男4女再次请上台。思考:有什么办法不多加一名男生或者不去掉一名女生,使每相邻两个男生之间站一名女生?(围成一圈)归纳:当围成一圈时,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同样多。

提问:为什么桃树也是75棵?

五、总结规律。

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科书第85页的例1及做一做。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教具:例1情境图的课件。

学具:正方形、长方形、圆、三角形等。

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一、激趣引入。

二、教学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先让学生观察一会儿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汇报交流。

2.引导学生描述图中的各种规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规律的理解。

预设1:彩旗是按照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这样的顺序重复排列的。

预设2:彩花是按照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一朵红花、一朵紫花这样的顺序依次重复出现的。

预设3:彩灯笼是按照一盏红灯笼、两盏蓝灯笼、一盏红灯笼、两盏蓝灯笼、一盏红灯笼、两盏蓝灯笼这样的顺序重复排列的。

预设4:跳舞的同学是按照一名男生、一名女生、一名男生、一名女生、一名男生、一名女生这样的顺序依次重复出现的。

教师归纳总结:我们刚才找到的彩花、彩旗、彩灯笼,还有围成跳舞的同学们,都是按照顺序依次重复出现的,像这样按照顺序地重复排列就是有规律地排列。(板书:找,依次、重复出现)。

3.按发现的规律在图上圈一圈。

教师:同学们发现的规律可真不少!在我们上面找到的每一组规律中都有重复的部分。每组规律重复的部分一样吗?我们一起来圈一圈、找一找吧。

学生边在图上圈边说,找出图中重复的部分。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圈的。

教师总结:像这样按照顺序一组一组地不断重复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准确地发现规律中重复的部分是找规律的关键,它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规律。

4.想一想: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要有规律地挂彩旗、彩花、彩灯笼的呢?

三、拓展练习。

1.课件出示练习题。

2.刚才我们都是在找规律,现在我们来摆规律。学生用学具摆出有规律的图形。

3.老师用教具摆出有规律的图形(先摆3个,让学生观察这3个图形有什么不同?接着摆,最后的3个让学生上黑板摆)。

4.涂一涂85页做一做,请你先想一想自己打算按怎样的规律涂色,再动笔涂一涂。

四、联系生活。

同学们不但会找规律,还学会了摆规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规律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找找自己身边有规律的事物。教师图片展示。

五、知识延伸,创造规律。

和父母一起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我在课堂中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喜欢的“猜魔术”为引子,通过“找简单的规律——画规律——找生活中的规律——动手创造规律”等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3、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对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找一找、涂一涂、拼一拼、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规律。

5、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把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节课,我和同学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小学数学一年级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找规律》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找规律”在教材中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而本节课找最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如果这节课把握不到位,那么将会对学生后面的学习造成障碍,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水彩笔。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今天我带来几朵小花,奖励给在这节课中会学习,表现好的同学们,你们想要吗?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师:现在让我们先来猜一猜第一朵花的颜色是什么?

指生猜,一直猜到第六朵。

师:老师不明白了,为什么一开始我们都猜不准,后面就越猜越准了呢?

师板书:“规律”并领读。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规律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来找一找生活中的规律。(板书:找)让我们用心的读一下课题(生读课题)。

二.新课。

1.课件播放主题图。

师:同学们认真看图,看一看图中都有什么?比一比谁的眼睛最明亮,谁说得最完整。

指生汇报。

指生汇报。

师:小彩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黄、红)。

3.你发现什么的排列规律了?(小花是按红紫的规律排列的)。

4.师:灯笼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

师:同学们,这组灯笼后面丢了三个,你能不能补上呢?

指一生贴在黑板上。他补得对不对?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孩子!

5.师:教室里有彩旗,小花,灯笼,布置得这么漂亮,小朋友们迫不及待地要开联欢会了,看,他们唱啊,跳呀,他们来了!

师:出示小朋友图。同学们观察小朋友的排列有规律吗?

师:老师要是先数女(男)生,又是什么规律?

师随着学生的汇报,在图片上圈出一组。小朋友图在课件上圈一组。

师:我们把重复出现的部分称作一组(板书一组)。师领读像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准确地找出规律中的重复部分,也就是一组,是找规律的关键。(边说边指黑板)一组可以是几个?指生答,可不可以是四个,五个,甚至更多呢?师肯定可以。

三、巩固练习。

1说出规律,并找出一组。(课件出示3道题)。

2.找出规律,并把规律补完整(课件出示3道题,前两道是补充规律最后面的,第三题是补充规律中的)。

3.摆出有规律的小花。出示彩花。

师:除了像老师这样,你们还可以摆出其他的规律吗?谁想到黑板上来摆一摆?(指2生在黑板上摆,并汇报规律)。

其他的同学做85页做一做,做完以后指3生汇报。

4.掌声的规律。

师:同学们太了不起了,能摆出各种各样的规律,把教室装扮的越来越漂亮了,老师要送给你们掌声奖励,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掌声3次。老师的掌声有规律吗?谁能继续拍下去?指2生拍。

我们全班一起来拍一下好吗?(全班拍出有规律的掌声)。

5.学生自己设计出喜欢的规律。

可以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唱一唱,跳一跳……。

同学们汇报。

6.找生活中的规律。

师:春夏秋冬也有规律,就连我们的一日三餐也是有规律的,早餐、中餐、晚餐。

师:对啊,生活中到处都有规律美。

四.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找规律)。

师:让我们用心的读一下课题好吗?找规律起!(生读课题)。

师:学完了《找规律》,你想说些什么?生汇报。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既学会了找规律,又能创造规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将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1.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课件、两种颜色的圆片。

一、情景导入感知规律

1.有星期和电话号码让学生感知规律重要

板书:重复出现

什么在重复出现?

我们把这几个数,叫一组,也就是一组一组地。板书:一组一组地

2.教学生读, 让人感应什么在重复的方法。

3. 板书:找规律

小结:你们为什么不能记住我的手机号,是因为我的手机号没有规律,看来规律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发现规律、研究规律、运用规律、并去找生活中的规律。

二、引导探究,寻找规律

出示熊大熊二为了阻止光头强破坏森林而建造的围墙图。

(一)寻找围墙的排列规律

1.找一找:让学生自己观察,去找一找围墙的排列规律。

2.说一说:

(1)让学生说出围墙的排列规律,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围墙的颜色是有规律的。

(2)教师提问:什么在重复?

红黄一组在不断的重复。

3.圈一圈:让学生圈出围墙重复的部分。

4.修一修:你能按照围墙的排列规律再继续把围墙修好吧。

(二)感知方向的排列规律

从游戏中感知左右的重复排列,从而引出方向也有规律。

(三)过桥问题

1、生找规律。

2、读规律。

(四)饼干问题

(五)地板和窗帘问题

1、找规律。有颜色、形状、大小、方向四方面的规律。

2、拍手读规律。

三、闯关游戏,运用规律

第一关:说一说。

第二关:猜一猜。

第三关、摆一摆。让学生创造规律。

第四关、从形状和颜色两方面寻找规律。增加了题的难度。

四、回归生活、寻找规律

1、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2欣赏有规律的图片。并配有押韵的语句。

五、课堂总结

这一环节我总结全课,为本节课画上了一个句号,同时鼓励学生创造出更多美得规律来点缀我们的生活。

六、作业

让学生设计一串手链送给自己喜欢的人。

板书设计 :

新课标小学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数》教学设计

1.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科书第91页。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卡片。

一、激趣引题

小朋友们在小华的房间中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先出示情景图,吸引学生的注意,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巩固旧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a.规律有很多种,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朋友们真聪明,它们都是有一组重复出现的。

拿出自己的学具摆一摆,把你找到的规律与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电脑出示数字)那么,后面应怎么摆呢?

(出示图形与数字)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并不是重复出现的,而是依次增加1个图形。

四人小组共同用学具摆一摆,比比哪一小组最先找到规律。

哪一小组愿意将你们发现的规律告诉大家?(学生上台讲解,教师配合出示相应的数字与图形。)

e.谁知道这三组图形的规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它们都是依次增加相同的数。

f.你能创造出一些像这样的规律吗?可以用学具摆,也可以在本子上画。

谁来展示一下你创造出来的规律?

投影器展示,并让学生说出规律。

2.教学例8。

a.大家看,这是小华创造出的规律(电脑出示例8)。

她创造的规律没有图形,只有数,你能找到规律吗?四人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谁把你找到的规律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发现这个规律的?那么,后面的数是几?为什么?(电脑出示每次增加的5和3,以及后面应填的数。)

不管有没有图形,在数量上它们都是依次增加相同的数。找规律时,只要算出每相邻两个数的差就可以了。c.你能创造出一些规律来考一考老师吗?大家可以研究一下,看谁创造出的规律最好。

学生说出自己创造的规律,教师板书,并与学生共同参与,一起找规律。

三、巩固深化

1.完成书上第91页做一做及第92页第4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

2.出示第92页思考题。

比一比,谁是聪明的孩子,最先找出规律。

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教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的第一课时。但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遵循的是相同的课程标准,相似的知识点,面对的是相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只是知识呈现的形式有所不同。下面就我教学这节课的一些思考,向大家作个汇报,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节课教学内容,特拟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能力目标:通过涂色、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规律的美和创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现事物的简单排列规律。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对于规律有一定的感知基础,但是缺乏有意的注意、学习和研究,认识模糊而又肤浅。同时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但思维灵活、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本节课采用直观演示、游戏激趣、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猜一猜、摆一摆、涂一涂等一系列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对规律有个比较清晰地认识;指导学生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为主要学习方式,从被动到主动、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双面胶,正方体长方体学具,蓝色圆片、黑色三角形、红色正方形卡片若干,水彩笔,作业纸等。

结合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五个部分:

流程一、在情境中感知规律。

新课伊始,通过一串有规律排列的千纸鹤,让学生在观察、猜想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直观感受简单规律的存在和美丽。

流程二、在探究中认识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中游乐园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灯笼、彩花、彩旗的排列规律,利用三组不同物体,反复展示最简单的一一间隔排列规律,使学生对规律的认识逐渐清晰。

再通过男女生排队的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使用规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巩固对规律的认识。

流程三、在生活中欣赏规律

通过让学生在熟悉的校园图片中找规律、在生活中找规律和对有规律排列的美丽图片的欣赏,进一步拓展学生对规律的认识:规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规律的形态千变万化,加强了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学生下一步运用规律、创造规律及发散思维做好铺垫。

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有规律排列的秩序感、美感和应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流程四、在运用中理解规律

这部分安排了三个环节:摆一摆、涂一涂、说一说。

一系列富有生活性、游戏性、趣味性、挑战性,且有坡度、有层次的习题,由易到难,由“扶”到“放”,最大限度的使学生所学知识在练习中得到拓展。通过摆学具、涂色、看图找规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求知热情。并在运用中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理解,也为下一环节中创造规律作好铺垫。

流程五、在创造中深化规律

请学生用信封里的图形卡片摆一摆,尝试自己创造一些有规律的组合。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深入理解规律,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整节课中,始终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充分体验、动手实践、积极创新,努力做到既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注重合作交流,既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共进,又关注情感和体验的提高,让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领会规律的本质。

新课标小学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数》教学设计

1、学习在9格内按照一定的顺序有规律地进行排序。

2、对思维训练活动感兴趣,愿意用语言说出排序的规律。

教具:白板课件《找规律》、电子白板、笔记本电脑、移动白板、6组小动物图片、白板笔。

学具:幼儿人手一套9格及小动物学具。

一、复习游戏,唤醒已有经验。

1、导入。

师:“今天我带来了两位好朋友,它们在哪呢?”

2、游戏“排队”,复习abab模式。

二、学习按规律进行4格间隔排序。

1、出示2个小动物图片和两层楼房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2、师幼一起帮老虎和狮子分房间。

要求:横排住的两个小动物不一样,竖排住的两个小动物也不一样。

三、学习按规律进行9格间隔排序。

1、出示3个小动物图片和3层楼房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2、按幼儿的要求安排小动物住进第一横排的房间,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们的排列顺序。

3、请幼儿安排小动物住进第一竖排的房间。

四、幼儿操作,展示作业。

1、出示操作材料。

2、提出操作要求。

(1)横排住的3个小动物不一样,竖排住的'3个小动物也要不一样。

(2)谁住第一间房间自己决定。

(3)分房间时要注意小动物的排列顺序。

3、幼儿操作。

4、改错。

教师出示一个错误的操作结果请个别幼儿改错,集体检查。

5、探索发现其规律:斜着的房间里住的小动物是一样的。

6、展示幼儿不同的排序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找规律》的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找出事物变化规律,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2、培养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学会图形排列规律的寻找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涂色卡,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吗?为什么呢?

2.课件出示主题图。

观察主题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揭示课题《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彩旗的规律,猜一猜下一面旗是什么颜色?

师:你是怎么猜的?

2、课件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师:灯笼、小朋友的排列又有什么规律呢?

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颜色?

学生思考、交流。

3、课件出示彩花排列图(将原课本中的“绿、红”排列改为“绿、红,黄”三种颜色的排列)。

师: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

师:猜一猜,下一组花是什么颜色的?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涂一涂。

学生根据规律涂颜色。

2、摆一摆,创造规律。

师:这些规律都会找了,那你能不能创造出新的规律呢?试试看,拿出学具摆一摆。

生动手摆学具。

学生展示作品,欣赏数学美。

四、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1.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2.欣赏规律美。

五.总结。

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能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培养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理解“规律”含义,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课件主题图、幻灯片、图片。

一、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出示两幅水果图:一幅图是有规律排列的,另一幅图是杂乱无章放置,让学生说一说哪一幅图好记忆,并说明原因。

师总结归纳,肯定生有道理的解答。强调有规律摆放的图形便于记忆。有规律摆放的事物不仅便于记忆,还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生活中处处有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找规律”。(揭示主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例1——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观察情景主题图:

(1)情景主题图中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2)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揭示:图中的人和物都是按规律排列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小组合作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主题图中的各种规律。并理解“规律”。

请把你找到的小秘密悄悄告诉小组同学: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及方法。

学生展示:

图中彩旗的排列规律是:()。

图中彩花的排列规律是:()。

图中灯笼的排列规律是:()。

图中小朋友的排列规律是:()。

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用笔圈出彩旗、彩花、彩灯、小朋友重复的部分。教师用课件闪光灯一组一组圈出进行验证。

3、总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的。

像彩旗、小花、灯笼、小朋友这样,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叫做重复排列的规律。(板书:一组一组重复)。

4、教师强调:一组事物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至少2次或2次以上,才能称为有规律。

5、巩固练习:摆一摆:

(1)让学生自己摆出后面2个图形:

(2)指名回答摆了哪2个图形,为什么这样摆?

(3)同桌合作:你来摆,我来说规律。

【设计意图:即时练习,强化了学生对找规律知识的理解】。

三、数形结合、拓展认知规律(学习例2——简单数字的排列规律)。

(一)呈现例2的第(1)题,让学生先观察:

1.说一说:

(1)你发现了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2)你能圈出其中的一组吗?

(3)碗的排列规律与前面所学的规律有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颜色上没有变化,但数量上有变化。而且数量上的变化规律还可以用数字表示出来。

2.试一试:

(1)你能将碗的数量上的变化规律用数字表示出来吗?请学生说出相对应的碗的下面的数字。

(2)教师用课件闪光灯一闪一闪完整呈现例2的第(1)题:

3.议一议:碗的排列规律与数字的排列规律相同吗?

(1)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理解:数字表示的是相对应的那种图形的个数,所以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数字的排列就有相应的变化规律。

(2)同时让学生感受:它们可以表示相同的规律,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

(二)、自主完成课本例2的第(2)题。

13131()—————————。

四、闯关游戏。

第一关:猜一猜下一个是谁?(课件对比出现)。

提问:几个为一组?

小结:有的两个一组,有的三个一组,还有多个一组的。有的颜色相同,但形状不同;有的形状相同,但颜色不同。

第二关:按自己喜欢的规律涂上颜色。(第85页做一做)。

第三关:火眼金睛(课件出示)。

小结:有的颜色不相同,形状也不同。

第四关:真假色——摆一摆(课件出示)。

如果继续摆下去,第5个是蓝色吗?

五、回归生活、寻找规律。

1、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2、欣赏有规律的图片。并配有押韵的语句。

六、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足之处?今后需要注意什么?

七、附板书设计:

彩旗。

彩花一组一组重复出现。

灯笼至少2次或2次以上。

小朋友。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91页。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1、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推理能力。

2、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索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能说出用“凑十法”计算的算理,并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课件、小棒。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9加几》,你还记得我们重点讲了什么方法吗?(凑十法)。那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有关《9加几》的知识,看看大家是否真正掌握了。

(一)大家一起来。

多媒体有关9加几的口算体,学生进行抢答。

算完后,挑2—3道题,让学生用“凑十法”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又快又准的。

如:9+8=17,见9想1,把8分成1和7,9+1=10,10+7=17。

(二)小火车开起来。

出示下列的连加法,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为呈现新课做铺垫。

7+3+2=8+2+5=6+4+1=。

7+3+4=8+2+6=6+4+5=。

7+3+9=8+2+7=6+4+8=。

(一)播放动画,引出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9加几》,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8、7、6加几。(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个小动画,看看动画里讲了什么。播放教材主题图运动会跑步动态情境(8个小朋友跑在前面,后面又有5个小朋友跑过来的情境)。

问:动画中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让我们求什么?

预设:前面跑步的.有8人,后面跑步的有5人,求一共有多少人跑步?

如何列算式?(8+5=13)。

(二)合作探究,多种方法学习8加几。

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这么快?先找人说一说,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师可以提示学9加几时,用了什么哪些方法,巡视同桌讨论情况,适时指导。

汇报方法:指名说一说用了什么方法计算的。(预设:点数,接数,画图,摆一摆等等)。

教师相机板书,并鼓励孩子们想出的各种计算方法。

(三)方法总结,反馈补充。

教师对学生所说的方法进行补充并总结,计算8+5=?时,可以用点数,接数,画图,摆一摆,凑十法。

(四)重点突破,解决问题。

重点讲解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回忆学习9加几,我们是如何计算的。

1、利用凑十儿歌,帮助回顾旧知。

师生拍手一起唱儿歌:1凑9,2凑8,3凑7来,4凑6,俩5相凑就满十。

2、理解“凑十法”思维过程,熟练说出算理。

师:要想凑成十,见9想1,见8想几呢?(想2)(见7想3,见6想4,见5想5)。

师指导学生利用凑十法说计算8加几的算理(板书指导说明):见8想2,把5分成2和3,8+2=10,10+3=13(指名反复练习算理,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3、练习巩固。

用凑十法计算下列各题:8+3=8+6=8+7=。

(一)创设情境,复习8加几。

(课件出示公交车,车上有关于8加几的计算题)师:去羊村必须要坐公交车,司机叔叔给我们出了几道难题,大家能答对吗?那我们开火车进行口算,口算后就可以出发啦!

(二)自主学习,用“凑十法”探究6、7加几。

计算:7+6=6+5=。

自学提示:

1、用“凑十法”完成上面两题。

2、跟同桌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生自主学习讨论,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用凑十法说说算理。

(出示懒洋洋、喜羊羊、小灰灰、灰太狼等人物图片)问:你想跟谁去玩呢?想跟谁玩就点开哪个人物,每个人物后面有关于8、7、6加几的练习题。

师:向慢羊羊村长总结汇报,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生自由谈论)。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羊村的孩子们也非常开心,他们祝大家学习快乐!我们下次再见吧!

一年级找规律教学设计

这是找规律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会寻找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为后面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发现图形不断重复排列的简单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和表示规律,同时会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的排列方式。在发现规律,描述和表示规律以及简单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感受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数学规律规律美的意识并能学以致用。教学重点时能发现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规律。教学难点是理解重复排列规律的含义并能准确描述和应用规律。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我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产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的价值。”这一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回顾整节课,学生好像是在“节日”中度过,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内容的真实性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先是创设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动画情景,接着围绕“装扮我们的教室,过快乐的六一”这一主题,将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现实场景中,将数学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在这美丽的“节日世界”里,学生用独具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以积极的心态去创造、去享受,以激发他们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二、探究性、活动化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保障。

《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探索,同方交流自己的发现,准确的描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主发现不同层次的规律,有图形形状的规律,颜色的规律,掌声的规律,小朋友自己上台排队的规律。利用15朵花按自己喜欢的规律涂色,展示学生的答题纸,汇报自己不同的想法。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探索规律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切身感受到数学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只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一直在担当着主人翁的角色,主动地探索规律、创造规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三、联系生活,感悟规律的美从学生说出自己生活中见过的有规律的事物,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结合,学以致用,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营造出规律的美的感受。再用课件让学生进一步对规律的美有所体验,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中也处处充满这美丽的规律。

总之,本节课我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强化语言表达训练,是本节课教学中我较为注重的学习策略。在教学环节当中,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摆一摆、涂一涂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感悟规律、经历发现规律过程,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不足: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更应该使用儿童语言及语气,贴近学生,使学生有亲切感,更加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堂。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在具体的环境中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探索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8的减法,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

3.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多样性。

探索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理解十几减8的减法算理。

讨论法;操作法。

主题图,小棒20根。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吗?这节课我们通过捉迷藏这个游戏来学习数学知识。

2、出示课题:捉迷藏。

3、出示主题图:说说图中的信息。

我们一共来了(13)人;现在只能看到(8)人。

4、提出问题:藏起来的有几人?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2、列出算式:13-8=?

3、试一试,你会计算得数吗?

13-8=5。

4、集体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

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a10-8=2,3+2=5。

b8+5=13,13-8=5。

c13-3=10,10-5=5。

d13分成10和3,3-8差5个不够减,10-5=5。

…………。

5、摆一摆、圈一圈。

摆13根小棒,从中拿出8根,可以怎样拿?在桌子上摆一摆,圈一圈。让学生理解13-8=5的算理。

6、看一看,说一说。

看线段图,说一说13-8在图中表示的含义,并带着学生亲自数一数13往前数8个数,是5。

7、算一算。

12-8=17-8=。

这两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然后再说一说计算方法。

三、练一练。

1、用小棒和计数器做一做、算一算。

11-8=14-8=。

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然后计算出这两题的得数。(也可以用计数器做一做)。

2、画一画,填一填。

让学生在数线上画出计算过程。

3、看图列式。

让学生说出图义,并尝试提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列式计算。

4、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先让学生算出得数,再尝试让学生说出每组算式的规律。

5、摘苹果。

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教材,设计,北师大,教学。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1.上、下。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1.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

在黑板上画一动物头像,让学生轮流给小动物添上鼻子,做游戏的学生需。

蒙上眼睛,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该同学,让其顺利添上鼻子。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左、右。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认识物体”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为后面“分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认识物体”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看一看“、“分一分”、“玩一玩”、“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直观几何体的不同形状,并知道相应的名称,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学生在这部分内容之前都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物体,已经有形状方面的初步感知和体验,所以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会太困难,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建立他们初步的空间观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辨认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并知道他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经历对熟悉实物的分类、观察、触摸等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孩子的参与意识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并正确判断。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组织生动活泼的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和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上课伊始,创设学生喜爱的智慧老人送给同学们装满礼物的神秘的百宝箱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接着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找一找、玩一玩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操作感知、汇报交流。活动中让学生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整个课堂教学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具准备:

1、准备颜色、大小不一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

2、多媒体课件。

3、大小不一的物体模型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flishi播放带子里的礼物;各种形状的实物(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拄)让学生说一说,都有什么礼物。

(3)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分一分吗?学生观察并分。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

(二)观察、探究认识物体。

再用同样的方法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这几种图形。

板书名称并粘贴这集中物体的图,反复让学生熟悉物体名称。利用课件的优势将立体转化空间图,水到渠成,自然明了。

2、动手操作,分一分。让学生将学具袋中的物体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分一分,在与同桌交流,在全班汇报。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3、摸一摸,感知特征。学生动手摸这几种物体,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集体交流。让学生经历了整个验证过程,这样使孩子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了解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应用新知。

4、游戏,猜一猜。教师准备各种物体的袋子,让一名学生闭眼摸出指令的物体。在同桌利用学具袋互相猜一猜。比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

5、课中休息2分。

6、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设计这样的活动,既丰富孩子对物体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增加孩子的生活知识。既突破了学科的局限性,又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材整合观。

7、找一找,连一连。ppt出示一些实物和这4中几何体的图形,实物与所对应的立体图形相连。既巩固了新知,又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

8、数一数,填一填。ppt出示四种几何体组装的机器人,数出四种几何体各有多少个,并填一填。数一数的活动既体现了知识的灵活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具有创造的魅力,使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

9、看谁做得精彩,作业:回家与家长利用这4种几何体体搭建你喜欢的物体。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他们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四)总结反馈。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2、初步认识钟表,会看钟表上的半点时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认识半点的方法,并会认半点时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认识半时的规律。

教学准备:

自备小闹钟一个,电脑课件一套,小动物的头饰多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电脑出示一组整点时刻,让学生认,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认的(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

2、师:请认真观察这些钟面,你发现了什么?

(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二、认识半点。

出示钟面:7时半、8时半。

2、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得出规律:钟面上半时时,分针指着数字6,而时针总是指向两个数字的中间。

出示二个钟面上的表示的时刻,

3、认一认电脑出示图片(即书中第93面的做一做)。

师:请你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几时在干什么?

4、出示7时、7时半。

(教师小结)。

三、练习反馈,激活思维。

1、请你在你的钟上面拨一个你最喜欢的半点时刻,并说一说你为什么最喜欢这个时刻?

2、准备几把椅子,在椅子上挂出画有整时半时的钟面图片,请几位学生戴上标有相应时刻的头饰,玩就各位的游戏。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