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统计说课稿(通用18篇)

时间:2023-11-30 07:57:24 作者:温柔雨

统计是实践的指导者,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数据分析,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方案。在实际应用中,许多领域都需要统计工作的支持,下面是一些应用案例。

一年级《aoe》说课稿

《aoe》是人教版小学第一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汉语拼音,课文主要讲了aoe的认读、它的四声以及书写,课文以图画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3个单韵母,课文插图生动活泼,富有意趣,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教材。

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和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能读准字母的音,认清字母的形,正确书写。

2、认识声调符号,掌握aoe的四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声调的音。

3、认识四线格,学习四线格。

4、培养学生观察图画和读书的能力。

教学重点:aoe的音、形的教学。

解决方法:指导看图,形象记忆。

难点:掌握o的发音,学会aoe的四声,读准二、三声。

解决方法:指导口形、反复练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围绕学习目标,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方法的整体构想上,我准备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有所发现,再带出语境歌,帮助学生初步感知,然后采用读——思——议——读的方法学习,并结合游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为此,我准备安排两个课时引导学生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设置形象生动的故事情景,让学生整体上感知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借助表音表形图,在语境中认识aoe3个单韵母。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认识四种声调符号,掌握aoe的四声,能够直接读出带调的韵母。

第二课时:借助表音表形图,帮助学生复习aoe的音形,指导学生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

观察法、谈话法。

第一课时。

(一)欢迎来到拼音王国。

介绍汉语拼音的三大家族。

(二)看图讲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师:老师知道大家都喜欢听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个小韵母都藏在故事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故事,找一找这三个小韵母吧。

2、学生听故事。

(引导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讲故事。)。

师: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庄,绿草如茵,小溪清澈。有一天,太阳公公还没爬上山坡,一位小姑娘就站在小溪边唱起了a字歌。大公鸡听到了歌声也跟着唱起来。它们的歌声引来了大白鹅,伴随着优美的歌声,大白鹅在水中翩翩起舞。它跳着唱着,发现自己在溪水中的倒影,便不由自主的哼起歌来。几只刚学会游泳的小鸭子听到歌声也都往这边赶来,它们也来参加这场清晨音乐会呢!

3、师:同学们找到了吗,谁来说一说?

4、学生汇报后,教师进行评价。

5、板书:aoe。

(二)学习三个单韵母的发音。

1、教学单韵母a。

(1)读准a的音。

师:小姑娘唱歌的时候,是把嘴巴张大的,我们念a的时候,也要和唱歌一样,要张大嘴巴,读音要拉长些,口型保持不变。

教师带读,学生跟着念,体会发音要领。

师:看我先来念,嘴巴张大aaa。

指名读,小组开火车读。

(2)认清a的形。

(1)师: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图,找一找小女孩身体的哪一部分像a。

是啊,小女孩的头像a,圆圆的脑袋像a的肚子,她的小辫子就像是a的小尾巴。

(2)教师教学生说顺口溜:“圆圆脸蛋扎小辫张大嘴巴aaa。”

(3)(好,现在大家把手伸出来,)我们一起来写个a,a要两笔写成,先写半圆,就是圆圆的脑袋,在写一笔竖弯,是小辫子。

学生跟着写,书空。

(二)教学单韵母oe。

1、读准韵母o音。

(出示oe教学)。

o是圆圆的,读的时候嘴巴也要圆圆的,口型保持不变。

教师范读,学生跟着范读。

2、认清o的形。

(1)师:同学们观察一下o,它像什么啊?

生:……。

(2)教师教学生说顺口溜:“太阳出来红通通,公鸡一叫ooo。”

(3)(好,现在大家把手伸出来,)我们一起来写个o,o要一笔写成,从左上起笔写成半圆后继续往上写,与起笔处相接。

学生跟着写,书空。

3、读准韵母e音。

读e时,口型要变扁,嘴角往两边咧开,露出牙齿,口型保持不变。

教师带读,学生跟着读,体会发音要领。

指名读。

4、认清韵母e的形。

(1)师:请你们看看图,e长得像什么?指名说一说。

生:

(2)教师教学生说顺口溜:“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像个eee”

(3)(好,现在大家把手伸出来,)我们一起来写个e,

e要一笔写成,从里面的“-”起笔往上,再接着写半圆。,教师再次范写,学生跟着书空。

(三)巩固练习。

1、教给学生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发音方法、认清形,学说顺口溜:

嘴巴张大aaa。

嘴巴圆圆ooo。

嘴巴扁扁eee。

2、随机出示单韵母,指名认读。

(四)学习四声。

1、认识声调符号。

师:三个单韵母跟我们一起完了这么长时间,我们该送他们回家了。

(点击课件,出示声调符号图片)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小汽车分别是怎样走的?生边说,教师边出示四声调,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声调符号,韵母遇上它们,读起来声调就不同了。

2、师:有同学会读韵母a的四声调吗?谁来试试?(出示a的四声调卡片)指名读一读。

3、四声的读法和小汽车的走法是一样的':

第一声是平的,坡也是平平的,我们念的时候也是平的;

第二声是上坡,声音也要往上;

第三声要拐弯,要先下坡再上坡,声音也要先下再上;

第四声是下坡,声音也要从高往下降。

4、教师带读声调儿歌:一声高高平又平,二声就像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边读边打手势,学生打手势跟着读。

5、教师带读a的四声,边读边打手势。学生打手势跟读,指名读。

6、学会了a的四声,oe的四声你能自己试着读读吗?(出示oe的四声)。

7、教师带读oe的四声,学生跟读,指名读。

(五)课堂小结。

一年级说课稿

各位领导,我今天要讲的课文是一年级语文上册《画》这篇课文:

《画》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字与拼音(四)中最后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编者将这首诗安排在拼音单元教学内容完成之时,可能正是考虑到学生通过之前一个月左右对声母、韵母及特殊拼音规则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拼读能力和较强的拼读兴趣,借机巧设一首绘景美、韵味足、字面浅的五言谜语诗,让学生既能“现学现卖”尝试独立拼读识字,感受其中乐趣,又能在自己标准的普通话诵读中去感受诗句美。另外本文识、写字考虑到了拼音知识点的点拨、强化,无形中对拼音单元的学习进行了反馈。

根据教材特点,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我为本课拟订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2、随文识字11个,会写4个字。

3、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4、生通过师点拨个别字词、图文对照感悟诗情、品读诗韵,在自己的美读去享受诗与画中鸟语花香、山水相衬之美。

教学重点:1、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

2、会认11个字,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1、读准诗句中“山有色”一词。

2、掌握“去”、“来”的笔顺及关键笔画。

3、学会通过读好诗句中的反义词读出诗句的美感、韵味。

创设“赛诗会”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运用启发式、点拨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自主拼音识字、实践情感美读诗,在学诗的过程中去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让学生通过“圈”找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识字。用五星勾出翘舌音帮助正音。通过师渗透“远近”这组反义词,尝试找出其他几组反义词。然后尝试透过图文对照理解诗意、感悟诗画美,自悟读诗韵律感。

(一)激趣开场、创设情境。

创设“赛诗会”情境,从学生表演、诵读已学过的诗带动一股爱诗热情,教师借机参与其中吟诵《画》引出本诗的教学。

(二)自主识字、尝试读诗。

学生自渎《画》,用“圈”的方式找出生字并用拼一拼的办法认识它。学生尝试读诗,师正音,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字音的检测,激发学生赛读兴趣,让他们都愿意读好、多读。师点拨画五星标注翘舌音的办法强化普通话对字音的讲究。生从读通一句逐渐训练读通全诗。

(三)点拨字词、自悟韵律。

(四)图文对照、读出美感。

图文对照,感受画中的诗,诗中的画,领会几对反义词的意义,体会山水花鸟相衬的美,从而自发的美读古诗。

(五)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通过翻滚列车、邮差寄信、画中藏宝等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巩固随文识字效果。

(六)静心观察、乐中书写。

在学生在音乐中赏字、陶冶情操、静心学写字。

(七)拓展训练、模拟作诗。

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

通过学生反复地拼读,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无形地识字,再通过多种形式读诗及趣味游戏方法巩固生字。通过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读反义词,理解反义词,进而达到自己尝试读出韵律感、节奏感,读出自己从诗、画中体会到的真情实感。在音乐中陶冶诗情,让学生不仅喜欢读诗,还愿意写好诗中的字。

本诗的教学我主要以读为主要教学活动,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各种不同的目标引领下让“读”贯穿学习始终。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予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只需借机点拨关键点,让学生能自信、自学、自渎、自赏、自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要给学生一个较为开放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自主学习显现出来的个性能得以张扬。

板书:

远山有色。

近水无声。

去花还在。

来鸟不惊。

习题设计:出示三幅山水画,选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用上反义词仿写一两句诗。这个设计从课本出发,激发学生创作诗句的兴趣并且渗透反义词的用法。

一年级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快上一年级》这首歌曲轻快、活泼,节奏鲜明,很适合大班的孩子来演唱,随着主题我要上小学的开展,孩子们对小学生要做些什么,小学可以带什么等等有很大的兴趣,结合主题选择了歌曲《我要上小学》来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愿望。通过师幼互动,贯穿游戏情境,以鼓励、赏识的方法来调动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愉快地投入到整个活动中。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对歌曲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理解能力较强,对领唱、齐唱的歌曲特别感兴趣,但对唱法还有一定的难度,必须进一步的学习。因此,设计了这一活动,通过这首歌曲的教学,可以提高幼儿的音乐水平。

(三)教学目标:

幼儿学习音乐的目的是使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正如《纲要》所说,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因此我定目标为:

1、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初步学会演唱歌曲。

2、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表达要去上学的美好愿望。

3、乐意用领唱、齐唱、轮唱等方式演唱,体验不同演唱方法带来的不同音乐感受。

(四)教学准备:

1、经验准备:熟悉小学的环境。

2、物质准备:歌曲《快上一年级》、小学生书包、幼儿绘画作品《快乐的小学生活》。

(五)教学重、难点:能用领唱、齐唱、轮唱等方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在师幼互动的基础上我运用了欣赏、图谱教学、游戏等教学方法:

1、欣赏法:音乐活动必不可少的方法,在活动中我先引导幼儿完整欣赏,其目的是保持乐曲的完整性,让幼儿完整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特点,为活动的开展做情感铺垫。

2、情景教学法:在幼儿园音乐教育重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而情景教学法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在活动中我通过图片、幼儿的直接经验,进一步引导孩子们进行体验和感受。

3、游戏法:游戏给幼儿的感受带来无限的乐趣。本活动中,我设置的音乐情境本身就是“做一年级小学生”。并结合音乐道具来表现,把活动推向高潮。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对想象力的启迪,歌唱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活动中,我充分运用听一听、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等手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们区感受、体验音乐的情境,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快乐的音乐,这正是体现了《纲要》所说的让幼儿大胆得运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一)说说谈谈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

2、课件演示:幼儿用自己的绘画纪录讲讲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之处。

小结:大家发现了幼儿园和小学有那多不同的地方,就连上学的方式也有些不同,我们一起来听听小学生是怎么上学的。

(二)学唱歌曲《快上一年级》。

1、倾听音乐,随音乐做简单的声势动作:(如:拍手、跺脚)。

2、说说歌曲的名字叫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3、再听一遍:请幼儿仔细听将歌词的顺序排一排。老师帮助幼儿理清歌词的内容。

4、师幼拍节奏唱歌词。

5、再听一遍,幼儿跟唱。

(三)用不同的方式演唱。

1、齐唱:

2、领唱:一名幼儿领唱。

3、伴唱。如:一部分幼儿唱“啦啦啦啦啦啦啦”,另一部分幼儿唱歌词部分。

4、询问幼儿还可以用哪种方式演唱歌曲。如:轮唱(男孩、女孩轮唱或是老师、幼儿轮唱)说一说不同的唱法,给自己带来的不同感受。

(四)歌曲表演:

刚才我们一起唱了歌曲《快上一年级》相信大家一定很期待上小学了吧。那我们就先来做一回一年级小学生吧!

请一部分的幼儿北上书包进行情景表演唱。

(五)活动延伸:在餐前活动组织幼儿用多种方式演唱歌曲。

当代教育论认为教育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幼互动是本活动的最大特点。一方面,幼儿师音乐活动的学习者和创作者,幼儿带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教育活动的期盼,指导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大胆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体验并主动与老师沟通,活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鼓励。另一方面,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与促进者,也是幼儿音乐表现和艺术创造活动的发现者、欣赏者、学习者。教师带着信息、期望自觉不自觉地巴暗含的期望传递给幼儿,从而有效地激发幼儿音乐学习和探索的欲望,从中体验学习和表达带来的快乐。

一年级说课稿

从课程总目标、本册教材内容标准两方面说。

(一)语文课程总目标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分别是:

1、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3、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

4、在语言发展的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体现工具性的目标是:

1、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2、学习汉语拼音,学说普通话。

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4、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5、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6、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以上课程总目标的制定,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本册教材的内容标准:

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四方面来说。

(1)汉语拼音教学要求: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品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2)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是: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254字,会写其中的126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阅读的教学要求是: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4)口语交际的教学要求是: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意见。

我将从教学内容、编排体例,编写特点,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三方面说。

(一)教材内容结构和编排体例。

本册教科书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积累与运用”“口语交际”几个部分。教材的开头是入学教育,用几幅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认识新同学。然后是汉语拼音部分,共10课,包括21个声母,6个单韵母,18个复韵母,和15个整体认读音节的学习。然后是识字(一)、12篇课文、识字(二)、5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5课,每课识字9-10个。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要求认识254个常用字,写其中126个笔画简单的字。

17篇课文分作三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在每个单元之后设积累与运用,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4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识字和课文单元后面,使他们在创设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二)编排特点。

1、综合性。

教材采用多种方式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以便使出入学的儿童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不仅在汉语拼音、认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方面打好基础,而且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例如,在汉语拼音阶段,适当出现短语、句子和儿歌,学生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部分汉字,把学拼音、识汉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强了趣味性、及早获得了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又如,在课后练习的积累与运用中,设计了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做做、读读演演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了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以及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融合。

2、科学性。

汉语拼音、写字、认字、阅读的编排都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全册要求认字334个,识字的编排重视汉字本身的规律。采用象形字、会意字、看图识字、按事物归类识字等形式,使儿童在识字过程中了解文字文化,认识身边的事物,要求写的138个生字,结合写字指导,帮助学生逐步了解生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打好写字的基础。

3、时代性。

这册教材体现了人文性,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例如《做操》、《马路上》体现了孩子们劳动的生活情操。此外,古诗、诗歌在教材中也有所体现。

4、趣味性。

教材的各个部分都体现的主动学、玩中学的编排意图。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学习认字、拼音。在连、涂、画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三)、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1、横向式整合。

教材采用多种形式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在教材中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计划的安排在一个有机整体里,以汉语拼音为例,每一课都安排了精美的插图,随情境图出现了一些拼读儿歌和音节,这样学生在学习拼音时也认识了生字,把学习拼音、识记生字、积累词语、发展语言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

2、纵向整合。

本册教材的制定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以汉语拼音为例,本学期汉语拼音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读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韵母、声母、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学说普通话。到了一年级的下学期,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认识大写字母,巩固拼音的要求,在以后学习中,继续依靠拼音学习生字,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充分实现了语文课标设计的整体性,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及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建议在一年级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精神的集中和轻松愉快的体验并存于整个课堂,构建开放、富有活力的“快乐课堂”。

下面我以“情景教学为主线”介绍我对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1、“汉语拼音教学”,建议创设通话情景,教学过程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和识字教学相结合,增强课堂趣味性。

2、识字与写字教学。

识字教学建议在情境中识字,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写字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语言描述和动作体验对写字笔画、笔顺进行指导。例如对笔画“撇、捺”的指导,可以形象的把“撇、捺”比喻成人体的胳膊,书写这两个笔画时。要想胳膊一样自然的舒展开,要不然就会很别扭,孩子们通过夸张的缩胳膊、耸肩体验到了对笔画的正确书写。

3、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我采用的“形体表演法’,及声音、表情、动作为一体,以达到一种生动、形象的再现情景效果。例如《做操》一课,反复的形体演读,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快速的背会课文。

4、口语交际教学。

建议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恰当运用插图,发挥图画作用,教师积极参与,形成有效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一年级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

很高兴今晚我们又相聚在小教天空这片成长的乐园、育人的沃土里。非常感谢州教科所、县教研室为我们建始实验小学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同时也感谢学校领导的厚爱和同事们的鼓励与支持,你们把这个交流、学习的机会赐予了我。

现就我们选定的研究主题:让识字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针对我所执教的《菜园里》一课向各位说课。恳请得到各位专家、老师的批评指正。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说课: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要把生活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针对本课内容的选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以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我从生活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体验,把教材与生活有机融合,让学生有活动的时空,走出课堂,在有趣的实践中学习。比如:课前利用双休时间我带领班级学生去城郊参观了农民伯伯的菜园,他们亲身走进蔬菜地里感受蔬菜的一切,一边摸摸、闻闻、拍拍蔬菜,一边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知道了不同蔬菜的颜色、样子以及生长特点,了解并收集了有关蔬菜的知识;这就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进了广阔的生活中,不再局限于书本。特别是学生在菜地里,看见萝卜时,老师拔起一个大萝卜问学生:萝卜的根很大一部分在哪儿?学生回答:它根的很大一部分长在地里,我们看不见。老师顺势引导说出“萝卜地下捉迷藏”,让比较抽象的词语理解融进了实际观察所得中,学生很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萝卜地下捉迷藏”。这就为其在课堂实际中理解词语作好了铺垫。通过这样一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走近了蔬菜,认识了蔬菜名,了解了蔬菜的特点。而更多的是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蔬菜的喜爱之情,为课堂学习储存了一份难得的激情与兴趣。

《课标》指出:低年级孩子的识字教学贵在激发其识字兴趣。我在努力做到这点。上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卡通人物“农民张大爷”,他带着各种蔬菜,为了来看望孩子们而走进了课堂。这一设计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因为张大爷的出现,唤醒了孩子们的记忆,让他们的记忆闸门徐徐开启,好象又回到了几个星期以前快乐而有趣的参观菜园活动之中,唤起了他们的“兴奋点”;其次是张大爷这一和蔼可亲的人物由生活走进了课堂,而且还给孩子们带来丰富的蔬菜,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再次是以课件形式出现老师要说的内容,显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孩子们乐于接受,符合其年龄特征。总之,开课时的激情入课,唤醒了学生的记忆,重拾其识字的兴趣,为课中学习奠定了基础。

(1)看实物说蔬菜名。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首先把各种蔬菜安放在同学们的座位里,而且让其不容易发现(还说是张大爷送来的)。在学习词语时,我请同学们自由找找张大爷送来的蔬菜在哪儿?不说则矣,一说则激发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发现欲、探究欲,他们都争先恐后地找到了各种蔬菜,面带自豪与微笑地高举在手中,这样就让孩子门提前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接着我让孩子们把找到的蔬菜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最后我请孩子们把自己找到的蔬菜展示给大家看,并且要响亮地叫出他们的名字来,让实物与抽象的名字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物中学词,在交流中合作,在合作中找到成功的喜悦。

(2)由实物引导学词识字。

当学生兴致勃勃地展示完手中的蔬菜后,我便出示相关课件:带拼音的蔬菜名。告诉孩子们,这就是他们刚才说的蔬菜的名字。并运用激将的语气问:“你们想记住这些名字吗?”让学生很自然地由认识蔬菜实物过度到学习词语之中去。在学词学字的这一环节中,我又采用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如:先让学生对照拼音自学词语,接着检查自学情况,检查时又先让学生齐读带拼音的词语,再去掉拼音读词语。当认读完9个蔬菜词语时,最后只出示在这些蔬菜里面藏着的7个去拼音的生字。这一环节的设计,就让学生在实物中学词,在学词中识字,把实物和学词、学字结合起来,和生活结合起来,让识字教学水到渠成地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我想这样就遵循了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其循序渐进的识字。

当学生学习完蔬菜名及其其中的7个生字后,剩下的一部分生字还在课文之中。我打破常规,把该认识的生字从课文里先提出来,放置于屏幕上,然后给孩子们明确交代,这些生字就是藏在我们儿歌里面的另一部分生字,请同学们想办法认识他们。当学生经过自己的重建,自我想办法去认识生字后。老师再进行检查。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认记生字的积极性。

当学完14个会认字时。我首先遵循了从整体到部分的原则来复习巩固生字,让学生齐读所有生字两遍;接着我做到各得其所,把蔬菜名中的生字和儿歌里面的生字分别采用不同形式的巩固方法,这样就避免了巩固识字的枯燥乏味。如我采用了“开火车”复习法,激发兴趣;采用了“图词对照法”,让学生再一次把识字和看图结合起来,形象直观的记忆;我还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你问我答”的方法,让一个学生到前台当老师,这一游戏活动,再次唤醒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同时也检查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考验了孩子们的应变能力。总之,我认为巩固生字这一环节的设计老师抓住孩子们的心理、年龄特征,运用了多种方法。我想这无一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新的营养。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四个。其中“心”和“风”是比较难写的两个字。而且在他们中间分别呈现了一个新笔画和一个新偏旁。为了减小在写字时这两个字的学习难度,我在识字教学中就相机出示这两个字进行合理的指导,把写字融入到识字中去,而不是简单机械的识字,让识字、写字有机结合。在学习这两个字的写法时,学生就已经很清楚的了解了哪个笔画难写,这样就做到了化难为易。

儿歌虽然不是本堂课的重点。但其在辅助学生识字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其作用。我用趣味盎然、由浅入深学习儿歌的方法来把识字教学融入其间。如,当我要求学生自读儿歌时,便要求其一边读儿歌一边看生字是否认识,还有不认识的要对照音节拼读;为了检查其是否认识全部生字,我要求学生齐读课文;为了让学生自我反省是否都读对生字时,我点名读文,师生评议;最后为了让学生感受会读儿歌、会认生字的快乐,老师和他们一起自由表演朗读课文。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把巩固生字的认识寓于朗读课文之中。

总之,我在此次教学活动中,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本次研究主题为准绳,努力做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预设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竭尽全力让识字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我认为此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实”,真正体现了“踏踏实实”教语文这一理念。但我深知,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的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如老师的普通话不太标准;评价学生的语言不够精炼丰富;老师的亲和力不够等。在此恳请得到各位老师的帮助。谢谢大家。

一年级说课稿

《神奇的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本单元以“我的手儿巧”为主题,试图以“我有两件宝”、“做个小玩艺儿”、“打扮我的小天地”三个活动主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手和脑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了解自我,关注生活,体验合作和创造的乐趣。《神奇的手》是“我有两件宝”这一主题活动中的一部分。它要求学生认识手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在运用手开展创造性活动中,发挥想象,认识手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三方面进行说课: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神奇的手》一课的内容集生活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让学生通过活动参与来感受和体验生活,探究手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在进行本课教学时,采用了以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活动,自主探究,进行体验性学习,创造开放又有活力的活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vcd教学资源的引导作用,以多媒体vcd内容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契机,将整个教学活动有序地组织了起来。

爱因斯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课的开始,我采用了一个有趣的谜语导入:“两棵树,十个杈,不长叶,不开花,吃饭劳动全靠它。”学生很聪明,马上就联系实际猜出谜底是“手”。这样,学生对手的兴趣就激发出来了,对本课的教学充满好奇心。这种导入方式不但自然地引出了课题,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挖掘生活,丰富认识。

学生有了参与热情后,我紧接着提出问题:你的小手会干什么?这个来源与自身生活体验的问题马上就让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纷纷说出自己的手能帮助自己干什么。为了能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手的作用的认识,我利用多媒体vcd中的“手的用处多”这一内容,让学生观察、认识: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劳动,而且还能帮助我们做许多其他的事情,从而更深地体会到,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手。目的达到后,我赶紧抛出问题:你在生活中还发现了手的其他作用吗?这个问题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将学生的思维从课堂走进了生活,还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作了良好的铺垫。

在这个环节里,我充分利用多媒体vcd的资源优势,将可以开展的活动和游戏及其过程直观地呈现出来,引发儿童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活动来获取知识,锻炼思维,发展品德。为此,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来辅助教学。

活动前,我出示多媒体vcd中的教学图片一。学生观察图片内容,初步感知:手不仅能帮助我们劳动、生活,还能和我们做游戏。接着,我再从每组邀请一个代表上台开展“摸一摸”的游戏,要求其他的同学作评判,台上的同学说对了,就拍拍手;错了就跺跺脚。这样,全班同学都参与到了活动当中,教室里的气氛异常热烈。学生们个个兴奋得脸儿通红,眼睛紧紧地盯着台上的同学,生怕自己小组的代表说错了。活动结束时,学生对手在生活中的运用又有了进一步的体验,思路开始拓展,为下一步的创造活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为了加深学生的体验,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我又出示了多媒体vcd“手影游戏”的画面,让学生感受手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纷纷猜测图片上的手影是什么。我见时机成熟,连忙给学生示范了小猫、小狗、小鸟等手影,让学生猜一猜,猜出来了在模仿动物叫。教师的亲身参与更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学生们也开始模仿做各种手影。于是,我问:你能用你的小手变出什么?小组同学一起做一做,猜一猜吧!这时,学生的动手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室成了一个展现学生个性的舞台。猜想、实践、创造……各种造型与设计使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激发兴趣,拓展了思维,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学生创造了如“公鸡、山羊、兔子、鸭子、小猴……”充满了奇思妙想的作品。此时,我对学生的创造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评出了“小小创造家”、“大大方方奖”等奖项,并鼓励学生回家后继续进行创造。课后,我发现这个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了创造的乐趣,及时的鼓励又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乐于将创造活动延伸到课外,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学生对手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我又引导学生知道:人的手是由脑控制的,多动手可以使我们大脑更加聪明。这里,我又设计了一个有趣的举手游戏。游戏规则要求手学生做的动作要与老师发出的命令相反,错了要有所惩罚。游戏前,学生感到很容易完成。但游戏开始后,很多学生发现有些“手不由己”。大家的兴致又一次被调动起来了,不少的同学虽然受罚,但是积极性却更高。这个游戏大大地训练了学生的反映能力,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大脑的灵活性直接影响动手的准确性。

在教学活动完成之后,学生对本课的教学内容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针对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我又播放了多媒体vcd中的儿歌,让学生边听边表演,使学生在音乐、图片和语言所创设的情境中,再一次巩固新知。我发现,学生特别投入,根本不需要教师刻意去维持课堂纪律。

《神奇的手》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引导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体验入手,组织了一系列相关主题的音像材料和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实践、创造积极性。教学的效果很好,达到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品德行为。教学之后,我认为这堂课的成功有这几个原因:

1、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着手,利用学生喜爱的猜谜活动,打开学生的兴趣之源,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

2、充分利用音像教学资源的优势,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自主积极地进行交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培养了敢想敢、爱想爱说的学习态度。

3、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师在教学时既有引导,又有示范,还亲自参与活动,这样不但消除了学生对教师的距离感,而且更激发了学生在教师面前表现自己的欲望。教学中,教师运用了多媒体、活动、表演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地启发学生,丰富学生的认识。学生们的学习活动始终围绕着主题,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兴高采烈地实践、创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提出新的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一年级说课稿

本课采用“词串”的形式,围绕小学生每天早晨生活常规,将一组词语组成了韵文让学生认读。内容是:太阳闹钟小鸟/穿衣下床起早/刷牙洗脸用餐/上学升旗做操,四组排列整齐的词语连起来读,押韵上口,便于记忆。课文配以相应的图画,不仅能使学生借韵文形式和情境图识字,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词语,认识事物,受到美的熏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写“鸟”和“太”字,认读其他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按顺序仔细观察图画,能把图画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3、初步训练学生健康的生活常规,培养良好的自理能力,努力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本课时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按笔顺正确书写“鸟”字。

教法: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持久性差。教学时要注意动静搭配,有张有弛,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以读促讲,以讲促读”的教学方法,辅以直观教学法,联系生活等手段组织教学。

学法:在教学上,放手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拼音知识,指导学生通过“读--思--说--读”的方式来学习韵文,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自主交流,贯彻“自读、会读”这一精神。指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画出当上小学生后一天中你最喜欢做的事,并用拼音写一句话。

1、导入揭题。

2、指导看图,谈话引出词语。

3、朗读词语,注意正音。

4、朗读韵文。

5、教学生字“上”和“鸟”,指导书写。

一年级《统计》教学说课稿统编版一年级课件

教学内容:

《浪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教材分析:

《浪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课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大海特有的景致:沙滩、浪花、贝壳、小虾。其中,最逗人的是浪花,浪花跑去又跑来,像一群淘气的娃娃。课文语言优美,音律和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儿童的口吻,描述海边的景物,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词语“迈着”“搔痒”“捧来”“轻轻的”“悄悄地”等。

2、能力目标: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感悟理解“迈着”“搔痒”“捧着”等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为扩大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法学法:

基于本课教材持点、学生的年龄持点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变式教学法、动作演示及激励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读中感悟,实现与文本对话。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请学生趴在桌面上,闭上眼晴仔细倾听,感受一下,我们现在来到了什么地方?(放海浪声)。

2、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大海风光。

小朋友,海美吗?(美)沙滩美吗?(美)浪花美吗?(美)想到海边去吗?(想)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一起看美的大海、美的沙滩和美的浪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诱发兴趣,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我想,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之前,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海浪声”“海”“浪花”引入教室,让“海浪声”“海”“浪花”直接诉诸于儿童的感官,使学生对教材由“远”及“近”,由“近”感“真”,由“真”感“亲”,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其如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

(二)品读感悟,细细体味。

1、教师配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并通过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模仿浪花的动作、用词说话、找关键字等方法,让学生理解“迈着”“搔痒”“捧着”“又”等词语,体会文中“我”和“浪花”的快乐。并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用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低年级的学生要达到这理想目标并不容易。因而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显得更为重要。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于直接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动作演示、多媒体再现情景等多种方法,让学生通过做动作学习词语,让学生模仿“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还让学生“悄悄地搔痒同桌的小脚丫,感受被浪花搔痒的感觉”等做法,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并用读的方式表现出来。我认为,这一过程实质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自主探究、感悟品味到对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也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三)寓学于练,积累语言。

(1)连一连,读一读。

蓝蓝的贝壳。

金黄的小虾。

雪白的沙滩。

青青的海水。

(2)照样子,说一说。

我坐在沙滩上玩耍。

爸爸坐在沙发上。

妈妈坐在。

设计意图:语文作为实践的工具,非得在实践中反复地操作、运用和练习才能熟练地掌握它。学生要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不能光靠课堂听老师讲,还要靠课内和课外大量的听、说、读、写和实践活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读一读、连一连”,“照样子,说一说”两道练习题,让学生在运用语文知识的同时,注重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四)、拓展视野,情感升华。

播放《海底世界》动画,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继而让学生用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表达自己对海、或浪花、或沙滩、或海底世界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组合和调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感性的材料。美丽的《海底世界》的动画,把学生的视野及情感向纵深拓展,继而让学生用一句热情洋溢的话把情感释放出来。

(五)课堂小结,分享快乐。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课的收获,让学生体验收获,分享快乐,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设计意图:

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板书设计:

18、浪花。

我浪花。

设计意图: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重点,起引领作用。同时,随机板书也作为一种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形式,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采用“观察法”“随机点评法”及“激励”等方法。

“观察法”是在学习探索过程中,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在充分暴露思维的过程中,积极肯定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探究精神。

“随机点评”“激励”包括师生间和生生间的点评和激励,这些评价方法能及时沟通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提高信息反馈的频率,调控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浪花》说课稿教学教案设计(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说课稿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清晰标准的上海方言来歌唱,并以柔美的声音表现出《摇篮曲》的风格。

2、感受不同情绪的童谣风味。

教学重点:正确地用上海方言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1、上海方言的吐字。

2、歌曲旋律的起伏。

教学突破口:以“上海童谣”为主线,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的风格、意境和内涵,进而唱好歌曲。

教学过程:

1、学生表演《路边童谣》进教室。

2、师生做老上海的弄堂游戏。

3、回忆会念的儿歌、童谣。

说明:以“上海童谣”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童谣的兴趣,感受“上海童谣”歌曲的特色,为歌曲教学打下铺垫。

1、初步感受歌曲的意境:a、师范唱。

b、生交流:外婆住在哪里?老师怎么去外婆家的?

2、熟悉旋律、学唱歌词:a、跟着音乐做摇小船的律动。

b、用情景创设、师生谈话、问答的方式进行歌词教学。

c、用“lu”哼唱。

d、轻声唱词。

e、处理好“外婆”、“一只馒头一块糕”的唱法。

说明:此环节注重孩子的生活实践,将音乐问题生活化,从最贴近孩子生活的细小环节入手,用上海方言口语化的“外婆”呼唤声巧妙地解决了孩子们对起伏较大的旋律的掌握。

3、学唱歌曲结束句,进行力度的变化。

4、完整地表演唱歌曲。

6、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介绍上海有名的桥。

2、节奏朗读《新上海童谣》。

3、表演唱:上海童谣。

4、欣赏本校学生的表演舞:路边童谣。

说明:通过此环节,拓宽学生音乐表现的空间,使学生了解童谣除了可以通过朗读进行表现,还可以通过演唱、舞蹈等形式进行表现。由老上海童谣的学唱到新上海童谣的创作,凸现了现代气息,悄然渗透了德育教育。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各位专家领导:

早上好!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整理书包》,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一些分析 。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习,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习,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拓宽教学的时空。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

影子说课稿一年级一年级《影子》说课稿

《影子》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儿歌形式出现,借助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影子的特点。

二、学生分析。

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读书的一年级学生,对朗朗上口的儿歌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但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汉字,求知欲比较强,但语言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

三、主要设计理念。

1.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量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快地理解了影子是黑色的这一特征。在学完课文之后,我又让学生在教室里做“找影子”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生活中验证光、物体和影子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同桌看图互相读准确课文,让二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3.拓展延伸,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知识。激发起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力系统,激活课堂教学氛围。如在学生学习完了课文之后,出示不同站姿的小狗图片,并在小狗的前后左右放上不同的物品,让学生说说:小狗最喜欢它左边的东西,是什么?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学生积极地去思考与动作尝试。虽然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很明确地弄对,但至少这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形式的运用,对于他们分清方向是一个很好的样板。

教学目标。

1、认识“影、前”等11个生字和宝盖、女字旁、月字旁三个偏旁会写“在、后”等四个字和斜钩一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体会我对影子的喜爱之情,借助生活经验理解在阳光下影子与人形影不离的特点。

3、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课文,认识“前、后、左、右”在生活情境中辨别这四个方向,并用这个四个词来表达方位。

2、斜钩和卧钩的书写区别。

说教法。

1、激趣导入谜语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听老师说“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投阳光下面跟你走。”

2、情境创设法。

在学习第一,二节课文时,用课件出示相应的插图,达到图文结合直观形象的效果。对于天性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借助电教媒体感受课文意境,其实打开的是学生心灵的小窗,睁大的是学生智慧的眼睛。

3、多种识字法。

针对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大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学生识字时我设计了多种形式方法识字,如借助拼音拼读字音、开火车读、个别读、读文识字、玩识字游戏等方法,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4、趣味游戏法。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于是结合课文重点,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我安排了课中拍手操游戏,师生在游戏中理解前、后、左、右。

5、质疑、释疑。

学生根据图画读书并想一想:影子为什么有时候在前,有时候在后,有时候在做,有时候在又让学生通过读课文,看图再结合生活经验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大家共同解决。

说学法。

1、合作学习。同桌一起读课文,然后互相探讨问题,并说说自己的想法,要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2、朗读比赛发。让学生利用多种形式读,如同桌读、个别读,男女接力读等方法贯穿始终,读中悟、悟中读,收到以读代讲的效果。

说程序。

第一课时。

一、猜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初识影子。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3、指名读给大家听。

三、动脑筋自主识字。

1、看拼音读词语。

2、趣味识字。

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并组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学习第一小节。

1、齐读第一小节,思考你觉得第一小节哪句语句最有趣儿?

2、学习“影子在前,影子在后”一句。

3、启发提问:你还觉得觉得哪句有趣?读一读。

三、自读第二小节理解句子。

1、齐读第二小节,再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2、影之为什么有时在小朋友的左边,有时在小朋友的右边。(引导学生看图。)。

3、引导学生朗读第二小节。

四、实践活动。

1、练习说说:我的前后左右都是谁。

2、通过课中操来巩固对影子和“前后左右”的方位认识。

五、学写生字。

1、引导学生说说写字要注意什么?

2、老师范写“后、我”。

3、学生试写,教师巡视指导。

4、反馈评价。

5、学生再次练习。

六、总结。

一年级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京版教材第一册第九单元的学看钟表,由于水平有限,在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指导思想我依据以下两点:

根据以上的具体要求,本次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已有认知和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和动手实践认识钟表,通过对比观察会看钟表的整时和半时,感悟钟表指针指向的道理,体会钟表在生活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学看钟表》是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也是小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关于时间的知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首先认识钟面,通过观察知道钟面上有112个数字,是怎样排列的;认识时针和分针。其次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几时半时刻的方法,能正确读出这样的时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时间和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向学生进行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教育。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有许多关于时间的信息: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吃饭、休息的时间、况且大多数孩子在家庭、幼儿园已经了解了一些看钟表的方法,应该说许多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知识经验。在上课前我也做了一些调查:

1、首先我找几名学生做了课前访谈,我拿着钟表分别问了整时和半时,有80%的学生都能正确的说出整时,但只有40%的学生能正确的说出半时,当我在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时,也仅有一两个学生能准确的说清楚认识钟表的方法。

2、我在班中做了调查问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级一年级《2加几》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6、5、4、3、2加几,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8加几、7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为学生熟练计算20以内的进位奠定基础。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主要应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6、5、4、3、2加几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6、5、4、3、2加几。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继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结合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6、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相应的加法算式,直接算出得数。

为了能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引导法(这一方法主要用与试一试4+9和5+8的教学上)。

讨论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新知主要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出,讨论法将贯穿本节课始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在课的开始,我用多媒体出示兔子出去采蘑菇的场景,并告诉学生小兔子请他们去它家坐客,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提出要想去小兔家要能快速的口算出10+6,9+5,9+7,7+9等几道题,在学生口算完以后我又引导学生比较:9+7和7+9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做准备。

二、探索新知。

1、引导列式,探讨算法。

首先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小兔子左边有几个蘑菇?右边有几个?并找到问题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得出算法后引导学生汇报交流算法从而引出并板书课题。

2、应用新知。

接着让学生完成试一试。汇报时说每一题的算法。比较后两题的不同算法,用多媒体先在4+9上方出示9+4,引导学生认识到可以先算出9+4=13,从而直接推算出4+9=13,再次为难点的突破做孕伏。

三、巩固练习。

在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完成后紧接着进行了相关的练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及时的巩固新知。我首先安排学生进行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看一幅图写2道算式,让学生再次感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又一次巩固了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推算出另一道相应加法算式的得数算法的合理性和便捷性。在“想想做做”第2题的教学中,我又适时地引导:我们先来观察一下每一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吗?通过这一层一层的设计很好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四、深化拓展。

“想想做做”第5题的教学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我把“想想做做”第4题改为小蚂蚁搬家的游戏放在“想想做做”第5题之后完成。这样改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想想做做”第4题没有给出学生写得数的地方;二是学生年龄太小,不适合一直算算的。改为蚂蚁搬家让学生抢答,学生的兴趣会更高一些。

而我把“想想做做”第6题的红花说成老师要奖励给学生的秘密礼物,学生会很期待,完成的会更细心、更快。

五、全课小结。

小结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再次回顾知识的形成过程,结合学生的回顾及时发现学生理解上的不足,给予帮助。

一年级画说课稿

教材分析:《画杨桃》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杨桃,“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观察一件事物要从多角度去观察,要实事求是,要尊重他人。具体描写了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这也是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来分析课文,体会父亲和老师的话的含义是授课的重点,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要抓住这一重点,帮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另外,以对话描写为主,因此适合进行朗读练习。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应训练他们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另外,在画杨桃这件事中,爸爸和老师教会了“我”怎样面对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类似的事情。应怎样面对他人的误解,学会尊重他人,这是很值得学生去探讨的问题。当然,也要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看问题或做事都要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的熏陶。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生受益。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难点: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由此可见“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要回归语文的本色,就需要在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真童心。

四、说教法。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教得生动,学得轻松,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2)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

五、说教学流程。

以上述理念为基础,针对本课教学内容叙事性强、含义深刻的特点,我打算从文本的整体性出发,先在学习字词了解课文梗概后形成了一个阅读话题――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并整合“我”的作画态度、“同学们”的心理转变、“老师”的言行举动这“三大板块”建立感悟与体验,在充分的阅读之后逐层挖掘“实事求是”的内涵――学会老老实实、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去评价别人、学会实实在在做人做事。

六、课外延伸,提升认识。

通过作者的简介,和作者说的一段短小精悍的话,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实事求是对作者的一生受用。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知道今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今天我这节课的设计力图使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体现语文课应有的激荡的情感味和率真的儿童味。语文课呼唤本色的回归。倘若我们的语文课真正地充满了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个性得以发展,人文素养也会因此而提高!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预设,但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还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善和提高。谢谢大家!

文档为doc格式。

一年级美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鱼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在儿童的世界里鱼儿是他们熟悉和喜欢表示的对象,通过看一看动画片、做一做游戏、动一动手由浅入深地引导同学尝试用彩色笔、彩色纸、彩泥、树叶、等多种资料制作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鱼儿。鼓励同学大胆表示与众不同的鱼儿造型,从而促进同学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2、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鱼儿游游》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本节课前面布置了《淅沥的小雨》、《美丽的印纹》、《纸风铃》等课,已经让同学接触到了用颜料彩笔等工具进行绘画,用彩泥、彩纸等手工资料来表示画面,而《鱼儿游游》这节课是在此基础用“剪纸、撕纸、彩笔绘画、彩泥制作、综合资料”等方法来表示画面,复习运用了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而在本节课后面布置了《我在空中飞》、《鲜花送老师》、《我做的文具》等课,这几节课主要是通过彩纸彩泥以和综合资料来表示画面,为此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让同学在观察欣赏中感受美、体验美;在实践操作中表示美、发明美。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同学欣赏、观察各种各样的鱼儿,感知鱼的外形和色彩,感受鱼的美,并能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装饰鱼儿,培养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用绘画、撕纸或剪纸等多种方法表示水中游动的鱼,尤其是用树叶、彩泥等综合资料来做鱼,并注重色彩的搭配。拓展同学对鱼的表示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同学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资料,对不同的资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示他们所知道的东西。现在的小朋友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依照自身的想法自由的表示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示自身,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资料来稚拙地表示自身的想法。而《鱼儿游游》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示自身的想法,符合同学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同学情况的掌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引导同学欣赏美丽的海底世界,让同学用不同的资料来表示鱼儿。

操作领域:学会运用剪、贴、画、拼接等手段在各种资料上制作鱼儿,锻炼动手能力。

情感领域:让同学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制作中懂得珍惜自然,保护生灵,增强同学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维护自然的责任感,激发同学对人类生态维护的意识。

四、教学法分析:

1、观察动画片激发学习兴趣。

2、欣赏图片知道鱼的形状。

3、做鱼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4、示范制作方法。

5、创设情境激发创作潜能。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1、动画引入,激发审美期待。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见过大海呀?是啊,蔚蓝的大海一望无边,当海面上波涛滚滚的时候,海底却是另外一番景致。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美丽而又神奇的海底世界周游一番呢?”教师充溢诱惑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同学的好奇心,适时播放动画片《海底总动员》中的精彩片断。吸引同学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同学留恋、向往。同时也把同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他们自身去观察海底世界,直观又生动,欣赏完毕,让同学说说海里的主角,同学争先恐后,将课堂气氛推向第一个高潮。接着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鱼儿游》,从动画片到课题,从同学的兴趣,到勾起同学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同学的心理特点,使同学坚持对绘画的兴趣和着手表示物象的激动。

2、观察发现,感知鱼儿形状。

用课件展示一张不同形状的海洋鱼组成的画面并问是由哪些形状组合而成的?让同学在欣赏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观察,再结合自身的观察来说一说。当鼠标移动时不同几何形外轮廓都会变色,这样虽然画面色彩丰富,但同学却能发现这些鱼都是有什么形状组成的,在这里反复强调鱼的不同几何形状,从而让同学直观掌握了绘制鱼的方法。概括成各种简单的几何形进行组合,稍作裁剪或装饰,再给它们穿上美丽的花衣裳就能发明出许多美丽的海洋鱼儿来。儿童的造型方法生动、变形、夸张,甚至笼统;让小朋友对结构有所认识,以儿童所特有的天性,绘画语言会更生动,更具表示力。

3、演鱼赏鱼,走进鱼儿世界。

小朋友都有表示自身的欲望,让同学戴着鱼的头饰用肢体语言来表示一下鱼,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同学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将鱼表示得更加生动打下了基础。接着课件展示让同学在音乐中欣赏大量海洋鱼的美丽图片。我特地采用课件制作的方法将图片欣赏设置由黑白色到彩色渐变,这样就让同学在无形学会了通过现象认知色彩,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激活原有同学对绘画的制作方法,问同学:“你会用什么美术的方法来表示鱼儿呢?”“用彩色笔画;用彩色纸剪贴;还可以用彩泥做。”根据同学回答我归纳出四种方法:涂色绘画、色纸剪贴、彩泥制作、综合资料。针对所总结的方法做演示补充说明,如:还可以用树叶等综合资料来做,让他们进一步对今天所学内容加以认识和掌握。我们的教学首先应考虑的是小朋友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根据小朋友接受技能的特点而采用上述方法。

4、画鱼做鱼,展开创作过程。

让同学看着小狗潜水员和它的“鲨鱼号”潜水艇的卡通画面,提出“你准备采用哪些方法来表示你心中的鱼?你想要表示的鱼是什么形状的?它穿的是什么花纹的衣裳?”这三个要求,创设情境将绘制过程应注意的问题设计成坐上这艘潜水艇的注意事项,至始至终都让同学沉溺在所创设的海底世界这个情境中,让同学有身临其境感觉。

然后让同学把自身绘制的美丽鱼儿贴到黑板上绘有美丽水草和珊瑚的海域,有几个同学直接上去画。在此过程中继续播放刚刚大量的海洋鱼图片,循环的图片欣赏,让同学在充溢愉快感的艺术氛围中进行发明,有所参考,拓宽视野,活跃思维,让他们在无形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制作过程中鼓励同学把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画出做出和他人不同色彩和形状的鱼儿,展开竞赛,这样就激励同学创新、提高了同学的发明能力。

六、课堂评价。

1、评鱼析鱼,分享创作快乐。

师生一起欣赏黑板上同学创作的美丽海景,先让同学互评自评你觉得哪条鱼最漂亮?引导同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品评:色彩的搭配是否合适、形状的变化是否生动、资料的运用是否独特。然后师生互评,教师肯定同学的评价,优秀的作品和时给予褒扬,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2、散文欣赏,扩展延伸。

教师谈话:小朋友,刚刚我们用眼睛欣赏了海底世界的美,又用双手发明了海底世界的美,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再一次用耳朵来感受海底世界的美,欣赏配乐散文《海底世界》。同学再一次领略到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海底美景,将文学和音乐整合在美术课中,从多方面对同学进行美的熏陶,从而让同学进一步了解大海,拓宽同学的知识面。

最后教师总结谈话:海底世界非常美丽,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我们在感受它美的同时更有责任去维护它,那怎么去维护呢?请小朋友下课后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让同学懂得珍惜自然,保护生灵,增强同学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维护自然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同学对人类生态维护的意识。

一年级美术说课稿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严峻地摆在我们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面前,原教材的滞后性让我们面对新的考验,因此,我们在更新观念的同时,要注意拓展教材的内容,赋予它新的生命,使它对人的终身发展有价值。

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重新审视教材,处理教材,对每位老师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新的教育理念提出:教师应成为教材的一部分,而且要不断更新,这里的更新不但指的是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更新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信息和教学方法;更要把所掌握的新能力、新本领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积极地转变观念,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那么,我们的教学面貌必将焕然一新。

实验教材第一册中的《画汽车》是一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绘画创作课。之所以把它称之为绘画创作课,是因为我觉得单纯地把它看作为一节绘画课是不够的。虽然现在的学生天天能接触到汽车,许多学生家中就有私家车,更多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喜欢玩汽车,可以对汽车的结构、类型,甚至性能说得头头是道,有些可以说比老师了解得还要清楚。但作为一年级小朋友,他们的接触面毕竟有限,如果只是要求他们从自己观察的角度出发,画一辆汽车,有可能大家画的汽车都是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这就有违于新课标中提出的“美术课中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课程设置进行新的处理。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汽车的有关知识(种类、外形特点、用途等)。

2、情感目标:树立赶超先进、为国争光的志向。

3、技能目标:能用线条勾画出一二种不同类型的汽车。

4、创意目标: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功能上、造型上设计汽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不同的几何图形构画出一二种不同种类的汽车。

难点:启发联想和想象的过程,逐步丰富想象后的造型特征。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几何图形纸片(教师为学生准备:圆形2个、长方形2个、梯形2个)10组。

教师:奖杯(“迷你车”、“多功能车”、“皇冠车”若干个)。

(四)、教学设计:

1)启发引导(激发创意)。

1、组织教学,明确要求。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将是一位汽车设计师,要亲自为人们设计各种各样的汽车。

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大家都见过也坐过汽车,但是你知道汽车分哪几种吗?

(文字板书)汽车按其功能可分为客车、货车和特种车三大类。

3、游戏:组装汽车。

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几何图形纸片进行汽车组装竞赛,看哪个汽车厂设计的种类最多。

小组汇报说说设计了哪几种汽车?

(2)要点辅导(构思创意)。

2、绘画活动:汽车设计师。

提示:1、可以在原有汽车功能或色彩上进行改造。(如车能飞,车能在水中游……)。

2、可以用你喜爱的动物、植物以及其它事物的外形进行设计。

3、还可以在设计的汽车旁写上功能或特征类的文字。

(3)创作体验(展现创意)。

1、学生作画,教师辅导。(课件配乐)。

学生根据提示直接在纸上创作。教师在巡视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提出参考建议;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作画,培养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2、欣赏讲评作品“汽车展览会”。

(1)教师以主持人角色举办“汽车展览会”。

请小朋友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前边,大家一起来评出奖项。

“迷你车”:要求色彩鲜艳,形状美观大方。

“多功能车”:要求多功能,用途广。

“皇冠车”:要求既美观大方,又功能齐全。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与反思。

1、游戏:组装汽车。

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几何图形纸片进行汽车组装竞赛,看哪个汽车厂设计的种类最多。

小组汇报说说设计了哪几种汽车?

设计一辆车,在探究性学习里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

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反思: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每个人都有机会来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使每位同学在教学活动一开始就有一次创作的机会,为后来的大胆想象,特别是为造型上的创新提供了较好的舞台。从实践结果看,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2、绘画活动:汽车设计师。

提示:

(1)、可以在原有汽车功能或色彩上进行改造。(如车能飞,车能在水中游……)。

(2)、可以用你喜爱的动物、植物以及其它事物的外形进行设计。

(3)、还可以在设计的汽车旁写上功能或特征类的文字。

反思: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与探究统一。虽然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是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就包含了教学内容的拓展,使学生不会再局限于自己观察到的、看到的汽车,创作的余地就更大了。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共同探究,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学生的作业中,就出现了苹果汽车、兔子汽车、西瓜车、长翅膀的车、鱼车……。但在实践中,我发现如果能给学生提供一些已有的奇特形状或功能的汽车图片,学生的想象会更加精彩。

3、欣赏讲评作品“汽车展览会”。

(1)教师以主持人角色举办“汽车展览会”。

请小朋友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前边,大家一起来评出奖项。

“迷你车”:要求色彩鲜艳,形状美观大方。

“多功能车”:要求多功能,用途广。

“皇冠车”:要求既美观大方,又功能齐全。

(2)肯定小朋友精彩、生动的设计。对可以修改补充的作品,鼓励继续补充改进。

反思:在评价中采用,教师评、学生评,评个人、评集体等多种评价方式,也是想达到对学生的一个促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由于课前就强调了最后要奖励小红花,所以,整节课学生的秩序井然有序,即使在活动中也没有出现混乱状态。

教学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材的使用上也是如此,但总目标是一样的,让我们以孩子的观点看世界,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选择学生最喜欢的方式和最适合师生的内容,赋予教材新的生命,师生一起成长。

一年级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捆小棒(11~20各数的认识)。

一、说教材。

捆小棒是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认识11~20的各数,这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要知识点之一。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数一数,捆一捆。这是运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进而帮助学生建立11~20各数的表象。二是摆一摆,想一想。这部分内容的侧重点是把图像与计数器表示数结合起来,这也是学生过渡到抽象符号的重要环节。同时,在本部分的内容中又呈现了数的组成,让学生知道十几的数分别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三是数的认识的拓展。为了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数,教材安排了在直尺上读数。

二、说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对于10到20各数能数出来,但是对于他们的组成却一点也不了解。一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让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说教学目标。

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过程,初步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

2.经历观察、思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11~20各数,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对数位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小棒、计数器、

老师:课件、小棒、计数器、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操作实践法,以实践促思维。

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操作,积累感性经验以“动促”“思”,形成“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的概念。在活动中,不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而且让学生充分展示才能,为理解和认识20以内数的组成做好充分的准备,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合作探究学习法的运用,促进了生生之间的互补。

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在小组中交流摆法,互相启发,使认识得到深化,知识得到巩固,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11到20各数的组成.

第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捆一捆的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0个一是一个十。为下步教学11到20的组成奠定基础。

通过摆一摆、想一想的活动,让学生理解11到20各数的组成。

师生做摆小棒游戏,摆出11到20各数。教学程序为:摆11根小棒,学生集体摆后,找一名学生把小棒摆在黑板上,集体想:个十()个一是11。12到19根小棒可以分着让学生自己摆,并说出是几个十几个一。然后,让学生摆出20跟小棒,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怎样很快的摆出20根小棒?让学生说出方法。

(二)通过认识计数器,帮助学生建立11到20各数的表象。

1、介绍计数器各部分的名称。

重点介绍个位一个珠子表示多少,怎样写,十位一个珠子表示多少,怎样写。

2、师生做拨珠子游戏。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计数器,并帮助学生建立11到20各数的表象,可以通过摆小棒和拨珠子之间的转化练习来完成。

具体环节为:老师用课件示范11用小棒表示,怎样在计数器上拨珠子,以及对应在计数器下面写数字的过程。然后老师摆15根小棒,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5,老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9,学生摆出19根小棒,同桌合作,一个摆20根小棒,一个用计数器拨出20。

3、安排在直尺上读数,可以让学生形象的看到20以内数的排列,为学生认识数的大小和顺序打下基础。

4、巩固练习。

通过看图写数,让学生再次体会数的直观模型。

通过画珠子,将抽象的数字具体化,让学生形象的理解数位概念。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0~10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数一数、捆一捆、摆一摆、想一想、读一读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多次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探索与思考,从而获得知识。由于一年级学生自主意识还太强,不善于与别人合作学习,所以,这节课设计的小组合作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数位时我利用课件演示,课件中只出现个位,十位,虽然也比较直观,但是与学具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学具从个位一直到千万位。学生实际操作时不知道该拨哪儿的珠子,有的学生随心所欲的拨。课后经过思考,还有听课老师的建议,我们都认为次环节教师用计数器演示比较好,先指导学生认识并找到计数器上的个位、十位,然后教师拨珠子让学生读数,再由教师报数让学生拨珠子。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恰到好处进行有效小组合作学习。

一年级说课稿

一、用常识经验来学习数学知识。

一年级的孩子尽管刚开始学数学,但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从学生已经知道的出发,就是要善于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成一种可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感到亲切,思维很快被激活,从而产生好学、乐学的动力。如,在[片段一]中,这些食品都是学生每天能吃到或看到的,,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这样的题材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我们的数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自身边的熟悉情景,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也保证了学生对探究内容的理解深度,为进一步构建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这是符合学生年龄持点和认识规律的,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但数学又是十分现实的。抽象的内容需要以生动有趣的事例,展示所学的内容。如[片段二]让同学们根据佳倩家中的餐厅的大小,为她筹措餐桌,椅的选购与配套方案。其间,涉及餐厅桌椅合理布置,实用与美观,敬老与来客诸因素、多角度、多方案,既有教学直觉估算的知识,更激活学生道德、审美、统筹等的综合经验,给学生提供更大思维开放的空间和创造性进行问题解决的机会。学生围绕着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展开讨论,让每个同学均以自己的方式投入;有人说、有人听、有人反对、有人补充、有人质疑、有人解释……此时教师也完全以一个合作者,引寻者和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交往,形成了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这个活动中,由于学生没有了解到佳倩家几口人的信息,少购了椅子,造成“有人站着吃饭”害得全班人哄堂大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用生活问题来体验数学价值。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应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任何数学知识都有自身价值,但不同的数学对学生来说其价值不同。比如:[片段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有所接触,但一般都是无意的,通过学习“分类”以后,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的进行探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主动构建知识的模式及其思考方法,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逐步趋于完整,并在应用中初步体验“分类”的应用价值。

又如:[片段二]在学习“估算”之后,上了一堂数学活动课,设置了为一间餐厅配置了一套合适的餐桌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如何配套较合理想及一些综合的思维过程,由于题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又富有挑战性,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和学好数学的价值。

教学的实验证明,小学数学教学与生动丰富的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发掘数学自身的魅力,以引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由意识和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思维感情,也便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索、理解和掌握。本文中的两个题材,引发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学习激情,学生在感受成功喜悦。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