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梯形面积计算大全(14篇)

时间:2023-11-26 18:10:25 作者:JQ文豪

教学工作计划应该注重课程整体性和教学连贯性,避免碎片化和单一化的教学安排。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教学水平。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继续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求出下面图形的面积。

2.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演示课件:拼摆三角形)。

二、设疑引入。

三、指导探索。

第一部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1.小组合作推导公式。

提纲:

2.(演示课件:拼摆梯形)。

电脑演示转化推导的全过程。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1)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继续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

一、复习旧知。

1.求出下面图形的面积。

2.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演示课件:拼摆三角形 下载)。

二、设疑引入。

三、指导探索。

第一部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1.小组合作推导公式。

提纲:

2.(演示课件:拼摆梯形 下载)。

电脑演示转化推导的全过程。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先复习梯形的有关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想,怎样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其中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以旧促新,探究新知。

1、出示梯形请学生找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然后请学生想一想:我们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都用到了什么方法?带领学生回顾以前知识,(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行割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明确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然后教师启发:我们能否也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探讨。本环节的设计,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思想方法的类比迁移,用循序渐进的启发性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为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究、研讨,促进知识方法的有效迁移创造条件。

在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时,我先课件显示操作提纲:1、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动手拼一拼。2、你拼成了什么图形?怎样拼的?3、你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防止出现学生不知道做什么的现象。然后学生示范拼图,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由于学生操作的两个完全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因此未出现异常现象,学生都兴奋地说拼成了平行四边形。为了加深学生对书本图示的理解,我故意剪了两个完全相等的任意梯形,结果问题就出现了,一名学生没有按照书本上的拼法,结果自然没有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都感到惊讶。我见时机成熟,叫学生再打开书本,仔细观察书上的拼法,使学生明确拼的步骤:即先要重合,再向左旋转,最后沿着梯形的一条边向上平移,直至两条底成一条直线,才能拼成。学生这才明白过来。通过动手操作,同学们都明确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接下来根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请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找关系,先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底之间的关系,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底是梯形上底和下底之和,再找出梯形的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关系,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是梯形的高,然后得出梯形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即梯形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最后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字母公式。

本环节的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了相应的填空题,使研究的要求清楚,目的明确,有利于学生有效、有序地进行思维。

(二)学以致用。

在例题的教学中,由于有前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因此我没有花很多的精力,而是先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练习的设计中,我也能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学生中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列式,让学生选择正确答案,从而杜绝错误现象。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吃得饱,我又布置了一些拓展题,。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得出梯形面积的推导公式。(用一个梯形拼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总之,本堂课能以全体学生为本,从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有了较大的更新。通过让学生操作、思考、观察、讨论、说理、计算、看书和概括等多种形式,注意了变"教师讲授"为"研究交流",变"灌输"为"引导",较好地处理了"主体"和"主导"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良好素质。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五单元《梯形的面积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准备:

梯形纸片、多媒体课件、剪刀。

教学过程:

二探究新知。

实际操作,自主探究。

1独立操作,自主探索。

学生用事先准备的学具自己进行剪拼,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特有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进而求出梯形的面积。

3交流汇报,发现规律。

(1)引导观察,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3)经观察分析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用字母公式来表示。

三看书质疑,交流感想。

阅读第24页内容,回顾自己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并与同伴谈谈自己的想法。

完成课前提出的问题。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完成25页习题。

五全课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在学习方法上又有了那些提高。

数学教案-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具学具的准备:投影机,平行四边形,剪刀,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从小朋友劳动图片,出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清洁区,设疑导入课题。

二、初步探究,数格求积。

分别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它们的面积。

三、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1、小组动手剪拼图形。

2、交流剪拼法及发现。

3、建立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4、自学课本第64、65页的内容。

5、利用公式解决课前问题。(比较两块清洁区的大小,在学生选择清洁区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6、课堂质疑:验证用公式算出来的结果和用数方格求出来的结果是否一样。

四、拓展练习,开创思维。

五、开放题。

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数学第九册内容。听过学区本节公开课,确有可借鉴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教学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首尾照应实现数学价值。

由实际事件“帮工人师傅计算花坛面积”引出探究主题——梯形面积的计算,得出结论后,运用公式解决这一实践问题。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改变例题为学生身边常见事物,始终将数学置于生活背景之中,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理念,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转化推理蕴涵思想方法。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学习基础之上提出的。教师首先请学生回忆了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使学生意识到梯形也可与学过的其他图形产生联系,从而计算出面积。让学生把陌生的知识自主地转化为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迁移、转化思想,也落实了“数学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下学习”这一教学理念。

三、合作探究促进创造思维。

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合作交流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思维方式。利用梯形与其他图形的联系求梯形面积,学生有着不同的做法:有的利用等腰梯形、有的利用直角梯形、有的利用普通梯形,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拼成普通的平行四边形;有的把梯形分割为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自由的探讨交流带来的是思维的充分扩展,是质的飞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能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与批判,在各种观点相互碰撞的过程中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考问教学细节,又发现一些问题:

镜头一:利用公式求梯形面积的练习中,一同学列式为(3.5+2)×8÷2,而原图中,3.5为下底,2为上底。教师强调:“这样做不对,应为上底加下底,也就是(2+3.5)”。

“上底加下底”与“下底加上底”,对于求梯形面积而言,究竟有何区别呢?教师本不宜如此“循规蹈矩、照本宣科”。倘若该同学反问:“把这个梯形倒过来,面积是不变的。那么我的算式是否正确?”教师该如何应答?可惜,没有一个同学提出质疑。教师强依公式而下的结论显然并不合适,为什么却无人指出?“公式是不可不依的”、“老师的结论是不可推翻的”……“一言堂”教学的印痕桎梏着师生的思维,使“探究”有时不免流于形式。对学习而言,这是可怕的。“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鼓励学生善疑、敢疑。当然,这需要教师的能力与勇气——自我质疑的能力、承认错误的勇气。

镜头二: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了习题,在教师示意下走上讲台,利用投影把答案展示给大家。第一次展示,同学们趣味盎然;二次、三次过后,变得兴味索然。几声简单的“对”、“同意”,使课堂气氛趋于沉闷。

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愈来愈受到师生青睐。但是,多媒体的运用必须把握好“度”。不是所有环节都适合使用多媒体,不是任何步骤的实施都需要多媒体。学生练习的是几道非常简单的基础性题目,正确率相当高,教师巡视时也能发现这点,那么,以口答的形式订正不仅简单明了,更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对于稍有难度的题目,则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短时间交流,使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简单地回答“对”或者“错”。

《梯形面积计算》数学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沿高的中线分割成两个梯形三种方法,并比较每个梯形与所拼成的图形各部分间的关系,然后学生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切割、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够多,这是本课中的缺憾。

在这节课中,探讨梯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来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对公式记得也牢固。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梯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点在本节课中做得还不够。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在教学中存在不足。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采用齐答的办法,为了节省时间没有彻底了解中下学生的掌握情况。今后要注意在教学中避免运用这种方法。还有个别同学发表了自己的错误想法,我就直接给驳回,没有让学生自己找到自身的错误所在。

数学教案-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通过学生的表现体现出来的,所以只有经常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分析其成因,才能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现在结合学生在《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单元中的学习情况,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一)多机械记忆,缺灵动思考。

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也要让学生明白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要选择对应的底和高的,并且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出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最后,学生能够说出来的,作为老师尽量不要代替学生说出来。这是作为新老师的自己所没有注意到的。老是在担心学生学生,代替学生给说出来了。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了。

(二)面积单位进率严重遗忘。

有关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在学生三年级时教学的,现在五年级再用到,学生基本都忘了。作业中发现问题后,我在评讲作业时,重新进行了面积进率的推导,以其帮助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但是作业中的情况反应,仍有错误存在。因此,在平时的练习中,需要引导学生复习容易遗忘的知识点,达到常温常新的目的,以减少遗忘。

(三)审题不清,甚至不会审题。

批改学生作业时,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很多学生都没有仔细审题的习惯。在写作业的时候常常不注意单位。遇到单位名称不统一时,应转化后再计算,结果,很多学生拿起来就做,根本没注意到这个问题。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不好;二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要改变这样的情况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纠正不良习惯。

《梯形面积计算》数学教学反思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小学生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一节内容。它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起作为结束直线型面积的计算,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的基础,成为本册教学内容一个重点。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中向高年级过渡时期,其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亦正处于进一步发展和日趋成熟的时期,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学生对图形特征及各种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同时可促使他们的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本节的设计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

2、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验证、推导、小结,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探索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转化的数学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所研究的图形与已学过的图形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如何把要学的图形转化为已学的图形,从而使学生自己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更为深刻,思维能力亦得到发展。

4、渗透数学中的变换思想,在转化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平面图形的旋转和平移,认识了解旋转和平移的含义及方法,以及其对图形位置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但在这节课当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只要是学生在与老师的配合上还有待改进,其中部分学生的讨论不够积极,有个别学生不会参与讨论,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气氛也有待改提高,不过学生对动手操作、推导公式倒是很感兴趣。

小学数学《梯形面积计算》说课稿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难点: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相等梯形若干个、小剪刀、挂图。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铺垫引导。

1、前面我们推导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还记得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吗?(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2、把不知道的转化成知道的从而得出结论,是我们常用的探究新知的方法。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1、出示主题图:这是一个堤坝的横截面,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横截面是梯形,上底是20米,下底是80米,高是40米)。

2、今天我们就一起动手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板书:梯形的面积)。

3、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梯形,通过转化的方法,自己动手拼一拼或剪一剪,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内交流方法。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1)平移法。

用两个大小完全一致的梯形。经过旋转、平移组成平行四边形。

(2)分割法。

将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3)割补法。

取两条边的中点(中位线)剪开,经过旋转、平移组成平行四边形。

得出结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表示:s=(a+b)h2。

(三)巩固练习。

1、p28试一试。(在练习中,针对错误比较多的,进行集体讲解,少的则个别讲解)。

2、p28练一练1题,继续巩固练习。

(四)总结全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五、板书设计。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表示:s=(a+b)h2。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是采取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来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但在学生探索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大多只停留在平行四边形上,也就是书中的第一个例子。在课堂练习的时候,由于公式记得不牢,在求面积的时候经常忘了除2。

小学数学《梯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1)探究梯形面积计算,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3)进一步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

:多媒体课件。

问:同学们这块地是什么图形啊?

生1:这是一个梯形。

问:要想求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必须先知道什么呢?

生2:必须先知道梯形的面积。

(1)、铺垫孕伏。

组织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及过程,

重点突出旋转、平移、割补的数学思想。

(2)、协作研讨,探求方法。

1、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至6名学生,每个小组发给若干张梯形纸(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

师: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梯形?

生3:这个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师:下面我们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工具来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哪个小组协作能力最强!

2、教师用课件出示探究要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师注意合作方法的指导,要求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合作,把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小组汇报给同学听,把计算过程写在本子上,最后推荐代表进行汇报。每一次汇报,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小结。)。

生4:(3+5)42=16(平方厘米)。

生5:542+342=16(平方厘米)。

生6:(5+3)42=16(平方厘米)。

生7:(5-3)42+34=16(平方厘米)。

生8:(5+3)(42)=16(平方厘米)。

生9:(3+5)24=16(平方厘米)。

生10:34+(5-3)42=16(平方厘米)。

师生交流、点评……。

3、总结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师: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11:结果都是16平方厘米。

生12:每种方法的计算过程中都用到3、4、5、2这几个数字。

师:这几个数字和梯形有什么关系吗?

生13: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生14: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生15:s=(a+b)h2。

1、回到课堂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帮王大爷计算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

生16:(300+200)100210=2500(棵)。

2、学生完成基础变式练习:“做一做”和练习十八的1~3题。

3、提高能力练习:共同探讨练习十八的第四题。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有成功,也有一些不足: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我觉得课堂中反问和追问的艺术很值得研究,从教学语言可以窥出一个教师调控课堂有效展开的功力,然而,我却发现现在的我却在教学语言上显得贫瘠繁琐,尤其是这些空间图形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展开往往会成为评定一堂课是否精彩的重要筹码。纵观整堂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活动探究得更加有效?活动的时间如何控制?这些还是我要亟待改造的地方。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的计算》课件

1、通过教学,让我更加明白:要充分相信学生。新课程理念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出发,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时候要计算梯形的面积,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梯形面积的学习欲望。在这种内驱动力之下,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出了很多种方法,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节课就能培养起来的。这节课学生能够想出那么多种方法,要以前几节课的探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为基础,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经过一定量的积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长期这样得到训练,学生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就会越来越短,创新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3、本节课的设计考虑到了一个首尾照应的艺术原则。课的导入部分以优美的音乐伴随引入生活中的问题,课的结尾同样以伴乐欣赏生活中的梯形。在轻松的氛围中让知识得到延伸,又遵循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4、这节课还经过研究提炼,让我认识到:在学生探究各种方法的时候,不必马上让学生统一到梯形的面积计算的规则公式中来。有套用模式之嫌。可以在最后让大家一起观察,把各种方法进行沟通,理解,在统一。

数学教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知识迁移,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在比一比,动一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在看一看,想一想中初步感知等积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互相合作、交流、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的计算》课件

教学目标:

(1)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继续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求出下面图形的面积。

2.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演示课件:拼摆三角形)。

二、设疑引入。

三、指导探索。

第一部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1.小组合作推导公式。

教师谈话:利用手里的学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提纲:

2.(演示课件:拼摆梯形)。

电脑演示转化推导的全过程。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