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修行(实用16篇)

时间:2023-12-03 19:32:55 作者:翰墨

高水平的作文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甚至改变读者的观念。这里有一些优秀作文的摘抄,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新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孤独的修行作文

这只是认识上的一些变化,可以记录下来,等到2012年春节前再来对比。

1、行要跟上见:

在去年元月份的时候,进行过一次动中禅的禅修,禅修的过程非常殊胜。针对自己的习气,更要强调行重于见。以前以为知道了,理解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已经是成长了。的`确知道了,理解了相对于不知道就是一种进步,但是那还远远不够,就如自己不会骑自行车,而现在通过阅读说明书知道自行车是这样骑的,但毕竟还只是理论上的知道,离真正的会骑自行车和骑好自行车,还相差十万八千里。知道了佛法的很多名词概念和知识体系,并不能保证自己能够解脱和获得自在。因而,通过禅修让自己彻底明白:理论不管有多少,帮助自己的却不是理论的深奥和道理,从苦海的此岸游到解脱的彼岸,不是理论的华丽衣裳,而是赤身裸体的游泳功夫,兴许功夫好,不仅自己能游过去,还能半路搭救几个不会游泳的人呢。(说得好听,自己能否解脱还是个问题)。

2、座上修和座下修打成一片:

以前以为修行就是座上的功夫,但现在看来这也仅仅是个修行的外相。错以为座上修得没有念头了就是修行成功的标志,可是仔细想木头和石头千万年里没有一个念头,怎么没有成佛呢?所以,现在深深的认识到座上修和座下修是人为划定的一个界限,现在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里打破了这道界限。座上修固然重要,它是座下生活修的基本前提,但不能停留在这里。座下修的每个境遇都是非常好的对境和修行机会,也知道怎么样去观察和扑捉自己随时出现的念头。真正的修行是生活里的每一个境界,每一起念,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

3、让生活似梦和真演戏融合为一体:

到年关的时候,自己总也会在博客上进行一年的修行总结,已经连续写了三篇的《生活如梦似幻》的博文,藉以记录自己一年里重大的认识变化。这三篇的内容主要是:梦里梦外;生活似梦似胶片;自编自导自演自观戏。其中心点是要观生活如梦但生活的戏剧要尽情尽力的去真演。这个认识才刚刚建立,还没有在生活中实施,这是以后修行的方向。

爱若孤独那便是修行爱情美文

有一种感情叫无缘,有一种放弃叫成全。人生难免会与痛苦不期而遇,其实痛苦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背叛自己,成为痛苦的帮凶。纵然世界末日,唯有心安,才是安全。

――题记。

若爱,请深爱;若弃,请彻底!不要暧昧,伤人伤己!

独倚幽窗,我在春天微凉的夜晚读一本书。偶然看到白落梅的这段话:“在苍翠的年华里,我们不能不热烈地爱。纵算会让自己伤痕累累,纵算转瞬一切都烟消云散,也当无悔曾经的付出。没有谁能够做到在年少时就淡然心性,倘若人与人之间都寡淡相处,又何来风华绝代的过程?人在江湖,当鲜衣怒马,明媚灿烂地过每一天。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不问对错,不管结果。”真的可以吗?也想如此这般的爱一回。

只是这个世界,泛滥的是欲望,不是爱情。爱之本质,就是烦恼与苦楚,需要彼此信任好好呵护。爱是自私,不能分享,越爱会越在乎,当你的心变得比针尖还小,那一定是在爱了,什么是为爱痴狂?像我说过这样的爱你,感情,是以心换心,以情暖情。互诉的是心声,相通的是心灵,滋润的是珍贵的生命。窗外,那么寂静,思念缓缓而来,填进平平仄仄的章词里,记忆的心海,又泛荡起涟漪,只是风景染了纤尘,散落在天涯。

我们往往在该深爱的时候,没有把握好机会,往往在该爱的人面前,太过在意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他人。还固执的认为自己是对的,感情生活里,或许真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讲爱的地方。可道理谁都懂,当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却是往往忘记了这些真理。爱,是相伴于彼此心里,一段文字,一次疼惜,就会于脑海里深深的记忆,这是灵魂的相依,是生命里百折不回的交集。

人世间纷纷扰扰,演绎太多的恩怨情仇,面对一切,无需纠缠,沧海桑田,本就无常。谁也阻挡不了四季的更替,流光的散去,既然不爱就放手,放下过去,关上虚空的大门,让烦恼远离。不是有句话叫:有情风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人生事,来如梭,恰似潮来潮又归。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于是,安然一份放弃,固守一份淡然。生命或许是一声叹息,也是一个身影,一个梦的延续。幸福,其实一直在身边,只是你一直在遗忘。

爱很轻,不惊不扰彼此的世界;爱很静,相知的心灵便是最暖的感应。爱你的人,懂你的苦,懂你的泪;爱你的人,疼你的心,疼你疼,这才是生命融入另一个生命的完美剧点。人生在世,短暂的生命万分珍贵,过往云烟要及时释怀,你,没有理由沉伦,若爱走了,还有下一场花开。既然有些事无法挽留,请不要卑微,谁能挽留谁缱绻于永远?不必在意,爱,只是拥有的一个过程,生命的最后还是赤裸裸的来,赤裸裸的走。

叶子的离开??是风的招唤,而是树的舍弃。树也曾幸福的将叶子揽入怀,只是曾经的叶子再也回不到树的身边。爱一个人,曾经很依恋,当爱已成往事,结局和树一样茫然。爱其实很平凡,是不小心的邂逅,是没有修饰符号的`诗篇。当欲望贪婪的奢求变得强烈时,我们拥不住快乐。快乐变得小家子气,一点点的疼痛却让人铭记。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爱得不够,更可怕的是爱得不够还在勉强。

如果情话只是偶尔兑现的谎话,我岂不成了红尘中苦苦等爱的笑话?佚名曾说:心灵不在它生活的地方,而在它所爱的地方。当爱来临时,它是快乐的,然而阴晴圆缺,却是爱情故事里不断上演的苦情戏。谁是谁的守望?谁是谁的永远?沧海桑田的等待,只是相思成?的憔悴,如果爱情里只是一味的作贱自己,不如优雅的转身。如果缘注定只是相遇,不能相守,宁愿选择做最熟悉的陌生人。

高三写人作文:孤独修行者

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在这样的天气里,很多人都躲在屋子里烤火,或者找几个人聊天,可我的爷爷却无法闲下来,他似乎更忙了。

爷爷是一名菜农,冬天又是蔬菜集中上市的季节,爷爷就把很多时间都用到蔬菜上去了。秋天的时候,爷爷在地里种上了大白菜、花菜、青菜等很多类蔬菜,为了让这些蔬菜能长得更好,今后更容易卖掉,爷爷每天都要到菜地里去侍弄这些蔬菜。给蔬菜松松土,浇浇粪,扯扯杂草,就是为了能让蔬菜快快长大。他一去菜地里,一般都是大半天,去了回来后,头发是湿的,手也被冻红了,鞋上沾满了泥巴,一身都脏兮兮的。

因为种的菜多,在冬天,爷爷几乎每天都要去街上卖菜。冬天的早上,空气都好像被冻住了似的,人们躺在床上,都不想早早起来。可是爷爷为了卖菜赚钱,每天几乎都是5点钟就起了床。起床后,他还要用冰冷的水,把昨天傍晚砍回家捆绑好的蔬菜洗一遍,6点钟左右就把菜担上了街。那个时候,天完全没有亮,也没有什么买菜的人。爷爷说,去得早一点,就能够占到一个好位置,菜才能好卖一些。为了节约钱,尽管没有吃早饭,爷爷也不在街上吃。他说,就算卖包子的人走到我面前来,我也不买包子来吃,我早点把菜卖完,赶回家也能吃早饭。

冬天如果下雨,爷爷就不用再外出去种菜和卖菜,那时,他就可以在家里睡个好觉,一直睡到天亮,也可以在起床后就吃到一顿热腾腾的早餐。

虽然爷爷能干那么多事,可我知道,他的身体并不好。这个冬天,他每天下午都还要上趟街,去一个外地来的医生那里接受免费电疗。爷爷坚持了好久,现在他的病好多了,还可以几天不吃一粒药,以前,他可是每天都离不了药的。

我很感谢爷爷,正因为有了他辛勤的忙碌,我们才有了温暖的冬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孤独的修行作文

《金刚经》就是讲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在《金刚经》中,心是转舍转得的中枢。

[经文]“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金刚经》提出的以布施为首要的六度行,这六度中特别发挥出来是第二忍辱行,另外还有无诤行,这三种行都是《金刚经》上很突出的。

(一)布施行,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六度中特别提出布施行,布施就可以代表六度。

(二)忍辱行,有三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第一,耐怨害忍。若冤家仇敌,或者坏人、他人,对我批评、刺伤,我就以德报怨,心胸广大,要忍耐,不要怨害别人,要化冤为亲,冤亲平等,不能冤冤相报,纠缠不休,这就是耐怨害忍的精神。

第二,安受苦忍。这个苦就是环境造成的,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等。在灾害逼迫之中,我不能怨天尤人,要随缘生活,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第三,谛察法忍。要相信真如的境界、菩提涅槃的境界、不生不灭的境界。只要你能够修,就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对此要坚定不疑惑。

(三)无诤行。什么叫无诤行?《金刚经》上讲“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这是在赞扬“无诤行”。实际上有分别心就有诤,有诤就有分别、有矛盾,就要斗争,引起混乱,各种混乱因此而来,人与人之间的混乱、家庭混乱、社会混乱、世界混乱,都引起来了,全是因为不能够无诤。所以特别提到“无诤三昧”,是“人中最为第一”,它是百千三昧中的第一三昧。

应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

[经文]“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应如何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无住就代表由空慧达到真如境界。六祖大师在《六祖坛经》里提到:《金刚经》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以无念为宗,无念,内心不要有妄念;以无相为体,对外境不要执著;以无住为本,不管内外,内心和外境一切法都不要粘缠、执著。

“无住生心”,生的是何心呢?生的是大悲、大智、大愿、大行之心,就是菩萨的悲智行愿。

《六祖坛经》中讲到:“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这里讲了两种三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于一切处,心要无憎无爱,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安闲恬静,虚融澹泊,就是空的思想、无住的精神,叫无相,也叫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就是指在行动上,行住坐卧,纯一正直,无私无杂。要保持纯一,保持正直,没有私心,没有杂念,如如不动,在一切行动中保持不动的'佛性,动中有静,就可安坐道场,真成净土,这样你存在的地方,走过的地方,以这个精神对待,无不是净土,无不是道场。所以这个“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也是解释“无住生心”的。

(二)如何降伏其心。

降伏其心,就是修布施而不执著布施,能施、受者、施物都不执著,三轮体空。乃至于修忍辱而不执著忍辱,修般若而不执著般若,修禅定而不执著禅定,修精进而不执著精进。修一切善法,都要达到三轮体空,才可铲除一切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非法相。这样才能降伏其心。

这是《金刚经》中典型的三段论式,语体采取了“正、反、合”的三段论形式,深合辩证法。下面列举十四种:

1.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2.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3.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4.是实相者,即非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6.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7.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8.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9.如来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1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1.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13.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14.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这十四种论式就代表般若,为般若的论式。“如来说如是(正),即非如是(反),是名如是(合)”,从否定意识语言的执著,而契合中道妙义的真理。

“说”就代表立,言语假立,为有;“非”就是不要执著这个,代表空,要空相、空执著;“是名”代表中道,你能够从假名中了解空的道理,了解一切法即空即有,真空妙有,就是般若中道。《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中道思想。

天台宗发挥成空、假、中的“一心三观”,即观空、观假、观中。修“空”得一切智;修“假”得道种智;修“中”就得一切种智。由空可以证般若,由假可以得解脱,由中可以证法身。

拓展阅读:抄写金刚经的功德。

一、增长福德:人生的幸福是基于福德。由有福德才能处处须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刚经》能增长我们的福德。经中前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经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功德之大。因为财富的布施,身命的奉献,那都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帮助。而受持或为他人讲说本经,却能令正法久住,启发人们的正知正见,健全人的品德,引导他人向上增进以至解脱成佛,由此而得彻底的安乐,所以非财施所能及。

二、消除业障:我们这个世界是业的世界,由于过去生中所造善恶业的不同,构成了世界的千差万别。因为我们无始贪嗔痴,造下过许多不善业,所以现实的生命总有许多缺陷及困扰,诸如天灾人祸,身体病弱,诸事不顺等等。受持《金刚经》却能消除业障。经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随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些人没有受持《金刚经》本来平安无事,可受持本经之后,反而遭到他人的轻视,没有关系,这正是在业障。受持本经三途恶业都能消除,其它小业障就不必论了。

三、开发智慧,通达实相:《金刚经》称曰般若波罗蜜,首要在于开智慧,《般若经》曰:“菩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本经处处教我们无住,无住是为了成就般若。经曰:“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是乃成就智慧,通达实相。

四、消除烦恼:《金刚经》中虽然不曾出现“烦恼”二字,但般若法门处处都在解脱烦恼。经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乃烦恼生起的根本,消除四相,自然解脱烦恼。本经旨在成就智慧,智慧就是断除烦恼。住相能引起烦恼,本经要我们不住一切相,烦恼自然不生。

五、成无上道:学佛是为了成佛,佛陀汉译曰觉者、智者,是智慧的成就。《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经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多此经出。”成就般若,方能成就无上佛道。

孤独的修行作文

“其有未调伏者。”

上面等于是佛向地藏王菩萨叙述,真正的涵义就在这一段。说什么呢?还是没有得度的,嘱付他去度。前面不是说“十有一二”,你要把他们度了,这就是佛的遗嘱。

“调伏”的涵义很多,调伏你刚强的性格,要柔和圆融。不是讲调伏,要调伏到相应。你要坐禅,调身调心调息,调到相应处了,就叫“瑜伽”,要相应,必须经过调伏。包括你拜忏、礼佛、诵经,都必须经过调伏的阶段。

例如,你念经的时候尽打妄想,不念经没有事,一打开经本,一坐在那里头,有两种情形,一个是点头打瞌睡,一个就是不晓得念那儿去了。面对这种情形,你自己要罚你自己,怎么罚啊?从头念起!看你第二遍还注意不注意,不注意,你再从头念起,这样就注意了。一个字一个字的念,不是那么容易的。说我一个字一个字就念,你念吧!读诵大乘经典,就是修行的法门。你念念能开智慧,念念能入定。我们念的经,一般说来能入定吗?能入定!念得你自己就变成像镜子似的,照着这个经文,一照过去,相当快,时间非常短暂。但是这个情形不多,怎么不多呢?很少人诵经可以诵到定中诵的境界。

所以要调伏,调伏就是功夫,不断礼佛、拜忏、诵经,都含着调伏的意思。说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很不容易,大家试一试,让你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你就达到一心不乱了。你能不能每一念都从心起?能不能念念都归心?你说念佛容易?要达到这种境界,不容易!这就要功夫,就要修行。要是真正的修行,哪一个法门都好,在修行的过程,一种是你自己在修行过程当中,你自己去体会,自己在那儿调。就像弹琴似的,音调不好,你自己得调,把弦调得不紧也不松,才能弹出美妙的音声来;你如果紧了,绷!一弹断了;松了,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

别人念也是念,你那样念也是念,但是这里头的情况完全不同。跟大众念,敲着木鱼念,那就不同了,你只要随喜,你只能说种善根,要想修行,不是大家这么一块儿和着修行的。哟!末法了,大家念一念,种种善根而已;要修行,那样念是不行的,绝对不行。还有些人,跟着大众念的时候,他不晓得念到哪里去了,他听着人家念,他也跟不上,因为他平常没有随诵。所以说调伏很不容易。

拓展阅读:本愿经全文多少字。

本愿经全文有两万多个字。全经分十三品,原分为上下二卷,上卷由第一品至第六品,下卷由第七品至第十三品。而现今流行本分上中下三卷,主要是便利读诵。第一品至第四品为上卷,第五品至第九品为中卷,第十品至第十三品为下卷。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拔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灭自无始劫以来皆轮回不已,福报的聚集和修行功德力的累积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所以读经能使我们明白关于业障的问题如何处理,以及如何修福修慧,广利有情众生。

而诵此经还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可消除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业债,免除冤亲债主的干扰;消灾免难;增长智慧;增长福报;可一心不乱,根治三毒(贪嗔痴)。但此经的功德回向尤为重要。回向十方一切众生的回向偈并非不好,但欲先消除自己的业障,忏悔宿业,应先回向给自己过去生中的父母,以及与自己有纠葛过节的怨亲债主,这些众生与你最有因缘,因此最易障碍你、纠缠你,而你对他们有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应首先救度他们,解决他们的问题之后,自己的问题、障碍才得以消除,这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当修行道路畅通时,再发心将功德普皆回向十方众生,求生西方极乐净土,那样修行速度才会提高,积累功德才会彰显。

念《本愿经》的好处。

《本愿经》是学佛人的根基之学,常念这部经会给你带来如下好处:

1、可消除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业债,免除冤亲债主的干扰。

2、可以消灾免难。

3、可以增长智慧。

4、可以增长福报。

5、可以一心不乱,根治三毒(贪嗔痴)。

但在念经的同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佛教讲究信、愿、行的结合,因此诵经时要对经文深信不疑,要发愿护持三宝(佛法僧)或忏悔业障,要注意日常修行,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学并重。

2、念经时面南正坐或面南而跪效果更佳。

3、念经时要出声,默念收效甚微,念诵时间90分钟左右最佳。

4、念经重于回向,要回向给自己和身边亲人、朋友的冤亲债主。

5、在十斋日(经书上有规定)念诵效果十分明显。

6、念诵时,若设香案供奉地藏王菩萨圣像效果更佳。

《本愿经》任何一个佛教寺院经书结缘处都有,各位可诚心去请取。

孤独的修行作文

行急思缓,静久思动,欲频需节,气堵需疏。

人浮于世,几乎需对遇见的每个对立命题都得寻得一个平衡点。如游走于太极图谱,凡事不能直接落入黑白,得不断摸索这黑白的交界。而修行即是让心灵不断靠近这条线。

世事变化,内心却要寻得某种不变,即是一种平衡的状态。

内心活动看似包裹在驱壳之内,旁人难以察觉,实则心气流动,皆会以某种方式露于形色。若让修道之人,略观其色,听其片语,判断其心念涌动,结果不出其二。

人在世上游走,于对立的命题间找不到平衡,会被有形的.社会规则与无形的内心斗争所折磨,所以需要不断修行。

修行是寻找自我,改变自我,突破自我,回归自我的过程,也是释放心结,自我豁免的过程。内心自由,是一种恒久坦荡的快乐,也有天人合一的意思。得到宏观与微观,身体与灵魂,物质与精神,存在与虚无的高度统一。

孤独的修行作文

大家讨论读研三年到底值不值得,我却一直心满意足。

在我心里,读研,也像所有其他的读书过程一样,未必会带来多么大的荣耀和光彩,亦或是现实的利益,它的意义在于你能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去成长,去认识自己。

三年前本科毕业,当时的我还是一个畏畏缩缩的小姑娘,害怕社会的错综复杂,害怕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害怕能力不足以胜任一份简单的工作,于是逃也似的,我选择了读研。

刚好赶上政策改革,我们下来的`一届开始设立各项奖学金,补助也从一百九涨到了八百,除了这些受益,他们需要交学费,而我们却不需要。

当初唯一的顾虑是开销,现在这个问题也解决了,加上遇到一位好导师,只需要帮他干一些细碎简单的工作之外,课余的时间还可以用来打工。一年忙碌充实的家教干下来,我一跃从贫民变成了同学里的“富翁”。

研究生第二年,弟弟高考,我常常抽时间回家辅导,好在辅导班的老师也很体谅,让我能够兼顾。看着弟弟的成绩一天天提高起来,想到或许因为有我,因为我有时间,弟弟的命运可能因此而改变,心里的激动更是无法言表的。

研二推掉了一部分学生,不回家时有空余的时间。这些时间,我用来看书,和同学玩,出去旅行…生活过的有滋有味,和本科时候那个不自信又因为囊中羞涩而避免参与班级活动的我判若两人。

我常常“忆苦思甜”,又下定决心,再也不要变成那个样子。我很满足现在的状态,不再胡思乱想,不再纠结于纷繁琐事,不再卑微地蜷缩在一个小角落里,一副格格不入的样子。

我自以为是研究生三年的经历给我带来的成长,因而在即将毕业的研三,心里充满了小心翼翼的珍惜,好像自己细心呵护一点,它就会逝去的慢一些。

但是谁能拖延时光的脚步呢?再过三个月,我就会进入紧张的毕业环节,答辩、拍毕业照、和同学聚最后的几次餐,紧接着被宿管阿姨催促着离开,去向现在还看不到的未来。

然而想到这一切,相对于本科毕业时的忐忑不安,我现在似乎多了一份沉稳和笃定,我不再奢求能够一出手就找到什么待遇优厚的岗位,而是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更加注重的是成长的空间。

后来被告知,我是惟一一个被录用的研究生,开出的待遇,每月要比本科生多八百。

你看,其实只要做好自己,与你相称的东西自然会来。

孤独的修行作文

学生时代,恩师曾教导我们,读书人要甘于寂寞,更要耐得住寂寞;毕业后,闲来无事时,总会把这句话从记忆的罗绮中抽出来,不厌其烦地咀嚼、消化、回味。反复思索,仔细玩味,总觉得寂寞是一种与世隔绝的心态,一种与生俱来的感觉,一种莫可名状的意境。寂寞未必是件坏事,有时候反倒是一种福气。姚思安在向木兰阐述福气的真谛时说,福气不是从外而来的,是自内而生的。一个人若想有真正的福气,或是人世间各种各样的.福气,必须有享福的德行才能持盈保泰。寂寞,是因为没有烦心琐事,没有应酬忙碌,没有牵肠挂肚,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状态。

最近我就深有体会。在拥挤的公交上,我是寂寞的,所以我就有机会读电子书,明事理长见识;回到家,我是寂寞的,所以我就有机会研究美食,养生陶情;晚饭后,我是寂寞的,所以我就有机会做健身操,强身健体;周末时,我是寂寞的,所以我就有机会去图书馆,感受书香弥漫。

寂寞着寂寞着,就会变成习惯;寂寞惯了,一切自然就变淡了。当我们看淡一切的时候,整个心境的田地就宽敞了;宽敞之后欲望的密度就会被稀释,稀释之后,我们的索求便不再苛刻;索求变少了,心态就平静了;心静了,我们就会由心而生出一种德行,这种德行是与世无争,是宽容大度,是淡泊清雅,是顺其自然,这大概就是姚思安所说的享福的德行。这种德行不仅是道家的精神写照,也是我这个粗俗浮躁的愚者一直所奢求的品质。这种品质如玄门法术,需要潜心修行。修行的过程是漫长的、炼狱的。修行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成道”,一种是“入魔”。

孤独的修行作文

一个人,无论他是什么地位,过哪一种阶层的生活,只要他的内心非常安祥,就可以过得幸福。而一个拥有了很多物质享受,但内心纷乱的人,生活对他而言,反而是一种惩罚,因为拥有的越多,他的欲望也就越多,他的痛苦自然也就更多。因此,幸福从何而来?要从内心的宁静中来。

今日之痛,源于昨日的`放纵;今生之苦,皆因前世的孽障。于心头置一善念,让所有的哀怨融化在感恩的心中。忘不了的,不必刻意忘;放不下的,不要急着放。于心中默默为那些不好的经历超度,它们的解脱,就是你的解脱。修行,是用今日的努力,救赎曾经迷失的自己。

适时低头,不是无原则的妥协,而是理智的忍让和忍耐,不是无条件的迁就,而是有意识的谦让和迂回,是一种巧妙的人情达练。俗话说:“懂得低头才能出头。”有时候稍微低一下头,是一种宽容,是一种从容,是一种竞争的避让,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留有一点存在的机会,才会有出头的可能。

你的选择,就是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就是你的选择。人生充满选择,所以人生充满变数。关键的选择决定一生,细小的选择影响心情。不要抱怨,抱怨就是一种选择;要努力改变,这才是正确的选择。过去的选择造就了现在,现在的选择决定未来。无论怎样,学会积极吸收正能量,这是关乎一生的选择。

孤独的修行作文

撩起一波。

任千年的丹风划过你回首的。

凝眸。

我先前的一些记忆。

紧贴在我的肌肤上。

收敛着新生的事物。

当世转飞华。

你还标致的蹲在我的囊袋。

是我唯一的幸福。

我不禁抖抖我的行衣。

你正落在岁月的。

眉梢上。

一样不少的东西。

裁剪着造物的生楚。

我活生生地。

又一次自我的觉性分娩。

又那么截然的清新。

泯华于一钩。

菩提树下的凌波。

(念起念灭,水月光中又一场,

生即无生,对面当体安谁恁?

孤独的修行作文

春雨过后,一念生秋。没了夏的灼热,暮色掩映着别样的离愁,晚钟向着南屏,呼吸开始变慢了节奏。天空里的灰线遮盖了无数灵魂经过的路口,没有哭泣的滋味,徘徊在离岸阁楼。

下过雨的天空里弥散着淡雅的馨香,如同你出水后的影子,妖冶十足,清冷的背影却是那么的淡定。仔细观望,时光尽然一点也没有从你身上带走什么。即使遭遇了这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雨,你依旧还是那么自然、清雅。我是不懂的,你名唤白掌,自应有一番脱俗惹人怜的身世,可在你身上看到的只有那平凡淡雅的姿态。

多少世俗轮回才能修得正果,多少情来情往才能遇见缘分?一颗心即便再怎么执着,终究需要时间的磨砺。只有将福分休到极致,缘分才能化为正果。正如花开一世,薄凉几许,只有历经无数春秋,才会因缘际会。不要感叹世俗繁华的光景,即便流逝了许多依然没有遇见你爱的那个人,那么你的落寞必定是修行得还不够。

仰望夜空,闭眼处世界就在你的心中,睁开眼,人间就在你的面前。无数的勤勤恳恳、坎坎坷坷,堆砌在你的面前,那是生命走过的历程。所有的往事随风而逝的时候,心中结着愁怨的孤独和寂寞便会一涌而出。化茧成蝶的过程是无比心酸和痛苦的,只有蜕化成更加优秀的自己,命中注定的缘分才会靠近你。

白掌无泪,出水淡雅。她不怕世俗的风雨交加,也不怕四季里的花开花谢。永远的孤傲只为历练成更美的自己,即便繁华出生落寞,依旧可以笑对平生。孤独是孤独者的盛装,即便夜火阑珊,这个世界于我皆无恙。花开了惹一世爱怜,花落了遭几许白眼。世间的'恩恩怨怨不过眼前烟云,过后无望。哪怕生出了骨气,依旧修行,不过沧桑薄凉,奈何明月之后,花开见佛!

一滴泪流在花蕊里,多少春夏秋冬。来来去去的背影,都无法凝视花蕊生冰的片刻。那是含泪的微笑,那是痛苦的呻吟。无关岁月,不慕风情,为的只是在红尘滚滚的世界里看你一眼。也许无言是最好的沉默,也许悲伤才能将你记起。逝去的日子不复返了,你在清风里展腰舒眉的时候,请不要忘了给生活一个回忆。即便繁华里生出落寞,花谢只待花开,下一世,初心不改,一路修行,方得始终。

你在世俗里灼灼其华,妖娆过、清冷过、浮世过、怜惜过……无数的往事都已成为了云烟,随风碾入尘土。化作骄阳的微笑,重新疏散天空的雾霾。你是白掌,其身洁白,面四季如歌,掌命中情缘。不嗔不念,应着天地轮回,作人间修行,不思世俗烟火,求得正果!

孤独的修行作文

人总是有很多执著,比如,穿得不好看被人耻笑了,心里会不舒服;工资没有同部门的人高,也会不甘心;情人不够体贴,会心生埋怨……这些都是执著的表现,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着自己的执著,正是这些执著,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

不过,在修行的过程中,各种执著都会慢慢消失。尤其当你明心见性,并且把这份空性“保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现世间的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无论如何追求,最终也总会消失,所有执著都会随着这个发现和体悟而烟消云散。假如有一天你进入前面说过的离戏瑜伽之后,烦恼障就没了,因为这时候你会强烈体会到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假象。

比如你炒股票的时候得到一百万,你要把它当成梦幻不要高兴;赔上几万、几十万的时候也要把它当成梦幻不要忧伤。实际上无论股票升或跌,都不过是一个巨大的幻觉。因为它升完了肯定会跌,跌完了也肯定会升,而且无论你得到多少钱,都不会改变生命的本质,生命也是一种幻化的东西,所以说不要执著它。因为明白这种东西而不去执著它,不要执著,这就是对治。

你不可以逃避那些会让你生起习气的外境,也不能压制你的妄念、烦恼与习气。因为,你想要去逃避的,往往是会对你产生诱惑的东西。那卢伊巴,就是通过长期吃他最讨厌的鱼肠,来克服最后一丝分别心的。这就像,要是你硬把皮球按到水里,手一松它就会弹出水面;假如你任它留在水面,并找到它的气阀所在,把气阀打开,皮球就会被放光了气,然后慢慢沉入水底。

人的肉体很快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所以得到了不要高兴,得不到也不要悲哀;挣了不要欣喜若狂,赔了不要沮丧。一切就是那么回事。你的心要像明镜一样,虽然能照出一切,但镜子本身是如如不动的。镜子不会随着股票的升而哈哈大笑,也不会随着股票的跌而灰心丧气,它不会随着外面世界的变化而悲哀或者高兴。心就像镜子一样,当你有这种觉受的时候,也就明心见性了。

禅所说的“初关”等于明心见性,“重关”等于打成一片。当你永远打成一片时,就进入第二个层次了。什么叫打成一片?就是说,你能把这份空性变成空气一样的存在,无需经过逻辑判断,任何时候都能自然而然地在它的指导下处理任何事情。

所以在禅的说法中,当你打成一片之后,还要接受日常生活的磨炼。在日常生活的磨炼中,你要注意止和观。

有位修了金刚亥母洞的老人,十多年前卧病在床,无法起身。那年他七十多岁。一天我去看他,他说他要死了。我说不死,然后教了他一个法子,叫他每天早晨起床后上一炷香,什么都别想,只是盯着香炉里燃着的香头。当他什么都不想时就是止,而认真看香头的过程就是警觉和观。他是用眼睛生起了某种警觉,也就是“观”。结果,他又活了十五年,今年已近九十岁了,身体还很健康。

在念头止住之后,眼、耳、鼻、舌、身、意都可以观。眼睛的观,比如看香头或者看佛像;耳朵的观,比如听音乐;鼻子的观,比如闻香味;身体的观,比如感受风。

实际上,好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不知不觉地止和观,比如母亲凝视着熟睡中的婴儿时——她心无旁骛,用眼、耳、鼻、舌、身、意感受着有关婴儿的一切,幼嫩皮肤的触感,轻轻呼吸的声音,淡淡的奶香等等,此时她的心里生起祥和宁静的喜悦。所谓的菩提心,其实就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慈爱、悲悯且一无所求。

有些人虽然天生能达到无住无求,但常流于无记。何为无记?无记类似于顽空,类似于“非善非恶”,就像动物冬眠一样,容易陷入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没有正念,也没有任何功德,修多久都无法带来智慧的增长。

因为这种状态是无意识、混混沌沌的,所以在无记的时候,你不知道身边在发生什么事,有人跟你说话,你也浑然不知,有人用力拍你,你还会被吓一跳。这就是因为你缺少了明心见性中的“明”,一种明明朗朗的觉性。这时注意,要在无念中生起一种警觉,也就是要“止观双运”。比如,善知识会对你说:注意,听远处的一声鸟鸣。这不是为了让你知道远处有小鸟在叫,而是要你感受听的时候生起的那份警觉。假如你能体会到这一点,就远离了无记。这当然还不是见性,仅仅是一种入道的方便。真正的见性,除了理上的明白外,其实在身体上也会发生一种变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气入中脉。

孤独的修行作文

活着是一种修行,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么一句话,到后来越想就越感觉这句话是对的。也许是因为经历了太多无奈,看过了太多世态炎凉,也听过了太多愤愤不平,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这就是生活。

北京的冬天让人感觉来的有点早,或者说我还没有适应北京的天气。在秋末冬初的季节,我是最容易触景生情的,也是最容易让自己矛盾的,我不喜欢满地的落叶给我带来的凌乱的感觉,但我却深深的喜欢上了凌乱的叶子给我带来的淡淡的忧伤;我不喜欢如锥刺股的寒风,但我却深深的喜欢上了秋末寒风的粗犷;我不喜欢冬初干枯的枝枝丫丫,但我却深深的喜欢上了树干上所剩无几摇摇坠坠的几片叶子。有时候生活就是这么矛盾,就像明明喜欢着某一个人,却偏偏要强迫自己隔断联系。

在很多时候,对某一件事物坚持努力很长时间之后,仍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之后,往往选择顺其自然。也许很多人会说,贵在坚持,坚持就是胜利,不坚持自己主见的都是懦夫,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现实生活不会因为你的一片真心、一腔热血赢得所有人对你的赞同,也不会按着某某成功大师的预言那样顺其自然的成功,更不会像狗血的电视剧那样总会有个好结局。懂得适可而止,不强求,不盲从才应该是现实生活的真理吧,毕竟现实生活没有那么多的惊心动魄。

年轻人的心总是喜欢让帮别人对自己认可,喜欢让别人服从自己说的.话,喜欢让别人对自己说一句“你太厉害了”,更喜欢让别人把自己吹的很高很高。殊不知,那些真正有度量,真正有城府,真正有内涵的恰恰是那些经常夸别人经常奉承别人的人。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说出的紧紧是一句话而已,没有其他的。

我喜欢安静,喜欢没有争吵,喜欢在别人说自己不是的时候闭上嘴,左耳朵听进去,让右耳朵放出来,因为做了自己该做的,努力了自己该努力的,自己坚信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干嘛还要听那些靡靡之音,无稽之谈。不管任何时候做自己总是对的,关心该关心的,做自己该做的,其他的干嘛想这么多呢。来北京这二十天我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在适当的时候闭上自己的嘴,学会了怎么面对那些无法交流无理取闹的混乱场面,我想这应该就是生活吧,好好修行自己,好好做自己。

孤独的修行作文

青春是一种孤独,漫过心中的孤寂,蔚然成冰,冰结在心底。不敢触及,不可不承认,青春是一场孤独的修行。

——题记。

青春时节,花样的年华,花样的我们。在青春时期总是忍不住孤独的滋味,一心向往繁花似锦的外界,给予过多的关注,最终停留在外,才看清生活的本来面目,翻手杀戮血腥,覆手柳暗花明,不过是一个让人逐步无望的过程,最终迷失自我。

在《初中生之友》20xx年3—4期中旬刊中有一篇《青春是一场孤独的修行》的文章,很是吸引我。作者太过多在意朋友的喜怒哀乐,只要为了朋友,她都会降低自己的道德底线和原则,成为一个不真实的自己。最后,在苏瑞的帮助下找回真实的自我,意识到青春是一场孤独的修行。

很多人一开始为了生活装扮自己而忙,后来忙得忘了真实的自己。

时光的黑猫未经我的同意,就匆匆地把我带入最难熬的初二,带走了我曾经放飞的梦想,带走了那个潇洒活泼的我。一年的时间,足够让我陷入生活的泥潭,足够让我坠入生活的深渊。

还未经秋冬,春和夏永远那么灿烂。我怀着满心地期待进入初中。期待每一节新课,期待每一次的奖赏,哪怕是惩罚。每天以微笑拥抱生活,坦然自信面对生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掌握生活的主权。可我渐渐地发现,我一直坚持的那些所谓的“公平正义,大公无私,默默奉献”使我成为人群的特例。因为公平正义,我被同学所怨恨;因为默默奉献,我被朋友笑话;因为大公无私,我被同学指手划脚。也因为这些,我努力想成为令大家满意的班委,结果成了一个令我讨厌的自己。

面对同学的误解与讽刺,我变得胆小懦弱,总是去关注他人的评价;争强好胜的.性格使我变得和文中的班长黄艳一样,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害怕失败,害怕犯错误,做一些违心的事,说一些违心的话。我成为生活的奴隶,看不清现实的道路,放弃挣扎,迷失自我。我失去了一份真诚,却捡来了一份虚伪。我愿把自己关在封闭的黑盒子里,就算流泪,也看不见眼泪的痕迹,不愿听到外界对我的评价,无论好坏,都令我心寒或失心。

人生如棋,众生皆是棋子,棋子总会迎来它的使命,人亦如此,无须逃避,坦然面对才是美好,一局终了,早已物是人非,等待棋子迎来新的轮回。再看当年,本心何在?黑暗尚可回头。

就像一条河,夜再深,也知道明天的去向,因为它独自修行。

青春终究是一场孤独的修行,外界的评价固然重要,但是到头来一切都会是浮云。努力做好自己,这是一个人保持进步的方式,但我更想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这样,我的青春只是一场孤独的修行。我坐在青春的旅车上,车上的人由陌生到熟悉,再到陌生,纵使相遇应不言。不必在意他人的眼光,没有人能一直陪伴你欣赏窗外的风景,他们都是生命的过客,只不过是谁先下车而已,谁都代替不了你独自修行。作者和我都迷茫过,但我们最终重新回到孤独的修行中。

上为天,下为地,中为我。天有阴晴,地有旱涝,唯我且往且行,且笑且歌,只等待有朝一日,于天空中望见深渊,于绝望中望见希望,于无声处听惊雷。

——后记。

孤独的修行作文

这只是认识上的一些变化,可以记录下来,等到春节前再来对比。

1、行要跟上见:

在去年元月份的时候,进行过一次动中禅的禅修,禅修的过程非常殊胜。针对自己的习气,更要强调行重于见。以前以为知道了,理解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已经是成长了。的`确知道了,理解了相对于不知道就是一种进步,但是那还远远不够,就如自己不会骑自行车,而现在通过阅读说明书知道自行车是这样骑的,但毕竟还只是理论上的知道,离真正的会骑自行车和骑好自行车,还相差十万八千里。知道了佛法的很多名词概念和知识体系,并不能保证自己能够解脱和获得自在。因而,通过禅修让自己彻底明白:理论不管有多少,帮助自己的却不是理论的深奥和道理,从苦海的此岸游到解脱的彼岸,不是理论的华丽衣裳,而是赤身裸体的游泳功夫,兴许功夫好,不仅自己能游过去,还能半路搭救几个不会游泳的人呢。(说得好听,自己能否解脱还是个问题)。

2、座上修和座下修打成一片:

以前以为修行就是座上的功夫,但现在看来这也仅仅是个修行的外相。错以为座上修得没有念头了就是修行成功的标志,可是仔细想木头和石头千万年里没有一个念头,怎么没有成佛呢?所以,现在深深的认识到座上修和座下修是人为划定的一个界限,现在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里打破了这道界限。座上修固然重要,它是座下生活修的基本前提,但不能停留在这里。座下修的每个境遇都是非常好的对境和修行机会,也知道怎么样去观察和扑捉自己随时出现的念头。真正的修行是生活里的每一个境界,每一起念,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

3、让生活似梦和真演戏融合为一体:

到年关的时候,自己总也会在博客上进行一年的修行总结,已经连续写了三篇的《生活如梦似幻》的博文,藉以记录自己一年里重大的认识变化。这三篇的内容主要是:梦里梦外;生活似梦似胶片;自编自导自演自观戏。其中心点是要观生活如梦但生活的戏剧要尽情尽力的去真演。这个认识才刚刚建立,还没有在生活中实施,这是以后修行的方向。

孤独的修行作文

这里所说的修行,现在是属于“父亲”这个角色。对于“父亲”,他们有权利去评说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多少才能。

我理解的,从小到大,一直不被父亲在能力上所器重,一半因为自己在父亲的眼中,是那样地无知,一半大概就是我本身的真正能力了。作为孩子,我无从选择这样的结果,我只有承担,还要在承担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自己的意识,并尽量让自己达到所谓的更加成熟和理性。

有一句话这样说:“不成熟的男人总是在为高尚的事业而勇敢地献身,成熟的男人总是在为高尚的事业而卑微地活着。”

我与父亲这个角色,在生命中无形地构成了一个普通而又特殊的关系。我们只是茫茫人海中极为简单的一个家庭。家庭的表面总是被维持地看似表面和谐,我们都不愿被那污浊的空气所浸染。

就在二十年前,我的父亲在别人的介绍下和我的母亲相识。那时候的母亲也是很单纯的,她也有如少女般的情怀,在心中默默地开花。那时候的蓝天,我想一定很美,晴空下的阳光,仿佛瞬间失色,只有属于他们之间那种纯洁而质朴的爱情。小时候的我会想,我也曾经多么地羡慕自己的父母,甚至有一种对于未来的憧憬。

原来,父母纯洁而质朴的爱情才是每个孩子心目中最为神圣而美好的一朵鲜花。可是鲜花是多么需要人类的悉心呵护。

而今长大了,婚姻在我看来却并没有我想象地那样简单和圣洁。

如此的回答使我更加明白了,父母在履行养育孩子的职责时,从小也在为孩子灌输自己的思想,一种责任的思想,当是一种代代相继的修行。而中国很多小孩长大后的第一件事,往往也都会面临基于生活责任的一种选择。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