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和经验总结大全(18篇)

时间:2023-10-30 07:20:29 作者:笔尘 热门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和经验总结大全(18篇)

教学反思是一种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重要方法,它可以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掌握好教学反思的方法和技巧,可以让教师事半功倍地提升教学质量。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判断血型、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及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观念。教学内容并没有什么特别以及高难度之处。作为一节公开课,我觉得整节课上得很顺的,整个课堂组织有序,从学生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的任务。但是课堂上两位学生对无偿献血的看法各态度给我的心蒙上了一层阴影,也令我陷入了沉思。

对于学生觉得无偿献血很亏及没有钱就不会献血的态度,我深感不安,心想:现在的学生的心态是这样的冷酷、自私;这些独生子女肯定是在家里长期被宠坏了,总是想到自己的利益,很少为别人着想。当教师出示“献血证”时,并提到无偿献血不但可以救助急需帮助的人,甚至可以帮到自己的家人这种切身的利益时,学生才勉强地认同无偿献血,这更使我感到他们真是“儒子不可教也”。

尽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但并不是说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参与无偿献血,更何况学生仍处于未成年的成长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是这样规定的: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可见“献血法”没有硬性规定每个符合要求的公民都要进行无偿献血,反而十分强调献血要“以自愿为原则”。因此,即使一个人一生不参与献血,也不属违法。对于学生“不愿意献血”的态度,更不宜过早地将其定论为冷酷、自私。相反,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学生却能冒着被批评指责的危险,大胆地表达“不愿献血”的观点,这是诚实的表现,教师应当尊重他们。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全班几十个学生,性格特点各异,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学生对同一事物持同一种态度,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求学生“长大后教愿意献血”呢?学生完全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个生动的课堂并不需要整齐划一,而更需要不同观点的碰撞,课堂上出现的学生的争论和矛盾,恰恰是教师的教学所需的最好的素材。

再审视自己的教学,尽管课堂上经过了提问思考以及教师的解析,但学生对于无偿献血仍无动于衷。显然,学生对献血是有顾虑的。事实上,无论是学生还是成人,对无偿献血都保留自己的看法的,总担心失血过多会影响健康、担心疾病传染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让学生(未来的公民)理解输血的原理,消除不必要的顾虑正是生物教师在本节课的重要任务。看来,要让学生认同献血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单靠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例如,在该课教学中,向学生所提的四个问题:1.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怎样的人符合献血的要求?2.一次的献血量是多少?会不会影响健康?3.为什么提倡无偿献血?4.你能不能进行无偿献血?等你长大后你愿意参加无偿献血吗?对于这些问题,只要浏览一下课文,很快就得到答案。又怎能让学生产生认同感呢?“认同”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绝不能通过“提倡……”、“要求……”等说教形式将“认同”这种情感态度强加给学生,只能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在感悟中产生“认同”献血者体格检查标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收集有关的资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献血者体格检查标准、献血的经历、不能献血的具体情况等等,让学生明确献血除了自愿之外,还有很多身体条件限制,能够献血表明身体很健康,献血是一件很不容易而且很幸运的事情。这样,不需要号召、不需要呼吁,学生长大后会心甘情愿地向别人伸出援助的手。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助推器。

我们应该意识到:没有反思,教师就不会有警悟,也不会有创新的意识和突破自我的勇气;没有反思,教师就无法摆脱自身职业的惰性和局限;没有反思,教师就无法寻找到自己行动的方向;没有反思,教师也无法成为充满自觉意识和创造活力的专业群体。因此我们教师要努力让反思成为一种自觉意识,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在教学反思的路上应该这样做:

每一节课都要思考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看来进行,能否在教学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教学策略是否得当,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与学生进行了深入的对话,是否体现了本学科的特点,教学效果是否良好,学生的参与状态如何,学习方式是否真的有效,课堂上每个学生是否被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还存在哪些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精彩难忘的片段,如有趣的导言、简洁明了的板书、直观的演示、巧妙的设问、对突如其来的事件的处理、瞬间产生的灵感等这些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用具等方面的独到之处,都是促成教学成功的因素如果课后抓紧时间将课堂上的这些点地记下来,日后进行归类、整理、总结,并长期坚持下去的话,教学就会越来越灵活,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教学能力就会大大的提高有时候我们总会感到在教学中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或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课甚至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冷静思考,仔细查找不足甚至失败的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并记录在案,那么在下次的教学中很有可能会重蹈覆辙“教,然后知困”,通过写教学反思,能过是教师吃一堑长一智,达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效果。

要做到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多读书,用教学理论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行为,要把课堂教学实践的感性体会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分析和总结这样把课堂实践与教学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帮助你把课堂教学的零散之珠串成一条完整而精美的教学之链,汲取智慧,引领成长通过学习与实践,形成自己对某种教育现象或问题的看法,逐渐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和原理,就会在理论和实践中架起一座桥梁,从而是向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我讲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的第一课时。这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反射并且掌握反射的五个结构,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们了解了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分布以及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节课正式上之前有两次的磨课,第一次是以说课的形式进行。在这次说课活动中,发现不少问题:1、视频过多,占用了一定的时间;2、在学生完成“膝跳反射”实验后,我提出质疑:“膝跳反射”是否受大脑控制,很多资料中认为不受大脑控制,但实践中发现大脑对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3、在反射弧的结构图中标出相应结构的名称,这个知识点较简单,可由学生在导学案中完成,再用投影展示,这可节省时间。根据老师们提出的建议,我对课件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第二次,在4班进行,课前虽然通知了学生,但没有进行沟通,课虽然上得还算顺利,但时间没把握好。原因有:1、在做“膝跳反射”实验时,学生扣击的位置不对,且座位之间的距离小,所以许多学生都没有出现应有的反射现象;2、在讲反射弧的组成内容时,一次展示的问题过多,使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过程中不知从哪开始讨论。3、有些拓展问题需要学生课前预习找出答案的,由于时间仓促,学生没能很好的预习,所以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引导。在这次磨课后,组里的老师都找出问题并提出建议:1、导课的小实验没有向学生说明意图,学生不知道这个实验要达到什么目的;2、展示有关反射弧组成的问题时不要一次把所有问题展示,分开展示有利于学生明确要讨论的问题;3、提问个别学生时,老师还要关注其他学生的反应;4、没有很好的对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评价。

经过这次的磨课,我有针对地对课件和教学思路做了比较大的改动。1、课前与学生沟通,让他们有所准备;2、指导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3、布置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合作探究的问题,并就拓展的问题给予提示。

在正式上课时,我按照修改后的教学思路进行,同时尽量避免出现之前的错误。课上得挺顺利,学生很配合,师生互动也做得不错,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1、前面讲的太细,导致后面赶时间;

2、有些拓展问题较难,在我的提示后学生仍不能回答,说明学生课前预习时我的指导不充分。

3、最后没有完成课堂的达标测评,使得这节课不完整。

4、在环节衔接上做得仍不够好,需要再精心设计。

5、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仍做得不够。

从整体上来看,本堂课学生的表现让我非常的满意,但是由于作为教师本人的准备的不足和对课堂把握的欠缺使得本节课存在很多的暗点,期待自己在以后的课堂中不断提升和加强。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生物教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生物新课标要求我们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知识目标。扎扎实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知识的学习大多是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互动学习。例如第五章植物的呼吸作用及其利用,围绕三个问题导入:1.什么是呼吸,请说出你身边的呼吸现象?2.人或动物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3.植物有没呼吸?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讨论。有位学生提出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氧气或二氧化碳的存在?教学内容就这样自然的延续。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列举身边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要求的分组实验有具备条件,一个个都要开展,实验过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七年级开展的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实验,发现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出乎意料,对实验也非常感兴趣,当场给以表扬。当然对学生的肯定对帮助学生确立自信也是很有帮助。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在学习七年级植物标本的采集过程中,同学们植物标本可帮助我们认识多种多样的植物,在科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该为植物做些什么呢?请我们大家一起来爱护花草树木,以后不会再出现有的同学践踏学校的草坪这现象。学生也意识要爱护一草一木。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本节课知识点较多,因此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讲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提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形成概念体系,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在课堂上,我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明确,首尾呼应。

先指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中考考纲要求即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一步列表比较本章节在中考中的地位、所占分值,重点实验,常见图表,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这节课最后总结以完成概念图的填空形式加以巩固,条理清晰,利于知识网络的构建。

2、利用概念图,掌握重点知识。

用食物通过人体消化道的过程动画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消化系统的组成如何?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组织学生分组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29的示意图,2人一组合作完成概念图的填写。学生很感兴趣地进行这一活动,我鼓励他们:一组遇到难题可以跟其他小组继续讨论。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基本了解了消化系统面上知识的学习。我继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概念图分析其中隐含的问题:(1)消化腺有哪些?可以分为哪几类?(2)能消化食物的器官有哪些?分别消化哪些食物?(3)消化的主要器官是哪个?为什么?(4)胆汁与其他消化液相比,有什么特殊之处?学生在步步深入中对该知识点有了深刻的理解,便于记忆,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图文转换能力。

3、注意知识的迁移,做到举一反三。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是本节内容的一个难点。先引导学生分析食物进入口中会经受哪些洗礼?在学生回答2个变量的情况下,展示实验步骤,每步都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回答,再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了解口腔进行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过程,最后让学生尝试回答吃东西时为什么要细嚼慢,而不能狼吞虎咽?使学生突破难点,有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

4、关注差异,共同提高。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不在于他们掌握学习内容的能力,而在于学习的速度,”“只要肯改善教学过程,照顾学生学习速度的差异,那么会有95%以上的学生的成绩是优良的。”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教学速度,使教学速度适应大多数学生的认识和巩固知识的速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减少大面积差生的出现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想出方法: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相互帮助,这样能够让学生尽量能够参与到课堂中,做到各尽其才,每个人都能够完成不同的目标要求。提问时也注意根据不同的学生,及时给与鼓励和相应的点评,使学生确信自己有进步,增强了自信心。

5、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

近年中考都关注图文转换能力,因此这节课我就利用小肠结构与大肠结构图作比较,让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进一步提出小肠为什么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通过学生特点描述转换为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的交集图,培养了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

6、整合中考题,进行实战演练。

精心筛选考题进行重新整合,指出本章内容在中考中常出现的题型、考点及常写错的字眼,引发学生重视并及时纠正。

我在本堂课中的不足是:由于对跨校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认识不足(这班学生基础较差或没有及时复习),对重难点的突破花费了较多时间,时间分配上有点“前松后紧”的现象,造成最后的综合检测时间较仓促,但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知识。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20xx-20xx学年度,我担任初一(5、6、7、8)班的生物教学工作,上学期过后我有下面一些思考:

是面向初一学生,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也就是说,初一生物教学的目的是全面、基础、科学素养教育,从这一观点出发,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准备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的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教学理念的中心。

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学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很多的活动,例如一些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并且作为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创造的平台,结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我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肯定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一些创新,我相信,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本课的成功之处有两点:

1.利用难点启发思维,在学生积极思维的同时,能力得到了锻炼。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本课始终一环扣一环地贯穿着知识的因果关系,运用逻辑思维抓住了学生的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如无机物、有机物概念的给出,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以及细胞生活需要能量等。

(2)本课运用了形象的比喻、举例和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物质”、“能量”这些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并与生活联系起来,缩短了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

(3)本课还通过看图、阅读、讨论、答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培养。

本课通过微观知识的教学和一些隐藏的悬念,如:“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的进出”等,培养了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本课的抽象知识都是从事实中得来的,如细胞有物质的进出和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都是通过宏观的生命现象推导出的,又如细胞中确实有叶绿体、线粒体这样转换能量的结构等事实都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足之处是学生活动方式不十分丰富,若有一些动手的活动,效果会更好一些,但这节课动手活动的设计有一定难度,望同行共同商榷。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宣传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一组“山清水秀的自然图片”另一组“环境被破坏的警示图片”,通过对比引出原因,从而引入主题,进一步以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判断对生物圈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的讨论,充分体会人与环镜的相互关系,认识保护环境的迫切性。

第二、利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真实生动地展。

(1)地球上陆地状况及利用土地对生物圈影响。

(2)砍伐森林对生物圈影响的图片,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利用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对“人类使用一次性筷子”中的利与弊进行举例说明交流发表意见。这样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总结、交流的能力,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从课堂上看,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效果很好。从而促进学生在理解利用土地、砍伐森林对生物圈的影响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达到更进一步的突破。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让每个组都能发言,其实其中有很多是重复的.,若能指导学生做到把一些重复的要点不再提,可能还能听到其他的一些观点。所以在这方面以后教学中要注意加以引导。

第三:通过观察、实验加强理解。指导学生探究了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学生设计了两种方案“模拟酸雨测定绿豆种子发芽率”或“模拟酸雨对豆苗浇灌”进行可行的安全的探究,并且作好观察记录,在实验中,好多同学善于发现问题(如:茎变红,豆子皮变皱、变黄等),课上让学生发表自己的实验步骤、现象、结果,我也对实验的现象进行拍摄,在课上进行展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事实为基础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察记录和意见。通过亲身实验,说明酸雨对生物的危害大,此来告示环境污染对生物圈的危害,并以此呼吁自觉保护环境,规范自己的行为。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人的生命活动的另一调节方式:激素调节。围绕常见的激素病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做“医生”,分析激素失衡引起的各种疾病。这是我们本章、本节最大的亮点,该次讨论非常顺畅、透彻和热烈,通过探讨这些病例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学习兴趣。

本节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感觉到比较陌生。当你突然遇到危险情况时,比如突然发现眼前有条蛇,你会有什么反应?(同时通过大屏幕展示一条蛇的图片)创造情景,引入新课。然后,在复习旧知识,内分泌腺进而引伸到内分泌腺,内分泌腺分泌腺激素。最后设问题:内分泌腺构成人体的哪个系统?本节课的亮点一:导学稿的设计是我们本节课的最大亮点,较好的突破了重难点,在导学稿的指引下展开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亮点二:教师对教材的巧妙处理显得尤其重要。(本节内容比较多,但只安排了一个课时)。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巨人症,侏儒症,大脖子病,糖尿病等常见疾病,引入话题,以分析疾病为贯穿课堂的线索,学习了人体的内分泌与外分泌腺的主要区别,三种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的调节作用。

亮点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扮演“医生”的角色对几种激素调节失常引起的疾病进行诊断、分析、治疗。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鉴别巨人症、侏儒症、大脖子病、糖尿病并分析其发病原因,相关激素的产生部位,指出其治疗办法。这些问题都是要求学生自己在课前通过查找资料来获得解答的。这个过程是一个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这种新颖的方式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轻松、牢固地掌握激素调节的知识点,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习到了一些医学的知识,包括疾病的机理和治疗方法、感受了做“医生”的乐趣,使学生认识到医学与生物联系紧密,生物是一门非常有意义的基础学科。我们发现这种联系实际生活场景的教学方式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记忆深刻。学生很乐意听到老师讲一些生活中的故事,我想在以后的讲学中应注意多给学生讲一些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从生活中学习生物知识,并应用到生活中去。同时也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我们在本节课也注重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该堂课的学习,我们对疾病的产生根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解到病人的痛苦和无助,体会到他们的不幸,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爱心,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探索治疗疾病的办法,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同时,这堂课也使得学生们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提高他们保护身体,锻炼身体的意识。

在最初上课时,内容处理得不够好,老是感觉到时间不够,知识点未能完成,经过我们科组老师的共同努力,最终在导学稿上取得了突破。课堂时间安排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七年级教学反思

在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里,从人们对外界的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这样做的目的是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的学习。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材内容:包括“视觉”探究和“听觉”探究两部分。现将“视觉”作为第一课时内容讲授,分情景导入—眼与视觉—走进生活—近视及预防—课外拓展—我的收获六个版块。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体验式学习法、归纳总结法。着重突出“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讨论等手段,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分析、思考,同时通过模型、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东西形象直观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学生愉快全面接受新知识。

本节课结束后,我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l.以学生的发展为方向,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广泛地开展讨论。

2.把重视学习成果转移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以及合作探究性学习。

3.采用学生自主合作研究式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和画面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达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目的。

4.授课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生的观察能力。

不足之处:

1.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教学内容设置的比较多,可适当进行删减。比如在讲授视觉的形成过程时会形成倒像的内容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较难,可删去;在最后的新课环节—“近视的预防”可作为作业内容,以减少占用的课下时间。

2.学灵活性不够。比如在进行“瞳孔大小的调节”实验时由于天气原因效果不够明显,应适当调整实验方法。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是生物与非生物,植物与动物的区别,所以条理脉络也很清晰: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一一罗列即可,但是实际上起来却有问题,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区别:有无生命被学生理解为几个区别之一,事先想好的用有无生物来区分物质的节奏被学生打乱了,这主要是由于我的教学经验不足所导致。

生物与非生物的几个区别:能否生长,有无新陈代谢,有无严整的结构,能否遗传和变异,能否生殖和发育,有无应激性,能否适应环境,改变环境,我是按照讲一条扩展一条的方法讲授的,应该来说由于思路很简单,教授起来没有太大困难,不过学生的博学与钻牛角尖的本领另我瞠目结舌:”骡子等杂交动物没有生殖能力所以不属于生物吗?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不属于生物吗?秋海棠的叶子落地生根所以落叶是生物吗?”等等,打了我个措手不及,由于生物非我本专业所以很多东西都没考虑到,非常尴尬,在备课时,广泛查阅有关的资料的确势在必行。

板书与幻灯片的交替节奏没有把握好,与学生的互动又有所不足,与平常活跃的课堂气氛相反,到了关键时刻一个个都成了哑巴,看来活跃气氛的本事有待提高,必须要让学生跟着自己的节奏走起来.并且我还我犯了新教师的通病,只顾自己讲,不顾学生是否听懂,例如细胞结构等对于学生非常陌生的东西我一笔带过,完全不顾他们的.感受,这些都是我今后所要改正的。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心理学研究认为:当人处于积极的情绪时,各方面的机能都处于亢奋状态,教师教学的轻松,学生才学的愉快,创造自然、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主动去发展,有效地去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开发出更多的潜能。因此,在本节课的进行中,为了解决难点问题,血液循环路线,先重点解决心脏结构问题。我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自己总结出记忆的技巧并在小组内交流,而教师只是在旁边做引导者,效果非常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同学掌握了这一部分内容。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与学生都有较多的收获,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协助者;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要探究者、开拓者、知识的构建者、愉快的收获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思维的碰撞点燃了学生求知的信念,对教学的过程我进行了反思。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课程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协助者,教师要从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把这一点作为我要突破的重点来处理,在教学中我主要进行了如下处理:

1、帮助学生设定恰切的学习目标。

本节课的探究实验“根的什么部位生长得最快?”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是非。

常有吸引力的,而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要把实验做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把这个实验分成了三个小问题:“选用哪种植物的根做实验才好呢?”“没有根尖的根还能再生长吗?”“应怎样标记根才最好呢?”这样就把难度大的问题按梯度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降低了实验的难度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

2、为学生提供学习情景。

学生对“芽的发育”这一内容有一定的生活常识,但对“芽的发育”过程不太了解,为了让学生理解“芽的发育”这一动态的过程,教师设计了电脑动画来表现“芽的发育”这一过程,让学生自主获得“枝条是由芽发育的”这一知识。

3、建立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学生完成“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得最快”这一实验后,教师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音乐,建立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到对“枝条的发育”这一内容的学习中去,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依赖性上,使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学习状态,把人的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要把学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的学习方式。

1、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

通过“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得最快”这一探究实验,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并统计实验数据之后获得“根生长得最快的部分是伸长区”这一知识;同时还通过分析讨论进一步获得“根的生长一方面要有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另一方面还要有伸长区细胞的长大;”这一知识。

2、将生活经验和新信息有机结合得出结论。

学生对“枝条是怎样发育的?”这一问题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又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电脑摸拟的芽的发育过程和通过阅读等多种途径,最终得出“枝条是由芽发育的”这一结论。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还使我认识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创造想象的可塑性都远远超过了原来的想象,教师应在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清除“盲点”,做新课程教学中的“有心人”和“多心人”,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本节学习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本节内容简单但是学生容易不好理解,我采用的主要是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回顾细胞分裂的示意图,提出疑问,同学们在想回答却答不出的过程中引出分化的概念,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组织,提出人和动物有四种基本组织。同时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几何图形将细胞分裂和分化的'概念图补充完整以及学生能够将本节课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能够用流程图绘制出来。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岐山县第三初级中学董玉田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生物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生物教师对传统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又自己对教学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生物问题的空间呢?所以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认识到这一点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非常注意从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两方面对学生兴趣和能力的进行培养,并不断进行反思。。

作学生精神,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这样,在师生互动配合下,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正所谓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教师把课前精心准备的相关教学内容以思考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并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看书自学,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同时,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消除紧张、压抑、沉闷的情绪。如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变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等,可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思考后进行讨论作答,并相互修正,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进行启发诱导,既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又要启发学生进行聚合思维,同时还要赞赏学生的大胆见解,并及时指正,整个过程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讨论时的气氛,组织好课堂秩序。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针对出现的相关问题,将课堂训练引入竞争氛围,以不同方式让学生作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防止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防止养成思维隋性。

堂教学的各种模型、标本、教具,那里有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氛围,所以我有很多课是把学生带到实验室上课,效果很好,学生可以动动手,培养操作能力,学生可动动眼,培养观察能力,学生也不是一直坐着,根据需要时站时坐。再如:参观大棚蔬菜种植和管理,是学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两者关系及受哪些因素影响,最理想的地方,我试着把同学们带到农民大棚里或果园里,为他们上课,使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对知识学习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并且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求知欲增强,教学效果如愿以偿。改变教学环境,对活而有效课堂教学的作用表现在:(1)教室是学生必需去又有所厌倦的地方,适当更换教学环境具有调节作用;(2)在新的环境里,有新的情境,易激起学习热情和求知欲;(3)在教室里可能接触不到新环境中的信息,教学内容单调。

1、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来就“组成”了一条神经纤维。像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再加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概括,生物学知识结构才能真正被接纳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深刻的领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具有积极的探索欲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教学材料,生活实际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学习了传染病知识后。我就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患了重感冒,出现流黄鼻涕和头昏的现象,请学生分析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把上述实际实际问题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教师可行引导学生思考感冒属于哪一种传染病?是由什么病原体引起的?学生在这种经常性问题解决过程中,领略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

对知识的系统梳理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系统规律,及时对知识进行梳理。如在学习显微镜的操作方法时,总结为操作口诀: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镜筒细观赏,看完低倍看高倍,九退整理后归箱。(整个口诀易记而且实用)。在学习心脏的结构时,可启发学生结合实物。

生物七年级教学反思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学生的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三种血管的结构,让学生体会实验的直观性,并渗透对应思想教育。从学生平时的.生活导入,不仅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血管对人体的重要,同时以巧妙地提问自然地引入到知识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究时,活跃学习气氛,使学生顺利了解了人体的三种血管;通过课件,由抽象的情境到形象,由浅入深,利于学生接受。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师生提问,自主探索,分组讨论交流等多种学习形式,有序、渐进地组织教学。从谈话交流到启发思考,从自主探究到巩固拓展,从生活中的实例导入(让学生讨论人在受创伤时的出学情况),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应用中提高。教学的重、难点在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中得以分解,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也一点点积累起来。

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本节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自然的接受新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思考、探究、概括的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这节课的知识点不多,教学内容也较为简单,为了很好的吸引学生来学习,我首先让学生说出你见到过最小动物,同学们便开始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有的同学说是蚂蚁;有的同学说是猛虫;有的同学说是蚜虫等等。我说:“你们说的都不够小,今天我们学一个只有个细胞的生物体。”学生开始惊讶,心里会产生疑问“难道还有比我知道的最小动物还小的动物吗?它们会在哪儿?一个细胞能生活吗?”学生此时心里非常急切的想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样的生物,这样的导入本课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着我用大屏幕播放草履虫的幻灯片,让学生观察草履虫的外形和运动,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集中的,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学生记忆深刻,教学效果甚佳。观察之后,讨论说出草履虫的运动方式,这样既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科书上的实验要求,又能锻炼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拥有设计并操作探究实验的能力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把练习中的第2题提到本课中让他们设计实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进一步体现了教改的宗旨。列表归纳是七年级下册教科书中才涉及的内容,对初一学生来讲难度较大,而本册教科书中动植物组织、草履虫结构等内容列表归纳的难度较小,易于让学生学习列表的方法,以便为下学期学习做准备。通过与学生一起讨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使本节课出现了第二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导入新课),学生们在相互探讨中学到了有关知识,并建立了多方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与学生都有较多的收获,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协助者;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要探究者、开拓者、知识的构建者、愉快的收获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思维的碰撞点燃了学生求知的信念,对教学的过程我进行了反思。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课程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协助者,教师要从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把这一点作为我要突破的重点来处理,在教学中我主要进行了如下处理:

1、帮助学生设定恰切的学习目标。

本节课的探究实验"根的什么部位生长得最快?"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是非。

常有吸引力的,而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要把实验做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把这个实验分成了三个小问题:"选用哪种植物的根做实验才好呢?""没有根尖的根还能再生长吗?""应怎样标记根才最好呢?"这样就把难度大的问题按梯度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降低了实验的难度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

2、为学生提供学习情景。

学生对"芽的发育"这一内容有一定的生活常识,但对"芽的发育"过程不太了解,为了让学生理解"芽的发育"这一动态的过程,教师设计了电脑动画来表现"芽的发育"这一过程,让学生自主获得"枝条是由芽发育的"这一知识。

3、建立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学生完成"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得最快"这一实验后,教师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音乐,建立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到对"枝条的发育"这一内容的学习中去,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依赖性上,使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学习状态,把人的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要把学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的学习方式。

1、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

通过"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得最快"这一探究实验,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并统计实验数据之后获得"根生长得最快的部分是伸长区"这一知识;同时还通过分析讨论进一步获得"根的生长一方面要有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另一方面还要有伸长区细胞的长大;"这一知识。

2、将生活经验和新信息有机结合得出结论。

学生对"枝条是怎样发育的?"这一问题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又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电脑摸拟的芽的发育过程和通过阅读等多种途径,最终得出"枝条是由芽发育的"这一结论。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还使我认识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创造想象的可塑性都远远超过了原来的想象,教师应在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清除"盲点",做新课程教学中的"有心人"和"多心人",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