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诵读心得(通用15篇)

时间:2023-11-23 22:29:11 作者:FS文字使者 诗词诵读心得(通用15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中所得到的宝贵财富,能够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小编整理了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写作形式。

小学诗词诵读心得体会

小学诗词诵读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还能培养孩子们的感性认知和审美情趣。在小学诗词诵读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它给我带来的收获和启示,使我从中获得了诗意、美感和心灵的滋养。在此,我将从几个方面分享我的小学诗词诵读心得体会。

第二段:爱好诗词,提升语文素养。

我十分热爱诗词,每天早读时,我都会朗声诵读一首诗歌,感受其语言之美、形式之美和思想之美。通过诵读、理解和体验,我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此外,诗词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代诗词,我逐渐了解并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第三段:感受诗意,体验美感。

在小学诗词诵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诗歌深层次的内涵和情感,体验了其美好与感人之处。例如:“《登高》日览九州,万象为一瞬看;登高只为遥望,迢递何曾至远。”这首诗描述了作者登高所见所想,表达了对人生远大目标的向往和追求。通过感悟和领悟这些诗歌中蕴含的美意,我收获了心灵的启迪和滋养。

第四段:抒发情感,促进心理健康。

在小学诗词诵读的过程中,我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情,增加了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比如,配合班级的文艺晚会,我背诵了一首《春晓》,在现场朗诵时,我把自己沉浸在诗歌之中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同学和老师们的一致赞赏。这种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不仅可以促进心理健康,还可以增加我与同学之间的友谊和默契。

第五段:总结感悟,展望未来。

小学诗词诵读让我懂得了如何欣赏诗歌、理解诗歌,更让我意识到人类情感世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坚持诵读诗歌的习惯,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品位,同时它也会给我带来更多的美好和收获。

小学诗词诵读心得体会

小学阶段是学习诗词的黄金时期,因为孩子们的教育环境对于学诗词很有利。正是在这个阶段,我的老师教我诵读诗词,让我领略了诗词的情感、文化和美学内涵,实现了对诗词阅读的深度理解和对领悟其美的追求。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诵读诗词时所得到的体验和感受。

首先,我发现可以通过读诗词来增加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在读诗词的过程中,我会遇到很多生词和熟词的崭新用法,这让我在识字及语言表达方面受益匪浅。诗歌的表达方式往往需要比平时说话要更加精准、生动并且组织有序,这些对我以后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都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诗词的艺术价值也深深影响了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诗词在结构、韵律、形式和意境上都有着独特的要求和特点。因此,在我读诗词时,也意识到了其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感受到了其深层次的韵味和文化内涵,这也有助于我关注更普遍的文学体裁。

第三,诗词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诗词里往往有很多历史的和人文的内容,所以在学习诵读诗词的同时,我也学到了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人物等的常识,这让我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更坚定地热爱中国文化,并感受到了其深刻的传承精神。

最后,诗词也启迪了我的情感和灵魂。诗是一种文学形式,但它同时也是一种感情和思想的表达方式。在诵读诗词时,我常常会感到作者的意境和情感,比如对爱的渴望、对人性的思考、对自然美的歌颂等等。这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情感的共情,同时也有助于我的个人情感和思考的吸收和追求。

综上所述,小学诗词诵读不仅有助于提高语言和文化素养,而且还可以培养情感和思考能力。希望我的个人体验和感受对诗词学习的同学们有所启示和借鉴,让我们在掌握知识和艺术的同时,爱上这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学,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我们的美感、智识和质量。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本人成才和生命体验,同时也可以为民族文化的树立和发展做出贡献。

古诗词诵读与赏析心得体会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髓之一,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诵读古诗词不仅能提高修养,增强文化底蕴,更能激发人们对于生活和文化的探索与思考。下面我将从古诗词诵读与赏析的角度出发,分享一些自己的体验和心得。

第一段:古诗词发人深省的内涵。

古诗词与现代文学相比,更具有一种深刻的内涵。其中蕴含的哲理思想、人生感悟和社会见解等,都能引人深刻地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生的意义。如李白《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欲灭此名望,奈何浊酒一杯”,都显示出古人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态度。

第二段:古诗词传承民族文化。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国民文化的精华。不仅是对于古代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于生活和文化的反映。通过古诗词的阅读和理解,我们能够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内在魅力和民族特点。其中《长恨歌》、《离骚》等经典文献,更是凝聚了中国人的文化情感和历史记忆。

第三段:古诗词的朗诵对于语言的熏陶。

朗诵古诗词是提高语言修养的有效方式。在诵读时,我们需要掌握句式的音律,清晰而流畅地表达出句子所包含的情感及意义。随着不断的练习,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美感也会得到提高。同时,中华诗词的语言韵律和音韵美感,也对我们的语言审美和语感的塑造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四段:古诗词的美感与享受。

古诗词语言之美、情感之美、形象之美,都可以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例如:孟浩然《秋词》中的“黄云陇底”、“绿水低流”等,宛如画卷一般美丽动人;陆游《钗头凤·世情薄》则是出类拔萃的语言锤炼,充满着通透如水的诗意,令人心旷神怡。尽管每个人在欣赏诗词的时候会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但优美的语言和诗意所带来的视听之美是无法抗拒的。

第五段: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古诗词的阅读和学习。

要想熟练掌握和理解中华诗词的内涵、意义和语言美感,就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多方面练习和应用。建议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多阅读古诗词,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思。平时也可以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朗诵,加深对其中语言和意义的理解。此外,参加一些古诗词学习或者诵读社团也是很有帮助的。

总结。

总之,古诗词的魅力在于其语言上的优美和内涵上的深刻,教人欣赏和领悟到生活理念和哲理思想。希望读者能够在诵读和学习中加深对古诗词文化的热爱和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古诗词所带来的享受,是更好的人生态度和文化修养。

诵读古诗词的心得体会

我为音乐而生,我为音乐癫狂。

——题记。

我开始在其他方面寻找安慰。最终我的目标锁定在了音乐这方面,我的嗓音很好,我在唱歌方面有着独特的天赋。于是我开始热爱音乐,为音乐而痴迷,那一连串的音符字眼和跳动的旋律总是能轻易打动我的心,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想我就是为音乐而生的吧。

秋天的落叶缓缓落下,古朴的钟声慢慢响起,走在阳光明媚的路上,听着让人沉迷的音乐,我的人生才能够算是更加完美,音乐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音乐带给我骄傲和自豪,伴随着婉转的旋律,细腻的音符缓缓流转,音乐总是能够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

我仿佛拨开了那笼罩着我的重重雾霭,见到了那灿烂无比的阳光。

音乐对我来说是一盏明灯,指引了我前进的道路,音乐是一团热烈的火苗,点燃了我对生活的热情,音乐是一个季节,是一个总属于我的季节。

我热爱音乐,我在音乐中能享受到无与伦比的快乐,音乐是总属于我的骄傲。

古诗词诵读培训心得体会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以其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儒雅的艺术风范而备受喜爱。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瑰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加古诗词诵读培训。在我也参加了一次诵读培训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诵读古诗词的美妙与魅力,并从中受益匪浅。本文将从参加培训的初衷、学习方法、感受体验、诵读收获、深层意义等方面来探讨诵读古诗词这一宝贵的文化传承。

初衷:爱好与文化传承。

古诗词诵读培训的参加初衷各不相同,有的人是因为对古诗词的爱好,有的则希望通过学习古诗词来增加文化修养。而我,从小就对古文学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唐诗宋词情有独钟。然而,要真正掌握古诗词,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我希望通过参加培训,系统地学习古诗词,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更好地欣赏其中的精华和内涵,并将这一文化传承给我们的后代。

学习方法:精读与多练。

在参加培训之后,我发现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培训中,老师讲解诵读技巧和表达方法,强调“声情并茂”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对每一首古诗词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而且,诵读古诗词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地反复练习和演绎,才能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优美和美妙。因此,精读和多练是学会古诗词的重要方法,也是在培训中体悟到的重要素质。

感受体验:天籁之音。

在培训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古诗词,其中《静夜思》、《长恨歌》等名篇更是让我深深沉醉。在每次诵读古诗词时,我不仅可以感受到诗词中凄婉悲切的情感,还可以感受那天籁般的声音,在我的内心深处回荡。更让我感动的是,这些诵读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分享的时候,可以更好地表达出我内心的感受,让我们从陌生到亲近,从学习到分享。

诵读收获:自信和提高。

通过参加古诗词诵读培训,我经历了理性思考、情感表达、自我启示的过程,不仅学会了如何欣赏古诗词,还收获了很多诵读方面的经验。在一次次的演练和练习中,我逐渐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拥有了更强的自信和表达能力,获得了更多人的夸赞和认可。同时,我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写作和演讲等方面都收获颇丰。

深层意义:文化传承与人生哲理启示。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在参加诵读培训的过程中,我逐渐深入理解了古诗词的人生意义,并从中汲取许多人生启示。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登高》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启示我们要坚定远大的理想,同时对自己的家乡、亲人要有生活感情。这些哲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更从容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事业。

总之,通过参加古诗词诵读培训,我不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更学到了更多的文化知识和实用经验。在自我提升和成长的道路上,诵读古诗词不仅让我们更懂得生命的意义,还可以为我们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希望未来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这一美妙的传承中来,让古诗词的美丽永恒传承下去。

诵读古诗词的心得体会

小时候,在妈妈的督促下,我每天都要读很多遍的古诗词,什么“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还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天知道,我有多么恨古诗词,因为它不仅夺去了我玩的时间,还经常因为背不好而遭到妈妈训斥。

上了小学,我惊奇地发现,语文课本上的古诗我几乎都背过,所以背古诗时老师经常夸奖我。听着老师的夸奖和看着同学们嫉妒的目光,我竟然渐渐的喜欢上了古诗词。

现在的我喜欢古诗词,不仅仅因为它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因为它隐含着作者浓浓的思、浓浓的情。

亲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每读到这篇古诗,我仿佛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母亲,在发出微弱光的油灯下,为她即将远行的儿子,一针一针地仔细补着衣服,生怕有遗漏的地方,冻到她的孩子。诗中的母爱是让人感动的。

爱情。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每每读到这篇古诗,我都感觉到心里泛起了一层涟漪。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细腻的女人在寻找她心爱的男子。诗中的爱情是幸福而甜蜜的。

乡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每每读到这篇古诗,我仿佛看到了诗人远眺故乡,在心里想象着兄弟们插着茱萸登山时的情景。我感受到诗人想回到家乡并见到亲人的急切心情。

友情。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每每读到这篇古诗,我仿佛看到了一对忘年之交在路口诀别时,相互安慰,相互开玩笑时的情景。这让我感觉到友情的伟大。

看,古诗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它也是含有很多情义的。

诗词诵读会心得体会

诗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中,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与诗词的联系似乎变得越来越疏远。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激发人们对诗词的兴趣,我参加了一场诗词诵读会,并深受启发。下面将从听到的诗词、与他人的交流、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对自身修养的提升以及对现代价值的思考这五个方面,谈一下我在诗词诵读会中的心得体会。

一、听到的诗词。

这场诗词诵读会中,我聆听到了许多经典的诗词作品。有屈原的《离骚》、杜牧的《秋夕》、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等等。这些诗词不仅在文学层面给我带来了享受,更让我深感诗词之美是与生活相关的。在这些诗词中,我看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自己对生活的思考,看到了他们对人生的热爱与憧憬。这些诗词作品不仅给我带来了思索,也引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与他人的交流。

在诗词诵读会上,我和其他参与者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大家各抒己见,讨论诗词的内涵和艺术魅力。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进一步了解了诗词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有些朋友分享了他们对特定诗词的理解,有些分享了他们对诗词演唱的体验。这种交流不仅增加了我对诗词的认识,也加深了我与他人的关系。

三、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参加诗词诵读会让我意识到,诗词作为文化遗产应该被更多人了解和传承。在当代社会,人们由于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理解相对较少。因此,举办这种诗词诵读会可以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诗词,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让更多的人爱上诗词,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四、对自身修养的提升。

通过参加诗词诵读会,我不仅学习了许多优秀的诗词作品,还提高了自己的修养。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要求参与者用清脆悦耳的声音诵读,要求朗读者能真正理解诗词的内涵,从而更好地表达出来。这种修养的培养不仅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更需要对诗词作品的深刻理解。通过这场诗词诵读会,我更加懂得了如何去欣赏和诵读诗词,使自己的修养得到了提升。

五、对现代价值的思考。

在诗词诵读会上,我们并不仅仅是单纯地吟诵诗词,更是思考诗词对我们当代人的意义。尽管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疏远许多,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仍具有现实意义。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和道德观念,对我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都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诗词的了解与传承,我们能更好地挖掘我们自己的文化身份,并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现代生活中。

总之,参加诗词诵读会是一次让人受益匪浅的经历。通过参与这场诵读会,我不仅品味到了古人的智慧和风采,也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诗词作为一种美的表达形式,不只是留存在古代的遗产,更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珍视并努力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瑰宝,使之继续在现代社会发光发热。

诵读古诗词的心得体会

这次有幸参加国学经典诵读培训学习,听了华农的教授上了一节精彩国学经典诵读课,使我受益匪浅,读一本好书,能改造一个人的一生。一本写有古人智慧的书,--有古人精神的书,我读完之后,感受颇深。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让人学习的古人的精神的书!

国学经典诵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名言,古诗词,经典故事,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因为每首古诗都有注释,文章还配有插图,所以它不仅使繁冗的文句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生动有趣,更能让我们深刻的读懂文章的内涵,这不正是我们所喜欢的愉快阅读吗?在这本书中,有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给我学习的方法;有曾子的“吾日三醒吾身”教育我做人要多次反省自己;这本书蕴含了太多太多,一篇篇文章,一首首古诗向我描绘出一幅幅古老的图画,这本书中有很多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阅读时,我还积累了不少的名言、成语,这些对我们拓宽知识,提高写作都有很大帮助。

在读诵中,强化记忆力,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为他们补充大量有益的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东西。最为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汲取千年文化中的营养,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断体会、反刍,用正确的思想指引他们的生活,带他们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谛!

总之,我要与孩子们一道走近国学经典,和孩子们一起体会和感悟!用经典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一同快乐收获与成长。

校要求每位教师要参加国学经典的网络学习。我们有幸聆听许多教授名师的经典言论,真的是受益匪浅。

身坐于电脑前,面对名师大家的当面讲解,犹如坐在一个古色古香遗韵绵长的建筑中,忽听幽幽仙乐,再闻四溢茗香,聆听老师讲读经典是非常享受的。那情那景,仿佛我们已经穿越了时空的遂道与先哲们进行了心灵的交流。

记得初学经典时老师教我们的是《弟子规》,学习《弟子规》,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我们要时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包容之心,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与人为善,也与己为善。

在这些老师的课堂上没有压力、没有烦恼,更没有烦冗的作业。他们的课是生动的,是有色彩的,是情景交融的。当老师教到“勿践阈勿跛倚”时,老师告诉我们因为在古时候人们大多都用木头做成门槛儿,如果我们天天踩,门槛儿过不了多久就会被踩烂了。我深深记住了老师说的话,我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学生。学生从此不再踩门槛儿,不仅如此,他们看见别的小朋友踩门槛儿时也会劝他们不能踩。这在我记忆中是印象最深的一次。

在随后的日子里,老师还教了《笠翁对韵》、《论语》、《朱子家训》、《礼运大同篇》、《大学》等经典。通过抑扬顿挫的诵读,我的记忆力、乐感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听到别人跟我说我记忆力真好,我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很强时,我真高兴,我深知这都是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习经典的结果。

现在我的女儿也越来越懂事,知道孝顺父母,三八妇女节的那天,她放学回来后跟我说:“今天是妈妈的节日,她每天上班很辛苦,我帮她洗洗脚吧。”我很感动。《弟子规》教我们“见人善即思齐”,想想自己对父母的关心实在是太少了,以后一定要多注意。

近来,不知该说是我陪女儿学习,还是女儿在陪我学习。“家长来补课,孩子来学习”,这是老师们常说的一句话。现在我深刻的体会了这句话的含意。和孩子一起学习,不仅增强了我和女儿之间的亲子关系,也让我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我因工作的原因没坚持带女儿一起学习,落下的功课,自己很懊恼。工作顺利些,我定会带女儿继续把经典学下去。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老师们您辛苦了!在此还要感谢市教委的领导,是他们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读经典环境,让我们能在其中得到圣贤文化的熏陶。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由历史而积淀下来的这些经典文化,不仅是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我们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

延绵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这不仅仅是民族的骄傲,更是要我们将其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构建和谐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易经、史、子、集诸类传世典籍为载体,由孔孟、老庄等诸子百家传承下来,这是华夏儿女成长所必须的营养,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我们唯有阅读、传诵经典,才能更好的传承炎黄子孙的血脉,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在喧嚣与浮躁的现代社会中坚守住自己心灵的家园。

经典教育无论是对幼儿园的绮梦,还是对小学生以及学生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学生朋友们也会从中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通过诵读领悟经典文化能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自己的独特生活感受与体验与神贤进行心灵交流,并在交流中吸取知识、提高能力、升华精神、形成个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而且对人类文明的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高尚品质、文明准则、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与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家园。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要努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让我们传播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精神,促使我们通晓事理、明白处世、修身养性、健全人格,以承担起继往开来、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经典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它历经岁月陶洗,千锤百炼,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们民族约定俗成的教科书。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其他任何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我校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活动已有一段时间。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孩子身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孩子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为了能把《弟子规》背下来,并能在背诵比赛中获得好名次,许多同学克服了胆怯心理,可以走上讲台大声地朗读,这给他们学语文的自信心。

2、道德修养得到完善。经典诵读是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弟子规》、经典故事讲述了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等在诵读期间,孩子们逐步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学习习惯。[为您编辑]通过背诵经典,也使学生从小就吸收经典的文化知识,不但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儿童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3、孩子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后,我欣喜地发现孩子的语言表达比以前更流畅、更风趣了。孩子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孩子的理解、体会也层层加深。同时,多读经典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这段时间诵经之路,我感慨;看着孩子们在经典中获益,我欣慰!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还将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置身于书声朗朗的校园,我相信,今天读经诵典的稚子孩童,将是明日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勤俭、廉正,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

国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慢慢品味,其乐无穷。学生们诵读,可以从中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更加懂礼貌,更加爱学习……国学经典在诵的过程中深入了学生们的心灵,为学生们储存了文化的养料,等他长大的时候慢慢吸收。

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的底蕴厚重。走近国学经典,我认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宁静、潜心。只有静得下来的人、潜得下来的人,才有可能从内心中容下国学经典。当我们被现代社会许多时尚的、流行的、快餐的文化捆住自己的手脚以至心灵的时候,当我们内心深处的小农意识、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消除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国学经典的脚步,更不可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续国学经典的精髓。

我校积极倡导读诵国学经典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思想。在读诵中,强化记忆力,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为他们补充大量有益的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东西。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汲取千年文化中的营养,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断体会、反刍,用正确的思想指引他们的生活,带他们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谛!

朋友们,潜下心来,静下气来,与学生们一道走近国学经典,和学生们一起体会和感悟!用国学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学生们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一同快乐收获与成长。

诵读古诗词

1.投影仪、记分牌及投影片若干。

2.学生选定诵读篇目、备齐纸笔。

3.学生自带一本诗词读物或一幅抄写诗词的书法作品。

学生自愿组成3-5人活动小组,推荐一名选手上台参赛(小组成员要轮流当选手,不能连任),另选两首课外诗词写在投影片上(各小组选题重复的不能超过3首)。

老师分发记分牌和投影片,主持人给小组和选手编号,通报各组选题。

将已经学过或要求背诵的古诗词题目及作者写在纸条上,由选手抽出三首诗,当众背诵,每首诗满分为10分。

要求用普通话,声音洪亮且正确、流利。观众席上各小组用记分牌打分、亮分,各组打的分数之和即为选手得分,由老师在黑板上标出。

选手依次背诵自选的课外诗词,主持人投影出示诗词全文,各小组对照投影给选手打分,要求及做法同上。

此外,选手若能加背一首课外诗词,另奖2分,但必须正确、流畅,否则倒扣2分,而且加背的诗词不能超过三首。两轮竞赛得分之和的前三名即为此次活动的背诵能手,全班鼓掌祝贺,这三位同学的名字将写进班集体的光荣榜。

竞赛告一段落,各小组交换课外读物、摘抄课外诗词,然后自由诵读。老师巡视、答疑。主持人收集书法作品,课后组织评委评选,择优张贴到“学习园地”,供全班同学学习、欣赏。

下课前5分钟,挑战者(包括本次活动的主持人)可选用古诗联句、报字说句、报题背诗、据问背诗等形式让背诵能手检验自己的实力,并选读或加背1一2首课外诗词。

如能胜出,即为“擂主”(下次活动的主持人),名字也上“光荣榜”;如果出师不利,就在背诵能手中推荐一名同学做“擂主”。不过,“擂主”评选一般比较灵活,比如有一位挑战者虽然在按要求背诗答题中表现欠佳,但最后因声情并茂地自选朗诵了一首诗,赢得满堂喝彩而顺利当选。

教师小结时以鼓励表扬为主,并指出应注意的问题,最后向同学们提要求、发号召。

诵读古诗词

苏东坡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小学习、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黄金时期。如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引领学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畅游呢?我想谈一谈自己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妙哉——诗词诵。

每节课预备铃响后,由领读员带领大家反复朗读书写在黑板一侧的诗词,直到任课教师到来。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黑板上的字呈递减趋势;全擦掉了,学生就又背过了一首诗。利用好这短暂的课前二分钟,每周可熟记两三首诗词。日积月累,便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了。晨读时放上一曲《春江花月夜》,则更有助于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效果更佳。

美哉——诗词画。

古代诗词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所谓诗中有画。诗配画就是让学生将诗词中的一个个文字符号转化成可视的绘画。学生在描绘诗词展现的胜景佳境的同时,自然会更深地体悟出诗家动人的情思,感受到字里行间美妙的旨趣。将学生的诗配画作品装订成册,美其名曰《诗情画意》,可以供同学们日常赏阅,还可以定期评选优秀作品,予以奖励。

乐哉——诗词牌。

悠哉——诗词队。

放学时,同学们背诵着诗词走出校门。从操场整队出发,到距校门百米以外解散,这段路程中每支队伍要背诵不少于三首诗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琅琅的诗词朗诵一路响起,路人纷纷侧目。背诵诗词出校门,避免了拥挤打闹现象,又给校园增添了一丝文化气息,一举两得。

善哉——诗词赛。

每学期临近期末,我都在班上隆重举行一次诗词朗诵小队竞赛。竞赛设有必答题,如“请你小队背出含有动物名的诗句”“请你小队背出含有颜色词的诗句”等等;有抢答题,如“请说出下列名句出自谁人之手?”还有一场难解难分的擂台赛——各队轮流背诵诗词,不许重复。最后综合各轮成绩,看冠军花落谁家。

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不断地汲取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并从中享受到莫大的精神愉悦。也许有许多诗句他们并不全懂,不必太在意,当他们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就会逐渐体会到那些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的真义。老师们,就让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循着李太白、苏东坡等人的足迹踏遍千山万水,走遍海角天涯,在古代诗词营造的精神家园中留连忘返吧。

中华诗词鉴赏及诵读心得

“我与中华文化”,看到这个征文题目,我苦思冥想,中华文化是什么呢?我的脑海中马上想到了现在每天与我为伴,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诗词。

说到古诗词,我与它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想当初,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的妈妈就开始逼着我每天背一首古诗词。那时候,我的心里其实是对古诗词是有抵触的,我经常在心里想:背了古诗有什么用,长大以后早就忘了。那时候的我就像一只在笼子里的小鸟,当我从窗口看见别的小朋友开心的在玩耍时,我只能羡慕的看着他们,而手里却拿着古诗,心里默默地背着下一首古诗。

但是经过一件事,我大大的对古诗词改变了我原先的想法。那是一次语文课,那次语文课是学孟浩然的古诗。上课前,老师问:“有谁还知道关于孟浩然的诗?”有人举手说了《春晓》,就没有人再举手了,老师继续问:“没有了吗?课外的也可以啊!”我在心里想:妈妈不是叫我背了好多古诗吗?我应该说得出来吧。于是我在脑海里拼命的回想着,终于说出了《早寒有怀》: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和《留别王维》: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老师说出了赞美的评价,同学们也都投来了敬佩的目光。在这一刻,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从此以后,古诗词就像一颗种子一眼深深的埋在了我的心底,慢慢的生根,发芽……自从背了这些古诗后,我认识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而且这些古诗词,在我的眼前仿佛打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从《望庐山瀑布》里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以看出庐山瀑布的壮观,美丽;从《晓出净慈寺》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以领略到西湖六月的美景;从《忆江南》里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可以想象出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江水的景色之美。

我非但能从古诗中认识许多诗人,许多景物,还能知道许多道理。这些古诗词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从《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可以体现出母爱的伟大;从《绝句之二》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以感受到粮食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不能浪费;从《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可以让我们知道,在少年时就要努力,否则大了一事无成。

曾经,深深埋在我心里的那颗古诗词种子,早已开花、结果,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大树,它将伴随我一生。啊!我爱古诗词。

诵读古诗词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学宝库里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熠熠的光辉。

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吟诵千古流传的伟大诗篇。

女:跟随诗人去欣赏四季风景美丽的轮回。请欣赏三(8)班诗朗诵的四季诗。

男:春,多么迷人的字眼,早春的柳芽初吐,桃花绽放。

女:满天飞舞的风筝,无不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领)《村居》清高鼎。

(合)。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男:夏的脚步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女:夏天是那牛背上牧童的歌声,是那声声叫着夏天的鸣蝉。

(领)《所见》清袁枚。

(合)。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男:秋天是登高远望的季节,天高云淡。

女:满山红叶,那满山的枫叶比春天的花海更加迷人。

(领)《山行》唐杜牧。

(合)。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男:冬天来了,带来了皑皑白雪的圣洁,带来了声声爆竹的喜悦。

女:在无比的严寒中,我们每个人的心都在期待:

合: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领)《江雪》唐柳宗元。

(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男:吟诵着动人的诗篇,陶醉在四季动人的风景。

女:让千古名句陪伴着我们美好的童年让!

(合)让幽幽书香浸润我们蓬勃向上的心灵!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诵读古诗词

小学生阶段,如何诵读古诗词,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显得至关重要。笔者就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一点看法。

小学生阶段课本中古诗不论是哪个年级段,都有一板块是古诗,可见对古诗多么重视。学生们都要学习古诗,对于小学生又是最难的,小学生知识结构简单,理解能力有限,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诗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那么如何诵读古诗词,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显得至关重要。怎样学好古诗我总结了几点:

首先,要了解所学古诗的历史背景,了解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样有助于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其次,要紧扣诗题,了解内容,学习古诗时,要学会理解题目,然后紧紧扣住题目,这样才能想到作者写的内容。最后,要自己反复朗读,自己体会诗词中的诗意,这样在体会到诗词诗意的基础上,朗读出诗句中的感情并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词,或体会作者写这首诗时的感受。

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及多读,朗朗出生的诵读,低唱慢吟的诵读,也可“不求甚解”的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认知优势,把生涩的古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很多小学生背诗很快,也朗朗上口,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相信通过画画,一定会加深他对诗的理解,提高学习古诗的兴趣,画画一方面也培养了他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教者如何把古诗转化为画面,对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记忆的激发,兴趣的培养,都至关重要。即将诵读过程作为佳作欣赏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学习《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边读边思考,想象农人艰辛劳作的情景。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

即将所学的某一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让学生读其他有关的“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绝句》:“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文章的写作背景。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就要适时准确地给学生补充作者所写作品时的年代及当时的历史状况,还有诗句所包含的历史典故。当然这些背景资料亦可放手让学生去查资料来解决。不管怎样,只有在准确把握了作品的背景资料时,才能正确地去理解作品的意境、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领会句子含义,把握重点句子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朱晓娜.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与反思[j].魅力中国,20xx(7).

[4]孙艳莲.小学低年级古诗文教学之我见[j].华章,20xx(3).

[5]王扬.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xx(5).

[6]胡虹丽.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xx(3).

[7]张连英.入经典之门闻古韵之香——浅析小学语文古诗文诵读[j].中国校外教育,20xx(5).

[8]郭燕红.“文”与“言”比翼齐飞,“效”共“趣”长天一色[j].中学教学参考,20xx(5).

诗词诵读心得体会

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学艺术形式,诗词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高妙的艺术表现,不仅代表着文化的传承和积淀,而且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因此,诗词诵读成为了我们重要的文化素养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深深体会到了诵读诗词对于提升个人素养和情感丰富性的意义,获得了诸多心得与体会,今天我将分享给大家。

第二段:传承文化,提升素养。

诵读诗词有助于我们传承文化和提升个人素养。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代表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通过对经典诗词的诵读和阅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从而建立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诵读诗词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增强我们的人文修养,也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鉴赏能力,从而让我们更好地体会文学艺术的魅力。

第三段:情感升华,生活美好。

诵读诗词还可以帮助我们情感升华,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和面对生命中的困难,同时还可以激发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情感的追求。在举凡家庭、情感、职场等方面的问题中,诵读诗词都可以帮助我们用一种温柔且感性的方式去面对,并从中找到突破困境的力量和灵感。诵读诗词可以给我们带来心情的放松和情感的升华,让我们满怀信心在生活中前行。

第四段:人文关怀,加深交流。

诵读诗词也可以成为我们关注他人和深入交流的纽带。诵读诗词是一种平等的文化交流方式,既可以让我们由内而外地展示自己的品位和文化追求,同时还可以创造相互交流与理解的空间,让我们在与他人的沟通中更加迅速地建立共同点和情感纽带。在与朋友、家人和同事的相处中,通过诵读诗词来增进关系和加深感情的紧密度,让我们在交流中真正做到心灵相通。

第五段:结语。

总之,诗词诵读已经成为了我们文化传承和人文关怀的重要载体,它可以帮助我们传承文化、提升素养,升华情感,美化生活,加深交流。在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视对于诗词的学习和诵读,使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从中寻找美好生活的情感和力量,及时认识自己的不足,在日常中保持自我提升与积累,并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语去传承和推广中华文化。

诵读古诗词

1.读准字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品读诗句,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一、导入。

屏幕显示: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设计意图:简洁导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诗歌的语境和情境。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识画。

教师明确: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时而抚琴,时而吟唱,以抒寂寞的情怀,感情基调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

2.深读入画。

齐读,男、女生分別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的心情,补充“竹”的相关资料和写作背景。

屏幕显示:

竹:

(1)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2)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3)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写作背景:

《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陕西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

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思考:这幅画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教师明确:诗人通过“幽”“深”“明”几个形容词来营造出月光普照大地的幽深空旷的审美境界,并通过“坐”“弹”“啸”几个动词来描写人物活动,从而把诗人脱离尘世、隐居山林所具有的快乐表现得淋漓尽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3.美读赏画。

古筝配乐,师生齐读,学生个读。这首短诗仅仅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屏幕显示王维所处时代的文献及诗歌资料)。

思考:王维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明确: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锺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

设计意图:朗读是一种教学技能,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有节奏地吟咏,抑扬顿挫,寓情于声,以声传情,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文意;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努力用我们最美的声音去装点最美的文字。

三、拓展延伸。

1.教师范读《江雪》《山居秋暝》《鹿柴》等诗歌,学生欣赏品味,感悟中国古代文人的高雅情怀。

2.学生配乐诵读《竹里馆》,在低缓而有韵味的朗读声中结束第一首诗的教学。

设计意图:朗读不同的诗歌,品味文人高雅之情怀。听,听读美文,走入声音世界;识,揭开面纱,感受朗读魅力;温,重读经典,传承传统文化;秀,争相竞放,品味那时花开。

四、硏读《春夜洛城闻笛》。

1.诗中话导入,做教学铺垫。

春夜,不知何人吹笛,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伤离惜别的曲调,勾起了大诗人李白无尽的乡思。

李白二十多岁就离开四川老家游历,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等地。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本诗情真意切,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设计意图:以抒情的话语创设诗中画面,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为学生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做好铺垫。

2.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一:朗读,感受诗中美句。

屏幕显示: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出节奏。

(2)朗读之后教师释义,学生再朗读。

(3)提出问题:请大家说说自己读诗后的感受。

教师将教学视点引导到诗歌的最后两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生对话,做好如下内容的准备:

结合注释解题:

教师明确: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以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翻译诗句:

初识乡情: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间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设计意图:在不断的回旋往复的朗读中,让学生亲近古诗,引起情感共鸣。

学生活动二:朗读,解说诗中难句。

(1)读诗歌,看注释,自读自讲句子意思。

(2)讲句子,悟乡情。

(3)提出问题:说说你对课文中句意的理解。

师生交流的内容有:

扣住“暗”让学生展开想象。

教师明确: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用此“暗”字,十分恰当。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理解《折杨柳》。

教师明确:“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句“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柳”在风力的吹动下有循环往复、依恋不舍的姿态,这姿态就像依恋不舍的离人分別时的情态。在古典诗歌中,“杨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交流赏析表达故园情系列的诗句。

教师准备: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样韻。

——苏轼。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拓展阅读相关诗句,可使学生更易读中入境,理解诗句之意;境中体情,体味诗中之情。

学生活动三:朗读,熟读成诵。

(1)读诗歌,话李白。

(2)悟乡情,诵经典。

教师明确: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设计意图:深入朗读,走近作者,领悟诗情。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