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江南教案设计(汇总22篇)

时间:2023-12-01 17:31:06 作者:GZ才子

教学工作计划有助于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跟进,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下面是一些成功的教学工作计划的分享和经验交流,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语文《江南》教学设计

《江南》是一首描写江南水乡人们采莲情景的古诗,选自《汉乐府》。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文章大量运用了反复的句式,体现出古代民歌朴素明朗的风格,描绘了江南采莲热闹欢乐的场面,从鱼儿嬉戏中,我们仿佛感受到了采莲人的快乐。

我面对的学生已经学完拼音,掌握了用拼音认识生字的方法。他们有阅读的兴趣,喜欢读书,只是没有朗读基础。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江、南”等九个生字,三点水和草字头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3、正确书写“可、东”两个生字。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按照小组读、情景代入读等方式,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增加古诗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课文;正确书写“可、东”俩字。

教学难点:感悟“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诗意,体会荷塘的美景和采莲的欢乐。

多媒体课件、“东南西北”方位卡片、小鱼卡片、莲花卡片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师:有这样一个地方,在那里河流一条连着一条,池塘一片连着一片,每年夏天荷花都你拥我挤地争着开放,是不是非常美呀,那么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去这个美丽的地方,那么我们要去的这个地方呀要做(课件出示题目——“江南”)

(二)板书课题

1、指名读,齐读课题。

2、学习“江”、“南”这两个字。想想“江”字的偏旁是什么?想一想江南与什么有关?

二、初读课文

(一)巧设情景,通过“吟诵门”的形式,教师示范朗诵课文

(二)前后两个同学自读课文,考察解决生字的方法

提示: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举手请教老师或者其他同学

三、检查自读课文情况

(一)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1.学生指明读引入“莲”“南”两个字

“莲”是一种水生植物,所以是草字头。

“南”前鼻音

2.学生指明读,其他同学予以评价。

3.以小组为单位读,其他同学予以评价。

4、教师领读,注意情感、语调与停顿。

5、再次指明读,教师评价。

6、着重读“莲叶何田田”,体会荷塘的美景和采莲的欢乐。

7、班级齐读,教师评价。

8、安排学生分别扮演“东南西北”四个不同的方位、小鱼及莲花的角色,边读边演,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真实的景象,再现“鱼戏莲叶间”的场景,教师评价。

(二)检查生字认读情况(课件展示)

以“采莲”的方式检查生字认读,班级齐读——指明读——教师复读

四、学习生字书写

指导写字:可东

(一)以采莲结束,乘船回家创设情景,只有正确写好这两个生字才能上船,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热情。

(二)讲师讲解生字,学生举起右手在空中跟写

1、“可”一笔横,二笔竖,三笔横折,四笔横,五笔竖钩

竖钩第一次学习,强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竖中线右边,学生复写。

“东”一笔横,二笔撇折,三笔竖钩

区别和“可”字竖钩的不同,强电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竖中线上,学生复写。

2、教师再次板书,学生空中复写。

3、学生单独复写,教师评价。

(三)指导学生按笔顺提示课本描红

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写字姿势。

(四)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

学生练习写生字后师点评。

五、升华主题,表达感情

(引导学生以下体会表达以下几种感情:1、江南真美丽,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2、江南这么美,要努力学习、增长本领,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江南看一看。)

六、布置作业

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练习正确书写“可”“东”两个字。

3、搜集其他与莲花有关的古诗,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

语文《江南》教案

1、技能目标: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尽量做到有感情。

2、知识目标: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写田字格里的7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姿势规范,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

3、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感悟民歌内容。

借助拼音和课文插图,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借助拼音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字。

初步具有阅读古诗的兴趣,在朗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感悟民歌内容。

教具:课文的录音磁带、生字卡片、课件(荷花、荷叶、莲蓬图)、与诗歌内容和谐一致的乐曲。

2课时

一、课件展示,畅谈所知,引入课题

多媒体显示江南夏季的荷塘人们采莲和水中鱼儿戏游的情景。(学生一边看画面、听音乐,一边想象)

小朋友,看了刚才屏幕上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觉得这个地方美吗?想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想不想到那里去游玩呢?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那里去游玩一番吧!板书课题。学生借助拼音齐读课题两遍。

教师讲解:江南就是我国的长江以南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二、熟读诗歌,识记生字

(一)形式多样,熟读诗歌。

1、生自己尝试着读,勾画出认读困难的字。

2、师范读(或听录音),生听读,重点听认读困难的字的读音。

3、指名大声范读,生小声跟读。

4、自由读。

5、小组读。

(二)小组合作,认读词句。

1、师写“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戏曲、中间、东南西北”等词句。

小组互助,合作认读词句。

2、师检查词句的认读情况。全部会认的组奖励一面“小红旗”“一个大拇指”。

(三)合作探究,识记生字。

1、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2、全班交流方法,识记生字。

3、(出示生字卡片)师检查识字情况,并把东、南、西、北四个字贴在教室的相应方位上。

把东、南、西、北四个字贴在教室的相应方位上,既有助于认读、巩固识字,又有助于对方位的感性认知。

三、质疑问难,感悟内容。

(一)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二)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

其一,“田田”是什么意思?(课件映示荷花、荷叶、莲蓬图,借助图片让学生想象莲叶的样子及莲叶茂盛的特点,看图描述“荷叶怎么样”,以理解“田田”的含义)

其二,人们采的究竟是什么?(结合图理解)(孩子们看到一个个碧绿的莲蓬,兴致高涨,纷纷谈起了自己夏天吃莲子的感受。很容易就理解了采莲姑娘采的是什么。)

其三,鱼儿们在干什么?它们在荷叶间玩耍时,心情怎样?想象一下,它们会说些什么?出示这样一个句式:荷塘里,鱼儿有的像在(),有的像在(),还有的像在()……,它们玩得()。(借孩子们喜欢的鱼儿,引导孩子把话说完整。)

其四,采莲的人们的心情如何?(结合美丽漂亮的荷花、鲜嫩碧绿的荷叶、风满硕大的莲蓬、在荷叶间自由自在玩耍的小鱼来谈)

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师生共同亲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引领孩子们在问题解决中感悟诗歌内容,体味江南水乡的秀美以及人们劳动的快乐。

(三)假如,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到了美丽的江南,亲眼看到了这种景象,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出示课件,欣赏江南美景,激发孩子表达欲望。)

除了这些问题,其余的问题也可以提。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面对真实的画面,聆听着教师亲切的话语,孩子们定会身临其境地去欣赏江南的美景,共享采莲人的欢乐!

四、感情诵读,体味其情。

(一)依据自己的理解,看图,自由感情诵读,可以边读边加动作(尤其是东、西、南、北等几个方向的指示)。(可结合后面练习中辨别方向的儿歌,帮助辨别“东南西北”)

(二)指名配乐感情诵读。

(三)全班配乐感情诵读。

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配以优美的乐曲,加上个性化的动作,孩子们一定会很好的诠释出江南的美景,采莲的欢愉!

五、合作探究,指导书写

(一)小组合作,书空交流“江、南、可、叶、鱼、西、北”几个字的笔画、笔顺。

(二)全班交流。

(三)讨论:每个生字怎样写才好看?

(四)自己在书上练习书写。

(五)小组互评,自我修正,精益求精,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教师巡视,书写规范的奖励“小笑脸”。

课文《江南》教案设计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江南”两个生词。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真切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教学难点:理解“荷叶何田田”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去过江南吗?去过江南的小朋友说说你去过江南的哪些地方?生:我去过苏州。生:我去过常州。生:我去过无锡。师:对,这些地方都属于江南。人人都说江南美,但江南最美的要数江南水乡了,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边听边观看江南水乡的美景)。

师:你觉得江南水乡哪儿最美?

生:那儿的水很清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鱼儿。

生:那儿的荷花粉红粉红的,特别的漂亮。

生:碧绿碧绿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美丽极了。

生:(齐读)江南。(板书课题)。

二、学习生字“江”、“南”

出示:“江”

谁来说说这几拼音节?(教师板书:jiang)。

你用什么办法来记住这个字的?

我们来看看电脑老师是怎样一笔一画写的。

学生书空。

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在田字格中书写“江”(教师板书:江)。

学生描红“江”

做生字开花的游戏。

谁能用自己喜欢的词说一句完整的话。出示“南”

(1)读准字音。

(2)看清字的形状。

(3)记住字的笔顺。

(4)一笔一画照着写。

交流自学情况。(评:教者在重点指导“江”字的读写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示,要求学生自学“南”字,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学生字的方法。采用“先扶后放”的教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感知。

生:我看到了美丽的荷花。(教师在黑板上贴“荷花”的图片)。

生:我看到了快乐的鱼儿。(帖“鱼儿”的图片)。

生:我看到了绿油油的荷叶。(帖“荷叶”的图片)。

师:我们小朋友知道荷叶也叫莲叶,那么荷花也叫莲花。谁来做小老师把你知道的有关莲花的知识向大家作个介绍。

生:我知道莲花是在夏天开放。

生:老师,我昨天上网查过,莲花有好几种颜色,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

生:莲花可以结出莲蓬,莲蓬里面有许多的莲子。

师: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美丽的莲花吧!(学生观看课件)。

四、读懂课文,入境悟情(一)。

学习第一句师:每到莲子成熟的时候,人们就可以去一一采莲了。人们撑着小船去采莲的时候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我们小朋友读读课文就明白了。下面请小朋友借助拼音把《江南》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生:自由、大声地读……。

师:谁愿意读?(指明读,学生评)出示图片:

师:采莲的人看到了什么呢?

生:采莲的人看到了很多很多的莲花、莲叶、莲蓬。

师:你们喜欢莲叶吗?说说你们喜欢它的理由。

生:莲叶碧绿碧绿,非常漂亮,所以我喜欢它。

生:莲叶一片挨着一片,很多、很绿,所以我喜欢它。

师:请你用一句话来夸夸莲叶。

生:莲叶真美呀!

生:莲叶真多呀!

生:莲叶真可爱呀!

生:(齐读:莲叶何田田!)在图片上出示第一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师:谁来夸夸这美丽鲜亮的莲叶?

(学生读第一句)师:你们想听老师读吗?(老师有感情地读第一句)。

师:小评委们,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徐老师读得很美!

师:谢谢!

生:我觉得老师读“莲叶何田田”的时候,好象读慢了。

师:谢谢你给我提的意见。你是怎样理解的,你就怎样读,好吗?我相信你会读得比我更好!(小朋友自由读)(男、女生赛读)。

五、学习第二句。

师:这么美的莲花、莲叶,把小鱼也吸引过来了,这些小鱼在干什么呢?(学生观看课件)。

生: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

师:小鱼游来游去好象在干什么呢?

生:小鱼好象在捉迷藏。小鱼好象在做游戏。这些小鱼好象在唱歌、跳舞。

师:我们小朋友说得真好,那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小河里,鱼儿有的像在(),有的像在(),还有的像在()……,它们玩得()。(出示句式)。

语文《江南》教案

1、认识8个生字,认识新部件,并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第书写4个生字,感受汉字美。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古诗展示的美好意境,激发阅读的兴趣。

1、教师:准备生字卡片,课件(诗文画面)、朗读录音带。

2、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试读课文。

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与背诵课文。

1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今天就请大家一起看动画片!(播放江南荷塘美景)

2、观察表达,你看到了什么地方有什么?谁在干什么?

(二)初读全诗,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初读全诗,画出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相互比赛读生字。

3、教师检测掌握生字情况。

4、齐读全诗。

(三)再读全诗,了解诗意。

1、抽学生读诗句,采取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2、请学生说说想到了什么画面,心情怎么样。

(四)指导朗读、背诵。

1、自由练习读诗,一边练习读一边想画面。

2、采用多种形式比赛读。

3、背诵诗歌。

(五)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特别指导学生写好“采”和“鱼”两个字。

12、江南

莲叶

语文《江南》教学设计

1、 能够熟练地背诵读诗歌,积累古诗文。

2、 理解诗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新设计

一、导入

小学时候,同学们学过杜甫的哪些诗作,能回忆起来吗?(学生回忆,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杜甫的诗作《江南逢李龟年》。

二、人物小传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市)人。世称“杜工部”、“ 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艺术地反映了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2、岐王与崔九

李龟年,唐时乐工,李龟年善歌,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为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和李彭年、李鹤年兄弟创作的《渭川曲》特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几曲,常令听者泫然而泣。李龟年作为梨园弟子,多年受到唐玄宗的恩宠,与玄宗的感情非常人能及,唱了王维的一首《伊川歌》:"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燕来时数附书。"表达了希望唐玄宗南幸的心愿。唱完后他突然昏倒,四天后李龟年又苏醒过来,最终郁郁而死。

岐王,岐王唐睿宗李旦的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 名叫李隆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被封为岐王。

崔九,崔涤,唐朝人,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

三、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也就是杜甫去世的那一年。大历五年暮春时节,在阔别四十多年以后,流落江南的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与同样流落异乡的李龟年偶然相逢。这时,唐王朝由于遭受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整个社会已经从“开元盛世”那样的繁荣昌盛迅速跌落下来。面对苦难的现实、凄凉的晚境和曾经辉煌一时的旧交,杜甫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极具情韵的七言绝句,抒发了动荡时代有着不平凡经历的故人重逢时的深痛感触,暗寓着对往昔的无限眷恋,对现实的深沉慨叹,以及对昔盛今衰、人情聚散的千般感触。

四、指导诵读

1、播放视频朗读。i:教学资源\视频朗读《江南逢李龟年》4

2、朗读指导。(注意朗读节奏、韵脚、重音)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3、学生自由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重音和韵脚。

4、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5、学生齐读。

五、疏通诗句

1、重点字词解释。

逢:遇见、碰见; 寻常:经常、常常; 几度:多次。

闻:听见你(指李龟年)的歌声。

2、翻译全诗。

当年,在岐王府邸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的厅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六、情感探究

1、引入思考

此诗抚今思昔,世境之离乱,年华之盛衰,人情之聚散,彼此之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语言极平易,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凝结着四十多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人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清代黄生《杜诗说》说:“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

2、思考:

(1)诗人和李龟年相逢在什么季节?什么地方?你从诗中哪里读出的?

(2)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什么?后两句写什么?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4) “落花时节”有哪些深层意蕴?

3、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回指导。

4、分组展示讨论成果。

5、师生小结

(1)诗人和李龟年相逢的暮春时节(或春末夏初)的江南;诗中“落花时

节”点明了时间是暮春(或春末夏初),“正是江南好风景”,交代了相逢在江南。

(2)诗人前两句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交往;后两句写诗人在江南与李龟年的重逢;全诗抚今追昔,流露出诗人对大唐盛世风光的怀念、劫后重逢的欣慰以及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叹。

(3)诗人通过“今昔”对比来表达他对大唐盛世风光的怀念、劫后重逢的欣慰以及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叹的。

开头二句虽然是在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情感却很重。“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李范,封岐王,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崔九”,名涤,是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经常出入皇宫,是唐玄宗的宠臣,曾任秘书监。他在同族弟兄辈中排行第九,故称崔九。“岐王宅”、“崔九堂”,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开元鼎盛时期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昔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很寻常的,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却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了。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这里蕴含的天上人间之感,需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

后两句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寄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定会从中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而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真是显得蕴藉之极。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这“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自不难领会;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调。全诗抚今思昔,世境之离乱,年华之盛衰,人情之聚散,彼此之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历代好评众多,如清代邵长蘅评价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唐宋诗醇》也说,这首诗“言情在笔墨之外,悄然数语,可抵白氏(白居易)一篇《琵琶行》矣……此千秋绝调也。”

(4)“落花时节”四字的深层意蕴:

第一、是指自然界百花凋零的`季节;

第二、暗指诗人和李龟年青春已逝,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都随时光流逝;

第三、暗示李唐王朝国事凋零,盛世繁华不再。

七、总结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读者却不难感受到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确实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这首诗的成功创作似乎可以告诉我们: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究竟可以具有多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怎样一种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结合课堂内容和课前资料,给这首诗写一段三百左右的欣赏短文。

语文《江南》教学设计

2.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1课时

导入

以白居易的《忆江南》激趣导入。

走近江南,初窥其貌

1.学生自由朗读文本,思考作者所写的的江南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并用一两个词概括。

美的或充满诗意的

2.作者对这样一个江南持有一种什么情感?

课文第一段第一句:太喜欢我的江南。

3.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叫做什么?

直抒胸臆。

4.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呢?

先声夺人,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

齐声朗读第一段感受喜爱之情

走进江南,寻美访美

走进江南,我们会发现江南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充满诗意,请在文本中找出能表现江南美的具体形象。并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

江南的雨 淙淙 颤颤 绵长

江南的女子 水灵灵弱弱的却充满力量

江南的水 活泼而清丽

江南的村庄 炊烟袅袅

江南的荷塘 色彩斑斓

江南的秋月 含情的写满了相思

……

徜徉江南,欣赏佳句

作者笔下的江南是温柔的,是活泼的,是色彩斑斓的,是含情脉脉的,让我们徜徉其中,不忍离去。这一切要归功于作者优美的语言描写。请再次阅读文本划出你所欣赏的语句,并对它进行赏析。句子有:

1.我的江南在我的心里太重太重,怕说出来写出来反而轻了它。

2.只是,我的江南不去唱它,亦是在年轻里如梦如诗地睡着,像个女孩子,永远有散不开的17岁的情怀,17岁的温柔。

3.淅淅沥沥的像一千多年前唐朝女子拨弄的丝弦,有淙淙的音还有颤颤的形。

……

再见江南,访古思今

关于江南,正如作者所言,它在唐诗宋词里被吟唱了好多章,被文人墨客描绘了太多次。江南应是一首首优美的诗句,一曲曲动听的歌谣。再见江南,让我们在古人的诗作中和它道别。

江南好——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菩萨蛮——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南——汉无名氏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再见江南,你是那么柔美动人,你又是那样清瘦冷峻。如今,我们回到了家乡,相比邓皓笔下的江南,我想我们的家乡也是一样美丽动人。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抓住家乡特有的一两处景致描绘出自己对家乡所思所感。

语文《江南》教学设计

1、 学习本课8个生字,记住字形,理解新词。

2、 初知课文内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 指导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

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难点: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南、鱼”

教学简要过程及重、难点的突破

1、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

4、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可 采莲 莲叶 田田 鱼戏 间 西 北

(2)指名朗读,指点学生区别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

采莲:采摘莲子

戏:游戏、嬉戏

1、自学书后第二题,练习书空。

2、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江:三点水,右边是工。口头组词:长江、江水、江南

南:下面的里面不是羊,口头组词。

可:注意笔顺,最后写竖钩。口头组词。

鱼:上面像鱼头,“田”像鱼身,“一”像鱼尾。

北:右面先写撇,左不出头。

实施修改意见

了解江南

重点指导“鱼、西”

精搜彩集创信意息

精彩创意:

录像出示有关江南一带风光、山水的内容,使学生对江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实施修改意见

作实业践设活计动

必做:

1、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 在习字册上练写生字。

选做:

课外阅读:描写江南的景色。

实施修改意见

生字加拼音写2遍

教学札记

语文《江南》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采莲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隽永,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的欢悦的心情。诗歌主要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述,来表达人们彩莲时的愉快心情。连用了5个叠句,手法独特,更能表现鱼的灵动和采莲人的快乐。

本课以传统的水墨画配图,整个画面花青中略带墨韵,色彩清新,格调高雅,正所谓“水墨江南”。

本课是一首古代诗歌,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会读并不难,但是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可结合图画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认识笔画“竖弯”

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

通过指导练习,书空练习,教师的讲解,认识生字“西”。

通过动画和示范朗读,以及男女生朗读正确朗读文章,背诵文章。

通过观看插图,教师的介绍以及课下搜集资料,了解江南水乡的美景,感受江南的美丽。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

想象情境,读懂诗句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孩子说:“我看到()的荷叶。”

2、教师启发想象,散发清香的荷花会把谁吸引来?

3、“除了采莲姑娘,谁也很开心?”

(完成目标二)

1、聚焦方位词:东西南北

2、参照坐标方位配上动作朗读诗句。

3、分小组合作表演,背诵诗句。

(完成目标二)

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图片,展开想象,以提供句式的方式,引导规范表达,并且理解“莲叶何田田”的意思。

(评价目标二)环节二

拓展阅读,积累知识活动一

1、观赏江南图片。

2、小结

3、阅读白居易的《池上》

(完成目标三)

引导孩子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规范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想象画面,感受情趣。

(评价目标三)环节三

字词盘点、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西”

2、描红练习

3、反馈评价

(完成目标一)

通过开火车、男女分读等多种方式人资,组词,熟练掌握本课生字。

(评价目标一)环节四

复习回顾

1、总结回顾,感受江南采莲的美景。

(完成目标三)课外拓展,通过教师出示图片,感受江南的美丽风光。

(评价目标三)

课文《江南》教案设计

本课是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这首诗共七行两句话。诗句的前两行直接介绍了江南的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是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儿童阅读。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读准生字字音,借助图文理解新词的意思,会写田字格中的5个生字。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诗歌大意。想像劳动人民采莲的情景,体会他们在劳动中愉悦的心情。

整体感悟劳动人民一边采莲、一边嬉戏,鱼儿与人同乐的那种愉悦和谐的快乐氛围。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学生阅读,再加上课文配有的插图,形象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读课文、看插图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审美情趣?本课字词的教学力求在美的语境中进行,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识记字词。朗读方面,力求通过看鲜明的插图,并用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一个想读、愿读、会读的情境中。生活中的美是需要发现的,本课在设计中安排了让学生收集反映荷叶、荷花美的图片、诗歌、儿歌、绘画等方面的资料,旨在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生字卡片、生词卡片、电脑、小黑板。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指导朗读古诗。能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指导书写生字。

一、看图导入,教学部分生字词。

1.教师略带神秘地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快闭上眼睛,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欣赏那儿迷人的风景。”(教师贴挂图。)。

2.这儿的景色美吗?你能把看到的美景,尽力用美的语言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们吗?(学生表述,教师鼓励性地点评。)。

3.教师边引述边贴生字卡片。让我们细细地欣赏一下。(教师手指着图。)瞧,婷婷的荷花开放在茂盛鲜亮的荷叶间,(贴生字卡片:莲叶间。)鱼儿(贴生字卡片:鱼儿。)在清澈的湖水中欢快地游玩,秀美的水乡女子正在划着小船采摘莲子。(贴生字卡片:采莲。)这是一幅多么美的江南!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描写这幅美景的诗歌。(板书:江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5.教学贴在图旁的生字词。

(1)学生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看看图说说,莲叶间指的是什么地方?采莲是什么意思?

6.欣赏了美丽的江南水乡图,让我们来读读描写这幅美景的诗歌,看看自己能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给你三分钟时间,尽力把这首民歌多读几遍,把它读通、读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上面的要求,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字音读准了吗?课文读通了吗?)。

第一组:戏东西南北。

(1)自古以来,江南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你们瞧,(指图。)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戏。(出示卡片:聂。)这些鱼儿,一会儿游到东,(出示卡片:东。)一会儿游到西,(出示卡片:西。)一会儿游到南,(出示卡片:南。)一会儿游到北。(出示卡片:北)。

(2)指名读生字。齐读。

(3)小黑板出示:譬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学生自己反复练习。指名读。小组读。

第二组:可田。

(1)(看图。)小朋友们,让我们再来欣赏江南美景,这婷婷的荷花有的已结出了嫩黄色的莲蓬,有的莲蓬已经成熟,这可是采莲的好时机。(出示卡片:可。)这荷叶是多么的鲜亮嫩绿,古时候就用“田田’’这个词说出了荷叶的鲜亮嫩绿。(出示卡片:田。)。

(2)谁能把描写荷花和荷叶的那句话读准确?(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

l.现在你能把整首民歌读准确吗?小朋友们打开书自己再读一读。

2.指名读。齐读。

四、教学生字词。

1.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会写三个生字:“江、可、叶”。

2.自学书后第二题,看看该如何写。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江:左窄右宽。可:横要稍长一些。叶:左窄右宽。

4.学生描红和仿影,教师巡视指导。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课文《江南》教案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这些生字组成的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诗歌大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两课时

1、看图

图上画了些什么?这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人们在干什么/这是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景。

1、范读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1、练习书空第二题

2、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江:三点水,右边是工。

南;下面不是羊。

叶;口字旁,右边是十

田鱼西北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1、第一行:江南可采莲(引导学生理解词句义)

2、第二行:莲叶何田田(理解莲叶的样子)

3、第三至七行: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通过看电视来看鱼儿嬉戏的情景。

指导朗读,读出高兴的语气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记住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这种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到的理解相信会比老师灌注给他们的印象要深刻的多。

语文《江南》教案

1、学习本课8个生字,记住字形,理解新词。

2、初知课文内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指导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

重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难点: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南、鱼”

一、初读指导

1、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

4、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可采莲莲叶田田鱼戏间西北

(2)指名朗读,指点学生区别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

采莲:采摘莲子

戏:游戏、嬉戏

二、教学生字词

1、自学书后第二题,练习书空。

2、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江:三点水,右边是工。口头组词:长江、江水、江南

南:下面的里面不是羊,口头组词。

可:注意笔顺,最后写竖钩。口头组词。

鱼:上面像鱼头,“田”像鱼身,“一”像鱼尾。

北:右面先写撇,左不出头。

实施修改意见

了解江南

重点指导“鱼、西”

精搜彩集创信意息

精彩创意:

录像出示有关江南一带风光、山水的内容,使学生对江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实施修改意见

作实业践设活计动

必做: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在习字册上练写生字。

选做:

课外阅读:描写江南的景色。

实施修改意见

生字加拼音写2遍

语文《江南》教案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剧中真挚、深沉的故国情思。

2、欣赏准确、生动、形象的戏曲语言。

3、理解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赏读曲词,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理解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对最后一支曲子〔离亭宴歇拍煞〕的赏析。

诵读法;赏析法;比较法。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我想请大家和我一起背诵两首古诗,刘禹锡的《石头城》和《乌衣巷》。

(由背诵同样描写南京城的古诗导入,一方面引出课文的背景,一方面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为曲词的赏析作准备。)

师:谁知道诗中提到的“石头城”是今天的哪座城市?“朱雀桥”、“乌衣巷”又在哪里?

明确:南京,六朝古都,历史名城,存在着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最丰厚的文化。这个地方,曾经上演过一出出悲剧、喜剧,让人唏嘘不已,让人回味不止,使人为之激动,为之感叹,许多的文人骚客为此写下了感人肺腑的诗篇。刚才,我们背诵的两首诗就是其中的名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经过十余年呕心沥血,三易其稿而写成的著名历史剧《桃花扇》。他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故事,来传达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其中《哀江南》出自《桃花扇》中的最后一出《余韵》,它是这出戏的名篇,是全剧的点睛之笔。

二、诵读并整体感知课文

1、以朗读和分角色诵读为主,结合默读、品读,体味文中蕴藏的情感。

2、初步感知课文,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紧扣标题“哀江南”的“哀”字分析课文的感情基调:悲。)

三、孔尚任及其《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清代戏剧家,字聘之,号云亭山人,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年轻时在家乡石门山隐居读书,颇有文名,精音律、擅词曲,37岁时,被康熙招去讲经,此后仕途得志。居官期间,到过扬州、南京,凭吊明末遗迹,拜访明朝遗老,搜求明末掌故,为《桃花扇》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历时十余年,三易其稿,终于在康熙三十八年写出了传奇剧本《桃花扇》,一时名声鹊起。时人把他与《长生殿》的作者洪升并提,称“南洪北孔”。

《桃花扇》是借秦淮名妓李香君与复社文人侯方域的爱情故事,写明朝兴亡的历史剧,也就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本文选自《桃花扇》的最后一出《余韵》,写南明灭亡后,李香君的教曲师傅苏昆生做了樵夫,说书人柳敬亭做了渔夫,两人相聚于南京龙潭湖畔,而相识的老赞礼也路过此地,于是三人饮酒话旧,各唱了一套曲子以抒亡国之恨。本文《哀江南》是苏昆生所唱,曲词通过他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恨,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四、初步品味语言

1、布置学生默读、品味七支曲子,思考最喜欢哪一支曲子,为后面的讨论作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2、请学生发言,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曲子,并对曲词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作分析。

如〔北新水令〕中四个形容词“残”、“废”、“瘦”、“空”使人联想到南明王朝兵败如崩、四散溃逃的情景。

〔驻马听〕中“鸽翎幅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一个“抛”字,写出随意与凌乱;一个“罩”字,使人想见枯枝败叶的密集程度。

〔沽美酒〕中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了十分悲凉的意境。

(解说:学生的回答会各不相同,教师应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好。 这一环节主要从写景这个层面上分析,让学生品味准确的语言、生动的形象。)

五、进一步领悟意蕴

1、 让学生再次诵读课文,进一步体味曲词所表达的优美意境,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蕴。

师:江南在人们眼中是如此美好,以至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生花的妙笔,写出了不少动人的诗篇,如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山红似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问:为何苏昆生要“哀”江南呢?

明确:本文有一条线贯穿七支曲子,这就是苏昆生行走的路线:由郊外到城内,由明孝陵到秦淮旧院,一路走来,苏昆生看到的是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的景象,昔日的皇家尊严如今已荡然无存,曾经热闹非凡的市井生活如今一派萧条。历史的沧桑巨变,昔盛今衰的强烈对比,使苏昆生的内心充满了悲痛。在这里,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深深的故国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

(解说:这个环节,应引导学生认识写景中包含的思想情感,今昔对比、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2、品味曲词的意蕴。

明确:亡国之痛。

问:“痛”有很多种,你能体会这种“痛”吗?请在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中举出一些例子来。

明确:亡国之痛是一种切肤之痛,是常人难以体会的。历史,总是留给人深沉的、哲理的反思。历史巨变的沧桑之感和切肤之痛,非身历其境者通常很难有切身体味;只有那些山崩地裂之巨变、繁华消歇之倏忽、人生变幻之无常的亲历者和目击者,才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李煜的《虞美人》表达的就是痛失江山,往事不堪回首的亡国之痛。

(比较《虞美人》,理解亡国之痛。此处可结合实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尾曲赏析。

(1)、 尾曲〔离亭宴带歇拍煞〕是全曲结尾,也是全剧的收束,是苏昆生总吊南京,在前几支基础上岸,直抒胸臆,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是画龙点睛之笔。请同学们找出点明全篇主旨的一句话。

明确:“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一个“梦”字,直抒胸臆,写出了亡国破家者的唯一选择,“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这“残山梦”中最难解的便是故国情怀。南明灭亡、江山易主是不争的事实,唱曲人的不信、难信而又不得不信,更见亡国之情的痛彻。

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这种感触,不是苏昆生独有的,而是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产生的民族悲声。“地难填,天难补,造化如斯”,江山易主,是一种难以抗拒的历史趋势。苏昆生的末世哀歌,包含着对旧时江山必然性破败的无可奈何。而这种必然性破败,又必然引发观众对历史悲剧的哲理思考。《哀江南》的美学意蕴,已经超越一般的遗民之思,激发读者从苏昆生一曲曲悲怆的呼喊中,对千古兴亡的历史,作出自己的评判和思考。《哀江南》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是因为“余韵”之韵,蕴涵着一种可以为各阶级各阶层的有识之士认同的历史情绪:千古兴亡之悲。《哀江南》传达的这种悲剧精神,浸渍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对道义的.追求,熔铸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对文明的求索,也渗透了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对历史的反思。“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离亭宴带歇指煞]这支曲子,释放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民族的悲声。悲歌一曲恸山河,“只有兴亡触后贤”(孔尚任《集治城道院试太乙泉》),正是《哀江南》尾曲的美学价值所在。

(2)、这段曲词大量运用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使曲词具有声情并茂的强烈效果,请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并体会其作用。

对偶句: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排比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六、扩展迁移

将课文与姜夔的《扬州慢》进行比较,体会二者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江南的冬景教案16

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观察、感受能力和文本阅读审美感知、发现、鉴赏的能力。

2、研习探究文本意境美;拓展探究,在比较阅读中,进一步感受郁达夫散文的美。

3、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热爱自然、陶冶情操、提升审美品位。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的能力。

2、了解自然之美与心灵感受的关系,品位由此而体现的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

3、学习对比的表达技巧,体味文章避实就虚的写法,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我们学习了老舍的《想北平》一文,在老舍笔下,普普通通的“草花儿”、“墙上的牵牛”、“翩翩的蝴蝶”以及“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平的风景自然而美丽,那么,江南的冬景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郁达夫的写景散文《江南的冬景》,去发现和感受江南冬天的美景。(板书课题)。

二、文本研习。

1、解题。

研习明确:

“籁”是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天籁”就是指大自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谛听天籁”不只是谛听大自然发出的各种声音,它还含有欣赏大自然的景色之意,由此可见,学习本文,就是通过研习文本,欣赏文学作品展现给我们的江南冬天的美景。

2、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冬季是一个最难以发现美的季节,而郁达夫却选择了它,感受到了它不同寻常的美。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所描绘的“江南的冬景”,并思考以下问题:

(1)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

(2)找出江南的美景,试着给每幅画面加一个标题。

(3)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征?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情感怎样?

(4)写冬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设计意图:通晓文意,整体感知)。

学生研习文本,讨论并明确以上问题,板书如下。

(江浙一带)。

曝背谈天图(可爱)。

冬郊植物图(生气)。

冬日农村图(迷人)胸襟洒脱(对比)。

江南雪景图(美丽)悠闲惬意。

冬日散步图(悠闲)。

3、精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1)寻找“文眼”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江南的冬景》一文中,“我之色彩”—也就是作者寄托于景物中的情感——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本文情感基调的语句。

学生研习文本,讨论明确:

从文章内容来看,第三节中将江南的冬景与北方夏夜相比较,指出“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而“明朗”一词正是理解文章情感的关键词,它涵盖了江南冬景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因而是本文的“文眼”。

(2)难点突破。

学生研习文本,讨论明确:

在作者的笔下,江南的冬景,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江南的植被、河港湖泊、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江南的雨雪,这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既展示了江南冬景的特征,更融入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喜爱之情,美的心灵决定美的情景,情意浓浓的江南美景正是作者把自然美与心灵的感受融为一体的产物。

4、比较阅读,涵咏鉴赏。

郁达夫笔下的江南冬景,似一幅幅水墨画,工笔素描,泼墨写意,浓淡相宜,景物描写点到为止,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多媒体投影水墨画)同样是写雪景,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相比,《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多媒体投影《济南的冬天》文本)。

(设计意图:比较阅读,有利于深刻理解文本所呈现的丰富内涵)师生共同研讨,明确并板书如下:

《济南的冬天》——直接描与雪景。

《江南的冬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

《江南的冬景》一文中,郁达夫对雪景并未作实景描绘,只是引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语句虽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就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来说,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的融合,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他在文章中借诗文来补未言尽之意,使文章跌宕多姿,增添诗情画意。

学生朗读文中写江南雪景的诗句。(多媒体投影放大)。

三、文本小结,拓展延伸。

画家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郁达夫曾说过:“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学习了这篇文章后,同学们要学会去发现自然的美,欣赏自然的美,并能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可以模仿本文,写一篇《家乡的冬景》。

江南的冬景教案设计

1、写了哪些景物。

2、景物有何特点。

3、作者感受如何。

4、运用何种手法。

午后郊游图赏析。

1、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2、景物特点:色彩浓艳亮丽,对比鲜明。

3、作者感受:和煦温暖,生机盎然。

4、所用手法: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本幅画面关于景物色彩对比特点的赏析比较重要,可补充以下两例: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赏析:丛柳滴翠,黄鹂和鸣,白鹭横空,青天如洗。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赏析:秋山苍翠欲滴,山巅白云缕缕,枫叶火红耀眼,晚霞鲜艳夺目。晚霞与枫叶相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冷色清新纯洁,暖色热情奔放,透露出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振奋喜悦的心情,给人以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感受。

寒村微雨图赏析。

1、所写景物: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

2、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

4、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本幅画面的结尾引用唐五代诗人李涉的诗《井栏砂宿遇夜可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如今世上半是君。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而绿林豪客也个个都是草莽英雄,杀人如麻。但是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极富诗意,就连性格彪悍的绿林豪客,此时也变得温文尔雅。深夜造访的“绿林豪客”与诗人谈论诗词,颇为风雅。朦胧悠远的意境、极其浓郁的诗意荡涤“绿林豪客”的心灵:原先的.暴躁不安,如今已变成平淡冲和,这从一个侧面表现寒村微雨图迷人的魅力。

郁达夫先生在描绘本幅画面时,并没有从正面去刻画,巧妙地化用了前人的诗句,借前人的诗句来表现江南雪景的意境。而诗句往往简洁洗练,意象丰富,所以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对诗句进行稀释还原。在学生想象还原的基础上,笔者对学生的想象进行了归纳整理,进而再现出江南雪景优美图景:

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

巧引前人诗句,以补散文没有说尽的余意、尚未抒发之情愫,使文章在行文上跌宕多姿:时而使人沉浸在古典诗词点拨的意绪中,时而又将人带进优美的画境里,取得了“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效果。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赏析:

1、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2、景物特点:色彩浓淡相宜,对比强烈。

3、作者感受: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4、所用手法:写意传神,表现精髓。

四、想象作文,训练思维。

指导学生阅读第9、10节,让学生找出写旱冬景色以及郁达夫先生内心感受的语句,引导学生去想象郁先生在高爽的晴空下,在洋溢的日光中去湖上散步的情境,要求学生既要写出湖上的美丽风光,又要写出郁先生湖边散步的种种情态,以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附学生情境作文片断两则:

高一(9)班焦文斌。

三五人家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村子傍着小河,河上跨着一座小桥。天空湛蓝湛蓝的,漂浮着几朵白云,灿烂的阳光照射下来,水面泛着金色的波光。河水清澈透明,几只小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河底青青的水草也历历可见。偶尔有一两只乌蓬船滑过,鱼儿四处逃逸。待到船儿远去,鱼儿有聚拢过来,仿佛什么事也不曾发生一般。但河面荡起的层层涟漪表明着船儿来过。

郁达夫先生身着长衫,拄着手杖,在河堤之上信步徜徉,阳光轻轻地抚摸着他,是那么地温柔,驱走了先生心中的阴霾,使先生的心情也变得阳光起来。先生的脸上露出了难得一见的微笑,脚步从容了许多,也悠闲了许多。

高一(9)班唐成龙。

天空湛蓝,白云悠闲,阳光灿烂,温暖如春。微风徐徐吹来,湖面荡起层层涟漪,鸭子湖面戏水,神态自由悠闲。几只乌蓬小船驶过,留下一路g乃之声。岸边的芦苇随风起舞,芦花在风中摇曳不定。乌桕树的红叶随风飘零,落在湖面上轻轻荡漾。

作者邮箱:dhliuzhi@。

[1]。

语文《江南》教案

培养幼儿爱老师、爱同伴、爱学校的情感。

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心情,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学习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由于孩子年龄小,刚入园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平日在家里大人包办的事又太多,在幼儿园中集中表现为部分孩子中午起床后不会穿衣、穿鞋,或者常常把鞋左右穿反。所以,我设计了《学穿鞋子》这个游戏活动。

游戏开始前,我让孩子们围成两个圆圈,坐在小椅子上。然后我分别从两个小组中分别拿出三双鞋子以圆圈状放在教室的前面。我说,今天我们要玩一个《学穿鞋子》游戏,等一下请张宇航、张宇、王宁、刘文浩......老师说到的小朋友,请你们来比赛。

现在,比赛正式开始了。在我“预备,开始”的口令中,孩子们纷纷从自己的位置上一哄而上。十几个孩子乱成一团,有的二个人抢一只鞋,边抢边说:“老师,这只鞋子是我的。这是我舅舅在北京给我买的,上面还有唐老鸭呢。”“老师,这鞋子是我的。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这上还有喜羊羊呢”......教室里顿时闹成一片。

令我头疼的是我没料想到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赶紧请大家回到自己的位置重新开始。我反复强调“现在请张宇航、张宇、王宁、刘文浩......其他的小朋友等一下老师再请。”

比赛重新开始,“预备,开始”,我的话刚说完,第一次的场面又出现了,八、九个孩子不约而同地从小椅子上冲到中间,我反复强调请没有点到名字的孩子下去,可是那几个孩子总是说那里有我的鞋子。这次游戏活动令我很难忘。

为了这次比赛,我把班级里鞋子样子比较接近、尺寸较大、穿着难度差不多的鞋子从孩子们脚上脱下来,作为比赛道具,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任凭我好言相劝“一会儿再让你上来比赛”,孩子们还是我行我素,找回自己的鞋子。

活动结束后我想,首先,在组织这样的活动时,我应该考虑到,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还处在非常个人化的世界中,根本不能容忍别人擅自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用。其次,练习穿鞋子这是一个生活活动,完全可以结合孩子的生活,把这样的活动放在每天中午起床时不是更好吗?这时孩子们有这样的需要,有学习的内在动机,这样根本不需要老师的组织,在很随意很自然的活动中达到目的。最后,学习穿鞋子的目的是什么?学习穿鞋子不是活动的结束,更不是目的所在,而是在于让每个孩子有积累大量生活经验的机会,同时让孩子在积极探索过程中,能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有自信才能摆脱依赖,才能让孩子走向独立。

经过这次活动我反思如下:

首先、教师要明白什么是生活课程。生活课程是生活和教育的有机整和,日常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教师要在组织一日生活活动中渗透教育的'因素,同时要挖掘生活的价值。像这类教育内容要体现生活的特点,它是一种日复一日的重复活动,不仅要依靠老师,更要靠孩子自己主动地学。教师要随机地自然地在相应的生活环节中开展。其次、要挖掘生活活动的多种价值。生活活动生动形象、多姿多彩、鲜活具体。在组织这类活动中主要是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巧。培养幼儿的坚持性、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自己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能摆脱依赖,走向独立。另外、组织的活动要能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使用的教学方法要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

语文《江南》教案

1、朗读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从中感受自然美。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三、教学过程

四、举行诗歌朗诵赛,引入新课,理解诗题,感受美。

1、以地名入手,向学生提问:江南是指哪个地方?

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

2、师提问:“春”又让你联想到哪些诗词呢?

学生诵读学习过的关于描写春景的古诗。如《游园不值》《惠崇春江晚景》

3、江南之春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生发挥想像,自由表达)

过渡:我们一起看看诗人杜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板书课题:江南春杜牧

五、整体感知,初步自学古诗,品词析句,体会美。

1、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对照注释,理解诗意。(借助工具书或根据需要进行探讨研究,合作式学习),学生读通古诗后,师抽读,后再齐读。

3、师提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把诗中描写描写景物的词画出来),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让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说说词语所表达的意象)

5、师提问: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江南地域辽阔,春景繁富。“千里”之内,处处杂花生树、红绿相映、黄莺歌唱;“千里”之内,水村山郭,处处酒旗飘扬;“千里”之内,“南朝四百八十寺”点缀于山水佳胜之处,金碧庄严,楼台隐现。霏霏细雨,淡淡轻姻,使无边春色在烟雨空蒙中更显出迷人的风韵,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突出这一特色,就把“江南春”写活了。)

6、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擅长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爱画画的可以画一画。

在江南一带,到处可以听到莺的啼叫。百花开放、山青水绿,在邻近水边的村镇酒家的酒幔子在风中飘扬。

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许多寺庙。

佛寺中的这亭台楼阁在蒙蒙的春雨中留着。

7、学生分组练习、展示并进行评价。

八、理解诗意,诵读古诗

1、学生说说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2、生有感情的再次朗读课文。

3、师生共同背诵古诗。

九、展开想象,拓展学习

1、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2、说说自己喜欢的词或句,为什么?

3、把收集到的诗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十、课堂小结

江南的冬景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

以发现美、感受美、表述美为线索,培养学生解读文本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1欣赏体验江南冬景明朗悠闲的情调,谛听天籁,欣赏自然之美。

2学会观察并发现自然景物的美,学习作者的写景技巧,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于欣赏体验江南冬景明朗悠闲的情调并体会其写作技巧,难点在写景小片段的指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相同之处。

二整体感知。

问题:快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江南冬景特点的词语。

(教学设想:初步感知描写对象的总体特点。)。

三局部研读。

1问题1:从这些词语中可以发现作者眼中的江南冬天很美,象一幅幅水墨山水画,那么作者选用了哪几幅画来描绘江南的冬天?为它们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并指出各幅画有什么特点?(分小组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每大组派出一个代表到黑板上书写。)。

(教学设想:培养学生自主删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2问题2:任选一幅最能引起你共鸣的图画,并说说为什么要选这一幅?(如这些画选了哪些意象?这幅画使你想起了什么?)。

(教学设想: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欣赏自然之美。)。

3在选出图画并说明理由的基础上朗读此段课文(个体读与全体读相结合)。

(教学设想:在读中进一步品味江南冬天之美)。

(教学设想:由景到情,体会景中蕴含的情。)。

四分析写景技巧。

问题:郁达夫怀着闲适的心情写出了江南冬天明朗、悠闲的特点,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景技巧写出来的呢?结合例子谈谈。

(教学设想:让学生在体验美的基础上学会作者的写景技巧,比如写景要细心观察事物发现美,抓住景物的特征,情景交融,运用对比、虚实结合、白描等手法,把体验到的美表述出来。)。

五拓展。

到这里我们体验了江南冬天的美景,并且学会了一些表述美的技巧。下面把昨天描写的校园景色的片段拿出来,根据所学的写景方法进行修改。(分小组讨论,并选出一篇写得最好的拿出来交流。然后师生共同作出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教学设想:强化发现美、感受美、表述美。)。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感受了江南的美景,并学会了如何发现美、表述美。其实大自然的美是无限的,是无处不在的,美时刻就在我们的身边,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谛听天籁,感受自然之美,在大自然中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设想:

以发现美、感受美、表述美为线索,培养学生解读文本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

1欣赏体验江南冬景明朗悠闲的情调,谛听天籁,欣赏自然之美。

2学会观察并发现自然景物的美,学习作者的写景技巧,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于欣赏体验江南冬景明朗悠闲的情调并体会其写作技巧,难点在写景小片段的指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相同之处。

二整体感知。

问题:快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江南冬景特点的词语。

(教学设想:初步感知描写对象的总体特点。)。

三局部研读。

1问题1:从这些词语中可以发现作者眼中的江南冬天很美,象一幅幅水墨山水画,那么作者选用了哪几幅画来描绘江南的冬天?为它们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并指出各幅画有什么特点?(分小组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每大组派出一个代表到黑板上书写。)。

(教学设想:培养学生自主删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2问题2:任选一幅最能引起你共鸣的图画,并说说为什么要选这一幅?(如这些画选了哪些意象?这幅画使你想起了什么?)。

(教学设想: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欣赏自然之美。)。

3在选出图画并说明理由的基础上朗读此段课文(个体读与全体读相结合)。

(教学设想:在读中进一步品味江南冬天之美)。

(教学设想:由景到情,体会景中蕴含的情。)。

四分析写景技巧。

问题:郁达夫怀着闲适的心情写出了江南冬天明朗、悠闲的特点,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景技巧写出来的呢?结合例子谈谈。

(教学设想:让学生在体验美的基础上学会作者的写景技巧,比如写景要细心观察事物发现美,抓住景物的特征,情景交融,运用对比、虚实结合、白描等手法,把体验到的美表述出来。)。

五拓展。

到这里我们体验了江南冬天的美景,并且学会了一些表述美的技巧。下面把昨天描写的校园景色的片段拿出来,根据所学的写景方法进行修改。(分小组讨论,并选出一篇写得最好的拿出来交流。然后师生共同作出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教学设想:强化发现美、感受美、表述美。)。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感受了江南的美景,并学会了如何发现美、表述美。其实大自然的美是无限的,是无处不在的,美时刻就在我们的身边,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谛听天籁,感受自然之美,在大自然中享受美的熏陶。

江南的冬景教案16

教学目标:能对相关冬景图作评论鉴赏。

一、导入。

回忆熟悉的“春”的诗歌:

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入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二、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2.7-1945.9.17)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起开始创作旧体诗,19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1922年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45年8月29日被日军宪兵杀害,终年49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三、生自由读全文。

四、内容把握。

1、文章描绘了哪些江南的冬景图?给各个冬景图拟小标题。

2、各小组讨论后把小标题写到黑板上交流。

3、师点拨:每幅图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流露的态度是什么?

内容图景特点作者态度。

人居冬晨谈天图晴暖可爱。

植被寒郊草木图生气易体会。

冬雨农村微雨图悠闲迷人。

冬雪江南雪景图闲雅美丽。

旱冬旱冬闲步图晴和受欢迎。

五、比较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1、人居:北国的蛰居异境江南的曝背谈天(突出晴暖)。

2、植被:闽粤的冬是南国的长春江南的植被(突出生气)。

3、德国的寒郊散步江南的寒郊散步(突出宜人)。

4、“明朗”:江南的冬季(宜人)/北方的夏夜(明朗)江南的冬(明朗)。

5、举例比较手法的运用:

郁达夫《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六、鉴赏五幅冬景图。

1、冬晨谈天图。

意象:落叶、晨霜、太阳、鸟雀、泥地、老翁小孩。

朗读:读出轻快的意味。

2、寒郊草木图。

意象:芦花、红叶、乌桕、草色。

学生活动:据师给出的上联文本意境对出下联。

上联:满地芦花映红叶。

下联:点点白桕乱梅花/根边草色漾绿意(笔者试对,仅作参考)。

附:本想把“草色”与“乌桕”同时融进下联中,未果,望同仁们似出更佳下联。

3、农村微雨图。

背景:微雨寒村。

意象:长桥、远阜、枝桠、白雨、乌篷、“红黄”、三五人家、若干酒客等。

学生活动: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点化这幅冬雨图。

注意点:平仄、韵脚不作要求,只要意境把握恰当,给人一定美感即可。

景的营造与情的抒发须一致。

附:《天净沙秋思》笔者试对,仅作参考:

枯藤老树昏鸦,长桥水门远阜,

小桥流水人家,白雨乌篷杂桠,

古道西风瘦马,茅舍昏灯酒客,

夕阳西下,暮色渐起,

断肠人在天涯。悠闲客在江村。

4、江南冬雪图。

(1)鉴赏诗歌营造出的雪景与人性的闲雅的雪趣。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dd(日暮)晚雪问饮。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dd(冬宵)微雪寻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dd(深夜)风雪闻归。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dd(早晨)深雪报梅。

学生活动:可请学生试着抓动词,然后拟出雪景与人情交融的词句。

(2)比较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分析:《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例,郁达夫《雨》:

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

5、旱冬闲步图dd(写实)。

比较:江南冬雪图dd(吟诗)。

农村微雨图dd(作画)。

虽然写法不同,但都为我们展示了江南的冬的美丽。

七、总结全文。

1、语言特点:清新纯朴。

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声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

2、画家刘海粟评:“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八、拓展阅读:

郁达夫《故都的秋》。

本教案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

《忆江南》教案设计

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的有力的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上课学生是番禺区市桥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语文基本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但由于受到粤语的影响,运用普通话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读出韵味,读出意境,将是我本节课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通过范读,引领学生懂得怎样读书,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如在开头以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中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情色彩。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在本节课中,老师着重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

听着配衬得体的歌声、音乐,读着这优美的诗句学生的情感就悠然而生。再通过展开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从而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1、播放江南春景图,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下赞江南的诗词,你能背得几首?(检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情况,使学生对江南有初步的印象)。

2、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3、诗词对比巧识词牌

师生交流对词的认识。除了预习提示中提到的以外,还要让学生知道: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关系,作者只是以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也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发自己江南情节的用意所在。

4、提示学法:搜集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是理解题意、学习古诗词的一个好的

方法。

(设计意图:古诗词有其背景且古诗词的文字优美,语言精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中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齐读。

4、指导学法。

(1)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一首古诗的?(交流: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

伙伴讨论交流,借助书中的注释等方法去了解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2)迁移学法: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这种方法来学习这首词,在学

习和交流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5、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诗意。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6、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

7、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的大意。

(1)指名概述词的大意,其他学生纠正、补充。

(2)质疑:谈自己的独特理解或提出不同的问题。

(设计理念: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在音乐和画面的伴随下让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交流表现出来,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1、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对比赏析

师生共同回顾曾熟悉的描写江南的诗句。在白居易之前,人们描写江南春色,比较多的是抓住“花飞”“莺啼”来渲染的,而白居易在这首词里为我们另外开辟了一个新的诗境。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对江南春色美景又一种形象化的描述。

(2)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

(3)学生结合想象诵读。

此刻你就是站在这江边的诗人引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反复朗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齐读。(在读中品味读中悟情!读出感慨、赞叹!读出眷恋、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

2、赏析“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1)赏读析“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是自己旧时早就感受到、体验过、熟悉了的,并非得之传闻。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

(2)品读。(想象诗人当时赞美、回忆的江南的神情、体态来读;表演读;可以大声赞,可以小声叹,总之读出自己的体会。)

(3)当江南花红似火,水绿如蓝的时候,而北方的洛阳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啊。了解诗人曾写于洛阳一首《魏王堤》七绝:“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对比感受,诵读。

3、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这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我们“能不忆江南?”

(1)指名读、男女生呼应读。

(2)创设情景读: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和他的感情很深,在他离任时,诗人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节读——能不忆江南?

(反复读,一遍比一遍感情强烈,读出反问句的味道,体会作者对江南美景的强烈的赞叹和思念之情!)

4、小结: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通过反问衬托出生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的无限赞叹与怀念,造成一种悠远而深长的韵味,令人深醉于江南春色的美景之中。

(设计理念:1、体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的理念,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品味古诗词的文字优美,语言精练,品味古诗词丰富的人文内涵。从中激发学生对古诗词这种民族特色文化的热爱。2、让学生通过想象、朗读等形式把诗的意境表现出来,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江南的冬景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品味鉴赏课文。

2、学习散文特征,琢磨课文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观察、感悟大自然的能力,提升审美品位。

二、重点与难点:

1、虚实相生的写法。2、浑然天成的意蕴。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飞流直下三千尺;绿杨阴里百沙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苍凉);烟笼寒水月笼沙;

让我们在名家名作的带领下去感悟大自然的美景,谛听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天籁之音。

今天老师准备和大家一起来欣赏的是著名的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

(二)、简介作者,检查预习(字词正音)。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该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6年1月1日《文学》第6卷第1号,收于良友出版公司1936年版的`散文集《闲书》。

给予、剥花生、泊船、月晕、搁笔(见幻灯)。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指江浙地区(第6小节),而不指中国极南地区闽粤地区。教师提示:写了屋外,写了植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学生讨论明确:屋外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农村冬雨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温润晴暖优美。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请大家整理一下,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文中写到的江南冬景。

2、你有一双慧眼吗?请找出你最喜欢的的江南风景,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一起来朗读文中的优美语段。(配乐)。

(四)、思考探究:

文中的雨雪天气以及晴和的日子变换频繁,但读来没有生硬凑合的感觉,仍是浑然天成的一个整体。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郁达夫的高明之处。

我们可以从郁达夫的散文创作中学到哪些散文创作的方法?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

1、抓住景物特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2、文章要溶进自己的个性。

a、虚实相生dd表现和再现的结合。自叙传小说的《沉沦》。

b、散文的风格:行云流水,自然有致。

江南冬景的悠闲和暖、作者心境的闲适和行文时的舒缓自如在全文中水乳交融,和谐统一。

3、多引用诗句,多用色,使文章诗情画意。

五彩的文字:灰云、霜白、红叶、雪白的桕子、赭色的草根边带绿意、青天碧落、白雨、淡墨背景、乌蓬小船、红黄的垂暮天。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

4、运用比较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五)、小结:

画家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郁达夫曾经说过“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做到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自然的美,欣赏自然的美,并能运用所学到写作方法去写散文,写出有个性的散文。

(六)、课后作业:

1、阅读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

江南的冬景教案设计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经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的山水,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刘海粟先生对郁达夫先生的游记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此言确实不谬,郁先生的游记散文历来脍炙人口,在其文学作品中成就极高。其主要代表作有《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以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江南的冬景》。(板书课题)。

二、浏览文本,整体感知。

教师提出三个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增强阅读思维的指向性,并且注意给思维设置梯度,使思考的范围越来越缩小,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具体。

问题如下:

1、文本有哪些段落写了江南的冬景?

2、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

3、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

学生可直接采用相关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命名,也可以对段落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命名。命名过程中尽量放手让去筛选相关信息,教师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点拨。经过师生讨论,明确如下:

曝背谈天图。

午后郊游图。

寒村微雨图。

江南的冬景教案设计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问题研究:

13.文章的开头为什么写北方的冬天?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在文中多处使用,请在文中再找出两处。(4分)。

14.第七段中作者说“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这句话如何理解?(4分)。

15.在写到江南的冬雨时,作者在这一段的结尾写到“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你认为作者在这里感到的“江南冬景的迷人”之处是什么?(4分)。

16.文章多次引用诗文名句,仔细阅读第八段,然后体会如果用作者自己的话替换这些名句好不好?为什么?(6分)。

17.从全文来看,作者写到江南的哪些冬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较,闽粤地区与江南地区冬天的比较,德国寒郊散步与江南寒郊散步的比较。

14.江南的冬天实在美得诗情画意,人到此境界,当可与自然合一,尘世的碌碌俗务,名利之心,纷争之意,更难立足于此,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

15.不仅是江南冬雨农村图景给予作者悠闲之情,更是一种胸襟洒脱起来,得失俱亡,死生不同的人生境界。

16.不好。在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写雪景,而是借助诗句写出了江南冬天傍晚、夜里、早晨的雪景,巧借诗歌意境,使江南的雪景境界全出。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散文的意趣,在体现作者心境闲适的同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17.晴暖温和明朗的天气、植被、寒郊散步、雨景、雪景等,主要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表达了自己对江南冬景的钟爱之情。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