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说课稿课件(优质17篇)

时间:2023-11-12 14:35:03 作者:MJ笔神 草原说课稿课件(优质17篇)

通过教案模板,教师可以清楚地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和具体步骤。分享教案模板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草原说课稿

根据《大纲》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1、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初一下册第四课的《内蒙草原》,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草原上》和《赛马》两首民歌。《草原上》是内蒙古典型的民歌。

2、教学目标:

1)了解内蒙古民歌的特点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2)能分辨出民族民歌的风格。

3)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点。通过直观图象来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由于少数民族的民歌分布广泛,知识面涉及较广,歌曲的风格各不相同。为了能帮助学生了解民歌特点的形式与所居住的地域和生活习惯,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民歌的风格。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对我们汉族的孩子来说不那么了解。为了使他们更直接地了解到内蒙古族人们的生活习惯,我运用电脑软件制作了一些他们吃、住、穿等方面的风情画面,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2、对比欣赏法:在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时,我运用画面表格形式将民族的人物作对比,将歌曲特点作对比,从而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民族风土人情、歌曲特点。

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感性到理性、音乐律动等方法。音乐家修海林认为“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这一课,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尽量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意境,从屏幕上看到内蒙古的风土人情关系,听到民歌不同的风格特点。

本课主要是欣赏少数民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1、前提测评。

这环节中我运用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

1)首先了解学生对我国56个民族,知道多少?有没有谁到过其中一民族旅游?

2)然后我将会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课本中一些民族的风情,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及兴趣。

2、认定目标。

我将口述3个目标(略)。

3、导学达标。

在这一环节中,我用感性的到理性的教学法。

2)然后我将运用视觉图象的教学法,把学生“带入”蒙古。(师一边介绍一边出示图片)出示中国版图知道位置,了解内蒙古人们的吃、穿、住、生活风俗习惯,这样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感觉,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化。接着让他们欣赏一首具有典型蒙古风格特点的歌曲《草原上》,《赛马》。(带着问题去听)。

3)在一段长时间内的视觉图象后,为了让学生能松驰下,我将运用音乐律动法,感受蒙古风格的舞蹈。做简单的(压手腕、骑马、跺肩)动作,来调节课堂气氛,之后让学生给歌曲小结。

4)接着欣赏一段舞蹈,欣赏后让他们分组讨论。(它在中国版图的位置?对他们民族你了解有多少等等。)之后我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风土人情。

6)最后运用表格形式对这两首乐曲的旋律、节奏等内容作对比。

4、达标测评。

这环节我将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了三条练习,为检测学生对本节内容是否掌握达标。

1)听辨两首歌曲各属哪一民族?

2)分辨两个人物各属哪一民族?

3)找出两首民歌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

《草原》说课稿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而对于生长于南方小县城的孩子,草原是遥远、陌生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障碍,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图文结合,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配合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再因为,本组的主题是"走进西部".因此,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2.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是由师生配乐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作顺序,主要写了那几个画面,是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即"风光美"和"人情美".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3.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于是,我先课件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自读第一自然段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并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交流品读。

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们带入那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渲染"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如:在本段中,作者描写小丘时,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轻轻流入云际。"由于"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准备了两幅国画,一幅是绿色渲染的草原风景图,一幅是墨线勾勒的鸳鸯戏水图,出示图片,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不仅感受到用绿色渲染的小丘的柔美,还感受到那饱满的绿色正向四周渗透、扩散。在这儿,我没有停止探究的脚步,而是紧紧抓住句中看似矛盾的一个点——"轻轻流入云际".先引导学生抓住"欲"字理解。再让学生议一议与"轻轻流入云际"矛盾吗?学生一边看图想象画面,一边和着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这并不矛盾的美的意境。这是一幅多么鲜活的中国画啊!这正融入了老舍先生对草原无限的热爱之情,学生也就很自然地领悟到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

再如:文中描写羊群的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先让学生结合图画,抓住"绿毯"、"白色的大花"两处比喻,体会草原的辽阔和羊群带给草原的无限生机。之后,删去原句,再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这样,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相信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回扣中心句,不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对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引读第一自然段。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这一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的美丽画卷。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就当学生沉浸在此意境中时,我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互相交流展示并走上讲台朗读诗歌、展示亲自去草原拍摄的照片一级打印的草原风光图,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个性再次得以释放,此时的课堂也将再次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

4.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授课至此,我小结过后,以布置下节课的任务结束本节课的教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又孕育着怎样的民族呢?老舍先生又是如何表现草原的人情美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会会草原上的鄂温克族人民。"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草原说课稿

《我是草原小骑手》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课本第七册第五课《赛马》中的表演内容之一。是一首蒙古族风格乐段结构的儿童歌曲。歌曲结构清晰。词作者以质朴、精炼的语言,表述了大草原上蒙古族儿童的生活情趣。曲作者根据歌词内容选用民族羽调式,采用明快的节奏,生动的表现了蒙古族儿童勇敢、乐观的豪爽性格。在第六和第十四小节运用了七度和八度大跳,并在结束中采用了富有蒙古族特色的衬词,即“啊哈嗬伊”,进一步抒发了草原儿童的自豪感。

抑扬顿挫的节奏、跳跃的旋律,使草原小骑手的人物形象特点非常鲜明,给人以豪爽、亲切之感。

掌握孩子特点是学习的关键,四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中段,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歌唱和听辨能力,对音乐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学生联系起以往学习的知识经验,迁移到这首作品的学习中,在教学中重点感受、体会、表现草原小骑手豪爽的性格、开朗、自信的生活态度。在演唱歌曲时要流露出草原小骑手自豪神气的精神面貌。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重在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演唱语气、情感塑造草原小骑手的形象。同时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搭建展示的平台、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一、感受蒙古族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欢快活泼的情绪,知道这是一首蒙古族风格的歌曲。

二、学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能有表情的、自豪的演唱歌曲。

三、体验草原小骑手爽朗、自豪的性格,引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运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用歌声表现出小骑手爽朗、自豪的性格。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准备的教具有ppt课件、录音机、磁带等。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于是我把这节课分成四个板块:导入;歌曲学习、分析;技能学习;歌曲表现。

以教材主要音乐内容为依托,让学生在活动中将音乐本身与音乐画面、音乐情感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最终达到感受美,表现音乐美的目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谈话式、提问式、讨论式。

第一板块:课题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这一关键点,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吸引过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学习的一种程序。于是我设置了以下环节:

1.语言导入。

播放《美丽的草原》风光片。

2.蒙古族简介。

课件。

第二板块:学习歌曲。

1、首先初步感知歌曲:(播放音乐),让学生去听赏歌曲,找出歌曲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自豪感)。

2、复听、分析。

草原小骑手活泼、爽朗的性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音乐上是怎样体现的呢?

板书:2/463|663|567|66||。

指导学生视唱乐谱,找出装饰音—在7上加了下滑音,从而使歌曲更具有特色。

对比视唱:2/463|663|567|66||。

2/463|663|567|66||。

为歌曲演唱作铺垫。

3、在学生已入情的前提下,安排学生学唱,但要提示学生注意音量的控制。

第四板块:歌曲表演。

1.齐唱、男女生分唱。

2.小组唱、独唱。

小结:学生小结。

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蒙古族小朋友的生活有了初步的了解,蒙族是歌能歌善舞的民族,是一个丰富的音乐宝库,望同学们课下多搜集、多听这方面的音乐,会加深对这个民族的了解。

《草原》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您们好!下面我将《草原》一课的教学设计向大家做一汇报。这是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记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1 、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内蒙古大草原景色美丽,感受到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意。

2 、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一些方法。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4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难点:体会草原不仅一碧千里,而且生气勃勃。

1、 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教学环节。 我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中的“何忍别”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把体会草原一碧千里、生气勃勃的美景与感悟蒙汉之间的深情厚意有机的结合起来,设计教学环节,以避免逐段逐句的烦琐分析。

2、 精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学习“天涯碧草”这部分内容时,我力求通过多层次的读,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首先引导学生抓住“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个重点句自读课文,初步感悟语言;然后通过同学交流、看古今草原的对比图片、教师导读、配合风光片段和音乐朗读等手段深化感悟,欣赏品味语言;最后在练习背诵的过程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

3、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培养语文综合能力。文中的叙事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在“读、画、批”的自学基础上开展小组学习。四位成员共同选择适合本组的、能最大限度的表现蒙汉情深的汇报方法,如感情读、抓重点词句说、讲故事、想像描述等等,而且学生还可以边说边播放老师准备好的课件或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增强汇报效果。小组成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锻炼了语文综合能力。

4、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体现教学手段的最优化。 体会草原不仅一碧千里,而且生气勃勃是本课的难点,为此我制作了课件,通过解放前草原的荒凉景象与解放后六畜兴旺的繁荣景象做比较,通过观看草原风光片段,通过配乐朗读,学生如同置身于草原之中,一种愉悦的、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在学生心底油然而生。

5、自己选择作业,加强课内外联系。在布置作业时,我力求体现课内外结合。必做作业是根据教材要求制定的,主要涉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选做作业是根据教材的题材、体裁等方面向课外延伸,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做,使他们 “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草原说课稿

了解有关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蒙古族音乐豪放的风格特点,掌握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感受蒙古族音乐豪放的风格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能够以小组合作进行舞蹈,打击乐和演唱表演等活动。

本课的教法、学法、教学手段等在教学程序中体现。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导入:播放多媒体课件,在本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乐声中,带领学生坐上音乐列车去旅行。这一环节的设计,使课题巧妙地展开,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从开始就进入到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通过欣赏不但了解蒙古风土人情,拓宽了视野,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了音乐知识。并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伴奏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歌曲渗透,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聆听音乐,感受情感,用情歌唱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主要部分歌曲教学怎样才能教得扎实、新颖,让学生爱学、乐学,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歌曲演唱,而且要以情带声的演唱是我的目标,于是在导入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马儿上山坡的音阶小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1、音阶练习

师读:骑着马儿上山坡

生唱:1 2 3 4 5 5 5

师读:骑着马儿下山坡

生唱: 5 4 3 2 1 1 1

师读:骑着马儿走一走

生唱: 3 5 3 5

师读:骑着马儿跑一跑

生唱: 1 1 1 1 3 3 3 3 1 —

师读:骑着马儿跳一跳

生唱: 1 1 1 1

师读:马儿马儿快停下

生唱: 1 7 6 5 4 3 2 1

接下来通过教师的范唱让学生熟悉旋律,用身体动作去感受,下面就由我来做一下范唱,然后让学生按节奏读词,舞蹈欣赏等形式,学生在多次学习体验中一直在无形地感受着歌曲的魅力。紧紧抓住了音乐教育以听为中心的原则,使后面的教学水到渠成。只经老师简单点拨,学生便能轻松学会歌曲。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情绪。我启发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大胆表现,怎样唱歌会更好听?运用教学课件启发学生,表达音乐情感。并运用声势节奏为歌曲伴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三)歌曲拓展

学习简单的蒙古族筷子舞的基本动作,我为同学们准备了筷子,通过舞蹈学习,让学生全体参与,共同感受蒙族音乐美、舞美,加强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体验。

(四)即兴创编,表现音乐

本环节是本课的高潮部分也是难点部分。通过让学生分组抽签来完成不同蒙古包上的任务。

第一个蒙古包是让学生跳起欢快的舞蹈,要让学生听清要求:学生可以用老师教的动作或自己创编的动作来表演,无论怎么样跳都要跟上音乐的节奏,而且动作要优美舒展,注意音乐一停,马上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

第二个蒙古包的问题是请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听清要求老师准备了一部分的打击乐器,有的同学有,有的同学没有,没有的同学请你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或周围的物品来为歌曲伴奏,拍手拍腿都可以,注意也要跟上音乐的节奏,音乐停伴奏也要停。

第三个蒙古包的问题就是请学生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美丽的草原(如时间不够回家完成)

在这个活动中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也使学生学会相互合作与沟通,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与平台。在培养集体意识的同时,感受集体创作带来的无穷快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坐上火车结束了我们本节课的蒙族之旅,紧扣“游”这一情境,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思,快乐地结束了本节课。

以上是我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不足之处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草原》说课稿

《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描写了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草原上欢腾的场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我国草原的热爱,同时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描写草原特点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

通过听王老师的课使我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草原的美丽不仅仅表现在它的广阔,还体现在其自然景观的无雕琢,蓝天白云,大大小小清亮的湖水,湖水中闪烁的太阳的七彩光芒,绿色草原上盛开的各色野花,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作者在这部分的描写中由远及近,层层展示了草原的广阔美丽。其次,草原上欢腾的场面是由动物无拘无束的活动,牧民们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构成的。课文中描写的动物从天上飞的到地上跑的,进行着各自的活动互不干扰,小牧民神气活现的歌唱着自己美好的生活。草原从静态的广阔美丽到动态的欢腾,展现了生动的生活气息。

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使我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心中有数,收放自如。在教学中,我按照王老师的思路,在我们班上了一节。但是我又加入了更多的相关资料充实课文的内容,如:课题“锡林郭勒”的意思;内蒙古的地图;草原上各种湖水、野花、动物活动的图片等,我把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在课上提供给学生,作为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依据,并在学习野草时复习学习过的古诗《草》,在体会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介绍蒙古族的民情生活,这些资料的融入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草原、对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由于有了这些资料的铺垫,学生在编写歌词时变得轻松、自如,不觉得没话可写。

结尾和小牧民一起歌唱,在歌声中结束教学,使学生觉得意犹未尽。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这样几个例子:在总结草原广阔美丽时,毕云瀚说:草原是美丽的,有一碧千里的野草,有清亮的湖水,有各种各样的野花,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俗话说“兴趣是的老师”,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教学开始我播放草原色彩艳丽的图画,草原上各种湖水、野花、动物活动的。图片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带着这种感觉来从文字上来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使学生眼中有图,心中有话,并能激发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体会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介绍蒙古族的民情生活,这些资料的融入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草原、对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由于有了这些资料的铺垫,学生很快理解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能说出有哪些动物在活动,对草原的喜爱不言而喻。结尾和小牧民一起歌唱,在歌声结束教学,使学生觉得意犹未尽。

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学生自读自悟,介绍大草原的美丽、广阔、欢腾,品味其中的重点词句。孩子们抓住“清亮、一洼洼”感受湖水的清透;通过“开满”“各种各样”“清香”等词感受野花的多、美、香。抓住“一直”“铺向”来理解草原的广阔。

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还不够,若要亲身感受草原的景色就要披文入境、发挥想像。在学习野草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通过抓住“满眼绿色”想到草很多,我问“假如此时你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昵?”学生说“野草很多,很多,到处都是绿绿的青草,真漂亮!我又继续引发学生想像那绿绿的青草一直铺向远方,都铺到了哪里?学生答:“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很远很远的地方,望不到边”。

此时,我出示了一张图片,说“那青青的野草一直铺向远方,仿佛与蓝蓝的天空连在了一起,多辽远啊!”这张图片及教师的语言给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此时再让学生朗读则读出了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在学习湖水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难点,我用两组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谈有什么不同感受:

1、草滩上嵌着清亮的湖水。

2、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学生体会到了第二个句子不仅写出了湖水清透干净,还写出了湖水很多,但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于是,我请大家轻轻把眼睛闭上,我来描述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当然,课堂教学是难以完美的,本教学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需要改进:

1、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不够,导致有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

2、在介绍欢腾的草原这一节,没有更深的理解“欢腾”的世界。

草原说课稿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2.通过多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4.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热爱西部的情感。

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是本课的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不仅一碧千里,而且生机勃勃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特制定本文的教法如下: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

2.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3.读书方法的指导: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

2.初读课文感知美:小组长组织组员读书,或齐读,或个别读,或二人读。读书形式由组长决定。听读过程中要完成三个任务:

(1)纠正字音,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讨论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要互相质疑尝试解疑.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

3.自读课文感悟美: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明白了什么?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4.品读体验,走进美

〈1〉走进“景色美”。

a.草原景色美丽。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才把草原的景色写的如此美丽的呢?学生默读,勾画出语句找学生回答。

b.生汇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通过“高歌”一词引导学生朗读。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然后让学生看画面读句子。

(3)羊群一会上了小丘,一会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锈上了白色的大花.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草原课件

这篇文章写老舍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受到了生活在草原上人们的热情款待,体现了草原人民的人情。

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应当先让学生去搜集关于蒙古族的`资料,先让同学去了解草原上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才能更好地体会这样一种民族团结其乐融融的感情,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体会民族真情,这些问题任务应该布置在课前。

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在提问的时候加强自己的语气变换,突出问题的核心内容,提高自己表达的效率。

草原课件

一、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四、教学方法:

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

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课文前两段,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完成过程。

1、揭题: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3、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

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4、理清脉胳,讨论分段:

6、复习检查。请同学们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写了初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人民从几十里外来迎接客人。)。

7、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问难。

8、7、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申勾勒画面。

自由读、思考。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一碧千里: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

茫茫:檬陇的样子。尽管一望无际,但远处仍是那样清清楚楚,没有模糊的感觉。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a、在这一段申作者运用非常贴切的打比方的句子来写具体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用“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演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流,轻轻流入云际。”作者用“『用绿色喧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比喻草原上小丘线条的柔美。

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2)学习第二段。

a、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一段主要写了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从“洒脱”一词体会到草原的“一碧千里”。“河”字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会有人家……)。

b、初人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申交流(初人草原,看出草原辽阔、寂静。从“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都……”和“初入草原,听不见……也看不见……”接近公社时:看到了小河、牛羊、马群听见了鞭响。

c、出示投影片:看图,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从“远处”一词看出,草原人民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到牧区人民情深谊长。“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看出主人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马跑得飞快,体会到主人迎客心切;小丘的顶部成半圆形,因为马队是从小丘上过来的,所以远看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静。)。

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8、布置作业: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三、四、五段。

2、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指名背诵第一段)。

2、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

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用“――”线标出、交流。

(2)指导朗读这一段。

(注意:重音读画线的词语,表达主客双方激动的心情。

3、学习第四段:

a、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如b、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好茶,摆上了好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

b、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c、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4、学习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三)总结、扩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围绕重点;学习表述。

(1)找出描写草原美景的部分和叙述蒙古族同胞热情待窑的部分读一读。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草原上的景美,人更亲的?

(2)小结:这篇课文既有草原静态美景的描写又有热情迎客的动人场面,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3)片断练习《校园一角》。

教学小结:

《草原》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2、教材简析:这篇课文按作者进入草原后所经历的事情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景色,以及受到蒙古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赞美了草原景美人更美,作者非凡的文笔给了我们美的享受。

本册第二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第五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而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所以本课不仅起着继续培养学生理解品味句子的能力而且要注意阅读速度的训练,同时继续巩固小学阶段所安排的其它重点训练项目。

3、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内容的编排,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借助文字,展开想象,再现情景感受草原之美和“蒙汉情深”,而品味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比喻、拟人的妙用则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特制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2、技能目标: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借助想象,入情入境感受草原的景美,人美及文章的语言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感受蒙汉两族人民间的深刻情意。

三、教法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无论是教或学,只要掌握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篇课文文笔清新,语言优美,在教学时要抓住一个“美”字真正体现“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去感受美,欣赏美,领悟美,进而去表现美,这也是我要教给学生的方法,此外,我还采用读议法、表演法并配以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打开心窗,放飞想象,受到美的熏陶,并陶冶良好的情操。

四、教具准备:

草原风光美不胜收,可是大多数同学却没有身临其境地感受过,所以在上课之初我将展示草原风光片并配以胡松华演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吸引学生的视听,让学生入情入境,为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五、教学程序: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其得到个性化的自主发展,基于以上考虑,本篇文章的整体设计将分以下两个环节进行。

(一)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赏景析文。

(二)师生互动,体情悟道,内外沟通。

下面就具体谈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赏景析文。

《草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因素,我将在教学中融入美育,使课堂教学按照美的规律运做起来,从而增加语文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力、所以本节课我将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创设情景,自主表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把学生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始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迷人的草原风光并配以胡松华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学生通过这样的视听感受,心神一下子进入了那广阔无边,蓝天碧野的大草原,我将不失时机地导入:“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去感受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这样的导入以美的氛围一下子就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

风光片播放完了,眼前的画面停止了,学生脑海中的画面却还在流动,他们嘴里感叹不已,眼中流露出无限向往,心中充溢着对美的深切感慨。此时此刻学生的头脑就像急待点燃的火把,我趁热打铁:“同学们,刚才足不出户就欣赏了草原的迷人风光,那现在你能不能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刚才的所见所感。”一针催化剂,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个个磨拳擦掌,跃跃欲试,站起来就可能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们的描述中可能会有绚丽的色彩,动人的声音,为了使语言美起来,他们还可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但学生的表达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尽管学生的语言是经过揣摩加工的,是饱含感情的,但他们已不能再现出风景的美,然而学生却在这样的过程中进行了情境再现,搜集信息,整合语言,勇敢表达,有力地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意识。

2、合作探究,赏析语言。

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我也参与其中,有感情地背诵出课文第一段,学生听后,两相比较谁优谁劣,不言而喻,学生在感受到这种差距后可能心里首先会愧疚,自责,继而涌起无穷的动力会产生:“我也要写出这样的好句子”的想法,至此,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我将引导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的妙处,自己品味后和组员交流一下各自的感受。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赏析语言,进入学生讨论范围的句子可能会有“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等,学生可能会体会到这句话给人的感觉是色彩鲜明清新秀丽,它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使语言更生动更形象,学生还可能会展开想像,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无论如何学生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造,更学会了倾听,接纳,欣赏,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使自己具有一定的亲和力,逐渐形成团队合作精神。

3、虚拟角色,师生互动。

语文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综合实践活动,“一千个观众含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本多样化的理解集中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确立,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其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探究式和合作式。我将在这一环节中,与学生互换角色,向“小老师们”质疑,寻求帮助。长期的师道尊严早已在一定程度上闭塞了学生的言路。为了使学生以轻松的心态快速地入情入境,在确信学生完成了第二个教学层次的学习任务后,我将故作焦急地说:“唉呀,各位大师们都已经大彻大悟了,可我还有几点疑问,还要请你们多多赐教呀!“真诚的求助,诙谐的语言,搞笑的动作,一下子让学生的表现欲望和乐善好施的本性,自然而然地进入虚拟的教师角色,他们会满眼热情,一脸期待地望着我这个“大学生”心里却积极快速地整合着刚才合作交流所获得的信息,我话峰一转迅速质疑“文中的渲染,勾勒有什么区别,如何理解?”问题一出可谓是一方呼唤,八方响应,可能有的同学会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帮我解释,还可能有的同学会搬来字典或其参考书去见证他的答案的正确性,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还可能到黑板前寥寥几笔,把两者的区别形象地展示给我,不管怎样我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对于他们的热心帮助,我都将回报以诚挚的谢意,无限的感激,甚至可以将佩服之情溢于言表,我会说;“谢谢,谢谢,面对既热情又聪明的你们我可真是有点自叹不如呀!”凡此种种无疑都是对学生的极力肯定,学生听后眼睛会更有神,笑容会更灿烂,思维会更活跃,表达欲望会更强烈,必将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下面的解疑过程中,我还将适时地提出问题,如文中说:“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等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展示个人风采,使其个性得到张扬,心智逐步健全。这样为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于课堂教学的机会,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态。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学生之间实现了动态的信息交流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人,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在愉悦交往中缩短了师生的心理距离,使他们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室成为创造性传递的最好场所。

4、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读可以:显形,激趣,动情,启智,育人。”

可以变乏味的语言符号为鲜活生动的画面,在本步骤中我将引导学生识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之见于书,入于耳,发于心,出于口,口,眼、耳、脑,并用,以达到建立语感而融会贯通,心领神会而产生情思共鸣的目的。

(二)师生互动,体情悟道,沟通内外。

语文教学应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更要引导学生去挖掘去感受文中的人性美,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一次次健康的心理教育,逐步形成其健全的人格,最终成为德才兼备的人。鉴于此,本课有以下几个层次组成。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恰当的语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真情,也可以激发其情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在上课之初,我巧设如下情境:“各位好,我们朝阳旅游行社开发一条新郑至内蒙古的旅游专线,因为拓展业务的需求,特招小小导游员3名,如果您有意可参加我们马上就要开始的面试活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一下内蒙古草原的迷人风光”。此语一出,群情激越,学习热情高涨,学生一下子就被这个充满了趣味挑战的活动吸引住,开始回忆梳理上节课的知识,经过加工再创造就成为他的导游词,然后娓娓到来,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知,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竞争意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课堂上来,当然为了下个教学程序的需要,我只录用1至2名导游员。

2、以趣促读,以说助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将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我趁热打铁,以“时间仓促,未完成招聘任务”为由,决定给学生准备时间进行第二次面试机会,不过这次将测试题目变为介绍内蒙古风情,那些在第一轮面试失败的同学会有一种绝处逢生之感,必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其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协作的方式,在自读自悟,小组交流,融合修整,激情介绍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了解内蒙古的民族风情,让学生在协作竞争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快感和成功的喜悦。

3、整合信息,体会深情。

至此,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整体的认识,但他们所获取的信息还处于游离状态,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还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状态。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将在此环节中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化零为整,体会深情,我会问“蒙古人民是在什么样的日子里会这样的表现,学生一语道破是在欢迎贵宾时。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概括出作者一行在第2~5自然段中依次经历了什么?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可能会概括为“热情的远迎,激情的相见,盛情的款待,深情的话别。”这样学生不难发现课文着力表现的是蒙古同胞的热情、淳朴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意,而对于“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则是水到渠成。

4、总结写法,指导写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写作时笔墨过于分散,不能很好地围绕所确立的中心组织材料,针对这种情况我特意这样问:“你从哪些具体描写中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动手划,动口说,学生自己找,组内议,全班谈,进一步加深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斜阳”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逐步明白只有围绕所确立的中心选材,组材,才能有力地表现中心。当然还可以借助一些表现手法,如本课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使文章的语言显得生动形象,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借鉴本课的写作特点,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5、以读促解,升华情感。

要想让学生把作者的认识转化成自己的认识,把作者的感情转化成自己的感情,就必须设法使学生的心态化入言语角色,同步进入语言所描绘的感情氛围中,正是所谓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诵读体现蒙汉两族人民深情厚谊的句子和自己喜欢的句子,让学生入情入景,以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感情。

6、拓展视野,共享资料。

陶行知说:“教育孩子的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鉴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求知欲望和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特点,我在课前要求学生充分开采身边的信息资源,搜集有关民族团结的资料,使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分析,比较,选择,培养了学生搜集事整合信息的能力,全班交流进一步拓展孩子的视野,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当然,一堂好课的结束是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将鼓励学生继续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

至此,本节课的六个教学层次全部结束。

以上几个方面是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的基本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学生,正确估计学生,扶中有放,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控究,小组合作,最大限度地体会到学习的无限乐趣,成功的快感,及合作中竞争的妙处,不断加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究能力,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

深                           深情的话别。

板书简明完整直观形象,梗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的结构,表现的中心一目了然,不仅体现了教材的重、难点,而且有助于学生揣摩写法。

七、新课程理念和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体现:

我设计本课的基本理念就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获得美的体验”,这样的理念也很好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如在让学生介绍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时,设置小小导游员面试活动,创设了情景交融的氛围,也形成了一个教学情意场,让学生回归生活,联系实际,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此外,在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运用赞赏性语言、眼神、神态和学生交流,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激励效果。

再有,建立评价机制,体现“以学定教,教是为了学”的导向,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小组互评,学生互评,合作探究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创造性成果,使评价具有个性化,多元化,人文化的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切实地领悟到:赞可夫的话;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高度有效,”因此,我相信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定能使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学习,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

《草原》评课稿

吴老师本堂《草原人家》一课,许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第一、本堂课吴老师有四次让学生朗读,有个体的读,也有齐读;有重点知识板块的读,也有补充材料的读。通过朗读的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丰富了教学的手段。

第二、吴老师继续坚持她一贯的“小组合作竞赛法”,将重点(也是难点)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并落实。比如:探究“马赛人为什么要在赤道南北两地不停地来回迁徙?”她结合课本知识提供“非洲地图”和“非洲降水量柱状图”,有效的资料更有助于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

第三、辅助资料使用的精准。课堂导入的环节使用了“水草心的博客”,一下子就吸引了全体学生包括听课老师的注意力,很快就进入主题。还有像“非洲地形图”“非洲气候图”“降水量柱状图”,在分析每个问题时运用的都很是到位。

我们一直都说课堂要“有效”,吴燕连老师这样的课堂我觉得就是有效的课堂。

《草原》评课稿

这是一堂气氛热烈的语文课,教学时,教师普遍感到要让学生感悟到草原之美,并进一步把感受到的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十分困难的,往往会出现教师反复引导,学生反应冷淡的冷清局面。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学生的读。图文结合逐段指导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形式多种多样,反复读,学生兴趣高涨,感悟草原的美景。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了,教师正是捕捉了这一点,将学生发言时运用的准确优美的语言一一写在黑板上,书写时还加上了简洁而又富有激励性的话语。这样做,将学生的语言当作了课堂评价的资源,一方面使发言者得到充分肯定而深受鼓舞,一方面又激起了其他学生的竞争热情。全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同时,板书的语言也是一种示范,能更充分地发挥师生交流的作用,又避免了小学生发言易重复的问题。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独特的词语从学生的口中迸发出来。

本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心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因而,课堂教学的推进就有了不竭的动力。

《草原》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您们好!下面我将《草原》一课的教学设计向大家做一汇报。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记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通过学习,达到如下目标:

1、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内蒙古大草原景色美丽,感受到兄。

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意。

2、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一些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4、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难点:体会草原不仅一碧千里,而且生气勃勃。

下面从五方面谈一下本课的教学思路:

1、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教学环节。

我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中的“何忍别”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把体会草原一碧千里、生气勃勃的美景与感悟蒙汉之间的深情厚意有机的结合起来,设计教学环节,以避免逐段逐句的烦琐分析。

2、精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学习“天涯碧草”这部分内容时,我力求通过多层次的读,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首先引导学生抓住“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个重点句自读课文,初步感悟语言;然后通过同学交流、看古今草原的对比图片、教师导读、配合风光片段和音乐朗读等手段深化感悟,欣赏品味语言;最后在练习背诵的过程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

3、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文中的叙事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在“读、画、批”的自学基础上开展小组学习。四位成员共同选择适合本组的、能最大限度的表现蒙汉情深的汇报方法,如感情读、抓重点词句说、讲故事、想像描述等等,而且学生还可以边说边播放老师准备好的课件或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增强汇报效果。小组成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锻炼了语文综合能力。

4、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体现教学手段的最优化。

5、自己选择作业,加强课内外联系。

在布置作业时,我力求体现课内外结合。必做作业是根据教材要求制定的,主要涉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选做作业是根据教材的题材、体裁等方面向课外延伸,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做,使他们“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草原》说课稿

《草原》这篇访问记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这里我向大家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让学生先边看录像边听诵,通过直观的画面再现场景,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蒙古人的热情好客之特点提供了直观的视听感受,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会美的意境,美的人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草原》说课稿

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艺术教材三年级第七单元《民族乐器的传说》,本单元含“来自草原的故事”、“瑶家敲起郭咚郭”、“叶笛声声”三个课题,教材旨在通过让学生从了解几种较有特色的民族乐器,进而去了解这些更有特色的民族,从而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感受和体验少数民族富有特色的艺术。下面我主要针对“来自草原的故事”这一课题谈谈自己的教学设想。

本课选取我国蒙古组的民族乐器马头琴,以民间传说故事引起学生兴趣,讲述乐器的来历,欣赏马头琴演奏的乐曲。使学生对马头琴这一少数民族乐器、乐曲,从形象、声音到发展过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根据教材内容及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第一,学生在听《马头琴的传说》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蒙古组的乐器——马头琴,结合欣赏马头琴的乐曲及蒙古族的民歌与风光,了解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传说、乐器及各种艺术形式。第二,通过欣赏歌曲、乐曲及其他一些活动,使学生对马头琴的造型、材料、音色特点有深刻的认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透过马头琴艺术了解蒙古族的音乐艺术精华。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某些少数民族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但较为模糊,甚至会产生混淆。我通过让学生搜集图文资料、欣赏歌曲乐曲、听辨乐器音色,使学生在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学习了解蒙古族和马头琴。根据三年级学生好动乐演的特点,我用故事、律动、表演等学生喜欢又容易接受的形式来让他们走进蒙古族,了解蒙古族,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力。

在认知规律中,低年级学生以感性思维为特征,而进入中年级的三年级,在感性基础上会稍稍增加一些理性的色彩,因此,我在本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些认知活动,让学生通过听辨多种乐器的声音,和辨别多种乐器的图片,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去感知马头琴;通过交流各自搜集来的关于马头琴和蒙古族的资料,让学生课前就去接触了解有关内容,使得学习更深入、更有针对性;通过欣赏马头琴乐曲和蒙古族歌曲使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特色有进一步的了解。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我让学生课前去搜集一些关于蒙古族的资料,可以是故事、传说、风俗、音乐等等,我也制作了教学课件,课件包括音乐、图片、歌曲、风光短片等内容,有利于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并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有声有色,教学结构更为严谨,教学环节更为紧凑,教学效果更为突出。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马头琴的传说”、“草原上的歌声”和“马背上的民族”三大版块的学习活动。

首先是第一板块:马头琴的传说。

我用大屏幕播放一段描写蒙古大草原的风光短片,并以马头琴音乐为背景音乐。然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从而引出蒙古族代表乐器——马头琴。接着让学生互相交流课前各自搜查到的相关资料,然后一起聆听以马头琴演奏为北京音乐的故事《马头琴的传说》。媒体出示马头琴的图片,边听边观察马头琴的外形结构特点。(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拉弦乐器,他的音箱是梯形的,两面蒙着马皮、牛皮或羊皮,以琴头似马头而得名,用两根弦拉奏。)。

听辨两首乐曲的片段,分别是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和二胡演奏的乐曲,从比较识别中进一步感受马头琴的独特音色。让学生通过听、辨、说多种方式对马头琴的音色特点感受更加深刻。(马头琴的声音低回婉转,深情动人,好似马儿在向主人倾诉……)。

接着是第二板块:草原上的歌声。

媒体画面出示多种乐器的图片,让学生很快找出马头琴。然后我深情地说:在绿色的草原上,生活着勤劳的蒙古族,马头琴的背后藏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嘎达梅林的故事吗?(请学生简述故事)。

播放蒙古民歌《嘎达梅林》,听时出示卡片欢快、忧伤;热情、沉静。听完后让学生根据感受到乐曲情绪做出选择。然后让学生轻声跟唱,先唱会歌曲后再唱唱乐谱,说说哪个音出现得最多,了解小调歌曲的调式特点。

最后是第三板块: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生活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他们是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哪里有青草,就在哪里居住,因此他们的房子是可以移动的蒙古包。(媒体出示蒙古包)因此蒙古族还被大家称作“马背上的民族”。在蒙古族舞蹈中也常常有骑马的动作,他们的服装也都是为了方便骑马而设计的,如穿的鞋子是马靴。

欣赏蒙古族的舞蹈,体会夸张而强烈的动作和节奏。让学生看后说说感受,然后再请大家分组来模仿其中的动作表演,大家给予评价。

通过以上三个板块的学习,同学们对蒙古族和马头琴应该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时,画面停留在辽阔无边的大草原,并配以马头琴的背景音乐,老师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让我们记住这伟大的民族、动人的歌舞和美妙的音乐吧!以求收到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上是我对《来自草原的故事》一课的教学构思与设想,在实际教学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或一些即时的场景,我会尽量发挥教学机智,处理、把握好,如果处理得好,那将会是本课教学过程中独具特色的亮点,学生对教学内容也会更加记忆深刻,本课教学任务也能完成得更加出色。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草原》说课稿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

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为扩充了的一段体结构。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作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地抒发了对美丽的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二)目标确定及分析。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中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及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实践的能力增强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认知目标:学习歌曲《我是草原上的小牧民》,能用欢快、自豪的声音演唱歌曲。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歌曲伴奏等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我是草原小牧民》等相关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的品质。

(三)重难点确定及分析。

1、重点:音乐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与感悟音乐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生运其才志、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增、乃为善教也。”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唱、舞、奏、创等音乐实践,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

2、难点:教学难点则是歌曲节奏较密集,学生演唱有一定难度。

铃、教学课件、教学光盘、范唱磁带等。

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我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我的基本策略是,以“唱”为本,把“情”贯穿始终,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与创造体验,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将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将体现在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师生的每一次评价、课堂的每一处声响。教师致力于创设一种亲、助、乐的人际情景,努力构建一个自主、民主、宽松、和谐、愉快、互助的真情空间。

我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2、学习歌曲,培养兴趣。

3、体验创新,激发热情。

4、课后延伸,资源共享,今天我重点介绍第1、3个环节。请跟我一同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聆听着熟悉的旋律《草原就是我的家》,舞动着优美的姿势,进入教室,师生一起进行三拍拉手舞蹈,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融入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这样的情景引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无疑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音乐停止,师说道:现在老师给你们表演一段舞蹈,请你们猜猜是哪个民族的舞蹈?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给激发出来了,回答后趁势对他们说:你们想不想学?这时同学们的情绪又一次地高涨了起来。接下来跟师学动作然后配上音乐一起跳。这样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去感受内蒙古歌舞的音乐风格,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个环节我还利用所创设的情境进行趣味发声,师由远到近模拟马蹄声让他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随后请大家随音阶从低到高来模仿,这种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为后面的的歌曲教学及上好本节课做好了铺垫。

(二)学习歌曲培养兴趣。

牳据大纲要求,我将继续采用听唱法学习歌曲,我安排了聆听录音范唱、生随琴模唱、随录音演唱、歌曲接龙(分角色)等几个小环节学唱歌曲,在此环节中,我让学生多次聆听并在轻声跟唱歌曲的教学方法下,他们对本首歌曲的节奏就自然掌握了,教师抓住全曲中的灵魂句“草儿青青羊儿肥,美在心里喜在心”进行渲染,让同学们切实的从歌曲中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魅力,从而激发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无疑是师生间,同学间融洽互助学习,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达到作者的德育目的。

(三)体验创新,激发热情。

音乐创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把学生分为三组:舞蹈组、唱歌组、伴奏组进行分组训练,其中伴奏组分别用四分节奏和八分节奏进行伴奏。

在此环节中,教师到学生中间一同排练,并进行指导。

然后师引导:大家唱起来、跳起来、舞起来把!这时教室里有唱、有跳、有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景、协作”对学习成功至关重要,所以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学生的角色扮演,尽可能营造逼真的学习情景,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来再现歌曲形象,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

师生一起跟录音表演,将课堂推向高潮,学生的情感体验,体态语言,声音表现水乳交融,师生情感相互碰撞,实现课我合一。这样气氛还愁表现不好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小牧民喜悦的心情吗?这样的氛围学生不仅学好歌曲,心中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也会由然而生。

(四)课后延伸,资源共享。

课堂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我在教学本课后,就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课后可以发展特长;推荐欣赏;收集图片文字资料了解多元文化及各地风土人情;在下一节的课堂交流中实现资源交流共享。这样富有弹性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音乐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为儿童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提供养料和机会。

总结以上过程和策略,我认为我的教学特色是:

1、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科特点。

2、创造合作互动尊重独特体验。

3、运用现代手段打破时空限制。

4、实现学科整合了解多元文化。

以上设计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此,请各位领导和同行们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草原课件

首先读得很有味道,咬文嚼字,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品出了语言文字的美,品出了草原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品出了作者的欣喜激动之情。下面请直接下载《草原》ppt课件!

朱作仁教授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这是被龙口实验小学、丁有宽等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实践所证明了的。

还有一点要谈的,是执教者的角色定位好。

自始至终,教师被“定”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上。

课堂毕竟是学生的`舞台。

教学中,教师使用的是“伙伴语言”而不是“主持人语言”。

教师的功力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引导上--引导得正确,引导得深入,引导得得法。

没有对课文的准确把握,没有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是很难引导得好的。

最后要说的是,如果不是“赛课”,最后一部分也可以画上个句号的。

抓住蒙族同胞热情好客、蒙汉情深的句子的品味一下(老舍先生是很善于抓细节的),读读、说说不就得了,何必说“下一节再说”?我们常常把小事情看大了,而大了事情呢,却看小了。

慢慢来,年轻人得有个过程。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