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道德社会公德调查报告范文(14篇)

时间:2023-12-01 12:52:47 作者:雁落霞

在撰写调查报告时,还应注意语言简明扼要,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确保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以下是一些有关调查报告的典型范例,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资料。

社会公德调查报告

社会的变化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改变,人们需要快速的去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社会,所以一些涉及社会公德的问题现在层出不穷,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我们社会前进的脚步。社会公德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

公德的培养是一项事关重大的事业,因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项事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就明确指出国民公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国家也提出了“八荣八耻”,明确区分破坏社会公德的行为和高尚的社会公德行为。公德的培养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与每个社会成员息息相关。公德的教育是其他道德教育的基础,因而全社会都有责任将社会公德建设好。

如今大连市长海县已经被当作旅游胜地重点建设,我们海岛人民就更应该加强对自身的要求,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构建和谐美丽新长海,从而使外来旅游者感受到我们的淳朴民风,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到长海县观光旅游,为长海县的经济腾飞做出贡献。因此,我利用暑假长达40天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假期的时间比较充裕,我会充分利用时间,拓宽调查渠道,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准确的资料,以此来确保调查结果的精准。

(一)调研范围。

我把长海县的大长山岛镇作为主要的研究区域,并且侧重对人口密集的社区进行调查。当然一些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也是重点调查地点。

(二)调查对象。

根据研究课题,我把调查对象归纳为上班族、学生以及老年居民。通过对调查对象的层次划分,有助于更好的梳理调查现象和结果之间的联系,从而更深刻的认识并解决问题。

(一)调查方式和方法。

此次调研,我主要采用的调查方法有:抽样调查法与问卷法相结合,访谈法,观察法等。这次市民社会公德的调查主要采用抽样调查法,首先对样本进行分配。计划所调查的样本数为100,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老年居民,学生,上班族)进行分层抽样。其次对样本进行布点,以社区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包括:塔山社区、东山社区、中山社区等,主要采用街头拦截式方法进行问卷发放,为了调查的顺利进行,为接受调查者赠送小礼物(一支笔)。

在调查中期,采取观察法对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进行观察,以此获得作直观的资料;分别从不同层次的调查对象中选取一人作为访谈对象,获得大量意见观点。

(二)分析研究方法。

1.审核问卷。

检查回收的问卷是否齐全,有无重复、遗漏,剔除空白问卷,统计有效问卷数量。

2.分组整理。

对经过审核的问卷分别归入适当的类,根据调查问卷中的问题进行预先分组分类。

3.统计分析。

对于分组整理的信息,计算相应的频数与百分比,在此基础上分析。

(一)经费预算:交通费用50元,问卷印刷费20元,礼物费用100元。

(二)进度安排:7月20日至22日查阅资料,设置问卷;7月23日至26日发放问卷并回收;7月27日至31日对问卷惊醒整理分类、统计分析。8月1日至8月10日分析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此次调查活动共回收有效问卷100份,经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长海县地区人民社会公德现状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和趋势:

(一)大多数被访者认为,改善目前社会公德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舆论监督、制定和宣传各类文明公约、实行严厉的罚款制度。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社会上有75%的市民认为加强舆论监督、制定和宣传各类文明公约、实行严厉的罚款制度这种办法是最有效的,而只有13%的市民认为要加强管理监督队伍来维护社会公德问题。(注:蓝色部分为强舆论监督、制定和宣传各类文明公约、实行严厉的罚款制度;红色部分为加强管理监督队伍;黄色部分为加强教育宣传;青色部分为其他观点)。

(二)多数被访者认为目前存在违反社会公德现象的原因是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比较差。

人们自身社会意识的薄弱引发了一系列违法的行为。下图充分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其中公德意识波若占整体被访者的31%,舆论监督、管理制度、管理措施也占很大比例,分别是18%,29%,22%。可以发现个人公德意识直接影响社会的文明。

(三)多数被访者认为目前违反社会公德现象严重的是:不遵守公共秩序。

不遵守公共秩序包括不文明乘车,随地吐痰、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大声喧哗等等。违反社会公德的主要现象是不遵守公共秩序,这一项占32.1%;不遵守规章制度占22.3%;不遵守礼仪规范占21.3%没有社会公德意识占24.4%。

社会公德古人将其归纳为忠、孝、仁、义、礼。智、信,这种公德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孕育延伸,如今他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作为社会公民,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别人,如果每个人都树立高尚的公德意识,那么我们的社会便会少了那些不文明的现象,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和谐美好。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在权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社会真的发展成了传统意义上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那么那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社会啊,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人们才会真正地幸福起来。

但是生活中仍然时时可见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例如,公共设施被破坏,拦路抢劫时路人却视而不见,酒驾导致无辜路人丧生,旅游景点建筑上被乱写乱画,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等。面对这一切,我们热切呼唤良好社会公德的回归和重建。

今天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公德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同时时代发展的进程给予了它新的内涵,这个新内涵就是要求每个公民都承担起公民义务和责任,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首先塑造自己的个人品德,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讲公德树新风的新风尚。当然政府也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好教育宣传工作,并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我相信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社会公德一定会重新绽放光彩。

社会公德调查报告

xx月xx日xx月xx日。

调查类型:

xx。

社会公德作为维护社会关系秩序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这5个方面。我们小组就这5个方面做了问卷调查并作出以下报告:

本次社会公德问卷调查我们第五小组共发放问卷105份,回收103份,有效问卷103份,回收率为98.1%。其中男士52份,占50.5%,女士51份,占49.5%。通过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计算,我们对数字进行处理并进行以下书面说明。

在文明礼貌方面,被接受调查的民众中,认为文明礼貌在现实生活中重要的占99.02%,其中98.1%的民众认为自己平时做到对别人讲文明,有礼貌。但是当问及您平时会不会说脏话和粗话时,8.74%的民众表示会说,33%的民众表示不会说,58.3%的民众表示偶尔会说。另外就平时见到师长会不会主动问好方面,81.6%的民众都表示会主动问好。在文明礼貌方面相对做的不好的就是脏话和粗话方面,其他方面也还带进一步的提高!

在助人为乐方面,被调查人群中,79.6%的民众都有过助人为乐的经历,只有少部分民众表示没有过助人为乐的经历。在公交车上,68%的民众表示愿意为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让座,还有29.1%的民众会看情况而决定为不为别人让座,只有2.9%的民众表示不愿为弱势群体让座。在当问及马路上有人学要帮助,你会不会伸出援手时,只有31.1%的民众表示会伸出援手,6.8%的民众表示这种情况是不会伸出援手,看情况来定的民众占63.1%,就这个问题,当继续追问如果您决定不上前帮忙时的理由时,大多数的民众都表示怕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世界太复杂,好心办坏事的事件太多了。结果表明,在助人为乐方面,最严重的主要是当今的诚信问题缺失,导致许多人需要帮助,但没人敢去帮。要解决这类问题还得从诚信方面做起。

在爱护公物方面,就看到有人破坏公物你会不会去阻止时,34%的民众表示会上前阻止,在这方面,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一些退休人员更为主动一些。看情况再决定的民众占了51.5%,他们表示当时情况下能阻止尽量阻止,不在能力范围就算了。还有14.6%的民众表示这种情况自己不会去阻止。当碰倒标语牌时,绝大多数的民众表示会把它捡起来放好,面对生活中的公共财产物品,73.8%的民众表示会好好珍惜,23.3%的民众表示有时会珍惜,低于2.9%的民众不会珍惜公共物品。根据调查结果,说明在爱护公物方面还在存在很多的不足,民众的公共财产意识不强,还将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在保护环境方面,只有22.3%的民众认为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强,75.7%的民众表示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只是一般,甚至还有1.9%的人表示自己基本没有任何环境保护意识。在公共场合,还有6.8%的民众表示会乱扔垃圾,偶尔会会乱扔的民众也还高达38.8%,只有54.4%的民众在公共场合是不会乱扔垃圾的。民众针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做得怎么样的问题,普遍都认为不好,其中,69.9%的民众认为做得一般,24.3%民众表示做得很差。在垃圾处理问题上,68%的民众表示都是直接就倾倒了,会分类在处理的民众只占1/3。就当今我国的保护环境问题,已经是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保护环境是必要且重要的。对于我们每个人也是一样。也许微不足道,但是每个人的努力会汇成全人类的努力,凭借着等同于征服自然的信心,来还自然环境一份清白。

在遵纪守法方面,调查显示,仅有41.7%民众做到从来不闯红灯,绝大多数民众都会不同程度的闯红灯。在提到道德对公民的制约作用时,只有33%的民众认为道德规范对民众的制约作用很大,绝大多数的民众都表示道德本身的作用应该是很大的,但是在当今谁会,它的`作用不大,甚至还有0.97%的民众认为道德对公民没有作用。在公共场合,61.2%的民众表示不会插队,6.8%的民众有时会插队,4.9%的民众经常插队,27.2%的民众表示会偶尔插队。在生活中,完全做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民众仅占17.5%,绝大部分民众表示不完全做到,甚至还有0.97%的民众表示自己完全没做到。就遵纪守法方面而言,从调查数据上来看,我们这方面确实存在许多的问题。

通过此次的问卷调查,我们对当今的社会公德意识有了一定的理解。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当今民众大部分都不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对社会公德的五个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民众都还不能够意识到加强社会公德的重要性。特别是面对一些社会中的不良现象时,能够主动指出并制止的为数甚少,大多数民众仅能做到自律,而在社会责任感方面有待提高,在实际行动上,还需进一步加强。

在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礼即公德,《论语》中孔子告诉世人不学礼,无以立简简单单几个字,足以说明公德的重要性。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关注社会公德问题,拥有一颗公德心,亲身力行成为社会公德的实践者。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社会公德教育与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今社会物质财富正在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生活,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贫乏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当然,目前虽然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甚至令人担忧的现象,但是,社会公德总体上是好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民的精神财富也能像物质财富一样不断丰富。

总之,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公德是整个民族的艰巨工程。单独依靠一个教师、一所学校亦或是某个地区是无法完成历史重托和社会所赋予的重任的。这需要全体民众共同投身于社会公德的建设中去,更需要政府发挥其巨大的引导作用,这既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继续创造这笔巨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社会公德调查报告

摘要:本次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300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社会公德遵守情况调查报告社会公德遵守情况调查报告。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公德意识的若干途径。

一、积极方面占主导地位。

从调查问卷反馈的结果来看,应当说大多数人具有比较正确的公德意识,能够在日常行为中遵从社会公德。主要表现在:

在文明礼貌和助人为乐方面。被问及在学校见到老师或者同学,会主动打招呼吗?83.5%的同学能够做出积极正面的回答。以及上课时,你会把手机调成振动吗?高达88.7%的同学一定会调成振动。说明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礼貌待人的重要性。同时73.2%的同学愿意积极参加各种校园公益活动,还有89.7%的同学会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从这些数字中就能看出,当代的大学生具有很高的文明素养和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在环境保护和爱护公物方面。83.5%的同学不会在景区随意扔垃圾,77.3%的同学对于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行为非常反感。高达75%以上的比率说明,随着近几年国家在环境保护和爱护公物方面的大力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当代大学生的保护环境和爱护公物的意识得到了稳步提高,形成了非常明晰的环保概念和意识。

在诚信方面,当被问及如遇到路人问路,你会如何作答时,87.6%的同学都选择了如实回答;被问及如何看待网络抄袭行为;69.1%的同学都表示坚决反对;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都恪守诚信准则。

二、缺失方面有待提高。

虽然现阶段,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社会公德水平是很高的,主流是积极进步的,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地方值得深思,并不断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

责任感和正义感的缺失。在调查中,当被问及如果发现有人作弊通过六级考试,你会如何?时,仅有17.5%的同学选择立即举报,33.0%的同学选择装作不知道还有49.5%的同学选择了会告诉其他人,但是不会举报。还有在被问及在公共场所遇到小偷,如何做时,仅有10.3%的同学选择了奋不顾身去抓小偷。这一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都选择了明哲保身的做法,缺乏主人翁意识,并没有极强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众所周知,责任感和正义感是一个人应有的优秀道德品质,但是调查数据显示的结果令人十分担忧,一群没有责任感和正义感的'青年人如何能够承担起国家的未来和命运。

公共责任意识不强,在问卷中,当被问及你会打扫宿舍的公共区域吗?仅有62.9%的同学做出了肯定的回答,相比于其他社会公德问题,平均低出15个百分点。我们认为公共意识是现代公德意识的前提和出发点,是对自我意识的升华,同时又是对自身以外事物的肯定。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能够将外界与个人联系在一起,才是真正做到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而相当一部分同学,并不能认识到公共意识的重要性。

法制观念不强,这一点在问卷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当被问到在无人看守的十字路口,会闯红灯吗?仅有37.1%的同学回答一定不会,4.1%的同学回答一定会,而58.8%的同学回答没有车辆通过就会。这一数据暴露了,当代大学生法制观念的模糊和法律意识的淡漠。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奋斗目标。遵纪守法是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底线。当代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群体中的高知识阶层,理应有更加过硬的法律道德意识,但是依然出现为一己方便而不遵守法律的现象。

三、原因研讨。

当代大学生本应该是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但却依然表现出与实际知识水平不相称的道德水准,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这不禁使我想起司马迁在《资治通鉴》中曾提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造成当今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多元化导致大学生对于社会公德的认识有向碎片化发展的倾向。尤其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更是对广大正在由青年人向成年人转变的大学生产生了侵蚀和动摇。同时我们注意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融入大学生生活中,大量的负面信息一切向钱看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底线,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预设。

2、家庭教育观念陈旧。

在中国家庭中,家长大都抱着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思想,寄希望于孩子能通过上大学,找好工作来光宗耀祖。很少甚至没有家长把真正提高孩子自身的道德修养才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生活上父母的大包大揽,使得大多数学生成了只会学习的工具,缺乏道德养成的机会。再由于独生子女政策,使父母给予孩子太多的爱,造成大学生思想的不够成熟,最终可能酿成大祸。马卡连柯曾说过: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爱不够,子女会感到痛苦。但过多的溺爱虽然是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3、学校教育模式的不完善。

学校本应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战场,可是当今中国的高校将学生的成绩当作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道德素质教育。如清华投毒案、马加爵事件,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反映了中国高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上存在的缺失。

四、探索增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途径。

当代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缺失,虽然不是主流,但确确实实地存在着。让人痛心疾首。但在历史变革时期,我们既要认真对待,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要放平心态,客观地看待事实。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1、积极开展社会公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防止社会公德教育在大学生中断档。

应在大学课堂中加入社会公德认识与实践的课程,使同学们首先在校园中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如协助宿舍管理员共同清理宿舍楼,杜绝在公共场所搂搂抱抱等不雅行为;然后再到社会上参加实践活动,如义务献血,帮助环卫工人。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达到社会公德教育的目的。

2、发挥家庭作用,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悖的情况。这种现象使广大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困惑。如,面对暴力行为,学校教育要求学生要勇于与恶势力斗争,而家庭教育则要求孩子知难而退,明哲保身,这样的结果是无论大学生怎样做,都不能得到整个社会的共同认可。而对于青年人来说,得到社会各层的认可是十分重要的激励,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广大学生灌输正确的社会公德思想,也要对广大家长们输入正确的理念,带动整个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

3、优化社会环境,为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滑坡,与当下社会存在着大量不正之风有密切的关系。贪腐现象,网络上抨击社会的言论,没有道德底线的娱乐节目和八卦新闻,都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极为不好的影响。作为媒体人和娱乐人,应该树立先进的典型,传递正能量。如近几年央视的《感动中国》节目就对全国人民,特别是大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笔者认为应该多多弘扬先进感人的事件,而不是去大肆宣传负面消息,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媒体应有的作用,将社会风气向积极健康的方面引导。

4、健全奖惩机制,真正做到奖罚分明,扶正压邪。

对于那些严重践踏社会公德的同学必须有相应的惩罚机制,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打击校园存在的不正之风,以帮助、教育同学为目的,加强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自律能力。对社会公德方面表现突出的更要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鼓励,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

社会公德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社会所有人员。

调查地点:

社会公德(socialethics;socialmorals)简称“公德”。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公德作为维护社会关系秩序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这5个方面。我们小组就这5个方面做了问卷调查并作出以下报告:

本次社会公德问卷调查我们第五小组共发放问卷105份,回收103份,有效问卷103份,回收率为98.1%。其中男士52份,占50.5%,女士51份,占49.5%。通过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计算,我们对数字进行处理并进行以下书面说明。

在文明礼貌方面,被接受调查的民众中,认为文明礼貌在现实生活中重要的占99.02%,其中98.1%的民众认为自己平时做到对别人讲文明,有礼貌。但是当问及您平时会不会说脏话和粗话时,8.74%的民众表示会说,33%的民众表示不会说,58.3%的民众表示偶尔会说。另外就平时见到师长会不会主动问好方面,81.6%的民众都表示会主动问好。在文明礼貌方面相对做的不好的就是脏话和粗话方面,其他方面也还带进一步的提高!

在助人为乐方面,被调查人群中,79.6%的民众都有过助人为乐的经历,只有少部分民众表示没有过助人为乐的经历。在公交车上,68%的民众表示愿意为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让座,还有29.1%的民众会看情况而决定为不为别人让座,只有2.9%的民众表示不愿为弱势群体让座。在当问及马路上有人学要帮助,你会不会伸出援手时,只有31.1%的民众表示会伸出援手,6.8%的民众表示这种情况是不会伸出援手,看情况来定的民众占63.1%,就这个问题,当继续追问如果您决定不上前帮忙时的理由时,大多数的民众都表示怕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世界太复杂,好心办坏事的事件太多了。结果表明,在助人为乐方面,最严重的主要是当今的诚信问题缺失,导致许多人需要帮助,但没人敢去帮。要解决这类问题还得从诚信方面做起。

社会公德调查报告优秀范文社会实践报告在爱护公物方面,就看到有人破坏公物你会不会去阻止时,34%的民众表示会上前阻止,在这方面,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一些退休人员更为主动一些。看情况再决定的民众占了51.5%,他们表示当时情况下能阻止尽量阻止,不在能力范围就算了。还有14.6%的民众表示这种情况自己不会去阻止。当碰倒标语牌时,绝大多数的民众表示会把它捡起来放好,面对生活中的公共财产物品,73.8%的民众表示会好好珍惜,23.3%的民众表示有时会珍惜,低于2.9%的民众不会珍惜公共物品。根据调查结果,说明在爱护公物方面还在存在很多的不足,民众的公共财产意识不强,还将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在保护环境方面,只有22.3%的民众认为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强,75.7%的民众表示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只是一般,甚至还有1.9%的人表示自己基本没有任何环境保护意识。在公共场合,还有6.8%的民众表示会乱扔垃圾,偶尔会会乱扔的民众也还高达38.8%,只有54.4%的民众在公共场合是不会乱扔垃圾的。民众针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做得怎么样的问题,普遍都认为不好,其中,69.9%的民众认为做得一般,24.3%民众表示做得很差。在垃圾处理问题上,68%的民众表示都是直接就倾倒了,会分类在处理的民众只占1/3。就当今我国的保护环境问题,已经是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保护环境是必要且重要的。对于我们每个人也是一样。也许微不足道,但是每个人的努力会汇成全人类的努力,凭借着等同于征服自然的信心,来还自然环境一份清白。

在遵纪守法方面,调查显示,仅有41.7%民众做到从来不闯红灯,绝大多数民众都会不同程度的闯红灯。在提到道德对公民的制约作用时,只有33%的民众认为道德规范对民众的制约作用很大,绝大多数的民众都表示道德本身的作用应该是很大的,但是在当今谁会,它的作用不大,甚至还有0.97%的民众认为道德对公民没有作用。在公共场合,61.2%的民众表示不会插队,6.8%的民众有时会插队,4.9%的民众经常插队,27.2%的民众表示会偶尔插队。在生活中,完全做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民众仅占17.5%,绝大部分民众表示不完全做到,甚至还有0.97%的民众表示自己完全没做到。就遵纪守法方面而言,从调查数据上来看,我们这方面确实存在许多的问题。

通过此次的问卷调查,我们对当今的社会公德意识有了一定的理解。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当今民众大部分都不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对社会公德的五个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民众都还不能够意识到加强社会公德的重要性。特别是面对一些社会中的不良现象时,能够主动指出并制止的为数甚少,大多数民众仅能做到自律,而在社会责任感方面有待提高,在实际行动上,还需进一步加强。

在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礼”即公德,《论语》中孔子告诉世人“不学礼,无以立”简简单单几个字,足以说明公德的重要性。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关注社会公德问题,拥有一颗公德心,亲身力行成为社会公德的实践者。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社会公德教育与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今社会物质财富正在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生活,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贫乏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当然,目前虽然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甚至令人担忧的现象,但是,社会公德总体上是好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民的精神财富也能像物质财富一样不断丰富。

党的报告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这充分说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其中,每位公民不仅是参与者和享受者,更应是示范者和监督者。“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这一系列报告中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不断的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当中国梦的话题热议之后,社会公德更与它更是密不可分,在去年12月18日到今年2月10日展开的“中国梦,中华情大型征文活动”中,许多学者就提出中国梦离不开社会道德的支撑的论述。到后来“中国梦,梦”,无数的人都提到了社会公德的重要作用。

总之,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公德是整个民族的艰巨工程。单独依靠一个教师、一所学校亦或是某个地区是无法完成历史重托和社会所赋予的重任的。这需要全体民众共同投身于社会公德的建设中去,更需要政府发挥其巨大的引导作用,这既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继续创造这笔巨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社会公德遵守调查报告

亲爱的的同学们:

你是否不经意的随手丢过垃圾?你是否有过一个人占整排座位的经历?自习后你是否曾将自己的书籍落在原处?你是否曾在公共场合不注意他人的健康而吸烟?你是否不注意场合表达过你对恋人的亲昵……。这些现象貌似“小事”,实际是关系校园精神文明和校风的问题。针对校园范围内大学生不文明的多种现象我在此针对校园内公德意识存在的一些现象对“维护社会公德”提出倡议。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建设的好坏,体现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亡胜衰。从80年代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国家提出的“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加强道德建设,倡导良好风尚,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因此,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公民,都应该按照这个要求规范我们的行为。今天,我们倡导每一位同学,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保护我们校园的环境做起。

有人说:“赏心悦目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奋发图强的氛围可以催人奋进”,说明创造优美环境的重要性。作为中学生,我们都希望置身于这样一个美的'环境中:清晨,我们在百花丛中晨读,优美的环境、新鲜的空气加强了我们的记忆;黄昏,我们在校园的林阴道上漫步,挺拔的绿树会激起我们成长的紧迫感。

遗憾的是,近段时间以来,校园内经常出现一些不文明行为:篮球栏被人为损坏;教室洁白的墙壁被乱涂乱画;崭新的课桌椅被肆意刻划;黑板上刚写的通知被人涂改;葱绿的草地被肆意践踏;校园内纸片纷飞而无人问津……这些不道德的行为与崇尚文明、遵守社会公德的科大人的行为准则相悖,与美丽而优雅的校园不协调。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把对待一切的爱付诸行动吧,以“六讲、五爱、十不”来规范我们的言行,以讲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塑造我们的人格,我们要从扫地做起、从不吃零食做起、从不讲脏话做起、从不随手乱抛垃圾做起、从爱护我们的校园做起,争做文明的领路人。最后让我们牢记培根的一句名言:“把美的形象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社会公德调查报告

积极方面占主导地位。

从调查问卷反馈的结果来看,应当说大多数人具有比较正确的公德意识,能够在日常行为中遵从社会公德。主要表现在:

在文明礼貌和助人为乐方面。被问及在学校见到老师或者同学,会主动打招呼吗?83.5%的同学能够做出积极正面的回答。以及上课时,你会把手机调成振动吗?高达88.7%的同学一定会调成振动。说明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礼貌待人的重要性。同时73.2%的同学愿意积极参加各种校园公益活动,还有89.7%的同学会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从这些数字中就能看出,当代的大学生具有很高的文明素养和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在环境保护和爱护公物方面。83.5%的同学不会在景区随意扔垃圾,77.3%的同学对于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行为非常反感。高达75%以上的比率说明,随着近几年国家在环境保护和爱护公物方面的大力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当代大学生的保护环境和爱护公物的意识得到了稳步提高,形成了非常明晰的环保概念和意识。

在诚信方面,当被问及如遇到路人问路,你会如何作答时,87.6%的同学都选择了如实回答;被问及如何看待网络抄袭行为;69.1%的同学都表示坚决反对;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都恪守诚信准则。

缺失方面有待提高。

虽然现阶段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社会公德水平是很高的,主流是积极进步的,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地方值得深思,并不断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

责任感和正义感的缺失。在调查中,当被问及如果发现有人作弊通过六级考试,你会如何?时,仅有17.5%的同学选择立即举报,33.0%的同学选择装作不知道还有49.5%的同学选择了会告诉其他人,但是不会举报。还有在被问及在公共场所遇到小偷,如何做时,仅有10.3%的同学选择了奋不顾身去抓小偷。这一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都选择了明哲保身的做法,缺乏主人翁意识,并没有极强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众所周知,责任感和正义感是一个人应有的优秀道德品质,但是调查数据显示的结果令人十分担忧,一群没有责任感和正义感的青年人如何能够承担起国家的未来和命运。

公共责任意识不强,在问卷中,当被问及你会打扫宿舍的公共区域吗?仅有62.9%的同学做出了肯定的回答,相比于其他社会公德问题,平均低出15个百分点。我们认为公共意识是现代公德意识的前提和出发点,是对自我意识的升华,同时又是对自身以外事物的肯定。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能够将外界与个人联系在一起,才是真正做到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而相当一部分同学,并不能认识到公共意识的重要性。

法制观念不强,这一点在问卷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当被问到在无人看守的十字路口,会闯红灯吗?仅有37.1%的同学回答一定不会,4.1%的同学回答一定会,而58.8%的同学回答没有车辆通过就会。这一数据暴露了,当代大学生法制观念的模糊和法律意识的淡漠。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奋斗目标。遵纪守法是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底线。当代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群体中的高知识阶层,理应有更加过硬的法律道德意识,但是依然出现为一己方便而不遵守法律的现象。

当代大学生本应该是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但却依然表现出与实际知识水平不相称的道德水准,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这不禁使我想起司马迁在《资治通鉴》中曾提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造成当今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多元化导致大学生对于社会公德的认识有向碎片化发展的倾向。尤其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更是对广大正在由青年人向成年人转变的大学生产生了侵蚀和动摇。同时我们注意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融入大学生生活中,大量的负面信息一切向钱看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底线,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预设。

家庭教育观念陈旧。

在中国家庭中,家长大都抱着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思想,寄希望于孩子能通过上大学,找好工作来光宗耀祖。很少甚至没有家长把真正提高孩子自身的道德修养才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生活上父母的大包大揽,使得大多数学生成了只会学习的工具,缺乏道德养成的机会。再由于独生子女政策,使父母给予孩子太多的爱,造成大学生思想的不够成熟,最终可能酿成大祸。马卡连柯曾说过: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爱不够,子女会感到痛苦。但过多的溺爱虽然是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学校教育模式的不完善。

学校本应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战场,可是当今中国的高校将学生的成绩当作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道德素质教育。如清华投毒案、马xx事件,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反映了中国高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上存在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缺失,虽然不是主流,但确确实实地存在着。让人痛心疾首。但在历史变革时期,我们既要认真对待,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要放平心态,客观地看待事实。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积极开展社会公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防止社会公德教育在大学生中断档。

应在大学课堂中加入社会公德认识与实践的课程,使同学们首先在校园中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如协助宿舍管理员共同清理宿舍楼,杜绝在公共场所搂搂抱抱等不雅行为;然后再到社会上参加实践活动,如义务献血,帮助环卫工人。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达到社会公德教育的目的。

发挥家庭作用,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悖的情况。这种现象使广大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困惑。如,面对暴力行为,学校教育要求学生要勇于与恶势力斗争,而家庭教育则要求孩子知难而退,明哲保身,这样的结果是无论大学生怎样做,都不能得到整个社会的共同认可。而对于青年人来说,得到社会各层的认可是十分重要的激励,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广大学生灌输正确的社会公德思想,也要对广大家长们输入正确的理念,带动整个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

优化社会环境,为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滑坡,与当下社会存在着大量不正之风有密切的关系。现象,网络上抨击社会的言论,没有道德底线的娱乐节目和八卦新闻,都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极为不好的影响。作为媒体人和娱乐人,应该树立先进的典型,传递正能量。如近几年央视的《感动中国》节目就对全国人民,特别是大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笔者认为应该多多弘扬先进感人的事件,而不是去大肆宣传负面消息,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媒体应有的作用,将社会风气向积极健康的方面引导。

健全奖惩机制,真正做到奖罚分明,扶正压邪。

对于那些严重践踏社会公德的同学必须有相应的惩罚机制,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打击校园存在的不正之风,以帮助、教育同学为目的,加强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自律能力。对社会公德方面表现突出的更要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鼓励,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

社会公德调查报告

我们在2010年11月——12月,对我校朝阳校区,两个系部展开了“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目前,大学生公德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然而,我们却缺少这方面的具体数据。我们这次的研究成果,希望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以丰富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积极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我们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调查以随机抽样为主,同时对本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面谈。为了了解大学生道德现状,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其中老生(注:大二学生)50份,新生(注:大一学生)50份,担任学生干部的占30%。报告将基于这些调查数据对大学生的公德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调查对象: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朝阳校区部分在校大学生。

组员及分工:苏义音翟立新李永锋王淑芬胡梦瑶夏吾旦正多日杰才布旦敕丹坚措。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缺乏责任感的”。只有少数的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2、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

生的殷切期盼。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37%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高达56%的人选择“偶尔参加一次”,另外有7%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这样一种结果我们认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

在我们对无偿献血的问题上,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显示,对于无偿献血,只有11%的同学积极参与,有70%的同学持中立态度,还有19%的同学认为影响身体健康不去献血。这也说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

3、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有较高的道德素养。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我们的调查中,65%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89%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6%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二者之和占了95%。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有较高的道德素养。

4、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的重要性。

校园的优美环境与完整的公共设施对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然而,大学生是否会时时处处维护这种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呢?当问及“公共卫生间的水龙头忘了关,正哗哗流水,你恰巧经过,你会怎么办”时,有88%的大学生选择“随手关上”,只有2%的大学生会视若无睹,这个问题,学生的表现还是比较好的。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65%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19%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6%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21世纪需要的是“弯腰精神”,多弯一次腰就给世界多一份洁净。另外,对于校园盛行的“课桌文化”,我们应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在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应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与影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5、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

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62%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并结合与部分学生的座谈,基本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道德观多元化与复杂化。

社会公德的这五个方面,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遵守起来并不困难,对于常年受正规教育的大学生而言,应该是道德的底限。虽然多数大学生能按照公德的要求去行事,但落实到每一项,有很多同学达不到公德要求的。可以想象,完全符合这五个方面的学生的数量会更少一些,也就是说,社会主义道德观虽然依然占据一定的优势,但已非一统天下了,其它的道德观、价值观已经对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道德观的多元化与复杂化有其家庭背景、学校背景与社会背景。

1、首先是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平参差不齐。

2、是高校教师本身的道德观具有多元化特点。

3、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非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在社会上大量存在。

总之,大学生道德观的多元化、复杂不是某一因素造成的,是学校、社会包括家庭环境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道德“知”“行”脱节道德标准的双重化。

“知”“行”脱节问题早已引起很多教育工作者关注,而本次调查数据则很好的为这个结论提供支持。问及“在食堂打饭,遇到有人插队,会如何反应”时,调查结果中48%选择了“心中抱怨”,27%选择“视而不见”,有超过7成的大学生明知应该通过言行去制止这种不道德行为,可是他们却选择了沉默。换句话,道德对于多数学生而言,仅是停留在“知”的层面,而已无法去“行”了。

道德“知”“行”脱节原因多由以下引起:

1、社会道德环境不佳、学校德育不力、互联网负面信息毒害等。

2、个人心理尚未成熟。大学生刚成年,其心理尚未成熟,知识虽然丰富,可是阅历浅、生活经验太少,对事情的认识容易限于表面。

1、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

2、做好监督、引导作用。

3、国家完善经济市场体系,严惩损害公共利益行为。

(二)加强校园教育。

1、学校积极举办公德素质宣传,进行道德素质演讲。

2、进行公德素质大评比同学生年终考核结合起来,这样更具有约束力。

3、学校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加强规章制度的管理。

4、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创新社会公德教育方式。

(三)加强家庭教育。

1、家庭每位成员积极参加各种公德讲座并予以借鉴。

2、家庭成员互相监督劝导,争取做公德模范家庭。

3、父母应以身作则,提高重视度,为小孩做好榜样。

(四)加强个人学习。

1、不断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头脑,增强修养,树立浩然正气。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牢记宗旨以守德。

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

2、文明交通问题。

文明交通问题也是吉林市民认为比较严重的社会公德问题,其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或行人闯红灯、行人斜穿马路或翻越交通护栏等是反应犹为严重的问题。

3、文明礼貌问题。

调查数据表明,吉林市民在文明礼貌方面仍需继续努力,以减少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文明礼貌问题主要表现为:遇事围观、起哄,夏天在公共场所光膀子、脱鞋、抽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公共场所争吵、说脏话,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等。

从总体上看,吉林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占第一位的仍然是随地吐痰。市民最讨厌的不良行为排在前二至五位的依次是: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后,主人不予清理;乱扔杂物;乘坐公共交通时争抢、拥挤;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

在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许多群众自发地、积极地向我们反映他们所遇到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但是当被问及“看到有人正在做出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您会怎样?”时,回答结果并不不尽如人意。有25.4%的市民表示会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出面制止,若要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则仅有5%的市民会出面制止;另外,26.6%的人表示会随大流,有人出面时也出面,没人出面就不出头;33%的人因为怕打击报复所以敢怒不敢言;10%的人认为制止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是有关部门的事,与自己不相干。

由此可知,大多数吉林人还是属于“理论上的长子,行动上的矮子”,光说不做。按照调查项目,可以把吉林市民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在保证自身利益情况下会出面制止;第二类是能够为了维护社会公德,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第三类是不顾个人利益,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做斗争。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多数人属于第一类,因此,吉林市的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违背社会公德现象时有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

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规则不合理。对于违法行为来讲,我们有明确的制度来管理、制裁违法分子,但对于违反公德行为,仅仅局限于舆论谴责,对于部分不文明行为并无规定认定那些行为不文明;还有一些有规定的行为,诸如禁止随地吐痰,但处罚力度远远不够,遂使这些不文明行为得不到根治;相反对于乱搭乱建这样的处罚措施过于严厉,使得这些不文明行为变得更加隐蔽,不利于有关部门地查处,问题仍得不到解决。

社会公德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社会所有人员。

调查地点:xx。

社会公德简称“公德”。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构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公德作为维护社会关系秩序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社会公德的主要资料主要表现为礼貌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这5个方面。我们小组就这5个方面做了问卷调查并作出以下报告:

本次社会公德问卷调查我们第五小组共发放问卷105份,回收103份,有效问卷103份,回收率为98.1%。其中男士52份,占50.5%,女士51份,占49.5%。透过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计算,我们对数字进行处理并进行以下书面说明。

在礼貌礼貌方面,被理解调查的民众中,认为礼貌礼貌在现实生活中重要的占99.02%,其中98.1%的民众认为自己平时做到对别人讲礼貌,有礼貌。但是当问及您平时会不会说脏话和粗话时,8.74%的民众表示会说,33%的民众表示不会说,58.3%的民众表示偶尔会说。另外就平时见到师长会不会主动问好方面,81.6%的民众都表示会主动问好。在礼貌礼貌方面相对做的不好的就是脏话和粗话方面,其他方面也还带进一步的提高!

在助人为乐方面,被调查人群中,79.6%的民众都有过助人为乐的经历,只有少部分民众表示没有过助人为乐的经历。在公交车上,68%的民众表示愿意为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让座,还有29.1%的民众会看状况而决定为不为别人让座,只有2.9%的民众表示不愿为弱势群体让座。在当问及马路上有人学要帮忙,你会不会伸出援手时,只有31.1%的民众表示会伸出援手,6.8%的民众表示这种状况是不会伸出援手,看状况来定的民众占63.1%,就这个问题,当继续追问如果您决定不上前帮忙时的理由时,大多数的民众都表示怕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世界太复杂,好心办坏事的事件太多了。结果证明,在助人为乐方面,最严重的主要是当今的诚信问题缺失,导致许多人需要帮忙,但没人敢去帮。要解决这类问题还得从诚信方面做起。

在爱护公物方面,就看到有人破坏公物你会不会去阻止时,34%的民众表示会上前阻止,在这方面,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一些退休人员更为主动一些。看状况再决定的民众占了51.5%,他们表示当时状况下能阻止尽量阻止,不在潜力范围就算了。还有14.6%的民众表示这种状况自己不会去阻止。当碰倒标语牌时,绝大多数的民众表示会把它捡起来放好,应对生活中的公共财产物品,73.8%的民众表示会好好珍惜,23.3%的民众表示有时会珍惜,低于2.9%的民众不会珍惜公共物品。根据调查结果,说明在爱护公物方面还在存在很多的不足,民众的公共财产意识不强,还将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在保护环境方面,只有22.3%的民众认为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强,75.7%的民众表示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只是一般,甚至还有1.9%的人表示自己基本没有任何环境保护意识。在公共场合,还有6.8%的民众表示会乱扔垃圾,偶尔会会乱扔的民众也还高达38.8%,只有54.4%的民众在公共场合是不会乱扔垃圾的。民众针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做得怎样样的问题,普遍都认为不好,其中,69.9%的民众认为做得一般,24.3%民众表示做得很差。在垃圾处理问题上,68%的民众表示都是直接就倾倒了,会分类在处理的民众只占13。就当今我国的保护环境问题,已经是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保护环境是必要且重要的。对于我们每个人也是一样。也许微不足道,但是每个人的努力会汇成全人类的努力,凭借着等同于征服自然的信心,来还自然环境一份清白。

在遵纪守法方面,调查显示,仅有41.7%民众做到从来不闯红灯,绝大多数民众都会不同程度的闯红灯。在提到道德对公民的制约作用时,只有33%的民众认为道德规范对民众的制约作用很大,绝大多数的民众都表示道德本身的作用就应是很大的,但是在当今谁会,它的作用不大,甚至还有0.97%的民众认为道德对公民没有作用。在公共场合,61.2%的民众表示不会插队,6.8%的民众有时会插队,4.9%的民众经常插队,27.2%的民众表示会偶尔插队。在生活中,完全做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民众仅占17.5%,绝大部分民众表示不完全做到,甚至还有0.97%的民众表示自己完全没做到。就遵纪守法方面而言,从调查数据上来看,我们这方面确实存在许多的问题。

透过此次的问卷调查,我们对当今的社会公德意识有了务必的理解。从调查中能够看出,当今民众大部分都不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对社会公德的五个主要资料(礼貌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都存在务必的问题,大部分民众都还不能够意识到加强社会公德的重要性。个性是应对一些社会中的不良现象时,能够主动指出并制止的为数甚少,大多数民众仅能做到自律,而在社会职责感方面有待提高,在实际行动上,还需进一步加强。

在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礼”即公德,《论语》中孔子告诉世人“不学礼,无以立”简简单单几个字,足以说明公德的重要性。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就应关注社会公德问题,拥有一颗公德心,亲身力行成为社会公德的实践者。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社会公德教育与道德建设的核心资料,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今社会物质财富正在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生活,但却在务必程度上贫乏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当然,目前虽然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甚至令人担忧的现象,但是,社会公德总体上是好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民的精神财富也能像物质财富一样不断丰富。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这充分说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其中,每位公民不仅仅仅是参与者和享受者,更应是示范者和监督者。“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这一系列十八大报告中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不断的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当中国梦的话题热议之后,社会公德更与它更是密不可分,在去年12月18日到今年2月10日展开的“中国梦,中华情大型征文活动”中,许多学者就提出中国梦离不开社会道德的支撑的论述。到之后“中国梦,xx梦”,无数的人都提到了社会公德的重要作用。

总之,我们还就应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公德是整个民族的艰巨工程。单独依靠一个教师、一所校园亦或是某个地区是无法完成历史重托和社会所赋予的重任的。这需要全体民众共同投身于社会公德的建设中去,更需要政府发挥其巨大的引导作用,这既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继续创造这笔巨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社会公德调查报告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本保障。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是自古以来,一向是私德繁荣,公德匮乏。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公德在当今社会已然成为人的立身之本、社会和谐发展之基、治国安邦之道。在日新月异的21世纪,社会公德更要与文化氛围,环境状况结合在一齐。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期望,他们的社会公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国的面貌和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中国普通高等校园教育大纲》:“此刻和今后一二十年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学科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这样的评价和预估是科学明智的。那么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究竟如何呢?我们做了相关调查,以期在了解到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的状况下,分析原因研究对策,为大学生公德建设献计献策,最终促进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公德意识进步和发展。

各文献中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定义略有不同,那里采用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礼貌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这务必义。针对各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17个问题,面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科生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1份,其中291份有效。

(一)用心方面占主导地位。

从调查问卷反馈的结果来看,应当说大多数人具有比较正确的公德意识,能够在日常行为中遵从社会公德。主要表此刻:

1.在礼貌礼貌和助人为乐方面。被问及“在校园见到老师或者同学,会主动打招呼吗?”83.5%的同学能够做出用心正面的回答。以及“上课时,你会把手机调成振动吗?”高达88.7%的同学务必会调成振动。说明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礼貌待人的重要性。同时73.2%的同学愿意用心参加各种校园公益活动,还有89.7%的同学会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从这些数字中就能看出,当代的大学生具有很高的礼貌素养和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2.在环境保护和爱护公物方面。83.5%的同学不会在景区随意扔垃圾,77.3%的同学对于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行为十分反感。高达75%以上的比率说明,随着近几年国家在环境保护和爱护公物方面的大力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当代大学生的保护环境和爱护公物的意识得到了稳步提高,构成了十分明晰的环保概念和意识。

3.在应对网络言论方面。72.1%的同学都会“十分谨慎”地在网络上发表言论,74.2%的同学能够不受网络上一些抨击社会的言论的影响。在被问及“如何看待人肉搜索这种行为”时,72.2%的同学表示反对,对于网络上的不礼貌用词85.6%的同学都表示十分反感。这些数据证明,当代大学生在应对网络世界的一些偏激言论和不健康资料时能够持续基本的公德认识,不受影响和蛊惑,坚持自我认识事物的标准。

4.在诚信方面,当被问及“如遇到路人问路,你会如何作答时”,87.6%的同学都选取了“如实回答”;被问及“如何看待网络抄袭行为”;69.1%的同学都表示坚决反对;这说明大多数大学生都恪守诚信准则。

(二)缺失方面有待提高。

虽然现阶段,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社会公德水平是很高的,主流是用心进步的,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地方值得深思,并不断改善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主要体此刻:

1.职责感和正义感的缺失。在调查中,当被问及“如果发现有人作弊透过四、六级考试,你会如何?”时,仅有17.5%的同学选取“立即举报”,33.0%的同学选取“装作不明白”还有49.5%的同学选取了“会告诉其他人,但是不会举报”。还有在被问及“在公共场所遇到小偷,如何做”时,仅有10.3%的同学选取了“奋不顾身去抓小偷”。这一数据证明,绝大多数大学生都选取了明哲保身的做法,缺乏主人翁意识,并没有极强的职责感和正义感。众所周知,职责感和正义感是一个人应有的优秀道德品质,但是调查数据显示的结果令人十分担忧,一群没有职责感和正义感的青年人如何能够承担起国家的未来和命运。

2.公共职责意识不强,在问卷中,当被问及“你会打扫宿舍的公共区域吗?”仅有62.9%的同学做出了肯定的回答,相比于其他社会公德问题,平均低出15个百分点。我们认为公共意识是现代公德意识的前提和出发点,是对自我意识的升华,同时又是对自身以外事物的肯定。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能够将外界与个人联系在一齐,才是真正做到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而相当一部分同学,并不能认识到公共意识的重要性。

3.法制观念不强,这一点在问卷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当被问到“在无人看守的十字路口,会闯红灯吗?”仅有37.1%的同学回答“务必不会”,4.1%的同学回答“务必会”,而58.8%的同学回答“没有车辆透过就会”。这一数据暴露了,当代大学生法制观念的模糊和法律意识的淡漠。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奋斗目标。遵纪守法是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底线。当代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群体中的高知识阶层,理应有更加过硬的法律道德意识,但是依然出现为一己方便而不遵守法律的现象。

三、原因研讨。

当代大学生本就应是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但却依然表现出与实际知识水平不相称的道德水准,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这不禁使我想起司马迁在《资治通鉴》中曾提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造成当今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我们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一)社会的多元化。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多元化导致大学生对于社会公德的认识有向碎片化发展的倾向。尤其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更是对广大正在由青年人向成年人转变的大学生产生了侵蚀和动摇。同时我们注意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融入大学生生活中,超多的负面信息“一切向钱看”“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底线,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预设。

(二)家庭教育观念陈旧。

在中国家庭中,家长大都抱着“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思想,寄期望于孩子能透过上大学,找好工作来光宗耀祖。很少甚至没有家长把真正提高孩子自身的道德修养才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生活上父母的大包大揽,使得大多数学生成了只会学习的工具,缺乏道德养成的机会。再由于独生子女政策,使父母给予孩子太多的爱,造成大学生思想的不够成熟,最终可能酿成大祸。马卡连柯曾说过:“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爱不够,子女会感到痛苦。但过多的溺爱虽然是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三)校园教育模式的不完善。

校园本应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战场,但是当今中国的高校将学生的成绩当作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从而在务必程度上忽略了道德素质教育。如清华投毒案、马加爵事件,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反映了中国高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上存在的缺失。

四、探索增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途径。

当代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缺失,虽然不是主流,但确确实实地存在着。让人痛心疾首。但在历史变革时期,我们既要认真对待,用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要放平心态,客观地看待事实。笔者认为,我们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用心开展社会公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防止社会公德教育在大学生中断档。

应在大学课堂中加入社会公德认识与实践的课程,使同学们首先在校园中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如协助宿舍管理员共同清理宿舍楼,杜绝在公共场所搂搂抱抱等不雅行为;然后再到社会上参加实践活动,如义务献血,帮忙环卫工人。透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到达社会公德教育的目的。

(二)发挥家庭作用,实现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相结合。

一向以来都存在着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相悖的状况。这种现象使广大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困惑。如,应对暴力行为,校园教育要求学生要勇于与恶势力斗争,而家庭教育则要求孩子知难而退,明哲保身,这样的结果是无论大学生怎样做,都不能得到整个社会的共同认可。而对于青年人来说,得到社会各层的认但是十分重要的激励,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仅要对广大学生灌输正确的社会公德思想,也要对广大家长们输入正确的理念,带动整个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

(三)优化社会环境,为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带给良好的社会环境。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滑坡,与当下社会存在着超多不正之风有密切的关系。腐败现象,网络上抨击社会的言论,没有道德底线的娱乐节目和八卦新闻,都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极为不好的影响。作为媒体人和娱乐人,就应树立先进的典型,传递正能量。如近几年央视的《感动中国》节目就对全国人民,个性是大学生产生了用心的影响。笔者认为就应多多弘扬先进感人的事件,而不是去大肆宣传负面消息,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媒体应有的作用,将社会风气向用心健康的方面引导。

(四)健全奖惩机制,真正做到奖罚分明,扶正压邪。

对于那些严重践踏社会公德的同学务必有相应的惩罚机制,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打击校园存在的不正之风,以帮忙、教育同学为目的,加强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自律潜力。对社会公德方面表现突出的更要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鼓励,用心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

社会公德调查报告

在学习了《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内容后,同学们非常渴望了社会公德的现状,在史华红老师的积极倡导下,我组进行了校内调查实践活动。

了解我校社会公德水平的基本现状,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20xx年11月17~22日。

xx。

在校学生。

敬业队全体成员。

访谈、口头提问调查。

在校内随机找同学进行访谈。

1.在路上碰到老师是否问好?

2.在公交车上是否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

3.在同学有困难是否积极主动帮助?

1.是否会随手丢垃圾?

2.碰到垃圾是否主动捡起?

3.是否践踏草坪随地吐痰?

1.是否熟知校纪校规?

2.是否有过打架斗殴行为?

3.是否有过考试作弊行为?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我们的调查中,80%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90%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0%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的同学会“找到垃圾箱后再丢”,有的人选择“随手丢掉”,另外有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找个角落再丢”。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有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用纪律与法规来维持。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相关纪律和法规。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93.2%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

调查总结: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良好,基本符合一名当代合格大学生的标准,但仍有许多方面的不足,针对一些问题,我们应该继续大力倡导社会公德意识,时刻谨记社会公德的标准,并按这种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扬优点,弥补不足,让自己变的更完美更好的做一名社会公德形象大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社会公德调查报告

2、文明交通问题。

文明交通问题也是吉林市民认为比较严重的社会公德问题,其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或行人闯红灯、行人斜穿马路或翻越交通护栏等是反应犹为严重的问题。

3、文明礼貌问题。

调查数据表明,吉林市民在文明礼貌方面仍需继续努力,以减少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文明礼貌问题主要表现为:遇事围观、起哄,夏天在公共场所光膀子、脱鞋、抽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公共场所争吵、说脏话,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等。

二、吉林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排序。

从总体上看,吉林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占第一位的仍然是随地吐痰。市民最讨厌的不良行为排在前二至五位的依次是: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后,主人不予清理;乱扔杂物;乘坐公共交通时争抢、拥挤;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

三、公德实践与公德认识的比较。

在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许多群众自发地、积极地向我们反映他们所遇到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但是当被问及“看到有人正在做出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您会怎样?”时,回答结果并不不尽如人意。有25.4%的市民表示会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出面制止,若要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则仅有5%的市民会出面制止;另外,26.6%的人表示会随大流,有人出面时也出面,没人出面就不出头;33%的人因为怕打击报复所以敢怒不敢言;10%的人认为制止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是有关部门的事,与自己不相干。

由此可知,大多数吉林人还是属于“理论上的长子,行动上的矮子”,光说不做。按照调查项目,可以把吉林市民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在保证自身利益情况下会出面制止;第二类是能够为了维护社会公德,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第三类是不顾个人利益,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做斗争。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多数人属于第一类,因此,吉林市的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违背社会公德现象时有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社会公德调查报告

1.在公交车上你会主动为老幼病残让座吗?是90%否0%有时会10%看情况0%。

2.面对乞讨者,你的态度。给他10%有时给30%不会给10%看情况50%。

3.你随地吐痰吗?偶尔35%从不35%经常30%。

4.你插队吗?偶尔10%从不80%经常10%。

5.你会为了走近道而踩踏草坪吗?偶尔10%从不90%经常。

6.看到地上有垃圾,你会捡起来吗?捡起来50%想捡起来但没捡30%视而不见20%。

7.见到有义卖的,你会肯定买40%偶尔买50%从来不买10%。

8.你会经常献血吗?经常20%从来不献40%偶尔40%。

9.在公共厕所看到有浪费手纸的人,你会视而不见80%加以阻止20%。

道德会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和涵养,经过我的调查现在社会公民道德的整体意识还是不错的,但是也有一些人有待提高。

1.助人为乐。

2.爱护公物。

优美的社会环境与完整的公共设施对我们的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然而人们会注重爱护我们的社会公物吗?有10%的人偶尔为了走近路而踩踏草坪,高达90%的人不会为走近路而踩踏草坪。这个数据体现了我们现在居民良好的素质。草绿绿的,看着让人心情舒畅,怎么忍心踩上去呢?偶尔踩草坪的人,还是在踩之前看看这可爱的小草,也许你就不忍心踩了。现在前海一线所有的公共厕所里面都配备了免费手纸,供游客使用,可是浪费免费手纸的人层出不穷,用它擦鞋的,偷偷塞到口袋里的,肆无忌惮扯着玩的......如果你在公共厕所看到有浪费手纸的.,有高达80%的人选择视而不见,仅有20%的人选择加以阻止,看到这个数据十分吃惊,怪不得这些浪费纸张的人能逍遥快活,其实阻止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干这个事的人,我希望浪费手纸的人能不再浪费手纸。在这件事情上体现出一种道德的“知”“行”脱节。知道有人浪费公物,却很少有人去管,很多的人选择了沉默,对于我们而言只是停留在“知”的层面而没有达到“行”的层面。在认为知行脱节是由社会道德环境不佳、互联网负面信息毒害和人们对事情的认识容易限于表面而产生的。我希望大家能克服这种知行脱节,做到知道必行。

3.保护环境。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我们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人们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在随地吐痰这一问题中,有35%的人偶尔随地吐痰.30%的人经常随地吐痰,35%的人从不随地吐痰。有些人会觉得吐口痰没什么,吐到手纸里太麻烦,随地一吐多好,可这不知不觉的使我们的空气变得充满细菌,城市的脸上也布满着雀斑,这样我们所居住的环境会变得多糟糕。所以我们还是不要随地吐痰,难道你们想看到城市被细菌、“雀斑”所笼罩?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50%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30%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20%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现在的人们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21世纪需要的是“弯腰精神”,多弯一次腰就给世界多一份洁净!

1.树立良好的公德意识。

2.做好监督、引导作用。

3.国家完善经济市场体系,严惩损害公共利益行为。

(二)加强家庭教育。

1.家庭每位成员积极参加各种公德讲座并予以借鉴。

2.家庭成员互相监督劝导,争取做公德模范家庭。

3.父母应以身作则,提高重视度,为小孩做好榜样。

(三)加强个人学习。

1.不断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头脑,增强修养,树立浩然正气。

加强公德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个民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文明进步。所以我们要提高我们的社会公德,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

社会公德调查报告

透过调查问卷设计,调查实践,数据统计,我顺利完成了“大学生社会公德”的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主干群体,80%左右的被调查的同学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仅有10%公德意识薄弱。在礼貌礼貌方面,接近90%能做到尊老爱幼。礼貌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相关,也是树立中国人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

在助人为乐方面,大学生作得更是出色。近93%的人能做到助人为乐。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忙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就应承担的社会职责和义务,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礼貌程度的重要标志。但40%的同学在爱护公物方面仍持不定态度,要不要爱护公物还要看状况而定。仅有50%会明确如何对待公共财物。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根本上说保护环境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作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但仅仅有15%的同学才会自觉地保护环境,主动捡起干净教室中的碎纸屑。20%的同学会视而不见;其余被调查的同学会思考去捡,但不务必会付诸行动。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就应遵守以礼貌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资料的社会公德;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就应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公共生活是指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的生活空间。而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就应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每个大学生的义务。作为有较高素养的大学生,我们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修养和实践水平有更高的期望与要求。同学们务必要把这些期望化为提高自身强大修养的强大动力,努力培养社会公德意识,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形象,争做碱性社会公德的模范,以实际行动推动我国社会公德建设。

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用心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职责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潜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职责感有极大的帮忙。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际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能够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礼貌新风,也能够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既能够参加校园组织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能够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贴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贴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从小事做起,从小节做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所忽视,往往就可能构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社会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践行社会公德并不难,提升敬人礼让的境界同样不难,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是讲社会公德;乘坐公交车主动为老幼病残孕乘客让座是讲社会公德;在银行。邮局等公共场所排队时自觉站在“一米线”外是讲社会公德;最后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是讲社会公德;外出旅游时不在景点设施上随意刻画是讲社会公德,等等。社会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

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有着社会舆论的监督,我们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因此更讲社会公德。但在缺少监督的网络空间里,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有着更重要的好处。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网络生活中已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资料,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活动中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好处:对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有用心作用;保证大学生的业余学习和生活健康。丰富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活拓展视野,增强创新思维和创新潜力。避免个别大学生误入歧途。

道德是分领域和层次的。不论在哪一领域哪一层次,大学生都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我们大学生理应养成遵守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