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刘永坦事迹观看个人心得(热门16篇)

时间:2024-02-09 23:03:11 作者:紫薇儿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有意识地改进自己。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例子,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刘永坦时代楷模个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9月2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时代楷模”称号。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在校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哈工大师生从不同角度畅谈了学习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的认识、体会和感悟。

“刘永坦院士用一生诠释了一名红色战略科学家的初心和坚守,是全体哈工大人做人的标杆、学习的楷模、奋斗的航标,同时也充分证明,中国大地上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培养出大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表示,面向新百年,哈工大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致哈工大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为引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继承和发扬以刘永坦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哈工大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加快推进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内部治理四项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培育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说,刘永坦院士是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杰出典范,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锋榜样,也是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的典型代表。韩杰才表示,面向新征程,哈工大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以刘永坦院士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科学家精神,矢志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全校上下将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的新业绩,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信学院教授李杨是在刘永坦院士的指导和培养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才,多次作为宣讲团成员面向师生讲授刘永坦院士的事迹,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作为我们身边的榜样,他身上折射出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在打造国之重器、培养杰出人才的工作中追求卓越。跨越百年,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将坚守初心,接续奋斗。”李杨说。

“刘永坦院士既是成就卓著的雷达技术帅才,又是善于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四十年如一日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用心凝聚了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英才,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通信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刘爱军表示,作为一线教师和基层党支部书记,一定要传承好刘永坦院士的艰苦奋斗、家国情怀精神,以“时代楷模”为榜样,为威海校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信学院电子工程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于川淼认真观看了央视“时代楷模”发布仪式,深刻感受到了刘永坦院士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的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将来以所学专业知识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作为哈工大学子,我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努力练就过硬本领,以奋斗放飞青春梦想,为建设科技强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时代楷模刘永坦个人事迹心得2

起高飞”,刘老捐助奖金成立的永瑞基金,是从刘永坦、冯秉瑞夫妇二人名字中各取一字而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夫妇二人来到哈工大求学并留校任教。60多年来,他们坚守在科研教学一线,奉献教育事业,与母校结下了深厚情感。“得成比目何辞死,只羡鸳鸯不羡仙”,如此甜蜜的爱情,如何不引得我们的羡慕?他们不求闻达于后世,只求报效于国家,最终造就出如今盛世的美丽中华!我想最美好的爱情,就是两个人为了共同的事业一起奋斗、一起拼搏,互相陪伴直至一起变老。在基层,也有着无数为了党和人民事业牺牲了“小家”的夫妻档,我们不妨也对他们多心怀一丝感激和敬意,并衷心地说一句谢谢你们,祝愿你们阖家幸福、白头到老。

们依然可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我们依然可以让普通的人生闪耀出伟大的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正是因为有了像刘永坦院士这样的科技创新工作者,我们才能不断战胜困难,不惧卡脖子的危险。刘永坦院士奋发作为、追求卓越的精神必定如其所制造的雷达一样,指引着我们少走弯路,朝着正确的方向加速前进。

学习刘永坦时代楷模先进事迹有感个人心得

收看了刘永坦院士的事迹,深深被刘永坦院士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精神感动和鼓舞。”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郭大春说,“刘永坦院士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龙江人民的骄傲,更是全省科技战线的骄傲。我们要把向刘永坦院士学习作为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号召全省科技战线迅速掀起向刘永坦院士学习的热潮,立足岗位,强化使命担当,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招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等工作再上新台阶,为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刘永坦院士一生只做一件事,40年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矢志攻关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省科技厅办公室副主任孙启华说,“作为科技系统的一员,我们要学习、弘扬时代楷模精神,在服务科研工作者上下功夫,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省科技厅机关党委副处长邹颖说,刘永坦院士是杰出科学家代表,我们将以深入开展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学习“时代楷模”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传承科学家精神,用信仰之光引导科研工作者服务龙江创新发展。

在收看了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电视节目后,哈工大党委书记熊四皓说,刘永坦院士饱含着对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以身许国、科技报国,淡泊名利、奖掖后学,带领“雷达铁军”践行了“为国造利刃”的铮铮誓言,以卓著功勋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精髓真谛,是哈工大人的标杆、楷模。

哈工大校长韩杰才表示,哈工大将以刘永坦院士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科学家精神,矢志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活动中心,20位哈工大电信学院团委学生会成员早早守候在屏幕前收看节目。影片中,一件件事迹、一张张照片,记录了刘永坦院士作为一名红色战略科学家的初心与坚守;教室中,学生们坚毅的目光和前所未有的坚定底气,传递着对刘永坦深深的敬意,对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豪情。

“我记得‘坦先生’说过,‘我们怎么才能使国家强大呢?那就是每个人都要按自己的努力去做。作为知识分子,做这些对国家有意义的事情,是对我最大的报酬。’这句话就像一盏明灯点亮我的内心。”哈工大电信学院大二学生王思涵表示,我要以“坦先生”为榜样,心怀理想,不忘初心,用闪光的汗水浇灌激扬的青春梦。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的动人事迹激励的绝不仅是一个团队、一个院系,而是这座“红色工程师摇篮”中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截至目前,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已面向校内师生和社会各界开展宣讲50余场,覆盖10万余人次,宣讲行程超过8000公里。

“刘永坦院士今年85岁了,可他奋斗的身影却依旧发着光。”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李明泉说,刘永坦院士科研团队、哈工大永坦班、“永瑞基金”……一个个以老院士名字命名的队伍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弘扬他的精神,继承他的事业,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万灯如火,其光如斗,刘永坦院士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坚持、对科学的坚守,将永远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时代楷模刘永坦个人先进事迹感想心得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韩杰才院士说:“刘永坦团队研制的新体制雷达实现了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不向国外封锁低头,不惧卡脖子,靠不服输的劲头通过完全自主创新,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刘永坦团队敢于碰硬,敢于啃硬骨头,40年坚持围绕一个方向、一个领域取得成就,获得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种价值导向和科技精神的传承非常宝贵。”

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表示,虽然已经讲述了多次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但每次倾听刘永坦先生的故事时,还是会心潮澎湃,激发起爱国心和奋斗情,还是会想起自己的初心、记起自己的使命。

“刘永坦院士围绕一个方向,聚焦一个领域,坚持40年自力更生,将这一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原始创新,牢牢地掌握在了中国人自己的手上,这是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应该学习的精神。”报告团成员韩杰才说。

“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刘永坦先生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这十分令人感动。”报告团成员哈工大教师工作部部长吴松全说。

“刘永坦先生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平易近人、严于律己、治学严谨、敬业奉献、热爱祖国、胸怀天下的人。”报告团成员宿愿从学生的角度讲述了他眼中的刘永坦先生。

“刘永坦院士常常对团队成员说,科研不是简单地写论文、发文章,而是实实在在做出一个真正能用的东西。刘永坦先生这种家国情怀、创新魄力和奋斗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团队的每个人。”报告团成员杨强说。

“刘永坦院士的精神是哈工大人共同的财富,我们将继续传承这种爱国奉献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交出新的优异答卷。”报告团成员宗华说。

时代楷模刘永坦个人事迹心得体会

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首播了一位一生专注于一种国之重器——新体制雷达研究的科学家的事迹。

雷达被称为现代战争中的“千里眼”,对战争的进程和胜负起着关键性作用。2018年当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站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时,刘永坦——这个名字才广为人知,新体制雷达这项研究才揭开了面纱。

刘永坦,1936年12月生于江苏南京,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奠基人和引领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2020年8月,刘永坦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于国家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只要国家有需求,我的前行就没有终点。”85岁的刘永坦说。

“雷达相当于人的眼睛,你能看多远才能说保护你的海岸线和海域有多远。”刘永坦介绍,我国海洋国土面积世界排名第九,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但当时能有效监测的范围不到20%,“大部分看不到、管辖不到,别人进入我们的海域,比如到岛礁捕鱼、勘探石油、建立钻井平台等,或者敌方目标进来,我们都不知道。”

作为新体制雷达的杰出代表,高频地波超视距雷达(hfswr)利用高频电磁波沿海面绕射传播的特性,可实现对数百公里之外的海面舰船目标和超低空飞行目标进行超视距探测。具有“看得远、捕得快、跟得牢”的特点。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中国已开始研发超视距雷达,与苏联和美国几乎同时。苏联和美国在冷战结束前已经建成首批可实际运行的雷达样机,但中国项目因技术基础薄弱、国外技术封锁等原因未能取得成功。

1981年从海外留学进修归来后,45岁的刘永坦开始向中国的科研“无人区”进军。

“没有电脑,一页稿纸300字,报告手写了700多页,写废的纸摞一起就有半米高。”团队首批骨干成员之一、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张宁回忆说,刘永坦带着他们没日没夜地写了几个月,一直写到手指发麻、手腕酸痛,连鸡蛋都捏不住。

10个月后,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出炉。1989年,新体制雷达实验系统建成,1991年,新体制雷达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刘永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他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2015年刘永坦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1年,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并投入实际应用,攻克了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让我国海域可监控预警范围从不足20%达到全覆盖。

而随着中国远距离海上防御力量的部署,建设海上机动超视距雷达,是保障侦测远离中国海岸目标的重中之重。

伯乐的“梦之队”

在诸多的身份称谓里,刘永坦更喜欢“老师”这个身份,而他从教生涯也长达60年。在一直致力的电子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他先后讲授过专业数学、电工基础等10多门课程。

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刘永坦在自己的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起了一支“雷达铁军”,带出了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三代人才的“梦之队”。

“坚持你的理念,努力实践,克服途中的困难才能达到成功的境界。”刘永坦培养研究生更看重学生本身的学习愿望、做科研的热情和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

对于团队成员和学生,他从来不“许愿”,却总是尽己所能地去观察、去爱护、去培养。他不拘一格的用人机制,不仅使8人破格晋升教授,同时还使团队中出色的青年教师被评为“航天十佳青年”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时代楷模刘永坦个人事迹心得体会

“没有退路可言,唯有咬住牙向前走”

刘永坦1936年生于南京,少时跟随父母辗转几个城市,在颠沛流离中度过。“永坦”这个名字,不仅是家人对他人生平安顺遂的祝愿,也是对国家命运最深切的企盼。

新中国成立后,满怀欣喜的刘永坦一路北上,1953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当时,哈工大800多名青年师生响应国家号召,把青春挥洒在北疆大地上,刘永坦便是其中光荣的一员。

1958年,刘永坦在清华大学进修后,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同年夏天,他走上了三尺讲台,率领一支治学严谨的“雷达铁军”,开始了一段和时间赛跑的峥嵘岁月。

1978年开始,刘永坦对雷达有了新的认识。传统雷达虽然有“千里眼”之称,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雷达能看多远,国防安全就可以保多远。别的国家已经在研制新体制雷达,中国也决不能落下。”刘永坦立下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1983年,刘永坦历经10个月终于完成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在理论上充分论证了新体制雷达的可能性。“当时,国内技术一片空白,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没有退路可言,唯有咬住牙向前走。”刘永坦回忆道。

时代楷模刘永坦个人先进事迹感想心得

刘永坦,祖籍湖北省武汉市,1936年12月1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一个温馨的书香门第,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舅舅是大学教授。然而,生活在内忧外患的乱世,无论什么样的家庭,都无法摆脱那挥之不去的阴霾和苦难。国家蒙难,民何以安?出生不到一年,他就随家人开始了逃难生涯。从南京到武汉,从武汉到宜昌,从宜昌到宜昌乡下,从宜昌乡下再到重庆,后来又从重庆回到南京,饱受10多年流离之苦的刘永坦自懂事起就对国难深有体会。“永坦”不仅是家人对他人生平安顺遂最好的祝愿,也是对国家命运最深的企盼。

1953年,刘永坦怀着投身祖国工业化建设的决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哈尔滨工程学院。由于该校建在哈尔滨,简称哈军工,现名哈尔滨工程大学。经过一年预科、两年本科的学习,成绩优异的他作为预备师资之一,被学校派往清华大学进修无线电技术。短暂的两年时光,他毫不懈怠,扎扎实实地完成了学习任务。1958年,刘永坦回到哈军工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这年夏天,他走上了大学讲台,成为哈军工的青年教师和科技工作者。

1965年春,刘永坦参加了科技攻关第一战,承担了国家“单脉冲延迟接收机”的研制任务,主持并提出了总体设计方案。遗憾的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完成人生第一项研制任务,“_”就开始了。1973年重回学校后,刘永坦所在的专业正在从事声表面波的器件研究。由于研究需要大量数字计算,他成为系里第一个学会使用计算机的人。

1979年6月,刘永坦到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和伯明翰大学进修和工作。伯明翰大学电子工程系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先进的实验设备,聚集着一大批雷达技术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刘永坦的合作教授谢尔曼就是其中之一。刘永坦来进修之前,这里曾接收过少量的中国留学生。不过,他们大多做的是科研辅助工作。刘永坦在进修和工作期间进行了特高精度高频脉冲多普勒雷达信号处理机和用信号处理方法增加高频雷达角鉴别力的研究,成果已被应用。

1981年回国,主持了高频地波对海探测雷达的研究工作。

1983年主持研制成功雷达散射面积微处理机录取、存贮与处理系统。译有《晶体管电路工程》等著作,撰有《高频海态遥感雷达的微处理机数字滤波器》《高频地波雷达的微处理机数字滤波器》等论文。

1985年晋升为教授,1986年成为无线电工程系第一位博士生导师。曾任电子工程教研室主任、无线电系系主任,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院长。

刘永坦现为国家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国防科工委航天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空军科技发展和人才建设顾问。

曾任国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高技术信息获取与实时处理技术专家组成员,并先后被聘为国内十几个有关单位、大学、专业及学会的兼职研究员、教授或负责人。

时代楷模刘永坦个人事迹心得体会

“必须志存高远,大胆创新,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攻占世界前沿高地,打败那些科研实践中遇到的‘拦路虎’;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一步一步达到光辉的顶点。”刘永坦常说,创新跟学风联系最密切,不能模棱两可做事情,必须严格。只有做到“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学懂了、弄透了,才能法无定法,不拘一格去创新。

迄今为止,他已培养研究生80多名,其中获博士学位者40多人,其中不乏两院院士、大学校长和国家级专家等为代表的一批高层次人才,他的很多学生已成为我国空间遥感、雷达技术、电子对抗等领域的领军人物。

2020年8月,刘永坦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哈工大,助力学校培养人才。今年9月,以他名字命名的本科“永坦班”迎来第一批“00后”新生。

在同事和学生们眼中,刘永坦是个子高大,能点燃每个人“内核”的大侠“坦院士”,而“燃着一把火”的大侠背后,是家人默默的支撑。

走进刘永坦的家中,看不到豪华家具,最多的就是各类书籍和科研资料。书房里,一块闪闪发光、刻有“金婚之喜”的银盘,赫然与那些奖章并列摆放着。那是2010年11月,学校送给刘永坦与冯秉瑞这对哈工大“科学伉俪”相伴50周年的礼物。

1953年,刘永坦、冯秉瑞二人共同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求学,随后留校任教。婚后,刘永坦长期在野外实验,妻子一人撑着整个家。本可以站在讲台上,刘永坦却到偏僻落后的海边一年又一年,送走了青春,如今已是皓首老者,“我们那代知识分子都是这样,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个人的追求。”刘永坦永远记得父亲说的那句话,不管将来学什么专业,都要多为国家干点事。

儿子刘兴钊在父亲刘永坦的影响下,也从事了雷达研究。一生多数时光给了雷达研究的刘永坦,教给了儿子最重要的一课,对学术的追求不是简单地“为发表而写论文”“为评职称汲汲努力”,而是要做出真正有用的研究,怎样对国家有利,就怎样去做。

时代楷模刘永坦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

刘永坦,男,汉族,1936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苏南京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的奠基人,对海远程探测技术跨越发展的引领者。致力于我国海防科技事业40年,带出一支作风过硬、能攻克国际前沿难题的“雷达铁军”。率领团队实现对海新体制探测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在成功研制我国第一部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的基础上,陆续攻克制约新体制雷达性能发挥的系列国际性技术难题,使我国新体制雷达核心技术“领跑”世界,实现了我国对海探测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先后两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刘永坦院士扎根龙江60载,一生只做一件事,一辈子推动国家对海探测领域前瞻布局,带出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雷达铁军”,铸就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海防重器,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极少数拥有新体制远距离雷达这一核心技术的国家,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卓著贡献。这位皓首雄心的老党员,用一个甲子的无悔坚守,向深爱的党、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彰显了深厚的龙江情怀和家国精神。

时代楷模刘永坦个人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

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他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从教6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电子工程领域的教学工作,先后讲授过10多门课程。在新体制雷达攻关工作最繁忙的时期,他还同时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4门课。其间,他还主编了《无线电制导技术》一书并成为全国统编教材。1999年,他又出版了专著《雷达成像技术》,获首届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图书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他说:“我这个‘双院士’称号,是整个研究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系统级创新的科研活动不太可能再允许一个人去单打独斗。因此,他提倡团队攻关和协同创新。对青年教师、对学生他都是这样要求的。在他的言传身教和苦心栽培下,他的学生中涌现出了共和国的将军、院士、大学校长、教授和国防院所总师、高科技公司创始人、高管等一大批共和国栋梁之才。刘永坦院士常对学生说:“希望还能补充更新鲜的血液,党和国家的事业需要你们。”

时代楷模刘永坦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

哈工大电信学院电子工程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于川淼认真观看了央视“时代楷模”发布仪式,深刻感悟了刘永坦院士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的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将来以所学专业知识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他说:“刘永坦院士带领团队四十年磨一剑,为祖国海防装上‘千里眼’,早已将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他身上体现的这种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感,以及对科研的认真严谨精神深深激励着每个人。作为新百年的哈工大学子,我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努力练就过硬本领,以奋斗放飞青春梦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曲佳璐刚入学时就听说了刘永坦院士的事迹,并通过学校组织的报告会了解了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刚刚通过哈工大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面试的她,明年夏天将踏上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动力,能让刘永坦先生栉风沐雨地坚守在雷达试验站?学习完坦先生的事迹后,我得到了答案——党和国家的需要便是他前行的动力。”曲佳璐说,作为一名党员,她将会把自身发展同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时代楷模刘永坦个人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我国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刘永坦院士执着于对雷达研究,一干就是一辈子。

凭借着破釜沉舟的豪情,他扎根龙江60载,40年如一日专注国防科技事业,终将新体制雷达的核心技术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填补了我国在这项领域的空白,也因此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颁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

发布会结束后,记者电话采访了本书作者——国家一级作家张雅文。“在采访刘永坦院士的过程中,他矢志报国、担当有为的家国情怀成为了我创作这部传记的‘灵魂’:他母亲用爱国诗篇启蒙他幼小懵懂的心灵,他的父亲则用家国情怀筑就他一生的脊梁,给了他深远和绵延不断的影响,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时,依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带领团队创建的新体制雷达,并不是哪个部门给的任务,也不是谁给他下达的指令,都是他主动请缨扛起重任;他人品卓然当得起‘榜样’二字,他带领手下这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苦苦奋斗了近40年,这在国内高校的科研团队中实属罕见,就是因为他为人好,处处为他人着想;他淡泊名利不争功名,每当媒体追问刘永坦成功秘诀的时候,他总是很谦虚地把成就归功于团队。”

在《为你而生——刘永坦传》新书发布会上,老院士依旧通过音频说:“我头上的光环都是党、国家和人民给的,取得的成绩都是学校和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如今获得的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在《为你而生——刘永坦传》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刘永坦在世间只走一条路,所以他不会迷路。漫漫长路只为找到那祖国辽阔海疆的守护神。”作家妙笔下老院士的雷达人生,寂寞却精彩,恬淡却壮丽,大家风范跃然纸上。

刘永坦院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哈工大的师生。“他就像一团火,温暖了一个又一个学子,点燃了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报效之心。”刘永坦院士的学生宿愿说,相信这部传记可以激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一样”与“不一样”之间,挥洒一样的青春热血,秉持一样的初心使命。

时代楷模刘永坦个人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

9月2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时代楷模”称号。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在校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哈工大师生从不同角度畅谈了学习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的认识、体会和感悟。

“刘永坦院士用一生诠释了一名红色战略科学家的初心和坚守,是全体哈工大人做人的标杆、学习的楷模、奋斗的航标,同时也充分证明,中国大地上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培养出大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表示,面向新百年,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继承和发扬以刘永坦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哈工大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加快推进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内部治理四项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培育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时代楷模刘永坦个人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

“刘永坦院士既是成就卓著的雷达技术帅才,又是善于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四十年如一日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用心凝聚了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英才,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通信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刘爱军表示,作为一线教师和基层党支部书记,一定要传承好刘永坦院士的艰苦奋斗、家国情怀精神,以“时代楷模”为榜样,为威海校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信学院电子工程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于川淼认真观看了央视“时代楷模”发布仪式,深刻感受到了刘永坦院士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的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将来以所学专业知识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作为哈工大学子,我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努力练就过硬本领,以奋斗放飞青春梦想,为建设科技强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心得体会

美丽的海滩,海鸥不时高亢鸣叫。挺立的雷达天线阵也像这聪明、勇敢的精灵,永不停歇捕捉着来自远洋的信号。

在刘永坦看来,它们仿佛早已有了生命,是团队中的“特殊成员”,凝结着很多人毕生的心血和梦想。他常跟人说:“我们团队的特点就是不服输、不低头、不怕别人‘卡脖子’,大胆往前走。”

这又何尝不是刘永坦自己的人生写照?

1936年,刘永坦出生在江苏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

他出生后的第二年,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父亲给他起名“永坦”,不仅是对他人生平安顺遂的祝愿,也是对国家繁荣昌盛的企盼。

大科学家的故事仿佛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看到了一个充满神秘的未知世界。这个少年一会儿想搭梯子上天摘星,一会儿又想下海捉鳖,各种奇思妙想犹如潮涌。

昏暗的菜油灯下,母亲常常教他诵读古诗词,陆游的《示儿》、岳飞的《满江红》,刘永坦跟着母亲一字一句,抑扬顿挫。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他至今记得,母亲每每读到这句词时那激动的神情和略带颤抖的语音。

父亲从不干涉他的志向,只一句话:“科学可以救国。”

那时他还不知,这种无法言说却令人血脉偾张的感受,就是日后影响他一生的“家国情怀”。

1953年,刘永坦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后作为预备师资被派往清华大学进修两年。1958年,刘永坦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挑起了教学科研两摊任务。

1965年,刘永坦主持并提出了国家“单脉冲延迟接收机”研制的总体设计方案,只可惜,“”打断了这项科研任务,这个醉心于科研的青年插队落户到当时的黑龙江省五常县。

插队的经历,让他落下了严重的腰病,却也锻造了他坚韧的品格。此后无论顺境逆境、时代变迁,他对科学的求索不变,少时的报国之志不改。

1979年6月,刘永坦登上了飞往英国的航班。他是“”结束后,中国第一批公派出访的学者。

那时,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伯明翰大学的雷达技术实验室,中国学生大多做的是科研辅助工作。

“我是一名中国人,我的成功与否代表着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刘永坦心里不服,他铆足了劲,在实验室里度过了无数个不眠的日夜。

他的导师曾三次挽留这位来自中国的学生,因为“其科研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很出色”。

“跟你同期来的中国学生,有的已经同意留在英国了。”最后一次,面对导师的劝说,刘永坦依旧淡淡一笑,微微颔首:“再次感谢您,人各有志。”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如今,耄耋之年的刘永坦,依然没有停下脚步。

在他的设计推动下,“21世纪的雷达”将在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领域大显身手,造福于民。

“一项任务完成了,就要开始下一项,只有研制出性能更好的产品,才能给国家交上满意的答卷。”他说。

时代楷模刘永坦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苍生蒙难,家国难安。特殊岁月里的童年经历,让刘永坦从小就对国家兴亡感受深刻,也让他将“家国”二字融入血液之中。

1936年12月,刘永坦出生在南京一个书香门第。1937年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出生刚刚一年的刘永坦就随家人开始了十余年的逃难生涯。“永坦”不仅是家人对他人生平安顺遂最好的祝愿,更是对国家命运最深的企盼。1953年,刘永坦怀着投身祖国工业化事业的决心,考入哈工大。刘永坦靠着一种远超常人的求知、求真精神和努力,在读书期间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58年,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这年夏天,他走上大学讲台,正式成为哈工大的青年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成为了哈工大“八百壮士”群体的一员。1965年春,参加了科技攻关第一战。遗憾的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完成人生第一项研制任务,就于1970年插队落户到黑龙江省五常县。1973年,他重回学校。1979年,他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被派往英国深造,也正是在这里,刘永坦的心中萌生出这样的宏愿——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