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三角形数学教案大全(16篇)

时间:2023-12-03 22:42:47 作者:灵魂曲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教师结合学科基础和学生能力水平,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合理的安排。借助以下教学工作计划的范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学设计原理。

《相似三角形》数学教案【】

本章有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一、比例线段。

(1)线段比:用同一长度单位度量两条线段a,b,把他们长度的比叫做这两条线段的比。

(2)比例线段:在四条线段a,b,c,d中,如果线段a,b的比等于线段c,d的比,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3)比例中项:如果a:b=b:c,那么b叫做a,c的比例中项。

(4)黄金分割: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线段,如果较长线段是全线段和较短线段的比例中项,那么这种分割叫做黄金分割。这个点叫做黄金分割点。

顶角是36度的等腰三角形叫做黄金三角形。

宽和长的比等于黄金数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

(5)比例的性质。

基本性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比例=====等积)。主要作用:计算。

合比性质,主要作用:比例的互相转化。

等比性质,在使用时注意成立的条件。

平行线等分线段------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延长线),所截线段对应成比例------(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延长线)相交,所截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类比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对应边成比例。

2、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对应角平分线、对应中线、对应高等)的比等于相似比。

四、图形的位似变换。

1、几何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变换。

----2、相似变换:把一个图形变成另一个图形,并保持形状不变的几何变换叫做相似变换。

----3、位似变换:两个图形不但相似,而且对应点连线过同一点的相似变换叫做位似变换。这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

4、位似变换可把图形放大或者缩小。

5、外位似(同向位似图形)位似中心在对应点连线外的位似叫外位似。这两个图形叫同向位似图形。

内位似(反向位似图形)位似中心在对应点连线上的位似叫内位似。这两个图形叫反向位似图形。

6、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k,原图形上点的坐标(x,y)则同向位似变换后对称点的坐标为(kx,ky)。

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k,原图形上点的坐标(x,y)反向位似变换后对称点的坐标为(-kx,-ky)。

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作业讲评课教案

(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简叙为: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

(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简叙为: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个三角形相似。)。

(4)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对应相等(或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

(1)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2)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3)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线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4)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

(5)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判定定理推论。

推论一:顶角或底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推论二:腰和底对应成比例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推论三: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推论四: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都相似。

推论五: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与另一个三角形的对应部分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推论六: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第三边上的中线与另一个三角形的对应部分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性质。

1.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2.相似三角形的一切对应线段(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外接圆半径、内切圆半径等)的比等于相似比。

3.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4.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6.若a:b=b:c,即b的平方=ac,则b叫做a,c的比例中项。

7.c/d=a/b等同于ad=bc.

8.必须是在同一平面内的三角形里。

(1)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2)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3)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公式要领总结: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数学教学教案【】

比例线段在平面几何计算和证明中,应用十分广泛,相对于已学的两条线段相等关系而言,四条线段成比例关系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解题的能力要求更高。在学生学完“相似三角形”一章后,我们及时组织了两节复习课,第一节课着重复习比例线段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第二节课则采取“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认为“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既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是这节课的过程描述及课后反思。

课的设计意图。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是接受性学习的补充,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本案例力争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体现:

1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本课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课前学生自己对比例线段的运用进行整理。这样不仅复习了所学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逐渐学会反思、总结,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上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操作—探索发现—科学论证”获得知识(结论)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解决问题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索方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课后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挖掘题目资源,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观察运动中的“形异实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创新,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或幼稚的想法都给予热情的赞扬。备课时思考得更多的是学生学法的突破,上课时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在不足时补充。三次恰到好处的电脑演示,向学生展示了电脑的省时、高效以及对数学实验的巨大帮助,推荐给他们运用电脑技术的学习研究方法。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学相长。

3  提升学生课堂关注点。

学生在体验了“实验操作——探索发现——科学论证”的学习过程后,从单纯地重视知识点的记忆、复习变为有意识关注学习方法的掌握,数学思想的领悟。如在原问题的取点中教师小结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学生在探究矩形的比值时就能意识地把解决特殊问题的策略、方法迁移到解决一般问题中去。在课堂小结中,学生也谈到了这点体会,而且还感悟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数学学习方法。

两点思考。

“探究式教学”意在通过给学生创设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自觉地改变原有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的探索创新精神。结合二期课改要求本案例的尝试也引发了一些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本案例是在前面的新课学习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本课的复习中对探究性学习做了必要的补充。就本课而言是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由此反思:在平时的新课学习中如何落实两者的主辅关系呢?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如何照顾到班级学生参差不齐的各个层面,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呢?对此我们还应该作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画图、拼摆等数学活动,体会了全等三角形中“对应关系”的重要作用。上一节课“相似多边形”的学习,使学生在探索相似形本质特征的过程中,发展了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归纳,反思,交流等能力。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

上述学习经历为学生继续探究“相似三角形”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和知识基础。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相似三角形》在本章中承上启下,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基础;

是解决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的常用数学模型。

即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相似三角形承接全等三角形,从特殊的相等到一般的成比例予以深化,学好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三角函数及与此有关的比例线段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

相似三角形定义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难点:

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所揭示的本质属性的理解和应用;

2、例2后想一想中“渗透三角形相似与平行的内在联系”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本节课将借助生活实际和图形变换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并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直观、形象,体现数学的趣味性。

学生则通过观察类比、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五)教法建议。

(六)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情境设置、观察类比、动手操作;让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合作探究;深化对相似三角形定义的理解和认识。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应用能力,建模意识,空间观念等,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法,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2)、能根据相似比进行计算,训练学生判断能力及对数学定义的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领会教学活动中的类比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经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类比得到新知识的能力,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表示法,会运用相似比解决相似三角形的边长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相似多边形有关概念的类比,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并领会特殊与。

一般的关系。

(2)、深化对相似三角形定义的理解和认识。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应用能力,建模意识,空间观念等,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本节课共设计了五个环节:

1、情景引入归纳定义。

2、运用定义解决问题。

3、加深理解探索规律。

4、回顾反思课堂小结。

5、布置作业。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

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1来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

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

先学后教,达标导学。

1.教学重点:是性质定理1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与性质等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1课时。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复习提问]。

1.三角形中三种主要线段是什么?

2.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3.什么叫相似比?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下面我们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见图).。

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三角形内角和》数学教案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本课是安排在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能力方面: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因此,教材很重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量、算、拼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多媒体课件、学具。

一、激趣引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生1: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生2:三角形有三个角……。

师:请看屏幕(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师: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这里,有必要向学生直观介绍“内角”。)。

(二)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心理。

师:请同学们帮老师画一个三角形,能做到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

生:能。

师:请听要求,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开始。(设置矛盾,使学生在矛盾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师:有谁画出来啦?

生1:不能画。

生2:只能画两个直角。

生3:只能画长方形。

师(课件演示):是不是画成这个样子了?哦,只能画两个直角。

师:问题出现在哪儿呢?这一定有什么奥秘?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揭示矛盾,巧妙引入新知的探究)。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师:请看屏幕。(播放课件)熟悉这副三角板吗?请拿出形状与这块一样的三角板,并同桌互相指一指各个角的度数。(课件闪动其中的一块三角板)。

生:90°、60°、30°。(课件演示:由三角板抽象出三角形)。

师:也就是这个三角形各角的度数。它们的和怎样?

生:是180°。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90°+60°+30°=180°。

师:对,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合起来就叫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课件演示另一块三角板的各角的度数。)这个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生:90°+45°+45°=180°。

师: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什么?

生2: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1.猜一猜。

师: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1:180°。

生2:不一定。

……。

(1)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师: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使别人相信呢?

生: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师:哦,也就是测量计算,是吗?那就请四人小组共同研究吧!

师: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每种类型的三角形都需要验证,先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很快完成这个任务。(课前每个小组都发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指导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合理分工,提高效率。)。

(2)小组汇报结果。

师: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生1:180°。

生2:175°。

生3:182°。

……。

(三)继续探究。

师: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

生1:有。

生2:用拼合的办法,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平角。

数学教案-全等三角形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怎样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了解全等形,了解全等三角形的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体会图形的变换思想,逐步培养动态研究几何意识。初步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围绕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这一中心,。设计一系列问题,给出三组组合图形,让学生找出它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进面引入本节问题的主题,强化了本课的中心问题-----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经历理解性质的过程。,体会图形的变换思想,逐步培养学生动态研究几何图形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

学生在富有趣味的活动中进行全等三角形的学习,提供学生发现规律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年三角形边教案数学三角形边关系教案全文

教学目标:

1.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经历拼一拼、移一移等操作活动,探索、归纳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抽象概括能力,积累活动经验。

3.渗透模型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理解两条线段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义。

教学资源:

小棒、多煤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课件)主题图。小明上学,你猜他会走哪条路?这条路与其他两条路相比有什么特点?(中间这条路直直的,是一条线段,上面哪条路是两条线段组成的,下面这条路是一条曲线。)小明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这条路最短)课件演示:三条连线比较长短(师: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2.实物展台上放三根小棒:

现在这样围成三角形了吗?谁来围一围?刚才没围成三角形,现在就围成了,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什么?(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二、操作演示,观察发现。

1.(课件出示四根小棒)有四根小棒6、5、3、2(单位:厘米)。

2.任意取三根摆一摆三角形,会有几种情况?

3.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并填写好学习单,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

4.组织全班交流:学生边说,老师边课演示。

第一种情况:6+5>3,6+3>5,5+3>6;

第二种情况:6+5>2,6+2>5,5+2>6;

第三种情况:6+3>2,6+2>3,3+2<6;

第四种情况;

5+3>2,5+2>3,3+2<5。

5.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cm)。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数学教案:找找三角形

教材内容较多表现的是生活中找到的三角形及三角形的运用,如:船帆、三角形的地砖图案、北京故宫角楼、滑梯和埃及的金字塔等。通过学生观察和寻找周围的三角形,让他们发现生活中三角形的众多存在和作用,让学生能发现三角形的异同,比较不同形态的'三角形给人不同的感受:尖头向上的三角形显得稳定、坚硬;倒立的三角形给人危险和锐利的感觉。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物体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表现,并尝试用一种方法来表现生活中有趣的三角形物体。启发学生说说、猜猜、看看和画画,让学生找到三角形,了解三角形并巳。画画三角形的物体。

1、认知目标:寻找、发现和观察生活中有趣的三角形物体,并发现它们的异同,体会不同三角形给人的不同感觉。

2、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用画、剪、撕、帖、折等多种手法来表现生活中有趣的三角形物体。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和积极创造生活美的美好情感。

寻找、发现和观察三角形的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能力。

采用不同的手法表现生活中有趣的三角形物体,并添加细节组成有趣的画面进一步来美化生活。

1课时

教师准备:准备三角形生活用品或图片、三角形的作业纸、绳子。

学生准备:准备彩笔、彩纸、剪刀、胶水等工具材料。

a.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三角形是什么样的吗?

b.出示三角形的纸片,教师补充三角形的特征。

c.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生活中有趣的三角形物体,并且把它们表现出来。

启发学生了解、寻找、观察三角形:

a.教师出示不同三角形形态的图片,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三角形。

和大师一起画三角形:米罗、毕加索。他们两个都是大画家。

b.为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教师带领他们来到操场开展活动:请学生们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或和其他同学合作表现出不同形态的三角形,由此感受不同三角形给人产生的不同感觉。

c.在学校中、教室中寻找有趣的三角形:红领巾、三角尺…

d.欣赏课本中古今中外典型的三角形物体:建筑、玩具、设施等。让学生们更进一步地发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作用,从而产生表现三角形物体的欲望。

猜猜看:滑梯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物体,尝试用多种手法来表现有趣的三角形物体。

a.出示三角形物体,尝试用多种手法来表现有趣的三角形物体。

b.教师示范:在实物投影仪上画三角形。讨论:你们还有什么手法来表现三角形的物体呢?激发学生表现的兴趣。

c.出示图片:用多种手法表现的有趣的三角形物体:色彩画、剪贴画、线条画等。

d.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想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什么有趣的三角形物体。

学生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们在三角形的作业纸上制作:剪贴或绘画等。

小组合作,把三角形的作业“串”在绳上作彩旗,既展示作业又装饰教室。

年三角形边教案数学三角形边关系教案全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练习一。

2、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1、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如让学生思考,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2、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手画)。

4、完成教科书p4、4。

5、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形,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巩固练习。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2、3来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

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

先学后教,达标导学。

1.教学重点:是性质定理的.应用.。

1课时。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复习提问]。

[讲解新课]。

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得出性质定理2.。

同样,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得出命题.。

此题学生一般不会感到有困难.。

教材上的解法是用语言叙述的,学生不易掌握,教师可提供另外一种解法.。

解:设原地块为,地块在甲图上为,在乙图上为.。

学生在运用掌握了计算时,容易出现的错误,为了纠正或防止这类错误,教师在课堂上可举例说明,如:

2.重点学习了两个性质定理的应用及注意的问题.。

教材p247中a组4、5、7.。

中考数学《三角形》考点:相似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1:斜边与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的两直角三角形相似。

直角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直角三角形相似,并且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也相似。

射影定理。

初三数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计划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是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九年级数学第三章《图形的相似》第四节《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内容。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在学生认识相似图形,了解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本课时首先利用“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来探究得到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继而引导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通过类比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是今后进一步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成功方面:

1、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5、通过学习,部分学生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的计算和证明;。

6、本节课基本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2、少数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知如何观察,如何验证;。

3、少数学生在探究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定理时,不会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证明;。

4、学生做练习时不细心,出现常规错误,做题的正确率较低;。

5、由于学生基础差,配合不够默契,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果一般。

三角形内角和数学教案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探究活动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尝试着将数学文本、课外预习、课堂教学三方有机整合,在质疑、解疑、释疑中展开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本课是安排在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能力方面: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因此,教材很重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量、算、拼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学生已经掌握三角形特性和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但不一定清楚道理,所以本课的设计意图不在于了解,而在于验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研究问题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交流、比较、评价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1、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过程,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运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等具体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年中考数学复习资料:相似三角形

定义:三个角分别相等,三条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判定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判定2: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判定3: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判定4: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中考数学相似三角形考点

考核要求:

(1)理解相似形的概念;。

(2)掌握相似图形的特点以及相似比的意义,能将已知图形按照要求放大和缩小。

考点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有关定理。

考核要求:理解并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一些几何证明和几何计算。

注意:被判定平行的一边不可以作为条件中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使用。

考核要求: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为基础,抓住相似三角形的特征,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考核要求: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包括预备定理、三个判定定理、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并能较好地应用。

考核要求:知道重心的定义并初步应用。

考点6:向量的有关概念。

考点7:向量的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考核要求:掌握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