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论文题目(模板19篇)

时间:2023-11-16 17:33:26 作者:翰墨 人文地理论文题目(模板19篇)

范文范本提供了各种类型和主题的示例,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小编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

人文地理论文

(一)补充鲜活的社会、经济素材,弥补地理考察的不足。

由于经费的限制和对学生人身安全的担忧,当前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地理考察缺失的现象。原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体会、感悟到的鲜活的人文社会事项,却只能通过传统课本中的文字来“想象”。即便是在有限的地理考察中,由于地理学所涉及的现象宏观性较强,在一般走马观花式的考察中所能获得的知识非常有限。比如对区域产业布局的调查,若能在发改委等宏观战略决策部门进行考察,并结合对区域内知名专家和决策者的访谈,则学习效果将大幅度提高。而由于种种原因,上述考察根本无法在现实地理考察中实现。往往仅仅是在产业园区内乘车浏览或者在厂外大致参观一下,充其量可以参观一下产业园的展览馆,看一下宏观规划。这无疑使考察的深度和效果大打折扣。

(二)借助多学科专家视角,拓展知识面。

由于目前媒体的专业化程度提高,财经类节目的采访深度在逐渐提高。视频资料中有一些记者针对著名经济学家、文化学者等相关领域专家的'访谈类节目,若能根据课程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观看,则能起到拓宽知识面,加深理解认识深度的效果。毕竟,在知识高度专业化今天,要求人文地理教师能够无所不知是不现实的,只能借力其他专家弥补本身的知识缺陷。此外,通过教师的引导,也可以使学生在观看中体会到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对地理学视角的独特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调节课堂氛围,形成多感官刺激,优化学习效果。

虽然课堂讲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课堂教学的主导。但纯粹听觉的刺激,时间久了易造成“刺激疲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师会通过改变声调、改变话题来解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若能在学生产生“刺激疲劳”的时候,适当改变一下刺激的方式,也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视频资料具有听觉、视觉综合刺激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使用视频多媒体资料,可以形成对学生的多重刺激,有效避免“刺激疲劳”。

二、基于视频资料的课堂教学效果调查。

本研究对笔者所教授的大二及大三地理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了95份无记名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3份。其中,大二学生65人,大三学生28人。在这些班级的课堂教学中,均穿插使用了相关的地理教学视频。

(一)使用视频资料的必要性。

45.1%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必要,51.6%的被调查者认为必要,也就是说超过90%的被调查者认为视频资料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使用是非常必要的。

(二)使用视频资料教学的有效性。

80.6%的被调查者认为效果非常好或好。感觉效果一般的占18.3%。

(三)视频资料的使用方法。

65.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在课堂中间穿插播放片段,34.4%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集中时间完整播放。

(四)视频资料的选取。

81.7%的被调查者认为纪录片帮助最大,44.1%的被调查者认为行业调查类视频资料帮助最大,37.6%的被调查者认为专家访谈类视频最有帮助,而只有15.1%的被调查者认为讲座类最有效。当被问及哪一类视频资料的教学效果最不好时,66.8%的被调查者认为讲座类视频教学效果不好,15.1%的被调查者认为专家访谈类视频资料不好,而只有5.4%的被调查者认为纪录片类视频资料效果不好。

(五)开放性问题。

问卷还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关于学生对视频资料参与教学过程的建议”。结果显示,学生对视频资料参与教学过程普遍持欢迎态度,但同时对于视频资料的使用方式提出了建议,如视频资料不宜过长,视频要注重时效性,教师应根据视频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对应的讲解以及组织同学们一起讨论等。

三、结论。

(一)结论。

1.视频资料对于人文地理课堂教学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通过理论层面的逻辑推导和实践层面对实际授课效果的调查表明,视频资料对于人文地理课堂教学意义重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地理考察的匮乏,提升学生的地理学观察分析能力具有较大帮助。从反馈来看,学生也普遍欢迎这种教学形式。当然,视频资料的课堂教学只能是辅助地位,不能取代教师课堂讲授的主体地位,即便是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对视频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点拨,并阐明与本课程内容的相关性,否则教学效果将不会太理想。2.视频资料时效性要强,播放时间需简短,播放方式需灵活穿插。从调查问卷来看,学生对视频资料的时效性要求较高,这也与人文地理学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发展实际有关。此外,视频资料的播放一般不宜占用整节课的时间,尽量控制在20分钟以内。播放的形式采用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比较好。3.视频资料应以纪录片、行业调查、专家访谈类为主。调查显示,学生对于纪录片、行业调查类以及专家访谈类视频资料较为欢迎。而对于讲座类则不感兴趣,或许是与视频讲座的形式与教师课堂讲授的形式基本无异,容易造成学生“刺激疲劳”有关。

(二)待研究的问题。

首先,本研究所调查的对象仅为地理科学大二及大三学生,且以大二学生为主,因此,后续研究将继续加强对大三学生及大四学生的调查分析。其次,本研究所用于调查的课堂教学内容仅限于“人口地理学”及“中国经济地理”,因此,对人文地理其他课程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作者:高鑫黄佳妹廖家丽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人文地理论文

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学科生活化、人文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注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中职人文地理教学应将人文地理知识接受、知识探究、知识创新以及学生自身专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情境—探索—认知—质疑—活化”模式来搭建学生人文地理知识生成的阶梯。

一、开展情境教学,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如何才能提升人文地理教学的生动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呢?以《商业选址的案例调查法》为例,该课内容牵涉到门槛人口、商圈理论等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学习兴趣不高。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事先就市内、校园及周边某超市展开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调查,如周边人口数量、构成职业、购买能力、消费习惯等;地理因素分析,如周边交通线路、公交站点、停车位数量、交通管理情况等。待到正式课堂时,教师即可将这些抽象理论转化为学生手中的数据,进行盈利能力、市场饱和指数运算等。这种调查数据的应用,加上教师的有效讲解和重要知识点板书,可将抽象的时间、空间、经济活动思维具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加深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知识点的把握度,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重难点的理解、思考和探究。

二、开展探究式教学,提升实际问题处理能力。

探究是人文地理的核心,也就是如何理解人文地理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发现相关规律。中职学生大多已经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对一些人文地理现象产生疑问,但往往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思考不能切中重点,归根结底是探究能力较弱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问题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做好一般人文地理问题的逻辑示范,把握问题关键进行探究。第一,三大原则,包括抓住主要矛盾,比如教师可以以城市地铁修建为例,让学生不能仅把思维局限在方便工作、生活方面,更应从经济转移、产业转移、城市规划这些人文地理要素方面考虑;假设条件提问——假如本城市内没有某造纸厂,经济和环境会怎样;逆向思维提问——假如没有上下大坝,长江流域生产和生活会是怎样。第二,三大步骤: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第三,引导学生质疑,提升探究价值。并不是所有的思考都是有价值的,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课本内容及问题答案的'质疑。在重点、难点、疑点的教学中,先鼓励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探究、自我解答和自我创新,寻找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再将问题和现象还原到生活中来。

三、改革评价。

方法,情感、技能、价值有机统一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中职人文地理考核往往以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为考核关键,考试性质和考试模式相对单一,给学生带来较大压力,影响到学生人文地理的探究热情。因此,可考虑增加中职人文地理评价方式:野外考察、实习结果考评,如本地区工业布局考察,旅游地理、农业地理考察等;人文地理专题调研评价,如本市城市交通、城市环境、城市cbd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案例调研,如笔者学校对周边经济、文化、环境、产业等方面的影响等,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力;人文地理论文写作,学生可自行确定写作主题,拟写提纲、形成体例、整理资料并经调查研究后完成论文。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中职人文地理教学需加强课堂的生动性、有效性,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着力于学生的课堂参与、知识生成、自主探究水平的提升,重点培养学生地理知识迁移能力和地理思维逻辑能力。因此,教师应注意多元教学方法的开发运用,强化地理的人文性和生活性;学生要切实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遇到问题时,师生间有机交流,只有不断探寻、努力积累,才能使中职人文地理教学变得有序、有效。

人文地理论文

【论文摘要】: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时欧美正涌动着人文主义思潮,它带动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学就是其一。

文章主要探讨了人文地理学的含义与发展历程,并对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

人地关系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

它与自然地理学被并列为地理学的两大支柱。

人文地理学包括的分支学科有经济、城市、人口、部落、旅游、社会、文化、政治、军事、民族、行为、感应地理学等等。

人文地理学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和拉采尔,当时称为人类地理学。

由于他们过分强调“地对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泥坑。

20世纪2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韦达白兰士及其学生白吕纳提出“人地相关论”称其学说为人文地理学。

他们的观点成为人文地理中“或然论”的理论基础。

本世纪20年代始,地理学注意的重点逐步转向社会科学,离开了单纯的地球科学,探讨地理学新起点的各种学说竞相争鸣。

各种学说的共同点都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都抛弃了以往那种“自然为因,人生为果”的命题,从人本主义出发,探讨人地关系。

3。1研究的主要内容[2]。

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空间”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的两个核心论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其内容主要包括:(1)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2)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4)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连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尽管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趋明显,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可能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2研究的主要方法[3]。

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们已经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方法:(1)意识形态观念学。

寻求知识的社会或政治的支持理由或目的。

(2)认识论。

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有关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假设(我们认识了些什么?我们是如何认识的?)(3)本体论。

支持理论或观念体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设(什么可以被认识)。

(4)方法论。

一套可以应用于进行调查研究某种现象的计划和程序。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社会、空间、地方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论。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表现为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这克服了以往拼盘式或形式综合的缺点,体现了当今地理学走向统一的趋势。

4。2加强了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

加强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并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商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

其中旅游地理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迄今为止,已在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旅游客源市场与游客行为、游客空间结构、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地形象设计与营销、生态旅游与持续发展、旅游影响等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少数研究成果同国际水平相比已无明显差异,如旅游地综合个案研究、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旅游环境容量、国内旅游者行为规律、主题公园的研究等。

4。3密切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4]。

如对农村工业化的研究。

中国乡镇企业高速增长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带动,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相关研究包括乡镇企业影响因素及环境,农村工业化差异,产业联系与农村工业发展,外向型农村工业的省际差异分析等。

其它新兴领域还包括企业发展的地理学研究,农村乡、村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等。

4。4理论研究逐渐加强。

中国地理学的理论建树不多,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相比,理论研究又较为薄弱。

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判断、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具有滋生新理论的土壤,但我们的理论建设却滞后了,这与重实践轻理论的大气候有关,也与人文地理学一开始就表现出与国土规划相结合的特点有关。

可喜的是,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4。5服务于决策和管理的应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支柱。

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属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学的决策支持系统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资源的开发、重大项目的选址等领域,随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的兴起,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与决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区域经济战略和区域政策,城市和农村发展等成为人文地理学应研究的热点。

4。6研究技术的多样化。

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学都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归纳解释,从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科学、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关系,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gis技术在城市规划、区域发展、资源开发方面的大量应用,人文地理学研究技术手段的丰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可以认为当代人文地理学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从宏观进人微观。

5。结束语。

中国现代的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论是在鸦x战争后通过传教士、外国学者和归国留学生传入中国的。

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受前苏联自然科学体系的影响,人文地理学逐渐被经济地理学取代,直到1979年才提出复兴中国人文地理学。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空间最广阔的大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经济也日新月异。

与此同时,原有的社会制度、历史遗存文化、社会结构形态等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国家的发展。

中国需要发展人文地理学,而且中国也具备了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肥沃土壤。

浅谈人文地理学论文

考研终于结束,一段忙碌的生活立即开始。我考了两年,都进了复试,并且第一次的名次和分数都高些,特别是名次高很多。可是,第二次上了。发此贴的目的:一为回馈论坛里面前人的帮助;二是有关中大人文地理的帖子,一直感觉蛮少,所以我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多多交流;第三、纪念下我考研的那些日子吧。

一战,我是大四开学,9月份准备的,认为这个时间还是够的。我觉得自己一直还算认真的吧,除了10月份老师让我保研时就结了一阵子,没学习(好吧,承认是自己坐不住)。本科是所211部属师范学校,人文还是可以的,主要是高考为自己没报中大的遗憾以及想换个学习环境,就没保研。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

专业出题灵活,就只说说我关于专业课的复习吧!可能和很多人不一样,我自开始准备考研时就直接看专业课的书,《人文地理学》这本是重点看了n遍(实在记不清了,越多越好),再是《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区域规划》等看了2、3、4遍不等,因为有很多内容是交叉的。没做好的是,《自然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只看了两遍,加上自己以前学的时候掌握的不是很好,所以这部分得分不多。这个,还是早些复习多看几遍的好。另外,我打印了近几年中大本专业老师的文章,有50多块钱。

一战初试主要是数学没发挥好,我的数学成绩还是不错的,可能考试时抱的期望比较大,思想负担过重,很多会的题都没写出来或是写错。可见,考试时心态非常关键。根据中大考数学的特点,我复习数学主要是三本书:同济第六版高等数学上、下册和浙大概率。看和做了三遍吧!没用别的资料了,上次108,这次考了130+,呵呵,还是那句话――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澹已经写了好多,却没说到重点。

二战,很多人会觉得我思想负担很重,我的回答是没有,可能我就是没心没肺的额毕业后,独自在一个偏僻的地方生活、复习,没认识的人,觉得一个人默默地学习还蛮好的。感觉第二年,自己的心境很平和,静下心思考了许多问题,成长了许多。初试成绩第二年没第一年的好,主要是数学上去了,别的下去了。说实话,这次该是吸取了上次的经验,复习也更有针对性,考得更好才对,有点难以接受。不嗦啦,下面进入重点。

复试。

第一次,主要是英语考的不好,也是许多人深恶痛绝的英译中。再则,专业课表现平平,结果被后面的同学挤掉了。考试总是这样几家欢喜几家愁,当时也没顾得上伤心就联系调剂。华南师大的一个老师让我过去他们学校,说问过愿不愿意跟着他做学习,我的分数在他们学校蛮有优势的,听说那个老师很不错的.就去了。可是,准备了他们学校的复试大半个月,结果告诉我:同样是中大调剂过来的,比我低30多分可以去复试,而我不用去了。这时候,别的学校的复试大多已经结束,没机会调剂到别的学校了。

我说这些并不是诉苦抑或是责怪那个老师,没有意义,我想说的是:调剂的做多手准备。这时候,我也不愿意回自己的学校,毕竟保研都没去,现在回去也太・・・那个啥了。接着,要毕业了,忙着和同学聚会,也没机会伤心,时间久了感觉也淡了。直至毕业,我都没真正下决心要再考,只是偶尔说说,想着去工作吧!我是喜欢学习、看书,可是实在讨厌一天到晚坐在同一个地方看那几本书,苦逼的很。就去一公司上班,在广州还是好找事的,当然前提是要求不要太高了。早上八点上班,晚上转钟两点睡,不要问我是啥破公司,我只上了一天班。

所以,还是读书好啊!接着考,分数线下来:300,进入复试。

这次考试也没啥好说,3月复习直至考试,主要是专业书(初试看的书看一遍)和英语口语话题准备(用笔记本写了很多,可惜没用到),还有论文(注意英文部分的摘要哦)。看到很多人对复试抱怨很多,我心里反而平静起来,一路下来自我感觉可以,所以最后被录取也没感到奇怪(呵呵,我的分数并不高)。

写得有点凌乱,但是我想还是有一点思路的。我想,有人看到我写的东西有点小小的感想,也就不费我这一个多小时了。

祝好!

()

人文地理论文

第1章绪论。

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4)学科的交叉性。

1.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2.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1)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2)功能文化区: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3.文化的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

(1)扩展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特点是空间上的相对联系性。

a、接触扩散: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b、等级扩散: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c、刺激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2)迁移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点是文化上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空间上不连续。

4.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5.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6.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7.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代表人物:拉采尔、森普尔和亨丁顿。

8.可能论:也称或然论,它不是强调环境与人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与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代表人物: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和白吕纳。

9.适应论:是英国地理学家p.m.罗克斯比提出的。他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10.生态论:是美国地理学家h.h.巴罗斯提出的。他在192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地理学为“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11.环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学借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的。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客观规律可寻的。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

12.文化决定论:在人地关系中出现一种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观点。因为在这种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故称之为文化决定论。

13.和谐论: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世界各国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农业发展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虽然在各国的重视下,一定范围内的问题得到解决,单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还是有所加重。为此,一些地理学家提出人地关系应当和谐的思想。这种思想即为人地关系中的和谐论。

14.汤恩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1)挑战与应战:环境向人类挑战,人类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人类文明。

(2)逆境美德: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反。五类逆境: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的刺激和遭遇不幸的刺激。

(3)中庸之道:逆境与挑战的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结果反而走向相反。

1.经验主义方法论:其基础是归纳法。有以下两个特点:一,观察是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断定,得出结论。二,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

2.实证主义方法论:它和逻辑实证主义有很大的联系,而且它的引入有了很多的变化:一、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二、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彩了演绎逻辑。三、加强发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但是又有着很深的不足:(1)经济决定论的.趋向。(2)实证主义模型含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3)地理系统是开放我多变量系统,难以模拟实验。

3.人本主义方法论:其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而且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趋向,把客观存在看作为人的心理构造,构成人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世界。

4.结构主义方法论:其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有两点:(1)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2)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解释人文现象。但是它还不完善,不系统,影响力小。

5.遥感技术:是指使用各种传感器,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收集、记录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再经加工处理获得地物的图像和数据信息,从而揭示地物特征的一种综合性技术。

6.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从而建立起来的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1.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2.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3.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4.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5.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6.种族:即人种,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7.地理人种: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8.种族主义:是指一种以种族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反科学理论。种族歧视是指压迫种族的统治阶级敌视、迫害和不平等地对待种族的行为。种族压迫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其他种族实行掠夺和奴役的行为。

9.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个历史范畴。

10.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第5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1.传统农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以自给自足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

2.敞田制:是指庄园内的农户在各耕作区获得耕种的长条份地,在作物收获以后,各农户均将自己耕作地段的篱栅或沟渠废除,敞开供庄园内农户共同放牧牲畜。

3.现代农业:又称商品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

(3)使用机械、化肥、高产种子,单位面积产量高;(4)农场规模大;(5)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

5.现代农业类型:(1)种植园:靠大量劳力,实行集约式生产,专门生产某一种经济作物。如加勒比海诸岛、美国东南部、南美东北部、中美、非洲和亚洲的一些沿海地区。(2)谷物农业:生产小麦、玉米、水稻,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和欧洲等。皮包农场(农场主只需带个提包就可以进行其经营活动)、农业企业(大型的、高度机械化的商业农场);(3)牲畜育肥农业: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五大湖以南、地中海沿岸、大西洋、波罗的海沿岸、巴西东南部;(4)乳品业:适应城市居民对乳制品的需求,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一些乳加工制品的农业。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区、瑞士、法国等地大城市郊区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5)市场园艺业: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的农业。(6)大牧场:规模大、雇用牧工、产品投向市场。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干旱地区。

6.农业景观:是人作用于自然的综合表现和积累。既包括农田景观、农村聚落形式和建筑形式,还包括土地利用形式等。

7.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形式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

第6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

1.产业结构:主要是指各类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与相互联系。

2.第三产业: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全球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等。

3.第四产业:即以计算机和通讯设备行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

5.第五产业:即以精神文化生产方式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业。

6.文化产业: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7.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环境中一切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有用的物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人文地理学论文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下设的二级学科,从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本科专业的人文地理学专业课程要求以文化地理学为基础,以研究人地关系为核心,课程体系涵盖社会、人口、经济、语言、宗教、民俗、自然、行为、政治等诸多内容,是高等学校地理学本科专业基础课。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紧随时代步伐,具有鲜明的时空性,涵盖当前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城镇一体化、新经济技术开发、旅游开发等诸多热点问题。因此,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范围广、知识面宽、学科之间的综合性与交叉性强,老师和学生都需要具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多学科知识。在现阶段,综观各高校的人文地理学教学手段和方法,主要还是采取“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体现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适应性的教学改革应围绕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将实践教学融入到各教学环节中。

课程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学方法选择、应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适应性的课程教学方法要有利于达到师生双边交流的良好效果。

1.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融合,突出“人才工程理念”。

人文地理学需要融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因此,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需要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进行宽口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gis、测绘等实用技术教育的传输,还要使得学生具备人文历史、市场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学、管理学学科的基本素养。学生不仅具有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还要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是人文地理学在专业课程设计时需要具备的基本理念。

2.加强启发式教学,培养综合素养。

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建立,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导精神。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师通过设问、指导等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总结学习方法、发表看法、参与讨论,发挥教学和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得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相得益彰,课堂气氛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在人文地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力开展课堂与课后讨论,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理论去思考和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给他们创造发表不同见解的环境和平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应用性思维。师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都能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或进一步的指导,使学生们能够抓住兴趣点,促进学习。

3.强化实践教学,密切联系产业。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非常重要。人文地理学学科要求学生能够解决诸如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土地价值评估和旅游资源开发等社会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用到调查、模拟、考察、比较和模型分析等多种的方法去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师和学生运用这些方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社会研究方法的训练过程。很多基本概念存在于课本中,它们虽然非常重要,但是大多都比较抽象,通过教师的口头讲解或课件演示虽然也能帮助学生理解,但是其效果去远远不如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体验、探究、理解与总结。通过实践学习,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难度。因此,相关的高等学校教学机构不能把师生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应该花力气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教学研究合作基地和建立校内实验教学中心。校外的研究基地能够给学生提供调查与考察的环境,校内的实验中心则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比较和模拟。

4.注重案例教学,提高技术能力。

案例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去分析和研究已发生的问题个案,把现实案例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教师案例讲解、学生讨论、撰写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环节,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案例教学将能够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旅游专业、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门基础理论,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现实指导性。同时它还是一个与多学科理论交叉、综合性十分强的学科。因此教学机构要下大力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科学设置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灵活选择和使用教学设施,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科学合理地设计授课内容。人文地理学教学要加大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的使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其创新思维与能力,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具备专业动手能力与时代关怀的复合型人才。

人文地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

【论文摘要】:

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就是时欧美正涌动着人文主义思潮,它带动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学就就是其一。文章主要探讨了人文地理学的含义与发展历程,并对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人文地理学就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人地关系就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它与自然地理学被并列为地理学的两大支柱。人文地理学包括的分支学科有经济、城市、人口、部落、旅游、社会、文化、政治、军事、民族、行为、感应地理学等等。

人文地理学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和拉采尔,当时称为人类地理学。由于他们过分强调“地对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泥坑。20世纪代,法国地理学家韦达白兰士及其学生白吕纳提出“人地相关论”称其学说为人文地理学。他们的观点成为人文地理中“或然论”的理论基础。本世纪20年代始,地理学注意的重点逐步转向社会科学,离开了单纯的地球科学,探讨地理学新起点的各种学说竞相争鸣。各种学说的共同点都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都抛弃了以往那种“自然为因,人生为果”的命题,从人本主义出发,探讨人地关系。

3.1研究的主要内容[2]。

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就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就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学可以说就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空间”和“地方”就是人文地理学的两个核心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其内容主要包括:(1)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2)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4)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连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尽管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趋明显,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可能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2研究的主要方法[3]。

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们已经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方法:(1)意识形态观念学。寻求知识的社会或政治的支持理由或目的。(2)认识论。知识就是如何获得的?有关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假设(我们认识了些什么?我们就是如何认识的?)(3)本体论。支持理论或观念体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设(什么可以被认识)。(4)方法论。一套可以应用于进行调查研究某种现象的计划和程序。人文地理学就是研究社会、空间、地方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论。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表现为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克服了以往拼盘式或形式综合的缺点,体现了当今地理学走向统一的趋势。

4.2加强了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

加强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并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商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其中旅游地理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迄今为止,已在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旅游客源市场与游客行为、游客空间结构、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地形象设计与营销、生态旅游与持续发展、旅游影响等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少数研究成果同国际水平相比已无明显差异,如旅游地综合个案研究、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旅游环境容量、国内旅游者行为规律、主题公园的研究等。

4.3密切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4]。

如对农村工业化的研究。中国乡镇企业高速增长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带动,就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相关研究包括乡镇企业影响因素及环境,农村工业化差异,产业联系与农村工业发展,外向型农村工业的省际差异分析等。其它新兴领域还包括企业发展的地理学研究,农村乡、村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等。

4.4理论研究逐渐加强。

中国地理学的理论建树不多,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相比,理论研究又较为薄弱。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判断、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具有滋生新理论的土壤,但我们的理论建设却滞后了,这与重实践轻理论的大气候有关,也与人文地理学一开始就表现出与国土规划相结合的特点有关。可喜的就是,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4.5服务于决策和管理的应用研究仍然就是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支柱。

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属应用性较强的学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学的决策支持系统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资源的开发、重大项目的选址等领域,随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的兴起,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与决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区域经济战略和区域政策,城市和农村发展等成为人文地理学应研究的热点。

4.6研究技术的多样化。

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学都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归纳解释,从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科学、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关系,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gis技术在城市规划、区域发展、资源开发方面的大量应用,人文地理学研究技术手段的丰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认为当代人文地理学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从宏观进人微观。

5.结束语。

中国现代的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论就是在战争后通过传教士、外国学者和归国留学生传入中国的。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受前苏联自然科学体系的影响,人文地理学逐渐被经济地理学取代,直到1979年才提出复兴中国人文地理学。中国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空间最广阔的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经济也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原有的社会制度、历史遗存文化、社会结构形态等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国家的发展。中国需要发展人文地理学,而且中国也具备了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肥沃土壤。

参考文献。

[2]林珍铭.二十一世纪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优化和创新[j].内江科技,,(8).。

[4]赵建吉.试论人文地理学中的分析与综合[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8).

浅谈人文地理学论文

我叫xx,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xxx地质大学,专修人文地理专业,本人在大学期间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熟练掌握了人文地理学、地图与测量、水文水资源、气象与气候学、经济地理学、环境质量评价与规划、地质地貌学等课程,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本质层次去看待大气、水文、土壤等和专业相关的事物。同时,为提高视野和素质,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和选修了法律,国际贸易、中西道德论比较、人际关系心理学等非专业的知识。能使用office、photoshop、visualbasic、mapinfoarcviewgis等各种计算机软件进行电脑操作。在校期间,曾担任地理科学专业学习委员,参与组织领导班里各项活动。专业团支部多次被评为优秀团支部,组织开展的摄影展、书法比赛和其它各种活动深受好评,特别是地理科学专业特色活动“石头记”(岩石矿物展览)更深受学院领导赞扬。同时,多次以个人和代表学院身份参加学院学校举办的乒乓球、合唱、运动会等各种活动和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经过四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些,为自己取得了自信,养成了严谨务实、积级肯干、耐心负责的敬业精神,锻炼出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有信心胜任将来的工作。社会,迎接挑战,本人将在学习和工作中继续进行自我提升!

在这即将挥手告别美好大学生活,踏上社会征途的时候,我整军待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新的生活环境中,去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峰。

会计论文题目

3、浅谈如何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4、小型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

5、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思考。

6、集团公司会计委派制研究。

7、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发展的探讨。

8、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9、浅析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10、对资产减值会计有关问题的思考。

11、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12、会计计量对企业会计收益的影响。

13、谈会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要求。

14、谈如何做好一个出纳员。

15、商誉的计价与会计处理初探。

16、论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17、论企业成本核算与分析。

18、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19、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

20、浅谈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

21、浅析如何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监管。

22、试论虚假信息产生的原因及治理。

23、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

24、对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思考。

25、论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不做假帐。

26、浅谈企业的`诚信管理。

27、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初探。

28、新时期企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探析。

29、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探析。

30、或有事项会计处理浅析。

31、会计集中核算的利弊分析。

32、浅谈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

33、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探讨。

34.新会计准则对会计监督的影响。

35.刍议现代经济下的融资租赁。

毕业论文题目

3、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火墙技术。

4、校园网站设计。

4、数据库语言编写学生学籍管理。

5、个人电脑安全意识如何提高。

6、浅析计算机病毒及防范的措施。

7、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及防范措施。

8、二十一世纪的计算机硬件技术。

9、计算机最新技术发展趋势。

10、计算机病毒的研究与防治。

11、论述磁盘工作原理以及相关调度算法。

12、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的维护和探索。

13、c语言教学系统设计。

14、浅谈子网掩码与子网划分。

15、微机黑屏故障与防治研究。

16、虚拟局域网的组建与应用。

17、学校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

18、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

19、浅谈搜索软件对网络安全的影响。

20、浅谈办公自动化网络安全。

21、防火墙技术的研究。

2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习网站。

23、单片机的`应用。

24、磁盘阵列的安装、设置、技巧。

25、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课件制作。

26、嵌入式internet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及研究。

27、web服务应用研究与设计。

28、数字逻辑课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实现。

29、因特网的出现及发展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30、c++课程设计报告。

31、局域网的安全攻防测试与分析。

32、无线局域网的组建与应用。

33、windows2003server操作系统探讨。

34、网页的设计与应用。

35、office各组件的相互数据交换。

36、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分析。

37、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调试。

38、个人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39、计算机网络故障的一般识别与解决方法。

40、计算机辅助设计现状及展望。

41、浅谈autocad绘制二维图形的方法及技巧。

42、音频功率放大器。

43、安全网络环境构建(网络安全)。

44、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5、数据库应用。

刑法论文题目

摘要:在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各种工业和城市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当前,超标排水、排气、排污、重金属污染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给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为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打击环境犯罪,用法律途径惩治环境犯罪行为,促进我国社会生态环境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犯罪的刑罚迫在眉睫。因此,本文将在分析当前我国环境犯罪相关刑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完善环境犯罪刑法做进一步的研究,以为打击、惩治环境犯罪提供充足的法律依据。

关键词:环境犯罪;刑法;问题完善。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障,然而当前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已经给社会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进一步完善环境犯罪相关刑法,既能充分发挥刑法在惩治违法犯罪行为方面的教育、震慑、惩治作用,又有利于帮助人们树立环保意识、规范环境保护行为。然而当前我国相关的环境刑法还不完善,其作用发挥的还不够彻底。因此,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犯罪的相关刑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我国环境犯罪刑法的重要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由于人类前期的对生态环境的不断索取和破坏,导致当前雾霾、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使得很多国家纷纷走上了通过立法来打击环境犯罪的路子。因此,完善我国环境犯罪刑法是保护我国当前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也带来了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改善当前生态环境。近年来,国家提出了一些环保策略,对改善生态环境有所帮助但效果有限,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仍然在不断恶化,环境污染问题正逐步由城市向农村扩展,污染程度也在不断加大。研究表明,生态环境破坏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水土流失、酸雨等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给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也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想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控制环境犯罪行为,离不开环境犯罪刑法的不断完善。特别是针对当前我国现行环境保护环境相关法律中存在的系列问题,进一步促进我国相关刑法的完善已经迫在眉睫。

二、当前我国环境犯罪刑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客体、保护范围不明确。

在对我国当前环境犯罪相关法律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当前我国法律中对环境犯罪的客体的界定十分不明确,有时甚至存在无法确定环境犯罪客体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离不开传统的立法模式,由于当前我国相关环境犯罪的刑法立法仍然采取传统的立法模式,而环境犯罪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最终导致环境犯罪客体界定模糊的问题。此外,我国环境犯罪的保护范围也不明确,我国当前的环境犯罪刑法虽然对常规的环境违法行为做了相应的规定,然而却对水土流失、噪音污染、非建筑引发污染等新的环境问题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导致在处理一些环境犯罪行为过中出现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问题。

(二)归责不科学。

当前我国的环境犯罪刑法对环境犯罪的归责方面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并缺乏有效的追责机制。虽然我国社会各界对环境犯罪行为都普遍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然而对环境犯罪的惩治方面仍然存在低限度处罚的问题,甚至对于一些环境破坏行为就采取警告、行政处罚、经济制裁等措施一了了之,而没有严格的明确责任。这些现都,不利于保护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反而为一些个人和企业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带来了可乘之机,必然会导致我国的环境问题和环境犯罪行为的不断加剧。

(三)对环境危险犯规定不足。

一般而言,对环境造成的实际危害结果是当前我国现行环境犯罪法律来界定环境犯罪行为的必要条件,然而由于环境犯罪具有持续时间长、行为持久性等特点,必然导致以此来惩治环境破坏行为不但根本无法起到预防和惩治环境犯罪的刑法立法目的,而且还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不可扭转的影响。当前,我国这种事后处理的环境犯罪刑法模式使得刑法预防和惩治环境犯罪方面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因此,进一步完善环境犯罪刑法对环境犯罪危险犯方面的规定,明确环境犯罪的范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立法不完善、可操作性差。

在充分调查和研究当前我国现行环境犯罪刑法的基础上,发现当前我国现行的.环境犯罪刑法将环境犯罪行为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同等对待处理,这根本无法满足打击和惩治环境犯罪的实际需求。从本质上而言,环境犯罪行为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环境犯罪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要比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更大、更深远。因此,当前我国现行环境犯罪刑法中这一规定根本无法体现对环境犯罪的惩治决心和重要威慑力,导致对环境犯罪的处理可操作性差。此外,当前我国环境犯罪刑法对一些环境犯罪行为的相关罪状存在描述迷糊、界定不明确等一些纰漏和问题。

三、完善我国环境犯罪刑法的相关思路。

(一)进一步明确界定保护客体及保护范围。

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当前环境犯罪刑法中存在保护客体、保护范围界定模糊的现象,完善我国环境犯罪刑法首先要明确界定犯罪客体和保护对象,才能充分发挥我国环境犯罪刑法在保护当前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职能和有效作用。其次,完善我国环境犯罪刑法还要进一步扩大对环境保护的范围,特别是针对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出现的新的破坏环境的问题。环境犯罪刑法只有,不断的从保护生态环境的层面寻找新的突破口,才能够真正的发挥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和有效性。

(二)明确环境犯罪的相关责任。

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环境问题不断突出,一些个人和企业环境破坏行为和环境犯罪屡教不改,部分社会个人和群体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这些现象的存在与环境犯罪刑法打击力度不够、归责不明确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导致我国环境犯罪刑法根本无法充分的起到预防和惩治环境犯罪的作用。因此,我国环境犯罪刑法必须进一步明确对环境犯罪的相关责任,加大对环境犯罪的打击和处罚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起到预防和惩治环境犯罪行为的效果。

(三)增设危险犯的规定。

危险犯,即“以行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发生某种危险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当前,我国现行环境犯罪刑法中没有对危险犯的相关规定,而增设对危险犯的规定可以有效地预防以破坏结果来规定犯罪而带来得对环境破坏不可扭转的损失。在我国环境犯罪刑法中增设危险犯的规定,能充分发挥刑法对环境犯罪的预防作用,可以在环境破坏最终结果发生前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环境破坏行为进行遏制,以达到达到惩治环境犯罪的目的。

(四)设置独立立法体例。

通过对当前我国环境犯罪刑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并没有对环境犯罪设置独立的犯罪类型,而将环境犯罪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混为一体,这必将会影响环境犯罪刑法对环境犯罪的打击和惩治力度。因此,我国必须采取对环境犯罪独立立法的相关措施,基于环境犯罪的本质及特点出发,通过独立立法来加大环境犯罪刑法的威慑力和法律效力,以充分发挥其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总而言之,环境犯罪刑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针对当前我国现行环境犯罪刑法中存在的系列问题,我们必须不断的完善环境犯罪刑法才能够应对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出现的环境问题,才能真正的起到提高人们环保意识,打击、惩治环境犯罪行为的重要目的。

文档为doc格式。

浅谈人文地理学论文

摘要:文章界定了成人通识教育的内涵,探讨了成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明确了成人通识教育内容的选取原则,论述了人文地理学知识作为成人通识教育内容的适宜性,最后提出了人文地理学知识在通识教育中的体现策略。

一、成人通识教育的内涵。

成人教育狭义上是指国家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类教育形式,与电大教育、自考教育、业余教育、函授教育并列,经考试录取,学成后发放统一的毕业证,而广义上的成人教育就可以理解为:学习对象为成人的教育形式,其内涵可以扩展到非国民教育体系。所谓成人通识教育就是在成人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具体来说就是成人教育中通识类知识的教育,并且此处所指的成人教育是广义上的成人教育。国内外的学校教育中,通识教育往往作为一种常态课程内容,并有日趋增加的趋势。目前,通识教育在我国成人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虽有所增加,但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的价值取向明显,通识教育内容长期被认为是成人教育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且成人通识教育内容的设置也存在诸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探讨成人通识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成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探讨。

(一)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总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知识更新速度也很快,学校教育背景下的个人存量知识已经很难满足人们长时间的应用需求,接受再教育已经成为人们适应社会发展步伐的必然选择,再教育过程中除了要进行专业化的知识培训外,通识教育内容也应该有所体现,而且出于非就业目的的成人教育中,成人通识教育则是其教育的重要内容。比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智能手机、电脑等高新科技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千家万户,而很多人缺乏甚至没有相关知识的储备,自主学习还存在一定困难,此类成人通识教育便能够帮助人们摆脱困境,以适应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需求。现代科技在不断变革和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很显然深刻影响着成人教育,给成人通识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1]。

(二)人们主动学习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接受教育已经不再完全是出于谋生等功利性的目的,越来越多的人把学习作为一种自我提高的需要,这恰恰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相契合。随着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并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今天成人的学习已由原来为了学历和文凭的提高而逐渐转变成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成人教育往往过于注重专门化的职业训练,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道德、文化及生活通识性知识的传授,而这与人们时下的学习需要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偏离,恰当的成人通识教育知识能够满足人们在这些方面的需求。

(三)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

建国后至今,我国国民文化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国民整体的文化素质,尤其是受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必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供多种途径的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成人教育因其特殊的人群背景使其在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目标下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而成人通识教育无疑是成人教育中的重点内容。通过向成人传授通识类知识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知识存量,而且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从长远来看,起到了“授人以渔”的效果,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三、成人通识教育内容的选取原则。

(一)生活相关性原则。

成人社会有成人社会的特征,成人教育也是如此,和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成人通识教育最基本的功用就是提高成人学员的社会生存能力,当然成人通识教育还有其他功用,在此不再赘述,但从基本功用探讨成人通识教育的内容就应当具有生活相关性,因为与生活无关则意味着某种专业深度,而这与通识教育基本内涵并不相符。生活相关性知识在成人通识教育中有所体现,就减少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摸索、甄别所花费的时间,同时,这也符合人们认知的一般心理规律,“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将知识引向深入。

(二)综合性原则。

所谓综合性原则就是摒弃学科分化的偏见,从综合视角去学习知识,这也是通识教育在世界各地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成人教育对象中的绝大多数并非学科专家,即便是学科专家其专业性教育也可以从非通识教育内容中获取。可以说,综合性原则既是通识教育的内在属性,又符合成人教育的一般特点,当然是成人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广泛适宜原则。

广泛适宜性原则指的是成人通识教育的内容对其教育对象应该具有普遍适用性,即不应因学习基础差异而使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呈现较大差别,这就需要成人通识教育内容首先具有一定的基础性,而且教学方式等也应符合这一原则,比如说成人通识教育内容应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性过强的专业术语,授课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并做到深入浅出,以利于学员理解和掌握。

四、人文地理学知识作为成人通识教育内容的适宜性探讨。

人文地理学也称人生地理学,它是探讨人文现象和规律的一门科学,故而与人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可以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这一点我们从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名称中就能够窥知一二,人文地理学按其研究对象可以划分为如下分支学科:人口地理学、旅游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军事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同时,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因此,人文地理学知识作为成人通识教育的内容非常合适。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人文地理学知识也有着同样的特征。人文地理学知识综合性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综合性、整体性与复杂性,人文地理学侧重于从区域的视角探寻人文地理事物、人文地理现象,而这些事物、现象内容复杂,并且彼此间或与其环境间亦同样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由此而提炼出来的知识体系当然也就遗传了这种综合性[3]。人文地理学知识综合性的另一个来源就是学科交叉性,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理论等都涉及到诸多学科的交叉,从文理分科的角度看,人文地理学本身就是文理综合学科,总之,人文地理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综合体,一个区域的内核将诸多人文、自然学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学科间的碰撞与融合又通过人文地理规律体现出来。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知识结构明晰,人们的已有生活经验,中小学相关领域的知识都可以作为人文地理学深入学习的先前学习基础,人文地理学课程呈现也大多都是从直观到抽象,对于成人通识教育学员具有广泛适宜性。另外,人文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识基础。

(一)广播电视中播放人文地理学专门课程及科教纪录片。

广播电视具有受众广泛,播放灵活的特点,是传播通识类知识的有效渠道,人文地理学专门课程就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专门课程的方式加以体现。目前此类专门课程在我国电视节目中已有所体现,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人们学习观的逐渐进步,这类节目的收视率一定会越来越高,电视台在获取良好口碑的基础上也能收获不错的经济效益。科教纪录片是人文地理学知识在广播电视中体现的另一种方式,并且在国外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美国《国家地理》和《探索》在全球145个国家通过有线网络等各种渠道播出,成为覆盖全球的最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之一,中国很多电视台也采购和播出《国家地理》和《探索》频道的节目,但是这些节目中涉及中国的题材很少。可以说,增加人文地理学相关科教记录片的制作,对于传播人文地理学知识是大有裨益的。

(二)在网络课程中增加人文地理学相关课程。

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各种形式的网络课程也日益增多,在网络课程中增加人文地理学相关课程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步伐,也是人文地理学知识推广的有效途径。网络课程形式各异,有各高等学校、初等学校的网络精品课程,也有各大网站推出的各类免费课程,还有个人自主开办的相关课程,甚至有些课程学习内容是通过社交通讯工具、博客等传播和推广的,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人文地理学相关课程的有效载体。当然,目前网络上一些课程资源的传播游走于法律、法规的边缘,比如很多网络免费数据库采取上传者自主上传的方式获取课程相关资源,然而这些资源往往未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内容的可靠性很难甄别,这样并不利于包括人文地理学课程在内的网络课程的可持续供给,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遏制,总之,清洁的网络课程资源环境更符合网络课程学习者的利益。

诚如前文所述,人文地理学适宜作为成人通识教育的学习内容之一,而且鉴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成人学校中普遍存在“重专业、轻通识”的特征,将人文地理学课程纳入到成人学校课程中是必要的,在操作层面上也是可行的。成人学校教育中的人文地理学课程属于通识课程,与一般学校地理科学相关专业课程应该有所区别,课程内容除了人文地理学经典理论的内容外,还应该增加人文地理学实践案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课程中设置部分实践课程,从而更好地激发成人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人文地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成人学校的人文地理学教师也应该不断探索和革新教学方法,增加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这一点主要是考虑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时空尺度都比较大,传统教学手段不利于学生的充分理解[4]。

参考文献:。

[1]宋广伟.成人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j].科技咨询,2007(11):128.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毕业论文题目

3、基于新时期工商管理职能的思考。

4、工商银行经营发展战略研究。

5、中国石化集团重组的效应分析及策略研究。

6、工商资本下乡种粮的增收机制--基于案例的实证分析。

7、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设计与优化。

8、产学研用“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9、商业银行电子供应链金融与风险控制研究。

10、浅谈工商管理在企业转型中的重要性。

11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1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设数字媒体营销课程探索。

13、大数据提升工商行政管理服务和监管能力。

14、基于在线评论的产品选择方法。

15、绿色创新绩效评价研究述评。

16、基于消费众筹的”互联网+“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预售模式研究。

17、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效应分析。

18、工商资本下乡种粮的增收机制。

19、基于共词网络分析的我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0、电子营业执照及其在工商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中的应用。

21、平台型网络市场”平台-政府“双元管理范式研究--基于阿里巴巴集团的案例分析。

22、工商管理中的系统性风险与应对措施解析。

23、黄金岛游戏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24、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监管制度研究。

25、中国信达金融不良资产商业化经营模式的研究。

26、企业和谐评价指标构建。

27、某市农产品物流供应网络设计探讨。

28、企业”黄金周“管理。

29、物流企业效益评价。

30、运输企业效益评价。

31、施工企业效益评价。

32、论安全与人本。

毕业论文题目

3、巧妙创设幼儿园精神环境,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4、体验式教学在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5、幼儿园区域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探究。

6、让幼儿园成为幼儿艺术创作的摇篮--浅谈幼儿艺术活动的指导。

7、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8、浅析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提问策略。

9、关于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探讨。

10、幼儿园户外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张掖市民乐县为例。

11、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探索。

12、农村幼儿园职初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的调查分析。

13、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4、浅谈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困境与方法。

15、“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儿园主动学习环境创设。

16、幼儿园美术欣赏与信息技术整合探究。

17、浅谈新时期幼儿园管理工作。

18、试论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课题如何拓展。

19、农村幼儿园开展早期阅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20、幼儿园数学教学如何实现快乐学习。

21、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中创造力培养策略研究。

22、农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与解决对策。

23、浅谈山东胶州秧歌在幼儿园舞蹈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

24、藏汉两地幼儿园传统美术教学特色比较研究。

25、幼儿园需要合理的安全机制。

26、幼儿园空间色彩规划。

27、如何开展幼儿园数学教学。

28、幼儿园活动课刍议。

29、浅谈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有效性策略。

30、浅谈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创意开展。

31、一餐一饭,安字当先--浅析如何加强幼儿园食堂食品安全管理。

32、论生命关怀理念下的幼儿园课程评价。

33、幼儿园混龄教育、课程构建研究回溯与展望。

34、欠发达地区幼儿园骨干教师职业价值认同研究--以广东省韶关市为例。

35、探讨如何提高乡镇幼儿园管理水平。

36、论幼儿园视频监控的利与弊。

37、幼儿园游戏精神的偏离与回归路径探析。

38、“差异教学”:幼儿园教学的重要预设。

39、大班额下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优化。

40、幼儿园美术园本课程内容取材的探索。

41、关于幼儿园开展形成性评价的思考与建议。

42、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差异性教学分析。

43、建构主义视角下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方法的探析。

44、浅谈幼儿园大班额户外游戏活动的有效组织与策略。

45、幼儿园小班务工子女心理特征初探。

46、甘肃民间手工艺术在幼儿园的继承与创新。

47、贵州省仡佬族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8、幼儿园益智区材料投放策略。

49、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的实践与探索。

50、播种绿色传承希望--吉林省延吉市新苗幼儿园生态文明纪实。

会计论文题目

一般来说宜小不宜大,宜窄不宜宽,题目太大把握不住,考虑难以深入细致,容易泛泛而论。有些大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多则上万字,论文的选题越大越好,岂不知选题越大越空洞,不能准确的、具体的去阐述,而应该结合自己实际,从小处着手,仔细研究,把选题做精,做透彻,做具体。

二、论文的选题要有实用价值,不能脱离实际。

有些大学认为,学问越深越好,选一些别人陌生的领域去研究。其实不然,论文的选题要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要和大众关心的话题中去挖掘,引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进一步论文整体面貌和特点。

三、论文的选题要新颖,要有独到见解。

一篇成功的毕业论文,选题要有新意,何为新意,就是论文中要有新观点、新看法、新见解,标题是一篇论文的灵魂,好的标题可以吸引人们的眼球。只有这才能达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四、论文的题目要规范,言简意核。

选题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力求简括、高度浓缩。

五、论文的选题还要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着手。

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选题,自己平时有所关注和积累资料,才能比较好的去掌控和把握,去潜心研究和挖掘。论文写作是一个时间相对较长,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又很辛苦,没有兴趣或有反感的情绪是很难顺利完成。

六、建议关注热点,切入点要新颖。

从何处入手,怎样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每一位大学生特别注重的问题,因为选题的切入点恰当与否、准确与否,将直接决定毕业论文的质量。研究的重点、难点要鲜明地列出,研究内容观点新颖、重点突出、难点明晰,创新见解要基本形成,不能让观点淹没在内容中。

德育论文题目

6新课程背景下的全员德育研究与实践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建设研究

1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的研究与探索

2学校德育与家长学校发展研究

3家庭教育成功模式创建与推广研究

4”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

5学校,家庭,社会青春期一体化模式的实践研究

三学校德育方法,途径,评价研究

1道德教育方法,途径年级层次探索

2构建学校与德育基地合作互动工作机制的研究

3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综合德育功能的研究与探索

4新时期社区教育有效模式探索

5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与研究

6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的研究

7以社会实践为德育载体的可操作研究

四学生教育工作研究

1特殊生教育的有效尝试(单亲家庭学生,学习困难型学生,行为习惯偏差型学生,心理状态失衡型学生,留守子女学生,外来工学生,弱势群体子女学生)

2学生养成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生命教育,青春教育期性健康教育等研究与探索

五班主任工作及德育队伍建设研究

1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及培训工作的路径研究与尝试

2班主任工作管理与考核实践研究

3新时期主题班会,家访,家长会形式探索

4建立激励机制,优化班级管理的创新实践

1学校心理教育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2减少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对策研究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4学校心理团训的尝试与反思

5心理健康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模式的研究

七网络德育研究

1大众传媒,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及对策研究

2校园网络阵地建设与管理研究

3德育与学校网络生活切入点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人文地理学论文

信息社会的地理学有何特点,会如何深刻影响当今社会经济,我们必须有个清楚的认识。信息具有地域性、扩散性、再生性、网络性,这些特征不仅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正在作为一革命性的力量左右着我国新的政治经济格局的形成。例如,社交网络改变了社会政治格局、网络金融改变了社会经济格局,其背后都隐含着信息的地理性。所以,信息地理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信息地理学是研究信息社会地理特征的一门新型交叉学科,以区域数字化的信息资源、网络链接为对象,研究社会经济网络化所产生新的地域特征、时空特征的新型地理学。不同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那样的大规模的物质生产,那样物质和能源则是主要资源,信息化社会中信息资源起了主要作用。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是第一重要资源,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信息资源将成为信息地理研究的重要方面。信息产生在一定的区域基础上的,或者有ip标识、或者是其他资源的数字化。各地区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体系中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位不同形成了具有不同区域特征的信息组合,或者不同地域来源、或者不同ip标识的信息,可见当今的信息是具有地域特征的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映射。

信息社会中网络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构成社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社会信息化的动力源泉。网络技术在生产、科研教育、医疗保健、企业和政府管理以及家庭中的广泛应用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而且,网络拥有巨大的创新、整合能力蕴藏着无数的财富宝藏。所以,信息地理学中的网络特征成为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信息地理学将研究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区域差异及它产生、传播、利用规律,信息是依托一定的地域(或产业系统)基础上的,区域的差异带来了信息效益的差异,这反映出区域系统中信息势的差异。信息势可较好地反映信息社会的区域新特点。它由以下几方面来构成:(1)区域系统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的能力;(2)网络系统捕获、扩散信息的能力;(3)区域形成、聚集、处理信息的能力;(4)区域网络设备建设水平等。

信息地理学是建立在信息经济、网络经济与人文地理学基础上的,旨在解决信息在网络环境中各个区位、等级、规模的城市体系中怎样生成、处理、传播、集聚、作用、反馈;从网络特性这一观点来看待区域经济问题,可制定区域发展政策,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信息社会由于引进新的生产力要素――信息资源和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等)使得社会发生革命性变化,旧的观念正在为新的观念所取代。为此,提出信息地理重要四原则:

(1)时空观念。信息革命加快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了社会经济循环,产生出更多的效益。一方面区域间的时空距离正在变短、另一方面又延伸了在线服务时间、可达空间;网络使得区域合作更加密切频繁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输、处理速度倍增,信息的时效性、实时性带来了当今社会的快节奏高效率,消弱了传统地理学中的中心地、区位论等理论影响。

(2)网络关系。互联网、交通网使得区域之间的关系已逐步变为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网络不停整合所有资源、产生新需求、提出新技术,产生出大量的溢出效益。我们现在在互联网上掘出一个个的产业金矿,而不是挖自然界破坏环境,经济在走向信息化、网络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现在生存在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地理世界)、虚拟世界。依托现实世界,人们更多地在虚拟世界进行生产交易等。这一切都是基于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国内、国际的经济格局也随着日益发达网络关系的建立而发生重大的调整和重构,国家和国际问所致力的通讯信息网络、计算机网络、交通网络动摇了传统的社会经济关系,也改变了区域自然资源在社会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3)数据化再生能力。对社会政治经济资源的数据化成为社会变化的主要特征,数据信息资源成为社会最有价值的资源。数据被各个部门、区域所拥有所割据拥有地域归属特征。数据必须有明确的指向,归属,或者ip址才能发挥精确的作用。将现实社会通过数字化映射到虚拟世界,加快了信息化的步伐。信息资源具有再生.再积累、再加工、再扩散、再利用的能力,从而形成大数据。数据已经是信息社会的重要资源,利用云计算手段挖掘数据可以获得极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4)双空间观。人类生存空间发展成:地理空间、虚拟空间两种。地理空间不断映射到虚拟空间,虚拟空间融合了网络空间、信息空间。地理空间是信息的发源地和产生信息地域差异的原因所在,信息的地域性的产生是在区域原有的产业基础上由于市场意识、科学、技术、文化水平等的智力差异造成区域利用、扩散信息能力的不同而形成的。双空间结构使得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扁平化、时空压缩;虚拟空间延伸了地理空间,社会运行更加畅通、节奏加快、效率更高。

2信息地理景观。

从这个矩阵结构里面我们看到了建立在传统社会基础上的信息地理景观,这个景观比传统的景观多了网络系统和信息系统。可以这样认为,农耕社会地理景观是初级的不完善的,如婴幼儿一样,网络神经系统还没有发展完善,这里权当网络要素相当于其神经系统,随着工业社会的逐步成熟,也一定要有完备的网络神经系统才行。没有网络和信息的社会是僵硬的、失活的、呆滞的、不成熟的;有网络的是畅通的、成熟的、发达的;而有信息的社会才是灵动的、活跃的、有生命的、也是有经济效益的。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地理逐步成为主流的地理学,随之而来的信息地理景观势必成为一种新的景观现象蕴含了丰富的社会经济文化内容。

3信息地理学的研究的前沿领域。

为此以下几个方面将成为信息地理研究热点:

3.1大数据与信息资源。

信息是当今社会的灵魂和最有用的资源,基于大流量、大数据和用户关系图谱,现在信息社会流量为王,谁拥有大数据谁就拥有未来。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由于信息是社会经济数字化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在信息空间中的映射,其具有地域性、再生成、再利用、再扩散等大数据特性。每日的浏览网页、智能手机上网、行业产业数据等都蕴含着空间位置、潜在客户、未来发展等信息。如何分析这些大数据数字化进程、所表达的数字世界的本质、数字经济等显得非常重要,是深入发掘利用信息地理资源的重要途径。

3.2网络关系。

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的神经系统、标志着社会的成熟度。人类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并逐步实现移动互联,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特征,地理被叠加了丰富的网络,区域被网络化、数据(信息)被网络化,所以出现了新的时空特点。深入阐述信息地理学的网络关系――交通网、互联网、移动网、物联网等特性将是信息地理重要的研究内容,对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及相关政策具有深刻影响。

3.3空间特征。

线下空间与线上空间融合并存,互为依托;是移动空间与地理空间并存。物联网通过gps-gis实现空间位置管理。如,京东o2o通过与社交、地图、搜索、本地生活、当地便利店等的合作形成完整的线上空间与线下空间。网络主权是依托地理行政边界的,也就是传统的户籍归属的,你拥有中国国籍,你必定受制于归属地的管理。借助虚拟网络世界,你可以分布在世界任何地方,但是,人是有地域归属的所以在信息社会里存在着这样的信息地理特征:虚拟空间+地理空间=有地域特性的移动空间。基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分析,分析信息(大数据)所隐含的位置信息、空间信息、权属信息将成为信息地理研究热点。

3.4智慧城市。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地理空间信息等信息技术,从网络连接到数据生成管理再到自动控制正把我们的世界塑造成智慧社会智慧城市。正如吴基传指出“智慧城市建设带动各行各业技术升级和替换创新了社会经济管理发展,提高社会信息化和运行效率,改变了人民生活方式节奏”。这些带来新的具有鲜明信息化特征的地理现象或地理景观是信息地理研究的又一热点。

3.5虚拟特征。

现在人类生存在两个世界,地理世界(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互联网实现了人-人-物之间的全面连接,形成一个映射真实社会的虚拟世界,也就是真实地理的虚拟映射,对这个虚拟世界的分析也就是准确分析真实地理空间。

参考文献:

[1]沙晋明,史源英,李小梅.《信息地理刍议》.中国信息导报,.8.

数学论文题目

摘要:

要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数学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注重激发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数学课堂真正活跃起来。探讨了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旨在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效率互动。

初中数学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还要培养初中生的数学素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坚持“以教为主导,以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激发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一、构建情境激趣,有效引入新课。

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引入新课,使初中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比如,讲初中数学轴对称的相关知识时,我创建了教学情境:我首先带领学生动手操作,在一张纸片上滴一滴墨水,然后将纸片对折压平,再重新打开,让学生观察两滴墨水之间的关系。初中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都踊跃的进行尝试。在学生操作之后,我总结出轴对称的概念: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翻折过去,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即两个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为了拓展初中生的思维,我鼓励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的例子。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在初中校园的普及,给初中数学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极大地提高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初中数学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的特性,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比如,讲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我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初中生欣赏拼图活动,从而体现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初中生的形象思维,促进数形结合思想的形成。

然后,我在多媒体课件上给初中生进行专题的讲解和训练,巩固初中生所学的知识,引导初中生运用勾股定理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开展师生互动,注重主体地位。

一堂高效的数学课必须要有师生互动,数学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这样才能够体现出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组织互。动活动时,数学教师要注重初中生的主体地位,优化初中生的思维习惯,鼓励初中生自主探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比如,讲初中数学《中心对称》,首先明确教学目标,要让初中生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以及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尺规作图能力。我带领初中生进行复习提问:什么叫轴对称?轴对称有什么性质?作出四边形abcd关于点o的旋转180度的图形。然后我设计了师生互动的小魔术,让初中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掌握中心对称的相关知识。数学教师拿出若干张非中心对称的扑克和一张中心对称的扑克,按牌面的多数指向整理好,请一位同学任意抽出一张扑克,把这张牌旋转180°后再插入,再请这位同学洗牌,最后展开扑克牌,数学教师马上确定这位同学抽出的扑克。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学习兴趣非常高。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养成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好习惯。

四、优化评价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优化评价策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差异化的评价策略,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一次数学测试以后,班级中的一名学生成绩下滑较为严重,我并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与他进行沟通,帮助他找到原因,鼓励他不要放弃。一堂数学课上,学生的参与度有多大,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度和广度如何,与数学教师的课堂评价具有直接的关系,数学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给初中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抽象性特点,数学教师要善于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锻炼初中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初中生的数学素养,从而使初中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我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初中生的个性特点,选择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引发初中生的数学思考。比如,讲初中数学《圆》,初中生已通过折叠、对称、平移旋转、推理证明等方式认识了许多图形的性质,积累了大量的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因此,教学时我设计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初中生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如防治“传染病”,人们增强了卫生意识,大街随地乱扔生活垃圾的人少了,人们自觉地将生活垃圾倒入垃圾桶中,a、b、c为市内的三个住宅小区,环保公司要建一垃圾回收站,为方便起见,要使得回收站建在三个小区都相等的某处,请问如果你是工程师,你将如何选址?通过积极引导,帮助初中生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

[1]李丽娟.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效率[j].成功,2010,(05).

[2]韩从军.浅谈如何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08):19―20.

刑法论文题目

摘要:任何的正当防卫都应受其正当性和合法性约束,即实施正当防卫采取的防卫行为本身及造成损害的结果必须要有限度,构建法律的目的在于保护法益,正当防卫保护的利益与造成的损害利益至少是具有相当性的,否则会侵犯其他利益。本文在对正方防卫及其必要限度分析的基础上,探究正当防卫必要限度在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正当防卫;防卫限度;必要限度;分析。

一、正当防卫概述。

正当防卫是大陆法系刑法上的一种概念。是指从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利益出发,在面对正在进行中的不法侵害,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而不负刑事责任的法律概念。从法律条文理解的角度,笔者认为构成正当防止有四个条件主要包括:一、起因是不法侵害;二、对象是不法侵害者;三、时间要求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四、在必要限度之内。其中就正当防卫的防卫限度问题,学界争论较多,也是笔者分析的重点。

二、正当防卫必要限度含义。

任何权利和义务都应当是对等的,法律在给予公民正当防卫权利的同时必定也会赋予其相应的`义务,而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则是公民在行使正当防卫权力时必须遵守的义务。根据刑法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一)“明显超过”的含义从字面意思理解,所谓“明显超过”,即防卫超过必要限度在程度上不属于轻微的,一般人凭感觉可以能清楚容易地认定。(二)“造成重大损害”的含义所谓“造成重大损害”是指防卫者行为导致的损害是重大而非轻微,这里的损害包括人身和财产伤害。法律的构建是为了保护法益,而正当防卫制度也应当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法律,重大损害则是指保护的法益与造成的损害之间相比过于悬殊、未能真正达到保护法益的目的。(三)“必要限度”的标准我国学界有关“必要限度”的理解有多种学说,包括“基本相适应说”、“客观需要说”以及“适当说”。“基本相适应说”认为防卫行为的性质、手段、强度和后果,要与不法行为的性质、手段和后果大体相适应,才能成立正当防卫,这里的相适应并不要求完全对等。而明显超过侵害行为,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就是超过了必要限度。“客观需要说”又称为“必要说”,认为足以制止住不法侵害的客观需要是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适当说”综合了前两个学说观点,从两个方面考虑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一方面要考察防卫行为是否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另一方面还要判断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行为是否基本相适应。笔者认为“适当说”更符合法律的要求,能够更好地制止正在发生的法律侵害,更好地保护法益。(四)“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与“重大损害”的关系学界有关“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与“重大损害”之间的关系,有三种观点,包括“并列说”、“交叉说”和“充要说”。“并列说”认为两者是并列的逻辑关系,只有同时具备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以及造成重大损害两个条件时,才能被认为超过必要限度。“交叉说”更多地表达了一种逻辑关系,认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可以造成重大损害,造成重大损害的后果可能超过必要限度也可能没有超过必要限度。“充要说”则认为造成重大损害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佐证,关键在于明显超过必要限度而非造成重大损害,认为造成重大损害是包含在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逻辑关系里的,即只要超过必要限度一定会导致重大损害。笔者更同意“并列说”的观点,在正当防卫的构成中两个要素缺一不可,实质上两者也是有机统一的,这样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正当防卫制度,更好地保护法益。

三、正当防卫必要限度运用到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司法实践过程中,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一直是较难认定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司法执法人员,综上分析,对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应当从防卫程度以及防卫导致的后果两方面进行考虑,还应该结合具体案件的各种主客观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认定正当防卫的结果限度时不能进行硬性规定,应当给予一个弹性空间以便更好地达到更好的法律适用效果;而在认定强度限度时,不可脱离防卫者的心理因素、环境条件、防卫时间等其他条件因素,必须做到具体案情具体分析。

四、结语。

在正当防卫制度中防卫限度问题一直以来是学术界以及司法实践中较难界定的问题,而学术界对于防卫限度的理解有不同学说,笔者认为防卫限度应该包含正当防卫的强度及结果限度,即“明显超出必要限度”与“造成重大损害”之间应当是并列的逻辑关系,在司法实践过程中,也应该从正当防卫的强度及结果限度两方面着手,同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做到具体案情具体分析。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