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工业统计调研报告(通用19篇)

时间:2023-11-09 15:55:33 作者:字海

调研报告还需要明确目标受众,以便针对性地提供相关信息和建议。如果您需要撰写一份调研报告,可以参考以下范文,帮助您更好地完成任务。

工业统计调研报告范文

自从进入办公室以来,在部门领导以及同事的帮助支持下,紧紧围绕生产统计中心任务,服从工作安排,加强学习锻炼,认真履行职责,全面提高了自己的思想熟悉、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现将我本榨季的工作情况简单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个人修养。

第一、认真加强思想改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来到生产部以后,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统计的知识,我根据领导的安排及以自身工作的需要,在工作的同时先后学习了电脑知识和一些统计知识等,使我对于统计工作有了初步的熟悉,这将对我以后更好的进行统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本榨季10月,经组织培养考察、支部大会通过,我光荣的加入了预备党员的队伍。

第二、积极肯干,不怕苦累。在工作上坚持“事事保持积极主动、尽力而为,决不懈怠”的工作准则。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处于何种环境中,均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保证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工作。从车间到办公室,思想上没有预备、时间上没有过渡,一到岗马上投入紧张工作中,虽然两个岗位存在着时间松紧的差异、工作方式方法的变换、角度心态的调整等多个问题,但在自己的努力下,顺利克服。

第三、团结同志、虚心请教。因为刚调到办公室工作,对业务还不是很熟悉,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惑和不解,每当这时,我就会主动向工作经验丰富的同事或领导请教;对同志们提出的意见、建议甚至批评,我都会虚心接受、认真反思;被人误解时,我也会会心一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无论在哪个部门,都能与同事们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争取获得一个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能够拥有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工作起来也会更加舒心、更加起劲儿。并且积极参加各种义务劳动。

二、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工作。

第一、统计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我平时的工作重心,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状。大公司领导对统计工作也逐渐的重视起来。这就要求我的报表工作将要更加的精益求精,同时也将激励我更好的做好统计工作。

第二、每月和库房沟通,按时对员工劳保进行发放,始终把工作做到前面。

第三、在榨季生产过程当中,积极配合部门,对拣果人员进行了补充招收和各班组的人员分配。并且在榨季初期对部门员工的服务工作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对更衣柜的钥匙更换和重新配发,对员工提出的要求,隶属范围的都力所能及的给予了满足和帮助。

第四、团支部工作,作为团支部组织委员,我发挥了我最大的能力,进行组织和配合党工团及办公室的工作。先后开展了乒乓球、拔河、篮球等文体活动和十一、元旦、元宵晚及知识竞赛。并且,我提出了利用无菌袋纸箱进行刻字并积极要求这项工作由我来完成,此举不仅仅是废品再利用,更重要的是给公司节约了开支,先后受到办公室和党工团的多次表扬。第五、坚持对多功能厅的开放和设备及卫生的维护。多功能厅是我们大家学习培训,娱乐活动的场所。对他的维护,不仅是我的责任,更是我的义务。在平时我就时常对多功能厅的音响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对卫生进行打扫或督促值班人员,从而使我们的活动场所保持干净,舒心,使各种活动或培训所需的后勤保障得到充分的保证。

总之,生产部是我公司的中枢要害部门,身处其中,我能够做到识大局、顾大体,积极学习,工作主动,不计较个人得失,圆满完成各项交办事项。同时,也看到自己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缺点:

一是工作细节方面还不够注重,只考虑工作大致做的差不多就行了,有些细节工作忽略了,不到位,使工作有瑕疵。

二是服务仍不到位,有不少事情需要提醒着才能做到,对情况变化不够敏感,在对有些工作的领会上还没能完全吃透。

三是写作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多学习,以更好地促进本职工作。

今后,我将继续发挥自身的优点,认真改正存在的缺点,加强学习,多虚心求教,多动脑思考,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使工作水平能有质的提高,为我公司多做贡献,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

工业统计调研报告范文

近十年来,在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的文化观念影响下,城市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的休闲欲望使休闲装成为一个新的服装行业。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休闲服装的需求不断增加,并逐渐在服装行业占据主导地位。面对如此巨大的休闲服装市场,各种服装厂商争相生产休闲服装,如纯装、班尼路等。在本文中,“以纯”和other本尼路”对休闲服装进行了详细的市场调查,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1、商业理论和组织结构。

本尼路(东莞市莞城区郑茜路西城文化广场分店)。

一信(东莞莞城商务中心东南分店)。

pure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中国的时尚之都”东莞市虎门镇是东莞东岳服装有限公司旗下的休闲品牌之一,纯休闲服装,具有浓厚的都市生活气息,行业的纯艺术气质,崇尚“ho”(h-h-healthyh-happyo-openopen)生活方式。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和世界各地有5000多家专卖店。致力于通过提供物美价廉的时尚服装来引领客户的服饰文化和生活方式,成为客户的第一服装品牌,打造国际领先的时尚服装零售品牌。他被授予“中国名牌”还有“中国驰名商标”等待荣誉。纯投资多区域设立配送中心;通过专卖店直销和加盟店销售,以国内首家加盟的形式运营。目前,中国大陆有3000多家专卖店(加盟店),分别位于香港和东南亚。

2.产品仿制。

伊春和本尼路都以休闲装为主导风格。

本尼路:“本尼路”产品特别适合比较含蓄,注重材质,追赶潮流的客户。他们善于收集当季流行元素,比如将潮流成分渗透到服装的配色和各种搭配的里料中,不仅深入流行潮流,而且穿着舒适、大方、自然。

纯粹:纯粹的产品设计比面料加工组合更重要,如厚薄、单色、彩色等,独一无二,给人的感觉是“休闲优雅”设计手法简洁明快,衣领的独特设计和正面的不对称设计都为服装注入了清新的感觉,紧跟时尚,简约大气,温和而富有朝气,能体现现代新青年,自由而创新,舒适而雅芳,沉稳而激情,简约的时尚追求和向往。

多样服装有五大系列,包括休闲装、运动装、s女装、童装、职业装。

本尼路有休闲服,毛衣,西装,衬衫,牛仔裤,羽绒服,裙子。

质量价格。

本尼路和伊春都非常注重产品质量,引进先进的设备和严格的检验体系,确保高产品标准;价格方面,纯专卖店产品价格在100-500左右,而班尼路产品价格相对较低,适合学生。

3.存储图像。

本尼路:本尼路入口由本尼路及其品牌生命几何组成。标牌以金典黑为底,收银台设在白墙上,柜台由金属材料制成,安装普通衣服,门由玻璃推拉门制成。都体现了贴近群众的设计,简洁明了,给人一种常态感,更贴近群众。简单紧凑,体现了本尼路的经营理念。室内装修、灯光、庭院定位设计、庭院整洁、背景音乐协调,形成了舒适的购物环境。

纯:不同地区的纯店整体装修风格可能不同,但并没有脱离整体框架。不管店铺大小,第一个直观印象就是“tide”。纯橱窗设计采用落地窗模式,既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他的作品,又在顾客面前充分展示了他对时尚的看法,让顾客不用进店就能吸引。同时落地窗的设计也为品牌推广提供了一个窗口,可以说是“一举两得。采用木质乳白色展示架,模特陈列在展示架顶层,不占太多空间,陈列效果好,因为顾客进门就能看到。此外,充分利用木格子层也让店铺看起来井然有序。作为展示柜,给人的感觉是简约但不简单,能给人最大的视觉冲击。

4.商店环境。

本尼路:位于几条商业街的交叉口,多为学生购物中心,附近还有其他服装鞋包品牌店。

纯:首先,它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十字路口旁,靠近百家超市、沃尔玛、麦当劳、肯德基。

5.客户情况。

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本尼路的消费者大部分是学生,店里有很多移动和精选的人。很少有人主动询问商品,但实际购买的人数很少,购买数量大多是一两个。纯消费者多为白领,学生较少。店里的移动和精选人数都比本尼路少。主动要货的人比班尼路多,实际买家也少。大部分买一两件。

6.服务情况。

本尼路:注重整体客服,包括业务员服务等售前服务和换货减裤长等售后服务。纯:销售服务包括等待、接待、展示、介绍、试用、收银、告别全过程。每个服务人员都必须牢记服务顾客的5s原则:速度、微笑、真诚、聪明和学习。

我们必须对这个项目进行实际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原本打算采用询问法调查pure和bennyroad的销售情况,但在实地调查中遇到了一些小问题:。

1.当采访顾客和路人对产品的满意度时,合作程度相对较低。

2.拍照的时候被工作人员挡住了,拍的照片也少了。

3.查询销售情况时,不方便。

分析和归纳。

2.在紧跟时尚、争抢时尚、素雅的品牌理念下,想要成为一个休闲服装的全国知名品牌,就需要在整合传播和品牌建设上多下功夫。

4、纯品牌定位在:。

工业统计调研报告范文

1、要充分发挥的指导作用。要进一步认清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重要性,从层面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务实管用的财政金融政策。尤其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在财税政策上予以更多的优惠支持。应建立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准备金,设立面向中小企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的创业基金。对于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财税部门应给予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增强中小企业的原始资本积累能力。广泛开展以“守法诚信”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引导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推进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努力开创良好的信用环境。

2、要全力打造优质的政务环境。及相关部门要努力创造优质的经济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简政放权、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实行领导包保重点项目和联系企业责任制,定期组织发改、经合、安监、统计、公安等部门负责人深入企业走访调研,及时掌握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和障碍,积极帮助企业想办法,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强化“一条龙”“直通车”服务,为企业提供、用工、政策咨询等方面服务,营造“亲”“清”政企关系。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健全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机制,推进“全岗通”改革,再造服务流程,完善首问负责制等工作制度,全面开展“四零”服务创建活动,让办事的企业群众“最多跑一次”。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切实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3、要着力构建银企互动平台。应为中小企业搭建平台,畅通银企信息沟通交流渠道,发挥现有金融机构的主渠道作用,推动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合作。要积极引导企业自觉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横向联系,全力做好牵线搭桥工作。一方面,主动邀请金融机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到企业考察,定期推出项目供金融机构选择,主动向金融机构通报项目谋划和运行情况,引导金融机构挖掘好的项目,增强投资信心。另一方面把有信誉,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主组织起来,到金融机构共同探讨企业发展方略,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形成银企携手共建的良好局面。

4、要构建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要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整合工商、税务、质监、银行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源建立信用数据库,逐步建立一套全覆盖的通用信用查询系统,营造全社会讲信誉、重信用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加强与银行、企业、担保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和完善“协调引导、银行合作支持、担保积极配合、企业主动参与”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及资金需求资料库等形式,定期向金融机构发布中小企业信息和项目需求信息,增强中小企业吸引金源的竞争力。要大力发展民营担保,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鼓励企业之间通过资本联合重组建设新的担保以及行业协会组成的互助担保,多形式、多渠道地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健全社会信贷服务体系,培育信用评级、物业评估、报表审计、担保等方面的社会服务中介组织,解决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快银企间的信息传递。

5、要促进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商业银行要研究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方法,用简便的流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和较低的业务成本,实现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要进一步简化信贷审批手续和流程,缩短审批时间,采取审贷会方式将评级、授信工作一次性解决。创新管理机制和业务品种,适当调整再贴现、再贷款额度,实现银企良性互动,互利共赢。要有针对性地优惠政策,增加中小企业贷款计划,适当降低贷款利率,提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贷款、贴息贷款等。在现有银行实施的信贷产品的基础上,努力创新推出金融新产品,量身订制能满足企业需求的信贷品种,开展信贷创新产品的应用与推广,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大力发展租赁、企业联保、商会协会担保、信誉荣誉放贷等新兴金融产品业务,努力开展动产质押、仓单质押、权利质押、在建工程抵押等贷款业务,丰富中小企业的方式。

6、要努力提升中小企业内在实力。要组织引导中小企业,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从根本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增强金融机构对企业信贷信心。要树立品牌意识,培育企业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细化企业市场定位,努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企业多渠道的能力。要积极参加金融机构组织的信贷登记、授信评级活动,取得金融部门和社会各界公认的信用评价,为争取打好基础。要着力于创建现代型企业,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和商业银行要求,建立全面、准确、真实的财务制度,定期向相关各方提供全面准确的会计信息,增加企业信息的透明度。要保持合理的贷款水平,制定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加快资金回笼与周转。要主动了解、适应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增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与联系,实现信息的互动。要及时还本付息,逐步建立和提高金融机构对本企业的信用记录,树立守信用、重履约的良好外在形象。

工业统计调研报告范文

为了切实加强工业统计工作,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维护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根据《_统计法》等统计法律法规,特制定《*县工业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实施意见》。

一、统一认识,切实加强工业统计力量。

各乡镇街道要高度重视工业统计工作,根据统计工作需要加强统计工作人员、经费和机构的落实。每个乡镇街道均应明确统计工作的分管领导,组织辖区内的统计工作。要落实统计工作责任制,乡镇政府主要领导对辖区内统计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负责组织、协调辖区内统计工作。要建立健全乡镇工业功能区统计机构,在经济发展办公室建立统计工作小组。要确保统计工作所需经费。

工业功能区所在乡镇街道要配齐配强工业统计人员,要将政治素质好,统计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扎实的年轻同志充实选调到统计岗位上。根据当前工业功能区统计工作任务重、数据搞准难度大的实际,各乡镇街道应加强统计工作力量,每个乡镇街道均须配备三名以上的工业(投资、能源)统计人员。具体按下列标准选配工业统计人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50家以下的乡镇街道配一名工业统计人员,规模工业企业在50家及以上的乡镇街道配备二名工业统计人员。工业统计人员专门从事工业统计工作,不兼做其他统计工作。每个乡镇街道在配齐规定的工业统计人员外,配备一名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和一名能源统计(劳动工资统计、科技统计、服务业统计)。统计人员应以统计工作为主,兼做其他工作。

工业企业要明确统计负责人,负责组织、协调本企业各部门的统计工作;根据企业统计任务需要,合理安排统计人员,确保企业统计工作及时、准确地完成,并依法提供政府统计部门所需要的企业各种统计信息。

要严格执行《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的规定,从事统计工作均应先培训后上岗。不得安排无统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从事统计工作。

二、加强工业统计基础建设,夯实工业统计工作的基础。

统计基础工作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基础,各乡镇街道要加强统计基础建设,做到依法统计、数出有据。加强统计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和保管工作。加强统计台帐设置工作,根据统计工作任务的性质科学合理地设置统计台帐。规范统计档案的管理,统计工作所产生的资料应及时整理归档,并由专人保管。统计人员岗位变动的,要及时做好统计资料的移交。

各乡镇街道要加强对辖区企业统计业务的指导和服务工作。要将统计业务指导和服务作为工业经济服务活动的重要内容来抓。每年定期举办统计人员业务培训班,指导企业统计人员根据统计工作要求,有重点地做好统计工作。要经常到企业指导统计工作,对企业统计出现的差错,要及时予以指导纠正。

工业企业要建立健全统计台帐。统计台帐要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所产生的信息,不得弄虚作假。要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定期搜集各项原始凭证(包括人、财、物和产、供、销等方面凭证),并做好原始记录的加工整理。企业上报统计报表数据都应当从建立的各项原始记录中得到验证。要保存好统计原始记录,建立健全企业统计档案制度,确定专人保管企业统计档案。统计人员发生岗位变动,企业有责任做好统计资料的移交。

各乡镇街道、工业企业均应配备与统计任务相适应的统计用计算机,并及时更新。

三、加强统计报表管理,提高统计报表报送质量。

严格执行统计报表制度。按照统计制度规定的要求,准确、及时、全面地报送统计报表,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加强统计报表的管理。要加强统计数据的管理,严禁数出多门。统计报表的上报要经统计负责人审核确认后方可上报。

工业企业统计报表报出前应经统计负责人审核,确认无误后方可报出。企业统计报表报出即产生法律效力,部门、乡镇街道不得擅自修改企业统计报表,发现差错的要严格按统计数据修改办法进行修正。

县统计部门、各乡镇街道要建立统计报表报送考核制度,对统计报表准确性、及时性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年终对乡镇街道、工业企业评比的重要内容。

四、加强《统计法》宣传,强化统计行政执法。

要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统计法》宣传工作。县_要根据_五五_统计普法的要求认真组织《统计法》的普法工作。《统计法》的普法重点是各单位的负责人和统计从业人员,各单位负责人和广大统计人员要认真学习《统计法》,模范执行《统计法》,认真履行《统计法》所规定的职责,按《统计法》的要求做好企业的统计工作,准确如实地提供统计资料,实事求是、不出假数。

强化统计行政执法工作。县_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工业企业进行统计稽查,督促企业完善和规范统计工作。要有重点地对工业企业进行稽查,对耗能与产出严重不匹配的企业要加强监管。

五、实行部门统计信息资源的共享。

加强政府部门信息沟通工作。统计、经贸、税务等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部门联系,要认真分析各工业企业上报的统计资料,通过审核、对比,分析其逻辑关系,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准确的工业统计信息资料。要建立统计信息定期交换制度,对工业经济的基础统计资料,在法律许可的前提下,要及时进行沟通,实现信息共享。

统计工作是实行科学决策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统计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规范的法律体系,科学的工作流程,严密的制度要求。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对于从源头上把好数据质量关、确保统计数据准确的重要意义,针对当前统计基础工作薄弱环节,对照规范化建设要求,充实机构和人员,改善条件,稳步提高,确保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

工业统计调研报告范文

20xx年,工业统计工作在局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市_的精心指导下,经全部工业统计人员共同努力、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勤奋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统计任务,为我局统计工作和我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一年来,工业统计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及时、准确的完成了各项年报工作。

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方面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各级决策对统计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为此,各级领导对统计部门的信息服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用数字越来越早,快、精、准的年报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局领导的同一部署下,制定了“各专业集中组织、统一开会”的年报工作总体思路。工业统计积极配合全局的统一安排,提早着手年报的准备工作,提前处理好非工作事务,保证在年报期间能够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全力以赴搞年报,为年报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年报期间没有发生因为时间冲突而影响工作的现象。年报会后在全体工业统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及时、准确、全面的完成了各项年报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处理和报表汇总工作,并保质保量的按时上报市_。

二、按时、保质的完成了20xx年各项定期报表工作及地方各级政府各项调查工作。

三、努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灵魂,没有准确可靠的数据质量,统计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而保证数据质量,必须以做好统计工作为基础,只有将每一项关乎数据质量的工作做好,才能使统计资料得到其质量根本。为了保证数据质量,本专业人员认真学习统计业务和技术知识,弄懂弄通各个指标涵义及各指标搜集方法、包括范围和指标口径,为搞好统计工作做好业务知识方面的准备。在科室内部各专业之间实行数据交叉审核,相互监督,上报数据先由科长审核,再交分管领导审核,层层把关,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无误。

四、在全区内开展了统计数据质量大检查,集中部分抽查企业进行了集中检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及时纠正,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的统计行为。

通过检查宣传了《统计法》,加强了基层统计方法的指导力度,为统计年报的数据质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五、做好统计服务,树立统计形象,坚决围绕区委、区政府和局领导的思想办事。

一是在服务观念上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在确保完成市_各项统计任务的基础上,重点为区委、区政府和局领导决策搞好服务,实现统计服务的主动性、超前性。二是不断更新和提高服务手段,本科室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和全局的中心工作与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提供有深度、有力度、有新意和可操作性强的统计分析文章,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工业统计调研报告范文

完成投资3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22个,其中亿元项目4个—晶荣化工、福星工贸、韵之味食品、浩臻发工贸;完成培植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列统企业)12个,还有2个正在申报;完成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列统企业)实现开票销售亿元;完成工业企业开票销售超亿元1个——辰龙饲料;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创建省商标3件——“纤手”、“姜哥”、“老侯”;完成工业入库税金2960万元;完成工业集中区入驻工业企业22个,基础设施投入2000万元,创建村级创业点3个;完成标准化厂房20万平方米;完成技改投入2亿元;完成市重点农副产品加工项目3个,市重点工业项目1个。

二、工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一)食品产业特色设备充分显现开票额只占45%,技改投入较小,研发新品力度不够,线上销售不高。

(二)企业困难,成本高。

(三)企业土地使用证、房产证办理难。

(四)企业土地指标是工业发展瓶颈。

三、十三五工业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报告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经济工作中心,审时度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知难而进,推进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工业发展目标。

1、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开票额增速达12%递增,到十三五末达20亿元。

2、培植列统企业10个。

3、培植开票额超亿元企业3个。

4、完成工业入库税金达亿元。

5、完成技改投入4亿元。

6、完成8个企业创建电子商务平台。

(二)“1+5”园区建设:积极参与区对张棉工业集中区片的基础设施的规划、实施、铺设,以及全力招引项目入驻。

(三)项目建设: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15个,其中申报市重点5个,5亿元以上项目5个,仙剑标准化厂房26万平方米。

(四)支柱产业:

1、在原工业集中区积极打造食品加工特色,使食品加工特色更加显现,全力在土地指标、、用工、技改等方面帮扶正林食品、云清食品、韵之味、冷链食品等企业,逐步使这几个企业成为我镇的食品支柱企业。

2、在张棉工业集中区(1+5)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10个汽摩配企业,精心配制企业,逐步使之成为机械支柱产业。

(五)做大做强:通过对现有企业加大在品牌创建、技改投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市场开拓、、土地指标以及电子商务等来做大做强企业。

(六)科技创新:大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投入研发资金2亿元,发明专利10件,建立技术研发机构1个,6个研发基地,科学创新贡献额达36%。

(七)品牌创建:创建驰名商标3个—“纤手”、“老侯”、“姜哥”。

工业统计调研报告范文

xx小天使妇产医院因购买医疗仪器需要贷款2200万等等。

2、在搭建平台中促进银企合作。6月中旬,我区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企业与金融机构搭建交流互动平台,组织召开了“银企”对接会。邀请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平安保险、创鑫担保有限等12家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以及辖区内电机股份有限、xx新玛特购物广场等涉及工业生产、食品加工、餐饮服务、科技文化、医药卫生等行业的48家驻区企业代表参会。各金融单位负责人推介了涵盖抵押贷款、信用贷款、小微企业互惠贷款等符合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驻区48家企业代表介绍了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现状、需求,并与各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了互动交流。双方增进了信任,加强了沟通,建立起互信、共赢、稳定的新型政银企合作关系。6月下旬,组织召开了“企业联合会经贸合作交流会”,邀请12位xx企业家来我区进行经贸考察,我区进行了招商项目推介,并引荐xx企业家和各企业进行对接,实现了“合作、交流、发展、共赢”的目标。

3、在实地调研中提供精准服务。“银企”对接会后,各金融机构主动下沉服务重心,深入企业开展实地调研,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企业的合理信贷需求,精准服务企业发展。截至目前,交通银行已经和广源种业对接,企业正在准备贷款相关资料,计划3000万。桥南春饭店、鼎特大酒店、四海印刷厂三家企业是邮储银行的用户,桥南春贷款500万、鼎特大酒店贷款500万,四海印刷厂贷款100万,邮储银行会继续跟进这三家企业,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建设银行走访了解有需求企业12户,其中嘎咕鸭脖、老李头粘玉米、利华食品厂3户企业有合作意向。中唯实业是工商银行的用户,工商银行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准备进一步进行对接。平安财险有限将有需求的企业名单报送到总,等待核实评估,确定结果。中国银行、哈尔滨银行近期准备到迪尔制药机械有限责任、江天大酒店、公共交通有限实地了解情况,进行对接。

工业统计调研报告范文

一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我镇企业大多。中在加工制造业这种传统的劳动密。型产业上,其产品大多停留在简单制作的水平上。相当数量的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质量、产品附加值低。二是重复建设,重复投入。由于我国消费品市场和资金市场的不成熟,容易形成短时期内的消费热点,短期的利润促使大量资金迅速涌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也缺乏宏观的经济引导,此后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需求趋于饱和,在此情况的下,企业不得不展开低水平的竞争。三是产业关联度低。在纵向合作上,即在关联的企业之间,没有建立起合作关系,缺乏统一的技术和质量标准;在横向合作上,即在生产相同或类似产品的企业之间缺乏明确的市场分工,没有在信息、人员培训等方面共享社会资源。例如我镇的一定数量的砖厂,就存在制造水平低,重复建设,关联度低等问题。

究其原因,一是多数企业主要。中在生产基础产品的产业上,这些产业对企业的规模、技术、资金、劳动力素质的要求都不高,产业的进入壁垒低,生产经营以“低质跑量”为主,在消费的短期热点中,容易造成持续上项目而形成行业的恶性竞争。二是从产品价值链的角度看,我镇仍处于赢利较少的生产制造环节,而利润丰厚的研发、设计以及市场营销、品牌推广等环节基本没有涉及。三是由于大量企业处于高度专业化分工状态,其固定资产专用程度较高,一旦出现全行业衰退或企业亏损,经营者也很难使设备转用或转卖,所以企业只能艰难维持经营,或偷工减料以求降低成本,使市场上产品质量不断退化。这种局限于中低档生产制造环节,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部分,缺乏自主品牌和市场影响力,企业所获得的附加值和利润偏低就是必然结果了。

我镇企业大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只是以目前市场上极为普遍的甚至于落后的技术作为生产工艺,品牌意识不强。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力度,产品更新换代缓慢,仅仅依靠低价取胜。这在我镇企业中是极其普遍的现象,调查的这些企业中,大部分只有1—2名技术人员,有的甚至没有技术人员,这造成了企业缺乏发展后劲,缺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经历短暂的辉煌后,发展动力不足,甚至会出现消亡的现象。

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起点低、实力小,大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绝大部分企业都没有自己工艺人员,更别提研发人员。就经济大环境来看,以技术研发为主体的人才倒三角的高新技术企业往往具有更强的活力和潜力。二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太少,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大多数人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三是缺乏公共的技术创新平台,不能使企业有效的和高校等科研单位直接挂钩,把最新的技术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四是大型公司为了保持其技术优势,一般都把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严格控制在内部,我镇企业很难获得相关资料。例如我镇德利煤化有限公司就难以获得附加值很高的针状焦的生产工艺。

我镇企业大多仍沿用家族式管理方式,这一管理方式为企业建立之初的生存与发展曾做出过很大贡献。但是,在当前形势下,特别是在企业发展的中期,这一管理方式往往容易转化为消极的阻滞,容易造成经营效率的低下和激励机制的偏颇。同时,大部分企业主小农意识严重,“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心态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调查中发现,部分企业完全有可能通过融资等手段进一步扩张,但由于担心怕“外人”来分蛋糕,为了避免风险,企业只愿维持现状,不想再去进一步发展。

究其原因,一是价值观错位。管理者将企业存在的价值看成是家族利益最大化的栽体,而不是上升到更高的社会价值层面,“私利”与“功利”相混淆,促使思想陷入封闭,拒绝改变,导致企业管理僵化。二是思维僵化。由于长期以来受小农文化熏陶,固步自封、志得意满、看问题的片面性决定了无法在瞬息万变的经济浪潮中作出及时的改变。

目前,银行出于对降低信贷风险的考虑,对企业申请貸款的条件较为严格,一般都要求貸款企业提供连带担保或财产抵押,又由于抵押财产变现难等风险因素,银行一般不接受财产抵押。信誉度较高的企业为了避免资产风险,大多不愿意提供貸款担保。加之我镇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弱、信用等级低等原因,一般很难找到稳定畅通的融资渠道,从而造成了貸款难、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例如我镇的德利煤化有限公司和鼎泰精化实业有限公司等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融资问题。

究其原因,一是金融体制规定严格的融资条件和企业融资条件的先天不足,客观上决定了企业融资处于劣势。由于我国缺少一个多层次的、能够为广大企业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现有资本市场的高门槛使绝大多数企业难以跨越。二是企业融资手段单一,信心不足。从广义上讲,融资也叫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当事人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行为。融资手段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积极利用民间资本,寻求风险投资,吸纳入股资金等,而目前我镇企业融资往往盯着商业银行貸款这一方面,从而造成融资手段单一,融资困难。三是镇党委、政府对企业融资困境认识不足。资金匮乏是我镇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镇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企业融资难问题,出台政策,扩宽渠道,切实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统计调研报告

加强乡镇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直接决定统计源头数据质量,是全面推进统计“四大工程”建设和全面提高统计工作整体水平的需要。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政府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要求,立足镇域工作实际,强化统计基层基础,全面规范统计制度和责任,努力从源头确保统计工作的基层建设和工作质量,全面提升镇统计工作整体水平。

统计调研报告

我县于20xx年9-12月进行了20xx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我县村196个,社区31个,共227个,本次调查共抽取3个小区,(分别为甘棠严家社区13小区、灵岩社区13小区、新宁镇真武功村2小区)。在此次抽样调查中,三个调查小区共出生4人,导致我县出生率2.73‰,而全县20xx年出生人口6216人,出生率10.28‰,因此抽中小区出生率低具有偶然性。通过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我县户籍人口60.8万人,常住人口45.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712人,外来人口52035人(其中跨省外来人口12330人),外出人口190009人(其中跨省外出人口132222),出生人口6212人(出生率10.28‰),死亡人口3469人(死亡率5.6‰)。

统计调研报告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这是所有统计人都明白的一个道理,也是我们搞好统计分析的基础。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真实,除了需要各级领导对统计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全体统计人的勤奋敬业之外,还必须搞好统计执法。为此,笔者就当前基层统计执法的问题与对策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规范、严格、完备的法律法规是统计执法的前提和基础。而现有的统计法律法规,存在法律规定“软”、处罚权力“小”、查处手段“弱”的问题。法律规定“软”,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过于宏观,对政府及部门和对企事业单位的违法行为不能一视同仁,难以体现实施法的特性,致使统计执法面对许多违法行为常常束手无策,难以查处。处罚权力“小”,主要体现在统计部门上,对政府及部门不能开处罚单,对企事业单位开处罚单力度不够,单位不缴罚款统计部门无能为力,缺乏行政强制手段。查处手段“弱”,主要体现在统计执法的主要手段就是罚款,而且执法程序繁琐,结案周期长,且罚款有时还不能到位。

(二)管理体制不顺畅。顺畅的执法管理体制是统计执法的关键环节。目前,统计执法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纵向分离、横向分散。突出表现在:一是统计执法工作的“瓶颈”主要在县级,基层统计部门执法与政府法制工作分离,由于统计工作人员的“一切”受到当地政府的制约,基层统计执法难以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二是统计执法的地位不象各统计专业那样明确和重要,虽然要求统计部门要全员执法,但在执行起来却有折扣,加之统计部门人员少,业务多,大家报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

(三)工作机制不完善。工作机制是统计执法与统计监管工作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当前,统计执法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首先,对统计违法责任的追究机制不健全,统计执法对政府及部门负有违法责任的追究力度不大,对违法企业往往也只是以交罚款结案;统计单位的法人代表和有关责任人员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其次,缺乏对守法统计单位的奖励机制。“违法统计成本低,守法统计成本高”成了不说的事实,造成守法经营与违法经营事实上的不公平竞争,最终导致守法统计单位也蜕变为违法统计单位。

(四)执法能力不够强。执法能力是确保统计执法任务真正完成的关键所在。但是,在相当一部分地区,统计执法工作任务重、装备差、人员少,而且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统计执法能力严重满足不了执法的需求。一是没有专门的执法车辆保障,执法人员东奔西跑,造成执法工作效率低下。二是没有执法所需的调查取证设备,不利于对统计违法行为的调查取证,对违法单位的违法问题也难以实施证据保全。三是执法人员业务技能不全面,在难以确保全员执法的情况下统计执法人员就要承担各专业的执法任务,而执法人员还达不到熟练掌握各专业的业务,执法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五)执法效果不明显。目前,统计执法存在着重“执法检查”,轻“执法处罚”,执法效果不明显的现象。一是执法人员存在着避重就轻的思想观念。上级没有直接要求的不想查,看得见但管不了的不想查,群众没有举报的不想查;二是对统计违法案件的处罚力度不够,大多限于责令整改,通报批评,对于违法行为人来说,这种处罚无异于“隔靴挠痒”,根本起不到任何震慑力。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统计执法人员有顾虑、有担忧,一方面认为地方小,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处罚会得罪人,怕惹“麻烦”,出现了“统计报表靠熟人,统计执法怕熟人”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执法人员自身对法律法规了解不多,对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程序、方法、规定掌握不够,生怕处理不当自己要承担责任,吃官司,因而抱着“和为贵”的思想来处理统计违法案件,不敢动真,不敢执法,不敢碰硬,存在着畏难、畏势的心态,导致有案不办,压案不查、查而不处的现象。

(一)加强执法宣传力度。把统计执法宣传同日常统计工作和普查工作结合起来。以统计违法案例的分析扩大统计宣传的影响,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共识,营造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执法环境。在统计违法案件处理上,采取内部通报、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扩大影响,特别是对个别特殊案件实行公开曝光,使全社会都认识到统计法不是一个摆设,从而进一步加强基层单位的统计法律意识。

(二)明确统计执法内容。执法要围绕统计基础工作开展,加大对统计法学习、统计登记证建立、统计台账的设置、统计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等基本内容的检查力度,起到以执法带普法、以执法促工作的作用。

(三)创新统计执法形式。可以采取定期执法和突击执法相结合,常抓不懈。执法形式上可采取由县统计局执法人员牵头,局、队各专业人员及各乡镇统计员联合执法的形式。对典型单位可协同县局执法专业人员一起进行现场执法、现场教育、现场整改。必要时可以每年组织一次大型执法检查活动,与人大、政协、监察局、司法局、法制办人员进行统计执法大检查,起到多管齐下的震慑作用。

(四)强化执法队伍建设。

目前,部分基层统计机构,还没有将统计执法工作当作一个专业来对待,人、财、物的配置投入不足,加之一些统计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有待提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效能的发挥。因此,笔者认为强化统计执法队伍建设,重点要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各级统计部门的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统计执法队伍建设。选调得力干部充实法制队伍,加大对统计执法工作的投入,关心和支持统计执法人员依法开展工作,在统计执法人员工作上遇到阻力时,能为他们撑腰;二是要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统计法的可操作性首先取决于执法者,法源于实践,法依赖于实践的改进和完善。无论是操作性强或差的法律,归根结底都取决于执法者如何理解和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统计执法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执法水平和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统计法能否得到正确执行。为此,统计执法人员不仅要认真学习掌握统计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与之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增强对统计法律的信仰和忠诚,增强运用法律思维、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统计工作中的矛盾和困难的意识,而且要在精通法律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好统计业务,具备扎实的统计专业知识,只有既精通法律又精通业务的统计执法人员,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统计执法工作者。

统计调研报告

乡镇统计是了解掌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各级政府制定和完善农村政策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反映"三农"工作的"晴雨表".近年来,"三农"问题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惠农政策持续强化,农村的村容村貌已经发生了深刻性的变化。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农业统计工作带来了复杂多变的困难和挑战。乡镇统计基础建设是整个统计工作的源头和基石,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建设是从源头上提升统计数据质量和提高统计的科学性、准确性、权威性,因此,加强乡镇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非常重要。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区统计局进一步加强了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为全区15个镇,3个办事处,1个农场统计所配备了1名公益性岗位统计协管员,同时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硬盘、u盘等硬件,并且安装了oa办公及sv独立客户端软件。并统一制定了《乡镇统计所组织机构》、《乡镇统计所工作制度》、《乡镇统计所工作职责》、《乡镇统计所统计报表报送制度》、《乡镇基本情况统计》等相关规章制度,上墙悬挂,进一步规范了乡镇统计基础建设。

通过对我区乡镇的统计基础工作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区的乡镇统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统计工作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统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统计事业不断健康有序发展,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力度,统计工作环境有了较大改观,统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部分镇(办)领导对农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统计工作无足轻重,只不过是加加减减、计算汇总,极不起眼的重复劳动,不断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对农业统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认识不够,没将农业统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影响了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统计工作默默无闻,干部流动难度大,统计岗位吸引不了人,年轻有为、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往往在统计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后,都调整到新的岗位。导致一些镇(办)统计人员变动十分频繁,仅20xx年以来,有十多个镇的统计人员进行了调整,变动率达到60%以上。由于新老人员在交接工作时没有衔接到位,导致新统计人员业务不熟练,严重影响报表上报和数据质量,对全区汇总上报造成很大影响。

虽然配备了专职的统计协管员,由于不能做到专人专岗,导致部分基层统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同时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统计工作。由于乡镇工作的繁杂琐碎,导致了一人身兼数职,不能够专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专业业务工作当中去,很少有时间从事真正的统计工作,更不要说深入了解乡情村情,加之时有兼顾其他工作,所以往往是"一人多岗"的情况。乡镇统计员只是将常规性的报表报送按部就班的向村级下发报表传达其报表内容,村级统计员对于统计工作的报表任务仅凭自己对报表的认识理解填写上报,随意性较大,长此以往,村级统计工作很难保证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并不同程度地出现迟报、漏报、等现象。

部分镇(办)由于人员更换过于频繁,统计员之间交接手续不完整,致使统计资料丢失、损坏,年度统计资料和村级报表断档现象较为严重。同时统计台账和统计资料归档不够规范,这样不利于农业统计资料的积累。统计人员只局限于一种简单的报表收集和初步数据汇总整理上报,不能对历年的统计数据做出应有的分析、研究,忽略了统计服务职能;不能准确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变化过程,大大影响了农业统计工作的严谨性、严肃性和科学性;不能为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对领导决策的参考价值不足。

村级统计工作是镇(办)统计数据的源头。从目前情况看,村级没有专职的统计人员,多数村的统计工作都是由村会计兼任,他们文化程度不高,认识不足,同时兼顾家庭重担,也没有充分的时间搞调查分析研究,对统计数据上报只能估算得出。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一些统计指标也不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严重影响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加大对统计法制的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提高公众统计法律意识,让统计成为全民关心的事业,要让群众认识到统计数据与我息息相关。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及惩处力度,严明统计执法纪律为提高统计公信力而努力。开展经常性统计执法检查,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行为。让各镇(办)领导干部明白农村统计是统计调查工作的源头和基础,是整个统计调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源头统计调查数据质量的关键。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分析是为领导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手段,是贯彻落实统计法、充分发挥统计职能的必然要求,为统计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目前大多数专业开展网络直报,但农业专业,仅有镇卡为网报直报模式,其他报表种类较多且仍为传统模式发纸质报表,逐级汇总上报,造成基层工作量加大。因此,农业统计应根据各级政府需要,减少全面调查,采取抽样调查、专项调查为主,一方面减轻基层工作量,另一方面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可靠性。

上层建筑的数据来源于基层,基层的数据决定着上层建筑对地区发展规划和政策研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乡镇统计工作要狠抓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和统计产品的开发,为各级领导指导工作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此,广大基层统计人员应深入到一线,挖掘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认识其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效益;应站在群众的田间地头,同群众谈谈农作物种植及复种的时间、条件和施肥及产量效益等情况;应该去企业看看效益情况,了解本地区的区位资源优势,多出统计产品,为党委、政府招商引资工作建言献策。同时广泛地宣传政府产业扶持政策,为农民朋友创收增加渠道。努力打造优质的服务性农村统计,将工作重点放在统计调查研究上,让每一个群众和门店经营人员都成为我们统计工作的重点调查对象,积极创新工作思路,着力开发统计新品、精品,为社会各界提供大量丰富的统计咨询服务,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撑,树立统计公信力。

基层统计人员不论是从业务方面,还是综合素质的提高,都需要及时加强培训。因此:1.要多举办基层统计人员统计业务培训班,集中学习理论知识、计算机程序和统计方法流程。2.要继续坚持以会代训,利用各种统计工作会议培训理论知识和工作流程。3.带出去交流学习,创新工作思路。当前乡镇统计所统计工作由文书和统计协管员共同担任,文书工作繁杂,统计协管员即担任统计工作任务,同时兼顾乡镇其他工作,大多协管员还要住村,但工资待遇较低,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影响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建议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增加基层统计人员的福利待遇。同时积极鼓励统计员考取统计专业技术职称,对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统计人员进一步提高工资待遇,这样既提高了业务水平,又稳定了统计队伍,促进统计工作健康发展,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统计服务。

由于调研时间仓促,对存在的问题对策和措施难免有不足之处和可操作之处,望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多加交流和指导,共同促进统计工作科学发展和全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统计调研报告

近年来,统计局从服务科学发展的战略出发,以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为目标,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宽领域、多层次地提供统计分析调研服务。全局统计分析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分析报告不再局限于对统计数据的一般性描述,而是能够对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和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而且做出前瞻性的预测判断,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赢得了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自20xx年以来,我们每年都与研究室等部门合作,多次承担了区长、书记的专题报告分课题,总结近几年参与区重点协作调研课题工作,结合统计局的工作特点,我们有以下三点体会:

综观近年来我们完成的重点协作课题:西长安街延长线发展状况、首钢职工家庭对首钢搬迁后社会建设需求的调查报告、关于商务金融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的研究、建设世界城市进程中实施差异化战略的调研等等,无不密切契合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按照局内做精调研课题的要求,在各个课题撰写过程中,都要制定详细的课题研究方案、搜集大量素材、召开课题座谈和研讨会,对每个课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通过大量、翔实的统计数据和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各个选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阐述,最终形成调研报告。在报告形成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过很多难题,遭遇过瓶颈期,举个例子:关于商务金融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工业滤布我们就遇到了概念定义难度大、数据搜集整理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在首钢职工家庭对首钢搬迁后社会建设需求的问卷调查过程中,关于问卷的题目设计就几易其稿,入户调查时有的职工配合度很低,有的把调查当作反映利益诉求的渠道,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都会遇到。但是,统计部门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谋部门,党政领导决策需求到哪里,我们的统计就要跟进到哪里。因此,通过各种办法,加强沟通、注重技巧、强化技术、提高能力和水平,不断地克服困难,最终写出了比较满意的报告,也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一直以来,统计局注重在统计服务中树立精品意识,在统计产品开发上推陈出新。参与区内的重点协作调研课题,基本上都是命题报告,与区内的决策需求紧密相关。虽然是命题,但是我们的工作要求是:要在调研报告的撰写中出奇效。统计局的最大优势是充足的数据资源,但采用常规数据进行常规分析,显然不能满足调研报告的需要。为更好地服务于领导决策,我们在每个选题撰写过程中,首先要对现有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其次要通过各种分组数据结果,发现苗头性、趋势性问题,有的放矢地到基层单位调研。结合实际情况,充实报告内容,使其成为调研报告中各论点的有力论据。最终达到报告中有科学理论、有实际说服力、有客观结论、有实在的解决措施。近年来,我们撰写的报告得到了各方肯定,除了在区里获奖外,还在北京市统计系统、国家统计系统的进度类、专题类报告评比中屡屡获奖,与我们的报告比较有特色有很大关系。

目前,从统计局统计分析、调研产品的类型看,既有短期的经济形势监测进度报告和信息,也有专注于中长期研究的统计应用研究报告;既有综合性季度、年度统计报告,又有专题性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既有按常规渠道报送的各类统计分析报告,也有以短、平、快为特点的统计专报和专送稿。统计分析产品种类比较丰富,层次比较多样。在政策效应的体现上,制定了快速反映机制:比如各类商品价格变化有统计专报、各种专项调查后形成调查报告、汽车限购办法出台后对我区的影响及进报送信息等等,保证了统计分析和调研的实效性,分析产品、水平也逐步提高。

近年来,统计局关于调研报告和统计分析工作,一直保持六个“有”:领导带头有榜样、统计产品有层次、分析调研有制度、分析队伍有保证、数据源头有扩展、调研报告有高度,保证了统计分析和调研工作质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发挥优势、不断开阔宏观视野、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变化趋势、准确把握形势,不断提高分析判断的准确性、预见性,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

统计调研报告

20xx年以来,镇按照县委政府统计工作统一部署,对照《关于成立县级统计机构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通知》,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镇级各部门为成员的统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规范化建设及日常统计工作,并对统计站明确了工作职责和任务。

(二)健全统计制度。

1、村级报表制度。为使统计工作更加规范化、严格化,镇建立了一系列统计工作制度。首先,明确大小春农作物面积产量村级的报表时间和方法,由村统计员向镇统计站报送手工报表,镇统计站经过汇总、审核向上级单位报表;其次,实行统计培训制度,在上报大小春表及综合年报表前,组织全镇统计员培训,严格统计报表质量与报表时间。随着制度的完善调动了统计员的工作积极性,规范了统计工作的运行程序,使统计数据准确及时的完成报送,提高了工作效率。

2、日常统计工作指导制度。为确保统计制度的执行力度,镇开展了自查活动,一是统计站人员定期进村入社进行业务检查指导,及时总结推广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查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协调解决;二是对不重视统计工作,不能按时上报报表,延误全镇统计数据汇总的基层单位,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上报报表,否则依规追究责任;三是要求镇村统计人员对近期统计工作进行认真分析,指导其互相学习工作经验,互相查找工作中的不足,通过认真对照总结,提高各自的业务水平,不断增强统计工作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三)加强统计工作保障。

1、人员和经费的保障。在统计工作日趋完善和深入过程中,统计工作量大面宽,容易造成人员的经费不足的现象,会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此,镇在干部编制有限的情况下,明确了一名专职统计干部和一名协作统计干部,专门负责全镇统计工作。建立了农业统计、专项调查统计等队伍,涉及人员共计35人。对于镇统计站的经费实报实销;预算经费不足部分,由镇财政调节支付,专项统计工作专项列支。特别针对每季度的统计业务培训、专项统计等工作,涉及的经费支出,镇财政在有限的财力下,做到足额保障。如20xx年统计工作超预算支出约2万元。

2、统计阵地建设的保障。镇统计工作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而较为滞后,解决统计阵地问题,是做好统计基层基础的关键。虽然政府办公楼功能老化且场地不足,但经过镇党委政府充分优化组合,专门为统计站规划出一间办公室,安装互联网及统计内网,并进行了简单装饰,购置了的文件柜。为防止统计数据“失秘”,对门窗加固并安装了监控设备,让统计工作适应现代化、信息化和保密化的工作要求。

3、部门之间通力协作。镇政府以统计工作的要求为基准,深入研究探讨了部门之间因合作不力对统计工作产生的影响,分析总结出解决办法,把各相关机构的职责与统计工作职责对接,找出了部门不配合或协作性不强的根本原因,从内部解除了部门的质疑和顾虑。并通过《统计法》的宣传,使之主动接受统计调查、配合统计工作,维护统计数据质量。最终从制度和职责上明确了部门间的责任。

(四)务实有效的开展统计工作。

1、注重开展统计工作的方式。统计工作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调查对象的“机密”。对于一般群众而言,不懂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而担心“上当受骗”或“商业失秘”,造成诸多瞒报现象。为更好地联沟通调查对象,我们首先搞好了统计宣传工作,让调查对象了解统计工作重要性和流程;二是从内部着手,强化统计工作人员素质,明确统计纪律,确保受调查对象的合法信息得到保障;三是公开公示统计调查人员,实行亮证调查,依法依规统计。四是通过与个体户及企业的交流,以情感人、以行助人,镇统计人员与他们和谐相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难题,消除各方面的顾虑,大胆真实的上报统计数据,从而保证了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分析引导、服务群众。通过分析统计数据以及座谈走访等方式,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各种农作物的面积、产量等变化,结合市场走向,积极把握当前的市场发展动态,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他们分析行情,看清市场形势,方便他们合理种植,避免因为市场信息的闭塞而影响群众的经济收入和种植积极性。

3、加强统计法制宣传。

每年结合12月4日的法制宣传日,在场镇开展《统计法》、《省统计管理条例》的'宣传。以发放香皂、毛巾等小礼品的形式吸引广大群众的注意力,对群众进行政策法规的宣传和教育,使其深入了解开展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目的。并通过广泛发放传单,把统计知识带到了千家万户。

4、加强统计人员业务培训。全镇统计人员除参加县统计局的各类培训之外,镇综合统计站还定期不定期组织全镇统计人员基层基础统计业务知识培训,提升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养和能力,以便更好地投入到全镇的统计工作中去。

统计调研报告

部门统计是政府统计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部门统计是各级统计部门的重要课题,加强部门统计管理是《统计法》赋予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的职责。为了掌握真实的部门统计现状,进一步理顺部门统计与政府统计之间的关系,规划部门统计工作,加强部门统计管理,从源头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及时性、准确性、科学性,全面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服务水平,为此,20xx年xx月xx日,统计局局领导带领我县统计局业务统计人员对我县部门统计开展调研,进行严格检查、认真指导,调研发现部门统计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部门统计基础薄弱、认识不到位,因此,加强部门统计管理工作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必需加强部门统计管理工作,保障部门统计工作稳定、健康发展才能保障统计数据质量,提供统计服务水平。

1、有的部门统计未明确专职分管领导。

2、有的部门统计专兼职人员未明确,有的部门统计机构未设置。

3、统计台帐不健全。

4、在统计服务方面未到位,提供统计资料不及时。

1、部门统计作为政府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管理,完善机制,充分发挥部门统计的作用,对完善整个统计管理体制意义重大。

2、加强部门统计管理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需要

加强部门统计管理,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部门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政府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和一致性。

3、加强部门统计管理是推进统计依法行政的需要

加强部门统计管理,是统计法赋予统计部门的职责之一,统计部门既不能乱作为,更不能不作为。

4、加强部门统计管理是提高统计工作效能的需要,加强统计管理,可以有效减少重复调查,保障统计工作任务不重复开展,推进信息共享,充分发挥部门统计的休息优势和协作精神,为基层单位减轻负担。

5、加强部门统计管理是解决现实统计问题的需要

部门统计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例如口径不一、数出多门、数据共享程度不高,妨碍了部门统计职能的正常发挥,要解决这些问题,加强部门统计管理是重要途径之一。

按照“政府统计一盘棋”思想,加强部门统计管理,要以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建立一种“整体、协力、互补、共享”的合作关系,形成分工合理、管理规范、休息共享的政府统计体系为目标,所谓整体,就是说不管是政府综合统计还是部门统计,工作目的都是为政府管理服务,应该把它们达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出的系统功能就会远远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所谓协力,就是说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都要互相支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所谓互补,就是要明确职责、科学分工、互通有无、相互补充,避免或减少重复与交叉;所谓共享,就是指各部门要建立正常的资料互通渠道,提高资料交换效率,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共享。

1、转变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统计服务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坚决按照统计服务科学发展的要求行动,正确履行部门统计职责。

2、部门统计的制度要规范。部门统计应该明确责任、建立制度、明确任务,确保统计数据的规范性、时效性、准确性,各部门要如实、准确、及时地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

3、基础工作要扎实开展,确保完善。各部门必须要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机构,确定分管领导,配备专(兼)职统计人员,统计人员必须具备执行统计任务所需的统计专业知识,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各部门必须建立完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统计档案。

统计调研报告

随着我区的各项事业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统计领域将面临着新一轮的考验,如延续过去存在旧统计管理模式,满足于“报表数字加加减减,增长幅度乘乘除除”的工作意识,势必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快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统计工作才会有生机和活力,才能与形势发展相适应。为此我站根据现行统计管理工作现状,来谈谈关于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

现行的“双重管理、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经费保障、人员结构、办公设施、数据质量、服务水平等方面由于各乡镇条件设制不一,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本镇仅设办公室一间,工作人员3名,办公设施相对简陋等。

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抗干扰能力差,即统计业务由区统计局统一领导,但统计机构、经费等归同级地方政府负责。根据《统计法》,各级地方统计机构要对同级政府实行统计监督,现行统计体制最大的薄弱环节和弊病在于政府统计机构缺乏超脱性,政府统计的管理体制仍是以行政区划的体系设置,地方政府统计机构的超脱性、权威性和独立性严重弱化,统计抗干扰能力差,统计协调能力不足,使得统计工作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由于现行的管理模式,所以统计出的数据也很难是客观准确的数据。在现行统计体制下,地方统计部门的干部任用、保障条件、人员编制和经费来源都依赖当地政府,难以保证统计工作的独立性,本站认为统计部门工作难度远大于其他综合监督部门,因为统计部门面对的是各级政府,而工商、技术监督、税务面对的是微观经济主体,性质有着本质差异。所以统计抗干扰能力差是会造成统计数据失真等。多报还是少报这些行为的背后大多隐藏着地方政府官员对统计工作的干扰甚至直接干预。改革统计管理体制,加强区统计调查力量,无疑有助于强化统计工作的权威性,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可信。

现行的统计体制从组织体系来看,各级统计人员构成均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上一级统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经费由各级政府的财政提供,此种条条服从块块的管理体制,从计划经济开始就形成,一直延用至今,现在看来弊端很大、笔者认为,改变此状况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市、区、镇三级统计人员实行统计委派制,由统计部门会同地方政府对统计干部实行逐级委派,业务由统计部门直管,经费随业务划拨,组织人事关系由部门管。二是;统计人员的配置由各级统计局会同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共管。实行持证上岗,竞争上岗,经费由上级财政负担。切实建立“一垂三统”的管理模式。

(一)制止数据盲目攀比。改变过去统计数据由乡镇领导随意定夺的局面,可以客观、公正地反映当地的真实情况。实行垂管后,乡镇统计员则成为市区统计局直管的一员,必须对上级负责、对历史负责、对自己负责。可以排除当地的行政干预和人为干扰。能确保数据来源可靠,抵制竞相虚报、刻意瞒报的现象。

(二)制止人员经常变动。实行垂管、人员收编、岗位定编,乡镇政府无权对统计人员随意更换,对稳定统计队伍、提高统计人员素质大有裨益。垂直管理后统计人员实行双重管理,乡镇统计人员的组织关系在当地,工资关系由财政划拨到当地,人事关系由县(市、区)统计局管理,乡镇可以提出进退流转意见,但主动权掌握在上级统计主管部门手中,可以制约人员经常变动,有利于队伍稳定和提高统计业务水平。

(三)制衡管事不如管人。现在省、市对统计工作很重视,对乡镇统计工作也引起关注,但往往都只是从加强基层统计制度建设、硬件建设入手,如省市不惜代价给每个乡镇配备电脑或集中培训乡镇统计人员或要求乡镇统计站制度上墙等等,但这从根本上不可能改变乡镇统计存在的根本问题。所以,关键是给钱给物不如管人,只有充分调动了乡镇统计员的积极性,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把乡镇统计工作搞得更好。

还有垂直管理后,统计站的经费能得到保障、编制能得到落实、人才能得到启用、人员能更好地管理。一些同志认为人员多了、队伍大了、费用涨了,难以管理不如维持目前的局面。同时认为垂管改革对现有状况的稳定不利,既要考试、还要考察,目前的这一批乡镇统计员已经熟悉业务今后如何改革等等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和困难他们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是一种典型的“不作为”,长痛不如短痛。前面说过,不管住人,就很难管好事,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永远上不了台阶。所以,各级统计系统当务之急不是去培训多少乡镇统计员,不是去配多少电脑给乡镇,不是要求乡镇统计站如何加强硬件建设,而是尽快将乡镇统计站实行垂直管理。

实行垂管后,各方关系能更好地协调。乡镇以上统计部门将增加事务和职能,而且还将与编制、人事、财政、组织、公安、计生、宣传等各个部门衔接协调,这不是统计部门的强项,担心管不好人管不好事,难以协调关系。笔者认为这也纯属多余担心,统计部门既是政府职能部门,也是一个业务性强的综合管理部门,所以统计部门应该立足长远,跳出纯业务部门的老观念、老思想,积极融入到各部门的关系协调之中去,这样不但能搞好垂直管理,壮大统计局自身实力,树立统计系统的形象和权威,还能对统计业务和统计数字的“公信度、美誉度、知晓度”大大加强,使统计真正能搞大综合、出大主意、谋大战略、抓大管理。

实行乡镇统计工作垂直管理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学习取经。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组织统计部门、编制部门的领导赴北京等省市学习考察取经,学习一些先进的经验和现成的做法供我们借鉴和参考,写出考察报告和实施方案。

第二步:争取编制。争取编制是关键,是实行垂直管理能否成功的基础性工作。笔者认为,要解决编制的问题,可以几条腿走路,一是增编、二是合编、三是切块、四是解决重点,分批到位。以上四条渠道完全可以解决编制的“瓶颈”问题。

第三步:考察录用。一旦确定编制就按实施方案的要求进行考试考察。如属增编则重新招聘,如属合编则按统计局的要求重新考察,大部分可兼管录用,个别不能胜任的劳动或经管员则缓任命,培训考试合格后再行录用,如属切块的则也要重新考察录用。

第四步:培训上岗。经过考试考察之后,确定人员办理有关人事、财务、组织、劳动、保险等手续正式上岗。然后由区统计局组织统一的上岗培训,对乡镇统计站进行建章立制,挂牌刻章正式营业。

经过以上四步曲,乡镇统计工作垂直管理即大功告成。

乡镇统计工作垂直管理是一种趋势,是改革的方向,势在必行。关键是各级政府的重视,各级统计部门的努力,事在人为。笔者相信乡镇统计工作垂直管理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在江苏、在泰州开创新的局面。

统计调研报告

乡镇基础统计工作是政府统计系统最基础的工作之一,是反映农村经济发展及各种数据搜集的源头,是宣传贯彻执行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基础,更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工作,保证源头数据准确可靠。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新时期,乡镇统计工作在农村经济建设和全面小康建设过程中担负的责任更为重大。然而,**市乡镇统计工作能否适应新时期统计工作的发展要求?源头数据质量又怎样呢?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乡镇统计机构建设与当前肩负的工作任务不尽适应,人员素质与质量要求有差距,统计体制改革亟待加强。

乡镇统计工作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石,是确保统计数据质量、提高农村统计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乡镇统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基层统计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关系到统计调查资料的准确、全面,从而关系到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正确与否。因此,切实加强新时期乡镇基层基础统计工作,将是我国统计事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既可以促进农村统计事业健康发展,又能牢牢把好统计源头数据质量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信息服务,对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对整个统计事业的蓬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乡镇统计人员已配备到位。20xx年,xx市17个乡镇区中均成了统计信息中心,以取代过去的统计办公室,共配备统计人员68人,每个乡镇3-4人。从文化程度看,大专及以上59人,高中及中专9人;按配备资格分,有统计从业资格证的65人,无统计从业资格证的3人。

2、乡镇统计办公全部达标。据统计调查,**市所有乡镇区都有专门办公室一到两间,办公设施齐全,共拥有微机21台,数据整理基本实现自动化。

3、乡镇统计办公经费没有保障。目前,**市所属的17个乡镇区统计机构全年办公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由于自身的工作性质,统计部门产生的经济效益是长远的、隐性的,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在多数领导的心目中,统计部门作用是有限的,地位是不高的。再加之地方财政状况困难,县级统计部门都只能解决有限的工作经费,乡镇统计机构的工作经费根本就无从谈起,进不了乡镇财政预算;少数乡镇统计人员报送报表的差旅费和必要的电话费都无法保证,统计人员的福利待遇就可想而知了。

4、文化程度虽较高,但业务素质较差。目前,学校、xx市17个乡镇统计人员中,虽然都是大中专毕业生,但具有统计职称者寥寥无几,统计专业水平偏低,很难适应统计事业发展的需要。

从统计事业发展历程来看,在上级统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目前统计工作现状与八、九十年代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再上一个台阶仍有很大难度。当前乡镇统计工作难以更好开展,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少,任务重,统计队伍不稳定,工作难尽力。乡镇统计员执行乡镇综合统计功能,履行各种统计调查职责,其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然而,该市乡镇统计机构仅配备3-4名人员,与其担负的工作相比,差距很大,极不对等。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乡镇企业、个体和私营经济迅速发展,统计对象数量急速增加,统计人员的工作任务量愈来愈大;二是由于乡镇特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统计员一人兼数职的现象比较普遍,专心做本职工作的精力与时间受到严重影响。三是乡镇统计工作责任大、要求高、待遇低,其他工作岗位要么省心省力,要么有利可图,而统计一无所有,没有摊上的绕道走,摊上的设法逃,大部分乡镇统计员一年一换,有的甚至一年几换,乡镇统计人员变动频繁。而县级统计部门对乡镇统计人员不管人员编制,不管经费,所以乡镇在调换统计人员时根本不与统计局协商,几乎每年都是一张张新面孔或业务生疏的新手,这就势必影响到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连贯性,影响到统计工作的统一性和一致性,迟报、漏报现象难以避免,进而影响到县级统计部门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全面性,造成统计数据质量的下降。

2、业务素质较低,统计数据质量难以保障。由于统计人员事务性工作较多,很少系统学习统计业务和微机知识,专业素质相对于任务则捉襟见肘,统计台帐、报表汇总仍是手工操作。统计手段落后,致使工作效率低,报表差错率随之增加。加之少数乡镇统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作风不实,根本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有时官出数字,有时闭门造车,基层统计源头数据的质量是否真实可信,就得打上一个问号了。

3、统计调查对象多,配合差,数据难收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二、三产业急速增长,结构日趋复杂,农村统计调查对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农村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给统计工作带来了更大难度。加之受利益方面因素的影响,集体企业按需上报,对付税务部门和统计部门用两本帐,个体和私营企业瞒报、迟报、不报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乡镇统计资料的收集非常困难。

4、统计力量、统计经费与统计工作任务之间不协调,工作难开展。乡镇统计人员少、地位低、待遇差。由于统计部门自身没有收入,各项业务活动的开展完全要靠财政拨款,普查、抽样调查、临时调查以及各种正常的业务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保障。乡镇统计人员业务经费不能及时保障,而统计工作时效性又强,他们只好疲于应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5、求业绩,领导干预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数据实报难。统计数据是考核评比的主要量化指标,直接影响到地区和个人的利益。统计部门在业务上受上级指导,在人员经费上归地方领导,造成其工作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地方领导,导致统计数据抗干扰的能力差。因此,有些领导为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取得优良的“政绩”,不择手段,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有的凭空编造统计数据,有的授意、指使下级虚报统计数据,有的甚至对“不听招呼”的统计人员打击报复。由于统计执法工作因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执行到位,“官出数字”也就不难理解了。因而《统计法》对于那些想着政治前途、捞点政治资本的基层领导来说,已没有什么威慑力,长官意识始终贯穿着乡镇统计工作。基于这些方方面面的原因,统计数据人为因素干扰较大。

乡镇统计工作中存在这些问题,影响了农村统计数据质量,不利于农村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做好农村统计工作,为各级领导决策农村社会经济问题作好参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工作,从而提高农村统计数据质量。

1、提高认识,加强乡镇统计工作领导。各级政府和统计部门,要提高对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加强乡镇基层统计基础建设,是提高农村统计工作水平的客观要求,是保证农村统计改革顺利进行的客观要求,是确保农村统计工作能够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客观要求。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基层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领导,摸清情况,抓住重点,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积极稳妥地开展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在工作中,县级政府统计部门要真正负起领导和指导责任,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各方面工作。

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乡镇统计人员身处统计工作最前沿,既是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又是统计业务的具体操作者;既要履行统计执法职责,又要完成统计普法任务,要求具备全面的素质。要把统计知识培训列入统计工作的重要体系,首先,县(市)统计局要通过办班、讲座、函授等多种形式,组织乡镇统计人员进行学习,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执法普法能力;学习统计相关专业知识,提高调查能力与综合评估核算能力。其次上级业务部门要加强指导,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水平,以此保证基层统计工作的全面、圆满完成。

3、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统计法制意识,保证统计工作的健康开展。普法是基础。一是统计部门的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守法,要勇于运用法律武器排除对统计数据的行政干预,要敢于依法保护统计机构的完整性和统计队伍的稳定性。二是行政统计部门要把统计法律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不论在报表上报时,还是在统计数据的发布与开发中,都要坚持以统计法律法规为标准,以统计方法制度为准绳,捍卫统计工作的严肃性。三是坚持执法。把统计工作长期得不到重视、统计基础长期得不到改善、统计数据质量长期得不到提高的乡镇作为统计执法的重点,严查深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实现统计工作的根本改善。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统计法制意识,充分利用“12、4”全国普法宣传日、“五五”普法、各种会议及活动进行广泛宣传《统计法》。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学法、知法、守法,实现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保证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4、加大统计体制和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力度,切实规范基层统计调查行为,减轻基层统计工作负担。改革现行的基层统计工作人员配备制度,建立稳固的基层统计机构和人员,大力提高乡镇统计整体工作水平,统计方法制度能否更贴切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有实质的意义和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稳定队伍,完善机构,巩固职能地位。

5、要把统计基础工作建设作为统计执法和统计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以确保乡镇基层统计工作数出有门,报出有据,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实情,真正使统计工作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温度计。要督促乡镇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制度,建立健全统计数字质量检查制度和审核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实行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与业绩挂钩。同时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数据评估制度,实行数据质量责任制,全方位加大审核和评估力度。

6、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应从法律上对乡镇统计工作予以保证。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河南省统计管理条例》在统计机构的设置中,对乡镇人民政府的要求是应当设置专职或兼职的统计员。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该市乡镇一级均设立了统计信息统计中心,并明确了人员,但均附属于经济发展办公室,人、财、物不独立,工作中掣肘现象严重,专人不专、处境尴尬,难以理直气壮的对辖区内的统计调查对象开展管理,建议相关机构进行调研,从立法角度切实加强和提高乡镇统计工作。

统计调研报告

劳动工资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1952年国家统计局成立,随即进行了一次城乡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之后劳动工资统计历经一系列变革,统计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

(一)50年代到80年代劳动工资统计范围为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主要统计全民和城镇集体职工人数和工资;1990年-20xx年国家统计局把统计范围扩展为城镇非私营单位,其统计对象为全民、集体、其他所有制经济单位(内资: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资: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二)20xx年-20xx年,劳动工资统计范围除城镇非私营单位外,增加了“三上”私营企业(即规模以上工业,资质以上建筑业、房地产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中的私营企业)。20xx年开始增加其他私营单位:19人及以下的单位采用典型调查,20人及以上的单位进行抽样调查。

(三)20xx年以后,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分为两种: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非私营单位调查范围不变,私营单位调查范围采用以下方式调查:企业一套表单位(即“四上”企业,统计范围是辖区内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和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国家重点服务业和省级服务业)全面调查。其它非一套表私营单位按就业人员分类,100人以上全面调查,20-99人抽样调查,19人以下典型调查。但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分别实施,数据没有合并使用,且抽样的数据县级没有代表性,不能推算总体,不能对外公布使用。目前劳动工资统计实行网上直报,劳资报表告别纸介质上报方式(除了视同法人的银行等产业活动单位仍延续纸质报表)。

随着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20xx年非国有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6.1%。而现行劳动工资统计主要偏重反映城镇非私营和“四上”私营企业的劳动情况,规模较小的私营、个体工商户和乡镇企业并不包括在内,这样统计出来的数据不反映或不能切实地反映已逐渐成为吸纳就业主体的私营、个体等经济性质的劳动用工情况和工资水平,统计范围带有明显的局限性。正是由于这种落后于目前经济结构的统计规则,导致了本应给予高度重视的大多数较低工资收入的企业职工没有纳入统计范围,目前已统计的恰恰都是有较高工资收入的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导致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不能被普通百姓接受。以为例:城镇非私营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垄断行业,工资水平居高不下,影响全县城镇非私营单位工资水平明显偏高。20xx年全县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63848元,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和全市12374元、7277元和4065元,而20xx年人均gdp仅为39705元,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和全市2204元、28757元和6678元,工资水平与经济发展明显不匹配,不能真实反映整体的就业情况和劳动力价格水平。

(1)统计指标设置复杂且缺乏实用性。一是统计指标设置复杂。复杂的指标设置只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基层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对指标解释理解不深,指标涵义仅凭自己的理解去填写。比如“单位负责人”这个指标,大部分人一看就觉得是法人代表,但是其实指标解释是包括单位中层的;再比如就业人员下面的按人员类型分的三个指标,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其他就业人员,且不说各自的指标解释,单说其中的区别就让人头痛,挂职锻炼的人员属于原单位在岗职工,要按照谁发工资谁统计的原则,而劳务派遣的人员又要统到实际用工单位,不能按照谁发工资谁统计的原则,劳务派遣工的界定又是一系列的说明,县级专业人员也要仔细研读指标解释才能确定界限,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可想而知大部分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填个数据而已。还有在岗职工的工资分类指标,晦涩难懂,使基层统计人员极易产生歧义,如“绩效工资”机关单位误以为只是事业人员工资单上的绩效工资,而实际的指标解释却是奖金性质的工资,机关人员也有此项目。二是统计指标缺乏实用性。一直以来,反映劳动工资水平的指标主要有就业人员期末人数、就业人员平均人数、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等,其实用性和灵活性很大程度上已落后于社会需求,反映各级政府决策、企业需要及社会焦点问题的指标显得尤为不足。如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农民工就业情况、行业用工需求、下岗再就业等社会保障热点,在这些指标群上,劳动工资方面仍是空白。

(2)反映就业人员工资水平的指标单一化。在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中,仅有本单位全部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一项指标。平均工资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的数据及涨幅代表的都是整体的水平。简单的平均所带来的问题,是掩盖了平均下的不平均。一方面,掩盖了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的不平均。从20xx年劳动工资年报来看,最高行业平均工资为最低行业平均工资的6.3倍。另一方面,掩盖了单位内部的不平均。现在企业老总和普通员工的工资差距越拉越大,相差几十倍、上百倍的也不在少数。而仅仅提供一个单位的平均工资,无法解释更多的不平均。从工资分布来看全社会各群体工资水平呈“偏态”分布,工资高的人数占少数,工资低的占大多数,现有的资料又无法反映这些情况。因为指标的单一,解释不清深层次的原因,老百姓是从自身的角度去理解这些数据,因而在向社会公布平均工资这项数据时,造成公众对数据的质疑,也带来统计服务质量不高的现象。

(1)统计范围广,工作任务繁重。当前劳动工资统计涉及的单位多、任务重、压力大,不仅包含了工业、建筑业、房地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服务业等行业里面的“四上”企业,而且包含了所有“四下”非私营单位,加起来有四百多个单位,工作量十分繁重。而目前采用的网上直报开网时间较短,基层统计人员频繁更换或身兼数职,报表期间能主动直报的单位只占少数,大多数单位往往需要县级统计人员通过电话、qq、办公助手发短信等形式三番五次提醒和催报,个别单位还须多次催报,催报难度较大。同时在规定的时间内,县级专业人员不仅有大量的催报工作,更有无尽的比对工作,需分行业、分单位逐个比对填写说明,工作量大幅度增加。

(2)网上直报操作平台有待完善。劳动工资统计报表收集的方式由纸质报表改为联网直报,给基层统计减轻了一定工作量。但由于统计单位数量越来越多,报表报送时间较短,系统稳定性不强,企业配合程度低等原因,导致报表收集的难度越来越大。

一是网上操作平台报送时间紧。联网直报有较强的时间限制,尤其是季度报表,通常国家从开网到关网时间相当短,一般为5-7天,县级劳资专业人员要在5-7天时间内催报、审核几百家劳资报表。因报表报送时间短,大量的单位集中上报,有的单位不同的统计人员还会同时上报不同的报表,造成网络拥堵,在报表高峰期经常出现打不开网页或者不能正常上报的现象,给企业带来诸多的不便。有的单位制度很规范,发工资时间较迟,报表上报前要层层把关,在规定的上报时间往往是仓促上报,因此要在短时间内催报齐所有单位会越来越难。

二是网上直报操作程序过于烦琐。直报系统对浏览器的要求较高,比如需要使用较低版本的ie浏览器,无拦截软件等才能成功下载证书或稳定上报。许多基层统计人员计算机操作能力有限,对网上直报操作程序往往束手无策,需要县级劳资专业人员电话指导或电脑远程操作证书安装、浏览器设置等程序,其同类问题反复操作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搞得专业人员疲惫不堪。甚至有个别单位因反复操作不成功而放弃直报,改为传纸质报表再行代报等等,这些都给数据收集增加了难度。

三是系统审核公式不够严谨。在系统开网之前,审核公式应该已经通过检验完整无误的,但实际情况是系统开网之后又时不时的添加审核公式,大大增加后期审核工作量。由于后期添加的审核公式,致使有许多单位已上报,审核后又出现许多错误,县级劳资专业人员只能用短信或电话通知企业再行修改错误,有的企业往往上报后便撒手不管,出现错误不按要求修改或填写说明,如对其反复催促易引起企业统计人员的反感。另外对于基层单位统计人员而言,需要更加简单明了的错误信息提示,有助于他们理解审核中的逻辑关系,及时修正错误或予以说明。如“单位负责人”是由原来的“管理人员”演变来的,对“单位负责人”正确的理解应该为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但是在报表下方以及单位基本情况表中均有“单位负责人”的指标,统计人员容易将这几个指标混淆成同一个,误认为都是指的单位第一负责人,因此许多统计人员将报表中的“单位负责人”填为“1”,导致了大量的审核差错。又如“1-本季”这个宾栏指标,因为设置的数字和符号不太明显,统计人员容易将本栏对应的工资额误解为本季数据,经常把累计工资错填为本季度工资。而对于“非全日制”指标,统计人员也容易误解为学历上的“非全日制”等等。另外,有的指标存在多个口径,比如劳资表中的就业人员工资总额与财务表中的应付职工薪酬也困扰了许多基层统计人员,仅从字面上来理解两个指标都指的是工资报酬,而实际上工资总额与应付职工薪酬不是同一个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工资总额不含单位支付的“五险一金”,而应付职工薪酬应该包含这一部分。

四是数据质量难以保证。对于县级专业人员来说,报送单位数量多,短时间内能按时催报已经勉为其难,来不及对每个单位进行详细审核。在报表期间每天要打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电话进行催报,并时不时通过网络或电话给直报单位解决系统随时出现的问题,有时候还要对国家、省及市统计部门查询反馈的明显差错进行核实,在短时间内无法做到报送一家审核一家,只能进行批量审核或者查询审核,对有明显差错的单位进行核实;而对于基层统计人员来说,报送时间短,统计人员报表较为仓促,无法对数据进行严格自审,有的为了按时上报,甚至只是报一个预计数据,与实际数有一定差距。

五是劳资字典库更新不及时。直报平台的劳资字典库一年一次从名录库中导入,而基层单位上报季报时又不能自行修改法人单位基本情况表,时间跨度太长容易导致字典库信息不准确,基层统计人员反响较大。

(3)数据利用率不高。

一是年度劳动工资统计指标分组太细,数据利用率不高。20xx年年报不含补充资料的统计指标就有55个,真正有用的没有几个,制度中有的指标地方政府不需要,地方政府需要的指标在制度中又没有。各级党政领导迫切需要掌握城镇劳动力分布、转移、就业和失业方面的统计数据,以便更好地制定劳动就业政策和指导城镇劳动力转移,但现行的劳动统计方法制度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统计部门无法从现有的统计报表中获得相关数据。长期以来县级统计部门忙于应付上级统计部门布置的报表任务,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指标没有进行过多的统计、关注和分析。就业人员和劳动报酬等统计指标也远远不如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统计指标那么受领导和公众的关注和重视,致使劳资统计人员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出来的数据不被重视,是“出力不讨好,白用功”。

二是报表代表性不高,资料开发利用价值低。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专业数据公布规则是:“企业一套表”统计的“四上”企业的数据不对外公布,只公布城镇非私营单位的数据。站在县级劳动工资专业人员角度看,实行联网直报以后,由于“企业一套表”单位数量的增加,工作量成倍增长,但这一块千辛万苦统计出来的数据却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由于城镇非私营单位统计对象不全面等原因造成了报表的代表性不高,分析的意义不大,也削弱了劳资统计人员对其数据开发利用的积极性。

大部分基层单位没有专职统计人员,机关、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统计人员一般由该单位的人事或财务人员兼职,企业则是由财务人员兼职,且人员变动较为频繁,往往致使报表不能准时上报。同时,由于兼职人员要兼顾多项工作,造成劳动工资统计只能算是附带性的工作,尤其是企业,统计人员不但要做好本单位工作,而且要承担财政、税务、工商、统计等多部门的报表,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造成多数的统计人员虽然在统计岗位上工作多年,仍是对统计业务一知半解,不能熟练掌握劳动工资统计所必需的知识,对指标解释的含义、统计口径、统计范围和计算方法的理解都不到位,上报的报表往往容易出错,极不规范,数据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一是改进统计调查方法。创新工资统计制度,将劳动工资统计由全面调查改为抽样调查。劳动工资报表许多问题均是因为报表单位过多引起,实行抽样调查能减少报表单位数量,使综合统计部门能将工作精力更多地由催报转移到审核和改错上。抽样调查以最新的基本单位名录库为样本框,按国民经济行业抽取样本与实际情况进行核实,然后将样本纳入劳动工资统计调查字典库中。方法可采用按行业进行抽样,每个行业分别设立汇总权数指标,对单位数少的小行业采用全数调查,通过样本资料推算评估总体劳动就业、收入等状况。同时可以结合普查、人口抽样调查等进行劳动力调查,既能节省人力、财力,又能提高数据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是调整统计调查范围。形成涵盖全社会所有劳动者的统计,弥补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制度范围上的不足。将一般个体工商户作为特殊经济组织纳入劳动工资统计范围,以便全面、真实地反映全社会劳动就业的分布与构成,以及劳动报酬的收入与分配情况,较好地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劳动工资统计数据的需求和利用。

三是减少统计调查频率。针对现行的劳资统计工作量大,代表性差的弊端,建议将现行的季报取消改为每年一次年报。其因一是季报数据变动较小。劳动工资年报数据能全面反应本地区的就业人员及工资状况。一方面,劳动报酬不仅体现在每月工资上,从许多单位的实际情况来看,与年终奖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年收入能够更准确的反应一个地区就业人员的报酬情况。另一方面,从以往季报数据来看,季度之间的从业人数变化不大,大部分单位除春节前后和大学生毕业季等特殊时期用工情况可能有较大波动外,在一年内的其他时间较为稳定,可以在年报中加入新增、减少人员等用工调查指标,以满足就业政策制定及指导的需求。其因二是季报数据利用率不高。自20xx年开始季报数据除了五大行业用于“gdp”核算,国家规定季报数据不再对外公布,基本属于统而未用的状况。取消季报能给基层统计人员减负,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涉及“gdp”核算的非营利性行业,可从相关主管部门如教育、卫生或财政核算中心等部门取得相关数据。

四是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依照定义确切、内涵清晰、属性明确的原则,突破城乡地域、所有制形式和职工身份的限制,完善和制定全面反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使其更具有科学性、预见性、时效性和相对稳定性,并注意统计指标体系与其他部门口径的衔接。要减少过时的、不必要的或数据难以准确统计的劳动指标,如人员分类中的劳务派遣人员以及人员按岗位分的有些细项分类等。根据需要设置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特殊指标,如“个人住房公积金”、“未纳入养老保险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大学生就业”等能反映人才、劳动力转移、文化水平等指标,更好地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为党政机关、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同时应以简单明了的指标为好,统一各报表的指标口径,让各专业各部门之间的报表和指标具有共享性,使之发挥其最大功效,减轻基层单位的负担。例如将“单位负责人”改为“管理人员”等,符合大多数人的思维想法,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为带来的数据偏差。指标解释尽可能做到直观、易懂,便于填写,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须强化工资水平指标。首先是淡化全社会平均的概念,强化分职业平均工资的概念。从工资的效应来看,以及最低工资标准的设定,不存在极端小的数据,但存在异常大的数据,异常大数据的稍微变动即可将平均工资的水平极速上移。而异常大的工资水平往往存在于管理层级,相比较而言,非管理层级的同职业工资差距不会很大。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提供分职业的平均工资更贴近老百姓的心理定位,也可提高统计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其次是计算并公布就业人员工资水平中位数。平均工资容易受极数值的影响,而工资中位数相对而言不易受极大值和极小值偏差程度的影响,可作为反映就业人员工资状况补充指标。

一是加强直报网络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程序运行的速度,减少网络不通畅带来的不便,保证即便是在报表高峰期单位也能无阻碍的正常报表。同时降低系统的操作性难度,加强其与浏览器的兼容性,使报表单位能简单顺利地下载证书。

二是强化直报网络系统的功能性。一方面指标设计更加简单明了,在系统中附加指标解释,报表单位点击填报格时,自动跳出指标的详细解释,而不需要按f1键。另一方面完善系统的审核公式,根据联网直报软件中公式审核出现的问题,在开网之前对审核公式进行反复试验,尽快完善,确保审核公式的完整和准确度,让报表单位在第一时间内高质量报送数据。

三是下放单位字典库更新权限,将网络系统设置为分专业超级汇总。目前字典库更新权限一套表单位在国家,非一套表单位在省里,建议非一套表单位字典库更新下放至县级,便于及时更新单位增减和变更基本信息,同时将视同法人单位的银行等产业活动单位也一并放在直报平台上,彻底消除纸介质上报方式,并在网络平台上设置超级汇总程序,减少县级专业人员导入程序等一系列的工作量。

一是加强统计基础建设,完善统计执法与监督。进一步加强统计法制工作,从基层抓起,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保证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对拒报、瞒报等行为及时启动法律程序,加大处罚力度,遏制劳动工资统计违法行为,使劳资统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基层单位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工资统计台账,健全原始记录和凭证等统计基础工作,从源头做起,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二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劳资统计范围广泛,指标概念内容多,涉及到人事劳动管理的专业知识及国家相关职工福利政策,需要不断加强统计指标、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等业务知识培训,强化统计人员计算机与网络知识培训,提高统计人员个人使用现代化统计手段的业务工作能力。使基层统计人员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劳动工资,提高工作能力,从源头上提高劳动工资统计报表质量。

统计调研报告

实施在地统计工作以后,县(区)级统计局面对新的工作形势和要求,站在立足本职工作、开展优质统计服务的角度,提出建设标准化统计的设想,是对当前基层统计局开展统计工作思路创新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通过标准化统计局建设,将高效整合当前统计局有限的人力资源和财力、物力,通过职能分工与合理调配,能有效提高全局协同作战的整合能力,提高工作效率;能高效的完成各项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统计调查工作,确保统计调查开展的时效性。

通过标准化统计局建设,有利于集中专业力量,针对各级领导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制定调查方案,开展专题调查,并结合统计数据和相关资料,开展分析研究。将各类统计数据资料转化成为理论性强、分析严谨的高质量统计分析报告,从而增强统计服务的深度。

通过标准化统计局建设,有利于完善统计局内部管理制度,促进统计工作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通过对办文办事制度、工作例会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数据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街道统计科管理制度的制订,规范各项工作的办事原则和管理要求,同时实现对工作人员的管理控制,保证工作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促进统计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