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高二语文教案(优质16篇)

时间:2023-12-13 11:44:50 作者:笔砚

高二教案对教师而言,不仅是一种备课工具,更是对自己教学思路和方法的梳理和总结。要编写一份优秀的高二教案,不妨参考一些经典的教案范文,下面是一些可以参考的教案链接。

高二语文《念奴娇

说教材:

一、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二、这首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苏轼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苏轼,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文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

三、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 是:

1、背诵本词。

2、熟记作家作品地位及并称。

3、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4、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 。

说教法。

一、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想起历史上无数的英雄,看到赤壁形胜,想起潇洒多谋的周瑜,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但苏轼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隐,他的性格更倾向于陶渊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迈。

二、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借代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如“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人道是”,我安排的教学过程 和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说教学过程 :

一、在导课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分打下基础。

二、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一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原想舍去,例如对苏轼在文、词、诗、书画并称方面的介绍,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罗嗦讲了。学生虽然在小学初中学过苏轼的诗词,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但越是熟悉的,越容易记不清楚,所以在这多讲了一点,算是对苏轼一个简单的小结,这样在讲三册24课《赤壁赋》时就可以让学生来介绍苏轼,加以强化。我想如能在适合的篇目中对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小结,平时就以全局观念注意点滴积累,就可以减轻学生高三复习的压力。这一点属于个人一点想法,希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三、在背景介绍中,我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介绍乌台诗案,讲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和本词有关的事实背景;另一方面对苏轼的胸襟性格做简单评价,便于学生把握词风和词人。

四、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读得铿锵有力。

至于将字词板书,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教学中依然必要,字词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部分,传统教学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来流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对字词教学有点忽视。平时时间充足时,我会在一单元学完后叫学生听写字词并注音,开始学生不以为然,以为是小学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视。

五、赏析部分。

一是把握对字词的赏析;二是把握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三是对一些艺术手法赏析穿插其中;四是由于诗词跳跃性大,而我们的学生史学知识欠缺,所以我在讲述时补充了一些史学知识,这似乎把语文课讲成了历史,也不知得当与否,算是一种尝试,还望各位前辈提出批评意见。

六、至于延伸比较部分,以柳词和苏词为例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词风,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在这一部分有些地方总结得不是很恰当,例如,把“壮志难酬之恨”说城是一种“悲愤”,“悲愤”一词明知用得不是很合适,但一时又想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替换,显得勉强和别扭。

说板书及作业 。

一、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本来还安排尽可能课堂背诵,时间来不及没有进行。

二、作业 为背诵体会和自学《江成子》,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风格,这样在指导检查作业 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自己的缺点有时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观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畅所欲言,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

作者邮箱: 。

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2、通过对词中所描写的历史人物的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对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的理解,培养学生思考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俞文豹《吹剑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词风:豪放派苏轼阳刚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婉约派柳永阴柔低沉、哀婉。

二、朗读。

可惜我没那么壮,但我还是想来读读看,好不好?

注意老师的停顿和重读的字句,以及抑扬顿挫的地方(师范读)。

我想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要读出豪放派高亢激昂、铿锵有力,好吗?(众生朗读全词)总的来说,大家读得很有气势了(8分钟)。

三、整体感知。

读过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对这首词有了初步的印象了,这首词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抒一己之怀(至苏轼之前的词几乎都是诉说儿女情长的婉约风格的,直至苏轼才扩大了词的内容,可以咏史怀古,可以追慕英雄豪杰,可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所以说是苏轼拓展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豪放词派)(3分钟)。

二、词作研读。

一)、分析上阙。

这首词被公认为豪放派代表作,你从上阕哪些句子中看出这首词表现出的豪放风格?

(1)明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追问:这是写景的句子,他为什么就显得豪放?

(不管是豪放还是婉约都是通过字词句来体现的,而古人诗文讲求练字,哪些字能显示出豪放?)。

明确:“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形容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

“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

“卷”写雪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蔚为壮观。描绘了一幅极为壮观的画面: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波浪。

(为什么苏东坡的这个词就给人这种豪放的感觉呢?我们来比较一下,李后主有这么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也写江水,比较一下,有何不同?请一位同学说一说。明确:李后主写什么?写个人的愁,家国的愁。“愁”字就表现出词人的心情,不是那种很豪放的,而是一种愁,“愁”,就感觉,当然就不是那种气势磅礴了.)。

现在请大家齐读这三句,读出“穿空”的高度,“拍岸”的力度,“千堆雪”的广度,语气和气势要逐渐加强。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千古”让我们想到了悠久的历史,从古到今,把时间概念扩大了。

如果换了就失去了这种博大广阔之感,也就失去了豪放之气。

三)、分析下阙。

问题1:在下阕中有没有表现出这首词豪放特点的的句子: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问题2:为什么能够表现出豪放的特点?

明确:我们能够想象孙刘联军,赤壁火烧千里舳舻、百万曹军的雄壮场面(回想《赤壁赋》中描写曹操军队的情形“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同事也刻画出了周瑜在赤壁战场上的指挥若定、足智多谋的形象。

问题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下阕已转为怀古了,作者还写了周瑜的哪些事迹?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追问5:从这些描述中苏轼刻画出周瑜哪些特点?

(提示:从具体语句中得出具体特征,文下注释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的。)。

明确:

小乔初嫁了。风流倜傥年轻得意。

雄姿英发,英俊潇洒。

羽扇纶巾,从容闲雅。

谈笑间,指挥若定。

强虏灰飞烟灭足智多谋。

好,请大家齐读这个片断,。

“遥想”要略用低声到“小乔初嫁了”都要轻读“雄姿英发”重读“羽扇纶巾”又轻些“谈笑间”的“谈”加重声、延长“灰飞烟灭”逐字重读。这样读来既有抑扬又有顿挫,也充分表现出这首词的豪放的特点!

读得非常好!不过,读到这里,我有个疑问:大家都知道,“千古”“多少豪杰”,三国时的英雄同学们一定很熟悉了(列举:刘关张,诸葛亮、曹操等),历史上有人就推崇孙权,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追问5:那么,这么多英雄,苏轼为何对周郎情有独钟呢?

提示:从作者的遭遇和经历中也许能看出些东西来,让我们来看看苏轼当时的境况如何。

苏轼生平:苏轼(1037—1101),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受小人陷害而入狱。后于1082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黄州生活了七年,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州,即今海南儋县,后死于常州。苏轼总结自己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明确:作者是在拿周瑜和自己作对比!好,那我们就来比一比,瞧一瞧。

(在周瑜形象表格的基础上投影二者形象比较的表格,集体讨论明确:苏轼年龄47岁,生活屡遭不幸,外貌用词的原文“早生华发”,职位“团练副使”,际遇“怀才不遇”。)。

(投影对联: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

)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犯的身份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一路上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一路走来了黄州……”

下面让我们看看苏轼在抒一己之怀时,是否仅仅在感怀一己之失呢?请大家集体读词的最后一部分的抒怀之句。(生齐读)。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问题。

6这几句中哪句最能体现作者内心的感受?

问题7探究:有人说,词的最后几句含有消极成分,与本词的豪放情调不和,你认为呢?结合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同座位之间相互交流。

他受的打击太多了,再大的风浪他都经得起,“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一种人生态度。在黄州呆了四年多,后来又到了京都,但是他还是不顺。

他有很大的抱负,在《赤壁赋》中他这样唱到: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代指君王)。

像在《赤壁赋》里面说的那样:

(投影《赤壁赋》中文字: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苏轼《赤壁赋》)。

苏轼就是这样的气派!所以,你看,慨叹过了以后,他举起杯中的酒,邀空中的明月,洒在江里,“一尊还酹江月”将情感寄托在永存的江与月之上,使得诗人的心胸一下子变得十分开阔,旷达。

用浩浩的大江,用空中的明月作证,我苏东坡是有报国之志的,只要有机会,我还是为国、为民去效力。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你说这是消极,还是积极?

作业:背诵这首词。

完成一幅有关苏东坡是词的书法作品,硬笔、毛笔都行。

《念奴娇·赤壁怀古》高二语文教案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1、通过诵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注重古典诗词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科学地品评课文,真正领悟作品对于当代读者的人生启迪:在珍惜生命、奋发有为的同时,只有摆脱患得患失的羁绊,才能获得一个欢乐的人生。

1课时。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略),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品味赏析。

(一)阅读上阕,讨论。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二)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四)、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3)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经过评点、研讨版本中字词的不一样而把握词的资料。

2、与《赤壁赋》进行比较阅读,把握苏轼的情感。对苏轼情感的分析,言之成理即可,不强求统一。

一、导入。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处在人生低谷,我们常说酒后吐真言,那苏轼也当是醉后书真意了。从这幅作品中,从词句的线条中,我们又能品出怎样的人生滋味呢?品书法我们是外行,那我们就从词句中细细口味。

2、朗读全词,交流预习作业。

布置的预习作业为:在自习的基础上评点《念奴娇》,要求局部评点一条,整体评点一条。可提出自我的疑问。

二、在学生的作业情景中找出切入点,讨论学习《念奴娇》。

1、理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风流人物被大浪淘尽,即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了。大场景的描述,为全词设置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其为悠久的时间背景,让读者体会苏轼独立江岸披襟临风对景抒情的壮怀。开篇雄奇,有横空出世之感。

大处落笔,转而具体化――。

2、“人道是”?

点明文武赤壁的概念。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赤壁何须问来源,东坡本是借山川。”以苏轼深厚的史学基础和广博的文学修养推测,他不难明白此赤壁非彼三国赤壁,但作者却将错就错,假托赤壁一抒胸怀。故言“人道是”。那我们也不妨以假作真地来品读一下赤壁风光。

3、讨论:抓住字词,品评赤壁风光。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另一版本)。

地势险峻、波涛汹涌、浪花翻滚,突出了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

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入怀古,吟咏周瑜。

发现问题:一时多少豪杰?――引出“遥想公瑾当年”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具化为“周郎”

苏轼给周瑜的定位到底是“豪杰”还是“风流人物”?

讨论:据下阙资料分析周瑜形象。

“出嫁”与“初嫁”的用词差别。

“强虏”与“樯橹”的用词差别。

“豪杰”与“风流人物”的用词差别。

师点拨:

“强虏”突出敌军的强大,“樯橹”让人联想到曹操的水军,言之成理即可。我认为“樯橹灰飞烟灭”更含蓄一些,有助于诗词情境的营造,而“强虏灰飞烟灭”似乎太直白了,少了点儿韵味和美感。赤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强抗弱的战争,如若战败,杜牧有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人敬畏啊!

豪杰:有才能的人。“豪杰”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雄”――英勇顽强、刚毅果决,一种豪气,一种气概。三国时豪杰多的很,曹操、孙权、诸葛亮等,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也就是说,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非“初嫁”,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苏轼那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我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以此突出“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认为,所谓“风流人物”,不仅仅要有侠骨,并且要有柔肠。

讨论: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正面描述+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

一、实景的雄奇壮丽和虚景雄伟壮观。

二、小乔初嫁衬托周瑜的“雄姿英发”

三、早发华发。

四、一时多少豪杰。

5、苏轼应对如此壮景,不由想到了周瑜,他24岁就被孙权拜为大都督,34岁就在赤壁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苏轼反观自身,47岁了,如今被贬黄州,怎能不生发感慨呢?齐读词最终二句。

讨论:

人间如梦。

人生如梦(另一版本)。

你更倾向哪一个,你从中体味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师点拨:“人间如梦”,更着眼于对社会世事的慨叹,有“我欲乘风归去”之感。

“人生如梦”,更着眼于对自身的反思和观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了他的豪迈之情,想要经世济民,建功立业,但梦想与现实的反差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但这种感伤转瞬即逝,“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洒酒酬月,与其在逆境中流露出乐观旷达之情。(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理解)。

苏轼思想中儒道的矛盾和冲撞。

三、小结全词,观苏轼草书《念奴娇》诵读全词。

写景――赤壁。

怀古――周瑜。

抒情――叹人间似梦。

四、课堂拓展。

与《赤壁赋》进行资料和写法上的比较,找出相关联的地方,进一步理解苏轼的情感。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赤》:浩渺平静之景――产生生命渺小之感。

写景。

《念》:雄伟壮阔之景――为周瑜的出场作铺垫。

《赤》:曹操――一代袅雄,“而今安在哉?”――人生苦短。

怀古。

《念》:周瑜――一代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人生如梦。

《赤》:随缘自适、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抒情。

《念》: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可有不一样理解)。

五、文本――专题内涵的点拨。

高二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1、反复吟咏成诵。体会苏词豪迈词风。

2、掌握情景交融写法。

3、领会词人借景来表达复杂的情感。

【教学模式】。

诵读法旁批式。

【诵读法】:就是并用心、眼、口、耳出声阅读的一种教学法。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它可以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再用语言把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其标准:声情并茂合一。其精髓:熟读精思,口诵心惟。

【旁批式】:在正文旁边写的评语。旁批就是对字词句的含_释,或内容的深入理解,或写作技巧的分析,或由此引发的联想想象,或语言风格的品味,或人物性格的分析,或人物潜台词的填补,或前后的钩连,或读者的抒情议论,总之它就是认真品读原文,在把握原文的基础之上不断追问、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有所获的过程。力求简明扼要,言简意赅,语言凝炼精辟,一语中的。其标准:准——整体把握,准确理解;深——品味语言,深入挖掘;美——显现积淀,体现文辞美。

诵读是旁批的基础,旁批是诵读的提升,两者相依相随,互为促进。

教学过程。

激情导课积蓄情感。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评价一个人,说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_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对,这个人就是苏轼,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不一样的人生。

(课前分发苏轼的材料,尤其“乌台诗案”前后、诗文书画成就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便于学生能角度了解苏轼,有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初读——把基调。

宋朝俞文豹在《吹剑录》中记录当时咏唱苏词花絮,从中可看出苏柳的不同词风,那就是苏豪柳俗。(展课件)。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学生朗读,教师巡视,读读议议,与学生探导朗读技巧,把准节奏和情感。

学生甲:朗读……。

师生点评。再读。

学生乙:朗读……。

师生再点评。再读。

学生丙:朗读……。

…………。

结合写作时代背景和借助课前发给的资料,知人论世,让学生热烈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定准调子,明确:

整首词基调:自豪,陶醉,敬佩。

第一句:有感叹回忆之感。读出陶醉之情。“千古风流人物”,稍微重读,缓慢,渐渐地把调子提上去。尤其要反复揣摩推敲这一句,因为它是真正体现苏轼的豪迈词风。

第二句:调子降下来,抒情,平缓,读出向往之情。

第三句:升调,语速要快,有节奏感,“穿”“惊涛”“拍”“千堆雪”要重读,读出排山倒海的气势来。

第四句:降调,轻柔平缓。

第五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读出平和,羡慕;“雄姿英发”读重音,读出崇拜无限仰慕之情。

第六句:“羽扇纶巾,谈笑间,”轻松,潇洒,尾音加重,拖一字一音,为“樯橹灰飞烟灭”积蓄情感,“樯橹灰飞烟灭”读升调,语速稍快,读出指点江山镇定自若的气概来。

第七句:神游之感,有点不知不觉地远逝,读出缓慢而空旷之感。

定完情感基调后,再鼓励学生自读,试读,范读以致背诵。自个揣摩品味苏轼词豪迈风格。

品读——明写法。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写什么景?抒什么情?

下面让同学们利用旁批式学习法,各抒己见。

写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旁批点预设:时间:大浪淘尽。背景:波澜壮阔。人物:众多、风流。区分“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异同。如此恢弘的场景有何用途?(面)。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旁批点预设:方位词对比,东——西,一逝去一永存。用词严谨——人道是。挖掘“三国周郎赤壁”的真正内涵。(点)。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旁批点预设:手法——夸张、拟人、比喻。角度——高低远近。色彩——碧蓝、浑黄、洁白。作用。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旁批预设点:结构——承上启下。写法——虚实结合。铺垫照应。与毛泽东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异同。

综合旁批点预设:写景点面如何有机结合?

旁批展示:

学生甲:……。

师生点评……。

学生乙:

师生点评……。

学生丙:

师生点评……。

小结: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巧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阕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抒情:

综合旁批点预设:词人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如何表现的?

旁批展示:

学生甲:……。

师生点评……。

学生乙:

师生点评……。

学生丙:

师生点评……。

小结: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师生点评,必须结合学生旁批实际,同一点内容上,在指出精彩和不足的同时,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敢于展示自己的杰作,可补充可延伸可反驳;不同点的内容上,启发他们有不同的见解,教师诱导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匡正,不能放任自流,不能任凭他们天马行空)。

美读——析情感。

所谓美读,就是有选择的读,选自己以为精彩的词句,再三悟读,读出蕴含语言表象之内的真正意思,透过语言悟出情感,以达“熟读精思,口诵心惟”之目的。

调动学生思维和智慧,利用旁批,抒写自己读后感受。

旁批展示:

学生甲:……。

师生点评……。

学生乙:

师生点评……。

学生丙:

师生点评……。

从中概括本词要表达出的情感,往往有以下几种:

建功立业之说。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使“樯橹灰飞烟灭”的周郎想到自己。

积极向上之说。从自己四十五岁还想像周郎一样能够建功立业想到。

多情伤感之说。从周郎得到孙权倾国之托到自己的“乌台诗案”比较预测。

人是个复杂体,苏轼更是如此。正因为复杂才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他的情感之所以复杂,还要到他的词中去分析和理解。教师要根据学生基础,因势利导,指导他们学会从具体语言环境中多角度揣摩人物情感,讨论、分析、整合,得出比较确切而被人普遍认可的答案。

总结:以饱含深情地背诵本词来结束本课教学。

高二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作品。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最多才多艺的一位。他长于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精于绘画,是中国文人画家的杰出代表。当然,他更为杰出的成就还是表现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初三上学期,我们曾经接触过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学生背诵——。

苏东坡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诗2700多首,词340余阕,文4000余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奇观,罕有匹敌。他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灵魂的欢欣和心智的乐趣,更要紧的是教我们以生存的智慧。

二、初步感知。

1、默读。

2、诵读。

点评:

苏轼21岁,受到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第二名;25岁开始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王安石执政期间,因对新政不满,主动请求外放;42岁,遭人诬陷锒铛入狱,险些丢掉性命,后经人营救,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行动受人监视。这首词,就是他被贬期间,游黄州赤壁时所作。主要是反映他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不能施展抱负的精神苦闷。这首词笔力雄健,风格豪放,一直被视为苏词的“标志性”作品。

3、齐读。

点评: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给自己的博士生出过这样一道思考题:“上个世纪之交,文人甚至包括茅以升那样的理工科学生,都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国学根基很深,从而产生了一批大师级的人物。近几十年,为什么我们没有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著作?”

我想,这其中的问题可能就出在“积累”二字上,因忽视积累而导致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

明白我的用意了吗?

4、背诵。

三、探究领会。

这篇作品我们现在已经能够背诵,它对于我们还有怎样的价值呢?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对于一篇文学作品,只有当我们去用心发现时,它才会展现出应有的魅力,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1、发现——总体——风格。

a、“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

b、印证——。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学生朗诵。

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

c、影响——。

苏轼之后,有一位词人直接继承了这种豪放的词风,创作出许多沉郁慷慨的词章,这个人就是辛弃疾。人们常常将二人合称为“苏辛”。

背诵——《破阵子》。

2、发现——总体——内容。

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比较——。

两首词都是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引发出对历史的沉思。所不同的是,《临江仙》在凭吊历史的基础上,流露出世事皆空的思想;《念怒娇·赤壁怀古》则在浩淼的时空框架中抒发人生的感叹,作品虽然缺乏激烈抗争的力量,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

3、发现——语言。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评点:

你感受到的时怎样的图景?(想象的重要)。

大江的汹涌奔腾,词人兀立江岸凭吊胜地,心潮起伏激荡,触景生情,发出惊世浩叹。

b、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评点:

极有分寸。苏轼的这一差错,却使黄州赤壁闻名遐迩。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以及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不朽词篇,就将黄州赤壁又称为“东坡赤壁”。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评点:

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圈画出相应的动词。

d、一时多少豪杰——。

评点:

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e、小乔——。

评点:

以美人衬托英雄,更见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

f、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评点:

潇洒从容、镇定自若、风度翩翩。

g、笑——。

评点:

饱含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深沉感叹,也带有自我解嘲的味道。

h、一樽还酹江月——。

评点:

无可奈何的排遣之词。既是在哀悼千古风流人物,也有引江月为知己,向江月寻求安慰的意思。

3、齐读——。

4、思想——。

面对生活的苦难,苏轼既没有自戕,也没有隐遁,而是在人世的艰难中,顿悟生命的真谛,在现实的夹缝中引进一屡阳光,吸一口清新的空气,从而保持内心世界那一份安然与独立。

四、拓展。

这首词,学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不过,我又想起了苏轼45岁时填的另外一首词——。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朗读。

2、评点:

这首词表面上是写雨中、雨后的感受,实际上却处处是人生态度哲理性的象征。这是在沙湖道中的漫步,也是在坎坷人生旅程中的漫游。

五、小结。

苏轼在残酷凶险的人生搏斗中,既能保持自己的人格和节操,又能应付纷至沓来的外部打击而使主观精神不至于崩溃。原因在于,他在儒学的基础上染佛、道,并把儒、佛、道三家哲学结合起来。佛、道思想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圆融通达,常能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来解脱人生的忧患和苦恼;同时,原有的儒家思想又使他坚持理想,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是这样的一种生存状态,使得它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情感具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高二语文《念奴娇

《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篇课文与其它版本在文字上稍有差异。于是我就在课堂上把这个问题摆出来,让学生自主合作,通过比较揣摩、咬文嚼字去加以探究,并以此带动全篇的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录】。

(一)多媒体展示: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课文);2、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其它版本)。

师:这两个诗句仅仅是文字上的差异吗? 。

生1:不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生2:“穿”字写“乱石”直插天空,给人以“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感觉;但“崩”字则进一步写出了“穿”的程度,高耸入云,使云层发生了崩塌,显得更有气势。我们甚至能由此联想到倾盆的大雨以及“惊涛”和“千堆雪”。

生3:同样的道理,“拍”只是动作本身,而“裂”字则进一步写出了“拍”所带来的结果,显得更有力度;这个结果似乎还能说明江中“乱石”乃是“惊涛拍岸”所致。

师:很好!对上面的分析,大家能不能用精练的语言做个归纳。

生4:用“崩”和“裂”比用“穿”和“拍”好,更能表现赤壁景色的雄奇壮丽。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很一致嘛。那么,描写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有哪些作用呀?

生5:烘托当年赤壁鏖战、火烧曹营的壮阔场面。

生6:我觉得还可以烘托下片所写的周瑜的英雄形象。

(二)多媒体展示:1、樯橹灰飞烟灭(课文);2、强虏灰飞烟灭(其它版本)。

师:“樯橹”和“强虏”相比,用哪个词语更好?为什么?(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7:我认为用“强虏”好。“强虏”说明曹军的强大。据史料记载,当时孙刘联军只有5万人马,而曹军号称80万众,力量悬殊,用“强虏”符合历史事实。

生8:我补充一个理由。赤壁之战对孙刘联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曹军给烧了。越是强调曹军的强大,越能突出周瑜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

师:二位注意课外阅读,值得大家学习。有不同意见吗?

生9:文学与历史毕竟不同,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

生10:我认为还是用“樯橹”好,它比“强虏”更形象,而形象化应该是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求。

生11:用“樯橹”才能突出曹操的水军,而水军是这场战争中关键性的角色。

生12:我还补充一点。“樯橹”与“灰飞烟灭”的字面意思好象更一致。

师:看来争论还很大呢,不过也都有些道理。

生13:老师,你的意见呢?(众笑)。

生:(齐答)好!

【后记】。

朱光潜先生说:“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强调“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上述观点和要求在教学片段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诗歌的壮阔意境和豪放风格。

2、培养学生“感知——体悟——评析”鉴赏诗歌的本事。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诵读,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和意境。

2、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体会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诗人无奈、失意又旷达洒脱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从诵读、品味入手,领略诗歌的壮阔意境和豪放风格,体会诗歌情感和艺术风格。

二、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感知——体悟——评析”鉴赏诗歌的本事;。

体会诗人无奈、失意又旷达洒脱的复杂情感。

教法、学法:

教法:

1、以诵读带动自悟。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阅读与启发结合。

4、讨论与探究为主。

学法:

诵读诗歌悟情感;个性解读赏艺术;知人论世探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首歌让人听得活力满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借古抒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伟大的诗篇。公元1082年,一代文豪苏轼,已近知天命之年,此时被贬黄州两年有余,当他来到黄州城外险峻沧桑的赤壁,同样情难自已,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想传达这位伟大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今日,我们就走进苏轼,感悟这首诗。

朗读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抑扬顿挫,并且是情感的准确表达。我想从朗读中看看大家对这首词有什么感受。

1、学生初读(女生读,齐读,男生读)。

2、教师范读。

3、小组交流并探究,整体感知情感,说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看学生感受情景而定,如果学生感受不一样,需尊重学生感知体验,留待精读进一步解决。)。

这首诗的整体基调:豪放。

附:“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歌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录》。

三、精读,体悟诗歌之情感。

明确参考:这是一首咏古抒怀诗。上片写景,下片写人。

1请找出上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词,小组内交流,说说这句词写了什么样的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并有感情的读出来。(朗读能够个人,也可组内共同。)。

朗诵指导:上片: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语音浑厚,情感激昂。“大江”“浪”要重读,“千古风流人物”要逐步由低到高。强调对风流人物的赞美。“东去”“淘尽”语调较低,以显江水和历史的流逝。“风流人物”指的是真性情,才华横溢,情感丰富的人物。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空”“拍岸”“卷起”重读,情感激越,气势宏大。“穿”表现的是山石的高耸高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绘形方面写了赤壁山石的特点,“拍”字汹涌的江水和岸边的山石相撞击,二者相撞击有很大的声音。从声音方面写了赤壁山石的特点。“卷”字,形象地表现了赤壁之水的狂澜奔腾,“千堆雪”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浪花比作白雪,形象地写出了浪花雪白的颜色。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山”字拖音,“画”字拖音,有画卷展开之感。“豪杰”重读。

明确:写出了壮阔之景。

2小组交流探讨:说一说诗中下片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周瑜作者为什么选择选择周瑜。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简便愉快热烈。“飞”“灭”轻读,用于突出周瑜指挥若定,曹军一溃千里之状。初”一女子刚出嫁时是最美的,更何况是江南美女小乔呢,小乔是江南一带的绝色美女,俗话说,美女配英雄,小乔嫁给他,证明周瑜年轻有为,春风得意。有一种版本“强虏”,没有“樯橹”形象,更能扣住赤壁之战的特点。“羽扇纶巾”写出了周瑜的儒将风范。

周瑜苏轼。

年龄:25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位:中郎将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事业: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我们能够看出,咏叹不是目的,最终是为了抒怀。借周瑜之形象抒发自我内心之情感,表现了自我年岁渐老,事业难成,壮志难酬的情感。

明确:写出了风流之人。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读出抑郁,无奈,低沉,凝重的情感。“如梦”“江月”轻读,体会此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寄情江月的无奈之情。(教师启发:如果换成“老当益壮,会将缚住苍龙”或者“人生有命,蹉跎泪伴终生”,能够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情感的复杂性)。

教师点评并明确:这句既有壮志未酬的无奈,也有寄情江月的旷达。

四、美读体味壮景豪情。

统观全诗,本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变化的,开始用激昂慷慨的情感写出了赤壁的壮阔之景,然后咏史而写出了年少有为的风流人物周瑜。然后引出“早生华发”的惆怅失意、抒人生如梦之情,到最终都归于其旷达的心态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尽笔墨,挥洒豪情,书写长江,书写赤壁,书写英雄周瑜,书写人生的况味,可谓“壮语盘空,情溢大江”。

五拓展苏轼(或子瞻、东坡),我想对你说......

(设想,你是苏轼的同事,朋友,妻子,晚辈,长辈,读者,或者苏轼本人,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呢)。

感激你,东坡。仕途坎坷,人生无奈,但你用你旷达的胸襟,把这些窘迫苦难,连着滔滔的江水,连着赤壁的沧桑,连着千古的英雄,都化为了你杯中的美酒,化为了明月的清辉,化为了壮丽的意境,化为了豪放的情感,留下了这千古名篇,让它在人类礼貌的星空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结束语:感激赤壁,成就了旷达而成熟的苏轼;感激苏轼,书写了这豪放壮丽的诗篇;感激大家,让我们共同沉浸在了这诗意的课堂!多谢大家!

六作业布置:

2预习《定风波》,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的感情异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处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想: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步养成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

2.以情驭教,以趣激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背景:

课前要求学生就有关这首词及作者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查阅分析。并要求学生试分析内容,自设自答个人认为是对课文理解最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并确定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以供上课时交流。

教学情景:

【上课铃响,老师精神饱满地走向讲台,师生互致问好。】。

生:(齐答)是宋代词人苏轼。

师:(指定一个声音最宏亮的同学)你能把苏轼的情况简单介绍一下吗?

生:好,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但会写词,诗与散文也很有名。不过,苏轼就是官运不顺,经常被贬,他还到我们广东的惠州做过官。

师:回答得很好,你对苏轼很了解。(语调高昂,神情恳切。顿了一下,又问)。

师:你能说说苏轼这首词是在什么境况下写的吗?

生:贬官失意时。

师:对,那么,贬官失意的滋味如何呢?与一般人的感觉相同吗?下面听一遍录音朗读,同学们体会一下词人的情感。(用多媒体放映,学生听朗读,神情专注,约两分钟后)。

师:同学们,听别人朗读得那么富有感情,我们也来体会一下这种激昂高壮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学生朗读,约两分钟后)。

师:(非常肯定的语气)读得非常流畅。要是开头一句再读出点气势会更好。(示范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大家思考一下,感觉哪句写得比较有气势?可自由发言,能展开辩论更好。(约一分钟后,学生举手)。

生:第一句。你看“大、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几个词用得很好,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开篇就定下了这种高昂的气势。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更有气势。你看这三句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

生:(略显激动)那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分写。第一句是总写,集中写。

生:(异口同声):对!

生:老师,这里的“风流人物”与“浪花淘尽英雄”中的“英雄人物”相同吗?

生:(反应很快)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说来说去还不是在解释“英雄人物”,没有说服力。

师:(微笑着说)那么,怎样才更有说服力呢?想一想,能否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生:(沉思了一会)啊,我明白了,下文不是写到了小乔吗?难道不是用来衬托周瑜吗?美人配英雄。也就是说,苏轼心目中的风流人物除了文武双全之外,还得懂点儿女情长,刚柔相济。(鼓掌)。

生:(点头,若有所思)噢,我明白了。

给大家一段时间,回忆一下原词,认真对比一下是否相同。然后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看法。(约一分钟之后,学生举手)。

生:“风流人物”,不能都解释成一般理解中的“英雄人物”。毛词中的“风流人物”,当然不能等同于苏轼词中的“风流人物”,毛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历史上的“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毛泽东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鼓掌)。

师:(投以赞许的目光)老师非常同意你的见解!

生:(不解的神情)老师,三国时期有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等风流人物,为什么苏轼就只选周瑜呢?(一石击起千重浪,顿时,课室里议论纷纷)。

师:问得好,有创意,同学们也认真想一想,为什么呢?我只提示二人的经历与现状。

生:苏轼选周瑜,是因为他年轻有为,潇洒飘逸,与自己年老少成形成了较鲜明的对比,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其他人无论从出身,经历上都与苏轼有较大的差异,所以苏轼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只能是周瑜。(鼓掌)。

师:回答得非常好!可见,解读诗意必须做到知人论世。

生:老师,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师:你的见识真广,连不同的版本也注意到了。大家看看注释,也想一想,就本义,引申义的比较上哪个更符合实际情况呢?(过了一分钟,有学生举手)。

生:我觉得:“强虏”好,强调了人的强大,恰好与“灰飞烟灭”形成一种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

生:我不同意,“樯橹”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词,直接好呢,还是含蓄好呢?当然还是含蓄好。强橹这里不应该只指舰船,更应指曹操的所有八十万水军。樯橹,更能体现水军的特点。

生:我不同意。(很着急,但讲不出话来,过了一会儿,向老师投去急切的眼神,希望得到老师的提示)。

师:同学们,让我发表一下意见好吗?

生:(齐声)好!

师:我更倾向于用“樯橹”。理由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体现“水战”的特点,又含蓄,而“强虏”过分直白了。(仍有部分学生不同意)。

生:(齐说)好!

师:大家都知道最后几句,是词人感情抒发最强烈的地方,下面老师朗读一遍,同学们感受一下,并认真思考一下词人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应抓住那些词句来理解。(老师有感情的朗读)。

生:(齐声)好!

生:(齐声)好!(约一分钟后,学生举手)。

生:我觉得还是同意课本上的解释。“神游者”是苏轼,他从上片的来到大江边,描写长江的景观,然后又怀想英雄豪杰,怀想风流人物,也就是怀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些都是苏轼在“神游”的吧!

生:(忽的站起)我不同意课本上的解释。我同意“神游人”是周瑜。因为这里的“故国”只能是周瑜的故土,不是苏轼的故土。

师:(微笑着说)如果说周瑜是“神游者”者的话,那么死去了的他怎么神游呢?

生:(有点急)是周瑜的灵魂嘛!苏轼是假设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话,周瑜会笑他,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着前面“风流人物”,周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师:这样说来,你认为“多情人”是周瑜,是他笑苏轼啦。你能再具体谈谈吗?

生:(比较轻松地)我是这样想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的“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词。如果理解为“应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苏轼“多情”,“多情”就是动词了。

师:(投以赞许的目光)非常有见地,很新鲜。能联系起柳永词来理解,可贵。“故国”非“古国”,此地是周瑜的“故地”而非苏轼的“古地”。

生:(不同意的口吻)老师,那么你同意了“神游人”是周瑜啦?

生:(齐说)有!

师:对词人的情感的抒发,还有不同看法的吗,请发扬个性,大胆发言。(约十五秒后,一学生举手)。

师:(微笑着说)又来了一个新问题,还带两种解释呢,同学们的看法如何?

(约十秒后,一学生举手)。

生;我同意第二种。

师:(神情恳切)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我是从整首词的格调来理解的。因为全词的格调比较昂扬向上,所以我认为第二种比较符合词意。

生:(毫不犹豫地站起来)我也同意。苏轼虽然融儒、佛、道三家思想于一体,思想比较复杂,但总的来看他还是比较乐观的,这从他的仕途便可知道。

师:(询问的语气)都同意苏轼是比较达观的说法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齐说)没有。

师:想听听老师的意见吗?

生:(齐说)想!请老师说说吧!

师:好,如果谈我个人的意见,我个人觉得,两方面都得顾及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不是老师折中,大家想一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流而被荡涤了,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鼓掌)。

师:(高兴、轻松的神态)与同学们讨论真长见识。好,下面我们再来听一次朗读录音,再次感受一下苏轼那激情昂扬的豪迈风格。(用多媒体放映,学生聚精会神地听)。

师:下面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词。(响起了背诵的声音)。

师:(微笑着问)课后的两篇小议论文能及时完成吗?

生:(齐说)可以。

师:那么下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2.指导学生理解词的大意。

3.指导学生领悟词的意境。

理解词的大意。

领悟词的意境。

一课时。

讨论.、讲读。

电脑多媒体技术。

一、作者简介(内容见课件)。

二、问题思考(见课件)。

三、作品朗读(要求:边听朗读边思考上述问题)。

四、意境分析:

1、首先要理解“意境”这个概念。

要清楚什么是“意”,什么是“境”,“意境”又指的是什么。(内容见课件)。

2、结合词的内容分析领悟词的意境。(师生问答、讨论)。

[这样解释不对]。

问:“浪”在这里指的是浪花吗?

[不是指浪花,比喻时光]。

问:同学们还知道用水比喻时光的句子吗?比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江,直接用一个“大”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

问:如此的磅礴气势,让我又想到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小场景、近景]。

问: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青的感觉。]。

[赤壁是因为赤壁之战而闻名,赤壁之战是周瑜指挥的,因而,赤壁是因为周瑜而闻名的]。

问:反过来说呢?

[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赤壁”是怎样的一种景观呢?我们接着看。

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比如,“乱石穿空”是从形的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

问:“惊”的繁体字是“驚”,这里是“惊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想想这两句分别是从什么视角来写的。

[“乱石穿空”仰视,“惊涛拍岸”是俯视]。

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写,写颜色,浪花如雪一样。

这样,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壮丽雄伟、气势磅礴的赤壁江山图就形成了。所以,“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问:赤壁之战中那么多的英雄好汉,为什么单写周瑜?

[周瑜是统帅,而且他年轻有为]。

[不能]。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而且再用与前面重复了;“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有句话,新婚燕尔!如按上面的解释,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小乔,而是老乔了。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出嫁,而是已经嫁了十年了,真的不是小乔,该是老乔了。

“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的那种豪气、气概,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雄姿英发”。

问:那么,“羽扇纶巾“说的又是哪一面呢?“羽扇纶巾”的.形象很容易让人想到诸葛亮,因为这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

[能文,又能武。]。

[侧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反衬他的指挥艺术]到这时,一幅赤壁豪杰图就画成了。

那么,我们再考虑开始的那两道思考题,自然景物就是赤壁江山图,社会场景就是赤壁豪杰图。

最后几句:

问:“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

问:“多情应笑我”怎样理解?

问: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到这里,我们的意和境就应该出来了吧。

五、课后总结(内容见课件)。

六、板书设计:。

赤壁江山图。

小乔初嫁柔。

赤壁豪杰图雄姿英发刚境。

羽扇纶巾文。

壮志难酬情意。

七、作业布置(见课件)。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1、理解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3、背诵全词。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号,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元佑中,旧党执政,苏轼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因与司马光在政见上发生分歧,被旧党所恶,再次外调,等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重重的打击。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第二年死于常州。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几乎是一位全才。

散文方面,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和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被誉为北宋四大诗人,和并称“苏黄”。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并称“苏辛”。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集》。苏轼注重提携后人,有出其门下的“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

2、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谪。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诗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3、前人对东坡的词的评论。

《四库全书提要东坡词提要》云:“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为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历代诗余》引晁以道云:“绍圣出,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醒,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减,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4、词牌的来历。

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1、字音。

公瑾()羽扇纶()巾樯()橹酹()。

2、通假字。

一尊还酹江月。

3、古今异义。

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

4、特殊句式。

多情应笑我。

5、特殊修辞。

樯橹灰飞烟灭。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

1、找出有关描写周瑜的诗句,诵读并分析周瑜的人物形象。

3、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幅景象中去写?

4、为什么单单怀周瑜?(结合作者自身状况)。

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的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及豪放词的特点。

能力目标:

(1)抓关键语句,提高学生鉴赏和评价的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诵读和背诵。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词中寄托的情感,感悟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审美目标:领悟、感受到苏词豪放旷达的特点并作出简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代诗歌的学习,关键在于品味出诗歌之美最根本的办法是读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二、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激情满怀、壮志豪情的气势。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1,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掌握比较法,朗读法,讨论法等常用的诗歌鉴赏方法。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1,准确把握词人复杂的心情。(即对"人生如梦"的理解)。

按照情境教学理论,利用多媒体,结合朗读法让学生感知,体会,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气势磅礴,恢弘高远的意境;通过比较法,明确宋词两派在用词,选材,意境等方面的不同特点;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和讨论,比较等方法使学生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一课时。

生1:老师,我能把这首词完整地背下来了。

生2: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抒写内心的情感,也就印证了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生3:这首词语言比较精致,华丽,而且选择的意象为自然界中较小且静态的事物,如杨柳,晓风,残月,寒蝉,长亭等。

生4:这首词格调深沉,通过一系列意象营造了细腻缠绵,低沉含蓄的送别诗意境,它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品。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从柳永这首词的用词,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了回顾,讲的都非常有水平。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词的另一派别——豪放派的代表作品,那就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好,现在老师把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读一遍,在朗读过程中,请同学们结合我们以前鉴赏词的方法,一起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朗读后,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心得。

(教师范读全文)。

师:好,刚才我们一起听了老师的朗读,现在大家一起来谈谈你对这首词的初步感受吧。

生1:这首词好像也在写作者不愉快的心情,但这心情与柳永不一样。柳永写男女主人公分手时依依不舍的心情,而这首词在写作者老大无成的心情。

生2:虽然都在写不愉快的心情,但苏轼不一样,柳永显得含蓄,细腻,而苏轼就显得气势磅礴,雄壮激烈。

生3:这首词与柳永写的一样,也是通过写景,也就是通过描绘意象来抒发感情的。

师:对,刚才同学们讲的都非常有道理,有见地。尤其刚才那位同学提到这首词也是通过写景,通过描写意象来抒怀的。

(教师板书:写景)。

师:那这些景主要集中在词的上阙还是下阙。

生:上阙。

师:对,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上阙,大家一起来找一下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

(学生朗读上阙)。

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找一下。

生1:大江。

生2:赤壁。

生3:乱石。

生4:惊涛。

生5:……。

(教师板书)。

师:对,大家找得都不错,那我问大家,这些意象尤其是大江与赤壁,前后是否可以调换,就是说,先从"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卷起千堆雪",再写"大江东去……人物"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1:不可以,因为按照人观察事物的顺序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即先写长江再写赤壁,符合这一规律。

生2:也符合时间的规律,这长江,在作者看来,已不仅仅是真正意义上的长江,而是绵延不断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作者身处这有着特定历史事件的赤壁,也就会情不自禁把思绪定格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三国,所以,这意象应该先写长江(久远的历史),再写赤壁(特定的历史)。

师:刚才两位同学分析得很有道理,他们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实际上也是作者由悠久的历史想到了特定的历史,由绵长的长江想到了古战场赤壁。

生1:激烈。

生2:磅礴,有气势。

生3:气势宏伟。

生4:雄伟壮丽。

师:因此,作者用一句话概括了他描绘的景物,是哪一句。

生:"江山如画"。

生1: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

生2:对古代英雄的赞美。

(板书)。

师:能否更具体些。

生:对周瑜的思慕(板书)。

师:对,从上阙的哪句词表现出来。

生:"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师:为什么。

生1:这赤壁作者不称呼为诸葛赤壁,也不称呼为刘备赤壁,而是称呼为周郎赤壁。

师:对,这就是接下来我们一起要鉴赏这首词的下阙。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下阙好吗其他同学思考,作者还描绘了哪些意象(即写了周公瑾的哪些方面)。

(指定一学生朗读)。

师:这位同学朗读得相当有感情,作者描绘了哪些景象。

生:"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师:这句写了周瑜的哪一方面。

生1:他爱情甜蜜,婚姻美满。

师:对。

生2:写他潇洒。

师:也不错。

生3:写他年轻。

师:也很有道理(板书:年轻)。

师:还有哪方面的找具体的语句。

生:"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师:这句在写什么。

生:写他有指挥军队,战胜曹军。

师:指挥时,他的神态怎样。

生:"谈笑"。

师:说明什么。

生:指挥若定,展现了他高超的指挥才能。

师:想看看周瑜指挥大军和火烧赤壁的情景吗。

生:想。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周瑜,体会周瑜的卓越才能。

(播放《周瑜点将和火烧赤壁》)。

师:到这里,即周瑜年轻有为的形象,不仅浮现在作者眼前,也出现我们眼前。

(板书:年轻有为)。

师:这是作者在咏史。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写这首词的画像,从这画相中,你看出什么了。

(出示课件——画像)。

生1:郁闷。

生2:身体欠佳(笑)。

师:也对。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苏轼写这首词的背景。

师:现在知道为什么要"多情应笑我"了吧。

生1:笑自己居然与周瑜相提并论。(人家一个大都督,我一个凡夫俗子)。

生2:笑自己老大无成。

师:都有道理,是吗。

师:同学们,面对这大江赤壁,想到自己的老大无成,联系自己的政治处境,于是作者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感叹。

师:同学们,自这首词问世以来,对"人生如梦"这句有许多的争论,有人说反映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也有人有不同的意见,你认为呢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吧。

(学生讨论)。

生:

1、我认为,苏轼如此地执着,到头来也老大无功,壮志未酬,而周瑜呢,年轻有为,功勋卓越,太伤感了。

2、即使是风流人物,英雄豪杰的周瑜,不也被这"大江"的"浪"淘尽,淹没了吗所以说,"人生如梦",所以说有消极的意味。

师:同学们,这首词虽有消极的意味与成分,但,它并没有影响全诗的格调与意境,这豪迈,雄壮的意境和略带消极(伤感)的情绪与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同出一辙,两词都写到了长江,也发表了对人生的态度,同时,也都用酒表达了豁达的心胸。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同样豪放的歌曲。

(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提示学生关注歌词)。

千里快哉风"作结。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词。

(出示苏轼图像与《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生1:让我了解了宋词另一词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的风格——雄壮,豪迈。

生2:让我更深入而全面地了解了词人苏轼,尤其是他写这首词时壮志雄酬又不失豁达的胸襟,太让人感动了。

生3:让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

生4:让我在课后会更深入地讲究宋词两派别的风格,也让我在今后的业余时间有方法去鉴赏宋词————比较法,讨论法,朗读法。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也很有体会。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词来结束今天的课吧!

(学生背诵全词,播放音乐)。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诗歌的壮阔意境和豪放风格。

2、培养学生“感知——体悟——评析”鉴赏诗歌的本事。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诵读,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和意境。

2、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体会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诗人无奈、失意又旷达洒脱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从诵读、品味入手,领略诗歌的壮阔意境和豪放风格,体会诗歌情感和艺术风格。

二、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感知——体悟——评析”鉴赏诗歌的本事;。

体会诗人无奈、失意又旷达洒脱的复杂情感。

教法、学法:

教法:

1、以诵读带动自悟。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阅读与启发结合。

4、讨论与探究为主。

学法:

诵读诗歌悟情感;个性解读赏艺术;知人论世探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刚才这首歌让人听得活力满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借古抒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伟大的诗篇。公元1082年,一代文豪苏轼,已近知天命之年,此时被贬黄州两年有余,当他来到黄州城外险峻沧桑的赤壁,同样情难自已,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想传达这位伟大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今日,我们就走进苏轼,感悟这首诗。

朗读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抑扬顿挫,并且是情感的准确表达。我想从朗读中看看大家对这首词有什么感受。

1、学生初读(女生读,齐读,男生读)。

2、教师范读。

3、小组交流并探究,整体感知情感,说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看学生感受情景而定,如果学生感受不一样,需尊重学生感知体验,留待精读进一步解决。)。

这首诗的整体基调:豪放。

附:“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歌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录》。

三、精读,体悟诗歌之情感。

明确参考:这是一首咏古抒怀诗。上片写景,下片写人。

1请找出上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词,小组内交流,说说这句词写了什么样的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并有感情的读出来。(朗读能够个人,也可组内共同。)。

朗诵指导:上片: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语音浑厚,情感激昂。“大江”“浪”要重读,“千古风流人物”要逐步由低到高。强调对风流人物的赞美。“东去”“淘尽”语调较低,以显江水和历史的流逝。“风流人物”指的是真性情,才华横溢,情感丰富的人物。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空”“拍岸”“卷起”重读,情感激越,气势宏大。“穿”表现的是山石的高耸高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绘形方面写了赤壁山石的特点,“拍”字汹涌的江水和岸边的山石相撞击,二者相撞击有很大的声音。从声音方面写了赤壁山石的特点。“卷”字,形象地表现了赤壁之水的狂澜奔腾,“千堆雪”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浪花比作白雪,形象地写出了浪花雪白的颜色。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山”字拖音,“画”字拖音,有画卷展开之感。“豪杰”重读。

明确:写出了壮阔之景。

2小组交流探讨:说一说诗中下片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周瑜作者为什么选择选择周瑜。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简便愉快热烈。“飞”“灭”轻读,用于突出周瑜指挥若定,曹军一溃千里之状。初”一女子刚出嫁时是最美的,更何况是江南美女小乔呢,小乔是江南一带的绝色美女,俗话说,美女配英雄,小乔嫁给他,证明周瑜年轻有为,春风得意。有一种版本“强虏”,没有“樯橹”形象,更能扣住赤壁之战的特点。“羽扇纶巾”写出了周瑜的儒将风范。

周瑜苏轼。

年龄:25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位:中郎将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事业: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我们能够看出,咏叹不是目的,最终是为了抒怀。借周瑜之形象抒发自我内心之情感,表现了自我年岁渐老,事业难成,壮志难酬的情感。

明确:写出了风流之人。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读出抑郁,无奈,低沉,凝重的情感。“如梦”“江月”轻读,体会此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寄情江月的无奈之情。(教师启发:如果换成“老当益壮,会将缚住苍龙”或者“人生有命,蹉跎泪伴终生”,能够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情感的复杂性)。

教师点评并明确:这句既有壮志未酬的无奈,也有寄情江月的旷达。

四、美读体味壮景豪情。

统观全诗,本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变化的,开始用激昂慷慨的情感写出了赤壁的壮阔之景,然后咏史而写出了年少有为的风流人物周瑜。然后引出“早生华发”的惆怅失意、抒人生如梦之情,到最终都归于其旷达的心态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尽笔墨,挥洒豪情,书写长江,书写赤壁,书写英雄周瑜,书写人生的况味,可谓“壮语盘空,情溢大江”。

五拓展苏轼(或子瞻、东坡),我想对你说......

(设想,你是苏轼的同事,朋友,妻子,晚辈,长辈,读者,或者苏轼本人,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呢)。

感激你,东坡。仕途坎坷,人生无奈,但你用你旷达的胸襟,把这些窘迫苦难,连着滔滔的江水,连着赤壁的沧桑,连着千古的英雄,都化为了你杯中的美酒,化为了明月的清辉,化为了壮丽的意境,化为了豪放的情感,留下了这千古名篇,让它在人类礼貌的星空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结束语:感激赤壁,成就了旷达而成熟的苏轼;感激苏轼,书写了这豪放壮丽的诗篇;感激大家,让我们共同沉浸在了这诗意的课堂!多谢大家!

六作业布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大纲要求: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本文是作者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所作。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四篇有名的文章: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及本文赤壁怀古。

本词上片描绘眼前壮丽的长江景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短短的13个字,使人的视听受到强烈的震撼,仿佛使人回到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的年代。

面对此景,在词的下片中,作者很自然的发怀古之幽思,赤壁之战的英雄们出现在作者的脑海里。作者没有写刘备,是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少了;作者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况且诸葛亮没有英雄美人的故事。此外,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的雄壮的景物描写的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作者只看好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寥寥13个字,写出了一个风流潇洒、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明显,它可以很自然的使读者联想到作者自己,壮志未酬,贬官黄州,两鬓发白,无所建树,不免悲从中来,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这是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是悲壮苍凉的无奈。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之所以能够震撼每一个读者的心灵,除了这种情感本身的普遍性之外,还与这种情感在本词中得以充分表达有关。

这种情感依靠什么得以充分传达出来的呢?

一是借长江之景抒情,借壮阔之景抒悲壮之怀;二是借英雄周瑜反衬,形成强烈反差,情感得以自然而然地流露。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内容,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确立重点为: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用典的贴切自然。

确定难点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其实不然。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疏通文义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2、学生翻译课文,正义(有省略)。

写景赤壁景物1、指导学生描绘出赤壁之景:绘声绘色。

2、指导学生概括出景物特点:壮阔宏大。

3、比较一: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明确写景的作用。

咏史英雄周瑜1、周瑜形象的特点?风流儒雅,少年得志。

2、比较三:将本文与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比较,体会这种情感的复杂性。

3、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并适时进行情感和思想教育。

布置作业将本词与其他“赤壁诗”作比较。

1.在分析景物描写时,设问:长江有汹涌的时候,也有平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写长江壮阔之景,而不写长江平静之景?通过比较,得出景物特点及写景的目的。

2.在分析咏史用典时,设问:赤壁之战中的英雄很多,如孙权、诸葛亮、刘备等等,作者为什么只写到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典的自然贴切。

3.在分析情感的抒发时,在提出“人生如梦”是否消极颓废的问题后,引导学生将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与本词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深入理解本词情感的复杂性。

一、导入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我想问问同学们是如何面对挫折、化解生活中的难题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可能有发泄、倾诉等几种方式。)林语堂曾经说苏轼是“秉性难移的乐天派”,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词,看看东坡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他曲折的仕途生活的。

二、学生齐读整首词,初步把握词作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三、解读文本1、小序。

引导学生分析小序的作用明确:小序点明了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4)人物:雨具,同行,余。

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2、学习词的主体部分(1)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翻译为先”的原则)。

(2)引导学生思考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鉴赏诗歌“立足文本”的原则)。

问:读完这首词,哪些词语或句子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体会怀古诗将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3、有感情的朗诵词。

教学重点:

能够体会怀古诗将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教学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齐读(初步感受词的豪放气势)。

2、自由朗读(把握感情读)。

3、老师和学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本词(老师读上片,学生读下片)。

4、作朗读指导:(开篇三句,起笔空阔,气势不凡,应读得有力度。中间“乱石千堆雪”写了江涛汹涌,浪花狂卷的壮丽景色,应读出一种豪迈语气。下片中对周瑜动人容貌和出众才华的句子“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应读出羡慕景仰的语调。最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的是作者宦途失意的无限感慨,应读出那种忧伤,失望、无奈的语调)。

5、结合朗读指导,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本词。

三、解析。

1、点一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词的上片。

2、提问:作者具体描写了赤壁哪些景观?面对这些景观作者生出什么样的感慨?

3、提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作用(可用〈〈沁园春雪〉〉里“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在那首词中的作用作提示)。

4、下片中,描写周瑜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6、从描写周瑜的句子中,我们想想在苏轼心中周瑜的形象是什么?

(板书):婚姻美满年轻有为受明君器重功绩卓著。

7、从周瑜在苏轼心中的形象,来分析作者为什么怀念周瑜,其目的是什么?(讨论)。

苏轼:爱妻离世早生华发蒙昏君冷落功业未就。

8、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含有消极成分,你怎样认为?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梦:生命短暂与江月永恒的对比,沧伤的历史感)。

(若说消极:请对苏轼留几句鼓励的话)。

9、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在当你屡屡遭遇挫折后,你又以怎样的心态面对?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挫折意识)。

三、小结。

本堂课在熟练的朗读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同时对文章的思想情感作了细致分析。

四、作业。

在理解基础上背诵本词,并默写本词。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