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读后感(模板21篇)

时间:2023-11-29 22:41:06 作者:文轩

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书中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促使我们增长见识和提高思维能力。请大家移步下方,了解一些读者们分享的读后感范文,或许其中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拉贝日记》读后感心得

刚看好《拉贝日记》,我觉得非常有必要释放下自己的心情。

作为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对1937年12月冬在数周内南京城里发生的那些事并不是了解的很清楚,信息主要来源于一些历史课本和媒体资料。《拉贝日记》给我一个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去更进一步的了解那段历史。

我其实并不太想看《拉贝日记》,理由和我没去看《南京!南京!》是一样的。怕闷,怕看了以后浑身不自在。事实上结果和我预料的一样。可是我并不后悔看了《拉贝日记》,更决定去补上《南京!南京!》。首先这是一部优秀的影片,不论从题材、演员的表演、光影、音效上我都觉得都很出色。其次这是一部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看的影片,我并不是在和平年代大谈爱国主义教育,只是简单的觉得——有些历史不应该被忘却,应牢记。最后,这部影片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看了这部影片后让我懂得,多么艰苦、多么危险、多么折磨人的事情面前,你都不能轻易地倒下。人必须要坚强,只有坚强才有明天的希望!

拉贝日记读后感

《拉贝日记》的作者是德国人约翰·拉贝,该书是作者的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今年是第六个国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2周年。对《拉贝日记》的阅读能让人体悟到战争的残酷,生命的不易,以及在黑暗中闪现出的人性光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拉贝日记》的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这本书的作者约翰拉贝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雇员,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和一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他们设立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在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园里,也挤进了600多名中国难民,受到保护。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一桩桩令人发指的暴行。他在1938年4月回到德国以后,连续举行报告会,向德国当局呈送书面报告,继续对日军在南京的罪恶进行揭露。在受到德国警察盖世太保的讯问和警告之网后,他仍然暗暗地细心整理自己的日记和有关资料,将这些历史记录留给后人。

这本书主要采取的是日记体这一形式,在情节上,他更多的是翔实的、朴素的记述,读完后令人压抑、愤怒,为那段黑色的历史。

他在日记里也会抱怨中国人的贪污,不守信用,也会咒骂美国人,英国人的胆小,偷跑,也会想念自己的家人。这本日记里全是这样真实的人,事,情。

可以说,拉贝以德国人的严谨和商业从业者的习惯细致地记录着那年冬天南京城里的一切。

我们读着他的日记,仿佛漫游在1937年冬天的那座南京城。那座城里只有兽性和人性在搏斗,看到战火之下我们的同胞只能躲在那面偌大的德国国旗下才能觅得求生的希望,看到硝烟中国人涌向安全区抓住救命的稻草,看到许多工人得以生存,只能是因为有几位高大的德国人站在他们身前,我感动之余甚是心酸。

他没有满腹的哲理,也没有宏伟的韬略,更不是一个狂热的政客。

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诚实质朴的商人,一位有头脑的人,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干什么事。他恢谐幽默,遇乱不慌,临危不惧,即使在险恶的环境下依然能保持随和而受到周围人的欢迎。他是一个纯正的人道主义者,他把帮助危难中的人,看作是自己的义务。拉贝仍然坚持着,因为他还要帮助安全区内的中国人民,他工作、奋斗、计划,尽他的全力做他能做的事,甚至在安全区物资短缺时,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

拉贝,让我很感动,一个德国人,一个中华民族的英雄!我为他保护文明国家的子民而感动落泪;我为他的坚强与痴心而感动落泪。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种.种残暴行为;他保护中国人,尽管日德是盟友,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中国人的爱。

谢谢拉贝,谢谢那些最初组建起安全区的国际友人!但是想想我们的祖国在那个时期,在日本人眼中,甚至德国人眼中是什么样的呢?日本人眼中无疑只是一群东亚病夫,几个可以游荡的动物,和一般的低贱生物没有什么区别,杀死再多都无所谓,还可以磨刀呢!而德国人眼中呢?也许真的就像拉贝说的一样,我们是一群渴望拯救的人,一群无能的渴望别人拯救的人,一个满目疮痍的民族,一头犯病的狮子。

于是,拉贝作为一个“人”,凭着人的感情,凭着人性和本能,用他的方式保护着中国人。他建立的安全区,连同他的私宅,成为了许多中国难民躲避轰炸的堡垒。面对日本灭绝人性的、疯狂的、失去理智的进攻,国民政府退缩了,南京守军退缩了,把无辜的人们拱手让给日本军队任由他们宰割。然而,“人”呢?人性永远不会退缩!

一个外国人,被卷入一场战争,却不畏惧危险,以”人“的名义,拯救一个素不相干的民族的人民。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与当时日本人的疯狂,中国官方的软弱冷血,中国民间的麻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世界大战的背景下,闪耀着独特的光辉。

独特的视角,特殊的人,写出了这本特殊的书。读罢此书,我们不仅要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更应该关注被刺刀逼到角落里却仍倔强地闪光的人性光辉。

其实小人物也很伟大(虽然拉贝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小”人物),并不是你本身伟大,是因为做了并出于真心做了某些让当时社会认可并赞扬的事而变的伟大的。在那黑暗的日子里,我能在本身的安全没有收到严重威胁下能救几个算几个,是尽全力去救助而不是一个都有不救——在残酷的战争中活下来的人很不容易,而在战争中通过自我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存活下来就更不容易了——那是一件伟大的事。

爱,不分多少、大小,只要你肯付出;爱,不分国界,只要心中有爱!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重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啦……啦……你用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拉贝日记观后感。。。。”每当《我和我的祖国》那优美的旋律响起时,一种温热的情感便会在身体里慢慢升腾。我想这便是作为中国人应有的民族自豪感吧。往往一个人对事物热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就像你爱你的家人、朋友、师长一样毫无理由。我爱我的祖国,她虽然没有俄罗斯那么大,没有美国经济那么发达,但是她有50悠久的历史,并且有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史。

而近期再次使得我为祖国而感动的是一部电影叫拉贝日记,作为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对1937年12月冬在数周内南京城里发生的那些事知道的太少太少,可怜的一些信息主要来源于历史课本和媒体资料,大都太过概括,缺少了应有的立体感。

《拉贝日记》给我一个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去更进一步的了解那段残酷与壮烈交汇的历史。这部电影无疑可以被称作一部好电影,整个观看过程中我都被剧情牵动着,但是我的脸一直紧绷着,什么话也不想说,心情特别的沉重。在这个电影中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特别的深刻,一个是日本轰炸南京,拉贝牵起来德国的国旗,中国人在德国国旗的庇护下面躲避轰炸,觉得是种讽刺,这大概是希特勒唯一做的好事吧。我不禁要想为什么作为中国人在中国的领土上没有安全感,而仅仅一面德国的国旗其效用却这么大,想来关键是德国的强大啊,观后感《拉贝日记观后感》。

另一个情节是日本军人透露消息的情况,也说明了发动战争是极少数的军国主义分子,大部分日本人都还是不希望战争的,这也是我在影片中唯一一个我不会用鄙视的眼光注视的日本人。还有一个就是日本人在进行杀人比赛的时候那群同胞的眼神,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个个坐以待毙,或许这个是导演的安排,不过人人都是没有神的眼神,这么多人为什么不能够反抗?他们被俘之前可还是中国的战士啊,这是我最无法了解的。

起初,我其实并不太想看《拉贝日记》,理由和我没有看《南京!南京!》之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是一样的。怕闷,怕看了以后浑身不自在。事实上结果和我预料的一样。可是我并不后悔看了《拉贝日记》,从电影中我看到了许多伟大的灵魂充满着人性光彩的拉贝,耿直的威尔逊大夫,年轻气盛的罗森博士,慈爱坚强的杜普雷女士,人物丰满,个性鲜明,为突出拉贝起到了很好的绿叶作用。

跟着导演的镜头,我看到拉贝在是否出任安全区主事者的困惑,他在失去妻子的心灵战栗中变得更加坚定,他把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为安全区购买粮食,而故意不让别人知道内情。

面对这样一个把大爱倾注在一群与自己并无太多瓜葛的弱者身上的外国人,你没法儿不想起救犹太人于水火的辛德勒,没法儿不想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白求恩。影片在娓娓道来中,为重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立下莫大之功。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在这六十年的风风雨雨里,中国变得太多太多,从贫困到丰衣足食,从弱小到强大,从被人看不起到被人看重,人们在向着祖国美好未来看齐时,是否会想起那些曾经战斗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呢,他们的英勇事迹是否还被记得真切。

几年前曾经听过某校学生在观看南京大屠杀的视频资料时不断爆发出兴奋的笑声的报道,那时的我简直无法相信,作为中国人他们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在建国六十周年的今天我想这是一个好机会,一个培养新一代中国人爱国热情的好机会。

我想拉贝日记的出现无疑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醒,根是一个好的契机,古人已去今人是否还记得缅怀这他们呢?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拉贝是德国人,他是一个虔诚的徒,对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处在内忧外患中的中国人民抱有深切的同情。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和一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他们设立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在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园里,也挤进了600多名中国难民,受到保护。其日记主要记述了侵华日军在南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因为他当时的身份,一直留守在南京,从而直接和间接的目睹了日军对于中国民众的暴行。他的日记详实的记载了日军攻占南京前的狂轰滥炸,到日军攻占南京后的烧杀抢掠,以及耳闻目睹的各种残忍暴行。作为一名旁观者,一名第三国的目击者,拉贝日记的价值性是不可估量的,从而更有力的证实了南京大屠杀的存在。

1938年二月份,拉贝的糖尿病已经开始恶化,而且,由于拉贝对日军的不断施压,以及他对日本暴行的不断指责与控诉,激怒了日本军界的要员们,强行要把他驱逐出南京,德国政府在接到日本方面的通报后,决定对拉贝召回,接受质讯。拉贝最终在将难民营托付给马洛、魏特琳等十几位外国人士,安排妥当后便回了国。

拉贝的晚年十分之凄凉,在1950年,也就是抗战胜利的第五个年头他就逝世了,当时无人知晓,没有任何形式的悼念活动,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

我认为拉贝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人,他恢谐幽默,遇乱不慌,临危不惧,即使在险恶的环境下依然能保持随和而受到周围人的欢迎。他是一个纯正的人道主义者,他把帮助危难中的人,看作是自己的义务。在日军占领南京时,他为了保护自己的佣人和职员,为了南京平民的安全,不顾个人的安危,甘愿留在受难的南京,吃尽苦头。他对难民一视同仁,尤其不亏待穷人。一次,当拉贝正准备关院门时,有3个穷孩子来找防空洞,被他这个洋人吓得撒腿就跑,拉贝却把他们喊了进来,安排在防空洞中间的位置。

爱,不分国界,不分种族。拉贝不是中国人,但他对中国的爱不亚于任何一个中国人。

《拉贝日记》是一部真实、完整地保存了南京大屠杀的珍贵史料。它记录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1937年12月13日,这个耻辱的日子,在中国人民心底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耻辱。从这一天开始,30万同胞遭到了惨绝人寰的杀戮。在当时,中国人虽然人多,可人多又什么用呢,我们的国力比不上日本,国内工业基础又差,武器装备落后且数量少。日本军国主义在12月13日这一天,开始了疯狂的抢夺和侵略,丧心病狂地屠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活埋、枪杀、砍头……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特别是两个日本军官,居然进行了杀人比赛。杀完之后,还得意洋洋地自吹并拍照留念,真是连畜生都不如!

我们要向帮助中国人避难的外国友人致敬,向曾保护了30万难民的德国人拉贝先生致敬。

南京大屠杀,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让人忘却,它用血泪史告诉我们每个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永远记住这段历史,但不要记住仇恨。我们每一个学子,要奋发读书,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

1882年,约翰·拉贝在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扞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着名的《拉贝日记》。

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对他国民众生命的无视。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一个细节写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的践踏,表现了拉贝先生对中国民众的同情。

“1月3日:这些城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国兵当中,恐怕有人被日本人刺杀,这是非常残忍的,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在攻城的时候,大约2000平民被打死。

1月6日:克罗格看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大约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别的方法弄死的百姓。”这些明显的数据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灭的,是存在的。

拉贝先生所写的日记在告诉我们:历史是不可磨灭的,而作为一个人要真实,真诚的去解释还原事实。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一个诚实,甘于奉献的人。

为了纪念拉贝先生,,德国柏林的墓碑运抵南京,现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听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拉贝日记》读后感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他们,他原以为他们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他们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面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后来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这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曾经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拉贝日记》读后感

南京大屠杀,是一个不容遗忘的历史,是不容抹杀的记忆。拉贝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用自己的笔触记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也许他的记录并不是很完整,但是他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记录下了这一切,他的记录是更加客观的,没有特别的民族主义。拉贝,本是洋行的员工,可以在战争爆发之前就离开。但是,他选择了留下,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保护和自己一起工作的员工。他作为一个德国人,在中国的位置有点奇怪。德国做为日本的盟国,他本该帮助日本,但是他却在保护中国的百姓。在日本进攻南京的初始,中国人在说拉贝要保护中国人,成立安全区只是一个圈套,他们不相信他。但是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是留下来保护中国老百姓的。

他和一批外国人在异国他乡做起了本不属于自己的工作。当然,利用德国人的身份还是有些好处的,比如日本士兵对他会敬让三分,暂时不会威胁到他的人生安全。但随着时间愈来愈长,他所设立的安全区不再能很好的保护那些难民。他本是怀着日本人不会做出伤害百姓的事的,但很明显,事情不是他所预料的那样。日本人以杀人为乐,四处寻找妇女寻乐,烧毁房子取暖,这就是大日本皇军的所做所为,让人愤恨的所做所为。之后,拉贝渐渐丧失了对日本皇军的希望,他知道他们是不会认真去帮助他们的。中国人,30万中国人,竟然就这么被几个日本兵杀死。不是他们没有能力反抗,是他们不愿意反抗。他们想用自己的善良以获得一线生机,但是他们都错了。留下他们,就是对日军的威胁。中国人是太懦弱了吗?是几百年的太平日子让他们忘记了斗争了吗?但是红军长征时,不是照样以一抵十吗?如果当时的中国人能奋起反抗,还会有这样的结局吗?拉贝日记让我们记住历史,让我们不因为历史的远去而淡忘!

拉贝日记读后感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

1882年,约翰·拉贝在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扞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着名的《拉贝日记》。

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对他国民众生命的无视。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一个细节写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的践踏,表现了拉贝先生对中国民众的同情。

“1月3日:这些城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国兵当中,恐怕有人被日本人刺杀,这是非常残忍的,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在攻城的时候,大约2000平民被打死。

1月6日:克罗格看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大约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别的方法弄死的百姓。”这些明显的数据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灭的,是存在的。

拉贝先生所写的日记在告诉我们:历史是不可磨灭的,而作为一个人要真实,真诚的去解释还原事实。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一个诚实,甘于奉献的人。

为了纪念拉贝先生,,德国柏林的墓碑运抵南京,现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听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刚看好《拉贝日记》,我觉得非常有必要释放下自己的心情。

作为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对1937年12月冬在数周内南京城里发生的那些事并不是了解的很清楚,信息主要来源于一些历史课本和媒体资料。《拉贝日记》给我一个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去更进一步的了解那段历史。

我其实并不太想看《拉贝日记》,理由和我没去看《南京!南京!》是一样的。怕闷,怕看了以后浑身不自在。事实上结果和我预料的一样。可是我并不后悔看了《拉贝日记》,更决定去补上《南京!南京!》。首先这是一部优秀的影片,不论从题材、演员的表演、光影、音效上我都觉得都很出色。其次这是一部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看的影片,我并不是在和平年代大谈爱国主义教育,只是简单的觉得——有些历史不应该被忘却,应牢记。最后,这部影片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看了这部影片后让我懂得,多么艰苦、多么危险、多么折磨人的事情面前,你都不能轻易地倒下。人必须要坚强,只有坚强才有明天的希望!

《拉贝日记》读后感

《拉贝日记》是一部真实、完整地保存了南京大屠杀的珍贵史料。它记录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1937年12月13日,这个耻辱的日子,在中国人民心底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耻辱。从这一天开始,30万同胞遭到了惨绝人寰的杀戮。在当时,中国人虽然人多,可人多又什么用呢,我们的国力比不上日本,国内工业基础又差,武器装备落后且数量少。日本军国主义在12月13日这一天,开始了疯狂的抢夺和侵略,丧心病狂地屠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活埋、枪杀、砍头……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特别是两个日本军官,居然进行了杀人比赛。杀完之后,还得意洋洋地自吹并拍照留念,真是连畜生都不如!

我们要向帮助中国人避难的外国友人致敬,向曾保护了30万难民的德国人拉贝先生致敬。

南京大屠杀,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让人忘却,它用血泪史告诉我们每个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永远记住这段历史,但不要记住仇恨。我们每一个学子,要奋发读书,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

拉贝日记读后感

《拉贝日记》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新的看待南京大屠杀的视角。影片以第一人称叙述,从主人公拉贝的视角切入,将拉贝的个人经历与南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种手法有效地决定了影片的素材取舍。影片的另一条叙事脉络由日本军方的侵略进程展开,多角度叙事的同时调整了电影整体的叙事节奏。

电影中有一段情节很耐人寻味:遭遇日军空袭的平民却在纳粹的旗帜下得到了庇护。儿童在纳粹旗帜上蹦跳,显然并不明白旗帜上符号的含义。我们不能说影片在用人性为肮脏的政治“洗白”——虽然拉贝是纳粹,后来“告密”的是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军官。相反,它实际上消解了一部分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从人性的角度掀开了战争的一角,让我们得以从中窥见特殊年月里的人性百态。

滞留南京的拉贝同其他人道主义者们为陷于战争中的南京人民设立的安全区像一座风暴中心的小岛,在日本人的残酷手段下,保障平民们的安全无异于与虎谋皮。拉贝等人对安全区的维护举步维艰。影片中并没有用大量的血腥镜头来展现战争的残酷,但它切实地向观众传达了一种悲哀的无力感。杀戮对准的是一个群体,催眠自己面对的是一群低等的,待征服的对象,杀人的负罪感便可降至最低。在屠杀中,一面是非人的,沉默的群体;一面是鲜活的,具体的生命,社会学意义上的个人和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之间来回切换,影片在这样交错的展示中最大限度地撕扯着观众们的神经,也最大限度地凸显了生命的尊严。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加仑伯格对中国人的人性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中国人像一群沉默而无害的羔羊,但你并不能否认他们超群的智慧和他们所能爆发出来的巨大能量。这是一个能创造奇迹的国家。中国人天性中的惊人忍耐力往往赋予他们众多优美的品德。无论是“能装十万人的地方,能装二十万中国人”,还是日军指挥官对数量庞大又极富韧性的中国人的认识(中国人的智慧和难以控制使他选择屠杀战俘),还是影片中对司机,助手,女学生等小人物的刻画,基本都能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同,唤醒他们文化基因中的深层意识。

影片的结尾,拉贝与妻子重逢并返回德国,热烈的欢送场面像是南京城中的一场幻梦。它好像给人以希望,却无法让人忽略其表层信息下面的悲剧内核——无论是之后保护区二十万南京人之后的命运还是拉贝回国后将要面对的种种磨难,都并没有随着影片的结束而结束。

在《拉贝日记》中,我们可以短暂地跳出受害者的身份,从旁观的角度审视这段历史。中国人从并不畏惧正视苦难,只是常常焦虑于检视历史的方式。剖开伤口的过程的焦虑感往往大于感受到的疼痛度,这大概是一种心理作用吧。《拉贝日记》为我们捡起了很多曾被忽视的记忆碎片,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概也算是一种影像对历史记忆的重构吧。

拉贝日记读后感

一部《拉贝日记》让许多中国人知道了johnrabe,一个曾经在南京大屠杀中帮助过我们的外国人。无论他当时的身份如何、居心如何,他和几个外国人建立的安全区保护了大量中国人的事实是不可磨灭的。

二战中,有几万犹太人在上海避难,只是由于德国和日本之间的分歧,使得他们侥幸存活。但是在战后这60多年里,以色列和整个犹太世界,都时刻在感激中国人民,在最危及的时期曾经接纳过他们。尽管当时的上海已经被日本人所占领,尽管当时的'中国人自己都顾不上自己。这就是一种感恩的态度,哪怕一丝一毫的举动,或许能救到许多人,别人都会永远记住你的好。

回到影片上来,这部片子虽然是中德合拍,但导演是德国人、剧本也是德国的,可以说是一部完全的德国电影,只不过用了一些中国演员。

因此,完全可以理解《拉贝日记》没有常规的中国思路,也没有对南京大屠杀的血腥进行大量描写,电影突出的还是拉贝这个人,从一个亲民的资本家转变为帮助中国难民的人道主义者。影片也最大限度尊重了拉贝的日记,换个角度讲,其实就是拉贝在带有主观的说故事。他的视角有限、他的思想也有限,人无完人,不能指望人家能完整客观的记录下整个惨绝人寰的过程,同样也不能指望德国电影能拍出中国思路。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永远的痛,通过第叁方的视角,再次经历整个过程,也是种反思;同时更应该学会要感恩,要感激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无论他的肤色、他的身份。

拉贝日记读后感

《拉贝日记》给我这样一个极其模糊的印象。

有背景的中国人。

说到描绘中国人是这场灾难的真正主角,我不得不提到《南京!南京!》。导演陆川在接受杨澜采访时表示,中国人的特写面孔是他尽量根据真实照片寻找类似的群众演员来化妆和表演,这让我对《南京!南京!》中空白、无助和坚毅的面孔印象深刻。但《拉贝日记》,导演劳里加伦伯格依然用最平庸的手法刻画中国人。只是在拉贝选择那20名士兵的时候,镜头给了他们一些特写,很多时候,中国人在这部片子里完全沦为道具。除了所谓的男主角张静初和拉贝老师的司机,我几乎想不起来电影里有什么难忘的中国面孔。

当影片中的中国人无法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时,影片中的大灾难带来的震撼应该大打折扣。换句话说,《拉贝日记》的故事核心完全转移到了拉贝身上,所以甚至可以说,这场浩劫完全成为了《拉贝日记》年电影中实现拉贝光辉形象的主动背景板。

同样的问题也可以在屠杀桥上看到。预告片中被大大夸大的“多米诺大屠杀”桥,是我在电影中看到的最让人不舒服的桥之一。但这不是因为屠杀的残酷,而是因为桥上表现出来的矫情。在桥上,那些中国士兵已经完全彻底地成了道具。机枪扫射的时候,并没有躲避抵抗的意思。他们按照导演的意图在特定的时间落在了同一个位置上。毫无生气的道具也是。

当一些电影试图还原灾难中的每一张脸时,一些电影用粗糙的笔触描绘了中国人。《拉贝日记》里的中国人都是举着聚光灯,但都是站在聚光灯后面,电影里的光芒都落在拉贝身上。由此不得不说,有时候我们知道哪部电影更真诚。

庸俗桥梁的无节制堆积。

陆川把五个小时的电影删减到两个小时后,原剧本中的三角恋情节被完全删除,以至于我们看不到现在上映的《南京!南京!》中几个角色之间原本的情感纠葛。

原来删除比保留难。

诚然,加入几个主角的情感纠葛后,电影会更商业化,更吸引观众,但这要看是什么电影。如果把这种无谓的感情戏混进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里,会让人觉得无聊。商女不知亡国之恨,洋人不知亡国之痛。看来南京大屠杀的浩劫离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的眼睛还是太远了。从他们把中国人彻底还原成只能呼吸的道具就可以看出来。他们似乎远远没有意识到这场灾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痛苦。相反,他们正以纯粹的外国思维看待这场灾难。因此,他们更关注灾难上的外国人,更感兴趣的是灾难上发生的无端的异国恋。这是一种天生的惯性思维态度,甚至霸道不负责任,让我怀疑《拉贝日记》的诚意。因为删除张静初在片中的爱情场景对影片的剧情几乎没有影响,反而会让剧情更加紧凑。而对表达影片主题毫无帮助,与历史无关的,却是庸俗的情节。影片中,它以“战场上的浪漫”为名,肆无忌惮地在血迹和尸体上游走。

而且片中的低俗远不止这个。

以忍受的便是最后拉贝离开南京的桥段,且不论这场戏是否符合史实,单单那些那些衣冠鲜亮的且满脸红光的群众演员,就让我难以感受到他们刚刚经历过一场死掉无数中国人且缺乏充足食物的浩劫。无论拉贝拯救了多少人,但在这场死了30万人的浩劫中,任何的欢呼都是刺耳的。至此,这部影片中的中国人已经完全成为衬托拉贝光辉形象的元素了。

《拉贝日记》的结尾,必然成为最恶俗的桥段之一。

毫无亮点,平庸到底。

“毫无亮点,平庸到底”——这八个字就是我对《拉贝日记》最直接的印象。这是一部无论从尊重史实的程度上还是从一些虚构的剧情上来看,都有着太多太多瑕疵的影片。这部耗资2000万美元的“大片”,空有还原历史的想法,却缺乏还原历史或者是传达真相的能力。对浩劫缺乏足够尊敬的描述,而影片里和日军的交涉以及安全团内部的矛盾这些本可展开的剧情又浅尝辄止。这部平庸到极点的影片甚至比不上好莱坞标准流水线的作品,至于比肩《辛德勒名单》那更是天方夜谭。虽然影片中的演员都有着出色的演出,尤其是扮演香宫鸠彦的香川照之更是令人尊敬。如果没有这些演员,那么这部影片甚至连平庸都谈不上。

拉贝是伟大的,但这部《拉贝日记》却离伟大有着太过遥远的距离。

拉贝日记读后感

也许,因为了陆川电影《南京南京》的热映,引起了我对另一部同题材小说《拉贝日记》的兴趣,从网上,我读完了它。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这本书的作者约翰拉贝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雇员,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和一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地阻止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他们设立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在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园里,也挤进了600多名中国难民,受到保护。他还在他的日记和其他文字中记述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一桩桩令人发指的暴行。他在1938年4月回到德国以后,连续举行报告会,向德国当局呈送书面报告,继续对日军在南京的罪恶进行揭露。在受到德国警察盖世太保的讯问和警告之网后,他仍然暗暗地细心整理自己的日记和有关资料,将这些历史记录留给后人。

这本书主要采取的是日记体这一形式,在情节上,他更多的是翔实的、朴素的记述,读完后令人压抑、愤怒,为那段黑色的历史。

对于南京大屠杀,我最初的记忆是在初三那年,学校发了一本补充教材,那上面的`记载。对于这段历史,我想每一个中国人的感觉都应该是相同的。

然而,有时候,问问现在的学生,他们对这段历史的陌生,却又常常会令我心生感慨:不是要宣传怎样的去敌对日本,而是,作为一段屈辱、悲痛的历史,我们应该铭记。

因为了《流星花园》的小优而喜欢的杨丞琳,因为她对的抗日的无知言论而对她厌恶到了极点。在吴宗宪主持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面对宪哥的提问“抗日战争打了多少年”,杨丞琳说不知道,宪哥告诉她打了8年,她居然说:“哇,才打8年啊!”。

身为一名教师,我只希望这样的例子不要发生在我的学生的身上。

再一次,缅怀,为那些枉死的冤魂。

《拉贝日记》观后感

其实《拉贝日记》跟《南京,南京》类似,都是描述日本侵略南京场景,但它是从一位德国人眼中看待日本侵华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随着影片的进展,我又一次看到了日本人的“变态”行为,也是我们众所周知的杀人游戏-两个人之间看谁砍掉的中国人头多。《拉贝日记》中这个镜头也只是在拉贝先生寻找其司机时一带而过,让我比较沉重的心情总算放松一下。而看《南京,南京》中这个场面时却心如刀绞。拉贝先生的中国司机-张,被拉去当做日本人比赛砍头的工具,拉贝妻子被日本人飞机炸毁,特别引发了拉贝对日本人的仇视。

德国人一开始有一部分人也不赞成建造难民区,因为他们没有想到日本人会那么霸道、无耻。难民区的建造,给人们带来了安全,带来了希望。大量的.人群涌入,但它仍潜藏着不可避免的危机,所有女学生都被剪了很短的头发,远远看去像男孩子,也是为了避免日本人x女学生,让她们看上去比较丑一点,尽量减少日军对其的伤害。

看了这部影片,即便还有40分钟没看完,但我仍然被这位伟大的德国友人的国际精神所震撼、感动。他为中国人所做的一切仍被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记忆犹新。死者安息,生者应永远铭记历史,不要让悲剧再演!

拉贝日记观后感

由于时光关系,没有读书籍版的《拉贝日记》,而选取了观看影片。拉贝是一位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英雄”、“中国的辛德勒”的伟大人物。他与其它国际友人一齐建立南京安全区,竭尽所能拯救了20多万中国平民百姓。

在拉贝离开南京的前一天,日军入侵南京,本能够带着妻子回德国平安度日的他,义无反顾地选取留在中国,与中国人民一齐共患难,可见他对中国人民的情谊之深!其实,像他那样在危难之际向中国人民伸出援手的外国友人还有很多,例如威尔逊医生、杜普蕾女士、罗森博士等等,他们都是像白求恩那样的拥有国际人道情怀的伟大人物!无论他们从事何种职业,商人、医生、教师……出于对战争的谴责,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他们团结在一齐,不畏艰难困苦,尽最大的潜力保护无辜的平民百姓。他们没有任何至高无上的权利,有的只是一颗勇敢而无私的爱心!比较日本军官的残酷无情,更衬托出他们人格的高尚!虽说时势造就英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英雄。能够成为英雄的必定是机智、善良、勇敢、仁慈、无私的人,拉贝和他的外国朋友就是这一类人!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人留下的对中国百姓最为发指的一刀,这一刀砍掉了成千上百的头颅,砍掉了成千上百人的前途跟命运。这一刀是无耻的,令人难以理解的一刀,日本人的行为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中华民族圣灵的亵渎,这种行为就应受到国际社会的唾弃和谴责。尽管日本军官冷血到竟然用杀人作为比赛项目的地步,但是也有的日本军官是心存良知的,影片中的少佐就是其中之一。他清楚地明白日本发动的战争是违反国际法的,他试图说服同僚,他违背命令不忍心屠杀战俘,他向罗森博士通风报信日军对安全区的行动。这让人对日本人的愤怒有所缓解,即使是发动战争的一方,也会有厌战的人,也有善良的人,只是这样的人群不能与另外一部分好战的人群相抗衡,他们身不由己,无力阻止,只能从命。这让我想起了《钢琴家》里的一位救下了波兰著名犹太人钢琴家的纳粹德军官,如果没有他的庇护,也许那位钢琴家就不能幸存,也就不能继续发挥他的才华了!

但是,仅仅依靠外国人的帮忙和庇护,又如何拯救得了十几亿中国人民的生命呢?战争带给我们的不仅仅仅是灾难,还有反思。为什么日本能够拥有飞机大炮这么先进的武装设备,为什么他们能够这么自信短期之内就能完全占领中国?他们之所以认为自我很强大,不正是因为中国的落后吗?落后就要挨打,为了不受挨打,我们务必自强,只有自强才能自救!历史证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抗战,为挽救中国的不断努力!

另外,对于日本军官强奸妇女的恶性,影片当中也有体现。杜普蕾女士为了保护自我的女学生免受侵犯,以防生虱子为借口,把每个女生都剪成平头,爱美的女孩悲哀地落泪。不仅仅是中国的妇女受到伤害,日本的妇女也是,被抓去当慰安妇,以满足日本军官的生理需求!却给千千万万的女性同胞造成生理和心理的无尽的伤痛!我觉得身为女性,在**的年代,比小孩更处于弱势的地位。男人怎样就能够肆无忌惮的对女人做出这么禽兽的行为呢?有时候真的觉得做女人很可怜,如果有来生,就投胎做男人吧,那样就不怕吃亏受欺负了!尽管身处和平的年代,女性的地位和人格都得不到尊重,被男人视为衣服!女人该有自我的尊严,该被社会所尊重!

战争是万恶的,然而却依然存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互相残杀的历史。在当今,美国为了保存自我世界超级强国的地位,违反国际和平条约侵犯这个那个国家,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为的是抢夺这些国家唯一能够赖以生存的石油!为了自我的强大而给他国发动无理的战争,为了自我的私利而杀害手无寸铁的百姓,于心何忍啊?同样身为人类,凭什么剥夺他人的生命呢?还说什么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人类不但自相残杀,还要自我毁灭。天灾不能避免,还要制造人祸。战争是人祸,环境受污染和破坏同样是人祸。日本发生9级地震,应对天灾,已是难以应付,再加上核泄漏,真是雪上加霜!这次的核泄漏受影响和伤害的不只是日本,还有周边国家和海洋生物,其危害是全球性、长久性和不可估量性的!每一次灾难过后我们都会反思,但是我们真正做到了吗?我们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吸取教训了吗?人类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痛!

灾难无情人有情。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相信在当今这个不是很和平的年代,依然不乏像拉贝那样的仁人志士!

应对无情的绝杀,拉贝先生为了拯救那些屠刀下的百姓,和他的伙伴们不顾个人的安慰,共同联合起来建立了安全区来保卫无辜的百姓。他们设立的安全区为大约二十五万中国平民,带给了暂时栖身的场所。拉贝先生以这样爱的方式保护中国人的生命。应对战争与天灾,各国友人都会伸出援手,尽自我的最大努力来帮忙受灾的人们。他们都像拉贝先生一样,济难扶危,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最淳朴的爱!

从历史中,我们明白拉贝先生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人民也深深的爱着拉贝先生,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中华民族最为真挚的朋友。从历史中,我们看到,灾难面前无国界,世界各国人民是能够和平相处,互相帮忙的!在当今国际社会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各国以国际合作的方式应对灾难,互帮互助!就应说全世界的和平是能够实现的,让我们都向拉贝先生学习,以自我的方式,为实现世界和平,消除战争而努力吧!

拉贝日记观后感

影片从亲历者角度记录了“南京大屠杀”始末,是证实“南京”事件信息最为完整详实的史料。曾对纳粹主义深信不疑的拉贝,在战争的残酷现实中挺身而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一手组建起“国际安全区”,挽救了20万中国百姓的生命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一些关于拉贝。

日记。

的观后感,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喜欢。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特勒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面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嘲,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后来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这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曾经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我观后甚为不解:一部平庸之作何以得到“权威”的集体联手夸奖?遂作此文。一是在锣鼓喧天的吆喝声中给拉贝日记一个客观的评价,二是必须警惕且质疑拍戏的初衷、水准与良心。

故事在“起”之后的“承”,说的是拉贝“应邀”而留下来管理“难民营”。如果没有大夫的嘲讽,事实将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习惯把救星看做十全十美的英雄。故事试图去还原那一段历史的风貌,但却缺少可以承担起这样重任的大场面。无论是人数,还是建筑,无论是战场,还是后方。片中最大的场面是拉贝送夫人上巨轮,好家伙,人山人海,大船比小山还高——有这气力“重现”一点“南京”好不好?导演的初衷到底是什么?这绝对值得怀疑!在拉贝左右,有两位帮手。好帮手男博士对于纳粹的罪行的控诉显得短而有力,思索的深度也远远领先于本片“主题”,对于本片来说是喜是忧?片中最有力量的当属中国大夫为救自己当兵的儿子而惨遭杀戮,铁蹄践踏人性,多么具有直击人心的能量!人物关系就是电影故事的骨骼。本片的人物关系非常简单,清晰明了——以拉贝为树干,分出若干支。这不是问题,问题是“分支”被处理的太简单、太平面。“性格组合论”想必是中国文艺批评家众所周之的,洋人们不会忘记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难民营缺粮少吃,拉贝即使知道有败兵藏匿于此,也给予了默许。期间即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深情的感人画面,一切流于平淡。

张静初等女生被强迫脱衣服一幕,洋博士怎么不知道自己也回避一下?这样一部从题材上应该拍成灾难片的电影,其中居然加入了洋博士与中国女学生的爱情,以及拉贝夫妇的“久别重逢”与“深情一吻”的大特写。即使观众爱看“好莱坞范式”电影,也不该把裤子都脱了、露出整个光溜溜的屁股示人不是?当日本兵准备攻入难民营之际,几百名中国百姓以血肉之躯筑起壁垒来守卫难民营,此时,他们应该比后来才走出大门的洋人们勇敢得多。故事的在漫长的“承”之后,终于一“转”。一触即发的杀戮被外来的媒体化解,意外的、侥幸的、突如其来的化险为夷到底有多少感人的情怀与崇高的光芒?获救后大人们喜出望外,像人人都中了五百万一样,这样的镜头是什么水准?故事走向“合”,拉贝胜利地完成了使命,即将离开时,民族感激涕零,无比留念。在故事前面作者并没有给出多少拉贝历尽千辛万苦以保难民营的铺垫的前提下,这一切都显得那么一相情愿地把拉贝推上“大救星”的神坛。当我们整体来看这部电影时,我们会发现,本片在还原历史的原貌,在开掘历史的深度,在歌颂人性的伟大等诸多方面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本片就像一个举着大旗的裸体老头,巨大无边的旗帜遮掩了他苍老的身体——本片以其题材的意义遮蔽了品质的平庸。

当我们换一种视角,这一切便变得可以理解:这只是一个讲述一名德国人在异国遭遇战争后,保护了20万人又与妻子终于团聚的故事。这只是一部通俗、大众、平淡的片子,一部因为与我们七十年前的巨痛有关而被我们主观地赋予了过高的期望的普通电影而已!

好的影片,应该让关注与创作者都有受益。如影片的手法,风格,艺术风格与水准,“题材意义”与“历史意义”被搬上银幕的合法性。就拉贝日记这样一部压根算不上优秀的电影,影评人的“众口铄金”,原因何在?是文艺理论贮备上的单薄?是电影审美趣味上的跑偏?是人文精神立场的隐退?是对知名影评声誉的自毁?是对广大普通观众的误导?是对朋友强大面子的妥协?是对金子银元钞票的臣服?谁能揭开这些奥秘,谁就变得聪明无比!

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读书籍版的拉贝日记,而选择了观看影片。拉贝是一位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英雄”、“中国的辛德勒”的伟大人物。他与其它国际友人一起建立南京安全区,竭尽所能拯救了20多万中国平民百姓。

在拉贝离开南京的前一天,日军入侵南京,本可以带着妻子回德国平安度日的他,义无反顾地选择留在中国,与中国人民一起共患难,可见他对中国人民的情谊之深!其实,像他那样在危难之际向中国人民伸出援手的外国友人还有很多,例如威尔逊医生、杜普蕾女士、罗森博士等等,他们都是像白求恩那样的拥有国际人道情怀的伟大人物!无论他们从事何种职业,商人、医生、教师……出于对战争的谴责,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他们团结在一起,不畏艰难困苦,尽最大的能力保护无辜的平民百姓。他们没有任何至高无上的权利,有的只是一颗勇敢而无私的爱心t比日本军官的残酷无情,更衬托出他们人格的高尚!虽说时势造就英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英雄。能够成为英雄的必定是机智、善良、勇敢、仁慈、无私的人,拉贝和他的外国朋友就是这一类人!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人留下的对中国百姓最为发指的一刀,这一刀砍掉了成千上百的头颅,砍掉了成千上百人的前途跟命运。这一刀是无耻的,令人难以接受的一刀,日本人的行为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中华民族圣灵的亵渎,这种行为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唾弃和谴责。尽管日本军官冷血到竟然用杀人作为比赛项目的地步,但是也有的日本军官是心存良知的,影片中的少佐就是其中之一。他清楚地知道日本发动的战争是违反国际法的,他试图说服同僚,他违背命令不忍心屠杀战俘,他向罗森博士通风报信日军对安全区的行动。这让人对日本人的愤怒有所缓解,即使是发动战争的一方,也会有厌战的人,也有善良的人,只是这样的人群不能与另外一部分好战的人群相抗衡,他们身不由己,无力阻止,只能从命。这让我想起了钢琴家里的一位救下了波兰著名犹太人钢琴家的纳粹德军官,如果没有他的庇护,也许那位钢琴家就不能幸存,也就不能继续发挥他的才华了!

但是,仅仅依靠外国人的帮助和庇护,又如何拯救得了十几亿中国人民的生命呢?战争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灾难,还有反思。为什么日本能够拥有飞机大炮这么先进的武装设备,为什么他们可以这么自信短期之内就能完全占领中国?他们之所以认为自己很强大,不正是因为中国的落后吗?落后就要挨打,为了不受挨打,我们必须自强,只有自强才能自救!历史证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抗战,为挽救中国的不断努力!

另外,对于日本军官妇女的恶性,影片当中也有体现。杜普蕾女士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学生免受侵犯,以防生虱子为借口,把每个女生都剪成平头,爱美的女孩伤心地落泪。不仅是中国的妇女受到伤害,日本的妇女也是,被抓去当慰安妇,以满足日本军官的生理需求!却给千千万万的女性同胞造成生理和心理的无尽的伤痛!我觉得身为女性,在动乱的年代,比小孩更处于弱势的地位。男人怎么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对女人做出这么禽兽的行为呢?有时候真的觉得做女人很可怜,如果有来生,就投胎做男人吧,那样就不怕吃亏受欺负了!管身处和平的年代,女性的地位和人格都得不到尊重,被男人视为衣服!女人该有自己的尊严,该被社会所尊重!

战争是万恶的,然而却依然存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互相残杀的历史。在当今,美国为了保存自己世界超级强国的地位,违反国际和平条约侵犯这个那个国家,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为的是抢夺这些国家唯一能够赖以生存的石油!为了自己的强大而给他国发动无理的战争,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杀害手无寸铁的百姓,于心何忍啊?同样身为人类,凭什么剥夺他人的生命呢?还说什么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人类不但自相残杀,还要自我毁灭。天灾不能避免,还要制造人祸。战争是人祸,环境受污染和破坏同样是人祸。日本发生9级地震,面对天灾,已是难以应付,再加上核泄漏,真是雪上加霜!这次的核泄漏受影响和伤害的不只是日本,还有周边国家和海洋生物,其危害是全球性、长久性和不可估量性的!每一次灾难过后我们都会反思,可是我们真正做到了吗?我们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吸取教训了吗?人类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痛!

灾难无情人有情。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相信在当今这个不是很和平的年代,依然不乏像拉贝那样的仁人志士!

面对无情的绝杀,拉贝先生为了拯救那些屠刀下的百姓,和他的伙伴们不顾个人的安慰,共同联合起来建立了安全区来保卫无辜的百姓。他们设立的安全区为大约二十五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的场所。拉贝先生以这样爱的方式保护中国人的生命。面对战争与天灾,各国友人都会伸出援手,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帮助受灾的人们。他们都像拉贝先生一样,济难扶危,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最淳朴的爱!

从历史中,我们知道拉贝先生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人民也深深的爱着拉贝先生,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中华民族最为真挚的朋友。从历史中,我们看到,灾难面前无国界,世界各国人民是可以和平相处,互相帮助的!在当今国际社会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各国以国际合作的方式应对灾难,互帮互助!应该说全世界的和平是可以实现的,让我们都向拉贝先生学习,以自己的方式,为实现世界和平,消除战争而努力吧!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特勒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面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嘲,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后来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这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曾经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拉贝日记影评

拉贝是一个伟人,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比那些为抗日战争死掉的中国人更伟大。他完全能够袖手旁观,但是他们却选取了在枪林弹雨下,在日本人的兽性下,去保护那些脆弱和麻木的国人。

威尔逊医生:当你们在那里开会的时候,我那里死了17个孩子,断腿的,只有一半脑袋的,我不得不在没有麻醉剂的状况对他们进行手术,痛的哭天喊地啊,可最后还是死了。

我看着影片中的场景,想象着70多年的南京城,70多年前的神州大地上,遍野的兽性与暴行,坦克碾过,飞机炸过的破碎,突然感受到那一代人所传承下来的仇恨是如此的巨大。

我们这代人,是日本动画片陪着长大的,神龙斗士,圣斗士星矢,七龙珠等等等等。其实,这些很大程度已经淡化了我们对于日本民族的仇恨,虽然我们也闹着也抵制日货,也在读到历史课本时咬牙切齿,但是日本动画我们是照看的。日本人相信,用文化能够征服世界,我承认,这方面他们是成功的,他们的动漫在全世界几乎无孔不入,而且动漫的影响力在于那些不明事理的孩子,而不是成人。这种文化侵略比kfc,麦当劳要可怕上百倍。

郑强教授在浙江大学的报告会上说:如果他的儿子此刻再看到坦克,他妈的早就不明白跑到哪里去了。而拉贝日记中的小孩,却在姐姐被强奸时,连开了2枪,杀掉了日本人。这当然,环境决定了当时孩子的勇敢。但是,如果拿此刻的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比比?如果中日开战,我们又有多少热血青年会背起枪杆上战场?我甚至怀疑我自己的选取。

日本军官:你的司机死得很光荣。

拉贝:为什么。

军官:他们正在进行竞赛?

拉贝:竞赛,什么竞赛?

军官:杀人竞赛,比谁杀掉的战俘更多。那两位军官在日本是很受欢迎的,我们的报刊每一天都会刊登这些新闻。

我当然承认日本人也有好人,但在如此屠杀,在如此暴行,在如此仇恨面前,去宣扬少数人的人性,去宣扬以德报怨,去宣扬少数的道德,有任何好处吗?陆川,请你站在当年被日本人当做实验对象的孩子的父亲面前,去告诉他们日本人的人性;请你对着30万被屠杀的同胞,去讲述日本人的人性。陆川,能够肯定的是出发点,但是却选错了电影的重点,《南京,南京!》里面是麻木的中国人,在荧幕面前是更麻木的看客。为了陆川营造出的廉价艺术,感动得无以复加。成王败寇,早就写进了历史。中国人是不是就应收起一些仁慈,一些道德。更何况老子的原话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南京,南京!》带来的只有悲痛,《拉贝日记》带来的除了悲痛,更有思考。

可悲的国人,在外国一味妖魔化中国的同时,我们媒体却大肆报道国外是如何如何的好。有人说中国的文化,是强奸文化。从封建统治的思想强奸,到此刻xxx的教育强奸。但是如果谁了解日本,了解韩国的教育,我们的爱国教育如果是强奸,那他们的或许是从婴儿时期开始就注射吗啡,强迫吸毒,到之后心甘情愿。

郑强教授讲述的那个日本政府买大米的事情,让我感受到,同日本的爱国教育相比,我们这爱国教育谈何强奸,连洗脑都算不上!

我一向在思考,为什么日本不愿意像德国一样投降,为什么要一向参拜靖国神社。我也到此刻才明白,那是民族魂啊,如果清算了天皇的罪行,那么日本的民族魂将就此垮塌,一个连民族精神都垮塌了的国家,何以谈强大?同日本高度凝聚的民族精神(不管是多么的狂热与不正常),我们似乎显得十分的支离破碎。5.12确实是让人看到了民族的团结,但,那是出于感动与同情,还是真的出于对于国家的热爱。

最后,向拉贝先生致敬!

拉贝日记影评

從德國西門子住南京辦事處經理約翰拉貝來描敘。約翰拉貝的身份在那個背景下十分特殊。按道理他應效忠於--元首。可是在中國生活的27年,讓他把自己最黃金的時間獻給了自己的事業,也同樣獻給了中國。對周圍的一切他有深刻的認識,他比那些遠在德國的納粹軍人更瞭解周圍的環境。對工作的執著讓他執意留在中國,但在殘酷戰爭的現實中讓他認識到自己需要做到更多,因為人性的善良讓他需要犧牲更多。拉貝也是人,對死亡同樣有恐懼。環境與個性造就了這一切。失去親人的痛苦[後來發現她的妻子沒有死]以及無時不刻死亡的威脅讓他無法入眠,對待日軍的暴行很多時候他也是勢單力薄,只是需要他的時候一定會站出來。他不是最超人或者蜘蛛俠,他只是一個熱愛工作,生活,愛自己老婆的平凡人。戰爭對他精神的壓迫超出了許多人能承受的範疇,他的決定可能就失去幾十人或者上百人的生命。約翰拉貝值得人敬佩。

百人斬,讓人很受刺激。直白的讓其他一切表達都顯得無力。日軍的人性已經在這場戰爭完全喪失,更可怕的是連輿論媒體也同樣。就如一道閃電照亮黑夜,讓人看的一清二楚。

文档为doc格式。

《拉贝日记》观后感

当我了解了约翰的身份后,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到底是因为什么,一个纳粹党员能够尽自己所能拯救中国人?其实,我找到答案了。那是一种爱,那是一种向往和平的心呀!

约翰?贝拉,一名德国商人。在中国的30多年间,一直担任着西门子总经理。1937年日本皇军展开的无人性的南京大屠杀中,他保护了25万中国人民!他是伟大的!

在日军的轰炸机疯狂的轰炸着西门子公司附近的中国人民时,拉贝走出了车子,他奋不顾身的从后备箱中取出了纳粹国旗。他叫来了助手,将这面巨大的旗帜撑开,让无数的.中国人躲在了旗帜之下,免受一死。

在德国发出紧急命令要求拉贝回国时,他毅然的选择了留在中国,和热爱和平的人开设了南京安全委员会。在生死关头,他明知只要逃走,就不会面临死亡的威胁。可他还是选择了让夫人离开,自己驻留在中国。

拉贝日记观后感

说实话,4月份连续两个档期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给人的感觉是压抑得透但是气来。南京大屠杀事件是我国不管是49年前的国民政府还是49年后的人民政府都是大张旗鼓对外宣传了的,但拉贝则只是在国民政府还有所见闻,在人民政府建立后很长一段时光里拉贝消失了,和他出面拯救的20多万南京市民一样默默的消失了。此刻,随着观念的改变,不再以阶级和阶级队伍来划分人的好坏忠奸的时代,拉贝出现了,拉贝再一次出此刻他以前热爱过的国土上。

《拉贝日记》是我国和德国合拍的一部摘选自拉贝所写的关于南京的那段日记的影片,我对这部影片怎样说呢?如果想直观的了解南京的杯具就不该看这部影片,而该去看陆川的《南京!南京!》,但如果想了解一个德国人,一个德国商务驻华代表为什么要出面成立难民区而救助20多万南京的普通民众的心路历程就来看这部《拉贝日记》。

的方式来保护他所保护的人,这就是我认为的拉贝思想转化的过程。这和辛德勒的思想转化是一致的。

不管怎样说,一个人不管人生的轨迹是怎样样的,只要还有人的良知,并且把这种最本质的东西表现出来,那他就不就应被遗忘,不就应被刻意的淡漠。

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成功地展示了拉贝先生的心路历程,也让观众触摸到了那段令人不堪回首,但却无法忘记的历史。电影中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善良认真的拉贝,耿直不讳的威尔逊医生,坚强慈爱的杜普雷小姐与帅气年轻的罗曼博士,更是成功刻画了一个个令人生厌的日本军官,使观众深入其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今,距离日军侵华这一段悲惨而壮烈的历史已经有六十多个年头了。时光并没有使中国人民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最近因与日本的钓鱼岛争端,中国人民反日的情绪更是无比高涨。尽管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了过去的回忆,一个惨痛的教训。但是日本右翼势力还在试图掩埋历史,坚持南京大屠杀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相反的,同样作为二战主犯国的德国,早在1974年,他们的总理就在访问华沙时,在二战纪念碑前深深一跪,向全世界谢罪,所以德国此刻得到了世界的尊重。而日本却依然为自我的罪行进行无耻的狡辩,我相信他们终将得到应有的惩罚。

《拉贝日记》透过展示历史,也让中国人民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不变哲学。泱泱中华当初之所以被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岛国侵略,就是因为国家的无能与国家的落后,导致我们起初在他们的暴行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仅完成了百分之三十,虽然,我们已经站立在了世界的东方,但要做到真正的强大,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最后,让我们深深缅怀拉贝先生,他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英雄,更是全人类的英雄,是人道主义的杰出代表。

文档为doc格式。

拉贝日记影评

观看了《拉贝日记》,较之《南京、南京》,还是稍稍喜欢《拉贝》多一点,起码它看起来像一部电影,一部完整的有故事情节、有叙事手法的电影!它虽然没有陆川的那部来的震撼,但也平淡中见真实。整部电影看完,第一感觉是描述比较客观,对于拉贝自己并没有出于第三方无谓的拔高,一个情节就是他骄傲地接收中国政府赐赉他的奖章,对阿谀他的话也悠然自得,诸如此类的小细节把拉贝刻划成一个极富人情味的可恶的小老头子,看起来令人感觉比较实在。另外一个细节就是影片透过道森博士的口说出外科医生罗伯特威尔逊与拉贝之间看似不能相合的理由:他们两人都执拗的无可救药。这些小毛病和个性,让拉贝先生的形象显得比较丰满。

影片另一值得称道之处,便是透过旁人对拉贝先生印象的逐步改观从细节处展现了他令人尊重的原因。在影片中,拉贝的言行是比较尊敬希特勒元首的,一些史实中也能够得悉,他经常对旁人说道“他是德国国度社会主义动摇的支持者,百分百的支撑这一轨制”。而极度厌恶纳粹的罗伯特医生一开端却对拉贝不认为然,他以为拉贝只不外是在会议上喝喝茶吃吃饼干,并不会负起任何的义务,他也会同妻子多拉一齐离开南京。在与拉贝的相处中,他匆匆领会到拉贝踊跃工作,敢于贡献的崇高情怀。于是在他目送拉贝分开南京之时,才会动情地清唱起那首歌唱拉贝的歌谣。有一个资料是说,罗伯特医生给家中人的信件里高度赞赏了拉贝,说他是“在纳粹圈中高贵的人,有一副博大的襟怀,很难将他高尚的人格与他对希特勒的‘奉承’接洽在一齐”。

另外,影片在这一基本上对当时的南京事件进行了公道的假想和结构,好比拉贝应用纳粹旗掩护西门子工厂的工人,亲眼目击日本军官的“杀人比赛”,以及为维护在学院中的中国士兵挺身而出,与朝香宫鸠彦亲王竭力交涉,又比如影片结尾处南京的百姓凑集码头,送别拉贝,这一幕固然没有在史实中记录,但是我认为无可非议,正如导演所说,“他做了一件很巨大的事,但是几乎没有人晓得他的业绩,没有人感激过他,所以我在心里觉得应当给他这样一个送别,就特殊设置了这个场景”。

整部片子的叙事流利,没有漫长之感,技能娴熟,但也许正由于此,少了一份震动,多了一些平淡,让影片仅仅只在比拟优良这个层面上大张旗鼓,我感到有些惋惜。兴许是原版有5个小时而终极放映剪辑的版本只有2个多小时的缘故,一些情节跟人物显得有空虚之感。最显明的便是张静初表演的琅书,影片中她的个人阅历简直与拉贝不任何的交加,尤其是她与道森博士之间一段有些许暗昧象征的对话和情节,显得有些过剩,也许在5个小时的版本里张静初的故事能得到更多的展示吧。另外拉贝与夫人的告别和重逢,情节的处置伎俩上有一些平实,结尾的全部镜头给人的感到(从拉贝被日本兵押解,至南京庶民的码头送别)有些煽情和俗套,但仍是令人激动,给人以美妙的感觉和慰藉的。

不知是何起因,影片在此就停止了,并没有展现拉贝回国后的个人经历,也许是之后拉贝在德国的遭受还没有得到历史学家的盖棺定论,良多记载自身就是一个迷。我目前只在张纯如著的《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中得到一些对于拉贝先生回国后的故事,在那里略作总结。据拉贝的外孙女厄休拉莱茵哈特供给的材料,拉贝在回国后兑现了他在南京所作的许诺,向希特勒寄去了函件和约翰马吉拍摄的南京纪录片拷贝以及本人的手写讲演,然而几天后,他却受到了盖世太保的拘捕和审讯,忠告他不许再对这一主题进行报告探讨和写作。之后的多少年,拉贝的生活更为拮据,战后的岁月里,他更是受到了各方面比方苏联和英国对他的指控。拉贝暮年的生涯境况悲凉,他们一家人挤在很小的屋宇里,饥寒交迫。所幸,拉贝的窘境传到了中国,大屠戮的幸存者为他筹集了钱与食品邮寄到他家中,直至拉贝1950年逝世于中风。

《拉贝日记》中的拉贝先生让人肃然起敬,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人,任何嘉奖的言辞仿佛都不为过。我很感谢这样一部较为客观的影片,能让咱们回想拉贝以及其余南京国际保险区委员会的工作职员所作出的出色且不朽的奉献。我盼望这部影片不仅仅仅是个开始,更是可能“抛砖引玉”,将那段历史更好地展现出来。

“脉搏的每一次跳动---必胜的信心。”

“日光的每一次降临---不尽的奋争。”

这是拉贝先生十分喜欢的他的妻子多拉赠予给他的诗句,同时也是他人生真实的写照。

拉贝日记观后感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方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方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十分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我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盼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我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取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我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之后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那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拉贝日记》观后感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方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方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十分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我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盼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我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取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我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之后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那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的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