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大学生(模板16篇)

时间:2023-10-27 17:05:15 作者:BW笔侠 专业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大学生(模板16篇)

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于文学艺术作品的兴趣,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下面是一些经典文学名著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激发你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有话叫做,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看之前了解过本书的大轮毂,被誉为“中国式孤独的百科全书”;

书里把人与人间的关系,分成“说得上话”和“说不上话”两种。简单的分类法,却非常有效。无论家人,朋友还是夫妻,一旦说上话了,人就亲了。反过来,一旦说不上,就没有亲味儿了。

人人都有沟通的欲望,不爱说话的人不是不说话,是没有遇到能说着话的人。正如序言所说“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孤独不是只有圣贤才有的体会,而是人人都有,书中老杨是所有的老杨,老胡也是所有的老胡,杀猪的当官的唱戏的卖包子的,都在寻找的路上。

就算我们没有共同的生活观,但我们有相同的偏见与爱好也可以成为朋友,但这种关系就因为没有说得来而容易产生误会,不理解,关系就会破裂。

这本书书中送给我们的一个金句,“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或许这可以缓解我们几千年来的孤独、寻觅与痛苦。

第一次看刘震云先生的书,在此之前对他0认知,一本书看下来,顿觉有趣,读完了也理解了前文中提到介绍是明清时期野稗式小说,絮絮叨叨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不是人觉得烦闷,词藻不及其他作家那样华丽但字里行间蹦出来的金句使人产生共鸣,唏嘘不已。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舍不得掩卷是有些个理还没码完,有些个人要跳出来蹦跶显形,有些个事要对照明鉴。“这日子过的是以后,不是过的以前。”这样想来,还有什么可值得掰扯的呢?显然是要说给自个的。

这里面多出来一个时间模式。

这后面我们分两条线走,一个是瘸腿,一个人;一个是瘸子,好多人,有悲欢离合。

事儿得一件一件理,可理儿就是那么个理儿,瘸腿一个人,原本不必理,自认门清,无法无天,自得其乐。瘸子不行,在亲情、爱情、友情的俗世里如果瞅不见自个,又找不到说的上话的,多半就是瘸子且不得好终。整个下半部人生就是这样:事码不好,话说不上,人找不对,即便阴差阳错找对了也是失了魂丢了人,即使懂得了一些道理也过不好当下。为何?因为瘸子好面子,他忘了自个是谁,总是活在别人的认为里,根,弄差了;因为瘸子把现在活在了以前里,自然也就没了以后。因为瘸子总是一个事掰扯到另一个事,其实码不清也就算了,怕就怕恶魔缠身后的私语,我不杀人,也要放火。如此这般,落下了病根:在循环往复里得了一个可怕的病:在过往的世界里沉沦、寻找,在如今的世界里继续犯错、丢失,及无从谈起的未来。

瘸了腿的有可能成了瘸子再爬不起来,没了耳垂的曼卿反倒值得期许。虽也下眉叹息,武断有余,然知书达理,勇气可嘉。奈何老刘回回绕绕,浓墨重彩,独独至此也是惜墨如金,亦无从谈起以后,当真是无一安好,好不孤独。

家人不能选,我且珍惜。

过往不必选,唯有珍惜。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那些表面上嘻嘻哈哈,说说笑笑,交往甚多,宾客盈门的人其实骨子里最孤独!

在现实生活中,人既是感情动物,也是利益的动物。人与人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利益的关系。被现实的诸多利益所羁绊着,有些人就逐渐变得不好意思说,不往深处去说,不敢说。因为假如好的时候,你说了心里话,到不好的时候,你的话有可能被歪曲,被利用,成为别人攻击你的把柄和武器。而往往能伤着你的人,却正是你身边的那些“哥们”、“闺蜜”们。冤枉你的人比你自己还知道你有多冤!于是人们就只能藏着掖着憋着忍着。久而久之,许多心里的委屈,心里的苦闷,心里的寂寞,心里的压抑都无处倾诉。又不能像有宗教信仰的人那样,可以跟上帝去说,跟主去说。所以虽身处热闹,心却孤独!找个能说话的人容易,但找个能说得上心里话的人确实不容易!话,一旦成为了心与心沟通的最佳方式,寻找和孤独便会伴随人的一生。

刘震云老师的《一句顶一万句》给我的最大心灵震撼是原来人的孤独竟如此巨大!两个很熟悉的人,甚至是生活在一起的两口子,虽近在咫尺,心也可能会隔着千山万水。也可能无话,也可能说不上话!这不,为了找话,书中的主人公牛爱国一个人翻山越岭,从河南滑县到延津,又从延津来到陕西咸阳。最后还是何玉芬戳中了牛爱国的心事。何玉芬说,就算你找到了这些,也解不了你的心烦。的确,牛爱国的心事就是要找回章楚红说的话,因为章楚红没说出的话,和吴摩西(杨百顺、杨摩西、罗长礼)临终前要对巧玲(曹改心、曹青娥)说的话同样重要。可是当牛爱国再想去找章楚红,这个唯一能和他说得上心里话的女人却去了北京或者不知去向了。其实此时的牛爱国只是想要告诉章楚红一句新话,那就是他想好了,可以带她走!

这部小说语句洗练,干净利落,三言两语就说清一件事,可谓字字珠玑,句句戳心。故事情节也很简单,上篇是写吴摩西为了寻找丢失的养女巧玲走出延津,下篇是写牛爱国(巧玲的儿子)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能说的上话”的人走向延津。主人公吴摩西和牛爱国以及由这两个人牵扯出来的众多人,都是在“找话”。老汪说,有朋自远方来,乐个啥?恰恰是圣人伤了心,要是身边有朋友,知心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看来找个朋友难,找个能说上体己话的朋友更难。总之,人生来就是孤独的。人永远不能被彻底理解,心与心之间可以无限接近,但却永远都无法无缝衔接。“亲密无间”或许只是人类的一个愿望,“肝胆相照”也不过是人类夸下的一个海口。因为还有“同床异梦”“貌合神离”“阴奉阳违”“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等。

对于“一句顶一万句”的理解,我认为,有时候关系再好,一句话,就可能把人得罪了;而一个外人的一句话,也有可能就改变了你的人生方向。关键时候关键人物的关键的话,一句就顶一万句。比如《水浒传》里郓哥给武大和武松说的话,比如《三国演义》里貂蝉对董卓和吕布说的话;比如《红楼梦》里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说的话;比如《西厢记》里小红娘对崔莺莺和张生说的话;再比如书中冯修文和崔立凡对牛爱国说的话。这些话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都影响着或决定着人物的命运。

再来分享书中的两个小细节:一是吴摩西本来想在火车站杀死出轨的吴香香和老高,但看到他们恩爱着吃白薯,老高能降得住吴香香,他们能说上话。他们骗了吴摩西,但没有骗他们自己。吴摩西顿悟了,放下了屠刀。那么是不是就可以给吴香香和老高打个对号了呢?是该喝彩还是该诅咒?二是章楚红破釜沉舟,与李昆各奔东西,为什么没去山西找牛爱国,而是割断过去,去往他乡。难道她和牛爱国能说上心里话也是假的?是该可怜还是该可恨?我想还是要回到本书的主题。刘震云老师的《一句顶一万句》被称为中国的《百年孤独》。全书主要就是在讲孤独。在讲中国人的“千年孤独”、心的孤独,在讲孤独的历史,孤独的轮回,孤独的世代延续。书中所有的人最终都是孤独的。孤独似乎贯穿着他们悲苦的一生,无法抹去。

既知孤独,便守孤独。但是“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所以人还是要活在当下。“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以前的恩恩怨怨都一切随风,遇事想开点,看淡点,看远点,不要把悲伤和苦难刻意放大化,心也就宽了,气也就顺了。其实人这一辈子,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心情。有一个棒棒的身子骨,再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想不长寿都难!也就不要再管他孤独不孤独了!

当然,您也可以继续选择快乐的孤独着。也许孤独并不可怕,也许孤独本来就是人生的一个常态吧,既然不能彻底消除孤独,那么就强大内心,去享受孤独吧,您说呢?!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古人讲开卷有益,读书的习惯丢掉好久,近来重拾,也能在一周之内的工作之余读完一本书。就把这当做一个开端吧。

我是一个嘴笨的人,从小到大没有和人吵过架,倒也不是不想吵,一是冲突不多,二是嘴笨。我们那管嘴笨叫不会讲话,不是不会说,而是说不出有用的话,不会说漂亮话,不会说讲到人家心里的话,所以从小我就明白,讲话真是一件难事。

可是在《一句顶一万句》里,我才发现,讲话何止是一件难事,简直是这辈子最难的事。啥叫一句顶一万句,你说了一万句好话拉近两个人的距离,可就因那么一句话离了心。你不知道哪个不相干的人说了一句话,就莫名其妙决定了自己的命运。看似荒诞,生活的理就都在这里。

“人的一辈子,都是在找一个能说的上话的人。”这是通篇的主题,序言说“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

上篇的吴摩西,下篇的牛爱国,以及这两个人物牵扯出来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在说,做人难,说话难,有个能听懂自己话的人难。总之人生是孤独的,人生来就有表达的欲望,而人注定不被他人彻底理解。也许是因为在农村长大,所以对通篇故事里的人物都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一本书固然是可以长久的历经时间的考验,可是理解人物生活的背景也很重要,离故事背景太远,不免会产生“怎么有这种人呢”的疏离之感。因为我们注定只能接触一小部分人,感受特定的生活环境。

一件事牵扯着另外一件事,话讲着讲着就从一件事到了另外一件事,何止一笔糊涂账,话说到底也讲不清楚。男女吵架就是一个例子,吵着吵着就不是一件事的事了。“同样一件事,对自己有利没利他不管,看到对别人有利,他就觉得吃了亏。”“与人共事,还爱占人便宜。占了便宜正好,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这种人现在也不乏少见,但咱不能把它说成民族性上面,这么说和书中各种人物从一件事扯到另外一件事没有什么区别。

“世上的事,原来件件藏着委屈。”真是心酸的一句话。人心隔肚皮这话没错,可是这肚皮带来的隔阂真让人无能为力。“人相互一有隔阂,对方便无做的对的地方;同做一件事,本来是为对方考虑,对方也把你想成了另有想法。”百口莫辩也是这个理。真的到了说了也白说的地步,人家压根听不进去,才会觉得这话说得是那么无力。而往往一个人觉得真伤了心,任说啥都没有用,这就叫百口莫辩。一件事连着另外一件事,一句话引着一个想法,人判断一件事时又是一个想法连着另一个想法,弯弯绕绕,话难就难在这里。

书的最后部分有两句话,算是在一大堆难处里的两句劝慰话。“啥事看近点儿,事情倒能想开;看得长,心就宽不了了。”“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我要是想不清楚着一点,也活不到今天。”不是得过且过,而是活在当下。说话难,往往就是话里有话、客套话、真话、假话、大话、胡话。说话难,人生更难,但是知道了这个难处,能稍加体谅别人,也算是尽绵薄之力了。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最近因为看了朗读者。喜欢上了一个作家:刘震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他的一本书《一句顶一万句》。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日子得往后过,不会再回到从前了。

是啊。回味着这句话,我想起来难忘的2016。在这一年里,我不幸的被恶性肿瘤亲吻。为了活着,切去了身体的一部分。术后,第一次在浴室洗澡的时候,面对残缺的身体,我痛哭失声。我以后的路还应该怎样走。在亲人,医生的陪伴下,我走出了生活的低谷。坚定了生活的信心,在老师同学的陪伴下,我的脸上又恢复了童真的笑容。尽管以后还有5年的后续治疗,还要不停的顶起复查,但是,这些都打不倒我的生活信念。正是: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

是的,生活还要往前走。不能因为一点坎坷就选择投降。在治疗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好多病友,她们大多多才多艺,有巧手姐姐:新新,有演员阿姨:天伦,有瑜伽教练:爱的世界……她们的生活热情也感染了我。

在病后的日子里,我参加了学校的书法班,又在间断了一个治疗时期后,参加了少年宫的舞蹈班。反正生活中到处是歌声,到处是欢笑。因为我的笑声,也感染了周围的人,她们都说,我变了,变得比以前更开朗乐观了。

知道刘震云作家也是源于董卿主持的节目:朗读者。每期必看。看完以后,总会去思考我今后的生活之路。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不能残疾。

日子总是要往后过的,是的,只要活着就充满了希望。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有点乱,感觉看不太懂书在讲些什么。但越是往后看越觉得精彩,越觉得作者厉害,然后就开始深深佩服作者了。

书分两部分,上部分是出延津记;下部分是入延津记。小说的前半写的是过去,主角是杨百顺,杨百顺上有个哥哥,下有个弟弟,与卖豆腐的老杨为父子关系,杨百顺一生改了三个次名字。从杨百顺改成杨摩西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杨摩西改成吴摩西,又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的人生似乎就是这样。被分成3个部分。杨百顺与剃头的老裴互为朋友;与杀猪的老曾互为师徒;与外国人老詹也互为师徒……他与太多太多人有关系,而他的一生,似乎也在为了一个“说得顺心”而徒劳有波。

杨百顺,百顺。他的父亲给他取了个好名字,但他的生活,事业,似乎都不像他的名字一样,他总在寻找些什么。看完了书,我才明白。他一直在寻找一个人“说得顺心”的人。话,一旦成为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所以杨百顺在寻找,为了心里过的舒坦舒心,为了孤独有人陪伴,有人可以说话,他的一生都过的坚苦。于是喊丧,便成了书中杨百顺崇拜的职业。

龙应台曾说过;“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就可以消除。”杨百顺何尝不是想这样,所以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为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而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他们一出一进,延宕百年。就是为了心灵的慰藉,所以他们一直在寻找,他们毅然决然的追逐“一句顶万句”的身影。

由此我忽然发现,为什么常有人说活得很累。他们在生活不如意,事业不顺,爱情不美好时,颓废,茫然。他们找不到说话的对象,所以累。这种累,犹如漫漫长夜,磨砺着我们的神经,祖祖辈辈。啃食着我们的心灵。

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所有的社会组织和家庭和谐,其实都和人能不能对的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有关。而杨白顺,也就是吴摩西没有找到她的养女,牛爱国也没有找到庞丽娜和和尚。但是这就是人生不是吗?一个个错过,一个个无奈,而人生,也是因此完整。

“一句胜过千年”是我认为这本书的主旨,书中所有故事因此展开也因此结束。我想刘震云先生也是想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吧。

有一种寂寞,有一种孤独,以话语开始,也以话语结束。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读刘震云的长篇小说茅奖获奖作品《一句顶一万句》,舍不得放,读来读去,一直在读中不停咀嚼着什么,在这其中,生活的滋味乃至活着的滋味,便足足充斥并漫延到整个人生的磁场中了。

全书会让读者明显感到,主人公杨百顺和牛爱国,从出延津和入延津的过程中,让读者的情感陷在一个总是要找人“说说话”的氛围中,为了找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杨百顺总是在不停地奔走,不停地变换着赖以活着的“工作”,在不停地寻找着“能说得上话”的人的过程中,除了人性深处的难以描摹的孤独尽显之外,一种不懈地追逐着的坚强,也由一个又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即生动又感人。全书没有打着官位厚禄的人物,没有富甲一方的人物,没有神通广大的人物,有的皆是弹棉花的,赶大车的,卖豆腐的,蒸馒头的,打铁的、剃头的,杀猪的,喊丧的等等生活劳作在与土地距离最近的中国大地上的、最普通的一群人。

生活的薄纱之下,一些看似表面的现象经作者的大笔轻轻勾勒,一些实质性的东西便光怪陆离地呈现出来。开篇时,不能自理了的老杨自以为是因为自己对儿子说了实话,才吃上了烙饼,而给儿子送上十分虔诚的“讨好”的笑容。而儿子的家里,原本就是打算好了要吃烙饼的,这和说不说实话有什么关系呢?这和说不说实话到底有没有关系呢?当作者给了读者一个能行走到人心灵深处的密码时,你还有什么理由不随着作者的笔墨,一路行走。缺耳垂被说成传成缺耳朵的秦曼卿,因为恨老杨而多给买家三两豆腐的杨百业,就在现实的泥浆中,和杨百业借来的那一身新郎衣服一样,和成了一个极不合身的婚姻。当改了姓的要入赘的“吴摩西”因为没了自己的原姓内心极为不快,却因另有人言及或认定他的敢作敢为,有了众多想不到的“尊贵客人”频频登门庆贺的场景,作者将一种“失了自我”和“增了脸面和热闹”的映衬和对比,非常巧妙地奉端到了读者的心灵深处,以供读得品咂。因为馒头被抢夺受了气,吴香香没一点好气地骂着丈夫吴摩西,要其去找人家算帐,骂他软气,难道只是为了顶住门户不再受人的气吗?一个被妻子逼着拿刀走出门的人,在庆幸所要杀的“仇家”不在家、杀了“仇家”的狗,提了人家的东西,浑身血淋淋一脸英雄气地穿过街巷,赶到家时,妻子竟高兴地喊着他“我的亲人”时,令杨百顺感到这叫声里是真的“不亲”,一种酸楚与无奈在亲与不亲之间,令读者在文章与现实中,愁肠百转,思潮起伏。文中的巧玲,亲娘不喜不要,却得后爹吴摩西喜爱,和他最合得来,而吴摩西竟也因和一个亲娘不亲的孩子能用心地说说话,而觉得日子过得有牵有挂,过得高兴。当孩子在被拐走之后,那种寻找孩子时内心世界的苦累,更是让人觉得他在寻找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实在是应该认真找的是一种缺了绝不可以的存在。全书中,不管是杨百顺、杨百利为了活着做工,还是为了“喷空”换工作,到牛爱国遇到情感上的是是非非,等等都是作者在有意构建一种现实存在孤独场,构建一种不会停止运行的精神场。看似笔调柔细婉转,实则气势磅礴地交相呼应了表象与实质的区别,“一句顶一万句”也在众溪归海的写作手法的烘托下,在情感洪流中的挟持中,实至名归。

活着的薄纱之下,即便是最卑微的人群,也要有说得上话的人,坐在一起说说话才是一天,才能驱赶生活中的孤独和劳累。吴香香跟银匠铺的老高跑了,本来一个和自己没了感情的人的跑,在改名叫做吴摩西的杨百顺看来,并不是迫切地要寻的。到后来寻吴香香,也不是他的本意,是因有人说,只有砸了老高的银匠铺,要找回吴香香,才能解口气,才能让人觉得自己不是个窝囊废。仿佛世上的事情本该就是这样的,有来就有回,是不知什么时候划好的轨道吗?找吴香香的过程中,丢了相依为命的巧玲。等找到了吴香香,看到她正和老高高兴地共享一食物时,他打消了念头,根本就没有露面。牛爱国、庞丽娜的爱情纠葛会让读者在生活中找到一大把的生活原型,而牛爱国做为男人内心世界里对变了心的妻子的心理的细致描写,在这本书中读到了,感受到了。遇了生活中的难题,牛爱国走几百里甚至于上千里地,只是为找人讨教一个问题,寻回一个主意,而这主意又是那么不确定地好或是不好,与现实符或是不符,仅是因为曾经的信任,因了灵魂深处那份久久得来的平静与踏实,一切的一切的出现,就不在乎跋山涉水了。牛爱国和章楚红,一对因为孤独相到过过一段偷偷摸摸日子的人,在这个故事的结尾,在章楚红愤愤不平的叫骂声里,将现实重新进行了勾勒,进行了直白的还原。曹青娥一度翻山越岭,也只为了看看曾经相恋却不值得爱的人,现在在做什么?心里还有她吗?更是让世界原还了本来面目,这种寻找,与人和人之间的实际距离无关,与物质欲求无关,与时间无关,远远地看,是一种源于人类自身、类似于先天的存在。

读到心里了,想得多了。曹青娥(被丢掉的巧玲)临死时说不出话时,还用力敲床,为是竟是让孩子们看看那封信,那封提起他的养父吴摩西的后人的信,那封提到她的信。这对曾经的并无血缘关系的父女,虽说失散多年,却无一刻不在思念对方,一定是在思念苦难的日子里,曾经对孤独的补充和对孤独独特的诠释。一个是五岁被母亲扔给后爹的小女孩儿,一个是被妻子抛弃边并要妻子的孩子也要养的吴摩西,从针及眼,丝丝络络,虽说书后半部分没有多用笔墨提到巧玲和吴摩西,但在命运坎坷的曹青娥临死时那一刻,不但全书串成了一部由孤独构成的整体,而且将人类执着的生命中的孤独,展示在了人性的高处。

读完,似看到:无垠的苍穹下,如流的人群不停行走,永不歇步。无论苦难还是欢笑,无论现实还是希望,交织绘就的是一幅无比宏大有力的精神画面,一半是为了活着,要活着。一伴是为了生活,要“有话说”的生活。一如在编者荐言中的读到的那句:一句顶一万句的身影,很像祖辈弯曲的脊背和那一大片脊背组成的苍穹。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我原来杀猪时,听你说过,信了主,就知道自己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前两件事我不糊涂,知道自己是谁,从哪儿来,后一个往哪儿去,这几年愁死我了。”杨百顺对老詹说。

杨百顺最想跟罗长礼一样喊丧,可惜这活儿不常有。他想上学,被父亲的假抓阄戏码阴了。离开卖豆腐的老杨,他跟老曾杀猪,师傅有了续弦,利益分配的不均等。来到染坊挑水,谁知“放”走掌柜的猴子,逃离时遇上意大利的传教士老詹,改名“杨摩西”,跟老鲁破竹,闹翻后在蒋家庄挑水,社火里扮的“阎王”被县长看上,就在县政府种菜,还“嫁”给了卖馒头的寡妇吴香香,改姓“吴”。吴香香和人私奔后,吴摩西带着继女巧玲被迫假装寻人,谁知弄丢了巧玲,他又从新乡去了开封、洛阳,寻不得人,回不了家,他改名“罗长礼”,最后落根咸阳。

从杨百顺到杨摩西,从吴摩西到罗长礼,他的一生经历了父子、兄弟、师徒、雇佣、夫妻关系的叛离,颠沛流浪。

在他遇到的众多人物中,可分成了两类,“说得上”的和“说不上”的。说得上话的,无论亲疏,隔千山万水、跨重重关系,冒天下人之大不韪也要和他说上一句话;说不上话的,枕头挨枕头睡着,吃一碗饭、流一脉血也心隔着心。

为了这个“说得上”的人,“说得上”的一句话,好“喷空”的杨百利从卖豆腐的儿子成了火车司炉,庞丽娜舍下为他做鱼的牛爱国跟人跑了两次,姑娘牛爱香到了四十岁才嫁人,曹青娥一生都想回延津找继父吴摩西,临死也没有见上继父的孙子……爱好、爱情、知己……大家都在寻寻觅觅。

刘震云用“喷空”(河南话,聊天,但比聊天热情奔放)的形式给我们讲了老百姓百十年来寻找的一个“说得上”话的人,一句“说得上”话的故事,似乎我们从生到死走过的路吃过的饭都是为了找到这一份精神的.慰藉,或知心,或家常,或有见识,或能码清事情,或只是一句“你说呢”,或是他和她的话,或是我们谁都等待的一句话。

牛爱国还在找,芸芸众生都在找,全书中独有老詹不用找。从意大利来中国四十多年,他只发展了八个教徒,每天被自行车驮着去各个地方布道但没有人听,可是他并不孤独,他有一幅画,画着宏达的教堂,开着明堂的窗户,里面装的是他不灭的信仰,背面写着“恶魔的私语”,纵然你有几百次想杀人想放火,但画在、信仰在,你的心就明堂堂。(李萌)。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此写实小说,上半本讲杨百顺为生计颠沛流离,出去假找给自己戴了绿帽的老婆和奸夫,却丢了世上唯一说得来的养女,从而出走延津。下半本讲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假找给自己戴了绿帽的老婆和奸夫,却在找的过程中,借着妈妈临死前未得的那句话的线索,找到了延津,赫然发现,这一找,心里实际是纠结着去寻找自己失去的那句话,那个女子。

看完后,觉得写实小说,看起来有点累,寓意深远,如果有共鸣,则会被深深打动,像我当年看那本写实的《平凡的世界》一样,现若再看,因心境不同,怕是感受也自然不同了。

这本书看完,还好,但也有一些体会,虽然晚了,还是写下来,怕像书中所说,有些话,热时还有,冷时已变味,或得不着了。

人是孤独的,在世上被许多事情牵扯着,实际上只是对付,寻得着说得着话的人,难之又难。而若一辈子没处说,却也憋得慌。相信许多人看完这本书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憋屈。

这说得着话,却又跟夫妻、朋友没有直接关系,夫妻可以同床异梦,母女可以指鼻对骂,而30岁大人却可以跟5岁小孩天生说得来。这说得来,又不是非得每句话都掏心窝子,而是可以随便说说,说时整个人都换了,与平时不同,口吃的不口吃了,嘴笨的会接话了,双方都畅快,都没得遮掩,没得疙瘩。若离了说得着话的,纵是千山万水也寻,失了性命也寻,5岁活到50岁,还朝思梦想。

那些奸夫,平日跟自家人要么摔锅砸碗,要么像路人一样,偷偷在一起,倒是一夜可以说上一年的话,没了家,没了物质,流浪在外,依然甜甜蜜蜜、开心无比。倒让书中主人公事后憋见了,想杀人也抬不了手,只因心里怪不上人了。

书中私塾老汪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家都误读了,不是圣人开心,而是圣人悲怨。只有身边说得着话的实人不得,才会指望远方的虚人。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原则,即使你爱你老婆,宠着她,这也很正常。

如果触及你的底线就要毫不留情地反击,让她明白。“是不是对老婆好了老婆就会欺负你”这句话往往会是在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出现的问题。女人本来性情如猫,心思细腻,依赖性比较强,出现这种现象很正常,但不是她“欺负”你的表现。我认为不是个人修养的问题,而是社会给予女性的这种角色以及其社会地位所产生的效果。女人一般都比较依赖能力比较强的,能给予她们安全感的男人,希望得到宠溺,其实有时候她们也是在试探你的底线,害怕因为自己的这种行为让你产生反感,认为是单纯的“作”。

如果男人把这种女人依赖感当成“欺负”自己的表现,那么女人就会认为男人对自己冷淡了,不爱自己了。有句话是这样的,“谈恋爱时,男人越来越冷淡,女人越来越投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女人更感性,一旦情感真正投入,便难以自拔。而且女人风流韵事太多,其价值会不断贬低。但男人不一样,如果其有能力,依然会赢得不少女人的芳心。这一切都要建议在两个人三观相差不大的基础之上。

刘震云回答: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而是孔子说的。我心想孔子会用这句白话文飘扬谁呢?刘震云接着说,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我知道,是讲我孔老二要是早晨解开一道几何难题,晚上死掉也不白瞎了。当然,这里的“道”是指事物的规律,并非真的一道几何题。可“道”是无穷尽的,孔子做为圣人及教育家,应该有多闻道并多传道、授业、解惑的社会责任,

只闻了一个“道”,还有很多“道”闻所未闻,就想到了死,未免太性急了吧。

接下来我认真地把这两句话往一起想。但总觉得还有不搭界的地方,只好把它们糅合到一块儿,就变成了这样的言辞:“早晨听了一句话,阐明了事物的普遍规律,这句话能顶一万句话,那么剩下的九千九百九十九句话可以不听了,即使晚上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忽然想起上小学时唱的一首歌:“林彪孔老二,都是坏东西,一个要复礼,一个要复辟,我们红小兵,和他斗到底。”当年“批林批孔”运动的发起者,把林彪孔丘揪到一块儿批判,本来是滑稽可笑的,但冲这爷孙俩说的这两句不着四六的话,把他们捆一起再抽一顿鞭子也未尝不可。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这是一本没有结局的书,他讲的是人生,是人。关于人和人生的,往往没有终结,所以这样的结尾带来的阅读效果是深刻的。牛爱国在离开家之后辗转奔波,终于知道自己需要找什么了,故事结尾的那通电话最后是他一句:“不,得找。”

找什么?找到他真正在乎的,找到他内心里真正想要的,找到真真切切让他体会到生命的美好的。而此时,这些于他而言,就是章楚红,那个可以和他说得上话,可以让他大大方方放开做自己的别人家的女人。世事多么奇妙,这个别人就是他自己的朋友,在他有难时慷慨给予帮助的好人。一边是寻到知己的欢愉,一边是背叛好友的罪恶,但是推开牛爱国逃离的既不是罪恶,也不是欢愉,而是对好友李昆的畏惧,他害怕被报复,这种畏惧让他放弃了这个女人,逃回了家乡。

牛爱国终于决心去找章楚红,是经历了许多个圈的,他得感谢他的母亲曹青娥,他母亲的养父罗长礼,罗长礼的孙子罗安江,还有许多别的他需要感谢的人。这些人比他绕的圈更多,但最终没能在人世间活得明白,却让后来人吸取了前人的教训,少走了许多弯路,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人生的道理。这个道理在行文里是个中心——找一个说的着的人,过一个像样的人生。

人生是需要追求幸福的。但是幸福不是凑合,书中的很多人都在凑合人生。杨百顺的爹老杨,一辈子认定赶大车的老马是自己的朋友,任何掏心窝的话都说给老马,有什么事拿不定主意也找老马。可是老马呢,却从不认为老杨是他的朋友,他甚至觉得老杨是个累赘,每次和老杨的对话,皆是打马虎眼,老杨却当了真。因为这些个被当了真的乱主意,倒也成全了些本不可能成全你事,比如杨百利去了“延津新学”,杨百业阴差阳错娶到了富贵人家的女儿秦曼卿。

又比如杨百顺的弟弟杨百利,他也在混乱地追逐幸福的过程中,凑合起了日子。先是在“延津新学”的学堂里和牛国兴学会了“喷空”,两人十分能说得来,后来学堂关了,两人为了还能在一起,都到了牛国兴爸开的铁治厂,结果两人最后话没说好闹掰了,杨百利跟着机务段老万到了新乡当司炉。杨百利追随的是一个可以说得上话的人,却从未想过自己该如何与人说话,该如何让与他说得上话的人仍愿与他说话,他也不明白真正的说得上话是什么意思。因此他是不幸福的。或许他表面上可以找到说话的人,到真正理解她,与他心意相投的人却是没有。

主人公杨百顺一生都在追逐,他追逐的是内心的踏实,那是他的幸福。他为了不卖豆腐,先是去杀猪,再是去染坊挑水,去竹业社破竹子,在县政府种地,入赘给吴香香。在这漫长的'周折中,杨百顺也曾有过可以说的着的人,但只是在当时,换个时间、地点、场景,又一切都变了。入赘吴香香本是图个靠山,他与家里断了关系,什么也没有。吴香香一开起来与他说得着,后来说不着,杨百顺干脆事事随着她做主,倒是和吴香香的女儿巧玲说得上话。然而世上的事,多是出乎意料,巧玲被杨百顺一时疏忽,让人拐跑了。杨百顺从此没了心中唯一的寄托,便离开了家乡,踏上了追寻让自己心安之境的路途。

这本书看得我很纠结,不是纠结自己,而是纠结书中的人。在我看来,明明可以这样过日子,他们偏要那样过日子,本来是像春天发芽冒绿的小植物一样生命力鲜活的人生,到了他们身上却成了窝在阴晦角落自怨自艾的苔藓般阴暗的人生。这大概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特征。不同于今日的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在追求精神世界。这也是时代的限制。上个世纪甚至这个世纪初或者现在仍有许多许多人因为各种原音,不能追求精神,更糟的是,有的人,甚至没有精神世界这一意识。这是极其可悲的现实。这种状况使得许多人的一生都难得幸福。

这使我想到我身边的许多人,许多事。其中有一个人活生生被精神的虚空压垮的人。虽是这个时代的人,但他是生和长在贫困农村的,是真实生长在书中描写的那种大环境下的。和杨百顺一样,他和自己的父母说不上话,当然没有到和杨百顺一样和家里断绝关系的程度。二十多岁他在家里的社会的压力下娶了一个大家都认为会过日子的女人,而这个人他从认识到结婚并未花多长时间相互了解,婚后几年这个女人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他成了乡下所有人都羡慕的有房子有儿子的人。然而几年之后,年轻时活泼健康的一个人像中了魔咒一样沉溺上了赌博,身体也患上了许多病症。家里的亲友都对他恶语相对,让他改回来。没有人问他,你发生了什么,你的心里是不是有什么包袱。当我得知这些事时,我的第一想法是除非他招到一个解开他内心的人,他这一生可能改不回来了。然而这样的人,他是找不到了。他的父母五六十岁了,身边的亲友大部分都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大环境对他的心理提示都是“你不行了,你这样是对不起人”。在这样的声音里活着的人,都难以向阳光生长。待我有一次接触了他的妻子,我更加理解了为何他会变得那样颓废。那是我在一个乡下的客厅里,只见一个打扮十分土气的女人带着一个男孩走了进来,一进来她便用充满怨气的语调埋怨那个男孩,嘟囔着不想要这个孩子。短暂的接触让我觉得见到了电影里上个世纪的老派中年妇女,心态阴暗,思想落后,不懂人情。那时我开始深深同情那个孩子,从小就要在阴暗的氛围里度过,那时我也理解他为何自甘堕落,我想这个女人大概也是以对男孩一样的语气对他说“真不想和你一起”。

幸福啊是个多么珍贵的东西,你需要在茫茫人海,渺渺时空中认真寻找,是凑合不得的。幸福也不是别人眼中的,是自己感受的。追逐幸福是需要勇气打破成规的,规矩里的幸福不一定是你的。牛爱国最终放下一切去寻找章楚红,那便是看透了这层理,他要去说他想对章楚红说的话,他要去听章楚红要对他说的话,即使时间过了境况变了,话也许会变味,然而那是他的心告诉他的,得去找她。去找她是他的幸福,那便是美的。

人生需要追逐幸福。杨百顺去了,牛爱国去了,结局是什么谁知道呢,但相比凑合人生的结局,追逐幸福的结局是没有失败的。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都说这本书像是中国的百年孤独,读完发现这样的评价还是比较中肯。

书中各色各样的人物,虽然多是普通的中国底层老百姓,但却几乎又都有自己生活所追求的目标。书里将这些目标大多寄于“找个能聊的人”,以小见大,自然而朴素。

小说中描绘的生活百态,虽然算不上多彩,却也足够丰富,让人透过文字仿佛看见自己正身处其中,为自己的一个小目标而活着。

杨百顺走出延津,因为故乡已无可流恋之处与可流恋之人。他唯一说得上话的养女巧玲也被人拐卖,便更无回乡的意愿。

巧玲想走回延津,因为对命运和生活种种疑惑。但是现实的各种羁绊又让她迈不出去那一步,只能在内心走回那个自己命运的起点。

牛爱国当真回了延津,但是回延津并非他最初的目标,对于延津也并没有像母亲那样的情感。所以即使回了,也无法找到自己追寻的东西。于是断然离开,再次踏上漂泊之路。

百年孤独中的那个小镇马贡多,经历平静、热闹、繁荣、衰落,在对生活进行了完善演绎之后,最终随着命运的风暴,彻底消失于世间,仿佛从未存在过。小镇的假兴真衰实际只是人心孤独的汇聚。

延津,更像多年以来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乐此不疲地忙忙碌碌,看似在平凡中演绎了伟大,却终究发现内心的想法早已无处倾诉,只得随着洪流,一路跌跌撞撞。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人分这么几种:不认识,认识,熟人,朋友,知心朋友。“朋友”不在当面表白,而是背后说起朋友的时候,是否提到过你。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别人当成了朋友,别人并没拿你当朋友。另一个判断朋友的标准是,在你走投无路时,你想投奔的人和你能投奔的人,到底几个。”这是来自这本书的经典录语之一。能不能与人对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都与我们人生路上息息相关,这也许是当代社会我们为什么活得这么累的原因吧。

小说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孤独的吴摩西为了寻找“说得上话”的养女而走出延津;第二部分写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寻找“能说的上话”的人而走向延津。

这本书,是中国人民的心理写照。多半的友情,是建立在共同话题之上的,主人公吴摩西为了生计,与戏子手谈,和县长一起韬光养晦,但也无法改变他的命运,在吴摩西眼里,县长是自己的朋友,在县长眼里,他只不过是一个跑龙套的;吴摩西为了一个建议,千里迢迢去找一个能帮助自己的朋友,可是他们的友情随时间推移,慢慢变质了;吴摩西去投奔他人,却抵不过别人一句闲话。

人都是自私的,你为他付出,他不一定会为你付出,最恐怖的是表面朋友,背里却捅你一刀。这种现象在社会中比比皆是,想找一个真心朋友,真的很难。

在千万人中能找到一个能和你说得上话的真心朋友一定要珍惜,这是很难得的,在十几年的路上,我才遇到一个真心朋友。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生来就是孤独的,每个人都在寻找能和自己说上话的人,但能和自己有共同话题的人真的很少。我们之所以累,是我们在寻找路上花太多精力了,心累了,人也就累了。

无论在友情还是爱情,我们都是孤独的,我们一生都在寻找。最后引用一句话作为结尾: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这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写了不同时代贱如草芥的普通人的命运,主人公常常走投无路而又一直向前。上部《出延津记》,杨百顺为了寻求精神上的依托和慰藉,为了找个能够说句知心话的人,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即杨百顺)在失去唯一能够“说的上话”的养女后毅然走出延津,寻找养女;下部《回延津记》,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寻找“说的上话”的朋友,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不远千里走向延津。

对这部大手笔的优秀作品,我不敢姑妄论之,在这里只说说对于孤独的理解和感受。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这本书分了两部分来写,在决定买这本书来读时,看过这本书的简介。第一部分说是写吴摩西出延津找与他能说到一起去的养女,名为出延津记;第二部分是写吴摩西养女的儿子回延津寻找吴摩西的故事,名为回延津记。

既是扫完这简介,开读的时候便也依着简介的思路在探究书里的故事。我开始读这本书,是我在理发店做头发,理发师说得要三四个小时,另外一起买的《一个人的朝圣》有两本,想着《一句顶一万句》会不会正好就读完。然后就在人来人往,嘈杂的环境下翻开了。看着看着便四周的声音都消散了,一心沉静在绕乱的小说里;不是沉静在小说里,而是在纠结简介里人物怎么还没出现;也不是纠结人物还没出现,而是被作者铺天的不是而是的排比句给绕昏了。四个小时,愣是没将出延津记这部分读完,也没有读到吴摩西的出场;吴摩西也不是没出场,而是他出场的时候叫杨百顺。

看完第一部分才知道吴摩西原是姓杨,是卖豆腐的老杨的儿子,因为当了“杀人犯”,“杀”了老杨和老马而逃出;也不是真杀了老杨和老马,而是在心里杀了他们,自此就离开了杨家庄。后来传教的老詹给他改名为杨摩西,并为他的第9个发展的信徒,虽然杨摩西还是离开了老詹的破庙,但是大家都叫习惯他的名字,便也不再改回杨百顺了。为何他又改姓吴了,原来他后来嫁给了吴姓寡妇,改了姓,也有了与他说的上话的养女巧玲。他与寡妇说不着,寡妇后来与人跑了,便有了他出延津,且把巧玲丢了的事。

整本书虽然在话上不是直戳要点的写着,有很多绕饶弯弯,但也正是这些绕饶弯弯让人有着一直读着丢不开手的魔力。

第二部分的回延津记,牛爱国,也就是曹青娥的三儿子,曹青娥也就是当初吴巧玲。曹青娥一开始与三儿子并说不着,但是六七十岁后就与牛爱国说的着了,将吴摩西的事情都说与了牛爱国听,但是牛爱国与母亲又说不着,每次也就是听着。后来牛爱国离开沁源,曹青娥又与三儿子说不着了,与孙女百慧说着了。曹青娥病危时的只言片语,百慧将奶奶平时与她说的事说出来,牛爱国便明了了曹青娥的'意思。用了一个故事,才能让儿子懂她的意思,便也是一个费劲。后来,牛爱国的老婆与人跑了,牛爱国本不想找,但姐姐说要找,就算是假找。与七十年前一样的情形,当他决定要带百慧去的时候,我心中不忍担心悲剧的重演。但在走前夜里,百慧竟生病,牛爱国便就一人踏上假找的路。一路走,一路想可以去的地方,本是假找,走着走着倒成了真找,也不是真找,因为不是找的庞丽娜;也是真找,因为他突然想找到有关母亲养父吴摩西的故事,就有了回延津这一出;后来又变成了找章楚红,倒也是成了真正的找。

说得着的也都渐渐生疏,或是闹了矛盾了;说不着的却又变得说得着,然后走走又说不着了!一辈子都在寻找,能解孤独的人,经心活过,才知道,人呀,总有不可避免的孤独时光。近来不是有句话说的很好么,你的孤独,虽败尤荣!一句顶一万句,是不是也有另一层含义,人一辈子寻寻觅觅那个能说一万句的人,还不如自己在孤独中清醒的一句话呢!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字

初读此书,本以为啰里啰嗦要挺久才能看完,结果一旦掉进故事里便欲罢不能,三两天倒也看完了。

盘根错节的人物关系像极了我们所处环境:我认识你,你认识他,他认识她,而我又认识她。兜兜转转,万事只是个绕。原来这个世界说大也大,说小也小。

上部“出延津记”讲述了杨百顺(吴摩西)在经历了卖豆腐、杀猪、染布、卖馒头等营生之后出走延津假装寻找私奔的妻子,却因中途丢了养女而不再回头,其中描绘的社会生活颇有民国之风;下部“回延津记”讲述了牛爱国回到故乡寻亲的故事,读来有现代文学的写实之风。一出一进,绵延三代,跌宕百年。这些小人物平凡,孤独,在忙碌的生活中挣扎、呐喊。

高级知识分子总是通过艺术创作来舒展情绪,与千千万万的欣赏者获得精神的共鸣。而占据大多数人口的普通劳动人民更多的则是通过“说话”来消解心中所想。既然是“说话”,最好的就是能找着那个倾听你“说话”的人,于是便有了杨百顺只和巧玲说得着;吴香香和老高说得着,甚至不惜背负骂名私奔;牛爱国和章楚红说得着;小蒋和庞丽娜说得着.....他们不惜翻山越岭百里寻找故人倾诉,只为将心中的事情码放整齐。

执着而又坚强的中国人总是会为生命刻上“寻找”的烙印,我们相信命中注定,相信生命唯一,即使耗上整个青春甚至是一生也要找到那个对的人。这种情感或许自古有之,只是在今天这个愈加强调个性化的时代显得更加棱角分明。既然如此,就要更加坦然接受这孤单、漫长、荒凉的一生:这是生命的底色啊,改不了的。“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意大利的老詹在传教时总是问三句话:“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看到这个问题我不禁想起武林外传里吕秀才问姬无命的那一幕,姬无命思考良久最后吐血而亡。这么深刻的哲学问题在当时的杨百顺看来太简单了:我不过是从杨家庄而来,想要随着师傅混口饭吃。

老詹期待的当然不是这个答案,但这就是中西方人的思维差距。如果我是老詹,听到这样的回答,再想想自己所处的光景,肯定也吐血而亡:对牛弹琴,孺子不可教。杨百顺是卖豆腐的杨百顺,是假装信教的杨摩西,是嫁给了吴香香的吴摩西,是出走延津背井离乡只想着可以喊丧的罗长礼:他最终还是活成了自己心中一直期待的那个人。然而这些都不是他,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是谁。不过是随着苟且的生活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生存下去。这种自我认知的迷失也是孤独的重要来源。

在每一个漫漫长夜继续整顿心情,第二天再度出发?是生存的惯性,是精神世界的安宁,是内心坚定的信仰。

变的是人性,心中的理想和信念才是永恒的灯塔。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