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教案比多少(优秀16篇)

时间:2023-12-19 15:52:22 作者:雨中梧

中班教案是根据学科要求和幼儿兴趣特点编写的,能够满足中班幼儿的学习需求。值得一提的是,中班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和修改。

中班数学教案:会变的图形

活动目标:

1.在对图形折减变形的过程中感知图形大小和形状的变化。

2.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幼儿空间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3.体验操作的快乐,喜欢参加数学活动。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已认识的几何图形。

2.物质准备:ppt、操作用的五种图形若干。

3.各种图形卡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各种图形,引导幼儿观察。

1.示范拿一个正方形,请小朋友先看老师怎么帮正方形宝宝变身的。

师:先把图形对折,折的时候边对边,角对角,然后把这个正方形,沿着这条线剪下看变成了……。正方形宝宝变身了,看变成什么呢?幼:两个长方形。

师:还有很多的图形宝宝也等不及了,大家一起来帮助他们变身好吗?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动手操作,可随便变化图形。幼儿拿出各自椅子下小箩筐里的`图形进行折变或者剪一剪。引导幼儿说出长方形宝宝可以变成xx幼儿边动手操作边学说长方形宝宝变成了什么。

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的方式帮助图形宝宝实现了变身的愿望。

三、播放ppt,幼儿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图形娃娃们的精彩表演,看一看它们的变化,说明图形是可以变的。

四、幼儿操作,自由拼图。

师:图形宝宝们很调皮,它们有的变到了一起变成了一只小鸡……还变成了……现在,大家想不想和图形宝宝们一起做游戏,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呀?那请你走到桌子桌子旁边拿一张白纸用图形开视拼贴吧,我们比比看,谁的小手最灵巧,拼出的图形最漂亮!展示幼儿的拼图,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我在活动中设计了一个运用知识的游戏环节,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此次数学教育活动只是拉开了图形分割与拼合的序幕,我们还会相继开展圆形、半圆形等图形的分割与拼合活动,引领幼儿在图形学习的领域里探索,为幼儿提供操作、探索与创新的机会,促进幼儿动手、语言和思维等各方面的发展。

中班数学比多少教案

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5个以内物体的多、少和样多。

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让幼儿利用对应的方法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

对应是比较物休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通过对应,不仅可以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发现相等关系,这是幼儿数概念产生的个关键性步骤。因此,让幼儿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中自己“发明”对应的方法,并通过对应的方法去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多、少和等量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1.材料:诱发对应性材料--碗和调羹、杯子和杯盖、娃娃和帽子、小兔和青菜、……。自发对应性材料--雪花片和木珠、红积木和绿积木、苹果和香蕉、汽车和飞机等等。以上材料可用实物,也可用图片。

2.环境创设:将以上材料按难易程度编号放暨在数学活动区内供幼儿操作摆弄。

对应有两种方法,种是重叠,另种是并放。对于幼儿而言,通过重叠的方法更容易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在活动区内应该先投放可供幼儿进行重叠比较的材料,然后再提供并放对应的材料。这样便于幼儿“发明”对应的方法,并通过这种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可供幼儿进行对应操作活动的材料有两种,种是诱发对应性材料,即两种材料之间有内在联系。另种是自发对应性材料,那两种材料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很显然,前种材料容易引发幼儿的对应行为,因此,应该先让幼儿操作诱发对应性的材料,当幼儿形成了对应的意识后,则应多提供自发对应性的材料,使幼儿能自觉运用对应的方法去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从而真正形成通过时应确定等量的观念。

对应地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是种不经计数比较的前数概念,因为它并不依靠对数的理解,相反,它是这种理解的个基础。因此,在活动中教师不要向幼儿传授时应的方法,而应该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这才有利于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他们以后对数概念的理解。

操作探索活动-讨论归纳活动-巩固操作活动

1.通过操作探索活动让幼儿“发明”对应的方法。并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的多、少和等量关系。

说明

各种操作材料应按难易编号后放置在数学活动区内。教师引导幼儿按次序开展操作活动。

2.通过讨论归纳活动及幼儿确立通过对应确定等量的观念。

(l)出示可重叠比较的诱发对应性材料,如小朋友和椅子,让幼儿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说明

教师出示教具时,组物体可排列整齐,另组物体应放成堆,然后通过提问,如“怎样才能知道小朋友多还是椅子多?启发幼儿提出对应的方法,并请幼儿操作验证。

(2)出示可并放比较的自发对应性材料,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3)出示有定间隔距离的排积木,让幼儿用另种颜色的积木做个等量集合,并讨论为什么这两组积木是等量的。

(4)出示两头对齐,中间间隔距离有异的两组物体的图片,让幼儿辨别其是否等量。

3.通过巩固操作活动提高幼儿对应的技能。

说明:

教师可在数学活动区内提供数目超过5,或各种排列形式的材料,以增加对应。

这次活动我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式,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关注到每个幼儿,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人数少,能提高幼儿学习的专注程度。在操作规则上对幼儿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多数幼儿基本能够按照规则操作,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和幼儿还不能理解如何换组操作,今天的活动只进行了“比多少”操作。近阶段的活动,可能比较适合同游戏,提供不同类操作材料的操作形式。

中班数学有多少玩具教案中班数学有多少不一样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感受6以内数量,比较多少。

2、学习按数量来分配,感知6以内数量的相应物品的排列顺序。

3、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动物图片、雪花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用游戏的口吻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导入语:“今天的天气真不错啊,小动物们要出去秋游了。”

(二)感受6以内数量并比较多少。

1、出示小鸡与小鸭的图片各5张并整齐的排成两队,以一一对应的方式请幼儿比较两者的数量关系。

2、出示小牛、小马的图片,仍以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不同数量的小动物。

“小牛5头,小马4匹,哪个多,哪个少,多多少,少多少?”

3、操作活动。出示4张公鸡的图片请幼儿拿出与它一样多的雪花片并排成一队,幼儿摆好后举手教师请幼儿间相互检查。出示5匹马的图片请幼儿拿出比它多1的雪花片,幼儿间再次互相检查,纠正幼儿的一些错误。

(三)幼儿作业。结束活动。

中班数学玩具有多少教案

1、正确感知6、7的数量,认识数字6和7。

2、能清楚的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玩具图片(汽车、兔子、娃娃、图书),6、7的数卡各两张。

学具:印有数字的操作卡片,彩色皱纹纸,糨糊,动物印章,幼儿用书3――7的操作卡片,21页,数字印章,笔。

一,导入活动1,引导幼儿按物体名称分类。

教师出示玩具卡片,幼儿给玩具分类,分完以后数一数。

2、引导幼儿认识数字6和7。

教师引导幼儿用数字表示各种玩具的数量。理解7的实际意义。

3、小组活动。

第一组:看数字贴纸球第二组:看数字印点子。

第三组:看数字印小动物。

第四组:给数卡排队。排好后送回形针。

第五、六组:看图印数字,画点子或画短竖线。

三,集体进行评价教师展示幼儿作业,引导幼儿集体检查数字与物品数量是否一致。

活动反思:

1.由于为孩子们预先准备了数量颜色不均等的九盘实物玩具,带给孩子们的是动手操作的浓厚兴趣和快捷的数数速度。

2.对实物进行按群数数时,"2个2个"地数幼儿比较容易掌握;"5个5个"地数,对于幼儿较难掌握。但只要掌握规律多练,数数时还是比较容易的,如:2、4、6、8、10、12、14、16、18、20;或5、10、15、20、25、30……3.下次作业时需改进:让幼儿在操作卡上学习"按群圈数",这样数起来更清楚。

中班数学教案:会变的图形

设计思路:

经典故事《三只熊》意在帮助幼儿认识大的、比较小的与最小的。从《小花园》主题活动中幼儿个别化学习来看,孩子们能够区分明显的大与小,但对中间的则无明确概念。主题目标明确提出要让幼儿掌握按大小排序和匹配,对此我制定本次活动的`目标: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乐意大胆表诉自己的想法。尝试对物体的大小进行比较和匹配。

活动目标。

1.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尝试对物体的大小进行比较、匹配。

活动准备。

三只熊图片,ppt,三只熊及大中小三只沙发(人手一份),粘贴工具。

活动过程。

一、引发兴趣。

1.出示三只熊的图片,介绍熊的一家。

2.出示三只碗的的图片。

提问:你猜猜看这三只碗是谁用的?

3.出示三把椅子的图片,请幼儿说说这三把椅子分别是谁坐。

二、看ppt,听一遍故事。

1.故事的名称是什么?故事里有谁?

2.小姑娘选择了谁的东西?为什么会选择小熊的东西?

三、操作体验。

1.今天小熊一家要去买沙发,它们应该买什么样的沙发呢?就请小朋友们来给它们的沙发排排队,让三只熊坐到自己的沙发上。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1)沙发的排序是否有不同方法。

2)能否按大小进行匹配。

3.分享交流。

1)找出和大家排列不同的方法。

2)集体讲讲熊爸爸坐在最大的沙发,熊妈妈坐小一点的沙发作文人网你也可以投稿,熊宝宝坐最小的沙发。

中班数学教案:会变的图形

教学目标:

会进行图形折叠、分割、拼摆,使图形变化,辩认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及其关系,发展空间知觉和动手动脑能力。

教学准备:

正方形纸、小刀。

教学过程:

(一)变魔术。

让幼儿猜想正方形能不能变成三角形、小正方形、长方形。然后将纸折叠,剪开变为各种图形。

将剪开的图形再拼成正方形。

(二)幼儿操作。

将正方形变成4个小正方形,比比谁变得快,再将4个小正方形拼成原来的样子。

将正方形变成4个小三角形,然后还原。

将正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正方形,然后还原。

(三)图形组合。

将剪出来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进行各种组合,变成新的图形。并鼓励幼儿用语言进行表述。如:四个三角形可拼成风车;一个三角形加一个正方形可拼成一座房子等。

(四)活动结束。

中班数学游戏《比多少》教案

1教幼儿学习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7以内数的多少。

2要求幼儿听清老师的问题,并在集体面前大声地回答。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具:贴绒蓝色大圆片5个,红色圆片从大到小6个,桔黄色小圆片7个(图一),贴绒数字5、6、7,实物卡(图二"八)。

学具:第一、二组:3排点图卡(图九)若干张,数字印章,印泥,幼儿用书画面25;。

第三组:看标记贴图形纸卡,糨糊,各种图形纸片;第四组:填空格图卡,点子印章;第五组:添、去点作业纸,铅笔;第六组:印比6、6少的'点子纸,印章。

1集体活动。

(1)逐一出示图二"八,“请小朋友仔细看,说说卡片上有几个什么?”

(2)正确判断7以内数量。

出示图一,“黑板上有什么?”“哪种颜色的圆片最多?哪种颜色的圆片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我看时觉得红圆片最多,橘黄圆片最少?谁能想个办法,换一种排法让我们一看就清楚,谁的数目最多,谁的数目最少。”启发幼儿将每种颜色片片排成一行,“现在看看谁最多、谁最少?”“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幼儿将三排圆片一一对应比较)请小朋友说说每一排有几个圆片,谁来给每排圆片送数字朋友。

(3)小结。

2小组活动。

一、二组,给最多的点子印数字。三组,看标记贴图形。

四组,按序填空格。五组,添、去点子。

六组,印比6、7少的点子。

教师重点指导第一、二组的活动小组。

3活动评价。

表扬能边操作边讲述的幼儿,并提醒幼儿将游戏材料整理好。

活动反思:

根据新《纲要》中的第二条目标“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及第四条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为了能提高本班幼儿各方面能力水平及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针对本班幼儿存在的情况设计了本次活动。为了让本次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根据幼儿的特点及活动内容,我采用了以下组织教学方法:

1.观察讨论法。

在活动导入部分设计了让幼儿观察,发现问题,产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欲望,启发幼儿思考解决数学问题。讨论法是让幼儿去说,更好地发展幼儿的表述能力。

2.演示验证法。

根据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采用此方法。演示验证法是通过进行实际操作演示,验证结果。

3.尝试操作法。

采用此方法能够让幼儿动手操作,在此过程中幼儿是主体,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因此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以发展。

4.记录法。

对测量的结果作记录,是对记忆的延长,并能让幼儿学会做事情的记录方法。

中班教案《比多少》

1、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量在四个以内的两集合间元素的多少。

2、能够一个接一个地感知集合中的元素。

3、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能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相应的图片若干、“比多少”操作材料人手一份;“等量判断”操作卡等。

游戏:抢椅子。

2、这里还有小鸭子和小鱼,谁来喂小鸭子吃小鱼?(幼儿个别操作)。

比一比,小鸭子多还是小鱼多?小花片放在哪里?

1、介绍操作材料和操作方法。

我们先来玩“比多少”的游戏,小朋友把小筐里的两样卡片对齐排好,比比哪个多,用小花片做记号。

玩好后举手让老师检查,把卡片放回小筐,再到后面桌子上玩“哪两排一样多”的游戏。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中班数学游戏《比多少》教案

1、在游戏中感知两种物体数量的多少,享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2、会用对应观察比较数数等方式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幼儿用书教学课件。

一、利用游戏:抢椅子,以帮助幼儿形象地理解两组物体的多少。

1、孩子在音乐《找朋友》中进行游戏抢坐椅子。

2、提问:谁没有坐到椅子?

他为什么没有坐到椅子?

3、引导幼儿感知谁多谁少。

4、再次游戏,用找朋友的方法感知一一对应。

二、引导幼儿去发现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不同方法。

1、出示图片一请幼儿观察并回答问题哪个多哪个少?

2、出示图片二在请幼儿说说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哪边多哪边少?

3、出示图片三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4、再次游戏。

5、小结比较两组物体数量多少的办法。

1、变一变:谁变出的手指比我多。

2、变一变:谁变出的手指比我少。

3、两人一组比伸出的手指谁多谁少。

四、操作练习。

请幼儿打开书,观察比较每一组物体的多少,在数量多的一组涂上颜色。

在上《比较多少》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分别是:游戏导入,引导幼儿去发现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不同方法,游戏《变魔术》和操作练习。课堂上新颖的教学课件让孩子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同的教学方法都让孩子们表现极为积极。

不过本节课上还是存在着不少的不足之处比如说:第一部分的导入上我做的引导还是不够深入不够贴切的.;第二部分的方法教导上也做的不够恰当不够详细;第四部分操作练习的讲解也没讲到要点上以至于幼儿在操作上频频出现错误。所以我对本节课做了深刻的反思一定要在语言方面进行学习、进行训练以达到语言精炼的效果为目标。

《比多少》中班数学教案

1.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培养孩子的观察比较能力。

3.学习用简短的句子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并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1.猫、小鱼图片和白纸若干。

2.猫妈妈头饰1个。

一、导入活动,老师扮演猫妈妈,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师:“小朋友们好!知道我是谁吗?……你们能不能帮我喂喂我的猫宝宝呀?让我先来教教你们怎么喂猫宝宝吧……”

二、帮猫妈妈喂猫宝宝

1.教师示范给小猫排队

师:我们喂小猫的时候要说“一只猫吃一条鱼”。

引出多和少(猫的图片比鱼的图片多2张)提问:为什么这只小猫没有鱼吃呀?幼儿讨论,教师从旁引导。

2.幼儿喂小猫

幼儿动手操作,教师从旁指导。

3.情操作比较好的孩子到前边示范

4.请幼儿来说操作过程,教师在黑板上做

三、巩固知识

1.让部分幼儿扮演小猫,部分幼儿扮演小鱼,让幼儿练习操作过程。

师:我请孩子们有的扮演小猫,有的扮演小鱼,我们来表演一下好吗?

2.“送猫宝宝回家”

师:请孩子们把猫宝宝送回家吧。

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种玩具和器让幼儿更多的操作比较,加强记忆。

优点:

1.情境贯穿始终,真正吸引了幼儿。活动通过三个情境来让幼儿充分的利用视觉、触觉去感知,托班的孩子注意力时间段,利用情景贯穿,孩子就会比较感兴趣。活动之前,感觉孩子看到会乱,可是活动中教师明确要求了以后,大部分幼儿的表现都很积极,甚至有的幼儿表现的异常的好。所以,真实的“情境”能够真正的吸引幼儿。

2.幼儿的经验准备很有必要。活动前我让家长给孩子渗透了比较多少的知识,所以孩子活动中,比较积极,有初步的经验,孩子积极性高,活动比较顺利。

1.细节处理不够。请孩子们喂小鱼环节,孩子会有点乱,再就是有的孩子会不知所措,自己玩自己的,所以每个环节要求在前,让孩子带着任务去参加活动。

2.活动准备要充分。托班幼儿的注意力时间短,所以有的时候,一部分孩子会失去活动兴趣,所以我们活动前要充分设想活动中的每个细节,做到心中有数,使孩子在活动时,自始至终都有兴趣。

中班数学游戏《比多少》教案

(2)愿意用语言讲述比较的结果,获得探索的乐趣。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学会比较物体的粗细与宽窄。

讲述比较的结果。

准备一些粗细、宽窄不同的物体,如:铅笔、毛线、积木、宽窄卡纸等。

幼儿:……(引导幼儿说xx比xx粗,xx比xx细)。

幼儿:……(引导幼儿说xx比xx宽,xx比xx窄)。

b.再请二组小朋友比较宽窄(引导幼儿说通过比较知道的)。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比多少》中班数学教案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和一样多。

2、在活动中会用语言表达多少和一样多的数量关系。

3、.愿意和同伴一起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1、娃娃图片。

2、帽子、围巾、口罩。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出示图片。

师: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小朋友出门要带上帽子、围巾好口罩。

二、帽子和围巾比较多少

1师:图上有什么?(帽子和围巾)

有几顶帽子?(2顶帽子)用数字几来表示?

2、几条围巾?(3条围巾)用数字几来表示?

3、帽子和围巾哪个多?哪个少?

三、围巾和口罩比较多少

1、各用数字几来表示?

3、围巾和口罩哪个多哪个少?

四、小朋友和口罩比较多少

1、有几位小朋友?(3)用数字几来表示?

2、有几只口罩?(3)用数字几来表示?

3、帮小朋友带上口罩。

中班数学游戏《比多少》教案

1、能正确点数10以内雪花片的数量并按数取物。

2、能对数量在10以内的两个集合进行多少的比较。

3、体验参与游戏的乐趣。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重点:能正确点数10以内雪花片的数量并按数取物。

难点:能对数量在10以内的两个集合进行多少的比较。

每桌一筐雪花片。数字卡片1-10,三个正方形的图形,三个表情图片。

一、根据数字卡片上的数字拿取雪花片。

1、教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请幼儿认读卡片,并根据卡片上的数字从篮子里拿取雪花片,平铺到桌面。

----请你从框子里拿5个雪花片平铺在桌面。

2、请幼儿互相数一数同桌的雪花片有多少,进行验证。

----帮你的同桌数一数,看他拿对了没有?

3、重复游戏几次,数字逐渐增大。

小结:小朋友在数的时候,点一个数一个,不要漏数,也不要重数了。二、比较谁的雪花片多。

1、教师请一名幼儿上前,和教师各随机抽取一张数字卡,根据数字卡拿出相应数量的雪花片,拿到的雪花片贴在白板上。请大家比较谁拿的雪花片多。如:

----我请一个小朋友上前和我一起抽数字卡片,抽到几,就拿几个雪花片贴在白板上。

----数一数,老师拿了多少个雪花片?莉莉拿了多少个呢?

----是老师拿得雪花片多,还是莉莉拿得多?为什么?(老师7,莉莉5)讨论后,教师和该名幼儿拿出自己的.数字卡展示给大家,进行验证。

小结:因为老师有7个,莉莉有5个,所有老师的雪花片比较多。或者:我的雪花片很多,他只有一个,所有我的比较多。

三、在每组桌子中间放一套数字卡片,请幼儿两两组合,根据各自卡片上的数字抓取雪花片,进行比较。

----现在我给每组放一套数字卡片,请你随便抽取一张,根据数字拿雪花片。

----拿好了以后,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

----你的是几个?你同桌是几个?谁的多?四、大家一起比多少。

1、教师和幼儿分别抓取一定量的雪花片。请幼儿只抓一次,能抓多少就多少。

2、请幼儿一起来和教师比一比。

----我抓了7个雪花片。

----数一数,你们抓了多少个?

----谁的雪花片和我一样多?

----谁的雪花片比我多?

----谁的比我少呢?

请幼儿一起来和教师比一比,比老师多的站在笑脸的方形里,如果比老师少站在哭脸的方形里,如果和我一样多就站在没有表情的图形里。

本次活动选用幼儿喜欢的玩具-雪花片为操作材料,幼儿兴趣很高,能投入到数学游戏中。在点数和按数取物环节中,有些幼儿把雪花片摆成一排,有些幼儿把雪花片摆成规则的方形,有些幼儿把雪花片杂乱的摆放,导致了部分幼儿不能正确的点数10以内,所有就需要老师做示范时,用最方便数数的摆放方式来引导幼儿,必要时做方法的提炼。

数学7是多少教案

1、能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7以内数量的多少。

2、探索用多种方法证明物体的多与少。

3、在活动中能认真倾听教师与同伴的发言。

4、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1、水果展示台,大数卡(5、6、7),大红布一块。

2、7个小桔子,6个苹果,5个大梨子;毛绒玩具:兔子。

3、水果标记卡,大范图一张。

4、学具:幼儿用书第23页《谁拿的水果最多》。

5、投影仪。

一、引导幼儿给水果分类。

1、师:秋天到了,各种各样的水果丰收了。兔子先生说:“我的水果店要开张了,可是这么多的水果混乱的放在一起,既不整齐也不好看,拿起来也不方便,顾客肯定不愿意到这儿来买水果,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2、幼儿根据水果图片标记分类摆放。

(评析:导入活动的目标是引导幼儿尝试对水果进行分类,这个环节是非常简单的,分类对我们中班的幼儿来说是力所能及的。在活动一开始时,我采用游戏的形式导入,让幼儿将混乱的水果进行分类及整齐的排放,孩子们做的非常好。)。

二、集体感知水果的数量。

1、引导幼儿观察:小兔的店里有桔子,苹果、梨子,请小朋友们看看这三种水果哪种最多?哪种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并把水果匹配数字。

2、“为什么不是大的更多呢?它排的`队伍最长呀?

小结:数量的多少不是根据物体的形状或大小来比较,是根据数量的个数来比较。

3、比较多少除了刚才的方法外,还有其他的方法了吗?(一一对应)。

总结:比较水果的多少,可以有三种方法:数数、一一对应和数量比较。

数量和数字是幼儿熟知的内容,但有部分幼儿对数字的大小概念并不清楚,因此幼儿只能通过数字感知数量,而不能通过数字大小对其进行比较)。

三、幼儿集体操作:《谁拿的水果最多》。

幼儿操作,师作辅导。

集体讲评,在投影仪上展示一幼儿的结果,集体核对。

(评析:此环节是对本次活动的效果做了检测,也巩固了以前的记录方法。)。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中班数学游戏《比多少》教案

1.在玩、数中比较5以内的数。

2.通过剥一剥、玩一玩提高动手能力感受成功的快乐。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1、每人一个花生(大小不一);每人一张白纸;。

2、幼儿有剥花生的经验,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3、ppt。

1.出示花生,引出课题。

师小结: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的花生,每个花生里面都有可爱的花生宝宝。

(评析:让幼儿带着疑问和好奇心进行第一次操作,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幼儿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将花生宝宝剥出来,一边剥一边数有几个花生宝宝。提问幼儿:你剥到了几个花生宝宝?好,请你们把盒子放在椅子底下。

(3)通过故事“大比拼”对比5以内的数字师:在“花生王国”里面也有许多的花生,他们是花生先生和花生小姐,今天在国王的宫殿里面要举行一场“大比拼”的活动,他们要比一比谁生的花生宝宝多,参加比赛的有:胖胖、美美、帅帅还有多多,准备就绪,裁判员说:谁先来生花生宝宝,胖胖说:我先来,只听到“啪啪啪”的一声(播放ppt,提问幼儿:胖胖生出了几个花生宝宝?),紧接着谁来了,帅帅也来了,听“啪、啪、啪、啪”的声音。(提问:这是谁生的花生宝宝?生了几个花生宝宝?)“你们好了那就瞧我的,“啪、啪、啪、啪、啪”(是谁?生了几个花生宝宝?)接下来该谁上场了“啪、啪、啪、啪”(提问:是谁在生花生宝宝,生了几个?)下面我们来当小裁判帮他们比一比。

提问:

(1)用你们的小眼睛仔细的看一看谁和谁生的宝宝是一样多的?

(2)谁生的比美美和帅帅少?有几个?

(3)谁生的比美美和多多多?有几个?

多多在这次比赛中得了第一名,后来又有许多的花生先生和花生小姐去找他比式谁也赢不过他,他成了“花生王国”里的花生王。

2.串花生串,通过串串进一步感知比5小的数量。

师:你们想不想当花生王,请你们把花生一个个贴在这张白纸上,然后数一数,再和你们一组的小朋友比一比,谁的花生多谁的花生少,看看你们一组谁是花生王。(4人一组)。

3.送花生串教师:看看你的花生串和谁生的花生是一样多,老师和多多是一样多的,有5个,我就把花生串送到多多身边,现在也请你们来送花生串,作为比赛的奖品。(提出要求:送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数清楚,你是和谁一样多的)3.结束活动师:多多为了庆祝自己得了冠军,请我们一起去参加舞会呢,你们想去吗,那我们出发吧。

纸板对于日常教学活动中是一件简单,又好玩的游戏器械。在日常的小器械活动中,取用方便,有非常安全。本节活动中,主要结合操作物体从而进行身体的位移,孩子们在初级阶段常常会发生手忙脚乱的现象,两块纸板拿错顺序,导致速度减慢。特别是多人合作时,更充分体现了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

中班数学游戏《比多少》教案

1.学习比较物体高矮的正确方法(在同一个起点上)。

2.能够按照高矮特征给三个物体进行正反排序。

3.乐于参加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学习比较物体高矮的正确方法(在同一个起点上)。

能够按照高矮特征给三个物体进行正反排序。

1.教师熟悉故事《长颈鹿和山羊》。

2.高矮不同的长颈鹿图片三张,山羊图片一张。

3.教学挂图,幼儿用书,小红旗若干。

1.讲述《长颈鹿和山羊》的故事,自然引出高矮的概念。

(1)出示山羊和长颈鹿图片。教师一手拿着山羊图片一手拿着长颈鹿的图片说:"老师今天给大家请来了两位动物朋友,我们和它们打个招呼吧!"幼儿分别与山羊和长颈鹿打招呼。教师边表演边说:"可是,山羊和长颈鹿怎么都不说话呢?它们两个怎么了?闹矛盾了?为什么呢?"(2)讲述《长颈鹿和山羊》的故事。

提问:"说一说山羊和长颈鹿为什么不开心呢?他们两个这样做对吗?他们应该怎么做?"(3)教师小结:原来山羊和长颈鹿不开心是因为高矮的问题,高有高的好处,矮有矮的方便,好朋友之间要互相尊重,不能嘲笑别人。

2.学习三个物体比较高矮的方法,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1)教师:长颈鹿改掉了矮嘲笑别人的坏习惯,别的长颈鹿也愿意和它交朋友。(出示另外两张长颈鹿的图片)他们三个是好朋友,三个好朋友也是有高有矮的,我们来帮它们比一比吧!

(2)个别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大家说说比较高矮的方法。

(4)教师边演示边强调三个长颈鹿比较高矮的方法:让三只长颈鹿脚对齐,站在同一个平面上,先找出最高的那个,然后再将剩下的.两个进行比较。这样我们就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帮它们排好队了。

(5)讨论:还可以怎么来排呢?(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进行从矮到高的排序。)。

(6)教师小结:比较高矮时,我们要把物体放在同一起点上,可以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排,也可以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

3.幼儿三人一组比较高矮,并按一定的顺序排队。

(1)教师:你们想和长颈鹿一样也来比一比吗?

(2)教师请幼儿三人一组自由组合,排队比高矮,并说一说他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还能怎么排。

(3)重复游戏,请幼儿换朋友,三人一组重新组合。

4.巩固练习,强化对高矮的认识。

(1)打开幼儿用书,教师交待操作方法,请幼儿按要求操作。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个别幼儿。

(3)请幼儿互相交流分享,体验成功操作的乐趣。

1.区角活动:引导幼儿把图书角的图书按照高矮的顺序排列。

2.家园共育: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比较周围物品的高矮。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比较高矮;学会运用高高的、矮矮的、比较高、比较矮、最高、最矮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请两个幼儿上台比较高矮,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先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再来观察图片比较高矮,最后进行排序。幼儿学起来是层层递进的,对高矮概念掌握的较好,完成原先设立的目标。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