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下留个影教学设计(优质18篇)

时间:2023-11-28 10:29:43 作者:念青松

教学计划的编写应该注重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将教学活动分解为具体的步骤和阶段,以便教师根据计划有序地进行教学。如果你正在为下一节课制定教学计划,不妨参考以下的范文和教学方法。

金字塔下留个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影子形成三要素:光源、挡光物体和屏。

2、认识光源: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探究在光照下影子变化(大小、长短、形状等)的特点。

4、能够通过观察老师演示以及自己实验探究,从中体会影子跟成影三要素间的关系。

5、能准确的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重难点:

1、光照下影子变化的特点。

2、情感、态度、价值观。

3、认识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变化也是有一定规律的。

4、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观察和总结。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手电筒,a4纸、橡皮或木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精彩的视频节目,请大家欣赏。播放手影《逗趣》。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提问:这是一段什么表演?进行手影表演需要什么条件?板书课题。

二、设疑探究。

1、学生以小组用身边的材料做能看到影子的实验。(小组演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印象更深刻。

2、师生共同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1)为什么用手电筒?学生说出理由。引出光源的概念,进而通过多媒体和实物,让学生辨认光源。

(2)为什么用手、橡皮、木块……引出影子产生的第二个条件遮挡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选择a4纸、墙壁?引出影子产生的第三个条件屏,它们有什么特点?

3、能否告诉老师,影子形成需要哪三个条件?(指名回答)。

4、(出示课件)从老师拍摄的图片中,你能快速找出光源、遮挡物、屏分别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5、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影子会发生变化吗?那么影子有什么特点?要知道影子是否具备这个特点,我们还需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在实验中,只改变光源照射的角度而不改变光源的远近,操作容易吗?怎样解决这个难题?

(2)影子变化还与什么有关?阅读实验二的实验方法,有几种方法可以验证?

(3)橡皮各个面的形状一样吗?那么影子的形状会和什么因素有关?阅读实验三。引出投影的概念,同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哪些地方都运用到了投影。

三、达标检测。

1、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

2、光源直射时,影子();光源斜射时,影子();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源的方向()。

3、当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时,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影子就越()。

4、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有关。

四、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不能利用你所学的知识编排一个手影节目呢?

板书设计。

光和影。

光源遮挡物屏。

角度长短。

距离大小。

侧面形状。

《金字塔》教学设计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埃及的金字塔)。

3、埃及的金字塔在哪里?它为什么叫金字塔,怎样建造起来的?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知道了。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写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查自读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教师用投影仪映示,学生朗读。

(2)指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轻声朗读,重点领会。

埋葬:掩埋尸体。轮廓:物体的外缘线条。

精巧:精细巧妙。

结晶:比喻珍贵的成果。

摩天大厦:指高耸入云的大楼。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当场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思考每个自然段说了什么?

1、默读课文,思考:

(1)金字塔在哪里?

(2)金字塔的外观有什么特点?

(3)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

(4)为什么叫金字塔?

(5)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2、根据上面的问题,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埃及金字塔所处的地理及概貌。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介绍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和结构的特点。

第三段(第4、5自然段):介绍这样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

第四段(第6自然段):点明埃及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和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果。

3、根据段意,指名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小结。

1、投影映示生字。

2、指导学生注意字各部分的比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临写。

4、师生评价。

5、强化练习。

1、抄写词语。(课后习题3)。

2、朗读课文。

《金字塔》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体会金字塔外观特点及建筑方法。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体会金字塔外观特点及建筑方法。

2、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不幸命运的同情。

埃及相关图片资料。

自读体会。

一、激趣导入、

1、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说到埃及,人们又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到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

2、入题,读题。出示埃及金字塔的空中俯瞰图象,激趣:“要是你来到埃及金字塔跟前,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让我们带着好奇与向往,开始今天的探险之旅,揭开金字塔神秘的面纱。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本课的重难点词语,认一认,记一记。

2、同桌分读课文,互查字音。

3、提出重难点字词,认读。

三、研读感悟。

1、齐读第一自然段,提出研读专题:为什么说“巍峨的金字塔,是世界古代建筑的一个奇迹,是埃及的象征”呢?以金字塔的“外观结构”和“建筑方法”为主题,分小组选题后合作研读,再在班上汇报交流。

2、小组分工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

(1)金字塔的外观结构有什么特点?它的宏伟和精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找出作者的观察点,理解重点句子,指导领会句子的说明方法。

指导朗读。

(2)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齐读第四自然段的设问句,交流有关建造方法的几种说法。

4、拓展提升。

(1)建造金字塔是一项浩繁的工程,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法计数的。齐读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谈谈你的感受。

假如你是当初建造金字塔的一个体力劳动者,你会有什么想法?

假如你是当初金字塔的设计者,你会怎么想?

你想对埃及法老们说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结合我们看过的电影、电视或读过的书籍,说说你所了解的埃及。

2、阅读有关埃及金字塔及中国长城等古代建筑的课外书。

所见巨大矗立。

埃及金字塔见闻:所闻劳动者用血汗、身躯垒成劳动人民。

勤劳智慧。

不朽劳动者所创造。

埃及金字塔教学设计

1课时。

《秦兵马俑》一课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埃及的金字塔》向我们介绍了金字塔的位置和形状,名列世界七大奇迹之首;金字塔的作用、名字的来历和几个著名的金字塔的构造以及这些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文中运用了数字说明法、举例说明法和对比说明法等说明事物的方法,条理十分清楚。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3.走进文本,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想象等写作方法,把兵马俑和金字塔的特点写具体生动的。

4.凭借语言文字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想象等写作方法,把兵马俑和金字塔的特点写具体生动的。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幻灯,谈话直引过渡句(段)。

二、精读课文领悟特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思考:秦兵马俑有哪些特点?

2.齐读课文后交流。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三、深入文本感悟写法。

1.齐读课文,说说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重点讲解“想象”的写作方法(个性鲜明这部分)。

3.教师总结写法。

1.读文并找出过渡句,感知金字塔的特点。

2.品读课文,感悟写法。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并板书。

五、课堂总结升华主题。

《秦兵马俑》和《埃及金字塔》让我们感受了世界各地宏伟壮观的建筑,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两篇课文都透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金字塔下留个影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尼罗河的资料和埃及风光图片。

2.教师收集有关尼罗河的风光照片及录像,制作多媒体。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尼罗河。

(尼罗河、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2.今天这节课我们先跟着李小佳的爸爸和小佳去尼罗河观光。好吗?

(设计意图:继续上节课的旅行谈话,既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了解,更是为了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让我们看看书中的一段话。〖演示。

4.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没有了尼罗河,埃及沙漠面积就更大了。)。

(二)共享资料,走近尼罗河。

(设计意图:让学生饱含深情地诵读这首优美的诗歌,感受尼罗河的无私与宏大的母亲般的情怀。渗透尊敬自然、爱护自然的教育。)。

2.这样一条与埃及人民息息相关的河流究竟是怎样一条河流呢?

小组借助资料讨论。认识尼罗河。〖演示。

(对于材料中关于尼罗河的长度和发源地等知识并不需要强行记忆。)。

3.小组汇报。

4.教师根据汇报结果,进行整理。

(尼罗河的概况,尼罗河的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讨论资料,整理资料,其实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处理、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放映录像,感知尼罗河〖演示。

(学生在初步了解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后,教师设计一段录像,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活动中,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来感知尼罗河,可以说,能够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尼罗河较全面的认识。)。

(四)借笔抒怀,赞美尼罗河〖演示。

1.动笔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在有声有色的.全面感知后,学生心中总会有一些感受,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可以是一句发自肺腑的句子,也可以是简短的一首小诗。这样,我们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形成相应的品德,这种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种自然的融合,而不是强加于人的,是学生的心理体验。)。

2.离开座位去与小伙伴分享自己的观后感。

(五)分辨照片,了解民居特点。

2.小组交流讨论。

(1)教师给出提示:

埃及绝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气温最高可达40℃。

(2)那么相应的建筑会有什么特点?

完成书本上的填空:埃及屋顶的形状:

窗子的大小:

还有:

在埃及拍摄的那一张照片是:

判断的理由是。

(3)教师小结。

(埃及的建筑特点:平屋顶,少门窗,厚墙,材料多以砖头为主)。

(设计意图:课文通过安排照片辨认活动,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埃及自然条件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影响,感受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当地自然条件关系密切。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先从气候谈起,再让学生根据这个进行推理,如平屋顶便于清理风沙,窗户小是为了挡风沙,以砖头为材料的厚墙也是为了防风挡沙,还可以起到较好的隔热效果。通过这样的讨论交流,学生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对当地建筑风格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还锻炼了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

3.以小组为单位,以表演、叙述等方式汇报交流。

(如埃及人喜欢的颜色,他们信仰虔诚、热情好客、乐善好施、快乐健谈、不表是非等等,可参考教学用书第100页。)。

(六)教师总结,活动引向纵深〖演示。

根据你们对埃及的认识与了解,李小佳在埃及期间还会到哪里旅游,在哪里留影呢?下节课要继续探讨。

三、制作和使用的设想。

金字塔下留个影教学设计

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并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熟悉文章内容,掌握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思考,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了解一些中国画的常识,领会国画的内在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方法导航。

1、本文可通过学生自主地读、说、悟,教师恰当地引导、调控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师生共同体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的艺术和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觉得语文课不仅有语言的文学美,而且有画面的艺术美,觉得上语文课既是知识的获得过程,又是一种美的享受过程。

3、本文充满了童趣,可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二、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3、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三、教具学具准备。

中国山水、人物画和西洋风景、人物画各一幅。

四、教与学师生互动。

(一)情景导入:

今天,让我们一块来欣赏丰子恺先生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充满童真童趣的“中国画”——《竹影》。

(二)整体感知。

学生先轻声朗读课文,再思考:课文题为“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然后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

本文叙述了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我们几个少年在水泥地上做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及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关于作者。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自幼爱好美术,跟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多以儿童为画面的主人公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2、关于文中生、难字词的音、义。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通过自读,查找工具书,小组内相互讨论补充、订正等方式得出满意答案。

(1)、读音。

(2)、词义。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又引申为有差别、不一致。

2、品味赏析,体验童趣。

这部分内容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1)、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为什么?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明确:

(1)、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明确: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教师可当堂出示同一题材的两种画,理解“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的意思,了解中国画跟西洋画的不同。

明确:

所谓“符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所指),二是形式(能指),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到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是文化的鲜明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表现在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中国画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也和西方文化重实验相关。

(一)课堂小结启示。

这部分内容由多个学生谈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而有的收获启示,然后老师归纳补充,得出满意的答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五)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朱光潜先生说:“模仿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个人,这个人已经完成了模仿阶段,现在他要真正的去创作,比如说他站在一丛竹前,现在要你来告诉他怎么画,你会说些什么?每人说一句话!

明确:

要画出竹的美的姿态,活的神气。

要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

要注意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

2、课外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关于竹的诗文:

宋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郑板桥题画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题竹石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白居易《池上竹下作》。

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食饱窗间新睡后,脚轻林下独行时。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

苏轼《文与可谷偃竹记》。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五、板书设计。

竹影。

丰子恺(画家、散文家)。

晚饭后,“我”和弟弟到屋后的院子乘凉。

内容在游戏中爸爸引导我们走进艺术殿堂。

夜深人散,“我”欣赏竹画,心底升起对中国画的由衷爱意。

中心: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金字塔下留个影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学生查找丰子恺的漫画或散文。

导入新课:

用儿歌《影子》导入,学生齐读儿歌: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竹影》。(板书课题)。

简介作者:

1、小组内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散文;

2、请同学在班上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及其注音。

b、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讨论、明确中心。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探究交流:

a、再读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描写,并试着说明理由。

b、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找生动形象的描写句,并陈述理由。

质疑问难: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共同解决。

延伸拓展:

小结导入:本文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它与上学期所学的《童趣》一文相映成趣,下面请大家不妨回忆一下《童趣》。

1、复习旧课,请同学背《童趣》,其他作评价、修正、补充。

2、延伸拓展。

a、述说一段童年往事,要求语言简洁,尽量表现童真、童趣,时间不超过2分钟。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述说,然后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b、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c、教师小结。

巩固拓展:

1、丰子恺的成功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短文,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

金字塔下留个影教学设计

(多媒体演示。)。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每当我们唱起这样的儿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学生回答有因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时感情就会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拓展欣赏。

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配音乐。)。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借助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像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加了语文课的容量,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六、口语交流。

(语文学习要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避免围绕竹子品格的空洞的说教,而应注重对艺术发现的认识,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对学生自身修养的培养。)。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学要有所得。大家的合作交流,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就能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深的体会,教师的寄语,让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去进行语文学习,拓宽了语文课堂的宽度。)。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作者是怎样写工程的“宏伟”和“精巧”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 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教学重点:

1、 懂得作者是怎样写工程的“宏伟”和“精巧”的。

2、 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教学准备:幻灯片与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组织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词意,允许留有疑难。

2、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金字塔的雄伟与神秘。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积极鼓励提出质疑。

教学准备:

幻灯片与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板书:古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

勤劳勇敢的四大文明古国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明。说到中国,人们必然      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说到埃及,人们又必然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

2、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一起到神秘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

3、谁能练习我们看过的电影、电视或读过的书籍,说说你了解的埃及。

4、简单介绍埃及(浏览专题学习网页“简介埃及”部分)。

二、初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1)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划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学生朗读。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各自然段说了什么?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介绍了有关金字塔的哪些内容?

3、给课文分段。

四、激发兴趣、鼓励质疑。

1、欣赏埃及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金字塔(专题学习网页“金字塔王国”部分)。

学生自由质疑。

教师引导整理质疑问题。

五、作业。

1、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体会金字塔工程雄伟、精巧的特点。

2、学习作者描写的方法,尝试练笔。

3、引导从课文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有关幻灯片与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举世闻名”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举世闻名的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引导学生从外观、结构、建造等方面简单地加以叙述)。

二、学习课文:

1、           轻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

(1)、“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在哪里?

(2)、“举世闻名”的金字塔的外观如何?

2、           看图,品味:

“金黄色的沙漠”是金字塔的背景,“巨大的教锥形”是金字塔的外观,“巍然屹立,傲对碧空”展示了金字塔不凡的气势。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3、           朗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知道金字塔的外形有什么独特之处。

作者以胡夫金字塔为例写出了这一工程的哪些特点?

(外观上“宏伟”,结构上“精巧”)。

(2)、从课文的相关描写中来进一步感受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

(幻灯:a、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b、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切合得很紧密。)。

这两句与书上的描写相比,哪句好?好在什么地方?

让学生在对比中知道书上的句子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把与我们遥远的金字塔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使我们对金字塔有了更深的了解。

4、           小结说明方法。

作者为了说明胡夫金字塔的外观的宏伟、结构的精巧的特点,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

再读课文2、3自然段,找出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句子。

指名朗读相关的句子。

5、           这样宏伟而精巧的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呢?

读第三段:4、5自然段。

a、思考:读了这部分内容,你有没有发现作者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都是有两个设问句构成的段落。)。

b、指名朗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建造金字塔是一项非常浩瀚的工程,花费的心血和汗水是无意言表的,仅从古埃及人运石头、垒石头这两件事就足以表现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

6、朗读最后一段:思考。

a、   这一段内容与前文有什么关系?

b、为什么说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总结课文。

1、             默读全文,画出描写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的句子。

2、         出示句子:

a、 为了建造……整整30年时间。

b、        勤劳……的科学方法。

3、             总结: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作业:

2、  完成语文练习册。

板书设计:

特点:  外形宏伟。

建造:   运石头。

垒石头。

《埃及金字塔》教学设计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整篇课文条理清楚,语言平实,描写细致。但对我们这儿的小学生来说,缺乏学习的兴趣,缺乏知识的链接,缺乏与文本的共鸣。为了让学生喜欢,学好。我设计了新颖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乐于合作,积极探究,深入感悟,学习得到了深化。

知识与技能:体会金字塔宏大、精巧的特点,学习作者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体会、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懂得尊重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3。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自由说,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出示图片(万里长城、秦秦兵马俑、北京故宫)。

如果此时,我们来到埃及,你猜,那里的小朋友会向我们介绍什么?你想不想了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出示金字塔图片,看到了吗?金字塔是什么样子的?(巨大的角锥形建筑)。

2、此时,站在金字塔脚下,你最想了解什么呢?(金字塔的位置、做什么用?怎样建成的?————————)。

3、带着你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待会儿和大家交流。

4、看到你们自信满满的样子,老师就知道你收获一定不小,谁来说一说?

预设:(1)金字塔的位置(2)金字塔的作用(3)金字塔名字的由来(4)金字塔的数量(5)金字塔的特点(6)金字塔的方法————————相机板书:宏伟、精巧。

三、再读课文,领悟方法。

3、交流。

预设:1)古埃及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举例子、列数字)。

a、是啊,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作者能不能一个一个介绍给我们呢?作者就想了个办法,以最大的胡夫金字塔为例来给我们介绍金字塔。

2)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等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列数字、作比较)。

a、课件出示这句话,自由朗读,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高)。

b、作者给了一个具体的数字,(146米多),究竟有多高呢?相当与40层高的摩天大厦(手势:一层、两层——————二十层、三十层、四十层,仿佛与天相接,太高了!)。

c、如果去掉后部分,你认为如何?

看来,作比较的用处还真大,能让我们更真切、更形象、生动地感受到金字塔的高。

3)、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多米的路程。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列数字)。

a、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体会到什么?(石头:大、多、重)。

4)通过这些说明方法,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了金字塔的气势宏伟。这就是运用这些方法的好处。

5、学到怎么多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考考你会不会学以致用?

出示幻灯片交流。

四、细读课文,挖掘情感。

孩子们,你的收获大吗?了解了知识,学到了方法,收获还不够大,我们还要走进这些语言文字的背后,去感受它所蕴藏的情感。

1、赶快细读课文,可以合作学习,你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2、交流:

预设:a、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出示课件(资料、图片)。

b、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的时间。

体会到建造金字塔的艰辛,花费的心血与汗水。

c、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

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五、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是啊!孩子们,在那遥远的古代,没有起重机,没有汽车,没有任何先进的设备,有的只是埃及人民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他们硬是靠自己的智慧与汗水、泪水,甚至是血水,砌成了这一座座人间奇迹。四五前年过去了,金字塔依然矗立在起伏的黄沙之中。

(出示图片)站在金字塔的面前,摸着这一块块巨石,想到勤劳智慧的埃及人民,你一定有许多的话想说。板:勤劳、智慧。

2、说的真好,阿拉伯人有一句话,时间能改变一切,就是改变不了金字塔。(出示图片)金字塔不仅仅是古埃及人民智慧与血汗的结晶,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像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还有很多,课前我们所谈到的(——————)。

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它们,让它们成为一个又一个的永恒。

宏伟勤劳。

精巧智慧。

《埃及金字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感受金字塔的特点及埃及人民的勤劳智慧,掌握有关说明方法。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遗产的热爱及对古埃及人民的热爱之情。

4、培养学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金字塔的外形特点及构造,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难点:作者是怎样把金字塔的特点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引入。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埃及的金字塔。通过上节课对第一、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老师相信大家对金字塔一定有所了解,现在老师可要考考大家:

1、为什么把这些建筑物称为金字塔?

2、这些金字塔又有什么作用呢?

3、你能用这两段中学过的词语来形容金字塔吗?

二、读中感悟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

师: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胡夫金字塔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宏伟、精巧。)请学生默读这个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宏伟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精巧的句子。

1、感受胡夫金字塔的“宏伟”。(板书:高、大、多)。

2、体会金字塔的“精巧”。(板书:平、紧)。

让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次去感受一下这种宏伟和精巧。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又是怎样建成的呢?

1、学生猜想。

过渡:同学们都很聪明,设想了很多方法。古埃及人民是不是也像我们那么聪明呢?关于这个问题老师也找了一些资料,请看视频:

2、播放视频。

a:师:看来同学们真是了不起,几千年前埃及人民想到的方法,你们小小年纪也想到了。那么课文是怎样为我们介绍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

b:师生交流(板书:运、垒)。

c:此时此刻你想对埃及人民说句什么话?

四、教师小结。

师:正因为埃及人民的智慧才有了今天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让我们深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五、拓展:

(1)关于金字塔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同学们想不想试试?

(2)出示课后练习,查一查:

1、这么重这么大的石块是怎么磨平的?

2、法老们的棺墓又是怎样搬到金字塔里的呢?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组织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词意,允许留有疑难。

2、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金字塔的雄伟与神秘。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积极鼓励提出质疑。

『教学准备』。

专题学习网页。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激发情趣。

1、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板书:古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

勤劳勇敢的四大文明古国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明。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说到埃及,人们又必然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

2、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一起到神秘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

3、谁能练习我们看过的电影、电视或读过的书籍,说说你了解的埃及。

4、简单介绍埃及(浏览专题学习网页“简介埃及”部分)。

二、初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1)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划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学生朗读。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各自然段说了什么?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介绍了有关金字塔的哪些内容?

3、给课文分段。

四、激发兴趣、鼓励质疑。

1、欣赏埃及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金字塔(专题学习网页“金字塔王国”部分)。

学生自由质疑。

教师引导整理质疑问题。

五、作业 。

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体会金字塔工程雄伟、精巧的特点。

2、学习作者描写的方法,尝试练笔。

3、引导从课文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深入语言文字,体会金字塔的雄伟精巧,感受埃及人民的勤劳智慧。

『教学准备』。

专题学习网页。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举世闻名”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举世闻名的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埃及金字塔》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

3、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体会金字塔工程雄伟、精巧的特点。

4、了解课文列数据、做比较等说明方法,并体会这些方法的作用。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体会金字塔工程雄伟、精巧的特点。教学准备:学生搜集各种埃及金字塔的图片。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板书:古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

勤劳勇敢的四大文明古国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明。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说到埃及,人们又必然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

2、说说你了解的金字塔。

3、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一起到神秘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金字塔。

二、初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4)划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朗读。(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各自然段说了什么?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介绍了有关金字塔的哪些内容?

3、给课文分段。

四、激发兴趣、鼓励质疑。

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引导整理质疑问题。

五、作业: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巧妙导入。

1、(出示金字塔图片)你会用文中哪些词来形容它?

2、读好这些词。“傲对碧空”是什么意思?

二、重点切入,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地读课文3—5小节,找出过渡句,并找出这句话中的重点词语。

2、出示过渡句“如此宏伟而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学生自读这句话。

启发:这句话中你找到埃及金字塔傲对碧空的原因了吗?(板书宏伟、精巧)3、小结:这句关键句是过渡句,它将上下文有机地连接了起来。通过这句过渡句我们知道了埃及金字塔能傲对碧空的原因。让我们在来读一读这句过渡句。

三、精读感悟,体会写法。

过渡:埃及的金字塔很多,文章不可能一一向我们介绍,作者想了什么办法?(板书:举例子)举了哪个例子?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胡夫金字塔,真切地感受它的宏伟与精巧。

2、学生自主感悟探究。

3、组织交流,引导想象,指导朗读,加深理解。(学生交流、相机出示重点句)。

a“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1)学生交流。

(2)师小结说明方法,相机板书:列数字、作比较(3)把埃及的金字塔与海安建工大厦作比较感受它的高。(4)小结:这么高的金字塔屹立在眼前,实在太宏伟了。

b“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1)学生交流。

(2)师小结说明方法,相机板书:列数字、作比较。

(3)算一算,说一说(出示题目:算一算:

1、这些巨石如果用一列拥有30节车皮的火车来运,大约要拉多少趟?

2、仅这一座胡夫金字塔所需要的石料有多重?说一说: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我估计,如果xxxxxxxxxxxx;如果xxxxxxxxxxx。)。

(3)指导朗读。

c、“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1)学生交流。(2)指导朗读。

4、小结:作者用了一系列的说明方法,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一下金字塔的独特魅力吧!(引读)。

四、自主探究,突破难点。

过渡:如此宏伟而精巧的埃及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呢?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建造方法。

1、明确学习要求:默读课文4、5小节,找一找文中具体介绍了哪两种建造方法?

2、指名回答。

3、感受当时的场面,学生画图演示并向同桌解说过程。4、小结。

6、过渡:听了同学的讲解,看了生动的画面,此时的你想说些什么?因此文章结尾也说——我想它更是全人类的骄傲,是全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怀着崇敬与骄傲来赞美一下吧!(齐读最后一节)。

五、课外延伸,丰富积累。

1、指名说。

3、学生自读资料。4、指名上台交流。5、小结。

六、总结课文,深化情感。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研究,我们不但知道了埃及金字塔傲对碧空的原因,而且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的特点与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其实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也都有自己的特点,让我们去读书,去了解,去探究吧,你肯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金字塔宏大、精巧的特点,学习作者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体会、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懂得尊重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3。

教训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自由说,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出示图片(万里长城、秦秦兵马俑、北京故宫)。

如果此时,我们来到埃及,你猜,那里的小朋友会向我们介绍什么?你想不想了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出示金字塔图片,看到了吗?金字塔是什么样子的?(巨大的角锥形建筑)。

2、此时,站在金字塔脚下,你最想了解什么呢?(金字塔的位置、做什么用?怎样建成的?--------)。

3、带着你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待会儿和大家交流。

4、看到你们自信满满的样子,老师就知道你收获一定不小,谁来说一说?

预设:(1)金字塔的位置(2)金字塔的作用(3)金字塔名字的由来(4)金字塔的数量(5)金字塔的特点(6)金字塔的方法--------相机板书:宏伟、精巧。

三、再读课文,领悟方法。

3、交流。

预设:1)古埃及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举例子、列数字 )。

a、是啊,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作者能不能一个一个介绍给我们呢?作者就想了个办法,以最大的胡夫金字塔为例来给我们介绍金字塔。

b、出示图片,欣赏胡夫金字塔。

2)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等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列数字、作比较)。

a、课件出示这句话,自由朗读,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高)。

b、作者给了一个具体的数字,(146米多),究竟有多高呢?相当与40层高的摩天大厦(手势:一层、两层------二十层、三十层、四十层,仿佛与天相接,太高了!)。

c、如果去掉后部分,你认为如何?

看来,作比较的用处还真大,能让我们更真切、更形象、生动地感受到金字塔的高。

3)、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多米的路程。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列数字)。

a、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体会到什么?(石头:大、多、重)。

4)通过这些说明方法,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了金字塔的气势宏伟。 这就是运用这些方法的好处。

5、学到怎么多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考考你会不会学以致用?

出示幻灯片  交流。

四、细读课文,挖掘情感。

孩子们,你的收获大吗?了解了知识,学到了方法,收获还不够大,我们还要走进这些语言文字的背后,去感受它所蕴藏的情感。

1、赶快细读课文,可以合作学习,你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2、交流:

预设:a、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出示课件(资料、图片)。

b、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的时间。

体会到建造金字塔的艰辛,花费的心血与汗水。

c、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

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五、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是啊!孩子们,在那遥远的古代,没有起重机,没有汽车,没有任何先进的设备,有的只是埃及人民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他们硬是靠自己的智慧与汗水、泪水,甚至是血水,砌成了这一座座人间奇迹。四五前年过去了,金字塔依然矗立在起伏的黄沙之中。

(出示图片)站在金字塔的面前,摸着这一块块巨石,想到勤劳智慧的埃及人民,你一定有许多的话想说。  板:勤劳、智慧。

2、说的真好,阿拉伯人有一句话,时间能改变一切,就是改变不了金字塔。(出示图片)金字塔不仅仅是古埃及人民智慧与血汗的结晶,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像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还有很多,课前我们所谈到的(------)。

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它们,让它们成为一个又一个的永恒。

宏伟   勤劳。

精巧   智慧。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

《埃及的金字塔》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教学目标:

1、走进文本,细细咀嚼感知金字塔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将金字塔宏伟、精巧的特点写具体生动的。

2、凭借语言文字材料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深入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是如何将金字塔工程雄伟、精巧的特点写具体生动的。

教学方法:

本文是说明文,学生兴趣不浓。为了让学生喜欢,学好。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自主探究学习与传统语文课堂的讲读法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新颖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乐于合作,积极探究,深入感悟,学习得到了深化。

1、创设情境,个性阅读。

情感具有情景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和感悟。例如在教学金字塔的结构精巧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欣赏金字塔的图片,在美妙绝伦的图片面前,学生赞叹之情油然而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再品读文中相关的语句,感悟金字塔结构的精巧,水到渠成,个性阅读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2、巧妙利用,突破难点。

利用多媒体也能解决课文的难点,如学生对于金字塔垒石头的方法不能够理解,我让两名学生在电脑上通过画图演示垒石的方法,(其他同学在纸上画)然后让这两名学生向其他同学解说过程,自然就解决了这点。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对课文的理解也更直观了。

3、扎实训练,培养素养。

课文是从外形宏伟、结构精巧和它的建造三方面来说明金字塔的,结构清晰,我利用多媒体相机出示重点句,通过读读、讲讲、议议,让学生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知道胡夫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真正落实语文的工具性。

4、课外延升,促进发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巧妙导入。

1、(出示金字塔图片)你会用文中哪些词来形容它?

2、读好这些词。解释:傲对碧空。

(设计意图:利用网络环境显示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激起探索的兴趣。)。

二、重点切入,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快速地读课文3—5小节,抓住文中一句关键句,再从这个关键句中找出重点词语来回答这个问题。

2、学生回答,出示过渡句。齐读。

师:这句话中你找到埃及金字塔傲对碧空的原因了吗?(板书宏伟、精巧、建造)。

3、小结:这句关键句是过渡句,它将上下文有机地连接了起来。通过这句过渡句我们知道了埃及金字塔能傲对碧空的原因。让我们在来读一读这句过渡句。

三、精读感悟,体会写法。

过渡:埃及的金字塔很多,文章不可能一一向我们介绍,作者想了什么办法?(板书:举例子)举了哪个例子?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胡夫金字塔,真切地感受它的宏伟与精巧。

2、学生自主感悟探究。

3、组织交流,引导想象,指导朗读,加深理解。(随学生交流相机出示)。

重点句。

a“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1)学生交流。

(2)师小结说明方法,相机板书:列数字、作比较。

(3)把埃及的金字塔与家乡的阳山作回比较感受它的高。

(4)小结:这么高的金字塔屹立在眼前,实在太宏伟了。

b“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1)学生交流。

(2)师小结说明方法。

(3)算一算,说一说(出示题目:算一算:1、这些巨石如果用一列拥有30节车皮的火车来运,大约要拉多少趟?2、仅这一座胡夫金字塔所需要的石料有多重?说一说: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我估计,如果____________;如果___________。)。

指导朗读。

c、“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1)学生交流。

(2)看图,了解金字塔结构的精巧,小结说明方法(板书:语言描述)。

(3)指导朗读。

4、小结:作者用了一系列的说明方法,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一下金字塔的独特魅力吧!(引读)。

(设计意图:以多媒体为辅助,学生能看到直观的文字资料以及相关的图片,加深印象,能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

四、自主探究,突破难点。

过渡:如此宏伟而精巧的埃及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呢?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建造方法。

1、明确学习要求:默读课文4、5小节,找一找文中具体介绍了哪两种建造方法?

2、指名回答。

3、感受当时的场面,学生画图演示并向同桌解说过程。

4、小结。

5、过渡:听了同学的讲解,看了生动的画面,此时的你想说些什么?因此文章结尾也说——我想它更是全人类的骄傲,是全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怀着崇敬与骄傲来赞美一下吧!(齐读最后一节)。

(设计意图:利用“画图”程序让学生演示在建造金字塔的过程中垒石的情况,学生很清楚地了解这一过程,解决理解上的难点。)。

五、课外延伸,丰富积累。

1、指名说。

3、学生自读资料。

4、指名上台交流。

5、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使大多数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后的理解加工的能力以及向别人表述的能力。)。

六、总结课文,深化情感。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研究,我们不但知道了埃及金字塔傲对碧空的原因,而且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的特点与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其实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也都有自己的特点,让我们去读书,去了解,去探究吧,你肯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埃及金字塔》教学设计

让学生充分经历自读自悟、主动探究的过程,引导他们去咀嚼文本,在师生对话中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有悟。

2、懂得作者是怎样写金字塔的宏伟、精巧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通过读、议等方式,理解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次课的学习,哪些词语印在你的脑海里了?(指名说,并写下来)。

2、用上刚才写的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什么?

3、分组分节读课文。

过渡:通过上次课的学习以及刚才的朗读,你已了解“埃及的金字塔”是……。

二、话题导读。

1、话题:埃及金字塔是……(过渡:还是什么?你还了解到什么?)。

2、交流、导读。

导言:

读一读相关的句子,这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你还有什么发现?

下文哪句话做了具体介绍?

请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

宏伟表现在什么地方?精巧呢?

伺机板书。

三、探究意义。

1、默读课文,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文中勾画出来)。

2、小组交流(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四、巩固拓展。

1、口头练习(出示题目)。

2、畅所欲言:完成()的金字塔。

3、书面练习:你想对建造金字塔的埃及劳动人民说些什么?

五、总结:

同学们,埃及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全人类的财富。

六、作业。

试着用上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介绍你熟悉的景物。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

听了钱老师的《埃及的金字塔》,受益颇丰。她那紧凑的课堂节奏,扎实的教学,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她在教学第三小节时,每字每句都落到实处,把金字塔的宏伟、精巧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并渗透了说明方法的教学。

由于自己接下来也上这一课,就学着上了。但是,上下来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

首先,是时间上来不及。尽管我课前有思想准备,我的课堂节奏没有这么快,而且学生没有预习,可能会有些问题。但最后上下来,第三小节根本就来不及讲。那就放到下节课吧。

第二课时,我基本采用的钱老师的上法。学生也能找到金字塔的高和大,石块的多和重,并通过朗读去深入体会。在讲到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时,学生的问题比较多,像有东方明珠塔和金茂大厦高吗?一个车皮是多少?和前面的数字好像对不起来……耽误了一点时间。随后,把高、大、石块多、重用一个词概括起来怎么说,学生很快能说出宏伟,因为一开始就有人提到这个词。学习精巧部分,就不是那么顺利。学生读到下面一段话时,问他们从中感受到什么,有的说金字塔坚固,有的说很难建造,有的说很大……在一番引导之后,才有人找到精巧一词。为了加深理解,我有反过来问他们,从那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它的精巧呢?学生找到“磨得很平整”“砌合得很紧密”“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等词句来理解。这里,重点让学生了解“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是最能形象说明金字塔的精巧的,这也是说明方法的一种——形象描述。最后,再总结一下金字塔的特点——宏伟而又精巧。

自己觉得是很卖力地上完了课,然而,在批阅了学生的课堂作业后,却发现课堂效率是如此低。作业中出现的练习,都是课上反复强调的内容,可结果……最让人无法相信的是,“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最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说明了什么,竟填的是“宏伟”,而金字塔的特点是什么两空,填的是“大、高”或“高、宏伟”“大、宏伟”都有,说明他们对其中的从属关系根本就没有搞清。后来,只好把作业发还,把几道题重讲一遍。这样,到后来,还是有几个人没搞清楚。

分析一下原因,我们的语文作业似乎总存在这样的问题:习题内容上课时都涉及过的,问问答答,都渗透在里面了。可到了作业本上,很多人都不会做了,回想不起来到底是哪个内容了,就张冠李戴一番。还有,就是自己的课堂,总感觉热闹有余,却不够扎实。看上去说的人挺多的,但能静下来深入思考的不多。尤其是几个发言积极的,想到什么就喊出来了,其他同学也就懒得再想。如此一来,那些不动脑筋的人更不动脑筋了,有时连听到哪里都不知道。而那些所谓的好学生,因为急于表现自己,也没有好好思考,总体也得不到提高。看来,改变这样的课堂现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体会金字塔工程雄伟、精巧的特点。

2、学习作者描写的方法,尝试练笔。

3、引导从课文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深入语言文字,体会金字塔的雄伟精巧,感受埃及人民的勤劳智慧。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一位新朋友——导游阿里,今天我们要跟随他去游览古老神秘的埃及大地,扑朔迷离的金字塔建筑。(出示课件)。

同学们,你们已经初步领略了这神秘的金字塔,那今天就让我们和阿里一起走进埃及的金字塔,探索一下金字塔的奥秘吧!(板书:埃及的金字塔)。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生:这些坟墓底座是四方形,愈往上愈小,最后成为尖顶。因为它的轮廓有点像汉字的“金”,所以称它为金字塔。从这儿我知道了埃及金字塔名字的来源,还跟我们的汉字有关呢!

生:我觉得埃及的金字塔非常高。你看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从这些数字里可以看出埃及金字塔非常的高。师:你读得可真仔细,观察相当敏锐!

生:你们知道吗?埃及的金字塔其实就是法老死后的坟墓。

……。

师:同学们读书可真认真、仔细!相信你们对埃及的金字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了。

三、精读指导。

(一)地理位置及概貌。

看来,--同学是一名地理爱好者,金字塔到底是在哪里呢?他的概貌又是怎么样呢!让我们和阿里一起去看看吧!

1、指名读(要求:其它的同学考虑它的地理位置和概貌,并用——划下关键词)。

2、指名回答。

3、课件出示概貌:金黄色巨大角锥形建筑巍然屹立傲对碧空(高耸入云)。

地理位置:埃及沙漠中。

4、体会遣词造句准确,简练。

5、观看课件,朗读本段。

(二)历史形成过程。

1、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历史形成过程。

2、指名回答。

(三)外观和结构特征。

金字塔一直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他有什么样的魅力令人们如此着迷?他的结构和外观到底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用笔划出表示奇特征的句子。

2、指名说。

3、用简练的的语言概括出金字塔的特点(气势宏伟结构精巧)。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我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很大。

我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很大,相当于。

(四)建造过程。

如此巨大的工程到底是怎样建设成的呢?我请同学们仔细读书,看看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整个建造的过程。

1、自读课文,准备复述。

2、根据课件,展示建塔过程。

四、提高升华,揭示主题。

同学们,浩瀚的沙漠中,寸草不生,人连生存都不容易。但是在埃及却树立起了这一座座气势宏伟,结构精巧的金字塔。站在这巧夺天工的金字塔面前,不知你有什么样的感想!那么就请你表达出来吧!

1、指名说。

2、齐读自然段六。

1、指名说(2-3个)教师相机指导。

五、总结全文。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