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教学设计教案心得体会和方法(模板15篇)

时间:2023-11-04 19:23:34 作者:紫衣梦 最优教学设计教案心得体会和方法(模板15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过程,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共同进步。

十几减89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插图学习三个声母,能正确地书写三个声母。练习声母和韵母的拼读。

2.学习三拼连读音节的拼读方法。

3.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插图、拼音卡片、汉字卡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声母,你们还记得声母和韵母的不同吗?

学生背:声母不能独立成音节,韵母可以独立成音节。声母不能标声调,韵母可以标声调。声母本音不响亮,韵母发音响亮。

二、学习三个声母。

(一)出示图1。

教师启发学生用一句话说出图意。

例:一只和平鸽叼着一根柳条像个9。学生看图,问:你看到了什么?跟同学们讲一讲图意。下面的字母会读的读一读。教一教不会的同学,告诉他你是怎样发音的。

教师边板书边与学生总结:“g”字像个9,尾巴往左扭。

(二)出示图2。

学生说图意。小组内互相学一学字母的读音。

例:两只小蝌蚪在水草旁边游玩。

师生总结:“k”字一大竖,蝌蚪中间住。

(三)出示图3。

学生自学。不会的请教老师和同学。

师生总结:“h”字一大竖,椅背儿靠左立。

充分发挥了儿歌的作用,使学生易学,易记,兴趣浓厚。

三、练习拼读。

(一)教师出示“个”字及音节g-8-g8,读一读字音。想一想,探讨:字的读音与音节读音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总结出:字与音节想同,拼准音节就等于知道了字的读法。)。

(二)练习拼读。

1.“课”怎么拼?自己试试。

k-8-k8。

2.小河的“河”怎样拼呢?在小组里拼一拼。

h-6-h6。

3.我们还可以拼读哪些音节?自己练一练。

出示:歌、可、湖、哭、古、嘎、库、哈、户。

4.学习三拼连读音节。

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试一试,这样的音节怎样拼?

教师:通过拼读音节,你有什么发现玛?

练习拼读:

g-u-$-gu$。

h-u-%-hu%。

g-u-1-gu1。

以上音节分别拼出了:花、国、火、瓜。

通过学生自己练习,总结出拼读要领。

四、巩固练习。

学生戴上头饰表演。

教师请几个学生戴上“gkh”再请几个学生戴上“aeu”教师请学生自己找朋友。

通过动态的游戏,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习效率提高。

五、老师指导写字母。

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三个字母应该怎样写?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动笔书写字母。然后,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

六、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gkh”三个字母,练习了拼读,又学习了三拼连读音节。收获真不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十几减89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2、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卡片、投影。

教学过程:

一、一、复习。

举例:“11-7”,说说计算方法。

二、二、基本练习。

1、指导第1题。

(1)、先独立计算。

(2)、观察算式,说说每一竖算式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规律。

2、指导第6题:(方法同上)。

三、三、变式练习。

1、指导第2题。

先计算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指导第3题。

(1)、先观察图,理解图,弄清题意。

(2)、学生连线后交流结果。

(3)、说说“谁钓的最多”?“多几条”?

3、指导第7题:

(1)、观察图,理解题材意。

(2)、连线,交流结果。

4、指导第4题:

(1)、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四、四、发展练习(第五题)。

1、观察图画,说说图意。

2、填空。

3、说说一共有13个和还剩8个是怎样做出来的?

五、五、总结。

第五单元平移的方法

上课时间:3月17日,累计课时:1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2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判断方格纸上。

图形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

2、通过对物体运动现象的感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能正确地进行物体的平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播放音乐:。

听到这么欢快的音乐,很想运动吧。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物体运动的问题。

二:观察比较,初步体会。

出示图片。

问:你能根据这些物体运动的方式,把这些运动分成两类吗?

老师归纳:运动路线是曲线的就是旋转,运动路线是直的就是平移。

平移和旋转是两种不同的物体运动方式。

谈话: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是很多的,观察下面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

问: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平移和旋转?

问:你会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

三.观察图形,深化认识。

出示:小房图和小金鱼图。

观察小房图,问:你能看出向哪个方向平移?

学习过程:

小组合作完成。学生汇报交流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做手势。

学生观察。合作交流。你是怎么看的?

要找准平移前的点,再找到平移后的点,数数之间的格数。把书翻到24页画图形。

小结:物体或图形在平移前与平移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形状是不变的。

四.绘制图形,巩固运用。

1.做试一试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5题。

五,总结。

学生画图形。

学生尝试算,交流方法。

同桌检验。

www.

美丽的花边。

上课时间:3月21日,累计课时:1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

教学目标:

1、过观察和设计花边,进一步认识平移的特点,初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

的应用,并初步体验几何图形的完美。

2、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提高学生学习创作。

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独立设计花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

两个小朋友的手抄报,一个是版面密密麻麻,而另一个的却是在每一小版块之间都有简单的花边,版面清晰而美丽。

问:谁的作品更漂亮?为什么?

老师:花边在报里起到了美化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丽”的花边。

二.实践操作。

1.感知。

出示报纸上的放大的花边,引导学生观察。

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2.尝试操作。

出示书上画一画第一个图案。

3.展示交流学生的作品。

问:你自己在制作时候都注意到了什么?哪些地方是不容易画的,你有什么办法来处理?

老师小结:先找对应点,再连线。

4.再次操作。

完成画一画的第2个图案。

学习过程:

学生比一比,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标第一网。

学生分小组讨论:这几条花边有什么特点?猜是怎么制作的?组内进行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尝试完成。

学生回答。

十几减89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背诵课文。

2.在课文中随文识字,渗透拼音的认识。

3.学写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随文识字。

2.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你会背哪些诗,给大家展示一下。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会背这么多诗了,真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小诗好吗?

板书:山村。

2.谁认识,读一读。

三、新授。

1.打开书翻到p12页,请你读一读小诗,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不认识的字。

2.有的同学已经都能流畅地读下来,谁愿意展示一下?(请一生读)其他同学要想把自己不认识的字解决,你该怎么做?(让学生总结,通过认真听别人读来解决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进行听读识字)。

3.谁来说说,通过听别人读,你认识了哪些字?(学生可以自由地说说自己认识的字,无论是不是生字表中的,如果说到了二、六、七、八、九、十、花这几个字,就随手把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及时引导学生自评,既达到了巩固的目的,又使学生树立起责任的意识。)自己读;老师读;一起读(这时课件中这些生字变成红色的)。

4.这首诗是一幅很美的风景画。老师很想画一画。(准备一张宣纸,随手点缀画出诗中描绘的景象,边画边说)描绘诗中的大意。

5.美吗?现在你想怎么读?(引导生尽量读出自己的感受)。

6.现在字宝宝要跳出来了,看你还认识它吗?(出示:二、六、七、八、九、十、花等字。)先一生带读拼音,再抢读。

7.这些字宝宝看见你能读出它的名字,特别高兴。它们又回到课文中去了,快互相指读课文,看你能准确读出它们吗?再互相背一背,看谁最棒。(生试着背)(会的齐背。)。

四、写字。

咱们的字宝宝还想让你把它请到田字格里去呢!

1.出示带田字格的一、二、三、十,让学生观察。

2.这些字有哪些笔画?(横、竖)。

伸出你的手指来写一写,

师说:从左到右,横。从上到下,竖。

请你拿出铅笔,在生字本上准备。先出示在田字格中写好的字。

3.看看老师怎样写的,(师范写,生认真看)。

谁来评一评老师写得怎样。(学生自己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包括觉得哪里好,哪里不好。)你们看把“一”的家放在哪里比较好。

4.请你们自己写一写,写完了同桌的朋友互相看一看、评一评。

谁愿意让大家看一看你写的字。(在实物投影展示)。

(师生间平等的交流,学生间相互的赏识,为交流情感、分享收获、体验成功提供了空间。)。

5.小“一”在对你说:“你把我写得真漂亮,谢谢你们”呢!

6.小“二”跑过来了。快看。(师在田格里书写)。

你来写一写。师指导,找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的作业。(在实物投影上看)如“二”写在横虚线上边。(学生评)。

小二说:“你把我写在上边,太挤了,下边不是还有地方吗?

7.用同样的方式写“三”“十”

8.哪个认真的孩子发现了我们在写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引导孩子注意到书写顺序:先上后下,先横后竖。

9.现在利用我们会写的字去干活了。

请你打开书第14页,数一数,填一填。(同桌对一对)。

图中有:条船两只猫。

个水桶条小鱼。

五、小结。

孩子们你们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啊?

(孩子们可以各抒己见,学会一首诗、会写了几个字等都可以)。

(评价的适时适度,使学生享受到了收获的快乐。)。

六、作业。

你可以把我们今天学的诗配上画,并试着在上边写写你会写的数字,好吗?

教案点评:

《山村》是一首古诗,意思非常浅显,而且不求领会意境。可以通过听读识字、随文识字来认读生字。重点应放在诗中认字和指导书写上。考虑到这一课是学生正式学写生字、动笔写的开始,所以不要着急,应为学生的开笔打好坚实的基础。应带领学生去感悟写字的笔顺、用笔的感觉。由于前边已经带领学生认识了田字格及一些基本笔画,为写做好了铺垫。所以这节课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写字不要多,而要精,尽量不安排回家的写字作业,保留充分的时间在课上指导。在这一课,拼音只想安排做渗透性的学习。

十几减89的计算方法

1、课文内容,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体会打鱼人的辛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继续培养学生随文听读识字的能力,认识14个汉字。会写“回、因”两个生字,知道先里头后封口的笔顺。

4、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勤学好问的习惯。

教学准备识字卡片课件。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随文听读识字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音画欣赏,入情境。

1、师:同学们,上周末,丁丁和妈妈旅游去了,今天他带来了美丽的照片和大家一起分享,想知道他去的是哪里吗?丁丁说,听了这个声音你们就知道了?(播放音乐)。

2、师问:知道是哪里吗?(大海边)想看看大海怎样吗?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他带来的照片(播放相应的图片)。

3、师:你觉得大海怎样?

二、相互问答,学会读。

2、教师板书:海水。请大家大声的读两遍。

3、现在我们翻开语文书28页,先自己读一读课文,圈出生字宝宝。

4、老师发现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了,那么现在同桌三人一起读一读课文和生字宝宝,注意要互相帮助。学生读书,教师相机指导。

5、师:听同学们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读一遍,看看还不认识的字,能不能马上被你记下来,注意要怎么听呀,对了手指着听。

6、现在有没有勇敢的孩子能来到讲台上指着屏幕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得认真听,等一下老师请人来评一评。

7、同学们让我们学着他们的优点一起来读课文吧。

9、师:老师现在请女生来问,男生来回答,老师读旁白。(读的很大声,可是大海是怎么回答的呀?(笑着)那我们就再来一次,记得笑着来回答。

10、男女生分角色读,并询问“海水的怀里抱着天,为什么就变成蓝色的呢”

11、教师继续问:“海水海水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么咸?”生回答要答出表情。

12、教师:海那么大,海水那么多,渔人的汗却弄咸了海水?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渔人生活的艰辛)。

三、体会艰辛,认字词。

1、师:“老师,真想为渔人做件事,让他们少留些汗,你们想吗?……那么现在让我们到海里寻找其中的宝物,给渔人带来更多的惊喜吧!”(海里有好多鱼,你们捕到它的时候就大声读出它身上的词语,让渔夫高兴高兴吧)--在这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学会“回”和“因”字的正确写法。

2、“收获这么多渔夫一定很高兴,他在家里也为你们准备了好几道菜呢,让我们去他家做客吧。咦!渔夫家吗,门前有这么多生字宝宝让我们和它们打声招呼吧。

3、生齐读生字。

5“流了汗”中“流汗”有什么共同点还能说出什么字。

6、现在让我们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把这些生字宝宝送回家吧。

四、拓展延伸,学编诗。

2、老师先请你们看图然后也来编一编诗歌。教师予以鼓励。

3、小结:从你们的问答中,老师发现你们已经像个诗人了,老师希望你们以后都能大胆的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因为啊他可能会让你成为一个很棒的诗人哦。

4、现在让我们一年三班的小诗人有感情的读一遍课文吧。

5、自由背诵课文。

五、书写生字“回”和“因”

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把握及其解题方法教师中心稿

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以下简称“新教材”)在我省试用已近三年。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努力探索提高其中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方法。我们认为,以文言实词为重心,是抓好文言文教学的可行方法之一。

一、为何要以文言实词为文言文教学重心?

首先,这是由以单音节为主的文言实词在文言文中所处的位置决定的。众所周知,文章是由语言符号(文字)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之所以成为有机整体,说到底,主要依赖的是实词的组合(词序),而虚词只起联结的作用--这一点,无论现代文还是文言文皆然。有人将实词喻为建筑中的转瓦木石,将虚词喻为灰沙泥浆,正形象地说明了两者的地位、作用。再者,文言实词在任何一篇文言文中所占比例,也是处于绝对优势的。一篇文言文,如果有许多实词的意义不甚明了,就无法读懂;而虚词,对于读懂一篇文言文的重要性,却远非如此之大。--至于对虚词意义、作用的把握,说到底,还得归于对实词的意义的把握(见下文所论)。所以,我们以为,对于高中生来说,在其学习课程较多(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及计算机等),文言功底相对较薄,既已掌握的文言实词数量较少(就其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情况而言)的情况下,在新教材所收文言文难度较旧教材更大(这是有目共睹的)的前提下,努力从教与学两方面下工夫,力争在较短时期内(三年)掌握尽可能多些的文言实词,正是现实的要求。

实词的重要性还集中体现在与其它文言基础知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上。

实词本身就是一个音、形、义的综合体,抓住实词教学,就是抓住了这三方面的教学,就扫除了理解文意的主要障碍(虚词数量少,姑不论)。由此往上,可推及文言句子(主要是句意)、文章层次乃至全篇的思想内容等;而文化常识、文学常识以及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也均与实词紧密相关。至于虚词,其作用、意义虽不可忽视,但归根结底,对虚词的把握绝然不能不顾语句的意义而去硬性记忆或只关注虚词的形式(字面、所处位置等),只能且必须依据虚词所在语句的含义去加以揣摩、把握。--有关理论告诉我们:虚词所表示的种种关系(并列、承接、递进、选择、因果、转折、条件、假设、目的关系)、语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对形容词、动词的修饰限制,对处所、时间、原因、方式、对象的引进以及同词、短语、句子的连接等,无一不建立在实词的意义基础之上,虚词只是使这些关系、语气等等更加显明或更加精确些而已。可见,只有抓住语句中的实词,了解语句的实际意义,才能更好地把握虚词的用法、意义。要言之,提倡以实词为文言文学习的重心,并非置虚词于不管不顾之地,而恰恰是为了更好、更合理地学好虚词。

由于上述种种考虑,我们才确定在文言文教学中,以实词为重心,以点带面,稳扎稳打,循序渐进,以期获得更好些的教学效果。

二、具体方法的探索。

为使上述设想获得一定效果,我们在教学新教材文言文的过程中,除了向学生讲清文言实词如前所述的重要性之外,还尝试运用如下一些方法。

1、内主外辅,抓定数,求扩充:

根据“大纲”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等要求,我们确定“内主外辅”的原则,抓实词训练的定数(150个),并探寻在此基础之上尽可能扩大掌握实词数量的可能路径。所谓“内主”,即以新教材为主要训练材料,在反复阅读、背诵的过程中,强化实词训练,逐次推进,力争使学生早日“达标”--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所谓“外辅”,即以推荐课外阅读文言文(含诗词)为辅助手段,在增加学生阅读文言文量的同时,使其文言文语感得到增强,并尽可能于此过程中自觉地掌握一定数量(教师不作严格限制)的课内未要求掌握的文言实词。为此我们除了将“大纲”后“附录三”中所列《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当然后二者非严格意义上的文言读本)推荐给学生外,还增加了《古文观止》这一旧时流传极广的读本,并《唐诗三百首详释》(喻守真)、《宋诗选注》(钱钟书)、《宋词选》(胡云翼),作为上述书目的补充,让学生于课余抽时间选读。

2、“排除法”:

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大量的实词,有些会是相当生疏的,甚至令人不知所云,遇此,学生往往会对文言文学习失去信心--这样,对前述文言实词的基本训练就必然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要使学生增强信心,就必须使他们学而得法,学有成效,方利于上述的基本训练。为此,我们提出“排除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尝试。排除法实际上就是将实词大致分为“基本词”、“名称词”、“生僻词”、“常见实词”四类,让学生将主要精力用于“常见实词”上。这种分法当然仅仅是为了实用,学生易懂,操作起来也并不困难:(1)所谓“基本词”,即指那些古今意义基本无变化的词,学生一望可知,故不必作为知识点去学,可以“排除”之。(2)“名称词”包括人名、地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如果说得细一些,就涉及王力先生在其《诗词格律》中为名词分出的十一小类: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对于这些词,窃以为高中学生只要了解即可,无须深钻(但我们决不反对学生对此进行深入地钻研),当也在“排除”之列。其中,如果遇到一些与文意密切相关的名词(如人事类),教师只要讲清楚,相信学生于理解上也不会有多大的困难。(3)“生僻词”较少,在文言文尤其是“浅易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小,阅读时可借助注释或查字、词典去加以了解,不要求掌握,也就可以不把它“放在心上”、“排除”在学习任务之外了。以上三类词,都不应成为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负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将它们轻卸一旁,将精力集中于常见实词的训练上。

3、联想法;

中某一实词的具体含义。如果在平时,尚可借助字、词典去查寻,但在无工具书的情况下(如考场上),如何推敲、确定词义?我们提出“联想法”,即:根据给出的单音节实词,推想出含有这个字(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节(一般应为双音节)词--宁可推想得多些,不宜过少--再从推想出的双音节词中挑选,以“可以带入该词所在语句使该语句得到最合理准确的解释”为一般原则,对挑选出的双音节词加以推敲,从而确定一个最佳的双音节词。进一步,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也可在此基础上,再推想出虽不含有原单音节实词(或字、语素),但与已推想出的双音节实词中的某一个在意义上有关联的新的双音节实词,以增加上述选择的命中率。如:

(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欲确定上三例中“节”的准确含义,可按照上述“联想法”推想:

节--竹节、礼节、节制、时节、节操、季节、骨节、节拍……。

经敲定,可定:(1)骨节;(2)季节;(3)节操。

但如要解释“增收节支”中“节”的含义,还须进一步推想:节制--俭省。“俭省”与。

“节制”关联较紧,合乎原成语“小语境”,可确定。

文言实词的学习是一个艰苦、细致的过程,需不断积累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我们相信,只要坚定信心,抓住实词训练这一重心,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很有希望的。

安徽省庐江中学语文组。

汪业煌。

201月26日。

[以实词为重心,抓好文言文教学(教师中心稿)]。

第五单元平移的方法

观察物体(1)。

上课时间:4月11日,累计课时:28。

教学内容:p41页,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学目的:

1.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际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会辩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根据指定视图摆出物体。

教学准备:学生每两人准备12块同样大的正方体木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例题的挂图。

聪明的小鸭用正方体摆成了以下几幅图。

二、师生探究。

1.数一数。

观察这三幅图分别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

2、摆一摆。

3看一看。

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这三个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图形?

3.画一画。

试着把自己看到的图形画在纸上。

提问:从正面看这三个物体的形状相同吗?都是什么样的?从侧面和上面看呢?

4.小结。

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看到的形状有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做哪几件事?

(2)指名回答题目中的两个问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明确题目要求。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不同的摆放要求。

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学习过程:

两人合作试着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出与例题相同的3个物体。

展示学生画的结果。比一比。

各自默读题目。

独立操作,观察,然后同桌检查。

让学生摆物体,连线,再回答问题。

观察物体(2)。

上课时间:4月12日,累计课时:29。

教学内容:完成想想做做3到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成的物体的观察,知道它对应的视图形状,知道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可能同也可能不同。

2.能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拼摆出相应形状的物体,培养学生冷静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教学重、难点:根据指定视图拼摆对应的物体。

教学准备:小正方体若干。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组织活动。

准备第3题的正方体。

老师进行评讲。

二.做第4题。

出示第4题。

老师归纳小结。

三.做第5题。

出示题目意思。

集体进行交流。

三.做第6题。

数图形的个数。

四,做思考题。

老师说说要求。

集体交流思考题。

四.全课总结。

问:今天我们主要练习了些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开始按要求摆分小组开始活动。老师巡视,进行指导。

学生观察第4题,指名回答。

学生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进行拼搭,让学生感知必须用4个小正方体才能搭成这样的模型。

学生独立数,再进行交流,必要时再用小正方体摆摆。

学生完成,老师进行巡视指导。

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做练习,帮助学生理解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2、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加强高效率的联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1、第一题:是通过给出实物图和相应的算式,让学生圈一圈,算一算,能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过程。让生交流第一小题后,再让生做第二小题。或让生独立完成。

2、游戏。(小组说加法算式)。

游戏规则:说得数是11的算式,就要把得数是11的算式如9+2、8+3等全部找出来;说9加几的算式,就要把9加几的算式如9+2、9+3等全找出来。学生除了说得数是11的算式,还可以说得数是12、13、14、15等的算式,还可以说8加几、7加几等的算式。该游戏应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3、找朋友连线。

先让学生明白小袋鼠和小猫为什么连起来了,知道得数相同的是朋友,然后再独立的进行找朋友连线。如果将这道题制作成卡片,在同学之间进行类似的找朋友游戏,可使学生觉得更有趣。

4、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口算,填写得数,再订正结果时,让学生观察、比较算式,初步体会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化,和也随着变化的关系。不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只要能有体验就可以了。

5、拔萝卜。

(1)引导学生看图(两只小兔正在用力的拔萝卜,一只小兔身边放着7只萝卜,另一只小兔身边放着4只萝卜。)。

(2)根据观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独立列算式,集体订正。

6、游乐场。

(1)来到游乐场,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提出哪些加法问题?同位互相说一说。

(3)指名说问题,大家一起解答。

一共有多少个学生?

一共有多少朵花?

一共有多少棵大树?

7、课堂小结:谈谈本节收获。

第五单元平移的方法

课题:观察物体(2-3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页。

教学要求:1.使学生通过辨认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立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观察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使学生在实际的拼搭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可以让学生猜测一下还没有看见的面的形状,再观察验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由2-3个小正方体拼搭成的立体,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观察多个小正方体拼搭成的立体。(板书立体)。

二、新授:

a、出示例题。

出示立体图。

你会从所搭立体的正面、侧面、上面来观察吗?(开始)。

同样摆出后两个立体,观察立体。

b、刚才我们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观察了三个立体的形状,你们发现没有,从正面看这三个立体,形状相同吗?电脑展示三个立体(从正面看,三个立体的都是由3个横摆的小正方形拼成)。

从侧面和上面看呢?(侧面看,三个立体的形状也是相同的,从上面看是不相同的)。

谁能来描述一下你从侧面看到的形状?(两个小正方形横摆)。

比较立体俯视图的异同。

c、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由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分别从它们的正面、侧面、上面去观察,观察大屏幕上三个立体的三视图得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可能是不同的。

d、假如我用四个小正方体拼搭成一个立体,从正面、侧面看的形状还是和刚才一样,但是从上面看的形状不一样,还可以怎么搭呢?(同桌合作操作,四人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讨论,大屏幕展示)。

三、巩固。

a、教师用模型摆放出立体,学生跟着老师的叙述摆放。

b、请同学们从立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立体,并且同桌相互说说所看见的形状。

c、交流。大屏幕展示,连线。

d、如果搭成右边的样子,从正面看,和刚才看到的样子相同吗?从侧面和上面看呢?(讨论,连线)。

2.完成教科书2-3页上的2-4题。

四、全堂总结。

通过我们这堂课的学习,进一步观察了由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认识了这些立体图形正面、侧面、上面的形状。我们还发现,这些由4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分别从它们的正面、侧面、上面去观察,得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可能是不同的。希望同学课后能自己动手搭一搭,观察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

1.小华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出了下面几个立体。

a.从正面看到是的有哪几个?从侧面看到这种形状有那几个?

b.从正面看到是的有哪几个?从侧面看到这种形状有那几个?

2.你能用几个小正方体搭出下面的楼房模型吗?

2.你能数出下面的立体各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拼搭成的吗?

3.两人合作,用4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

a.教师指导:(教师发出指令,教师演示)。

横着放3个,在你左边正方体的上面放一个;

b.教师发指令,学生操作。

1.横着放3个,在你左边第一个正方体的上面放一个;

2.横着摆2个,在你右边正方体的上面放一个,再在左边正方体的前面放一个;

3.横着摆3个,在中间正方体后面放一个;……。

c.教师摆出立体,学生说摆放过程。

注意小组交流和教师的纠正,在全班学生交流时,可以学生说,老师摆。

d.同桌操作,学生说指令,学生摆。

同桌两人互相操作,请两人小组在全班展示(用游戏的方式出现,可以老师摆出一个立体,一位同学看着立体发出指令,另一位同学不能看见立体,根据指令操作)。

4.下面的几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连一连。

板书:

教学心得:

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1、猜口形游戏(教师或请几名学生作单韵母的口形,学生猜)。

二、学习复韵母aieiui。

1、学习复韵母ai。

(1)、指导看图,根据学生的口语实践抽取“挨”字。

(2)、教师范读,学生观察口形。学生试读,同桌互观察口形。

(3)、指名读,读得好的当“小老师”带读。

(4)、出示“ai”的四声,小组合作学习。

(5)、小组竞赛读“ai”的四声。

2、学习复韵母“ei”

(1)、出示插图及韵母,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想想学习“ai”的方法,自己读一读,说说在读“ei”的时候,口形怎么变化?小组开火车读。

(3)、在语言环境中学习“ei”的四声,“丁丁的滑板车带上“ei”,你会读吗?自己边做手势边读一读。”“你知道有哪些字是读过ei的音?”

3、学习复韵母“ui”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自学“ui”及四声。

(2)、检查自学情况--“小记者行动”。由几名同学当“小记者”手持韵母卡片,分别“采访”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最后汇报。

(3)、说说“你知道有哪些字有“ui”的音?

三、巩固练习,拼读音节。

1、出示“来、每、回”,学生认读。

(学生小组讨论,每组派一名同学把生字卡片放在相应的房子里。师生共同评议)。

3、师:同学们真棒!帮字宝宝找到了家。如果你们能把字宝宝的拼音读出来呢,字宝宝会奖大家一个苹果。(出示音节)。

(指名拼读,读对的同学当小老师带读)。

4、游戏:“捉小鱼”。师:小河里有许多漂亮可爱的鱼儿,同学们想不想捉到呀!鱼儿可调皮了,你们要能够拼出它背上的音节,才能捉到它!各组派两名同学上来捉小鱼,我们比一比看哪一组是捉鱼能手。(让会读的学生带大家读一读)。

四、观察四线格中复韵母的位置及书写。

1、师:“aieiui”三位小朋友已经和小朋友玩了很久了,同学们能不能把它送回家呀?(出示四线格,学生观察复韵母在四线格的位置,说一说。)。

2、教师范写,学生练习书写。

五、小结回归,谈谈收获。

师:今天我们在拼音王国里玩得多快乐!能说说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文档为doc格式。

面积/单位及进率/应用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4、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猜测引入。

1、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

3、看来同学们猜测得出意见难以一致,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探究一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生拿出红色的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

2、指名回答: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3、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开动脑筋,发挥小组合作力量,动手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4、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5、师小结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二)知识迁移。

1、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提问两个问题:

(1)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决,进行汇报。

3、汇报交流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4、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三)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1、长度单位:两个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

2、面积单位: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三、实践应用。

1、练习填空。

1米=()分米1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完成83页“做一做”。订正时请学生说出想法。

3、改错:7平方分米=70平方厘米1800平方米=18平方分米。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面积/单位及进率/应用计算方法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重点、难点:

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教具:

有关的挂图、边长为一分米和10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猜想导入。

出示练习:1米=()分米1分米=()厘米。

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这几个问题都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练习这几道题,即复习了旧知识,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学生们都摩拳擦掌,准备新的挑战。

二、自主探讨发现规律。

(2)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边长1分米和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其实是同一个图形,只不过边长用不同单位表示而已。由于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让学生按上面的方法说一说1平方米=()平方分米。

让学生记忆面积单位的进率,反复读几遍,并能默写下来。

3、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探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三、激发欲望,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71页做一做第一题和7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说推理过程。

2、1平方米=()平方分米3平方米=()平方分米。

3、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巧妙激趣轻松识字

教学要求:

1、认识11个生字,其中“垂、柳、庄、果、楼、农、林、场、厂”9个字要求会写.

2、仔细观察图画,认识图上描绘的事物,并与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3、正确、流利地诵读词语,积累词语,体会乡村景色独有的美丽。

重点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其中9个。

2、感受乡村美景,激发热爱农村的感情。

教学准备:

1、生字卡、挂图。

2、利用假日去乡村,感受城乡之别。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指名说说到农村的收获。

二、学习新课。

1、指导看图。

2、指名说,及时点评。

三、学习字词。

1、边看图。边读字、词,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完成填空。

楼房垂柳庄稼翠竹。

池塘边的()公路旁的()。

田野里的()山坡上的()。

(3)练说。

池塘边的垂柳怎么样?

公路旁的楼房怎么样?

田野里的庄稼怎么样?

山坡上的翠竹怎么样?

(4)读句子。

(5)背课文。

四、画一画你心目中的农村美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出示生字卡,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生字,记清字形。

(1)学生质疑。

(2)师生共同解疑。

(3)小组合作交流。

(4)汇报学习情况。

三、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2、指名说,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4、优秀作业展示。

四、练习。

1、选字填空。

厂场。

()长农()()地工()。

操()()门广()球()。

2、读一读,连成线。

勤劳的楼房。

碧绿的庄稼。

清洁的竹林。

高大的小桥。

茂密的农民。

弯弯的池塘。

识字2。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17个生字,其中“牙、爪、且、令、兆、匀、示、句、未、末”10个生字要求会写。

2、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难点:

1、认识17个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其中10个。

2、养成仔细辨别,不写错别字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生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出示卡片。

气乐瓜目今北勺出。

二、教学新课。

1、发现。

(1)借助拼音自读字、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今天要学习的生字与熟字长得特别相似,小朋友们可要睁大眼睛看清楚,千万别弄错了。

2、探索与合作。

(1)再读字、词,想一想,生字与熟字有什么区别呢?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2)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

(1)指名读课文,注意:“爪、兆”是卷舌音,“令”是后鼻音。

(2)辨析字形。

出示生字卡:

气-乞乐-牙瓜-爪目-且今-令。

北-兆勺-匀出-击。

指名说说你分清了哪组字?

三、指导书写出。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2、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

填一填。

匀+()=匀(均匀)乞+()=气()。

今+()=令()气+()=汽()。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字词卡片。

2、选词造句。

二、教学新课。

1、教授学习方法。

(1)出示本课内容,借助拼音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及时正音。

(3)小朋友发现了什么吗?

(4)可以用上一节课“比一比”的方法来学习,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比较。

(5)自主学习,同桌交流。

2、检查学习效果。

(!)分组出示生字卡,指名说说你是怎么学习生字的。

(2)置疑。

(3)解疑。

(4)选词造句。

三、指导书写。

1、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书空。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3、优秀作业展示,师生评议。

四、课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北()巨()瓜()未()句()。

兆()臣()爪()末()旬()。

2、猜词游戏。

面积/单位及进率/应用计算方法

这局部内容是同学在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它也为同学在四年级学习的小数与复名数和与面积有关的应用题和在生活中解决与面积有关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同学观察、比较、笼统、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同学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重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难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教具:有关的动画课件。

过程:

一、激情引趣,猜测导入。

出示动画片,一个胖嘟嘟的小熊,可是它满脸愁容。

出示练习:1米=()分米1分米=()厘米。

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这几个问厘都是同学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练习这几道题,即复习了旧知识,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同学们都摩拳擦掌,准备新的挑战。

二、自主研讨、发现规律。

这个环节的设计充沛调动了同学的学习热情,以便继续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电脑出示小蟋蟀的家和屋里的地板即边长是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

1分米(10厘米)。

师问:小蟋蟀想装修它家的地板,你能告诉它地板的面积有多大吗?

出示边长是1厘米(地砖)的正方形。

1厘米。

设计这个问题,既让同学感知和比较了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在面积上的大小,同时又让同学通过观察想象,估计一下1平方分米里到底含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提问后,可以组织同学分组相互交流,体会并进行反馈。

进行电脑演示,1平方分米里含有100个1平方厘米。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小蟋蟀家到底铺多少块地转这个故事来验证1平方分米就是100平方厘米。100平方厘米就是1平方分米。明确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这样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和同学们相互研讨中很自然地突破难点。

三,激发欲望,巩固练习。

在这里我先向同学们挑战;问他们能不能协助老师解决一个难题,就是书上的想想填填。同学们自然非常高兴。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平方分米。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同学参与活动的热情,让他们亲自探索知识的形成并尝试胜利的喜悦,从而明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然后让同学接着做p101做一做并让同学说出推理过程,从而巩固新知。

1、1平方米=()平方分米。

3平方米=()平方分米。

2、1dm2=()cm212dm2=()cm2。

3、100dm2=()m2400dm2=()m2。

100cm2=()dm2900cm2=()dm2。

四,反思体验,归纳总结。

让同学自身总结这节课到底有什么收获。并从小蟋蟀铺地砖这一小故事体会出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它不只来源于生活,还适用于生活。

以上设计均在新课标指导下布置的,新课标中提到数学要遵循同学的认知规律,强调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实际问题笼统咸数学模型。象本课中布置的小蟋蟀铺地砖这一小故事和小熊带来的复习题,这不只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还让同学充沛体会出数学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了解了数学的社会价值。

巧妙激趣轻松识字

《小马过河》是第三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文章篇幅长,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我们可以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语言。

一、抓住联系,训练语言。

本文出现的事物较多,相互间有联系。如果学生了解事物的联系,就便于理解文章的内容。为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后,出示一道填量词的练习:

一()马棚一()磨坊一()松鼠。

一()老马一()小河一()大树。

一()小马半()麦子一()老牛。

学生完成练习后,让学生结合课文说说这9种事物的联系,教师用笔连接相关联的事物:

这样由读到说,说了再读,有力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同时学会了正确用词,把握了这课文内容。

二、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这个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小马,还有老马,老牛伯伯、松鼠。这些“人物”的语气、语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老马是“妈妈”,说话该用亲切的语气。老牛伯伯是老一辈,朗读时声音要粗,语气稳重。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时讲的话,语气要急切。小马天真、有礼貌,读时要用适当的语气表现出来。指导朗读时,这些都要向学生说清楚。另外可以根据事物出现的先后,用幻灯或彩色图片展示事物,组成一幅图画,边展示边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教师要加强范读,给学生提供范例。接着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样训练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故事中蕴含的美。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记住老马、小马、松鼠、老牛的话,并想象当时的情境,进一步领悟“人物”的身份不同,说话的表情、语气也不同,然后鼓励学生加上动作和表情,把课文的对话“表演”出来。这样做,既能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又能激发阅读的兴趣。

三、引导思索,突破难点。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