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教案全册备课大全(23篇)

时间:2023-11-16 12:40:11 作者:笔舞 数学三年级教案全册备课大全(23篇)

教案的评估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评估可以了解教学效果和改进之处。小编整理了一些有关三年级教案的经典案例,供大家参考学习。

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认识东西南北方向

2课时 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

3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初步理解了周长含义,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直观的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小组合作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能力。

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空间观念。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长方形周长算理的理解。

一、创景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花坛美丽可爱,吸引了好多同学的视线,有的同学禁不住要进入花坛欣赏花草,那样会损害这美丽的景色,为此,我们学校打算给他围上护栏,护栏每米8元,需要多少钱呢?如何来算呢?要是一个正方形花坛,你会算吗?(出示课件图画:长方形花坛实物图)(学生齐答)

结果: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钱数。

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自主探究,归纳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小结巩固

师: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来算呢?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自主探究

(一)忆一忆(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图形的周长,看屏幕,谁知道他们的边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长?(课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举手回答)

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围成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教师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

(二)试一试(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吗?(出示课件: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结果:有三种方法。

(1)6+4+6+4=20(厘米)

(2)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3)(6+4)×2=20(厘米)

3、师:这几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小组讨论)(讨论出结果之后出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讨论结果:“6”表示长方形的长,“4”表示长方形的宽,“2”

表示两条相等的长边和两条相等的宽边,“20”表示周长。

由此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教师板书此公式)

(三)展一展(拓展应用)

1、师:我们学习了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出屏幕上一边靠墙,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护栏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探讨)

探讨结果:院子护栏周长=(8×4)—8=24(米),因为院子一边靠墙不用护栏,所以要减去一边的长度。

2、师:同学们如果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那么新得到的图形的周长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吗?请看大屏幕,你能算出这两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研讨)

研讨结果: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三、小结巩固

1、周长是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事先准备一个小镜子夹在一本书里,然后说:“老师的书里夹了几张伟人的照片,谁想来看一看?但是看完的同学不能够说出来。”

问:你看到了什么?在镜子中看到的是谁?你想到什么?

揭示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学习新课。

1、引导谈话:

老师演示:把镜子放在“王”字的上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放在一半的蝴蝶图形上面,你又看到了什么?

问:和原来的图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从镜子中看到的图象是一个什么图形?哪一条线是它的对称轴呢?

3、是不是所有在镜子中形成的图象都是一个对称图形?观察图3,你发现了什么?

在镜子中看到的数字和实际中的数字是相反的,但是形成的图形也是对称图形。

4、运用这个原理,你能想到什么?用镜子观察物体时需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镜子有什么作用?它能帮我们做什么?你能用镜子做哪些事情?

在学生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完成18页第1题:

从镜子中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正确地进行判断:镜子中的图象和实际的图象是相反的,并是对称的。

1、第2题:

把镜子放在一个对称图形的适当的位置,使你仍然能看到图的全部。

小组讨论,把镜子放在哪里合适?为什么?

实际上镜子放在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上就可以了,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

(二)拓展练习:

从镜子里反射的时间有什么特点?

实践操作:从镜子中观察一个钟表的时刻:5时整。镜子中的时刻是7时整。

再让学生观察一些这样的时刻,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其中的奥秘。

四、全课总结。

本课你学到了什么?小小的一面镜子中蕴藏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班里展览。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1、称物品,认秤。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下面两样物品称出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

2、贴标签。

以给商品贴上质量标签的游戏形式出现,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3、补标签。

教师创设情境:“下面这些物品和动物的质量标签上的质量单位漏写了,你能把它们填补完整吗?”学生用不同的手势表示“千克、克、吨”,集体完成,并请学生陈述自己的理由。

4、比较下面物品的轻重。教师用第3题中单纯的式子变为比较两种标明质量的物品轻重,吸引学生参与。

复试。

1、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理解图意;尝试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8题。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同桌交流。

4、第9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能有:10克10克地称5次;先称30克,再称20克;先称2个20克,再称10克等。

6000克=()千克3g=()g。

4吨=()千克6000t=()g。

4千克500克=()克3吨70千克=()千克。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第11题。这道思维训练题蕴含着代换的数学思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梨子摆一摆,增强直观性。解题思路是:3个苹果和3个梨合起来刚好和9个桃子一样重,所以1个梨和1个苹果应和3个桃子一样重。学生若有其他的合理想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1.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计算,理解竖式乘法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依据新教材特点,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写出算式并交流,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算法。

3、通过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共同寻找、自主探究、体验,掌握数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三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笔算乘法(教材第49页例2及第50页练习十一第1~2题)。

1、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认真细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78×11=33×21=24×12=14×12=(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上面这几道计算题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较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揭示课题:笔算乘法(进位)。

新课讲授。

1、导入:仔细观察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大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2、例2: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师: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引导学生列式:48×37=。

3、各组讨论:怎样计算48×37。

师: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4、组织交流。

师: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1)48≈5037≈40。

50×40=20__。

大约20__盒。

(2)40×37=1450。

8×37=2961450+296=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3)48×30=144048×7=336。

336+1440=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4)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5、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给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师:先用个位的7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个位对齐,计算中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再用十位上的3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6、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计算方法: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去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3×34=782。

54×29=1566。

47×62=2914。

78×82=6396。

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课堂小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数学书第51页练习十一第6—7—8—9题。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进位)。

例2: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1、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2、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3、 使学生能够应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4、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1、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3、 能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口算乘法中的进位口算

2、 口算除法中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

3、 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7课时

:第1~2周

小树有多少棵

p2~p3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挂图、数字卡片。

一、 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二、 探索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20×3=

4、讨论算法。

20+20+20=60 2×3=6,20×3=60

5、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20×3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互相交流20×3的计算方法:2×3=6所以20×3=60

6、教师再提哦出问题: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己完成,最后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

三、 拓展应用:

1、 3×2 5 × 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做完后在全班交流自己发现的计算规律,说法可以不一致,只要意思正确,教师都给予肯定。

2、完成p2第3题,做完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 1~2 学生独立完成。

第一题先认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再解答。

第二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第三题前两问可让学生先讨论怎样算,然后再做。最后一问有开放性,学生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游戏的规则,并演示几次,让学生明白玩法后,再互相进行游戏。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学得怎样?

p4~p5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挂图、幻灯、小黑板。

一、 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

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 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1、借助“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进一步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友好合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机会,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家庭环境较好,购物的生活经验较多。因此,很适宜在本节课里开展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购物”游戏活动。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里?(轻松自然的谈话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新课

1、创设情境。

师:我们的老朋友智慧老人、淘气、笑笑、还有机灵狗也趁休息的时间出去旅游了,想知道他们去哪里旅游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情境图)

2、学生观察情境图,开展数学游戏。

师:你们瞧,他们到了哪里?在干什么?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森林食品店里食品的名称及相应的价格,并说说笑笑、机灵狗想买什么。)

师:哦,笑笑、淘气他们玩累了,也饿了,想买东西吃。哪位同学自愿来当这个森林食品店里的服务员,为他们来服务呢?请另一个同学来扮演顾客,买东西。

(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

师:下面,我要请我们班上的每个同学都来参加这个游戏。同桌两个人,一人扮演顾客,另外一人扮演服务员。听清游戏规则:每人都有5分的基础分;“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一分;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自己失误的指控是错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加1分,“顾客”扣1分;在事先规定到第一家商店“森林食品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荣获“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的荣誉称号;在第二家商店“纪念品商店”里,同桌两人可交换角色,重新按游戏规则计分、评比。

(课堂总结,评选“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并让获奖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我把较为生硬的问题情境设计成学生之间互动的数学游戏,把课堂变成商店,把学生变成顾客或售货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相当高。学生在游戏中既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容重新组织数学活动,采取儿童喜欢的游戏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在熟悉的购物活动中复习小数的加减法、比较小数的大小,不但达到了知识领域的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但整节课仅有一个数学活动,略显单调和乏味,另外,活动的规则也过于繁琐。

三年级数学备课教案例文

教学内容:p28页例题和“试一试”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1、结合“电-”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在自我探索和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体会合作交流的意识。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电脑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

16×1112×1432×21。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你是什么想的?

2、想想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它,并掌握它。

2、教学例题:

出示主题图:观察图,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列出算式:

板书:21×26或26×21。

a、先估算结果。

解决:这个电-大概能坐多少人?够500人坐吗?

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b、探索笔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在上节课内。

容基础上,只是多加了进位,在全班汇报,教师把计算过。

程展示于黑板。

引导学生将所有的计算过程进行比较,特别是书上。

出现的三种,比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书写竖式:

强调:a、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

b、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比较书上3种算法哪一种简单、方便。

三、习题巩固。

1、课本28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算法多样,但至少有一题要用竖式。

2、课本29页练一练1独立计算,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学生做练一练第4题,后提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啊?

生:用完水龙头,马上关好水龙头。

4、组织学生做“练一练”第6题,小组讨论,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课本第52、53页内容及相关的练习。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的意义,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能正确地进行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互换。

3、能计算经过的时间。

4、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24时计法和普通计时法的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互换。

计算经过的时间。

多媒体、学具钟、小黑板。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9时的钟面)。

师:这是几时?这个时刻老师可能在做什么?

生1:我猜老师可能在上课。

生2:我猜老师可能在批改作业。

……。

师:大家都猜得不错,那为什么有些小同学会猜得不一样呢?

生:有的说的是上午的9时,有的说的是晚上9时了!

师:一天中有几个9时?

怎样表示才能把两个9时分清楚,不造成误会呢?

教师板书:上午9时晚上9时。

师:为了把一天的时间记录得清楚明白,广播、电视、邮电、交通等部门采用了另外一种记录一天时间的方法,就是24时计时法。

板书课题:24时计时法。

二、质疑探究、学习24时计时法。

师:看着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什么是24时计时法?

生2:24时计时法有什么用?

生3: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师: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1、体会一天有24小时。

师:一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学生各持己见)。

师:你们喜欢看春节联欢晚会吗?0点的钟声是什么时候敲响的?

师:对,晚上12时,既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

从晚上12时到晚上12时是一天。

教师拨钟面演示,学生边观察边数:晚上12时……。

师:现在几时?

生:中午12时。

师:时针走了几圈?

12小时。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圈:晚上12时中午12时12小时。

接着演示板书:

第二圈:中午12时晚上12时。

师:一日有几个小时?

1日(天)=24小时。

师:一天有24小时,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就是24时计时法。

2、体会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师:24时计时法是怎样的记录一天的时间呢?

多媒体出示钟面:晚上12时记为0时……下午1时记为13时,……晚上12时记为24时。

3、小练(用小黑板出示):

把下面的时间进行分类。

(1)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相同点:凌晨、上午、中午时数相同。

不同点:下午、晚上的时数不相同。

互换方法:下午、晚上的时数加12就是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数。

24时的时数减12就是对应的普通计时法的时数。

4、应用。

(1)把下面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

凌晨3:40()中午12:00()。

下午1:00()晚上7:30()。

(2)把下面的时刻用普通计时法表示。

1:20()12:00()。

14:00()16:30()。

三、求经过时间。

出示例题:从上午8时到11时,经过了()小时(课多媒体演示)。

四、口答(多媒体演示)。

1、选择填空。

小赵去看一场电影,电影从15时放到()。

(1)9时(2)17时。

(3)9小时(4)17小时。

2、从6时到12时经过()小时。

3、一个展览馆每天8:00开馆,17:00闭馆,每天开放()小时。

4、许老师今天上午7时进学校,到下午4时离校,许老师今天在学校多少时间?(课多媒体演示)(比较解法)。

五、聪明题。

2、爸爸21:00上夜班,工作8小时,第二天几时下班?

六、总结交流。

1、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你还有疑问吗?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上午9时晚上9时。

24时计时法:9时21时。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1、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和吨的质量观念。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和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3、初步经历质量单位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本校的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父母大都没有时间辅导孩子,镜子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是他们是否能去认真仔细观察镜子中的学问呢?要以此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去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更有趣味。

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1、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2、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3、使学生能够应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4、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1、竖式计算(5分钟)。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很投入,我们来小试一下伸手,看看你能用竖式准确地解答这题吗?

24×1244×21。

师:你想提醒同学做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吗?哪容易错?

生:注意第二步一定要错位,别算错了。

2、密码门(3分钟)。

生:密码是第二步算错了,23应该错位写,因为它表示230,3写在十位上,2写在百位上得299。

……。

师:你们眼力真好,一下帮淘气解决了问题,谢谢你们!赶紧进他家吧!

[设计意图]设计的练习,既让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获得了提高,又克服了学生在新课后的疲倦感,课尽趣依浓。

3、总结(2分钟)。

师:淘气的家真漂亮啊,今天真高兴,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竖式方法。

生2:我知道了用最简洁、方便的方法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师:什么方法?)用竖式计算。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很高兴大家今天有这么多收获,下课!

(总结,让学生在交流收获的过程中,了解竖式计算的重要性。)。

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个9时的钟面)。

师:这是几时?这个时刻老师可能在做什么?

生1:我猜老师可能在上课。

生2:我猜老师可能在批改作业。

……。

师:大家都猜得不错,那为什么有些小同学会猜得不一样呢?

生:有的说的是上午的9时,有的说的是晚上9时了!

师:一天中有几个9时?

怎样表示才能把两个9时分清楚,不造成误会呢?

教师板书:上午9时晚上9时。

师:为了把一天的时间记录得清楚明白,广播、电视、邮电、交通等部门采用了另外一种记录一天时间的方法,就是24时计时法。

板书课题:24时计时法。

二、质疑探究、学习24时计时法。

师:看着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什么是24时计时法?

生2:24时计时法有什么用?

生3: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师: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1、体会一天有24小时。

师:一天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学生各持己见)。

师:你们喜欢看春节联欢晚会吗?0点的钟声是什么时候敲响的?

师:对,晚上12时,既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

从晚上12时到晚上12时是一天。

教师拨钟面演示,学生边观察边数:晚上12时……。

师:现在几时?

生:中午12时。

师:时针走了几圈?

12小时。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圈:晚上12时中午12时12小时。

接着演示板书:

第二圈:中午12时晚上12时。

师:一日有几个小时?

1日(天)=24小时。

师:一天有24小时,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就是24时计时法。

2、体会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

师:24时计时法是怎样的记录一天的时间呢?

多媒体出示钟面:晚上12时记为0时……下午1时记为13时,……晚上12时记为24时。

3、小练(用小黑板出示):

把下面的时间进行分类。

(1)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相同点:凌晨、上午、中午时数相同。

不同点:下午、晚上的时数不相同。

互换方法:下午、晚上的时数加12就是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数。

24时的时数减12就是对应的普通计时法的时数。

4、应用。

(1)把下面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

凌晨3:40()中午12:00()。

下午1:00()晚上7:30()。

(2)把下面的时刻用普通计时法表示。

1:20()12:00()。

14:00()16:30()。

三、求经过时间。

出示例题:从上午8时到11时,经过了()小时(课多媒体演示)。

四、口答(多媒体演示)。

1、选择填空。

小赵去看一场电影,电影从15时放到()。

(1)9时(2)17时。

(3)9小时(4)17小时。

2、从6时到12时经过()小时。

3、一个展览馆每天8:00开馆,17:00闭馆,每天开放()小时。

4、许老师今天上午7时进学校,到下午4时离校,许老师今天在学校多少时间?(课多媒体演示)(比较解法)。

五、聪明题。

2、爸爸21:00上夜班,工作8小时,第二天几时下班?

六、总结交流。

1、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你还有疑问吗?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普通计时法:上午9时晚上9时。

24时计时法:9时21时。

小学数学三年级集体备课教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估算、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理解算理的过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体验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多媒体课件、答题纸。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小红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妈妈一起来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想法出发,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预设生:一共花多少元?

师:这也是小红正在思考的问题。(课件出示)你们能解决吗?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算式,师板书24×12。

师: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那像24×12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1、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出实际得数。

师:大约一共花了多少钱呢?你能估算一下吗?

(1)预设3种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数。

生1:把12估成10,24×10=240。

请学生思考,这个240是估大了还是小了?(小了)为什么?

学生说想法,课件演示帮助理解。

24×2=48240+48=288。

生2:把24看成20,20×12=240。

师:也是240元,这次,又少计算了哪一部分呢?

学生口算4×12=48,240+48=288。

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

课件演示20×10=200这部分,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还要计算哪一部分?

(2)回顾口算过程,为笔算作好铺垫。

请学生回想一下口算的过程,是怎样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钱的,以这种口算方法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请同位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变成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2、笔算。

请学生结合着口算的过程,试着用竖式的形式来计算24×12=?

请学生先独立试着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竖式。

展示学生出现的几种竖式,全班交流、完善:

预设生1:3个竖式。

预设生2:一个竖式,有+号,240后面写0。

预设生3:一个竖式,无+号,240后面无0。

学生讨论优化竖式。(重点讨论“+”和“0”的去存问题。)。

3、梳理过程。

(1)课件演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先计算两本书的价格,用个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接着计算10本书的价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这个24的位置决定了它表示的是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后面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最后把它们(加起来),计算的就是12本书的价格了。

【设计意图:结合着12本书,学生理解算理。动态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掌握算法。】。

请同位互相说一说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然后请在探究中写错竖式的学生再计算一遍。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内化的一个过程。】。

(2)师生共同板书,梳理算法,加深理解。

现在没有了书,我们再一起把这个笔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学生说教师板书竖式。

(3)比较优化方法。

请学生对比口算过程和笔算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理由。

当我们在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时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计算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用竖式计算更简便一些。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用竖式的形式计算14×22=43×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题不在多,重点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如果小红下次买18本书,每本书24元,又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课下动脑筋好好研究研究。

三年级语文备课教案

(一)简介李时珍。

教师谈话简介李时珍。李时珍是明朝的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的一生成就很多,他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研读过八百多种医药书籍和有关资料,为了考察访问,采集标本,行程一万余里。他编写的《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

(二)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体会出“严寒酷暑”在本课中的意思为李时珍无论在非常寒冷的冬天,还是非常炎热的夏天,都在赶路,都在爬山,都在采药。

(三)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崇高精神。

疑难病症——疑: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病因不明很难医治的疾病。

世代行医——行:实际地做。祖祖辈辈当医生为人治病。

本草纲目——世界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全书共52卷,记载药物1892种,药方11096个,药物形态图1160幅。先后被译成拉丁、法、日、朝、德、英、俄等10余种文字,流传全世界。

病情所收的钱。

(四)作业。

1、书写生字及词语。

2、熟读课文。

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总汇六

6、练习八(1)教学内容:p.87-88练习八1-6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见的面积单位,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2、通过一些具体事例,灵活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并在这过程中,加强面积与周长的比较,提高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87-88练习八1-6,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一、你能估计出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吗?1、指导学生读懂题目意思:(1)是用估计的方法(2)要分别得到“周长”和“面积”两个方面的答案。2、学生自己尝试并与同桌交流。3、在估计完后,允许用测量的方法再来量一量,算一算,以验证自己的估计的结果是否合理。全班交流:(1)你是用什么方法估计的?结果是多少?(2)和计算的结果差距大吗?主要原因在哪里?(3)你认为要有比较正确的估计结果,要注意什么?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1、老师举例:一()吴老师说:一棵吴老师、一箱吴老师、一条吴老师……学生大笑。笑完了问:你们为什么笑?生:想象一下具体的形象,觉得很好笑。2、指出:单位名称如果合适的话,是不好笑的。但往往是一些不合适的单位名称给人很好笑的感觉。做这类题一定要想清楚具体的表象,来判断自己做对了没有。3、(1)课桌长106()。用手比画具体的长度,问:其他的长度单位合适吗?也比画一下。(2)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用手比画邮票一般是多大的?填出6平方厘米后,问:面积是长乘宽的结果,可能这张邮票是长3厘米、2厘米,画出具体的大小,看它是不是和你印象中的邮票差不多大。(3)一座塔高36()指出:塔类似于高楼,它们都用米做单位。(4)一个房间地面的面积是14()指出:房间的面积一般用平方米。在教室里找出一块大约是14平方米的地方,让大家感受究竟有多大,是不是和家里的房间面积差不多。三、算出下表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多媒体出示插图(1)交流的时候要让学生说清楚用的计算方法和单位名称。(2)并用手分别做一下找周长和面积的动作,体会到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四、一张方桌,桌面的边长是80厘米。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问:要求这块玻璃的大小,其实就是求什么?五、下图是一块长42米、宽35米的长方形苗圃。(1)这块苗圃有多大?问:“多大?”说明要求的是什么?(2)在苗圃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问:“篱笆的长”指的是什么?分别求一求。六、下图中每一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能说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学生先独立数,数完后交流。如果发现有数错的就提醒学生:不满1格的当成半格的来数,2个半格当成1格。像最后一题,格数比较多,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为什么?(发现:这些图都是轴对称图形,正确找到一半之后,也可以不继续数,而直接乘2。)试一试,用线划出它们的一半。七、课堂总结八、作业:练习八2、4、57、练习八(2)教学内容:p.88-89练习八7-10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见的面积单位,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2、通过一些具体事例,灵活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并在这过程中,加强面积与周长的比较,提高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88--89练习八7-10,用铅笔进行自学练习,书上不好填写的做到自己的预习本上。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用一根铁丝正好围成下面这这个长方形(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把这根铁丝拉直再围成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读题后问:这根铁丝的.长度和长方形的什么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怎么解答?2、有一个正方形边长是4米,它的周长是多少?面积呢?能不能说: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相等的?为什么?3、一块菜地长36米,宽24米。菜地的中间留了宽2米的路,把菜地平均分成了四块。你能算一算每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吗?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图,从2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二、指导练习:1、多媒体出示练习八7(1)图中白菜地和萝卜地的面积相等吗?它们的周长呢?(2)同桌之间先讨论一下,再全班交流,说清楚判断的理由。(3)感受:周长相等,面积是不一定相等的。2、练习八8:下面两个图形都是用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先猜一猜,再求出它们的周长。(1)读完题后马上能判断的是:面积相等,都是8平方厘米而周长要数一数之后才能知道,分别是:12厘米和16厘米(2)感悟:面积相等,周长不相等。3、练习八9:同桌合作,用1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并把每次摆的情况填在下表里。多媒体出示问:通过这几种情况,你有什么发现吗?4、和你的同学一起完成下面的测量和计算(1)计算《中国少年报》的面积(2)计算教室地面的面积指出:在测量过程中,为了计算的方便等因素,我们可以适当地调整,如教室长7米20厘米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说成是7米,而没有必要说成是72分米或是720厘米。三、思维训练:1、思考:(p.89)思考题,讨论完成2、教学“你知道吗?”四、课堂总结五、作业:练习八10

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1、课题“森里旅游”。

2、出示挂图(课本插图)。说明“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营造氛围。

二、活动形式。

把“森林旅游”的购物活动组织成同桌之间的数学游戏。其中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个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这里有两幅(二种情境),当购物地点从森林食品店转到纪念品商店,两人也随着对换角色。

三、活动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由顾客提出数学问题。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并由服务员解决这些问题。

2、“服务员”、“顾客”都应该加强角色意识,讲究服务态度,讲究礼貌,言语文明。

3、教师巡视,帮助组织活动,注意保持课堂秩序。

四、活动过程。

1、出示两张情境挂图。

由于教材上的插图没有注明物品名称。所以,先根据图形形状给物品标上名称。

2、宣布活动规则。

(1)每人有5分的基础分。

(2)“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这里的满意包含礼貌用语。

(3)“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1分。

(4)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失误的指控是错误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额外加1分,同样,“顾客”应该扣1分。

(5)在事先规定到每家商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获“优秀服务员”或“诚信顾客”荣誉称号。

3、发放记分表。

4、活动开始。

同桌同学面对面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进行巡视,加强课堂组织、辅导部分学生。

为增强游戏活动有序而正确地进行,提高准确性,可引导(或准许)学生在活动开始时,先各自记录所要提出的问题,从易到难。然后再把问题向对方提出,要求对方解决。这样也便于检查谁对谁错,从而进行正确地评分。

5、活动小结。

(1)各小组汇报最后得分情况。

(2)评出“优秀服务员”和“诚信顾客”。

(3)小组提供富有新颖的问题,让大家共同分享,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

(4)分析。总结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领悟什么问题用估算解决,什么问题可以用口算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用笔算解决。

五、实践活动。

课本第15页的“实践活动”。

这里的第1题,第2题是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与“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开支情况”的实践活动。

要求:

1、按课本要求记录“生活中的小数”。

2、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并分享实践活动的初步经验与良好的情感体验。

3、用数学日记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数”独特的发现或对调查现状的感受及节省开支建议。

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二、探索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20×3=。

4、讨论算法。

20+20+20=602×3=6,20×3=60。

5、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20×3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互相交流20×3的计算方法:2×3=6所以20×3=60。

6、教师再提哦出问题: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己完成,最后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

三、拓展应用:

1、3×25×46×7。

30×250×46×70。

300×2500×46×700。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做完后在全班交流自己发现的计算规律,说法可以不一致,只要意思正确,教师都给予肯定。

2、完成p2第3题,做完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1~2学生独立完成。

第一题先认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再解答。

第二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第三题前两问可让学生先讨论怎样算,然后再做。最后一问有开放性,学生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游戏的规则,并演示几次,让学生明白玩法后,再互相进行游戏。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学得怎样?

小学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

一、教学内容:

p2~p14。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2、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3、使学生能够应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4、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

1、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3、能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1、口算乘法中的进位口算。

2、口算除法中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

3、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五、课时安排:

7课时。

六、教学进度:

第1~2周。

小学数学三年级集体备课教案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淇淋,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淇淋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补充p2。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