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课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热门16篇)

时间:2023-12-04 08:09:45 作者:LZ文人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提供教学材料和资源的选取。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不同学段和学科的教学计划,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教学计划的编写和执行。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那些材料。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又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改写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要理解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自学辅导法。

录音机、录相带。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l)、2(l)、(2)、(3),并口头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又是谁讲的呢?(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带入到学习课文的氛围中。)。

2、创设情境,用音乐烘托气氛。

用假设把学生带入志愿军战士的行列中,让学生通过“我们”去体验和表达志愿军的情感。

(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录音起)好像现在我们就是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志愿军战士了。

二、引读、导读、朗读,学习第一自然段。

1、感情引读,了解段意。

2、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这一段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3、感情导读,理解内容。

(1)出示导读问题:

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

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一样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

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启发学生通过读书,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投影出示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联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

指导朗读这句话,在朗读中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强调“多少"读重音,体会连用两个“多少"对表达感情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般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板书:洗补衣,几夜不眠;

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

(3)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理解“雪中送炭":本义――比喻义――在课文中的意思:在我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处于困境,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朝鲜亲人给我们送来了打糕,送来了关心、帮助、支持,送来了慈母般的温暖、战胜敌人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

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

3、感情朗读,填表小结。

明确表内要求,根据内容填表。

自然段人物事情所付出的(代价)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1大娘洗衣服几夜不眠我们对朝鲜中朝人民。

2送打糕昏倒路旁亲人的感激之间伟大。

3救伤员失去孙孙和不舍之情的友谊。

小结学法,指导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三、小结第一自然段的学法。(投影)。

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了解段意:(问题: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再读课文,品析词句,理解内容:(抓重点词句)。

感情朗读,体会感情,填表小结。(了解本段内容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运用学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检查自学,及时反馈矫正。

注意听导语(只说一遍),根据导语读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

小金花是在什么时候听到妈妈牺牲的噩耗的?

听到噩耗后,同志们和小金花有什么反应?

当我们回忆起大嫂为我们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充满感激地对大嫂说:……。

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如此刚强的小金花今天怎么哭了?这眼泪说明了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和“同归于尽”。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联系课文理解“深情厚谊”和“代价”,再理解“这样高的代价”。

检查填表情况并小结。

看表思考:这三个自然段除写法相同外,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却表达了同一个中心――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赞颂了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注意学习作者是如何紧紧围绕中心来写的。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反复诵读,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引读激情,体会感情。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4——6自然段,完成课后题1(2)、2(4);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完成课后题3。听写词语,指导背诵。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二、听写词语。

三、学生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1、导读激情,表达感情。

引导思考:“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在这里表达了我们的什么心情?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2、分人轮读第四、五、六自然段。要求:

朗读者读出感情(边读边具体指导);

听者认真听,听后交流从朗读中听出了什么样的心情。

3、感情范读,内化感情。

伴随播放的列车汽笛声、轰鸣声范读,要求:闭眼倾听,感受情境,品味词句,内化感情。

4、思考:第二部分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

5、总结全文,回读课题。

回顾全文,归纳中心:本文以志愿军的口吻,生动地记叙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联系写作,掌握写法:

知道中心确定之后,要紧紧围绕中心来写。

回忆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来写的。

6、回读课题,回应感情:

每当我们想到朝鲜亲人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每当我们想到那些离情深重的日子,我们都会想到慈祥的大娘,可爱的小金花和顽强的大嫂,让我们再深情地喊一声吧:“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补衣几夜不眠。

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

救伤员失去孙孙伟大友谊,鲜血凝成。

小金花救老王妈妈牺牲。

大嫂挖野菜身受重伤。

课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课文解读。

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回国时,同朝鲜人们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最后抒发感情,用反问作结。这部分是教学重点。每个自然段分别具体介绍了一位人物的感人事迹。这三个自然段用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感人事件,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后三个自然段)描写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动人场面,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深情。

课文的语言感情真挚强烈,抒情性强,通俗易懂。

1、紧紧扣住“情”,以读体会“情”。教学中,应抓住课文以事感人,借事抒情,以情动人的特点,以“读”为突破口,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中,懂得“亲人”的含义及分量,比较准确地把握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可以教师的范读激起学生的情感,初步感受中朝人民的友谊。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抓住动情之处,通过朗读,品味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浓郁的感情、洋溢的情义中去感受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指导朗读时,可以借助课文的插图和有关的录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配乐朗读。值得注意的是,课文中有不少抒发感情的反问句,要注意通过比较性的朗读体会它们的意思与作用,切忌用较多的时间进行分析讲解。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四组里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描写了xx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与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是本课乃至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

对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学生于上学期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时已有了解,同时,在此课学习时也拓展了解了邱少云、黄继光等多位烈士的英雄事迹,学生对于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作的牺牲已有所感悟。所以本课应引导学生回顾这些课文及资料,把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迁移到新课的学习中来,以便更好地感悟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情谊。

这学期是学生进入高年段的第二个学期。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在阅读中,他们基本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还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由于本篇课文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事,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他们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他们感悟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仍不强,需教师适时指导。随着经验的累积,他们也懂得如何搜集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其实,这些方面的能力学生在上学期已初步形成,在这学期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代价”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合理想象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继续训练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悟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进而进行国际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志愿军与大娘之间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入情入境地朗读;领悟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五、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

六、课前准备。

(一)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并搜集相关资料。

七、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观看“朝鲜人民送别志愿军的宏大而感人的画面,揭示课题,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等文献资料,图片资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明确目标。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悲壮气氛,体味“似海深”的伟大友谊。

鼓励学生在组内交流学习收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三、读中悟情,以情品读。

1、鼓励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最令人动情的片断,用笔画一画,圈一圈,哪句话,哪个词让人感动?为什么感动?找出最令人的片断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个人的感觉、体验、理解各不相同,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学生各抒己见。交流内容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可以交流“大嫂”一段,也可以交流“大娘”、“小金花”一段,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

重点交流以下几个问题:

大娘一段:

(1)品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永远不会。”通过品读感叹句、疑问句、设问句,三种不同的句式,深刻领悟“志愿军战士”与“大娘”的“母子般”的深情。

(2)指导学生理解“冒”、“穿”、“丢下”、“唯一”几个词语的含义,感悟大娘为救志愿军战士忘我的,无私伟大的品格。

(3)指导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意,我们怎能忘怀?”明确句子的含义是“怎么也不能忘怀?”体味志愿军战士与大娘之间的刻苦铭心的真挚情意。

小金花一段:

(1)品读“小金花,不要哭了……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感悟志愿军战士与小金花之间的“父女般”的真情,体味亲人生死离别的悲壮。

(2)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理解“跺”、“抽动”、“狠狠”几个词的含义,入境体验小金花的刚强性格,及对侵略者的仇恨心理。

大嫂一段:

指导读“您为我们付出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理解句子的含义,感悟大嫂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的“姐弟”深情,大嫂的爱是付出的爱,无悔的爱。

在交流过程中,以“情”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觅情、悟情、品情。以“情”为基调,自读、品读,并适时引导学生在动情之处背诵,积累,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四、读中诵情,想象创造。

1、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入境体验列车启动时,志愿军战士的内心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似鸭绿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浓浓真情。

2、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与想,分别后的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娘、大嫂是如何传递这种伟大的友谊的?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对感人至深的告别场面,你又有何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等多种形式,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小编导语:《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下面是本文的教学设,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体会重点词语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典型事例表现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体会写文章要选取典型材料。

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写批注体会,在交流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教学重点:从具体内容中感受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和亲人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交流对亲人的认识,明白普通意义的亲人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人。

3、指导朗读课题,重读“亲人”

刚才读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见解,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 、师:仔细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提醒学生可以用勾画相关语句,在旁边写批注感受等方法。

2 、学生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体会感动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学习)

l 生读“大娘送打糕”部分谈感受

理解’雪中送炭”。

师:作者通过怎样的叙述表达感情的?(叙事抒情)

l 生读句子并谈体会(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个地方让我感动,因为大娘为了救志愿军伤员失去了自己的小孙孙。

师:但即便如此,当敌机呼啸而至的时候,大娘却坚定地背起了伤员,永远地舍下了自己的小孙孙。这就是我们的大娘!这就是我们的亲人!(让学生读这段话,抓住“背起”“ 丢下”“唯一”感受大娘的大爱 )。 其实,在这8年的时间里,大娘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付出的太多太多!

l 师:同学们,透过刚才的语言文字,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大娘?

(关怀体贴的大娘无私奉献的大娘情深似海的大娘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大娘……)

师:是的,她为我们付出的真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l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志愿军深深的.感念。

4、引导学生,深情朗读

(二)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三)逆向思维,咀嚼情节

师:同学们,这就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作的,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亲人!

问:志愿军有没有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能不能从课文中看出来?(学生回答)(板书:鲜血凝成的中朝友谊)

问:你对课题的含义有什么新的理解?

(四) 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师:同学们,中朝两国人民8年的浴血奋战,生死相依,用鲜血铸成的伟大友谊跨越国界,而今志愿军战士踏上归国的火车,火车即将开动,大家拿起课本把最后几段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生读)

1、推荐书籍:《谁是最可爱的人》

2、完成课后小练笔。

再见了,亲人

大娘 洗补衣服 几夜未眠

送打糕 昏倒路旁

救伤员 失去小孙孙 鲜血凝成的中朝友谊

小金花 救老王 失去妈妈

大嫂 挖野菜 双腿伤残

再见了,亲人的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有关亲人的故事。

(出示课题:再见了,亲人)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

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

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

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

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

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1、现在我们共同回忆那段历史,读读课文,想一想,“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2、课文具体写了志愿军战士同谁话别的情景?

1、你最受感动的是什么地方?可以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感染大家。如:读一读、讲故事、或者模仿着演一演等都可以。

2、小组内汇报讨论彼此的方式怎么样,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班内集中交流

4、学生各抒已见。

(表现不好的地方请求支援,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自己了解到的进行交流)对学生提出的不理解的地方视情况让学生当场解决或存疑。

(1)对学生提出的读的要求请其他学生帮助解决。

(2)在遇到困难时,有没有借助一些资料来帮助自己阅读?自己读课文时,书和电脑网络都是我们的学习好帮手。请你自己再读读课文,不理解的.可以再借助字典、书籍和电脑查一查,也可以和同学合作解决。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1)出示导读问题:

说说这一自然段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和原因。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学生补充回答,)

(2)指导朗读:怎么样才能让别人也被你的朗读所感动?同桌互相指导读。联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强调“多少”读重音,体会连用两个“多少”对表达感情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3)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般一样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师生小结:洗补衣、送打糕、救伤员,体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深厚情谊。

(4)理解“雪中送炭”。在我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处于困境,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朝鲜亲人给我们送来了打糕,送来了关心、帮助、支持,送来了慈母般的温暖,战胜敌人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

(5)重读“唯一”,以理解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爱实际上是对自己祖国的崇高的爱,具体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体会反问句再表达感情上的作用,知道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的朗读。

(6)小组内合作,小组间比赛。

(7)导语激情,体会感情。

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送打糕累的昏倒在路旁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动情的对大娘说……(齐读)

如果你是那位大娘,听到了志愿军对你说的话,你会说些什么?(指生说)

最后,让我们深情的对大娘说一句:“再见了,亲人!”

2、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检查自学情况并小结。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这三个自然段除写法相同外,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战士付出了数不清得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这三个自然段虽然内容有别,但却表达了同一个中心——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赞颂了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交流)

2、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3、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研读概要:本文志愿军战士回国的过程中三个“劝慰送别”的典型场景,回忆了朝鲜的“阿玛尼为冒着生命危险为战场山拼杀的战士们送打糕,救伤员失去唯一的小孙子;小金华的母亲为救侦查员献出了生命;大嫂为了给战士们挖野菜被地雷炸断了双腿”的感人故事,反映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主题,表达了志愿军回国时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的深情。

本文选材典型,详略得当。选材典型,表现在三个人物老中青,而且都是妇女,而且都为志愿军战士付出了生命和鲜血的代价,三能代表全部;选材典型则体现在作者用大量篇幅写了朝鲜人民为了志愿军战士的流血牺牲,而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的牺牲禁仅仅用了一句话“这曾经撒满鲜血”来带过。

在文章结构上,前面三个场景,结构相同,全部是“劝慰——回忆——反问”,以此来强调“足以表达您对我们的深情厚意了”这一相同的意思;三个前三个段落结尾的反问,语气强烈,加深了对情感的表达三个段落全部是第二人称,让人仿佛倾听作者的倾诉和劝慰,让人如临其境,入境动情。

1、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通过查字典核查资料,了解“战役、捣米谣、打糕、阿玛尼、金达莱花”的意思,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读懂“供应、硝烟、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血泊”的意思,并结合读懂这些词语,读懂文章的每一句话的意思,初步感知段落的意思。

查资料,了解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的背景,并结合这个背景,读懂“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的意思。

2、研究“反问句”、“第二人称”的写法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场景那感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研读三个材料与“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主题。

4、练习背诵。

课前预习。

1、查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及相关情况。要求:用简要的话整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抗美援朝的时间及在怎样的情况下出国抗美援朝;二是抗美援朝的目的;三是我们抗美援朝的结果及我们战士有多少人在那里牺牲。

2、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运用查资料、查字典、结合上下文地方法,理解目标一提出的词语,并尝试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认真读三个段落,练习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段落里面回忆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抗美援朝的背景及其相关情况。(注意帮助客观认识抗美援朝对我们国家的意义所在:打出中国军队的士气,让敌人认识到中国人不可欺,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可欺,国际主义精神)。

二、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1、读准生字读音,并注意矫正“空着”“混进”两个词语的读音。

2、介绍自己读懂的相关术语的意思;读课文,边读,边结合上下文,介绍自己对“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的词语”的意思;随学生交流,教师提示体会句子和段落的意思,实现初步感知。

3、再读三个段落,交流对三个段落所回忆故事内容用小标题概括的情况,通过比较,练习准确概括三个故事内容。

4、要求学生练习用第三人称的方式讲述三个段落所回忆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研究前三个段落与结尾“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

1、出示,课文结尾“再见了,这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这句话,要求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这片土地上,几十万人牺牲、流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这片土地的神圣,也保卫了祖国的大门。

2、研究三个故事与结尾的关系:

体会:三个故事都是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流血牺牲。

大娘为了志愿军战士“冒生命危险”(体会冒着硝烟,雪中送炭,可能的后果);牺牲了自己唯一的小孙孙(体会“丢下”“唯一”所强调的意思——在大娘看来,志愿军伤员比“唯一的小孙孙”还要重要,感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小金花的母亲为了救老王牺牲自己(体会同归于尽);大嫂为了志愿军战士炸断了一条腿。

将志愿军的流血、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流血结合在一起,练习用“综合法”推断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友谊是鲜血凝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二、感悟“第二人称、反问句”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时‘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朗读,强化情感体验。

1、要求学生阅读三个段落,去发现三个段落在叙述上的人称特点——第二人称;结构上的特点:“劝慰——回忆——反问”;段落结尾都是反问句。

2、重点研读第一段,与“第三人称写法”对比,体会“第二人称”“反问”在表情达意上的的独特作用。

先读课文第一段,再读下面修改的段落:

八年来,朝鲜阿玛尼为我们花了非常多的心血,给了我们非常多的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阿玛尼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她在回去的途中,却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阿玛尼家里养伤,敌机来了,她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她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阿玛尼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对找原文,体会修改后与原文的不同点。

发现修改后的文字所做的三处改动:

第一是删掉了送别的场景(劝慰大娘的话);第二是该换了人称:将第二人称该换到成了第三人称“阿玛尼”;第三是结尾的反问改成了感叹。

提出思考性问题,薛恒思考讨论:

(2)读原文,对比:在情感表达的深刻程度和感染力方面,哪个更好一些?为什么。

引导学生去读原文,体会:

首先,人称变化以后,读起来,非常可观,作者仅仅是在表达着客观的思想和情感,而原文用第二人称对话形式,这样读起来,就好像我们看到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着主观上的强烈情感,面对面再说,不能说假话,第二人称给人的感觉就更真实。

结尾处,修改成了感叹句,感叹句不如反问句的情感表达更强烈。而如果在人称修改之后,感叹句是可以顺下来的,如果反问,“您说…….忘怀呢”这样一改,反问的运用又不恰当了——怎么读怎么别扭,好像不很通顺了。

3、朗读原文,尤其是反复朗读反问句。

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读:

大娘,您曾经冒着硝烟……您却昏倒在了路旁。——读结尾反问句!

大娘,敌机来轰炸……..失去了唯一的小孙逊!——读结尾反问句!

给出结尾反问句,学生练习读大娘的故事:八年了…..;最后齐读开头送别的话语!

4、学生分组连练习读二、三自然段。

5、全班齐读4-6自然段!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1、认识十二个生字,能读写相关的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体会重点语句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准备】。

抗美援朝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了解抗美援朝的故事吗?谁来谈谈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

(指名回答。)。

板书: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一、整体感知,提示训练点。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中朝友谊

鲜血凝成)

2、快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板书:围绕

选择典型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

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板书: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结合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择材料的用意)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出小金花和大嫂与志愿军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材上的特点。

(板书:救老王挖野菜)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在前三段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语言,放录音,投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齐读第四段。通过感情诵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三、概括学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认识这一写作方法的好处。(板书:突出中心)

四、课外延伸,指导背诵。片段练习,运用训练点。

1、向学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七

《14、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从内容上看,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以请求的语气开头,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最后抒发感情,以反问的语句结尾。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第二部分(最后三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所描写的内容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特殊环境下的事件,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局限,对于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会有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时注意对背景的介绍,以及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根据本课抒情性较强的特点,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通过抓重点词句,创境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文章中心,感悟语言传达的情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心灵不断得到净化,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育效果。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读: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配乐读为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境,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借助录相、图片再现当时场面。通过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表达的更加强烈。通过观察书中图片、文字,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采用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抓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激发探究兴趣。

1、读题,解题。课文写到哪些“亲人”?为什么要称为“亲人”?

2、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什么时候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

3、介绍写作背景。

(二)初读感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读通句子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理清文章条理。

3、教师检查初读成果。

4、课文分别写了志愿军向哪几位亲人告别的情景?

5、用具体事例说说他们做了哪些事?

(三)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1、研读与赏析。

2、激情朗读,表达情感。

(四)、课外拓展,知识延伸。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再见了,亲人》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是实施创造性阅读的极好范例。

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拓展。

(一),贴近生活,巧妙引题目

师:导入体验生活中与亲人离别时的感受引出课题。

生:初步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内容

师:问:生活中谁是你最亲的人?板书:亲人

师:当你最亲的人离开你时你的心情怎样?

师: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提问为什么中朝两国军民要互称亲人?

生:联系生活中的体验回答。

生: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联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内容回答。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并创设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自主读议,感悟探究。

师:指名朗读课文。

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师:深入领会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付出的血的代价,来理解志愿军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同时通过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来理解朝鲜人民为什么称志愿军为亲人。

师:教师指导朗读。提问: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情?

生:朗读课文。

师:让学生从文中寻找一件最令自己感动的事,进行创造性地朗读,教师及时指导朗读。指导点拨学生合作学习。

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调控,点拨启发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学生讨论。自主读议,边读边画。积极,思考并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小组交流,相互质疑、解疑。

(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朗读令自己最喜欢的事,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语文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要求。

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关注了每个人的发展,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三),拓展升华,完善个性。

生: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理解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在读中创新展开想象,体验情感。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个性飞扬!)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36万大娘

志愿军金花代价!

伟大友谊大嫂

课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课标》,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学。

巧设情境、感悟体验、激发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学生语文的学习是多元的,教材是生活的浓缩,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折射点,因此,“引”要引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巧妙引导能为全课的学习提供情感的辅垫,着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主体的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二、导-学。

学生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习得的,良好学习方式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导”体现在:导读、导练、导方法,为小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基本思路。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参与者、组织者,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自主完善,这样的课堂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将是受益无穷的。

三、展-学。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教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范例,以此为凭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读写结合,应用与实际中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是创新的教育所要求的“展”体现在教材内容的延伸;课外信息的搜集、积累;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学生已有经验与个性思维的和谐发展,这样才能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实践机会。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四组里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描写了xx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与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是本课乃至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

对于抗美援朝这段历史,学生于上学期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时已有了解,同时,在此课学习时也拓展了解了邱少云、黄继光等多位烈士的英雄事迹,学生对于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作的牺牲已有所感悟。所以本课应引导学生回顾这些课文及资料,把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迁移到新课的学习中来,以便更好地感悟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情谊。

这学期是学生进入高年段的第二个学期。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在阅读中,他们基本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还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由于本篇课文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事,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他们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他们感悟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仍不强,需教师适时指导。随着经验的累积,他们也懂得如何搜集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其实,这些方面的能力学生在上学期已初步形成,在这学期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一)认知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代价”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合理想象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继续训练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悟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进而进行国际主义教育。

体会志愿军与大娘之间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入情入境地朗读;领悟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

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

(一)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并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志愿军与大娘之间的深情厚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教学过程预设】

一、忆旧知,引起共鸣

(一)揭题。

(二)课件演示图片并配乐,教师凭借学生对上学期《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的感悟作过渡,用深情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场面。再次读题。

二、初读文,感知情缘

(二)检查生字。(认读生字,检查音准,识记字形,如有不理解的词语相机解决。)

(三)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词句,体会深情

(三)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品读以下句子。

1、“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快回家休息吧!”

引导学生用“请求”“恳求”“哀求”的语气来读,层层深入地感悟志愿军对大娘的关爱之情。

2、“我们空着肚子,……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抓住“顶”“冒”“穿”等词语,想象当时的画面并通过读体会当时战场的危险。

理解“雪中送炭”,体会大娘为救志愿军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情谊。带着感受读句子。

3、“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能忘怀?”

理解“唯一”,区别此句的“亲人”与题目中的“亲人”之不同,用读来突出小孙孙的重要。

创设情境,代入角色练说:假如你就是被救出的伤员,你会对大娘说什么?顺势导读,体会他们之间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四)回归文本,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熟读成诵。

四、点主题,升华情感

(一)配乐,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再见了,亲人”。

(二)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一、理解“噩耗”“代价”等词语,入情入境地朗读。

二、继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三、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一、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

二、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过程预设】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所体会到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借助课件再次把学

生带进分别的情景。

二、研读课文,领悟写法

继续学习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嫂话别的场面,领悟前三自然段在表达上的特

点以及文章在选材上的特点。

三、借助资料,加深体会

(一)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互相为对方做的事还有哪些?教师顺势出示相关资料。

(二)小练笔。

(三)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出生入死,为的是什么?

四、升华情感,积累语言

(一)这是由爱国而迸发出来的情谊,是跨越了国界的情谊,这是伟大的情谊。如今心愿已成,分离之际,他们彼此可能还会说些什么呢?(学生想象说)教师用动情的语言并配上音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练习背诵让你感动的句段。

五、课外拓展

谈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不是亲人但又仿如亲人甚至胜似亲人的事例,如:捐赠器官的、收养孤儿的、义工、志愿者、今年雪灾出现的热心人士等,从而感受人间的真情。

引申出:自己该如何对待亲人与他人。

《再见了亲人》导读教学设计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

教学重点: 。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

教学准备: 。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

教学过程 : 。

一、整体感知,提示训练点。 。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

(板书:中朝友谊 鲜血凝成) 。

2、快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

(板书:围绕 选择典型材料) 。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

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 。

听读要求: 。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

(板书:洗补衣服 送打糕 救伤员) 。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

置疑问难。 。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

三、概括学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

四、课外延伸,指导背诵。片段练习,运用训练点。 。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

《再见了亲人》课教学设计

1、认识并学会书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通过朗读,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1、出示“亲人”,读词,谁是你的亲人?

(与我们有着血缘关系的人)。

2、补充课题,读题。

1、介绍时代背景。

2、快速浏览课文,想象文中的亲人有哪些?

3、学习词语。

4、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那个自然段分别描写的是大娘、小金花、大嫂?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

2.看大屏幕,老师把它分为了三层,想想每层分别写了什么?

3.师总结(深情话别——回忆往事——真情赞美)。

4.思考: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

5.学习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的句子。

a、指明读送打糕的句子。

b、圈出令你感动的词语(重点理解动词和雪中送炭)。

c、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6、学习大娘救伤员的句子。

a、出示句子,全班齐读。

b、圈出令你感动的词语(重点理解唯一)。

7、大娘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这是一种什么情谊?

8、比较句子,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9、师引读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

1、初读课文,按话别——回忆——赞美给课文分层;。

2、再读课文,找出事件;。

3、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4、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再见了亲人》课教学设计

1.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学习文章叙事抒情相结合,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借助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1.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鲜人民]。

2.从题目看,课文主要写什么内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

3.激情导入:走进文本,感受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

2.学法指导:在文中用[]将具体事情标出来,再反复读一读,结合表格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初步感知:从这些事件中你感受到什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2.小组练习读:送别的情景-往事的追忆-情感的抒发(现实-回忆-现实)。

3.像这样,再练习读一读第2、3自然段。

4.思考:这三个自然段,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师生交流、归纳:并列关系;叙事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法;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6.提问:作者这样写,为了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7.指导批注:从书中找一找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写一写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8.师生对话:交流对本文思想的理解。中朝两国人民的用鲜血与生命凝结了深厚的'友谊,这种情感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志愿军为了帮助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朝鲜的土地上浴血奋斗,不怕牺牲的国际主义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

(大娘失去了唯一亲人“小孙孙”;小金花失去了妈妈;大嫂失去了双腿)。

2.导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再次浮现,在送别的站台上,志愿军战士们都思绪万千。快,劝一劝大娘吧,劝她回去吧!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送别的情景。

4.朗读指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大娘和志愿军之间深厚的情感?请你圈点出来,在朗读的时候注意突出表达这样的意思。

a.大娘-称呼时亲切地、关爱的语气。

b.一“丢”一“背”-感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交流、积累句式: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你认为在文中使用这样的句式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避免平铺直叙,更加强烈地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

(2)文中还多处出现了这种句式,画下来,抄写一句你最喜欢的。

8.学习指导:小金花是个刚强的孩子,今天与志愿军分别,她却落泪了;大嫂架着双拐送了几十里,还不愿离去。你又感悟到什么?带着你对朝鲜人民的敬意,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给同伴听。

1.创设情境:长鸣的汽笛催促我们就要与这片热土分别了。此时志愿军战士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朗读4-6自然段,理解他们的情感。

2.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请以呼唤的方式,练习读一读,抒发志愿军战士的心声。

3.示范朗读:两个“再”;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4.总结:中朝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愿这友谊之花永不凋谢!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之四

《14、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从内容上看,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以请求的语气开头,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最后抒发感情,以反问的语句结尾。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第二部分(最后三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所描写的内容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特殊环境下的事件,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局限,对于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会有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时注意对背景的介绍,以及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根据本课抒情性较强的特点,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通过抓重点词句,创境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文章中心,感悟语言传达的情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心灵不断得到净化,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育效果。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读: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配乐读为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境,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借助录相、图片再现当时场面。通过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表达的更加强烈。通过观察书中图片、文字,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采用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抓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激发探究兴趣。

1、读题,解题。课文写到哪些“亲人”?为什么要称为“亲人”?

2、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什么时候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

3、介绍写作背景。

(二)初读感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读通句子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理清文章条理。

3、教师检查初读成果。

4、课文分别写了志愿军向哪几位亲人告别的情景?

5、用具体事例说说他们做了哪些事?

(三)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1、研读与赏析。

2、激情朗读,表达情感。

(四)、课外拓展,知识延伸。

板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