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数学教案(汇总20篇)

时间:2023-11-28 13:46:14 作者:念青松

通过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和教学准备,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工作计划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针对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目标,制定出来的一种组织安排,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预测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为了编写一个完美的教学工作计划,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数学教案-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2.通过例题的分析讲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一个二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消元”和“降次”的数学思想方法,继续向学生渗透“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2.教学难点:正确地判断出可以分解的二元二次方程.

4.解决办法:(1)看好哪个二元二次方程能分成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它们之间是“或”的关系,不能联立成方程组.(2)分解好的二元一次方程应与另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两个二元二次方程组.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2)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4)解方程组:.

第12页。

七年级数学下学期《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教案

首先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前沿部分,在教材中起着占据承上启下的地位。

其次是教材的编写特点。教材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让学生用“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归纳”的方法探索二元一次方程。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精神和思维的条理性。

二、教学目标。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把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意识,使他们会学。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探究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认识知识的独立性。

三、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得出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类比来来认识二元一次方程,通过列表求解、讨论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运用“实际问题――数学问题的”建模意识来理解和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学法。

在教法方面,结合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及七年级学生思维特征,针对本节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讲授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自主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二主方针。并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

在学法指导上,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最终目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猜想、合作交流、抽象概括、总结归纳等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体验到探究的甘苦,领会到成功的喜悦。

下面,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篮球比赛积分问题,这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尝试列出二元一次方程。当然本课开始并不是让学生能够熟练列出二元一次方程,而是让学生明白有些问题可以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为今后学习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作铺垫。对有些学生我们可以直接给他列出方程,让他感知二元一次方程的好处。从而体现新课标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情境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从问题到方程。自然的过渡到第二个教学环节:探究新知。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生活中的实例问题,“李明和妈妈买苹果和梨各多少千克?”。探究一的设计意图是:从实例中引入二元一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述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方程思想,在用数学语表述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方程现实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探究二”例题分析引导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方法,由重量、总重量,价格、花费入手设未知量、列方程。列好方程后,引导学生用等量关系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后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采用代入法求解。这一点并不难,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探究三”在例题讲解中,教师要注意讲清楚要怎样解、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确定性,方程思想的进一步渗透,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三)、跟踪反馈。

新课标指出“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及时适量的的巩固与练习仍然是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提升能力的必要途径”故而,我设计了层次递进的三道巩固例题。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学生弄清题意后,师生共同解题,由教师示范解题过程,期间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通过“变式延伸、引申重构”加入与概念相关的深层次题目,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及时的训练能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四)收获园地。

在此,通过总结结论、强化认识,引导学生认识二元一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提问:“你从上面的学习中体会到解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吗?主要步骤有那些吗?”以加深学生对代入法的掌握。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五)、布置作业。

在本环节,我将课后作业的布置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数学练习即课后习题作业的布置,旨在让学生通过及时地巩固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二是数学思考即写一篇数学日记,让学生将本堂课所获得经验体会写成一篇数学日记,同学相互交流。旨在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醒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帮助学生强化数学知识的记忆,逐步拉近他们观念中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相对前面两课内容来说,这一课的内容较为容易理解,再加上有前面两课的基础,学生应该好学习些。因此,这一课我在以下两个方面要求学生做好,图形解方程组的画图规范,利用图形进一步理解前一课的内容:“当x为何值时,y1<y2,y1=y2,y1>y2的题目类型”。

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结合例题,总结出利用函数的图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题步骤:变形、画图、标交点、得结论。利用足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画图象解方程组,学生标交点的工作做得还不是很好,为此,提出了怎样才确保是实实在在可以看出是由图象得到交点坐标,得到方程组的解的,学生讨论的结果还是让我们满意的,不但由交点画垂线,在数轴上标出交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而且把交点坐标在图上写出来,做到双保险。

利用函数的图象复习了上一课的学习难点,学生理解的人数更多了,在利用函数的增减性认识和理解,确实效果会更好些,需要注意的是利用函数的增减性理解须从交点出发向左或者向右变化来理解。

要动员学生议论或争论起来,这才是最有效的手段,个别辅导时,有同学在我的办公桌前进行争执,我看到了学生因相互的讨论而掌握,学生自己能够真正动起来,这是最好的,我希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努力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案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方程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解方程组;并能把相应问题转化为解方程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重点:

难点:

选择合适的方法解方程组;并能把相应问题转化为解方程组。

教学手段。

多媒体,小组评比。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设计意图:知识回顾,掌握知识要点,为顺利完成练习打下基础。

二、基础训练。

教学手段与方法:每小组必答题,答对为小组的一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

基础知识达标训练。

教学手段与方法:

毎小组选代表讲解为小组加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讲解不到位的老师补充。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数学教案【】

3、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价值。

借助列表分问题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

用列表的方式分析题目中的各个量的关系。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最近几年,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夏季用电紧张的局面,为疏导电价矛盾,促进居民节约用电、合理用电,各地出台了峰谷电价试点方案。

学生独立思考,容易解答,以一道生活热点问题引入,具有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节约、合理用电的意识。

理解题意是关健,通过该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和收集信息能力。

(图见教材115页,图8.3-2)。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设问1.如何设未知数?

销售款与产品数量有关,原料费与原料数量有关,而公路运费和铁路运费与产品数量和原料数量都有关,因此设产品重x吨,原料重y吨。

设问2.如何确定题中数量关系?

列表分析。

产品x吨。

原料y吨。

合计。

公路运费(元)。

铁路运费(元)。

价值(元)。

由上表可列方程组。

解这个方程组,得。

因为毛利润-销售款-原料费-运输费。

所以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与运输的和多1887800元。

引导学生讨论以上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

学生讨论、分析:合理设定未知数,找出相等关系。本例所涉及的数据较多,数量关系较为复杂,具有一定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合理设定未知数的愈义。

借助表格辅助分析题中较复杂的数量关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课堂练习。

购到这种水果140吨,准备加工后上市销售,该公司的加工能力是:每天可以精加工6吨或者粗加工16吨,但两种加工方式不能同时进行,受季节等条件限制,公司必须将这批水果全部销售或加工完毕,为此公司研制二种可行的方案:

方案一:将这批水果全部进行粗加工;

方案二:尽可能多对水果进行精加工,没来得及加工的水果在市场上销售;

方案三:将部分水果进行精加工,其余进行粗加工,并恰好15天完成。

你认为选择哪种方案获利最多?为什么?

学生合作讨论完成。

选择经济领城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和决策能力,同时巩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小结与作业。

小结提高。

2、小组讨论,试用框图概括“用一元一次方程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学生思考、讨论、整理。

这是第一次比较完整地用框图反映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解题过。

程概括整理,帮助理解,培养模。

型化的思想和应用数学于现实。

生活的意识。

布置作业16、必做题:教科书116页习题8.3第2、6题。

17、选做题:教科书117页习题8.3第9题。

18、备19、选题:

(1)一批蔬菜要运往某批发市场,菜农准备租用汽车公司的甲、乙两种货车,已知过去两次租用这两种货车的记录如下表所示。

甲种货车(辆)乙种货车(辆)总量(吨)。

第1次。

4528.5。

第2次。

3627。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课探究的问题信息量大,数量关系复杂,未知数不容易设定,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因此安排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然后在小组讨论中合理设定未知数,借助表格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求得问题的解,在本节的小结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解题过程概括整理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并比较完整地用框图反映,培养模型化的思想。

同时本节向学生提供了社会热点问题、经济问题等现实、具有挑战性的、富有数学意义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展开数学探究,合作交流,树立数学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案

一、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

2.若与是同类项,则。

3.已知则。

4.已知则.

5.若则.

二、解下列方程组(每题8分,共32分)。

三、解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0.满足方程组的x,y的值的和等于2,求m的值.

11.甲、乙二人同解方程组,甲正确解得,乙因抄错了c,解得,求a、b、c的`值.

12.已知关于x、y的方程组和的解相同,求的值.

四、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每题8分,共24分)。

13.据电力部门统计,每天8:00至21:00是用电高峰期,简称“峰时”,21:00至次日8:00是用电低谷期,简称“谷时”.为了缓解供电紧张的矛盾,我市电力部门拟逐步统一换装“峰谷分时”电表,对用电实行“峰谷分时电价”新政策,具体见下表:

时间换表前换表后。

峰时(8:00~21:00)谷时(21:00~次日8:00)。

电价0.52元/千瓦时x元/千瓦时y元/千瓦时。

已知每千瓦时的峰时价比谷时价高0.25元.小卫家对换表后最初使用的100千瓦时的用电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知:峰时用电量占80%,谷时用电量占20%,与换表前相比,电费共下降2元.请你求出表格中的x和y的值.

15.牛奶加工厂现有鲜奶9吨,若在市场上直接销售鲜奶,每吨可获利润500元,制成酸奶销售,每吨可获利润1200元;制成奶片销售,每吨可获利润元.该工厂的生产能力是:如制成酸奶,每天可加工3吨;制成奶片,每天可加工1吨,受人员限制,两种加工方式不可同时进行,受气温条件限制,这批牛奶必须在4天内全部销售或加工完毕.为此,该厂设计了两种可行方案:

方案一:尽可能多的制成奶片,其余直接销售鲜奶;。

方案二:将一部分制成奶片,其余制成酸奶销售,并恰好4天完成.

你认为选择哪种方案获利最多,为什么?

答案:

1.(不惟一)2.2,-1。3.-1.4.1∶2∶3.5.14.

6.7.8.9.10.m=4.

11.12.1.13.0.55,0.30.14.24台,16台.

15.方案一:4天生产奶片4吨,其余直接销售1×4×2000+(9-4)×500=10500(元);方案二:设x天生产奶片y天生产酸奶.从而(元).所以选择方案二获利最多.

初二数学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设计

3、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2、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1、做图像时要标准、精确,近似值才接近。

先自学课本,用心思考自主学习部分,努力独立完成,再与其他同学讨论未明白的内容。课上展示,针对自己不明白问题多听多问。

自主学习部分:

问题1.(1)方程x+y=5的解有多少组?写出其中的几组解。

(3)在一次函数y=5-x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它们的坐标适合方程x+y=5吗?

(5)由以上的探究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2.

(3)由以上探究过程,我们发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除了加减消元法和代入消元法,还可以用法解方程组;我们还发现可以利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合作探究:

1、用做图像的方法解方程组。

2、用解方程的方法求直线y=4-2x与直线y=2x-12交点。

年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2.能力目标:

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难点: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出方程组的解。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_各几人吗?为什么?

(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_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

(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

2.男生比_多了2人。设男生x人,_y人。方程如何表示?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_多2人且男_共40人。设该班男生x人,_y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象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让学生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

x+y=3,x+y=200,。

2x-3=7,3x+4y=3。

y+z=5,x=y+10,。

2y+1=5,4x-y2=2。

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

(1)由学生给出引例的答案,教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

(2)练习: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x=1;x=-2;x=;-x=。

y=0;y=2;y=1;y=。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组x+y=0的解。

2x+3y=2。

(3)既满足第一个方程也满足第二个方程的解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练习:已知x=0是方程组x-b=y的解,求a,b的值。

y=0.55x+2a=2y。

(三)合作探索,尝试求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寻找方程组的解呢?

1.已知两个整数x,y,试找出方程组3x+y=8的解。

2x+3y=10。

学生两人一小组合作探索。并让已经找出方程组解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提炼方法:列表尝试法。

一般思路:由一个方程取适当的xy的值,代到另一个方程尝试。

2.据了解,某商店出售两种不同星号的“红双喜”牌乒乓球。其中“红双喜”二星乒乓球每盒6只,三星乒乓球每盒3只。某同学一共买了4盒,刚好有15个球。

(1)设该同学“红双喜”二星乒乓球买了x盒,三星乒乓球买了y盒,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解出这个方程组的解。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讲解。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学哪些知识和方法?(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概念,列表尝试法)。

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3.作业本。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设计主线有两条。其一是知识线,内容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再到列表尝试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二是能力培养线,学生从看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学会归纳解的概念,再到自主探索,用列表尝试法解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是本课设计的主要理念。由学生给出数据,得出结果,再让他们在积极尝试后进行讲解,实现生生互评。把课堂的一切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上进一步学习提高,教师只是点播和引导者。

3.本课在设计时对教材也进行了适当改动。例题方面考虑到数_时代,学生对胶卷已渐失兴趣,所以改为学生比较熟悉的乒乓球为体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练习的作用,为知识的落实打下轧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1.做图像时要标准、精确,近似值才接近。

学习方法:

先自学课本,用心思考自主学习部分,努力独立完成,再与其他同学讨论未明白的内容。课上展示,针对自己不明白问题多听多问。

自主学习部分:

问题1.(1)方程x+y=5的解有多少组?写出其中的几组解。

(3)在一次函数y=5-x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它们的坐标适合方程x+y=5吗?

(5)由以上的探究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3)由以上探究过程,我们发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除了加减消元法和代入消元法,还可以用法解方程组;我们还发现可以利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合作探究:

(1)用做图像的方法解方程组。

(2)用解方程的方法求直线y=4-2x与直线y=2x-12交点。

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1.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2.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1.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2.彻底理解题意。

探究:1.你能画线段表示本题的数量关系吗?

2.填空:(用含s、v的代数式表示)。

设小琴速度是v千米/时,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s千米,第二天她走2小时趟的路程是______千米。此时她离家距离是______千米;她走5小时走的路程是______千米,此时她离家的距离是________千米2017年-2017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教案。

3.列方程组。

4.解方程组。

5.检验写出答案。

讨论:本题是否还有其它解法?

1.建立方程模型。

2.p38练习第2题。

3.小组合作编应用题:两个写一方程组,另两人根据方程组编应用题。

本节课你有何收获?

年七年级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2)通过“做一做”引入例1,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1)在探究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对应关系中,在体会近似解与准确解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精神。

(2)在经历同一数学知识可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变式能力。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的关系。

数形结合和数学转化的思想意识。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铅笔、直尺、练习本、坐标纸。

第一环节: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引导(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回顾知识)。

内容:

1、方程x+y=5的解有多少个?是这个方程的解吗?

2、点(0,5),(5,0),(2,3)在一次函数y=的图像上吗?

3、在一次函数y=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它的坐标适合方程x+y=5吗?

4、以方程x+y=5的解为坐标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像与一次函数y=的图像相同吗?

由此得到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

(1)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相应的函数图像上;

(2)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方程组的解与图像之间的关系(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内容:

1、解方程组。

2、上述方程移项变形转化为两个一次函数y=和y=2x,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分别作出这两个函数的图像。

(1)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以转化为求两条直线的交点的横纵坐标;

(2)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可以转化为求这两条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联立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有: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和图像法三种。

注意:利用图像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近似解,要得到准确解,一般还是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

第三环节典型例题(10分钟,学生独立解决)。

探究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

内容:例1用作图像的方法解方程组。

例2如图,直线与的交点坐标是。

第四环节反馈练习(10分钟,学生解决全班交流)。

内容:

1、已知一次函数与的图像的交点为,则。

2、已知一次函数与的图像都经过点a(—2,0),且与轴分别交于b,c两点,则的面积为()。

(a)4(b)5(c)6(d)7。

3、求两条直线与和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4、如图,两条直线与的交点坐标可以看作哪个方程组的解?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总结)。

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要求学生自主总结有关知识、方法: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图像的关系;

(1)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相应的函数图像上;

(2)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2、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的关系:

(1)方程组的解是对应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2)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是对应的方程组的解;

(1)代入消元法;

(2)加减消元法;

(3)图像法,要强调的是由于作图的不准确性,由图像法求得的解是近似解。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习题7.7a组(优等生)1、2、3b组(中等生)1、2c组1、2。

附: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4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正确发找出问题中的两个等量关系。

课前自主学习。

1.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重要方法,它的关键是把已知量和未知量联系起来,找出题目中的()。

2.一般来说,有几个未知量就必须列几个方程,所列方程必须满足:

(1)方程两边表示的是()量。

(2)同类量的单位要()。

(3)方程两边的数值要相符。

3.列方程组解应用题要注意检验和作答,检验不仅要求所得的解是否(),更重要的是要检验所求得的结果是否()。

4.一个笼中装有鸡兔若干只,从上面看共42个头,从下面看共有132只脚,则鸡有(),兔有()。

新课探究。

看一看。

课本113页探究1。

问题:

1题中有哪些已知量?哪些未知量?

2题中等量关系有哪些?

3如何解这个应用题?

本题的等量关系是(1)()。

(2)()。

解:设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需用饲料为xkg和ykg。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答: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需用饲料为()和(),饲料员李大叔估计每天母牛需用饲料1820千克,每只小牛一天需用7到8千克与计算()出入。(有或没有)。

练一练:

小结。

用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2、通过应用题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使用代数中的方程去反映现实世界中等量关系,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正确发找出问题中的两个等量关系。

一、复习。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审题、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并答。

新课:

看一看课本99页探究1。

问题:

1题中有哪些已知量?哪些未知量?

2题中等量关系有哪些?

3如何解这个应用题?

本题的等量关系是(1)30只母牛和15只小牛一天需用饲料为675kg。

(2)(30+12只母牛和(15+5)只小牛一天需用饲料为940。

练一练: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能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较简单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安排的,其中的“牛饲料问题”“种植计划问”“成本与产出问题”是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估算与精确计算的比较、开放地探索设计方案、根据图表信息列方程组等问题形式。由于本节需要探究的问题比较复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设置部分台阶减小坡度、分散难点,另一方面需要用一些具体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表达,还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交流、整理、反思的时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方程组应用的广泛性与有效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我校农村学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认知特点,本节内容设计为3个教学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基本思路;第二课时主要进行综合性应用问题的探索;第三课时主要进行思维拓展和巩固提高。

(一)知识与技能

1、会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用方程组的数学模型刻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2、将解方程组的技能训练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进一步提高解方程组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2、在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实用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结合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产劳动、热爱生活的意识,让学生重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正确找出问题中的两组等量关系。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公园一角三个学生的对话:甲:昨天,我们一家8个人去公园玩,买门票花了34元。乙:哦,那你们家去了几个大人?几个小孩呢?丙:真笨,自已不会算吗?成人票5元每人,小孩3元每人啊!

(设计说明:利用学生熟悉的公园购票设计一个简单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使学生熟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以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常用的方法,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

解:设大人为x人,小孩为y人,依题意得

x+y=8 ①

5x+3y=34 ②

解得

x=5

y=3

答:大人5人,小孩3人。

注:对列出的不同形式的方程组及其解法作简要的比较说明,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及方法选择的重要性。

(教学说明:以此活动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尝试解答,两名学生板演,结合板演订正,提醒学生注意选择简单的方法解方程组,避免重列轻解现象的发生。)

问题1:怎样判断李大叔的估计是否正确?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探寻解题思路,并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一主要是要估算的运用,而方法二是方程思想的应用学生在比较探究后发现用方法二较简便,思路明确之后进一步考虑具体解答问题)

判断李大叔的估计是否正确的方法有两种:

1、先假设李大叔的估计正确,再根据问题中给定的数量关系来检验。

2、根据问题中给定的数量关系求出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约需用饲料量,再来判断李大叔的估计是否正确。

(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在此过程中可以逐步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2 思考:题目中有哪些已知量?哪些未知量?等量关系有哪些?

(设计说明:利用思考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问题的核心,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分析:本题的等量关系是

(1)30只母牛和15只小牛一天需用饲料为675kg

(2)(30+12)只母牛和(15+5)只小牛一天需用饲料为940kg

(教学说明:教师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思考,然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问题3 如何解这个应用题?

(设计说明:在学生正确理解题意,把握题中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写出解答过程,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梳理思路,熟悉解答过程,另一方面把想和做统一起来,在做的过程中发展计算、表达等多种能力。)

解:设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需用饲料为xkg和ykg根据题意列方程组,得

30x+15y=675 ①

(30+12)x+(15+5)y=940 ②

化简得

2x+y=45

2.1x+y=47

解这个方程组得

x=20

y=5

答: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需用饲料为20kg和5kg,因此,饲养员李大叔对大牛的食量估计较准确,对小牛的食量估计偏高。

(教学说明:学生在写解答过程时,教师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同时平时做事不认真规范的同学也是重点关注对象。完成之后针对出线的问题及时点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问题3 总结: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设计说明:问题解决之后及时回顾反思,能更清晰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便于学生自查、自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审: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设:设出两个未知数;

列:分析题意,找出两个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解:解出方程组,求出未知数的值;

验:检验求得的值是否正确和符合实际情形;

答:写出答案(有时要分别作答)。

(设计说明:通过不同形式的情境设置,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列方程组解决应用问题的认识,形成初步技能。针对学习后进的学生降低了解方程组的难度,有利于这部分学生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列方程组的方法步骤上。)

那2米和1米的各应多少段?

解:设2米的有x段,1米的有y段,根据题意,得

x+y=10 ①

2x+y=18 ②

解得

x=8

y=2

答:小明估计不准确,2米长的8段,1米长的2段。

(说明: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列方程组解决应用问题的认识,巩固初步形成的技能。要求学生自主解决,以此检验学生掌握情况和本堂课的教学效果,为第二课时教学奠定基础。)

1、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利用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2、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步骤是什么?(审、设、列、解、验、答。)

3、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1)认真审题,用数学语言或式子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解出方程组时要选择适当的方法,运算速度要快,准确度要高。

(3)要按要求写出答案。

课外作业:p101复习巩固第1题、第2题、第3题。

在这节课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用方程组表示问题中的条件及解方程组的相关知识,而且探究了用方程组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实际问题。因此,这一节课共安排了四个贴近实际问题的情境活动:活动一:逛公园,提起学生兴趣导入实际问题,数量关系较为简单;活动一:参观农场,帮助李大叔计算验证,数量关系的难度有所提高,活动中总结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步骤,同时含有关注农业生产的思想;活动三:工厂锻炼——知识应用和活动四:大显身手——拓展提高。主要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列方程组解决应用问题的认识,巩固初步形成的技能。

这节课更为关注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数学模型的“探索”过程。它不仅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策略,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的模型化的方法,合理优化的思想意识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科学依据。所以我觉得设计此课的重点应该是使学生在探究如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组并解方程组、检验结果的合理性等能力,感受建立数学模型的作用。教学中我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选取学生熟悉的背景,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在教学中应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先独立探究,再进行合作交流。

在此教学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流程,充分发挥图片资料创设情境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设计

1、本节课是一堂概念课,设计时按照“实例研究、初步体会―类比分析,把握实质――归纳概括,形成定义――应用提高,发展能力”的思路进行,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需要”而学习新知识,逐步渗透应用意识。

2、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意义类比一元一次方程进行学习,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方程中“元”与“次”的理解,另一方面易于理清一元一次方程组有关概念的学习扫清障碍。

3、分层递进,循环上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都是由低到高,逐步提升,题目设计从单一知识点的直接用,逐渐对多个知识点的灵活运用,给学生设置必要的'台阶,使其一步步向前,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充分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

4、教师始终把自己放策划者,引志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位置,注重学法指导,把学生推向前台,使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穿梭于课堂,充分突出其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收获自信,使其德智双赢。

文档为doc格式。

《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在此之前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和解方程的步骤,为本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了本节课为后面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做下铺垫。因此本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与类比学习能力。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概念理解较为容易,找出方程组的解,相对来说有难度,需要教师多引导。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二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了解它们的解,能正确地找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提升类比学习的能力、培养探究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以及方程与方程组的解。教学难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探究。

更多真题及资料请加负责老师微信66746005领取。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利用篮球联赛的图片导入,并讲清楚评分规则,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探索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主要通过三个活动展开学习。

活动一:学生尝试列方程解决问题,看看在列方程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学生分析题意,发现有未知数,可以使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当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时,他们会发现,胜负的场数都是未知的。

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要求的是两个未知数,能不能根据题意直接设两个未知数,使列方程变得容易呢?学生在这样的提示下会有一定的想法,但对于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

教师板书表格示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题意,发现题干中包含的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得到两组关系式并设出未知数完成表格。

活动二:学生观察两个方程特点,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并试着下定义。

在这里学生通过类比学习,能够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了解了二元一次方程后,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就可以很好的展开了,对于本题列了两个二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像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列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要解决篮球联赛的问题,就要求出方程组的解,接下来进行第三个活动。

活动三:完成表格,以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为例。小组合作,找出几组整数解,并观察哪一组解也符合另一个方程。

在这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可以先将问题简单化,先研究一个方程的解,找到几组解后,再看哪一组解也符合第二个方程。也就是两个方程的公共解。教师给出表格,小组在进行合作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结合题意,两个未知数应取正整数。填完表格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二元一次方程解的定义。

教师继续追问,哪一组的值也满足第二个方程。师生共同总结出什么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得到方程组的解,回归情景得出实际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活动展开本节课,不仅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还能通过小组活动、类比学习等活动丰富课堂。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练习:对下面的问题,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并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找出问题的解。

设计这道题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以致用。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给予补充纠正。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

思考除了用列表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还有什么方法能找出解,能不能将它变成我们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设计意图:本节课学生通过列表观察得到了方程组的解,作业设计为让学生思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并提示能不能把它变成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求解,为下节课的学习做下铺垫。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1、使学生会借助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再次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2、通过应用题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使用代数中的方程去反映现实世界中等量关系,体会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难点:正确发找出问题中的两个等量关系。

一、复习。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审题、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并答。

新课:

看一看课本99页探究1。

问题:

1题中有哪些已知量?哪些未知量?

2题中等量关系有哪些?

3如何解这个应用题?

本题的等量关系是(1)30只母牛和15只小牛一天需用饲料为675kg。

(2)(30+12只母牛和(15+5)只小牛一天需用饲料为940。

练一练:

8.1

开始引入了名人迪卡儿的数学思想,学生崇拜名人相信名人于是以名人名言给这节课定了基调,那就是数学与实际有密切的关系以及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总方针。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身边事例篮球赛为引例巧妙引导到新课。其中张老师设计了学生用原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解时太麻烦,不好解,产生了困惑,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好方法的猜想。这样就让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学生就会拼命地去探究科学奥秘。此时张老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要探究好方法首先要有预备知识,抛出一个量来表示另一个量的探究内容。给学生指明了方向,使学生不至于太漫无边际的探究。也为接下来的自学铺平了道路。紧接着出示自学目标和指导。

二、师生活动融为一体民主气氛浓。

自学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先个人独立思考后合作交流展示汇报。老师巡视,指导学困生,积极组织学生活动并参与其中,及时评价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个过程学生提高了合作、交流能力,也展示了学生的表现能力,并锻炼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及看法,并给予承认、表扬和鼓励的情感意识,课堂上的掌声不由自主的响起,提升了个人的思想品质和为人素养,思想性很强,情感意识很浓。

三、技能训练及时跟上。

学生一旦获得了探究的新知,马上进行训练和提高,练习中有生趣,有关注学生的严密细致的科学态度,学生练的热情高。其中有一个学生的不同解法,张老师利用的惟妙惟肖,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了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激励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肯定了学生的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学法,使我们的课堂异彩纷呈。

四、消元思想,代入消元,化归思想,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归思想的神奇魅力,从而把数学思想贯穿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力得到提高,以后可持续发展自己,一生有用。

总之本节课清晰明了,行如流水,结构严谨,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板书设计精细,清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逻辑性,学生好记,印象深。学生学习既紧张又活泼,既有常规思维又有创造思维,既学得了知识,又锻炼了各种能力,还随时培养了学生的好习惯。整个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老师的引导恰如其分,很好的组织了课堂,激发了学生,把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体现了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传播了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堂意味深长的好课,值得研究。不过教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有些地方可以探讨和提升,现在在这里不细说了,以后再个别交流。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七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本章中,学生又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等,能熟练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已初步具备了用方程组刻画实际问题的经验和基础,能正确地分析和理解题意,寻求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具备了继续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和能力。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编题活动,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生活经验,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些规律、特点和方法,具备了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和部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后,紧接着学习的有关数字问题的应用题。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字问题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方法(相等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2.让学生进一步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借助图表分析问题,感受化归思想。

4.让学生体验把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策略的同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

本节课的重点是教学生会用图表分析数字问题。难点是将实际问题转化成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数学模型;设间接未知数转化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flah播放器;若flash不能播放,请按绝对路径重新插入后播放。

本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知识回顾;第二环节:情境引入,新课讲解;第三环节:练习提高;第四环节:合作学习;第五环节:学习反思;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一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是x,个位数字是y,则这个两位数可表示为:10x+y.

2.一个三位数,若百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为b,个位数字为c,则这个三位数为:100a+10b+c.

3.一个两位数,十位数字为a,个位数字为b,若在这两位数中间加一个0,得到一个三位数,则这个三位数可表示为:100a+b.

4.a为两位数,b是一个三位数,若把a放在b的左边得到一个五位数,则这个五位数可表示为:

1000a+b.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为本节课的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实际效果:提问学生,教师加以点评,这样经过知识的回顾,学生基本能熟练地用代数式表示有关数字问题。

动画,情景展示。

12:00是一个两位数,它的两个数字之和为7;。

13:00十位与个位数字与12:00所看到的正好颠倒了;

14:00比12:00时看到的两位数中间多了个0.

小明和小华在一起玩数字游戏,他们每人取了一张数字卡片,拼成了一个两位数。小明说:“哇!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和恰好是9.”他们又把这两张卡片对调,得到了一个新的两位数,小华说:“这个两位数恰好也比原来的两位数大9.”

那么,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

(1)他们取出的两张卡片上的数字分别是几?

(2)第一次,他们拼出的两位数是多少?

(3)第二次,他们拼成的两位数又是多少呢?请你好好动动脑筋哟!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2)通过“做一做”引入例1,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1)在探究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对应关系中,在体会近似解与准确解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精神.

(2)在经历同一数学知识可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变式能力.

数形结合和数学转化的思想意识.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铅笔、直尺、练习本、坐标纸.

内容:

1.方程x+y=5的解有多少个?是这个方程的解吗?

2.点(0,5),(5,0),(2,3)在一次函数y=的图像上吗?

3.在一次函数y=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它的坐标适合方程x+y=5吗?

4.以方程x+y=5的解为坐标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像与一次函数y=的图像相同吗?

由此得到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

(2)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内容:

2.上述方程移项变形转化为两个一次函数y=和y=2x,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分别作出这两个函数的图像.

(2)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可以转化为求这两条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联立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有: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和图像法三种.

注意:利用图像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近似解,要得到准确解,一般还是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

探究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

内容:

例1用作图像的方法解方程组。

例2如图,直线与的交点坐标是.

内容:

1.已知一次函数与的图像的交点为,则.

2.已知一次函数与的图像都经过点a(—2,0),且与轴分别交于b,c两点,则的面积为.

(a)4(b)5(c)6(d)7。

3.求两条直线与和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4.如图,两条直线与的交点坐标可以看作哪个方程组的解?

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要求学生自主总结有关知识、方法:

(2)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2.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的关系:

(1)方程组的解是对应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2)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是对应的方程组的解;。

(1)代入消元法;。

(2)加减消元法;。

(3)图像法.要强调的是由于作图的不准确性,由图像法求得的解是近似解.

习题7.7a组(优等生)1、2、3b组(中等生)1、2c组1、2。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