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通用14篇)

时间:2023-12-05 22:18:28 作者:文锋

读书心得是我们与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通过写读书心得,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作者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小编整理了一些精彩的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灵感和指导。

《相约星期二》教师读书笔记

活出精彩——读《相约星期二》有感“死亡,是令人悲哀的一件事。可是不幸的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读完《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莫里教授的这句话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也许,不幸的活着会比死亡更加悲哀。世上总有这样的一部分人,他们总是汲汲营营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他们试着努力关注一大堆世俗标准下的重大问题,却又不时受着能言善辩者的鼓动诱惑,轻易放弃初衷和坚持,终于也没有了自己的判断。他们迷茫,他们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常常忽略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当岁月流逝,他们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开始珍爱身边的一切,开始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没有做,有着千千万万个所谓的“来不及”。但到了那刻,也许他们已经到了莫里的那个时候了。于是他们便忏悔、哭泣......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不管以前的生活是怎样,从此刻开始我们都应该用莫里教授的那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去珍惜生命,珍爱生活与他人,让自己过得充实有意义,不要等到生命的终点再回头感叹,那时哪怕你表现得再乐观、再豁达,结局都不会再完美。

《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

在美国小女儿家忙里偷闲看了几本闲书,对我感触最深的是一本《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是讲人生的,或者说是一位老教授对人生的感悟,主人公叫莫里。施瓦茨,社会学教授,他已患了绝症,受一家电视台的《夜线》节目采访,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学生,当今的作家记者米奇。阿尔博姆偶然看到,学生匆匆赶来看望即将离世的老师,而老师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一次,时间是星期二。这样的课程没有那位学生会拒绝,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去上课。

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是葬礼。老师谢世后,这位学生把听课笔记整理一下交付出版,书名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全美国的轰动,连续四十四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该书已译成中文。

这门课的内容有:世界、遗憾、死亡、对衰老的恐惧、家庭、金钱、文化等等,莫里老人对待病痛、衰老、年龄、死亡的心态及有关的论述对我们年长者可能更有现实意义,关注更多一些,他乐观平和的心态和富有哲理性的论述,我感到很受启迪。

莫里以一种更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年龄问题。他说:“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会使你产生竞争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意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学生问他你从来没有害怕变老?莫里说:我乐于接受老,这很简单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岁的年龄阶段,你就永远是二十二岁的那般浅薄,要知道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学生问:如果变老那么有价值的话,为什么人总说我愿意变得年轻?莫里说:你知道这反映了什么?生活得不满足,生活得不充实,生活的无意义。因为你一旦找到生活的意义,你就不想回到从前,你想往前走,你想看的更多,做得更多。“老年人不可能不羡慕年轻人,但问题是你得接受现状,并能自得其乐”。‘我知道年轻也会是一种苦恼,所以别向我炫耀年轻的魅力,有他们的烦恼,矛盾、迷惘、不成熟、活着感到累———’。

他是怎样看待死亡呢?莫里说: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是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你会因此而活的更好。”“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做好准备,这样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学会了死也就学会了活”,他还说:“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与生活讲和”。他还设想几天后死亡火化时突然一句笑话把大家逗乐了,“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在死亡面前真正懂得了与生活讲和,这简直是一个充满哲理的结论。

我所以摘录以上莫里老人的话,是读后我感到颇受教益,生老病死任何人都不能逃脱,这就是自然。病痛、衰老、死亡是老年人面临的现实,如果都有莫里老人的乐观平和的心态,就能化解人生一切悲剧。

日过中午就是一天,人的年龄过五就进入下一个整数,再过几天就是我七十五周岁生日了,过了生日就向八十迈进了。当我五六十岁时,还觉得七老八十离我还远,如今我已是七老八十行列中的一员了,一下子感到余年不多了,自问怎么会这样?倒不是我心态年轻,而是感到时光过得太快,拽也拽不住,忽忽的过去了。有人说要忘记年龄,其实不可能,每年家人为你过生日自然记起年龄,每天日出日落就是时光的流逝。莫里老人还说:“人意识到会死,看问题的眼光也就不一样了,更珍惜活着的生活”。我想人活到这份上,就是要和生活讲和,活的豁达些,少操闲心,有的老人活得累,想为子孙留下什么,最近看电视剧蜗居,李老太太为给孙子留下房子,最后把老命都搭上了,我没什么留的,所以不想。有的人想到死后墓地,我只想活着的事,死后的事不管。我想人老了要大度,自得其乐,少找烦恼,一切顺其自然,过平常日子,每天看到太阳升起,高高兴兴的迎来新的一天,我就想这样平平淡淡快快乐乐的度过余年。

《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个人所感

一位身患重病(渐冻症)的社会学教授即将离世,与学生约定每周二再进行一次教学,教学内容是人生,毕业典礼即葬礼。一位即将离世的老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哪怕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躯体,仍然希望自己有所价值,他希望自己是终身教师。看完全书感动之余也有一些收获。

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学生问。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在思索是什么呢?失去生存的能力和依靠?看到老人的回答:“和生活讲和。”觉得自己想的太肤浅,不知道是否该庆幸这份肤浅。的确和生活讲和是最困难的事,如果能完成这个最困难的事,相信也没有难以克服的事了。这是一门毕生的修炼课。

我们的文化不鼓励人们思考真正的大问题,而是吸引人们关注一大堆实利琐事。上学、考试、就业、升迁、赚钱、结婚、贷款、抵押、买车、买房、装修……层层叠叠,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而且总是企图按照世俗的标准活得像样一些,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忌妒你。

我决定活下去——至少尽力去那么做——像我希望的那样活下去,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

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庸庸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

超脱并不是说不投入到生活中去。相反,你应该完完全全地投入进去。然后你才走得出来。

在这类小事情上我能遵纪守法。但在大问题上——如何思想,如何评判——你必须自己选择。你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或任何一个社会——来替你作出决定。

我认为逃避并不是解决的方法。你应该为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努力。

在生命的中途,我们同样需要别人活着。

《相约星期二》教师读书笔记

在影视鉴赏课上,社团老师让我们去买一本叫《相约星期二》的书。我买下了这本书,才看了一遍,就感觉很好。

这本书里的莫里教授因为患上了不治之症。从双腿瘫痪到离世,经历了十四个星期,在这十四个星期里,他与自己的学生米奇一起探讨人生的诸多重大问题。

对于莫里我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就是:学会付出爱,你才会付出爱。这句话在莫里的身上得以体现。他的父亲是一个俄罗斯移民。为了躲避服兵役而来到美国。他的父亲是一个冷酷到不近人情的人。在自己的儿子失去母亲时不管不顾,只是每天晚上在看报纸。他还让莫里不要对自己的弟弟说起母亲去世这件事情。再后来,他死的时候,莫里也只是呆若木鸡地望着其尸体。不流泪也不说话。对于这件事我觉得:一个人如果不真心去爱一个人,那那个人也不会爱他。

到第十二个星期时。他们谈论“原谅”这个话题。“临死前先原谅自己,再原谅别人。”这句话是对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临死前,先原谅自己一声的过错。你才会安心地离开。至于原谅别人,莫里引证了自己好友的事情。莫里一直后悔自己到他死去的时候还未原谅他。其实原谅别人不是很难,只要听他说声“对不起。”而不是老死不相往来。免得酿成大错后悔终身。

到最后,莫里去世。葬礼结束后,米奇也开始了新的生活。他重新露出笑脸在弹钢琴。(电影片段)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是本好书,我推荐你去看。

《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个人所感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生命即将逝去的老人,在这人生美丽的余晖中与当年的学生——米奇相约每个周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授于他人生的课程。那朴实无华的语言,处处闪烁着思想的智慧;那有些吃力的声音,处处传达着无私的爱意;那时而调侃的话语,处处体现着心灵的坦然。他的勇气,他的幽默,他的耐心和他的坦然,无不让我看到这么一个用心去生活用心去爱的老莫里,给我的心灵留下一片感动与宁静。

因为病情恶化,莫里失去了自理能力。翻个身,不时的调整他坐着的姿势,喂他吃一些打碎了的食物,甚至是为他擦屁股,都需要家人为他做。他的手抬不过胸部,他的头不能动弹,他全身的肌肉正一点一点地萎缩。在最后的那段时间,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是一个等待死亡的过程,比直接死亡更为可怕。但你猜他怎么着?他把这视作为一种享受,他享受着像回到了婴儿时期,重新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有人给他洗澡,有人抱他,有人替他擦洗。是的,他就是这样的与众不同,这样的乐观又这样的带给我心灵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在这即将入秋的时节,我读完了这本书,也读懂了一个着实让我敬佩的人。当枫叶开始变得火红,随风盘旋的时候,我会记得,有这么一个人,像火红的枫叶一样,燃尽了自己不朽的生命,也点燃了我虔诚的心。

如果一个人被告知,自己人生只剩下短短几个月甚至更少时,他会如何度过这段时光?

我的答案:“起来,吃饭,治疗,睡觉。”

相信有许多人会选择这个答案。

一个叫莫里的教授,却修改了这个选项。

他的答案是:“起来,吃饭,治疗,上课,睡觉。”

当死神的利刃划过你的胸膛,带过一串血珠,你会想什么?

我的回答:“快逃,爸爸妈妈还等着我吃饭呢,最近的杂志我还没买……”

相信有许多人也会选择挣扎与逃跑。

一个莫里的教授,却偏偏不信逃能解决一切。

他站在原地,享受着剑贯穿胸膛的疼痛,品味着飘扬在空气中的鲜血。

他是明智的。

当死神向莫里伸出手时,他一颤,随之又平静下来。他觉得他是幸福的,因为他有时间回忆,甚至享受到再度成为婴儿的惬意。

他突然有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更多的人分享。于是,他开了一门课程,只有一个学期,14节课,学生只有一个。这门课只有一个规定:星期二上课。

14节课,从世界,到自我,从怜悯,到真爱。

最后随着我们的教授一起结束。

跨入此门者,必须舍弃所有的希望。

但是我觉得,我们的教授违背了这个条例,他的口袋里攒满希望。正如他所说的,当人年老时,可以拥有40、30、20岁的自我,他的人生也就更充实。而当人死去时,他拥有的自我足以让他成为超过微软的老板的富翁。

只是更多的人不愿意这么想,他们想要回到过往。这没有错,但这样便浪费了用一生积攒的最宝贵的希望。

我们的老教授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努力把自己的人生和更多的人分享。病痛催(摧)不垮灵魂,一个伟大的灵魂,一个已经坐上死亡之船的老人,却像开告别演唱会一样,在船上向所有爱他的观众招手,告诉他们接受爱,接受自身的教育,别被世俗蒙蔽。

岸上,观众们用笑容拭去泪水。他们的人生依旧进行,但是已经随着老教授的船偏离了原本的航道。

即便都通往地狱,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航道。

选择一条特殊的航道吧,和莫里一样。

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

第一次听到“要学着与生活和解”这句话是在研究生阶段,由于心情烦闷,总是郁郁寡欢,好友超洋告诉我要与生活和解,与自己和解,坦然面对真实的自己,接受自己的情绪发泄。那时,感觉这句话真是灵丹妙药,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厚重。自此,遇事尝试不抱怨,不仅接受自己,接受别人,也接受生活中突如其来的事。

第二次见到这句话,是在阅读这句话的出处――《相约星期二》――这本书。《相约星期二》是一本纪实作品,记录了老教授莫里对学生米奇就人生、婚姻等诸多问题展开的探讨。不过,与其说是探讨,米奇更认为这是临终前的老教授为学生上的最后一门课程――人生。翻阅这本书,找到这句话的出处,倍觉亲切:“是的,原谅自己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你不应该陷在遗憾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这对你是没有益处的,尤其是处在我这个阶段。我一直希望自己工作得更出色些,希望能多写几本书。我常常为此而自责。现在我发现这毫无帮助。跟它和解。跟自己和解。跟你周围的人与事和解。原谅自己,原谅别人……”

回想自己的日常,何曾不是在懊悔中度过:我要是再多下点功夫就好了,我要是用另外的方式处理就好了,我要是早上早起一会儿就好了……千万遍“我要是……”捶打着自己的心,过电影般播放着遗憾的片段,到头来除了流下自责的泪水,别无他用,反而挫伤了自己的自信和勇气,倒不如爽快地原谅过去的自己,跟坏情绪和解,再迎头赶上。

再一次品味这句话,阅读这本书,是在回杭的火车上。四个小时足以让我看完这本不足200页的薄书,细细品味其中的佳句圣言。一路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凝结成文字,警醒自己。

“……但超脱并不是说不投入到生活中去。相反,你应该完完全全地投入进去。然后你才走得出来。接受所有的感情――对女人的热恋,对亲人的悲伤,或像我所经历的:由致命的疾病而引起的'恐惧和痛苦。如果你逃避这些感情――不让自己去感受、经历――你就永远超脱不了,因为你始终心存恐惧。你害怕痛苦,害怕悲伤,害怕爱必须承受的感情伤害。可你一旦投入进去,沉浸在感情的汪洋里,你就能充分地体验它,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悲伤。只有到那时你才能说,‘好吧,我已经经历了这份感情,我已经认识了这份感情,现在我需要超脱它。’”

读到这段话,我想到了苏轼,这位常被冠以“洒脱、豪放”之名的文人。喜欢他,是因为他几经贬谪,却仍心怀天下,坦然面对,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豪迈之句。这不正是历经风雨之后的超脱吗?可见,“超脱”不是避而不谈,不是浮于表面看生活,更不是远离是非,自命清高,而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是看遍了人世间的真善美、假丑恶,经历了喜怒哀乐之后仍有的乐观和善良。涅重生,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在生命的起点,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需要别人活着,对不对?在生命的终点,当你像我现在这样时,你也需要别人活着,是吗?可还有个秘密:在生命的中途,我们同样需要别人活着。”

总害怕麻烦别人,总是担心自己给他人带来负担,殊不知我们也在让别人麻烦,替他人承受些许负担。既如此,都应该坦然接受,接受自己有弱小的一面,别人对自己的爱意;接受他人对自己的依赖,相信自己有能力助人。这也是莫里教授提及的另一条至理名言:“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对自己来说,最困难的事莫过于与自己讲和,只要自己能坦然接受,好事一定值得欣喜若狂,坏事也仅是坏事,烦躁一时。

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

《相约星期二》教师读书笔记

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的时候,他们也显得昏昏庸庸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读到这里时,让我想到我们志愿者工作需要长久的全身心的投入,仅仅抱着激情是不够的。你首先需要做的明确自己除了激情、热情、爱心以外你为什么愿意义无反顾地做这个工作。

我想说,爱。你必须爱这个工作。一个志愿者,只有你发自内心地爱这个没有任何酬劳的工作,爱你的服务对象,你才能坚持下去。也许“坚持”这个词不太妥当,我一直认为“坚持”有点勉强的意思,我听过人说,“我要坚持每天跑步”,却没有听人说过“我一定要坚持把游戏玩下去”,更多的时候我觉得是本能,当下,你觉得做义工是你想做的,而不是为了什么而做的。

记住,唯有快乐,才能持久,你要爱你的志愿工作,如果你发现有一天你已经不爱这个工作,而只是为了当初的承诺勉强去做,就是需要停下来的时候了。

当一个人在群体中找不到内心的呼应的时候,他就应该退守回自己的内心生活里。在学会爱自己的同时分一些爱给别人,你并没有丧失你自己,同时也给别人带来一些慰藉,就是这样,如此简单。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

那朴实无华的语言,处处闪烁着思想的智慧;那有些吃力的声音,处处传达着无私的爱意;那时而调侃的话语,处处体现着心灵的坦然。他的勇气,他的幽默,他的耐心和他的坦然,无不让我看到这么一个用心去生活用心去爱的老莫里,给我的心灵留下一片感动与宁静。

因为病情恶化,莫里失去了自理能力。翻个身,不时的调整他坐着的姿势,喂他吃一些打碎了的食物,甚至是为他擦屁股,都需要家人为他做。他的手抬不过胸部,他的头不能动弹,他全身的肌肉正一点一点地萎缩。在最后的那段时间,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是一个等待死亡的过程,比直接死亡更为可怕。但你猜他怎么着?他把这视作为一种享受,他享受着像回到了婴儿时期,重新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有人给他洗澡,有人抱他,有人替他擦洗。是的,他就是这样的与众不同,这样的乐观又这样的带给我心灵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在这即将入秋的时节,我读完了这本书,也读懂了一个着实让我敬佩的人。当枫叶开始变得火红,随风盘旋的时候,我会记得,有这么一个人,像火红的枫叶一样,燃尽了自己不朽的生命,也点燃了我虔诚的心。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讲述了一个老人,或者说一个老学者,临终前的14堂人生课。

米奇是一个幸运儿,他在短短的14个星期里学到了这一生都适用的东西;莫里也是一个幸运儿,他在人生的最后14个星期里让所有人成为了他的学生,听到了他的思想;我们更是幸运儿,在遥远的这儿听到了莫里教授的谆谆教诲。(是呀!我们都因此成为幸运者!)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似乎觉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那轮椅,那笑容,那台录音机,我听见他在说:“我不像让世界惊慌不安。我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接受它,进入一种安宁的心境,然后离去。?”这本书里,莫里说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好多,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

这是一种对人生的泰然。人生在世,难免经历一些挫折。泰然地面对,无疑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死亡。当然,莫里教授的话值得珍藏的还有很多。比如,“我们不仅需要原谅别人,我们也需要原谅自己。”“不幸的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人们把我视为一座桥梁。我不像以前那么活着,但我又没有死……我类似于……介于两者之间。”“知道吗?我死了以后,你说,我听。”“……”很多很多,这些话语,这些真诚的话语,值得我珍藏一生。

莫里的死,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悲哀。这位终身的教师,在人生的最后14个星期2里,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也满足了所有人的愿望。读了这本书,我深深地震撼了。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觉悟,莫里的话无疑在告诉我们:“这就是!”

每一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去。临死前,没有人像莫里那么死的有意义,没有人像莫里那么死的无私。我想,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这一生,都会受到莫里的影响。他的泰然,他的纯真,他的思考,他的无畏。让我们,向他肃然起敬!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

作者,我们权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样忙碌于工作的缝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电视采访,嘉宾是他的大学老师,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毕业时曾与老师有约相见。而此时的莫里已经患了肌萎缩症(ais),一种不治之症,莫名的冲动驱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师。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会应老师的要求来上课。十四周后,课程学完了,老师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来的却是一本200页的畅销书,名字叫—“相约星期二”。

我们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当中的,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正因我们需要,大多数人至死都好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教授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决定潜质。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谓我们的需要,却经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潜质之外买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的圈套?千辛万苦送孩子出国,是你的需要还是西方世界的诱惑?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方具,放松别人,也是放飞自己。

生活是很艰难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应对它们,我们该怎样办呢?莫里教授给出他的答案:世间病与痛,尽付笑谈中。

“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这就是教授死亡前设想被火化时的话语。最后一堂课,他期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爱徒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的说话了。”恩师说:“到时候,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

听一听这幽默的对话吧,死亡也能够这样的诗意。

假设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该如何度过?莫里是这样设想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能够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齐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爱吃鸭子——剩下的时刻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许这就是所谓幸福的本质吧!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奋斗,来满足我们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来抚平我们焦虑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态却是金黄色的,他说:“我感觉到了依靠别人的乐趣。此刻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如果早知道应对死亡能够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相约星期二读书笔记字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怎样活着,追求的是什么?应该留下点什么?且让我们看一看美国的社会学教授莫里·施瓦茨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说的是什么。

莫里·施瓦茨得了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即渐冻人)。在他得知自己的病况后就开始思考:是枯竭下去直到消亡,还是不虚度剩下的时光。不甘枯竭的他选择了勇敢地面对死亡,把死亡作为最后一门课程展示给人们,成为一本人的教科书,让别人去研究,观察在他身上发生的一切,可以让人们学到一些东西。

于是他接待形形色色的人,与他们讨论死亡,讨论死亡的真正含义。也因此与学生米奇重逢,相约每周星期二见面,讨论关于死亡、恐惧、衰老等话题的一场人生对话。

每一个走向死亡的人都无法阻挡身体的衰老、无力,以致无法自理,把隐私暴露于人前,想来实在是难堪之极。可莫里说;“我又要当一回婴儿了。”就是这样的莫里,依然关心时事,关爱世人。

他说:“正因为我遭受痛苦,我在电视上看见波斯尼亚那儿的人在大街上奔逃,被枪打死,都是些无辜的受害者……我不禁哭了。我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就像感受自己的一样……我非常同情他们。”患病后的莫里体会到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与人,并去接受它,而不应该沉溺于自怜的伤感里,无尽的遗憾中。

“我为什么要去关心别人的问题?难道我自己没在受罪?”“我当然在受罪,但给予他人能使我感到自己还活着。汽车和房子不能给你这种感觉,镜子里照出的模样也不能给你这种感觉。只有当我奉献出了时间,当我使那些悲伤的人重又露出笑颜,我才能感到我仍像从前一样的健康。”

“只要你做的是发自内心的,你过后就不会感到失望,不会感到妒忌,也不会计较别人的回报。否则,你就要患得患失。”

一个星期二又一个星期二,莫里越来越虚弱。命运注定莫里要输掉这场生命的较量,但他依然乐观,接受当下。把依赖别人的苦涩当作乐趣。

他认为:“你一旦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就不会想回到从前去。你想往前走,你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

“如果你一直不愿意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是要变老的。”年轻固然很美好,但年龄是无法抗拒的,乐于接受自然赋予的一切,每一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魅力,我们应该接受现状并乐在其中。

“米奇,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的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然地面对整个社会。”

莫里认为每个社会都有它自己的问题,逃避并不是解决的方法,我们应该为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努力。

我们不仅需要原谅别人,也需要原谅自己。不应该陷在遗憾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跟自己和解,跟周围的人和解。

如果还有健康。

莫里想这么过一天。

早晨起床,进行晨练。

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

然后去游泳。

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谊。

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

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鸭子。

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莫里很喜欢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跳得精疲力竭。

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以上的内容都是莫里的原话,或者就是他的观点。请原谅我找不到新的词语来分析他的思想。

人生两个字很普通,内容却很深奥。莫里用瘦弱的身体向世人诠释,用一颗坦诚的心,接受自我,他接受别人,接受过往,接受现在就好。

莫里说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平淡无奇,却无不处处闪耀智慧的光芒,病魔侵蚀着他的身体,却让他的思维更清晰,胸怀更宽广,把生命里阴暗丑恶的打扫出来,进行分析、洗涤、解剖,最终回归平静。

躯体在腐朽,却让他的人格精神更加光彩夺目。

我们中国有句俗语:人之将死,其言亦善。我总觉得这样的莫里,如同菩萨要普度众生一般地存在着。尽管有充足的理由哀叹自己命运的残酷,却依然悲天悯人,为着他人的痛苦而伤心,想着分担他人的痛苦。

他的墓碑上写着:一个终生的教师。

《相约星期二》教师读书笔记

相信美好的东西——读《相约星期二》有感莫里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会使你产生竞争的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近来,《人民日报》公众微信号夜读也发布了一篇文章《我们为什么要相信美好的东西?》。两者的出现相差20多年,但读后却有知音共鸣之感。

一个人能不能过得好,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相不相信自己能过好。因为相信是有力量的。你相信自己是什么样,很可能就会活成什么样。所谓信心,就是一颗相信的心。它给人勇气、力量和耐心。只要我们愿意去相信生活的精彩、相信他人的善良、相信努力的意义、相信未来不是梦,总有一天,我们会收获属于自己的美好!

相约星期二遗憾心得体会

相约星期二是一部根据“周二工作阅读俱乐部”真实经历改编的电影,由中外合作筹备完成。电影通过讲述一位教授与一名贫民窟青年之间的友谊,揭示了社会不平等和人性的复杂性。观影之后,我深受触动,产生了许多心得和体会。

首先,这部电影提醒了我社会不平等的现实。在电影中,教授和青年之间来自不同社会层面的差距非常明显。教授可以享受高尚的学术环境和文化生活,而青年生活在贫民窟里,陷入贫困和犯罪的恶性循环中。这种社会不平等在现实生活中也普遍存在。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让人不禁感叹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电影通过剧情的展示,使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缩小社会差距做出贡献。

其次,电影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教授和青年在电影中通过交流和互动逐渐产生了友谊。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背景,但他们在许多方面有着共通之处。他们都有自己的烦恼和追求,都渴望改变生活。然而,人性复杂的一面也展现了出来,他们在面对困境和选择时,常常陷入犹豫、冲突和自私的境地。这给我启示,人性并非完美无瑕,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弱点、纠结和错误。关键是要勇于直面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努力改正,成为更好的人。

电影中的心理描写也引起了我对人性的深思。教授在电影中经历了丧妻和患病的苦难,他的内心阴影挥之不去。青年则在贫困与犯罪环境中挣扎,他的内心也被黑暗所笼罩。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不为人知的痛苦和困惑。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表面的行为和状态来评判他人,更应该去理解并给予关爱。电影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每个人都值得被爱和关注,无论他们的经历和身份如何。

最后,电影也给我留下了积极乐观的影响。故事中的教授和青年都经历了许多痛苦和困惑,但他们最终通过互相支持和勇气,克服了困境。这说明了人类拥有战胜困难的力量和智慧。电影向观众传达了一种信念,即无论面对什么困境,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和坚强的心态,相信自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电影也提醒了我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和机会,无论这些幸福和机会是小小的还是重大的,都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力量和快乐。

总之,电影《相约星期二》深刻地触动了我内心,让我对社会不平等、人性的复杂性、心理描写和积极乐观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这部电影以其真实的故事和真挚的情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电影,我明白了只有关注他人、理解他人、珍惜幸福和保持乐观的心态,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努力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心得体会

《相约星期二》是行将去世的社会学教授莫里在每个星期二教给他最喜欢的学生米奇的最后一课,没有书本没有时限,是有关人生的话题。本站小编特意为大家提供了相约星期二读后感,欢迎学习借鉴。

几年前,一位好友劝我读一读在美畅销排行榜的一本好书《相约星期二》,它会给你带来一定的启发,改变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出于好奇和期盼,周末的一天,我走进新华书店,在新书架上找到了这本书,“一个老头,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的课”,一个感动整个世界的故事,从此让我改变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相约星期二》的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一位美国一位颇有成就的专栏作家、电台主持,他得知自己最尊敬的老教授莫里身患不治之症,在前往探视中与老教授相约每周二,在与莫里教授相伴的最后十四个星期里,米奇。阿尔博姆聆听莫里教授最后的教诲,他们聊到了许多的人生问题多,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人生是莫里教授的临终一课。这持续了十四周的人生课题,直到莫里教授的逝去。米奇。阿尔博姆将莫里教授的醒世箴言谈话内容编辑成册,书名《相约星期二》。

翻开这本书,我看到面对自己将要逝去的生命,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对生命即将离去的恐惧,而是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来思考的一些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它没有发人深省的警示。

名言。

也没有什么心灵鸡汤之类的词语只有记录了莫里教授用他的平和、亲切、幽默面对即将死去的事实侃侃谈吐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这是一堂关于如何面对爱与被爱衰老与死亡的教育课。之所以让我感动面对关爱当大多数人在索取在抱怨自己没有得到更多一些关爱时而莫里教授却始终保持往以的乐观和一向饱满的热情继续给唯一的学生上课;面对衰老当大多数人在哀怨惋惜在抱怨时光如剑、逝者如斯夫时而莫里教授坦然的回答:“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岁的年龄阶段你就永远是二十二岁的那般浅薄。要知道衰老并不就是衰败。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你会因此而活得更好。”;面对死亡在大多数人恐惧而终日不可惶恐时而莫里教授面临死亡坦然的说:“死亡跟生命一样自然。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用清醒冷静和热情的心态去审视自己的一生用自己一生的智慧去辨别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以前,回想自己工作生活的现状,勤勤恳恳的工作,忙忙碌碌的一生,随着流失的岁月,也看不到自己人生价值所在的体现。自从读《相约星期二》之后,我对人生的感悟有了一定的认知,再也不会抱怨和畏惧。我明白自己不能抵挡时间逝去的脚步,也不能抹去岁月留在脸上的痕迹,但我会保持一个阳光的心态,以平常的心态对待生活,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情,踏踏实实的走自己的路,做一个永远快乐的平凡人。

人总是倾向于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在看到别人谈论深刻的或者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话题时,总会滋生出“此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想法,而这一切,也许只是自己缺乏改变的勇气,我们的教育教授给我们的并不总是正确的,只有坚强的人才敢勇敢的拒绝接受,而我无疑是个懦夫。没有自己的想法,每天的忙碌只是为了以后的车子、房子、票子,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生活,从来不会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过去的两年里,日子过的浑浑噩噩,毫无意义可言。

关于世界——我的眼界是如此的狭隘,我的心是如此的小,我对他们毫不关心,即使同情也不走心,爱,这个话题过于深刻,我不知道如何去爱也不知道如何接受被爱,也许这并不是我失去了爱的能力,而是我处于爱中而不自知。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也许是该多出去走走,看看这个未知的世界。

关于自怜——只有你觉得可怕时才是真正的可怕。

每个感到困惑和迷茫的人都需要这份醒豁。

如何思想,如何评判,都必须自己选择,不能由任何人替你做决定。

作者,我们权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样忙碌于工作的缝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电视采访,嘉宾是他的大学老师,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毕业时曾与老师有约相见。而此时的莫里已经患了肌萎缩症(ais),一种不治之症,莫名的冲动驱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师。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会应老师的要求来上课。十四周后,课程学完了,老师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来的却是一本200页的畅销书,名字叫—“相约星期二”。

我们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当中的,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大多数人至死都好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教授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谓我们的需要,却经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买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的圈套?千辛万苦送孩子出国,是你的需要还是西方世界的诱惑?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面具,放松别人,也是放飞自己。

生活是很艰难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面对它们,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教授给出他的答案:世间病与痛,尽付笑谈中。

“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这就是教授死亡前设想被火化时的话语。最后一堂课,他希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爱徒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的说话了。”恩师说:“到时候,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

听一听这幽默的对话吧,死亡也可以这样的诗意。

假设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该如何度过?莫里是这样设想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许这就是所谓幸福的本质吧!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奋斗,来满足我们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来抚平我们焦虑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态却是金黄色的,他说:“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相约星期二》是行将去世的社会学教授莫里在每个星期二教给他最喜欢的学生米奇的最后一课,没有书本没有时限,是有关人生的话题。“相爱或者死亡”是莫里教授的祷文,贯穿他的整个课堂。

莫里教授认为现在的社会文化是灌输人赚钱、养家、买房、买车……等一大堆的琐事,而没有教人学会照顾自己的真正所需,重视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的满足。对于这样的文化不要逃避,唯一的办法是不相信原有的文化,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化。

对于自己的梦想,也许在现实生活里实现很困难,但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周围人的思想所影响,争取取的家人朋友的支持。

在自己的文化中,莫里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相爱或者死亡。

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莫里教授乐于与人交谈,活着就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同他人交谈,去感受他们的思想。

我想我要学着象莫里老人一样建立自己的文化,学着去爱,学着去给予,学着去交流,学着去关心,建立自己爱的文化,坚持自己的梦想,获得生活的真正意义。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