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优质15篇)

时间:2023-12-04 14:01:10 作者:温柔雨

教学计划的编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想要写一份完美的教学计划,可以看一下以下范文,了解一下行业内的标准和要求。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整数包括自然数。

2、因数、倍数: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例: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1)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成对地按顺序找。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依次乘以自然数。

(4)2、3、5的倍数特征。

1)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4)能同时被2、3、5整除(也就是2、3、5的倍数)的最大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同时满足2、3、5的倍数,实际是求2×3×5=30的倍数。

5)如果一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那它的个位上的数字一定是0。

3、完全数:除了它本身以外所有的因数的和等于它本身的数叫做完全数。

4: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奇数、偶数。

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也就是个位上是1、3、5、7、9的数。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也就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关系: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5、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0四类.

质数(或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

1: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连续的两个质数是2、3。

每个合数都可以由几个质数相乘得到,质数相乘一定得合数。

20以内的质数:有8个(2、3、5、7、11、13、17、19)。

100以内找质数、合数的技巧:

看是否是2、3、5、7、11、13…的倍数,是的就是合数,不是的就是质数。

关系:奇数×奇数=奇数。

质数×质数=合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通过“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列表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初步渗透假设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列表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教具准备】:网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发现鸡和兔的异同点,学生得出鸡和兔都有一个头,鸡有两条腿,兔有四条腿。

2、通过练习发现问题。

出示多媒体课件:

一只公鸡(   )条腿,两只公鸡(   )条腿,五只公鸡(   )条腿。

一只兔子(   )条腿,两只兔子(   )条腿,五只兔子(   )条腿。

鸡兔共五只,腿有(      )条。

3、得出关系式:鸡的数量×2+兔的数量×4=腿的数量。

质疑:如果知道了腿的总数能知道鸡兔各几只吗?

4、引出课题: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就在《孙子算经》中提出了这样有意思的题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鸡兔同笼)。

二、开展活动,探究规律:

1、课件出示题目:笼中鸡兔共8只,腿有22条,鸡兔各几只?

--小结:像这样把所有情况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叫逐一列表法。(板书)。

2、请同学们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讨论出结论:鸡增加1只,同时兔减少1只,腿减少2条。

;鸡减少1只,同时兔增加1只,腿增加2条;腿增加和减少于兔保持一致。

4、游戏练习:

鸡增加2只,同时兔减少2只,腿(        )。

鸡减少5只,同时兔增加5只,腿(        )。

--生得出:鸡兔每对换一次,腿数增加/减少两条。

三、利用规律,实题操作:

利用总结的规律,做一道数目稍大的题,不用逐一列表,试试看。

课件出示:鸡兔同笼,有10个头,28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

四、练习:

练习熟练运用取中列表法和跳跃列表法。

1、鸡兔同笼,有20个头,56条腿, 鸡、兔各有多少只?

从鸡兔同笼问题中取得数学学习的方法,这里的鸡兔不仅仅代表鸡和兔,运用所学的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这道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

生找出两者的异同点,进行练习。

五、课外延伸:

-- “鸡兔同笼”是一类中国有名的算术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此书约成书于四、五世纪,作者生平和编写年代都不清楚。先传版本的《孙子算经》共三卷。卷下31题,可谓是后世“鸡兔同笼”的始祖,后来传到日本,变成“龟鹤算”。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35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六、作业练习布置:【下课】。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通分》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认为学生要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分的方法并不难。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合作交流等活动完成这节课的学习。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真正只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我认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深入解读文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了简单而又有效的问题情境。

新教材把通分的教学与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了解通分的意义。在教学中,我有效地运用教材中的例子,并更进一步挖掘教材,变静止的插图为动画的问题情境,有效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欲望,促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新知的探究活动中,为本节课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2、放手自主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数学教学一旦离开了这一核心,就背离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没有追求表面上的花哨、热闹,而是以学生的思维训练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不断的猜测、验证、交流、总结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教师真正只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后,我让学生大胆猜测哪个分数比较大,继而用自己的方法验证,并对学生采用的各种有效策略给予肯定,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轨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概念时,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而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之处,让学生在自学、交流中自己去发现通分的两个基本条件,理解通分的意义。还比如:在总结通分的一般方法时,我让学生尝试通分后,再回忆通分时先想什么,在做什么?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只需略加整理,就轻松地概括出通分的一般方法了。整堂课中,学生一直处于轻松而又紧张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没有指令性的要求,没有权威性的评价,我认为,这样的课,才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

3、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把“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并较好地完成了这一目标。例如,让学生自己验证2/5与/4的大小时,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学课本、小组交流等活动解决所提出的问题,都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分》教学反思《通分》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充分遵循这一教学理念,尊重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如在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已经有办法的同学请把你的办法写在答题纸上,有困难的同学有三种求助方式:第1可以向有办法的同学请教;第2可以举手跟老师一起讨论;第3可以求助课本94页。这样,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提供多种途径让不同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真正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五年级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了解统计推断的基本方法。

2、进一步理解概率与统计之间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具体问题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利用统计与建模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试验、统计等活动过程,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学生熟悉的实例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实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一个现实生活模型。其试验方法本身是一个统计活动,而估计方法的理论依据则是概率问题。为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回顾概率的获得方法及其与统计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的重点是方案的获得和模型的实验,难点是方案的获得,关键是模型的建立。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该班是根据学生进入初中的学业成绩、兴趣特长以及性格特征平行分班组成的一个班级。有58名学生,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智力水平一般,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意识,也有少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偏差学习吃力。由于学校地处长江中下游一带,加之乡村周边水库及池塘密布,学生接触养鱼的机会众多,应该说如何估计一个池塘的鱼的数目对于当地学生是有相当的现实意义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价值在本课题中也能得到最为直接的体现。教学中拟实行小组合作交流并适时营造组间竞争氛围,因人而异,分层要求,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力求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一】创设情景。

问题:要想知道一个鱼缸里有几条鱼,只要数一数就可以了。现在我镇天龙湾百亩鱼塘的李老板想知道他的池塘里大约有多少条鱼,采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请大家帮他想一想办法。

(关键词:大约,由学生自主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想法)。

生1:捞上来清点。

师:你这是一种思路,但还是不准确。我看干脆抽干里面的水逐一清点。

生2:这样做不现实,鱼会死掉;再说老板的目的只是估计,不必这样费事。

……。

池塘里有多少条鱼?怎样估计?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熟悉的实验。

【二】模型探究。

(教师演示后,学生顺利作答。)。

(关键条件:其中已知有8颗黑棋,其余均为白棋。学生分组准备好实验器具。)。

师提示:根据规则,棋子不能全部摸出来数,也就是说,棋子可以摸一颗后放回,也可以摸一部分后放回(教师可以做一些动作演示)。

(由学生分组讨论,确定一名中心发言人交流。)。

生(陈诚):可以从口袋中每次任意摸出一颗棋子,记下颜色后放回,多摸几次后,以黑白次数比估计全体黑棋与全体白棋的数目比,从而推断口袋中的白棋数目。

生(官双艺):可以从口袋中每次任意摸出一把棋子,记下黑白数目比后放回,以黑白数目比来估计全体黑棋与全体白棋的数目比,从而推断口袋中的白棋数目。

生齐答:好。

师:那大家想不想用这两种方法试验试验?

生:(跃跃欲试)师:那好,动起来。

在每个小组的口袋里放入8颗黑棋和若干颗白棋,分组利用自己准备的实验材料进行两个方案的实验,并分发给每个小组实验记录表格如下(投影展示两个表格):

个小组事先清点。2.各个小组在同一时间内先后用两种方案进行实验,同时,依据表格1进行的实验次数统一为200次,依据表格2进行的实验次数统一为20次,每次取出棋子总数统一为10颗。这样,一方面平衡了各小组的实验时间及进度,又不失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有利于教者把握整个教学节奏,避免课堂局面的失控;另一方面在活动的组织上分组的同时又分两个方案并行,又不失学生探索交流的空间,有利于双向比较与评价,即纵向上的两种实验方案的对比和横向上各小组实验情况的对比,实现了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的辩证统一。)。

由此得到的估计结果是:_________。

(说明:教师深入各个小组,观察并参与他们的实验,注意学生在每次实验前是否将口袋里的棋子和匀、每次实验后是否将棋子放回、记录数据的方法是否正确、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等,以便于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实验交流:

1、打开口袋,数数口袋中白棋的颗数。

2、各组汇报两种方案的实验结果,比较同组的两种方案哪个更准确;比较同一方案各组实验的结果哪个更准确。

3、师问:为了提高实验估计结果的可信度,你有什么改进的办法?

生1:增加实验的次数。

生2:将各组的实验数据汇总之后再作估计。

师:非一般的思维,请问你是怎样想到的呢?

生2:因为汇总各组的实验数据,相当于增加了实验的次数。

师:回答的非常好,大家都明白了吗?

师:请各组推荐一名代表,带上记录表上台,分两组将各组的两种方案的数据分别汇总;然后再估算一下。

(投影展示:两种实验的全班汇总结果。)。

4、大家还能根据刚才的实验谈谈两种方案的优缺点吗?

生:……(众说纷纭)。

师:大家都能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各自的想法也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可以概括一下:

1.如果试验次数足够多,第一种方法结果比较准确,但实践中人们不能无限度地重复实验,故其实际意义不大。

2.第二种方法当总数较小时,其精确度可能较差,但对于许多总数较大的实际问题,此法方便可行。

【三】变式探究。

问题:刚才实验中的棋子是有黑有白,现在如果一个口袋里只有若干白棋,又该如何估计口袋里的棋子数呢?谈谈你的看法。

生1:另外找几颗黑棋放入口袋就可以了。

师:非常棒的转化,再为难一下大家,假如找不到黑棋子,又该怎么办?

生2:将口袋中的几颗棋子染成黑色。

师:好主意,事实上也就是给其中几颗棋子做上了标记。

(说明:意在引导学生学会变通。)。

【四】解释应用。

问题1:如果我们把口袋想象成池塘,那么围棋子可当作什么呢?(培养建模意识)。

生:池塘里的鱼。

师:多有意思的想象啊,大家认同这种想象吗?

生:(纷纷点头)。

师:这样看来,棋子问题与鱼的问题似乎有相似之处,解决了棋子问题,鱼的问题也就不远了。

问题2:现在你能为鱼塘的李老板设计一种估计池塘中鱼的总数的方案吗?

生1:我们可以先捞出若干条鱼,将它们记上标记,然后再放回鱼塘,等鱼分布均匀后,再捞出一条鱼,观察是否有记号后放回,经过多次重复后,以有标记的鱼和无标记的鱼的比例估计鱼塘里鱼的数量。

生2:我们可以先捞出若干条鱼,将它们记上标记,然后再放回鱼塘,等鱼分布均匀后,再从中随机捕捞若干条鱼,并以其中有标记的鱼和无标记的鱼的比估计鱼塘里鱼的数量。

(说明:在完成了实验且解决了口袋中全是白棋的估计方法后,引导学生思考该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逐步回到本节课的主题——如何估计池塘里鱼的数目。学生课堂上口述方法,要求其课后书写详细方案,作为成长记录保存在档案袋中。)。

【五】拓展应用。

问题1:你能进一步设计一个方案,估算出鱼塘中鱼的产量吗?

(小组讨论后选代表交流,师不作过多评价,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悬念与空间。)。

【六】归纳质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和疑问?利用今天的方法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举例说明。

生1:一个家庭一年要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生2:一片森林里有多少只锦鸡?

生3:一次抽奖活动中的中奖率有多大?

……。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旨是希望学生“动”起来,通过不同的情景与话题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在本节课的实施过程中,自已感受最深的体会有三:

1.提供贴近生活的学习素材,是激活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

在问题的设计中,让学生首先亲身经历数学问题的现实场景——池塘里有多少鱼?从而看到有价值的数学,促使其用数学观点进行解释与应用,使得整个学习活动更为生动活泼,学生也在这种生动的问题情景中,获得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同。

2.设计动态平衡的活动方案,是激发学生积极动手的基础。

在活动的设计中,我们考虑的是一种动态平衡,而不是一种盲动和简单的图热闹。基于此,活动给了学生相同的起点(相同的白棋数目,相同的样本容量,相同的实验次数,相同的实验时间),这有效地协调了各组活动的进度,避免了课堂节奏的失控。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学生到达的终点却可能是不同的(不同小组的不同结果,不同方案的不同精确度,不同方案的不同可行度,不同成员的不同收获)。

3.组织实力相当的活动小组,是激励学生协作竞争的基础。

对于活动的分组,注意了把握“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一方面发挥了组内成员相互协作的意识,不同的人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如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进行一些操作活动,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进行数据的分析及结果的估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提高,又不失对数学学习兴趣的一种持续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学生间的一种互动对话及交流。另一方面激发了组间成员相互竞争的意识,每个成员服务于自己的小团队,如果自己获得了成功,会感觉到为自己的小集体争了光,如果自己团队中的成员有上佳表现,自己也为自己在这个团队中而感到无尚光荣。

总之,我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追求和探讨这种动的氛围和动态平衡,使得学生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就一定能实现教师与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共同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下的课程改革。

五年级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2、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难点:能自己从实例中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做抽奖游戏。其实在抽奖游戏中蕴含着许多数学规律,今天老师就看谁细心观察,在抽奖游戏中获得数学规律。同学们想要奖品吗?那就要看你们的运气了。

新课讲授。

1、探索规律。

游戏一:出示盒子,里面装的都是偶数。

游戏规则如下:从盒子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如果两个数的和是奇数就可以领到精美礼品一份。

(1)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什么原因拿不到礼物呢?

(2)总结规律:偶数+偶数=偶数。

(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偶数除以2余0,两个偶数相加的和除以2还是余0。所以:偶数+偶数=偶数)。

游戏二:出示盒子,里面装的都是奇数。

游戏规则如下:从盒子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如果两个数的和是奇数就可以领到精美礼品一份。

(1)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什么原因拿不到礼物呢?

(2)总结规律:奇数+奇数=偶数。

(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奇数除以2余1,两个奇数相加的和除以2正好余2。也就是没有余数了,所以:奇数+奇数=偶数)。

游戏三:怎样修改游戏规则能得到奖品呢?

(1)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就会中奖。

(2)总结规律:偶数+奇数=奇数。

(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奇数除以2余1,偶数除以2余0,一个奇数加一个偶数的和除以2还余1.所以:偶数+奇数=奇数)。

2、验证规律。

这些卡片都是老师设计好的,仅仅靠卡片上的数,我们就下定论似乎还早了些。我们还需要什么呀?对,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那么就请你再自己任意出几个数,验证一下这三种情况吧。验证后把你的结论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并汇报发现的奇偶数规律。(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生齐读一遍。

练一练:不用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吗?+20xx+131268+10243721+20xx+102-345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只要我们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用眼观察,多用脑去想,更重要的是多用手去做的话。数学知识就非常简单了。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数对教学设计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重点与难点。

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猜数游戏:教师或学生指定一个4位数(不让其他学生知道),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猜中为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0的图画和文字,让学生读一读图画中的文字。

(1)9985和10000都表示参赛运动员的人数吗?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说一说“将近10000人”是什么意思,“有9985人”是什么意思。

9985这种说法特别精确,所以它是一个准确数。

9985接近10000,10000比较容易记住,10000是一个近似数。

(板书课题:近似数)。

(2)让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300人”中的304和300各是什么数。

(304是准确数,300是近似数。)。

这里的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容易记住?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3)提问: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近似数了吗?谁来说说。

小结:近似数是指大约是多少的数,也就是与实际比较接近的数。

2、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碰到过哪些近似数?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近似数,体会近似数,体会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91页“做一做”。

2、教材第92~94页练习十八第4~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生一个个都举起橡皮表示愿意。)。

师:大家都这么热情,太感谢大家了。好,我请几位同学帮我借一下。(请8名学生。

就近帮忙借橡皮)。

师:(把学生的橡皮一块一块地借了过来,并表现出非常感谢的神情。)你们把橡皮都。

借给我了,你写错了怎么办?

一生:我还有。

师:哦,还有,老师还想借。(直到完全借完。)。

师:我借这么多橡皮,干什么用呢?

生纷纷说:你自己写错了,要擦;。

做魔术;。

看橡皮都有哪些形状;。

用橡皮拼图。

师:我借你们的橡皮干什么用呢?哈哈,我就是为了让你们没有橡皮用。没有橡皮,

下笔会更小心一些。就算写错了,也没关系,仔细欣赏一下自己错在哪里,然后再写一写,这样您会写的更好!

(反思:“没有橡皮,下笔会更小心”,这是自然的结果。当我们知道某件事情没有后路的时候,自会多几分慎重。现在的学生大多比较浮躁,缺乏责任心,往往不肯静下心来想好了再动笔,常常是毛手毛脚,一看就动笔,一动笔就错,一错就擦。宁静才能致远,教学生静心思远,对他们的成长有好处。另外,这样一个环节的设置,还能很好的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像这次赛课,在上课之前与学生没有见面的机会,只有尽快拉近师生距离,才能减少师生的陌生感,彼此尽快熟悉,使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投入学习。)。

二、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大树,然后粘贴了9只红色小鸟)。

师: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特别棒,今天有一群小鸟也想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大家欢迎么?

生异口同声:欢迎!

(反思:这里我没有用课本上的情境图,而是创设了一个大树、小鸟这样一幅美丽的情境图,我认为这节课的情景创设比较成功。因为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新知的热情,而且还可以能很快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让学生在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时,只让学生顺着数,而没有让学生倒着数。另外,在这里如果把事先准备好的小棒发给学生,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摆10个小棒,并将它们捆成一捆,了解“10个一,可以组成1个十。”这样可以渗透“10还是个计数单位”,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生:9只(有一生说10只)。

师:到底几只呢?请刚才这位小朋友来数一数。

(请说10只的学生到黑板前数,黑板太高,学生探不找,师抱起孩子数。)。

(反思:今天在梨林实小做课的这间教室里没有讲台,因此黑板相对就比较高,我站在那里,最多只能够到三分之二的高度,即使图画得再低,对于一年级的小孩来说,还是很难够得着,没办法,我抱起了孩子,这样孩子就可以够得着了。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眼中时刻要有孩子。)。

生:我看到老师手里还拿了一只,所以是10只。

师:哦,那现在又有一只小鸟飞了过来。(师把手中的一只__小鸟贴到大树上)那。

么,现在有多少只小鸟呢?

生异口同声:10只。

(再请一生到黑板上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师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那么,在你的身上有10么?

生异口同声:有!

师:你身上的10在哪里?

生:在手上。

师:谁来数一数?

(生纷纷举手,请一生到前面面对大家数一数。)。

师:除了手上,我们身上哪里还有10?

生:脚上。

师:还有么?我刚才看到有的同学在摸自己的头发,在我们头发上有10么?

生1:没有。

生2:有,头发上有好多好多10呢。

师:对,我们的头发有好多好多的10呢。除了我们的身上,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很多的10。

(反思:在这个环节中,为了让学生对10有充分的认识,我让学生找自己身上的10,

孩子们参与非常积极活跃,但“数学源于生活”,如果能够更多的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情景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这样会为学生的观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

三、9和10比大小。

师:我们前面认识了1-9,今天又认识了10,你知道这些数中,谁大谁小么?

生1:10大。

师:大小是相对的,我们不能只说谁大,要说出谁大谁小。

生2:10大1小。

生3:10大3小。

生4:10大9小。

(还有好多学生争着抢着想要说)。

师: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要说,那每个同学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同桌互说。)。

生1:10个比9个多了一个。

生2:9只小鸟,又飞来一只变成10只了,所以10只多。

师:说得真好!谁还有自己的想法?

生3:10个人比9个人多1个。

生4:9加1是10。

师:那么,10比9怎样?

生异口同声:大。

师:9比10怎样?

生异口同声:小。

(师板书910109)。

师:谁能用大于号和小于号填一填?

(请学生填)。

师:大家注意看,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口都朝着谁?

生:10!

师:也就是说,谁大口朝谁开。

(反思:对于大小比较孩子们已经有了1—9的学习基础,这里顺理成章,比较容易,耗时过多,尤其是大于号和小于号不必再像新知一样让学生认识,也就是说应该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会的就不要讲,或尽量少讲,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得更多的东西。)。

四、10的组成。

师:大家刚才表现真棒!下面,老是想请大家帮个忙,大家愿意帮老师么?

生:愿意!

(反思:情境创设能很好的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意愿,但是如果能把情境中改成学生自己,会给学生下面的语言表述带来方便,效果会更好一些。)。

生1:每人5颗。

师:为什么这么分?

生1:这样分,两个人的一样多。

师:谁还有不同的分法?

生2:如果是我,我分3颗,给客人分7颗。

师:为什么这么分?

生2:因为我是主人,他是客人,我给他多一些。

师:小主人真热情!很好!请坐!谁还有不同的分法?

生3:我是主人,我留2颗糖,给客人8颗糖。

师:真大方!大家刚才有的是按照平均分,有的是作为小主人,给客人多分一些,那么,还有其他不同分发么?同桌互相说一说,比比看那组同桌合作的,合作的同桌,在下课时,黑板上漂亮的小鸟就会飞到你们的手中。

大家可以用自己的小手来帮助自己,每根手指表示1颗糖。

(学生开始同桌交流)。

(反思:这里的同桌交流目的不够明确,导致后面会有第二次的交流。如果在这里交流时,我能给出更清楚的指令,如:10颗糖到底有多少种分法呢?用自己的手指代替糖,比比看,那些小组分法最多,而且还能按照一定的规律清晰地介绍给大家。此外,还可以让同桌合作,把所有的分法写下来,这样会更清晰明了,效果会更好。在这里,我也认识到教师引导的作用之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这里的“导”,应该不是“导演”,而是“向导”,要引导学生怎样有效地做好一件事,提高课堂效率需要“导”好的!)。

第一组同桌汇报:我们有3种分法,第一种是我们都分5颗;第二种是我留2颗,给客人分8颗;第三种是我留3颗,给客人留7颗。

第二组同桌汇报:我们还有2种分法,一种是我留1颗,给小客人9颗;另一种是我留4颗,给小客人分6颗。

师:哪组还有不同方法?

(没人举手)。

生1:那可以是给客人4颗,自己留6颗;或者自己1颗,给客人9颗。

生2:还可以是给客人3颗,自己留7颗。

生3:也可以是给自己留8颗,给客人1颗。

师:给自己留8颗,给客人1颗,总共是10颗么?

生3(摇摇头):总共是9颗。

师:是不是给老师还留了一颗呀?哦,老师这可送给小客人了,那分给小客人几颗?

生3:2颗。

师:谁还有么?大家数数现在有多少种分法?

生:1、2、3、4、5、6、7、8、9,一共有9种分法。

师:这么多分法,如果没有规律,就会写多了,或者写少了,怎样写才能写的不多不少呢?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同桌再次合作)。

一组同桌汇报(边说边板书):

10可以分成5和5、10可以分成4和6、10可以分成3和7、10可以分成2和8、10可以分成1和9,然后把后边几种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就行了。

另一组汇报:

10可以分成1和9、10可以分成2和8、10可以分成3和7、10可以分成4和6、10可以分成5和5,然后把前边几种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就行了。

师总结: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第3个内容:10的组成。

师生一起说:10可以分成1和9、10可以分成2和8、10可以分成3和7、10可以分成4和6、10可以分成5和5。

(师生对数练习。)。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1—3年级)学生在数学思考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这种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数学内容的学习和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逐步形成的。新课程几乎每个年级都渗透“有序思考”的方法。这里从无序到有序的逐步引导,目的就是使学生逐步学会思考问题。)。

五、10的书写。

师:大家说得真好,可是说得好不如写得好!大家想写出漂亮的10么?

生异口同声:想!

(生开始自己书写,写完的老师边看边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不好的鼓励他再观察观察,在写两遍,看看是不是变得漂亮了。)。

(反思:没有了橡皮,孩子就写得非常小心,数字写的很认真。偶尔有同学写的不漂亮,我就让他仔细看一看,然后再写2遍,看看是不是变得漂亮了一些,孩子在这样的鼓励下,一个比一个写的认真。每个孩子都渴求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尤其是面对一位新老师,孩子的这种心情就会表现得更强烈一些。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心理体验。)。

师:写完后放在桌子左上角,下课时交给老师,老师要仔细看谁写得最漂亮。

六、全课总结。

(反思: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我们去渗透,去培养,只有长此以往,才能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异口同声:好!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经历猜数、观察、交流等发现两个数的特殊关系及认识倒数的过程。

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能写一个数的倒数。

在认识倒数的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倒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探究。

1、课前带学生唱“找朋友”歌,做“找朋友”的游戏。

师:生1请问你找到的朋友是谁?

生1:生2。

师:生2你愿意做生1的朋友吗?

生2:愿意。

师:生1和生2互为朋友。(板书互为)。

师:谁来理解一下这句话?

生:生1是生2的朋友,生2是生1的朋友。

师:能不能单独说生1是朋友,或者生2是朋友呢?

生:不能,只能说谁是谁的朋友。

师:类似这样的互为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

生:同桌关系、邻居关系、兄弟关系……这些关系都是相互的。

师:在数学王国中是否也存在这种互为关系呢?比如……。

生:约数和倍数的关系、互质关系……。

今天我们学习的倒数,也是属于这种互为关系。(板书倒数)。

认识倒数。

2、同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介绍: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4、让学生讨论“互为倒数”的含义。(即:其中的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倒数。)。

5、让学生举出两个互为倒数的数,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了解“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试一试。

让学生写出每个数的倒数。交流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练一练。

板书设计:

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教后反思:

《倒数》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进一步分析概念的环节,学生抓住“乘积是1”、“两个数”、“互为”几个字,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在掌握概念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数学思考,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

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写倒数时,用这样的形式表示“=”,误认为等号左边是已知条件的数据,等号右边是所求的结果数据。这时,我及时将这种写法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种写法是否正确,使学生明确两个数之间不存在相等关系,而是一个推导过程,所以不能用等号连接,用箭头表示就可以了。

于是,我又设计了“找朋友”这样一个游戏项目,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热情,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叙述“谁是谁的倒数”,学生对于倒数概念中的“互为”两个字的含义理解的更为深刻,同时不同类型数字的出现,加深了学生对求带分数、整数、小数的倒数的方法的理解。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师生情、生生情、人间最珍贵的是友谊。通过学习主题鲜明、情绪热烈的《手拉手》、《我的朋友在哪里》、《让世界充满爱》、《可爱的苹果》作品,让我们进一步体验友谊永存。

2、唱好二声部合唱《手拉手》、《可爱的苹果》,从和谐的音色中享受友谊给我们带来的乐感,并进行儿歌歌曲创作活动及艺术实践活动,表达对老师的情谊。

3、欣赏声乐曲《我的朋友在哪里》、《让世界充满爱》,体验人间的情和爱,并创编舞蹈动作。

教学重、难点:

1、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

2、欣赏乐曲创编舞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人与人表示友好、友谊、友爱等,最常用的是什么动作?(学生回答略)。

二、初步感受音乐:

1、初听歌曲,想想歌曲唱了什么?(生答略)。

三、学唱歌曲。

1、再次聆听,让学生跟着旋律试唱歌谱。

2、老师边弹伴奏边示范演唱歌曲的高声部歌谱。

1、学生跟着伴奏学唱,找出比较难唱的乐句,大家共同解决或找同学帮忙。

2、跟着伴奏有感情的把高声部旋律完整的演唱一遍。

3、继续聆听歌曲,四人小组学习按节奏读歌词。

4、请学生当老师,能干的先示范读,然后再帮助读得有困难的同学。

5、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告辞。

6、跟着音乐,把歌词带进旋律里演唱。

7、老师随机指导。

10、学生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高声部。

四、学习歌曲的二声部。

1、听老师弹奏低声部旋律,学生哼唱。

2、学生跟录音学唱。

3、把衬词带到旋律当中演唱。

4、指导低声部的演唱。

五、表演歌曲。

1、按要求分组自由选择表演形式。(叠加节奏、采用打击乐器、创编舞蹈等)。

2、分组展示、

3、评价。

六、老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歌曲《手拉手》。

二、欣赏歌曲。

1、初听《我的朋友在哪里》。

师:你们听!下面这首歌曲也和找朋友有关,听听!歌曲里唱了什么?演唱者的心情怎样?

2、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3、试着哼唱。

三、表演歌曲。

1、以歌曲为背景音乐,讨论集体舞的形式。

2、请有舞蹈特长的同学示范舞步,全班跟跳。

3、在音乐声中,全班跳集体舞。

4、小结:友谊长在,友爱永存。

四、创作活动:为儿歌谱曲。

1、让学生熟读儿歌,并有感情地背诵。

2、创作好第一句歌词的曲调,反复哼唱体验,在自己满意的前提下,唱给周围的同学听。

3、在第一句的基础上创作第二、三、四句,运用以前学到的模仿、重复等手法进行创作。

4、完整地唱给周围的同学听,征求意见进行修改后为大家表演。

第三课时。

一、导入:

1、播放一小段有关山村教师与学生在一起生活、学习的录象,让学生观看后说说感想。

2、联系实际,说说我们现在与老师之间的感人事情。

二、学习歌曲。

1、聆听,感受歌曲情绪。

2、简介歌曲:这首歌曲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她们怀着对老师的崇敬心情,集体插座了这首歌曲,以苹果比喻学生火热的心去慰问老师。

3、再次聆听,让学生跟着旋律试唱歌谱。

4、老师边弹伴奏边示范演唱歌曲的高声部歌谱。

5、学生跟着伴奏学唱,找出比较难唱的乐句,大家共同解决或找同学帮忙。

6、着伴奏有感情的把高声部旋律完整的演唱一遍。

7、继续聆听歌曲,四人小组学习按节奏读歌词。

8、请学生当老师,能干的先示范读,然后再帮助读得有困难的同学。

9、全班有感情的朗读告辞。

10、跟着音乐,把歌词带进旋律里演唱。

11、老师随机指导。

12、学生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高声部。

三、学习歌曲的二声部。

1、听老师弹奏低声部旋律,学生哼唱。

2、学生跟录音学唱。

3、把歌词带到旋律当中演唱。

5、指导低声部的演唱。

四、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表演歌曲。

第四课时。

一、复习〈〈可爱的苹果〉〉。

二、欣赏〈〈让世界充满爱〉〉。

1、导入:

2、初步聆听,思考:歌曲唱了什么?它反映了什么思想?

3、朗读歌词。

4、跟着音乐哼唱。

5、跟着音乐创编舞蹈。

6、小结:“让世界有真心的爱,让世界充满情和爱。”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是冀教版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小数乘法》第6时的内容,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把学生置身于解决问题的情境中,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并用小数乘法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简便运算。围绕“乘法的分配律”这一核心知识,通过“王老师要为幼儿园买香蕉、苹果各14千克,她带了150元钱,够吗?(香蕉5.6元/千克,苹果4.4元/千克)”的相关图片、信息,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应用,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能表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学生分析。

学生在整数乘法中,已经掌握了乘法的三种运算定律,会进行整数乘法的简便运算。五年级再一次安排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简算方法的有效迁移,学会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并能利用相关知识解决有关混合运算实际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促进学生已有经验的正迁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归纳概括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案例描述。

自学自研,教室里静得出奇,孩子们的大脑在飞速地运转,享受着独立思考的快乐;小组交流开始了,组长有序的组织,教室里热闹起来,你补充,我纠错,他质疑……合作的氛围热烈而真诚。当教室里慢慢静下来的时候,小组交流结束了,全班展示交流开始:

生:(二组组长杨宇宁)因为我们组的1、2、3、4、5号同学全没做出那种简单的方法,而6号同学做出来了,我们给他掌声鼓励!

师:真好!我们还学会了激励性评价!现在,我们目光聚焦前黑板,请对抗组来点评1组的展示。

(二组朱琪大方地走上讲台)。

生1:大家好!我代表二组点评,请大家看这里,5.6×14+4.4×14=(5.6+4.4)×14=10×14=140(元),140﹤150,我认为最后这步比较很重要,还应该加上单位“元”,二组同学做对了!我给他4.5分,因为他们的书写上山了,最后一步还没写单位。

(马上有好几个学生站起,“我补充!”“我纠错!”“我质疑!”)。

生3:(4组的陈思彤从座位上站起)我反驳,我认为最后一步单位不加也可以,因为题里已经明确给了单位,既然140﹤150写出来了,大家都明白单位是元。

师:我们大家来看一看,单位可以不加吗?(绝大多数学生点头认可)点评,我们给几分?

(学生有的在喊“3分”,有的伸出手指示意。)。

师:因为朱琪这一学期刚转到我们学校,但她很快融入了我们得集体,有勇气上台点评,所以老师给他加1分的勇气分,给她4分,大家同意吗?(生齐答同意)。

师:请大家目光继续聚焦我们的前黑板,请对抗组点评5组的展示。

……。

师:点评我们给她几分?说出你的理由!

生:4分,因为声音太小了!

生1: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5组的做法,因为5组方法更简便!

生2:(郭一萱迅速站起来)我有不同做法!5.6×14=78.4(元)4.4×14=61.6(元)78.4+61.6=140(元)140﹤150所以王老师带的钱够!

师:来,你说,老师帮你写到黑板上。(随学生回答,师板书在这种做法综合算式的旁边)。

生3:(郭一萱的话音刚落,1组的贾鑫卓站起来)老师,我也有不同做法,5.6+4.4=10(元),10×14=140(元),140﹤150所以王老师带的钱够!

师:我们先来看郭一萱的补充,再与一组的展示做一下比较,两种方法有本质的区别吗?我们看郭一萱是怎么做的?(分步,孩子们边分析边回答着)那1组展示的是什么算式?(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说“综合”)对,两者只是分步与综合的区别,所以同属于一种做法。贾鑫卓补充的也是。另外,两位同学的补充应该在两种方法点评完毕,下次注意!

师:如果让你推荐,你会推荐哪种?

生:(2组的杨宇宁站起)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郭一萱的做法,因为四年级老师说过,分步做更容易得分!

生:(4组的陈思彤又站起来)我同意杨宇宁的意见,因为这样做可以的高分!

生:(郭一萱又站起来)我反驳,因为这种做法计算容易出错,还不如列综合算式得分多!(听课老师笑了,讲课老师也笑了,多么真实的课堂!)。

师:刚才你们都是从分数角度来分析的,我们能从其他角度来想一想吗?

生:我还是觉得5组的方法更简单,因为5.6+4.4=10,得到的是整数,计算简便。

师:但这种方法适合所有的题吗?有什么条件吗?

生:我觉得只有数量相等的时候才可以用这种简便方法,而其他时候只能用一组的方法。

师:分析的很有道理,虽然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同样适用,但我们需要有选择的使用。同学们愿不愿接受更难的挑战?那就请你观察两个综合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

三、教学反思。

在自学自研部分,虽然老师只叫两组不同方法展示,但在全班交流环节,分步、综合两种方法全展示在黑板上:(1)5.6×14+4.4×14=(5.6+4.4)×14=10×14=140(元)140﹤150(2)5.6×14=78.4(元)4.4×14=61.6(元)78.4+61.6=140(元)140﹤150(3)5.6×14+4.4×14=(5.6+4.4)×14=10×14=140(元),140﹤150(4)5.6+4.4=10(元),10×14=140(元),140﹤150而且当老师提出问题“如果让你向你的组员推荐,你会推荐哪种方法?理由是什么?”孩子们的理由是多角度的:“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5组的做法,因为5组方法更简便!”“如果让我推荐,我会推荐郭一萱的做法(5.6×14=78.4(元)4.4×14=61.6(元)78.4+61.6=140(元)140﹤150),因为四年级老师说过,分步做更容易得分!”“我同意杨宇宁的意见,因为这样做可以的高分!”“我还是觉得5组的方法更简单,因为5.6+4.4=10,得到的是整数,计算简便。”……随着孩子们讨论的逐步深入,老师抛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但这种方法适合所有的题吗?有什么条件吗?”“我觉得只有数量相等的时候才可以用这种简便方法,而其他时候只能用一组的方法。”在孩子们思维的交锋中,每个人都重新建构了自己的计算方法,或(1),或(2)……虽然算法多样化为构建过程提供了开放的场景,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时空,但我们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课堂所呈现出来的鼓励学生从多样化的讨论中吸纳别人的经验,把他人的思想精华纳入到自己的认知领域,由低层次思维向高层次思维逐层优化,逐步达到算法的个体优化。

一节课上下来,总体感觉,孩子们的精彩成就了精彩的课堂,让我们尽情享受数学课堂,让孩子们在知识的超市尽情畅游,体验生命的狂欢。走在课改的路上,我们边走边思考,思考让我们逐渐深刻!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准确读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3、让学生懂得我们要爱护动物,人和动物相互依存。

教学重点:了解白鲸喜爱音乐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复述人们救白鲸的过程。

教学用具:课件、生字卡。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新朋友,瞧瞧它是谁,我们大声叫出他的名字把他请出来吧!

2、同学们有课前查找资料的好习惯,你了解鲸或白鲸的哪些知识,说给同学听一听。

3、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白鲸的课文,《喜爱音乐的白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画出自己读不准的生字。

2、自由读文,做到不丢字不多字,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3、听同学们课文读得很流利,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资、词掌握情况。

这篇课文讲白鲸遇险,在人们救助下又脱险的故事。

三、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1、白鲸是聪明的动物,怎么还会遇险呢?出声读课文的前三自然段。

白鲸追赶鱼群来到楚克奇海,那里有吃、有玩忘了回家的时间。

因为……所以……..

a从“突然”“转眼”看出时间变化快。

b我读明白白鲸让冰层堵住回不去家了。

c我读出白鲸很着急。我是通过“拼命、绝望”这个词看出来的。

3、白鲸最后怎么样了?(得救了)都有谁救助了白鲸?

出示方法提示1、画一画都有谁参加救助了白鲸?

2、说一说他们是怎样救白鲸的?

3、复述救白鲸的经过。

4、白鲸终于得救了,你此时什么心情,你就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四、总结。

是谁救助了白鲸,单单是音乐吗?是船员对白鲸的爱,才了解百鲸爱音乐的特点,是一个猎人,是一个村的村民,以至于一个政府,一个国家对动物的爱,以及白鲸爱音乐的特点,才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

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自主的设计一些活动方案。

2、对实际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学生能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进行合理地解释。

教学重点:

在学生学习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提出自主设计方案。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的方案。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教师做自我介绍。(生自由介绍)。

你们学校五年级有几个班啊?咱班被选中和老师一起来上课的可能性是多少?(生答)嗯,很难得!

二、创设情境。

同学们啊,你知道马上就要到什么节日了吗?(生:圣诞节)圣诞节这天你最盼望的是什么啊?(收到礼物)。

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礼物,想要吗?只可惜,老师准备的礼物不够,那我们不如玩个幸运摸奖游戏,试试你的运气,怎么样?摸到红球的同学可以得到老师准备的礼物哦,谁愿意来试一下?(生摸球)。

师:在游戏中我们运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知道了“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六分之一,像这样好玩又有趣的游戏你能设计吗?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当一次小小设计师。

(板书——设计活动方案)。

三、探究新知。

设计活动一。

(1)刚才只有x位同得到了礼物,可是老师很想把这些礼物都送给大家,那么怎样往盒子里放球,会使你们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一些呢?(生陆续举手)看样子,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把你的想法与小伙伴们交流,看你们能设计出什么样的方案?开始吧!

(2)小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3)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设计方案?

(4)生分组汇报。

设计活动二。

(1)为我班学生设计节目表演活动方案。师出示要求,生读题。

(2)学生同位合作填表格,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师汇总。

(4)观察这些方案,你有什么看法?

设计活动三。

(2)独立设计活动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教师汇总,那对于这些方案,你又有什么发现?

那你能不能根据他们的共同点,对这些方案进行总结一下?

四、巩固应用。

现在很多商场超市在节日期间,都想出了很多别出心裁的促销活动。

1、下面是老师的调查情况(出示课件)学生读题。

2、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

3、汇报想法,实物投影总结活动情况。

4、看看另外一个商场的促销活动吧!(课件)学生读题。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你有什么体会?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跑向北京”的象征性长跑的活动方案,累计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设计活动方案的过程,提高手机数据与处理数据的能力。

3、在收集数据、设计方案、交流等活动中,学会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设计方案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用数的计算、收集和处理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愉快的学习中,保证良好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象征性”长跑问题。

二、探究活动。

1、确定主题。

2、要设计长跑方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1)调查学校所在城市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有多少千米?

(2)调查学校所在城市到北京途径的主要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路程。

(3)确定每人每天跑的路程,如果全班用接力方式跑完全程,怎样设计方案?

(4)向大家征集活动主题,确定一个最受欢迎的。

三、知识的运用。

1、分组收集数据,根据数据设计象征性长跑的方案。

2、小组合作,完成设计方案。

四、总结与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设计了一个象征性长跑方案,同学们真了不起!

教学反思:

长跑,教学,日常生活,数学好玩,活动方案。

五年级数学位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并能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学习活动中,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抽象出四个方位词,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把学生生活中的位置认识提升到数学化的认识,体会方位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空间观念。

目标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表述清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将学生的生活中位置经验转化为数学化位置的认识,能用四个方位词准确的表达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一)活动中初步感受上下。

1.学生按要求做:把数学书放在桌面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

2.说一说:桌面上有什么?数学书的上面有什么?铅笔盒的下面有什么?

(二)活动中初步感受前后。

学生举手发言:自己的前面有几名同学?后面有几名同学?

(三)揭示课题。今天学习上、下、前、后。

二、交流辨析,探究新知。

(一)引导观察,认识“上、下”。

1.课件出示主题图:江上大桥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吗?

(4)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3.小结:有时我们需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样别人才能听明白各种物品的位置。

(二)认识“前、后”。

1.课件出示动画:汽车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你又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前、后”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车的位置吗?车头开向的方向就是“前”。

(3)大家一会儿说卡车在后面,一会儿又说卡车在前面,这又是怎么回事啊?

(4)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3.小结:在说明位置时,有时需要我们说清楚是谁和谁在进行比较。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一)进一步认识前后。

1.说一说。

请你用“上、下、前、后”说一说教室里的人或者物品的位置。说清在的上面,在的下面;在的前面;在的后面。

2.课件:练习三第1题。

(1)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2)讨论:小玉在小兵的前面还是后面呢?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结: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面”对的方向叫做“前”,所以小玉的前面是小兵,小兵的前面是小玉。

(二)巩固练习:做一做。

(1)老师提要求,学生做一做。

(2)学生当小老师提要求,其他学生做一做。

四、灵活应用,拓展提升。

把附页中的.小兔子和小乌龟贴在图中,再看图讲故事。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位置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位置)。

单元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举确定物体的位置。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各一课时。

no:1。

教学内容:上下(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cai)显示。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8页的练一练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2、出示北师大教材的第59页的第3题。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