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数学教学评一致性心得体会大全(18篇)

时间:2023-10-26 18:40:25 作者:影墨

通过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实例,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作的热情和创造力。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培养聋生的抽象数学发展能力。我在教学中多讲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它在生活中应用的重要性,多举实例激发聋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我就低年级聋生学习数学方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兴趣,是激发一个人积极完成一件事情的重要性,低年级聋生年龄比较小,加之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稳定性差,注意力分散。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使他们对数学课产生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不愁这节课的知识融入不到他们的记忆中。

学习差的同学疑难就比较多,老师在听的过程中把他们的问题一一记下,然后归纳相同的问题和不同的问题最后进行讲解。这样重难点也就比较清楚,聋生兴趣也比较浓,,新授的知识也容易掌握。在练习课上,像朋友一样讨论学习内容,走进他们的心里,消除聋生和老师之间的界限,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利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如夺红旗,看谁的红花多,看老师给谁的笑脸多,互相批改练习题等这样的形式,促进聋生的兴趣和他们的自信心。亚斯贝尔思曾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其次,创设问题情景教学,激发聋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与本节课新内容有关的情景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如做游戏,扮演不同的角色,是激发聋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培养聋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又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让同学们扮演买和卖的角色,认识钱,并且会付钱和退钱,通过这样同学们很快认识了元、角、分,这节课师生之间的关系都好像感到轻松和融洽,很快掌握了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又如:在教学“线段”的认识时,如果为了背出线段的定义是什么,画一画线段,那不是难事,但线段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结合情景,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聋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聋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所以,一开始用消防队员滑铁管引入,到最后从老师的家到学校的线路结束,整节课自始至终,由近到远都与生活实际情景问题密切的结合,使聋生一次次,一层层地认识线段以及与线段有关的简单问题。

聋生接触社会的范围比较窄,掌握数学知识也很少,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多高”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测量自己的身高,更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同学自己互相量身高,互相看,互相比较,通过实际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教聋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所比较的位数是不同的还是相同的,再根据位数的多少和最高位上的数的大小来判断所比较的数的大小。教学数的读、写法时,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读、写数的法则,这样的教学不但体现了归纳推理的过程,又掌握了所学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应用题,如“三年级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在完成书本知识的教学外还应该教育学生做完纸花后的纸千万不能随便乱丢,应养成讲卫生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这样对学生也进行了环保和思想教育。

通过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几点聋校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浮浅的经验和看法,还有待和大家共同探讨。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职业中专数学课作为中职教育的一门文化基础课,主要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并为学习专业课打基础,在整个中职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职业中专的生源素质每况愈下,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大,这些客观因素都给中职数学教学带业了不小的困难,影响中专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数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提高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下面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职业中专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方面学生基础较差,有的甚至小学算术都没有掌握,对数学有着惧怕心理;另一方面,改变落后教学观念,不能按照普通高中的一套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模式单一,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方法应该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贴近生活,以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为重点,以够用为标准。在教学中,根据各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及时调整所学课程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及相关应用,删减一些和专业联系不密切的学习内容,本专业需求得数学知识要作为重点讲授。如果所有专业的数学课按照同一个要求泛泛地讲,不仅学生现在学习不感兴趣,而且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以及深造。

所以,必须更新观念,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重点,将各专业的需求确定讲授内容的侧重点。因为现行中职数学教材无法完全满足各专业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需要,所以要求数学教师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结合专业特点,选择或编写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数学教学内容,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开展教学。学习具有应用价值的数学知识,这样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重点是职业技能的训练,更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数学课教学必须顺应社会需要,贴近生活实际,配合中专数学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重视应用案例式教学方法,拓宽视野,重新定位职业教育中数学课程的教育目标,使职业学校的数学教育具有新的生命力,数学教学也要和专业知识相关联,使数学能为专业课服务,让学生感到数学在生活中有用,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时,认为数学不仅有用,而且很重要,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实施案例式教学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教研要求,不再是单一的数学教师,而应成为“双师”型的老师。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理伦知识,而且要了解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熟悉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还要对学生所学的专业具备一定的教研能力。数学教师最好能够熟悉一两门相近的专业基础学科知识,编写的数学教学案例要与专业息息相关,体现数学的专业实用性。增强数学课程的专业特色,加强数学在各专业中的应用,为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提供一定的服务。要求作为数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更加广泛,才能更加顺畅应用案例式教学方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案例式教学方法的第一步是案例的选择。教师课前要事先选择好案例,主要是根据数学教学单元内容,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专业方向,合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如在汽修与模具专业的班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在讲授立体几何中简单几何体三视图、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时,可以使用机械图中一些零件的投影与视图实例作为案例;讲正弦型函数图像时,可用电工基础中的正弦交流电规律作为案例;在讲授解析几何中直线和圆的方程时,可以使用模具专业课数控编程中一些零件的节点计算实例作为案例等等。

第二步十案例的分析。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启发学生寻找案例的疑点知识,让学生明确要解决案例及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从而产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在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作出分析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要作出恰如其分得评断,阐明案例分析和处理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独立地对新的类似案例进行求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结束案例式教学。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分析解决问题,不仅学到了新的有用的教学知识,而且获得了知识运用的方法和技巧,也会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体验到了快乐和成功。

目前,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如果教师采用同一个要求教学,讲得太简单,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没有必要学;讲的太难,基础差的学生又感到听不懂。针对不用班级学生的数学基础,合理安排教学的重点内容与难度。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数学基础,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分层次教学,让每位学生学有所获。为了达到教学效果,笔者首先在班级中作了一个全面的调查,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过程中,针对中等生(占班级的绝大多数)讲课,然后每节课留几分钟补充难题,对少数优等生提出高要求。课后,安排专门的辅导时间,辅导差生,同时合理安排优等生帮助差生。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传统的数学教学一直以一本书、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为主,仅仅用这种单一的讲课方式,就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台下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也差。多媒体教学能融合图形、文字、声音、动画等,等等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过程,既能给学生以生动、直观的图像,又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大大拓宽学生只是的渠道,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目前数学教学中的困难,作为职业中专的数学教师有义务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相信通过职教数学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可以探索出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职业中专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许多专家都认为:一个学生素质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能否通过数学学习形成一定的思想方法,并运用它们去解决数学问题以及日常生活问题。而我在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中,也得出一个类似的结论: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比具体的数学知识更加重要,因为前者更具有普遍性,在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派到用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对进一步深化数学课堂教学极其重要,这样可避免“题海战”,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条件。

在数学领域中数学思想方法不计其数,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有些数学思想方法他们不易接受,而且要想把那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都渗透给学生也不现实。因此,应该有选择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1.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复杂的数量关系,借助图形使之形象化、直观化、简单化;另一方面,复杂的几何形体可以用简单的数量关系来表示。在数学教学中,由数想形,以形助数的数形结合思想,具有可以使问题直观呈现的优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在解答数学问题时,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分析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迪思维,拓宽思路,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数形结合思想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数形转化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

2.集合思想方法。

集合是数学的重要理论和解题工具。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集合思想,集合的思想和概念渗透于数学教学和各个阶段,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集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愈来愈广泛,其体现形式愈来愈丰富多彩。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把含在教材中的集合思想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渗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采用直观手段,利用图形和实物渗透集合的思想方法。

3.化归思想方法。

化归是数学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思想方法。它的核心是以可变的观点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变形,就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是对问题进行直接进攻,而是采取迂回的战术,通过变形把要解决的问题,化归为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从而求得原问题的解决。其基本思想是:将待解决的问题甲,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为一个已经解决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乙,然后通过乙问题的解答返回去求得原问题甲的解答。这种化归思想不同于一般所讲的“转化”、“转换”,它具有不可逆转的单向性。它的基本形式有: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曲为直等。在小学数学中蕴藏着各种可运用化归的方法进行解答的内容,让学生初步学会化归的思想方法。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里要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在推导过程中,采用把圆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把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的过程,就是把曲线形化归为直线形的过程。

4.分类思想方法。

分类是根据教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异同按某种标准,将其划分为不同种类,即根据教学对象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归入一类,把具有不同属性的归入另一类进行分析研究。分类是数学发现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如果对学过的知识恰当地进行分类,就可以使大量纷繁的知识具有条理性。一般分类时要求满足互斥,无遗漏、最简便的原则。如整数以能否被2整除为例,可分为奇数和偶数;若以自然数的约数个数来分类,则可分为质数、合数和1。几何图形中的分类更常见,如学习“角的分类”时,涉及到许多概念,而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渗透着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其中几种角是按照度数的大小,从量变到质变来分类的,由此推理到在三角形中以最大一个角大于、等于和小于90°为分类标准,可分为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而三角形以边的长短关系为分类标准,又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又可分为正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通过分类,建构了知识网络,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而产生新的数学概念和数学知识的结构。

此外,还有类比思想、组合思想、极限思想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都应注意有目的、有选择、适时地进行渗透。

1、在数学内容准备和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概念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结果。恰当地展示其形成的过程,拉长被压缩了的“知识链”,是对数学抽象与数学模型方法进行点悟的极好素材和契机。在概念的引进过程中,应注意:解释概念产生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综合概念定义的本质属性;巩固和加深概念理解,让学生在变式和比较中活化思维。

2、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在平时教学中注重依据基本数学思想,在解题时注重与学生分析、探讨解题思路与策略,在解题后带领学生进行回顾,如本题应用哪些知识或概念,利用哪些基本技能,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还有哪些解法(一题多解)还有哪些题可借助本题的解法(多题一解)。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能大大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在探索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领悟隐含于数学问题探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对这样的“知识”消化,并吸收具有“个性”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形成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思想活动。这样遇到问题时,学生才能胸有成竹,从容对待。

3、在知识的归纳总结和复习中概括数学思想方法。

在平时教学复习中,要以思想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各个知识点,引导学生在解题训练过程中以数学思想为主线,并进行知识点概括与归纳整理,从不同内容、不同角度、不同问题、不同方法中寻找同一思想。把数学思想方法纳入教学计划中,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练、概括的过程。对于习题的选择不可以条块分割、泾渭分明,应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选题,有意识地设计隐含着数学思想方法的习题、高频率再现,精心安排,恰到好处的点拔。特别是章节复习时,在对知识复习的同时,将统领知识的思想方法概括出来,增加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意识,从而有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精彩、最本质、最有价值的东西。正如日本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科学工作者所需要的数学知识,相对地说是不够的,而数学的精神、思想与方法却是绝对必需的;数学知识可以记忆一时,但数学的精神、思想与方法却永远发挥作用,可以受益终生,是数学能力之所在,是数学教育根本目的之所在。”总之,数学教学必须着眼于现代化,以适应21世纪教学教育发展和社会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将数学知识真正建立在数学思想方法基础之上,用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数学的核心内容,并且能将知识和方法用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高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心得体会

今天下午我们学习了“教-学-评一致性”,我从中领悟到,“教-学-评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它要求老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是一致性的,这种一致性体现在教、学、评必须共同指向学习目标:教师的教,是为学习目标的教;学生的学,是为学习目标的学;课堂的评,是对学习目标的评。

第一、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无所谓教-学-评的活动;没有清晰的目标,也就无所谓一致性,因为判断教-学-评是否致的依据就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都是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的。目标是教-学-评的灵魂。

第二、“教-学-评一致性“涉及两种理解:一是针对教师而言,二是针对教师与命题专家而言。前者是指老师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后者是指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命题专家的命题应保持目标的一致性。第。

三、

“教-学-评一致性”指向有效教学。有效教学不是理性的思辨,而是基于证据的推论。教学“有效”的唯一证据在于目标的达成,在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在于何以证明学生学会了什么。第三、“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取决于老师的课程素养与评价素养。课程素养表现为坚持博雅教育的理念、确定和叙写清晰的目标、选择和组织合适的素材或活动、采用与目标相匹配的方法、实施基于目标的评价。评价素养则表现为坚持育人理念、确定清晰的目标、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获取与目标达成相关的学习信息、解释这些信息并做出反馈或进行指导。

认识与实践“教-学-评一致性”的原理,给我们教学带来了深刻变化:学习目标从似有若无走向核心统领;课堂设计从始于教学走向逆向思考;课堂评价从随心所欲走向理性导航;教学活动从低效烦琐走向有序开放;对学习信息从熟视无睹走向深度关切。也就是说,“教-学-评一致性”其实是给我们带来了理念的变革,让我们对课堂的思考建立在原理的层面,而不仅仅是经验的层面。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我刚接受一个新班级,对一年级的孩子不是很了解,他们的气质,他们的数学水平都在那个位置之上,所以在教学之初,确实有很多困难。好在在学校领导老师和教研组长的指导下,我在不断的成长。

首先我得了解他们,这样才能根据孩子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我花了很多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比如跳绳,课间操的时候和他们聊天;第二节课,和他们一起练习队形;扫地,用它们摆桌椅、、、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观察孩子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让孩子们更加了解我,师生关系日益融洽。

其次,课堂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孩子自身的特点。我知道高一的孩子们活泼好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各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创设场景的经验,我认为非常适合小学数学教学。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首先要对数学感兴趣。如果他们只是简单的在课堂上讲解一些枯燥的计算,就不会有学习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好问的心理特点等。,并紧密结合数学的特点,创设让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从潜在状态走向主动状态,从好奇走向强烈的求知欲,产生热切的主观探索意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孩子们对故事、童话和动物特别感兴趣。所以把课本上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以小动物为主角,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拟人化的世界,“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比如我在教北师大小学数学上册《习题3》的时候,就把整个习题3当成了一个故事:几只动物一起回家。首先,他们必须找到一个同伴一起回家,每个动物手里拿着一个号码牌。只要这两个号码牌上的数字加起来是10,这两只动物就可以一起回家。回到家发现没带钥匙,只好找对钥匙开门。我怎样才能找到正确的钥匙?我需要计算一个简单的公式,正确的键就是正确的键,这样动物就可以一起回家了。走进房子,我们应该玩什么?小猴子建议下黑白棋。期间猴子问小白兔白棋多少,黑棋一个,黑棋比白棋少多少,白棋比黑棋多多少,能列出什么样的公式。小猴子和小白兔在下棋。小熊建议他买些水果迎接客人,于是小熊去买了p47图1三种水果。大家一起讨论。怎么才能列出公式呢?当他们吃水果的时候,他们发现小猪刚刚出去了。他说他买了九个苹果,两个放在厨房,两个放在客厅,让动物们猜他包里有几个苹果。谁能列出配方,谁就能分享袋子里的苹果。小动物们玩得很开心。小蜜蜂建议他们去河边玩捉迷藏。要过河,他们必须跨过每一块石头。每一块石头都是一道算术题。你必须正确回答石头,然后才能跨过它。这样整节课,学生们都很积极,他们把自己投入到动物王国的角色中,再也不会像过去的习题课那么枯燥了。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他们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教学应该立足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相关数学问题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运用所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将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将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直接体验。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实现学习数学的价值。比如在教“整理书包”这一课的时候,先让学生体验整理书包的必要性,然后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数学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让我们的生活干净、舒适、美好。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又能增强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后的自信心,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有重要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适合教学需要的各种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学评一致性心得体会

本节课是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一节复习课,主要目的是归纳第二章知识点,并运用到实际解决问题,设定的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本章知识,建立章知识结构图。

2、运用本章所学知识,能正确解答与之相关的类比教材难度的题目。

一、建立章知识结构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对于解决复杂问题,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心中有知识,对于解决问题,启发解题思路的展开有作用。

议课时候有不同的看法:有老师说:刚开始复习,没有积极调动课堂气氛,课堂显得有些沉闷,可以调整一下:以题目为凭借,来贯穿知识,这也是一个方法,可以尝试;但是我自认为,没有上述表现,只是课堂没有热闹的氛围,但是课堂进程很顺利,我想,数学课堂不一定就是热闹的,数学是严密的思维,是眉头紧锁的思考,不一定要出现积极地场面!也有老师说:建立章知识结构图这一个环节太高深,学生可能接受不了?我想一个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基本都是从小学生都开始了总结归纳,七年级应该没有问题,还是值得研究。

二、教学环节安排,本节课只有二个,先复习知识结构,后运用,简单明了,议课时候,有老师说,看不懂这节课的思路,我想那是没有看学案,不过本节课设计也有亮点,运用数学到实际生活中的某汽车标志“w”,其中涉及到补角、互为余角;平行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同时在教学中我又加入了自编试题这一环节。这个题综合较好!是个难得的题目。

三、教学评价,在教学每一个环节,我加入了“要求、提示、评价”等不同形式的语言,有老师评价说:分不清那是评价,我想这是被评价所迷惑,所限制造成的,我认为其实评价就是提示,就是要求,卢臻老师说,以促进学生的.避免错误学习为主,教学评一致性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我们要看课堂效率是不是提高了?要不然,做这项活动的初衷就偏了。

总之来说,通过上这一节课,我还是有许多收获,也有许多要改正的地方,继续努力吧!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有感研读了《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吴老师在书中用简明的语言,具体的事例,以“把教育作为人生幸福的源泉”、“真心与儿童做朋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几个版块,围绕“爱、勤、创”三个字深入浅出地将她一路走来的思索和心声娓娓道来。她坚持教书育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她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师的良师益友。现将自己的点滴读书体会叙述如下: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爱”。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我知道了怎样更好地去爱我们的学生,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做教师,要爱教育事业,要爱每个孩子;做数学教师,要爱数学,爱数学教育。爱工作,才能感受到工作给自己带来无比的快乐;爱学生,才能体会到教育中的幸福。“当孩子们的学习遇到困难时,我伸出热情的手,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当孩子们内心充满孤独和惆怅时,我又走近他们,为他们分担忧愁,成为可以倾吐肺腑之言的知心朋友;当他们有了点滴进步的时候,又是我满怀真诚地去欣赏和赞美他们,和他们共同体验成功的快慰。在学生们的眼中,我再也不是那个只管传道、授业、解惑的平面教师,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情和爱,能给予他们智慧和力量的立体教师。”以前,我也和吴老师一样,脑中有这样的意识:我是数学教师,把1+1为什么等于2讲清楚了,学生会解题了,成绩提高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至于学生的喜怒哀乐,学生的心理健康似乎与数学学习关系不大,那是班主任和父母的事。做为数学教师,总是单纯地从知识系统方面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心理对他成长的重大影响。我们校长经常教育我们要尊重学生,再看吴老师的书,吴老师把这做为她教学思想的升华,这中间有多少值得思考的内容啊。只有内心充满爱的教育才是“心心相印的真教育”,只有充满爱的教学才能与学生在课堂上碰撞智慧,交汇心灵,感悟灵魂。

第二: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心里。

听吴老师的课,吴老师善于激发每一位学生积极发言,对每一位发言学生都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大胆发言;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勇于创新。在她富有激励性语言的鼓舞下,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得到张扬,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倾听、争论和发现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反思自己,一着急,就轻过程重结果了,一着急,就恨不得把学生的脑袋换成电脑,我把知识直接输进去了事,课上难免填鸭式。现在我终于明白,教师要敢于放手,为学生的学习探究创设更大的空间,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每个教师心中必须要有这个目标及落实这个目标的具体措施。未来的社会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课堂上老师拽的还太多,走教案的痕迹太重,还不够放开,要让学生在一定的空间里自由的去探索,少一些一问一答,多一些原生态下的自然对面;少一些“谁再来说说”告之标准解答,多一些“你是怎么想的”变为追问为什么;少一些教师指令,多一些自主探究;少一些教师独自的热情,多一些与学生的情感共鸣。把我们的热爱、把我们的真诚通过我们的语言、神态表示出来,把老师的热情四射变为学生的四射的热情。

第三:要创造孩子们喜欢又有营养的数学。

课堂教学是抽象的,有时学习数学又是枯燥的,许多人对数学是望而生畏。而数学又是有用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数学。好的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进而不懈地探索数学的奥秘,而不好的数学教学可能把学生扼杀在学习数学的初期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就显得十分重要。让每一个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份责任。吴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寻数学教学的方法,不断研究数学与数学教育的规律。课堂上,吴老师善于制造、把握、激发思维矛盾,将冲突在师生的交流、探索、辩论、合作中不知不觉地化解,学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感受着智力活动的快乐。学生在吴老师精心编织的智慧摇篮中孕育智慧,体验着数学学习的快乐,智慧的吴老师带着智慧走进课堂,又在课堂中播种智慧、催生智慧,带领学生走进了一个快乐的数学乐园。

书中还收录了吴老师的很多课堂实录和点评,读来却一点不枯燥,难怪孩子们会这么喜欢吴老师的课了。什么是课堂?用吴老师的话来概括就是:课堂是交流,交流需要真诚;课堂是生活,生活需要真实;课堂是生命,生命需要真爱。这段话,就足够我回味和深思的了。以后,我想我的课堂也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使孩子们慢慢地喜欢学数学、爱学数学、乐学数学。

总之,通过学习吴正宪老师的书籍,,聆听吴老师的讲座,使我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今后工作的目标方向,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加强修养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只有真正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才能为孩子们奉献出既“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在今后教学中,我尽力做到让孩子们学喜欢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做一个孩子们喜欢的老师!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从今年高考数学试卷可以看出与以往的试卷有了较大的区别,题目很新颖,题目安排顺序上也做了较大调整,解答题中16题是集合和概率结合的题目, 18题三角函数图像和折线结合求最值,20题是新定义题型。要想解答好这些题目必须靠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命题者有意避开学生平时做过的题型,且这些题目体现了创新性。靠题海战术已经不适应现在的考试了,所以我们必须提高教学效率。xx届我们付出了努力和拼搏,高考我们取得较好的成绩,但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总结 、反思、探转索,希望寻觅一条能使学生学好数学,通向高考的成功之路,用取得的经验和吸取的教训来指导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以下谈谈几点教学总结 和体会。

1、重视基础知识整合,切实夯实基础,从xx年福建省的高考数学试题可以看出今年的数学试卷起点并不高,重点考查主要数学基础知识,要求考生对概念、性质、定理等基础知识能准确记忆,灵活运用。高考数学试题将坚持新题不难,难题不怪的命题方向,更强调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对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第一轮复习资料的选择非常重要,切不可随意选一本所谓的优秀、精品资料。复习资料必须重点突出,知识点全面,特别是例题要有典型代表性,且覆盖面比较大,学生习题也必须有代表性。面对不断变化的高考试题,应该说,在一年的高三教学实践中,我和我们高三备课组全体老师秉承了一贯的教学理念,按照复习计划 安排,做好每一次集备工作,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不管单元测试,阶段考试,还是培优辅差都进行了分工负责,相互协作,在第一轮复习到1月底,做到知识点过关,章节过关,单元过关。重视基础知识的整合,夯实基础。将高中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进行了系统地整理,有机的串联,构建成知识网络。教学中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面向全体学生,重点落实基础,而且要常抓不懈。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加强对易错、易混知识的梳理;多角度、多方位地去理解问题的实质;形成准确的知识体系。在对概念、性质、定理等基础知识教学中,决不能走“过场”,赶进度,把知识炒成“夹生饭”,而应在“准确,系统,灵活”上下功夫。学生只有基础打好了,做中低档题才会概念清楚,得心应手,做综合题和难题才能思路清晰,运算准确。我们应以不变应万变,我们不应以往年高考试题难易断定明年高考数学一定简单或难。而应继续抓好基础,没有基础,就谈不上能力,有了扎实的基础,才能提高能力。

2、强化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能力,在第二轮复习中,我们仍然重视三基,但必须强化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能力。在这一轮中我们进行专题复习,有针对性的复习重点知识,重点题型,xx年高考数学试题的特点还表现在:在考查主要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进一步深化了能力考查,真正体现了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在复习中,我们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加强了通性通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高中数学中涉及的重要思想方法,主要有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等;这些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对此进行归纳,领会,应用,才能把数学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数学素质更上一个层次,成为“出色的解题者”。因此,高三复习课数学教学中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强化解题思维过程,解题教学要增加交互性,充分调动和和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沿着学生思维轨迹因势利导;解题后要注意引导学生反思,研究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把数学教学过程转化为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善于从一个问题的多个解题方向中选取其中简捷的思维路径,得到问题的最优解法,从而不断总结 经验,使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能力训练时尤其要加强运算能力的培养,应严格要求学生,注意提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其次,教师教学时,应认真研究本班学生的实际,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练习与测试题,安排不同层次的课后辅导,使全体同学在不同的目标要求下,努力学习,共同进步。

高考中选择填空题占分的比例达到50%,从今年的`高考实际看,选择填空题的难度不大,但考试的知识点覆盖面较广,在第一轮与第二轮复习中,我们都穿插了小题训练,在复习小题时让学生学会 用排除法,特值法,代入选择项等方法,总之,我觉得高三复习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四个原则:

(1)系统化原则(使经过复习后有个系统化的知识网络)

(2)针对性原则(重点知识,重要题型,重要方法的掌握)

(3)实践性原则(小题训练,大题训练,综合训练,模拟训练)

(4)实用性原则(必考题型,有可能考的题型的最后训练)

从今年的高考成绩看,我感觉到还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特别是一些好的学生没能考出他们应有的水平,有时布置给学生作课外练习,学生不太重视,有的甚至抄袭,应付老师。数学思想方法没有真正深入人心,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数学能力的提高没有达到应有高度。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蕴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继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会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思和实践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创生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的全面理解和体验,在过程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的教学习惯了“满堂灌”的模式,学生不知不觉成了知识的容器,在课堂里,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无情地失去了。对数学问题,根本不可能充分展开过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更不可能有创新的思维。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欠缺,便成为学生的通病。为此,我们应该探索数学过程教学及其实施的问题,以期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中学特别是高中数学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应该着眼于让学生建构新的认知过程,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选择恰当的常规的和非常规的问题,作为施教的载体;教师除了根据教学内容广泛收集问题外,最好能创造自己的问题,把课本题进行改造,成为情境题、开放题、应用题,并加以积累,不断完善,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通过启导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充分展开数学过程教学,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概念是思维的基础,数学离不开概念。在引入新概念时,要紧扣学生熟悉、已知的旧概念,由概念引出性质,进而以定理或公式呈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学习的概念、公理有所理解,惟有透彻的理解才能使知识溶入其认知结构。准确把握知识的生长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多对学生阐释几个为什么?这样做自会引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进而体验到发现的喜悦,收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

教师要在形成概念时,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要善于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自主地建构新概念。在辨识概念时,要多鼓励学生质疑。从学生的角度看,学贵有疑是学习进步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开始。

在学习数学定理、公式、法则时离不开对命题的证明,要结合实际情况,在证明命题前为学生创设认知冲突的疑惑情境,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观察、感知学习的定理、公式、法则后,要学会分析,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要善于挖掘自己尚不清楚的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并提出质疑。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多角度的问题,尤其是善于提出新颖的具有独特见解的问题。

在解题过程中,首先应判断解题的大方向,大致有什么理路,在引导学生解题的探索过程中,要注意联想,要学会用不同的立意、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并善于在解题全过程监控自己的行为:是否走弯路?是否走入死胡同?有没有出错?需要及时调整,排除障碍。这样长期形成习惯后,往往可以别出心裁,另辟解题捷径。这种思维品质也是创新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敏锐捕捉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并给予支持、鼓励;并在解题后不断反思、回顾,积累经验,进而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在解题教学中,要注意渗透解题策略,要注意解题训练的坡度和难度。如果解题训练有一个坡度,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完成一个小题,相当上了一个台阶,完成了最后一题,好像登上了山顶,回首俯望,小山连绵,成就感不禁而生。如果题组没有难度,学生不可能有疑,重重复复会令人乏味。反之,设置一定陷阱、难度,学生经过探索、推敲,把疑难解决了,既巩固了基础,又实现了从有疑到无疑的飞跃,体验到解题的劳动价值。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及时提出具挑战性的新问题,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同时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问题,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不断进行教学信息的交换、反馈、反思,可修正思维策略,概括和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具有善于捕捉、组织和判断各种信息的能力。此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尽力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认知系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网络,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数学思维活动,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培养。数学教学,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思维同步发展。

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观察和操作,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清晰的表象,教育论文《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培养》。感性认识是思维升华到理性认识的基石。只有依据教材的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把知识的获得和思维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实践出真知,从而也培养学生爱思维,会思维的能力。

例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时,我这样引导学生操作:拿出已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和圆锥体容器,然后将准备好的沙子用圆锥体容器盛满后,再倒入圆柱体容器,看几次倒满,可以让学生多作几次。学生通过操作都得出三次可以倒满,并且几次实验的结果都一样。这时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知道圆柱体容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容积的3倍,若不计容器的表皮的体积,那么,圆柱体的体积就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3倍。反过来,圆锥体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这样,学生在上节得出圆柱体积=底面积× 高的基础上可以得出圆锥体体积=底面积×高× 1/3。若用字母表示则为v=1/3sh。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维推理,不仅使学生明白圆柱和圆锥体体积的关系,而且还牢固地掌握了圆锥体体积的公式以及计算方法。

从原有的教学基础出发,通过直觉或逻辑的手段提出数学问题,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抓住质疑的时机,把问题摆出来,使学生围绕疑点最大限度地发挥解疑的积极性。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再观察统计图中的折线,说明衬衫销售量的`总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师:你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生1:我从中知道该商店衬衫的销售量一天比一天好。

生2:我还知道星期二该商店衬衫的销量最少。

生3:我知道星期六和星期天人们都休息,所以有时间上街买东西。

师:除此以外,你还能从中知道什么信息呢?

[反思]。

这件事给我带来了很沉的思考:学生有时为什么都沉默在那里?我想,一方面除了我们教师本身的提出的问题有所欠缺,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也反映了我们的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回答老师的有些问题时,感到很茫然,所以陷入了“沉默”。这样的场面恐怕是我们所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都不愿看到的。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一、给数学问题具有真实的生活背景。

学生平时做的练习题大多都是经过人为加工的纯数学问题,尽管有的问题题材来源于实际生活,但是大部分通过精加工以后都变成了纯粹的“应用题”模型。实际上编题者(老师)代替学生完成了从实际生活中收取信息这一过程,学生只要把自己熟悉的方法或公式“复制”到模型中去就能够解决问题,降低了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或者只是对现实问题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千万不要“浓缩”成百分之百的纯数学问题。

二、让数学学习回归生活实际。

我们说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是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学生都没有做过生意,自然就不会知道生意之道。如果在讲授这道题前,教师利用学生中的家长、亲戚、朋友或熟人中做生意的资源,分小组,联系好以后,开展一些数据的调查、收集,然后再与店主进行交流、实地观察、采访一些顾客等一系列的活动,我想到那时,教师想让他们沉默,他们也都不会愿意。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小调查、小实践、小实验、小研究等应用性的活动,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鼓励学生应用生活的经验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的理解力。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专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有必要赋予学生一双“数学”慧眼,培养学生具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和关注自我的意识。

三、关注全员参与,培养学生多种学习方式。

为了让学生从统计图表的“原始信息”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组际交流,交流中不断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问题,多角度地进行“选择”、“加工”信息,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通过生生、师生交流,集思广益,相互启发,使学生原有的认识得到补充与修正,提升与发展。同时,教师要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有了一定的生活的感受,到那时,自然就会打破“沉默”。

四、即时多元评价,打破学生的沉默。

“亲其师,信其道。”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师的激励性和肯定的评价,教学是算不上成功的。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合理的想法都给予肯定,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达到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信心和主动发展的动力之目的。强化学生好的一面,用亲切的语言、思辩的语言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营造一个没有压力,没有权威的课堂氛围,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我非常有幸参加了在南昌市举办的“全新思维高效教学策略‘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展示活动”。本次活动分别由四位国内有名的小学数学专家级教师和四位省内优秀的.教师来执教,先由省内的一位优秀教师上一节公开课,再由专家教师也执教同一内容,然后由专家教师来评课,最后由专家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讲座。

在这次的学习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课。在听这课前我刚好上完了这一内容,因此就会将其和自己的这一课进行对比。最终,我发现自己太拘泥于教材,而这两位老师创新地将教材上的内容进行了重组。同时,明白了同样的教学知识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适当改变教材内容,或者改变教材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因此实现形散神不散的教学特色。

而在这次学习中,专家的讲座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刘松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了对学生的最高教学是“学生教别人”,在他的课堂上就充分切实的体现了这一点——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再让会的学生充当小老师去教其他学生。而,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总是担心学生不会,担心这,担心那的,不敢放手,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那么,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多讲——学生能讲明白的,老师就不再重复;学生讲不清楚的,老师恰当补充清楚。

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学生的起点和终点,更要关注中间的节点和盲点,这也是刘松老师在讲座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刘松老师在上展示课之前先做了一项调查问卷。随即,他发现了孩子虽然大多数都不知道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甚至没听说过这些词,但大多数孩子都能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这项问卷,刘老师达到了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的目的,于是他这节课先设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教学,再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所以,唯有把握学生的起点,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课堂主动权也就交给了学生,学生也能学得积极主动,学得兴趣盎然。

同时也明白了: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是需要的,但要扣住我们的关键问题,让导课与知识的自然紧密。并且课堂是随机而动生成的,不是预设好就不变的,课堂总是会有很多的意外出现,但意外应是意料之中的,只要把握住了课堂出现的意外,转化成课堂新的切入点,那就有可能成为课堂的亮点。

不停地回味名师的课堂,理智地比对自己的教学,收获确实很大。当然,我知道如果把名师的教学设计完全照搬到自己的课堂,必然极难上出名师的精彩与效果。总而言之,我们的课堂,不是对名师课堂的生搬硬套,也不是自以为是的自负,而是不断的学习、反思,摒弃模仿照搬,发挥自身特长,取精舍粕。这样,他人之智慧结合本人的特性就更能给给数学教学戴上充满魅力的花环!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9月23日下午,我有幸聆听了中国职教学会教学管理研究会主任、上海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硕士导师杨黎明教授作的题为《项目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讲座,感觉这个讲座对文化课和专业课改革、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有较强的参考作用。

杨教授在讲座中首先谈到目前职业教育的一些变化:教学理念由供给驱动转变为需求驱动,教学内容由学习知识转变为掌握技能,教学方法由传统教学方法转变为现代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由学年制转变为学分制。接着杨教授介绍了现代行为导向教学的主要特征,通过加涅学习过程模型、梅耶学习过程模型和心理学知识分类等理论和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特别适合学生能力的培养,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讲座中杨教授重点谈了项目教学要素:项目的整体规划和项目内容的设计。他提出项目是实际生产中的任务和技术,项目必须由几门相关学科支持(比如一个制定合同的项目,必须有经济学、会计、法律、营销学等多个学科支持),将项目代替学科知识,每个专业规划出一定数量的项目,代替理论课和实践课。项目的规划人必须由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专家(主体)、企业高层领导(近期预测)、院校教学专家、院校课程专家组成。项目规划的方法分几步:提出专业的项目主线、教学专家制定规划图、个别访问企业一线专家修改规划、一线专家集中讨论规划、充分听取企业高管的意见、广泛听取行业专家的意见、对项目进行教学化处理。项目内容的设计有以下几步:项目要求、项目理论链接、项目分析、项目路径和步骤、项目预案、项目实施和评价、项目作业、项目拓展。

最后,杨教授提出项目教学实施条件:双师型教师、主动学习的学生(通过项目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不积极学习的学生转变成积极学习,通过成就感不断激励学生)、为学生做而编写的教材、较为充裕的设备。

近年来,有关项目教学法的文献越来越多,项目教学法被认为是改变当前职业学校教学方法的有效手段,据从德国学习回来的老师介绍,在德国的一些州用法律的形式规定:项目教学法是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之一。项目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是目前职业学校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明显,但实施的难度不小。下面是我对项目教学法的了解和心得:

项目教学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学法。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方案,以项目或一种合同的形式出现。其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地进行,要使所有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为了培养这些能力,过去以“结果为导向”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以“途径为导向”的“行动导向教学”和“项目教学法”应运而生,其核心追求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

主要有收集信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五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教学目标要求、能力培养要求、工作方法要求和完成时间要求。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可以将一个合同项目分成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可以作为一个教学小单元组织教学,或一个课时二个课时,也可能多个课时,每个教学小单元都按照五步教学法来进行。资讯阶段,教师布置任务,帮助学生理解任务要求;计划阶段,学生一般以小组方式工作,寻找与任务相关的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实施阶段,学生根据计划完成设计和模拟,作好有关文字记录;检查阶段,学生进行展示工作成果的工作;评价阶段,自我评价,其他同学提出问题,老师评价。整个过程学生动手为主,教师的作用就是一个被咨询者,回答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积极性空前。

从上面的情况看,项目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非常有用的,但实施项目教学法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我认为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1、对教师要求非常高。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到的所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必须具备,还必须能够寻找到适合的用于教学的假设项目合同,说适合是指该项目应能涵盖学习领域所涉及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教学目标规定的内容,还必须在备课时做大量的案头工作,以应对学生的各种未知问题,使学生的行为掌控在教师的视野之下。其要求之高可想而知。

2、对实验实习条件要求高。一个项目所需要的所有实验实习场所和设备一般应该具备,最好是实际的东西,没有实际东西,教具、模型或仿真软件必须具备,这个要求也是非常高的。能力。

3、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调控。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目前,八年级数学组,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走在了学校的前列,使用导学案教学已成为年级组4位数学老师的习惯。

1、导学案的基本框架已确立。我们八年级数学组编写的导学案一般由四部分组成。学习目标、课前预习、合作研讨和达标检测。课前预习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合作研讨”部分主要围绕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设计问题,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课前预习部分和合作研讨部分在设计上存在明显的梯度。“达标检测”部分力求能够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力求让学生能够在5分钟内完成。现在,八年级组的老师们已经能够较为熟练地编写导学案,并逐渐显示出个人特色。

2、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流程已确立。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流程即: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共同审核、师生共用。备课组内同课头教师提前备课,讨论确定新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大体思路、主要问题等方面的内容,然后其中一人负责编写导学案。

3、导学案教学的基本模式已确立。导学案教学的基本模式如下:导入新课——预习展示——师生评价——合作研讨——交流展示——达标检测。

4、初步建立了一套评价方案。从课堂发言、小组展示、作业完成、课堂纪律、测试成绩等方面评价学生个体和学习小组,一周一总结。考核居于前列的学习小组将受到奖励。落后的学习小组组长要在全班作出说明:说明小组内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和当前目标。

5、导学案教学的优势已逐步显现。导学案教学的优势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不敢说的学生敢说,让敢说的学生会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我们遇到的问题:

1、教学时间不够,教学内容完成不了。课堂教学总觉得有拖沓之嫌,有不完整之感。经过反思,我们认识到导学案上设计的问题过多,过于细碎,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应力求设计的导学案量小、简单、实用、有效。师生充分准备,尽可能使课堂环节紧凑。

2、学生板演字太小、字太多,展示效果不佳。一般情况下,字太小、字太多,学生看不清楚,就索性不看了,导致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下降,甚至游离于课堂之外。我们的解决办法归纳起来就是“三提倡”“三标准”。“三提倡”即一提倡学生提取关键词,展示要点;二提倡学生使用多色展示;三提倡学生巧妙使用符号展示。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制订板演的标准:一是清楚;二是工整;三是正确。满分十分,每项各占三分,奖励分一分。每次板演后,按照标准评价打分。

3、学生发言讲解声音不够洪亮,姿态不够大方。为了解决问题,我们是这样训练学生的:第一阶段在课堂上反复要求,不断提示:发言声音要洪亮、注意仪态。第二阶段,引导学生从发言声音、表情、站姿、表达是否流畅等方面评价,由专人负责专项评价。我相信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取得成效。

4、学生只注重展示,不注意倾听。这样会导致课堂纪律松散,学习效果不佳。针对问题,我们采取了这样的策略:首先让学生明确倾听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认真倾听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能力。其次,多次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强化倾听意识。第三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和老师的要求与点拨,比如:在整节课中倾听较好的小组将获得加分,反之则扣分,发言者重复别人的见解则减分。

5、学生不注意修正导学案。学生之所以不注意修正导学案,可能是觉得听了同学的发言和老师的讲解已经知道正确答案了,没有必要修正。更重要的是可能懒惰,没养成修正导学案的习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修正导学案的习惯,我们采用这样的做法:课堂上展示评价之后,专门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用红笔修正导学案;课后要求学生上交导学案,教师检查批改,发现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未修正的同学予以批评,按要求做的学生予以表扬奖励。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学生就能养成修正导学案的良好习惯。

6、优秀学生经常展示,展示的总是那几个学生。长此以往,优秀学生越来越优秀,而其他学生失去了发展的机会。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是这样做的:规定小组成员必须轮流展示,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得到锻炼,违反这一规定的小组将被扣分。

7、学生不能很好地保存导学案,破损及丢失情况时有发生。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有些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行为上没有养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为此,我们要求学生单页整齐对折,用小夹子夹住,以免丢失。

1、是否可以根据学情,循序渐进地推进导学案教学?有的班级程度较好,不需要老师讲解,学生就可做精彩的展示;但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就很难完全按照导学案教学模式推进。

3、是否可以分阶段实施导学案教学要点?比如说,这一阶段可以出台学习小组组长工作细则,依据工作细则,专门训练小组长,给予小组长具体的方法指导。因为小组建设是导学案教学的灵魂,只有搞好小组建设,导学案教学方有可能取得成功。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再观察统计图中的折线,说明衬衫销售量的总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师:你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生1:我从中知道该商店衬衫的销售量一天比一天好。

生2:我还知道星期二该商店衬衫的销量最少。

生3:我知道星期六和星期天人们都休息,所以有时间上街买东西。

师:除此以外,你还能从中知道什么信息呢?

[反思]。

这件事给我带来了很沉的思考:学生有时为什么都沉默在那里?我想,一方面除了我们教师本身的提出的问题有所欠缺,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也反映了我们的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回答老师的有些问题时,感到很茫然,所以陷入了“沉默”。这样的场面恐怕是我们所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都不愿看到的。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一、给数学问题具有真实的生活背景。

学生平时做的练习题大多都是经过人为加工的纯数学问题,尽管有的问题题材来源于实际生活,但是大部分通过精加工以后都变成了纯粹的“应用题”模型。实际上编题者(老师)代替学生完成了从实际生活中收取信息这一过程,学生只要把自己熟悉的方法或公式“复制”到模型中去就能够解决问题,降低了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或者只是对现实问题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千万不要“浓缩”成百分之百的纯数学问题。

二、让数学学习回归生活实际。

我们说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是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学生都没有做过生意,自然就不会知道生意之道。如果在讲授这道题前,教师利用学生中的家长、亲戚、朋友或熟人中做生意的资源,分小组,联系好以后,开展一些数据的调查、收集,然后再与店主进行交流、实地观察、采访一些顾客等一系列的活动,我想到那时,教师想让他们沉默,他们也都不会愿意。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小调查、小实践、小实验、小研究等应用性的活动,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鼓励学生应用生活的经验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的理解力。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专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有必要赋予学生一双“数学”慧眼,培养学生具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和关注自我的意识。

三、关注全员参与,培养学生多种学习方式。

为了让学生从统计图表的“原始信息”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组际交流,交流中不断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问题,多角度地进行“选择”、“加工”信息,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通过生生、师生交流,集思广益,相互启发,使学生原有的认识得到补充与修正,提升与发展。同时,教师要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有了一定的生活的感受,到那时,自然就会打破“沉默”。

四、即时多元评价,打破学生的沉默。

“亲其师,信其道。”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师的激励性和肯定的评价,教学是算不上成功的。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合理的想法都给予肯定,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达到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信心和主动发展的动力之目的。强化学生好的一面,用亲切的语言、思辩的语言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营造一个没有压力,没有权威的课堂氛围,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评一致性心得体会

光阴似箭时光荏苒,转眼一学期又过去了,仿佛昨天这班孩子才刚刚入学,转眼今天到已三年级结束。随着教改的步伐,我也实践了3年,在不断的摸索与尝试中,我也有一些思考和心得,现总结如下:

教学评一致性:是指老师在备课、授课、评价是要关注“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而学生要注重“我要到哪里去?”“我怎样去、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我真的到那里了吗?”而依据国家课标实施教学评一致性就要求制定学习目标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去制定,学习过程要借助国家教材等资源进行教学,学习评价要根据全国高考命题进行。

我在实施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时,学习目标也是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目标,尽量具体化、可操作化的制定,例如三下第四单元《有多重》的学习目标:1。通过对“前置学习单”中问题的调查,解决天平称重问题过程中质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知道“1千克=1000克”并能应用其进行千克与克的单位换算。2。将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于生活中的实物相联系,从而建立1千克于1克的质量模型,并在生活实际中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而《课标》要求是: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我觉得这两个目标既符合《课标》的要求,也具有具体的指向性。我的理解是将抽象的目标具体化,具体到操作方法、实现途径和实现的结果都要呈现在学习目标中,这要不但能更好的指导学生探索的方法,也可以有效的检测学生学习的完成度。目前我的常识还在继续,有时制定的目标也不够具体、可操作,但这比不妨碍我不断探索的信心,我依然会遵循这些原则进行我的学习目标的编写过程。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时,我会根据课型尽可能地尝试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授课,孩子们也很乐在其中,为此我也编写了一些奖励制度,各小组每次都会积极的进行组内分享、讨论和评判,我会在小组合作中走到孩子们中间,有针对性的指导小组内成员的交流方式和分工合作,也会指导他们的汇报顺序等。经过三年级这一学年的'积极尝试,我们的课堂也得到了明显的改进,尤其在汇报时,小组成员的声音洪亮了、汇报也能照顾到组内大部分成员,汇报的内容较完善和全面。评价除单元检测外,在课堂上我还有效利用书中练习进行及时反馈,有时我也会出一些课堂检测题检测孩子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及目标达成度等。

教学过程是呈现教学内容的过程,而教学内容是为学习目标制定的情境,我也是在目标的指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些编排,利用实物和多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呈现,尽量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探索,习题有效练,总结、评价随时做。例如三年级下《1吨有多重》中,学生探究新知活动我设计了三大块:1、分析情景,2、合作共究,3、总结新知。

想法就是:学生通过分析主题图,感受引进更大质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吨”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再由我直接给出“1千克=1000克”这个事实;通过合作,分享彼此的想法,感受1吨的实际模型,例如分享生活中见到过的1吨重物体,有的孩子就说到“一个甲壳虫汽车大约重1吨”,也有的孩子说“我见过爷爷家买过1吨的煤”;对于“吨”那就更有说法了,有的孩子在大桥上见过“限载30t”、电梯“限乘1吨”等等,孩子们的分享让所有人的视野开阔了,也有效的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建立起了联系。还有集体性的合作不但有趣而且更加形象具体,还是《1吨有多重》中,我请孩子们一个一个上前来集中站在一起,报出自己的体重,其他孩子加和,我也用计算器配合,站上来32名同学已经达到一千千克以上,让孩子们直观的感受1吨的质量。

我的总体感受就是,当目标明确,又具有指导、操作作用时,教学设计也会变得较为轻松和实用。而评价也是基于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的具体量化标准和提前预设。但对于学生完成度的把握,我一直又有些困惑,有时不知学生达标率有没有我预计的高,即反馈不能做到全面及时,只能针对中等生的课堂反应做出判断性评价。

“教学评一致性”我一直在遵循、摸索、实践,有成效也有不足,有明朗的也有困惑的。曾听一位教授讲座时说:“课改,就是要创新实践,你改了总比不该要好”,我也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实践着课改的决心,我也把“教学评一致性”应用在了实际教学中。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一直以来,我都在不断反思、探索,寻觅一条如何才能使学生学好数学,通向高考成功之路。在一段时期的'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几点问题:

1、很多问题都要靠我讲他们听,我讲得多学生做得少,同学们不善于挤时间,独立动手能力比较差,稍微变个题型就不知所措,问其原因,回答不会,做题没思路,一没思路就不想往下做。平时做题少,很多题型没有见过,以致于思维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做起题来有困难。

2、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有些该记忆的公式没有记住、该理解的概念没有理解,尤其是立体几何基本问题的求法,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等,导致做题时不知该用哪个公式,还得去翻书。

3、上课听课的效果不好。大部分同学都说,课堂上我讲的东西极大部分能听懂,但一到自已做题就不会。其实这部分同学听懂的只是对某一道题表面上的东西,其实质的东西,它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没有融入到大脑中,不会举一反三,没有从问题的表面看到本质,思维没有得到升华,课下又不巩固复习,导致讲过的题型仍然不会做。

4、现在有少数学生比较懒,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问题他知道思路后,就只知道说不动手,数学课桌子上不准备草稿纸,以致于每次考试都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得不了高分。

对于以上学生存在的问题,我借用了以下的一些基本办法:

1、关爱学生,激起学习激情。我知道热爱学生,走近学生,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鼓励的话,都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激活学习数学的思维。

2、每天除了把资料书的作业做完后还做3道典型的高考题,当天批改,对没有完成作业进行批评教育直到其改进为止。

3、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对一些重点知识、一些性质进行不定时的测验,及时检查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因材施教。

4、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课前尽量认真备课,把可能遇见的情况逐一解决,并时常练一些题同时归纳近几年高考的主要题型和所有的知识点。在课堂上我尽量把一些解题的主要思想方法和基本技巧,比如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方程的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选择题中的直接法,排除法,特殊值法,极值法等教给他们,既使他们不能立刻学会,但时间久了,自然而然的就能把方法融入解题当中了。

5、高三复习注意到低起点、重探究、求能力的同时,还注重抓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信息点、易错点、得分点,培养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养成规范作答、不容失分的习惯。课下个别辅导,通过辅导能知道哪些知识存在问题,或者是我上课遗漏的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决。

6、认真分析数学临界内的临界生和临界外的临界生的学习数学的状态。比如说每次测试都能在90分以上的同学,应建议他们课后可做一些适合自己的题目。对一些数学“学困生”,鼓励他们多问问题,多思考。采用低起点,先享受一下成功,然后不断深入提高,以致达到适合自己学习情况的进步和提高。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在超市购物的时候,在跟好朋友玩扑克牌的时候……而今年去看望外婆的一次经历让我感到数学是如此的神秘,如此的有趣,如此的有用。

国庆节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上启东去看望外婆。到了外婆家门口,刚好看到外婆从外面风尘仆仆地回来,手里还拎着一个大篮子。我很好奇——篮子里面是什么东西呢?我急忙上前接过外婆手里的篮子,探头一看,篮子里面躺着两只圆溜溜的鸡蛋。

我问外婆:“婆婆,怎么只有两只鸡蛋呀?”

外婆摸着我的手说:“刚才我去菜市场卖鸡蛋的,知道你们要到家了,就赶紧回来了。”

“婆婆,你一共卖了多少只鸡蛋呀?”我兴奋地问道。

外婆微笑着、神秘地说:“这个问题呀,你得自己算一算。听好了,我第一次卖出篮子里鸡蛋的一半加两只;第二次卖出余下的一半加两只;第三次卖出再剩下的一半加两只;最后篮子里还剩两只鸡蛋,这篮子鸡蛋一共有多少只呢?”

我一开始觉得这个问题挺简单的,没想到我认真地算了好几次,答案都被婆婆否定了。后来,在爸爸的鼓励下,我拿出草稿纸和铅笔认真地做,我一会儿画图,一会儿计算,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我急忙跟外婆说:“婆婆、婆婆,一共有44只鸡蛋,对吗?”

外婆高兴地摸摸我的头说:“我外孙女真聪明啊!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我自豪地说:“婆婆最后卖剩下的两只鸡蛋加两只等于4只,4只就是第二次卖完后篮子里面鸡蛋的一半,所以第二次卖完后篮子里面鸡蛋数就是(2+2)×2=8;同样的道理,第一次卖完后篮子里面鸡蛋数就是(8+2)×2=20,这篮子鸡蛋数就是(20+2)×2=44。”

这件事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但回想起来我仍然很激动。因为通过这件事,我发现数学的世界是如此神奇;数学对人们的工作。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