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模板19篇)

时间:2023-12-08 15:56:09 作者:灵魂曲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一份经过实际教学验证的三年级教案,可以帮助您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三年级语文《蜗牛》教案及教学反思

蜗牛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动物,但幼儿只是知道蜗牛有一个螺旋形的外壳,对蜗牛的其他外形特征及其生活习性了解甚少。

为了让幼儿真切知道蜗牛喜欢生活的环境,我利用户外活动时间先带幼儿进行了一次捉蜗牛的活动。因为是分组活动的,每一组有一个小组长进行负责,所以一到室外,有的小朋友就连忙四散走开了,有的小朋友却是很有秩序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先进行了讨论,只听有的小朋友说:蜗牛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的呢?菜叶上,潮湿的地方吧,草丛里,墙角边……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互相争论着。“走,去那里看看。”小组长小静指着种植园地说。于是一组的小朋友全都跟了上去,“这儿,这儿肯定有的。”他一组的小朋友连忙蹲下来用手轻轻的`扒开菜叶,很小心的样子,但是没有找到,有几个小朋友就产生了疑问了:“这里怎么一只蜗牛都没有啊?”小静发话了:“到那边去找找看。”大家都一窝蜂的跟着他来到了食堂后面,不多一会儿听见了一个很兴奋的声音“我找到了一只蜗牛了!”只见娜娜小朋友大声的说着。其他小朋友都放下手里的东西,不找了,围着娜娜唧唧喳喳的说个不停。有的说:“让我看看呢。”有的嚷:“我都看不见了。”还有的说:“我也去找找”这一句话一说口,小朋友都分散开来了,又一次去寻找了。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没有去打扰他们,来到了另一组,因为从他们的脸上没有找到“高兴”两个字。走近一看,才了解到了原来他们一组一只蜗牛都没有捉到,失望在他们的脸上是显而易见的。我请他们请教其他的小朋友是怎样捉到的方法时,“希望”两个字立刻出现在他们的脸上。仔细的观察小朋友捉蜗牛的情景,发现每一个小朋友都是那么的认真,没有一个小朋友在偷偷的玩,包括我们班的调皮王也是那么认真的在探索,在发现。

然后,我们把蜗牛放在自然角里饲养,小朋友们带来了菜叶,观看菜叶的变化,观察蜗牛爬行时的样子。我还为幼儿提供了辅助工具——放大镜。借助放大镜,幼儿细致地观察到了蜗牛的两对触角。

通过亲身体验,幼儿获得的有关蜗牛的知识不再是空洞乏味的。

小学三年级语文《蜗牛》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智慧。在谈及知识与智慧二者关系时,有人说:“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会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拥有知识的人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同样,一个概念就是一个概念,一道公式就是一道公式……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光辉,在一个概念里寻觅灵魂,在一道公式里追索真理……因此,我们应基于知识,为奠基智慧的人生而教育。

渗透思想方法我们常说,数学教学内容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很明显的知识线索,如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这是一条有形的线索。另一条是隐性的数学方法线索,它是蕴涵、渗透在知识体系中的',是一条无形的线索。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慧,必须善于揭示知识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将终身受益。学生拥有了这些数学的思想、数学的精神,才会自觉地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珍视独特感受“教育是人的个性的营养钵。”只有个性化的学习,才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有意启发并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每一种想法都蕴含着一种极富个性的思维,这些不同学生表现出的不同思维过程,正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生长点,是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受。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张扬个性,彰显潜能,我们的教育才称得上是有智慧的教育。

小学三年级语文《蜗牛》教案及教学反思

《书本里的蚂蚁》是一篇精致浅显的童话故事,故事好懂有趣,学生喜欢,故本课教学主要采取朗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由地读、自由地说、质疑问难、合作学习。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文字的魅力,课中我设计了“文字串门”游戏,让学生变换标点和文字顺序改变句子的意思。学生对这个游戏尤为感兴趣,连平日里不怎么爱动脑的陈卓都举起了小手,很多同学在游戏结束了还意犹未尽。我不由想到,如果依据课文的不同特点,相应的在教学中组织一些有趣的语言游戏和语言活动,不是更能激发孩子们学语文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与阅读的主动性吗?“文字串门”游戏从形式上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在过程中发展了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的为难点。

小学三年级语文《蜗牛》教案及教学反思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这样一件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天都峰位于我国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内,是最为雄伟壮丽的一座山峰,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对天都峰有直观的印象、真实的感受就是我首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课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欣赏这里的景色奇秀,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感官上取得第一印象,激发起极大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语言文字学习做好铺垫。

激趣导入之后,应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从总体上作以把握。初读课文是必不可少的。读后让学生自己交流初读情况,说说课文写了些什么,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之后,老师梳理这些问题,确定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即读懂爸爸最后说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整体感知,导读体会。

在这一部分教学里,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老师讲得再好,没有学生全身心投入去边体会边读好。以多种形式读,个人读、小组读、小伙伴合作读、齐读等。先读感受黄山的雄伟,天都峰的险峻。通过读书,学生就能够体会到:摆在小作者面前的难题就是他即将要爬的天都峰原来是这么的高,这么陡,这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信息才能爬上去的。

课后,我思考,这篇课文的教学真的收获不小,单单是意外地教会了学生写读书笔记就让我很是欣慰。以后继续努力,尽可能多的营造这样多方面丰收的课堂。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4课《快活的小河》。

板书课题齐读。

3、你能说一个“快活”意思相近的词语吗?

带着快乐的心情,用你们甜美的声音,读出小河的快活。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过渡:小河在奔向大海的旅途中,他都遇到了哪几个朋友,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起去了解和体会小河的故事吧。

1、同桌合作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如果同桌读得好就请你鼓励一下他,如果他读错了请你帮他纠正,同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课件出示字词,学生多种形式认读,(说出一个“勇敢”的近义词,强调多音字“奔”,发现“摔‘蹦、撞”都是动词)。

3、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思考:小河在奔向大海的旅途中遇到了那几个好朋友?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大山、泉水、瀑布。

4、课文主要通过小河与大山、泉水、瀑布这三个朋友的对话来向我们讲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

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文中分别找到小河与大山、泉水、瀑布的三次对话,并用括号做上标记,用以区分。(强调:默读要求——眼动、心动、口不动)。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共同学习大山与小河的对话。

汇报:

小河为什么抱怨?

(1)理解“抱怨”指导朗读。师举例:妈妈不问缘由而冤枉你时,你会抱怨她对自己的不公平。还有什么情况下你会抱怨呢?当你心中不满而去责怪别人这就是抱怨。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小河的话。

(2)说明“呜”是拟声词在这里用来模仿的是小河的哭声,可以带着哭腔来读。

(3)快活的小河刚遇到点困难就抱怨哭泣,你觉得此时他是一条怎样的小河?

(4)看到这条抱怨而哭泣的小河,大山又是怎么说的呢?

2、(课件出示大山的话)指名读大山说的话?

(1)边听边数大山共说了几句话?

(2)看看一、二句后各是什么标点?分别要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指导读疑问句结尾处是语调上扬,读感叹句结尾处是语调下降。指名练读、男女生读,齐读。

(3)师读第三句话:从这句话中你有认识了谁?

(4)找出描写泉水动作的词(跳、摔),能看出什么?

(5)泉水遇到的困难多吗?从哪个词中知道的?你认为“多少”究竟是几个?

(6)面对这无数的困难,泉水又是怎样对的呢?用文中的句话来说一说。

泉水面对困难,不叫苦,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板书:坚强。

(7)你们想不想看一看这坚强勇敢的泉水?

(8)大山想借泉水告诉小河什么呢?

大山想借对泉水的赞美来鼓励小河要向泉水那样坚强、勇敢。

板书:鼓励。

指导朗读:读出大山对小河的鼓励和大山对泉水的赞美。

3、分角色读大山与小河的对话。

(二)自主学习小河与泉水的对话。

1、请三名同学来读小河与泉水的对话,边听边思考。

2、学生汇报交流。

(1)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回答问题。指名读一读能体现瀑布优点的句子。(课件相机出示泉水的话)。

(2)哪些词语能看出瀑布更勇敢,更坚强?指导重读变色的字,突出瀑布的勇敢。

(3)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勇敢的瀑布呢?看图:这瀑布从高达百米的岩壁上飞流直下,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飘飞,这样的景观真是太壮观了!难怪诗人李白也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赞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瀑布就这样忍受着撞击岩石的痛苦为我们呈现了这样壮美的景象!

(4)此时,你最想对瀑布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竖起大拇指大声的对瀑布说声:瀑布,你真勇敢)。

(5)指导朗读:读出对瀑布的赞美。

小河也被瀑布这勇敢的精神鼓舞,所感动,他还高兴的叫起来了,他想和勇敢的瀑布也成为朋友,一块儿向前流。

(6)那女生分角色读小河与瀑布的对话。

(7)师生配合读对话(请同学们把我当成勇敢的瀑布,把小河说的话高兴的对我叫出来吧。)。

小结:我真为小河能结识这么坚强勇敢的朋友而感到骄傲,更为小河的逐渐成熟而感到欣喜!

(三)体会合作的快乐。

四、拓展升华。

1、此时三个好朋友已经拥有了同一个理想,那就是?

2、大家看文章的结尾处是什么标点符号?它代表什么意思呢?

4、小结:

我们相信不管发生什么,小河都会用他学到的勇敢和坚强去面对一切,三个小伙伴一定会团结合作,互相鼓励,共同流进大海,实现他们共同的理想的!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你们现在还小,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老师希望你们今后在困难面前能像小河和他的朋友们那样,互相鼓励,团结合作,做勇敢、乐观的好孩子。也真诚的祝愿你们能早日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小学三年级语文《蜗牛》教案及教学反思

学完《灰雀》这篇课文后,我发现学生不是很会思考问题,不是很会针对自己的疑问提出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不少缺陷:看问题不全面,不善于联系实际地看问题,不能有条理地分析……是呀,否则也就不是小孩了,但是,如果学生能根据老师的设疑产生自己的想法,并能大胆地将它说出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能自圆其说,也是很不错的。

小学三年级语文《蜗牛》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要求:

1、认读本课的16个生字,理解“依然、是否、窃窃私语、免费、长途旅行、稀有金属、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海底世界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

教具准备:

1、cai课件、多媒体电脑。

2、展牌:光、声音、动物、植物、矿物。

3、头饰: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见过)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看到的大海吗?

2、(放录像)你们看,这就是大海!那碧蓝的海水一望无际,海浪激起的泡沫就象一堆堆白雪,多美呀!那大海深处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放录像)欣赏海底世界。

4、看完录相,你们想说些什么?

5、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神奇的海底世界吧!(板书:海底世界)提醒“底”字下面有个点。请大家齐读题。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老师巡视观察)。

2、(出示课件)这些字你们会认吗?谁来试一试?其它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借助拼音读一读。

3、默读课文,找一找,想一想哪句话回答了第一自然段的问题?(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提醒“异”的书写。

4、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呢?(想)我提议,咱们来开一个有关“海底世界”的新闻发布会吧!

三、精读课文。

1、创设情境:在开新闻发布会之前,我们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呢?(收集资料)对,现在我就是船长,你们是潜水员,快快潜入课文中的海底世界吧,看看你们能发现些什么,发现了情况立即向我报告。(总结并发牌子:光、声音、动物、植物、矿物)。

2、潜水员们,你们的发现可真不少!在这些发现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还有谁和他一样也对这感兴趣?呆会儿就请你做小组长带领你的伙伴坐在这一起来探究你们的发现。你对什么最感兴趣呢?(引导分组)。

3、明确要求:下面就请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读懂课文,讨论疑难问题,准备好本组的发布内容,并回答记者们的提问。(老师引导各小组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发布本组的内容)。

5、开始新闻发布:

(1)光:

a、组长:我们组想用朗读的方式向大家发布我们的发现。

b、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朗读)。

c、组长:记者们你们感受到了海底世界,那黑暗中却有光亮的奇异景象吗?欢迎大家就我们所介绍的内容提出问题。

d、提问:你好,我是__电视台(杂志)的记者,

(b)请问你们知道深海里哪种鱼是带有发光器官的?

(2)声音:

a、组长:我们组的发现是,海底并不是一点声音都没有,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要用水中听音器就能听见各种声音,下面我就把我们收集到的声音播放给大家听一听。

c、组长:海底的声音是多么的丰富呀!我们的介绍完了,欢迎大家提问。

d、提问:你好,我是__电视台(杂志)的记者,

(a)请问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

(b)请问海底里只有这些声音吗?

(3)动物:

a、组长:我们组想用表演的方式向大家发布我们的发现。

b、扮演不同的海底动物,表演各自的活动方式。

c、组长: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就有三万多种,还有许多的不为人知,等待我们去发现。我的发布到此结束,欢迎大家提问。

d、提问:你好,我是__电视台(杂志)的记者,

(a)我认为你们在表演x种动物的活动方式上不够准确。

(b)你们还能为我们介绍几种其他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吗?

(4)植物:

a、组长:我们组想边放录象边向大家发布我们的发现,这样将更加直观形象。

b、播放录象,介绍相关内容。

c、组长:海底的植物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真是物产丰富,景色奇异呀!谢谢,欢迎大家提问。

d、提问:你好,我是__电视台(杂志)的记者。

(5)矿物。

a、组长:除了刚才几个组说到的内容外,在海底还蕴藏着大量的矿物。欢迎大家提问。

d、提问:你好,我是__电视台(杂志)的记者,

(a)请问什么叫稀有金属?

(b)为什么海底里会蕴藏这么多的矿物呢?

6、小结:刚才各小组都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发布了各自的发现,记者们也积极踊跃提问。此次新闻发布会进行得非常成功。最后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全文。

四、拓展活动。

1、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到了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2、课后同学们还可以通过上网、到图书室或书店查阅书籍、从一些媒体上收集更多有关海底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再在一起办个“海底世界”展览。

教学反思:

《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说明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如何让学生认识“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呢?我认为可以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海底世界》正是运用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海底的景和物的。

海底的“宁静”和“黑暗”,学生不易体会到,更不易认识深刻。课文把海面和海底作比较,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由已知到未知,清楚地介绍了海底的“静”和“暗”。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认真读描绘海面的句子,想自己见过的情景,对比想像大海的深邃,海底的沉积和漆黑。

海底的“各种声音”是一个谜团,学生难以想象、猜解和区分。课文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列举出来,每句又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对声音进行了描摹。这样,海底各种动物发出的不同声音就介绍得一清二楚。我在教学时,抓住这四个句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模拟一下蜜蜂“嗡嗡”、小鸟“啾啾”、小狗“汪汪”和打鼾的声音,比较他们的不同,从而想象出海底动物发出的各种奇异的声音。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了文章所描写的内容。

课文第四段介绍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其中介绍海底动物的行进时,用速度很慢的“海参”和速度很快的“梭子鱼”作比较。到底梭子鱼的速度快到什么程度?课文又用火车和它作比较。

课文第五段介绍海底植物,用“最小的单细胞海藻”与的海藻长度作比较,具体说明了海底植物大小。

由此可见,通过比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海底世界的景物。教师要牢牢把握住每段内容中的可比较之处,启发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想象海底的景色,了解海底的物产,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获得“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样一个认识,进而使学生产生开发海底物产、造福人类的理想和志愿。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反思

我家离县城十几里地,虽说有公路相通,但在进城读中学以前,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山里孩子,却从来没有坐过车。

那年我十岁。暑假,石榴花火红火红,正是梅子、桃、李子上市的时候。一天,我们几个要好的伙伴,忽然想进城去玩儿。但是我们两手空空,连吃顿午饭的钱都没有。可进城的欲望又那么强烈。大家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二天早晨,太阳还没露脸,我们四五个孩子就早早起了床,各自偷偷地从家里拿了一只竹篮,悄悄地溜出了村。我们追着,跑着,愉快的笑声洒满村外的小路。渐渐地,太阳出来了。我们早已钻进豆棚,钻进菜垄,埋着头去采那一蓬蓬、一丛丛鲜嫩的马齿苋。我们装满篮子,然后,小心翼翼地用泉水把采来的野菜洗净,再一把一把用稻草扎紧。我们虽然忙得满头大汗,但望着篮子里翠生生的马齿苋,心里涌出一股甜甜的滋味。

太阳几丈高的时候,我们拎着野菜进了城,熙熙攘攘的菜市场早已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我们赶紧选了个地方,把篮子一放,卖起了马齿苋。

“买马齿苋喽,买马齿苋喽,能当菜,又能治病啊!”一个伙伴刚一吆喝,马上就围过来一群人,大概是想尝尝马齿苋的野味。一位四十来岁的大婶一下子挑了好几把,其他人也跟着买。只一顿饭的工夫,伙伴们的菜篮都见了底。

这一天,我们每个人都挣了好几块钱。于是,大家到饭馆吃了午饭,到照相馆照了相,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又逛了一趟公园。直到太阳落山了,我们才恋恋不舍地赶回了家。

马齿苋,这并不起眼的野菜,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中的小伙伴们通过劳动实现愿望后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体会小伙伴通过劳动实现愿望后的喜悦心情。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带、生字卡片、有关资料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认识“苋”字,简介马齿苋的样子、味道。

你吃过马齿苋吗?

2、你们想知道课文中围绕马齿苋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4、将生字词语放入课文中,读课文。

5、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围绕“马齿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边读课文边思考:小伙伴们是怎样实现进城愿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画记,读一读。

2、小伙伴们的心情怎么样?读给同桌听一听。

3、他们卖了“马齿苋”以后在城里做了什么?心情又怎样?读有关段落。

4、你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愿望的事例吗?谈谈自己的事例,再体会一下小伙伴们的心情。

5、小组内比赛读课文。

四、小结。

五、作业:

1、搜集有关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读一读。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后评价。

2、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

二、指导写字。

1、出示8个要写的字,认真观察并识记。

2、自己记生字,组词,说句子。

3、练习写字,注意写字的姿势。

4、学生写完后,评价学生的书写。

三、拓展延伸:

1、自由说说自己学完这一课后有什么感受。

2、自由组合,把文章内容表演出来。

3、推荐上台表演,下面认真观看,看后评价。

四、小结。

五、实践活动:

1、搜集有关苋菜的资料,制作成知识小卡片。

2、找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读一读。

昨天的课堂上,让孩子们自学了生字,这节课,因为嗓子还没有完全好,还是不能过多的讲话,多少有些着急。课前再次钻研教材,看着备课本上的教案,发现有很多提问比较浅、散,赶紧做了些调整。

进入新课学习,我直接提问学生:“同学们,这些孩子们的愿望是什么?”(想进城玩)“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愿望呢?”(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山里孩子,从来没有坐过车)“默读课文,说说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吗?”(实现了)“请划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这里,我采用了一个倒序的方法教学,让学生了解,小作者和小伙伴们有愿望,并实现了愿望。这样,很自然的就导出了“他们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呢?”这样一个教学重点。

我让学生直接找出分别写小作者他们“采、洗、卖”马齿苋的句子,同时,随机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小心翼翼、恋恋不舍”等几个重点词,然后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进行朗读,在读中,使学生明白了“他们是通过劳动来实现自己的愿望的”。这样,教学思路非常清晰,通过教学反馈,教学效果较好。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课是《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描写了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在课堂上,学生读了课文后,我问:“课文中描写的民族小学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我希望学生能讲到类似这样的答案:“我觉得这所学校很美丽。”“我觉得这所学校里的同学很快乐。”……但现实和愿望总是有距离的,这种距离可不一定会产生美感哦。

不同的问法,不同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教师需要认真思考。这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达成,关系到教学过程是否通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课堂是可以预设的,同时,课堂也是生成的灵动的多变的。许多时候,老师做不到先知先觉,学生也不可能亦步亦趋,时时处于被掌控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问得精问得巧,即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广度,又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度。如果抛出问题后,学生打起了“擦边球”,甚至是“出界球”,教师得随机应变,灵活变通。因为在这时候,“以不变应万变”之术是无效的。不妨换一种问法,想办法引导学生进入有效学习状态,去感受去体验课堂学习的充实与快乐。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刘胡兰》这篇课文记叙了刘胡兰为了同党的安危,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钢铁般的坚强,最后终归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她牺牲时年仅十五岁,花一样的年华,却在残暴的敌人面前勇敢坚定、视死如归。回想起自己上小学时,老师讲这篇课文时,那时候对敌人的残暴我们心里就非常的气愤,对刘胡兰的勇敢坚强非常的佩服,对她的牺牲感...

《刘胡兰》这篇课文记叙了刘胡兰为了同党的安危,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钢铁般的坚强,最后终归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她牺牲时年仅十五岁,花一样的年华,却在残暴的敌人面前勇敢坚定、视死如归。回想起自己上小学时,老师讲这篇课文时,那时候对敌人的残暴我们心里就非常的气愤,对刘胡兰的勇敢坚强非常的佩服,对她的牺牲感到非常的同情、惋惜。学习的过程中,有股默名的情感,仿佛那情感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轮到我教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了,我也真的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同我一样能感受到这些。

我想作为老师有责任让学生知道这段历史,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历史知识,介绍有关的书籍让学生阅览,播放有关的电影、录像让学生欣赏,同时,还可以利用朗读课外资料、比赛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革命烈士们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相互进行交流。我想这种渗透应该是持之以恒的,不是因为教了这篇课文而形式一下就心满意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反思

《和氏献璧》是一个在中国历广为流传的故事。楚国时期,一个叫卞和的人,他把一块含有珍贵玉石的石头献给国君,却被诬为欺君,砍去左脚。历经三代,卞和失去双脚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终于使楚文王破璞得玉,遂名之为“和氏璧”。

这篇课文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旨在使学生能够通过一块石头,结合重点词句,体会到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课文中所讲的故事虽然离学生的实际比较远,但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感人,其中“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是全文的中心,告诉我们忠贞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学生已经有三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虽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但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强烈,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创生,悟情悟理。但是本文所讲述的故事的发生时间离现在很远,故事的历史背景学生不太熟悉,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课前搜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对于学生学习好本课有一定的作用。

按照预设的教学计划完成了整堂课的教学,有几点值得自己深深地思索。

随着学生年龄增加,我们班级内的小组合作方式渐渐成型。课内多次小组有效合作,生生互学、互动,四人小组分工汇报,学生善于从别人观点中提取自己所需信息,这是学校坚持提倡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以后我可以尝试小组内的成员到其它小组里交流,起到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

课堂上,学生有疑惑,有思考,有理解。回到文中找出卞和三次献璧的不同和相同之处,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抓关键句和关键词理解,表格学习方式一目了然,应正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理论中具体运算思维阶段是这个阶段儿童发展的特征。

纵观课堂,我的提问和引导太过于繁杂,生怕学生游弋于标准之外,灌输太多,学生生成太少。古今对照的原文也没有过多比较和朗读体会是一大败笔。我们“三主”创新性课堂所追求的就是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全方位地创造性学习。

在备课之时,请教几位老师后我大胆把卞和顶撞玉匠的行为归谬于卞和不讲究语言艺术,性格莽撞,和后面他的结果有必然联系,引申到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注重语言的艺术,换一种方式说话以达到别人的理解。后来经过专家的指点,我应该多了解时代背景,不能脱离了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说对卞和说的这句中心句“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没有更好的把握和琢磨。

一堂课下来,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自己能力亟待提升,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展示自己,一课一得是的目标!

小学三年级语文《一座铜像》教案及教学反思

1、认识本课生字。能运用已知的方法理解,通过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逬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词的意思。学习并照样子积累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原因。

3、能照样子写词语;能照样子能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4、知道于连是比利时的小英雄。颂扬小英雄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5、能介绍一个看到过的雕塑,或者讲一个小英雄的。

1、理解文中重点词的意思,并照样子写词。

2、通过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中心,知道比利时人民塑造雕像的原因。

多媒体工具。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幻灯出示图片。

师:五百多年前,比利时有个小男孩叫于连,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塑造了这一座铜像。

2、出示课题(集体读题)。

3、你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这座铜像吗?

4、幻灯出示学习课文相关内容。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听课文录音。

边听边想,文章写了小男孩一件什么事?(学生发言)。

2、学习生字、词语。出示4个生字,“迸”、“涸”、“政”、“瞻”。要点:“迸”、“涸”要注意读音。“瞻”指导书写,并理解其意。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下列意思。“迸跳”、“干涸”、“急中生智”、“瞻仰”。

3、集体读字词。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受。

1、轻声读课文。

思考:

(1)于连在广场上玩,他当时闻到什么?看到什么?

(2)情况十分危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3)他想出了什么灭掉了导火线上的火花?针对上面这3个问题,请你划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些语句。

3、体会小于连勇敢地拯救城市的全过程。(读课文第3节)。

5、学生交流。

6、出示。直到今天,凡是到比利时游览的人,都要去瞻仰这座铜像。理解句意。练习用“凡是......都......”说一句话。

7、有感情朗读,领悟中心。

8、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9、学习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于连可爱吗?比利时人民为什么要塑造铜像纪念他?

10、交流体会。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2篇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就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

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刚刚从低年级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

在教学中让学生精读感悟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让学生进入角色,也就是进入课文的情境,让学生感知:要成功,信心是不竭的动力,坚持不懈至关重要,但还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方式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文《称象》教案及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讲课,使我有了一次很大的提升,感觉自己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尤其是自己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处理生成上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反思总结得与失,以便指导以后的教学。

在引课上,我采用了以前学过的《盲人摸象》,这样就使大象的样子很清晰的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解决了理解大象的高大的这部分内容,也使学生产生了称象怎么称的兴趣。在突破难点上,我采用的是通过学生默读、勾画描写称象动作的词语、交流汇报和课件展示的方式来理解称象的步骤,体会曹冲称象的巧妙和学习曹冲遇事多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秤”时,通过秤字右边的“平”说明秤的含义)、换偏旁识字(比如教学砍,学生们想到了次、歌、吹、欢)、结合具体情景识字(比如议论,是在出示官员们的话时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来理解的,还扩充了词语议论纷纷)多种识字方法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和热情,同时积累识字的方法,为以后读书识字打好基础。

没想到学生们提出了用人代替大象走上船、制作大的跷跷板、用地秤来称等方案,发散了学生思维,不把曹冲当做神仙而不敢去突破,树立了学生的信心。

我认为本节课中处理不当的环节有:在学生勾画称象的动词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一来是自己着急了,二来怕学生们说不好,所以想降低学生的难度直接播放了课件。另外在教学“称”和“秤”时应该再次比较一下两个字的区别,这样在以后的读课文过程中就不会有学生误解了。还有在学习曹操和曹冲时,做一下简介会更好。

总之,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要想讲一节成功的课除了需要精心备课之外,更需要一个教师多方面的素质(调控课堂能力、处理生成问题、心理承受能力),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与积累、改进与创新,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思考,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教后的几点反思:

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学下课说:“这样上课真有趣!”

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比如我提问学生:“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得起这头大象的重量呢?”让学生通过讨论,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本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这时,学生动手又动脑,兴趣极浓,思维正处于活跃状态,学生才能够真正弄懂大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小马过河》一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故事说明的道理则由老马一语道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从字里行间,孩子们轻易而举地悟出了“动脑筋”“去实践”的道理。等小马下了河,小心地趟到了对岸,它的体验是: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其中的“为什么”孩子竟也对答如流。

如果就以孩子“明白了什么”为目的,心里忽然觉得不甘心。新课程倡导阅读教学要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加强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沟通,注重生活体验与实践活动。我想:道理来源于生活,更要用于生活。不仅要让学生懂得道理,更要指导孩子实践道理。于是,我把问题抛向孩子: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与小马类似的事情吗?你是怎么做的?暂时的沉没过后,十几个孩子小手高举。

“我背《论语》的时候,有一个字不认识,去问爸爸、妈妈,爸爸读一个音,妈妈读一个音,我不知道谁说的对,就想:还是去查查字典吧。结果证实了妈妈读得对。”

“爸爸给我买了一辆四驱车,让我自己插起来。楼上跟我一起玩的哥哥说很好插,而表弟说很难插。到底是好插还是难插,我决定亲自试试,没想到我一会儿就插好了。”

“我与姐姐、弟弟去公园玩,在游乐场过独木桥时,弟弟说会掉下去,很危险,而姐姐说大胆走,不会有危险。虽然我很紧张,但我还是很快地跑了过去。第二次再走,我就不害怕了。”

……。

孩子们举得例子虽然有点幼稚,甚至牵强附会,但我相信:“死”道理已变成了“活”道理。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孩子们已不需要“妈妈”的指点了。

教学反思小学三年级语文

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教学内容,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如何让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富于活力呢?我认真钻研了教材和教参,采用了以下方法来学习本单元内容:

1、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估算,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接着,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计算,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交流讨论当中,不少同学的口算能力很强,用口算的方法算出了结果,在交流中学生充分的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之上,我又引导学生试着用竖式解决这一问题,有了口算的基础,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得出了笔算乘法的方法。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到相互交流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一过程是学生自己的成果,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

2、给学生一个跳跃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方法并有效的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在学生学会简单的乘法后我让学生自己试着算稍难的算式,让学生试着自主学习,思考计算方法,利用新知的迁移来完成学习。

每一堂课都有成功和不足之处。虽然每节课中我为学生搭建了自由展示、自主合作的平台,但对一些学生的关注时间和空间不够,例如,平时一些发言少的、内向的孩子,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的深度就远远不及活泼开朗的孩子,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多位数乘法的教学让我对计算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争取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文《称象》教案及教学反思

上完《称象》这一课:

师:你想对曹冲说什么?

生1:曹冲真聪明,我要向你学习。 。

生2:曹冲这么小就这么聪明,长大了一定很了不起。

师:嗯。

生3:曹冲没有我聪明。

师:(微微一怔)哦,还有谁说吗?

(接着,我按照已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教学。)。

反思。

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的小插曲,学生的表现似乎不尽人意,回答问题总也到不了老师心目中既定的标准答案上来,教师因此感到很失望,教起来也觉得很费劲。我觉得这主要是教师本身教学观念上存在着问题,“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只有在与文本、教师、学习伙伴之中不断的对话过程中,才能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体验,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和促进者。案例中我发现了“曹冲你没有我聪明。”这个契机,但没有好好引导,让这个思维的火花很快熄灭了,真的是非常遗憾。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应该是生成的课堂,不应该是既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发现,让他们敢想敢说,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主动探究知识,那么就一定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方式、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教师只有从观念上彻底放弃“完成教学任务观”,在课堂上俯下身子,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抓住契机,以学定教,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一个学期将要过去,本学期本人能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每已节课,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能做到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学方面,我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现行教学的总体思路,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下面主要说说我对新课程的体会。

。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知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联系生活,创设富有儿童趣味的语言和场景,是激发孩子们求知欲望的有效途径。在识字量大量增加的背景下,利用生活的场景,来开发孩子的潜在能力效果可以大大增加。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角,把自己融入到文本的内容中去体验、感悟,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学习的主人。

,结合听说读写,这样做容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短时间里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语言、数学智能的发展,但容易忽略其它几项智能,诸如学生个性素质的开发、潜能资源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受到忽视。这个问题已经受到许多老师的高度重视,我尝试借鉴了了两个做法,发现效果还挺好的。

(1)在语文教学中,三年级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较困难,一方面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讲解,化难为易。另一方面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形象而又夸张的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既觉得活泼,又变得生动。学生不仅兴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老师提些问题,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身回答问题,提高内省智能,同时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智能得到了培养。

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里,享受阳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目标。

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很快就结束了。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作为一位教师“润物细无声”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的品质,张扬他们的个性。

本学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有一些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 。写作方面水平差异太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以克服。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