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著作读后感(优秀14篇)

时间:2023-11-29 17:43:38 作者:笔砚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一本书籍或文章后,对其中内容的感受和思考的总结。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精彩的读后感范文,看看别人对同一本书的不同理解和感悟。

马克思著作读后感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读完了伟大的《共产党宣言》。这无疑是一本史无前例的著作。毫无疑问,《共产党宣言》正是国际工人组织的思想代表。正是《共产党宣言》,让国际工人组织得到这个不可替代的地位。

当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以无比巨大的理论威力、思想锋芒和战斗精神令西方统治阶级发抖时,中国正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现今,社会主义中国昂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的先进思想,迎接着世界变局的挑战。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浓缩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更显示着中国共产党光辉奋斗的发展历程。

1848年2月,英国伦敦瓦伦街19号一家不大的印刷所,印出了一本字数不多却震撼世界、影响人类的小册子——《共产党宣言》。这本小册子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威力,是因为它的发表诞生了一个伟大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一切社会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在黑暗的旧中国,这个光辉起点的到来,浸透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智慧、勇敢和鲜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些斗争的最终失败揭示,农民、资产阶级改良派都不可能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这次革命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未能改变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路在何方?这依然是中国志士仁人和先进知识分子苦苦求索的问题。

1921年7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旗帜,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的时间,共产主义的“幽灵”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化作喷薄而出的红日,蒸蒸日上。历史唯物主义揭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终极原因。《共产党宣言》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面向新世纪,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是对150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

历史雄辩地说明,没有《共产党宣言》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今天;历史同样雄辩地昭示: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将指引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与时俱进,勇立潮头——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成为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源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丰功伟绩,有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和面貌,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实践向世人昭示: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时代前进的步伐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焕发出经久不息的活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理论品格。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历久弥新,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过许多传世名著,但没有哪一篇能够像《共产党宣言》这样牵动全世界最广大人民的心魄。这不仅在于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还在于它鲜明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共产党宣言》发表后数十年间,马克思、恩格斯一直注意用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在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阐明了不断革命、工农联盟、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发展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从而使自己的理论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严整的科学体系。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俄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胜利的设想,探索出了一条在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推到新的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一切从本本出发、照抄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的长期斗争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

面对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巨大的新考验。正确应对国际国内的新问题,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完成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关键取决于党的建设。把握时代特征,顺应时代要求,站在时代前列。追溯“三个代表”的渊源和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面对变化了的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思考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实践永无止境;在实践中探索真理、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同样永无止境。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时代条件的不断变化,社会生活的日益变动,特别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对党的建设中遇到的新课题,不应当简单地找本本上怎么说的,而是要看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说原则,这就是根本的原则。要说标准,这就是根本的标准。比如说,生产力的发展本身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落后了就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先进的生产力所代替。就工人阶级的某一部分而言,也可能由于新的生产力不断出现,原先所联系的生产力变得落后了。为了从整体上始终保持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应该随时相应地加以变动,不断地向更加先进的生产力转移。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也应该有不断前进的意识。

开拓,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发展。一个执政党只有不断地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创新是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反映。党的生命活力是与党有无开拓创新的勇气和能力联系在一起的。

站在新世纪的起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这些天读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这本书在培养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提高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所选篇目力求突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

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正是由于马克思的主义的传播,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相继出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以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伟大举措。马克思之所以伟大归咎其理,莫过于思想的伟大,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创立新哲学的过程中站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上,坚持了彻底的辩证法,从而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给“批判“以正确的规定,说明了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他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理论探索的一生就是反思的一生,他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新哲学过程中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主观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哲学以及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三次伟大的决裂。纵观马克思的一生理论活动,他曾对人类思想史上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过两次的大综合。第一次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时期,马克思在扬弃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等理论学过程中,创立了唯物史观;第二次是在马克思的晚年,马克思在研究认人类学的过程中,反思自己以往的理论,写下了大量的人类学笔记及有关论著,对唯物史观做出重大发展。黑格尔在谈到如何研究哲学时有一个一场精彩的名言——哲学就是哲学史,这是因为,真理是过程,任何真理的发展都必须经历一个从片面到比较全面,从不深刻到比较深刻,从相对真理到道绝对真理的渐进历史过程。

我们作为新一代莘莘学子,必须把实现人生价值与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以前周总理的目标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现在我们应该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我们可以说马克思是勤奋的天才,经常不分昼夜的工作,在动荡的日子里很多时候都是通宵达旦的工作,直到身体实在不能支撑的时候才停下来稍作休息,他对工作的热情与执着值得我们学习。

马克思的许多著作是思想史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我们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有充分理由信赖他,遵从他,把他的思想解放事业继续传承下去。

马克思著作读后感【】

今年的冬较往年急了些,小雪时节,京城便已万里雪飘。

千里冰封,诗意渐浓。不同于咏春的明媚,冬季的诗肃穆而深沉,暮雪苍山,孤舟蓑笠,寒江独钓。或许是天人感应,人在冬季不由得会去沉思历史,大概是天地的肃杀总是让人联想到社会的深刻。

纵观全球:在美国,金融危机余波犹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仿佛昨日,频发的种族冲突揭开了美国社会的伤疤;在欧洲,巴黎恐怖袭击对尚未脱离债务危机的欧罗巴无疑是雪上加霜,一波波难民潮不断冲击着“欧共体”敏感的神经。不过,上述地区的大部分人还是幸福的,他们仍能欢庆圣诞节,或者与家人团圆。此时此刻,在大雪覆盖的战壕里,库尔德女兵紧握着钢枪,在朔风凛冽的帐篷里,叙利亚难民裹紧了单衣,在世界很多地方,还有数亿黎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

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的内部刊物《未定稿》(第17期)发表了我的马克思理论研究处女作《对所谓“马克思主义普遍价值概念定义”的否证》、后由《光明日报(哲学版)》(1987年1月5日)公开发表。该文已成为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重要文献,甚至有专家将该文称为国内价值本质及价值哲学方法论研究的首创者(王玉樑:20年来我国价值哲学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从此,我这个77级同济大学测绘专业毕业的理科生,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持续33年(1986-2019)的漫长道路。

从1986年到2019年,33年对哲学的发展来说并不算长,但对一个研究者的学术生涯来说则不算短,我们国家和整个世界在这33年中经历了几乎天翻地覆的变化和发展。之所以能把这33年的哲学研究生涯走下来,一不为职称、二不为绩效,确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魅力吸引了我,越研究越能感受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紧密结合、越研究越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所折服。所以,做一个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我不可动摇的信念、也是我思想追求和精神依靠的唯一选择。

做“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一回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则是另一回事,后者比前者重要得多、也困难得多。

2015年,我根据“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理论逻辑,完成了《剩余价值哲学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解读:是“人与物的矛盾”还是“人与人的矛盾”》一文,并在《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上刊登发表。该文大胆预测,我们国家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文章得出这个结论,并不是对根据党和国家政策的揣摩、而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展开和前进。

因此,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职责。

陈先生在《伟大的马克思》中(第148页)指出:中国是世界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最多的国家,是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出版物最多的国家,也是在实践中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家。当然,我们的理论成果与我们的实践相比,还是差距甚远。我们还缺少能够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进行具有理论深度和说服力的阐述性学术著作。借用一句话,我们的理论研究正处于“有高原无高峰”的境地。

“有高原无高峰”,这是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困境。如何走出这个困境,还是要从基础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入手。

前苏联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完整,因为漏掉了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剩余价值学说)。因此,应将“剩余价值学说”进行“哲学化”、研究建立“剩余价值哲学”(将适用于“特殊规律”的“剩余价值学说”继承和发展为适用于“一般规律”的“剩余价值哲学”),进而建立完整的(中国版)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哲学)。

从《资本论》一至四卷的基本结构上不难看出,剩余价值学说在建立系统和完整的哲学逻辑方面并没有进行专门的论述,所以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完全有可能以哲学逻辑为内容形成《资本论》的第五卷:剩余价值哲学。

建立剩余价值哲学是一项宏大的哲学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为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完整体系,续写出《资本论》未完成的辉煌篇章,彻底摆脱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有高原无高峰”的困境。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_马克思主义读后感范文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的立党之本,立国之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掌握的,必须真学真懂、掌握精髓,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阅读使我们不断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不仅要用来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还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我们的工作。

因此,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一定要把学习与思考统一起来,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思维水平和思想境界,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纵观历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带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进一步指导中国建设,正是因为它能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适用中国的国情,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深入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深化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而理解中国化理论成果,并用以指导实践。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光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让人心旷神怡。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

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理想是人生观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历史上的胜利与成功。永远属于具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人们。中国青年运动80多年和生动实践告诉我们,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青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期,才能有大作为。

现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也应该以此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的职责,这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体现。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实际上,客观地正视思想文化、价值趋向多样化的现实情况,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书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作为青年学生装的行动指南,坚持提倡先进文化、先进思想道德的必要性和很需要性。因为只有统一的代表团先进事迹文化教育前进方向盘的思想感情来凝聚人心,才能使人明荣知耻,民挥其“导向”作用。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性里,要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这看起来简单朴实的字眼,却是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体现,是优秀民族文化精髓的凝练。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观和主观世界观的行动指南。

大学生要自觉的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性发展中国家融个起来,增强为祖国统一和为人民服务台的责任感,努力学习班,提高警惕本领。早在1939年,毛主席就说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本领恐慌实际上是一种忧患意识、使命精神和内驱动力。

马克思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奠基人。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为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克思,一个让全世界都记住的名字,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马克思传》,在那里我们能够追寻到他的足迹,从点点滴滴的文字河流中,阅读它就好像在与一位伟人对话,整个人都被深深的感动和震撼了。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一生从事人类解放事业,并积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他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为自己,而是为整个人类事业孜孜不倦的工作。他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说的那样“投入到人类事业中去吧,实现自己的价值”。

之前,对马克思并没有太多熟悉的了解,只感觉马克思离我们很远,他写的文章和所拥有的思想哲理都很高深。但自从读了这部传记后,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通过朴实的文字,间单的描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了一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看出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亲情的眷恋,无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下面我将从马克思对工作的不懈追求,与恩格斯深厚友谊和与其妻子的爱情婚姻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马克思曾经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眼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在科学事业上的不懈努力,忘我投入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有人说:“大学时恋爱的摇篮”,我到觉得这些都是谬论,大学其实也是一个社会,我们可以在其中学到做事,做人的道理,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要我们肯努力,肯付出,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不怕苦。人生总是会遇到挫折困难,不顺心,那么就需要我们用一颗执着的心去面对。马克思怀着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不断追求自己的事业。写到这我就想起那些长征路上可爱可敬的战士。虽然时隔70来年,但长征精神依然存活在我们心里,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信念,他们执着地坚持,艰苦卓越、付出牺牲。我觉得这种精神,这种使命感,责任感,也是我们大学生所需要的。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也是广为人传的,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们的友谊在历史也是无双。他们一心追求同一个梦想,怀揣同一个理念,不断奋斗,努力,合作着。然而,对于我们普通人也是不可缺少的,当你快乐的时候可以与其分享,当你悲伤的时候也可以向他倾诉。同时好朋友就像一面镜子,他会让你知道自己的不足,朋友可以给我们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在人生的旅途中,朋友伴我们同行,友谊照亮生活之路。在我看来,真正的友谊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为同一个梦想去努力,即使有在多的艰苦也可以相互扶持,相互帮助。

马克思是一位坚强的革命战士,在面对黑暗的斗争中显示出巨大的力量和勇敢无畏的英雄本色。但同时他还是以个感情丰富细腻的普通人,是一位充满男子汉激情而又十分忠诚的丈夫。他与妻子燕妮有着同样美好的理想,他们在命运的激流中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为壮丽的共产主义而奋斗。无论是从写个她的情信还是信件中,都充满了火一样的炙热和绵绵不尽得温柔,那是对爱情与生活的深刻诠释。这对于我们这些90后的男生女生也是一种思考,在面对和选择爱情的时候,我们应该慎重又慎重,应与自己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奋斗目标,而不是以某种目的去谈恋爱。

《马克思传》是一部令人受益匪浅的好书,对自己的认生观,价值观与爱情观都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值得好好一读。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一提到马克思,人们往往便想到他伟大的贡献,深刻的思想以及崇高的精神,却忽略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忽略了他成功的背后有一个不离不弃的朋友,一段长达一生的友谊。

马克思于1818年5月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的家里。青年马克思就有着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并付诸于行动,因而他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重要,马克思长期流亡,生活艰苦,常常靠典当维持生计,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的寄给马克思。不仅仅是在生活中,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合作。他们同住在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去,一连几个小时,共同探讨各种问题;分开之后,他们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们之间的关怀还体现在时时刻刻给予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事业上的成就而感到骄傲。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英文,恩格斯便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而恩格斯从事著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手头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

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有很多感人的故事。1863年初,马克思一家已经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马克思打算让大女儿和二女儿停学,找个地方工作,自己和妻子燕妮,小女儿搬到贫民窟去住。恩格斯得知这个消息后,连忙打电报劝说马克思别这么做,又迅速筹集了一笔钱,汇给了马克思,使马克思一家暂时渡过了难关。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亲爱的恩格斯,你寄来的100英镑我收到了。我简直没法表达我们全家对你的感激之情。”

在恩格斯需要帮助的时候,马克思同样竭尽全力,毫不犹豫。1848年11月,恩格斯逃亡到瑞士,由于走的时候很匆忙,身边没带多少钱。还在病床上的马克思得知,连忙挣扎起来,到银行将自己仅有的钱取出,全部寄给了恩格斯。

然而,与普通人之间的友谊一样,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友谊尽管伟大,也经历了一些小插曲。1863年,恩格斯的妻子玛丽患心脏病突然去世。恩格斯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将这件事写信告诉马克思,信中说:“我无法向你说出我现在的心情,这个可怜的姑娘是以她的整个心灵爱着我的。”第二天,马克思从伦敦给恩格斯写回信。信中对玛丽的噩耗只说了一句平淡的慰问的话,却不合时宜的诉说了一对自己的困境:肉商、面包商即将停止赊账给他,房租和孩子的学费又压得他喘不过起来,孩子上街没有衣服和鞋子。一句话,魔鬼找上门来了……生活的困境折磨着马克思,使他忽略了对朋友不幸的关切。正在极度悲痛中的恩格斯,收到这封信,不禁有点生气了。这次,一直隔了五天,恩格斯才给马克思回信,并在信中毫不掩饰地说:“自然明白,这次我自己的不幸和你对此冷冰冰的态度,使我完全不可能早些给你写信。我的一切朋友,包括相识的庸人在内,在这种使我极其悲痛的时刻对我表示的同情和友谊,都超出了我的预料。而你却认为这个时刻正是你表现你那冷静的思维方式的卓越性的时机。那就听便吧!”

波折既然已经发生,友谊经历着考验。这时,马克思并没有为自己辩护,而是作了认真的自我批评。10天后,马克思写信向恩格斯致以真诚的歉意。出于对朋友的了解和信赖,收到回信的恩格斯立即原谅了马克思,还寄去了一张期票,以帮助马克思度过困境。自此,两位同甘苦共患难的友人重修旧好,友谊得以延续。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之久,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正如列宁所说的:“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十分动人的友情故事,后来的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一段并不强烈却始终深厚,不舍不弃的友谊。其实再伟大的人也会拥有平凡而深刻的情感,也需要关心和帮助,也离不开友情的滋养。在我们身边,一直有一些默默相伴,不离不弃以致常常被我们忽略了的朋友,以及一段段令人难忘,始终不变的友谊,在支持和激励着我们。君子之交淡如水,淡淡的友情就如淡淡的茶香令人沉醉,让我们共同珍惜身边的人,安静感受这份静谧微暖的情感,用心经营我们离不开的友谊。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

当玛丽背着孩子到达纽约,看到她诚挚的长辈和最好的朋友――马克思,看到挂在他脖子上的表情画本,看到天花板上被熨烫整齐的这些年来他们传递的书信,她笑了,她终于见到了那位在她生命最绝望的时刻给她力量让她重新站起来的“老头儿”,她终于懂得了做自己才是幸福源泉的生命真谛。

影片的结局也许不算完美――玛丽失去心爱的丈夫,马克思走了,但“你我的人行道已相交在了一起”,他们已经懂得人生的意义,他们不是孤独卑微的,这份坚不可摧的友谊已使他们找到他们曾经一度可望而不可即的幸福,而且定将鼓舞着长大的玛丽和她的孩子勇敢快乐的走下去。

家住墨尔本的玛丽八岁大时,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父母亲整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有一个反映心情变化的戒指和一只从外面捡回来的小公鸡的她更加渴望温情与爱情。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这两条长短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人生轨迹相交,玛丽找到了马克思,一个患有严重肥胖症和忧郁自闭症的美国中年男人,她只有一个假想的蹲在墙角椅子上看心灵鸡汤的犹太朋友。一封关于询问美国小孩是怎样生出来的有趣问题的信附带一根樱桃巧克力棒拉开了他们长达八年的“跨洋恋”的序幕。

不知这是否可以称为爱,但它绝不是狭隘意义上的“结婚生子,恩恩爱爱”,我想它应是两个原本不懂得爱的人用生命与心为我们谱写的一曲“友爱”之歌,完成了人与人之间最纯粹最真挚的交流。玛丽哭诉同学嘲笑她额头上的胎记,一个小小的字眼唤起了马克思那压在心底的不愿记起的遭遇,他开始害怕,恐惧孤独,担心再一次承受被人拒绝的打击,但他同样渴望爱情的降临,因而当玛丽用稚嫩的语言向她倾诉她深爱邻居却羞于开口时,他的内心如山洪暴发,极度的自卑感与失落感终于让他住进了医院,开始了八个月的人生反思。

尽管玛丽曾经为追求自己的爱情屡战屡败,马克思也因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与失恋而过度敏感以至于他们曾长时间停止通信并陷入痛苦的泥潭无法自拔,但我们还是要相信真正的友谊是不会轻易被挤垮的。就是这样一个曾被无数次伤害和欺负的自卑的小女孩儿也终于在父母去世、丈夫离开的时候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一个人带着孩子坚强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个没被真正爱过也没真爱过别人的“怪老头儿”仍然在他的半百之年悟出要被爱要先爱自己的人生哲理。

也许正是影片中那昏暗灰色的画面加之真实感人的心灵独白触动了大众那脆弱的内心,才使得这部既没有惊人视觉特技又没有英雄主义渲染的粘土动画片能收获百万美元的票房,并成为圣丹斯电影节31年历史上首部被邀为开幕电影的动画片。

这对以笔会友的跨洋忘年交,面对同样缺失、暗淡、孤独的人生,发出了“年少时总是期待成为任何人除了自己”的感叹,甚至还绝望的认为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满是裂缝,生命似乎已经没有出路。但我们同时要看到他们的邻居最终是如何双目失明却仍追寻着生活的快乐,双腿截瘫严重自闭又是如何在关键时刻为玛丽送去改变她一生的东西。

马克思重新审视了自己一生的三个目标,开始渐渐懂得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努力寻找并发扬自己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勇敢地接受自己,真心的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他走得很安详。玛丽也不再是那个懵懂天真的小姑娘,当她背上抚养下一代的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时,她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别人可以不爱自己,但我们自己不能放弃,没能做个合格的妻子,但我们还可以做一位不让自己后悔并且令孩子敬爱的母亲。

这就是价值,不在乎你是做什么的,不论贡献大小,只要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我们的内心就是坦然并快乐的。

朋友们,刚进入大学我们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要因自己的一个小小的缺点而逃避,不要因自己的卑微放弃对梦想的追逐,茫茫太空,浩瀚苍穹,当你站在巍巍岳麓山上俯瞰这座城市的时候,那点小小的美中不足又算得了什么,最最重要的是永不放弃,坚持不懈地努力,坚强的做我们自己,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他人想成为的“别人”。

朋友,生命宝贵却又短暂,我们要加倍珍惜这稍纵即逝的美好的青春时光,不要瞧不起自己,觉得自己技不如人甚至一无是处,很多时候是我们羞于表达,封闭自我,要知道那些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灯红酒绿的奢华生活不能给我们永远的满足。不要犹豫了,走出去吧,看看这片广阔的天地,听听这座城市里人们奔波的脚步声,想想身后的年迈的父母,当我们真的决心改变并敞开心扉地交几个知心朋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那么多的人在爱并牵挂着我们,他们又是多么期望看到我们凯旋而归的那一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

在读冰心《寄小读者》的时候,有几个地方引发了我的比较强烈的感想。

“我是你们天真队里的一个落伍者——然而有一件事,是我常常用以自傲的:就是我从前也曾是一个小孩子,现在还有时仍是一个小孩子。为着要保守这一点天真,直到我转入另一世界时为止,我恳切的希望你们帮助我、提携我,我自己也要永远勉励着,做你们的一个最热情最忠实的朋友。”

读到这里,我感想到了:我和我的同学们现在正是小孩子,在家长们的照顾下,我们可以吃想吃的美食,穿想穿的衣服,玩想玩的游戏节目,我们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在老师们的教育下,我们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懂得了许多新道理,有什么不懂的就可以提问。所以,我们多么幸福呀!我想,也许在冰心要保守的.这一点天真里,就包含着这种幸福吧!

“没有蒲公英,显不出雏菊,没有平凡,显不出超绝。而且不能因为大家都爱雏菊,世上便消灭了蒲公英;不能因为大家都敬礼超人,世上便消灭了庸碌。即使这一切都能因着世人的爱憎而生灭,只恐到了满山谷都是菊花和超人的时候,菊花的价值,反不如蒲公英,超人的价值,反不及庸碌了。

……所以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一人的价值。我不能偏爱,也不肯偏憎。悟到万物相衬托的理,我只愿我心如水,处处相平。”

读到这里,我感想到了:事物是平等的,人与人也要平等。就像我们南京的中山植物园,里面有许多不同品种的花,所以才显得色彩斑斓、丰富多彩,如果只有一种花,不允许其它花生长,那还会有这么漂亮的植物园吗?从我们个人来说,我们不能只顾着批评别人,而忽略了自我批评,因为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想法也不一样。如果大家都这么做,我想生活中就不会有那么多争吵打架和不愉快。从国家大事来说,我们不能去侵略别的国家,但是也不允许别的国家来侵略我们,正像毛爷爷说过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如果每个国家都这么做,这世界就能真正和平!

最后,我想感谢冰心:谢谢您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好的作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马克思著作读后感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提出人的本质理论,并历史性的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可见马克思是一个敢于突破的思想家,他关注的不仅是无产阶级的革命问题,更是每一个个人的个人幸福。

马克思这一理论对于我们具有重大的意义,正如他所论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而人民群众又是由每一个个人组成的,因此,关注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显得很重要,马克思指出:“人不是机械,不是单纯的实现某种目的工具,而是活生生的人。”认为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因此联系当前实际国情,我国正在进行“素质教育”,既是对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把发展经济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联系起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和政府必须不断的创造条件,改善环境,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个人实现了全面发展,自然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繁荣稳定。

不管什么形式的社会活动,归根结底,最终都是要落实到每一个社会具体的个人身上,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成为我们研究一切事物的终极目标。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精辟论述,并不等于我们在强调“个人主义”这二者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差异,人虽然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但是每个人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注意区分。

第四章《马克思的民生思想与我国民生之改善》观后感。

马克思对民生问题有大量精辟论述,在其名著《资本论》中提到“革命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状况。无论工人阶级和劳动者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斗争,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消灭剥削制度,解放全人类,并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活状态。”这一论述是非常深刻的,因为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人民大众关心的始终是自己的生活状态,把握住了民生问题,就把握住了群众工作的根本。

当前我国经济工作正处在转型升级阶段,总体来说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民生问题趋待解决。如;人均居民收入水平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收入分配机制不合理,农村和偏远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现状令人堪忧,大学生就业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理论指导,并且马克思主义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关键要点,马克思指出:保障民生,首要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这一原则在我国的立法过程中有体现,如《物权法》的颁布。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前条件下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就需要不断的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推进分配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地区差异,推进经济体制转型升级。总之,牢牢把握住一条,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道:“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保障民生需要政府真正做到,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解民之忧虑。马克思关于民生的理论,对我国全面改善民生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必须在实践中全面的贯彻落实,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我们要把我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就要求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解真实的市场供需状况,往往盲目扩大在生产,而当生产的产品量超过了社会实际购买了时,便会产生生产的相对过剩,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以上只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的表现形式,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时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加尖锐,加上经融资本家的投机活动,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原因更加复杂,破坏力更加巨大,影响更为深远。加上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导致一国的经济危机往往牵连到全球,导致全球性的经济萧条。

本书在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指导下,结合我国经济的现状,提出来我国在防范经济危机应注意的要点,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正在深化经济改革,推进市场化,随着与国际经济的联系的日益密切,我国面临的经济危机风险也日益加大。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我国加强防范经济危机的意识尤为必要。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但表现在市场上是产品的供需不平衡,生产的相对过剩。因此我国在防范经济危机中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平衡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防范市场盲目生产。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管,尤其要重点防范投机活动导致的金融风险。本书在正确研判现实的情况下,提出来一些防范经济风险的大体建议,值得思考。

该认真的分析利弊,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保障国民经济的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马克思传读后感

马克思传读后感,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人,给世界带来了希望,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马克思传读后感,欢迎阅读!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

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一提到马克思,人们往往便想到他伟大的贡献,深刻的思想以及崇高的精神,却忽略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忽略了他成功的背后有一个不离不弃的朋友,一段长达一生的友谊。

马克思于1818年5月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的家里。

青年马克思就有着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并付诸于行动,因而他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

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重要,马克思长期流亡,生活艰苦,常常靠典当维持生计,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

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的寄给马克思。

不仅仅是在生活中,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合作。

他们同住在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去,一连几个小时,共同探讨各种问题;分开之后,他们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

他们之间的关怀还体现在时时刻刻给予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事业上的成就而感到骄傲。

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 英文,恩格斯便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

而恩格斯从事著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手头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

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有很多感人的故事。

1863年初,马克思一家已经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

马克思打算让大女儿和二女儿停学,找个地方工作,自己和妻子燕妮,小女儿搬到贫民窟去住。

恩格斯得知这个消息后,连忙打电报劝说马克思别这么做,又迅速筹集了一笔钱,汇给了马克思,使马克思一家暂时渡过了难关。

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亲爱的恩格斯,你寄来的100英镑我收到了。我简直没法表达我们全家对你的感激之情。”

在恩格斯需要帮助的时候,马克思同样竭尽全力,毫不犹豫。

1848年11月,恩格斯逃亡到瑞士,由于走的时候很匆忙,身边没带多少钱。

还在病床上的马克思得知,连忙挣扎起来,到银行将自己仅有的钱取出,全部寄给了恩格斯。

然而,与普通人之间的友谊一样,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友谊尽管伟大,也经历了一些小插曲。

1863年,恩格斯的妻子玛丽患心脏病突然去世。

恩格斯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将这件事写信告诉马克思,信中说:“我无法向你说出我现在的心情,这个可怜的姑娘是以她的整个心灵爱着我的。”第二天,马克思从伦敦给恩格斯写回信。

信中对玛丽的噩耗只说了一句平淡的慰问的话,却不合时宜的诉说了一对自己的困境:肉商、面包商即将停止赊账给他,房租和孩子的学费又压得他喘不过起来,孩子上街没有衣服和鞋子。

一句话,魔鬼找上门来了……生活的困境折磨着马克思,使他忽略了对朋友不幸的关切。

正在极度悲痛中的恩格斯,收到这封信,不禁有点生气了。

这次,一直隔了五天,恩格斯才给马克思回信,并在信中毫不掩饰地说:“自然明白,这次我自己的不幸和你对此冷冰冰的态度,使我完全不可能早些给你写信。

我的一切朋友,包括相识的庸人在内,在这种使我极其悲痛的时刻对我表示的同情和友谊,都超出了我的预料。

而你却认为这个时刻正是你表现你那冷静的思维方式的卓越性的时机。

那就听便吧!”

波折既然已经发生,友谊经历着考验。

这时,马克思并没有为自己辩护,而是作了认真的自我批评。

10天后,马克思写信向恩格斯致以真诚的歉意。

出于对朋友的了解和信赖,收到回信的恩格斯立即原谅了马克思,还寄去了一张期票,以帮助马克思度过困境。

自此,两位同甘苦共患难的友人重修旧好,友谊得以延续。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之久,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正如列宁所说的:“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十分动人的友情故事,后来的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一段并不强烈却始终深厚,不舍不弃的友谊。

其实再伟大的人也会拥有平凡而深刻的情感,也需要关心和帮助,也离不开友情的滋养。

在我们身边,一直有一些默默相伴,不离不弃以致常常被我们忽略了的朋友,以及一段段令人难忘,始终不变的友谊,在支持和激励着我们。

君子之交淡如水,淡淡的友情就如淡淡的茶香令人沉醉,让我们共同珍惜身边的人,安静感受这份静谧微暖的情感,用心经营我们离不开的友谊。

读罢《马克思传》的学生时代这一部分,说实话,里面的很多内容我都没有看懂,可见我是一个多么浅薄的人。

对于哲学,我知道的少得可怜。

唯一一次接触有关哲学的书籍,就是大一是同学推荐我看的《苏菲的世界》,但很可惜,我看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就放弃了。

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在走迷宫,不停地绕啊绕却怎么也绕不出来似的。

这滋味并不好受,所以读《马克思传》,我也只读到了他的学生时代。

以前对马克思的了解除了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可以说是零。

从小学到大学,所有老师都赞扬、崇拜马克思,都用“伟人”一词来形容他。

说他思想多么先进,见解多么独到,为整个社会人类进步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但是很少有老师对我们说一些马克思的生活琐事,好像他是一个圣人,高高在上。

麦克莱伦笔下的马克思不仅降低为凡人,而且也降低为凡夫俗子。

作者从思想、生活和性情等多个不同角度给人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生动且有血有肉的马克思形象。

马克思既是伟人,更是一个平凡的人,凡是平凡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都具备。

书中描写马克思孩童时代的情况就很少。

她的姐妹们说马克思早先的时候是“令姐妹们害怕的暴君。

他全力地奔跑着把她们当作他的马从特里尔的马库斯上坡上‘驱赶’下来,更坏的是,他坚持让姐妹们吃他用肮脏的生面团做成的而用更肮脏的手拿着的‘蛋糕’。

她们毫无怨言地忍受着‘驱赶’、‘吃蛋糕’,因为卡尔将会讲故事来酬劳她们的顺从”。

看到这里,我就觉得好好笑。

原来马克思小时候这么顽皮,甚至还有点邪恶,让姐们对他又爱又恨。

但不可否认,他也的确很聪明,知道如何让投其所好。

要明白,让他人顺从自己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从这段话中,我也猜出马克思小时候一定读过很多书。

因为肚子里有东西,才讲得出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

调皮、聪明、爱读书,我想马克思小时候的性格应该就是如此的吧!

等马克思上了中学,他的性格更是让很多人爱恨交织。

爱他是因为他可以随时开始男孩子式的玩闹,怕他是因为它能够毫不费力地写讽刺诗文嘲笑他的对手。

他曾轻蔑地谈到:“有一些农村来的笨人,他们准备投考教会学校,大多数人领取助学金。”这一句话让我想起来上次在校内上看到某一位徐汇区同学的状态签名:“双休日过得真快,又要去松江那破地方见那些乡下人了。”我想无论哪一个人看到,心里都会不舒服的吧!所以马克思在学校期间没有交到长久的朋友,这也怨不得别人吧。

马克思在离开学校前的一个行为让我很有共鸣。

他因为讨厌当时的副校长,所以在向所有老师辞别是唯独没有理睬那个校长。

其实作为学生,我们都有类似的经历。

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所以他布置的作业老师马马虎虎地完成,上课也不会像其他课那样认真听讲,教师节也不会写张贺卡送给他。

也许这种行为看起来很幼稚,但这的确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抗议。

马克思也有很多缺点。

他只要一旦有了钱,便生活“奢逸”。

他不善于理财,对生活安排的没有条理,房间里十分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

年轻时的马克思酗酒,好打斗,曾被学校关禁闭。

而其中,挥霍是他最大的毛病。

他的母亲一直劝他适度地消费酒、咖啡和胡椒粉。

“我们可敬的儿子不顾一切协议,不顾一切惯例,一年花了七百塔勒,好像我们是阔佬,可是,就算是最富有的人花的钱也不超过五百。”他的父亲如此埋怨道。

事实上,有关马克思大学生后的最后一份资料宣称他曾几次求债,并表明他在学校的五年中至少改了十次地址。

而他后半生的经济来源,也大都来自于恩格斯的帮助。

我也不明白他是如何养成爱花钱的习惯的,甚至不考虑家中的经济条件。

或许是因为参加了俱乐部,又或许是因为压力太大。

但有一点很肯定,马克思从来不曾想过如何节约一点生活开支。

马克思与他父亲之间的关系算是比较糟糕的吧。

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思想方面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马克思曾把一些诗歌献给他的父亲,但都不怎么附和父亲的口味。

老马克思甚至鼓励儿子努力写一首渗透德意志精神的颂诗。

但马克思的榜样是海涅,歌德和席勒。

他的诗歌包括了德国浪漫主义的,除政治上反进步和名族主义之外所有的著名主题。

老马克思也曾激烈地批评儿子“在昏暗的油灯下胡思乱想,蓬头乱发,虽不在啤酒中消磨放任,却穿着学者的睡衣放荡不羁;离群索居、不拘礼节甚至对父亲也不尊重。

与外界交往的艺术仅限于一间肮脏的房间,在那里,也许在异常混乱的情况下,燕妮的情书和父亲的可能是噙着眼泪写的、善意的告诫......难道在这么一个荒唐的、漫无目的的知识作坊里,你和你所爱的人神志清爽的果实能成熟吗?”可见他对马克思是失望透顶了。

尽管马克思与父亲意见并不合,而且玩世不恭,但马克思并没有与家庭断绝往来,也并没有因此而讨厌父亲,而是一直保持着对父亲的热爱。

爱琳娜道:“他从来都是不知疲倦的谈论他,他一直带着他父亲一张上了年纪的照片,从来不把照片给别人看,他说是因为它已经很不像原来的样子了。”其实就像我们和父亲的'关系一样,我们所选择的兴趣、职业、朋友也许不符合父母的要求,从而产生了误解和矛盾,但是,在各自的心里都还是深深爱着对方的。

只是各自的方式不同了。

谁也不能否认马克思是一个伟人,但谁也不能否认他只是一个凡夫俗子。

1841年4月15日,马克思被耶拿大学在缺席的情况下授予博士学位。

对此,作者甚至认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学位,加之那里又有熟人,所以拿到学位,并不费多大劲。

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耍小聪明的伎俩吗?我们不能太注重“伟人”这个光环而忽视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世上无完人,有瑕疵才会显得真实,才会让人有兴趣去深入了解。

今年暑假,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得到了《马克思传》这本书,一时兴起花了一个多月看完了这本书,获益匪浅。

马克思不再是书本上的马克思,不再是一种思想,他只是一个人,一个平凡无奇却又让人敬仰的人。

下面让我来带大家更深入了解马克思。

从小到大,我就被灌输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的马克思是多么的伟大。

总觉得他是那么高高在上,是我们无法所触碰到的“圣人”。

然而,看了这本书,才发现马克思是如此的接近生活,如此的实在。

他也是一个在正常不过的人,和我们一样吃喝住行、有恋人朋友家人、爱情亲情友情;他和我们一样也有缺点,人格不完善、受感情限制等等。

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

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爱情,生活,事业,等等。

这些可以被认为是偶然因素,终归也将是必然因素。

总体印象,马克思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一个“自由撰稿人”,而且很多时候在“不太宽容”的“论战”中,他与报纸、刊物结缘,以此为阵地,发表自己的生活见解。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学习的革命导师。

马克思也说:“没有知识从来也不能帮助任何人”。

他在伦敦最初十年间,即使生活艰难,他也每天去图书馆如饥似渴的进行学习和研究。

他所积累的知识非常渊博,包括经济学、法学、宗教学等各个领域,他也熟识德、法、英三种语言。

他之所以能掌握如此多的知识,除了天资聪颖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勤奋拼搏、对知识的忘我追求以及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这种严肃的学习态度、惊人的学习毅力、刻苦的学习精神贯穿他的一生,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我们同时看到了一个为实现个人理想而忘我工作的革命导师。

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着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

他在中学时就确立了自己服务人类的个人理想。

从此在漫长的斗争岁月中他积极努力奋斗。

即使被国家政府驱逐,生活穷困,颠沛流离。

他在批判的同时,他也不断的吸收、改进。

他曾说:“我还有这样一个特点: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的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

法拉格曾回忆说:“马克思对待著作的责任心,并不亚于他对待科学那样严格。他不仅从不引证一件他还未十分确定的事,而且在他尚未彻底研究好一个问题时,他也绝不谈论这个问题。他绝不出版一本没有经过他仔细加工和琢磨过的作品。也不能忍受把为完成的东西公诸于世的做法。”严谨治学是人类的崇高品质和优良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然而,整本书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马克思的那些个理论著作,为革命胜利奋斗的不懈精神,而是马克思这个人的本身。

他原来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他和我们一样有缺点。

他的生活是“奢逸”的(一旦他有了钱的话),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显得没有条理,房间里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

年轻时马克思酗酒、打斗,因此曾被学校关禁闭;作者甚至认为,因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博士学位,加之又有熟人在那里,因此马克思在缺席的情况下被授予了博士学位。

马克思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

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

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干涉他三女儿的婚姻,结果三女婿是位登徒子,导致三女儿40多岁就自尽。

如果马克思地下有知,必定会痛恨不已。

但这些都不足以否认马克思是一个伟人,马克思博闻强志、兴趣广泛、记忆惊人,他对文学、历史、经济、天文、地理、哲学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精深的研究。

尤其佩服马克思严谨的治学态度,他说要广泛阅读,要收集和弄懂目前所研究的资料和水平,然后才开始写作。

马克思是位精神的伟人,但在物质方面却是贫困的一踢糊涂,常常典当自己的家具,燕妮的嫁妆,甚至连自己的上衣也典当。

幸好,遇见了一位慷慨大方,又能够欣赏他才华的恩格斯。

恩格斯为了周济马克思一家,不得不去他不怎么喜欢的工厂去任职。

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真的是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人世间的楷模!马克思在他的自白上有这么一些我认为应该单独列出来的:马克思说他对幸福的理解是“斗争”,他对不幸的理解是“屈服”,他喜欢的格言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所喜爱德箴言是“怀疑一切”。

他认为自己的特点是“目标始终如一”。

过去我们总是把马克思这些伟人看成神一样的人物,但读了他们的传记才知道他们和我们如此贴近,即使他们的思想境界离我们很远。

在了解这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人生中,让我领悟到他的思想之所以如此伟大,是和他孜孜不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这些伟人们的优点,提高个人的修养,拓宽知识面,不断努力,从而成为一个有理想的好青年!

《马克思传》读后感

中国过去出版过十几种《马克思传》,其中既有外国学者写的.,也有中国学者写的。1949年9月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的,是德国人梅林写的,80年代又出版了苏联费多谢耶夫、斯捷潘诺娃,德国格姆科夫等人写的。中国人自己写的也有多种。如1933年,李季写的三卷本马克思传,书中有蔡元培先生的序言,还有1988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和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张光明和魏小萍、张云飞写的有分量的传记。

近来,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教授戴维·麦克莱伦著《马克思传(插图本)》在西方畅销不衰。此书1973年初版,1995年三版,可以说是英语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中译本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王珍博士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全书近55万字。

这本书优点和特点很多。首先,书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书中有400多幅插图,显得非常生动形象。过去中国出版的《马克思传》也有插图,但远没有这么多。除了原始照片外,本书还有选自影视的作品,以及中国画家的素描、中国画、油画、木刻、雕塑,等等。把众多插图连同其文字说明连贯起来欣赏,本书就不仅是文字传记,而且又是一本画传,也像是电影里的人物在工作、读书、写作,与朋友交往,发表讲演,等等,活泼逼真,给人留下深刻的直观感性印象。

其次,这本书内容取材不是只限于别人撰写的马克思传记。在西方最有影响的对马克思生平的评价本来是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史学家梅林于1918年出版的《马克思传》,此书于1920年和1935年译为俄文本,1935年又译为英文本,后来长期在英语世界广为流传。但是1920、1930年代以来,西方陆续出版了未经删改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以及未曾发表过的马克思的几部重要著作和大量笔记手稿,还有别人撰写的与马克思的活动有关的书籍。本书作者麦克莱伦博士长期从事马克思生平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他博览群书,广采旁征,才写成这本新传记。从他书后所附26页参考书目,可见一斑。附录中还有马克思一家七代人的详细家谱,这对于我国读者了解马克思的身世颇有帮助。

再次,本书作者在详细占有资料后,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价马克思的一生。他在自序中指出:“许多论述马克思的著作都受到各种政治斧钺的削磨。”“我所尝试做的至少是要客观公正地写作”,“避免陷入要么偶像化、要么玷污的两个极端。”也就是说既不美化也不丑化,既不神化也不鬼化。全书是从三个主要层面——个人的、政治的和精神的来完整地覆盖马克思的一生。从全书客观公正的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的确是一位罕见的伟人,他既是伟大的革命家,又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参与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党的成长。马克思从青年时期就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一生写下几十卷鸿篇巨著,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众多领域都有独创性贡献。书中特别对1932年出版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从未单独出版过的马克思写于1857年的《经济学批判手稿》作出了独到的详细剖析,认为这两部手稿有连续性的内在联系,都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规律和个人全面发展这个核心问题,前一部手稿是探索的起点,后一部手稿则“达到峰巅”(第313页),其中论述减少劳动时间对于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甚至超过了马克思的代表作《共产党宣言》和《哥达纲领批判》。

马克思读后感

自然本身给社会划分了大的范围,赋予了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权利。但自然本身不停变化,所以它的范围不停改变,对于存在于此的人们来说,这件事却并不是彰明昭著,昭然若揭的。自然天生就给人行权限制了条件――严肃思考。然而人不是天生就明白完成这件事情的手段,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阶段的变化,人终于尝试掌握精神,意识和以此严肃思考的方法。

这是人比其他物种优越的所在,然而,却也会将人引向毁灭,我们无法明确地得知自然变化的速度和规律,无法清晰地理解自然动荡的强度,无法清楚地明白我们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我们就像在一口深井中的青蛙,上方还有无尽螺旋的楼梯。我们怎么样才能弄清楚哪些未解的谜团?怎么样才能那些支持我们的思想和理论、精神与意志,有没有在自然的变幻中淘汰?如何确保那些我们引经据典,引以为傲的东西不只是我们心中的一腔热诚,或是我们以为是热诚的东西?我们的灵感须臾而生,处在变化之中,面对周遭的变化却又无法察觉。

我们从客观和伟人的一生中不停的为自己的大脑添加营养,我们可以模糊的总结道:“马克思忘我的,执着的,高效率和专注的精神贯彻他的一生,我们感受到他个人的伟大人格,初步认识到他的思想理论。”

你有什么感想?

我的感受就像是听到从前流行的歌曲旋律一样,“那时候原来是这个样子啊!”。但是200年过去了,我们终于可以客观评价,让我们把“如今自然和社会面临的课题变化速度太快。”这种显而易见的粗浅的道理上划一道横线,写下这样一句话:

“现在,社会的发展者们已经开始发展和以前完全不同的业务。”

马克思懂得这个道理,他在黑格尔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方式握住了自然赋予的权利。我感到不安,对自己面对这场变化无感觉,不自知,不思考,不行动,至今从未想到从中脱身而惊讶。

德文‘aufheben’,中文译为扬弃,抱有这样的一种态度面对无穷无尽的变化,这样人才不会被自己的妄自菲薄所毁灭,抱着充沛的热情去学习和思考,这样我们的错误将不会使我们自身受到惩罚,面对望不到头的自然,我们才可以醉心于天空的湛蓝,一直不停的前进下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马克思读后感

大家好,今天我分享的是《马克思与我们》这本书。其实马克思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可以说是很熟悉了。但我们真的了解马克思吗?我们真的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吗?我们真的懂得马克思的当代价值吗?这本书就拉近了我们与马克思、与马克思思想的距离。

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特别策划了一套“走近马克思”的丛书,这套书包括《马克思与我们》、《马克思与信仰》、《马克思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与世界》。这本书都是大约200多页的篇幅,还专门邀请漫画家李新慧为书本配上了插画,形象地诠释了马克思学说中的一些经典话语,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马克思与我们》通过对马克思与我们的人生观、马克思与我们的历史观、马克思与我们的时代观、马克思与我们的科学观、马克思与我们的宗教观、马克思与我们的文明观、马克思与我们的理想观等方面的论述,带领我们“重读马克思”“走进马克思”,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感受是深入浅出,每一章节前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阐述马克思的思想观念,这一部分看的相对比较慢,需要慢慢理解,也会有很疑惑的时候。而后部分则是将其思想内容进行延伸,延展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延伸到我们的自我认知与生活价值,结合“我们”本身来进行理解则容易的多。因此,这是一本能让我们认识马克思、认识“我们”自己、认识马克思与我们的关系的书,既有大方向的理论,又有理论面对的时代性课题和人生困惑的思考。下面,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印象比较深刻的。

说到人生观、价值观,很多人会觉得是个很宏观的话题,但其实通俗点说就是对“我们为什么要活?”“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人生在世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理解什么是我们自己。马克思提出人和动物都是生命的存在,但人的生命活动是“生活”,它表现为生理的存在、心理的存在和伦理的存在。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满足这三方面的需要—比较充裕的物质生活满足生理需要,比较充实的精神生活满足心理需要,比较和谐的社会生活满足伦理需要,这三个缺一不可,而且人们在特定的处境之下,可能需要的、最渴望的是其中某一个方面。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作为生活的存在,是非常复杂的个体,不是单一的生理、心理或伦理,而是一个统一的东西。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面对现实的诱惑与考验,我们要懂得追问“我们为什么要活?我们生命的意义何在?生命的价值如何去实现?”,不断思考不断反思,从而度过有价值意义的人生。

作为一个人,我们追问生命的意义,实际上是想实现生命的价值。马克思在他的中学的作文里边就提出,他的人生价值追求就是“为全人类而工作”,他给自己的座右铭是“目标始终如一”。阅读马克思的书,就能体会到马克思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学说、理论和思想,还表达了人格化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诉求。从价值观本身来说,马克思认为其主要矛盾是社会的价值理想、社会的价值规范和社会的价值导向,与我们每个人的价值期待、价值认同和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通俗地说,就是“社会到底要什么”与“我到底要什么”的矛盾。“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的价值观看起来是随意性的,但深层次隐藏着社会的性质、社会的内容和社会的形式。所以在这对矛盾中,其主要方面是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因此我们要以社会环境为前提,树立、培养、践行该时代下社会环境倡导的价值观,对我们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的学说理念渗透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也体现在我们的处事态度、追求目标上,我们的生活,时时处处都有马克思打下的烙印。最后,用孙正聿老师的一句话作为结束:马克思有一句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讲“马克思与我们”,就是希望用马克思理论的彻底性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社会、理解历史、理解未来。

马克思传读后感

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他的知名度绝对不亚于毛泽东,他的伟大,在于思想的伟大.我崇拜那些伟大的人,因为他们有伟大的思想,从这些思想当中,能够得到我所要的,从而形成我的思想.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家庭环傲,他成年后强势的作风应该也源于此.任何时候教育都是对人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在马克思的成长过程中,教育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他的父亲及朋友居佩尔牧师在宗教方面对他的影响,直接反映到后期形成的共产主义理论上。

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可以看出来是带有极强的个性,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而然在和女孩们的相处中处于领导地位,这也导致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显得高傲,他成年后强势的作风应该也源于此.而后在大学里面对文学诗歌的极度狂热,奠定了他对爱情的态度,马克思把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很好的统一了,最后趋于理性,于是他得到了他心爱的人.马克思生活上的窘迫其实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其实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他不善于理财,因为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心思,也因为他豁达的性格,不拘小节的作风.但生活的压力没有使得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缩,执著的追求,使他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困难,他的不断抗争本身就是非常伟大的事情.由此想到今天的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压力依然很大,但至少没有窘迫到那个年代的地步,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去改变,去创造,去抗争.因此,在资本横流的这个社会,保持对物质的正确态度是非常关键的,应该由思想去创造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思想,这就是我由此而形成的价值观.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伟大之处,有人不习惯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仅仅是因为他对事业的态度,很多人评价他的时候用了很极端的词,但正是因为这些极端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理论,西方文化崇尚极端,无论哲学,文学,还是科学,而中国文化崇尚中庸,平衡和矛盾始终是对立的.在西方社会,你需要坚持你的想法,并且不断的证实你的成功,马克思理论的成功得到验证是在他晚年时期,他对唯物主义的概述,超越了所有前人,是由于他不断的批判,极端的批判.但是用中国文化来解释,其实他也在不断吸收,改进和妥协,这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当今社会,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已经由冲突转变为了相互融合,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鲁迅先生对拿来主义的态度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大概可以说明这个现象吧.在这个伟大导师的成长过程中,他抛弃了教援和法学专业为了研究现实,他投身于革命实战,他摈弃了鲁格的"空想主义",为了"贫民",他呼出了"向大地宣战"的口号,他没有给他的母亲带来幻想的葡萄园,为了磨锋他战斗的笔尖,他让他的燕妮等待了他八年,他的早熟使得比他大十六岁的老教授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思想早已走到了人类的前头。

是的,聪明的艾得加尔被时代所抛弃,空想的大学生们隐去了,独有无产阶级的斗士马克思在思想的漩涡中健游着,向着伟大的目标前进。看来,黑格尔和柏林大学的约翰对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马克思从中找出了辩证法的明珠,马克思拼命钻研文学语言,他为了更好的运用语言竞着迷一部中篇小说,他的各种文字的运用,使得朋友们都非常吃惊,他用他崭新的世界观,全身披摩地杀向了战场,尽管他被当局通缉使他出逃了国外,但他高兴,因为他至少在这个巨人的身上造成了严重的裂痕,他知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正是由痕裂所造成的。

如果说燕妮是他亲爱的妻子,那么图书馆便是他的伴侣,他研究革命理论,尽管生活不很如意,但他是在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谋利益、求幸福。

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个平凡的人,并非什么"超级天才",他的伟大是和他孜孜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所分不开的,难怪,那些马克思的"朋友"在诽谤马克思时,把他描给成一个很可怕的人物,燕妮要捧腹大笑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

《马克思传》的出版,是对这位"千年伟人"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家人亲情的眷恋,这些无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认真学习他的著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的生平业绩和伟大品格中吸收智慧和力量。

马克斯思想到了每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应用,这也是他晚年的时候为什么会说自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反映的不过是他固化的思想模式,批判一切.在马克思全集最后几部中很多人得出一个结论,是最后马克思自己都在怀疑社会主义构想,我想怀疑才是对的,怀疑才会让思想不断前进.而这个无关他是否能够预料到今天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人可以预料未来也无关于他是否受到历史的限制.但是马克思思想的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的不断创造.创造才能产生价值.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这三十年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善。这次改革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的活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也证明了科学客观地学习马克思的正确性。

《马克思传》以马克思的革命生涯为主线,根据实践的发展,用通俗的形式介绍深奥的理论,使复杂的理论问题深入浅出。

总之,通过对《马克思传》的学习,我明白了马克思思想的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的不断创造,创造才能产生价值。因此,学习一个人,一定要学习他的思想的精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每个人的都应该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马克思传读后感

无畏的人格——蔑视迫害和忍受疾病的折磨。

这句经典的话就摘自《马克思传》,我怀着质疑和震撼的心情拜读了这篇谱写人性历程的巨作。这部书好像一组反映伟大导师的照片,我看见,一个伟大导师的成长过程,他抛弃了教援和法学专业,为了研究现实,他投身于革命实战,他摈弃了鲁格的“空想主义”,为了“贫民”,他呼出了“向大地宣战”的口号,他没有给他的母亲带来幻想的葡萄园,为了磨锋他战斗的笔尖,他让他的燕妮等待了他八年,他的早熟使得比他大十六岁的老教授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思想早已走到了人类的前头。

马克思是他那个时代的巨人。为着革命理想,为着科学革命,他舍弃了个人生活的幸福。为了工人的八小时工作权利,他自己却长期每日工作十六小时。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他都加以批判地继承,都批判地考察过。所以,2000年他被英国媒体评选为千年思想家,是当之无愧的。

马克思留下了50卷的著作。是一个思想史宝库。取之不尽。福泽后世。21世纪的人,有充分理由继续信赖他,遵从他,模仿他。把他开创的思想解放事业继续推进下去。

少年时期的卡尔是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这种已经深深植根于他的内心的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引导着他最终选择了为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没有阶级、没有压迫、至善至美的共产主义社会奋斗一生的人生道路。在特里尔中学,卡尔的作文总是以论证精辟、思想丰富而见长,他的历史课、地理课都学得非常好,对宗教课的学习也很认真。他学得最为出色的是数学,因为他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中学时期的卡尔已经能够对宗教、历史等社会问题进行自己的分析和思考。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形成的雏形时期,大学生活的时代则是一个人的思想发展变化最迅速的时代。来到柏林一年以后,马克思在给父亲的信中谈起这一年的学习生活时写道:“生活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时机,它好像是表示过去一段时间结束的界标,但同时又指出生活的新方向。在这样的转变时机,我们感到必须用思想的锐利目光去观察今昔,以便认清自己的实际状况。„„个人在这样的时机是富于抒情的,因为每一变化,既是绝笔,又是新的伟大诗篇——它力图使辉煌的、仍然融合在一起的色彩具有持久的形式——的序曲。”这一年构成了一首什么样的序曲呢?他阅读了大量的法学著作,发现了现实的东西与应有的东西之间存在着区别,这一区别促使着马克思去进行理性的思考:为什么理想的原则与现实的原则有着如此巨大的差距?为什么理想的原则不能作为现实的原则发挥效用?对法学问题的抽象思考必然引导着马克思的兴趣向哲学方面的发展。接着他就开始专攻哲学,试图从抽象的领域寻找答案,然后又由抽象的领域返回现实,试图在法的领域建立起一个法哲学体系,或则说,从哲学的高度来把握法的精神。

凡是介入过黑格尔那深奥而玄妙的哲学的人,可能都有体会,进去不容易,好不容易进去了,要想出来也不容易。当然马克思也免不了陷入抽象思维中的苦恼。他称自己用黑格尔的思维方式写成的、从哲学的意义上去辩证的揭示宗教、自然、历史中的神性的文章,像欺诈的海妖一样,把自己诱入敌人的怀抱,他因此陷入了玄思的海洋,无边无际,虚无缥缈。精神的东西是什么?我们如何把握它?由此而带来的烦恼,使得他几天不能够思考问题,这一徒劳无益的脑力劳动引起了马克思的烦躁心情,他再一次病倒了。在医生的劝告下,马克思离开了柏林大学,来到了郊区的斯特拉劳农村疗养。在那里,马克思再次从头到尾读了黑格尔的著作,为了更好地理解黑格尔,也读了他的大部分弟子的著作。先前,他读过黑格尔的著作,但是,他非常不喜欢黑格尔那离奇古怪的调子。这次,再度跃入大海,不再像上次那样是盲目的了,马克思在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目的,这就是要证实被黑格尔看的如此神乎其神的精神本性,也和肉体本性一样是必要的、具体的,并且具有着同样严格的形式,他想把真正的珍珠拿到阳光下来,以便能够被人们所识别、所接受。马克思不断地以写作的方式,清理自己的思想,他的思想因此能够得到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升华。

卡尔似乎是被什么魔力给迷住了。这个魔力其实并不神秘,这就是对知识的渴望、对追求真理的热情、对人类命运的关心。是的,聪明的艾得加尔被时代所抛弃,空想的大学生们隐去了,独有无产阶级的斗士马克思在思想的旋祸中健游着,向着伟大的目标前进,看来,黑格尔和柏林大学的约翰对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马克思从这个故纸堆中找出了辩证法的明珠,马克思拼命钻研文学语言,他为了更好的运用语言竞着迷一部中篇小说,他的各种文字的运用,使得朋友们都非常吃惊,他用他崭新的世界观,全身披摩地杀向了战场,尽管他被当局通缉使他出逃了国外,但他高兴,因为他至少在这个巨人的身上造成了严重的裂痕,他知道,不可喻越的鸿沟正是由痕裂所造成的。

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伟大之处,有人不习惯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仅仅是因为他对事业的态度,很多人评价他的时候用了很极端的词,但正是因为这些极端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理论,西方文化崇尚极端,无论哲学,文学,还是科学,而中国文化崇尚中庸,平衡和矛盾始终是对立的。在西方社会,你需要坚持你的想法,并且不断的证实你的成功,马克思理论的成功得到验证是在他晚年时期,他对唯物主义的概述,超越了所有前人,是由于他不断的批判,极端的批判。但是用中国文化来解释,其实他也在不断吸收,改进和妥协,这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当今社会,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已经由冲突转变为了相互融合,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鲁迅先生对拿来主义的态度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大概可以说明这个现象吧,当然文化的融合只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方面。

马克斯思想到了每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应用,这也是他晚年的时候为什么会说自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反映的不过是他固化的思想模式,批判一切。在马克思全集最后几部中很多人得出一个结论,是最后马克思自己都在怀疑社会主义构想,我想怀疑才是对的,怀疑才会让思想不断前进。而这个无关他是否能够预料到今天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人可以预料未来。也无关于他是否受到历史的限制。但是马克思思想的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的不断创造。创造才能产生价值。

很难找到一个人的一生能像马克思在其一生中那样,把志向始终如一这一点贯彻得如此典型。他确实是“只受一种精神支配,只炽烈地燃烧着一种热情”。他在一封信中为自己确立了他要全力以赴的目标,这就是“事业”。他年复一年地、不分昼夜的工作,一步也不离开这个目标,以便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建立牢固的基础。马克思在迈着坚定不移的步伐、循着确定不移的逻辑和向着始终如一的目标前进的一生中,没有丝毫精神上的迷惘和道路上的彷徨!无论是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目标,或者是他的为人和他的创作——都是浑然一体的!

布赖恩有道是: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命运是我们自己思想的产物——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对这个问题的正确理解,应该成为我们自觉开始大学生活的起点,成为我们指导大学阶段甚至一生的正确思想的开端!我们在大学学到的文化知识和培养的专业能力,学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与人交流的本领,激发出的对更多知识的渴望,点燃的终身都不能被满足的探究欲望,都是我们今后走上社会,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我们毕业后面对的并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更是一个纷杂复杂的社会,这就需要我们要有马克思一样目标坚定不移的信念。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呼啸而过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人在前进的礁石前沉沦下去,但它却阻挡不了我们穿越生死意识的信念,在追索理想的信念引领下,我们定会一齐谱写成功的篇章,一同闪烁人性的辉煌,共同绽放夺目的光芒!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