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热门13篇)

时间:2023-11-29 15:35:32 作者:笔砚

读后感是一种评价书籍的方式,可以反映我们对书中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对作者观点的认同与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作为一名新老师,面对孩子常常感到手足无措,更何况是面对5名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除了感到迷茫无助以外,更多的是感到不得法。小朋友都是那么的天真可爱,可是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心态和角色并不能立刻进入现有的角色身份中,常常刚出现各种小状况,比如上着课的时候,突然有小朋友哭闹,再比如上课的时候突然有小朋友说尿裤子了……每一天的上课就好比打仗一样,常常让人觉得不能如鱼似水的遨游在课堂的海洋中。然而当我看到薛瑞萍老师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以后,我发现这些问题都是催使我们成长的教育机智的体现,孩子们的问题层出不穷,做老师的应该要调整心态,心平气和的面对这些孩子们。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本书以每日记载的随笔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薛老师带一年级时的点点滴滴。全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走向平和,记述她与一年级孩子共同成长的点滴。第二部分是请跟我来,收录的是薛老师给孩子家长的信。第三部分是平和辐射,收录了她在现实教育教学中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是聆听大师,这一部分可谓是一针见血,点破了她“心平气和”支撑的理论来源:对苏霍姆林斯基等大师的理论潜心揣摩和领悟——“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对待孩子。让我们慢慢来吧。我们原本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爱孩子的——不是吗?方式过急的时候,只能让孩子惧怕学习。还可能铸成一生难以追悔的大错。”

面对一年级的学生,我很难做到心平气和,当看到教室闹哄哄的时候,忍不住想要批评那些讲话的学生,当上课时,看到孩子们在座位上自己玩自己的,不听老师讲课,不由自主的想要提高讲话的分贝,然而常常是自己伤心动怒,而孩子们无动无衷,每晚回到家脑海中只是浮现一句话:哎呀,怎么办呀,我得想想方法,更利于被孩子接受,更有效的方式。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后,当我真的走进书中,我被那一个个朴实无华的故事所吸引,它和你倾诉着一位普通教师的悲喜和愤怒,让你在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中感悟深刻的道理。这些看似随性的琐碎记录,没有掩饰什么,没有矫揉造作,却折射出薛老师执着而独到的教学思想。在薛老师的眼里,教育不再只是琐碎、辛苦,而是可以美得如花、静得如水、纯得如雪。辛苦是常态,可是在辛苦之下,孩子们快乐的成长了,即使一天比一天高,都让我觉得好幸福。

通过这本书,我学到了:

首先要每天读书。薛老师是一个极其爱书的人,她的博览来源于阅读。在她看来,阅读,原本就是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和穿衣吃饭一样属于必然的事情。她认为作为教育者,要想让孩子爱学习,必须自己先做读书人,家长如此,教师更要如此。薛老师说的好:一切的阅读都是读自己。语文原可以无师自通,语文学习的根本在于多读书,读好书。

其次上课声音要小而柔和。以往讲课时常常忍不住会提高自己的嗓音,总以为那样做孩子们会听话些;常常忍不住厉声喊叫,总以为那样做孩子们才不敢“胡闹”。可是,错了。看来,从现在开始我真的需要“修炼”了,要心态平和,声音小而柔和。

再次,每天要不断地反省、思考。在这本教育教学随笔中,经常看到她忏悔录式的自我控诉,通过强烈的自我反省一天天地由浮躁而走向了心平气和。

最后要及时跟家长交流、沟通薛老师说:“教师的爱要博大得多,它包含慈祥的母爱,严厉的父爱和知心的友爱:知心朋友之间的理解,尊重,信任与交心。”薛老师不仅注重了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沟通,而且特别注重与家长沟通,她给家长写了那么多信,引领着家长向正确的教育理念前行。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读完《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感触很多,启发也很多。我从心理特别害怕一年级,因为这一年是老师和学生最艰难的一年,班主任总是忙乱的、嘈杂的、紧张的,嗓子总是嘶哑的,甚至说不出话。它很难和“心平气和”这四个字划上等号。于是我怀着一分好奇,带着一分疑惑,走近了薛老师和她的孩子们,感受着属于一年级的“心平气和”。这是一本原生态的教育随笔,书中没有大套大套空洞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而以一则则短小精悍的教育日记,一个个朴实无华的教学故事,折射着教育的真谛,其中许多观点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年级刚入学的常规教育很重要,当我面对一年级孩子的时候,希望他们急速地成长起来,恨不得今天上学明天就学会了怎样学习。但是开学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薛老师只强调“安静”一条,特别注重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氛围。时间长了,孩子们个个都是轻声慢语、以礼待人,适应了小学的生活。只有静,才适合读书,适合思考,适合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的静气,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家长和老师要做到的是:自己先不制造噪音。以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尽量柔和地和孩子说话。

看云非常重视惩戒的方式与分寸,年幼的孩子们也准确地理解了老师的苦心——“老师罚我们就是喜欢我们。要不然的话,我们就会学坏,成为坏孩子。”下面是看云与家长的谈话:“已经处理过了,你不要听见孩子们的报告跟着虚张声势。没什么的,该让你知道的事情我会告诉你,像这样的小事情,教师已经即时惩戒过的,你最好装作不知道。被严密看管和双重监视的感觉,是很让孩子沮丧的。只能抵消我的教育效果。

听低年级孩子们读书,往往觉得他们拖调子如唱歌,每届孩子都是如此,薛老师顽固:孩子们不达要求就不放松,教师一遍遍的领,让孩子们感受语言中的音乐节奏。薛老师的顽固让我感动,也让我下定决心,今年的孩子们要抓一个新模式出来。

读薛老师的文章,不仅能从中读到我们小学老师真实的日常生活,更能得到许许多多的教育智慧,而且让我们在工作中真正的受用。

薛瑞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薛瑞萍老师《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她再一次带一年级后的每日经历,语言朴实又不乏生动,在普通的叙事中向我们展现了她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详细记录了自己是怎样从焦灼走向平和,她的班级又是如何走过了艰难的时期,从而建立了良好的秩序。

拜读着薛老师的作品,感动着薛老师的真诚,铭记住薛老师的教诲。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薛瑞萍老师的这本书买了很久,却由于很多原因一直没有读完,于是趁着暑期,继续拜读了这本书,读后感触颇深。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薛老师再一次带一年级后的每日经历,语言朴实又不乏生动,看似散其实聚,在普通的叙事中向我们展现了她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薛老师把一年级的基调定为“心平气和”,整本书详细记录了自己是怎样从焦灼走向平和,她的班级又是如何走过了艰难的时期,从而建立了良好的秩序。从字里行间中我受到了启发,心灵受到了震撼,与之产生了共鸣。

回想起当初自己刚接手一年级的这群小豆豆们,几乎每天都是这样没完没了地叮嘱学生注意事项、一遍遍地重复各种要求、大声地叫喊保持安静……身心疲惫、精神煎熬,整个人在忙碌、繁杂、焦躁中度过。一个月下来,感觉累到怀疑人生。所以当我看到薛瑞萍老师在文章中写道“尽量放低声音说话,尽量态度温和,感觉效果反而好些。”我的感受特别深。薛老师还举了个例子,比如放学排队:“现在我们安静下来,我们变成了一块石头,我的头不动了,我的肩放平了,我的身子静下来了,我的手不动了,我的脚不动了,我像块石头。现在我点到谁的名,请你拿好自己的东西到门口去排队”。老师点名的声音越来越轻,孩子排队的动作也越来越轻。再想想我们平时放学时集合的路队,真是汗颜。所以渐渐明白了面对吵闹的学生,老师的大声呼斥或许能威慑住学生,但也只能说是一时,日后,学生就有可能学着老师的样,为了使自己的声音清晰,一个比一个大声说话,安静的环境从何而来?像薛老师所说的“也不要特地注意,是我的修炼到了——上课说话声音小而柔和。我声音的静和柔是会传染的,安静总会从一些孩子到达另一些孩子。”创造安静的环境其实还要从老师身上开始,只有为人师者做到了心平气和,才能培养出学生的静气;只有为人师者做到了心平气和,才能做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是塞给学生。

除了语言培养孩子的静气,薛老师还用音乐滋养孩子的心灵。“优美的音乐,能在潜移默化中,将孩子的心灵导向宁静优雅。同时,也使他们对音乐有了鉴赏能力————吃过仙桃的人,是再也不会贪恋烂桃的。”这是薛老师的一段话,每天让一年级的孩子听音乐,静静地趴在桌上听有各种优美的轻音乐,如《雪绒花》《春江花月夜》《早晨的空气》《春野》……慢慢地,孩子们在音乐声中朗读、自习,包括休息;慢慢地,孩子们个个都是轻声慢语、以礼待人。音乐成了这个班级形成优良教学秩序的一大功臣,正是音乐的熏陶使孩子学会了读书、学会了思考并快乐地成长。

书中还有很多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也在薛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中感受到教育中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明白了从容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心态。所以从现在开始告诫自己学会从容,学会心平气和,学会一种美丽的工作姿态!

《心平气和一年级》读后感字

要听音乐给孩子以静心,自己也要静心要承认差异,辅导孩子,以不伤害他对学习的信心为前提。以沮丧和自卑厌倦为代价的“今日终于懂得”,其实是竭泽而渔。能含糊的尽量含糊,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以任何方式告诉他:你是不行的。

对于思维暂时沉睡的孩子而言,唤醒的途径唯在于广泛阅读和对学习保有浓郁的兴致。在小学,放弃前者,是永远错过了孩子们生命的春季;牺牲后者,是典型的竭泽而渔。想想孩子将要面对的漫长的学习岁月,个人以为,教师的残忍,莫过于此。

起步阶段,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学习兴趣和状态。阅读为重点,抓住孩子兴趣,不要太纠结于那些分数。记忆力不好的原因有很多,教师所能给出的解决方法,就是通过富有吸引力、启发性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通过诱使他们投身其中的大量阅读,使其智力生活背景变得开阔而生机勃勃,成为一方可以期待花艳果满的热土——而不是抓住这一课、那一字的硬疙瘩不放。

薛老师特地说了记忆力不好的孩子怎么培养,这对我来说比较有用,孩子记忆力不好,但我习惯用生搬硬套的方式,强制让她记住,从来没有花过心思在记忆力的丰富性啊,趣味性啊,画面感上找突破口。现在看来是要多花点精力找不同形式提升孩子记忆力。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初中读后感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的作者是安徽省合肥市一位普通的语文老师薛瑞萍。这本书对于我来说,真是如获至宝,许多观点值得我去借鉴。

在常规教育方面,对于新入学的孩子,我们总觉得他们这也不对,那也不规范,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自觉学习、认真听讲、按时作业等等我们认为好的学习习惯都给养成了。但薛老师不是这样的。开学初,她的态度是“一要责任明确,二要慢慢加任务。就像现在对于行为规范的要求,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只强调安静一条。等这一条入他们心,真正成为班规了,再提其他的。样样都抓,必定样样抓不起来。”多么平实的语句啊,却把教育的有序性讲得明明白白。一年级的常规教育,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而孩子们不可能短时间内全部做到。这就要求我们对孩子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只能一点一滴地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一段时间抓一个重点,达到了,表扬,再抓第二个重点。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孩子就能逐渐适应小学的生活。薛老师特别注重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氛围。她不但自己轻声慢语,还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做到轻声慢语。只有静,才适合读书,适合思考,适合孩子的成长,这是薛老师的经验。

在语文学习方面,一年级师生碰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拼音。薛老师别具匠心采用“大幅度的动作,使我不用发声就让孩子知道了声调,站起来读错的,我还是不说话,只是一次一次地比划声调,于是他知道了。”不多说话,不急不躁,让孩子自己慢慢体会。这一点,说说容易做起来不易。细细想想,是呀,遇到孩子常出错的地方,禁不住急噪起来,那加大分贝的声音只会让孩子心里更急,又怎能学得好呢?还是得静下心慢慢来。“写字也好,计算也好,只要那孩子尽力了,就是好的。”的确,每个孩子的智质不同,不能一味地总去和别人比。只要他努力了,只要他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就应该受到我们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孩子才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学习充满热情。

薛老师在书中这样讲:“今天不会明天,明天不会后天,拼音不过是个拐杖,迟早是会的,何必强求一致?数学我不懂,语文尤其是拼音是可以慢慢混的。”读到这一段时,我曾禁不住为薛老师担忧起来。孩子的拼音学习怎么可以这样去要求呢?违背了学校一贯提倡的踏踏实实学习、一步一个脚印的教育思想。再读下去,才领悟了她“混”的真正含义:语文学习是靠大量的阅读来实现的,不能因为拼音学习暂时的困难而影响了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何况拼音学习本身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呀,语文教师有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让孩子亲近书本,学会读书。只有教师精心地引导,才会使刚入学的孩子走近书籍,亲近语文,进行充满睿智而拓展生命体验的读书活动,从而在丰厚语文素养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在与家长沟通方面,薛老师很注重让家长配合教育。她很坦率,“教师只要说服自己接受差距和层次,说明自己不强求一致就行。对于教师,班级才是一个整体,好中差存在距离是正常的,有一批成绩优异的不ok了,就可以也应当放过自己和吃力的学生了”。粗一看,以为薛老师有些不负责任了,潜心细想,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如果家长不配合,光靠老师能有多大的效果?接受这样的现实,通过书信来提升家长,提出主动关心孩子学习的要求,这是薛老师教育实践中的创新。终于,家长主动来与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点滴的成长;在理解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时,支持、配合甚至赏识起教师的工作来。薛老师非常成功地通过家长的配合,酌定阅读量,进行初步检查,引导孩子学会课外阅读。是呀,如果家长和老师都做起了榜样,是博学而又心平气和的人,阅读自然也会成为孩子生命中的一种必然。

一年级开始的日子,肯定是和忙乱、着急、紧张这些词相连的。然而,一年级,这个孩子学习生活的起步关键期,如果班级的良好风气没有形成,孩子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家长的默契配合没有达成,可能,错过的,就会永远地错过了。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吧,让我们慢慢来。这本书将引导即将教一年级的我和我的一年级孩子们步入一种新的生活,让孩子们和我都能有一个良好的状态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道路上走的更好。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读完《心平气和教一年级》感触很多,启发也很多。我从心理特别害怕一年级,因为这一年是老师和学生最艰难的一年,班主任总是忙乱的、嘈杂的、紧张的,嗓子总是嘶哑的,甚至说不出话。它很难和“心平气和”这四个字划上等号。于是我怀着一分好奇,带着一分疑惑,走近了薛老师和她的孩子们,感受着属于一年级的“心平气和”。这是一本原生态的教育随笔,书中没有大套大套空洞的理论和抽象的概念,而以一则则短小精悍的教育日记,一个个朴实无华的教学故事,折射着教育的真谛,其中许多观点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年级刚入学的常规教育很重要,当我面对一年级孩子的时候,希望他们急速地成长起来,恨不得今天上学明天就学会了怎样学习。但是开学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薛老师只强调“安静”一条,特别注重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氛围。时间长了,孩子们个个都是轻声慢语、以礼待人,适应了小学的生活。只有静,才适合读书,适合思考,适合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的静气,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家长和老师要做到的是:自己先不制造噪音。以静传达静,以静滋养静----尽量柔和地和孩子说话。

看云非常重视惩戒的方式与分寸,年幼的孩子们也准确地理解了老师的苦心----“老师罚我们就是喜欢我们。要不然的话,我们就会学坏,成为坏孩子。”下面是看云与家长的谈话:“已经处理过了,你不要听见孩子们的报告跟着虚张声势。没什么的,该让你知道的事情我会告诉你,像这样的小事情,教师已经即时惩戒过的,你最好装作不知道。被严密看管和双重监视的感觉,是很让孩子沮丧的。只能抵消我的教育效果。

听低年级孩子们读书,往往觉得他们拖调子如唱歌,每届孩子都是如此,薛老师顽固:孩子们不达要求就不放松,教师一遍遍的领,让孩子们感受语言中的音乐节奏。薛老师的顽固让我感动,也让我下定决心,今年的孩子们要抓一个新模式出来。

读薛老师的文章,不仅能从中读到我们小学老师真实的日常生活,更能得到许许多多的教育智慧,而且让我们在工作中真正的受用。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暑假开始就知道这学期要教一年级,心里惶恐、忐忑、焦虑……赶紧拿出姜春梅老师早早推荐过的薛瑞萍老师写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假期刚刚读完时并没有太多感触,毕竟是书本上的理论,不知如何运用的课堂教学和管理中去,更不知道效果如何,直到9月份开学第一天,见到小家伙们,从这一天开始,薛老师的文字开始浮现脑海,迫不及待再次翻开书,再读一遍,心中似乎有了一盏明灯,让原本可怕的一年级变得越来越可爱了。全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也是对我启发最大的一部分——走向平和。收获如下:

一、"从安静训练开始"的第一步教学。秩序从安静开始,这一点是最让我感到新鲜,对于新入学的孩子,我们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自觉学习、认真听讲、按时作业等等我们认为好的学习习惯都给养成了。但薛老师不是这样的,她的态度是"一要责任明确,二要慢慢加任务,就像现在对于行为规范的要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只强调安静这一条。等这一条入了他们心,真正成为班规了,再抓其他的。样样都抓,必定样样抓不起来。"她希望这样有意识地反复强调,能尽早让学生懂得静是好的。一年级的常规教育是重要的开场,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而孩子们不可能短时间内全部做到。这就要求我们对孩子们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只能一点一滴地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一段时间抓一个重点,达到了,表扬,再抓第二个重点。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孩子就能逐渐适应小学生活了。薛老师说:"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让我们慢慢来吧。我们原本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爱孩子的——不是吗?方式过急的时候,只能让孩子惧怕学习。还可能铸成一生难以追悔的大错。"。

二、阅读。这个阅读不单单指孩子们读书,而是薛老师酷爱阅读。在她看来,阅读,原本就是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和穿衣吃饭一样属于必然的事情。她认为作为教育者,要想让孩子爱学习,必须自己先做读书人,家长如此,教师更要如此。薛老师说的好:一切的阅读都是读自己。语文原可以无师自通,语文学习的根本在于多读书,读好书;因为袖长方能善舞,当教师自己就不爱读书或者根本就不读书时,再多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只能是茶壶里面斗波涛,空玩花样而已。是书籍让她"心平气和"起来。

三、不断反思。就像我们每天在写教学反思一样,薛老师还不间断地反省自己,思考原因与对策。她在不间断的反省中,一天天地由浮躁走向了心平气和———尽管这中间依旧会出现反复,出现压不住火的时候。薛老师有两种做法值得我们所有教师学习:一是不背后说学生的坏话,再就是不背后说家长的坏话。这种严格自律的背后,是一种道德,更是一种责任。因为只有视所有的孩子都是最优秀的,才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才会不恼怒于学生的种种不足。同样,只有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主动地担在自己的肩膀上,才能不因为家长的失职而气恼,而怨声载道。薛老师说过,没有一个孩子不是抱着一颗学好向上的心来学校,只是个人的能力、悟性、基础、家庭环境所给字样不同。他们把无限的信任给了教师,教师应当对应他们的心愿,而不是根据他们呈现出来的优秀度回报相同的信任。一旦承认了人生的缺憾、先天和成长环境的差异,爱就无等差了。我想,薛老师通过不断地反省和思考,来认识教育,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让同行看到了教育的深层,也许这些语言并不能和教育理论并论,但是它真实感人,让人受益匪浅。

开学才一个月了,孩子们已经有模有样了,早读、值日、早操、发言、用餐、作业,路队,孩子们已经迅速掌握了这其中的纪律和规律,尽管在二年级以上的孩子们眼中,他们的表现还不那么完美,还那么稚嫩,可是只有陪伴过他们的老师才知道,这其中的努力和进步。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开学初,当我听说我要包班的时候,心里一阵恐慌。是的,真的是“恐慌”,没有其他任何词语能淋漓尽致地形容我当时的心情了。我心里恐慌不是因为我不相信自己,只是怕自己没有经验,萌杀了含苞欲放的花朵。除了恐慌之外,其实更多的是让自己理智,调整心态,迎接花朵的到来。

当张校长把《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本书赠送给每一位一年级班主任的时候,我的眼前好像有了明灯的指引,豁然开朗。回到家里,我一头扎进这本书,迫切希望这本书尽快传授给我经验,能给我带来管理班级的方法。等我快速浏览了几页以后,我更加发现自己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是多么的邪恶!心平气和,脚踏实地才是关键。

在这本书里,其实薛老师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而是在她的一篇篇日记中告诉我,尽量让自己心平气和,达到一个和谐的境界,这和谐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与家长的和谐,学生与学生的和谐,教书与育人的和谐。当然,在这些和谐里,我最先要做到的是前两个和谐。薛老师在做这些和谐的时候,可是做了大量的后续工作。

从她的天天手记中,不难看出薛老师喜爱读书,她在不间断地读书,以至于哪天没读书就觉得缺少了什么。记得薛老师有写到:有一天她在读《生活体验与教育研究---人文科学视野里的教育学》,这本书十分难懂,好不容易找到一段清浅诗意的文字了,便兴高采烈地念给同事听,没想到同事嫌其难,建议薛老师把这么难的书放一放,薛老师竟然说:“要这样才有成就感,《读者》一天看十本我也没有成就感。”当我看到这句话时,一阵诧异。一天读十本《读者》还没有成就感,我连一个星期读一本都没达到,实属惭愧,幸好薛老师没有在我眼前出现,要不然还真想找个地缝钻下去!更有甚者,薛老师在课堂上急躁了些,声音不由自主地大了起来,发现自己呵斥的次数多了,说是因为偷懒,没有读《道德经》的缘故。当薛老师读到“夫兵者,不详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这句话时,能发散思维,道出了精辟之语:教师的不详之器是什么--怒!

看过这本书以后,我也经常在管理班级的时候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让自己愤怒,愤怒起来不仅自毁形象,更加伤害了学生。每当我快要发火的时候,我总是拿薛老师的话来提醒自己:喜爱他们才是喜欢自己!是的,读书是一种内在需要,也是为了保持一种上升的有活力的状态,其实读书才是提高自己的必走的途径,教学也是要靠大量摄取相关知识,不断补充文化修养才能胜任的。我发现,我离一名真正的教师还差很远!

薛老师不仅喜爱读书,还善于跟家长沟通,及时反省与思考。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愤不发”“启”与“发”都是对教师而言,不是要教师“启”,学生“发”。天底下没有不接受启发的学生,只有不会启发的老师,我想我也应该要像薛老师那样,学习她,时时反省自己,时时思考面对的新问题,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懈地探索、研究!

因为我看了薛老师的这本书,觉得唯有心平气和、脚踏实地,才能把班级带好,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因为自己没有雷厉风行的作风,总想着自己是一只蜗牛,蜗牛别的什么也没有,就是不缺坚持不解的精神,我喜欢做蜗牛,既然自己决定做一只蜗牛,那我的学生也会是一只只小蜗牛,我相信他们都是一只只出色的小蜗牛,于是我把班级的墙报设置为蜗牛天地,既希望自己每一次看到蜗牛,时刻提醒自己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也希望一群小蜗牛能在我的带领下,也能一步一个脚印的慢慢成长。我和小蜗牛一样,需要成长,我愿和我的小蜗牛在心平气和中一起成长!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分享的书名是薛瑞萍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早就听说过《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这本书,但真正翻阅,还是从我带这一届一年级孩子开始的。

这本书以每日记载的随笔方式向我们历数了薛瑞萍老师在第三次带一年级时的点点滴滴,或滔滔不绝的长篇感悟,或随心而发的三言两语。全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也是对我启发最大的一部分——走向平和。记述她与一年级孩子共同成长的点滴。第二部分:请跟我来。收录的是薛老师给孩子家长的信,每一封信都是她与家长的真情对话,都体现了一个教师应有的责任感和爱心。第三部分:平和也辐射。收录了她的帖子带给周围人的影响的见证及在现实教育教学中的借鉴意义。

第四部分:聆听大师。这一部分可谓是一针见血,点破了她“心平气和”支撑的理论来源:对苏霍姆林斯基等大师的理论潜心揣摩和领悟——“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对待孩子。让我们慢慢来吧。我们原本准备用一生的时间来爱孩子的——不是吗?方式过急的时候,只能让孩子惧怕学习。还可能铸成一生难以追悔的大错。”

如果只看这书名——《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想很多人都会以为这位薛老师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教一年级,能做到心平气和?可当你真的走进书中,你会被那一个个朴实无华的故事所吸引,它和你倾诉着一位普通教师的悲喜和愤怒,让你在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中感悟深刻的道理。这些看似随性的琐碎记录,没有掩饰什么,没有矫揉造作,却折射出薛老师执着而独到的教学思想。在薛老师的眼里,教育不再只是琐碎、辛苦,而是可以美得如花、静得如水、纯得如雪。

读薛老师的书,总是被感动着,就连平时不爱读书的我,这次却被真正地吸引住了。有些细节读过一遍又一遍,读过之后仍是心生感动。

薛老师是一个极其爱书的人,每每两天不读书,便觉手足无措,性情焦躁。她的博览,既不是为了猎奇,也不是要借助什么高深的理论来显示自己的才识。在她看来,阅读,原本就是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和穿衣吃饭一样属于必然的事情。她认为作为教育者,要想让孩子爱学习,必须自己先做读书人,家长如此,教师更要如此。薛老师说的好:一切的阅读都是读自己。语文原可以无师自通,语文学习的根本在于多读书,读好书;因为袖长方能善舞,当教师自己就不爱读书或者根本就不读书时,再多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只能是茶壶里面斗波涛,空玩花样而已。是书籍让她“心平气和”起来。

一天不读书,就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几天不读书,就觉得“有浮躁之气生”。是呀,身为今天的老师,我们其实很需要读书。我常把自己定位于一位数学教师,殊不知数学教师整天与数字、公式打交道,因此更需要文学的滋养。读书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读书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读书才能让我们更有底蕴,让教育更有深度……读书的好处已被更多的人所看重所接受。

薛老师称其为“修炼”,感觉自己也特别需要这种“修炼”。讲课时常常忍不住会提高自己的嗓音,总以为那样做孩子们会听话些;常常忍不住厉声喊叫,总以为那样做孩子们才不敢“胡闹”。可是,错了。现实往往相反,越是大声嚷着要孩子们“安静”,这些孩子们也就越是不能心平气和地静下来。看来,从现在开始我真的需要“修炼”了。

在这本原生态的教育教学随笔中,经常看到她忏悔录式的自我控诉:有罚站了学生以后的愧疚,有拍桌子后的后悔,有拧了学生后的自责,有罚抄写数遍后的苦痛。这些毫不掩饰的自我暴露,将一个一线教师面对生活和工作的重压而滋生出的烦躁与扭曲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种表现,对于她来说,是一种强烈的自我反省。她在这种从不不间断的反省中,一天天地由浮躁而走向了心平气和。

薛老师说:教师的爱要博大得多,它包含慈祥的母爱,严厉的父爱和知心的友爱:知心朋友之间的理解,尊重,信任与交心。薛老师不仅注重了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沟通,而且特别注重与家长沟通,她给家长写了那么多信,引领着家长向正确的教育理念前行。

薛老师的真诚,总是体现在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之中。信手翻阅,便可从文中找寻到大量的这种真性情流露的描述:“我舍不得这帮刚刚上路的孩子,虽然地球离开谁都转动,可是因为我是爱他们的,所以总是自做多情地认为:离开了我,刚刚上路的他们,好比被抛弃的孩子。”——这是对事业的真诚。

薛老师如此执着,确实让我敬佩至极。教育是漫长而美丽的事情,一份耕耘必定会有一份收获;教育是一份信念,更需要一份心态。心平气和的心态对于我们很重要。其实,需要心平气和的岂止是一年级?这种信念、这种心态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学习。

让我们在平和的教育中去奉献,去静候,去倾听花开的声音。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匆匆读完《心平气和一年级》,两个观念留在了我的心头:第一,作为老师要怀着一颗平和的心,心平气和的引导孩子,做好一位老师该做的事;第二,就是作为老师要多读书,在读书中寻的心平气和,在读书中寻找心平气和的理由,在读书中找到心平气和的方法。读书,思考,是看云的生活方式,爱学生,爱读书,是看云的职业观。看云,一位爱教育,爱学生,爱思考,更爱读书的老师,从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成长为一名在教育界的领军的人物,我们不得不叹服她的勤奋,不得不惊叹她的优秀。

耳畔流淌着音乐,柔柔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就如行云流水般澄清明净,每一个美丽的文字,都仿佛如春雨滴在了我的心坎上,并在这新的土壤里生下了根,这,我知道。

这本书分《教育,对成长的迷恋》、《语文,美丽的生命之旅》和《书籍,一片丰沃的原野》三辑,《教育,对成长的迷恋》写的是班级工作中发生的一系列小故事集她的处理方式及思考,《语文,美丽的生命之旅》则书写了它独特的语文课堂记对语文教学的思考,《书籍,一片丰沃的原野》则将许多的书,经典的书加了盐和糖等佐料,调配成了一大锅一大锅让人百吃不厌的浓汤。

薛老师是因为爱孩子而做教师的,薛老师是因为爱读书而教孩子读书的。她的职业观是:爱读书和爱孩子同样重要。她每天都要大声朗读一小时,或是在自己的学生面前,或是在安静的空教室里。她说“六年如一日,盯住一个班的学生,用你的爱读去带动学生的爱读,用你的爱表达去带动学生的爱表达。”她要求学生“书包里可以不带语文书,但不可以不带课外书。”她的学生中的佼佼者这样写道:“同学们都在读《我为歌狂》和《幻城》之类的校园小说,一堆一堆谈得好开心,于是我也借来读,可是实在觉得没劲,我根本读不进去。就只好去读我的《简·爱》了!”做个书香老师是优秀教师生活的方式之一。

“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白纸黑字,这就是语文。”如此自信,如此纯粹。“我以我的方式积年累月地经营。没有奇花异卉,也看不出谁是‘栋梁’(我跟孩子说,不许说要做栋梁的话,因为你们是人!),我甚至不敢过分乐观于他们将来的语文学习,但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属于我的六年里,这里的野花灼灼绽放,这里的小树生气蓬勃!”“我在我的另一个小小的园子里,要怎么掘,便怎么掘。”“读书,写作,对话,思考。这就是语文。我爱读,带着学生读;我爱写,带着学生写;我爱思考,带着学生思考。老师台上口若悬河,灿若莲花,学生下面对答如流,滔滔不绝。这就是语文。”自信而有个性是教师成长的基石。

最后,请记住薛老师的一句话:“大量地,高品位地读;自由地,诚实地抒写;勇敢地,大胆地思考——这,就是我磕磕碰碰一路走来的,越来越坚定的语文学习之道。”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慕名已久的一个系列,在教完一年级的这个暑期才开始,相见恨晚。

心平气和是个好词,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是解决许多问题的良方。不过,身体力行起来,真不简单!看薛瑞萍老师把它作为美好的境界来追求,也把它作为对自己的最好奖赏,字里行间沉甸甸的,原来尽是为这四个字所倾注的殚精竭虑。

有对自己在所从事专业中轻车熟路的底气。薛老师对所从事的小学语文教学有纵贯六年的把握,何时何事应如何轻重缓急,心中有数。同时,对“语文”的本质,有超脱考试体系的认识。这个自信,既来源于不可或缺的教学经验积累,也来源于同事之间、同行之间有益的广泛交流,更来源于爱读书、爱“啃”深书的个人爱好习惯。

千万不要以为心平气和就是坐在那儿不动什么也不干。有意思的是,生活中往往是最忙的时候心里最松快,不痛快总是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找上门来。薛老师这个一年级可不闲啊!先不提带过一年级的老师都知道的部分,看薛老师还做了些什么:每天的教育笔记,就是我们手中这部书的第一、三部分;给家长的信,具体内容有别于公事公办的真挚程度,详见这部书的第二部分;给孩子们的'音乐,光看看书中提到的曲目,难道你真的相信是毫不费力顺手拈来随意放的,没有经过精心挑选?给孩子的评语,一学期每个孩子日记二则,算一算,一个学期以20周计约140天,五十多个孩子共计110至120则,平均每天一则,也得把一半的周末搭进去,容易吗?家中儿子高三,这是多少父母心力憔悴的一件事,却见薛老师娓娓道来,似乎并不辛苦,这样的心平气和,不说学养,就这干劲也够咱狠狠学的。

一本书读下来,涉及的大人的名字之多。教育,并不是闭门造车能够成就的,做成一件有意义的哪怕是小事,也需要众人抬柴火焰高。薛老师的合作者,从自己的儿子,到身边的同事,到学生的爸爸妈妈,到志同道合的网友,一步步,都不是孤胆英雄的冲锋陷阵,每一回合,都如有高参添翼,良人解语,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赢得如此多的合作者“跟上来”的魅力,如同上了年份的陈酿,是薛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功德,不是三言两语化学分析就能剖析的。例如,儿子在高三之时是如此的亲子关系,十数年来的功力说得清么?家长在“跟上来”这个过程中的变化,不光从第二部分的书信集能见其心血,字里行间都是推动家校合作的用心和用功。例子不用多举,合作,是摆在从优秀到卓越之间的必修课。

在我的二年级开始时,我继续读《我们二年级了》。虽然薛老师总是不忘在书里说“语文与数学不同”,但为人师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应不会作此分别的吧。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读后感

这几天再次重看薛瑞萍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颇多感触。有些想法,在脑子一闪而过,再回忆时,却有些飘忽。所以觉得应该写下来,一则加深印象,二则结合自己的教学,提供借鉴,提升水平。其实,看任何书都应该如此。

最初,是书名吸引了我——《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多好,多难!我当前正又教第二轮的一年级了,无法和心平气和联系在一起;我周围的同事带一年级,无法和心平气和联系在一起;同事的女儿上一年级,作为一名母亲的她无法和心平气和联系在一起。正因为亲自参与过,正因为深切的知道其中的艰辛,我才被“心平气和”深深吸引。

写在前面的话吸引了我。“很多时候,工作不仅是艰辛的,也是孤独的。”艰辛来自于体力,孤独来自于心灵。只有你明白自己这样做的原因,他人无法认同。尤其是处身教育教学,常常会发现,你所从事的,有时候不仅是改变一个人,而是改变一个家庭,一种习惯,一种风气,甚至一种社会现象。你也会发现,教学如同战争,没有硝烟,却常有伤亡,你的理念不一定会引起家长共鸣,也不一定得到同事的肯定。必须承认这种孤独,然后坚持。

“家庭教育一团糟的教师,不大可能取得事业的的成功。”原本就是如此,自己的孩子就是你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的最好证明。不必找什么借口,也不必寻找理由开脱,我们今天心平气和的学习,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更好的前进。

如同为此书写序的张翼健老师所言,看多了所谓教育专家的空洞理论、晦涩概念、时髦语言,越发觉得此书的难能可贵。教育本就是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数一生如一日,方可结出硕果,又和那些漂亮语言有什么关系?薛瑞萍老师的不间断读书,不间断反省和思考,不间断和学生、同事、家长沟通,是足以让我们身处一线的教师心灵豁然开朗,如逢甘霖的。我愿照着她做的去做。

读书,不仅是所有功课的根壤,也是认识世界的基础。学习成绩如何,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热爱阅读,我们掌握了这项技能,我们能凭借这个周游世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