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二年级说课稿识(通用21篇)

时间:2023-12-09 23:35:02 作者:琴心月

教案模板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规范化文件。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教案模板分享,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教学创新思维。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这是一篇充满浓郁现代气息的传说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牧童指出唐朝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课文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真真趣的语言渗透了谦虚、从善如流和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本理念。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和学生中的人文资源,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将课堂交于学生,赋予他们畅所欲言、主动思考的空间,并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充分感受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敢,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下面,我就粗略地说一说我的设计思路。

在上课前,我把课题板在黑板上,"画家"写的稍大,"牧童"写的较小,接着情学生说一说我为什么要这样写课题,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答案不唯一,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为学生理解画家和牧童身上的优秀品质埋下伏笔。

然后让学生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说明戴嵩画画的本领很大?这一块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渗透了两个句式的训练,"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练习说话。与此同时,我抓住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作为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言,使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如将学生带入"纷纷夸赞"的情境,分角色朗读,使学生一遍又一遍地与文本交流直接对话。再如当戴嵩听到牧童提出异议时与他对话时的态度和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戴嵩的品质。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如"想象一下除了商人和教书先生,还会有什么样的人,怎样称赞戴嵩的画呢?","当牧童挤进来大喊画错了!时,刚才纷纷夸赞的人们心理会想些什么呢?"。这些创造性的说话训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又如课文学到最后,学生已感悟出两个人物的品质。我在这时设计了"你有什么话想对虚心的画家或勇敢的小牧童说吗?"这一创造性说话训练的环节,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情绪又一次被调动了起来。

最后我特别注重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如在完成《画家和牧童》的各项教学目标后,积极进行教学拓展,把文中提到的《斗牛图》给同学们进行展示,并将唐代画家戴嵩的人物知识和其他的作品进行了简略的讲解,使学生的学习情趣在这里进行了升华。扩大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今天有幸听了我校郭**老师的一节课,使我感受良多,下面简单的说一说我的一些看法。本课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语言浅近明快,亲切生动,富有儿童情趣。课文精美的插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象,有利于理解诗意。

利用课文情境,加以音响效果,带给学生愉快的情绪和舒畅的心情。让学生在蝈蝈的美妙声中,迅速产生对夏天的遐想。多媒体配乐范读,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了夏天的美,对课文的向往自然产生,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调动,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为课文教学创设了一个很好的“乐学”氛围,并且很快拉近了师生距离。

郭老师充分利用文中“想变点儿什么”的一问,启开了想象的闸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生的内心感受是丰富多彩的,不尽相同的。郭老师在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通过朗读来交流,从中体会到的夏天的特点。在这一过程,展示了教师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阅读中独特的感受。

有这样几个亮点:例如,对“透明的雨滴”的理解,老师让孩子们观察画面,并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阵风吹来,小雨滴在绿叶上滚来滚去,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舒服”,然后指导朗读,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在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诗歌中优美的词句时,郭老师的教学环节中有这样几个亮点:例如,对“清凌凌”这个词的理解,郭老师没有直接用语言表述词语的意思,而是让学生通过看图描绘河水给自己的感觉,从而顺其自然理解了词意,并且送词“清请的、清澈见底”让学生积累,并读出了感受;又如,在第3自然段中,“穿梭”一词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学生仅仅凭静态的图画并不能领会,郭老师采用的是把学生带入情境的方法,由一位学生戴上“蝴蝶”,全班学生作为“花朵”,“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此时毋需多言,这一动作已经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了“穿梭”一词。同时,小“蝴蝶”们穿梭的快乐也感染了全班,使得学生得以在这想象的空间里沉醉和抒发;在对课文重点部分的品读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体会小鱼嬉戏的自由,雨点歌唱的快乐,带给学生诗一般美好的意境,以“夏天来了,我想变成________”的句式,鼓励学生进行再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以读促悟,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提升了诗的主题。

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郭老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表演、阅读等多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燃学生情感之火,加上老师的投入,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状态,情不自禁地走进文中,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小鹰学飞》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该课是一篇童话,叙述了小鹰在跟随老鹰学飞的过程中,老鹰不断向小鹰提出新的目标,从而使小鹰知道学习没有止境,应该不断进取的道理。课文生动有趣,富有动作性,激发儿童进入角色,动手动口。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仔细观察,起行合理想象。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识知规律,本课的教学思路是:以读为主线,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理解语句,在创造性想象、表达中积淀语感和言语交际经验。通过情境导读,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性阅读中去,学习语言,感悟语言。教师抓朗读训练时,通过读悟、指点、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巧妙运用,使自己的主导作用不但发挥在知识的传授中,而且发挥在启迪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上,并采用多种方法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阅读,在读中进入角色,在情境中动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悟意。

在学习1—2自然段时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老鹰和小鹰的话多读一读,结合板画,让学生看到小鹰已飞到了大树的上面,引导学生想小鹰这时会怎么想呢。再结合文字“高兴”、“喊”让学生通过动作表演出来,体会小鹰自以为飞到了大树的上面,飞行的本领就已经学会了,自然地读出它此时的高兴、满足的心情。这时候,老鹰是怎么说的?你是从哪儿看出老鹰不满意。学生通过读,指出“摇摇头”,“还不算”,明白老鹰希望小鹰飞得更高。老师用亲切的语言点出母亲对孩子的爱。鼓励学生读出亲切、和谒的语气。孩子是最喜欢动起来的,通过看板书,从自己编动作到指名学生上台表演,鼓动其他小朋友一起分角色表演,让这一段的教学“活”起来。这一阶段的教学利用文中重点词,让学生的读读、演演来调动他们全员参与,从动口、动手、动脑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教学中的读、说、演正渗透着学法的指导,为结构相似的三、四自然段的教学作好铺垫。半扶半放引着学生学习第三、四自然段。通过看投影小鹰飞到了大山的上空,让学生自己去读三、四自然段,小鹰和老鹰又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读。最后,我设计了“小鹰已经飞了两次,这时它又会怎么想呢?”让学生在众说纷纭中,将自己的想法与小朋友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学习五、六自然段时,教师适度放手,让学生自己多读一读,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疑问是智者的明灯。此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既是文章的核心和关键,也是学生心中的疑窦。学生读中生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抓住时机,巧设情境,让学生动起来。“小鹰第一次学飞,好不容易飞到了大树的上面,翅膀酸酸的,妈妈不满意,它只好再花点力气。”学生加大了动作的力度,终于飞到了大山的上空,好累呀,想要飞得更高,你会怎么做?学生通过表演,悟出“鼓起劲”与“拼命飞”的含义,这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爬上山顶”,“游到对岸”,“爬灯塔”,“跑了好几圈”都会急促地喘气。学生的话语闪烁着个性与创新的光彩,而且还情不自禁地喘起气来。这时,老师巧妙地过渡,指导学生朗读“急促地喘着气”这句话,使感情朗读有了扎实的基础,这里用调动生活经验的手段,使整个课堂沉浸在美育气氛中,读文、体情统一于一体。接着引读第六自然段,最后,为了发散学生思维,设计“孩子,你往上看!老鹰是想告诉小鹰什么?”“小鹰看到比它飞得还要高的鹰会怎么想,怎么做呢?”驱逐学生的想象,达到悟理的目的。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利用板画,让学生看清楚小鹰三次飞行的高度。本课时的设计,意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利用媒体再现情境,渲染气氛,在情境中感情朗读,大胆质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现在我自己执教的《三个儿子》这篇课文作一个简单的说课。

本课中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沉甸甸的水桶。难怪老爷爷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这个没有什么特长的儿子却能帮妈妈干活,他才是真正的儿子。

这是一篇浅显的课文,但浅显的文字中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要教育学生要孝敬长辈。教学时,我通过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从而教育学生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只有孝敬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本节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让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生字组词、造句、并用词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寓意所在。

3、学会体贴、孝敬长辈。

1、让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生字组词、造句。

2、理解老爷爷的话是一个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以学习课文明白道理为重点,因此朗读、讨论问题是主要环节。要体现出自主学习,我每节课都要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解决识字、词语积累、用词造句的问题。教师通过自主学习检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入下一环节:我来考考你,展示出他们自学的效果。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适当补充出本课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第一环节:学习生字。先让学生同桌学习课文的生字。再让齐读课文生字,给生字组词、造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第二环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课文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他只看到一个儿子这句话的意思。

第三环节:课文的拓展认识。让学生说说,讲讲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孝敬父母是怎样的。这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教育,懂得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这是人教板第三册第七单元中的一课。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他的话和鸟的活动配合得那么默契,他和鸟是那么亲密无间,好似一家人。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写“父亲”是怎样保护鸟的或为鸟的生活环境提供什么方便,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对鸟的深层了解来表现“父亲”的爱鸟。让我们了解到“父亲”通过仔细观察知道林中有鸟,还熟悉和了解鸟儿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体会到父亲对鸟的热爱。在课文的最后也写出了我同样也是爱鸟的。本课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3、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练习用“我会读”中的词语说句子。

4、能够选择或创造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护鸟的实践活动。

整篇课文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进行识字教学,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二是引导学生进行合适的护鸟实践活动。

新课标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说的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所以我把本课的重难点定为: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心愿,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二年级学生已认识了许多生字,并能读懂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本课中我运用情境导入法、媒体辅助法、读思议结合等方法教学。学生的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进行指导。学生是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自主合作,朗读感悟,合作探究、拓展实践等学习活动。

一、媒体导课,激发兴趣。

1、多媒体出示父亲和鸟的图片。孩子看着图片猜猜:我们这篇课文会讲一个父亲和鸟之间怎么样的故事呢?请孩子猜一猜。

2、回到文本内容,出示课文中小朋友的形象,他先自我介绍,然后出现父亲的图片,由小朋友介绍他的父亲一生都喜欢树林,喜欢爱唱歌的鸟。这时,再出现课题《父亲和鸟》。指名读题目。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设计意图:作为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采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自读课文,感悟体验。

1、带着要求自读课文。(拼读生字,读通课文,想想课文讲了父亲和鸟之间的什么事情?)。

2、会读的孩子找伙伴读,或者和同桌一起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应让学生充分地读,体会父亲对鸟的挚爱。新课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体验。在读时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

3、反馈学生读的情况,交流学习生字新词。

4、指导读好“雾蒙蒙、喃喃地”怎么读。

5、出示句子,指导学生理解“喃喃”的意思再来指导。父亲怕惊动幼鸟时,说话很轻,指导学生读得轻些,学生读不到位时,通过教师的范读来引导。

6、在学生读熟的基础上设计小组分角色朗读。通过分角色,体会父亲深沉的爱和我的天真。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中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加上学生的配音,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丰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培养良好的语感。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师提问:朗读了课文,你来说说课文写了父亲和鸟之间的什么事情呢?从哪里看出?通过讨论深入体会父亲对鸟的熟悉和热爱。

2、读最后一句话,与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如果父亲是猎人,会怎样?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感情。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提出几个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突破重难点。

3、哪些句子中写出了父亲对鸟的熟悉和热爱?请你在读课文,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4、交流学习孩子找到的句子,体会到父亲一生对鸟充满了热爱,所以一直观察鸟,关心鸟,熟悉对鸟是那么熟悉,看看闻闻就知道了鸟的一切。

在这番体会之后,我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感悟再读课文,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小伙伴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读好父亲说话喃喃的,亲切自然的语气,读好“我”天真快乐,敬佩父亲的语气。孩子们有了前面的深入体会,自然能读好了。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一株紫丁香》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学法具体如下:

2、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时分成小组合作学习,一起探讨问题,一起创造性地朗读。

3、质疑理解的方法: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与同学共同探讨后加深理解。

2、结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我运用直观显示紫丁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紫丁香。

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赏图,导入。

二)初读课文,大概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己喜欢的小节可以多读几遍,并且在读文前,课件出示讨论题:

a、是谁在老师的窗前栽下一株紫丁香?(板书:我们老师)。

b、同学们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紫丁香?

三)教师读,学生欣赏。

五)精读课文,读中悟情(按照学生回答的小节随机上课)。

第1小节:踮起脚尖儿,走进浓绿的小院,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1、指名读,通过读这一节,小朋友们是怎样走进那安静的小院的?

(踮起脚尖儿,轻轻地)。

这样走为的是——不影响老师工作。

设计意图:通过踮起脚尖要轻轻地,来指导本节的朗读。

2、指导朗读。

如果读得不到位,老师可以进一步点拔:能不能再轻一点,谁来试试。

能不能再轻一点,谁再来试试我们一起来试试。

第2小节:老师,老师,就让它绿色的枝叶,伸进你的窗口,夜夜和你做伴。

1、生读。

2、紫丁香传递着你们的心声,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同学们的深情呢?

一句话,一份情,看谁的朗读能使老师感动。

3、读完问题:读了这小节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共同探讨。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3小节:

1、生读。

2、理解“疲倦”

3、如果是你,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帮老师消除疲倦(学生畅所预言说说自己会唱什么歌给老师听师及时表扬)。

4、(齐读第3节)。

第4小节:

1、生读。

2、理解“挂牵”

多么幸福的孩子们,你们曾经受到老师怎样的牵挂?

4、张开我们的笑脸,用我们的朗读把感谢送给敬爱的老师吧!(生齐读)。

引读:孩子们还想用紫丁香表达什么愿望呢?

第5小节:

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这时候,你们的老师还在干什么?

1、生读。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又是一个微型教案既要体现诗歌的重点内容,又要反映文章的中心,让学生一目了然,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课后用自己的方式向老师表达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美丽的丹顶鹤》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文描写了丹顶鹤美丽的色彩、修长的体形和高雅的姿态。文字优美,将丹顶鹤写得栩栩如生,适合朗读、欣赏。在本文的教学中,王老师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态亲切,自然大方,既重视低年级学生的习惯培养,又不乏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这是一节非常扎实的富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很多,总结为以下几点:

1、低年级读写能力的培养。课前复习生字词,读的方面重点指导了儿化音和轻声的朗读,写的方面重点指导了新偏旁和重点生字的'书写。课前十分钟显得稳稳当当,扎扎实实,没有轻浮之气。

2、找出关键词,富有语文味。王老师很善于引导学生找出段落中的关键词来理解文意,但又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找出并点明这个词上,而是每次都能在一个词上深挖,通过话语和图片的引导理解词义,通过指导朗读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对文意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第一自然段找到了“遥远”和“嘹亮”让学生知道了丹顶鹤来自于遥远的北方,第二自然段通过“洁白”“黑”颜色的对比,突出了丹顶鹤的身体特征,尤其是“鲜红鲜红”这样abab型词语的学习,不只让学生知道了这种词语形式,而且通过朗读和图片观察让学生知道了词语的意思,同时做了更深入的拓展。学生不光知道这种词语,而且会说会用,在课堂当中就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3、注重训练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在学习丹顶鹤的姿态一自然段,王老师不是停留在对丹顶鹤姿态的欣赏和理解上,最后还设计了说话环节,让学生在观察图片后用自己的话补充句子,在此环节学生变成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是积极主动地去发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培养了学生的说话和学习能力。才有了后面学生在课堂上熟练成诵的效果。

4、课文最后的立意很好。王老师把本文的立意最后立在了保护野生动物上,通过丹顶鹤,又出示了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的图片,告诉孩子们这些珍稀动物的情况,让孩子们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一个道理:我们要保护珍稀动物!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泉水》是鲁教版第四册第二单元的开篇之作。这篇课文文质兼美,就像一股清泉,潺潺流淌,洒下一路爱心。根据文本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课标要求,我拟定本课学习目标:

l知识目标:自学生字新词,正确书写“泉、股、鹃”等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情感目标: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

目标1、2是重点,目标3是难点。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基于这样的理念,我采用了“朗读感悟法”“启发引导法”“评价激励法”等教学方法。

从一年级我们班就进行了伙伴同构学习法的实验,目前我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课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模块。

(一、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我开课就播放泉水的图片。观看着多姿多彩的图画,倾听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在观察评价中共享写字情趣。

识字环节中,让学生先自学,然后伙伴互助互学,学习伙伴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由老师帮助解决。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我是运用了两个游戏:第一个游戏是把和词语有关的音乐或者图片奖励给学生,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词语。第二个游戏是玩捉迷藏。两个小小的游戏都实现了玩中学。

为了遵循“低年级的一堂课要渗透识字写字教学”理念,我还进行了写字指导,重点放在总结“月”字的变化规律:月字在旁撇不变,月字在下撇变竖。

(三、在潜心品读中丰富语言积累。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我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阅读实践。

我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读一读,评一评,学生在人文的课堂中学会读书的方法,体会成功的乐趣;指导背诵,教背诵方法,让学生丰富了语言和方法的积累;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段落间的异同,领悟文章的写作思路。

(四、在读写迁移中享受创作美好。

根据课标要求,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能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所以我设计了有梯度有层次的说话、写话练习。仿写的练习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超越文本,给学生打开了一个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

好的板书应该重视实效性,我板书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体现写字指导,第二部分是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品赏词语。

新课程理念指出: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本节课我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会自我评价、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既关注了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

总之,本课我立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但由于水平有限,我的课有许多不足之处,真诚地请求大家给予帮助和批评。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张老师刚才的试课,是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3课《假如》。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张老师能够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读为本、读悟结合,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本节课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假如》这节课在教学特色上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本节课张老师能整合三维目标,突出二年级段学生特点,提出三条教学目标,这三条目标明确、适当、集中、有层次。既有面向全体的最低要求,又有发展学生个性的要求。整节课采用整体性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张老师在疑难处能面向全体学生,循循善诱,适当点拨。整个课堂环节清晰,结构紧凑、形式活泼、富有情趣。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张老师注重让学生观察,并强调写字的姿势,注重习惯的培养。在指导“良”和“食”的书写,张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区别笔画、字形,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和培养情感。”本节课,张老师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诗歌。如,有师生共读,整体感知的朗读;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的朗读;还有语言铺垫,深入文本的朗读等,整节课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引导学生把小诗读得入情入境,津津有味。如:第三节诗句,张老师设计句式练习,用填空的形式给学生“搭桥“,让学生真切感悟到西西有了一双好腿无比高兴的心情,教师顺势指导学生读出西西的开心、幸福。学生在读中获得信息,读中受到熏陶,读中把握儿童诗的语言规律,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从而积累和内化了语言,培养了学生语感。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在本节课中有所体现,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小节的句式相对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让学生模仿诗人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写下来,通过说写结合和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在写话中升华,进一步发展学生语言,拓展学生思维。

总之,本节课通过谈话导入课题;品读诗文,感悟语言;拓展想象,释放情感等,加之张老师教法灵活,能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人感受到了真情、真爱和纯真的扎实有效的课堂。但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1、老师范读引路、指导朗读,做得比较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老师范读时应看着文本,以便引领学生潜心领悟文本,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乃至手到。

3、教师教学评价语言比较单调,教师应根据学情实际采用恰当而有效的评价语言及时跟进。

希望张老师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能够不断探索,不断提升自己,永远行走在追求完美的教学之路上,力求实现崔峦老师所提出的“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说课的课文是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25课《赠汪伦》这首古诗,该课文教学用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内容及地位

《赠汪伦》这首诗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是训练二年级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感情的极好作品;这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可见一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诗歌教学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突破生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

2、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想象情景,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引导学生懂得珍惜友情。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感情,有感情朗。

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采用谈话法、朗读感悟法等来完成教学目标的。众所周知,读是理解感悟的最好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我以读代讲,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诗人情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感。因此我有目的的安排三个层次读,达到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理解感悟”,“精读课文,情感内化”,这样逐层递进地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中蕴涵着朋友之间美好真挚的友情。

为了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教给学生整体理解诗歌的方法,我采取多种形式和步骤,反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初读总体把握诗意——细读具体理解诗情——精读全面体会感情”三个步骤,边读边想,品诗中字词,悟诗人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全面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1、抽查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古诗《回乡偶书》

(这样既可以巩固旧知,又可以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新课中来。)

2、提问:有谁学过或读过李白的诗?

(用学生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导入,可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让新旧知识连贯起来,使知识系统化。《赠汪伦》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李白的诗了。因此,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已经学过的李白的诗,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1、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认准字形,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从整体上初步感知古诗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2)齐读三四句诗,并理解诗人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的作用及体验诗句“夸张”的写法。

(3)再齐读一遍古诗。

(细读课文,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思想。)

4、精读课文,情感内化

师生合作探究学习,想象情景,根据诗句描写的景物,说说此画面。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李白与汪伦的比桃花潭水还更深的深厚友情,为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打下基础。)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思想。

(教师范读可以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为学生提供可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

2、在学习全诗和范读的基础上,再加以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熟读古诗,然后背诵古诗

(让学生在诵读和背诵中反复感悟李白与汪伦的真挚友情。)

欣赏并学唱儿歌《赠汪伦》,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升华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收集其他古人离别诗句。

(引导学生查找、搜寻、扩展相关材料,积累语言,拓展知识面。)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水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情更深

(板书的内容是诗歌加上“水深情更深”简洁明了,将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使学生便于理解李白与汪伦之间真挚而深厚的友情。)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画风》。

这篇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课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问、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所以编者将本课安排在"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这一单元之中。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的三个纬度,同时考虑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画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教学难点是"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二年级学生有意注意还未成熟,因而形象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形式十分必要,此外,随着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增强,使得他们能用自己的方式学,喜欢大家倾听他们的见解和发现,喜欢和他人交流学习成果。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为他们提供施展特长,展示才能的机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能按自己的理解来读,按自己的方式来理解。

1、"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2、"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由于语文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掌握学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我设立了"读--悟--说--画"的学法导向,层层推进教学。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以及动口说、动手画,在读中积累了语言,说中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又在画中培养创新精神。

质疑解难,探究学习。

引入新课后,我提出问题:"三个小朋友动脑筋,想办法,用不同的方式画出了风。他们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大家用笔把他们画风的句子勾画出来"以此来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首先得通读全文,了解每个小朋友的态度、观点;再动笔勾画三个小朋友画风的不同做法,并引起思索:为什么他们画风的方法不一样却都画出了风了呢?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感受。

然后我再采用课件展示三个小朋友现场画画的方式和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和交流。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找出"风藏在哪里?"让学生以"风来了,风把_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_____里"(出示课件)这样的句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朗朗上口的句式让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老师"小诗人"的夸奖,让学生在表达上越来越棒。当几个句式连在一起以后,就成了一首富有诗意的小诗。(这一环节重在"体验性学习",这是新的教学理念所倡导的。《画风》这篇课文,直接让学生感悟到"风看不见,摸不找,是很难画。"这对于平时生活经验缺乏的少年儿童来说是很难的。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感受,(边演示课件边解说),并通过读一读、画一画的方式,理解课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驰骋想象,描绘美景。

"《画风》一文中,三个小朋友画了风,为什么我们不能画画风呢?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竟然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了出来,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这简简单单的一"问",立刻激起了学生画画的欲望,于是我用课件播放音乐,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也来画风。小小画笔倾注了他们对风的认识,稚嫩的画面,一颗颗创新的种子在萌芽。也许,孩子们的笔法不那么高明,色彩也不一定很和谐,但在这愉悦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出示课件,学生作品)。

(四)总结延伸,拓展认识。

展示了学生画的风以后,我再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画出声音、气味,让学生的思维又得到了更好的训练。

板书设计很简单,就是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的"小诗"组成。这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理解总结,更是学生思维的一个升华和感悟。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记叙了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通过对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考察,发现了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表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探索的严谨作风,同时揭示了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有趣的发现”这一标题,中心词是“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它的含义是“发觉”,如发现大路上车来车往;在科学研究领域,它的含义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标题中的“有趣”,是用于修饰“发现”的,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或喜爱。学生的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要发达得多。在理解课文的时候,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可以起到深入理解书面文字的效果。

1、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2、从“多讲”走向“多读”。根据二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巩固10个生字、8个词语及1个偏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像达尔文那样仔细观察事物,学习他认真探索的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二)以情育情,引发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学时,我和学生一起逐步深入地挖掘课文的情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表情朗读,表达抒情等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情感,用课文的情感培育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一旦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便会形成巨大的内驱力,驱使学生冲破现有时空束缚,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他们带到更加遥远的意境中。在《有趣的发现》的教学中,理解“考察”一词时,我请学生一起观看达尔文在岛上观察昆虫的图片,让学生说说他在干什么?他是怎样做的?这样,学生就能熔入到那一场景中,更好地领会词语的意思。

(三)情感的升华

根据二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安排了一个环节:看谁能把达尔文感到奇怪的感觉读出来,一次又一次的诵读,在孩子们的情感和课文情感多次发生共鸣之后,孩子们已经完全置身于情感世界,和达尔文一样充满了好奇之心。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说教材:

《采蘑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西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20课的内容。这是一篇生动有趣而又引人思考的童话故事。故事讲述了灰兔和白兔一起去采蘑菇。太阳快下山时,白兔的篮子渐渐满了,而灰兔的篮子还是空空的。原来灰兔放弃了那不起眼的小蘑菇,最终便失去了那满满的一篮子蘑菇。

课文语言简洁流畅,并配有精美的插图,巧妙地将深奥的哲理寓于生动、形象地故事中,从而使小学生明白做事应该从小事做起,才会有收获。

说目标:

新课标指出要全面地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根据本单元教材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我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通过各种形式地读理解课文内容。

说教学过程:

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采用了激趣导入、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角色表演等形式。运用多媒体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沟通交往、多向互动,是师生共同参与、沟通合作意义的活动过程。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索、发现、创造,关键在于如何设计好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本节课中我手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上课刚开始,我先用生动的故事唤起学生的兴趣,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

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勾画出来学生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理解的词语。同时引入竞争机制:男女生赛读词语,轮流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出示自学指导,学生依据自学指导分小组合作探究:灰兔是怎么采到蘑菇的,白兔又是怎样采到蘑菇的?灰兔为什么笑了?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不屑”、“看不上眼”、“都不放过”等词语的意思。通过与小组成员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动脑,深入理解课文内涵。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在小组内交流以后,集体汇报讨论结果。教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分角色学生带头饰表演课本剧。以演助读,在表演中理解词语,通过灰兔和白兔的对话,体会它们不同的心理,在表演中理解白兔所说的话,明白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 , 力图 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为了直观、系统地体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20 采蘑菇

灰兔 空 不屑 看不上眼

白兔 满 都不放过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假如》这篇课文。课文可分为两个课时,我现在要进行的是第二课时的说课。

本单元的开篇导语是“如果我有一支神笔,我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点出了本单元的专题是关于爱的,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生活、对世界的爱。《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由于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把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定在着力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即阅读能力)。那就是学生能理解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从而在朗读中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体品读、相互赛读、学生轮读、师生接读、整体悟读等。使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感悟和教师的启发,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第一学段小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重点。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品读中激发同情心、爱心,关爱他人、关爱生活。

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课以“教——扶——放”为主线,以“对话式”阅读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启发探讨等方法为辅,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根据这一基本理念,通过“读读—说说—议议—读读”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是“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乐趣,我创设了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情境导入课文。开课时我拿出那支课前准备好的“神笔”,欣喜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你们瞧这是什么?马良用神笔为穷人画了很多东西,那文中的小作者说,假如她有这支神笔,她会画些什么呢?”相关联的问题质疑以及生动活泼的情境运用,即刻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以及促动了他们学习课文的欲望。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应使他们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对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习拥有一种游戏的感觉和求知的兴奋。

2、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语文课上的读,是最古老也是最现代的教法。在这堂课上,我搭建了诵读感悟的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要求的读,如个体品读、相互赛读、学生轮读、整体悟读,使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感悟文字后的情感。如在第三小节的教学中,我这样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的爱心及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快乐:同学们,当西西拥有一双好腿后会对小作者说些什么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也要做一个有爱心的孩子的情感。难点也由此得到了突破。

3、联系自身、激发情感。

一位外国作家说过:“每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对这句话我深有同感,儿童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他们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着成人遥不可及的奇幻。新课标也强调,语文学科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为重点,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如在学生理解全文并体会到文中小作者对他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无限关爱之后,我提出了一个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最想用它来画什么?”学生各抒己见,他们的创新思维迸发出了火花!一边展开想象,一边将想到的内容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出来。这一设计在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上到这里,差不多接近尾声,这时我说到:“回去之后,你们把想要说的话写下来,还有把想画的东西画出来,下节课带过来给老师和同学们看看。让大家一起来感受你那美好的心愿!”

由于整篇课文采用并列式的结构,因此为了巩固学生记忆,我采用了结构式的板书设计,整洁明了。

总之,整个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感悟生活。

上完本节课我有几点收获:

1、必要的范读、教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创设情境是感情朗读不可或缺的外在条件,理解课文内容是感情朗读的前提条件。

3、精彩的生成来自和谐的课堂。

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有感情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

2、课堂上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写话时间。

3、板书不够完整、美观。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羿射九日》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神话故事,这篇神话故事讲述了羿射掉九个太阳,拯救人类与水深火热的事情,表达了上古时期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射”“值”等12个生字,会写“觉”“值”等9个字,会写“东边、光明”等18个词语。

2、能根据表格提示的内容讲故事。

3、默读课文,做到不指读。能就自己觉得神奇的内容和同学交流。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课文,了解后羿是如何射日的。本课教学难点是了解诗歌太阳带来的灾害,在朗读中体会后羿射日的英雄气概。

学生是二年级低龄儿童,认知水平低,心理可塑性较强。对于学生来说,神话故事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所以,他们还是能理解课文内容的。但是,对于主题,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理解起来还是有一些难度的,因为这些离他们的生活和认知太遥远了。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展示个性指名读。对于《羿射九日》的重点段落和句子,我在指导学生朗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展示个性,指名朗读,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抓重点词句。这篇课文篇幅有点长,如果长篇大论会有点枯燥。我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如,羿历尽艰辛去射日这段文字中,抓住里面的动词,既能让学生理解动作的过程,又能让学生体会羿的艰辛。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在识记生字的时候,我让同小组的同学用“找朋友”这个游戏,这样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同时又能很好地识记生字,一举两得。

抓重点段落、词句法。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根据“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让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感知。然后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深入学习课文,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由“学会”向“会学”过渡。

1、激趣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低年级孩子喜欢听故事,用神话故事导入,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

2、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他们一边读课文,一边回思考。学习了生字后,我要求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强化对生字的记忆。

3、精读课文,体悟文本。这篇文章重点抓住“人们生活的艰辛”、“羿射日的艰难”以及“人类生活的生机勃勃”这些重点段落。

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先让学生紧扣重点词句自主阅读,体会句子中所蕴含的情感,再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表现出来,使学生在自读自悟、交流对话、感情朗读、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内化语言,培养语感。

4、课外实践,拓展延伸。我以课文为依托,把学生由课内学习引导课外的实践,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体现“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羿射九日

起因:十个太阳炙烤着大地,人类的日子很艰难。

羿射九日经过:羿射下了九个太阳,留下了一个。

结果:大地上重新现出了生机勃勃。

本课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很好地体现了文章的脉络,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1、说预期效果

认识“射、熔、箭”等12个生字,会写“觉、值、类”等9个生字。能够讲述这个神话故事,体会上古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羿的艰辛,感受上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了解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感受中国特有的文化。

2、说课后反思

在备课时,我觉得这篇神话故事内容简单,对于学生来说,在内容上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文本中所体现的中心意思,由于孩子们年龄较小,认知较少,还不能完全理解“上古时代人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这一主题。我就针对本课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来理解内容,感悟主题。

令我忧虑的是,孩子们虽然能初步感知文本,但是对于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部分学生还不能完成得很好,在今后的教学实际中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想出好的教学策略,更多的关注后进生,让后进生在课堂上有更大的进步。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大树的孩子》是一篇知识性童话。它浅显易懂,极富童趣,从题目到内容都运用了拟人手法,通过大树的情感线索,揭示了树木靠风,河水和小动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文中那琅琅上口的语言,更让学生读后自然了解到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不仅多,而且有趣,进一步激起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树木种子的传播方式,激发学生观察自然、了解植物、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大树的情感历程,初步了解树木种子的传播方式。

难点是阅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这篇童话故事的阅读内容生动有趣,深受儿童的喜爱,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入其中,亲自去经历,去感受、与它进行平等对话,真正走进童话中,去享受阅读的乐趣,才能达到“犹如身临其境”的境界。

1、创设情境,师生共同走进童话。

童话是以幻想为核心的,这种幻想又是情感的集中体现,因此,阅读童话,首先必须进入作品由幻想构造的世界,并且是充满感情的进入,将自己化为童话中的角色,尽情地体验其中的情感。于是在教学设计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创设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活动体验、延伸想象、课外拓展,为学生进入童话铺平了通道,帮助学生在参与、互动、联想中,真切地感受了齐放故事语言中所蕴涵的真情实感。

2、体验阅读,在童话中发展个性。

每个人平时说话的语气、语速、性情各不相同,导致朗读时的表达也会不同。如“大树、大树,你不要伤心。”性子急的人会读得快一些,性子慢的人则会慢条斯理地说。所以,学生在朗读句子时,不作统一要求,通过教师个性化的语言评价,如:学生读得慢,可以说“你真是一只温和的小鹿”,学生读得快,可以说:“你非常急切地安慰着他。”这样学生不仅亲身体验了童话,更在童话中发展了自己独特的个性。

3、激发想象,填补童话中的空白。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教学中,我活用教材的空白,延伸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并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小鹿会把我的种子带到哪里去?这个问题既引导学生身心投入地参与童话、体验情感,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创造性的想象。

4、拓展延伸,走出童话。

其实,教学《大树的孩子》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观察自然、了解植物、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让学生更喜欢阅读,所以在结尾时,我通过教学媒体,创设了一个了解植物妈妈有办法的情景,向学生传递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的信息,引导学生走出童话,走向课外,去发现,去探索。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以情境感人,通过设疑问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指导学生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走入童话,尽情体验,通过自主朗读、活动体验、角色扮演、想象说话等,形象生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童话,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一)动情描述,创境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才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伊始,我利用课件出示这样一幅情景图,然后通过动情的描述性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大树的伤心。

(这样借助多媒体生动的画面,能很快抓住孩子们的心,唤醒孩子对大树的同情,产生了阅读的兴趣,为学习后文大家都来安慰、帮助大树打下了情感基础。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二)走入童话,尽情体验。

第一部分,角色体验,自主阅读5—8自然段。

1、设疑:大树这么伤心,会有谁来帮助它呢?引导学生第一次自主阅读5—8自然段。根据回答,我依次贴出小鹿、鸟儿、风、河水图片。

2、接着,我又设疑:它们对大树说了些什么呢?又是怎样做的呢?引导学生第二次自主阅读5—8自然段,学生通过读一读,划一划,演一演来完成体验。

其中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以下四个句子:(课件出示)

小鹿:大树大树,你不要伤心。

鸟儿:大树大树,你不要伤心。

风:不要伤心,不要伤心。

河水:不要伤心,不要伤心。

由于这四个句子都运用了重复手法,而低年级孩子的认知能力又有限,他们很难说出重复的作用。因此,我采取指名朗读评价的方式,如“你重复喊了两声大树,可真热情呀!”从而体会重复所表达的情感是非常强烈的。学生通过练读,感受说话人的热情、真诚,从中体验了安慰语言给人带来的人文情怀。

3、紧接着,再次设疑:它们是怎样带走大树的种子?让学生通过角色表演体验带、叼、吹、流,这四个不同的动作,带来的不同感受。重点理解:带、叼。小鹿是带走种子,但到底怎样带?学生并不知道,针对这一点,我作出适当的讲解,告诉学生“带”有可能是小鹿吃果子,果子核通过粪便排出,使大树的种子安家,也有可能是种子粘到小鹿的身上被带向远方。那么鸟儿是怎样叼呢?我则通过与“咬”这个动作比较,让学生体会“叼”用得非常恰当,体会语言文字表达地准确。

4、最后我提出:它们把大树的种子带到哪儿去了?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我适机小结:是啊!会带到遥远的森林、大山、田野,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同时做动作,让学生真的感受到确实很远,远得已无法看到。

(这一部分的教学,我设计了四个问题,围绕这四个问题,层层递进,通过抓重点句子学习重复表达在安慰语言中的作用,通过抓住关键字来体会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不仅多,而且有趣。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创造巨大的想象空间。填补故事的空白,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更使学生在想象中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为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部分内容,即动情描述,体验阅读9—12自然段。我将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以读代讲,借助动情的描述学习第9自然段。设疑:大树做成船后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11自然段。(课件出示:啊,世界是多么大呀!有()的平原,()的山,有()的城市和()的孩子们……)通过这道填空题,引起学生对“广阔、高高、漂亮、快乐”这些修饰词的重视,使他们感觉这些东西是这样的,可以用这样的词来形容,读时,自然而然的强调出这些词来。

第二步,教师巧妙地范读:看到了这么多东西,难怪大树会发出这样的赞叹,“啊,世界是多么大呀!有广阔的平原,高高的山,有漂亮的城市和快乐的孩子们……”这样,学生则是从语言、文本中初步感知世界之大的原因,然后在教师巧妙范读的方式下,学习朗读技巧,读出惊叹。

第三步,则是进行省略号的拓展,让学生说说,它还会看到些什么东西或景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再次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世界确实很大。接着,老师利用课件补充拓展,(课件展示景物)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描述和舒缓的音乐中,让孩子如临其境,仿佛和船儿一起在河中旅行,体会船儿的惊喜。在此基础上进行第3次朗读,达到情感的高潮,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和大树共同惊叹。

惊叹之后,引导学生观看课件(课件出示河流、树林),问:大树,不,用大树做成的船又看到了什么?师生互动对话:我的孩子,你是被谁带来的?引导学生感受此时大树看到河岸边那茂密的树林,原来就是被风、河水、小鹿、鸟儿带到远方它的孩子们,它是多么的幸福与骄傲呀。

(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我主要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入情,借助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入境,在情境中感悟朗读,学生怀着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充分发挥自由的想象,欣欣然走进童话的世界里,尽情体验童话所带来的乐趣。这正是“课既行,趣正浓”。)

(三)、熟读课文,合作表演。

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合作表演课文的内容。在表演过程中相机指导学生,评选出“最佳表演奖”。这样,学生在全身心地投入角色表演中又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四)、课外延伸,拓展迁移,

最后,我利用课件播放《植物妈妈有办法》,引导学生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过程中相互启迪。

(这种由课内到课外进行的延伸,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出示板书。好的板书,如一篇“微型教案”,既能体现教学目的,表现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反映教学方法,凝练教学信息。

因此,我设计的板书力求一目了然,将鲜明的画与精妙的词相融合,既体现了文章的“美”又突出了童话的“趣”。

总之,《大树的孩子》这节课的教学,我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我创设的情境中,兴致勃勃地学,兴致盎然地读,兴高采烈地说,全身心投入地演,这样学生一定会“课结束,趣犹存”。

附:板书设计:

23大树的孩子

叼小鸟图风图吹

大树图茂密的树林

(伤心)(高兴自豪)

带小鹿图小河图流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从现在开始》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材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第五单元教材就是围绕着“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编排的。其中第21课《从现在开始》是一篇富有童趣、情节生动且富有浓郁现代气息的童话故事。故事讲述的是猫头鹰、袋鼠、小猴子接替狮子轮流做“万兽之王”,猫头鹰和袋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招致“民怨沸腾”;而小猴子却十分尊重动物们的个性,它让大家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受到人们的拥戴,最后成为“万兽之王”。故事告诉学生要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学会尊重他人的道理。

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阶段目标中提倡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确实,童话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许多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景物,美好的品质,美好的情境······引导学生读这些故事,就会焕发起对“美”的向往。低年级的孩子,心灵那么纯洁、美好,我们的责任,就是让这美好保持下去,发展起来。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里体会角色的心理,读好课文,读出角色的个性特点,并从中积累语言,我定下了三个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中蕴含的情趣和道理。

2、指导书写生字“直、期”。

3、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要尊重别人,要和别人和谐相处。

学习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中蕴含的情趣和道理。

学习难点: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要尊重别人。

我今天上的是第二课时,针对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激发谈话,复习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一直认为在上课后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成功。导入的巧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亢奋状态,如果只是平平淡淡的进入,就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堂课的进程。原本我就只是很简单“昨天我们学习了第21课《从现在开始》……”然后就出示上节课学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一直感觉这太没情趣了,也没有新意,学生的兴趣一定激发不起来。于是,我就想到把课文内容融入我的谈话,从而使导入时能够童趣一点。

第二步朗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确实,学生年龄小,很难把握角色的性格特点,老师也不可能帮助学生来对人物进行分析,那么,如何使学生投入角色,从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呢?于是在整堂课的预设中我很强调朗读,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男女生对读,等等,并结合老师及时的点评反馈,让学生渐渐入情入境,让他们逐渐的读出猫头鹰的狂妄,袋鼠的无知,小动物的无奈和最后大家为小猴子的热烈欢呼。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学会感悟课文内容,学会在读中体会不同角色的情感,在读中逐渐领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要学会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学会尊重他人。

第三步想象说话。

当我研读完这篇课文后,我发现这篇课文有很多的空白点,例如大家听了猫头鹰的话后都议论纷纷起来,他们会议论些什么呢?一个星期下来,大家都叫苦连天,哪些动物会叫苦连天?他们会怎么叫?“小猴子话音刚落,大家都欢呼起来。”大家会欢呼些什么?这些空白点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说话,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第四步正确指导书写。

崔峦老师曾说过:年级的语文课,每节课都应该让孩子写写字,随着年级的升高,还要写写词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那么在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看看字形,说一说这两个字哪些地方容易写错,在同学的提醒下,学生的警惕性会更强,学生自己也记得该呢感牢一些;然后老师认真板书示范,向学生讲明书写的要求,使学生了解书写规范的重要性;接着再让学生自己描一描写一写;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评价学生认真书写的生字,在这个环节,我没有一定要先拿上来,而是征求了学生的意见,“愿意展示给大家看的请你拿上来”,我想学生都是有自尊心的,如果自己的字被人数落得一文不值,那是何等的尴尬。今天,陆斌伟有几个写得是有点不好,同学们一提出来,我发现他也有点不好意思,于是我的那句“在同学们的提醒下,你一定能写得更棒的。”就是在为他挽回点面子,在批改他的书写时他已经改好了,写得那么认真。这样,学生在练习写字时,就能把字写正确,写端正。

一直以来总觉得要上好一堂语文课真的很难,在课堂上所生成的东西真的很多很多,总有那么多和自己预设的差了好多好多,而自己的水平真的好有限,总不能将生成的东西变得精彩。

1、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首先说到了袋鼠,因为做课件时没有考虑周全,所以只能把他说的晾在一边了,虽然我知道这样做是非常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但是对于出现和自己的预设不相吻合的情况时,我总是那么紧张,所以更谈不上教育机智了。

2、应该说本课的想象说话训练是最大的亮点,但是却成我最失败的一笔,学生的想象真的非常一般,但是在平常的课堂中,学生应该行的。也许是我太高估了这些学生了,也许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于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太了解。但是想想看还是自己想得不够周到,应该在备课时想到学生这个方面的,然后想好对付的法子。因此说自己在引导方面做得得非常不够,如果自己能继续引导下去的话也许还会好一点。那时我一直在想时间要来不及了,赶快赶快吧!说到底还是自己的经验不足造成的,总离不开自己的预设。

3、整堂课中朗读的还是挺多的,可是朗读却还没有真正到位,例如在读猫头鹰那一段时,学生的“神气”还没读到位,此时最需要的应该是老师的范读,但是说实在话,我自己也没有这个自信将它读好,说到底老师还没有放开,所以学生也就放不开了,像大家欢呼起来那里一样,学生也根本没有放开,说到那儿,老师如果先欢呼一下,结果一定大不一样。

4、自己真的很粗心,整个课件中做错了那么多地方,原本是为教学服务的,却变得那么不和谐。

总之,课上下来,真的有很多很多的遗憾,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红领巾”真好》一文是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首清新优美的儿童诗,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语言生动活泼,课文插图形象传神,意境高远。全诗分三节,结构基本相同,每节都采用了自问自答的形式展开叙述。整篇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清新、活泼、动人的画面,唱响了一曲人与自然合谐相处的美与爱的赞歌。

红领巾、小鸟对于学生来说都非常熟悉。课文图文并茂,学生们乐于接受。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朗读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应在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发挥诗歌利于朗读的优势,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多形式读文,体会小鸟的可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感受“小卫士”的快乐自豪,从中受到美与家的启发熏陶,激发积极投身爱鸟护鸟公益活动的热情。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如下目标:

1.知识和能力:

认识“叽、喳、蓬、跃”等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识字规律。借助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在朗读中悟情,在悟情中朗读,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爱鸟护鸟的意识,感受到做“爱鸟护鸟小卫士”的快乐与自豪。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蓬”、“扑棱棱”的正确读音。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1.“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识字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视识字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在阅读理解上,利用课件的动画效果,学生的角色表演,教师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架起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学习语文,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进行审美和探究。

2“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悟情,在悟情中朗读,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并在读的基础上,学生经历感知、思考、探究、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发展思维和语言,加强理解和体验,从而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我遵循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按每段课文的深浅程度,选用如下几种教法方法:

1.谈话激趣法。

2.整体阅读法,这种方法是从教材的整体出发,采用“从整体入手--分解导读--再回归整体”的三段式教法。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这种讲读方法,既体现了小学语文教材(一课一事)的特点,也符合儿童由“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

3.情境教学法。

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

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题“红领巾”指的是谁?

1.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先读准生字的字音,再轻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字音重点:“蓬、棱”都是后鼻音,“喳、巢、崭”是翘舌音。提示:“棱”在“扑棱棱”词中变读为一声。

展示生活识字成果:“牌”字在哪儿见过?(门牌号、刻字牌匾)。

编歌谣识字:几只小鸡叽-叽-叽,一群小鸟喳-喳-喳。

2.指名分节试读课文,读后评议。

3.整体感知:你读懂了些什么?

板书:“快乐的小鸟”

“机灵的小鸟”

“爱鸟‘红领巾’”

4.现在你知道了红领巾是谁了吗?所以,课题中多了一个标点符号,那就是双引号,表示这里的红领巾指的是少先队员。

(三).学习第一小节:可爱的小鸟。

1.师:清晨,太阳慢慢地张开了笑脸,寂静的大森林热闹起来了,你听,谁来了?(几声鸟叫)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小鸟吧!

你看到了什么?或你觉得这些小鸟怎么样?(可爱机灵活跃快乐开心)。

2.清晨,这些可爱又机灵的小鸟在森林中干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打开书126页,自己读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3.它们在林中干什么呢?指名说。

(1).多么快乐,多么活跃啊!自己读读这些词语吧!(出示词语:唱歌,叽叽喳喳蹦蹦跳跳蓬松扑棱棱捕捉害虫)。

(2).谁来带大家读读?

(3).开火车读。

(4).你能用上面的词语来说一句话吗?理解“蓬松”的意思。它的反义词是什么?

4.谁愿意用朗读把可爱的小鸟带给大家?(指名读,随机正音)。

其他的小朋友边听边想,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小鸟?你想怎样去读呢?

叽叽喳喳:唱歌多么快乐啊。(应该读得欢快)。

蹦蹦跳跳:小鸟跳得多么轻巧啊。(应该读得轻快)。

一会儿一会儿多么自在,多么悠闲啊。

多么可爱的小鸟啊!谁再来读一读。

1.指名后师生对读。

2.和你的同桌读一读。

(四).写一写:理跃捉。

“红领巾”真好。

少先队员。

可爱的小鸟。

机灵的小鸟。

爱鸟的“红领巾”红领巾。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小马过河》是第三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文章篇幅长,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我们可以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的语言。

这课是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马驮麦子去磨坊,路上要过一条河,老牛说水很浅,可以过,松鼠说水很深,他的伙伴刚被淹死。小马没了主意,只好跑回去问妈妈,妈妈要他亲自去试一试。小马又回到了河边,自己过了河。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说明遇事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找到答案。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说一段话。依据大纲要求,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按事情发展顺序说出小马第一次来到河边过不了河的经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内容,懂得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去想,从实践中去寻求答案。

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理清,一段话的先后顺序,按顺序复述小马第一次来到河边的情况是本问的重点和难点。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

1)多媒体直观法。我利用笔记本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要求,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3)以读促悟法。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

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学法:自主质疑法、合作解疑法、自读自悟法。

1、图片导入,激趣引趣。

巧妙的开场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本课我用主人公小马的图片来提问,让学生马上进入角色。

揭示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小马过河》。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里我安排了一次听课文录音,“听说读写”最首要的是听,学生学会听是非常重要的。边听边思考:故事里都有谁?讲了一件什么事?听完之后和同桌讨论。在这里安排讨论是因为问题较简单,每个人都可以发表意见。农村的学生较少用到讨论,还不太习惯这种学习方法,所以简单的问题他们比较会发表想法。

在讨论结束后,我安排他们自由读课文,朗读时思考: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小马几次来到河边?小马过去了吗?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初步知道故事情节。

3、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通过初读课文,学生已经了解了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几次来到河边。接着我按课文顺序分段进行教学。第一自然段主要训练用用“什么地方”“住着”“谁”说一句话。第二自然段主要指导学生用高兴的语气来朗读小马的话。三至五自然段对话较多,我注意指导学生以不同的语气去读不同“人物”的话。这个故事中主要“人物”是小马,还有老马,老牛伯伯、松鼠。这些“人物”的语气、语言的感情色彩不同,老马是“妈妈”,说话该用亲切的语气。老牛伯伯是老一辈,朗读时声音要粗,语气稳重。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时讲的话,语气要急切。小马天真、有礼貌,读时要用适当的语气表现出来。指导朗读时,这些都要向学生说清楚。根据事物出现的先后,用课件展示事物,边展示边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这样训练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故事中蕴含的美。第七段主要是小马与老马之间的对话,注意不同角色的不同感觉,。第八段主要训练用”既不像……也不像”说话。在细读课文时,我主要用不同朗读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齐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等。

4、课堂小结,突出主题。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假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23课,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良”等九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识字和写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读悟结合,理解文意。

二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教师应选用孩子们喜爱的方式出现文本,让他们乐于接受。师描述:从前,有个孩子,叫马良。有一天,他得到一枝神笔,他用神笔画了一头大黄牛,帮助农民耕地,画了一架大水车,帮助乡亲们灌溉农田,还用神笔惩罚了那个贪官。“神笔”可谓神来之笔,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贯穿全文始终,因此,上课伊始,我便用《神笔马良》的故事导入新课,这既为口语交际和朗读做准备,又奠定了学生的情感基石。

1、过渡:“有了神笔多好啊,能为乡亲们做那么多的事情,有个小女孩也想像马良一样,有一枝神笔,并把她的美好心愿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假如》。”(出示课题的课件)师顺势而引,将文本自然呈现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2、齐读课题(带着深情的祝愿读)。

1、师配乐朗诵全诗新课标注重培养孩子听的能力,而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经典,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粹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学初始,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将学生带入文本,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反馈。“你听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过渡:“你也想学着老师的样子和着音乐动情地朗诵这首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读好这首诗歌。要想读好这首诗,首先要把它读通顺,读正确,现在就请你翻到108页,开始读吧!”

2.检查生字词。

(1)出示词组“红红的太阳、好吃的谷粒、健康的身体,这三个词语为一组,语调都较高昂。

(2)寒冷的北风、遥远的地方、不幸的朋友,这三个词语为第二组。

(3)先发现,指出这些都是带”的“的词组;指导朗读(引: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把这类词读好的小秘密,就是把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都读重一点,的字读轻一点,这样就好听了)。

3.出示词组”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苦苦等待、饿得哭泣“指导朗读。过渡:”读得真不错,相信你们也能把这些词语读好。“指名读,(缩用动作加以理解,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指导朗读)指导好词语的朗读,将奠定后来课文朗读的基调。

2.师:“多美好的心愿啊,这就是小女孩的第一个愿望,(一边说一边出示第一节),自己试着读一读,请一个小朋友读,(相机出现分隔线)。

3.生读,师相机指导,请生学习老师吸气的方法,并不是很夸张的吸气,而是稍作停顿。

4.过渡:”就这么一个红红的太阳,能给小树带来什么呢?“生交流。

1、有节奏地读。

2、有节奏又有重音地读。

3、带上表情美美地读。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1.过渡:“学会了这一段的朗读,你一定也能读好第二个愿望,拿出笔,边读边学着老师的样儿,在停顿的地方划上斜线,在一些能更好的帮助你朗读的词语下面加上小点。

2.检查:找一个做范本,展示台展示,现在请你根据你做的读书记号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相信其他的小朋友也学会了这种朗读诗歌的方法,生范读3.生练读,课件出示分隔线及重点词语。当学生在第一段学习中,看了老师的方法后,已基本掌握,因此,第二段的教学可以放一手扶一手,让学生将方法迁移,去自读自悟。

1.出示第三段,请生读。

2.其他小朋友都是小评委,听完后帮他点评,读完第一句,请生评价: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或哪些地方还能怎样读的更好,评完后接着读第二句,读完后,再评。在这一段的教学中,教师已放手,而采取合作探究这一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学生不仅有所发现,而且,合作精神、协作能力都有所提高。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孩子有事可做,才不会让他出现走神的机会,在听的过程中让每个孩子都担任评委的角色,既调动了他的学习积极性,也是对他的检测,检测他对上面所学的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

师:”故事还没完呢,那么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还想干些什么呢?“练习说话。

2.师巡视,找出说的较好的几位,请上讲台,把他们说的连成一首新的《假如》。将朗读与写话相结合,让感悟的情感及时留于笔端,在美妙的音乐中,学生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自然流淌,此时,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的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因此,在本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就此一节适时点拨引导,而后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小组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总之,整个设计,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以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让学生学有所得,在轻松、愉快中体会情感,发展语言。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1、会认本课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瀑布声音、样子的句子。

3、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壮美。

认写生字,在读中感悟瀑布壮观的景色。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抓特点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难点。

按一定的顺序展开想象,感受感受瀑布的壮美。

1、教师:生字卡片和教学挂图或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瀑布的资料,有条件的准备在瀑布前的留影。

一)、创设情景,质疑,引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瀑布吗?它是什么样子的?

2、老师也收集到了瀑布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播放音像资料。)。

3、请学生谈感受。

4、师:刚才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位于贵州省的,我国的瀑布——黄果树瀑布。(板书课文题目)。

5、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壮美。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出示自学提示一:小组内赶快读一读这篇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标出自然段,并圈出生字娃娃,多读几遍。小组内说识记方法。

2、小组内学习。

3、反馈评价。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这些生字娃娃就是今天大家要认识的新朋友,请你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小声地拼读几遍,注意把生字娃娃叫准。

2)、你认为哪些生字娃娃容易读错,给大家提个醒,再教教大家。

教师注意指导读准翘舌音“驶”、“湿”、“衫”、“扇”等字。

(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用生字卡片采用抢读、轮流读等方式认字,并交流识字方法。)。

检验识字效果。(玩跷跷板的游戏:跷跷板的两头各有8个生字,分两组对读或男女生对读。)。

5、教师:怎样才能记住生字娃娃的样子呢?谁愿意把自己好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呢?

6、反馈识记方法。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出示自学提示二:

2、反馈评价。

指生回答,师生评议。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读一读要求会写的生字。

2、要写好这些字,应该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

3、教师重点指导“迎”、“挺”、“旅”3个字的书写。

4、学生描红,书写,相互评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