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法论文(优秀17篇)

时间:2023-11-29 14:36:32 作者:LZ文人

范文范本是对优秀作品的总结和归纳,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领域的写作标准和要求,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示。小编特意为大家挑选了一些备受好评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万事都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课堂教学也是这样。在一堂课的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是很重要的。因此,一个有效的、新颖的、精致的导入,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初萌的好奇心,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之中,还能在他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同时,良好的新课导入更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师的教学风格。

数学新课导入是教学首要的一环。数学新课导入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数学新课导入必须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任务,具体的教学内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灵活多变地加以运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一堂课的开始便被牢牢地吸引住了。下面,结合一些教学的实际,深入介绍十点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和策略。

一、关注情感态度,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下开始学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只有激发起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陶行知先生说:“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自己真诚的情感与学生交往,教师最重要的两个品质是‘亲切和热心’,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少地感受到威胁,因为在自由、轻松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安全的开课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开始数学学习。

【课堂案例】在教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这堂课时,教师以亲近的谈话交流的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生:(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可以。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

生:是的。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生1:很大。

生2:非常宽松。

生3:很温暖、很舒服。

生4:很温馨,感觉自己长大了。„„。

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师:你们笑什么?

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生2: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涨破。„„。

师:你的衣服,你爸爸穿不上,为什么呢?像这样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大家会理解的更清楚。

【小结】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案例中的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他们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俯下身子看学生”,把自己作为学生中间的一员,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愿意吗?”、“可以吗?”随和的话语、亲切的交谈,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极大尊重,伴随“穿不穿爸爸的衣服”这一学生都体验过的、极具亲情味的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情绪体验无疑是愉快的,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是高涨的,学生的思维已不仅仅局限于数学学科领域,而是向着更广阔的领域延伸。

二、合理有效地创设导入情境,能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投入学习。

教学情境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情境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顺利开展新授课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境导入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情感共鸣,带着疑问与欲望走进课堂内容的学习,并在情境创设中对所学内容在认知上形成知识建构,方法上主要采取谈话的方式,教师通过问答、谈话等,带领同学走进预设的情境,并通过师生交流进一步感悟情境,深层感知学习内容。

因此,在课的一开始创设一个适当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情感反应,可以让学生更为积极、主动、自主地投入到一堂课的学习中来。

【课堂案例1】在教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形象、直观、生动的情景抓住孩子们的心。

(教师出示三个角度不同的滑梯,如下图)。

师:想滑哪个?

生:第三个,因为刺激。

师:哈哈,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生:第一个矮一些,最后一个最高。师:还有不同吗?生:角有不同。

师:对,这些角有大有小。

师:滑梯的角度到底多大才合适呢?这就需要我们量出角的大小。

【小结】我们的教学都极力提倡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的、宽松的,适合于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教学情境,数学教学情境的形式是多样的,最好要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只有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最感兴趣。创设情境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而有所区别,同时要注意情境创设的思考性。因为创设情境不在于气氛营造是否热烈,而在于它是否刺激或引起学生的主体性反应,并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状态。

三、充分利用故事的魅力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爱听故事一直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说有故事可听,再顽皮的孩子也会放下一切,瞪大他的眼珠子,摆出一副也许从来不曾有过的聚精会神的样子,等着你讲故事给他听呢。故事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它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更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几分之几》这堂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故事来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知识作深一度的思考。

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时引入新课,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盎然,事半功倍。

【小结】以简短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也是一个精彩的课堂开头。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课堂上把数学知识“蕴藏”于在有趣的故事中,能很快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整堂课,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充满生机,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教师也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巧设悬念进行导入,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课的一开始,教师就合理巧妙地设置悬念,便可以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探究愿望,从而把学生带入更广阔的数学天地。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这堂课时,教师可以用一个疑问来促使学生们思考,做到在玩中学,学中完。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休的图片)。

生:想!

师:天皇嫉妒一休的聪明与勇气,处处为难一休。有一天,天皇把一休关进了死牢。按照法律规定,死囚在临刑前还有最后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是大法官拿来一个盒子,里面装着“生”和“死”两张纸条,一休摸到“生”则可以生还,摸到“死”便会被天皇处死。

师:你们认为一休摸纸团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谁能用“可能”说一句话预测一下结果呢?

生:他有可能摸到写有“死”的纸团。生:一休可能摸到写有“生”的纸条。(师板书:可能)。

生:一休一定会摸到写有“死”的纸团。(师板书:一定)生:一休不可能摸到写有“生”的纸团。(师板书:不可能)师:一休难道就真的没有救了吗?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一定发生、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可能性,相信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一定能救出聪明的一休。(师板书:可能性)。

【小结】教学时以悬念作为引发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不但会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浓厚兴趣。“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问题需要用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揭开谜底中来。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五、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导入,使学习内容变得更为真实、生动、有趣。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指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中的体验。”所以说以现实生活为原形的课堂教学,正是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相联系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要把抽象的数学变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所不在。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学好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因此,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将数学教学的内容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纳入课堂。

【课堂案例1】在教四年级下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堂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小数并了解小数的意义。

(教师把准备的一些人民币放在讲台上,用投影仪出示一组商品的图案及价格,要求学生按商品的价格付钱)。

书包15元直尺0.2元钢笔4元铅笔0.8元。

生:我付一个两角的。生:我付两个一角的。师:如果买一支铅笔呢?

生:我付一个五角的,三个一角的。

生:我付一个五角的,一个两角的,还有一个一角的。师:谁还有不同的付钱方式?生:我可以付四个二角的。

生:我付的是八个一角的,还有两个二角的。生:我也可以付四个一角的,还有两个二角的。

师:投影仪左边的两个钱数大家非常熟悉,都是整数。右边两个钱数看来也不陌生,都是小数,分别读作零点二和零点八,并会用付钱的方式表示这两个小数,知道了0.2元表示2角,0.8元表示8角。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认识小数。

【小结】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我们应该将数学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六、利用旧知识做铺垫进行导入,过渡到新知,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奥苏伯尔称之为“组织先行者”。

【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这堂课时,因为在前面的知识中学生们已学过整数的除法,这时教师可以运用新旧知识对比的方式让同学们更容易区分并掌握新知识。

(学生们很快分完,并纷纷回答)师:好的!大家完成得非常好!(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梨)。

师:现在一共有七个梨,请大家再把这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

(学生们观察了以后,纷纷说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

(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

【小结】这种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入,不仅可以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唤醒学生的内驱动力,也为学生在新的知识的学习中调动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和发展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必然影响到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要掌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又不新,难又不十分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利用亲手实践导入新课,激起学生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可吸引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多动”,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操作学具来导入新课。

【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这堂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进行实践操作。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1厘米有多长?再数一数1厘米中间平均分成几个小格?

生:10个。

师:拿出一把直尺,指出10厘米的长度。(学生纷纷比划)。

师:好,再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这个圈尺1米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分米?

生:边比划边回答1米等于10分米。

【小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把握得更牢。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对所要学习的概念可以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进入新知识学习,有更便利的捷径。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听得到的事实,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八、创设游戏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置身于游戏之中,思维会更活跃,能增添学生学习知识的乐趣。

游戏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游戏导入就是指通过引导学生做游戏而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促使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学习兴趣与数学自然而然地得到增长。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采用直观、引人入胜的游戏使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也使学生初步感知“循环”“无限”等概念。

师:(老师演示)这个节奏能拍出来吗?(学生一起拍掌,中断后提问)。

师:你们拍的节奏为什么这么整齐?

生:要拍很多很多次。生:要拍无数次。

师:像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生:是无限的。

师:你们刚才拍的次数呢?生:是有限的。

【课堂案例2】在教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这堂课时,教师可以用游戏这样进行导入:

生:好。师:(征求大家的意见后)好,那现在就选这六位同学作代表,先分成甲乙两个队。每人拍5秒钟,请同学们当小裁判,老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

师:比赛开始!

(两个队的同学都开始拍球,学生们纷纷鼓掌,喊加油)。

师:乙队分别拍了8个、13个、14个,甲队分别拍了11个、14个、16个。现在请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口算或用计算器计算每队的结果。

师:(热情洋溢地)通过比总数,甲队拍了47个,乙队拍了35个,甲队胜了。我对获胜方表示祝贺。

(这时老师要求加入乙队,现场怕球5秒钟,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现在老师又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欢呼,甲队则没有反应)。

师:你们真的没有什么想法?

(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重,学生提出“平均数”)。

【小结】合理地运用游戏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课堂教学的成功铺下基石。但是,有的老师利用游戏进行导入时,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现象,如:游戏内容设计太过呆板、不丰富且不新颖;游戏展开不够生动活泼;游戏结构不合理等。因此,教师应多思考游戏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技巧性,使之更好地为数学课堂的教学服务。

九、运用归谬的方式进行导入,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把错误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正误比较,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从中意会或感悟到正确的方法。

归谬,是首先呈现错误的内容或假设错误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对这一内容或观点加以引申、推论,从而得出及其荒谬可笑的结论。这种导入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归谬导入。

允许学生放错,给学生一个重新认识、思考的过程,在我们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学时不妨针对学生较难理解、易忘记的知识点设几个“陷阱”,引诱学生犯错,从而引发学生对问题主动、积极地思考,进而留下难忘的印象。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堂课时,教师可以归谬导入的形式让学生们走出认知的误区。

师:(拿一个长方形框架)大家认识这个吗?生:这是制作风筝的一个普通的框架。生:长方形框架。

师:如果这个长方形长10厘米,宽8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答略)。

师:你能在不破坏这个框架的基础上改变它的形状吗?生:拉长方形的对角。

生:捏住这个长方形的一组对角,向外拉,它就变了。师:变成什么图形?生:平行四边形。

师:这时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猜出它的面积吗?生:它的面积不变,还是80平方厘米。生:它的面积比80平方厘米小了。生:比80平方厘米大了。

师:哪位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呢?相信你们学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就会茅塞顿开了。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课堂案例3】在教六年级下册《量的计量复习》这堂课时,可以故意用错计量单位,导致错误,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错用计量单位引起的严重后果,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今天是2007年4月30日,星期三。

生:哈哈大笑。这位同学的日记里计量单位用错了。

师:太棒了,可见学会正确使用计量单位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大帮助的。

【小结】《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是课程目标实施的对象,而且是我们教学的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共同创作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而动态生成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它要求从学生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因此,只有合理利用学生资源,才能有效地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十、运用巧妙的猜想导入新课主题,促进学生学会独立猜想、思考的能力。

猜想导入就是让学生根据已知事实和数学知识对未知的内容作出推断的一种导入方法。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研究的问题往往是他们一知半解或是陌生的。导入时,教师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或猜想的理由,逐步展现实质。

【课堂案例1】在教六年级上册《确定位置》这堂课时,教师可以运用熟悉的情境让学生们进行猜想从而导入新课。

生:我坐在靠窗那一排的正数第3个。生:我坐在第4排的倒数第1个。

师:你这个“第4排”是从哪里开始数的?生:从门口开始数。生:我在第2组。

师:第2组的同学有很多,如果只说第2组,家长能知道你坐在哪儿吗?

生:我是第2组第3个。

(自由发言)。

生:每位同学在班里都有自己的好朋友,现在你只说出你好朋友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学生用“第几组第几个”来确定好朋友的位置)。

【小结】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更多发现问题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且运用猜想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体会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探索论文

新课程实施给我国的基础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也给学生、老师、学校带来了喜人的变化。但伴随着这些变化,课改也给课堂教学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笔者从教十余年,课余经常思考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应该怎样设计和执行,才能达到教师教起来有劲头,学生学起来有信心和兴趣,最终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理解。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

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以此进行教学――即“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一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二、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不能把现有的书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填鸭式地接受。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对书本要进行二度消化。二度消化的定义是:结合教学的要求和条件,结合学生的特点,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对自己已教过的讲授内容,作进一步创造性的理解、加工、发掘,为更好地达到讲授目的而做准备。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

1.翻译法。

翻译法主要用于方程、不等式等代数方面的学习。学数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即把文字性的东西“翻译”成数或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最困难的一点也正在于此,总感觉摸不着头续。如果学会了“翻译”,可以说已经掌握了学数学的基本方法。

2.记口诀法。

记口决法可用于分解因式、公式等较枯燥知识的学习。把那些枯燥难记的数学方法变成琅琅上口的顺口溜、口诀,不仅有趣,而且因为顺口,学生从情感上也不会排斥,而变得愿意接受。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方法。

找公因式口决“三步曲”:一步系数,二步字母,三步指数。

一步系数:找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二步字母:找各项都含有的字母。

三步指数:找相同字母的最低指数。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按照我教授的三步曲口决法,都能够又快又准地找对公因式。(数学教学论文)在学习分解因式时,因为题目变化多样,方法多种,学生感觉无规律可循,所以学习分解因式一直是个难点。如果我们能给学生一种可操作的'方法,那么势必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

分解因式口诀歌。

分解因式并不难,遇题首先仔细看;

各项若有公因式,把它提出莫迟缓;

然后再把公式套,两项就选平方差,三项完全平方式;

遇到二次三项式,十字相乘试试看;

最后结果细检查,分解到底把好关!

学生觉得非常有意思,读上几遍口决歌,自然而然地记住方法,通过课堂反馈显示出学生对分解因式的掌握情况收效良好。

3.三步阅读法。

三步阅读法适用于文字量较多的题目分析。数学能力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读懂题意,进而适当选择数学模型进行求解是非常重要的。考察学生数学能力的题目一般文字量较多,就读懂题意这一点来说,学生感觉非常困难,更不用说如何求解了。那么三步阅读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分析,找出量与量的关系。

数学问题中量与量之间一定存在着关系,而学生欠缺的就是找出这种关系的能力,一是受到知识基础的制约,二是受到阅读能力的制约,而“三步阅读法”可以有效的帮学生克服困难,行之有效的找出量之间的关系。

4.破案法。

破案法适用于几何题目的分析。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他的观察、分析能力是密不可分的。逻辑推理是在把握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的基础上展开的,所以,培养从多角度观察、认识事物的习惯,能全面地分析事物的内部与外部之间、某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对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中学生,除了要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教学逐步提高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外,还要在平日的生活中做一个勤于观察、善于分析的人。

三、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教学实践与应用,并实现巩固和升华的过程。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必须经过一定量的训练,也就是学生的数学实践过程,这一点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教师必须注重训练题的质而不是一味地注重量。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做到精选例题、习题,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实用性的认识。一句话,要让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相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学数学,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小学数学课堂小结方法的解决策略论文

作为课堂有机组成的一部分,“课堂小结”这个教学环节的地位显得越加尴尬,它往往缺乏变化:时间固定、句式固定、形式固定,让教师麻木,让学生反感。“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改造“程序化”的课堂小结,让其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是提升课堂效率的途径之一。

临近下课,许多老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总是显得匆匆忙忙,一般只有2~3分钟时间。这种课堂小结很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只会看着板书,机械地复述一遍。或者有时候由教师自己再强调一遍,收效甚微。

“缠缠绵绵”的课堂小结,是允许时空的拓展和延伸的。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一课时,在教学完第一课时之后,我在课堂小结阶段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设计一份圆规的使用说明书。”显然这样小结方式,学生是不可能在寥寥几分钟内完成的,他们首先需要了解说明书的一般格式,对说明书的项目进行简单的分类,如“圆规的构造”“圆规的功能”“圆规的用法”等,然后才开始积极地回忆课堂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尽管这样的小结完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们却投入了极大的参与热情,在课余时间自发地组成合作小组,交给了老师一份份满意的答卷,他们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堂小结方式的僵化,让一些“久经考验”的高年级学生变得轻车熟路,他们大多数会将板书读一遍,陪着教师顺畅地走完这一过场,而其他的.学生则沦为“看客”。提升课堂小结的难度,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梳理、构建过程,让学生自己选择总结方式、自己确定总结顺序。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教师将各个知识点随着教学进程的展开而故意打乱板书的排列顺序,最终形成的板书结构显得非常凌乱。面对“乱七八糟”的板书,指名小结的学生在复述时吞吞吐吐。此时其他同学自发地进行补充、纠正和完善,教师用期待的眼神鼓励学生集体参与,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串联,梳理知识之间的前后顺序和彼此联系,最终形成完整、清晰的小结。

课堂小结并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某一个固定环节,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灵活地扩大小结的范围,在适当的契机适时地进行小结,让学生及时反思,从而促进后继教学环节的展开,也使得反思归纳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课堂小结也并不仅仅在课堂上进行,还可以大胆地拓宽课堂小结的时空,让课堂小结延伸到课外乃至校外,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方法,进行各种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小结活动。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元、角、分的认识》一课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家中常见生活用具的价格,用虚拟物品的形式开了几家百货商店,要求学生任意购买两件商品,算出自己应付的钱数及找回的钱数。由于活动耗时较多,笔者分次开展活动。学生在这种“买”与“卖”的趣味性活动中,兴味盎然地开展小结,巩固了简单的人民币计算的方法,这样的小结方式比那种“指名口述”效果要好得多。

改变传统的课堂小结,必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要转变以往那种或单纯围绕“知识点”进行小结——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自己发挥得怎么样;或让学生为自己找榜样——你觉得这节课哪位小伙伴表现得特别棒等。让学生从课堂小结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和再创造的喜悦,变被动的复述为主动的构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小结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时,教师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生日,然后小组之间说说自己出生的那一年或那一月包含着本节课中的哪些知识,让学生在与自己密切联系的数据中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小结的氛围。针对学生出生日期中“年份”差不多的情况,教师出示了自己的生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对“平年、闰年”以及“大小月”等知识进行再次巩固。尽管没有要求学生在小结过程中说出那些抽象的定义,但是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完成了知识的实际运用,收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成功的课堂小结,是保证整节课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知识模块、完善认知结构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从中还得到了数学技能的优化和数学思想的提炼。因此,认真打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让学生善于小结、乐于小结,让课堂小结为一节精彩的数学课堂锦上添花!

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

泸县福集镇金银学校万明树邮政编码:646106“在记忆实践中,存在列在表中最前面的几个字比中间的字易于记住的倾向。”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研究: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人们对于事物的整个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为中心形成的。所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理想的导入是老师经验、学识、智慧、创造的结晶。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种,但要因教学内容而异,因人而别,然而,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的情绪。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运用新颖恰当的导入方法,就能做到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又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精彩。下面,就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令人终生难忘。新课伊始,教师如果把数学知识编成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通过自己语言的铺陈渲染、生动描绘,让学生随着幽默轻松或寓意深刻的故事情节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并能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取得水到渠成的教学功效。

4、6/。

8、/12),话音刚落,三只小猴子瞪大眼睛望妈妈,好像在说:妈妈今天怎么啦?3/。

4、6/。

8、9/12,一个个各不相同,以前妈妈可从不偏心呀?猴妈妈看透了小孩子们的心思,神秘地笑了笑说:“孩子们,妈妈的分配公平吗?为什么呢?你们好好想想吧?”这时,老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三个圆纸片,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2份,然后取其中的3份、6份、9份(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要对应好)进行比较,最佳的教学情境创设成功,该是讲授新课的时候了。

二、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悬念,使心理是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教师要善于在静态的教材知识信息中设置矛盾,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状态。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个内容时,我先写出411这个数让学生计算一下,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通过计算知道它能被3整除。然后,让学生随便出一个多位数,我则迅速判断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感到十分诧异,同时又有些怀疑。“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做的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吧。”我借机导入了新课。此时,学生的思维已被教师巧妙的设疑引向高潮,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三、利用旧知,导入新课。

在上《小数的性质》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在黑板上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你有办法使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顿时同学们就议论了起来,有的说:可以在这三个数的后面分别加上单位米、分米、厘米,那么1米=10分米=100厘米;有的说:也可以分别加上元、角、分等单位;有的则说:还可以在10、100中添上小数点使它们相等,也就是1=1.0=1.00。接着我就提出问题:它们会相等吗,那就让我们一同来验证吧。顺势也就引入了新课。简单的三个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使数学课堂唤发生命力。学生学得高兴,教师也教得愉快。

四、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采用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知道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运用我们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小明家客厅与卧室要装修装地板砖,客厅是40m2,卧室一共是30m2,一共用了1400元,问装修客厅与卧室各用了多少钱。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按比例分配,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和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提问方法探析论文

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河南永城476600。

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品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观点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了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我们不再提倡“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更加关注每个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既教给了学生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是每个教师都关心的问题。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所有的老师普遍采用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对于如何预设有效的问题我自己有如下体会:

一、提高师生交流的顺畅性。

真诚的情感投入是前提,教师对于学生要充满爱心,要把学生看作一个独立的并且有自己思想的'个体,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情感上、身体上和学生平等,只有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够有课堂上有效地沟通和有意义的交流。另外,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生动、凝练。在课堂上,有声语言是口语和书面语言,无声语言是肢体语言,它们互相补充,互相融合,只有教学语言的准确、生动、凝练,才能够保障师生之间的交流更顺畅,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反之,模糊、生硬、拖沓的教学语言是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的最大阻力,没有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也就不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准确、生动、凝练的教学语言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课堂提问要重质量而不是重数量。

实施素质教育之后,教师接受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注重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教师就把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了衡量一堂课学生是否真正参与教学的一个标准。然而,在课堂上由于问题太多,学生穷于应付,看似师生互动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实际上由于问题不鲜明突出,学生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更加不可能在课堂上理解整个知识产生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在面对课堂教学时会失去学习的耐心,更加不可能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变成恶性循环。所以在课堂提问中要重质量而不是重数量。

三、课堂交流要重学生反馈。

有些老师上课之前也是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但当学生在回答时,却经常把学生晾在一边。有时学生刚刚回答,老师就接住学生的回答,一讲到底。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性。数学教学过程应当将学生主体摆在突出的位置。教师对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且不说破,留下“更美的风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欣赏,使其在探索、思考问题的体验中提升思维和激发兴趣。例如在双曲线概念的教学中,当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提出问题:动点的轨迹是双曲线,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从而能更加深刻理解和记住椭圆和双曲线的概念。

四、课堂提问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

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有经验的老师提问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提出的问题恰当、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必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

五、课堂提问要注意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在课堂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合适的设计,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的问题情境。如果教师选择合适的角度,往往很容易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到问题情景,结合现实构建合适的数学模型,从而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学生会很容易理解整个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之只会让学生一头雾水。如我在讲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创设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中,让同学们观察教室内上房梁的任何一条线和地面上的任何一条线的位置关系,因为学生都身在其中,所以他们每个人都会去看、去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到底谁的答案正确,这时再进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兴趣增强了,那么这堂课的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假如直接让学生凭空想象,学生就会感觉很困难。

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的课堂导入论文

在教学的过程中, 课堂导入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课堂导入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是一堂课能不能成功的一个重要的条件。人们都说,凡事都是开头难,都是开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但是一旦开好了头,就会很容易成功,在教学中,“课堂导入”就是那个开头,所以,教师一定要多花心思,把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做好,只要把“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做好,这堂课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课堂就成功了一半。

因为课堂导入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课堂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这一堂课的学习效果如何。那么,怎样才算是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呢? 成功的课堂导入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用简单的内容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接下来的内容产生期待,还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从而使接下来的教学进入到最佳的境界。

那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课堂导入呢? 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其实,课堂导入也算是一种艺术,也算是一种创新,小学数学教师在做课堂导入时,首先要备好课,不能盲目地去准备,要确保设计的这个导入可以优化知识结构, 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小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产生兴趣,能够有效地启发小学生的思维,能够很好地调动数学课堂的氛围, 能够消除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畏惧心理等等,否则的话,这个课堂导入没有任何作用,就是多此一举了。

(一)运用与小学生产生共鸣的方式来进行导入

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 可以选择一道与本节课有关的简单的题, 然后与小学生一起分析。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然后按照小学生的思维来思考, 这样就很容易与小学生产生共鸣。只要产生共鸣,数学教师再循序渐进, 就把小学生真正地带入到数学的课堂中去了。

(二)运用诗歌导入法来进行课堂导入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简单, 太复杂的知识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一节课的`最开始,数学教师就去讲重点难点的话,那小学生就会听得云里雾里, 渐渐地就会对数学失去兴趣。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把难点都简单化,打个比方说,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把数学教材上的公式都编成一个一个短小、押韵、朗朗上口的小儿歌, 然后利用这些小儿歌来进行课堂导入。这样就很容易让小学生眼前一亮,发现数学还可以这样学。这样的课堂导入,就激发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提高了小学生的积极性。

(三)运用随机导入法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我们会发现,小学生每天的学习状态都是不相同的,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就要仔细观察小学生的状态, 然后学会随机应变,快速地找到适合小学生现在这种状态的课堂导入方法。就算在备课时都准备好了课堂导入,在发现与小学生状态不符的时候,也要及时更正,否则就达不到任何的效果,做了也等于没做。

(四)运用趣味导入法进行课堂导入

趣味导入法就是给小学生营造一个快乐的、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小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没有太多的顾虑, 也没有太大的压力,非常轻松愉悦积极的学习状态。这样的趣味导入法可以让小学生意识到数学这一学科并非想象中那么枯燥, 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严肃,只有学生放松了心理,消除了畏惧的心理,才能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才能真正地投入到数学课堂中去。

(五)运用复习导入法来进行课堂导入

所谓的“复习导入法”,就是指数学教师在讲解新的课程时,先复习一下上节课所讲的内容, 利用复习上节课的旧知识来引出新的知识。因为在一节课的开始,老师都要讲一些简单的、容易理解的知识,利用这些简单的知识再去引出重点难点,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才有助于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才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都认为“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就忽略了这一环节,甚至直接省去了这一环节。有的数学教师是进行课堂导入了,但因为没有从心理上把课堂导入重视起来,做的导入也不是成功的,很多都偏离了课堂内容,没有针对性。所以,数学教师在做课堂导入时,一定要具有针对性,所做的课堂导入内容上还有形式上都不能脱离这一堂课的内容。除却以上,小学数学教师要保证课堂导入的丰富化、多样化。长期使用一种方法进行课堂导入,每节课都用这一种方法进行导入, 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一种导入的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每一节课,小学数学教师要保证课堂导入的新颖,要根据课堂的性质来选择导入的方法。数学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 要不断创新, 不断挖掘出新的导入方法来吸引小学生。最主要的是,小学数学教师要把“课堂导入”这一环节重视起来,可以通过与别的教师多交流的方式, 也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充分了解“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以上内容,是我对于“如何有效进行小学数学的课堂导入”这一问题的看法和总结,“课堂导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重视这一环节,努力去探索、去学习、去创新,才能获得成功的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论文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深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一切都以高考成绩提高为中心,高中语文教师通常为了赶超教学进度,而采取满堂灌的语文教学模式,忽视了高中生的参与性。这种过于重视高中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高中生各项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符合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充分解决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这一问题,充分将高中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更加注重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引导来提高高中生的各项能力,实现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明确高中生的主体位置。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占有着主导的位置,以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为重点,高中语文教师掌控着整个语文教学课堂,高中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位置,被动地吸收语文知识,被动地思考问题与回答问题。显然,这样过于重视教授而忽略高中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存在着较大的不足。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有效地弥补了传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这一不足,高中生由被动的位置转变为主动的位置,高中语文教师不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而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充分明确了高中生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位置。若想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引导高中生各项能力的提升,高中语文教师就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一改以往具有一定威望的教师形象,与高中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与高中生之间的距离,并加强与高中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以此进一步的明确高中生的主体位置,并结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个性化需求对高中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实现高中生个性能力的提升,进而促进高中生全面的发展。

二、创设教学情境,合理提出问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合理地提出问题,为高中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有效的激发高中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高中生能够运用自身掌握的高中语文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语文教学情景的创设,有利于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调动高中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有效的引导高中生进行自主的探究,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设置问题时,应该注重问题的准确性、探索性以及启发性,只有这样的问题设置才能够有效地引导高中生自主的思考与探究。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荆轲刺秦王》时,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讲解,创设教学情景,并提出问题:荆轲为何要刺秦王?高中生受问题的驱使自主的对课文进行阅读,随后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高中生在学习小组内展开探讨,以此获得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高中语文教师的有效引导,不仅激发了高中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还提高了高中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通过多媒体教学,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教学方法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并积极地运用到自身的教学中来,经大量的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显著。多媒体教学设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有利于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弥补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同时还有利于有效地引导高中生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高中语文知识。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讲《窦娥冤》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故事动画,以此充分地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激发高中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引导高中生对这一课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与掌握。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有效地将较为枯燥乏味、内容单一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并直观地将教学内容呈现在高中生的面前。在这一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高中生运用自身所掌握的高中语文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四、加强教师与高中生之间的互动。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有效地引导高中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并加强与高中生之间的互动,强化高中生的协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体现出高中生的主体位置,有效地引导高中生主动地去获取高中语文知识,自主地展开探索。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给高中生充分发表自身见解的`权利,并与高中生展开交流与互动,对高中生独特的见解进行积极的肯定,不轻易的否认任何一名高中生的见解,深入挖掘每一名高中生身上所具有的优势,并有效的引导高中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这样不仅有利于高中生个性化的发展,还有利于高中生独立的思考,同时还有利于高中生建立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高中语文教师与高中生之间的互动,能够更好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有效引导。

五、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有助于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中,由于部分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观念较为陈旧、落后,通常采用填鸭式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这部分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重心为提高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课堂教学氛围异常的呆板与紧张。并且由于缺乏高中教师与高中生之间的互动,使得高中语文教师的形象在高中生的心里具有了一定的威望性,部分语文学习较差和较为内向的高中生通往对高中语文教师望而生畏,更加不敢与高中语文教师进行交流与互动,使得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更加呆板和紧张,这对高中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有效引导的实施十分不利。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添加一些具有一定幽默感的话语,增加高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以此更好的对高中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讲《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可以组织高中生进行情景剧表演,高中生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对历史任务的性格特点、具体故事情节等进行充分的了解,通过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独特见解,通过表演的形式充分展现出人物的个性。在这一过程中,高中生在轻松愉悦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中,通过高中语文教师的有效引导,对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加深了理解与掌握。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高中生实施有效的引导,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的转变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突破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积极与高中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加强与高中生的交流与互动,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注重高中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从而提高高中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高中生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霞.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马璐,贾洋洋,苟江凤,张诗林,卢娥.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9):75.

[3]郎慧娣.高中语文动态生成课堂中教师的引导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

[4]尹萍.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求异思维引导教学[d].贵州师范大学,.

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方法

张永飞。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如何让一节新课从一开始就激起学生的兴趣,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一门艺术。

一、导入原则。

教师善“导”,学生方能“入”。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应当遵循客观规律。我们在设计新课导入时,也要遵循一些原则:导入要有音乐性,符合音乐学科特点;导入应贴近教材,为教学目标服务;导入环节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合学生的认知领域,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导入方式要流畅自然,避免生搬硬套;导入设计需要有创意,力求新颖别致;导入环节不能占用太多时间,避免头重脚轻、本末倒置,一般将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较为合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应该依据教学规律和原则去自由创新自己的教法。教师可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所教课文的前提下,自由创新出一些好的导入方式。

小学生特别爱听故事,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导入,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在学唱《歌唱二小放牛郎》《只怕不抵抗》《卖报歌》等歌曲时,我就把这些歌曲的背景故事,配上一些相关的视频辅助教学,孩子们的思绪被拉到那个硝烟弥漫、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在这种氛围中,孩子们的情绪十分激动,迫不及待地想学唱这些歌曲,既深化了思想教育,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猜谜语是少年儿童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应当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喜好,根据歌曲内容或题目设计有趣的谜语作为课堂导入。如在教唱《小燕子》一课时,我问同学们:身穿黑缎袍,尾巴像剪刀,冬天向南去,春天回来早,猜一猜它是谁?谁能上台表演一下它的样子?学生顿时就来劲了,课堂气氛随即活跃起来,同时还进行生动形象的表演,教学效果非常的好。

新的知识都和旧知识往往会有很多内在的联系,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新课导入法。如:在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的新课导入环节,我引导学生将他们学过不久的歌曲《我们的田野》进行了复习,同时配上了田野里美丽景色的视频,快结束时,屏幕中出现了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手拿短笛的画面,从而很自然地过渡到了新课内容《牧童短笛》上来了。

小学生喜欢上台表演,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在舞蹈、声乐、器乐方面有专长的学生。老师根据新课内容的需要,在学新课前让学生上台进行即兴表演,这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振奋学习精神,更能够对所学新课加深印象。如在教《大河之舞》一课时,我邀请了几名参加过踢踏舞《课间十分钟》表演的同学表演踢踏舞,同学们一下子就爱上了踢踏舞,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竞相模仿,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5.看图提问导入法。

小学生更喜欢直观的画面,合理使用图片可以将抽象变得具体。先让学生欣赏一幅或几幅图画,老师再根据新课内容进行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小白船》一课,先出示这课的挂图,让学生欣赏画面,再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这位小朋友坐在船上要干什么?小船怎么会在天空中呢?这样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了歌曲学习之中。

小学生可塑性强,他们不光喜欢新奇直观的画面,更喜欢参与一切娱乐活动。在教学中可根据新课内容,充分利用音乐、视频、环境布置、道具等元素创设情境,烘托气氛,使学生进入角色,犹如身临其境,耳闻其声,目睹其事,从而陶醉在这情境之中,使学生兴趣达到最佳状态。

这是音乐教学中最直接、最简洁的导入方式。但是如果过于直接,就会显得单调、缺少趣味性。所以,教师应当在措辞、语气、表情等方面生动形象一点,再加上一点小幽默,来弥补吸引力的不足。

小学音乐新课导入的方法还有诸如节奏导入法、歌词导入法、旋律导入法、音乐形象导入法等。新课导入的方法不是孤立的,各种方法一般都在交叉使用。我们在选择导入方法的时候应当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将多种导入方法进行有机整合。

“未成曲调先有情。”一部好的电影,精彩别致的开头能扣人心弦,让人产生非往下看不可的强烈欲望。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设计导入部分,就能拨动学生求知的那根心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探索论文

在小学生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得到下面的几种放法:(1)每个文具盒放3支,9÷3=3(盒);(2)每个文具盒放9支,9÷9=1(支);(3)每个文具盒放2支,9÷2=4(盒)多1(支);(4)每个文具盒放4支,9÷4=2(盒)多1(支);(5)每个文具盒放5个,9÷5=1(盒)多4(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认真地研究以上的几个除法算式,同时对于小学生进行提问:“具体的放法能够分成几种情况?”小学生会非常容易地发现:一种是能够刚好分完,另一种是在分完之后仍然剩下。这样,教师就可以告诉小学生,对于刚好分完的情况,是除法的除法算式,大家在之前的课堂上已经学会了,对于分完之后仍然剩下的情况,将其称之为“有余数的除法”,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进行板书。同时,教师也应该教给小学生分完之后仍然剩下的数是“余数”。由此看来,运用已有经验进行新课导入,能够非常科学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提问方法探析论文

摘要:新时代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教育改革要求身在一线教学的工作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提问能力则是一个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初中数学是一门培养初中学生逻辑思维的课程,数学知识都呈现出抽象化的表征,如果学生学会提问将会提升数学水平,并有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将在本文中就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进一步提升学生提问能力分享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问能力;提升。

在要求施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赋予初中数学课堂的意义不仅仅只有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求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传统数学教育中课堂上,一直采用的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上忽视了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使得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无法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数学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学生也没办法解决自己的疑问,达到真正的掌握知识的目标,这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不利。所以我们要对学生的提问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等表达能力。

一、营造轻松活跃的数学课堂氛围。

由于数学这个学科的本身具有严谨周密的特点,这会让初中数学课的气氛显得比较沉闷,而传统教学方式也会大大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使他们无法积极的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导致他们不愿意在课堂上大胆的进行发言和提问。所以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建立起一个以学生主体的初中数学课堂和平等的师生关系,树立起充当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的教学观念,在平常的数学教学中营造出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去发现自己的困惑点,产生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并且解决自己疑问的欲望。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

当学生有了强烈的提问欲望之后,身为他们的导师还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对自己的疑问进行准确的表达,学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数学课上需要指导学生学会怎么去分析问题,怎样结合自己的所学的知识,准确的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的思考并且准确的找到自己的疑问点,提出有质量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学习中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自由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逐步学会该如何找到问题的.关键,慢慢的在讨论中学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帮助学生克服畏惧,使其勇于提问。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一大阻碍是学生对提问这件事本身的认知不正确,在学生想要向教师提问时往往会受到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让其打消提问的想法。这是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中的青春期,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内心世界比较敏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别人看来是不值一提的问题,自己提出这么简单的问题会招来同学的嘲笑,于是他们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深深的藏起来,长此以往学生就无法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导致他们的数学成绩下滑。所以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对待提问的正确态度,让他们明白提问是一件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事情,善于提问的人是值得人尊重和表扬的。正是因为有疑问所以才会让人们进行积极的探索,疑问促进了数学学科的发展,让学生懂得进行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自身能力的道理。让学生拥有正确的态度,在求学时实事求是心无旁骛的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提高他们的提问能力。

四、耐心的回答学生的疑问。

教师面对学生提问时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所以在学生主动提问时数学老师应该耐心的进行答疑。有很多学生不想向教师提问的原因是他们在第一次向教师提问时,教师表露出不耐烦的神情而且在解答时没有十分认真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这会在初中学生原本敏感的内心中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学生对提问产生抵触心理,大大的削弱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让学生把在数学学习中产生的问题都闷在心里,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而初中数学的知识点一环扣一环,学生的数学基础不牢导致他们在学习数学时觉得力不从心,让他们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数学成绩下滑,陷入一种越不懂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中。所以在学生主动提问时,我们要十分认真的耐心与他们进行交流,让他们在我们的言行中感受到我们对的他们尊重,让他们体会到教师与他们之间在进行平等的交流,不要带给他们心理负担,慢慢的让学生养成有疑必问的习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提问能力。

五、总结。

初中阶段的学习是每个学生学习生涯承前启后的阶段,在初中阶段培养起学生的提问能力将会对学生以后的个人发展有莫大的好处。所以身为学生引导者的我们也应该不断的从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汲取养分,逐步提高自己数学水平和教学水准,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上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借此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新.例谈初中数学课堂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01).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论文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信息技术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初中作为学生时期个人发展和知识面扩增的重要阶段,更加有必要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身及社会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社会进程的加快让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信息高速发展的环境,所以也对教学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建立高效的课堂、结合实际情况、了解信息的前瞻性,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一)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施展课堂分层教学法。由于信息技术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以及个人所受到的教育程度、成长环境不同,使得每个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施展教学方法,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用以不同的教学方案,注意分层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尊重每个个体的文化差异,做到不歧视,不排挤。另外,教师也可以以谈话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发展和具体情况,以便更好的有针对性的施展教学方案,也可以在课堂之外设定一定的目标,并进行进一步的指导,进而帮助信息技术水平靠后的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让学生更好的去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带动学生积极性。常言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要施展高效的课堂既要学生在学习上持续拥有极大的热情,还要积极的在课堂的教学中与同学互动。当学生表现出主动地学习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学生才会更加深刻的记忆所学到的知识点,学习效果和效率也会进一步提高。因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自身优势和实际情况,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可操作实践题目,丰富并扩充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增加图片以及影片的播放,多角度、多方面的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也可以再讲解教学时以小游戏的方式,与学生互动,让枯燥的教学变得有趣。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统一,增强实践应用。在科学上有一句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学生可以及时的发现自身学习上的漏洞,并且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弥补,做好课本知识的整理疏漏。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要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来考量知识掌握的程度。教师要让学生以自己的能力水平去发现并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教师可以让课堂表现优秀的学生到课堂的前面进行细致的讲解和操作,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增加个人信心。也可以经常组织一些电脑网页的独立制作、电脑绘画接力比赛、电脑游戏闯关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教师还要指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再将总结的问题做深入的讲解和演示。这些比赛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加深对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发挥学生的个人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的信息系技术“教与学”的课堂上,教师实施的是“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只是扮演知识的梳理和灌输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知识的获取和接收者。这样就很大程度地降低了课堂的学习效率。而新型课堂教学就克服了这些弊端,不仅尊重每个个体的个人能动性,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更加有效地增强课堂效率。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的学习”方法,把班级的所有学生分成合理的若干小组,并分给每个小组相同或者不同的学习任务,让组员进行相互的学习与合作,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然后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各学习小组进行细致的演示。通过学生讲解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印象,还可以做到互动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与默契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问题以及彼此合作的能力。

三、结语。

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不仅是教学模式的更新、教学内容的充实,更是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要做到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并运用选择性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并做好定期的总结,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内容。这是一项系统却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动员所有的师资力量,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用以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初中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也依据于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要充分以学生为本,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实施科学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改进和提升,在实践教学当中积累、汇聚,才能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转化”的原则及方法论文

陶行知曾告诫大家:“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因此,关注学困生,带领他们走出困境,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了解学困生,沟通心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转化的基础。

每个学困生的‘困’都有着各不相同的因素,了解学困生,正如医生诊断病人病情前所作的调查一样,只有搞清楚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

1、对学困生进行全面调查。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交往情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家庭情况等,并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好记录。

2、个别交流,进行心灵的碰撞与沟通。打开与学困生交流的大门,了解其数学学习差的真正诱因并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消除对数学的恐惧,使他们能“亲其师,信其道”与教师建立和谐的关系,转变学习的态度,变厌学为乐学。

3、做到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有时转化一个学困生就是挽救了一个家庭。因此容易取得家长的支持。但在教育方法上有的家长欠妥,所以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与家长共同制定妥当的教育方法是转化学困生的有利保障。

二、以赤诚之心,赏识之心,感化学困生,强化学困生。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教育学困生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谨言慎行,不伤害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可以通过感情疏导他们“一切可以从头开始,好坏看今后的实际表现”,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自己不是“朽木不可雕”。以爱动其心,用一颗热爱学生的赤诚之心去对待他们,倾注更多的爱心、诚心、耐心。与他们建立融洽的关系,使他们对老师的爱与期待有所感触,有所感动,有所感悟,进而点燃希望之火。小林同学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自小由奶奶照管。他上课常分心,喜欢做小动作,作业拖拉偷懒,学习成绩不佳,老师批评他时,他对老师不予理睬且不屑一顾。如何转化这个学困生成了我的一个大难题。我想:要让他接受教育。必须先让他亲近老师,信任老师。于是,平时我对他多了一份关注,发现他下课一个人很孤独地坐着,我就找他谈心;活动课上和他一起做游戏,与他平等交流;课堂上用较简单的、鼓励性的提问,给他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批评;作业遇到难题时及时指导,有困惑时悉心开导。就这样他逐渐接纳我,信任我,我对他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表扬他的同时进行耐心的教育,这时他也能虚心接受,现在他各方面进步很快。

三、从学困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使其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应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困生从原有知识经验出发,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学困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知识断层各不相同,已有知识经验也不一样。学困生在解答这个方程时显得相当吃力,通过了解他们解方程的知识经验不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而是根据加减乘除各部分的`关系。于是,我给他们补上了基本关系式,他们记得也好,但在第二次练习时同样出错,我最终发现原来他们在认识加减乘除各部分的名称时出现了知识的断层,这是我未曾预设到的,于是我又赶快为他们补上,并通过简单的算式与生活中的联系让他们理解到各部分的名称和关系式,在以后的练习中,我又特别强调他们说算理。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们解答方程的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困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课前对学生的了解,帮助他们将各断层补起来,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

四、鼓励大胆提问,在辅导上多下功夫。

1、鼓励大胆提问。

学困生虽然知识缺失多,存在的问题多,他们“帐多不愁”最不喜欢提问,或许不敢提问或不会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倡句号少一点,问号多一点。教学中,我提倡不懂就问,问者最光荣。不管问题有多么简单,只要自己不懂就可问,没人有资格嘲笑。消除了学困生的胆怯心理,为他们提问扫清了路障。有一个女生,五年级末数学考了34分,被许多教师宣判“死刑”说她肯定考不及格。在我的鼓励下,她不懂就问,如:怎样用量角器,怎样通分,怎样找最小公倍数等,凡是她在练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她都会问并且执意要我出题给她练习。经过一年的努力,她终于以67分的成绩打破了“预言”,创造了属于她自己的奇迹。从这位学生身上,我更加坚定了使用“鼓励学生不懂就问的教学策略”。每新接一个班,都会提倡多问,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在全班掀起“问潮”。

2、落实辅导工作。

重视学法指导,不让新知变疑点。对学困生的辅导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途径之一。我提倡“笨鸟先飞”。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达到同样的目的。利用课余时间,针对学困生作业当中存在的错误及时给予辅导,重点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专门为他们设计一个纠错本,将错误的作业再做一遍,学会对知识方法的归纳整理,不让新知识再累积疑点,提倡当天问题当天清,决不留下后遗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学困生的转化也非一朝一夕之事。只要耐心细致地工作,持之以恒,让每个学困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信心,努力为每个学困生创设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使每个学困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相信他们就会很快地走出困境的。每当学困生的数学成绩提高时,我就觉得非常的幸福,这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快乐。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论文

高效课堂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与经验。

确立课堂教学目标。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为了将目标落到实处,要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识规律设计教学方案,从而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

如在教学“周长”时,我围绕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周长”这一目标,展开以下活动:(1)让学生裁下画在纸上的树叶图,初步感知“边线”。(2)演示蚂蚁绕树叶爬行一周的情境,感知什么是树叶的一周。(3)通过指一指、描一描、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拓展认识,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周长。(4)课堂巩固。为了更好地落实目标,我改变了以往的训练模式,采用闯关的形式,把三道题作为“三关”,并在过关前做了激将工作。于是,学生加足马力去冲关,每过一关我都给予学生亲切的鼓励。学生热情高涨,三道题很快完成。下课铃响了,他们还执意再闯几关。

适当加快课堂教学节奏。

在我看来,创建高效课堂,应该适当加快课堂节奏,来维持学生的参与度。每堂课都必须有充分的预设,紧紧围绕目标设计几个系列问题展开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我仅提了三个问题:(1)你想把圆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2)在你分切、拼摆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3)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公式推导出来之后,有个别同学还是不太清楚,但我立即导入了下一步的课堂训练。倘若极少数学生没有完全领悟,我再重新推导一番,大部分学生肯定会丧失听讲兴趣,注意力分散。在课堂上过于追求面向全体学生,有可能会得不偿失。

授课节奏的适当加快,可使多数学生感到课堂充实,人人有事做,个个有兴趣。而对那些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较快的学习速度与同伴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激励他们赶上课堂教学的节奏。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的情境,可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我引入教学主题后,便立即与学生进行“游戏竞赛”。一名学生与教师比赛时,其余学生用计算器来辅助裁判。先将一些数字写下来,在比赛过程中,判断是3的倍数的数用彩笔圈出来。比赛场面热烈,大家情绪高涨。

接下来,进入师生共同总结比赛体会环节。我先说:在刚才的比赛中,老师很不好意思地赢了××同学,那么××同学,你是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学生重新演示自己所用的方法,同大家一起将这个数除以3,所得结果是自然数,而且没有余数,则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我继续总结,这位同学的方法也是大家通用的方法。不过,使用这种方法我们会发现,当提供的数的位数比较少时,能很快判断出是否是3的倍数,如18、63等;当提供的数的位数比较多时,就不能很快地判断出是否是3的倍数,如2169、5316等。老师没有采用这样的方法,而是应用了3的倍数的特征来判断。大家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学会了今天即将学习的知识,你就能像老师一样算得又快又准!

这节课的内容尽管枯燥,但相关的游戏活动,很快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学生与老师的同台竞技中,热烈的情境与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新知的探究中,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把教师的“教”变成学生的“学”。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只用一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诱发揭题、探究新知三个环节,高效地完成了以往教学中两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真切体会到,当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到学习中的时候,教师应该淡化学生的“上课”意识,把课堂空间毫不吝啬地交给学生,让他们多一些主动,少一些被动。学生多一些自主探究的能力,就少一些唯命是听,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课堂效果之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自然而然也会随之提高。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论文

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同样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主要的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提倡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去做,在实践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感悟数学。例如,可让学生对所在的教室进行面积计算,让学生利用米尺来对教室进行实际的测量,将数据进行统计,并要求学生将所得的实际面积用平面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图中标出实际的距离和图上距离,教师也可进一步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和表现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测、画、算,在实践中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领悟数学,这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以旧带新。

以旧知识带领新知识,这是小学数学教师常用的方法,巧妙地以旧带新,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为新知识进行铺垫,让新旧知识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某班共有40人,男生占全班总人数的3/5,对于这样一个信息,教师可对小学生进行提问:(1)本班男生人数是多少?(2)女生占本班总人数的比例?(3)女生人数是多少?根据这三个问题向学生进行提问,前两个问题涉及已学过的内容,相对较简单,而第三个问题是教师为新知识的学习引入的问题,为新知识的讲解做铺垫,这样既能达到对旧知识的巩固,同时又能与新知识有一个衔接,更好地形成了新旧知识的和谐统一。

三、激发兴趣。

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与生活进行实际的联系。

数学虽然具有抽象性,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还处于启蒙阶段,没有一套完整的学习方式方法,为了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我们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对数学进行讲解。在实际的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系的例子随处可见,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并结合生活对小学生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在于体会到智慧能够统帅事实和现象。”在对数学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价值,感受其中的乐趣,并对小学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2.创造条件。

对于数学的学习,很多小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觉得数学知识难理解,很多数学题捉摸不透,还有就是开始学习时,没有打好数学基础。c索洛维契克曾说过:“凡是我们能做好的事情,我们就喜欢它;凡是我们做不好的事情我们就不喜欢它。”很显然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如果学不好就不会喜欢,更不会产生兴趣。成功的喜悦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小学生也不例外,成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会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只要学生能够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应该给予相应的表扬和奖励。其次,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的前提是学会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等工作,教给学生操作的.方式、讨论的方法等。最后,引导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当学生问题回答错误时,教师不应对其进行批评,而是应耐心地讲解,为其进行搭桥铺路,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答案。这样会使学生有成功的感觉,自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其问题的解决方法的,从而增加自信心。

3.给予积极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当学生在解题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帮助,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对学习充满信心,而不会感到无助、无能。学生如果能够在教师的呵护下成长,并给予信任和好评,学生容易形成积极乐观、自信、好学的学习心态与态度。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综上所述,想要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优化教学,教师一定要优化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使每个环节都高效地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

小学英语课堂效率的方法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对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的英语课程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课堂教学作为进行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就使得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怎样将小学英语课堂的效率提高,是需要每一个小学英语教师需要进行深思的重要问题。只有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才能够在课堂中学习到有用的英语知识,从而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一个稳定的基础。

:小学英语;课堂效率;提高;措施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快,英语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占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英语课程教育也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点内容。小学作为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在整个英语学习生涯中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一系列的合理措施来提高我国小学英语课堂效率。本文主要介绍了四种可以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效率的方法。

游戏教学法从21世纪开始就逐渐受到许多学校与教师的喜爱与尝试,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游戏教学法更是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运用。所谓游戏教学法,实质上就是寓教于乐,指的是将教学与游戏两者相结合,在游戏过程中展开教学,从而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相关的英语知识。在运用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设计出学生喜爱的益智类游戏,游戏教法学并不等于单纯的玩耍,在进行游戏教学的时候,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来进行游戏。

故事教学法与游戏教学法有很多类似之处,也是一种与小学生身心特点相符合的教学方法,是在学生听故事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接触的事物十分有限,对故事中的内容有着非常大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在讲故事中展开英语教学,让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学习到简单的英语单词、对话等,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自我展示,鼓励学生之间就故事内容进行英文对话,同时还可以适时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用英语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并在纸上将自己的所想用英语写出来,锻炼学生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社会的发展都需要不断的创新,在小学的英语课堂中也需要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小学英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因而必须要加快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创新。利用创新教学法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发现能力、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同时还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目前来说,我国小学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英语对话形式多种多样,并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用性。与此同时,我国小学英语教材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枯燥性与局限性,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学英语教师在展开课堂教学前要设置合适的疑问与悬念,通过问题来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兴趣。比如,在讲解食物一课的时候,教师首先可以向学生详细描述自己爱吃的食物的大小、颜色、形态等等,但不告诉学生具体的答案,让学生进行探讨与猜测,引发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就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拓展,有助于不断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

合作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学生互助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的任务与目标,这是一种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责任意识,能够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我国正在加快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十分重视,改变了学生以往单独的学习方式。通过互助合作学习,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让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良好的关系,还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上述对游戏教学法、故事教学法、创新教学法与合作教学法的分析,为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形式多样、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推动小学英语课堂效率的提高。

[1]呼日查.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与思考[j].学周刊,2014(26):31.

[2]王凤潮.优化活动设计提高课堂效率:谈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活动有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5):105.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气氛营造方法论文

小学生对好多事物都存有好奇心,尤其是对于课本上知识,他们自己会有很多问题,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小学语文教师不能适应小学生的个性,就觉得烦躁,反而对于学生提出的奇怪、五花八门的问题表示反感,并且遏制学生提问,只是一味强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规矩来,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是很可怕的。因此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发扬自己的个性,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并且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提出表扬。记得在讲《小猫钓鱼》这一课时,首先我让学生们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背写生字词,在这一过程中,有学生问:“老师,我以后也不当这样的小猫,我要专心做一件事情。”当听到这样的话时,我觉得学生是动了脑筋了,要不这么小的学生,是不会主动说这样的话,同时也有学生说:“老师,我觉得钓鱼时候需要用好的鱼饵,要不然长时间钓不到鱼。”听到这样的'话语,我也觉得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也在和我交流,所以我也没有责备学生说和学习无关的事情,相反我还是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对于不同题材的课文,我也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让学生深入文章内部,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学生与教师共同的讨论中,不仅拓宽学生的思路,课堂气氛也就逐步活跃起来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鼓励活动式教学。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轻松愉快中实行主动、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要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要多设置各项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其中乐趣,从而活跃语文课堂氛围。在每节语文课上,我会拿出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上讲台讲述自己喜欢的人或者事,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也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学生有的讲述自己做作业的经历、有的讲述自己的爸爸妈妈等等,也有的不善言谈的学生,上讲台后,害怕的哭起来,这时候,我就会主动安慰学生,给他们信心和鼓励,并且引导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争取每位学生都有机会登上讲台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机会,这样一学期下来,好多学生由最初的胆怯到现在的信心百倍,学生由刚开始的害怕上语文课,到后来的期盼上语文课,这一过程中,既有语文的艰辛付出,也有学生的积极配合。

三、总结。

在语文课上,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在朗读中,学生可以锻炼语文敏锐感;在问题课中,可以历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在活动课中,学生更是可以有机会展示自己,使自己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由此可见,语文教师要采用正确方法,引导学生上好语文课,全方位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转化”的原则及方法论文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获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但在广大的藏族聚集地区和偏远地区,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急需进一步解决。数学作为工具学科的一种,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针对藏族聚集地区数学学困生数量多的情况,解决学困生的问题需要从起根源入手,让学生真心学习数学。

关键词:藏族聚集地区;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

3月,我来到了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在一所藏族小学担任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虽然只有一年的时间,但我坚定了信心,要为支教地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虽然相处得时间十分短暂,但不得不说,这里的学生数学基础差,大部分都是学困生,同时还伴随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学困生的成因。

(一)藏族聚集地区家庭教育差。

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天下所有父母的愿望,对藏族聚集地区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第一,家长文化层次低,部分家长只受过一两年学校教育,甚至有些都没上过学,不认字,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学习;当孩子遇到作业问题时,家长无法指导。第二,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后,所有的一切都不闻不问,责任都推给学校。认为学习上的事是学校应该管的,与家长无关。第三,部分家长根本认识不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道理,甚至产生了一种消极的“读书无用”的思想,认为孩子读书只是在浪费自己的血汗钱。第四,家长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孩子一生,藏族聚集地区的部分家长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打架等多发,没有对孩子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在不良的环境中,孩子无法正常成长。不具备科学的教育方法,素质低的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没有任何好处。学习上就更加是“寸步难行”了。

(二)藏族聚集地区文化氛围薄弱。

由于藏族聚集地区大部分祖辈、父辈都没有接受过良好系统化的教育,不能很好地引导孩子,部分家长做什么都不回避学生,甚至农闲时凑到一块进行等,导致孩子的教育受到阻碍。

(三)藏族聚集地区家庭经济困难。

在广大藏族聚集地区,农民还没有脱贫,很多家长外出务打工,导致孩子边上学边做农活,甚至有些学生没有读完小学就去打工,还有些学生虽然考上了大学,但面对高昂的学杂费和住宿费,家里也无能为力,尽管国家对这些学生有救助政策,但是救助面窄,部分贫困学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从而荒废了学业。

(一)改变厌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每个学生的厌学原因也不同。有的家庭家庭贫困无比,没有充足的金钱来供学生上学。甚至在孩子刚上学的时候就抱有“让孩子认认字,不是个连字都不认识的人就行,省得将来因为不认识字被骗了都不知道”的想法,并将这种想法有意无意地施加给孩子,所以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也不再全心全意,只是敷衍。同时山区的家长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的事,学生学习的好坏全是学校和教师的事,学生到家后无法辅导学生继续学习等。渐渐地,学生就产生厌学心理,就算是再聪明的人不学习,也会被抛下,更何况是基础本来就薄弱的山区学生。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明白知识改变命运,不学习就不能拓展视野,不能更好地创造财富,下一代也不会有良好的教育。只有跳出这个循环怪圈,才能有希望。

(二)补充数学知识,填充过去空白。

由于学习进度并不相同,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首先,主要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为他们学好数学准备条件。如果学生没有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没有真正用心地学习数学,那么这种信心就不会持久,往后很有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挫败感和自卑感。因此在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后,更重要的是创造条件使学习困难的学生真正地学习和掌握教材要求掌握的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好了数学。在教学中,我选择用适当的方法带学生学习新课本的知识,并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带学生回顾以前的相关联知识。对于相差太多的学生进行单独补习,以便学生尽快跟上学习进度。

1、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很多知识没有牢固的掌握便已经忘记了。教学中将教材原有的内容降低到学生的起点上,从起点出发,是学生回忆并掌握以前缺少的知识,然后再导入正常的教学。让学生在复习加深知识记忆的同时,也将教学的难度降低,使学生不在起跑线上认输。

2、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创新和发展。简单来说,可以归结为课后的自主复习。复习可以巩固学习成果,可以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习成绩,使学习内容掌握得更扎实。而且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可以加深对原有知识的记忆,熟能生巧,进而融会贯通;同时复习可以增加记忆能力。一举多得。

(三)打通观念,使家长认识到学习对于孩子的作用。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毕竟有限,在家中的时间更多。而且相较于教师,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更为密切。虽然家长们的知识水平不高,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不变的。只是家长被现实生活的贫困所限,认为这些都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并不抱有太大希望。打通家长的观念,使学生在家的时候不再是负面情绪满身,可以以轻松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来,为学生学习建立起坚实的后盾。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性格更加开朗,对于学习更加自信,在学习上也就更加努力,从而脱离学困生的行列,学习成绩便会迅速提高。

参考文献:

[3]孙晓春、合作学习:“学困生”脱“困”的有效途径———贫困地区课改实验消除学生“两极分化”对策初探[j]、网络财富,(9)。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