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泊船瓜洲教案范文(18篇)

时间:2023-12-11 11:40:21 作者:BW笔侠

通过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实现个人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创作灵感。

小学六年级语文《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三、学习古诗。

(一)、学习前两行诗。

1、学生朗读古诗,找出哪一个字写诗人想回家?(还)。

2、诗人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们先来看题目。

3、“泊”是什么意思?汽车停站,能否说“泊”站?

4、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5、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

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

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种说法,说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解释古诗。

7、齐读第二行诗,钟山在什么地方?(在图上画出)。

“数重山”是什么意思?这一行诗连起来怎么说?

8、从“一、只、数”可以看出什么?(离家乡不远)。

京口是在对岸,可以看得见,那么钟山与诗人有什么关系?

9、我们刚才抓住了“一、只、数”来理解,那么这两行诗该怎么朗读呢?学生练读。

10、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靠家近应该还)。

11、用“靠家近应该还”的语气再读这两行诗。

(二)、学习后两行诗。

1、读三、四行诗,这里有一个字较难理解:“绿”是什么意思?整行诗的意思怎么说?可以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这句话说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绿装)。

“又”是什么意思?说明诗人离开家的时间……。

这句话写出诗人怎样?用三个字概括。(离家久)。

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怎么说?(更该还)。

2、朗读第四句诗,这句诗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学生说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决)。

这句诗的意思该怎么说?加上感叹词把这句话说得更好些,该怎么说?

把“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

(明月是圆圆的,代表团圆,“明”字更能突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这两行诗。

3、一、二行诗我们说“靠家近应该还”,第三行诗说“离家近更应还”,最后一句该怎么说?(思家切)从“何时”看出诗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个字该怎么说?(何时还)。

4、这时你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还)教师介绍原因。

5、齐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6、师:这首诗后人推崇的是这首诗中有个字写得,(“绿”字)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教师介绍故事)。

把“到、过、入、满”代入诗句进行评价。

从诗中的“绿”字,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勃勃生机)这个“绿”字还让我们想到许多诗句(师朗读写春天的诗句)。

7、练习:

选词填空。

(1)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小学五年级语文《泊船瓜洲》教案

《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佳作,此诗是诗人第二次上京任职,坐船远离家乡在上京途中写的。诗中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远。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吃透教材。

我根据教材内容,编写了学案,让学生按照学案的流程去预习。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理解,调动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读中明诗意。

采取以读为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熟读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这节课根据新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参与读、背、议、写的语文实践。因此学习这首古诗时,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课上安排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体会古诗感情的最好方法。通过朗读,学生和诗人的感受会贴得更近。新课伊始,我先指名让学生朗读古诗,并指出多音字的准确读音。之后,在学生讨论诗意汇报时,让学生读出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再解释诗意。分析完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后,又多次朗读,每读都有新的要求。我觉得学生的感情应该是越来越强烈的,他们的这种感情恰恰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

三、抓字词,明诗意,捂诗情。

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本首诗的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句时,我先让学生看《学案》,因为《学案》中抓住“绿”字,让学生解释其意思,然后把这个字去掉,让学生填上另外的字。结果他们用上了很多字,有“吹,越,暖,过,掠,拂,飘,入,来等,最后我就要求学生进行比较,看哪一个好,好在哪里。这样学生对于“绿”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理解诗人为什么会选择用“绿”字,也更好的体会了诗人的这一份思乡之情。这一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四、抓住诗眼悟诗情。

《泊船瓜洲》这首诗字面意思相对比较简单,诗意容易理解。于是在理解诗意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传统古诗串讲串问、逐字逐句的讲解,而是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不能还”这一教学主线。通过板画帮助学生理解“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关系,我再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进一步体会诗人离家近却不能还的情感。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学生通过老师利用《学案》有计划的指导自学,对重点词语、诗句的意思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有了初步的理解,也让学生发现了问题,带疑听讲,在教学中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习目标一致、同步和谐,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效地克服了学生自学中的盲目性。

小学六年级语文《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查资料自学,体会诗人的表达思想感情。

2.品味欣赏“绿”“还”等字在诗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为了能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准备了以下教学辅助用具。搜集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插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剖析课题。

1.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学生在班级中相互汇报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总结)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3.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4.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4)由课题引出问题。

5.与学生一起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老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说、背、做、写”的学习方法。

二、读诗。

1.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幻灯片)。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山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

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3.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同桌互读或者小组内互相读课文。

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由教师范读,帮助学生。

领悟。

三、背诵。

1.试背(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试背)。

2.全班进行汇报背诵的结果。

四、说说。

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四人一组交流,结合资料讨论,写下收获和疑惑。讨论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点击课件,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2.体会诗的情感,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上”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逛街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6)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推敲诗中诗人所用的一些词语之妙处,并通过形象的位置图展示出当时作者所在地,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五、做做。

学生在体会诗的意境后,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同学们大多数会采用朗读、书画、戏剧表演等形式来表达当时的意境。

六、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先由学生自己对这节课进行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的概括。

[总结]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知识拓展延伸(课堂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老师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读、说、背、做、写。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靠家近,很难还)。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早想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家切,不能还)。

小学五年级语文《泊船瓜洲》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初步参与。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三、充分参与。

1、书读得很准确。不过,如果要带上感情,还须理解诗。今天,

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四、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

细细地品。

小学五年级语文《泊船瓜洲》教案

1、教材说明: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5课,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通篇立意含蓄悠远。

2、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多首古诗,他们大部分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具有一些学习古诗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5、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二、说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学情,我主要采取双主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导语创设情境,简笔画图片再现情境,主题音乐、情景再现、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感悟、诵读、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必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理解,在读中陶冶情操。所以我着重指导学生读文、能有感情地背诵,也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3、想象法:在教师的启发鼓励,配合媒体课件音视频衬托渲染,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抒发学生内心的情怀并发表独到的见解,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在教学中借助图片、音视频等媒体帮助学生展开想象。

三、说学习方法;。

1、学生自己或者合作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1、通过有感情朗读、背诵、欣赏情景音乐,讨论交流体会等活动,能够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学生情商素质修养。

2、抓好小组团队合作学习,完善运行机制,促进学生的主体性体现,逐步实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协调运用,最终养成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依据“读——理解——感悟—巩固延伸”这样的格局设计了以下四大教学板块:

(一)、展示搜集的资料,导入新课揭题、解题,简介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定格古诗教学的情感基调。

(三)第三步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和同位交流自己对句诗的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六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三个地名比较模糊,我准备在幻灯片上展现长江简图,让学生来看看三个地名,同时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看来,诗人离家近还是远?学生也许有两种答案,即觉得诗人离家很远,或是诗人离家很近,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让学生分别说出近和远的原因,趁机引导学生抓住“一水”、“只隔”来领悟诗人实际离家的距离和他心中离家的距离,初步感悟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古诗的前两行,从而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四)、走进诗境,体悟诗意。

这一部分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我准备采用想象、感悟、读诗、写话、资料补充等手段引领学生感悟古诗韵味及诗人对家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具体操作如下:

1、抓文眼“又”和“绿”

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出示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导学生理解“绿”的含义,并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江南的春天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突出“又”字蕴涵的深意:作者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他怎能不想——明月何时照我还。远望着美丽的故乡,遥想着难舍的亲友,诗人怎能不问——明月何时照我还。此时,学生通过诵读最后一行诗,对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2、指导诵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和老朋友在一起饮酒品诗还能实现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带着家人一起去踏青、郊游还能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之隔数重山”;

……。

经过这样反复的吟诵,使学生深刻体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3、出示资料。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在学生已深刻感悟诗人思乡、恋乡的基础上,出示诗人的相关资料,旨在引导学生明白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对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古诗、升华古诗情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并适时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这句诗是全诗的精华,是诗人情感的高度浓缩。在此基础上点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诗人无边的乡愁,无尽的思念。

4、诵读古诗,升华感情。

在以上分步品读古诗的基础上,再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这不但是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情感的再次回归和升华。

5、背诵古诗。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泊船瓜洲的教案设计

1、 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泊船瓜洲。

2、 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一、 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 初步参与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三、充分参与

1、 书读得很准确。不过,如果要带上感情,还须理解诗。今天,

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四、 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独特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其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7、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

五、 知识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小学五年级语文《泊船瓜洲》教案

五下第二单元的古诗词,第一首就是《泊船瓜洲》,印象中好似给学生上过一般。随机问了几个,都说没有,倒是记起来在哪本作业本中做过这首诗的习题。我一拍脑门,对了,上学期的课堂作业本中是做过这个练习。看来,本想偷个懒,简单上一下就过去了的想法,现在是行不通了。

第一环节:从讨论路途的远近来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师:自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不能读?(生自由读)。

师(声音渐停后):在这首诗中一共出现了7个多音字,你能找出来吗?(生找,实在找不全的可以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一下。)。

——交流:泊、间、只、数、重、绿、还。

师:现在你能够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吗?可要注意这些多音字的读法了。

——生自由读后,指一名学生读。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吗?

生:“间”字读错了,应该读第四声。

师(故作惊讶状):哦?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因为京口和瓜洲只见间隔了一条长江。这个“间”是间隔的意思,所以读第四声。

——表扬这个学生,老师在黑板上简单的画出京口与瓜洲之间的地理位置图。

师:那么钟山呢?它的位置在哪里?

生:京口与钟山只见隔了很多很多的山。

(这时有学生马上站起来反驳:京口和钟山只见不远的,因为它用了一个“只”,说明只有的意思。)。

师:真会读书,有疑问了。那么作者又用“只”,又用“数重山”,到底是远还是近?

生:我认为是近的,因为前面说“一水间”,说明仅仅一水的间隔,不远。

生:我也觉得不远的,因为只有几座山的路途而已。

生(沉默片刻):因为作者非常的想念家乡,思念亲人,对作者来说,亲人和家乡已经在作者的心里了,所以对作者来说,路途并不遥远。

——表扬这位学生,很会读书,领会了诗的中心意思。

第二环节:抓中心,进一步提炼中心。

师:作者把船停在瓜洲,你觉得他去干什么呢?

生1:去游山玩水吧!

生2:可能是路过此地,觉得景色很美就停了下来。

生3:就像那个《枫桥夜泊》一样,到了此地,正好停留一下。

生4:王安石是去做官的途中路过此地,他是被逼的……(说不下去了)。

师:我们每学一首诗,都要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也就是作者是在一个怎样的心情、怎样的环境下的,就像这首诗,请大家看——(资料)。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70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领导变法。变法对富国强兵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守旧派的反对。1074年,王安石无奈辞去宰相职务,任江宁知府。1075年2月,宋神宗再次任用王安石为宰相。官场的复杂,前途的迷茫,使王安石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他两次请求辞去宰相之职,宋神宗都不批准。这年春天,迫于无奈,王安石只好勉强上任。北上京城途经瓜洲时,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泊船瓜洲》。

生:老师,我从这个“又”字可以看出,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多年了,因为江南已经过了好几个春天了。

生2:老师,我从“何时”也看出诗人急切地希望回到故乡的心情。

师: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经典在哪儿吗?对,一个字——“绿”

——知道学生看课后的小资料。

师:作者选用“绿”字,好在哪里呢?

生1:绿字可以看出,春天已经来到了江南,江南到处都是绿色。

生2:绿字在本来是个形容词,表示颜色,在这里表示动词,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

师:古人很喜欢把自己思乡的情怀寄托在月亮上,比如:明月何时照我还,还有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在古诗朗读、背诵中结束。

泊船瓜洲语文教案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

泊船瓜洲语文教案设计参考

1、 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1、 书读得很准确。不过,如果要带上感情,还须理解诗。今天,

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

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独特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其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7、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

五、 知识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泊船瓜洲语文教案

打破串讲串问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紧扣诗眼“还”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运用比较法品味欣赏“绿”字在本诗中的作用,学习、体验诗人苦心推敲字词的写作态度。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味欣赏“绿”字在本诗中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初步感知诗人思乡之情。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板课题),这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板书)在旅途中写下的一首思念家乡的诗。

2、把你收集到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3、教师范读(注意听清楚每个字音)。

4、出示课件,自由读诗,判断六个多音字和一个变音字在诗中的正确读音。

5、指名判断读音后齐读。

6、自由读诗,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7、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解题,板画)。

(过渡:诗人停船瓜洲,想念着离自己不远的家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人的家乡在哪里?诗人又是怎样通过短短的四句诗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呢?)。

下面我们就通过理解诗句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二、紧扣“还”字,披文入情,深入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1、自由读诗,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2、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若a:学生汇报。

一、二句的诗意,师引导生从这两句诗句中找出有关的地名,并弄清它们的位置关系,指名一生上台在原有的长江图上贴画,并看着图示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若b:学生尝试解释第三句,并从“又”字体会诗人的感情。(板书:离家久——早想还)。

师引导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生答)诗人此时有何感想呢?生汇报学习第四句。

引导:谁能加上语气词(啊、呢)把第四句的诗意及作者强烈的思乡情表达出来?

问:谁能用三个字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

问: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你认为后面应该补上怎样的板书?(引导生板书:不能还)。

问: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讨论、升华诗情,体验作者情感: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让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4、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试着背诵)。

5、同桌互说诗意。

三、品味“绿”字,咬文嚼字,体会诗人用词之精妙。

3、教师总结: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四、选字练习,学习运用,体会“推敲”的妙处。

1、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起、动、翻、皱、拂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2、自由填字:

春风吹()了树梢,吹()了小草,吹()了河水,吹()了花苞。

五、总结全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泊船瓜洲》教案

《泊船瓜洲》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它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从诗题中我们又知道,诗人的立足点是在长江北岸的瓜洲。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的确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已的话说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幻灯机、幻灯片、小黑板、挂图、录音机、伴奏。

教学过程。

一、定向示标。

1、出示挂图:看到这幅画后,你相说些什?((1)看到一个人,好像是位诗人;(2)整个画面很低(3)对岸是几山,而诗人脚下是港口~)。

3、这节课有哪些学习任务?来看学习目标(出示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课文。

大家迅速看一下,谁愿意读一下?大家齐读,强记忆好吗?

二、探究新知。

1、首先我们来看自学提示(幻灯出示)。

自学提示:(1)诗人在岸看到什么景?他又想到了什么?

(2)用“——”画出不理解的诗句,用“——”画出寓意深情的词语。

(3)找出自已喜欢的诗句,谈谈理由。

(4)用自已的话说说诗意。

(5)时间是8分钟。

我们以开火车的形式读完一下自学提示。

2、大家用自已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本诗《泊船瓜洲》,学生自学,师巡视辅导。

3、交流汇报,导学释疑。

(2)关于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已理由即可,不统一。

(3)诗意:京口和瓜洲只有一江水隔,钟山也只隔座山。春风又绿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到家乡。

(4)有疑问及时提出及时解决。

a

“间”字有两个字音:jian。

jian。

在本诗中是jian。

表示间隔。

b

家乡与诗人所在港口只有几座山和一江水相隔,却不能回家看看,种感觉~~。

c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又”字体现了作者多年末回家,但望明月照辉下的家乡、独自伤悲。

d

明月是不能陪同侍人回乡的,这是寄托情感,借明月表达。

4、据说王安石对“绿”字之前,曾用过珙他字,大家讨论一下他可能用过哪些官字?(到,过,至,红,来,唤,染,回,返,吹,落,伴。谅叫想,思,赶,夸,话,喜,聚,遍,迎~`)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了“绿”字?再次讨论。(突出诗人在用词方面的用心)。

5、有感情朗诵全文熟能成诵。

6、当堂测评:背诵与默写。

三、互测自结。

1、测试:

王安石,(。

)代人,曾推行(。

),功绩不裴。其诗多以(。

)、(。

)竹为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泊船瓜洲》表达了真挚的(。

)之情。

2、解释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____________。

还:_______________。

3、自测互测。

4、总结收获。

四、作业。

1、自行设计板书整理到财富本上。

2、搜集有关《游于吟》的背景材。自留适量作业。

五、板书。

泊船瓜洲语文教案

1、 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一、 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 初步参与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三、充分参与

1、 书读得很准确。不过,如果要带上感情,还须理解诗。今天,

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四、 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

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独特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其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7、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

五、 知识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略)

《泊船瓜洲》教案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1、了解诗句意思。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吗?(学生举手发言)。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两首很有名的古诗,先学习宋朝的大诗人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

二、揭题。

三、解诗。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指读。

3、对照注释,小组合作解诗意。

4、学生交流后汇报,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

小结:

刚才,我们抓住了诗句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是(示卡片:抓字眼,明诗意)。

四、体会意境。

1、在这明月之夜,诗人站在船头,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放《春江花月夜》)。

2、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音乐停)诗人看到想的情景,你们看到想到了吗?如果你是诗人,你能说说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吗?先在下面说说看,一人说,其他人补充。(学生相互议论,教师巡视指导)。

3、我请个同学做诗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出来。

四、体会用词的精妙。

“过”呀……吟诵吟诵,比较比较,好不好?

(2)那“绿”字好在哪里呢?

3、齐读后两句。

这里还有个“又”字。说明了时间过得——?

“何时”呢?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学到这儿,我们想到了另一首写诗人在明月之夜思念家乡的诗,是哪一首?

4、小结学法。

“想意境,悟到了诗情”。(示幻灯)。

5、下面我们来听这首诗的朗读,大家再体会体会,看哪些同学想到了意境,悟到了诗情,我就看你们的表情。(放配乐朗读)。

6、指导背诵。

这么好的诗,我们应该能够背下来。会背吗?(同桌互背)。

五、总结。

六、作业:

选词填空:

1、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资料提供者:

《泊船瓜洲》教案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习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一)学习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谁能用“间”组词。(练习:用间组词。)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

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讨论用那个字好?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泊船瓜洲教案

打破串讲串问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紧扣诗眼“还”字,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运用比较法品味欣赏“绿”字在本诗中的作用,学习、体验诗人苦心推敲字词的写作态度。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味欣赏“绿”字在本诗中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初步感知诗人思乡之情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板课题),这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板书)在旅途中写下的一首思念家乡的诗。

2、把你收集到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3、教师范读(注意听清楚每个字音)

4、出示课件,自由读诗,判断六个多音字和一个变音字在诗中的正确读音。

5、指名判断读音后齐读。

6、自由读诗,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7、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解题,板画)

(过渡:诗人停船瓜洲,想念着离自己不远的家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人的家乡在哪里?诗人又是怎样通过短短的四句诗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呢?)

下面我们就通过理解诗句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二、紧扣“还”字,披文入情,深入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1、自由读诗,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2、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若a:学生汇报

一、二句的诗意,师引导生从这两句诗句中找出有关的地名,并弄清它们的位置关系,指名一生上台在原有的长江图上贴画,并看着图示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若b:学生尝试解释第三句,并从“又”字体会诗人的感情。(板书:离家久——早想还)

师引导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生答)诗人此时有何感想呢?生汇报学习第四句。

引导:谁能加上语气词(啊、呢)把第四句的诗意及作者强烈的思乡情表达出来?

问:谁能用三个字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

问: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你认为后面应该补上怎样的板书?(引导生板书:不能还)

问: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讨论、升华诗情,体验作者情感: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让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4、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试着背诵)

5、同桌互说诗意。

三、品味“绿”字,咬文嚼字,体会诗人用词之精妙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首诗中有两句诗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一个字吗?(绿)

3、教师总结: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四、选字练习,学习运用,体会“推敲”的妙处

1、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起、动、翻、皱、拂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2、自由填字:

春风吹()了树梢,吹()了小草,吹()了河水,吹()了花苞。

五、总结全文。

附板书: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靠家近—很想还

简贴画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早想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思家切—不能还

教后记:《抓住诗眼悟诗情

咬文嚼字学推敲》

一、抓住诗眼悟诗情

《泊船瓜洲》这首诗字面意思相对比较简单,诗意容易理解,于是我打破了传统古诗串讲串问、逐字逐句讲解的教学方法,而是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早想还——不能还”这一教学主线。而这一主线正是诗人情感发展的逐渐深入,如何让学生体会诗人的这一系列情感变化呢?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汇报,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眼,如抓住“一水间”“只”“数重山”体会诗人“离家近——很想还”,抓住“又”字体会诗人“离家久——早想还”,抓住“何时”体会诗人“思家切——不能还”。并通过板画贴图帮助学生理解“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关系,进一步体会诗人离家近却不能还的情感。教学至此,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一个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诗人离家近、离家久、思家切却不能还呢?然后让学生猜测诗人不能还的原因,最后教师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此时便会油然而然对王安石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的那种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所折服,并深深地体会到诗人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

二、咬文嚼字学推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诗句不仅写出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且道出了王安石改字的一段佳话。于是我抓住“绿”字进行延伸教学,使学生不仅为诗人的高尚情操所折服,还为他咬文嚼字的创作作风所感染,在王安石炼字的故事及教师过渡语言的激励下,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了,不时地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对“选字练习”“自由填字”的推敲,确实有了学生独特的见解。通过这一教学,相信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一定不会忘记要“咬文嚼字”。

泊船瓜洲教案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一、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复习过去学过的王安石所写的诗作,交流有关于王安石的资料。尤其要引导学生交流关于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方面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诗作的背景。

2、板书并齐读诗题,重点指导“泊”字读音。

3、引导学生思考诗题中写了几样东西,并让学生将找到的几样事物连起来说说,理解诗题意思。

4、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提问质疑。

二、初读古诗,自解诗意

1、课件出示《泊船瓜洲》,让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声音宏亮。

2、指名读诗,重点指导其中6个多音字的读法。

3、回顾过去学诗的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那些方法自己理解诗句意思。

三、学习古诗,理解诗意

1、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教师通过画图演示,理清瓜洲、长江与京口、钟山等地的位置关系,明确钟山是诗人的第二故乡。

2、结合诗意思考:诗人离家乡近还是远呢?引导学生抓住“一水”“只隔”等词语,各抒己见。

3、从学生的辩论中,使他们逐步了解诗人的`思乡心切。

5、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前两句诗。

6、学生交流从后两句诗中读懂的内容。

7、引导学生抓住“绿”字,通过换词比较等方法,体会“绿”字一箭三雕的妙用。

8、透过最后两句诗,想象江南春天百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文字本是有情物,引导学生想象诗人除了想到家乡美丽的春景,还想到了哪些人、哪些事。

9、教师渲染情境,读出思乡之情。

四、回归全诗,升华主题

1、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综观全诗,引导学生找到诗眼“还”,发现每句诗与“还”之间的关系,离家近,应该还,思家切,却不能还,想想有什么问题要问诗人。

3、结合学生的问题――诗人不舍得离家,为什么要离开家乡,为什么靠家乡那么近却不能回去等,教师补充王安石变法失败,辞官回到家乡,皇帝召唤重新任相,两次请求辞官但皇帝不准,只能二次上京赴任的故事,帮助学生认识到诗人的无奈、身不由己,进而更深入地体会王安石对家乡深深的依恋之情。

4、教师配乐创设意境,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五、拓展积累

1、引导学生回忆品味其他古诗中用词精妙的千古名句,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字、“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杏闹”中的“闹”字等。

2、收集积累思乡诗,背诵下来。

泊船瓜洲教案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意见。

2、紧扣“还”体会作者的思家之切,揣磨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1、(配乐播放月亮图)师: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你们想到了哪些古诗:《静夜思》、《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乡偶书》。

2、师生合作,生生互助,背诵诗句。

1、板书“泊船瓜洲”,解诗题(把船停靠在瓜洲岸边)。

2、多种方式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节奏。

3、小结读诗感受。

1、出示诗的前两行,借助注释,了解大概意见。

2、(课件公示)诗中的三个地名,体会诗人离家近还是远?为什么?

3、小结:作者想念家乡,虽然实际距离遥远,可在作者心里,家乡都是那么近,我们体会到作者想家之情,带着这份感觉读诗的前两行。

4、出示后两行,说说大意。

1、春风又绿江南岸,读到这行,我们来了解诗人作此诗时的一段小故事(阅读书上24页的资料袋,师用课件出示)。

3、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汇报,用语言描绘江南的春景。

4、多美的.春天啊!同学们,“又”字说明什么?

过渡:诗人不由地想到了春天去了,又再来了,可我这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回来呀?

1、遥望美丽的故乡,遥想家中的亲人,诗人不禁追问明月何时照我还?

2、回顾诗的前两行,了解诗人离家近应该还。

3、想象诗人在家中度过的难忘时光,那是一个的日子,诗人在干什么,感受是什么,写下来。

4、对比此刻的心境,诗人现在泊船瓜洲,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不免产生疑问,诗人为何要离开家乡,为何想家了不能回家看看。

5、了解写作背景,探寻诗人思家切而不能还的心情。

7、诗读到这儿,你体会到了什么?

8、学生畅谈体会后,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板书:

靠家近。

“绿”离家久“还”

思家切。

泊船瓜洲教案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据说王安石辞官的第二年,皇帝又起用他,召他进京。一日,诗人乘船路过瓜洲,因怀念金陵故居,在船停泊瓜州小憩时,王安石立在船头远眺,看到京口和瓜州就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只是相隔着几座大山,春风已经吹到了江南,大地又是一片春光,他想到这里,不禁又想起自己推行的变法运动,他深信自己一定会使变法成功,怎奈朝廷内部斗争尖锐,自觉前途迷惘,不由又触动了对家乡的情思。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由吟出了一首七言绝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这四句诗中诗人特别喜欢“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因为春风暗示了他推行的变法运动,可是,又觉得“到”这个字用得还不够生动,他想改成“入”和“过”,后来又想到了“满”,又都觉得不满意。整整想了一夜,却没有结果。第二天一早,他又来到船头,忽然看到江岸一片葱绿,于是心中一亮,这个“绿”字就此诞生了,春风又绿江南岸”因此成了千古名句,这首诗也成了流传千古的名作。

《泊船瓜洲》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它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从诗题中我们又知道,诗人的立足点是在长江北岸的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写的是远眺所见,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江南,看到“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只隔一条江水,由此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不过隔了几座大山,也不远了,于是水到渠成地就有了“钟山只隔数重山”。前者写的是所见,而后者写的是所想,这一想,就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再塑空间。同时,“钟山只隔数重山”不仅写了瓜洲与钟山之间并不遥远的距离,也流露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浓浓的情怀。

“春风又绿江南岸”不仅点出了时令已是春天,也不仅仅是描绘“江南岸”的春色,其中一个“又”字,又深深地蕴含了诗人多年的企盼。春风吹过江南已不知多少次,江南的.田野山川也不知绿了多少回,如今春风依旧,明月依然,思乡之情也在,可是诗人自己又身在何处?再看句中的“绿”字,它也不单单是今年吹绿了“江南岸”,而是年复一年,不止一次地“绿”遍千山万水,就连整个江南都被染出了灵气,却终究难以染绿游子此时的思乡情结。“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由“春风又绿江南岸”触动诗人的思乡情怀自然引发而来,诗人满目新绿,想起春风已经不止一次吹绿大江南岸,可自己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久别的故乡,不觉寄情于明月:皎洁的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陪伴着我回归故里呢?再一次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

诗人在诗作中十分注重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与形象化,“绿”字原本是一个形容词,可在诗中却是“吹绿”的意思,这在古汉语中叫做使动用法,是形容词的动词妙用,足见诗人遣词造句的非凡功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