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论文(通用18篇)

时间:2023-12-12 22:32:09 作者:薇儿

在质量月期间,我们将专注于质量管理和改进,并积极参与各种培训和讨论。质量月总结的方式和内容有很多,下面是一些典型的质量月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指导。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与应用论文

血液质量是血站工作的生命线,随着相关医疗法律法规的完善,社会舆论对血液安全事故关注逐渐增高,这给血站工作质量与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我站从年1月到年1月在仪器设备及材料、采供血环境、血液检测、信息等各环节进行血站的全面质量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我站从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共接纳无偿献血者5051例,男2657例,女2394例,平均年龄为34.2岁。

设立血液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在站长领导下,由业务副站长、质量副站长、质量控制科主任、各业务科室骨干组成,负责血站全面质量管理,监督血液使用的各个环节,针对有关血液质量问题定期反馈,每月提出1次改进措施。血液质量管理小组下设培训部由10名培训老师组成,在12月之前派培训老师到中国血液病研究所学习,2013年1月开始每月培训2次,对各岗位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职业培训,第一环节对各岗位人员的质量意识进行培训,第二环节是对业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以便为提高血液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推进网络化管理进程,签字定责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建立覆盖血液质量管理各个环节的网络平台,献血服务科、质控科、检验科、成份科、供血科等各个环节全部信息上网责任到人,1年之内血液出现问题都给予记载处理,能够全面掌控采供血等情况,提高了血站工作效率,减少工作环节,保证了血液的质量。

1.3严格血液采集环节的质量控制。

在无偿献血制度基础上,建立完整的献血者电子档案,严格病史询问,采血核对,采集后留置血液标本时要再次确认,各种采血纸质记录应保存10年,保证血源的质量[2].对采血车环境每月至少做1次空气细菌培养,每月至少做1次采血人员手的无菌培养实验,严格采血消毒,无菌操作技术规范。血袋使用前使用理化项目的检测其性能。采集血液放置在层流无菌间进行成分处理,装备低温操作台、大容量低温离心机、血液暂存冰箱等,所有工作人员进入无菌间均更换隔离衣,戴无菌手套,一次性的口罩帽子等,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储血专用冰箱并连接温控系统在血库对血液进行保存,24h电脑监控,血小板保存在血小板震荡仪内,建立严格的'出入库制度。发血时严格执行核对制度,做好血液质量检查及血制品名称的核对,在血液运输过程中防止剧烈震荡以防溶血,温度监视器和报警系统,以保持血液成分的有效性和抑制细菌生长,确保临床安全用血。

1.4血液质量检测。

保存血液试剂采购进站后,有中国药品生物检定所的批批检报告,还要用有国家批准文号的权威实验室提供的标准血清盘再次进行检定,合格后方可入库备用,对检测记录及报告应按规定归档保存,以备后查。建立完善的血液检测实验室,各功能区划分明确,标识清楚;冰箱温度准确;全自动加样器、后处理设备要按规定进行检测保养,保证仪器精密;水浴箱和孵育箱的实际温度能满足试验要求的温度,并保持恒定;计时器计时要准确,试验用水应是高质量试验用纯水。

2.结果。

无偿献血者血液总检测不合格率4.71%与上一年9.46%相比明显降低,血站血液质量显着提高,且成分输血率95%.一针采血率99%,血液非正常报废率0.5%,综合服务满意率95%.

3.讨论。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为了实施质量管理所建立的综合体系,是以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展开和实施为依据。血站首先在于提供安全和有效的临床服务而且必须对体检、检验、采集、制备至发放的各项工作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质控[3].为此,必须确定最佳工作方案,建立检测和控制系统,血站最本质的是编制质量体系化文件、质量手册、质量计划程序、质量记录。

质量审核是检查质量保证系统的管理手段,审核集中注重于特殊区域并进行审核跟踪。比如在检查多个检验结果的同时能成为检验方式本身进行验证,发现任何问题应在审核之前就采取纠正措施。质量记录保证了产品的可追溯性,为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提供依据。记录应包括血液采集、成份制备到临床使用整个过程,可以使每个单位的血液的历史能从病人追溯到献血者,以检查是否存在错误或遗漏,通常应仔细保存一段时间,按一定方式存档备查。本例中采用全程网络,在电子档案记录每个献血者的信息,本年共建立5051例献血者档案。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门管理科学,要求全过程管理,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系统管理,不断改进技术与管理并重,质量与经济效益统一,以人为主等指导思想。血站每个岗位、每个环节的工作都事关采供血安全,各环节全面质量管理从宏观管理上要实施法制化管理,微观管理上要实行标准化管理。血站全体工作人员都应对质量负责,必须相互配合,形成一个集体以建立并保持适合的质量系统,才能进一步确保血液成份临床使用安全、有效。本例中无偿献血者血液总检测不合格率4.71%与上一9.46%年相比明显降低,血站血液质量显着提高,因此全面质量管理可以为临床提供安全、优质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应该在临床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论文

风险框架设计的核心框架:

股东层和经营层职责清晰划分。

董事会负责确定业务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下面设立的若干委员会协助董事会完成各项决策,ceo负责执行业务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经营层面,业务线负责具体业务,向ceo负责;风险线负责风险管理,向董事会负责;内审线负责对各部门执行政策的情况进行检查,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经营效率进行监督,也直接对董事会负责。

成立独立风险管理部,建立统一应对风险的管理策略。

明确风险承担责任制。

业务线对承担的各类风险负第一责任。

各个管控条线实行垂直管理。

与管控体系相一致,沿着各个管控条线加入风险管理,这样将相对独立的各子公司连接为一个整体,既有利于集团战略的贯彻,又使各个子公司协同一体发挥到最佳状态,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1)首先要优化治理机制,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提供了对风险的自上而下的监察与管理。

风险管理从公司治理这一制度安排决定了企业目标、决策人及风险和收益的分配都围绕风险展开;风险直接影响目标的实现;而决策人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直接决定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及实现的程度;治理结构中各部分的人员需要承担所分配的一定风险并获得相应的收益。公司治理是组织应对风险的战略反应,包含了一些战略性的风险管理的因素。例如:公司董事会所设定的公司经营管理基调是风险偏好型或是风险规避型;再如公司决策层在经营风格、理念、管理哲学中包含的风险态度等。这些战略性风险管理因素就是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交汇点。因此,规范的公司治理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在公司治理层面的风险管理中,应注意一下几点:

董事会实现专家治理。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要求职责明确,各司其职。目前,独立董事在很多企业可以说是一个虚职,营战略,并依此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战略,包括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可承受区间、风险管理的原则和政策,监控风险管理相关政策、制度的实施;负责资本金的管理及最优配置,负责财务预算决算;负责评价高层管理者的任职情况。

监事会真正到位。

在中国,尽管《公司法》规定监事会为与董事会平行的机构,对董事会的运行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但事实上大多数的监事会因为缺乏激励和考核,监事没有薪酬回报(一般公司也存在如此情况:付给监事的报酬普遍低于董事和其他高管,监事持有公司股权比例也低于董事和其他高管人员,更有一些兼职监事不领取薪酬等原因造成了监事会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地约束和限制董事会的工作。为了避免这一点,监事会成员应该由股东大会和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经营层成员不能进监事会,并对监事实行一定的激励措施。。监事会负责监控董事、高层管理者等的道德风险和尽职情况,监督董事会的决策;监管企业的财务状况,监测企业整体的风险水平和内控能力。高级管理层在董事会的领导和监事会的监督下,朝着公司经营目标努力,在风险最小化的前提下实现收益最大化。

(2)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基础上,建立相互独立的、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具体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三个层次的风险管理:监事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

三级经营单位的风险控制: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

三个层次的风险管理:。

董事会是公司风险管理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集团范围的风险政策、标准的制定与落实,以及工具和系统的开发,该会的设立是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础。监事会下设风险审计委员会,负责集团整体风险监测、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督促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对董事会成员、中高层管理人员、关键岗位人员的道德风险进行监测,必要时可自行决定外聘审计师。高级管理层可以下设风险执行委员会和设立独立于上述经营管理系统之外的稽核系统,,监控辖内所有机构和业务的风险。

三级经营单位的风险控制:。

集团ceo,负责全集团的风险管理,可以下设风险执行委员会、风险管理部、稽核部。风险执行委员会是企业履行风险管理职责中地位仅次于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高级别职能机构,以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风险战略为依据,细化并落实全行的风险管理政策;通过风险管理总部集中管理全集团风险,包括制定风险管理指引及组织实施。稽核部负责所有业务和风险管理的合规性审计。

子公司作为二级法人,是风险控制的前站。集团总部实行风险的垂直管理。总部对子公司负责人实施风险问责,并向子公司派遣风险管理官,协助子公司负责人管理风险;相应的风向管理官、财务主管和稽核主管,工作上对总部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

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论文

摘要:随着财产保险行业规模的扩大,加强财产保险业务质量管理也是重中之重,促进财产保险企业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保险业务质量管理主要体现在财产保险的经营活动中,例如理赔业务、防灾业务、承保业务等各项环节中的管理。本文就财产保险业务质量管理展开探讨,首先阐述了财产保险业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有效措施。

关键词:财产保险;业务质量管理。

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加强业务质量管理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财产保险业务主要包括责任保险,保证保险,信用保险、财产损失保险等以利用和财产的各种保险,一般为财产损失保险。因此财产保险公司需要具备足够的资金,具有偿付能力,为保证企业的可持续经营与企业发展的稳定性,需要对业务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充分发挥保险职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促进财产保险公司经济效益提高。

一、财产保险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财产保险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承保类业务,第二类是理赔类业务。承保类业务的主要流程为核保、承保决策、保险单证、复核签章及收取保费等方面。而理赔类业务的主要流程为报案、查勘定损、签收审核及索赔单证、理算复核、审批和赔付等方面。而财产保险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1.承保业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保险单证管理问题。在财产保险中,保险单证是一种有效的凭证。财产保险中的相关部门对于有价凭证的重视程度不高,部分办事处还存在自己印制保险单证的现象,对保险单证的领取及返回单证没有进行严格管理,对于作废的保险单证缺乏完善的处理。其次,在财产保险中,保险单证作为有效凭证,可以根据保险单号对保险业务进行查询,从而找到保险公司的承保科室。但在保险单证的管理中,保险单证的单号并不统一,对于当地承保和异地出险的货运险项目,被保险人难以根据保险单号找到相关承保科室,延迟了保险人的提货时间,给保险工作带来不便,对财产保险公司的形象造成一定的影响。

1.2保险费率不合理。承保类业务中保险费率的收取是按照大数法则的原理,依据市场保险风险概率进行科学的计算而选定。随着财产保险市场规模的扩大,财产保险市场竞争激烈,部分财产保险公司为了争取业务,采取降低保险费用的方法,严重损害了其他同行业公司的经济效益,给企业自身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财产保险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

1.3保险标的不明确。保险标的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所有标的没有分项、保险标的概念模糊、保险财产的地质不明确。保险标的不明确在保险理算中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将所有标的没有分项书写,不利于核算某一项标的的保额和市值,不利于判断保险是否足额,与被保险人之间容易产生分歧和争议,增加了保险理算的时间。

2.理赔业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理赔机构的机制存在弊端。理赔机构中部分工作人员和检验人员身兼多职,对财产保险中的管理,理赔及展业多种职业负责,不利于理赔业务的专项研究,理赔业务的精细化程度不够,缺乏专业的时间,也没有充足的精力开展理赔业务。部分保险公司的检验部门不具备独立的决策权力,难以支付理赔费用,对于专业人士和专业机构的申请上缺乏自主权和有效性。

2.2重复保险。理赔业务的开展,需要检验部门对于被保险人的各项投保情况进行了解,并按照相关顺序对限额责任负责,通过比例分摊赔偿的方式赔付,防止赔款的多付。但在投保过程中,投保人与数个保险人订立了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责任,同一保险期限的保险合同。例如,某化工厂发生火灾,经检验和理算等多方调查发现,被保险人在人保公司和平安保险公司均投保,属于重复保险,因此双方按照保额的比例进行分摊赔偿,减少赔款。

2.3骗赔,骗保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财产保险市场规模扩大,人们的保险意识也随之提高。部分人钻保险法律法规的漏洞,想凭借保险业务进行索赔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通过冒名顶替或在事故发生后进行投保的方式进行骗赔,骗保,给财产保险公司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财产保险业务质量管理有效措施。

1.树立以财产保险经济效益为中心,提高保险业务质量管理。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初具规模,保险业务的质量管理是公司发展中重要的问题。提高财产保险公司保险业务质量管理首先需要让财产保险公司内部的不同环节进行协调,各个部门与环节之间进行相互配合,相互衔接。在业务质量管理中要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和管理措施,通过体制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意识,以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为主要参考依据,提高业务服务质量,改善传统业务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综合提高保险业务质量管理。

2.建立健全财产保险业务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产保险业务质量管理制度,使财产保险业务中展业、防灾、承保、理赔等各个环节实现统一规范化管理。制定严格的条款费率和保险费率,对险种的开发、签发单证、保管、流转、评估风险、建立放在档案、查勘理赔业务,定损及审批等各项流程实现规范化,明确不同岗位的责任制度,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理念,对于经营效益好,业务质量管理水平较高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并将财产保险业务质量管理制度深入的贯彻落实,真正做到在每一个管理环节中抓质量,出效益。

3.对现有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现有的考核制度采用平行并列指标,导致保险业务人员极力争取保单,完成保费的收入指标,追求保险费用获得的提成,忽视业务质量管理,财产保险公司中虚假现象时有发生。对现有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是将平行并列指标改为梯级排列指标的考核方法,建立第一梯级指标,第二梯级指标和第三梯级指标。其中第一梯级指标指的是利润指标,而第二项梯级指标指的是保险费收入,赔付率及营业费用指标,第三项梯级指标是将赔付率与保险费收入按照险种进行分解,实行单险种的考核制度,对于业务员的考核实行双向考核制度,在对业务员保险费收入的指标基础上考核业务员的保险费收入和赔付率。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为实现财产保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财产保险业务质量进行严格管理,建立健全相关质量管理制度,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增强公司的规模效益,使公司内各个部门与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处理,相互促进,相互配合。除此之外,还要对现有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根据梯级排列指标对财产保险公司按照相关级别进行考核,对于业务员实行双向考核,综合提高财产公司的保险业务质量,促进财产保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4]周延礼.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促进财产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j].保险研究,2010,04:3-9.

[5]李春梅.浅析财产保险公司业务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j].中国外资,2011,17:103.

炼化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保证药品的质量,确保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在通过gmp认证之后,如何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既有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目前制药企业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分别从组织机构和员工培训、文件管理、质量管理程序及制度、验证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gmp;质量管理;制药企业。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如何建立持续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保证药品的质量,已经成为上到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下到普通药品生产企业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gmp认证制度,自2004年7月起,gmp证书已经成为企业进行合法经营的必要前提。

通过实施gmp认证,制药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很好地保证了药品的质量。

但由于我国实施gmp时间短,在进行认证时,制药企业往往只注重设备的引进和改造,忽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维持,从而产生了重认证、轻管理等弊端。

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制药企业如何有效地维持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而从制度上保证药品的质量。

1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员工培训。

1.1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基础。

gmp(1998)第三条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应建立生产和质量管理机构。各级机构和人员职责应明确,并配备一定数量的与药品生产相适应的具有专业知识、生产经验及组织能力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国家药品管理法也规定:“企业进行药品生产必须配备相应的具有一定资格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并在有关解释中明确规定,所述的“一定资格”是指具有国家正式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

在ich(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组织)颁布的原料药gmp即q7a文件和美国cgmp中均规定:“企业中从事质量管理的人员应是具有一定教育背景、一定从业经验并接受过相应技术培训的人。”

因此质量管理者,即要具有相应的资格,又必须不断地学习,接受各种培训,只有这样才能及时了解新的法律法规,减少违规情况发生。

除此之外,企业的人事管理部门及质量管理部门。

还必须定期对员工工作能力进行评价,做出是否可以继续在相应岗位进行工作的判断,不合格者经培训合格后再上岗。

只有这样才能从人员上保证符合gmp的要求。

1.2有效而健全的组织机构是进行质量管理的保证。

gmp(1998)赋予了质量管理人员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管理的权力,这要求企业从组织结构和制度上保证药品的生产活动在质量人员的监督之下进行。

目前国外一般将质量管理部门分为质量检验(qc)和质量保证(qa)两大职能。

qc负责原材料、包装材料和成品的取样、检验及检验报告的提供,检验方法的建立及质量标准的起草等。

仅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真实性负责;qa负责各种标准、文件的最终批准,药品制造全过程的监督与控制,异常情况的调查及不合格品的处置,检验报告的签发等。

两者的工作职责完全不同,例如产品最终检验报告的签发,qc的签发仅说明本批产品经过检验合格,而qa对检验报告的签发说明本批除了确认检验符合法定标准以外,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发生影响药品质量的重大异常情况,本批产品可以销售。

质量保证(qa)即向企业的管理者保证所售出的药品是在遵守gmp的条件下生产的,又向客户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质量稳定、均一。

因此,药品生产企业设立质量保证(oa)部门对保证药品的质量,从源头上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非常必要。

2建立有效的文件管理体系,确保gmp实施的宗旨。

gmp实施的宗旨是:“将人为的差错减少到最低限度。

”要实现这个宗旨,就必须保证员工在操作过程中有章可循,即完备的操作规程。

2.1操作规程容描述要求细致、严谨、具有可操作性。

并不断更新。

企业的标准操作规程(sop)的书写强调细致、严谨和可操作。

每个操作细节都必须在sop中有清晰的表述并且没有歧义、操作性强,比如物品的传递、更衣程序、设备的清洗灭菌程序等,尤其是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对sop书写细节性的要求更高。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有人都进行相同的操作,当发生异常情况时,也容易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

从这个意义上讲。

规范sop的书写,确保所有人都按照同样的程序执行相同的操作,这是实施gmp确保药品质量的基本要求。

sop一般在生产初期书写,但由于是第一次书写缺乏可参照的实际生产数据和经验,往往不够细致全面,这就需要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随着经验的丰富不断地对规程进行更新完善。

对于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变更以及法规的变化,sop也应该及时更新。

2.2执行标准操作指导书,杜绝操作人员隐瞒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以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都使用活页记录纸记录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工艺参数。

为了在操作过程中向操作人员提供一个完整的操作指导说明,目前很多企业已经开始使用按照生产批号由质量管理部门发给生产部门的标准操作指导书(soi)代替sop。

二者区别在于sop是单独的,没有体现“程序”的概念及操作的时间性。

而soi使生产过程中的所有sop按照工艺流程串接起来。

这样,操作人员在进行生产时,拿到相应批号的soi,按照生产指令的要求就可以进行各种操作,既可以保证所有人员的操作相同,又可以杜绝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被故意隐瞒不报。

3规范质量管理程序及制度,确保质量管理部门对药品制造全过程的控制。

3.1健全异常情况管理制度及调查程序。

由于各种原因,生产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是难免的。

但考虑到产量及成本,生产部门往往会隐瞒,只有出现不合格品时,实际情况才会暴露出来。

如果所有的异常情况都能够被及早地发现并得到有效的处理,就会避免很多不合格品的产生。

企业必须赋予质量管理部门对异常情况进行调查的权力,在原因查明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之前,不能继续生产。

3.2健全原材料请验及放行程序,保证所有物料的有效管理。

当前,制药生产企业对于最终产品的放行普遍建立了规范的管理制度。

但为了从源头上保证产品的质量,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也必须对原材料进行有效管理。

通常,qa部门需要事先对物资部门采购的原材料进行供应商和随货报告的审核后。

检验部门才能对原料进行取样和检验:检验之后的数据必须经过qa部门的审核和批准后才能得到最终的放行和使用,而生产部门只有见到qa在原材料包装上的放行标识才可以使用该批原材料。

qa在包装上作放行标识的目的:一是证明该批原材料是从公司批准的供应商处采购的。

二是证明该批原材料经过检验符合企业的原材料质量标准,三是证明该批原材料在贮存过程中是在其规定贮存条件下进行贮存的,即本批的原材料质量上不会对未来成品的质量有潜在的不利影响。

3.3建立健全趋势评估制度,将影响药品质量的各种不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企业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一般均需要对环境、水质等进行监测,并建立相应的报警限及标准限。

对于药品的生产。

环境监测及水质监测非常重要,但是环境、水质的.检测结果由于微生物培养期的原因,往往较生产使用滞后,因此定期对环境及水质的变化情况进行趋势分析十分必要。

为了保证对药品质量没有潜在的不利影响,需要对此两类指标进行月度趋势分析,及早发现变化趋势,及时采取措施,出现明显的趋势变化或监测结果达到报警限时,应进行原因调查。

除此之外,当检测结果出现突变时,也应进行调查,确定突变的原因。

3.4建立动态的质量统计分析制度,为有效质量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对已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是质量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原材料的关键检测指标进行动态趋势分析,可以随时发现原材料质量的变化趋势,便于及时地发现供应商的质量变化;对产品的理化检验指标进行动态统计趋势分析,可以发现在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稳定情况及工艺控制水平,并可能为工艺变更提供依据。

对稳定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质量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而为药品效期的确定提供依据。

3.5建立变更管理体系,所有的变更只有在被批准后才能执行。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新技术的使用、降低成本的要求及质量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方面经常需要变更。

按照qa的规定,变更应遵照一定的程序:我国的法律法规也规定了发生影响药品质量的变更,必须得到药监部门的批准后才能执行。

国内外有很多由于没有履行正常的批准手续的工艺变更形成劣药的事例。

企业必须建立变更的申请、试验、实施、批准程序,根据变更的类型进行必要的试验或测试。

并根据药监部门的要求,执行必要文件的报批手续,变更才能施行。

4建立完整的验证体系,确保所有系统操作在验证后进行。

98版gmp将验证定义为:“证明任何程序、生产过程、设备、物料、活动或系统确实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有文件证明的一系列活动。”所有的系统只有在验证后并按照验证时的参数进行操作,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均一。

gmp规定的验证范围包括:产品的生产工艺及关键设施、设备等。

当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如工艺、质量控制方法、主要原辅料、主要生产设备等发生改变时,以及生产一定周期后。

应进行再验证。

遵照gmp的要求,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验证管理体系。

首先应该建立一个团队来对验证进行规划,确定验证项目、验证的方法及标准等,并且组织人员书写方案。

确定再验证周期等。

每一个制药企业都要进行设备的安装、操作、性能确认验证,工艺验证,水系统、空调系统及清洗等基础性的验证。

无菌药品的生产企业还必须进行如灭菌验证、更衣程序验证、消毒剂消毒效果验证及无菌工艺验证等。

工艺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包括时间参数都需要进行验证。

总之,验证应贯穿药品生产全过程,所有的工艺参数、设备系统都要经过验证后才能被认可。

此外,企业在验证之后还必须要保持住验证的状态,由于验证时的测试项目多于例行的控制项目,验证时管理技术人员投入的精力远大于日常的生产过程,因此如果验证的状态得不到保持,将会失去验证的意义。

验证之后,通常我们需要将验证确定下来的各种操作方法通过sop的形式固化下来。

并培训到每一名员工;通过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使得设备设施始终保持在验证时的状态。

5小结。

一个药品生产企业,从质量管理职能上看,总体上可以分为六大系统,即:质量系统、物料系统、生产系统、包装和贴签系统、厂房和设施系统、质量检验实验室系统。

在这六大系统中,质量系统是核心,是连接其他五个系统的纽带,每一个系统都包括了从组织机构、人员培训、文件控制到验证实施等各个环节。

只有各个系统高效连动,整个企业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和稳定,才能有效地保证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文档为doc格式。

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分析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现行标准体系中的主流体系,它对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能起到重要作用。作为国际上通用的质量标准,iso9000等标准反映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过程要求,适用于以企业为代表的各类组织的管理和运作,也为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提供了依据和工具。

中小企业属于生产性机构,而一个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取决于四个方面的要素,包括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生产过程,测量、分析与改进等。

     管理职责是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要素。明确管理职责的具体工作主要有以下几项。

(1)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企业提出的质量方针,应包括以下内容:企业所提供企业产品的等级;企业在质量方面的形象和信誉;企业产品质量的各项目标;在达到质量目标中所采取的措施;实施质量方针的管理人员的作用。

(2)规定企业的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的具体化,在制定时应考虑四个主要目的:实现消费者满意与职业标准一致;有利于企业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回应消费者和环境方面的要求;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3)确定企业的质量职责和权限。质量职责和权限,是对企业员工在质量工作中应承担的任务、责任和权限所做的一些具体规定。这些规定,必须与为达到服务质量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保持一致;同时,企业的质量职责,还意味着企业对客户的优质服务是以企业领导和企业员工的合作为基础。

(4)进行企业的质量评审。质量评审,是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是否有效、是否符合企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要求、以及质量体系是否适应在环境变化后确定的新目标等所做的.正式评价。

其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人的因素最为重要,产品是在人即企业员工直接操作下所完成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调动起每一位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其中,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对企业质量管理负责人开展培训,对企业员工开展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等方面的教育,对新进员工开展质量意识的培训。

其二是信息资源管理。企业员工之间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是员工合作共事促进企业发展的基础之一。对于企业内部来说,质量管理体系中应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系统,作为沟通和有序作业的基础;对于企业外部,企业员工特别是与产品消费者直接交往的员工,在沟通联络方面应当具备适当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能与外部组织和代表紧密协作。

其三是物质资源管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需要一些基本物质资源,包括开展管理所需要的软硬设备如计算机、储存器和数据库等;开展管理必需的基础性条件,如网络系统和通讯设施;开展质量评定的设备和计算机专用软件等。

3.企业产品实现过程 企业产品实现过程可以用企业产品质量环来表示。

企业产品质量环,是指从识别消费者的需要,到评定这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各阶段中,影响产品质量的相互作用活动的概念模式。这个概念模式,存在于整个企业管理和企业产品的过程中,包括消费者意见汇总过程、产品设计过程和产品生产过程。

一般说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策略主要包括了目标、机构、制度和反馈等多个方面。对于中小企业,也涉及到这些方面。其中,确立目标、建立质量管理领导机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尤其重要。

从理论上说,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水平,应能参照国内外通行的先进水平加以制订。但由于各个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生产条件差异较大,因此,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制订质量管理目标时应该因地制宜,追求质量管理与企业整体的匹配和融合,建立切合企业实际的目标体系。中小企业在确定企业质量管理的内容和标准时,还必须确定:所明确的质量目标在生产实践中能够转变为现实。

中小企业虽然在规模上比较小,但是也需要设立专职的质量管理领导机构,使企业质量管理职能化。这个机构需要企业领导层的核心人物担任,并承担全面责任。质量管理体系有自己的领导和办事机构,才能够提出正确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质量计划和措施,提供足够的质量文件和进行全面的质量记录,并实现质量的审核和质量工作的监督考核。

为保证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落实和各项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企业必须明确规定各个环节应该承担的质量职能和质量责任以及相关的协调、预防和补救措施,以建立一套以质量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办法和完整严密的管理制度。对于中小企业,质量标准、职能和责任以及相应的奖惩制度,也应通过文字形式明确予以表达,印成手册发到每一位企业员工。通过责任制度,保证每一个员工、每一个岗位、每一项程序以及每一个产品,都在质量管理制度的覆盖之下。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与应用论文

摘要:本文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目标系统、质量管理制度系统、质量评估与分析系统三个要件来分析,具体阐述了这三个要件在推动高职院校全面教学质量管理提升中的关系和作用,明确了其重要性。要坚持三个基本要件不动摇,将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高职院校;tqc;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

随着高考的扩招,二三本院校的合并,留入到高职院校的优质学苗越来越少,以辽宁省高考录取率来举例,20录取率为93%,留到高职的在86%这个阶次上,换句话说,100个人参加高考,有93个人可以顺利考上大学,这93名学生中,86名学生顺利进入本科院校就读,而排名最后的7名学生,进入到高职院校,可想而知这个学苗问题,已经是摆在各大高职高校中一个头疼的现实问题。随着高职院校迎来一个春天,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样一个新时期下,如果有效的提高高职院校就业率,就业层次,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是一个需要踏实去做的现实工作。学生经过三年的高职学习,面向社会,“产品质量”能否经得住社会的考验,需要反馈到日常大学生活中去,而重中之重,就是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这个方面,是大学要面对的主体,如果这个方面管控不力,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毕业质量,而学生这个产品的长期价值,也会收到损害。

教学质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只有对这些因素一一和教学质量关联度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最大影响因素,抓控主要方面,才能保证教学管理方面不出现大问题。而各个因素也要同时进行监控管理,总之,要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将教学质量的各个方面,都要逐一进行分析,才能对教学质量提高产生大作用。根据tqc理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分为三个方面,即:管理目标系统、质量管理制度系统、质量评估与分析系统。

(一)管理目标系统。

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受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当下社会培养方向的要求,也受学校当下实际情况例如师资、办学条件、学校性质的制约,因此建立质量管理目标系统,要对这个约束条件进行全面分析。例如这个国家教育方针,目前对我国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具有工匠精神,具有学徒制的现代教学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实操性等等。因此我们在教学质量管理中,更要注重进口国家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完全体会到这个要求。再者学校性质的制约方面,例如某个高职院校隶属于建设厅,那么就要进依托行业办学优势,在学生就业渠道上,广为开展相应就业市场,反馈到教学质量建设中去,这样才能因地制宜的改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参与教学的`各个因素,都会成为教学质量管控体系中的因素,因此从实际来说,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中主要包括教的方面和学的方面的质量管理制度。在教的方面,无论大到招生、培养、就业,还是小到授课要求、教学文件、学生评测表等,都要纳入质量管理制度中,形成常态的考核标准,并有奖惩机制,要落地去执行。在这里要特别说明师资力量的重要性,要具体和深入的制定相应的梯队培养方案和学科建设制度,教师的职称评定、学历深造、工作量化考核等,都要是很重要的方面,没有好的师资力量,片面强调学生的基本素质和长远发展,是典型的“自私”主义,学生是学校培养出来的,没有良好的师资力量,没有实践技能和理论课程较好结合起来的优秀老师,对于这样基础不好的学生,想在三年的大学生活中淬炼学生有一个质的突破,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质量管理制度系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纲的性质,要做为一个重点工作去做。

(三)质量评估与分析系统。

质量评估与分析系统是工作极为具体、复杂和细致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发展方向问题,是对于错的问题。因此,它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学评估是保证和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它分两类:一是来自学校外部的评估,包括国家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评估等,后者尚未形成明显影响力,前者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的作用日益增大。二是学校内部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实施的教学评估,包括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课程评估、专业评估等。通过校内外的教学评估,学校不断健全、强化动力机制,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也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总结。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牢牢抓住高职院校的全面质量管理三大构建不动摇,我们就可以基本保障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控体系架构方向的正确性。当然从系统工程来讲,质量工程是一个大工程,从tqc中pd-ca方面来讲,也需要循序渐进的反复推进修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我们把握住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核心,就一定能把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推向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2]王剑敏.高校应积极引入/全面质量管理0模式[j].江苏高教,(4).

[3]李志宏.建立与新时期质量观相适应的高校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9).

[4]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z].2007.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探讨的论文

对环境保护工作而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基础且重要的一个工作环节,也是确保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预期成果的关键。环境监测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各种环境指标进行监测,进而获取对应的监测数据,用以指导相关工作。但是,由于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在环境监测的工作中存在一些误差因素,导致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并不足以支撑全部的环境保护工作。因此,通过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提升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使其可以对环境保护工作形成全面支撑,进而取得重大成果。

1.2增强环境监测能力。

在社会不断多元化发展的同时,暴露出的环境问题的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仅如此,随着生活、生产节奏的改变,环境问题开始表现出连续性、综合性、追踪性的变化趋势,这也就要求环境监测工作应当从原本的周期性工作转变为连续性、综合性的监测。不仅如此,由于各种监测技术不断更新,监测设备不断优化升级,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相关部门进行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但是,部分部门单位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新技术、新设备,导致环境监测工作还停留在低层次的阶段,不符合社会发展。因此,通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可以增强这些部门单位的环境监测能力。

1.3促进经济发展关注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并非只是有关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其是全社会每一个人的责任。但是,大多数人环保意识低下,尤其是部分污染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对环境恶意破坏,致使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因此,建设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力度,可以引起相关企业和人员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研究论文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电力行业营销领域主要涉及的业务是业扩管理、供用电合同管理、用电检查、服务渠道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停电管理等。营销领域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关键点是“核心思想”(基于风险、系统化、规范化、持续改进)在营销各专业的应用。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就是一种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工作方法。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基于风险,我们做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清楚风险所在,清楚需要控制什么风险,其落脚点是风险识别与评估。系统化,我们要控制好这些风险,应从哪些方面去控制,各方面的相互逻辑关系如何,具体要做好哪些工作,其落脚点是管理流程。规范化,在做具体工作时,我们应采用什么方法或手段去控制风险,其落脚点就是标准、规范化文件等执行载体。持续改进,对上述三个环节进行定期回顾,反思风险识别是否全面,管控内容全面,方法是否科学有效,并提出和落实相关的改进措施,其落脚点是建立问题发现及处理机制。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在电力营销专业的关键因素就是用户管理的规范、质量、安全。规范,即各类业务是否按规定时限内办结,是否按程序办理,有无违规收费行为,是否存在违反十项承诺及十个不准的行为,是否有违反有关法律规章的行为;质量,即是否建立服务质量分析制度,是否有服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对各类投诉、举报的处理及答复程序是否合理、是否有服务改进的举措等;安全,即客户安全服务。

合同中是否明确供用电双方的安全责任、是否有对客户端安全检查评价的措施、是否建立客户安全防范措施等。重点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风险管控。

1用户接入风险管控。

用户接入业务流程大致是:客户申请-现场勘查-供电方案确定与答复-设计审核与施工-中间检查与竣工验收-签订合同与风险告知-装表与接电-资料归档与服务评价。其中用户接入控制风险管控的关键点在于四个方面:

1.1现场勘查及供电方案存在主要风险:重要负荷识别不准确导致供电中断,供电方案不合理导致客户质疑、投诉,供电方案不合理造成供电线路或公变超载。

风险控制措施:1、遵守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2、关注电网现状。3、执行供电方案审查制度。4、执行客户谐波源管理。5、落实客户继电保护方式。

1.2用电受电工程设计存在主要风险:客户受电工程设计文件审核不到位导致工程缺陷,用户新设备接入设计未考虑控制客户端谐波。

风险控制措施:1、审核设计单位资质。2、关注设计文件的完整性、准确性。3、执行企业内部设计相关制度。4、提升企业审核人员业务能力。

1.3中间检查与竣工验收存在主要风险:中间检查与竣工检验不规范导致工程缺陷。

风险控制措施:1、关注隐蔽工程施工质量。2、严格执行验收标准。

1.4签订合同及风险告知存在主要风险:未与客户签订合同或合同超过有效期导致责任不清,权益受损。未签订《并网调度协议》《调度管理协议》导致未能控制发电站并网运行接入及运行风险。合同附件不完整导致责任不清,权益受损。

风险控制措施:1、先签订合同及协议再送电。2、逾期或发生变更的合同及时续签或重签。3、严格使用合同范本签订。

2用户检查风险管控。

用电安全检查工作流程大致是:准备工器具-进入检查现场-客户用电安全检查-核对计量装置数据-清理现场-回顾与改进。其中用户检查风险管控的关键点在于三个方面:

2.1进入现场检查存在主要风险:照明不足导致误碰带电设备,有毒生物导致人员中毒受伤。

风险控制措施:1、召开工前会,对风险及控制措施进行交底。2、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随身携带强光手电筒。

2.2客户配电检查存在主要风险:高处坠落导致人身伤亡,误碰带电设备导致人员触电。

风险控制措施:1、开展用电检查时,做好现场监护。2、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3、落实现场安全技术、组织措施及应急处置。

2.3检查结果处置存在主要风险:不符合要求的重要客户用电设施设备造成供电中断,对不可接受风险启动风险管控措施。

风险控制措施:1、严格按标准确定重要客户名单。2、正确配置重要客户电源。3、跟踪重要客户安全隐患整改。4、注重重要客户信息沟通。5、提升重要客户应急管理。

3客户服务风险管控。

客户服务风险管控存在主要风险:资源配备不足,造成客户业务办理不便,增加办理时间,产生不满和投诉。服务意识淡薄、技能欠缺,影响客户情绪,增加客户办理时间,易引起客户误解,引发矛盾。沟通机制不健全,造成客户业务办理不便,办理业务时间,造成客户不满或投诉。

风险控制措施:1、遵守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2、注重信息沟通的渠道、载体。3、提升岗位能力要求。4、关注组织机构和资源配置变化。

4抄核收风险管控。

抄核收工作流程是:抄表-电费核算-电费收缴-电费账目处理-电费异常处理及反馈-回顾改进。其中抄核收风险管控的关键点在于三个方面:

4.1抄表存在主要风险:抄表差错导致电费损失或客户投诉。

风险控制措施:

1、严格执行抄表管理工作标准。

2、规范工作流程。

4、采用自动化抄表方式。

4.2电费核算存在主要风险:电价执行差错导致投诉。

风险控制措施:

1、规范工作流程。

2、开展培训,强化人员技能。

3、加强电费核算质量管理(稽查)。

4.3电费收缴存在主要风险:电费现金管理不到位导致电费损失。欠费停电执行不规范导致客户投诉、不良影响。

风险控制措施:

1、电费日结日清。

2、配备必要的安全保障设施。

3、规范供用电合同。

4、履行告知义务、审批、执行手续。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思路论文

1重视和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监测机构都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不够重视,认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因此往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忽略了这一内容。其次,部分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理解和认识有所偏差,没有站在客观的立场以科学的手段来进行管理,反而对环境监测工作施加不正当的干预,例如在审核环境监测数据之时私自修改或删减数据,这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降低了环境监测数据的权威性与公信度。

2管理人员素质不足。

就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有很多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监测机构中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都并没有达到国家所规定的从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相关标准要求,其不是专业知识或业务能力不够,就是缺乏管理经验。这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往往会出现很多失误,从而造成环境监测质量下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是由于大部分相关部门和机构都更加重视环境监测方面的人才,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才,没有对其开展有效的培训,也不怎么积极招聘相关人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自身也没有积极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

3控制手段不足。

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正在不断进步,然而环境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等却没有相应提高,反而严重滞后,已逐渐难以适应当前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要求。再者,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也明显不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工作效率。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的《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是上个世纪80年代所颁布的,其已历时多年,早已无法适应当今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需求,当前必须要尽快修订新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从实际出发,结合环境监测的工作内容,完善法律保障体系,以对环境监测工作形成有效的约束力。新的法律法规当中应当要明确环境监测的领域范围、环境监测机构的资质、环境监测人员的`从业资格及环境监测设备的要求等等,这样才能够促进环境监测的规范化发展。

2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由于每个管理人员的知识基础、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及管理经验等各不相同,因此其管理效率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监测机构应当要尽量选择那些知识基础好、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及管理经验多的人员来负责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并定期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开展培训,不断加强其工作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能够达到国家的相关际准要求。另外,还应当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定期对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本人的工资相挂钩,做到公正公平、赏罚分明,从而促进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3规范技术体系。

首先,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要加大对科技的研究力度,不断研发新的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环境监测工作当中;其次,要加快制订科学的标准与技术规范,切实保证环境监测工作有据可依;再者,要制订完善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准人制度和技术审核制度,避免出现管理上的漏洞;最后,要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根据我国国情而进行一定的改进,使其能够适应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若想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就必须要尽快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尚存在着许多问题,未来还需在实践当中不断摸索和研究。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探讨的论文

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而言,需要通过完善立法的手段,加强法律约束,才能促进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并发挥作用。首先,对环境监测工作在法律上进行明确的定位,尤其是对各级层环保部门的职权范围予以明确,以便相关工作能够切实展开。其次,需要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行为规范进行明确的阐述,尤其是某些关键环节的工作的操作流程,遵守标准等必须予以明确规范。最后,加强法律的监督。环境监测工作关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其和法律本身的目的是一样的。因此,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监督,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是十分重要的。具体地说,应该法律规定中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行为、过程、结果、效用和影响等方面的评估工作进行详细的规定,以此促进环境监测工作得到落实。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时候,必须加强对其可行性和可操行性的考虑。只有切实可行和便于操作的法律法规,才能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中发挥出切实作用。

基于当前体制运转不畅的问题,必须对其重视起来,通过合理的手段对环境监测体制进行革新,才能有效地改善当前的环境监测工作现状。首先,建立垂直均布的环境监测工作体系,以国家环保部门牵头,以此布置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测工作,形成垂直的工作体系。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消除职权不清的问题,明确各级层环保部门的职权。其次,构建灵活的管理机制。管理机制不够灵活是导致环境监测体制运转不畅的一大原因,因此,应当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构建更加灵活的管理机制,实现环境监测工作的及时迅速。比如,可以细化各级层环保部门的管理职责,优化管理机制,将过去的统一管理革新联动管理,扩大环境监测司职权,赋予其一定的行政职能,加强相关工作的落实。最后,搭建第三方管理平台。引入第三方机制,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透明化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提升其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组织公益机构和民间人士组成第三方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对各级层环境监测工作进行考核和监督,确保相关工作顺畅运行。

3.3构建高专业素质的工作队伍。

基于当前高专业素质人才缺乏的问题,必须构建一支具备高专业素质的工作队伍,才能促进环境监测工作进步。首先,相关部门应当对工作人员展开专业培训,和当地高校建立合作机制,定期对工作人员展开专业培训,以提升现有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其次,基于和当地高校的合作机制,直接从高校引入相关专业的人才,并对其着重培养,使其成为环境监测工作的后备力量。最后,建立淘汰机制,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素质考核,逐步淘汰素质水平低的人员,补充高素质人才,不断提升工作队伍整体水平。

4结语。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对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存在的问题却对其形成了不小的阻碍。基于此,应该完善立法、革新机制以及构建高素质工作队伍,切实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以促进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探讨的论文

法律约束不到位是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虽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条文可以对环境监测工作起到一定的约束规范作用。但是,从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情况看,这些法律条文的约束力远远不够。从这些法律条文的实质内容上看,其主要是针对环境监测单位的职责、标准等进行了宏观层面的规定,并未从细小的地方做出详细阐述。这就导致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法律条文并不具备太大的操作性,难以对环境监测工作形成指导。不仅如此,在一些地方性的法律条款中,甚至存在和国家规定相抵触的问题,这就导致环境监测工作难以展开。

2.2管理体制运转不畅。

从环境监测工作的等级分类看,其主要是分为国家、省、市和县这四个级别,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环境监测单位的等级不同,在整体工作所扮演的角色和拥有的职责也都不同。就国家环保部门而言,其核心工作就是规划整体的环境监测保护工作方案,并对各省市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巡查。而市和县这两个级别的环保部门主要是落实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计划,接受省级环保部门的管理和领导。在这一整个环境监测工作体制当中,各级层职权的界定并不是很清楚,尤其是在市、县这两个层面,甚至存在一定的工作冲突。这一问题不仅增加了环境监测工作的难度,还产生了大量的内耗,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落实和发展是极其不利的。除此之外,由于国家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经费投入偏低,地方财政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投入不够,导致开展相关工作存在一定阻碍,致使管理体制运转不畅。

2.3工作队伍专业素质偏低。

环境监测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尤其是部分工作环节,更是需要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高级专业知识。但是,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环境监测工作队伍的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具有高学历人才的占比很低。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我国环境监测工作队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比为47.5%,其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人员占比不到10%。这一比例如果只考察县级单位,还会进一步下降。由此不难看出,高水平工作人员的缺少,是制约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探讨的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人们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环境问题、生态保护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关注方向,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作为各级环境监测资料整理、保证监测数据准确性与完整性的重要检测工作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加之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处于不甚可观的状态,因而如何完善、创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相关环境监管部门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笔者将要探讨的问题。

1前言。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综合国力、整体经济水平等方面均得到大幅度地提升,但是环境问题却越来越成为人们避不开的主要问题之一。自21世纪以来,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虽然也在不断的深入,但是其力度还远远达不到理想值,因而仍有各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存在,其中以雾霾这种愈发严重性的环境污染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而如何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质量,给我国的相关环境监测部门提出新的要求,而其首先就要从问题的根本出发,进而予以针对性的解决措施[1]。下面笔者就先从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其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力图为相关管理工作提供些许可参考性的建议。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虽然不断得到深入,但是却未能改善环境的问题,因而说明了其工作的不到位;经过相关的调查,将其主要的工作问题归为以下几点:其一,政府的重视力度不足。大多数下级地方的环境管理部门在环境数据监测中,常常以经济发展不足为由而不重视,因而为这一管理工作的实施增加了阻力,加之部分地方的管理部门存在擅自改动相关数据等行为,因而使其工作质量失去时效性与准确性。其二,环境监测人员的素质不高。环境监测管理要求其监测的数据具有准确性、完整性等,因而若监测人员的素质低下,将会影响其监测数据的精准性,进而导致数据差过高,从而影响监测工作的质量。其三,环境监测报告的质量不高。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的环境监测技术,我国显得较为落后,这一不足主要在于技术水平的有效性,因而在同一个环境问题上,我国将会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进行解决,有时甚至还会难以开展,因而促使管理不当的`恶性循环的形成。由此可见,完善、创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系统、工作尤为重要。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探讨的论文

关于环境监测工作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的建设才能够按照相关质量标准,对其监测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只有保证数据的准确,才能对我们周围的环境做出合理的分析,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环保工作,这样才能较快的改善我们的环境。因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是环境监测工作中最首要的目标,只有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有效。

全面质量管理的论文

一、目标:

杜绝重大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火灾事故;重大隐患整改率100%,一般隐患整改率98%以上;工人进场三级安全教育率达100%;特种作业人员上岗持证率100%。

二、职责与要求:

1、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项目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责任。

2、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规、规章制度,与项目管理人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

3、按照相关规定建立项目安全管理机构和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并依据企业相关制度,建立和完善项目相关制度。

4、组织制订项目安全生产目标和施工安全措施计划,并贯彻落实。

5、参与或主持本项目安全管理策划、安全工作计划和安全管理文件等工作。

6、负责安全生产措施费用的及时投入,保证专款专用。

7、组织并参加对项目管理人员和作业工人的安全教育。

8、组织并参加项目定期的安全生产检查,落实隐患整改。

9、参加对现场大型机械设备、特殊防护设施的验收。

10、组织召开安全生茶例会,研究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

11、组织编制项目应急预案,并进行交底和演练。

12、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负责事故现场保护和伤员救护工作,配合事故调查和处理。

三、考核办法:

对施工管理人员的目标及责任制考核,项目部每季度依据《施工管理人员目标责任制考核表》、《责任制考核表》进行考核,对考核情况根据有关规定给予表扬奖励或给予批评及经济处罚。

四、其它要求:

本责任书一式两份自签定之日起生效,项目部、项目经理各一份。

项目经理:

20xx年xx月xx日。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探究论文

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是开展环境监测作业的基础,如果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缺乏科学性,则环境监测的数据结果则可能出现不统一、不规范等问题。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机构购置了一些先进的环境监测仪器,如何为这些新设备建立一套统一地科学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是环境监测部门需要重视的问题。

1.2量值溯源基础体系的问题。

量值溯源基础体系体现出环境监测工作仪器校准的方法、仪器使用的的方法、质量考核的方法、技术仲裁的方法等。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不仅技术体系不完善,还存在环境监测质量缺少反馈和监督的问题,于是,量值溯源管理体系存在国家、行业标准、环境监测部门体系脱结,不能相互完善的问题。

1.3环境监测控制指标的问题。

环境监测控制指标是环境监测作业技术应用的依据,它也是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依据。由于我国部分环境监测控制指标缺失,因此该部分的环境监测技术应用随意性较强,获取的环境监测数据无法评估。

环境监测能否作业能否高效作业,与作业体质有紧密的关系。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监测作业体制,才能让该体制下的作业人员认真开展工作,提高工作质量。我国的环境监测作业体制存在滞后化的问题,它体现在管理体质与技术不融合、监理体制不能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相前发展这两点上。

环境监测监督体制是应用第三方的力量监督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考核环境监测部门成绩的一种工作监督体制。当前我国的监督体质存在监督部门单一化、监督的期效短期化的问题。即监督不能通过环境监测监督来优化环境监测管理工作。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探讨的论文

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便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能够对监测数据以及监测信息的准确性、精密性、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进行全面的评估。但就现阶段而言,因为环境监测领域的扩大、环境监测任务的加重,直接导致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要求的不断上升。因此,必须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才能够满足环境监测的相关需求。

就现阶段而言,虽然我国相关部门对于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工作已经提高了重视程度,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管理办法的制定,并规定了关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处罚、工作内容、机构职责等。并对环境监测人员上岗的条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促使环境监测人员的上岗实现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最后构建质控考核、技术培训、工作检查为基础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就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现阶段质量管理体系仍存在着较大的不足,笔者参阅了相关的文件资料,同时对我国相关的环境检测机构到实际情况进行了一定的调研分析,最后对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2.1质控手段的缺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环境监测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现阶段因为质控技术的滞后、环境监测标准的失准、技术规范的不完善等问题,直接导致了质控手段无法满足现代环境管理的相关要求。同时因为环境监测信息化应用以及环境标种物质开发程度存在较大的不足,所以导致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绩效呈现出低下的特点[1]。

2.2体制与制度的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诸多环境监测机构其并不具备较为完善的体制机制指导,同时没有设置相对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纵使已经设置了相应管理部门的环境监测机构,也存在着质量管理人员欠缺的问题,还存在着职能交叉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各个部门之间在环境监测的诸多环节之中不能做到工作上的协调沟通,甚至出现了诸多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相互推脱,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无法落实到位。

2.3人员素质水平较低。

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相关的专业管理人员缺少、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的问题。同时在诸多的环境监测机构中出现人员岗位频繁调动、不具备系统性专业的培训系统性专业的培训,这就直接导致一部分质量管理人员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之中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较强的技术能力、缺少管理经验等诸多问题,无法满足质量管理工作对人员素质的相关要求。

2.4对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不够重视。

在现阶段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诸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认识以及深入的了解。甚至在具体的环境监测工作中出现了不正当行政干预、私自修改、变更相关的监测数据。如此恶劣的做法会直接导致其监测数据失去应有的价值,同时使得环境监测机构缺失了相对的独立性,导致检测数据失去了公正性和权威性。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探讨的论文

现代社会正逐步向工业化方向发展,这一形势给人们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严重的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我们生态环境的失衡。随着人民环境意识的不断提升,对于我们环境的保护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在当下的环境治理工作中,加强了环境的监测管理,关于环境监测工作中,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这种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对环境监测工作起到规范作用,这样使得监测数据更加准确科学,从而为环保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了理论依据[1]。

大学项目质量管理体系运用论文

摘要:阐述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及意义,结合iso9001体系要求,从领导作用、过程控制、系统的管理方法、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等方面,介绍了该体系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以及具体应用方法,从而有效提高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在工程项目监理中的作用。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通用的一种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体现了企业对社会、对顾客的责任与义务。在公路工程项目监理中,推行iso9001:2008管理体系是为了帮助企业建立、完善质量体系,提高质量意识和质量保证能力,提高管理素质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能力,从而实现“科技兴企、依法监理、诚信服务、质量取胜”的目标。

iso9001是iso9000族标准所包括的四个核心标准之一。“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从保障顾客利益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基本的质量管理要求,常用于认证或顾客验厂;iso9001用于证实组织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iso9001体系的要求是人人要有责、事事有程序、作业有标准、体系有监督、不良有纠正;iso9001体系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以顾客为中心、领导作用、全员(积极)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关系。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iso9000族标准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质量管理实践经验和方法理念的总结,是质量管理最基本、最通用的一般性规律,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产品和组织。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组织的领导者有效实施质量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2.1体系要求。

结合iso9001体系要求,在公路工程项目监理过程中,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要按照“严格监理、优质服务、廉洁自律、科学公正”的原则,认真贯彻并执行有关施工监理的各项方针政策、法规,使监理工作符合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要求,制订详细工作计划,明确岗位职责,制定工作程序(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费用控制),严格检查制度,努力做好各项监理工作。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公路工程监理行业的顾客是业主,产品是服务,贯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就是要了解业主现在和未来的需求,提供满足业主要求并争取超过业主期望的产品。追求顾客满意是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这就要求监理人员熟悉合同文件、技术标准、规范及规程;建立收集、分析业主满意方面的信息(监理服务方面的反馈、业主要求和期望、合同信息、市场动态、竞争方面的信息、满意程度和抱怨);通过与业主的交流和沟通,掌握、识别和理解业主的要求和期望,从而达到业主对监理服务的要求,并予以满足。

2)领导作用。领导要为实现质量目标配备充足的资源(人员、基础设施、信息、工作环境),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在项目监理部的筹划和运行过程中,形成以总监为首的决策指挥系统,满足项目监理工作需要;建立与完善项目监理组织机构,根据监理强度、监理环境及工程专业的不同,科学合理地配置监理人员,对其进行职责分工,满足监理工作的需要;根据合同要求,积极组建中心试验室,满足检测要求,使监理工作有序开展。

3)全员参与。在公路工程项目监理中,要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每位监理人员都应清楚自己的职责、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工作方法及工作目标,互相之间要多沟通,积极参与各项活动。项目监理部对监理人员进行监理规范、检评标准、各种施工规范、监理程序、监理大纲、岗位职责等技能的培训,使其满足岗位要求,胜任工作;还应对监理人员的工作服务进行监督指导。为了更好地发挥监理人员在公路工程监理施工过程中的监管作用,认真落实合同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责任和义务,项目监理部每月对监理人员进行工作纪律、态度,工作质量,监理资料,精神文明和廉政建设四方面的考核。

4)过程方法。在公路工程监理活动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过程控制,以“服务质量为生命”的宗旨,首先要求监理人员对过程要进行识别,明确实施的是哪个监理过程,并对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确定过程的要求是什么,每个过程是否按操作规程、施工规范、监理规范以及结果的处理程序来进行监督和管理的,确保每个过程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为做好监理服务的过程控制,项目监理部编制、制定了《监理计划》《监理实施细则》《项目监理部各项规章制度》等作业指导书,明确监理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内部管理、项目监理部工作、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缺陷责任期阶段、工程费用、质量控制、工程进度、工程变更)。以《监理计划》《监理实施细则》《项目部试验室测量设备操作规程》《仪器设备使用、保管、维修制度》、建设部及交通部颁发的各种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业主下发的技术图纸、合同等有关技术、质量的文件为监理服务的作业指导依据,对工程质量、进度、费用、安全、环保、合同等方面进行控制与管理,对实施监理服务质量过程实施有效控制,保证过程质量。

5)管理的系统方法。项目组织管理系统,运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原则,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监理服务过程中,每个监理人员必须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职责和权限,减少职能交叉造成的不必要的时间、精力的损失,做好接口管理。

6)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企业永恒的目标,要不断追求更好、更适宜的目标。持续改进要不断寻找改进的机会,并采用适当、科学的改进方法,在持续改进过程中,要采用“pdca”循环法,通过四个阶段和八个步骤,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在公路工程项目监理过程中,充分借鉴pdca循环法的精髓、边计划、边执行、边检查、边总结、边改进,确保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结合pdca循环法的八个工作步骤,在公路工程项目监理过程中的应用如下:a.分析现状,找出工期、质量、费用、合同等中存在的问题;b.运用分析法,从人员、机具、材料、方法、环境五个方面分析问题和影响因素;c.找出主要原因和关键因素;d.制定改善措施,提出活动计划;e.按计划和措施进行实施;f.通过抽检、跟踪检查、平行检验等方式,将执行结果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对照计划检查执行效果;g.根据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必要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协调,总结经验,落实改进措施,制定新的标准;h.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尚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中。pdca循环法,对提高管理水平,推动项目监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使我们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步骤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在公路工程项目监理工作中,对所收集的有效数据和信息,要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识别,提出改进机会。运用“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原则,确保数据和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有关工程监理提供有效的判定,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依据交通部有关标准,对工程质量检查形成的记录、监理人员上报的数据和文件进行分析、整理、传递,对发现的不合格项,提出改进措施。对需要分析的问题,要采用适宜的统计技术和方法。针对共性问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制定办法,消除不合格服务的再次发生,改进服务质量,增强顾客满意。

8)与供方互利关系。对监理服务过程所需的办公用品、基础设施、检测设备的采购进行控制,应用“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的原则,确保采购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所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要求。对重要设备设施的采购,供方需提供采购品的验证质量认证证书,历年来供货的质量、价格、交货能力情况,其他顾客的满意程度调查情况,财务状况及服务的支付能力情况等信息,证实其质量保证能力。从而选择合格供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3结语。

在公路工程项目监理中,贯彻执行iso9001:2008标准,使管理更科学、更规范、服务质量更高;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经过持续有效的运行,不仅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了自身的竞争能力,而且对业主期望的质量保证要求得到了进一步满足。

参考文献:。

[1]埃里克,韦加.项目管理[m].邱琼,译.海口:海南出版社,.。

[2]吴之明.项目管理引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