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和能量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时间:2023-12-14 17:33:27 作者:曼珠

教学计划应该具备科学性和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分享一些成功的教学计划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对这一节的教学,教师往往采用的是讲授式,即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完全达到教学目的。本人对这一节的教学设计采用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新的教学模式下设计教学方案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能量是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高中学生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展开教学。

本节的引入直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用问题探讨的素材展开能量流动的.过程的学习。在学习能量流动的特点之前,讨论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再以林德曼的研究为资料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思考与讨论,探讨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的过程。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量之一。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一节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互相讨论,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复杂性的内容演变成简单易懂的内容。并加以多媒体课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同时教师的适当总结,也使他们对知识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名词:能量金字塔:可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就叫做能量金字塔。

语句: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输入能量)。

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3、渠道: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转移能量)。

4、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三个去处是: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5、特点:传递方向: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传递效率: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

6、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7、计算规则:消耗最少要选择食物链最短和传递效率最大20%,消耗最多要选择食物链最长和传递效率最小10%。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电能和能量教学设计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从电的用途非常广泛,进而直接引入对电能的认识。教材安排了两块内容:一是“电能和其他能量”;二是电能的转化。

知识与技能: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的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研讨,认识能量和能量转化。分析常见能量转化的例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研究能量的兴趣。

重点:研讨认识能量和能量转化。难点:能量转化的分析。

多媒体演示、“家用电器调查表”

1、引入新课。

利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认识电能。

出示各种电器的图片,通过交流汇总感受电能运用的广泛性。从而揭示电能的概念。

3、认识其他能量。

出示蒸汽机、风车、声控灯、激光切割机图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这些物体工作用了什么能量。此环节通过让学生运用感受几种能量的工作,借能量的工作感知初识几种常用的能量。

4、认识含有能量的物体。

出示人体运动、食物、加油机、煤炭的图片,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归纳介绍各种常见能量,提示能量的的重要性。

5、认识能量的转化。

a、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常见家用电器的能量转化,并完成“家用电器调查表”。理解电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

b、说一说生活中你知道的关于其他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c、出示书中的漫画,让学生说一说能量的转化。

6、练习。

设计判断题和选择题进行练习,通过习题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7、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观察、交流和研讨,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出示总结内容,让学生反馈和巩固本节课的内容,认识到只要有生命和运动,就需要能量,就存在能量的转换。

8、拓展延伸。

找找生活中更多关于能量转化的例子。

文档为doc格式。

电能和能量教学反思

本课既与上一课知识有联系,也是上一课教学内容的延续。上一课讲电能可以转化成各种能量,这一课要探究这些电能是从哪儿来的,其实也是了解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成电能,从而懂得能量的相互转化。教学的第一部分希望通过介绍各种电池使学生懂得生活中使用的电从哪儿来。本课的一个难点是使学生懂是电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电,是一个虚幻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要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借助器材,使学生能看到电的产生。手摇发电机是个不错的工具。我用了一台手摇发电机,演示给学生看,演示过程中,学生看着手摇后小灯泡亮了,还能过两根导线将产生的电流引出,使灯座上的灯亮了,,学生看着这些蛮新奇,也急于想了解里面到底是怎么样的。经过观察,里面是没有电池的,但有个类似于小电动机一样的东西,通过转动摇柄,使电动机的轴快速转了起来,然后就有电,灯就亮了。其实,这里的电动机准确的称呼应该叫发电机了,它的工作过程和电动机是相反的。电动机是由电生磁,而发电机是由磁生电。

这样,学生就了解了发电机转动是能够产生电流的,自然联系到生活中大型的发电机是不可能靠人力驱动的,那靠什么?靠大自然中的各种力量。对于这些力量,学生的举例说明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从而了解到人们生活中所用到的电能均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大自然,也进一步认识到了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最后,给学生看了些利用太阳能、风力发电站的图片,看了段水力发电的片断,那么庞大的发电机组在水流的冲击下转起来,使学生更有感性认识了。

本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自制电池的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同学们在家里就可以自己做,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对电池能产生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各种各样的能量》教学设计

1、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能量在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出示p42的.图片,并请学生们说出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物体的运动。

师引出课题。

师讲述: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虽然你看不见它,但它就在我们身边。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从刚才的五幅图中你能说出一些能量的名称吗?

学生说出图片中的能量名称。

问:生活中,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样的能量?

学生举例。

师小结:在我们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如电能、水能、风能、热能等等,它们时刻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服务。

2、了解能量的作用。

问: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你能举例说说吗?

出示p43的图片,指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能量的作用。

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师:能量是所有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源泉,没有如果,一切物体都将停止。

3、火箭发射活动。

让学生根据p44的要求制作和发射火箭,并把活动方案写活动记录本上。

要求:发射时不要对着人,要尽量向上发射。

记录时要认真仔细。

电能和能量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电能、用电器、转化”这三个名词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学生们知道了能量的种类有很多;通过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图片,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完成两个实验,学生在描述能量间相互转化的过程时,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1、课前准备充分。

在上这课之前,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在查阅资料上,例如:查找电冰箱、电铃、电话的工作原理,查找有哪些形式的能量?正所谓:教师要有一汪活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

2、实验操作管理到位。

为了更有效的管理学生,这堂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不但比上课表现,还比实验探究时各小组合作的能力,所以这堂课气氛很活跃。

3、充分发挥表扬、激励的功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欲望,在本课的最后部分,以“智慧大闯关”的形式让各小组展开比拼,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口头表彰,促进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1、实验操作要求再讲细致些就更好了,学生分工会更明确,实验效果会更好!

2、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点评的语言还不是很精练,还需进一步提升。

3、上课前,对该班的班情分析还不是很到位,有几个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被调动起来。

电能和能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展开教学。

第一部分是展示了用电器在通电的情况下,在生活中做的事情,学生能联系生活生活感受到,电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能量的转化,并且在这个时候就有学生提出了电能在转化过程中除了转化成希望转化成的能量,还有热能的产生。感受到了一种能量转化成了多种能量。

第二部分是认识各种能量,学生主要是对于动能和化学能不清楚,对于动能概念混淆,认为是运动产生动能,这个部分我也只给学生强调了,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但是并未做出一个很好的解释,还是需要加强这部分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

第四部分,本节课小结,进行知识问答小测。

《各种各样的能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认识哪些事物具有能量;

3、培养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认识食物、燃料中的能量。

课前准备:

演示:风、流水、电、汽油、等图片若干。

分组:热水瓶、烧杯、橡皮塞瓶、一次性透明塑杯(底部穿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科学家把这些都归结为“能量”,说到“能量”这个词,我们还会联想到什么?注:能量是做事的动力。虽然你看不见它,但是它每天都会在我们周围发生成千上万的反应。事实上,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或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二、哪里有能量?

1、(打开电风扇)问:是什么使风扇转动的?

2、电能是一种能量。生活中还有哪些也是能量?

3、学生讨论、并汇报结果。

注:能量是物质的重要属性之一,它有许多形式,如热能、机械能、光能、电能、核能和化学能等等。所有这些形式,均可归为动能和位能两种。动能是物质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如机械能、热能等;位能是系统状态所具有的能量,如化学能、核能和电动势能等。

4、你们有什么证明的方法吗?

5、学生分组实验。

a、橡皮塞瓶、加热实验,证明热是能量。

b、一次性透明塑杯(底部穿线)实验,证明声音也是能量。(结合生活中对超声波的应用)。

c、出示激光挂图,证明光也是能量。

6、讨论:食物中储存这能量吗?为什么?(结合生活实际来解答)。

三、找找我们身边的能量。

1、说说我们知道的能量。(配合课本插图)。

2、找找我们身边的能源。

四、课后调查。

我们身边存在的能源种类。

小知识:能量和能源。

能量是物质的重要属性之一,它有许多形式,如热能、机械能、光能、电能、核能和化学能等等。所有这些形式,均可归为动能和位能两种。动能是物质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如机械能、热能等;位能是系统状态所具有的能量,如化学能、核能和电动势能等。

能源是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能源,如按使用状况分类,有常规能源(包括煤、原油、天然气等),新能源(包括核燃料、地热能、太阳能等);如按能源成因分类,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像煤、天然气、水能、风能等,二次能源是指煤气、原油加工品、火药、电能、沼气等;有些能源,如火山能、地震能、雷电能、宇宙射线能等还未能被人们所利用开发,期待进一步开发利用。能源还可以根据其成因、性质和使用状况进行分类。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其实关于说课的程序,作为教师的我们都谙熟。我仅仅是结合我参加市优质课的一些经验,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体会。

1、激发潜质,储备能量。

“惰性乃人之共性”“懒散也是人之性情”,无压力难以产生动力。不是因为晋级需要优质课,而参加优质课需要先说课的话,估计也不会有时间和心情去整理关于说课的材料。当这些逼着自己整理好以后,我感觉说课不再害怕了。当你领会说课的程序和要求时,等于有了模式。只要对教材理解的到位,说任何一节课都会有的放矢。所以建议青年教师多参加一些这样的活动,也是为自己积蓄能量。有未知到已知需要一个过程,但经历永远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2、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说课不同于讲课,重在说给同行。需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讲述你的教学设计思路,所以必须要有理论依据,要有教育理论和教育学方法,它是你设计的.理论根生点。明确了具体目标,他像一颗种子,决定了教学设计是一颗挺拔的白杨,还是成长成一颗婀娜多姿的垂柳。

3、思路清晰,过程详实。

在说课之前,要让被听课人熟知你的教学思路。要明白你在说什么,比如一般分为: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在这几个环节中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此处占用的时间至少要过半,否则有些喧宾夺主之嫌,也不利于你把课说清楚,说透彻。

4、合理分配,浑然一体。

把时间细化和具体化,让一节课时间分配合理,使其自然浑成。

总之,自己的这次说课在和教研室的周老师交流时,说课的设计较迎合周老师的要求罢了。其实并非自己真的很优秀,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准备充分,方能有的放矢。套用卖油翁的一句话“无非圣贤,唯手熟而。”所以我感觉“无非优秀,唯稿熟而。”

《电能和能量》教学反思

电能是生活中应用最广泛最常见的能量,本课分成两个活动:“认识电能和其他能量”和“认识不同能量的转化”,使学生了解到电能以及各种能量的相互转换关系。

教学初,我先通过出示几种常用电器图片(电视机、烧水壶、电风扇),提问学生要使它们工作起来,需要怎么办?通过学生回答通电,帮助学生建立电能的概念,除电能外,教科书插图还提示我们能量还有热、声、光等多种形式,并且能储存在食物和燃料中。再以熟悉的家用电器为对象,让学生回答不同的电器分别可以做什么工作,从而促进学生思考电能转化成了对应的哪种能量,了解所有的用电器都是电能的转化器,可以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光能、热能、声能等其他形式。再从电能转化延伸,引导学生认识其他能量之间的转化。例如双手相互摩擦,是我们人的动能变成了热能。最后再分析教科书的插图漫画中表现的能量的转化过程。

叶老师在听完我这堂课的整体教学后,从我的教学中帮我提了几点建议:

1、我的整体教学速度太快,很多时候来不及等学生深化知识内容,我就已经边问边给出了答案,没有让学生真正发散思维。我想这和我一直以来实验教学中养成的习惯很有关系,一堂课40分钟时间对我来说总是显得非常紧张,有时会出现实验时间不足的情况,为了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也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快速教学的习惯,为了完成教学而教学,并不是真正的科学探究精神。

2、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可我在课堂上,几乎以“我说”为主体,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我在说,且说的太多,我想的是把我知道的都教授给学生,但忽略了课堂应该还给学生,学生的思考和发言我也没有积极调动起来,道阻且长,还需慢慢磨砺。

3、在学生提问“热水壶的水蒸气到空气中以后又去哪儿了”,我也没有顺势引导,有经验的老师由此会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也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能量守恒”这一概念。课堂在不断考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智慧,我们新教师刚起步,一定会有很多挑战,不惧怕不气馁,多和优秀的老师学习,取其长补己短。

《各种各样的能量》教学设计

(略)。

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课件、“火箭”及“发射器”,实验表格。

(一)导入揭题:

1.播放课件“本单元的小诗歌”——“我相信一定是有什么,托起风筝在蓝天自由飞翔。我相信,一定是有什么,让水车在河边吱呀呀地歌唱。我相信,一定是有什么,让向日葵绽开金黄灿烂的微笑。……我要用智慧的大脑,寻找这背后的神奇……”

2.师问:“你们知道是什么让风筝飞翔吗?”“什么让水车吱呀呀地歌唱?”“什么让向日葵微笑呢?”(依次出现投影:图片)。

3.生答:风、水、太阳。

4.再出现各种图片:它们又是依靠什么“工作”或运动的呢?

5.生答。

6.师小结:像这样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能量。风有风能,水有风能,太阳有太阳能。你还知道哪些能量的名称?师相机板书。

1.师述:我们生活中存在着这么多种能量,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

2.讨论后回答(看哪个小组说得多)。

(2)出示课件:课文中的插图(逐次出示)。

(3)学生回答:

a、太阳光可以使植物生长,还能用来发电,还能使热水器里的水变热,能把衣服晒干……。

b、热能可以将水烧开,还能发电,能把饭煮熟,能给我们取暖……。

c、电能可以使电灯发亮,还能使电动机转动,使电视机出图像,使电瓶车跑起来……。

d、食物中的化学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工作”,还能使我有力气踢球……。

e、水能可以使水车转动,可以发电,可以冲洗车辆……。

f、声能可以使纸片振动,还能使水面泛波……。

g、风能……。

3、师小结:太阳能可以发电、晒衣服,热能可以煮饭、烧水,电能可以使家用电器“工作”,化学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工作”,一句话能量可以使物体运动。可以说,我们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能量,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动都将停止。

三、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1.过渡:那么能量的大小会影响物体运动吗?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大家想不想知道?那么我们就用这“火箭发射”的实验进行探究一下。

3.猜测:橡筋能量越大,火箭发射的高度越高。

4.讨论方案:怎样才能使橡筋能量变大?

生:把橡筋拉长一些。

师:老师为了方便大家测量,在吸管上标上了刻度,(边说边演示)拉得越长,刻度越大。

师:这是个对比实验,那么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完成实验方案。

5、汇报方案:

生:对比实验应该注意控制变量,只能有一个变量。

师:这里的变量是什么?

生:能量。

师:如何改变?

生:橡筋拉得长、短来改变能量大小。

师:不变量又有哪些呢?

生:火箭以及发射器都不能改变,发射器的位置最好也不改变。

师:火箭和发射器可以保持不变,那么位置应如何不变呢?

生:把发射器的下端与桌面平行,放一点在桌面上,以做支撑,保持不变。

师:还有要注意的吗?

生:还要注意、观察、记录。

师:每个刻度可以发射3次,然后取其平均值,这样更准确一些。

6、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汇报交流。

学生带实验表格,上如汇报。

师生补充、修改。

8、小结:从大家的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橡筋拉得越长,也就是能量越大,火箭发射的高度越高,那么其他的物体运动是不是也这样呢?如风越大,风筝就飞得越高,太阳越大,热水器的水就越热……我们有兴趣课后可以做个探究。

能量大小与物体之间的关系。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以人教版必修教材《化学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中的第一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注重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联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电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知识。”本节课内容的理论性比较强,涉及的化学原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通过动手探究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及构造,运用已有的知识认识和理解本节核心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重建,并让学生感受到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及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金属活动顺序、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及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等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在物理学习中对于火力发电工作原理有所了解,这对学生学习本节知识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学生缺乏微观原理分析能力及感性的实验体验。因此,本节设计为:“互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利用边讲边实验探究和多媒体,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三、设计思想。

1.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教育心理学原理是建构主义学习观:教师鼓励学生从事积极的实验活动和思维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如何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知识是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构建、自我发现的,而不是从外部传递给学生的”的认知目标。

2.以学生亲自设计、亲身体验水果电池为教学情景,并在一系列合作实验探究中,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原理相结合,运用化学知识分析、思考可能产生的物质及发生的变化以完成本节教学设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初步了解化学电池―原电池的反应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讨论等活动形式,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以“水果电池”为主线,首尾呼应,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艰辛历程及分享探究成果的愉悦。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的理解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构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的探究。

难点: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原电池反应原理及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围绕“生活即化学、科学就在身边”的思想理念,采用“指导发现、探究教学”模式,以“问题情景―实验探究”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学习任务,都是通过学习小组对“问题情景”的讨论、探究、实验、评价完成的,突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下“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创设情境:

1.视频:将很多橙子分别插上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起来给手机充电。

思考:橙子手机电池利用了化学中的哪方面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及蕴含的知识。)。

交流讨论:学生思考、交流后得出结论――原电池。

2.提出问题:化学能否转化为电能?指导学生制作“水果电池”,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入新课题。

(2)铜片、锌片同时插入水果,并与灵敏电流计相连。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思考:(1)上述实验过程中看到什么现象?你想到什么?

(2)特定条件下的水果电池会产生电流,你还联想到什么?

(3)再仔细想一想:电子从何而来?电子如何移动?水果味道怎样?离子如何移动?

学生实验:(提醒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1)铜片和锌片的导线之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2)用导线把铜片和锌片连接起来,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3)将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铜片和锌片不能互相接触)。

交流讨论:

课件展示:播放微观和动画课件,让学生感受到现象与对应的微观变化的本质,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认识并理解锌与溶液中的氢离子之间是怎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怎样产生电流?了解化学能是如何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电能的。

因为电子的定向移动而产生了微电流,从本质上说,这种微电流是在化学反应(两级分别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装置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归纳、板书:

(2)原电池的构成――用导线连接两块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极,同时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两极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交流讨论:电子在电压的作用下,才能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当锌片和铜片同时浸入电解质溶液时,由于两种金属的原子失电子能力不同,会在两者之间形成电势差,当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时,便会产生电流。

学生实验:

(1)将锌片和铁片用导线相连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2)将锌片和石墨棒用导线相连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归纳小结:构成原电池的基本要素。

实践活动:请同学们利用水果电池让发光二极管亮起来。

(由于开始时学生用一个水果做电池连接发光二极管时不发亮,但连接灵敏电流计时指针偏转,说明一个水果电池产生的电流较小,不能对外做功,因此二极管不亮。为了呼应开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推向高潮,设计这一教学环节。)。

(1)实验准备:用水果(西红柿、苹果、橙子、橘子等)和金属片制作电池,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常识――两个干电池串联能使灯泡更亮的道理,设计将水果电池串联起来后让发光二极管亮起来。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参与活动并适时点拨,鼓励引导。

交流汇报:小组代表汇报设计的方案及实验成果,交流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实验评价:师生共同评价各小组活动情况,展示有创新的小组的实验成果。

提出问题:原电池原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什么具体应用?

探究:探究钢铁在潮湿空气中易腐蚀的原理:

新旧知识衔接:在《化学1》中已经接触过钢铁制品在潮湿空气里很容易生锈,今天用已学知识深入了解腐蚀的原理。

视频: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边看边思考边交流讨论,从原电池的角度探究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本质。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阅读《化学1》和《化学2》资料卡,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方程式。

交流讨论:学生类比钢铁生锈腐蚀原理进行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倾听的同时,指导完善。

讲授:由于锌比铁活泼,容易失去电子被氧化,变成zn2+发生腐蚀,保护铁不受腐蚀。锌充当腐蚀的卫士,锌块不断地锈蚀而消瘦,以至于最终被新的锌块替换上去,却保护了它相邻的钢铁安居乐业,这是多么可贵的自我牺牲品格啊!

《各种各样的能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通过实例初步知道能量的含义,能根据已有分类标准判别生活中的不同物品具有哪些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感受能量世界的纷繁复杂,初步体验“能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知识。

1、知道任何物体运动或“工作”需要消耗能量,能量可以使物体“工作”或运动,能量可以储存,。

2、认识能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知道机械能、热能、化学能以及声、光、热、电、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不同的能量表现形式的物体图片(山坡上的岩石、运动的'汽车、熔炉里的钢、煤和苹果)、介绍生活中各种不同能量表现形式的物品的资料(最好是图文并茂的)。

2、上发条的小闹钟、玩具唧筒。

学生准备:

气球、皮球、弹簧、一次性注射器、橡皮筋(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可以不完全一样)。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蓄势待发”的能量。

1、学生看第1张图片。

2、提问:从这张图上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3、学生回答问题,认识到岩石蕴藏着能量。

4、教师出示实物(上了发条的小闹钟、压缩了空气的玩具唧筒)并演示。

5、过渡:想知道有什么感受吗?让我们动手适一适吧!

6、学生动手实验,抓住“蓄势待发”谈体会,感受能量的存在及储存。

7、小结:举高的石块、收缩的发条、压缩的空气都具有能量。

1、教师讲述:介绍其他形式的能量。

第一次介绍“动能”、“热能”、“化学能”;

第二次将以前学过的“声、光、电、磁等形式的能”一次性补充、纳入进来。

2、在生活中找具有相同形式能量的物品。

(1)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具有这种形式的能量?把自己找到的能量填入圆圈内。

(2)教师补充介绍生活中各种不同能量表现形式的物品的资料,对学生活动做出评价。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的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小实验和阅读资料,研讨认识能量和能量转化。

分析常见能量转化的例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产生研究能量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量以不同的形式存在。

2、不同形式的能量是可以转化的。

教学难点:

分析能量转化。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铁丝、提示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能量及能量转化的资料及事例,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

2.教师准备:课件、表格。

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

1、为什么打开开关就能让电脑运行起来呢?

3、生交流。

4、出示各种电器的图片(电视机、电饭煲、洗衣机、空调、电熨斗、微波炉、电脑等)课件演示:

(二)电能和其他能量。

1.电能是一种能量,除电能外,你还知道哪些能量吗?

2、学生说说知道的各种能量。

4、出示人体运动的图片。食物里面储存着能量。

6、(出示煤炭图)汽油具有能量,那么煤炭呢?它可以做些什么工作呢?生交流。

7、师小结:像煤炭、汽油这些物体通过燃烧发生化学变化,能让车子开动,能把水烧开,这种能量也称化学能。

(三)电能的转化。

1、电能与其他能量之间有联系吗?电能-------转化成其他能?让我们以“电灯”为例来讨论一下吧。

2、师:电灯输入电能,输出时将其转化成了什么呢?

3、那么电输入到其他用电器的身体后,电能又能转化成什么能呢?请四人小组边交流边完成课本中的家用电器调查表(要求每个同学写出2个)。

4、学生交流、填写。

5、交流调查表。师生共同补充。

课件出示:那么我们家庭以外的设备上的能量又是怎么转变的呢?

看课件(生日卡、电车、电影、电动门)。

6、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讨论发现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能量。

7、经过用电器之后,电能可以被转变为风能、热能、光能……等等,这说明“用电器”其实就是“电能转化器”。

四、其他能量间的相互转换。

1、先用两手互相摩擦,有什么感觉?想一想:这是能转化为()能。

2、反复弯折铁丝,摸一摸,没有什么感觉?

3、师小结:这个实验将机械能转化成了热能。

4、你还能举出能量之间相互转换的例子吗?

6、学生交流。

7、小结:原来不但电能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形式的能量间也能相互转换。现在让我们轻松一下,来做个闯关游戏吧。

五:智慧大闯关。

1、第一关:课件出示p62的两幅图,逐一讨论:你知道这幅图中的能量是怎么转换的吗?学生交流。第一幅交流完后:课件点击出示: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

第二、三幅交流完后:课件点击出示:化学能转化为声能、热能和光能。

2、这两关过完,还想试试吗?出示p62页的最后一幅图。

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说出漫画中的能量转化。

(3)同学们找找看,能量的源头在哪儿呢?(太阳)是的,各种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

3、同学们让我们想象一下:假如自然界没有能量,将会怎样?

4、师总结:原来任何物体的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了,也就没有生命了。那么其他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成电能吗?也就是电能从哪里来?下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1.白杨教案和教学设计。

5.观潮教学设计和课件。

7.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10.将相和教学设计优质版。

《各种各样的能量》教学设计

(略)。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课件、“火箭”及“发射器”,实验表格。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播放课件“本单元的小诗歌”——“我相信一定是有什么,托起风筝在蓝天自由飞翔。我相信,一定是有什么,让水车在河边吱呀呀地歌唱。我相信,一定是有什么,让向日葵绽开金黄灿烂的微笑。……我要用智慧的大脑,寻找这背后的神奇……”

2.师问:“你们知道是什么让风筝飞翔吗?”“什么让水车吱呀呀地歌唱?”“什么让向日葵微笑呢?”(依次出现投影:图片)。

3.生答:风、水、太阳。

4.再出现各种图片:它们又是依靠什么“工作”或运动的呢?

5.生答。

6.师小结:像这样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能量。风有风能,水有风能,太阳有太阳能。你还知道哪些能量的名称?师相机板书。

1.师述:我们生活中存在着这么多种能量,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

2.讨论后回答(看哪个小组说得多)。

(2)出示课件:课文中的插图(逐次出示)。

(3)学生回答:

a、太阳光可以使植物生长,还能用来发电,还能使热水器里的水变热,能把衣服晒干……。

b、热能可以将水烧开,还能发电,能把饭煮熟,能给我们取暖……。

c、电能可以使电灯发亮,还能使电动机转动,使电视机出图像,使电瓶车跑起来……。

d、食物中的化学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工作”,还能使我有力气踢球……。

e、水能可以使水车转动,可以发电,可以冲洗车辆……。

f、声能可以使纸片振动,还能使水面泛波……。

g、风能……。

3、师小结:太阳能可以发电、晒衣服,热能可以煮饭、烧水,电能可以使家用电器“工作”,化学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工作”,一句话能量可以使物体运动。可以说,我们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能量,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动都将停止。

三、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1.过渡:那么能量的大小会影响物体运动吗?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大家想不想知道?那么我们就用这“火箭发射”的实验进行探究一下。

3.猜测:橡筋能量越大,火箭发射的高度越高。

4.讨论方案:怎样才能使橡筋能量变大?

生:把橡筋拉长一些。

师:老师为了方便大家测量,在吸管上标上了刻度,(边说边演示)拉得越长,刻度越大。

师:这是个对比实验,那么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完成实验方案。

5、汇报方案:

生:对比实验应该注意控制变量,只能有一个变量。

师:这里的变量是什么?

生:能量。

师:如何改变?

生:橡筋拉得长、短来改变能量大小。

师:不变量又有哪些呢?

生:火箭以及发射器都不能改变,发射器的位置最好也不改变。

师:火箭和发射器可以保持不变,那么位置应如何不变呢?

生:把发射器的下端与桌面平行,放一点在桌面上,以做支撑,保持不变。

师:还有要注意的吗?

生:还要注意、观察、记录。

师:每个刻度可以发射3次,然后取其平均值,这样更准确一些。

6、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汇报交流。

学生带实验表格,上如汇报。

师生补充、修改。

8、小结:从大家的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橡筋拉得越长,也就是能量越大,火箭发射的高度越高,那么其他的物体运动是不是也这样呢?如风越大,风筝就飞得越高,太阳越大,热水器的水就越热……我们有兴趣课后可以做个探究。

能量大小与物体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电功电能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恰当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具有创新的物理实验突出了本节课的亮点;作为一门科学的物理,电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为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猜想、实验、讨论等方法,尽可能的再现了知识的发展过程。

首先引入电功概念,然后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出电功的大小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有关,并得出电功的计算公式,最后是巩固和联系。这样的安排可能最大的优点就是流畅,但缺乏的`就是创新和课改所倡导的对学生发展的关注。考虑到以上的因素,我对这节课进行了这样的重新设计:在讲电功、电能的概念分析到电功的实质时我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的实例思考电流通过用电器时可引起哪些变化:或牵引物体运动;或发光、发热;或发生化学变化等等,让学生知道电流做功的多种表现形式。这样做学生虽然没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内涵,却掌握了电功的大部分外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研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采用先猜想、再实验、最后总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强调开放性和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采用对比机械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引导他们思考、分析、讨论,自然而然引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强调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学生的理解。

2、在电能表的教学中,由于实物太小,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所以我用电脑设计了一个小动画,使电能表的数字跳动和旋转都一目了然,直观而有效。

本堂课不足之处:

1、由于课堂多次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板书设计过于简单,这种失误,往往只注意了课件的精美,而忽略了板书。这也是以后我应该注意的问题。

2、梳理学生的猜想时显得经验不足,我想这也许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问题,它可能是一种经验和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灵活处理的问题,所以我应该把这种教学方式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增强课堂应变能力。

3、这节课的内容,表面看简单,学生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在教学中发现在定性实验后直接给出电功公式,不能用知识拓展的办法来解决,这对学生接受新知识来讲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从现象的分析人手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展知识的外延。这一点本课做得不够。至于更本质的属性,学生将来到了高中和大学将会继续学习,这里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4、在探究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过分地强调了过程,由于时间有限而忽略了结论的得出,这样的探究有些变成一种形式主义的表演了。课后我觉得探究前应做好两个工作,首先通过实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猜想,不至于他们杂乱无章,没有边际的乱猜,起不到一定的实际效果。创设情景时,我可以通过两个灯泡的亮度使学生体验到电流做功的大小不同,从而猜想电功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其次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通过设计实验表格,使学生注意实验记录,得出结论,避免了他们实验时不知道做什么,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如果这样的引导,同学就能通过实验成功地测出一些有效的数据,并能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出实验结论,可以说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参与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知识的达成度也很高,注意了课堂的时效性。课堂应该是有控制的开放,探究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初步探究,所以根据我们的学生特点怎样做好引导,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达成一定的知识目标,又能体现学生的参与过程。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