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总结大全(15篇)

时间:2023-12-16 19:38:10 作者:飞雪

教学工作总结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分析和评价教学的效果和难点,提出改进和提升的建议。小编整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学期教学计划概念

本学期我担任一(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3)班有62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年也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地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七个单元: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3、分一分、认识物体;4、11-20各数的认识;5、20以内的进位加法;6、20以内的退位减法;7、总复习。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发展空间观念。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习较大数的认识与计算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难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略谈

不论是皮亚杰还是奥苏伯尔在概念学习理论方面都认为概念教学的起步是在已有的认知结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学新概念前,如果能对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适当作一些结构上的变化,引入新概念,则有利于促进新概念的形成。

2.类比法。

抓住新旧知识的本质联系,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将有关新旧知识进行类比,就能很快地得出新旧知识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相似)的结构而引进概念。

3.喻理法。

为正确理解某一概念,以实例或生活中的趣事、典故作比喻,引出新概念,谓之喻理导入法。

如,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先出示的两句话:“阿q和小d在看《w的悲剧》。”、“我在a市s街上遇见一位朋友。”问:这两个句子中的字母各表示什么?再出示扑克牌“红桃a”,要求学生回答这里的a则表示什么?最后出示等式“0.5×x=3.5”,擦去等号及3.5,变成“0.5×x”后,问两道式子里的x各表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结合板书进行小结:字母可以表示人名、地名和数,一个字母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任何数。

这样,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同学们在由衷的喜悦中进入了“字母表示数”概念的学习。

4.置疑法。

通过揭示数学自身的矛盾来引入新概念,以突出引进新概念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调动了解新概念的强烈动机和愿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总结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基本要素。小学数学是由许多概念、法则、性质等组成的确定体系。每一个法则、性质等实际上都是一个判断,而且离不开概念。可以说,判断是概念与概念的联合。因此,要使小学生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技能,并且能够实际应用,首先要使他们掌握好所学的数学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一般地说,数学概念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水平。在确定教学某一概念的必要性的前提下还应考虑其抽象水平是否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

学生容易理解的一些概念,可以采取定义的方式出现。

当有些概念不易描述其基本特征时,可以采取举例说明其含义或基本特征的方法。例如,在教学“量”这概念时,可以说明长度、重量、时间、面积等都是量。对“平面”这个概念可以通过某些物体的平展的表面给以直观的说明。

小学生的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是一些较难的数学概念,教学时需要一个深入细致的工作的长过程。根据数学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所学概念的本质特征。2.注意正确地理解所学的概念。3.掌握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比较所学的概念并弄清它们的区别,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些概念,并消除彼此间的混淆。在教过有联系的概念之后,可以让学生把它们系统地加以整理,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可以通过下图加以系统整理,以说明它们的关系。

在小学如何确定教学的数学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复杂的问题。在选定概念时,既要很好地考虑需要,又要很好地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地安排数学概念对于学生掌握他们有很大帮助。在编排概念时,既要充分考虑所教概念的逻辑系统性,又要照顾到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的策略对于形成学生的数学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概念时教师应当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并且注意使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意义,掌握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的概念。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心得体会

今年的这一学期可谓忙碌的一年,忙中偷闲的读了吴正宪老师和她的团队所著的《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感觉只有在读书的时候才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候,才感觉这是我们老师应该过的`生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本书正是帮助广大小学数学老师“善事”——实施良好的教学教育的利器。这本书也是吴老师和她的团队倾力之作,长期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的成果结晶。书中梳理了小学数学中出现的几乎所有基本概念,对每一个概念做出界定;这是一本为小学数学老师答疑解难的教学工具;介绍其缘起背景、来龙去脉、展示其应用领域;还对相关的数学概念的教学建议,帮助老师们分析和处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引导老师们解除困惑,走出误区,可以说为小学数学老师们提供了在学习和自身提高的理论指南和实用大全,学案例自然生动,切合数学实质。

这本书,使我更明确了小学数学的十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清楚了小学数学中常见的数学思想:数学抽象的思想——抽象思想,分类思想,集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对应思想,符号表示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化归思想,类比思想,极限思想,代换思想,假设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函数思想。特别是创新意识对我的影响很大,吴老师不仅对创新意识的概念进行解读,明确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还给了我们在培养孩子这方面意识时可行性的建议。创新意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使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不断亲身经历、不断锻炼、不断积累而形成的。老师要坚持在做中去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读了这本书,深感它为我们一线老师提供了进一步深入和拓展的空间,为我们解惑答疑,帮助我们分析和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走出误区。使我受益匪浅。

论小学数学中概念教学

针对第一学段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让孩子们理解所学概念,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教学。

夸张的手势,丰富的肢体语言,理解运算所蕴含的意义,区分概念的差别。在让一年级的孩子认识加减法的时候,我举起双手像音乐指挥家一样,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两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号,加号就是横一部分,竖一部分组起来的,减法则反过来展示。孩子们看得有趣,记得形象,不但记住了加减号还明白了加减号的用法。在教二年级孩子感受厘米和米时,我让孩子们学会用手势来表示1厘米和1米,使得孩子们在估计具体物体的长度时有据可依。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自然接受数学符号。教师的语言讲解也要力求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是第一次描述时,教师一定要斟字酌句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尽可能用数学语言简洁地描述。因为对于第一次接触新概念的孩子们来说,第一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来试着对概念进行解释,一方面同龄人的解释会让孩子们概念的理解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一下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记住:孩子们的数学概念应该是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当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很多时候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于部分数学概念,只要能意会不必强求定要学会言传。

二、概念的学习宜多感官参与。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书上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这些数学概念成为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坚固基石。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平面的书本知识变得多维、立体,让孩子们的感觉和思维同步,相信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认识钟表》时,鉴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所以在教学时我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感知,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时间观念,安排了以下一些教学环节。1.动耳听故事,调动情感引入。讲了一个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豆豆由于不会看时间,结果错过了最爱看的动画片。2.动眼看钟面,听介绍,初步了解钟面,形成“时、分”概念。动画是孩子们的最爱,让钟表爷爷来介绍钟面、时针、分针,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孩子们的心立刻专注地进行于课堂上。3.动嘴说时间,喜好分明。4.动手拨时间。5.动脑画时间(此时在前几项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难度,如出示一些没有数字的钟面,只有12、3、6、9四点的钟面,让孩子们对时针、分针的位置进行估计)。

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们口、手、耳、脑并用,自主地钻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去,让时间从孩子们的生活中伶伶俐俐地变成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概念。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认识个性,从而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活跃的状态。

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对所教概念的知识生长点,今后的发展(落脚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才能使得所教概念不再那么单薄,变得厚重起来。孩子对概念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更清晰完整的了解,理解起来也就变得轻松。

三、概念的练习宜生动有趣。

第一学段初期的孩子从心理状态上来说较难适应学校的教学生活,在学习中总是会感到疲劳乏味,碰到相对枯燥的概念教学时这种疲惫更是由内而外。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其代表作《幼儿园》中认为,游戏活动是儿童活动的特点,游戏和语言是儿童生活的组成因素,通过各种游戏,组织各种有效的活动,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将会变为独立的、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将游戏用于教学,将能使儿童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地汲取知识。

游戏、活动是孩子们的最爱,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样的知识必定是美好而快乐的。有了这样的感觉,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是浓厚的,我们再让数学的魅力适度展示,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不但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想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学习新知的动力就来自于此了。

四、概念的拓展宜实在有效。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从他的“活动”理论出发,强调儿童“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孩子们在主动作业中运用思想、产生问题、促进思维和取得经验。确实,在一些亲力亲为的数学小实验中,孩子们表现出了一种自然的主动的学习情绪。他们以充沛的精力在这些小实验、小研究中主动地讨论所发生的事,想出种种方案去解决问题,使智力获得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设计一些孩子能力所能致的小研究活动,可以让孩子对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得到进一步体验、内化,得到课堂教学所不能抵达的效果。

孩子对于较大的单位比如说“千米”“吨”等,由于其经验的限制往往没有什么概念。只是,教师这样说了,他也便这样记了,对他而言也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字符而已。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那么“千米”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千米=1000米”是一个不能用手丈量的长度;“吨”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吨=1000千克”是一个拿不动的质量。至于“1千米”到底有多长,“1吨”到底有多重?孩子们心中并无底,才使得经常会出现:一幢居民楼高约20(千米);一节火车车厢载重量为60(千克)这样的笑话。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们来进行切身的体验再附以一些小实验,这些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

概念是枯燥的、乏味的,但却是重要的。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们我们不能假定他们都非常清楚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性,指望他们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数学概念,也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或家长的“权威”去迫使孩子们这样做。那么就需要我们积极地引领他们,使之学得轻松,学得扎实,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让概念深入心中,为数学学习服务。

小学数学概念四环节教学谈

随着时代的前行,小学数学教学以不能滞于传授基本的数理知识,而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初步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教学中要从数学学科的特性和小学生的接受心理出发,注重教学环节的创新。

一、创新情景。

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家苏霍姆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震动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随着数学教学的升级,数学学科自身的单调、抽象的特征逐渐显示,增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是数学教学应解决的首要环节。如何因课制宜,创设学生成熟或喜爱或惊喜的具体“情境”,是数学课堂设计的“切入点”。

二、创设引导。

荷兰数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家费赖登塔尔提出数学教学“在创造”的教学理论,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的再创造,而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的引导。

1、做好新课的过渡引导,过渡要讲究“近”和“简”,“近”就是过渡内容和所学知识联系紧密,能起到“铺路架桥”的作用。“简”就是简捷明了,突出主题,找到与新知识的连接点。

2、做好解题的思路引导。数学的难点在于解题,特别是应用题,特别是应用题往往通过变换叙述方式,置换情节来迷惑学生,易造成学生解题受阻。教师此时可以通过“补明”条件改变叙述方式,画出图示或构造相关的模型等方法,增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兴趣和信心,锻炼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三、创新疑问。

一个没有问题的学生是难有创造力的。小学数学应着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善于设计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设计问题应注意两点:

1、从数学学科特性出发,善找关节点设问,教学中适时的运用概念对比法则对比、公式对化和解决对比进行设问,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联系和规律性,加强记忆,融会贯通。

2、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抓好集体设问、讨论解答。如围绕教学内容在班上展开以班为单位的提问比赛,教师适时的给予肯定和小结,这样,即可以培养问题的习惯和提问的勇气,便于老师即使掌握教学效果,进行知识梳理。

小学数学概念四环节教学谈

对小学生来说,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概念的教学”。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为重要的。

一、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学比较大小时,“2和3”的大小,可以把“2颗糖”和“3颗糖”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选择,当学生选择3颗糖时,可以问为什么会选择“3”,这样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比较大小的概念。又如:在引入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时,先出示两组不同长度的四根小木棒,教师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后,然后把这四根小棒钉成一个长方形。又让学生观察这个长方形,然后教师再进行演示,把它向其中一头拉斜,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后的形状,引导学生说说这时的长方形变形后有什么特点。这时学生可以说出:两组对边的木条长度相等,但四个角又不是直角,这样就在小学生思维中形成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二、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教学素数、合数的概念时,考虑到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教学时就充分运用旧知识来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就要分析这个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再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学生就容易接受。因此,教学时,可以先从复习约数的概念入手,然后让学生找出1、5、8、13、15各数中的约数,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行分类。通过分析,就能得出三类:

第一类5的约数有:1,5;13的约数有:1,13。只有约数1和它本身,所以,5和13是素数。

第二类8的约数有:1,2,4,8;15的约数有:1,3,5,15。除了约数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他的约数,所以,8和15是合数。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案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数学概念是学生接触与学习每一个新知识点必先学习的东西,它对于学生的整个数学科目的学习来说是基石一般的存在,因此学生从小学数学概念起必须打好学习的基础,让学生在清晰的了解各种概念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学习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学习的路越走越平整、越走越宽敞。

1、从数学概念的涵义与构成方面来看。首先是涵义方面,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数学概念指的是在客观现实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二者的本质属性在人们脑中所形成的反应,其表现为数学用语中的一些专用名词、符号或术语等,比方说是“周长”、“体积”。其次是概念的构成方面,一般来说数学概念是可以分成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内涵,另一个是外延。概念的内涵其实指的就是这个概念所反映出来的所有对象的一个共同本质属性总和。比方说是三角形的概念,它的内涵所指的就是其本质属性中“三条线段”与“围成”的总和。而概念的外延指的就相对会比较广泛,它指的是此概念所囊括的一切对象总和。以四边形的概念为例,它就包括了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所有很多对象。

2、小数学概念的特点。小学时期数学概念的特点其他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简单的归纳:第一个就是其呈现形式上的特点。由于小学数学是一个引导学生入门的时期,因此它的概念在呈现方式上也会显得更为多样化,像是最初采用图画的方式,再到后来的描述方式,最后还有定义式等等。第二个特点就是直观性较强。一般来说数学概念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抽象性与概括性,但我们在进行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时,就会发现小学数学概念通常都会定义得比较直观,比较形象具体,基本都是以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为起点来进行设计的。第三个特点是教学阶段性较强。小学时期的教学会受到很多客观原因的局限,从而导致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所讲解的数学知识也会存在极强的阶段性。比方说在低年级时,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与认识能力还尚未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因此对于很多抽象性的知识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就只能通过分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开展概念教学可以从多种形式与内容入手,既要梳理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又要形成统一的系统概念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采用不同呈现形式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概念教学的形式众多,可以从图画式教学入手,教师在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的去发掘图画中所蕴含的真正涵义,从而达到揭示概念本质的效果,从而让学生对概念有个更清晰的认识。以梯形概念教学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该要就所展示出来的图画适时的引导学生去探索并揭示出梯形的本质特征,并且最终实现将表象图画转换成抽象数学语言的目的。其次是描述式,其实采用这种呈现形式的概念一般都是“字”与“形”相结合的,比方说是小数的概念、直线的概念,在概念描述中直接就把其本身的图形或默示所标示出来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只需要把“形”所表达的意思与孩子们传达清楚再结合“字”就能使他们快速掌握这个知识点。还有就是定义式,这种方法一般适于一些高年级的学生,相对而言它的概括性以及抽象性都会强很多,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时的采用一些直观的教学工具或举例讲解等办法,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具体形象的事物,让学生们快速理解与掌握。

2、从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入手,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系统。首先是同一概念在教学时的联系与区别。因为小学数学在很多时候,虽然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在不同的时期所要求的教学程度是大不相同的,因此对于概念的讲解程度也会有所区别。以分数的教学为例,在三年级时我们的教学要求只是停留在让孩子们认识分数的程度,而在五年级时,我们就必须向他们解释分数的真实意义与性质。再比方说是方程这一概念,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只要求学生有一个基础的了解与渗透,而到高年级后就会要求他们对方程给与一个明确的定义。其次是不同概念之间也存在着联系。虽然有些概念它们是大不相同的,但是在某些程度上也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为数学的概念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时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探索与明确这些数学概念之间所存在的联系,为他们更好的构建概念系统打下结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以学生实际情况为根据,采用最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概念教学,因为只有从小打好基础,才能实现数学概念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2]许中丽.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综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03)。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内容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是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坚固基石。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来说,正确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更是孩子学好数学的前提和保障,有利于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形成完整的、清晰的、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的概念包罗万象,它们有的需要用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有的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有的又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掌握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了。在第一学段的概念教学中存在着如下几方面问题:

来自学生的: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来说,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有一定的难度,而这将直接影响孩子们对概念的巩固和运用。

来自教师的:教师对数学概念本身就没有一个系统的、清晰的认识,只是跟着教材、教参走,结果在某些问题上自己也拿捏不准,自然会使得孩子们数学概念越来越不确定,越来越糊涂。同时由于课堂教学在空间、时间上的限制,使得概念教学显得枯燥、乏味,教学也往往只浮于表面。

来自概念本身的: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具有抽象概括性;数学概念又是以语言和符号为中介的,这和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是不同的,造成了生活概念和数学概念的混淆。比如大部分孩子对于“角”就仅停留在角的顶点上,并需要依托具体的实物才能进行描述,而数学中的“角”则是“角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几何图形”,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费劲的。

怎样让这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让概念在孩子们心中得到完美内化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针对第一学段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让孩子们理解所学概念,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教学。

夸张的手势,丰富的肢体语言,理解运算所蕴含的意义,区分概念的差别。在让一年级的孩子认识加减法的时候,我举起双手像音乐指挥家一样,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两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号,加号就是横一部分,竖一部分组起来的,减法则反过来展示。孩子们看得有趣,记得形象,不但记住了加减号还明白了加减号的用法。在教二年级孩子感受厘米和米时,我让孩子们学会用手势来表示1厘米和1米,使得孩子们在估计具体物体的长度时有据可依。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自然接受数学符号。教师的语言讲解也要力求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是第一次描述时,教师一定要斟字酌句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尽可能用数学语言简洁地描述。因为对于第一次接触新概念的孩子们来说,第一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来试着对概念进行解释,一方面同龄人的解释会让孩子们概念的理解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一下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记住:孩子们的数学概念应该是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当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很多时候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于部分数学概念,只要能意会不必强求定要学会言传。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书上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这些数学概念成为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坚固基石。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平面的书本知识变得多维、立体,让孩子们的感觉和思维同步,相信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认识钟表》时,鉴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所以在教学时我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感知,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时间观念,安排了以下一些教学环节。1.动耳听故事,调动情感引入。讲了一个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豆豆由于不会看时间,结果错过了最爱看的动画片。2.动眼看钟面,听介绍,初步了解钟面,形成“时、分”概念。动画是孩子们的最爱,让钟表爷爷来介绍钟面、时针、分针,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孩子们的心立刻专注地进行于课堂上。3.动嘴说时间,喜好分明。4.动手拨时间。5.动脑画时间(此时在前几项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难度,如出示一些没有数字的钟面,只有12、3、6、9四点的钟面,让孩子们对时针、分针的位置进行估计)。

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们口、手、耳、脑并用,自主地钻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去,让时间从孩子们的生活中伶伶俐俐地变成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概念。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认识个性,从而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活跃的状态。

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对所教概念的知识生长点,今后的发展(落脚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才能使得所教概念不再那么单薄,变得厚重起来。孩子对概念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更清晰完整的。了解,理解起来也就变得轻松。

第一学段初期的孩子从心理状态上来说较难适应学校的教学生活,在学习中总是会感到疲劳乏味,碰到相对枯燥的概念教学时这种疲惫更是由内而外。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其代表作《幼儿园》中认为,游戏活动是儿童活动的特点,游戏和语言是儿童生活的组成因素,通过各种游戏,组织各种有效的活动,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将会变为独立的、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将游戏用于教学,将能使儿童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地汲取知识。

游戏、活动是孩子们的最爱,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样的知识必定是美好而快乐的。有了这样的感觉,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是浓厚的,我们再让数学的魅力适度展示,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不但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想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学习新知的动力就来自于此了。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从他的“活动”理论出发,强调儿童“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孩子们在主动作业中运用思想、产生问题、促进思维和取得经验。确实,在一些亲力亲为的数学小实验中,孩子们表现出了一种自然的主动的学习情绪。他们以充沛的精力在这些小实验、小研究中主动地讨论所发生的事,想出种种方案去解决问题,使智力获得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设计一些孩子能力所能致的小研究活动,可以让孩子对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得到进一步体验、内化,得到课堂教学所不能抵达的效果。

孩子对于较大的单位比如说“千米”“吨”等,由于其经验的限制往往没有什么概念。只是,教师这样说了,他也便这样记了,对他而言也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字符而已。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那么“千米”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千米=1000米”是一个不能用手丈量的长度;“吨”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吨=1000千克”是一个拿不动的质量。至于“1千米”到底有多长,“1吨”到底有多重?孩子们心中并无底,才使得经常会出现:一幢居民楼高约20(千米);一节火车车厢载重量为60(千克)这样的笑话。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们来进行切身的体验再附以一些小实验,这些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

概念是枯燥的、乏味的,但却是重要的。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们我们不能假定他们都非常清楚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性,指望他们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数学概念,也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或家长的“权威”去迫使孩子们这样做。那么就需要我们积极地引领他们,使之学得轻松,学得扎实,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让概念深入心中,为数学学习服务。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内容

针对第一学段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让孩子们理解所学概念,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教学。

夸张的手势,丰富的肢体语言,理解运算所蕴含的意义,区分概念的差别。在让一年级的孩子认识加减法的时候,我举起双手像音乐指挥家一样,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两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号,加号就是横一部分,竖一部分组起来的,减法则反过来展示。孩子们看得有趣,记得形象,不但记住了加减号还明白了加减号的用法。在教二年级孩子感受厘米和米时,我让孩子们学会用手势来表示1厘米和1米,使得孩子们在估计具体物体的长度时有据可依。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自然接受数学符号。教师的语言讲解也要力求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是第一次描述时,教师一定要斟字酌句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尽可能用数学语言简洁地描述。因为对于第一次接触新概念的孩子们来说,第一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来试着对概念进行解释,一方面同龄人的解释会让孩子们概念的理解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一下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记住:孩子们的数学概念应该是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当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很多时候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于部分数学概念,只要能意会不必强求定要学会言传。

二、概念的学习宜多感官参与。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书上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这些数学概念成为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坚固基石。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平面的书本知识变得多维、立体,让孩子们的感觉和思维同步,相信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认识钟表》时,鉴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所以在教学时我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感知,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时间观念,安排了以下一些教学环节。1.动耳听故事,调动情感引入。讲了一个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豆豆由于不会看时间,结果错过了最爱看的动画片。2.动眼看钟面,听介绍,初步了解钟面,形成“时、分”概念。动画是孩子们的最爱,让钟表爷爷来介绍钟面、时针、分针,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孩子们的心立刻专注地进行于课堂上。3.动嘴说时间,喜好分明。4.动手拨时间。5.动脑画时间(此时在前几项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难度,如出示一些没有数字的钟面,只有12、3、6、9四点的钟面,让孩子们对时针、分针的位置进行估计)。

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们口、手、耳、脑并用,自主地钻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去,让时间从孩子们的生活中伶伶俐俐地变成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概念。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认识个性,从而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活跃的状态。

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对所教概念的知识生长点,今后的发展(落脚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才能使得所教概念不再那么单薄,变得厚重起来。孩子对概念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更清晰完整的了解,理解起来也就变得轻松。

三、概念的练习宜生动有趣。

第一学段初期的孩子从心理状态上来说较难适应学校的教学生活,在学习中总是会感到疲劳乏味,碰到相对枯燥的概念教学时这种疲惫更是由内而外。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其代表作《幼儿园》中认为,游戏活动是儿童活动的特点,游戏和语言是儿童生活的组成因素,通过各种游戏,组织各种有效的活动,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将会变为独立的、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将游戏用于教学,将能使儿童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地汲取知识。

游戏、活动是孩子们的最爱,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样的知识必定是美好而快乐的。有了这样的感觉,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是浓厚的,我们再让数学的魅力适度展示,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不但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想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学习新知的动力就来自于此了。

四、概念的拓展宜实在有效。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从他的“活动”理论出发,强调儿童“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孩子们在主动作业中运用思想、产生问题、促进思维和取得经验。确实,在一些亲力亲为的数学小实验中,孩子们表现出了一种自然的主动的学习情绪。他们以充沛的精力在这些小实验、小研究中主动地讨论所发生的事,想出种种方案去解决问题,使智力获得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设计一些孩子能力所能致的小研究活动,可以让孩子对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得到进一步体验、内化,得到课堂教学所不能抵达的效果。

孩子对于较大的单位比如说“千米”“吨”等,由于其经验的限制往往没有什么概念。只是,教师这样说了,他也便这样记了,对他而言也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字符而已。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那么“千米”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千米=1000米”是一个不能用手丈量的长度;“吨”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吨=1000千克”是一个拿不动的质量。至于“1千米”到底有多长,“1吨”到底有多重?孩子们心中并无底,才使得经常会出现:一幢居民楼高约20(千米);一节火车车厢载重量为60(千克)这样的笑话。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们来进行切身的体验再附以一些小实验,这些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

小学数学概念四环节教学谈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基本要素。小学数学是由许多概念、法则、性质等组成的确定体系。每一个法则、性质等实际上都是一个判断,而且离不开概念。可以说,判断是概念与概念的联合。因此,要使小学生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技能,并且能够实际应用,首先要使他们掌握好所学的数学概念。在中国编写小学数学课本时十分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

在小学如何确定或选择应教的数学概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根据我们的经验,在选定数学概念时既要考虑到需要,又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一)选择数学概念时应适应各方面的需要。

1.社会的需要:主要是指选择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中有广泛应用的数学概念。绝大部分的数、量和形的概念是具有广泛应用的。但是社会的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常常变化的。因此小学的数学概念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适当有所变化。例如,1991年我国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后,原来采用的市制计量单位就不再教学了。

2.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有些数学概念在实际中并不是广泛应用的,但是对于进一步学习是重要的。例如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等,不仅是学习分数的必要基础,而且是学习代数的重要基础,必须使学生掌握,并把它们作为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

3.发展的需要:这里主要是指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身心的需要。例如,引入简易方程及其解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减少解题的困难程度,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我国的小学数学中,教学方程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小学生不仅能用方程解两三步的问题,而且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答方法。这里举一个例子。

要求五年级的一个实验班的38名学生(年龄10.5―11.5岁)解下面两道题:

学生能用两种方法解: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用每种方法解题的正确率都是91.7%。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解法。

一个中等生的解法:

一个下等生的解法:

多少米?

这道题是比较难的,学生没有遇到过。结果很有趣。58.3%的学生用方程解,41.7%的学生用算术方法解。而用方程解的正确率比用算术方法解的高22%。

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解法。

一个优等生用算术方法解:

一个中等生用方程解:

解:设买来蓝布x米。

[1][2][3][4]。

小学数学概念四环节教学谈

怎样让这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让概念在孩子们心中得到完美内化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概念的引入讲述宜直观形象。

针对第一学段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让孩子们理解所学概念,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教学。

有据可依。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自然接受数学符号。教师的语言讲解也要力求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是第一次描述时,教师一定要斟字酌句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尽可能用数学语言简洁地描述。因为对于第一次接触新概念的孩子们来说,第一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来试着对概念进行解释,一方面同龄人的解释会让孩子们概念的理解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一下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记住:孩子们的数学概念应该是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当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很多时候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于部分数学概念,只要能意会不必强求定要学会言传。

二、概念的学习宜多感官参与。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书上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这些数学概念成为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坚固基石。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平面的书本知识变得多维、立体,让孩子们的感觉和思维同步,相信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认识钟表》时,鉴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所以在教学时我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感知,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时间观念,安排了以下一些教学环节。1.动耳听故事,调动情感引入。讲了一个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豆豆由于不会看时间,结果错过了最爱看的动画片。2.动眼看钟面,听介绍,初步了解钟面,形成“时、分”概念。动画是孩子们的最爱,让钟表爷爷来介绍钟面、时针、分针,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孩子们的心立刻专注地进行于课堂上。3.动嘴说时间,喜好分明。4.动手拨时间。5.动脑画时间(此时在前几项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难度,如出示一些没有数字的钟面,只有12、3、6、9四点的钟面,让孩子们对时针、分针的位置进行估计)。

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们口、手、耳、脑并用,自主地钻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去,让时间从孩子们的生活中伶伶俐俐地变成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概念。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认识个性,从而使课堂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活跃的状态。

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对所教概念的知识生长点,今后的发展(落脚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才能使得所教概念不再那么单薄,变得厚重起来。孩子对概念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更清晰完整的了解,理解起来也就变得轻松。

三、概念的练习宜生动有趣。

第一学段初期的孩子从心理状态上来说较难适应学校的教学生活,在学习中总是会感到疲劳乏味,碰到相对枯燥的概念教学时这种疲惫更是由内而外。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其代表作《幼儿园》中认为,游戏活动是儿童活动的特点,游戏和语言是儿童生活的组成因素,通过各种游戏,组织各种有效的活动,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将会变为独立的、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将游戏用于教学,将能使儿童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地汲取知识。

游戏、活动是孩子们的最爱,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样的知识必定是美好而快乐的。有了这样的感觉,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是浓厚的,我们再让数学的魅力适度展示,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不但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想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学习新知的动力就来自于此了。

四、概念的拓展宜实在有效。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从他的“活动”理论出发,强调儿童“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孩子们在主动作业中运用思想、产生问题、促进思维和取得经验。确实,在一些亲力亲为的数学小实验中,孩子们表现出了一种自然的主动的学习情绪。他们以充沛的精力在这些小实验、小研究中主动地讨论所发生的事,想出种种方案去解决问题,使智力获得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设计一些孩子能力所能致的小研究活动,可以让孩子对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得到进一步体验、内化,得到课堂教学所不能抵达的效果。

孩子对于较大的单位比如说“千米”“吨”等,由于其经验的限制往往没有什么概念。只是,教师这样说了,他也便这样记了,对他而言也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字符而已。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那么“千米”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千米=1000米”是一个不能用手丈量的长度;“吨”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吨=1000千克”是一个拿不动的质量。至于“1千米”到底有多长,“1吨”到底有多重?孩子们心中并无底,才使得经常会出现:一幢居民楼高约20(千米);一节火车车厢载重量为60(千克)这样的笑话。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们来进行切身的体验再附以一些小实验,这些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

概念是枯燥的、乏味的,但却是重要的。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们我们不能假定他们都非常清楚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性,指望他们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数学概念,也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或家长的“权威”去迫使孩子们这样做。那么就需要我们积极地引领他们,使之学得轻松,学得扎实,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让概念深入心中,为数学学习服务。

小学数学概念四环节教学谈

在小学如何确定或选择应教的数学概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根据我们的经验,在选定数学概念时既要考虑到需要,又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一)选择数学概念时应适应各方面的需要。

1.社会的需要:主要是指选择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中有广泛应用的数学概念。绝大部分的数、量和形的概念是具有广泛应用的。但是社会的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常常变化的。因此小学的数学概念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适当有所变化。例如,1991年我国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后,原来采用的市制计量单位就不再教学了。

2.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有些数学概念在实际中并不是广泛应用的,但是对于进一步学习是重要的。例如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等,不仅是学习分数的必要基础,而且是学习代数的重要基础,必须使学生掌握,并把它们作为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

3.发展的需要:这里主要是指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身心的需要。例如,引入简易方程及其解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减少解题的困难程度,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在我国的小学数学中,教学方程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小学生不仅能用方程解两三步的问题,而且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答方法。这里举一个例子。

要求五年级的一个实验班的38名学生(年龄10.5―11.5岁)解下面两道题:

学生能用两种方法解: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用每种方法解题的正确率都是91.7%。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解法。

一个中等生的解法:

一个下等生的解法:

多少米?

这道题是比较难的,学生没有遇到过。结果很有趣。58.3%的学生用方程解,41.7%的学生用算术方法解。而用方程解的正确率比用算术方法解的高22%。

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解法。

一个优等生用算术方法解:

一个中等生用方程解:

解:设买来蓝布x米。

(二)选择数学概念时还应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一般地说,数学概念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水平。在确定教学某一概念的必要性的前提下还应考虑其抽象水平是否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为此,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不同的措施:

1.学生容易理解的一些概念,可以采取定义的方式出现。例如,在四五年级教学四则运算的概念时,可以教给四则运算的定义,使学生深刻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能区分在分数范围内运算的意义是否比在整数范围内有了扩展,以便他们能在实际计算中正确地加以应用。此外,通过概念的定义的教学还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发展,并为中学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2.当有些概念以定义的方式出现时,学生不好理解,可以采取描述它们的基本特征的方式出现。例如,在高年级讲圆的认识时,采取揭示圆的基本特征的方式比较好:(1)它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2)它有一个中心,从中心到圆上的所有各点的距离都相等。这样学生既获得了概念的直观的表象,又获得了其基本特征,从而为中学进一步提高概念的抽象水平做较好的准备。

3.当有些概念不易描述其基本特征时,可以采取举例说明其含义或基本特征的方法。例如,在教学“量”这概念时,可以说明长度、重量、时间、面积等都是量。对“平面”这个概念可以通过某些物体的平展的表面给以直观的说明。

数学概念的编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各年级对数学概念的选择和出现顺序。数学概念的合理编排不仅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而且便于学生掌握运算、解答应用题以及其他内容。根据教学论和我们的实践经验,数学概念的编排应当符合下述原则:既适当考虑数学概念的逻辑系统性又适当考虑学生认知的年龄特点。为了贯彻这一原则,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一)采取圆周排列:这一点不仅反映人类的认知过程,而且。

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如众所周知的,自然数的认识范围要逐渐地扩大,“分数”概念的意义也要逐步的予以完善。

(二)注意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小数的初步认识宜于放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以便于学生理解小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特殊形式。把比的认识放在分数除法之后教学,会有助于学生理解比和分数的联系。

(三)概念的抽象水平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在低年级教学减法的含义,是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理解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是多少。而在高年级教学时,宜于通过实际例子给出减法的定义。在低年级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只要说明其边和角的特征而不教平行线的认识。但在高年级就宜于先介绍平行线,再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四)注意数学概念与其他学科的配合:数学作为一个工具与其他学科有较多的联系。有些数学概念,如计量单位、比例尺等在学习语文和常识中常用到,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情况下可以提早教学。

小学生的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是一些较难的数学概念,教学时需要一个深入细致的工作的长过程。根据数学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所学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在低年级教学“乘法”这个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摆几组圆形,每组的圆形同样多,并让学生先用加法再用乘法计算圆形的总数。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算法。教学长方形时,先引导学生测量它的边和角,然后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特征。这样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所学的概念并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

(二)注意正确地理解所学的概念。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对某一概念的理解常常显示出不同的水平,尽管他们都参加同样的活动如操作、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有些学生甚至可能完全没有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这就需要检查所有的学生是否理解所学的概念。检查的方法是多样的,其中之一是把概念具体化。例如,给出一个乘法算式,如3×4,让学生摆出圆形来说明它表示每组有几个圆形,有几组。另一种方法是给出所学概念的几个变式,让学生来识别。例如,下图中有几个长方形摆放的方向不同,让学生把长方形挑选出来。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举实例说明某一概念的意义,如举例说明分数、正比例的意义。

(三)掌握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比较所学的概念并弄清它们的区别,可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些概念,并消除彼此间的混淆。例如,应使学生能够区分质数与互质数,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正比例和反比例等。在教过有联系的概念之后,可以让学生把它们系统地加以整理,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可以通过下图加以系统整理,以说明它们的关系。

通过概念的系统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对这些概念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四)重视概念的应用。学习概念的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

深理解所学的概念,把数学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并且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学过长方体以后,可以让学生找出周围环境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学过质数概念以后可以让学生找出能整除60的质数。

我们的实验表明,由于采取了上述的措施,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的正确率有较明显的提高。下面是19xx年进行的一次测验中有关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测试结果。

注:1.两个实验班都是五年级,年龄是11―12岁。一个对照班是五年制五年级,另一个是六年制六年级。

2.1991年用同一测验测试全国约200个实验班,也得到较好的结果。

上面的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成绩,在认数、几何图形,特别是在学习倒数、比例和扇形方面都优于对照班的学生。最后一项测试结果还表明,实验班学生在发展空间观念和作图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班学生。

四结论。

在小学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概念的认知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如何确定教学的`数学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复杂的问题。在选定概念时,既要很好地考虑需要,又要很好地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合理地安排数学概念对于学生掌握他们有很大帮助。在编排概念时,既要充分考虑所教概念的逻辑系统性,又要照顾到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的策略对于形成学生的数学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概念时教师应当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并且注意使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义,掌握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的概念。

(本文是1992年向第七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提交的论文,曾在大会第一研讨组上宣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中概念教学心得体会

百度文库:工作范文。

题成功愉悦.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自信心,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数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四环节“回顾整理,拓展应用”一堂课成功与否,结课很重要.教师要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时进行适当。

总结。

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回顾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再通过拓展应用检验学生对新知理解和运用水平.谢谢阅读!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评课稿范文

听了康教师的课,本人受益匪浅。康教师整节课充分体现了让学生成为数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本着科学、新颖、实用的原则,使整堂课体现出新趣活实四个特点:

一新:教学理念新。本课教师在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生主角转换、评价多元化、学生主体参与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趣:教学过程趣。本课教师注重给学生供给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如从举左右手到找身体中有左右之分的部位,再到介绍左右两边的同学,再到淘气家的位置、整理学具等等,无一不让学生感觉到学生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

三活:教学方法活。本课教学中,教师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如在体验左右的相对性环节,教师不是直接的告诉,而是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基础上,进行交流,从而自行体会到左右的相对性。

四实:教学结果实。本课的教学效果十分好。孩子们能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不一样层次的孩子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到达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总之,本课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每个教学环节紧紧相连、环环相扣、活而有序。在此不难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应有的凸显,孩子们自主探究的学得到有效落实。自然这样的课堂是生动的、鲜活的。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