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教案设计数学(优秀19篇)

时间:2023-11-29 08:31:12 作者:曼珠

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科要求和教材内容。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学工作计划的重要性和作用。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能力考点:教案设计与编写

一般说来说,教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

课题即本课所授课的名称。

2.教学目标。

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目的,才能使“教”有的放矢,使“学”有目标可循。教学目标在教案中要明确、具体、简练。具体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方面。教学目标设计的具体内容在本节有详细讲解。

3.课型、课时。

课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教学的类型。在教案中常见的有讲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观摩课、录像课等。

课时主要是指授课内容要在几个课时内完成。

4.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备课的其他环节都是为它服务的。写教案时,必须将教学内容分步骤分层次地写清楚,必要时还应在每一部分内容后注明所需的时间。这样,可以使所讲授的内容按预计时间稳步进行,不至于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局面。

5.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整个教学的核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重点突出,难点明确,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总体思路,便于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6.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师的教学艺术如何,很重要的是看其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巧妙得当(教学方法在本书第六章第三节中有详细讲解)。结合小学学科的特点,总结出常用教法有:情境教学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常用的学法有:体验感悟法、圈点法、课前预习法、角色扮演法等。

7.教具。

教具又称教具准备,是指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在教学中都需要使用哪些教具要在教案中体现出来,包括教师提供的和学生自备的。如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等。

8.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也称教学步骤或教学程序,即用于指导和规范教师课堂活动的步骤。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和主体。只有安排好教学过程,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圆满地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要做到各个环节衔接,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本节有详细讲解)。

9.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布置作业包括布置书面作业、探究讨论式作业、情境表演式作业和阅读复习等。

10.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要在黑板上配合教授,运用文字、图画和表格等视觉符号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它具有提示、强化、示范、解析、直观、总括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板书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布局合理、时机合适,要与讲课的内容和进度结合。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案设计模板

4.劳动起源说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5.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学记》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萌芽阶段西方的教育思想7.苏格拉底“产婆术”8.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10.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最早教育著作,“模仿-理论-练习”

创立阶段教育思想。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页。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27.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28.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影响人发展因素理论内发论(遗传)31.孟子,性善论。

32.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33.威尔逊,“基因复制”

39.华生,给我一打婴儿40.斯金纳,继承华生。

教育目的41.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第二章中学课程课程类型。

46.杜威活动课程的代表《经验与教育》提出“连带学习”47.克伯屈“附属学习”

学科中心课程论。

49.代表人物:杜威以及学生克伯屈。

第二页社会中心课程论。

课程开发的模式。

54.目标模式:美国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四段论”泰勒原理55.过程模式:英国斯腾豪斯《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56.情景模式:英国劳顿“文化分析”

第三章中学教学。

教学任务。

教学方法。

59.探究-研讨法美国兰本达60.纲要图示教学法:沙塔洛夫。

63.美国布鲁纳倡导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

教学组织形式。

67.特朗普制“灵活的课程表”美国伊德·特朗20世纪50年代。

第四章中学生心理。

学习动机。

68.奥苏泊尔成就动机:认知内驱力(好奇)自我提高内驱力(赢得地位奖励)附属内驱力(家长老师赞赏)。

69.耶克斯和多德森倒u型曲线。

马斯洛有需要有动机。

第三页学习迁移。

74.形式训练说沃尔夫。

75.共同要素说桑代克和伍德奥斯。

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81.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强化惩罚消退。

84.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8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90.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之下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第四页中学生的情绪发展。

93.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情绪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

94.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对生理状态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99.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共同特质南北方人个人特质。

100.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个别特质共同特质表面特质根源特质。

第五页。

教师资格知识与能力教案设计模板

正保远程教育(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代码:dl)。

(一)教案的基本内容。

一般说来说,教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

课题即本课所授课的名称。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案中要明确、具体、简练。一般要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3.课型、课时。

课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教学的类型。在教案中常见的有讲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观摩课、录像课等等。

课时主要是指授课内容要在几个课时内完成。

4.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备课的其他环节都是为它服务的。

5.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整个教学的核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重点突出,难点明确,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总体思路,便于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6.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艺术如何,很重要的是看其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巧妙得当。

7.教具。

教具又称教具准备,是指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包括教师提供的和学生自备的。如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等。

8.教学过程。

[1]。

正保远程教育(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代码:dl)。

教学过程也称教学步骤或教学程序,即用于指导和规范教师课堂活动的步骤。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和主体。只有安排好教学过程,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圆满地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要做到各个环节衔接,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9.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包括布置书面作业、探究讨论式作业、情境表演式作业、阅读复习等。

10.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要在黑板上配合教授,运用文字、图画和表格等视觉符号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

(二)教案设计的类型。

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课程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课程的类型不同,其授课教案也不同。按课的类型可将教案分为:新授课教案、复习课教案、实验课教案、检查课教案。

[2]。

教师资格知识与能力教案设计模板

通过最新浙江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下半年浙江教资将于9月19日开始报名,11月5日笔试,浙江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浙江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综合素质中逻辑思维这一题型是难点,因为逻辑思维题往往和通常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在做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错误。逻辑思维能力题所占分值较小,但是对于考试而言不论分值多少都应该重视。

一、概念。

在这一部分知识内容中要明确概念的含义,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掌握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共有五种:全同、包含、包含于、全异和交叉。例如:“鲁迅”与“《狂人日记》的作者”之间;“中国”与“当今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间就具有全同关系。

例如:“中国人”与“知识分子”之间具有交叉关系。因为有的中国人是知识分子,有的中国人不是知识分子,有的知识分子不是中国人。

二、命题的定义。

简单点说,命题就是表示判断的句子。一般是陈述句。比如疑问句就不是命题,因为疑问句没有表示判断。根据一个命题中所包含判断的多少,命题可以分为直言命题和复言命题。只包括一个判断的命题叫做直言命题。包括两个或更多判断的命题叫做复言命题。

比如“曹操和曹植是父子”这里面只有一个判断“曹操和曹植的关系是父子”,那么它就是一个直言命题。再比如“曹操和曹植是诗人”这两面就包括着两个判断“曹操是诗人且曹植是诗人”,那么它就是一个复言命题(其实它属于复言命题中的联言命题)。

三、重点推理。

在命题中需要记住的几对矛盾命题,这在考试中容易考察。“所有a是b”和“有些a不是b”“所有a不是b”和“有些a是b”“a是b”和“a不是b”“a或b”和“非a且非b”“a且b”和“非a或非b”“a=》b”和“a且非b”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浙江教招考点大全。

例如:对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理解正确的是?1.如果给我一个支点,那么我能撬动地球。2.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3.如果我没能撬动地球,那么肯定没给我一个支点。4.给我一个支点是我能撬动地球的充分条件5.我能撬动地球是给我一个支点的必要条件6.只有给我一个支点,我才能撬动地球。7.除非给我一个支点,否则我不能撬动地球。

答案:

1、2、3、4、5。解析:题干是如果给我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1、2、4的意思与题干一致。6错误,体现的是支点是撬动的必要条件,错误。7错误,可以写成:不给我支点,就不能撬动地球,与题干不一致。

教师资格证笔试《综合素质》逻辑思维能力知识要点已为大家介绍完毕,希望能对您的考试有所帮助。中公祝您面试成功!

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浙江教师资格考试课程是如何设置教学的!

中公教育浙江教师资格考试培训与辅导专家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招资考试大战中拔得头筹!浙江教师资格考试题库邀请您一同刷题!

浙江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浙江教招考点大全。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教案设计

课本第57-58页。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同一个圆内直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2、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学会画图。

3、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5、通过生活实例、工艺设计感受数学之美,了解数学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熟练掌握画圆的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课堂上坚持以生为本,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

3、创设步步递进的课堂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使其自觉地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一、从生活中引入圆。

1、出示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图片,让学生找“圆”。

2、除了刚才这些图形,你还能举出哪些圆形的物体?

3、师: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小到手表里面的零件,大到宇宙飞船的制造都要用到圆的知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的研究就有伟大的成就,因此我们学习圆的有关知识是非常重要而又必要的。

(感受数学之美,板书“圆的认识”)。

二、在画圆过程中认识圆。

1、你会画圆吗?你能借助哪些工具来画圆?

(圆规、硬币、有圆孔的三角板、瓶盖)。

2、说说各种画法的不同特点。

3、介绍圆规,用圆规画圆。

展示学生作品,分析失败案例,请成功同学介绍经验,教师总结。

4、教师示范画一个圆。请学生上台画一个和老师一样的圆(同一地方、同样大小)。

5、师:你是怎么做到的?揭示圆心、半径。

6、认识圆的特征和圆各部分的名称,师生一起操作进行。

(1)认识圆心。

取出圆纸片,先对折,打开,换方向后再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折过若干次后。

问:像这样折可以折多少次?(无数次)。

问:这些折痕意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这些折痕意是在圆中心这一点相交)。

(2)认识半径。

问: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

问:量一量,半径长几厘米?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吗?

(3)认识直径。

口答后教师指出同时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直径?

问:量一量,直径长几厘米?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4)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58页上面的“做一做”中的题。

(2)判断题。

(1)通过圆心的线段,叫做半径。()。

(2)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3)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1/2。()。

(4)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四、小结。

今天学了哪些知识?

圆的各部分的名称各是什么?

圆的特征是什么?

怎样画圆?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p42。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案设计模板

(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熟背):

战国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和“绅士教育”。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的词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桑代克)、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凯洛夫)。

(三)教育的功能:

教育与人口: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维持一定数量有利于教育发展,教育可有效调控人口增长;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构、地域结构。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教育改变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社会生产力与教育: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

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发展: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教育与社会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教育对文化的促进: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递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孟子、高尔顿、霍尔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

多因素论(辐合论):施太伦。

中学生的生理特征:

外形剧烈变化;身体机能巨变;大脑显著增长;性的发育与成熟。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主导)。

(五)教育制度:

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双轨制:英国、法国单轨制:美国分支制:前苏联。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旧中国的学制。

1902年,颁布未执行“壬寅学制”。

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壬子奎丑”,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1922年国民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新中国的学制改革与发展。

2010年6月21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020年)》,21世纪第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义务教育的特点:

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六)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包含: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中学课程。

(一)课程类型: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三)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三维课程目标:认知与技能、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学教学(超级重要)。

(一)教学。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的基本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过程。

有领导的认识;认识方式的简捷性。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五)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六)教学方法。

(七)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

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八)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分组教学、特朗普制。

中学生学习心理。

(一)感觉。

感觉的特性:感觉适应、感觉后像、感觉对比、感觉的相互补偿、联觉。

(二)知觉。

知觉的特性: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

(三)注意。

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包: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四)记忆。

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艾宾浩斯曲线)。

遗忘的理论: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同化说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

学习程度、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

知识的保持:

深度加工记忆材料;进行组块化编码;有效运用记忆术;合理进行复习。

(五)思维。

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按照思维凭借物来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按照思维的指向性来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的创造性程度来分: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是感觉的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单向思维,思维不可逆。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主要特征:守恒概念的出现。另一特征:去自我为中心主义。

(六)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成败归因理论:韦纳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学习动机的培养: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主要学生的归因倾向。

(七)学习迁移。

迁移的分类:

按迁移的抽象和概括水平: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学习迁移的理论。

形式训练说:沃尔夫。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概括化理论:贾德关系转换论:苛勒。

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八)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分类。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九)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罗杰斯(学习观、教育观、以人为本的基本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能力考点:教案设计与编写

教学重点是指在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的特定层次中占相对重要的前提、判断,或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是授课时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于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错误的内容。

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方法:

1.地位作用分析法。

根据重点的含义,教材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作用的知识、技能与方法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可以从分析学习内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是否为教学重点。

2.课题分析法。

很多情况下学习内容的标题(课题)就明确了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由此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标题(课题)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3.例题、习题分析法。

重点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要达到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因此,教材中一般都配比了一定数量的例题、习题供学生练习、巩固并形成技能与能力。所以,分析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安排和配制可以确定教学的重点。

4.学情分析法。

学情分析法又叫经验分析法,是指教师根据往届学生学习理解本节内容的困难程度或者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案内容与设计

一般说来说,教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

课题即本课所授课的名称。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案中要明确、具体、简练。一般要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3.课型、课时。

课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教学的类型。在教案中常见的有讲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观摩课、录像课等等。

课时主要是指授课内容要在几个课时内完成。

4.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备课的其他环节都是为它服务的。

5.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整个教学的核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重点突出,难点明确,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总体思路,便于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6.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艺术如何,很重要的`是看其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巧妙得当。

7.教具。

教具又称教具准备,是指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包括教师提供的和学生自备的。如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等。

8.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也称教学步骤或教学程序,即用于指导和规范教师课堂活动的步骤。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和主体。只有安排好教学过程,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圆满地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要做到各个环节衔接,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9.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包括布置书面作业、探究讨论式作业、情境表演式作业、阅读复习等。

10.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要在黑板上配合教授,运用文字、图画和表格等视觉符号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

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课程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课程的类型不同,其授课教案也不同。按课的类型可将教案分为:新授课教案、复习课教案、实验课教案、检查课教案。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案模板精选_

答:第一,通过对教育学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创造性、避免盲目性,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会主义特色的教育观念,特殊规律以及教育原则教育方法,内容,用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实践,为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服务,为我国现代化社会服务。

3、教育发展阶段。

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学记》是人类历史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是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又称《雄辩术原理》独立形态阶段。

1762年法国卢梭《爱弥尔》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第一个倡导发现法,被世界誉为人类史上第一个发现、解放儿童的人。最大的成就是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教育心理的研究领域)。

20世纪初期欧美梅伊曼提出实验教育学。

英国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主张取消阶级等级教育,主张绅士教育,1916年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延续的改组或改造,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等教育思想,借以实现民主理想,提出儿童为中心,是活动课程论的创始人,也是儿童中心论创始人。

1939年凯洛夫《教育学》是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社会主义教育学。

1956年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1963年布鲁纳《教育过程》无论我们选教什么,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1975苏联赞科夫《教育与发展》强调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前面,促进学生一般发展。

1972年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将现代系统论引进教学论的研究,4.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起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期与其他社会活动去呗是是否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教育,根本为题是人的发展问题。

5、教育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6、教育分为3时期。

古代教育(古代教育分原始教育、古代教育)。

原始教育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过程中进行的古代教育出现在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特点是具有强列的阶级性,教育同生产劳动相脱离。

现代教育(现代教育,社会主义教育)。

特征: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公益性日益突出。

3、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未来教育。

人类进入自由个性的发展阶段,是以共产主义的社会关系体系为依托。

7、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

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处于基础地位。

8、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是什么?

答:1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2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3,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

9、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答:1,全民性广义上是全体人民,狭义是全体适龄儿童。

2.教育对象的特殊性,6-12岁儿童,他们具有发展的可能性,能动性,互动性。

3、.基础性,社会和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以及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4、义务性,是强制的,免费的,国家统一实施的全体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5、全面性,实施儿童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10、小学教育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对象,收集分析事物的感性资料的方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其他方法的基础,收集资料的基本途径,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理论,假设手段。包括描述、取样、等级评定、间接观察4类。

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11、教师专业发展。

12、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与途径。

答;1学会学习,2学会反思,成为反思性教师。

3、强化创新精神。

4、成为课程教育教学的研究者5.当代背景下要要对学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能力。

13、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理念。

答: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关注重建学校文化14.新课改的具体目标。

答: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统的倾向。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的缺乏整合的现象。

3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15、综合以上所述,基础课改的6个理念:

1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观。

2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设计观3回归生活的课程内容观。

答: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

2.小学阶段一综合课程为主。

3.初中阶段分科与综合相结合4.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

17、新课改的教学过程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18、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趋势。

答;1课程改革以一学生发扎为本的趋势。

2,从双基到四基的趋势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4课程社会化和生活化5课程综合化。

6课程体系的三级管理7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8课程与现代技术结合发展。

19、教育科学研究特点:

研究主题的综合性,研究资源的丰富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研究方式的理论性,研究论证的复杂性。

20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答a。促进师生专业成长发展的有效途径,b神话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c。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

d构建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教育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21教育教学研究选题原则。

需要性,科学性,创造性,可能性原则22,教育教学课题来源。

27学校中的公会,教代会,学生会,少先队,共青团属于群众性组织。

28学校校务委员会,教务处,总务处,校长办公室,属于校长领导下的审议机构、职能机构、办事机构,是学校管理的主体机构。

29小学组织设立原则:有效性,管理幅度、统一指挥,权责对称、协调统一,因校制宜原则。

30小学的运行基础知识。

校长责任制,解决负担,规范管理,后勤社会化。贯彻依法治校,校务公开。基本要求:

最大程度上促进学校个性化,人本化,和特色化的建设。从本质上说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本。

义务教育是从2001年开始实施,2005年全面推行、31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

1、逐步明确小学为普通育教育基、.础教育的性质。

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

3、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

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公立和私立两类。

我国现代教育教育学派的创始人是蔡元培、陶行知。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统计

教学目标:1、让这生进一步体会数据与现实生活的的密切关系。

2、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

3、进一步体会有关“平均数、众灵敏、中位数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

4、进一步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地进行简单统计量的计算。

设计理念:通过对教材中的三个问题的讨论,一方面能使学生对统计活动的各个一切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计活动是各个一切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价值,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练习与实践出示:

龙城超市上个星期售出的甲、乙两种品牌的饮料箱数如下图。

(1)在这个星期中,两种品牌饮料的销售量在哪一天相差最大?

(2)甲饮料周日的销售量比周一多百分之几?

(3)甲饮料这个星期平均每天销售多少箱?乙饮料呢?

出示生物小组的同学每次用10粒绿豆做发芽试验,下面是他们经过整理的10次发芽情况。

发芽粒数0578910。

次数124111。

(1)这10次试验,发芽的绿豆一共有多少粒?总的发芽率是多少?

(2)这10次试验中,发芽粒数的众数是多少粒?

出示教材中115页第5题。

1、先让学生把图中每个直条所表示的人数标出来。

3、从整体上比较两个年级学生牙齿健康情况。

4、指导一年级学生龋齿颗数的众数。

一年级共有50个学生,那么就有50个反映每个人龋齿颗灵敏的数据,而这50个数据中,龋齿是1颗的共有19个,所以一年级龋齿颗数的众数是“1颗”

5、引导回答,六年级龋齿颗数的众数。

6、学生独立计算第(3)个问题。新课标第一网。

观察图表说说从表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集体交流汇报。

观察统计表。

相互说说从表中获得哪些信息。

独立思考。

交流结果。

学生标出直条中的数据。

根据数据说说获取哪些信息。

学生思考,

独立观察思考。

练习与实践出示第6题,引导观察表格。

1、指导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

2、指导学生计算每组数据的中位数。组织学生讨论计算中位数要注意什么?

(先把数据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

3、表示这组男生体重的一般情况,平均数和众数哪个更合适?

回答教材的两个问题。

集体讨论交流。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案模板精选_

一、单选题:

1、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是()。

a中国古代的学记。

b古印度的吠陀。

c柏拉图的理想国。

d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2、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a白板说。

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

3、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文化。

d政治经济制度。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阶段性。

5、教育的直接目的是()。

a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b培育“四有”新人。

c促进社会的发展。

d培养人的生存能力。

6、()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a教育目的b教育媒介。

c教育理论。

d教书方法。

7、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8、“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b实验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10、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b形象—抽象水平。

c本质抽象水平。

d具体形象水平。

12、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斯金纳。

b布鲁纳c奥苏泊尔。

d桑代克。

13、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a自我期待感。

b自我归因感。

c自我预期感。

d自我效能感。

14、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b视觉想象。

c关键词法。

d谐音联想法。

二、辨析题。

1、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才能。

2、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智力发展水平就越高。

3、处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新的适应行为。因此,二者结合使用会更有效。

4、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唯一条件。

三、简答题。

1、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哪些?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4、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5、简述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

四、材料分析题。

1、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明确指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试述终身教育的基本思想。

2、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最大缺点就是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请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

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归因理论有何意义?

小教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案模板精选_

1,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是什么?(2)2,小学教育的任务是什么?(1)。

3,教育大辞典将先秦至今的小学教育划分为哪三个阶段?(2)4,近现代的小学教育有哪些?(3-4)5,当代的小学教育有哪些?(5-6)6,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6-8)。

7:,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有哪些?(6-7)8,小学教育的基础性有哪些?(7)。

9,为何说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7)10,小学教育的义务性包括哪些?(8)。

第二节。

1,学校管理的概念是什么?(8)2,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是什么?(9)3,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9)4,学校管理的过程?(9)。

5,学校要做好工作总结,要注意哪些要求?(9-10)6,学校管理的原则有哪些?(10-11)7,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11)8,学校管理的特殊方法有哪些?(11)9,学校组织机构的结构类型?(12)。

10,学校组织机构的主要职能部门?(12-13)11,校长负责制包括?(13-14)12,校长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3)13,校长的职权是什么?(13)。

第三节。

1,教育的概念是什么?(15)。

4,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16)。

5,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几方面?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哪几方面?(16)6,教育的功能分类?(17)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哪些?教育的正向功能有哪些?(17)7,教育的起源有几种说法?(17-18)。

8,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古代学校产生的条件?基本条件?(19-20)近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各自特征?(19-20)。

9,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21)。

12,校园文化按照不同层次与标准,可以分为?(30)。

13,教育的目的概念?(30-31)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的理论有哪些(价值取向)?(31-32)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或基本依据或影响因素有哪些?(32)14,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或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33)15,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哪些?(33-34)16,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34-35)。

17,素质教育的提出时间与文件?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35)18,教育制度的概念?发展历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37)19,教育制度制定的依据或影响因素?(37)20,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38)。

21,我国的学制改革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39)22,我国义务教育的概念与特点?(39)。

第四节。

1,课程概念(广义)?(40)课程在人才培养与学校教育中的作用?(41)课程的类型有哪些,依据什么来划分的?(41-42-43)教学内容的微观组织形式?(42)隐形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43)2,课程理论流派有哪些?(45-46)学科中心课理论的优点与缺点?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的优点与缺点?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的优点与缺点?(45-46)3,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44-45)4,课程标准的概念与结构?(47)。

5,教材的作用,以及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需要注意哪些?(48)。

8,课程开发的模式有哪些?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开发任何课程的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50-51)9,课程评价的含义以及主要模式?(51-52)。

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52-53)11,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53)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53-54)1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54)13,我国对课程类型的调体现在哪些方面?(54-55)。

14,我国对科目比重的调整是怎样的?(55)合理的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是?(55)15,我国对教材的编写做了哪些变化?(56)。

16,简述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56)简述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56-57)简述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师观?(57)教师行为的转变?(57)简述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评价?(58)17,教师的概念?包含哪两个含义?(58)18,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两个方面?(59)。

21,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教师专业知识包括哪4方面?教师专业能力包括?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包括?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61-64)22,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注意可分开出题)(65)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实施建议?(68)。

25,教育文献检索的步骤?教育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基本要求?教育文献的分类?(69)26,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71)27,小学教育观察法的类型?(72-73)。

28,小学教育调查法的概念,基本方法?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教育测量的层次可以分为?(73)。

29,教育实验法的概念及类型?教育实验的实施?(74-75)30,教育行动研究法的概念以及分类以及实施步骤?(75)31,教育叙事研究法的概念以及类型?(76)。

32,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撰写的基本要求,格式?(77)33,简述教育调查报告的一般结构?简述教育实验报告的一般结构?经验总结报告?教育科研论文?(77-78-79)。

第二章。

第一节。

1,心理学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统计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你们经常玩些什么游戏呢?

追问:图上的小朋友们再玩什么游戏啊?(套圈游戏)。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

谈话:这是三年级第一小队正在进行的套圈比赛,一队是男生,另一队是女生。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

2.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谈话:老师已经分别把男、女生的套圈成绩制成了统计图。看。

提问:看了这两张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主要引导学生读出男女生每人的套圈个数。

提问:根据这两张统计图,你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呢?

谈话:男女生套完圈以后,他们想要知道到底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想请我们的同学做小裁判帮帮他们,你们有什么方法去比较呢?先请小组4人交流一下。

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想法一:因为吴燕套中的个数最多,所以女生队套得准(比最多)。

追问: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谈话:那请同学们口算一下男生一共套了多少个?女生呢?

男生:28个女生:30个。

谈话:如果比总数看起来是女生获胜了,男生对这样的比法有意见吗?为什么?

想法三:先要求出两个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个队套得准(比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这种方法试一试。(板书: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想法四:去掉一个女生或者添上一个男生。

谈话:这样的想法是不错的,可是女生谁也不愿意被去掉,而且男生也没有人了。

3.理解平均数。

操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男生的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用什么方法找出男生的平均成绩,再完成作业纸上的问题1。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

提问:你是怎么找到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

让学生讲解移的过程。

二是先合后分。

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求平均数,并引导列式:6+9+7+6=28(个),28÷4=7(个)。

提问:第一步算得是什么?这里的7表示什么意思?

谈话:统计图中的红色线条表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课题:统计-平均数)。

引导:平均数不可能比最大的数大,也不可能比最小的数小,因此平均数的范围在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之间。

多媒体出示平均数的取值范围。

提问: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谁能估一估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在什么范围之间?

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请你结合作业纸上的第二幅图和问题2,自己动手做一做。

提问:现在你能判断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吗?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什么?那你认识了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

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数一数每个笔筒里笔的枝数,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分别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

2.想想做做2。

学生回答后谈话:那请你动手算一算,看看你得到的结果和你估计的结果是否符合。

3.谈话:生活中有很多事都是和平均数有关的,请看,这是我校篮球队的情况(出示想想做做3)。

4.谈话:天热了,小明想去游泳,看看他会遇到危险吗?为什么?

5.出示人的平均寿命统计表。

李爷爷最近总是很不开心,看看他有什么想说的(多媒体出示:我今年已经71岁了,哎。。。。)。

谈话:你能猜猜李爷爷为什么不开心呢?

谈话:如果你遇到李爷爷,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举例:我们小朋友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平均数,你能举几个平均数的例子吗?

6.判断题。

平均成绩(第5小题要结合女生的平均套圈个数来进行解释)。

7.求英语成绩。

先让学生4人一组讨论一下,再算一算,反馈时在学生列出算式的基础上说说第一个算式的具体含义。

四、课堂总结。

谈话:同学们都参与得很热烈,你们觉得自己这节课上得怎么样?如果请你给这节课打个分,你会打多少分呢?(10分制)。

问:这么多分数,以谁的分数为准呢?(计算平均分)。

板书设计:

统计----平均数。

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移多补少。

先合后分。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教案设计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判断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的过程。

2、能判断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要求平移。

3、在探索平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1、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一、平移现象。

1、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这些事物重有哪些平移。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二、判断平移。

1、(1)题学生先观察数红的两组图,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判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互相重合,重点说一说图形是怎样平移的。

2、(2)题安排两个环节。

1)先让学生弄清题的要求,然后在书中独立完成。

2)交流展示涂色后的图形,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三、平移图形。

1、让学生在书中岸(1)题的要求画出图形,重点交流画的方法。

2、鼓励学生自主完成(2)题,集体交流。

练一练。

1、给学生充分的作图时间,师巡视辅导后进。

2、有余力学生独立完成。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统计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与现实生活的的密切关系。

2、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体会要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

3、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设计理念:能过不同的统计图形的观察。以及教材中的三条问题的讨论,一方面能使学生对统计活动的各个一切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计活动是各个一切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价值,发展统计观念。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图具体形式的丰富多彩。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整理与反思一、回忆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二、出示条形统计图。

根据统计图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长河公司计算机销售数量统计图。

a.第()季度销售量最高,是()台;

b.全年平均每季度的销售()台;

c.第四季度比第一季度的销售量提高了()%。

右图是造纸厂四个季度的产值统计图,请你根据统计图填空:(4分)。

(1)第季度产值最高。

(2)平均每个月的产值是万元。

(3)第四季度的比第三季度下降了%。

(4)你从这个图中还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

观察图形。

学生回答。

集体交流。

观察统计图。

指名回答问题。

练习与实践出示教材113页的统计图指导观察统计图。

1、指名回答,这是什么统计图?

2、组织讨论:这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与普通复式条形图有什么不同?

(1、直条方向是横着的,也就是用横轴方向表示数量的多少,2、表示同一组两个数量的直条不是并着排列的,现时是首尾相接)。

3、独立完成统计表。

根据图中的信息将统计表填写完整。

4、小组交流讨论教材中提出的4个问题。

引导学生可以根据统计图或统计表进行回答。

指导完成第3题。

出示第3题统计表,说说从表中可以了解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分别在方格图中描出所对应的点,再把这些点用实线和虚线连接起来。并要求在对就的点上填上数据。

指导观察完成的折线统计图,引导发现,乙车路程和时间所对就的点连接起来有何特点?

进一步分析每辆车行驶时间与路程的关系,明确乙车所行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

在讨论中完成对两的问题的解答。

指导完成第4题。

讨论扇形统计图的有关特征?

独立完成书上3个问题的解答。

集体校对观察统计图。

学生回答。

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总结。

独立填表。

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

学生画图。

观察所画图,思考。

集体交流。

学生回答。

校对订正。

总结与提高出示:

下面是小王和小李外出情况的一张折线统计图。他们分别住在一条大街的两头,相距2千米,在他们两家之间,中途恰好是一所书店。现在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小王和小李他们是()先出发的,他们先到(),在书店停留了()分钟,又走了()分钟到了()家。小王的速度一直保持在每小时()。

千米,小李的速度一开始是每小时()千米,回家时的速度是每小时()千米。

观察统计图讨论问题。集体交流。

全课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认识体会到统计图具体形式的丰富多彩。也知道要根据具体数据的特点合理地使用统计图。

小组交流。

学生小结。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教案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中位数》教材第105页例4、第106页例5及部分习题。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中位数的认识计算过程,体验合作探讨,理解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导与讲解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体验。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准备。

1、师生谈话导入。

2、课件出示。

王丽同学1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如下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成绩124108136132。

她这四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理解题意,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下面让咱们去看看五(1)班7名同学正在进行的掷沙包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出示教材第105页例4情景图)。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统计表。

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刚王朋张炎赵丽。

成绩/m36.834.725.824.724.624.123.2。

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

师: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比平均数大,有五个数都比平均数小,用平均数表示他们掷沙包的一般水平合适吗?(不合适)想想办法:从这组数据中挑出一个数代表他们掷沙包的水平,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这是可能有些困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中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估计,计算比较,发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引入新的内容——中位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介绍中位数。

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都会产生影响,为弥补平均数在描述某数据组的不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中位数。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置居最中间的数据它的优点是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师:那么,五(1)班7名同学掷沙包成绩的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动手尝试,按大小排列找出中位数24.7。

师小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a、按大小顺序排列b、最中间的数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求中位数的过程,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并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3、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4、教学例5。

出示例5:五(2)班7名男同学的跳远成绩表。

姓名李志强陈文王文贤赵军张鹏刘卫华于国庆。

成绩/m3.062.902.743.522.832.892.78。

师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1)让学生分别求出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同桌之间议一议,说一说。

2.96比这一组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高,用它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合适,应选中位数。

(3)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

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5、知识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这合作中自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并动实践求平均数,中位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

2、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生读题,小组讨论,共同解答,汇报交流。

3、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

学生讨论自由解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中位数。

例4例5。

中位数24.72.89(2.89+2.90)/2=2.895。

按大小顺序排列。

数据个数奇数:最中间的数据数据个数偶数:最中间两数的平均数。

教后反思:

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统计

教学目标:1、让这生进一步体会数据与现实生活的的密切关系明确收集、记录、整理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2、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体会要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

3、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恰当地选择统计图和统计表进一步体会有关统计量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设计理念:通过对教材中的三个问题的讨论,一方面能使学生对统计活动的各个一切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计活动是各个一切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价值,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整理与反思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引导学生回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

提问: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

小结: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测量、实验以及直接从报刊、杂志、图书和网络中获取。

提问:记录数据有哪些方法?举例说明。

(如选举中队长统计选票时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

作图形符号的方法…)。

出示。

下面记录了某年某地区七月上旬、八月上旬的气温情况:

整理数据,填写下表。

出示填空题。

1、()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的关系。

3、()统计图能清楚地直接比较出数量的多少。

小结:我们学过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它们在描述数据时,各自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根据数据特点进行选择。

出示:下面是男女两组同学测得的体重。(单位:千克)。

编号12345678910。

男生36353838294037382838。

女生35324036383535272930。

(1)男生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女生组呢?

(2)男生组体重众数是多少?女生组呢?

(3)男生组体重的中位数是多少?女生组呢?

集体讨论复习:什么是“中位数、众数与平均数”并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再举例子说说怎样求平均数。

集体交流。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指名回答。

学生根据实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整理数据。

集体汇报,介绍自己的方法。

指名回答。

集体小结对比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指名回答问题。

集体总结中位数、众数与平均数的意义。

练习与实践指导学生完成第1题。

1、引导观察教材提供的两张统计表,说说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2、根据两张统计表中的数据特点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描述数据。。

3、根据具体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讨论这两种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

学生观察统计表,指名回答。

独立制图。

小组进一步讨论结构和特点。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2.教材的类型。

(1)印刷品(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补充读物、图表等),

(2)声像制品(包括幻灯片、影视、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等)。

3.教材的作用。

(1)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

(2)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

(3)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4.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第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第四,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第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六,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2016上真题】17.体现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作为学校办学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的是()。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教学大纲d.教学目标。

答案:a。

【2015下真题】17.教师上课时所使用的课件、视频、投影、模型等教学资源属于()。

a.教材b.教案c.教参d.教科书。

答案:a。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统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113页“练习与实践”的第5~6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体会有关“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进一步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有关“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在表示数据特征方面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进一步掌握简单统计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集体讨论复习:

1.什么是“中位数、众数与平均数”?并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2.举例说说怎样求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二、出示教材中115页第5题。

1.先让学生把图中每个直条所表示的人数标出来。

3.从整体上比较两个年级学生牙齿健康情况。

4.指导一年级学生龋齿颗数的众数。

一年级共有50个学生,那么就有50个反映每个人龋齿颗灵敏的数据,而这50个数据中,龋齿是1颗的共有19个,所以一年级龋齿颗数的众数是“1颗”

5.学生独立计算。

学生交流。

三、出示第6题,引导观察表格。

1.指导学生计算平均数。

2.指导学生计算每组数据的中位数,组织学生讨论计算中位数要注意什么?

(先把数据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

3.表示这组男生体重的一般情况,平均数和众数哪个更合适?

(用中位数代表男生体重的一般情况比较合适,因为男生体重的数据中,有8个低于平均数,只有两个高于平均数,平均数的位置明显偏离这组数据的中心。)。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统计的复习。

关于可能性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16页“整理与反思”,完成“练习与实践”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会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进一步体会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判断简单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能设计简单的公平游戏规则。

3.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具有随机性,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会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具有随机性,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可能性的含义以及可能性的大小。

1.出示下列四个图形。

3.小结: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这些都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用分数来表示图3、4的口袋中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大小.

5.完成后进行交流。

二、完成练习与实践的1~3题。

1.第1题,要让学生连线后,说说连线时的思考过程。

2.第2题在学生独立判断的基础上,再说说思考的方法。

第3题,要抓住怎样理解“明天的降水概率是80%”这句话的?再让学生按要求进行判断。

三、复习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判断游戏是否公平,为什么?

2.启发学生思考,要使游戏规则公平,你认为口袋里可以怎样放球,为什么?

3.小结:不管怎样放球,只要使参加游戏的小朋友摸到指定的球的可能性大小相等,这样的游戏规则就是公平的。

四、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的4~5题。

1.让学生交流对题目的理解。

2.让学生各自判断第(1)题中的三种方法是否公平,再交流思考的过程。

3.交流时可让学生排一排“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4.完成第5题。着重要让学生说说每个分数的思考过程,注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四、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可能性的复习。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