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六年级语文教案(通用20篇)

时间:2023-12-10 08:58:14 作者:雁落霞

阅读理解教案:教授学生如何有效地理解并准确回答阅读材料中的问题。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写作经验分享,可以从中了解一些成功的写作心得和方法。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明天我们毕业》教案

教学目标:1、明确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明确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过程。

3、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信息过程中的价值,明确对等可能性的认识,感受可能性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明确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过程。

教学难点:准确地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

设计理念:明确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进一步明确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过程,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信息过程中的价值,明确对等可能性的认识,感受可能性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整理与反思出示:左边的条件与右边的哪个可能性匹配。

条件任意投掷出现6朝上的可能性。

正方体每个面上都是6不可能出现“6”朝上。

正方体四个面上是6,

两个面上是1“6”朝上的可能性比较小。

正方体一个面上是6,

五个面上是1“6”朝上的可能性有一半。

正方体三个面上是6,

三个面上是1每次都是“6”朝上。

正方体每个面上都是1“6‘朝上的可能性比较大。

提问:请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举出一些“一定会发生”的事件以及“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再举出一些“有可能发生的事件”

相机提问:在学生讨论有可能发生的事件中,试着用分数进行表示它的可能性大小。

学生口答。

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

指名回答。

集体交流。

练习与实践指导完成第1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连一连,再让学生说说连线的思考。

过程。

小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的事件中,有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会大一些,而有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指导完成第2题。

组织小组讨论交流第(1)小题,再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清楚作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2)先启发学生思考:

5个小球中标有奇数的小球有几个?标有偶数的小球有几个?

指导完成第3题。

帮助理解“明天的降水概率是80%”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就是说明明天下雨的可能性是80%,或明天下雨的可能性是4/5。

指导学生完成第4题。

组织学生分别讨论“掷骰子”“做石头、剪刀、布游戏”、“抛硬币”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确用某种方法决定由谁先套是否公平的思考过程。

指导完成第5题。

引导学生说一说教材呈现的12张牌是什么牌,每种花色各有几张,标有不同的数字或字母的各有几张。

(2)学生分组活动,动手选一选。

提高练习:

学生独立连。

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集体小结。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学生自由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独立判断书上的各种说法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

独立解答三个问题。

小组活动。

课后学生思考交流。

国标六年级语文教案

【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幻灯】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5两种人的不同命运。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师: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幻灯】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师: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幻灯】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生:动笔写。(2分钟)。

师:写好以后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师:同组的同学交流过了,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再请一组同学,我们来打擂台,能不能比上一组说得好。

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是:

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沽名钓誉之徒大公无私之士。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以下内容形成板书】。

生:生死(人生价值)、言行(对人民的态度)、追求(人生境界、人生觉悟)、作用(社会影响、人生观、)、结局(“下场”感情色彩不宜)。

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永生。【板书】。

师:下面,我们一齐朗读这首诗,再次体会一下诗人对危害人民的人的无情揭露,对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热情赞颂。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

生:朗读。

师:很好。现在能背吗?有感情地背诵。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明天我们毕业》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天真烂漫凝聚造句。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2、作者在小学毕业时感慨万千,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明天,我们毕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纠正错误。

(2)了解对部分词语的理解情况。

眷恋憧憬朝夕相处博大精深。

3、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什么。

1、学生思考。

2、集体讨论。

第一段(1)写想到即将告别校园、老师和同学,心中涌起深深的眷恋之情。

第二段(25)写我们不会忘记母校,更不会忘记进敬爱的老师。

第三段(6)写等我们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望我们的老师。

4、分段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生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观察年它们左右的占位情况,比较异同。

2、找出上下结构的字,比较各部分的占位情况。

3、学生板演,评议。

4、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

四、布置作业。

1、练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想到明天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心中就涌起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1)眷恋是什么意思?眷恋什么?

美丽的校园。

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

(2)还会眷恋什么呢?

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

(3)为什么呢?

为什么深深眷恋美丽的校园?

为什么深深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

为什么深深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

二、学生分小组讨论,相互启发,教师巡视。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回答。

(2)欣赏画面,体会校园的美丽。

引读:我还清楚地记得,6年前,我们依偎着爸爸妈妈,怀着对学校的憧憬、对老师的敬仰走进校园。

(3)校园这样美丽,可明天就要毕业了,你想对母校说什么?

带着对母校的热爱、眷恋之情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听录音,欣赏录象。

(2)出示句子。

6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1)五彩斑斓是什么意思?课文描写了怎样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从清晨跨进校门、早操、上课、中午的写字、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方面体味校园生活的五彩斑斓)。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年过去了,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懂得了怎样做人,更感受到了童年的欢乐和幸福。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么能忘记!

(1)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校园生活这样多姿多彩,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母校的热爱和赞美吗?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交流。

(2)出示句子:

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

(1)联系课文,理解为什么说老师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

(3)你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也离不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你有切身的体会吗?

过渡:在这离别的时刻,敬爱的老师,我们要送给您一支歌(欣赏音乐),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炽热的心跳。

(1)交流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

总结:明天,我们就要毕业,。我们眷恋美丽可爱的校园,(因为)它是那样诱人;

我们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因为)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第4、5自然段。

2、作者眷恋母校、眷恋老师,想以怎样的行动来报效母校和老师呢/。

二、讲读第三段。

1、漫步美丽的校园,作者看着6年前亲手栽下的小树,产生了一个心愿,是心愿呢?

2、出示。

等到这些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等到我们也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看我们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我们没有辜负您的希望!

(1)栋梁是什么意思?

(2)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立志成材、回报老师的心愿及对母校、对老师的深深眷恋。

三、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明天我们毕业》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的例4、“练一练”、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折扣”的含义,体会以及折扣和分数、百分。

数的关系,加深对查分数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3、进一步感受数学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现价、原价、折扣三量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学例4。

谈话:我们在购物时,常常在商店里遇到把商品打折出售的情况。

出示教材例4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把商品减价出售,通常称作“打折”。打“八折”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打“八三折”就是按原价的83%出售。

强调:原价是单位“1”,原价×折扣=现价,区别降价多少元。

二、探索解法。

1、提出例4中的问题:《趣味数学》原价多少元?

进一步启发: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原价×80%=实际售价。

提出要求:你会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请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2、引导检验,沟通联系: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

启以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15元乘以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读题后,先要求学生说出每种商品打折的含义,再让学生各自解答。

学生解答后追问:根据原价和相应的折扣求实际售价时,可以怎样想?

2、做练习三的第2题。

先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加以点评。

3、做练习三的第3题。

先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学生回答。

4、做练习三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折扣问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明天我们毕业》教案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用数表达的信息以及实验和计算,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

2、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学重点:合作实践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进行深层探究。从数据中感受力量。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实验和记录。并准确进行推算。

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阅读用数表达的信息以及实验和计算,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阅读信息,

交流体会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一段文字资料组织学生说说资料中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实际含义,并说说相关感想。

小结:从资料中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而且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学生小组讨论资料中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并集体交流阅读后的体会。

小组合作。

实践探索二、组织学生开展实验,并完成相关的统计图表、解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

选择第一项实验进行操作。

1、为学生准备好量杯和计时工具。

2、提醒学生每隔半分钟做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果不是整毫升数,提醒学生取近似值。

选择第二项实验进行操作时。

1、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以及合适的量杯;

2、指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把连续放出的水尽可能地收集起来,以便于测量和比较。

选择第三项实验进行操作时。

1、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量杯和计时工具。

2、提醒学生分别记录洗10秒、20秒和30秒的用水量,以便于计算和比较。

三、组织学生根据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图表的填写,并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

提醒学生推算的方法,并提醒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注意不同单位的换算。

学生进行分组并选择一项实验。在小组内讨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

进行实践操作。

www.

小组填写好图表,并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

交流收获。

畅谈体会四、组织交流不同实验小组所得的数据以及图表。引导学生联系实验和计算所获得的数据说说自已的收获和体会。

五、联系生活中所见过的现象和相关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些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方法和建议。学生集体交流并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提出一些合理化的节水的方法和建议。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明天我们毕业》教案

教学目标:1.能根据平面图描述具体的行走路线。

2.在描述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

3.在学习中体验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应用确定位置的知识,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描述不同的行走路线。

设计理念:本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收集信息,分析后用语言描述行走路线,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过程中,始终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你能说说你的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吗?

二、自主探究,学习描述。

1.学习描述行走路线。

师出示例题。

师:这是李伟家附近的平面图,请你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这样回答:

(1)李伟家附近有超市、街心花园、医院、敬老院。

(2)大港小学在敬老院的北面。

(3)医院在超市北偏东60度240米处。

……。

教师让学生尽可能的说全图中的位置关系。

师:你能看图说说医院在大港小学的什么位置吗?

超市在医院的什么位置?

2.完成练一练。

师:现在你能说说李伟放学回家的路线吗。

重点讨论,让学生明白反向如何表述。

学生思考后口答。

分小组讨论交流,再集体汇报。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三、巩固练习,强化知识。

1.师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

师:这是某地5路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你能仔细观察图并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2.根据所说的路线画出路线图。

教师说路线,学生根据叙述同时画一画,再根据所画出的路线图试着反向说说路线。

小明沿着超市向西走1000米到广场,再向北偏东60°走800米到市政府,再向东偏北30°走600米到家。

比例尺由学生根据数据确定。

独立思考,集体交流。

学生思考后,画一画,说一说。

新课标第一网。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师:刚上课的时候,我们介绍了自己的家在学校的方向。现在,你能回忆一下你上学的图中都有哪些建筑物,并试着把放学回家的路线跟你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呢。在小组内介绍,再由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全班交流。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明天我们毕业》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猜想验证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的能力。

通过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学生通过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与难点: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创设情境。

二、组织探究。

1、说数量关系。

今年收获的苹果比去年多1/5。

甲修的米数比乙少2/7,甲是乙的几分之几?

3米的5/9是多少?

2、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教学例4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对有关分数数量关系的理解。

通过例4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头脑中建立关于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初步猜想。

教学例5。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根据例4中建立的初步猜想,算出算式的积,再通过操作来验证猜想,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了猜想的合理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46的试一试。

2、练习。

完成p46的练一练。

(2)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

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明确:(1)整数。

可以看作分母。

是1的分数,所。

以分数与分数。

相乘的计算方。

法也适用于分。

数和整数相乘。

1、做练习九的第1题。

2、做练习九的第3题。

3、做练习九的第4题。

4、做练习九的第5题。

通过练习巩固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五、全课小结。

七、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

获?还有什么疑惑?

练习九的第2、5题。

反思重建。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明天我们毕业》教案

教材简析:

这部分复习主要复习本单元教学的乘法计算,并运用这些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复习”的第1--3题先分别复习口算、笔算和估算。第4题是用口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第5题,让学生在填表过程中,再一次体会“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多少倍,积也随着扩大多少倍”的规律。第6、7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口算和笔算解决问题。第8题是一道开放题,要求学生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决。最后,安排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探索两位数与11想成的书的规律,并初步运用这一规律一些计算。本节课完成第1--4题。主要复习口算、笔算和估算。

教学设想:

1、要引导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积极思考。计算前,要细心观察题目特点,根据题目要求,先思考后计算,以避免计算的盲目性,提高对算法选择的自觉性。

2、在复习中,沟通口算、笔算和估算等不同计算方法方式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明确各自的价值,初步养成用不同计算方式解决同一个计算问题,或者选择何时的计算方式解决相应问题的习惯。

3、要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计算习惯。

教学目标:

1、主要是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2、在计算中倡导多种方式计算,在计算中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养成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计算培养学生应用一是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计算方式。

教具准备:

小黑板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单元学习内容: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口算、笔算、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3、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口算、笔算、估算。大家比一比,在复习中,谁的收获大?

二、基础复习:

1、复习: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

(1)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第39页的第1--3题。(限时8分钟)。

(2)集体矫正,同桌互批。

校对口算时,学生说说42×2020×50的口算方法。

校对笔算时,指名板演:12×24和64×30的计算,结合板演说说笔算的方法。

校对估算时,让学生说说38×11的不同估算方法,并比较各种估算结果的联系。

(3)针对错误,同桌一起检查错题,找到错误的原因,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在口算、笔算、估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2、质疑: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3、总结:计算时要做到:专心、细心、不偷懒,养成验算的习惯。

4、评比本节课计算小能手。

三、综合运用。

1、基本运用:www.

学校食堂买来的三种蔬菜各有多少千克?

每筐千克数筐数总千克数。

青菜2030。

萝卜3024。

西红柿2516。

学生填写结果,交流。让算的快的同学说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

2、算法多样化练习:

(1)。

18元32元38元。

3、小结: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但是选择了最合适的方法可以提高速度。

四、拓展提升新课标第一网。

1、整理知识结构:

提问:从二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学习乘法,还记得我们先学习怎样的乘法?后来呢?

2、试一试:125×363、作业:完成复习第3题的计算、第4题。

“乘法复习课”作业纸。

班级姓名。

一、口算。

14×10=20×21=13×30=10×40=。

11×70=40×12=10×65=80×30=。

32×20=30×23=42×20=20×50=。

二、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12×24=52×37=64×30=。

三、估算下面各题的积。

31×23大约是()59×64大约是()。

41×19大约是()40×32大约是()。

27×22大约是()38×11大约是()。

四、解决生活问题。

1.学校食堂买来的三种蔬菜各有多少千克?

每筐千克数筐数总千克数。

青菜2030。

萝卜3024。

西红柿2520。

2.

18元32元38元。

五、试一试。你能算出125×36的积是多少吗?

六、作业。新课标第一网。

1.计算并验算。

23×43=40×32=38×11=。

2.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明天我们毕业》教案

第4课时(总第27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知识要点】。

1、综合实践--调查、实验、计算。

2、复式统计表的制作及分析。

3、对实际问题的估算和推算。

4、对水资源国情的了解。

【新旧教材差异】。

《保护水资源》是教材新增的实践活动内容。教材首先介绍我国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几个大国相比较的数据。这些资料用数据反映事实,用事实教育学生。既看到我国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也实事求是地显示我国和世界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知道一些全国性的数据之后,利用实验,计算刷牙、洗手的用水量,获得身边的数据,进而体会对每人节一点水,大家长期节约用水的意义。从而使综合应用真正成为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不再是单纯的解数学题。

【教材编排】。

教材首先提供了一段有关我国水资源的文字材料,要求学生先阅读,再交流阅读后的体会和感想,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此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实验,获得更具说服力的数据。教材一共设计了三项不同的实验,要求学生从中任选一项开展活动,并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第一项实验先让学生了解一个滴水的龙头在一段时间里流失的水量,再让学生推算这个滴水龙头在1小时、1天、1年流失的水量。第二项实验先让学生比较刷牙、洗脸时连续放水或用容器盛水的用水量,并计算出每次刷牙和洗脸时所能节约的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按每人每天刷牙2次、洗脸3次推算每人每天一共可以节约多少升水,全班同学1天可以节约多少升水。第三项实验先让学生比较用流量不同的流水洗手时的用水量,再让学生按每人每天洗手5次,每次都用10秒钟来推算每人每天用小流量的水洗手比用大流量的水洗手能节约多少升水,以及全班同学一年共可以节约多少吨水。学生按要求开展实验,并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和推算后,教材进一步要求学生交流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节约水资源的必要性。最后,通过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想想有哪些节水的办法,引导学生把活动中获得的认识转变为自觉的行为,以提高活动效果。

【教学目标】。

1.阅读分析教材提供的材料,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小组合作实验获得滴水龙头、洗脸,洗手的用水量,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估算、推算出相关数据。

3.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比,增强节水意识。

4.通过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建议。

《保护水资源》一课大体可以分三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第一步,让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一段文字资料,并在学生阅读后组织适.当的交流。组织交流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对分数、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解释相关信息的含义;也可让学生根据这段资料中的已知条件,提出一些问题并进行解答。第二步,组织学生开展实验,并完成相关的统计图表、解答教材提出的问题。教材一共提供了三项实验。选择实验项目时,一要考虑实验器具能否满足需求,二要考虑学生的分组情况。了解一个滴水龙头在一段时间里流失的水量时,要为学生准备好量杯和计时工具,并提醒学生每隔半分钟作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果每次观察到的流失水量不是整毫升数,则要提醒学生取相应的近似值。比较刷牙、洗脸连续放水或用容器盛水的用水量时,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以及合适的量杯;也要指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把连续放出的水尽可能地收集起来,以便于测量和比较。比较用流量不同的流水洗手的用水,量时,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量杯和计时工具,并提醒学生分别记录洗10秒、20秒和30秒的用水量,以便于计算和比较。实验后,要让学生及时完成相关的统计图表,并按要求通过推算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推算时,一要适当指导推算的方法,二要提醒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注意不同单位的换算。第三步,组织实验后的交流活动。要引导学生联系通过实验和计算所获得的数据说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也要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所见过的现象和相关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些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方法和建议。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起思考。

1、播放5月太湖水污染,无锡自来水变质,市民抢购纯。

净水的场景。

2、播放我国北方干旱的场景。

说说你有什么想法,揭示课题--《保护水资源》。

二、阅读资料,了解国情。

阅读教材提供的这段资料后,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说说资料中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实际含义,再让学生说说相关的感想:重点要使学生体会到: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而且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

三、合作实验,完成图表。

从下面任意选择一项实验,先小组合作获得数据,再通过计算完成统计图表。

实验一、了解一个滴水的龙头在一段时间里流失的水量。

实验二、比较刷牙、洗脸时连续放水或用容器盛水的用水量。

实验三、比较用不同流量的水洗手时的用水量。

小组分工合作,老师分头指导。

做滴水龙头在一段时间内流失水量的实验时,一要为每组学生准备好量杯和计时工具;二要提醒学生每隔半分钟作一次记录。推算1小时、1天、1年流失的水量时,先要根据实验数据算出平均每分钟流失的水量,再用这个数据依次乘60、(60×24)、(60×24×365)。要提醒学生使用计算器,并注意单位的换算。

先记录一个同学用流水刷牙、洗脸的时间,再把相同时间流出的水收集起来,并量出有多少升。

做不同流量的水洗手时的用水量实验时,可用容器直接接住流水,并用量杯量出有多少升。推算全班一年共可节约多少吨水时,可以先算出全班同学1天能节约多少升,再用算出的结果乘365天,最后根据1升水重1千克算出一年节约的水有多少千克,并换算成以“吨”作单位的数。

四、分析数据,畅谈体会。

通过实验和计算,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观察口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想想哪些节约用水用水的办法,在全班交流。

五、顺势引领,课外延伸。

节水、护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课后每人写一条节水、护水的广告词。

习题精编。

1、一个滴水的龙头5分钟流失20毫升的水,照这样计算,1天流。

失水多少升?1年流失水多少吨?

2、根据统计表计算。

刷牙、洗脸时不同用水状态用水量统计表。

3、长、宽、高分别为30厘米、20厘米、60厘米的长方体水箱中装有甲、乙两个进水管。先开甲管,过一段时间后两管都开,下面折线图表示进水情况,请你根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多少分后开放甲、乙两管同时开放?当时水深多少厘米?

(2)甲、乙两管同时进水,每分钟进水多少毫升?

编写单位:襟江小学责任编辑:潘其林。

参加编写人员:蔡文平戴菊兰潘其林陈素清。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明天我们毕业》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页的例1和“练一练”和练习十五的所有习题。

教学目标:

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2.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些统计图?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新授知识。

课件展示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扇形统计图。

出示例1: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

你能从下面的统计图中了解到什么?

在小组内交流、分析。大组汇报、相互评价。

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这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的关系。

用计算器计算出扇形统计图中各类地形的面积。说说是怎样想的?

从统计表中你又知道了什么?这样的信息从扇形统计图中能知道吗?

学生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说说从统计图中你能知道什么?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观察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想法?在班级进行交流。

3.练习十五第1题。

说出小华家两天消费的各类食物所占的百分比。交流: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

4.练习十五第2题。

先观察拼盘图,并根据花生米大约占了干果拼盘的20%进行估计。

5.练习十五第3题。

根据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填写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你又知道了什么?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认识众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页的例2和,“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1题。

教学目标:

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众数的求法,根据众数作出合理的分析与解释。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平均数吗?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数。板书课题:认识众数。

二、新授知识。

出示例2的一组原始数据。

从这组数据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让学生依次回答“做实验的9人,发芽多少粒的人数最多,有几人”

介绍众数的意义及其求法。

启发学生思考:众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数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各表示什么意义?

算一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

讨论:是用众数表示生物组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整体水平合适一些,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一。

些?你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找出这组年龄的众数。鼓励学生自己说出是怎样想的。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观察表格,回答问题。思考:这家鞋店销售的各种尺码的男式皮鞋中,众数是哪种尺码?

25.5cm的男式皮鞋一共销售了48双,它的销量最大,说明在所有关于尺码的数据中,“25.5cm”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25.5厘米”是关于尺码的所有数据的众数。

3.练习十六第1题。

学生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

说明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

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4.你能举例说明众数和平均数的含义吗?

学生举例,相互评价。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众数。

认识中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的例3、例4,“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2、3题。

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

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与同学交流的意义和乐趣,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9个男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观察数据,说说你对这组数据的看法。

2.讨论:你认为7号男生的成绩在这组同学中处于什么位置?

小结:可以先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用7号男生的成绩与平均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把这组男生的成绩重新排一排,看7号男生的成绩排在第几名。

为什么7号男生跳的下数比平均数少,成绩还排在第三名?你认为用平均数代表这组。

男生跳绳的整体水平合适吗?

为了更好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板书)。

二、探究。

1.你能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重新排一排吗?

引导:这组数据一共有几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是哪个数据?

“102”的前面有几个数据?后面呢?新课标第一网。

指出:这组数据中,正中间的一个数是102,102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把7号男生的成绩与中位数比较,你觉得该生的成绩怎么样?

2.你认为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合适,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学生交流。

3.出示例4:四年级一班10个女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你会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试一试。

三、

1.指导完成“练一练”

各自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讨论:用哪个统计量代表这组同学家庭住房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思考: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低得多?

2.指导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分别算出八架飞机飞行时间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讨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八架飞机飞行时间比较合适?

3.练习十六第3题。

分别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讨论:你认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个公司员工3月工资的实际情况比较合适?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中位数。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明天我们毕业》教案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词语。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读懂故事,领悟含义,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课前准备预习活动单练习活动单分学习小组。

学生活动案教师导学案调整反思。

完成“预学活动单”

1、正确书写生字词。

(加油站:尤其将容易写错的字词多写几遍噢!)。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简述故事内容。

3、思考理解“课后习题3”。

4、尝试理解“课后习题4”。

5、质疑。

6、根据“信息提供”尝试编课本剧。

【活动一】。

展示交流自主预学情况。

课前发放“预学活动单”

讲清要求。

【活动一】组织交流预学情况。

1、听写词语,集体批改,揭题。

2、结合听写词语简述故事。

温馨提示:

a、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故事讲完整。

b、用精炼的语言讲流畅。

c、尽可能把故事讲生动。

d、可结合黑板上的词语讲述。

[展示交流]指名复述故事。

[点评辅导]评议复述情况。

3、理解“课后习题3”

出示:

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展示交流]理解意思感情朗读。

学生活动案教师导学案调整反思。

【活动二】。

[合作探究]。

精读2-11自然段,四人小组深入研究“课后习题4”。

“既然吴王都不听劝阻了,又怎么会去听少年讲呢?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少年的巧妙?”

[展示交流]。

a.交流理解。

b.感情朗读。

[合作训练]。

对编写的话剧润色修改。

小组练习表演。

[展示交流]。

作业。

搜集:1、写出6个八字成语。

2、阅读并相互讲述一则成语。

寓言故事。

(信息链接:)。

4、了解学生“课后习题4”的初步理解情况。

怎么办?(少年想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劝法)。

a.出示“课后习题4”

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b.[展示交流]初步理解寓意指名板演图例。

【活动二】深入研究。

1、指出问题,提出合作探究要求。

启发点拨。

2、[点评辅导]。

少年冒死巧劝。

智勇双全。

有胆有识。

机智勇敢。

吴王恍然大悟。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危险的。

提出训练要求,指导编剧。

学生台前表演。

[点评辅导]。

讲清作业要求。

板书设计10、螳螂捕蝉。

楚国吴国其他诸侯国。

巧妙劝说蝉螳螂黄雀少年。

高高在上拱着身子伸长脖子拿着弹弓。

悠闲自在举起前爪正要啄食瞄准。

恍然大悟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危险的。

六年级语文教案

1、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交流对鲁迅的认识。

2、交流体会本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体会这类句子的方法。

3、积累鲁迅的名言。

4、通过阅读“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感受鲁迅的敏捷才思。

(1)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被鲁迅先生的才学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

(2)提出要求:可以就课文来谈,可以结合课外学习的收获来谈;可以讲同鲁迅有关的人和事,也可以说说读鲁迅作品的体会。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5)教师小结。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认识了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希望同学们能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超越自我。

(1)学生读教材中的内容,谈理解。

(2)学生找句子,交流体会方法。

(3)教师归纳总结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方法:

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时代背景。

展开丰富联想。

……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继续运用我们总结的这些体会句子的方法去学习课文,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日积月累

1、学生自读。指名读。

2、理解重点词语:

千夫:众多的人。

孺子:小孩子。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空耗:白白地消耗。

无异:没有不同;等同。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课外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

1、过渡: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个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

2、学生自读。指名读。

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他为什么对得好?

文人巧对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搜集此类故事,与同学们交流。

六年级语文教案

《儿童与发明》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发明都与儿童有关。作者用平实的语言为我们娓娓讲述世界上的第一支口琴、听诊器等等的诞生都与儿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还告诉我们:“只要你拥有一颗敏锐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小发明家。”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制定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屏幕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几项与儿童有关的发明。

体会课文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通过自读课文、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及写作方法。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和思考生活,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意识。

《儿童与发明》是一篇略读文章,略读文章与精读文章的处理上有所不同,略读文章要求学习浏览,抓大放小。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通过阅读与交流文本了解发明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和思考生活,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意识。

一、直入课题,质疑激趣直入课题。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发明是与儿童有关的,你们一定想知道对不对?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儿童与发明》聚精会神看老师《儿童与发明》,写课题,板书)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这一环节的设计,简单(板书)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明了,通过课题质疑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从而引发学生们的读书欲望。此环节大约1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师:请学生们带着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这篇课文在学生汇报交流时。

(预设:可能会说到文章介绍了几种与儿童有关的发明。)。

教师这时就要来个顺势引导:关注这篇课文的题目“儿童与发明”,让学生体会到,课文2的题目其实就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写作时题目的精妙之处。此环节大约2分钟。

三、精读课文,自学感悟精读课文。

自学提示:文本,看看自己能自学到什么?

自学提示:请同学们用?

(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你印象很深的句子,并在书中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你印象很深的句子,空白处,写下闪烁着你智慧的文字,还不要忘了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空白处,写下闪烁着你智慧的文字,读书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在自学指号。

特别提醒:“读书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

导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自学大约需要8分钟。分钟。

四、合作交流、引导点拨合作交流。

同学们,你们学的可真认真,老师从你们渴望探求新知的眼神中观察出你们都是有好奇心,有很强自学能力的孩子。一番鼓励后,开始汇报交流,首先是在小组长有效地组织下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此时教师要走到学生当中,俯下身巡视,看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够自行解决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疑惑,学生会的老师不讲,学生不理解的先在小组中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

此环节预设:学生在概括几种和“儿童”有关的'“发明”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体现“发明”和“儿童”的关系,把每件事情表达清楚。对于学困生,我引导学生制作一张简单的表格加以概括。

(附件:学困生学习用纸发明家布什曼雷内克兰德3获得灵感的渠道儿童发明口琴听诊器一次性成像问题毕寇比斯特两轮转动”的脚踏车隐形眼镜最终让学生自己概括提炼发明创造与儿童的关系:儿童的(奇想需儿童的(儿童的发现)是发明创造的(无价的珍宝、创造的源泉)要创造发现)是发明创造的(无价的珍宝、创造的源泉)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到本课的写作方法:我会向学生做适当的点拨指导。屏幕15)。

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地指出。

“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灵感”,并进一步指出孩子的想法对发明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与之相类似的结尾段和开头彼此呼应,再次说明很多发明都源于儿童的创造、奇想与发现,并号召学生善于(板书:首尾呼应)观察,勇于发现,敢于创造。板书:首尾呼应)为了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至第八自然段则是具体地介绍了一些和儿童有关的发明。课文对各项发明的介绍是并列的关系,但是,它们所占的篇幅却是不相同的。从整个布局谋篇,不难看出文章结构是(板书)总分总。

此环节大约10分钟。板书:总分总。

五、适度拓展,小结提升适度拓展。

此环节的设计理念是:略读文章要开放到上下连接,上连本单元主题与方法,下接课外拓展。因此这一环节,设计了让学生说说这篇让学生自主交流感受,交流资料,再次感受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写文章主旨,文章主旨作意图。

最后以读促写,我设计了小练笔的环作意图。(让学生带着满腔热情用心观察生活,并及时运用本课所学的写作方法记录下来,做到学以致用。(大约8分钟)。

六年级语文教案

在五彩缤纷的世界文学的历史长廊中,有很多享有崇高荣誉的作家与作品。今天,我们要认识又一位这样的作家(出示海明威头像照片),阅读他的一部受人推崇的作品(先展示《老人与海》的全文读本,后板书课题)。

(二)自由初读。

(三)深入细读。

1.静下心来,边读课文,边想问题:老渔夫是怎样与大马林鱼和鲨鱼进行搏斗的?

2.交流认识,朗读课文。

先谈与大马林鱼搏斗,注意引读第4—9自然段有关语句,并结合观看插图一,体会课后第3题的第一个句子。

再谈与鲨鱼搏斗,注意引读第10自然段有关语句,并结合观看插图二,体会课后第3题的第二个句子。

(四)巩固练读。

1.想想老渔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以“读《老人与海》有感”为副标题写一篇读后感,要自拟一个正标题。

2.先背诵你认为本文中写得十分精彩的语句或片段,再朗诵你对此作出的赏析评语。

3.参加讨论,各抒己见:你认为老渔夫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说明理由。

4.用《不以成败论英雄》为题目,或以“一个老人的故事一曲英雄的赞歌”为内容办一期小报。

5.抄一抄,记一记,想一想。

“真正优秀的作品,不管你读多少遍,仍然不知道它是怎么写成的。一切伟大的作品必有神秘之处,而这种神秘之处是分析不出来的。”

六年级语文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春雨》。

2、初步感受《春雨》的诗意,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诵读古诗,识字、写字。

一.激趣导入。

1听——《小雨沙沙》,

2.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一片春意昂然的景象,这勃勃生机可离不开沙沙的春雨。

2.春雨给了你怎样的感觉?(2人)。

4.听得出来,你们都很喜欢春雨。是呀,春雨绵绵,洒落大地,点开了花朵,染绿了小草;春雨绵绵,落入田野,滋润着庄稼,唤醒了青蛙。春雨就像一位魔术师,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边说边贴小花小草)。

5.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写了这样一首诗——板书课题:春雨。

6.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指名回答)预习得真充分!你们都是知识渊博的小博士!是啊,杜甫,有“诗圣”之称,与“诗仙”李白齐名。

7.今天,就让我们就跟随大诗人一起去感受一下那场——指课题《春雨》。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打开书,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学生自读古诗)。

2.(ppt出示古诗带拼)指名4人读,一人读一句。

3.你认为这句中那些字容易读错?请你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2个人(边说边画;齐读一遍;同音异形“生、声”这两个字,读音相同,样子不同,一起来读一读,ppt出示:“生,发生的生,声,声音的声”。)。

3.词语读得好,诗句能读好么?一人读一句,小火车谁来开?小火车接着开!再来一列。(3列)。

4.(ppt出示古诗去拼)这样会读么?一起来。(指名2人读,齐读。)。

三.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字正腔圆!诗,会读了,那么诗意了解么?理解诗意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先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然后把每个字义连起来,这句诗的意思差不多就出来了!看!(请一人读)。

(ppt出示:知:知道。当:正当,就在。乃:就。潜,悄悄地。润,滋润。)。

a.指名4人说,一人一句,若遇到困难老师直接帮助。

b.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请一生完整称述诗歌大意,理解大意即可,不可过多纠结。)】看来你已经了解了诗歌的大意了。

(好雨是知道季节的,正当春天来临它就下起来了。它往往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四、品味古诗,体会雨之“好”。

1、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春雨?

2、在诗人杜甫眼中,这也是一场——好雨。(贴板书:好)。

3、那这春雨究竟“好”在哪里呢?让我们走近它,细细体验一番吧。

4、(出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谁来读?(1人)。

5.这雨,究竟好在哪里呢?(随机贴“知、乃”)。

6.谁来读?

(预设:好雨知时节——“真是聪明的小雨!”“你读得太美了!”“多么善解人意的小雨呀!”当春乃发生——“这小雨来得可真及时!”“小雨小雨,你真好!一到春天就来到!”

7一起来读读吧。

8.多么善解人意的及时雨呀!可是,小雨,小雨,你是什么时候来的呢?(出示:随风潜入夜,)指名回答。

10.有个字泄漏了你的'踪迹呢,这个字就是——?(黑板贴“潜”)。

11.谁来读读这句诗?(预设:‘我听出来了,小雨点来的时候是踮着脚尖儿的,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你的到来真是静悄悄的。”“这是一个多么宁静的夜晚呀!”“读得真美!”)。

12.(ppt出示:润物细无声)天亮了,春雨姐姐悄无声息地走了。瞧瞧,(小草)我被雨水洗得多么干净啊,我的小绿芽都长出来了呢!小雨小雨,谢谢你!(走到学生面前,进行对话互动2-3人)(贴雨点、蚯蚓)。

13.春雨的到来还滋润了谁?(指名说,随机读。)。

14.小雨,面对大家的感谢,你想说什么呀?请你读!(润物细无声。)。

16.此时此刻,让我们再读这首诗,一同感受春雨的美好。(配乐齐读。)。

五、拓展下半首古诗。

1、(音乐未停)其实,杜甫的原诗有八句,诗名叫《春夜喜雨》(ppt全诗一齐出示,师读),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再读一读。

六年级语文教案

这篇课文写的是黑孩子罗伯特将自己积攒的买飞机模型的钱捐给白人女孩丽莎治病,从而表现了罗伯特纯真、善良、宽容、富有同情心、诚恳面对生活的美德。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收集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感悟罗伯特纯真、善良、宽容、富有同情心、诚恳面对生活的美德以及对残酷生活的积极、豁达的正确的人生态度。学会正确、积极地实现自己的梦想,造福他人。学会生字新词,积累美词佳句。体会课文通过人物的举止、言行、神态表现人物的美好的心灵的方法。

了解罗伯特的美好品德。

了解在种族歧视阴影下儿童心灵的创伤以及罗伯特捐钱后的哭泣。

搜集有关资料,按要求预习课文。

2课时。

(一)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罗伯特的美好心灵。

学习过程:

1、导入新课。

黑孩子罗伯特从小生活在贫民窟,因为肤色问题常常受到同学丽莎的奚落,但后来他为了救治得病的丽莎,却毅然捐出了自己苦心积攒打算购买心爱玩具的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黑孩子罗伯特》,去了解事件的缘由。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指读课文,正音。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学习生字新词。交流生字新词,认读。

(3)思考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3、精读课文,了解罗伯特的品质。

(1)罗伯特捐给丽莎的钱,是怎么来的?这些钱罗伯特本来想干什么?从哪看出罗伯特喜欢飞机模型?结合学生的朗读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罗伯特对飞机模型的喜爱以及他挣钱的不容易。为学习捐钱做铺垫。

(2)读读罗伯特捐钱的部分,在旁边写一写批注。

(3)引导学生体会:丽莎是罗伯特的好朋友吗?她对待罗伯特的态度怎样?你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种族歧视。即使丽莎这样对待他,可是罗伯特心里是怎样想的?你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到:罗伯特渴望平等,心地善良。罗伯特捐了钱,可是为什么却一路伤心地哭着回了家?从中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罗卜特既不能买飞机模型、又担心丽莎因没钱治病而死去的复杂心理。引导学生体会到:罗伯特的宽容、善良、纯真、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的品质。

(4)自己练习朗读。

(5)指名朗读,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黑孩子罗伯特。

喜欢战斗机模型纯真。

挣钱善良。

捐给丽莎治病宽容。

富有同情心。

作业设计:

1、读熟课文。

2、抄写美词佳句。

课后反思:

(二)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品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1、复习导课。

说说文章讲了一个故事。你认为罗伯特是个怎样的孩子?(本文叙述了黑孩子罗伯特为了救治得病的白人同学,毅然捐出了苦心积攒打算购买心爱玩具的钱,刻画了一个天真、善良、富有爱心、乐于助人的黑孩子形象。)。

2、继续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丽莎的爸爸原来对待罗伯特态度不友好,在罗伯特行为的影响下,改变了态度,使罗伯特很激动。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3、了解种族歧视对孩子的影响,体会课文的中心。

(1)丽莎的爸爸拥抱了罗伯特,罗伯特为什么很激动?

(3)学生自读课文,划出有关描写。

(3)全班交流,谈体会。引导学生抓住罗伯特生活的环境和人们对他的态度来体会感受。

(5)者作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希望消除种族歧视,黑人能和白人平等地生活。

(6)课文第一段在情节上和后面的几段联系不是很密切,能否去掉?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第一段点明中心,突出中心,不能去掉。

6、领悟表达方法。

(1)你是怎样体会到罗伯特的品质的?课文抓住了哪些方面进行记叙的?

(2)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课文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进行记叙,表现出人物的品质。

(3)“教堂外面的玫瑰花开得好红阿!”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你能体会到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自由练读。

(2)在小组内进行朗读比赛。

(3)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6、交流“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思考自己有什么独特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填写“我的视角”。

7、质疑问难。

8、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黑孩子罗伯特。

纯真。

善良动作。

宽容语言。

富有同情心心理。

希望平等神态。

消除种族歧视。

作业设计:

1、《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2、预习下一篇课文。

3、读写结合小练笔。

六年级语文教案

本设计将“悟词情,品画意”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思想。

1、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卜算子?咏梅》一词。

2、将绘画引入语文课堂,借助画面,再现梅之风姿,梅之品格。

3、通过对比阅读,解读梅花的两种形象,诗人的两种境界。

4、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拓展阅读毛泽东其他诗词,通过组织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促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一、背诵导入

我们已经读过几首词了,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词读或背给大家听。

二、自-阅读

今天我们要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咏梅词。请同学们自己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三、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对毛泽东词中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从“飞雪”“百丈冰”等词可以读出,梅花绽放于最寒冷的时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梅花却不畏严寒,一花独放。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的赞颂,让我们再来听一首赞颂梅花的歌曲(播放《红梅赞》)。

2、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放声练习朗读)。

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激昂之情、赞叹之情地诵读,教师相机引导示范。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以表扬。)

五、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毛泽东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如,寒梅傲雪、春的使者、凌寒独放、寒梅斗雪、一枝独秀)。

3、配乐欣赏画家为毛泽东的咏梅词所配的画;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拓展阅读

1、课外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2、用一周时间进行准备,然后组织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

六年级语文教案

1.引导学生将词语分类并积累。

2.了解认识我国的名人,并向名人学习,树立远大的志向。

3.积累诗句。

4.开一个“好习惯交流会”,让学生自觉养成好习惯。

积累词语、诗,自己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开交流会。

1.词语卡片。

2.名人卡片。

3.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主教案。

一课时。

我们学过很多的词语,可以按不同的标准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类型,请你说说有哪些标准,可分哪些类别。今天的“万花筒”将告诉我们一个分类的标准。

1、“我会分”。

(1)出示“我会分”词语卡片。

学生读词语,读要求。

(2)可按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词,如:聚精会神……。

还可分为贬义词,如:落荒而逃……。

(3)补充两类词语。

2、“我知道”。

(1)出示名人填卡片,明确要求。

(2)学生填空,交流。

(3)选择其中一位,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1.出示诗句卡片。

2.学生读诗句。

3.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感悟。

4、学生背诵诗句。

1.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2.分组交流、讲述。

3.小组代表交流。

4.。

将学生的好习惯进行归纳,与同学们共享。

学生对本次语文活动从多方面进行、回顾,积累经验。

六年级语文教案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摸瓜”和“送瓜”时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3、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做错事要勇于主动承认错误。

4、收集身边的小故事,从故事中感悟道理。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感悟道理。

2、能结合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小事谈感受。

自读感悟,读说结合。

课件。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吃西瓜吗?谈一谈吃西瓜的感受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西瓜的文章。

2、板书课题——摸瓜。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变化。

1、读课文,体会小伙伴想出办法摸瓜时的`高兴心情。

2、默读“摸瓜”部分,画出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当时的心情。

3、为什么送瓜?体会情感变化。

四、扩展延伸,练习说话。

1、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如果换作你,你会怎么做?说一说。

五、作业。

1、认读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年级语文教案

体味本文的语言。

方法措施:

一、导语:

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说起。(抽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讲这个故事)。教师板书“鹊桥”,并引申,板书文题和作者。(播放黄梅戏《天仙配》片段,激趣)。

二、读一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圈点勾画,适当时作批注。(投影字词积累)。

2、齐读课文一遍。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学生阅读文本,思考、交流,并与教师对话。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第1段:“鹊桥”——引入。

第2段:桥梁定义——打比方(形象化)。

第3~13段:未来桥梁——作比较。

三、议一议,突破重难点。

1、默读课文,思考:

a、作者在说明桥梁的三个要素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加以具体分析。

b、未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未来的桥梁有哪些变化?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点拨:桥梁的三个要素在文章第二段中已经说了,它包括:基础、桥墩和桥面(桥梁)。

2、小结:

作者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我们通过多媒体播放的现代桥梁,对茅以升先生笔下的未来桥梁应该有了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譬如作者在第7段中,写将来的桥梁造得很美,“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直通通的棍子,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未来造桥变化很大,速度快、质量好;造价便宜;讲究实用和美观。未来桥梁变化:一是桥身低,但可以自动调节高度,方便车船的过往;二是没有桥墩,即使有也是漂浮桥墩;三是桥身弯曲,讲究美感,“九曲十八廊回”;四是袖珍桥,便于携带,方便使用;五是“无梁飞渡”。总之,作者笔下的未来桥梁,是集实用性、方便性、美观性于一身。

3、默读课文,体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品味,并与同桌交流。

4、小结:

口语化语言通俗易懂,形象化的打比方、作比较,恰当的引用,都为文章增色。

四、拓展迁移,延伸教学。

1、课外查阅、搜集相关资料,看看作者的哪些“幻想”今天变成了现实,并谈谈你的感想。

2、请以“的远景图”为话题,说一段话,展望某一技术今后发展的趋势。

学生思考后进行说话训练,教师适当引导和评价。

五、课堂小结。

嫦娥奔月,是我们祖先共同的梦想。而今,嫦娥一号腾空而起,奔向月球,带去了华夏五千年的梦幻。“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愿明天的你们收获理想,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六、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2、请以““的远景图”为题,写一篇文情并茂的作文。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