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有效策略(汇总20篇)

时间:2023-12-15 23:58:21 作者:碧墨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抒发情感,倾诉内心的忧愁和喜悦,达到心理宣泄的作用。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获奖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教师为了实现朗读教学目标,要对教学过程涉及的内容、流程、组织等因素进行优化选择和调节。这种思维层面得抽象构思,我们称之为朗读教学的策略。

朗读教学的策略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主线策略。

这一策略意指:以《语文课程标准》形式出现的基本目标,要求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必须以语文课程目标作为教学的主要线索,在语文课程层面对朗读教学的方向、内容、节奏和成果都进行总体把握和全局性控制,保证朗读教学在《语文课程标准》框架内进行。

《新课标》提出: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同时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1.重视示范指导。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示范指导与协调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要抓好两个点:(1)完整的示范朗读学习过程实质是以朗读为线索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地阅读。(2)示范朗读学习的技能和态度。教师朗读教学过程中的示范是在具体的语文课中进行的,根据不同的内容,具体示范些什么、怎么示范,就有了重点、步骤、技巧等。示范可分为两方面:一是纯粹的外显技能和态度,如轻重音、停顿、语气的处理;一是看不见的内部思考技巧。

2.指导学生朗读与阅读教学、与其他语文基本训练相结合。

(1)指导朗读与阅读相结合。

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与阅读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促进的。对一篇文章来说,教师的讲解是剖析,朗读则是综和。讲解是深入到字里行间,分析指点重在理解;朗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重在感受。前者是“走进去”,后者是“走出来”。只有二者紧密地结合,才能丰富阅读课,深化朗读课。

(2)指导朗读与其他语文基本训练结合。

语文基本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朗读只是其中一项。各种基本训练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应当在指导朗读时,注意与其他语文基本训练结合,以使朗读效果更佳。

3.明确学生朗读的要求及具体指导。

(1)要求要明确。

朗读教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是朗读教学的目的是否明确。

《新课标》对不同年级的朗读要求不一样,这是由学生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决定的。教师在指导朗读时也应当有所不同。低年级是“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克服的毛病是顿读和唱读,做到不读断句。中年级继续“练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注意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读出“不同的语气”。随着识字量增多,课文加深,高年级对朗读的要求应放在感情处理的指导上。

(2)指导要具体。

1)遵循《新课标》分层次指导。

《新课标》对朗读的要求分三个层次,即“正确的读”“流利的'读”,“有感情的读”,指导时就应分三步,步步落实,步步提高。

朗读训练是应该分层次的。对学生朗读水平的培养,应该遵循从“正确”到“流利”再到“有感情”的发展脉络,分步骤地培养。

2)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指导。

不同年级的的学生朗读的水平不一样,因此在指导时就应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4.指导方式要多种多样,常见的指导方式有如下几种:

(1)巧评价,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1)评价语言要亲切真挚。

2)评价方法要多样自然。

3)评价切入点巧妙,点拨语感。

(2)联系语境指导读。语境即语言环境,相同的词语放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3)渲染情境读,创设情境对于有感情朗读具有得天独厚、举足轻重的作用。创设情境主要有以下方式。

1)突出形象,展现画面。

从视觉角度,利用图片、投影等方式,为学生展现与课文情境相关的画面,是情境渲染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

2)借助音响,激发想象。

文学的意境与音乐的情境是相通的。优美的音乐,奇妙的音响,往往会唤起学生对美好情境的向往,伴着奇妙的音乐,走进文字描绘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对美好意境的想象,是渲染情境,触动朗读情感的有效手段。

《乡下人家》一课,每一幅画面都是一首迷人的乡间小曲。当夕阳西下月亮升起,纺织娘轻唱的时候。舒缓的音乐悄然飘起,在这美妙的乐曲的旋律中,学生们仿佛看到了乡间迷人的月夜,仿佛嗅到乡下人家独特、诱人的气息。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自然与文字融为一体,与缥缈的月色融为一体,深情的朗读更会带给他们无尽的想象。

5.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现象的感知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理解力。”语感可以说是一种较高的语言文字欣赏能力。它影响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力、辨识力和驾驭力。要搞好朗读,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辨识力。语感可以促进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现象的反复感受敏锐地感知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较充分地领略文章中潜词用语的精妙,培养理解力,从而达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地表情达意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语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a揣摩比较,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

b与联想和想象结合起来。

c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语感培养的基础上进行朗读。

综合朗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研究我们会发现,教师对自己的朗读教学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每一节课,每一次指导练习,想干什么,达到什么效果,应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一来,指导学生的时候才可能既方向正确又有具体针对性。这个结论借用崔峦先生的话就是“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中国伟媒大学出版社。

[2]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

[3]《小学语文教师》。

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生物化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实验课的开设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将虚拟实验教学、在线教学(e-learning)融入到生化实验教学中,成为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补充。

本文主要阐述了实验教学改革中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点及不足。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及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阐明生命现象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在医学院校所开设的生物化学课程在内容上和理工科院校的有较大的不同,增加了许多医学内容,与其他医学课程内容紧密联系,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医学生物化学的内容较深,涉及范围广,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单纯只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话,学生很难透彻理解所学内容。

在现今社会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学生们除了学习医学理论知识以外,还必须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生物化学实验课的开设,给了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全过程的机会,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结果分析能力及严谨的科研作风,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视野,并为将来从事科研实践活动打下基础[1]。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也需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改革更新。

一、课堂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不可少。

现今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已经不单纯是掌握好书本知识,更多的是需要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生产中。

作为一名成功的医生,除了掌握丰富的临床知识以外,具备出色的动手操作能力尤为重要。

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笔者认为,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将到来之际,讨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本文从有效教学的理念出发,试图构建一种有效教学的分析框架,并为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供各种建议。()。

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有效性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更应该关注学生体魄的健壮、情感的丰富和社会适应性的提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个体的全方位发展,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真确价值的过程。有效教学主张老师树立教学目标整体结构观念,全面实现三维目标,从而充分实现教学的基本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备好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因此我认真学习专家的专题讲座。专家的讲座理论联系实际,从备课的意义、备课的理念谈到了具体的备课方法,指出教师要树立终生备课的思想,要更加注重隐性备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读书、学习、实践,丰富自身内涵,从而提升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精彩而实用的讲座,使我感到受益匪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为了有效备课,我们学校备课组还组织了专项研讨和实践。例如:新课程古代诗歌散文教学实验,备课组老师每个人先独立备课,在经历诵读课文、研读教材的深入思考后再撰写教学设计。之后,备课组成员自我反思、组内讨论,得出备课组内合案,通过课堂修改、完善设计。这次备课研讨活动,让我们真正体验到了该如何备课,领会到了备课的重要性,懂得了备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研读把握能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集体合作的力量和快乐。以后,我们真的应该把抄教案的时间真正用于备课。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力提高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鼓励积极参与,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要把学生当成平等的活生生的人,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真正摆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导应贯穿“三讲三不讲”原则,即所谓“三讲”就是重点、难点、疑点,这三个点我们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讲;“三不讲”就是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永远也不会的不讲。

合作是提升有效课堂的必由之路。我们充分利用备课组在师资方面的优势,进行教师有效合作的探索。把高教以上教师组织起来建立,在各项教研活动中,以一个强有力的整体,重拳出击,将每项教研工作做细、做精。同时,制定较详细的实施方案,改变教师以往那种自发的、零散的协作,落实为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团队合作,使全备课组教师都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研究中,在研究中获得专业能力的提升,在研究中成长。

在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教学方法可以预设但不一定要格守,随着课堂教学流程推进,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只有教师明察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的可行的方法,学生的学法主要有三种形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而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去选择学法指导,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明确主体关系: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单靠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去,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人际关系。

还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上下功夫,对研究结果上的偏差,要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获得合理的解释,以充分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价值,增强学习信心。在获取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要把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

再有要倡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立性。

最后教师应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进行教学。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部存在的。在认知结构中是否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这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一个重要认知结构变量。教师的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点相联系,确保自己的教学能够从已知迈向未知。较难知识点的教学可以分成几个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前面所学的知识能为后一步学习提供帮助。这样使新的教学既能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准备和生活经验之上,又能逐渐有所提高。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和教育改革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教育,高中生作为祖国的栋梁之才,肩负着国家未来发展的重担,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因此,社会各界对高中教育教学的关注度就更为广泛。在高中教育课程中,生物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有别于其他科目的学习。生物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且要运用实验,动用学生的感官系统,坚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面对这样的新要求,高中生物教师一定要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和策略,加强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授课技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高中生物教学的现状,简单阐述一下,在新课改背景下,保证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策略,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才,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平时我们所说的备课,就是对教与学的预设。一是对教材的预设,就是准确把握教材,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重组和设计,使之更贴近学生;二是对学生的预设,就是全面了解学生,尽可能多地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这样的预设不是侧重于教师的教,而更多的是为了学生的学。

比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上课一开始,我按照教学预设出示摩天轮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师: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不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

生:我提的问题是:玩摩天轮的有多少人?算式是:4+4+4+4+4=20。

学生的答案跟我的预设一样,我赞许地看了他一眼,点点头让他坐下。

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陷入了沉思。)。

生:我看到一个吊篮里有4人,那么几个吊篮就是把几个4加起来。

我心里暗自高兴:他不经意间把乘法表示几个几相加的意义也说出来了。

师:那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我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起了手。

生:我写的算式是4×5=20。

几位学生马上附和:对的,我也是4×5=20。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那些写了加法算式的小朋友都看着我,一副不明白的样子。我笑了。

师:你们不明白,是吗?那就请这些同学来告诉你们。

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

有的问:“这道题这样列式是什么意思?”有的问:“4、5、20分别表示什么?”还有的问:“乘号怎么写?这个算式该怎么读?”……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虽然有些问题学生一开始回答得并不好,但在其他学生的补充和老师的引导下,乘法的意义逐渐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清晰起来。

一节课不知不觉过去了,看得出学生学得很开心,意犹未尽。可见,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哪来精彩的生成!我们教师应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展现学生预设性“生成”的火花。

二、有效生成源自积极思维。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一课时,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书中体育活动的情景图,替代成“用录像机把本班同学活动的场面偷拍下来”的生活情境。在进行到“你从图中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一环节中,我预设到学生可能根据男女性别、不同的小组分类来提出问题。没想到,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丢手绢游戏中,戴眼镜的同学有2人,不戴眼镜的有8个人,一共有多少人?”顿时,教室里一阵哄笑。我忽然意识到,这个被老师忽略、被同学们忽视的问题不正是我们新课标中所提倡的从不同角度来发现问题吗?我及时捕捉到这一智慧火花的闪现,肯定了这个同学的想法,并鼓励其他学生也换个角度观察。不多时,课堂沸腾起来:“捉鱼游戏中扎辫子的有7人,不扎辫子的'有8人,一共有多少人?”“踢球的有17人,守门的有两人,踢球的有多少人?”……真是五花八门。正是抓住了这一课堂生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有效生成要求展开联想。

比如我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请说说你喜欢的数。为什么喜欢?

师:我们今天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哪些数不属于我们今天要讨论的?

生:300和900都超过了100。(擦去。)。

这里预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来提供学习材料,由于学生展开了联想,使这些学习材料的背后赋予了一个个鲜活具体的生活场景。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联想,发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链接,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经过改造、重新组合构建出新的认知结构。

为了有效地促进和把握生成,教师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

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问题的余地、生成的时间和自主建构的空间,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源头活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新起点。

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故事激趣。

小学生大多喜欢听生动有趣的故事,通过讲故事、听故事等教学形式,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例如,宋代岳母因家贫而用柳条教岳飞在沙土上练字,后成就了文武双全的民族英雄;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小时候因家穷而把碗当砚、刷子当笔、黄泥浆当墨,经过勤学苦练才成就了大书法家,后人把颜自创的刚健有力的新字体叫做“颜体”。古人勤奋练字的感人故事,不仅教会了小学生做人做事的许多道理,还激发了小学生练习汉字的兴趣,坚定了小学生练好汉字的信心,更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强化小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认同与传扬,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从汉字开始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在我国古代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了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文化瑰宝。中国汉字词汇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根据这一点在课堂上可多讲一些中国汉字对日本文字、朝鲜文字和越南文字的重大影响,使小学生以汉字为豪,自觉尊重中华传统文化、并主动传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竞赛激趣。

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态,通过竞赛的形式,可激发小学生写好字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小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还能够培养小组成员间的`团队精神。例如星级作业、红花作业制等。每次批改作业时都要与学生以前的字迹进行对比,然后给出相应的红星;到学期中和学期末,将学生积累的小红星折合成小红花(每5颗小红星折合成1颗小红花),最后评出星级作业、红花作业。还有,通过小组写字竞赛活动,每6个人组成一个合作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参与写字活动,目的是让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形成较强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愿意为小组的荣誉而战。这样通过写字竞赛,每个小组写字好的学生会主动帮助写字差的学生,从而达到了共同进步。

(三)展评激趣。

小学生书法作品展评,是一条提升小学生写字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将优秀的学生书法作品张贴于教室黑板报上面的书法作品专栏里;也可以将优秀的学生书法作品上交到学校进行集中展评。通过各种形式的展评,可以让其他学生发现优秀学生的闪光点,激发他们学好书法、写好书法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其他学生主动向书法优秀的学生请教,形成人人学习书法“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

例如,学校每学期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都组织书法(主要是硬笔与毛笔等)展评活动,一批批独具匠心的小小书法家从中脱颖而出;班级之间,可以将各班级优秀的语文作业选出来展评,从各班级选出小评委进行逐一评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在意见薄上把自己认为优秀的书法作品指出来。各种各样的书法作品展评活动,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树立书写汉字的信心,有助于学生之间汲他之长、补己之短,形成相互学习、勇于竞争的良性学习氛围。

二、教师示范的作用不可小视。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小学生低年级其语文学习主要是靠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进行的。语文教师犹如小学生的父母,行为举止对小学生起着模范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自己上课时的板书、平时的作业评语,都来不得半点马虎,要严格按照汉字的笔顺认真书写,养成正楷书写的好习惯,不能龙飞凤舞,马虎潦草。否则,教师示范的负作用就会发挥作用,导致学生的作业书写马虎应付。其实语文教师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就犹如一面镜子,学生从镜子中学到的语文知识与技能要远远大于自己在生活中悟出来的语文知识与技能。因此,语文教师要珍惜这面无形的镜子,端正这面有形的镜子,使学生从镜子中逐渐变好。

三、让学生掌握写字的方法与技巧。

写好汉字,仅有兴趣和教师的示范作用还不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写字,首先应学会观察、分析字的间架结构,观察教师示范时的笔画、笔顺;其次,还要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在练字的时候多进行比较、推敲。

例如,教“口耳目”一课时,首先我会让学生充分观察教材中的各种插图,认识插图的形状与特点。然后,我出示实物,让学生认识实物的形状与特点。接着,我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加深对生字的书写认识。通过这三步教学法,学生对本课“口、耳、目、羊、鸟、兔”六个生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笔顺都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并逐渐能够达到能正确运用的目的。

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本文主要从整体观念、以人为本、个体辩证和取法自然四个方面,讨论中医医学模式的主要内涵,并把中医医学模式总结为“天人整体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medicaimodel)是人类对健康与疾病总体认识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医学本质、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每当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医学模式也必然会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这种转变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医学模式思想的指导,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类对健康的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日见端倪,它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考察人体,把人体看成一架精密的仪器,越来越精细的分科,无法看到作为疾病的人的整体。

所以,它无法解释有些疾病的心理、社会病因以及疾病造成的身心反应,无法解释生物学和行为学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各类致病因素中自然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因素、心理因素等产生疾病的诸多因素构成比例已超过70%,生物因素不到20%。

中医学在其理论体系形成的同时树立起“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因人制宜”“治病求本”的医学观念,但是后世并没有将其总结为某种医学模式。

但在《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了“医道”,是指导中医学发展方向和实践方法之意,其意义等同于医学模式。

随着近年来关于西方医学模式变更的讨论及对中西医结合问题的探讨,中医学的医学模式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普遍认为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内涵。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整体论不仅强调事物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而且认为事物和世界的本源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都是由整体分化而来的。

中医学一贯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认为虽然疾病从表面上看是身体上的不良现象,但疾病的发生还与所处的环境、心理等因素相关。

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心身的相互沟通、相互协调,达到“天人相应”,和谐平衡。

因此,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十分重视自然、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二、以人为本。

中医学的整体观是以“人”为核心的整体观,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作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想属性的统一体来对待,把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置于时间、空间、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核心来认识和考虑,即从人的生命、心神(包括心理和思维)、环境(包括社会、自然、精神环境)相统一上来认识和调理人的健康和疾病。

强调认识病要先认识人,治疗上主要依靠人体自身的康复能力,用药不过是借以调动人体自身组织的康复能力,调整重建体内外的平衡协调关系。

从这个角度讲,中医学是“人医学”模式,注重的是人的健康,而不仅仅着眼于对“病”的防治。

这种模式在发展水平上虽然还是朴素的,但在性质上比其他医学模式更符合人的实际。

三、个体辩证。

中医学模式将“人”置于自然、社会整体的核心,既注重人的群体共性,又注意区分个体差异,形成“辩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

证是中医学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依据,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而导致证不同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体对病因的不同反映,也就是体质。

重视人的体质以及差异性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特色。

《素问·三部九侯论》说:“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通过对个体的灵活辩证,确立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观。

所以,中医学模式不是就病论病、就人论人的孤立、呆板的医学观,而是以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来指导医学实践的。

四、取法自然。

在治疗上,现代医学执掌的是“极端式思维”,追求的是“对抗性”策略,要么抑制“病灶”“扑杀”病源;要么“阻断”异变,“挖出”病变组织。

中医学对待医学问题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取法自然。

治病方法主要以中药为主,也包括针灸、推拿、食疗、心理、体育等疗法,这些方法都是从自然着手来解决人的问题。

其中中药以天然植物、动物、矿物为主,而其他疗法如针灸、推拿等,既不损害人体的自然结构及形态,也无明显毒副作用,属自然疗法范畴。

中医治病并非着眼于病本身,而是运用自然之理、自然之法,以恢复人体的平和协调状态。

综上所述,中医学模式构筑于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及其方法论之上,其中蕴含着丰富而合理的科学内涵。

以上四点基本涵盖了中医学模式的主要精神。

基于上述特点,笔者认为中医学模式可以概括为“天人整体医学模式”。

这种模式能够从宏观和整体上运用联系、辩证、综合的方法把握健康与疾病问题。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西方医学模式由单一转向复合的整体医学模式背景下,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将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为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周良荣.聚焦卫生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9~33.

[2]文国英,杨集群.浅谈中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j].当代医学,(22).

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为适应新世纪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总结多年实验教学经验,对实验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了改革,开发了以“综合性实验-讨论式教学”为特色的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进行实验设计,然后组织实验讨论,确定实验方案,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全部实验过程的教学形式。

生物化学(简称生化)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而生化实验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能力的重要手段。

许多医学院校为了避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在生化实验教学中通过增加教学投入,调整内容增加学时,加大考分占总考分比例等方法使生化实验教学的效果大大改善,学生的积极性也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在总结这些改革措施的基础上,我们对生化实验教学新模式如构建生命科学实验室、虚拟实验的引入等进行了一些探索。

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除依赖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外,还需要生化的原理和技术的支持。

现代生化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要使学生掌握这些新原理和新技术就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生化中的一些实验如sds-page法测蛋白质分子的质量、等电聚焦测定蛋白质等电点、免疫转移电泳等都需要先进的层析系统和电泳系统供学生完成实验,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对实验做出恰当的评价。

另外初级分子生物的实验[1],如质粒dna的提取和酶切鉴定、dna体外重组等也需要pcr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冷冻干燥仪、紫外透射仪、凝胶图象扫描仪等设备。

实践证明:一流的实验室环境和一流的仪器设备是教学和科研迅速发展的基础和支柱,对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提高实践经验,启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在学科群的平台上运行生化实验。

生化的基础是医用化学,随着生化的进展多集中在核酸、酶、蛋白质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研究上,于是出现了分子生物学这个分支。

因此可以认为医用化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是一以贯之或相近相通的。

为此,我们可考虑建立一个与这三个学科均相关的生命科学实验室[2],就医用化学和生化来讲,光度分析、层析电泳等方面仪器和操作都基本一致,而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的结合就更是不胜枚举了,我们就可以通过生命科学实验室实现集约化管理,不但使教育资源得到了共享,还改变了在人、财、物方面的浪费。

如果创建这样的一个实验室时机尚未成熟,我们也可考虑开展一些综合性的实验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联系起来,了解这些实验在生命科学的运用。

如从组织中抽取酶蛋白、纯化并检测这个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3],这样的一个实验包括了从生物体抽取蛋白质技术,离心与盐析技术,离子交换层析技术和测定酶活性技术等技术,不但使学生的知识更好地衔接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使他们对生物制品提取全过程有了完整清晰的了解。

3引入虚拟实验、命题设计型和自选设计型实验。

随着电化教学的发展,不少学校采用老师只介绍实验内容,而具体实验过程被拍成录像展示给学生这样一种教学方法,结果证明:实验不但变得生动,教学效果也更好。

现代军事常用模拟的方法进行日常演练,这也提示我们建立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可将生化实验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虚拟化。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互动手段对于一些费时耗资的生化和“真刀真枪”的实践操作结合,使学生既掌握了实验原理,又训练了动手能力。

另外,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还可以建立网上素材库,把生化学习和实验相关的背景知识、新研究进展等上载到素材库,可供学生学习和参考,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5]。

命题设计型实验就是在生化实验教学中,由教师布置题目,并推荐参考文献或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相关数据库,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设计题目时不妨把生化知识和技术和临床病理联系起来设计一些题目,如家兔糖尿病模型及相关生化指标的测定等题目,这样不但为学生以后的临床课打下铺垫,还可以锻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词查找资料,收集并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和掌握一些常用文献检索的技巧,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自选设计型实验要求教师先讲授实验设计的原则、方法及其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分组自选题目,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设计好后可由全班讨论,最后教师进行评价,筛选出一些现有实验条件允许的实验来实施,并总结讨论[6]。

这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综合实验能力,还对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和科研方法大有裨益。

当然这样的实验对学生要求比较高,对于年级较高的学生更为合适。

4做所以实验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在生化知识爆炸式发展的今天,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全面加强素质教育,“学生主体式引导教学法”应运而生。

这种教学法是通过在实验教学中,突破限制,让学生来讲解实验相关内容,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解难,在其他同学的相互帮助协调下完成的。

在实验结束后再让学生到讲台上总结,最后对于实验中遇到的难点和疑问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

这样做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人,改变了以前的被动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在预习和做实验过程中倍加认真,遇到不懂的地方能及时提问求答。

这种教学不但使教学效果提高,还培养出一种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自觉性明显增加,并且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1世纪是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培养出知识面广、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式全面发展人才,是医学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在生化实验教学中如何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服务,这就需要我们摆脱某些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一些大胆的尝试和实践,并且不断地总结、改善和完整,最终使生化实验教学更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与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晓艳,吴伟芳,孔峰,等.对生物化学实验课改革的认识[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5(3):286.

[2]倪衡建,刘杰,徐立,等.在学科群平台上运行生命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4(4):331.

[3]于丽莉,徐悦,沈文红,等.探索加强学生生化实验中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j].基础医学教育,2002,4(1):42.

[4]董炜.把实验台变成讲演台[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5(2):168.

[5]王蕾,郑晓珂,杨丽萍.中医药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6):51.

[6]李平发,谷兆侠,李西兴,等.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新模式理论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02,4(2):143.

如何有效运用教学策略

本章将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课标关于英语阅读技能的教学目标要求是什么?

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思路框架有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节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培养阅读能力这个总目标下的其他微技能目标不清楚;

2.严重忽略渗透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漠视预测学生阅读难度;

(二)专家论阅读教学的本质。

第二节解读阅读教学的目标。

(一)解读各级阅读教学的目标。

小学侧重朗读、拼读、和阅读习惯(如按意群阅读)的培养;

高中阶段由18万、23万递增到30万,培养阅读习惯,灵活运用微技能;

第三节对比框架使用的案例。

(一)阅读教学策略包括以下要素:

1.点拨所教阅读材料的体裁特征;

2.明示所教阅读微技能目标或阅读策略;

3.预测学生学习难度;

4.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训练活动(如加强读与听、读与说、读与写的综合语言活动);

(二)案例。

1.课本常见阅读教学任务;

2.英语阅读教学反思清单及解决途径。

3.如何把握阅读材料的语言特征;

4.如何确定具体的阅读教学目标;

5.如何预测学生学习难度;

6.如何设计阅读活动;

7.阅读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注意活用教材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重视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是一张白纸。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1、优化教学目标

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2、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为了赶时髦每一节课都用多媒体。开始的时候,很有新鲜感,可在反思中觉得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多媒体,太多的刺激会让学生疲惫不堪,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而只有适当使用,才会发挥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毕竟是手段,而且只是一种手段。

3、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预设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做出的设计性的展望。目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生成是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这种出现与教材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

4、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小组合作学习要讲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样,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参与,实现人人学数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则。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为目标的。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而“空间与图形”部分在小学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主要包括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四个板块的内容。我们在进行“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时候,必须要以新课标为指导,研读新教材,领会新意图,树立新思维,采取新对策,切实提高“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中应该采取的基本策略。

(一)、突出生活化和现实性。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尤其倡导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北师大版教材将“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目的就是要加强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突出以学生熟悉的居住、生存和活动的现实空间作为学习的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图形与物体、建立丰富表象、形成直觉思维,密切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在现实情境中帮助学生顺利地建立空间观念。

1、紧密联系现实原型。

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对现实原型的充分感知,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丰富的现实原型的直觉观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原型,让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积累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并让他们通过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比如,教学“角的认识”时,(1)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实物中抽象出角。通过学生熟悉的剪刀、红领巾、钟面等现实原型,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这些实物,然后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画下大小不同的三种角,在此基础上引出角的概念,实现从实物到相应平面图形的转换。(2)回到现实场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后,让学生回到生活的现实场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在学生寻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在新课引入时的实物图中去找角,再到教室里去找出更多的角,寻找的范围应是学生熟悉的,从小到大的。同时由于教室里看到的都是物体,物体是许多面围成的,而角是存在于某个面上的,因此,应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切不可笼统地说桌角是角。通过这样三维到二维,再从二维到三维的反复转换,使学生不断认识、了解、把握实物与相应平面图形的相互转换关系,空间观念就会不断地生发并逐步形成。

《标准》中对“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呈现大都采用直观几何、实验几何的方式,在教学中,设置情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日常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增加直接经验,启迪思维火花,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如运用做游戏、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空间与图形”,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例如,《圆的认识》一课,是学生了解曲线图形的开始,与以往的直线平面图形有着本质的区别,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充分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利用主题图,让学生联系自己课下的游戏经历,创设哪种方式更公平的情景?并在小组内与同伴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在逐步的讨论与交流中,有部分学生就会提出正方形游戏时,站在四个拐角的同学比站在每条边中间的同学到毽子的距离远,这时大家一致认为只有站成圆形才公平。接着,我们还可以反问:为什么?有学生就指出,因为站在圆曲线上的每一个位置到毽子的位置始终都是一样的,学生对于圆的特征认识才会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又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可以通过设计墙报的花边等教学情景,让学生体会总结出计算周长的公式。通过粉刷墙壁,学习面积的计算。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用途,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3、用好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对几何形体的掌握,总是先从它的感性直观开始的,他们首先被具体的几何形体的外部形式所吸引,随即唤起他们的兴趣,当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倾注在几何形体的感性形式的特征上时,几何形体的结构及运动规律便在他们的知觉中完形,以形成表象。根据由德国的库仑发现并命名的“脑映像”之说原理可知,儿童对耳闻目睹过的事情,不仅在事后的即刻,而且在几小时、几天,有时甚至是在几年后仍有清晰的记忆。学生已有的空间知识和经验,来自于在现实生活中对一些物体的接触与了解,它们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无缝链接,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不断帮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水平的生长点和着眼点,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逐步认识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并在观察、操作、分析、推理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例如,三年级在学习《平移和旋转》时,就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首先谈话引入:今天老师是走路来学校的,平时你们是怎么来上学的?学生回答有走、乘汽车等,老师可以归纳: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汽车在行驶,我们说它们在运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或人在运动?第二,分类探究: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一些物体运动时的视频,看看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可以一边看,一边做动作,然后同桌合作,给这些运动现象分类。同学们把火车、电梯、缆车的运动现象分为一类,把风扇的叶片、螺旋桨、指针的运动现象分为另一类。第三,整体感知: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钟面上的指针这样的运动叫旋转。教师依次出示一些平移或旋转运动的照片,让学生边模仿动作、边思考这种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学生边用手势判断平移或旋转现象,边回答。第四,初步建立概念,会联系生活实例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现象。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谈运动现象引趣——给平移和旋转现象分类——在动作模仿中感知平移和旋转——概念的初步建立这四个活动,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初步引导学生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强化过程与体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空间观念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才能形成与发展。新课标下的“空间与图形”与以往的“几何”相比,突出了将“过程”作为数学课程内容的一部分,非常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获得直观的经验,在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经历过程与体验实例”。同样的知识点,北师大版教材注重让学生感受实际意义,比如,由认识、知道面积单位的硬性规定转变为经历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体验单位统一的重要性,由对面积公式的记忆与单纯计算转变为对面积公式的探索与实际应用,强调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强调了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1、加强操作活动。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有直观性的特点,一般比较容易理解直观的几何图形与概念,对一些较为抽象的几何概念不能直接理解,要借助直观的演示才能理解。心理学的观念认为,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像、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把握概念的本质。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把动手操作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让他们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分析器官共同活动,有利于形成和巩固空间观念。

(1)、操作与观察相结合。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它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除了利用已有经验外,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可以从观察活动开始,在观察活动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学生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的方位的感知,对物体视图的初步认识,以及对常见的图形的了解,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等,都有需要他们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以及交流与讨论,可以了解现实的生活空间和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带来的实物进行摸,滚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又如教学对称图形时,让学生运用折、画、剪等活动,能逐渐悟出什么叫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2)、操作与思考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操作启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在体验中构建空间模型,感知体与体、面与面、线与线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产生了位置、方位与变换,就产生了平行、垂直与角,就有各种不同的拼搭与组合。对这些关系的把握,学生就能认识图形之间的各种相互关联和依存,把握其中的各种稳定与变化,由此内化成关于空间的若干结构,这就是空间观念。但这一环节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中,些学生往往只觉得热闹、好玩,并不能很好地进行“数学思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例如,教学《认识物体》时,教师课前请每个学生搜集一些实物,如:药盒、八宝粥罐、积木、乒乓球等。上课时教师就请学生搭,看谁搭得稳,搭得漂亮,然后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没有把球放在最底层?把八宝粥罐放在底层要注意怎么放?四种立体图形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就不再需要老师来一步步地牵引,而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都将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

(3)、操作与想象相结合。

学生通过想象绘制和比较放在不同位置上的物体或实物模型,逐步形成各种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如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茶壶,又让学生猜一猜小组内其他同学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的。并且在想象完后,走到该同学的位置观察一下,在这个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再如学习“面积单位”,在认识1平方分米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书自学---观察教具---动手裁剪---闭眼想象”来建立1平方分米的表象。又如,学习“折叠与展开”,可以从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动手裁剪展开---闭眼想象折叠”这种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转换,以丰富的表象作为建立空间观念的坚实载体。

2、引导动态想象。教学心理学认为,动态想象是学生数理逻辑与经验生成的源泉,静态想象只能产生物理经验,而空间观念不仅仅是一种印象,更是一种思考,是一种逻辑,是一种内在的把握,所以说图形的动态是空间观念形成的源泉。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通过研究动态的圆来把握实质,首先让学生用图形纸片研究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并且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与直径都相等。在把圆形纸片反复对折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会折出多少条半径和直径,有些学生想象成有无数条,有些学生进而认为半径的条数应该是直径条数的两倍,可见动态研究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其次是把两个小球分别系在一根绳上和一根橡皮筋上,通过不断加速的转动让学生想象,小球划出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一个是圆,一个不是圆,由此引导学生体验圆的本质特征。再如在教学平移时,引导学生闭着眼睛想象当金鱼的嘴向前移动一格,这条金鱼也向前移动了一格;嘴再向前移动一格,金鱼也向前移动一格,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使学生把部分与整体在平移运动中融合起来,只有达到这样的认识,由点的移动距离来确立物体的移动距离才能得以内化。又如在研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设计一组运动的拼搭游戏,三条线段,两条是分开的,让学生想象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进行变化,把其中一条缩短,能否围成三角形;再把缩短的一条增长,能否围成三角形,第三种情况两条短边之和正好等于第三边时也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时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其中一条短边增长一点点,你很难想象到的一点点,你说这时能否围成三角形,让学生在这样的想象中构筑自己的心理图像,由此进一步理解这一原理。

3、组织有效合作交流。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培养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对周围环境和实物产生直接感知,这些都不仅需要自主探索、亲身实践,更离不开大家一起动手,共同参与,合作交流。因此,我们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讨论交流、合作实验。同时,把握好合作交流的时机,在学生产生疑难时、在质疑辨析时、在总结概括时,引导学生主动地与同伴合作交流,积极地表达自己对几何空间的看法,倾听、接受同伴的正确意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集思广益中产生新的思考,建构、完善自己的空间认知结构。例如,在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开展“剪一剪、拼一拼”的活动。学生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已经充分体会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可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讨论一致认定想办法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应该可以的。然后让学生设法按自己的思路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学生就要自主探索,亲自实践,有的学生只考虑了最后的结果,剪出来是拼成了长方形却各片大小不一,而且没有连在一起,却不知道如何拼成学过的图形。这时就可以乘势引导组织讨论交流,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交流,分享各自的想法,大家达成共识。这样,学生经历观察动作的变化,或者动态的模仿,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不断观察、思考、交流中学生一定能感悟“空间与图形”本质的东西。又如,在学习“确定位置“时,根据游乐场的示意图回答问题:小敏到海洋馆可以怎样走?由于走法不止一种,因此留给学生交流的空间就相对较大。组织交流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选择的行走路线;另一方面更要鼓励学生说出各自的不同走法,比较各种走法的异同,以使学生对平面图的认识更加全面,从而逐步提高识图的能力。

(三)、加强实际应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认识正误的唯一标准,更是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的必由之路。加强实际应用是新课标下的北师大教材区别于其它教材的又一个显著的特点。强调要让学生通过所学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几何形体的感知,发展空间观念。比如,在c层补充教材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分别在6个面的中心位置挖去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求它现在的表面积。”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独立做,结果大部分同学的算式是:“4×4×6-1×1×6×6=60(平方厘米)。当问他们为什么这样解答时,他们的意见是那么一致: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96平方厘米,每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是6平方厘米,挖去6个小正方体,表面积当然就减少了36平方厘米。学生的解答让我感到意外,同时也使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有什么方法能让学生感受到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呢?对这一题,我没有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设置了这样一个活动:用学具盒中的小正方体先摆出这样一正方体,从上面正中间取走一个,观察有什么发现。我首先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发现。当他们借助演示都确信切去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就增加4个正方形的面积后,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是不是切下一个正方体后,表面积就一定会增加4个面的面积呢?结果他们通过再次的动手实践,得出了如果在8个顶点上切,表面积的大小不变;如果在两个顶点之间的棱上切下一个正方体,表面积只增加两个面的结论。又如,在五年级的“体积单位的换算”教学中,在教学的最后,我出示了一个装电视机的盒子图,上面有一个连乘算式:60×50×40。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重视学习场的开放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几何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限制、学习方式被约束,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用统一的方法来认识图形、学习几何证明,导致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彰显,创新的热情得不到激发。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路径,提倡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在“空间与图形”部分,提倡设置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如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教师可以提供平面图,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来解决,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活动空间,激活创新意识。又如在学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之后,呈现用这些图形拼成的一幅美丽的图画,让孩子们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所学的图形,在这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让孩子们用学过的图形画物体,有的画出一列小火车,有的画出一艘轮船,有的画出机器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再如,在五年级学习三角形面积时,练一练中,先让学生观察再计算:图中涂色的四个三角形面积各是多少?是怎样想的?学生能很快领悟到图中涂色三角形面积是相等的,因为它们属于“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必然相等”,然后变换课件,随着课件的一步步点击,变化为底边不动,一个顶点运动,构成若干个三角形,思维敏捷的学生马上能领悟到:其实图中的a点是个动点,它可以在线段ab间任意移动,这样可以得到无数个涂色的三角形,但面积都是相等,经这样的练习设计能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总之,几何知识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概念,了解其形状,运用其公式,即所谓的“形”,更重要的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神”,即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有形无神则是一堆死知识;有神无形,学生接受的知识,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两者缺一不可,因此要“形”“神”兼备。

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的实质就是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材的内容如何有效连接的问题。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服务。不可能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万能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见仁见智。制约教法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外因包括教具、学生,内因则是教师自身: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特点、学生实际特点、教学环境、教师自身素质都是制约教法的因素,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要重视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与综合运用。

1、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法,或讲授为主,或实验探究为主,或学生自主交流为主。所以,对教学方法的选择的指导性因素应是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既应包含着知识内容目标,也应包括认知技能和认知策略方面的目标,还应包括培养和发展学生情意态度方面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掌握相应的教学目标分类知识和方法,能够把教学中总的抽象的目标分解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目标。并依此来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2、同一学科的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的课时内容也不一致,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训练、能力要求也不相同,同样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把握各自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能够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特点的教学需要,选择所需要的教学方法。

3、学生的实际特点与教学处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所以,教

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受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他们所具有的基础知识水平条件的制约。同一年级或同一班级的学生对某种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可能会有很明显的差异;同样,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同样一种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而准确地分析研究学生的上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向更高的水平和阶段发展。

4、教学环境,、教学空间条件和教学时间条件等,对教学方法功能的全面发挥也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会更进一步地开拓教学方法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学校教学设备和教学空间条件的功能与作用。

5、教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他的表达能力、思维品质、教学技能、个性特长、教学风格特征、组织能力以及教学控制能力等方面。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选择与自己最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应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并能根据自己的素养条件,丰富和改造现有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具有明显个性特征的高水平的教学风格。

智力、任职方式以及性格等的差异,所以,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对学困生要更多地运用操作、直观帮助他们理解新知识,练习时也要多加检查与辅导。对独立思考差的依赖型学生,则要注意适当引导他们学习独立思考,避免直接告诉学生怎样想、怎样做,以便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对于数学基础较好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更多地放手,不断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提问是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提问的内容和形式决定了学生思考的方向。然而,在实践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些低水平的、重复的记忆性问题,学生通常只需要一两句话便能回答。有效的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则是教师和学生都想探讨的问题,并且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沟通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建构。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和观察到的,主要从有效提问的涵义、课堂提问的误区、有效提问的方式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 有效提问的涵义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学生能够获得进步,实现个体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成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在有效提问中,学生能与教师共同探讨新知,教师通过提问使课程内容持续地生成和转换,而不仅仅传递特定的课程内容。也就说,有效的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解决新问题,实现学生自我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种辅助作用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而展开。这与以往灌输和强制式的“提问”(实际上是“发问”、“命令”)有质的区别。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桥梁与导航,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的学习反馈给教师[1];在教学中认为,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2]。

向师生的互动交往,由关注学生回答转向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3]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教师要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驱使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过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逐渐地学会了建构知识,理解知识、领会知识,运用知识或许还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二、课堂提问的误区

1、随意式提问禁锢学生

设计大量问题,搞地毯式轰炸,表面上看课堂上师生问答此起彼伏,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因为问题多,题意简单答案固定,问答速度快,教师频繁发问,学生应声作答,几乎没有思考时间,其探究问题的意识、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与“填鸭式”教学并无本质区别。课堂提问固然重要,但也不是越多越好,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设计适量的课堂提问。太少,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影响教学效果;太多,则必然会降低问题的质量,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一位教师在讲授《面积和面积单位》时,统计了一下,共提了80几个问题,平均一分钟将近2个。

2、笼统式提问迷惑学生

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经常看到教师提这样的`一些问题,如“你们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不是说看到了美丽的蝴蝶,就是看到了可爱的小鸟,不是说白云在唱歌,就是兔子在跳舞。往往折腾了半天,学生就是提不出一个数学问题来,低年级的小朋友想象丰富、天真烂漫,把数学课弄得像语文看图说话似的。一方面是学生群情激昂,离题万里,另一方面却是教师焦头烂额,手足无措,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数学问题。

3、跳级式提问难倒学生

不变的性质”后,教师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16÷8的被除数加上32后,要使商不变,除数应加上几?”绝大部分学生答不上来。

三、有效提问的方式

1、开放式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只要简单地回答“是”与“否”,还有的问题只有一个答案,比如,这篇课文是关于谁的,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你从文章里读到了哪些信息,等等。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在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实际上教师通过问题牵引让学生的思维走向了既定的轨道。

《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有效教学策略设计

从广义上讲,教学策略(instructional strategy)包括教的策略(teaching strategy)和学的策略(learning strategy);而狭义的教学策略则只是指教的策略。本书侧重于课堂层面的教学策略,主要是讲教师教的策略。教师能否设计和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研究和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使学生信服自己,引导学生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的同时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一、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质

(一)有效教学策略的含义

关于教学策略的定义,目前在教育心理学界并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看法。有的研究者把教学策略作为一种教学观念和思想,认为“教学策略可以看成是一种教学观念或原则,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得以体现”。有人把教学策略看成是达成一定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教学方式和行为。还有人把教学策略看成是教学方法、技术、教学材料以及有关程序的知识。张大均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做出的教学谋划和采取的教学措施。从以上这些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策略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和观念,在一定设想的基础上,针对教学活动所运用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教学策略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基本教学策略,一种是特殊教学策略。基本教学策略是指为全体教师共同掌握的从事教学活动所必需的方法和技巧。特殊教学策略是具体到某一方面的教学策略,可分为两种,一是适用于不同种类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简称目标教学策略,如概念教学策略、问题解决教学策略;二是适用于不同学科性质的教学策略,即学科教学策略。基本的教学策略又可分为生成性教学策略、替代性教学策略和指导性教学策略等。

有效教学策略是针对教学策略的效果而言的,是教师在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为最大程度地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有效教学策略的获得与实施是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和条件。

(二)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教师只有在了解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是有效教学策略时,才能够选择和制订相应的策略,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什么样的教学策略算是有效教学策略呢?顾名思义,有效教学策略就是那些能够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对学生有极大帮助的教学策略。要达到真正有效,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具备以下一些特征。

1.针对性

有效教学策略的针对性是指有效的教学策略是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是为完成特定目标而采取的措施。离开具体的教学目标,盲目使用教学策略,就无最佳策略可言。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了解在课堂教学前如何设计教学,在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中如何控制教学活动的进行,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价以及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

2.可操作性

有效教学策略的可操作性是指它具有明确具体的内容,是教学活动具体化、行为化的依据。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为教师在教学中提供参考,教师在了解和学习了这样一些策略之后,可以参照这些策略,根据其中的程序和措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实践。因此有效的教学策略应该是既有实用性,又有可操作性。

3.系统综合性

有效教学策略的系统综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选择和制订教学策略中体现教学策略构成的综合性特征,这要求教师应针对具体的教学要求和条件,对影响教学策略构成的教学方法、形式、步骤等要素加以综合,使之成为符合教学实际需要的最佳措施;二是教师在使用教学策略时体现教学策略功能的系统性特征,即在某一范围内各种教学方式和措施要优化组合。多种教学策略整合使用,才能使教师的教学获得最好的效果,达到最高的水平。

4.教学策略的灵活性

教学策略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选择和制订教学策略时,应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先前知识和已有的物质条件,选择和制订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策略;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策略时,应依据教学情境和教学对象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改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策略,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策略,只有符合实际需要的、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的教学策略才是最好的教学策略。

5.对教师的启发性

有效的教学策略除了可以指导教师运用已有策略解决当时当地的问题之外,还可以启发教师把已有的策略迁移到其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中,从而解决类似和相关的教学问题。在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和学习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策略制订、使用的理论和原则以及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尝试自己去选择和制订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策略设计》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1、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例如,在讲授“乘方运算”内容时,我先拿出一张纸,把它对折又对折,反复几次,然后问学生“如果这张纸厚0.02毫米,我们把它这样对折32次将有多厚?”学生马上激发出浓厚兴趣,分别猜测估计,有的说“有课桌那么高”、有的说“两米高”„„好的同学能列出表达式说“有0.02×232毫米高。”当我把这个数算出来后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要高时,学生全都感到无比惊讶,此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提倡“合作”,让课堂变得融洽愉悦。

有些问题对于个人而言较难独立完成,但又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这样的问题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探索的愿望,在合作中大家共同分析问题、相互交流,教师作适当的指导,使得问题变得越来越清晰,这样相对于个人独立解决问题变得容易且深刻。例如:在教材中有这样一个课题“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的长方体”: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才能使制成的无盖的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挑战性,因而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分工协作,彼此信任,相互支持,教师给予适当指导,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下完成课题作业。

5、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课堂变得热烈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讲理的心智活动而不是硬“灌”。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要学,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会提高。

6、分层次教学,让课堂变得满园花开。

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他们的起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如完全平方公式的训练题: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有效作文教学策略探讨

每次谈到习作,许多学生“谈文色变”缺乏自信,没有自信,更谈不上兴趣。有的迫于老师的压力,勉强应付,写人写事平平淡淡,像记账似的,犹如一锅没有加盐和调料的稀粥,食之无味。大部分学生觉得无内容可写。因此,搜肠刮肚,像挤牙膏一样最终也只能草草了事。即使有些学生有内容可写,但也不知如何下手,从何写起。针对这些通病,在平时教学中,依托教材,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感悟写法,学以致用,反复实践,从而把学生引上习作的大道。

一、广读,积累语言。

习作的材料有两大来源,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由于学生的独特性,他们的生活情况因人而异,具有客观性。其次是学生的阅读,阅读又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这正是老师必须引导,努力的方向。在教学中,依托教材,开展有效课内阅读,积极拓展课外阅读,不断丰富语言积累,为学生的习作打好物质基础。

(1)精读经典课文。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形神兼备的美文,有许多课文历经时代的洗礼,还熠熠生辉。这些课文都是无数语言学家,教育专家、学者从全世界优秀文学作品中遴选出来的,其经典性不容质疑。其中好词好句,名段名篇比比皆是。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品读,熟读成诵,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还能有效规范学生的语言,为学生的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依托教材,拓展阅读。单从课文中积累语言是有限的,在教学中应以课文中好词好句好段作为拓展点,有效辐射,由一个例子带出一串这样的字、词、句、段、篇,丰富学生的阅读。例如,教学“竭泽而渔”这个成语故事时,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成语故事,课外收集成语故事。在教学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引导学生阅读其童话作品。课本中还有我国四大名著的精彩节选,教学时注重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去读读原著。课本中还有阅读链接、课外书屋、综合性学习栏目,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了详细而具体的指导,对拓展学生课外阅读非常有效。冰心说:“要读书,就要读好书。”依托教材,拓展阅读,使学生的阅读有针对性,又广而不滥。

二、深悟,借鉴写作技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广泛地阅读,可谓获得无数“大鱼”,为习作广积了“粮草”。然而,学会捕鱼的技术更重要,那才是目的。课文的经典性不容置疑,都出自名家之手,其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及写作方法上别具一格,手法纯熟,特点鲜明。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感悟其表达。例如,教学人教版第十册第七组课文时,引导学生领略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更要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片段时,感悟作者从动作来体现小嘎子的机灵。教学《“辣妹子”初见林黛玉》片段时,感悟作者用具体的语言描写来刻画“辣妹子”的巧舌如簧,见风使舵的特点。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感悟作者通过特定情境下的神态和动作描写,雕琢出了闻名于世的吝啬鬼形象。从而让学生感悟人物描写的方法不光有外貌描写,还可以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描写来体现人物的特点。教材中在表达上特点鲜明的课文多如繁星,教学时不光引导学生知道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明白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从而让学生初步习得一些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技巧。

三、多写,提升写作水平。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有了广泛的阅读积累,又有了一定的表达技巧,就要引导学生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教材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实践的机会。《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第四题“读了下面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你愿意拿起笔来,也写几句话送给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吗?”学生在了解文本和写作背景的情况下,对大年夜被冻死的小女孩表达了深深的同情,都愿意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小女孩,都愿意把自己的快乐与小女孩分享,可谓有感而发,做到我笔写我心。这样的小练笔在许多课文后出现,由于有极强的针对性,加上老师的点拨,训练的效果特别好。一切的学习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其实从三年级开始,每组课文都安排了习作,而且习作的内容大部分都能紧扣单元主题,本组的五篇课文是这次习作的最好范例。例如,人教版第十册第七组的习作便是写人。而本组的几篇课文都是写人的,而且分别有侧重点的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侧面描写来体现人物特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来描写人物,许多学生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体现人物特点,比平时写人的文章有了很大的进步。

(福建省安溪县龙涓三乡小学)。

有效教学策略学结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2017年的安徽远程培训网上学习,结合自己10多年的教学实践,学习和观察;我将试着从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有效教学和实施有效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有效教学所努力的方向等方面谈谈有效教学的策略,以便更好的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能学,提高课堂效益,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并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于学生素质的积淀,缔造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教学,这是课堂教学改革走到今天,许多同行们都在苦苦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想。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要想有效教学,必须转变落后的观念。我们要用心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有的老师经常说,这节课讲不完,下节课接着继续上。我们要重视有效教学,虚心的学习有关的书和观看视频,积极参加有关的学习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有效教学的水平。

二、我们要积极探索,实施有效教学,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根据远程培训和平时积累,下面我就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和总结。

(一)、 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定位目标

不同的,一年级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只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不要求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二年级是方向和位置,三年级年级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 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简单物体或两个及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这三个年级的内容既有连续性又有发展性,层层推进,拾级而上。教学中如果有了这样的理解作基础,就能准确定位各个年级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更强。因此,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是每一个教师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

(二)、 创设有效情景,实现有效合作

1、创设有效的学习情景。

情景创设应贴近生活。情景不仅应是现实的,还应该是承载数学知识的一个平台,是改变枯燥、抽象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应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用儿童的眼光去寻找那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并且与儿童的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创设使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情景。情景创设是内在需求。它不仅应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应该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激情,成为学生继续学习新知的“内在需求”。有效的情景创设能促进学生进行较为深刻的数学思考,有利于解决问题。情景创设应重在启迪思维。有价值的教学情景应在生动的情景中蕴含一些有思考力度的数学问题,教师只有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具有“数学味”的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碰撞中得到提高与升华,让他们始终处于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在进行《年、月、日》的教学中,我先请同学们猜谜语,猜一猜老师带来了什么东西,投影出示: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这一谜语学生非常感兴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

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必须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才能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当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而这个任务又可以分解成几个子任务,由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个子任务,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时,是开展合作学习的较佳时机。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时,教师可把探究内角和的任务分为探究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三个子任务,由学生分别来完成探究任务,最后达成共识,概括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有效教学策略学结》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有效运用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策略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它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主要是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

而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尊重人(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积极探索的课题,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下面从产生式教学策略方面简要谈谈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用爱心打造以人为本的课堂。

人们常言道: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用爱心构筑宽松的现代课堂,用真爱去沟通,用真情去交流,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只有抓住了教育的这一本质,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存在,以情感开启学生的心智,倡导“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就会积极主动的去承担主人的角色。用真爱营造课堂,学生的思维才能积极的思考,想象才能更丰富,各种隐藏的潜能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让每个学生都学的轻松,都能感受到学习的愉快,真正体验到学习是一个多么快乐的幸福的事情,最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信心。

一方面,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呈现出差异性。所谓的“差生”并不是天生的,只要你善于抓住孩子的学习特点,引导孩子的长处,那么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也就是说,所谓的好、中、差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人为的划分。正确的做法是要充分分析和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快乐,树立自信,这样才能得到好的学习效果,从而获得成功。

另一方面,一个学生无论年龄大小,文化水平高低,都享有人格尊严受尊重的权利。因此我们都要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前有些老师更多地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对象,而忽略了学生和我们一样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学会尊重,让学生觉得自己是重要的,是受到教师重视的。

(三)宽容与赏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改过的机会。

从宽容的角度讲,学生还处于长身体阶段,生理、心理的发育还不够成熟,自我约束力普遍较差。这就要求我们要耐心,细心,要学会宽容。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原谅他们的失误,过错,多给他们一些改过的机会,给他们创造一些反复战胜自我,表现的机会,用爱心去温暖他们幼小的心灵。

另一方面,赏识学生,要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时期,特别希望能得到别人的承认与认同,希望得到他人的羡慕、好感和赞扬,渴望得到老师和其他承认的尊重与赏识,我们每个老师都要学会赏识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比如某学生语法好,就多给他机会给大家讲一讲某些语法,教师省力,学生锻炼了能力,还鼓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多得!可见,哪怕一丁点值得你赏识的地方也不要放过。

(四)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学会换位思考。

冯建军教授说:“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美和幸福”。而“有效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成长”。课堂是学生习得知识、锻炼能力、启迪智慧的主阵地,学生的发展主要依靠课堂。课堂教学没有效益,学生发展就不可能得到落实。同时,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如果我们设置的情境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事件,这样学生才有的说,才深刻,因为这是来自他们身边的真实生活,是通过我们自己的亲身感受体验提升出来的,是感性到理性认识的一种质的升华。深刻的体验,让学生在特定的年龄,能自觉地调用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体验学习,从而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并能将知识进行迁移。

教学是教与学双方面的活动,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思考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是否能够喜欢、接受、掌握、应用。教师精心备课只是完成了其中一个环节——课堂预设,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我们还要关注另一个环节——课堂生成。教师既需要课堂预设来为学生营造学习场景和氛围,把握课堂的节奏、效率,同时也需要课堂的生成来激发学生的创造,为课堂注入生命的活力。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有足够的了解,对课堂有足够的预测——备学情,这样才能在大的教学框架下预留出许多学生创造的空间,并保障课堂的教学的有效性,实效性,提高教学效率。

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学生学习知识的地点主要在课堂,师生接触最多的也是在课堂,课堂既是教与学活动的时空场所,也是师生对话与交流的社会舞台。怎样在这个舞台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尽情表演,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只有积极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才能打造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

教学策略一般是指课堂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三个方面。教学策略与有效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效的教学才能实现教学的预定目标并得到延伸。

一、通过教学准备策略实现有效教学,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学方法并非是固定的模式,应针对自己的学科特点合理进行教学准备。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是学生的操作多,理论知识要紧密与实践相结合,绝大多数时间是学生在操作,教师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开展教学。

教学准备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行为、教学组织及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三维目标的课堂实现。

教学目标制定时,要明确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充分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他们的个别差异发挥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呈现多样化的教学行为组织教学,从而出较佳的教学方案。

在ppt的教学中,教材中以赏析“苏州园林”作品来学习多媒体作品的需求分析,在制作教学目标时,可确定让学生自定作品主题,以小组形式自主进行作品制作的规划与设计工作。教师参与小组活动,给予适当指导。教学资源可让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相关的图片、文字说明、影片介绍、动画、音乐等,老师适当的指导,小组合作,落实教学方案的实施。

二、通过教学实施策略实现有效教学,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发生的一系列行为。分为教学行为和管理行为。

在教学的实施阶段,要让教学方案顺利实施,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获得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目标。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采取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或演示,或演练结合,或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或小组竞赛,或任务驱动,其中任务驱动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小组学习非常重要,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兼顾能力强的,中等的,一般的和较差的,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促进各层次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并得到发展。有些教师教学方案一成不变,演示、学生练习、再演示、学生再练习,只注重教学行为,忽视了管理行为。不少教师头疼于学生的纪律问题,总是有人说话,总是有人不按老师的要求做,总是有人做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要管理好课堂,让课堂有声而不乱,有争论而不背离目标,在教学实施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些。没有放之四海皆标准的教学方案,只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及时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案,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教学成果显然会比较好。

三、通过教学评价策略实施有效教学,打造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策略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

在课堂教学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总希望自己活动的成果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鼓励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不断的成功,才会有不断的超越。如果一位学生经常得不到老师或学生的评价,他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学习任务产生惰性,在完成任务时敷衍了事,不积极主动去讨论、去思索、去探究,总是跟着别人走,学生只满足于知识的表面,并未真正掌握和运用知识,实际操作时总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适时的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学具有诊断、激励、调节、教学作用,便于教师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对教师和学生具有监督和强化作用,教师可根据反馈信息修改教学计划,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发展。通过教学评价的实施,学生会在完成每个任务时积极主动地去讨论和探究,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在word和excel中均有表格制作内容的学习,通过这两种软件制作表格比较各自的优缺点,学生主动去思考word制作表格进行调整以及制作复杂表格线的优势,同时也得出进行数据处理远远不及excel的缺点,从而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取舍。这些在教学评价时都可以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小组间自评、互评而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有比较才有优劣,有比较才能找到不足,有了评价,我们才会进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