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测量教案反思(优秀18篇)

时间:2023-11-15 08:24:16 作者:紫薇儿 实际测量教案反思(优秀18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详细安排的书面材料。下面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样本,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参考和建议。

《实际测量》的教学反思

活动目的:

1.通过室内、室外测量活动,巩固所学的面积概念和测量方法;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几何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估计能力和互助合作学习精神;

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进行热爱学校、保护校园环境的思想教育。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在教室里测量“地面的长、宽和面积”、“课桌面的长、宽和面积”、“黑板的长、宽和面积”、“窗户的长、宽和面积”以及“操场的长、宽和面积”等。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室内活动,解决实际问题。

1.小组测量。

要求每个小组自主选择两个项目进行测量,做到既分工,又合作,两人测量,一个报数据,一个记录。

2.教师参与活动和引导。

学生在实际测量时,教师要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并适当进行一些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可能会有些疑问,如当学生提出黑板的`长和宽不够量整分米时该怎么办?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量到最后不够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也就是满5厘米的,分米数加1,不满5厘米的舍去。

3.填好下表(每个小组完成两项)。

4.组织交流讨论。

(1)在实际测量时,你是怎样选择计量单位的,为什么?你如何选择起点和终点?

(2)如果给教室的地板铺上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瓷砖,大约需要多少块?

三、室外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室内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到教室外去参加实际测量活动,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发展空间观念。各小组按规定的测量顺序到达测量地点,两人测量,一个报数据,一个记录。

1.小组活动。

活动二:选择100米以内的一段距离,先目测,再步测,然后用工具测量。最后比较目测和步测的结果与实际用工具测量的结果各相差多少。

活动三:用步测量出操场或一块长方形地的长和宽,并求出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2.组织交流讨论。

用目测、步测和工具测量距离时,应注意什么?哪一种方法更准确?

四、评价体验,活动小结。

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小组自评、组间互评,然后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综合评价和小结,以激发学生的实践探索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实践活动成功的喜悦。

五、实践作业,拓展延伸。

每小组写一份本次实践活动报告,包括测量项目、测量方法、测量数据和测量结果比较、分析等。

《实际测量》教后反思

《实际测量》是一节特殊的课例,是由数学老师执教的数学作文课,是一节务实、高效的学科作文课。具体体现在课的平实、真实、丰实、扎实这四个方面。

1.平实。

所谓平实,是指在教学中要讲求实在。实实在在地设计教学,实实在在地落实教学目标,实实在在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为了炫耀教师水平而追求“奇”、“特”、“巧”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合理,条理清晰。整堂课的设计可分为“导入新课”、“回忆实际测量过程”、“指导写作”、“自由作文”、“习作点评”这五个环节。

引导学生复习了测量工具、如何步测和目测、测量在生活中的运用等有关测量的数学知识,丰富了学习的写作素材,可以写步测和目测的过程,即学习情景;可以写自己的心得、疑惑,可以写如何减少误差,即学科知识;还可以写测量在生活中的运用,即学习收获,为接下来的作文作了很好的辅垫,又指导了学生作文,实实在在地落实了学科作文课的教学目标。

2.真实。

所谓真实,指的是还课堂的本来面目。这节课,没有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没有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课,没有任何作秀成分,教师只是出示了一些必要的文字与图片,通过自己简洁、准确的语言,灵活、机智的引导,让学生的回忆与表达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具体,一步步实实在在地完成教学任务。

3.丰实。

所谓丰实,指的`是课堂有生成性,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有所升华。这节课,在“回忆实际测量过程”这一环节中,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在老师一步步的追问下,学生明白了在数学中,为了减少误差,我们经常多走几次,求平均数,算出平均步数;明白了知道自己的平均步长后在生活中的运用,可以求出两点之间的距离,如算出家和学校的距离,可以求出一个地方的周长,可以求出长方形和圆形等规则图形的面积;明白了目测和步测各有优缺点,怎么用,取决于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判断。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但学会了知识,还运用了知识。

4.扎实。

所谓扎实,是指课堂教学要有实际意义,要根据已经设计的目标、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任务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学有所得,而不是仅限于少数学生与教师互动,大多数学生充当听众。这节课,学生发言面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次数很多,时间充足,而且,学生的发言质量较高。具体表现在:发言积极、仪态大方;表达完整、清楚;善于倾听,不重复前面同学的发言,只作补充;善于思考,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总之,这节数学作文课颠覆了传统意义的作文教学,作文不再只是语文老师的事情,作文素材不只是生活中的见闻,还可以学科知识、学习情景、学习收获为内容,作文的意义也不只是表达、交流、分享,还可以是复习巩固学科知识,教学的目的从“听明白、想明白、说明白”,上升到“写明白”。这节课体现了学科作文的宗旨:以训练学生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为重点,挖掘学习生活中的素材,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历程,让学生自觉用文字自由表达他们在学习各科知识过程中的见闻、心得。在学习中作文,让作文有内容;在作文中学习,让作文有意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实际测量》数学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教学内容包括认识分米、毫米、千米和吨。这一时期的作业都是在气及而笑这样的状态下批改完的。学生的回答真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如有学生说我睡的床长2(千米);一头鲸重60(克)。更有甚者,连长度单位和质单位都不分,一个鸡蛋重60(分米)这样的答案。

课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出现呢?课堂上,我也努力创设了各种情境,如教学毫米时,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一毫米的物品,并动手量一量。分米的认识也是如此。教学千米时,还带学生到操场上走了1千米;放学回家还请家长协助,从校门口出发到哪里是1千米。教学吨时,只能是凭空想象,根本没有直观感受,教师只能说25千克的孩子,大约有40个那么多能有一吨,后来我发现这些活动,学生缺乏真正的感悟过程,有些根本就没有去做。在课堂上,学生动手能量的东西就是课桌、书本、自己的身高等等。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中,学生能测量的机会真是少之又少,既没有测量需要的尺,也缺乏一定的指导。另一方面除了作业和课堂上,学生在生活上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交流。

所以这方面的学习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了,才导致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诚恳请教各位同行,提出提宝贵建议。

《实际测量》数学教学反思

一、填空:

50000平方=公顷。

65公顷=()平方米。

300公顷=()平方千米。

7000000平方米=()公顷。

3公顷=()平方米80000平方米=()公顷。

4平方千米=()公顷4000公顷=()平方千米。

二、填空。

(1)颐和园的面积是2.9平方千米,约合()公顷。

(2)北京的`故宫面积是0.72平方千米,合()公顷。

(3)天坛的面积是273公顷,约合()平方千米。

三、填表:

市名面积(平方千米)面积(公顷)。

北京市16800。

上海市6200。

天津市11300。

四、试一试。

80000平方米=()公顷。

3.2公顷=()平方米。

190公顷=()平方千米。

0.4平方千米=()公顷。

《实际测量》教案

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1、学习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2、学会步测和目测,体验步测和目测的价值。

卷尺、测绳、标杆

教师播放农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兴修水利、建造房屋时进行测量的场景。

师: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些场景?你知道测量的工具有哪些?

教师说明:测量土地时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工具.

1、利用工具实际测量

师:如果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可以怎样来测量?

教师小结: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师: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应该如何来测量?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实际测量”)

(1)两个人先在a点和b点各插一根标杆;

(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点……

(根据测量距离的长短来确定分段测量的段数.)

(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

测定直线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所要测量的距离了

2、步测和目测

(1)步测

师:你知道1步的长度如何测量吗?

组织学生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明确测量方法。

提醒学生在实际进行步测时,要注意迈步均匀,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时尽量保持直线进行。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相对准确些。

教师演示1步的长度:从后脚尖到前脚尖的距离.

教师演示步测的过程: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上3、4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数,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2)目测

师:你现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师:这种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方法叫做目测.

教师出示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练习目测.

教师说明:目测时容易受地形的影响,如在开阔地,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短,而在狭长的地方又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长。

1、测定直线.

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分组按照课前分别指定的两点之间测定直线,在地面上画出直线,并量出两点间的距离。

2、步测

(1) 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平均步长

a:先在操场上量出一段距离(如50米):让学生反复走3次,并要求记下自己每次所走的步数,填在表格里。

b:指导学生依次算出走50米的平均步数,以及自己的平均步长。

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可以让学生交流每个人步测的平均步长,总结身高高的学生通常平均步长一些,身高矮的学生平均步长相对短一些。

(2) 步测学校操场的宽

可以让学生先走一走,并记下所走的步数,然后根据自己的平均步长算出操场的宽。

结合天天练p38页的实际测量,可以组织学生测量篮球场的长和宽。

(3) 比较步测和工具测量的结果。

用工具测量操场的宽,并将用工具测量的结果和步测的结果进行比较。

3、目测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知道步测和目测与利用工具测量有什么区别?

总结:在缺乏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无需很精确时,可采用步测或目测.

课堂作业:完成天天练38页内容

《实际测量》数学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1、学习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2、学会步测和目测,体验步测和目测的价值。

教学准备:卷尺、测绳、标杆。

一、认识测量工具。

教师播放农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兴修水利、建造房屋时进行测量的场景。

师: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些场景?你知道测量的工具有哪些?

教师说明:测量土地时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工具.。

师:如果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可以怎样来测量?

教师小结: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师: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应该如何来测量?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实际测量”)。

(1)两个人先在a点和b点各插一根标杆;

(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点……。

(根据测量距离的长短来确定分段测量的段数.)。

(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

测定直线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所要测量的距离了。

2、步测和目测。

(1)步测。

师:你知道1步的长度如何测量吗?

组织学生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明确测量方法。

提醒学生在实际进行步测时,要注意迈步均匀,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时尽量保持直线进行。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相对准确些。

教师演示1步的长度:从后脚尖到前脚尖的距离.。

教师演示步测的过程: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上3、4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数,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2)目测。

师:你现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师:这种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方法叫做目测.。

教师出示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练习目测.。

教师说明:目测时容易受地形的影响,如在开阔地,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短,而在狭长的地方又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长。

三、实践活动。

1、测定直线.。

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分组按照课前分别指定的两点之间测定直线,在地面上画出直线,并量出两点间的距离。

2、步测。

(1)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平均步长。

a:先在操场上量出一段距离(如50米):让学生反复走3次,并要求记下自己每次所走的`步数,填在表格里。

b:指导学生依次算出走50米的平均步数,以及自己的平均步长。

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可以让学生交流每个人步测的平均步长,总结身高高的学生通常平均步长一些,身高矮的学生平均步长相对短一些。

(2)步测学校操场的宽。

可以让学生先走一走,并记下所走的步数,然后根据自己的平均步长算出操场的宽。

结合天天练p38页的实际测量,可以组织学生测量篮球场的长和宽。

(3)比较步测和工具测量的结果。

用工具测量操场的宽,并将用工具测量的结果和步测的结果进行比较。

3、目测。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知道步测和目测与利用工具测量有什么区别?

总结:在缺乏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无需很精确时,可采用步测或目测.。

课堂作业:完成天天练38页内容。

《实际测量》教案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口算。p.145页口算(四)。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实际测量》数学教学反思

一、填空:

50000平方=()公顷。

65公顷=()平方米。

300公顷=()平方千米。

7000000平方米=()公顷。

3公顷=()平方米80000平方米=()公顷。

4平方千米=()公顷4000公顷=()平方千米。

二、

(1)颐和园的`面积是2.9平方千米,约合()公顷。

(2)北京的故宫面积是0.72平方千米,合()公顷。

(3)天坛的面积是273公顷,约合()平方千米。

三、填表:

市名面积(平方千米)面积(公顷)。

北京市16800。

上海市6200。

天津市11300。

四、试一试。

80000平方米=()公顷。

3.2公顷=()平方米。

190公顷=()平方千米。

0.4平方千米=()公顷。

《实际测量》数学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测量单元的第一课时,在第二册的时候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第二阶段的学习,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一开始就让学生回忆有关测量的知识,为学生根据1厘米的长度估计木条的长度做一个铺垫,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10厘米的长度。然后通过动手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触摸体验1分米的长度,感受1分米,接下来设计的赵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运用,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直接的体验1分米,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还要还原于生活。学习1毫米的时候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测量4.5厘米的木条时学生意识到大约是5厘米,但是有不够,就有学生向大家介绍可以用小数或者用毫米进行表示,很顺利地引出毫米,也从分利用了学生的资源.

在学习1dm=10cm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测量进行学习并利用旧知1m=100cm、1分米=10厘米和新知1dm=10cm先进行目测激发学生的迁移思维,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用1分米的小木条去测量1米,较直观的数出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从而得到结论1m=10dm。毫米是学生现在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就直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学习,在尺子上寻找毫米,数出1cm=10mm,形成概念。

《实际测量》数学教学反思

本堂课通过创设矛盾的情境,让同学们用直尺测量实物具体有多长、多厚,从解决身边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学生对1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10厘米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1分米的物体。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实际测量能力。在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后,进行小组分工,学生兴趣盎然,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或者是身体的某一部分,精心地做记录,在测量中体会了不同的长度。对知识有了深入的了解,从模糊到清晰。但是在后面做相关换算方面的习题时,发现很多学生这一块转不过弯来,接受并会运用需要一个过程。反复去强调,倒不如慢慢在练习中实践中领悟。

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案

学习目的:

1.使学生能根据一幅图(分完的结果)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通过看一个除法算式,说出它表示的不同意思,使学生对除法的含义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学习重、难点: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8个球拍图,3捆萝卜图,以及16根小棒;学生准备18根小棒。

学习过程:

一、复习和准备。

1.说一说平均分是怎样分物品的。

2.操作练习。先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摆在桌子的左面。学生摆完以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然后在小棒下面板书:

84=2。

再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按每2根一份,看能分成几份。摆在桌子的右面。学生摆完后,仿照上面的提问和教学过程,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小棒,并写出除法算式:

82=4。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和除法算式:看一看两次分小棒的结果相同吗?(不同。)它们的除法算式相同吗?(不相同。)为什么?(因为分的方法不一样,除法算式就不同。)如果只看分的结果,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的吗?(不能。)今天我们就要学习:

看一幅图怎样写两个除法算式。

二、新课。

教学例3。教师出示8个球拍图。说明意图:看图写出除法算式。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下:看着这幅图怎样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为什么?然后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你能想出什么样的除法算式?(84=2)你是怎样想的?(把8个球拍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个。)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还有其他的写法吗?(82=4)你是怎样想用?(8个球拍,每2个分成一份,分成了4份。)有多少同学同意这种写法?哪种写法对呢?有多少同学认为这两种写法都对?请两名认为可以写两个除法算式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此时,只要学生说的意思正确即可。语言暂时不要求过高。在学生说明理由时,还可以让他到黑板前具体分一下,使全班同学看到,分法不同。教师小结:由于两种分法不同,只看分的结果,我们不能确定是用哪一种方法分成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看一幅图,能够根据不同的分法,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

三、课堂练习。

1.第2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先让学生观察图,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写完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并引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能看一幅图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只要意思正确即可。)。

2、出示课本第29页的例题。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让学生独立做。在做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边做边小声说一说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教师巡视,注意对差生的个别辅导。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让四人小组帮助。

3、如果又来了3人,每组平均应有几人?让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看一幅图写出两个除法算式,还练习了根据一个除法算式说出它表示的两种不同的含义。

自然测量大班教案及反思

1.能选择自然物测量物品的长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体验测量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1.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等。

2.记录表:标明测量物体、测量工具与数据。

3.幼儿学习资源。

1.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自己的身高、体重引出课题,知道测量要借助于工具。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自己多高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重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原来,要想知道身高、体重(要想测量)就得借助工具。

2.请幼儿以组为单位测量桌子长度,初步探索自然测量的基本方法。

(1)请幼儿讨论,除了尺子还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如;小棍、绳子、手掌、脚步、书本等。(可为幼儿提供幼儿学习资源开拓幼儿思路)。

师:要是想要知道桌子有多长?咱们可以怎么办?(尺子量)。

师:除了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

(2)幼儿自由选择用绳、小棒、铅笔等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师:孩子们,我在每一组投放了一份测量工具,请你们商量一下,一名幼儿记录,其他的孩子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桌子。

教师提醒幼儿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都要记录好,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3)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的测量方法,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准确。

师:哪位小朋友想来为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测量的?

师:你们觉得哪位小朋友的的测量结果准确?

3.教师示范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掌握其中要领。

(2)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强调幼儿在测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如:用小棒测量时,小棒的首和尾要相接,不能有空,沿直线测量,记住总数。

用绳子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做上标记。

4.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运用正确方法进行二次测量。

对运用不同测量工具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分布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越小)分步测量的次数越多。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小百科: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教案《观察与测量活动》含反思

基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观察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幼儿对沙石都特别的感兴趣,一堆沙石足以让幼儿兴奋地玩上一整天。于是,我想以沙石为研究对象,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进行一次幼儿科学观察与测量的活动,通过对沙石的认知和探索过程,激发幼儿对周围熟悉的事物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并在一种幼儿自由,主动的课堂氛围中获得新的科学认知,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该活动还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幼儿感知觉,创造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浓厚的科学探究兴趣,为今后的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1、幼儿搜集相关的材料(两个同样大小有刻度的杯子,分别装着石头和沙子);

2、幼儿已有的关于事物体积和容积的认识经验;

3、教师课前所拍摄的沙石的照片,网上搜集的图片及教学课件(ppt);

4、教室里事先准备好一些沙石和若干个沙漏斗。

(一)认识沙石,交流经验。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有趣的新朋友,它们的名字分别是小黄沙和小石头。它们还真是本领大,为我们做了不少事情。老师想请小朋友来告诉我,你们觉得它们都能干什么呢?”

让小朋友自由大胆发言,调动起每位儿童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并且用开发性提问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欣赏图片,再度认知沙石的用途,表达感受。

然后老师引导小朋友看屏幕上的图片和照片,“小朋友们刚才的回答都很棒,可是老师也看到了好多沙石兄弟的贡献,下面,请小朋友们仔细的看屏幕上的这些图片,然后再请小朋友告诉老师,你都发现了什么?”

老师跟据不同的图片,引导幼儿说出沙石的各种不同的用途,最后老师再稍作总结。

(三)互动交流并动手操作分离沙石混合物。

“接下来,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小朋友帮我想想办法了。小朋友仔细听,有一天啊,一堆小黄沙和一堆小石头在一起玩耍,玩着玩着不知怎么的,就突然抱在了一块,分也分不开,想请小朋友想想办法,怎样可以最快的将他们分开呢?”

老师向小朋友呈现一盆沙石混合物,旁边放着若干个沙漏斗。先让小朋友用自己的方法尝试的去分离沙和石,然后老师再引导小朋友观察沙漏斗,“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它呀,可神气了,它的名字叫沙漏斗,别的本事没有,可是专有一个本领,就是可以快速的把小黄沙和小石头分离出来。老师先示范下,小朋友仔细看好了噢。”

老师示范过后再让小朋友们分组,然后各自示尝试下这个方法。

(四)测量沙石的体积。

“好棒,小朋友今天又学到了一件本事——分离沙石,下面呢,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小黄沙和小石头的体积呢?”

老师取出一个有刻度的透明杯子,先往杯里注入a毫升的水,记录在纸上,然后往杯里加入小黄沙,水面上升至b毫升刻度,那么老师告诉小朋友,刚才加的黄沙的体积就是(b—a)毫升。

“老师请小朋友用刚才的方法测量下小石头的体积,然后把你们的答案写下来,告诉老师。”

老师知道幼儿完成操作,然后引发小朋友思考“还有那些不规则的东西,可以用这个办法测量呢?”然后请小朋友各自尝试,并记录下自己所测量物品的体积测量结果。(如:橡皮,小刀——————)。

注意点:

(1)加入物品后水不能溢出杯子外面;

(2)所加物品必须沉入水中或悬浮。

准备三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其中两个分别放了半杯石头,半杯沙子,若把沙子和石头放在同一杯子里,请小朋友开动脑筋想一个好办法,使沙子和石头放进去同一杯子更省空间。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实际测量》教案

教学内容: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

卡片上记录了关于测量内容和测量方法的一些建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测量对象和测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

4、活动开始。

每个小组选择1—2个测量对象进行实际测量,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全班交流总结:首先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对测量结果进行汇报。其次每个小组发言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议。鼓励学生指出发言小组的不足与错误,并给予补充或更正。最后,教师针对全班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际测量的方法,我们要注意这些方法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实际测量问题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简单、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

大班科学教案《自然测量》含反思

有益于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活动设计意在让幼儿探索、操作,感知、理解物体的弹。

性;通过观察、了解物体弹性的用途,并会运用所获得的科学经验进行发明创造,培养。

创新意识,达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的最根本目的。

二、活动目的:

1、愿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在活动中拓展思维,有一定的创新。

2、在探索、发明、制作、操作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弹性,对物体弹性的用途。

3、通过幼儿,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活动准备:

1、弹性玩具若干。

2、有弹性和无弹性的物品若干。

3、幼儿制作玩具的材料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自由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

1、谈话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今天,老师带来许多好玩的玩具,每样玩具,都有一。

个小秘密,小朋友可以用很多方法去发现它们的小秘密。比如:用手压一压、拉一拉、

捏一捏或者用脚跳一跳等等。玩的时候要小心,别把玩具弄坏了。”

2、引导幼儿自由选择各种玩具,自由操作、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

3、教师巡回观察,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启发幼儿发现“物体有弹性”的秘密。

4、幼儿讲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及发现,了解物体弹性的基本特征。

老师边操作,边引导幼儿小结:“我们玩的东西很有趣,它们都有弹性。我们用力拉它。

或压它的时候,它就会改变形状,手一松,它又能变回来,这就是物体的弹性。”

二、再次探索并对物品分类,巩固对弹性的认识。

1、分组投放有弹性与无弹性的物品。

2、幼儿自由探索。

3、请幼儿把有弹性的与无弹性的物品分类。

三、游戏:找一找,想一想。(联系生活了解弹性的用途)。

1、找一找,看谁身上有弹性的东西最多。

2、找一找,活动室里哪些东西有弹性,看谁最先找到。

3、想一想:幼儿园、家里及其他地方,还有哪些东西有弹性。

四、引导幼儿讨论:

1、如果所有的物体都没有弹性将会怎么样?

2、怎样利用物体的弹性发明一种用品或玩具?

五、做一做、玩一玩。

1、“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我们也来动动脑筋,想一想,发明一件有弹性。

的用品或玩具。”给幼儿介绍材料名称。

2、鼓励幼儿先想想准备做什么?用什么材料做?先和好朋友说说。

3、提出操作要求。

4、介绍自己的作品,表扬有创意的幼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幼儿园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自然测量》含反思

设计意图: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幼儿要在一次活动中较为正确地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同时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的。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活动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学习记录的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长度的量具进行测量,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课前组织幼儿进行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笔代替尺子测量教室内的桌椅,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2、教师用记录纸、记录笔、小棒、磁带。幼儿人手一份动物挂饰(兔、猫、鸡、狗等)及测量用具。

幼儿分组材料:吸管棒、笔、小木棒、线、积木、铁丝、抹布、记录纸等。

3、将教室布置成“小熊乐园”的环境。(乐园大门、小火车、小熊家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到“小熊乐园”参观引题,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小结幼儿尝试测量活动的结果,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小熊请小动物们到“小熊乐园”参观学习,看看“小熊乐园”是怎么建造的,学会后回到森林里建造自己的乐园。“你们听,小熊乐园的火车来了,让我们坐着火车去吧!

(幼儿做开火车律动入室)。

四、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利用各种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活动。

2、寻找哪些工具进行测量更方便。

活动反思: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实际测量2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沿直线测定指定的距离.。

教学难点。

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沿直线测定指定的距离.。

教学准备。

卷尺,标杆,测绳,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测量工具.。

1、(播放农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兴修水利、建造房屋时进行测量的场景)。

2、教师说明:测量土地时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工具.(一边说一边出示)。

二、利用工具实际测量.。

1.如果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可以怎样来测量?请同学来演示一下.。

2.教师小结: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3.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应该如何来测量?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4.组织学生讨论,汇报(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课件“实际测量”)。

(1)两个人先在a点和b点各插一根标杆;

(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点……。

(根据测量距离的长短来确定分段测量的段数.)。

(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

测定直线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所要测量的距离了.。

三、步测和目测.。

1.步测.。

(1)(演示1步的长度)从后脚尖到前脚尖的距离.。

(3)强调:步子要均匀,不能忽大忽小;要尽量沿直线行进.。

2.目测.。

(1)你现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2)这种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方法叫做目测.。

(3)出示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练习目测.。

四、实践活动.。

全班分成三组,分别进行实践活动.。

2.步测.。

(1)先测出自己的步长.50米的距离反复走3次求出平均步数,再算出平均步长.。

(2)步测学校大门口到教学楼的距离.。

(3)公布工具测量的结果与自己步测的结果进行比较.。

3.目测.。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步测和目测与利用工具测量有什么区别?

(在缺乏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无需很精确时,可采用步测或目测.)。

六、板书设计。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有趣的测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短,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1.每两人一张桌子。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布条、纸条等)。

3.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1.导入,引出主题。

2.学习正确自然测量的方法。

(1)集体测量,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用铅笔测到了几段?;是怎么测量的?(个别幼儿边讲解边示范)。

(2)教师总结。

师:我们测量时,使用的工具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过渡语:刚才我们用铅笔测量了桌子的长度。老师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其它的测量工具,而且还准备了每人一张记录单,请小朋友把每种工具测到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3.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出示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提出测量要求。

师:现在请你们到桌子上选择相应的工具对桌子进行测量,测量时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测到的数字记录在后面的格子里。如果时间不够可以选择其中的两种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3)幼儿进行测量。

(4)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4.活动延伸:猜测验证。

师:那我们一起去测量一下,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

活动反思: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在活动中,尽管之前我已经考虑了很久怎么样把语言说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略显含糊的地方。就因为这一点,幼儿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确,使得第一个活动目标没有实现,所以在数学活动中,一定要尽量把话说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欢转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着自己的教学步骤,而忽略了口头的能力。

为了实现第二个活动目标,在活动中让幼儿大胆的发现然后进行讲述,所以这个目标很容易就实现了。

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每个老师都知道,在互动上遇到紧急情况要懂得随机应变,我们都觉得挺简单,但是当你真正遇到这种“突发状况”的时候,也许你就没有自己预期的那么“灵活”。所以无论如何,要做好完全的准备。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