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品德与社会珍惜时间说课稿(模板14篇)

时间:2023-12-04 09:36:49 作者:翰墨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案模板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小学品德与社会说课稿《从一滴水说起》

各位评委:大家好。

前段时间双汇的瘦肉精事件和台湾的塑化剂事件一直被炒得沸沸扬扬,此类事情更是层出不穷,诚信嫣然已经成为一个时代性的问题,因此我选择《买卖中的道德》作为我的说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在买卖的过程当中道德的重要性。

一、说教材:

《买卖中的道德》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教材从买家和买家这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探究买卖中的道德问题。从中了解更多的社会现象,明白生活中处处要讲道德诚信,懂得从自我做起,努力做一个文明的社会公民。

二、说学生:

在日常生活中,三年级的学生都有过与自己的父母到各种各样的商业场所买东西的经历,这些购物过程中,他们的某些行为处于无意识状态,对于买卖中无论是商家还是买家的道德问题没有特别注意过,因此,从他们的生活经历出发,总结、概括出正确的买卖道德和行为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三、说学习目标: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理解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重人。

2、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一下学习目标:

(1)、懂得买和卖的行为都应当遵守道德。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

(3)、初步理解诚信的普遍意义。

四、说重难点:

重点:如何理解诚信的普遍意义。

难点:懂得买与卖的行为都应当遵守道德。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

学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凡是能影响个人行为的知识,是他自己发现和化为己有的知识。”在学法指导上,我本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原则,计划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讨论、表演、欣赏、写传标语等形式亲身体验,合作探究。

六、说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小小促销会和制作文明提示语完成目标1的评价。

(2)、在多种体验中从买家和卖家两方面体会买卖中的道德实现对目标2的评价。

(3)、在教师小结中学生体会到诚信的普遍意义,实现对目标3的评价。

七、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打开电视,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个吸引人眼球的广告,商品经过广告的推销和宣传,销售量会大大的提高,可是那些广告是真实的吗?能够如实的反映商品的质量和效果吗?下面请看一则广告。

老师出示减肥广告视频。

师:通过观看广告,你有什么感受?(通过学生的交流初步感受对广告的可信度产生的怀疑。)。

二、身临其境感受诚信。

1、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可是张老师就没有大家的火眼金睛,于是忍不住买了几盒,吃了一个疗程之后,不但没有广告上说的一样苗条,反而拉起了肚子,这则广告并没有如实的反映药品的功能和效果,显然是一则虚假广告.

2、在生活中你们有过像张老师一样被虚假广告所欺骗的经历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经历)。

3、看来大家的这种经历还真不少,那你想对做虚假广告的商家说些什么呢?(出示板书:讲诚信)只有在广告中真实的反映自己商品的质量,这样的商家才是讲究诚信的。

4、为了规范商家的行为,防止虚假广告的产生,我国制定了第一部广告法。(1994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并于1995年2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的第一部广告法。)。

师:刚刚过去的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当我们遇到虚假广告或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是应该学会拨打12315消费者权益热线,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师:以上说的虚假广告只是商家经营的个别现象,大部分的商家还是非常讲诚信的,在你所接触到的商品中有没有让你很满意的品牌和商品呢?举例说一说(学生汇报)。

听了大家的发言,让我知道良好的诚信是一个品牌的良好保证。一些大的品牌会把质量和诚信当作生命线,因为他们知道做生意和做人一样都要讲诚信。

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现场版的促销会,如果你是个讲诚信的经营者,你会如何推销自己的商品呢?学生就手中的商品向大家进行推销(引导学生从价格,质量,质地等方面介绍)。

生:介绍铅笔,文具盒,衣服等日用品。

同学们各个都是精明的商家,知道只有货真价实才能得到顾客信赖的道理。

三、畅所欲言体会道德。

1、师:在买卖过程中不光卖东西的人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做到“诚信”二字,就是我们买东西的人也要讲道德,做一个受欢迎的顾客。那么在超市里人们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下面请看张老师在超市里拍到的这些照片。(放映在超市里拍了到的图片)。

2、师:在刚才的这些照片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交流初步感受到在购物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不文明的现象。)。

生:有时候我们在选商品的时候会拿好几种做对比挑选一种或几种自己需要的,其余不需要的我会把它放回原处。

生:我看见顾客拆开包装袋我会上前阻止他。

生:我看见有人直接用手抓散装的食品时,我会悄悄递给他一把夹子。

师:同学们做的真好,老师有一个倡议,希望同学们在自己做好文明顾客的同时,能用实际行动提醒大家文明购物。(学生自己制作商场超市的文明提示标语)。

学生展示自己做的标语并汇报标语用在哪里才会起到他的作用。

四、教师小结学生感悟。

{设计意图:教师小结,将本课的重点进行概括,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五,说板书。

买卖中的道德。

卖家讲诚信。

买家讲道德。

板书设计简单明了突出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品德与社会说课稿《从一滴水说起》

教学内容:

《江南水乡》是人教版社会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大纲要求:

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社会常识,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家乡和祖国的地理常识;初步了解我国的国情国策,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情感;知道水乡人们的生活。

教材分析:

《江南水乡》一课分为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本课教材内容由引文、“太湖人家”“鱼米之乡”三部分组成,还附有两张地图、两幅插图、“找一找”“读一读”以及“说一说”。其中引文点出了江南水乡的大致范围和地理位置,还点出了江南水乡在地理环境和经济文化方面的总体特征。“太湖人家”这部分课文,通过形象描述“太湖人家”是生活环境,给学生展示了两幅独具江南水乡特色和水乡小镇景象的图画。而“鱼米之乡”这部分课文主要写江南水乡的农业。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一、初步了解江南水乡最主要的环境特点,以及江南水乡的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二、知道江南水乡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以及江南水乡享有盛名的农副产品。三、初步了解江南水乡人们生活条件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江南水乡的地理知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因为江南水乡就是我们的家乡,所以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很亲切的。因为课文里的东西大家都很熟悉,不会感到陌生。但又有一句话:有了距离才有美。江南水乡与本单元前几课相比,缺少了新奇的感觉。亲切与新奇,小学生会倾向于哪个呢?其实这并不是我着重考虑的问题,因为这并不是最重要的,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中来,因为无论是亲切的东西还是新奇的东西都只是表面化的,我们教师的教学不能指望教材的亲切或是新奇程度。

本课是一篇介绍性质的文章,是典型的“社会课”。其实社会课教材内容性质偏向于解释说明介绍决定了教学时教师讲授比较多,加上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机会并不是太多,就使社会课不那么吸引人。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让课有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参与进来。如果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那怎么去谈上好一节课呢?另外社会学科包罗万象,教师的知识水平在丰富的社会知识面前,有时并不是能做到游刃有余的。面临着新的课程改革,教师的自身角色也在变化,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能只为了教而教,更多的着眼点应是引导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去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去寻找答案。

所以,我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的学习兴致高涨起来,如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飞扬,如何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能力得到提高。我思考的另一问题是我自己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何杜绝让自己陷入滔滔不绝的讲授之中。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扮演已经已经长大了的自己,来会回忆家乡,来为家乡做事。这其实是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此时的教师已经不是一名“独白式”的表演者,而是一名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引导学生表达想表达的东西,然后使其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而教师既保持了一定的权威,又以一种伙伴式的态度观照学生。教师的`讲授已转化为一种对话,以此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对话中我设计了一些情境问题,意图将本课的难点与重点各个击破。让学生学在轻松中。乐在学习中。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了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与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课通过学生作导游、分析江南水乡经济发展前景等环节来发挥自己的才智,依靠自己来解决本课的各个知识点,尽管可能是不自觉的,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也没意识到可能也没意识到是自己在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想、要说还要写,必须全身心的投入。

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让课堂上争取做到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一次时光之旅。

学生的好奇一下被调动了起来。因为这正是他们所常幻想的东西。

学生的兴趣激发了起来。纷纷发表意见。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而且都梦想自己能建功立业,这也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埋下伏笔。

音乐声响起:《春江花月夜》;童谣响起:《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师示意学生一起诵读童谣。

4、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谈谈听到这首童谣的感觉。(亲切,勾起对童年的回忆、对家乡的回忆……)。

师:我们的家乡有个美丽的名字——江南水乡(板书课题)让学生深情朗读课题,营造氛围。

(二)环环相扣,教学新知。

5、师:你的家乡是什么样的,来谈谈。

生自由说。(零碎的,不完整的。)。

6、师:你们现在都是各有一番事业的人了,是不是身边都有自己的秘书了,平时发言都有秘书来帮忙,所以今天讲话不行了。现在老师来做你们的秘书,替你们来列一下讲话的提纲,请各位“老总”照着提纲来发言,可得讲好一点,因为你身边可能还有外国友人,别丢祖国的脸。

教师用幽默的语言指出学生的缺点,同时又为学生设置下一步的棋。学生在教师善意的批评后更能自觉完成下一步学习任务。

7、出示提纲:(1)江南水乡的地理位置(2)江南水乡的环境(3)江南水乡的物产。

生自读课文1~3部分,可讨论。

8、生介绍江南水乡的地理位置。(即本课的引文部分)要求读出感情,特别是“这里山清水碧,称为太湖平原,全国最著名的‘江南水乡’,也是我国人口稠密、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要求感情读,一是激发学生的自豪之情,二是引发下步教学环节。

9、师:既然你对江南水乡的感情那么深,那你对那里的地理肯定很了解了。请你给我做导游,因为“五一”长假我就要去旅游了。

出示适当更改的“找一找”:请着地图来做一次导游,介绍江南水乡的一些有名的城市和河流。

这里要求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去攻克本课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对于当导游都挺有兴趣的,这样凭着兴趣去完成“找一找”,就没有了应付的情绪。此外,学生的说话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10、师:现在有几位客人,他们分别是东北的吉林人、黄土高原上的甘肃人以及华北的天津人,他们想到一个地方去投资。为了家乡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请你发挥自己的交际才能,促使他们来江南水乡转转,或许他们就会来这里投资。

11、生介绍江南水乡的环境。

这里学生除了介绍江南水乡的环境,完成了解江南水乡的环境这一教学目标之外,必谈到那三位客人的家乡,这样也复习了前面的所学。

这里就是完成了江南水乡的农副产品着一部分的教学。

学生要回答这部分的问题,首先必须了解江南水乡的物产,然后才能说上一些,当然学生对于江南水乡经济前景的回答可能是很肤浅的,但这没有关系,因为学生肯定思考过了,这就足够了。

教师在这里要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使学生的认识或了解能更准确些。

(三)激励创作,总结提高。

13、师出示唐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齐读。

师:白居易的词是写得很好,但我觉得咱们江南的好可不止这些,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可不是白居易的几句话就概括得了的。大家都来写几句话,也可以写诗,来介绍我们这个人间的天堂。可不要再请秘书了。

这里就是在复习本课的教学内容,此外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当场交流。

教师总结。

布置作业:预习《江南水乡》后半部分。了解本地的乡镇企业情况。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为教学服务的。简洁明了的板书对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本课的板书主要就是教师在一开始出示的提纲,板书如下:

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的地理位置。

江南水乡的环境(太湖人家)。

江南水乡的物产(鱼米之乡)。

小学品德与社会说课稿《从一滴水说起》

大家好,我是来自双丰中心小学的地方学科教师张丽萍。今天我反思性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地方课程《生命教育》三年级下册第5课。接着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从一滴水说起》是三年级生命教育教材的第五课,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的极度匮乏,中国淡水资源缺乏的状况更是十分严重,家庭用水中浪费现象严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他们的头脑里已经初步有了节水概念,但在行为上还不能完全约束自己。本节课重在强化学生的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节约从小处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二.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水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2理解世界性水资源危机,知道我国很多地方供水不足;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简单方法;

2自觉做到尽可能的节约用水,养成珍惜资源的好习惯。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初步具有关心水资源的思想,敢于指出并阻止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养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良好习惯,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并影响他人。

三.教法分析。

这节课中我采用“从生活引入,用身边事物作对比,带着学生层层深入”这一理念实施教学。设计的问题和环节都是紧紧围绕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开展的。

四.过程分析。

下面具体阐述一下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情况实施情况:

(一)谜语导入,拉近师生距离,引出课题。

本节课的开始我选用了两个谜语。其中一个一个谜底是手,我引导他们积极发言,另一个谜底是水,本节课的重点。结合图片,我又对地球知识进行适当讲解。从常见的水引出本节课。

设计意图:谜语,图片导入轻松引出课题,孩子们从一开始就感觉很轻松,很高兴。

(二)巧使教材,合理利用资源,感受水的重要性:

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一下平常生活中,在什么时候会用到水?总结水在工业,农业生产方面的用处。又谈到没有水时的尴尬。这样的设计拉近了课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在阅读《智慧树》时,有一题问人一天要喝多少水?智慧树中给的答案是2.5l,三年级的孩子不知道2.5l是多少,所以我准备了一瓶500ml的矿泉水,告诉他们我们每天至少需要5瓶水才能维持我们的生命。用象形的方式让他们明白了2.5l的概念。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孩子,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还是停留在表面,我选择身边可以摸得到的实物做对比。接下来讲故事时,我又选用了带有感染力的音乐,这样故事对孩子们的震撼可以说事半功倍。

(三)感受水危机,突破本节难点,发表感想。

如果告诉孩子们我们生存的地球没有多少可供使用的水资源了,他们肯定没有这个概念,我领她们做了一个实验,请看这段课堂的录像。

设计意图:为了能一目了然,我选用白色的纸做背景,用蓝色的纸代表地球上可供使用的淡水资源,贴在黑板上。由此孩子们便可以知道,地球上可供使用的淡水资源很少。

(四)适时引导,回归本课重点,节约用水。

接着我问孩子们你身边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吗?他们把自己看到的说给大家听。在交谈中还提到水是能再利用的。

设计意图: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于生活,所以我尽可能选用生活中的事物参与教学活动。

(五)通过图片,直观感受水污染,引出使命。

淡水资源如此稀少,水资源被污染的现象也非常严重。我准备了一组图片让孩子们直观感受!

设计意图:这部分孩子们接触的少,所以我播放了一组我收集的有代表性的水污染的图片,我进行现场阐述,孩子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孩子们在这个环节后知道在节水这件事上,自己必须行动起来了,还要以身作则带动更多的人。

(六)总结升华,突出重点,震撼心灵。

总结我选择了良言板的内容,我领孩子们齐读结束本节课教学。

五.评价分析。

本节课中,我对于每一个孩子的表现做到用心观察,及时发现每一个可以放大的地方。并尽量做到评价语言不同,照顾全体孩子,因此课堂效果很好。

六.实践分析:

在课堂中,虽然按照设计好的过程进行,环环相扣,但也有一些预设没有做好,比如学生通过叠纸认识到淡水资源有多么少,可以我来口述,学生来叠,这样师生互动会更好。所以今后我还要多学习,这样才能展示出更美的课堂。谢谢大家聆听。

小学品德与社会:《珍惜时间》说课稿

《一诺千金》全文是围绕着做人要讲诚信来展开的。要知道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讲究诚信的故事,格言比比皆是,当今诚信又是社会呼吁的热点问题,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诚信在人们心目中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所向往的是一个人人讲诚信的社会。

“1、知道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理解诚信的重要意义,知道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3、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诚信形式,愿意做诚信的小公民。”这三个目标。诚信格言的交流,生活中不讲诚信的事例,诚信所牵涉到的法律责任等内容,我们将放在第二课时重点学习。

今天,糜老师的课将带给我们几个亮点: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所做的一个说出真心话的承诺。高年级学生已经能对现象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但是往往在教学中不善于说,不敢说,因此,教学一开始教师就会针对此提出要求,相信大多数学生会愿意许下承诺,当教学结束之时,教师会让他们对于自己是否履行承诺给于一个评价,这样一个教学设计看似不起眼,其实它不但保证了在课堂上孩子们能吐露真实的心声,展示真实的想法,更是紧紧围绕着教学内容,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说到要做到的过程。

教学事例来源于学生生活,指导学生生活也是一个亮点。充分挖掘现实生活和社会真实事件的教育价值,把社会基础知识教学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构建的重要原则,我们也力图在这堂课上能有所体现。在各行各业都大力提倡诚信之风的今天,诚信的事例也越来越多,但是其中很多的事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对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指导性也不强。于是,我们从小处着手,找到学生身边鲜活的事例为教学的内容。教学之初教师将会组织一个模拟的情景辨析,从学生的心态出发要不要还车钱展开辩论,让学生感受到讲诚信是一种做人的基本准则。生活中信守承诺的事例是学生感受最深的,也是受益良多的。在讲故事后设计一个学生交流的板块,把时空的距离在与学生生活拉近,学生可以在说一说的过程中,把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再现,激发起心中对诚信的向往。在指导践行时,将会出现了一些学生生活中常会面临的情景,请孩子们出出金点子,并且演一演,说一说补救的办法,这就是对学生的实际行为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明确可以怎么做。

关注学生的年纪特点,采用适当的活动方式也是我们在备课之时特别关注的地方。我想四年级的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习惯,思考往往也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他们在教学中也更向往与教师的平等地位。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们的活动从激发学习兴趣开始,通过学生的全员自主参与,在谈一谈、看一看、议一议、演一演等多样活动中,畅所欲言,达到知情行的统一。教学开始就会有一个辩论,辩论是一个判断——思考——说服对方的过程,四年级学生是有了这样一个系统思考的能力,因此糜老师将会把自己处于一个中立的地位,让学生就自己的想法展开思辨的过程来说服对方,而不是牵引着孩子朝她的方向走。承诺的形式学生生活中接触的很多,但是系统化的交流可能会存在一些难度,既然是高年级的学生,糜老师就会让他们静下心来看一看书了解其形式,然后再引导他们拓展思考,补充其他的承诺形式。当然根据各老师的特点,我们也可以把这节课的形式改成一个谈话类的节目,或是一场辩论赛,那样老师在课堂上起的牵引作用可能更小。但是不管用什么样的形式,我们力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继承好的教学方法,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从活动体验中收获道德的熏陶。

当然,备课中肯定也会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希望在糜老师的课后,能听到专家老师对此提出的精辟见解。

小学品德与社会说课稿《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

今天,我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及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初步学习合理的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整节课,我侧重以下几方面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我用了谜语,猜交通运输工具的方式引入新课,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交通运输工具和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联系生活实际。

以学生生活为主线。引导思考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在学生认识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特点后进行实践演练做个聪明的货主,如:从面包厂把面包送到商店()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选择运输方式的实际能力。

三、关注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我在让学生认识不同交通工具的特点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速度、运量、运费等方面考虑填制表格,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判断、综合、表达能力。

本节课上完后,我觉得特别不满意,本节课的重点就是了解多种运输方式的特点。课前我只让学生好好预习一下新课,书中也没有概括出特点,我开始以为,学生们尽管对飞机、轮船不太熟悉,没有坐过,但通过看电视,平时资料的积累,应该会很轻松地找出这些运输方式的特点,可在合作中我就发现了,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在填表时争论得很厉害,汇报时占用时间较多,颇有争议。最后,只好我给了同学们一个准确的答案,比较了四种运输方式的速度、运量、运费,这在备课时,我的确没有想到的,因为这部分占时较多,在比较、、春运客运量时,没有很好展开,交通运输集散地也没能完成,如果不是他们听课,我可能会分二课时完成,时间会充裕些。

有时,你越想好好完成教学任务时,反倒不尽如人意,以后在备课时,应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能自己认为简单就把问题想简单了。等给四年一和四年二班上时,我会调整方法,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小学品德与社会《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说课稿

《生死不离》一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实验本《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向我们讲述的是5.12汶川大地震的不幸与感人故事,见证着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把这一内容及时地添加进教材,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特点:与时俱进,紧扣生活。

本课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地震来临的时刻,重点讲述的是在这场巨大的灾难面前,人们没有倒下,他们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在废墟中求生存的许多感人的英雄故事。例如:《“我背得动”》、《“美丽天使”张春玲》、《留在最后的邹雯樱》。第二部分:爱的心声,带领我们聆听灾区四位小朋友的心声,体会他们的心情,感受他们的精神。第三部分:爱心传递,让我们点燃爱心的火炬,进行一次没有终点的传递;让我们用阳光的心态,去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根据本课内容,我按照“感受不幸――产生同情――感受坚强――传递爱心”这一感情线设计教学,让学生永远铭记那一个个感人的瞬间,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向善仁爱的优良传统,引导学生理解爱、感受爱、学会爱、传递爱。

二、说目标。

为了提高学生在灾难来临时的应变与及自救能力,引领学生传递至真至纯的爱。特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一批英雄少年的感人故事。

2.体会并学习他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优秀品质。

3.公民意识培养目标:继承中华民族向善仁爱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和仁爱之心,引导学生理解爱、感受爱、学会爱、传递爱。

三、说教法、学法。

从《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特点以及本课的内容考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本课教学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同时扩大教学容量。

2.主动参与,自主讨论交流。

四、教学设计及指导思想。

(一)、今昔对比,激发情感。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这今非昔比的一幕幕时,你想说些什么?

(二)、讨论交流,感受坚强。

1、出示图片(英雄的图片),结合阅读故事《我背得动》、《“美丽天使”张春玲》、《留在最后的邹雯樱》。

2、学生自由读故事,分组讨论后再交流。

3、拓展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其他抗震救灾小英雄的故事(例如,马小凤,陈浩,何翠青,“断臂天使”小王彬,在废墟中领唱国歌的许中政,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何亚军等。)。

通过讨论交流,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小英雄们是多么勇敢的孩子,多么坚强的少年,他们就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更体会到了大灾无情,人间有真爱!

(三)、课堂引申,传递爱心。

2.说一说,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你曾经做过些什么?(生各抒己见:捐款,捐物,与他们通信鼓励他们,为他们点亮一支蜡烛,为他们祈祷……)。

3.在日常生活中,你和身边的人之间曾经有过爱心传递吗?谈谈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

(四)、激情总结,延伸爱心。

1、大地不会忘记,汶川不会忘记,中国不会忘记,世界不会忘记,英雄们用热血和身躯铸就了一幕幕辉煌的史诗。大灾之时有坚强,大灾之后有大爱,地震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学们,让我们记住他们,记住这感人的一幕又一幕,让爱延伸,让心传递,与你同在,生死不离。

共同学唱爱之歌《生死不离》。

2、课外活动:请收集一些与汶川大地震相关的资料,一些与爱有关的资料,设计一个主题板报在班级进行展览。

五、说板书设计:

生死不离。

坚强。

【坚强永驻,爱心永随,生死不离】。

六、教后感想。

课上完了,同学们纷纷围上讲台,关切地问这问那,关心灾区小朋友的伤情,询问他们的近况,诉说心中的敬佩……他们的神情,他们的话语,足以说明他们被深深地震撼了。有个同学很伤感地说:“真后悔,那时候为了多吃一些零食我才捐了少得可怜的1元钱……”有个同学颇有感慨地说:“我们太幸福了,我们应该感恩……”听着他们纯真的心声,我欣慰,我这堂课的目的达到了,孩子们似乎一下子长大了许多,懂得了关心,懂得了爱!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时,有一些地方谈得还不够深入透彻。但“课,就像遗憾的艺术”,遗憾找出来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加以改进,那就是进步、提高。

小学品德与社会说课稿《从一滴水说起》

该内容是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苏教版)第三单元“聪明的消费者”的第四课,本课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我的家乡”、“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中的有关要求编写的。相关的内容标准是:“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祖国的自然概况”和“了解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

本课的主题是珍惜和节约资源。按照这个主题教材分为三个版块?nbsp第一版块“没有水的日子”、课文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用水开始,引导学生通过回忆缺水的感受,体会到水资源的不可替代性。紧接着呈现出一系列的数字、图表和案例说明我国是个“贫水国”,激起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状况的忧患意识。然后将学生的视线再次拉回自己的实际生活,让学生通过对自家用水的调查,揭示出我国水资源浪费的惊人现状。进而顺理成章地进入第二版块“节约用水”学习,提出节约用水的号召,并提出一些学生可以接受和操作的行动方案,倡导学生投入建立节水型社会的行动中去。对第三版块“节约纸张”的处理仍然采取从学生的情感出发的方式,用拟人的手法设置了“我是一张被丢弃的纸”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表达“心情”的方式谴责丢弃纸张的行为,课文还通过呈现一幅纸张生产的流程图,拓展学生的认识:节约纸张就是尊重劳动,就是间接地保护了森林,就是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接着让学生发现自己和身边的人是如何对待纸张的,完成对学生正确行为的引导。最后安排“回家做一做”,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在明白纸张来之不易的同时得到“节约纸张我们可以做得更好”的成功体验。本课内容丰富,思想性和实践性很强。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我将分二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感知水的重要性及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状况,懂得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第二课时通过演一演、做一做等方法让学生认识节约用纸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认识到节约用纸其实就是在保护水资源。

下面我着重来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二、活动目标:

认知:感知水的重要性及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状况;懂得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情感:通过对“水”的了解,激发学生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内在需求。

技能:培养学生收集、阅读、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本课的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充分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的极度匮乏,了解中国淡水资源缺乏的状况及每一个家庭中浪费用水的现象,激发学生节约用水的道德情感,制定切合家庭生活实际的节水措施并能身体力行去实践,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并确立珍惜人类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在与学生对水资源缺乏的认识可能仅停留在认识的表面,并不能真正从思想上产生忧患意识,产生珍惜人类资源的意识。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主要以讨论法和讲授法为主。学法主要采用调查法和动手操作法。

五、说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二、认识淡水的重要性。

1、教师提问:水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你能说说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方面需要水吗?通过这样的提问,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需要出发,逐步扩大到社区生活需要,从生存需要出发逐步扩大到发展需要。然后出示一张图表,从图表中的一系列数据中了解在生活生产中所需要的用水量,以加深水对我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是啊,不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我们的身体同样离不开水。你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多少呢?知识就是财富,让我们一起走进财富小考场。

(1)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65%)。

(2)水参与了我们体内所有的生理生化过程,当人体内缺水达到(20%),生命就随之中止。

(3)没有水,人最多能活(3)天。

(4)人体含水最多的部位是(眼球)。

三、了解水资源的现状。

过渡:是啊,水真的是我们生命的摇篮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啊。我们一天也离不开水。

出示地球的图片,了解地球表面的组成部分,知道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是被水所覆盖。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撕纸的方式,即让学生拿出一张蓝色的正方形纸,代表地球上所有的水,然后通过逐步撕去整张纸中的部分表示在这些水中被撕去的是人类不能用的水,知道最后,仅剩极小的一部分表示这就是地球上能为我们人类所用的淡水。认识到在这些水中能被人类所用的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大概是百分之零点三。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希望通过这种动手操作的方式能很直接地体验到地球水资源的匮乏。再通过图表让学生知道在这样匮乏的水资源中,中国的水资源总量虽然排列世界第六,但因为人口众多,所以人均占有量却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接着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展示缺水地区的生存状况。阅读书本上的水危机的资料,交流学生收集到的缺水资料,比较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水资源的缺乏。这一环节的设计期望通过图表、画面的内容比较直观地反映现状,给学生在情感上以比较强烈的震撼。

四、节约用水。

1、谈感受——体会在停水日子里的煎熬。

(1).导语:相信大家都经历过停水的日子,能谈谈你的体会吗?

(2).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真实体验,体会停水带来的种种不便)。

2、小调查,——了解家庭生活浪费用水现象。

(1).小组交流调查内容。

(2).学生汇报调查发现的家庭生活中浪费用水的现象,并谈谈认识。

3、定措施——制定切合生活实际的节水措施。

(1).学生讨论节水措施。(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实际出发想办法)。

(2).制定并汇报节水措施。

五、总结。

1、出示一些节水广告图片,写一写,写出一句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语。

2、总结谈话:小小一滴水引发了同学们的节水意识,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灵感,也让老师从你们身上学到了许多,谢谢大家。

六、家庭作业:

从今天开始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

小学品德与社会《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说课稿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思想品德第十册第二课《遇事分清是非》。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自尊自爱”德目中有关要求编写的。侧重对学生进行分清是非的教育。

课文叙述了十佳少先队员方小强在同学之间发生纠纷时,冷静分析并正确处理的事情。在第一件事情是讲,当本班同学和外班同学发生冲突,请小强帮忙去打架时,小强不仅拒绝了错误的请求,反而摆明道理劝阻了双方;第二件事情是讲当小强的表弟和同学小刚发生矛盾时,小强没有袒护自己的表弟,而是坚持明辨是非。通过以上两个事例,让学生知道小学生遇事只有分清是非,才能健康成长,不注意分清是非,就可能犯错误,就会做有损自己名誉的事。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一)认知目标,知道要遇事分清是非,不对的事情不去做;能比较不同行为与个人名誉的关系,以良好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名誉。(二)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荣辱感和羞耻心;让学生对分清是非的人有一种敬佩感,愿意向是非分明的人学习。(三)行为目标,让学生做到遇事能分清是非;正确的事,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对的事,坚决不做。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比较不同行为与个人名誉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通过“表演导入法”创设情境,导入课题。针对本课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是“讨论学习法”。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表现形式。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发展,他们对思辩性很强的问题情有独钟。在课堂上开展辩论和讨论,学生之间能互相补充思想,发现自己的不足,修正别人的意见。这种群体间的互动,不仅使学生对本课的德育观点理解得更为透彻,同时也能促进他们原有知识的整合。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分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巧设悬念,诱趣入境。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角色表演创设情景,能起到激情诱趣的作用。

于是,在一开始,我先带学生进入“学生模拟法庭”审理案件的现场。由本班的班长担任审判长,请同学分别扮演审判员、原告、被告以及辩护人和证人。等审判长宣布“案件审理开始”后,先原告陈述其提起诉讼的原因:由于被告挥拳打伤了他的鼻梁,他要求被告向他赔礼道歉,赔偿医疗费用。而被告却辩称,事情的起因是原告先用绰号辱骂他,并请来证人出庭作证。

这样的事情在学生实际生活中时有发生,案例的真实可信,加上“模拟法庭”这个环境所带来的新鲜感,使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了高度集中,他们饶有兴味地关注着案件的审理。当原告、被告及其辩护人陈词完毕,案件悬而未决时,我示意审判长宣布暂时休庭。我向学生提出:“法庭最后是如何处理的,这个案子如果让你来当审判长,你会怎么判呢?”其实,在这里,我并不急于让学生知道法庭的最后判决,而是要通过悬念的设置,为下面的.学文明理做好一个铺垫。于是,接着我话锋一转:“今天,我们先来学习《遇事分清是非》一课,待会老师再请你们对此案作出合理的判决。”(教师板书课题:遇事分清是非)。

(二)感知教材,激情明理。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对于新授课,经过老师的点拨与自己的努力,能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较准确的把握。因此,不需要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而是以简驭繁。我决定通过三步讨论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层层深入,把握文理的关键。

第一步,自学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小强对待事情的态度和做法,目的是让学生从小强的行为中得到启示,遇到类似问题应该如此这般去处理。无形中,就渗透了本课行为导向的要求。

第二步,在熟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

(1)如果小强去帮助本班同学打外班同学,事情会怎样?

(2)如果小强不问清情况,把小刚打一顿,事情又会怎样?

让学生通过假设联想,进一步认识到是非不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思品学科学文明理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感受、领悟、体验情感的过程。在这里,评价方小强的行为,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方小强当成了学习的榜样,有助于加深他们对“遇事分清是非”这种道德知识的情感体验。并且,在学生讨论的同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小强能被评为“分清是非的好队员”与他平时的行为道德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名誉同他的言行是密不可分的。让学生评价小强,其实就是引导学生把分清是非同爱惜自己的名誉联系起来理解。这样,有助于本课难点的突破。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进行板书并作简短小结:通过学习课文,让我们知道了,遇事分清是非,就是遇事要冷静分析,正确的要敢于坚持,错误的要勇于抵制。(说完,教师板书:冷静分析正确敢于坚持错误勇于抵制)。

(三)辨析导行,扩思深化。

学生经过以上一个明理环节的训练,对是非的认识,也已经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科曾说:“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

为了有效落实学生的道德行为,我让学生回到“模拟法庭”的现场,请学生当审判员,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以协助审判长审判本案。其实,这就是一个变相的道德辨析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加强学生道德推理判断的技能和技巧,学会全面看问题,学会自我选择,择善而从。

由于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对是非的判断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本法庭这个案件的处理上,有的同学会认为打人的被告应承担全部的责任;有的同学则提出事情的起因是原告先出口伤人,原告的责任不可推脱;还有的可能建议以和为贵,双方先检讨自己,再握手言和。对于学生的观点,我都不做任何评价,只是问: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思想互相碰撞,促使他们既引经据典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也积极地关注他人的意见,在说服他人的同时,也纠正自身见解的偏差。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审判长记录并整理大家的意见。然后,审判长宣布法庭的最后判决。当大家看到,原告和被告都表示服从法庭的判决,互相道歉,握手言和时,内心一定充满了自豪感,因为是他们的参与使得本案的审理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并且,这还将使学生由心底里升起一股凛然正气,这股正气,将促使他们学会从是非高度去待人处世。

接下来,是“帮一帮”行为小训练,我出示幻灯片:

请告诉他们,这样做有什么不好。

1、小牛爱起哄,同伴喊什么,他也跟着喊什么。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也不知道,只觉得有趣。”

2、在图书馆里,大家正在安静地看书,有人却在聊天。小月也和小芹说起话来。她想:“反正又不是我一个人说话。”

这是两个反面个案。目的是让学生在评价指正别人的同时,把本堂课的道德认识,内化为自己的态度。

经过上一轮的分析讨论,学生比较了解彼此答案的差异后,很自然就会或多或少地修正自己的答案,从而得出一些较合理的解决方法。那么我就不再加以提示,完全放手让他们自己处理定论。

(四)自省内化,回归主题。

现在的小学生虽然对品德知识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品德评价易受外部具体情景的制约。但自我意识成熟得较快,有一些比较朦胧的力量上的自信、人格上的自尊、精神上的自立倾向。这时,指导学生评价自己就比评价别人更有价值,更有助于他们形成道德观念与个人行为之间的联系。

于是,我让学生分小组谈话,说说自己在分清是非方面做得怎样?把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好的事例说给大家听,或者,谈谈自己由于做事太冲动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生活经验,正面的事例更能让学生受到感染,负面的教训也更能引人深思。

在教学的最后,我是这样进行总结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十佳少先队员方小强,还亲自当了一回审判长。知道了遇事分清是非,就是遇事要冷静分析,要把事情的原委搞清楚,然后再按是非标准作出判断。正确的要敢于坚持,错误的要勇于抵制。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格言:是非分清,一路直行;是非不分,陷入泥坑。希望你们都能象方小强那样,成为“是非分清的好队员”,更加健康的成长。

板书设计:

遇事分清是非。

正确敢于坚持。

冷静分析。

错误勇于抵制。

在板书设计上,我用简明扼要的文字鲜明概括出了本课的导行要求。

总之,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当好课堂上的配角,让学生在一种宽松明朗、平等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参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审判员”的扮演是本堂课的高潮部分,学生积极的争辩,营造出了一种具有感染性、催人上进的教育氛围,对学生把道德观念与个人行为有机结合到一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情理交融中,突破了本课的难点,有效地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小学品德与社会说课稿《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交通方式的不断更新,体会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能力:调查了解本地区的交通方式,能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和使用本地区交通运输设施。

知识:通过调查,了解多种多样的交通方式及其特点,了解本地区交通运输设施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农村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自我发展相对比较独立,相比城市孩子显得更懂事更自立一些,他们很多都开始独立面对现实生活的具体任务,包括很多家务劳动,家庭副业生产等。在进行这些劳动与活动中,他们都会具体接触到本地区的交通方式如公路、水运等,感受到这些交通方式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同时,他们也对现代生活中出现的更多新的交通方式充满好奇与向往,期待能使用这些交通方式,开阔视野,接触外面的世界,不断改善现实生活。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农村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交通方式多跟他们生活地区实际交通状况有关,比如骡马运输、公路运输、船只运输等。那些生活在铁路边的学生,能感受到铁路运输的快捷高效。尽管他们出远门的机会不多,缺乏乘坐火车、轮船、飞机、城市地铁等一些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体验,但通过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农村学生多少了解到现实生活中的交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各自的特点有所不同。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与交通运输设施的作用,感悟交通运输方式的不断更新,交通运输设施的不断增加,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调查本地区的交通方式及交通运输设施。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就要从活动中入手。通过观看“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了解不同交通方式的特点;通过了解这些交通设施的用途与不同特点,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通过了解“交通运输的集散地”,使学生认识到现代交通方式不断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着方便。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与交通运输设施的作用,感悟交通运输方式的不断更新、交通运输设施的不断增加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调查本地区的交通方式及交通运输设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调查表,火车站、码头、飞机场结构示意图及各种功能示意牌。

学生准备:调查本地区的交通方式及交通设施。

课时安排。

1课时。

完成话题“多种多样的交通方式”“交通运输的集散地”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你知道哪些运输方式?在这些交通工具中,同学们熟悉哪些交通工具?我们这里有没有具有本地特色的交通运输方式?(板书: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等)。

2.[播放课件:管道运输]、[播放视频: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现代和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

小结:现代交通运输十分发达,除了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运输外,还有管道运输。另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受各种地形限制,因此,在一些地区,传统的运输方式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活动二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根据情境让学生按照上述表格选择适宜的交通运输方式。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评价一下,看看合理的选择有哪些,重点说明思考过程。

小结:汽车灵活机动,运送速度快,适合运输量不大的短距离运输;火车运量大,适合较长距离大宗货物的运输;船舶的运量也很大,运费便宜,但速度较慢,适合大宗货物的.运输;飞机的运输速度最快,但运量小,运费高,适合较长距离的客运以及贵重、鲜活品的运输。生活中,我们就是这样根据这四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和所需运输货物的特点,以及发送、接收货物的地点选择适合的交通方式。

2.[播放动画:如何选择交通方式]。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这两个人在选择交通方式时考虑了哪些因素?使学生感受到正因为有多种多样的交通运输方式,人们才可以从不堵车、时间灵活、便宜、省时这些方面进行选择,考虑自己的出行方式。

3.[出示图片:春运图文数据表]。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通过分析和比较,你从图表中发现了什么?帮助学生发现共同的规律,了解目前人们最常用的交通运输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也在发生着变化。

活动三交通运输的集散地。

1.[出示图片:火车站设施]。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交流研讨:火车站的作用以及它的主要设施有哪些?使学生知道交通运输不仅需要有交通线路,还需要有交通站点,如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港口……它们连接着不同的交通运输线,集散着旅客和货物。

2.[播放视频:交通运输的集散地]。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交流研讨:你还知道哪些交通设施?它们能给我们提供哪些服务呢?(板书:交通运输的集散地)。

3.模拟活动:学生分别扮演某一交通运输站点中的不同服务设施中的角色,开展模拟活动。直观感受交通运输站点内各种设施和工作人员是如何为人们服务的。在活动中不但学会一些乘车、坐船、乘机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同时也从中体会到从事交通运输业的人们工作的艰辛,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们。

板书设计。

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等。

交通运输的集散地。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走进不同的家乡》的评课稿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主导价值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阎老师的这节课纯朴实在,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她采用的三种教学策略。

一,对话式教学策略。

阎老师教态自然大方,亲和力强。在课上,她始终以孩子朋友、伙伴的身份与孩子一起学习。如,“现在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个话题。”真诚自然,和孩子对话,交流看法、思想和情感。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占用者和宣传者,学生不再是真理的被动接受者,师生都是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二,开放式教学策略。

表现最突出的是学生学习时空的开放。教师引导学生课前社会调查,收集有关全国各地的地形风貌和情况的图片,了解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特点,课上讨论交流,联系实际谈感受,课后的延伸拓展,付诸行动。学习时空的开放,将学生的学习视野扩展到广阔的生活和社会空间,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在交流讨论中明理悟情,受到教育,丰富情感和认识。课前,课后构成一个完整、开放的学习活动过程。

三,活动化教学策略。

这是我感受最深的一点。主要体现在活动过程注重指导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分配给每位小组一张本地的地区的地图,并且指定一个地方,请每个小组根据地形图准备以下问题:这个地方的'地形如何,地势如何?海拔多少?那里有什么景色?然后全班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地形图,可以把地形、地势看得一清二楚。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地形图以及怎样阅读地形图,是围绕各地的地形的显著差异,使学生感受到祖国领土的辽阔,各地的景色不同,人们的不同风俗习惯。

品社不同于以往的品德课,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和社会性。如何有效整合各学科知识,结合实际,合理开发和利用身边资源,创设生动丰富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在实践、体验中有所感悟,有所发展,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小学品德与社会说课稿《家乡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访问、观察等形式收集资料,了解家乡的过去,认识家乡的今昔变化;

2、通过调查、访问、对比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怀;

3、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同学查找资料、访谈、资料研究、合作交往的能力。

4、进一步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小关心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收集家乡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有关故事,了解家乡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准备:

1、歌曲:《谁不说我家乡好》;

2、收集有关历史、地理、人文等有关故事和图片等资料,了解家乡变化的情况。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

1、歌曲导入。

今天,老师能和你们这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在一起学习,心情特别好,像阳光一样绚烂,还为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听一听。

课件出示歌曲《谁不说我家乡好》。

2、说一说自身听到了什么?(指名几名同学说)。

3、歌声唱出家乡的美丽。你们想知道老师是从哪里来的吗?

4、采用小组自由汇报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自身小组的调查情况。

(1)、你们采用什么方法了解家乡的?(小组汇报、组长汇报、写成文章汇报……)。

(2)、自由选择自身了解家乡印象最深的一个方面进行小组交流。(房屋、道路、小桥、家庭……)。

(3)、选择自身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交流。(口头、照片、录象、图片……)。

5、补充资料,深化感知。

通过同学们课下调查,刚才听了同学们的汇报,看了同学们自身收集到的许多照片,我也切实亲身体验到了家乡的变化,我为自身家乡有这样大的变化而感到骄傲。今天老师也去拍了些资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家乡的美丽风景吧。那就让电脑做我们的导游,一块儿去欣赏我们家乡的优美风光吧。

(1)滨海公园风景如画;

(2)县政府办公中心。

小学品德与社会《伟大的先人-孔子》说课稿

本课选自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第一课:伟大的先人。本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历史人物,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精神,让学生知道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祖国文明的积淀与结晶,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在当今时代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表现出来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亲近感。第一课时是介绍伟大的先人―孔子。

二、说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在语文学科接触过孔子这个人物,对《论语》一书也许并不陌生。出自于《论语》中的名言也会背诵几句,但也只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和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也许认识得并不深刻,对于《论语》中所揭示如何做人的道理也许认识得也比较肤浅。由于《论语》中是文言文叙述,学生阅读起来也会有一定的困难。即使有译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由于缺乏生活的.阅历而只限于文字表面,不会触类旁通。

三、说教材处理。

由于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开课时要有单元的特色。在导入环节,我用抢答的形式让学生对中华文化大概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为人物的引出做好铺垫。本课介绍了“孔子”这个人物的主要思想和《论语》这部著作以及他对中华乃至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依据品德课新课程理念,我决定采用情景式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孔子这个人物,在名言中品悟孔子的思想。本课意图让学生能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对照格言反思自己的言行,达到明理导行的目的。同时在学法上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在探究孔子思想,名言中得到启发和感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取长补短。在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发展他们的主体人格,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的生活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四、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孔子对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2让学生了解他的思想,学习他的精神。

3让学生知道“吉林文庙”也是纪念孔子的地方。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孔子对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深远影响。难点让学生了解他的思想,学习他的精神。

六、说教学准备。

《论语》书,“孔子”画像和“文庙”幻灯片,“孔子”一生简介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在师生“快速抢答”中拉开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的序幕,引出孔子这一伟大历史人物。“孔子因为什么而伟大?后人对他如何评价?”这些问题的抛出让学生能够借助文本就能接住。“孔子长得什么样?”相信学生也会很感兴趣。这时播放幻灯片:孔子的各种画像,让学生对孔子本人有了更真实的了解。借助课件的帮助,他的一生也很好地展现在了屏幕上。届此学生对孔子有了完整,全面而又真实的了解,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2、合作交流。

首先介绍代表他思想的著作《论语》,让学生背诵《论语》中经典的名言。在小组合作中学习自己喜欢的名言是什么意思并给名言分类。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教师依据学生小组汇报给名言分类并板书提炼语言概括。教师适时提出质疑:“我们为什么要依据名言来做?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来谈一谈?”同时扩展:“今后我们该怎样来做?”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明理导行,加强认知与实践的结合。

3、拓展空间。

我适时开发本地教学资源“吉林文庙”,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孔庙”并不遥远,家乡就有的骄傲和自豪:让“爱中华”和“爱家乡”的情感达到了一体的共融。

4、品味感悟。

为了纪念孔子,世界各地都建有“孔庙”。“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呢?”让学生再一次品味《论语》名言的真谛,感悟孔子思想精髓的伟大。让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升华!

5、课后延伸。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本课,课后布置学生看《论语》每天一篇。做到坚持,学习才会有成效。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在40分钟内把孔子的思想阐述清楚,把《论语》的内容做到一一分类。本课是第三单元学习的开始,更多有趣的话题还在等待着他们。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把学习延伸到课外的业余时间。相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会陪伴他们终生,让其终生受益!

小学品德与社会《伟大的先人-孔子》说课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孔子等伟大的先人在中国历史上做出的伟大功绩,学习他们的精神,锻造自己的意志品质。

能力:使学生学会通过教材范例去搜集整理资料,并从中归纳概括出有价值的信息,概括伟大先人的事迹。

知识:了解孔子等在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了解一些他们的思想与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对社会历史有了一个初步认识,能基本知道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文化积淀的丰厚,有了追溯历史、了解过去的愿望;对于人生开始了思考、探索,历史名人的故事能对学生产生榜样的作用。基于以上两点心理需求,学生对“伟大的先人”这个话题的交流欲望比较强烈。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由于农村的现代化发展相对缓慢,传统文化还以比较原始的状态存在于生活之中。学生能够从多种途径得到有关于历史人物的很多信息,例如许多的民间传说等。但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获得比较完整的历史人物介绍或历史文化常识,会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学生对于孔子等历史名人的事迹与贡献了解不多,甚至受大众传媒的影响,以“戏说”的观点去认识历史。

通过对学生的困惑和障碍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小学生处在一个信息相对比较封闭、教学资源比较薄弱、对历史常识了解不多的环境里。由于视野的狭窄,他们的历史知识不多,对古代历史名人们的伟大贡献对现实社会的影响缺乏了解,所以,学生对于伟大先人的认同感、崇敬感难以被激发。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应首先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历史人物,拉近这个话题的时间距离。其次,教学活动中要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更多的先人们的事迹和故事,纠正部分错误认识。通过“孔子在中国”这个活动,引导学生打开视野,到更广阔的空间去了解孔子的作为以及他对过去、现在社会的影响。然后可以通过孔子故事、格言的交流以及教师的扩展让学生知道孔子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价值观上产生的影响,让学生对伟大先人们产生强烈的崇敬之情。在了解了孔子的基础上,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让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其它先人的事迹。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感受先人的精神力量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关注到本课这些话题离学生的生活年代太过遥远,时间、空间的跨度容易让学生产生生疏感,进而失去参与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着力于创设活动情景,语言的组织要根据学生能接受的程度,把握好难易尺度,让学生听得懂,愿意听。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首先需要从交流形式上做出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了解伟大先人的欲望。其次,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扩宽教学内容的广度,丰富学生的认识。同时纵向延伸话题的深度,纠正学生对先人们的错误认识,以这些伟大人物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为突破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孔子等在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的思想与事迹。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受伟大的历史人物为历史与现实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从先人成功的故事中,感受他们伟大的精神力量、个人魅力,产生崇敬感和向他们学习的热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搜集教学所需的相关历史文化名人的文字资料、图片、视频等材料。

学生准备:搜集孔子的相关资料;调查司马迁其人其事,初步了解《史记》的历史地位;搜集自己知道的其它伟大先人的事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完成话题“至圣先师孔子”的教材内容。

第2课时完成话题“司马迁与《史记》”“活动天地——古代人物传”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孔子在中国。

1.[播放视频:祭奠孔子]。

小结:有关孔子的纪念活动以及与孔子有关的孔庙、孔府,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和所具有的世界影响力。

2.[播放视频:孔子生平]。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你知道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小结:两千多年来,孔子一直被推。

崇为“至圣先师”,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由于他的影响力,他也被尊为世界文化名人。(板书:孔子至圣先师)。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孔子其人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活动二孔子的故事和格言。

1.[播放动画:孔子的教育思想]。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交流研讨:从这个小故事中你体会感受到了什么?

2.[播放动画:论语]。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孔子名言,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小结: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很多思想精华至今依然是我们为人处事的至理名言。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孔子的思想精华,指导自己的言行,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板书设计。

至圣先师——孔子。

第2课时。

活动一司马迁与《史记》。

1.[播放动画:司马迁的故事]。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司马迁著书遇到了哪些困难?说说你对他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名言的理解。思考我们能否用这句话评价司马迁。

小结:司马迁用他坚韧不拔的毅力,为我们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能了解过去的历史,使我们感受到司马迁身处逆境锲而不舍、奋斗不息的精神。(板书:成就巨大)。

2.[播放课件:《史记》]。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交流研讨:《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评价《史记》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司马迁的伟大功绩,对司马迁产生强烈的崇敬之情。】。

活动二思考与讨论。

[播放课件:艰辛的付出]。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交流研讨:古代先人在取得成就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艰辛?说说你有什么感悟。

小结:我们看到了古人成就一番事业、为后人留下财富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板书:中华民族的精神)。

【设计意图:了解伟大先人的思想与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

活动三制作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传。

[播放课件:历史人物的成就]。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并说出理由。也可按类别,分组寻找著名的皇帝、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等。

制作“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的历史人物。】。

板书设计。

成就巨大。

中华民族的精神。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走进不同的家乡》的评课稿

指导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行为表现,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行为表现,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三、活动准备。

写有活动内容的卡片。

四、活动过程。

(一)开展“我来做一回…..”的社会体验活动。

1布置任务。

2根据所抽的任务结组。

3小组讨论:在公共场合开展体验活动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4分小组课开展体验活动。

(二)活动汇报。

1分组汇报内容和形式。

2班级汇报,全班评价。

3评选“文明使者”。

(三)举办“文明使者”的经验墙报。

1.总结“文明使者”的经验。

2.选取不同类型的学生作品刊登出来,并组织学生学习,交流,谈谈自己的体会。

反思: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