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心得感想(通用15篇)

时间:2023-12-06 18:54:53 作者:BW笔侠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心得体会范文4:在工作中,我发现与他人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我们能够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小娟事迹心得感想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季节更替了一个四季,山河又裹上了银装。无论朝晖夕阴,晴雨晦明,无论时序如何流转,我都无法忘记在小娟离开这个世界前,与她相遇在贫困村的情景:寒山梁上风阵阵,看着她沾满泥巴的运动鞋和裤腿、被山风吹乱的头发,我心里莫名升起一股敬意,又有一种父亲般说不出的心疼。她要到前面一个村子去工作,并叮嘱给我开车的司机慢点开车,注意安全。

万万没想到,那是我与小娟的最后一次挥手。那一挥手,竟然成了我与她的诀别!

从“最美扶贫人”到“全国脱贫攻坚模范”,从“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张小娟同志,已经成为这个新时代关于忠诚与奉献的符号,她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榜样更是一座丰碑,她存活于人们的血脉之中,根植在人民的思想之内,更跳动在这个时代的脉搏深处。

情系桑梓终不悔,芳华永存铸丰碑。这是共产党人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是以满腔热血奔走在共和国脱贫攻坚征途上的脚步,是怀揣赤诚之心回报乡土、造福百姓的无悔青春里留下的铮铮誓言。

以忠魂铸初心,用生命赴使命。从北京来的“洋学生”到“土干部”,这是从“坚铁”到“金钢”的淬火,是在基层的熔炉中磨炼锻造的蜕变之路,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正是有了基层这块“磨刀石”,才厚植了她心怀群众、视民如亲、为民如己、血浓于水的真情,树立了一个党员干部扎根基层、心系百姓、奉献担当的榜样和典范。

脱贫攻坚的“移动数据库”和“活词典”、扶贫一线的“指战员”、攻坚队伍的“急先锋”、干事创业的“顶梁柱”,曾是舟曲干部群众对张小娟最形象的称谓。正是有了这份热爱与忠诚,才锻造了一名扶贫干部与贫困群众并蒂而生、敢于担当的精神;铸就了一名年轻共产党员在脱贫攻坚一线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将热血洒在脱贫路上的赤胆忠魂。

英雄不曾远去,英雄就在身边;英雄不仅高大,更多出于平凡;英雄不仅崇高,而且可亲可敬。张小娟始终心系群众、视民为亲,对待群众用心用情用力。她矢志不渝的愿景,就是让家乡早日摆脱贫困。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正是因为有了像小娟那样的时代楷模,我们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步步走向辉煌。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白晶莹事迹心得个人感想

4年弹指一挥间,白晶莹及其产业团队在科右中旗173个嘎查集中设立了51个产业村,举办了130余期蒙古族刺绣培训班,培训绣工16000人次。对于脱贫,白晶莹拿出了“铁杵磨针”的韧劲和绣花的功夫。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期间就少数民族非遗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指示,为更好传承和发展蒙古族刺绣文化指明了方向。2019年8月,中国手工刺绣传承创新大会命名科右中旗为“中国手工刺绣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中国蒙古族刺绣文化之乡”。蒙古族刺绣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到2019年底,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产值达到2000万元。

这让白晶莹深有启发——要将刺绣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放在更宏阔、更长远的坐标上。

作为地区非遗文化的蒙古族刺绣,虽然有很多独特韵味,但要想走出深闺远销国内外市场,还需要不断提升它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白晶莹团队立足脱贫攻坚实际,逐步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蒙古族刺绣产业市场运营机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方式,积极推动蒙绣与中国四大名绣等绣种的交流合作;邀请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等艺术家团队,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精品样图创作;并依托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开展精品刺绣论坛、评选活动。

目前,在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基地里,缝纫车间、刺绣车间、成品室、研发室、展览室一应俱全。还设计开发了包、桌旗、蒙古袍等系列主题产品,亮相法国国际订货会和米兰时装周。

在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上,白晶莹以《非遗扶贫与乡村振兴》为题做主题演讲。她说,蒙古族刺绣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扶贫路径,要以乡村振兴接续脱贫攻坚,焕发出更大的价值,带领更多的群众“绣”出美好而幸福的生活。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小娟事迹心得感想

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

她始终把责任扛在肩上。

把事业放在首位。

把自己的聪明才智。

青春热血全部用于为民造福。

面对艰巨繁重的扶贫工作任务。

一以贯之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

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涌现出的秉持理想信念、敢于担当作为的先进典型学习。近日,七里河区晏家坪街道中院社区组织全体党员群众学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者张小娟同志先进事迹。她是在脱贫攻坚一线奋力拼搏、忘我奉献的基层扶贫干部的缩影。作为基层领导干部,她坚持与身边的同志干在一起、苦在一起、乐在一起,用人格力量感染和温暖周围的每个人。她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把乐于奉献作为人生追求,坚持奋斗在基层一线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她情系贫困山区和困难群众,奋战扶贫一线,为了脱贫攻坚工作奉献出生命,体现了新时代年轻干部的责任与担当,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初心不因来路迢遥而改变,使命不因风雨坎坷而淡忘。全体人员纷纷表示,要学习张小娟勇挑重担、勤奋敬业的担当精神,把学习张小娟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与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不改初心、乐于追求、敢于奉献,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白晶莹事迹心得个人感想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脱贫攻坚功臣,兴安盟科右中旗人大常委会主任、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专项推进组组长、蒙古族刺绣协会会长白晶莹,信步走上庄严的领奖台,从。

习近平。

总书记手中接过奖章和证书,接受党和人民的最高礼赞!

这位年过半百却激情四溢的“女强人”,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用纤细的绣花针和五彩的丝线,串起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惠民好政策,带领贫困户走出了一条“刺绣脱贫”的新路子,“绣出”花一样的幸福生活。

白晶莹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蒙古族家庭,母亲和姥姥都是远近闻名的刺绣高手。“小时候穿的衣服和鞋子上都是绣花,就连家里的被子、门帘、窗帘也都是妈妈绣的,每天晚上我都陪着妈妈在煤油灯下做手工活。”白晶莹说,她从小就练就了一手娴熟的刺绣技艺。

成年后,忙碌的学习和工作让白晶莹把刺绣的针线压在了箱底,但她始终关心着蒙古族刺绣的发展。这些年来,她发现蒙古族刺绣正在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心里非常着急:图案精美、色彩鲜艳、表现力强的蒙古族刺绣不能就这么被人们遗忘!

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角声中,有心的白晶莹似乎“听出”了传承和发展蒙古族刺绣的大好机遇。2016年,在旗委和政府的支持下,白晶莹担起了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产业专项推进组组长和蒙古族刺绣协会会长的重任,先后组建了科右中旗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祥瑞刺绣扶贫服务有限公司和图什业图刺绣基地,成功地让刺绣与脱贫挂上了钩。

艰苦创业的日子里,不论是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天,她始终奔波在培训路上,全旗12个苏木镇、173个嘎查村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坐在贫困户的庄稼院里、炕头上,白晶莹的一堂堂流动刺绣培训课,把脱贫致富的技能传送到乡亲们手里。几年下来,她和产业团队培训绣工16000人次,带动2.6万名妇女加盟蒙古族刺绣产业,289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提高2000元以上。

乡亲们不会忘记,没有额外经费购买图样,白晶莹就在白纸上自己设计,如今的1072种刺绣产品和7000余张刺绣图案全部出自她一人之手;没有足够的针线和布料,她就发动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的大学生们申请小额创业贷款购买,再无偿提供给参加培训的贫困群众;没有更多的时间讲课,她就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下乡入户,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太原市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科右中旗委书记白云海在汇报脱贫工作时,说到了发展蒙古族刺绣产业。

习近平。

总书记悉心叮嘱,一定要把蒙古族刺绣产业做好。得知。

习近平。

总书记牵挂着她为之奋斗的事业,白晶莹激动不已,推动蒙古族刺绣产业更好地助力地区脱贫攻坚的信心更足了。

绣娘技能考核、产品质量监管、产品价格确定、市场拓展延伸、企业财务规范等完善的品牌营销一体化管理服务体系建立起来了。蒙绣与中国四大名绣中的湘绣、苏绣等绣种“联姻”,孕育出了500多种独具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时尚的旅游产品和家居产品。

精美的产品需要广阔的市场。白晶莹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人员培训,将协会的50名大学生分为产品研发和市场销售2个团队。王府刺绣营销团队以每月建立1个实体销售网点的速度,迅速在全国各地铺开37个销售网点,产品逐渐打开了销路,订单如雪片般飞来。科右中旗的绣品不仅远销到呼和浩特、沈阳、北京、香港等地,还成功卖到了海外,走上了国际时装周的t台。

赶上了改革发展的好时代,历经数百年沧桑的蒙古族刺绣,从宫廷走向民间,从衰败走向繁荣。分散各地的草原绣娘走到一起,重拾技艺,因“绣”得业,以“绣”兴业,她们用巧手为科右中旗捧回了“中国蒙古族刺绣之乡”“中国蒙古族刺绣文化传承保护基地”“中国手工刺绣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的荣誉。科右中旗还成功举办了万人刺绣大会,获得“规模最大的蒙古族刺绣技艺展演活动”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认证。

率领“草原绣娘”创造这些奇迹的白晶莹,也先后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2019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2019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金奖”“2019年度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等荣誉和称号。

这一次,得到。

习近平。

总书记亲手颁发的奖章和证书,白晶莹激动万分。“这份荣誉是对科右中旗扶贫工作的肯定和鼓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代表,一名扶贫干部,我感到无比光荣。”白晶莹表示,她要珍惜荣誉、保持荣誉,继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奉献,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白晶莹的家乡,“白老师”在北京受到国家表彰的消息,让跟着她脱贫致富的绣娘们激动不已。2月25日一大早,代钦塔拉苏木金星嘎查的绣娘们聚在了绣娘郭淑红家中,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观看直播。“看到白老师成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我们的心情太激动了。白老师让我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成为一名金牌绣娘,让我过上了好日子。今后我要继续传承民族文化,用自己的双手绣出美好的未来。”郭淑红激动地说。

蒙古族刺绣扶贫车间里,来这里创业就业的大学生们也围坐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观看了总结表彰大会实况直播。“总结表彰大会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下一步工作的方向,我们一定积极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好脱贫攻坚后续工作,探索蒙古族刺绣与乡村振兴的契合点,在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同时,吸引更多的返乡大学生为家乡造福。”与大学生们一同观看直播的车间负责人杨福林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白晶莹事迹心得个人感想

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起源于宫廷,后来传播至王府,发展到民间,历经千年风雨,在当地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对于白晶莹来说,既是从小练就的技艺和儿时的回忆,更是扎根于心的情怀。

习近平。

总书记叮嘱一定要把蒙古族刺绣产业做好。

“白书记在座谈会结束后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向我传达了。

习近平。

总书记的嘱托。我没想到,一个祖国北疆蒙古族小旗县的发展深深牵动着。

习近平。

总书记的心!”回忆起来,白晶莹激动不已。从那一刻起,白晶莹内心中推动蒙古族刺绣产业化发展,更好地助力地区脱贫进程的攻坚决心更加坚定,宗旨意识更加自觉。

为了发展蒙古族刺绣产业,白晶莹把自己修炼成了“菩萨心、婆婆嘴、橡皮肚、毛驴腿”。没有经费买图样,她用白纸自己设计、绘制蒙绣图案,现有的1072种刺绣产品和7000余张刺绣图案全部出自她一人之手。农忙时节,老百姓没办法集中学习,她便利用工作日的早晚休息时间和双休、节假日下乡入户培训并通过统一培训管理、统一材料发放、统一成品回收、统一收入结算的方式,让贫困妇女在家门口掌握就业技能。

“这个小片服饰花纹,绣三天能挣100多块钱,一个月下来赚2000块钱没问题。”科右中旗60岁的代钦塔拉苏木道兰毛都嘎查一级绣娘王秀莲说,以前,她和老伴儿因年迈多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只能靠低保补助维持生济。2017年8月,她参加了白晶莹组织的第一期蒙古族刺绣扶贫培训班,从此生活有了显著转变。

多年来,白晶莹的足迹遍布科右中旗的12个苏木镇(乡)、173个嘎查(村)。冒风雪,顶烈日,穿草原,越沙丘。一串串足迹,丈量着科右中旗从“国贫旗”到“摘帽旗”的蜕变过程。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小娟事迹心得感想

“我们深爱的家乡,一天天变富了、变美了,我们所有的辛苦,在看到父老乡亲幸福生活的那一刻,全部变得值得。”

“将来有一天,当我们回忆过去,这场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有我们年轻而坚定的足印;小康社会的丰硕成果中,有我们的青春如歌的奉献。”

以上,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舟曲县扶贫办原副主任张小娟写的一篇文章中的话。在她眼里,“辛苦”不是负担,而是历练和成熟。

大学毕业后,张小娟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一线热情奉献,以苦为荣,“自找苦吃”,用自己的“辛苦指数”赢得群众的“幸福指数”,磨砺出青春的光彩。

“这孩子身上有一种淳朴的本质,人群中可能不易凸显,但关键时刻这种质朴的东西会闪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这样评价张小娟。

2007年,张小娟大学毕业,在学校和老师的推荐下顺利留京工作。但当舟曲县遭受“5·12”汶川大地震创伤之后,张小娟坚定地回到家乡,在艰辛的扶贫路上挥洒青春和热血。

“舟曲一中建校65年以来,所培养的文科第一名大多在北京、上海、兰州等城市就业,主动回到舟曲本地工作的仅有两人,妹妹就是其中之一。”张小娟的姐姐张小慧说,妹妹一直很有主见,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和奋斗,正是妹妹一直以来的追求。

主动吃苦、乐观向上,张小娟无时不感动着身边的人。

舟曲县扶贫办干部赵冬梅告诉记者,2017年底脱贫攻坚考核时,张小娟带着几个同事到乡镇上督查扶贫。冬天的大山,寒风凛冽,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大家翻山越岭到达山后乡镇时,仅有的宾馆已住满人,只找到一个简陋的农家招待所,一间房、三张床、没有暖气、没有炉子、没有卫生间,冷风不时从门缝里吹进来。当时,7个女同事挤在一起,将衣服裹紧躺在床上,心情很低落,张小娟却一直在努力地说笑、调节气氛。慢慢地,大家畅所欲言起来。

“当时的小娟,让我们忘记了置身于天寒地冻,我们聊着大学时代、聊着心里的梦想、聊着小烦恼和小欢喜,昏暗的灯光下,是一张张充满热情的脸,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无比温暖。”赵冬梅说。

“自找苦吃”的目的不是吃苦,而是在吃苦中学习和成长。

“日复一日地上山下乡、进村入户,我们必须掌握最真实的贫困状况、废寝忘食地分析贫困人口结构、分析脱贫退出的难点短板,我们必须确保扶贫工作靶向精准。”这是张小娟在笔记中对日常工作的真实记录。

一次次零距离接触,一次次面对面谈心,张小娟深入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想。她经常精心设计制作“政策漫画图解”,在微信群组织发布“政策语音播报”,让群众更加熟悉了解政策。

“在扶贫会议上,张小娟所做的扶贫政策解读,无论是文字组织、表述,还是政策解读,都非常精准、精彩。我们每次要查什么数据、找相关资料,都会去找她。”扶贫工作千头万绪,在舟曲县江盘镇镇长李芳和舟曲县广大干部群众眼中,张小娟就是扶贫工作的“移动数据库”和“活词典”。

“再崎岖的路,也是过得去的!”这是张小娟在舟曲县立节镇下乡途中发的一条微信朋友圈,配图是一条盘山路蜿蜒曲折的壮观景象。

只有沉下心来、脚踏实地,才能在艰苦环境中砥砺前行、茁壮成长。

“干扶贫工作的这些年,经常有同学、朋友和家人为我早生的白发和早长的皱纹而心疼,无数个加班熬夜的日子,无数扑在工作上的流金岁月,让我不再是当年青春年少的模样。但我引以为傲的,是能够脱口而出的各类扶贫数据,是烂熟于心的各种政策依据,是全县村村落落全部走遍的记录,是如数家珍的村情户情介绍,是来自各部门各乡镇对业务的认可……我的青春,是无悔的青春。”张小娟曾在笔记里这样写道。

如今,她把宝贵的生命留给了深爱的家乡,她那明媚的笑容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她工作着,奔波着,累并快乐着,主动把责任抗在肩上,用热忱和奉献传递爱心……”一年多来,人们纷纷以各种方式,深切缅怀这位党和人民的“好女儿”。

她的精神,将一直延续。

刘虎脱贫攻坚楷模心得体会

刘虎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也是一位脱贫攻坚战士。这位简朴的肺结核病人,在治愈后义无反顾地奔赴到云南沙坝镇当一名生产队的劳动力。他不仅自力更生地种出多种蔬菜,还担任起生产队队长。如今,他已是一位富有成果、深受老百姓欢迎的优秀干部。

第二段:刘虎的成长与奋斗。

刘虎年轻时曾在上海工作,但那场病使得他失去了工作和健康。他返回老家,却无家可归。几年在医院和家庭的治疗中,他的身体逐渐恢复,而他的毅力和决心也被激发。1971年他到了位于云南西南部的沙坝镇,开始当一名生产队队员。刘虎时刻警醒着自己必须要摆脱贫困,而又必须依靠自己,于是他勤劳地工作,不断提高自己汲取的新知识,成果也跟着不断得到体现。

第三段:刘虎的贡献和影响。

在1978年,刘虎被推举为生产队队长,带领队员们踏上了致富之路。刘虎不仅带领队员们种植各种蔬菜和水果,还利用山地的优势和资源,养殖了蜜蜂和鸡鸭等家禽。通过不断学习科学的种植方法和健康生产技术,他促进了生产、增加了收入,带动了更多人致富。此外,刘虎也积极参与国家政策的宣传和实行计划,协助乡村卫生站开展卫生教育,并且帮助解决队员们的各类困难。他的的成果和影响早已传扬开来,被沙坝,乃至全国各地的人们所追捧。

没有什么东西是轻易得来的,脱贫攻坚也不例外。从刘虎的经验和体会中,我们可以看到脱贫攻坚需要的是一份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同时需要学习新知识技能、尝试新方法、了解绿色环保技术,还要努力发掘身边的资源和机遇,把握住广大农民和群众等各种需求。更重要的还是要有健康的生产认识和消费观念,保持消费合理化、生产规范化,积极推动文化的建设和多元化形式的人民群众运动。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我们可以渐进地消除贫穷,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五段:总结。

刘虎给我们的是一个不懈追求进步、奉献无私、坚守信念、勇攀高峰的榜样。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希望,而希望是我们努力的源泉。希望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去争取。让我们以刘虎为榜样,始终坚守信念,扛起改善生存环境的责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桂梅事迹学习心得

张桂梅同志是教育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教师典型,曾获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20xx年教育部授予张桂梅同志“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为进一步深入宣传学习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她矢志不渝跟党走、痴心执着办教育、无私无我育新人的崇高品格,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教育部决定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活动。

学习张桂梅同志坚守初心、对党忠诚的崇高品格。她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跨越千里、辗转多地,无怨无悔。她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帮助数千名山区女孩改变命运,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融入办学体系,用红色教育为师生铸魂塑形。20xx年,她在领取劳模奖金后,把全部奖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党费。她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渗透在血脉里,在她身上充分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质和至诚至深的家国情怀。

学习张桂梅同志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她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坚持家访11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余万公里。她长期拖着病体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体,换来女子高中学生学习的好成绩。她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用实际行动铺就贫困学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圆梦之路。多年来她一直住在学生宿舍,和孩子们吃住在一起,陪伴学生学习生活。她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潜心育人的敬业精神和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事迹心得

不能让大山“困”住下庄!1997年开始,“愚公”毛相林带领乡亲们“移山”,用了整整7年时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

路通了,产业也活了。在毛相林带动下,乡亲们种起了脐橙等水果,发展生态旅游。随之,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一辆辆小轿车来来往往,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2015年,曾经最穷的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2670元,是修路前的40倍。

“要自己动手,劈山开路!”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小时候,毛相林就常听长辈们念叨。坐“井”观天,村民们有时也开玩笑说要修路,可没人敢下决心。

直到1997年的一天,38岁的毛相林去县里开会,发现邻村村民家里有电视机,还有车子来收购蔬菜。“没想到山里还能这么生活!”回到村里,毛相林马上召集村民们商量修路的事。

“你看这山,鸟都飞不过去。”“钱从哪里来?”“要不搬出去算了?”

大伙你一句我一句。村里有几百亩地,乡亲们不想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可想到修路之难也是特别打怵。

“不能坐等,要自己动手,劈山开路!”毛相林给村民们算了一笔账:公路预计七八公里,计划20年修完,每天修1米即可,全村将近400人,只要一起努力,修路是可行的。

不修路,没出路!几经周折,全村人终于下定决心。

男女老少齐上阵,冬去春来都不停。大家用最原始的办法,一块块石头凿。绝壁上,一个个“空中飞人”绑着绳索凿开炮眼、放上炸药……鞋子磨破就赤脚,夜里不便回家就住山洞。

终于,2004年春天,一条“玉带”出现在山腰上,下庄人终于打通康庄大道!

“失败了不要紧,继续干!”

路修通了,村民外出方便多了,当天就能往返县城。不少村民开始外出务工,赚钱补贴家用。

不过,村里没有产业,只能自给自足,村民依然贫困。“修好路,还要发展产业,打开财路!”毛相林又一次站出来,带领村民继续“折腾”。

2009年,毛相林看到其他村发展蚕桑赚了钱,便号召村民种桑树养蚕。没想到,100多亩桑树欣欣向荣,30多张蚕子却死气沉沉。原来,下庄村海拔高、气温低,不适合养蚕。

“毛矮子蛮干,就知道瞎搞!”失败后,村民们意见很大。毛相林也很失落,在村民大会作检讨。

“老毛心还是好的嘛,只是急了点。哪个能一次就搞成功的?共产党员还怕这个?”会上,老党员杨元玖鼓励毛相林,也平息了大伙的议论。

山里人,脾气倔。失败反而激发了毛相林的韧劲:“失败了不要紧,继续干!”

第二年,毛相林在县城吃到一种西瓜,觉得特别香甜。他又动心了,想种植西瓜。不过,这次他精明了,先请教农技人员,自己试种两分地。

可喜的是,种西瓜,毛相林成功了。他把西瓜分给村民们吃,还卖到县城,赚了一笔钱。在毛相林带动下,下庄村终于有了第一个像样的产业。今年,村里西瓜种植面积达200亩。

村民们信心大增,毛相林乘势而上。2014年,他邀请市县农业专家深入考察分析,确定发展柑橘、桃、西瓜三大产业。

在毛相林带领下,下庄村终于打通了脱贫致富路——650亩柑橘套种西瓜、南瓜,150亩桃园套种西瓜。村民刘恒保种了10亩柑橘,去年初挂果就收入2万多元。“光靠游客开着小车来采摘,就卖完了,都不用出门嘞。”刘恒保说,明年柑橘进入盛产期,收入还将翻番。

“讲述修路历程,激励更多人!”

公路通了,腰包鼓了,已年过六旬的毛相林依旧闲不下来。他在琢磨,怎么能让村里在外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振兴乡村。

29岁的毛连长曾在外种西瓜、跑销售。今年春节回家,毛相林上门找他,“连长,留在村里吧,下庄村需要你们年轻人。”

看着毛相林满头白发,毛连长又回忆起当年修路的场景。看着村里产业蒸蒸日上,他动心了,选择留下,还说服女朋友也回来,准备发展民宿,搞直播带货。

这两年,返乡村民越来越多。200多名外出务工村民中,已有100多人选择回来,振兴家乡。

2018年,毛相林提议,建一个全村的事迹陈列室,记录下庄人修路的故事:“讲述修路历程,激励更多人!”

在乡党委、政府支持下,下庄人事迹陈列室于2019年落成。毛相林自告奋勇,当起讲解员。

在村口的下庄人事迹陈列室里,常常可见到毛相林的身影。他在为一批又一批的外地游客讲述当年的奋斗故事。

“这是我们当年修路时穿的鞋子,已经磨穿了……”毛相林说。这样的话,毛相林不知讲过多少遍,但每次都充满感情。

看着一拨拨年轻人来来去去,毛相林感慨万千:“我愿当一辈子筑路人!”

脱贫攻坚楷模精神心得体会

感悟扶贫干部的“英雄气”

近日,毛相林等脱贫攻坚楷模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受到了表彰,雄壮的《向祖国英雄致敬》乐曲声与他们身上的“英雄气”珠璧交辉,让人振奋。

信念坚定,感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英雄气”。“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对于广大扶贫干部来说,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是他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取得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是他们不渝的志向,完成对党和人民的庄重承诺是他们恪守的初心,故其不惧山之远水之深。他们始终胸怀着贫困一线的人民群众,奉行着人民至上的理念,把个人利益放在后面,时刻想着把农产品销量提上去、把贫困户数量降下来、把经济收入提上去、把生活负担降下来。这份对信念的坚定、对初心的忠诚,值得每一位新时代党员干部学习和传承,将其作为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

朴实践行,感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英雄气”。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又一次伟大实践,广大扶贫干部不惧艰险,把扶贫路当新时代的“长征路”,朴实地践行着这项伟大事业,成为一个个闪亮的时代坐标。在这条“长征路”上,朴实是扶贫干部的画像,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滴灌青山;朴实也是扶贫干部的情怀,他们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把科技带到了大山中;朴实更让扶贫干部不凡,他们用“绝壁天路”跨过大山险阻,让满腔热血淌入滚滚洪流。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很多坎要过,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每一个节点当起点,以朴实的作风干好朴素的实事,用平凡的工作成就不凡的伟业。

勇当先锋,感悟“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的英雄气。“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脱贫攻坚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广大扶贫干部在党和人民赋予的岗位上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用实际行动阐释了“实干兴邦”。一纸命令,他们来了,一个电话,他们来了,他们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真扶贫、扶真贫,切切实实为群众解决了实际问题,成为贫困群众的“好儿女”、和平年代的“急先锋”,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英雄情怀。“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攻坚的胜利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阶段性胜利,党员干部们要继续保持这份争先精神,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汇聚出奋力前行的强大力量。

年学习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事迹感想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当地干部表示,守初心、担使命,要向张小娟等人学习,做“胸中有大爱、心中有信念、业务有专长、肩上有担当”的新时代藏区干部。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干部职工张小娟、陈文燕、王彦辉、闵江为在扶贫下乡返程途中,因车辆坠入白龙江不幸遇难。他们的事迹广为流传:他们常年以战士的姿态,冲锋在脱贫攻坚和抢险救灾第一线;他们爬雪山、钻山沟,把党的温暖送进各族群众的心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现在还有那么多贫困人口愁吃、愁穿,基本的教育权利、基本的医疗、可靠安全的住房得不到保障。这不符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要求。让贫困群众更多更充分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都能丰衣足食,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与全国人民一道奔小康,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主题教育中,作为基层党员,要把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作为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行动,作为检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试金石,以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攻坚拔寨的拼搏精神,高质量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充分彰显基层共产党人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担当。

脱贫攻坚一线是主题教育的阵地和课堂。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真挚的家国情怀和为民情怀,以抓铁有痕、水滴石穿的韧劲和决心,撸起袖子加油干,带领全体贫困群众早日走出困境,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脱贫攻坚楷模精神心得体会

为官不妨多“俯身侧耳”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有一幕,很温暖,98岁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夏森老人坐轮椅登上主席台,颁奖时,夏森老人尝试起身,习近平总书记轻拍她的肩膀,俯身为老人颁授证书。

据《左传·昭公七年》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为惕厉自儆,教训子孙,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大意就是提醒自己,一次提拔要低着头,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弯腰。越是成熟的麦穗,头垂得越低,深受倚重,身为几朝元老的正考父职位越高越是谦恭低调。当前,仍有少数领导干部官僚习气严重,颐指气使,甚至打骂下属,对群众漠不关心。这样“摆架子”“刷存在感”,不仅会让干部和群众有了隔阂,还会丧失了政府的公信力,最终损害干群关系。

部分党员干部在权力的膨胀中忘记了自己姓“公”,忘记了自己职责所在,究其原因,一是官僚思想严重,以官为贵,平等观念缺失,宗旨意识淡薄,只顾利己事,不闻群众声。二是陷于权力诱惑无法自拔,“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权力令人趋之若鹜,但一旦理想信念动摇,习惯将权力作为炫耀的道具、谋利的工具,便会私欲膨胀,缺失自我约束,缺乏敬畏之心。

想要干群鱼水情深,领导干部要重心下移,摆正“位子”,消灭“官架子”。就当如正考父坚守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三命而俯”的“低姿态”,涵养“俯身侧耳”的意识,常怀“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的为民情怀。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须得侧耳聆听群众事,俯身化解百姓忧;侧耳倾听民所需,俯身解疑善谋治;侧耳细听民心语,俯身挽臂帮民富。从源头上校准思想航标,坚决摒弃官僚主义作风,始终保持对党规党纪的敬畏之心,保持坚强的政治定力,将思想上的“浮躁”、作风上的“浮漂”、工作上的“浮夸”切实根除,俯下身子为民、提起精神干事,以勤奋敬业、甘于奉献的担当,践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小麦肤色、眼睛雪亮、笑容爽朗……看完张小娟的事迹,我眼前浮现出的是这样一个热爱工作、热心生活的年轻女孩模样。从事工作十年以来,心系家乡,扎根基层,兢兢业业,不辞辛苦,她是高原最坚韧盛放的花朵。如今花朵凋谢,遗憾之余,也要将以张小娟为代表的基层干部精神发扬光大,让格桑花永葆芬芳。

学习榜样精神,传承楷模力量。以张小娟为代表的年轻乡村干部是基层建设中的有生力量,他们有干劲、有拼劲、有想法、肯吃苦,对于广大年轻干部干事有着很好的带动作用。各级机关要善于挖掘典型人物,采取多种方式对扎根基层和奋斗着的基层干部们进行多角度深度宣传。如下乡调研、邀请典型人物座谈、榜样纪录片等,通过亲身接触、感受榜样工作环境、群众评价和干事热情,营造“学、赶、超”的积极工作氛围,让榜样无私奉献、爱岗敬业、艰苦朴素的精气神得以传承发扬,让高原格桑花的芬芳浸润每一方土地。

做好基层保障,激发工作热情。同张小娟一样扎根基层的干部不在少数,工作环境的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但也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年轻人干事创新的可能性,难以“甩开膀子,迈开步子”开拓基层工作新天地。为基层打牢基础保障,完善资金保障、基础设施,同城市信息互联互通,为城乡密切交流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让基层在了解最新政策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乡村实际,为基层脱贫致富加速助跑。同时,逐步形成人才流动机制,激励广大干部下基层锻炼,形成灵活、流动、多元的基层人才体系,让基层工作不断推陈出新。

张小娟用她三十年的生命书写了一个不为名利,敬业工作的基层干部短暂的一生。“宁可壮烈的闪烁,不要平淡的沉默”,这是对张小娟生命的最好阐释,也是对以她为代表的基层干部最朴素的写照。在艰苦高寒的高原之上,一株株格桑花铺就的锦绣,绘就成了高原最动人的风景。芬芳路上,赶路人仍在埋头向前。

刘虎脱贫攻坚楷模心得体会

刘虎是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人,他的脱贫攻坚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他一直是众人的楷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心中有信念,脱贫攻坚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事情。下面,我将从“坚定信念、深入基层、勇于担当、创新创造、善于思考”五个方面阐述刘虎脱贫攻坚楷模心得体会。

一、坚定信念。

刘虎脱贫攻坚的第一步就是坚定自己的信念。他深知贫困是一种无形的桎梏,只有摆脱贫困才能真正地站起来。因此,他决心要挣脱贫困、摆脱苦难,让自己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同时,他也认识到只有坚定的信念,才能化解心中的迷茫和彷徨,谱写出人生的华美篇章。

二、深入基层。

脱贫攻坚的第二步是深入基层,他选择返回自己的家乡,从农民的角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深入了解农村群众的所需所想,心中才有了方向和主张。他走村串户,走进农户家中,倾听群众诉求,旁征博引,不断汲取新的思路和方法,加速目标的实现。他和群众融为一体,共同推进脱贫攻坚的步伐。

三、勇于担当。

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刘虎时刻敬畏职责,把社会责任视为己任。他依据自身优势和特点,主动承担一切脱贫攻坚任务,尽一切努力推进脱贫计划。在实践中,他发扬能干、勇敢、创新、实干和清正廉洁等品质,坚持日以继夜的奋斗,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四、创新创造。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刘虎不断创新和探索,开拓了许多新的思路和路径,以更加高效的方式推动脱贫攻坚的进程。他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发扬众智、汇聚人心,不断创新和探索,破解了许多脱贫攻坚中的难题,如路修不通、学校和医院不足、就业机会不够等等。这些探索和创新在实践中证明是必要和有效的。

五、善于思考。

刘虎不仅有勇气和毅力,还善于思考和总结,他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他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善于借鉴其他人的经验和思路,摸清了脱贫攻坚的规律性和特点。他还借助科技创新,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有效节省时间和资源,做到避免重复劳动和实现精准施策。

总之,刘虎的脱贫攻坚之路是一条不断完善和探索的道路,其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奉献和承担,更在于坚定的信念和深入基层,勇于创新和思考。刘虎脱贫攻坚的精神,将继续激励和启迪无数人,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的路上,我们继续奋斗!

年学习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事迹感想

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在《摘编》第八部分,对于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共同营造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作了深刻阐述。

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为促进全球减贫事业,2000年联合国制定了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制定了2015后发展议程。但环顾全球,实现全球减贫目标依然任重道远。当今世界仍然有七亿多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每年近六百万孩子在五岁前夭折,近六千万儿童未能接受教育。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依然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很多家庭而言,拥有温暖住房充足食物稳定工作还是一种奢望。

对各国人民而言,发展寄托着生存和希望,象征着尊严和权利。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他呼吁国际社会积极关注广大发展中国家民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携起手来,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

中国坚定不移支持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使七亿多人摆脱贫困,占全球减贫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历来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历来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在2015年召开的联合国系列峰会上,中国政府提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举措,包括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二十亿美元;继续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力争2030年达到一百二十亿美元;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等。

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是消除贫困的重要保障。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机构在减贫领域的交流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世界银行等继续在国际减贫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将同各方一道优化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推进南北合作,加强南南合作,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充足资源和强劲动力;将落实好《中国与非洲联盟加强减贫合作纲要》《东亚减贫合作倡议》,更加注重让发展成果惠及当地民众。中国将发挥好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国际减贫交流平台作用,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更加有效地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交流分享减贫经验。

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今天的世界,物质技术水平已经发展到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南北发展差距依然巨大,贫困和饥饿依然严重,新的数字鸿沟正在形成。全球最富有的百分之一人口拥有的财富量超过其余百分之九十九人口财富的总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令人担忧。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如果奉行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一套逻辑,如果采取尔虞我诈以邻为壑的老一套办法,结果必然是封上了别人的门,也堵上了自己的路,侵蚀的是自己发展的根基,损害的是全人类的未来。

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建设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为发展中国家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是消除贫困的重要条件。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就是要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帮助他们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为国际减贫事业注入新活力。我们应该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着力加快全球减贫进程,着力加强减贫发展合作,着力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着力改善国际发展环境,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共同消除许多国家民众依然面临的贫穷落后,共同为全球的孩子们营造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

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明确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吹响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现在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剩下不到三年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摘编》,深刻领会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和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