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质量守恒定律范文(13篇)

时间:2023-12-16 18:46:14 作者:书香墨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分析和组织的重要工具。接下来是一些初中教师备课时需要注意的要点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在正式开始前,我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是学习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基础,因此本节课是初中化学一块儿重要的知识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同样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堂课的授课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在观察、想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所以在教学中我会多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多动手,多操作,多观察,多思考,也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与机会,学生发表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见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节课如下的三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教学重点是质量守恒定律,其中,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结合教材分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探究实验法、,让学生在合作实践中思考、归纳、总结,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结合新课程标准及以上的分析,我将我的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

1.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我会列举之前学过的化学反应,例如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水电解生成氢气氧气,然后抛出问题,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存在什么关系?然后告诉同学们,关于这个问题拉瓦锡做了一个实验:hgo分解成汞和氧气,这个实验的结果是hgo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的汞和氧气的质量之和。再提出问题,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之和相等是一个巧合还是规律?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质量守恒定律(板书)。

在本环节,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本节课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新课教学。

接下来,进入新课教学环节,我会指导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进行探究试验一(磷和氧气燃烧试验),试验二(cuso4和fe的反应),在试验开始前我会通过ppt展示试验步骤,同时讲解试验如何进行和注意事项,并做好试验记录,填写ppt上的这个表格。然后同学们进行试验,我会进行巡视和点拨。试验结束后,由小组派代表填写他们的试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参加反应前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守恒定律。

在本环节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探讨能力,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提高。

我们说化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在接下来的巩固提高环节,我讲引领学生用我们所学过的质量守恒定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会引导学生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轻,为什么?由此来引发学生思考运用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之所以轻是因为有机物燃烧生成了co2,而co2是空气,所以燃烧后灰烬比纸轻。以此来对质量守恒定律有个进一步的理解,从而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4.小结作业。

接下来的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在本环节,我会先让学生思考一下我们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点,然后找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了一个回顾之后,让学生思考实验一为什么要用气球?实验二为什么要铁钉为什么要打磨,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是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学习的唯一的一条定律,《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不仅要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还要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判断、分析问题、进行初步的计算,同时质量守恒定律是书写化学语言----化学方程式所必需遵守的原则之一,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自认为这节课虽然上得有点磕磕碰碰,但达到了我预先设计的目标。

不过由于在课前没有充分地进行准备,导致课堂上出现了两次较大的失误。

一、宏观上学生能根据几个简单的实验进行判断,所以我将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设计一套装置用于验证产生气体的反应的质量守恒,结果学生的反馈情况较差。课后我分析了一下原因,有以下几点因素:

1、学生对密闭容器中气体压强的增大或减小会造成的后果还没有形成概念。学生在物理中还没有学到气体压强,但在化学中虽然已几次提到,但学生还不能熟练地加以运用,导致课堂上大多数学生认为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产生气体的实验。

2、问题设置时没有一个铺垫,显得较为唐突。虽然知道这是一个难点,但在问题的预设时没有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因而导致学生出现“卡壳”现象,虽然经过我的引导,最终得出了答案,但作为一名有经验的教师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失误。

3、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设计。由于考虑到时间不够的问题,实验设计应该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和设计,可惜顾此失彼,也许失去的是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

二、当学生通过一个课件能从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后,自认为将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拓展和归纳是应该的,并在此基础上,为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我预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反馈。

其中根据生成物判断石蜡的元素组成这道题没想到学生理解情况不好,只有十五名学生做对该题。说明学生对于质量守恒定律中元素的种类不变还不能马上理解,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书写这个反应的表达式出现错误,导致判断错误。因此,在课堂上我立刻进行了弥补,并在课后再一次进行补充,学生才理解如何来解这类题。这也反映出在前面的教学中由原子种类不变推导出元素种类不变这个过程过于简单,以及学生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包括元素概念和燃烧需要氧气还没有完全掌握。

学生的知识是在原有认知水平上逐渐建构起来的。这节课的两次失误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有经验的化学教师,也许备学生比备教材更为重要。只有在充分了解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有可能上出一节有质量的漂亮的课,学生才有可能在这样的课堂中更有效地开展学习。

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策略。

针对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及随着这几年新课改的展开,学生有着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这个重点问题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三个个实验探究和三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教法始终服务于学法。本节教学学生有着较多的动眼观察、动手探究、动脑分析和动口表达的空间,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我用电视剧狄仁杰中的片段作为新课的导入,在这段视频中,狄仁杰遇到了两个困惑的问题: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变小了呢?2.为什么铁刀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呢?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将学生的思绪带进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没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产生疑问,分歧。并运用历史上科学家对于质量守恒的贡献讲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拉近学生和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2、教师展示实验引入定律。

演示天平上白磷在锥形瓶中的燃烧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从而初步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注重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学生一起总结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三)动手实验、增强体验。

(活动一)。

分组实验:

第一大组:.bacl2溶液、na2co3溶液。

第二大组:cuso4溶液、naoh溶液。

第三大组:cuso4溶液和铁钉。

第四大组:nacl溶液和agno3溶液。

及相应的仪器(引导启发学生设计用简单的方法测定反应前后的质量)。

(活动二)。

让学生自己设计出:

蜡烛的燃烧、碳酸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实验,并分组实验。

讨论交流:

1.你观察到了哪些实验现象?

2.以上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们的实验相同吗?是质量守恒定律以外的特例吗?为什么?

3.如果要使反应后天平的指针不偏移,那要如何改进实验?

小组分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记录----讨论、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同时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的一条客观规律,通过没有气体参与和气体产生的实验进行探究、讨论交流进直观得出结论,没有设置太多的障碍也不是强加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初步学习探究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

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及归纳、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也引出本节课的重点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深入学生中间,指导和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汇报实验结果,顺理成章地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让学生进行剖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然过渡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发展,通过化学史的学习,激励学生要勇于实践和大胆的创新。让学生感受到:科学需要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微观模拟。

在探究出质量守恒定律后又引出疑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这个问题困扰着学生,驱动学生主动的思考,使学生再次进入探索的情景中。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播放了水电解实验的微观的模拟过程。学生经过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一切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五)学以致用。

通过上述探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所遵循的普遍规律,潜移默化地培养“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观点。最后提出用什么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与生成物质之间量的关系又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进一步探究留下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他们会感到,学海无涯,越学越有乐趣。

(六)反思小结。

在学生谈体会、谈收获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找出本节课的优点和不足。只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更有利于进步和发展。课下和学生共同探讨,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案精选

能力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及药品。

一、提出问题。

二、猜想与假设。

生—生: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生一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地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生—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色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cuso4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然不变。

三组:无色naoh溶液与蓝色的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生—生:(讨论、归纳)。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生:(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供给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初中化学教案: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题。从本课题起,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学习将由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展开。本课题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它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作好理论准备,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开展教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课程价值面向全体学生,是每个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设计本课题时,做到了四个转变:

(一)由“照方抓药”向“实验改进”转变。

以往的演示实验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照方抓药”展示给学生,今天我大胆改进了“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

此装置的优点有三个:1.现象明显;2.节约时间;3.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打开橡皮塞,防止了空气的进入和白烟的逸出,减小实验误差。

(二)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变。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次实验探究活动,一方面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由“静止对照”向“互动交流”转变。

在实验设计上,改变过去“你问我答”的教学方式。学生自己将观察的现象、分析的思路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对产生的错误和偏差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由“学科内容”向“贴近生活”转变。

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通过化学实验,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口吹石灰水”,实验中用到鸡蛋壳等日常用品,另外还提出对“水能变成油”这种言论的看法。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要相信科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案。

课题。

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案精选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实验探讨法。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

(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基础。

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2、学习能力方法。

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较主动,思维灵活,方法得当。

3、非智力因素。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探索新问题,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六、学习评价设计。

1、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作出综合的评价,并给予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

下面方案中分组做前面2个实验,教师演示后面2个实验学生并观察记录现象,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2、通过课堂的纸笔练习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明确发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

[纸笔评价](在课内进行,时间5分钟)。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

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b、反应后原来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2、现有化学反应a+b=c,若mga和ng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c的质量是()。

a、等于(m+n)gb、小于(m+n)g。

c、大于(m+n)gd、不大于(m+n)g。

3、小明在练习制作“糖葫芦”时,在给蔗糖加热时产生了炭黑和水(整个过程密闭),这一事实说明了()。

a、蔗糖是由炭黑和水组成的纯净物。

b、蔗糖是炭黑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c、蔗糖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水分子组成的。

d、蔗糖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

4、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a、镁条放入盐酸中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铁丝在氧气中空气燃烧后生成的质量为()。

a、大于铁丝质量b、小于铁丝质量。

c、等于铁丝质量d、可能等于铁丝质量。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八、教学反思。

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本节课对演示实验1的改进,使学生对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化学反应都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使认识更加深刻,效果较好。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本节的知识将贯穿学生学习化学的始终。因此它的学习与教学显得犹为重要。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制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原因,能应用它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化学教学中要向学生逐步传输的一种重要思想。

本节课的学习我将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与新知识的学习有关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并记录、得出结论、交流分享,突出了探究学习的过程体验和探究学习方法的运用;课堂学习中我自己认为教师的角色转换比较到位,教师充当了一名组织、引导者、交流的伙伴,使课堂学习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做到了师生、生生互动,达到了一种师生情感交融、言语共鸣、思维共振的境界。

本节内容是一节承上启下的章节,位置很重要,所以在这一节学习以前,我以前面所学的文字表达式为基础,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来。首先我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么样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吗?”学生们不约而同的回答到:“文字表达式。”我心理暗喜,一个好的开头,于是继续说到:“那么你们还记得我们所讲过的文字表达式吗?”这次回答没有上次整齐:“记得!”

“好,那么接下来我想请两位同学来听写听写我们的文字表达式,有没有哪一位同学愿意上来写一下啊?”

我问完了之后,学生们好多都立即低下了头,因为他们可能没有记住,但是我没有气馁,给一位有上来一试的学生一个眼神的鼓励,但是因为可能是胆量很小,所以最后她还是没有站起来,最后为了给它一次机会,我点了她起来。最后写的虽然不是很如意,就是有一个反应的生成物的名称写错了。

接下来我继续引导他们,从这个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我们能从中间获得什么信息呢,学生说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反应的条件,我及时鼓励:“对!大家说的很对,这个反应式告诉了我们一个化学反应以及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

“能!”学生回答的很积极。于是我给他们5分钟让他们设计自己的实验。

学生汇报自己的设计,这时我就补充他们做的不足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按照你们自己设计的实验分组做实验,没有设计出来的同学一组,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组实验,你们来和老师一起做一下,看老师设计的实验能证明什么观点。做完之后,每一组推选一个人出来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

学生动手做实验,老师从旁指导,补充他们做的不好的地方。做完之后,学生自己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老师再从他们没有想到的`地方进行补充。

最后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分析的都很透彻,特别是第二组的同学做的最好,他们分析了天平前后不平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产生了气体的缘故。其实,我们可以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上看,化学反应就是原子的重新再组合,整个过程中原子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我们也可以确定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是不变的。当然其它组做的也很好,他们直接证明了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是相等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要内容――质量守恒定律。”

“通过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时间:.1。

1、课前分析。

由于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对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一定认识,而《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学习中学生遇到的第一个基本定律。它的得出就是科学家前赴后继追求真理的一部探究史,因此将它浓缩到一节课中,就不仅要解决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和认识其微观本质过程的问题,更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家揭示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快乐,并初步意识到“守恒”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法则。

2、过程设计。

本节课我是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层层递进设计的。

此时向学生渗透“对一些科学猜想都要进行实验验证”的意识,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在给出四组各不相同的实验用品之后,进一步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解决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在进行证据收集,初步分析出所称各物质质量总和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结论后,进一步利用课件和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此时,教师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曲折发现史的深情讲述,使学生产生强烈共鸣,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趁势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在学生讨论和观看“化学反应中的粒子”动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最后,在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后再延伸出守恒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规律,让学生课后多了解其他学科的守恒,开阔学生眼界。

课题。

授课人。

王彦鹏。

学校。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齐礼闫乡二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微观本质的过程中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3、树立学生的世界物质观,物质粒子观。

重点。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3、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难点。

1、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仪器、药品。

仪器:燃烧匙、广口瓶、单孔胶塞,天平和砝码、小锥形瓶、短玻璃导管、微型滴管、双孔胶塞。

用品:火柴、蜡烛,矿泉水瓶、气球、针管、青霉素小药瓶(单孔瓶塞)。

药品:实验室制取co2装置、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碳酸钙粉末、稀硫酸、氯化钡溶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励】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需要逻辑思维能力,而提出一个问题更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具有更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通过对下面几个实验的认真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跃跃欲试。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知道提出问题的价值。

【投影】三个实验录像:

1、利用天平称量蜡烛燃烧前后质量变化。

2、利用天平称量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前后总质量变化。

3、利用天平称量饮料瓶中澄清石灰水在被吹入二氧化碳前后的质量变化。

(教师及时记录学生所提问题)。

认真观察后积极发言,提出问题:

1、为什么在蜡烛燃烧实验中,天平所称物质质量逐渐减小?

2、为什么在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天平所称物质质量没有变化?

3、为什么在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后,天平所称物质质量增大?

……。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引出对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量的改变的探究。

【提问】“谁能够对这些同学所提问题作一初步解释?”

(学生如无法回答,再采用相互讨论,进而教师引导)。

回答:

释1: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跑掉了,没有称出。

释2:反应没有外界物质参加,反应后也没有生成气体物质跑掉。

释3:反应中吹入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没有被称量在内。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呵护学生的探究热情。

【提问】“我们如果将反应前后各物质都称量在内,应该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进行反应实验呢?”

回答:应在一个密闭的环境内进行反应。

培养学生精细思维的品质。

【深入提问】“在密闭环境中进行实验,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会有什么关系呢?哪位同学能首先做出猜想?”“这就是本节课探究课题。”

【投影】。

探究课题: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

回答:

1、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2、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大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3、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小于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品质,使学生能从众多问题中筛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相互补充得出:

主要实验步骤:

1、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称量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

3、使反应发生;

4、称量反应后各物质质量总和;

5、比较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关系。

使学生形成对猜想要做出证实的意识,并经历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

【投影】展示各组所要做的不同的实验。

第一大组:石蜡燃烧。

(仪器和用品:广口瓶、燃烧匙、火柴、单孔胶塞,蜡烛,天平和砝码)。

第二大组:co2与澄清石灰水混合实验(仪器和用品:装满co2气体的矿泉水瓶扎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针管、天平和砝码)。

第三大组:稀盐酸与碳酸钙粉末混合实验。

(仪器和用品:装有碳酸钙粉末的小锥形瓶、双孔胶塞、装有稀盐酸的针管、绑有气球的短玻璃导管、天平和砝码)。

第四大组: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混合实验。

(仪器和用品:装有氯化钡溶液的青霉素小药瓶、单孔瓶塞、装有稀硫酸的微型滴管、天平和砝码)。

第一组实验仪器:第二组实验仪器:

各组认真观察所给实验用品,认真思考、讨论、总结得出:

1、应保证各实验始终在所给密闭容器中反应。

2、为减小误差,石蜡在瓶外点燃后应迅速深入广口瓶,塞进胶塞。

3、为保证实验快捷,在称量完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后,不必将砝码放回、游码归零,只需比较反应前后指针的偏向即可。

……。

培养学生对具体探究问题做出预知和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要有良好实验习惯。

学生分组,相互协作,进行实验。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相互协作意识。

【投影】出示各组实验名称,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总结】各组归结实验现象,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关系,投影打出。

据此引导得出初步结论。

回答:

第一大组:黄色火焰、放热;相等。

第二大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相等。

第三大组:冒气泡、气球鼓起;相等。

第四大组:出现白色沉淀;相等。

初步结论:反应前后所称量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使学生明确实验中所发生的反应;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锻炼表达能力;养成既敢于表达自己观点,又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过渡】我们要有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为什么反应前后所称量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以蜡烛燃烧实验为例做进一步探究。

【提问】反应前后所称量物质分别有哪些?

【引导分析】边投影动画边引导提问。

未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在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而所称量各物质质量总和在反应前后也不变。

【提问】其他各组依次分析可得出什么结果?

【投影】将各组结果投影打出。

【总结】无数的实验都得出了与大家类似的结果,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第一组学生回答:

反应前称量的有:广口瓶、胶塞、燃烧匙、广口瓶内参加反应的氧气和未参加反应的其他气体、参加反应的石蜡和未参加反应的石蜡。

反应后称量的有:广口瓶、胶塞、燃烧匙、未参加反应的其他气体、未参加反应的石蜡、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回答:不变。

回答:参加反应的石蜡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质量总和。

讨论回答:第二组: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碳酸钙和水的质量总和。

第三组:参加反应的hcl和碳酸钙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总和。

第四组:参加反应的硫酸和氯化钡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盐酸l和硫酸钡的质量总和。

思考回答: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认真倾听。

感受科学家探索世界的艰辛,体验探究的快乐,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信心。

【转折】可见我们每一条化学知识都是来之不易的,而现今化学研究已从原来对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的本质,因此我们也来从微观角度探究一下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本质。

【投影】水通电分解反应的微观演示动画。

认真观察。

回答: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种类、个数都没有发生改变。

培养学生微观形象思维,宏观联系微观的意识,

树立学生的世界物质观,物质粒子观。

【小结】通过本节的信息我们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其微观本质,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和解释的过程中感受了化学知识的探究过程。

回顾本节知识。

使学生明确本节所学,进一步熟练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评价】完成学案上的练习及评价卡。(见附表)。

认真填写学案,完成其中练习。

培养学生勇于发现自己不足,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相信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机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跳出化学学科界线,认识“守恒”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板书设计】。

1、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化学反应前后。

原子的质量: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应用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

1、质量守恒的原因:化学变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分子破裂成为原子,原子重新排列和组合构成新分子的过程。由于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2、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必须遵守的规律,它适用的范围是化学变化,不包括物理变化,若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无论质量变化如何均与质量守恒定律无关;其次,该定律是指“质量守恒”,不包括其它方面(如体积、分子个数)的'守恒。

3、质量守恒定律的前提是“参加化学反应”,如果反应物没有全部参加化学反应,则未参加化学反应的那部分质量不能计入质量总和;同时,在计算“各物质质量总和”时,不能遗漏任何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特别不能忽视气体的质量。

化学9年级质量守恒定律课件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为化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它为化学家从量变的角度去研究化学变化提供了最精确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发现的有关化学变化的一些规律奠定了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9年级上册质量守恒定律课件,欢迎阅读。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生—生: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生一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地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生—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自然地得出结论。

生:三个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色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cuso4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然不变。

三组:无色naoh溶液与蓝色的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生—生:(讨论、归纳)。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生:(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迁移:供给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1、知识;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实验探讨法。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学生首先思考、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教师演示实验:

(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克。

实验小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相等的关系。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学生思考后,师生共同归纳实验事实,总结实验规律。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