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践活动课说课稿(专业20篇)

时间:2023-11-24 15:08:15 作者:曼珠 数学实践活动课说课稿(专业20篇)

教案模板的使用可以使教师备课更加高效,避免遗漏和冗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在备课时参考使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说课稿

通过认识“0”,变变“0”,说说“0”、演演“0”、使学生从观察中发现“0”,想象“0”,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1.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圆形的事物。

2.每个学生准备3张大小不同的圆。

3.录音带。

4.有关头饰。

1.在轻快的音乐声中,戴着“0”头饰的3位同学跳着优美的舞姿走上讲台。

(1)激趣引题——认识“0”

4位同学一起问:“朋友们”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生1:你们是汉语拼音中的a、o、e的“喔”

生2:你们是我们数学中的“零“。

生3:你们是英语教师的“欧“。

齐唱英语歌:a、b、c、d、e、……。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0”既是汉语拼音中的“喔”,又是数学中的“零”,还是英语教师的“欧”,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名字呢,因为它是奇妙的“0”(板书课题:奇妙的“0”)。

师:现在我们来作一个比赛,瞧瞧,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圆圆的?看谁说得又快又对(优胜者奖一面红旗)。

学生回答:桌子、篮子、足球、乒乓球、太阳、桔子……。

师:同学观察得很仔细,生活中,圆圆的东西可多啦!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我们手中的笔和我们准备好的4个圆开始画画,把它们打扮得漂亮一些好不好?(动手过程中播放音乐,教师走动观看5分钟后)。

师:同学们个个都是聪明的小画家,想象力丰富极了,把一个个光秃秃的“0”打扮得真漂亮。

师:现在我们请小画家们把画介绍给大家。(分成四组,请出代表依依进行)。

第一组:

生1:我在“0”上画了十二条短线还画了时针和分针,你们看,圆就杨了手表,它的作用可大啦。请看小品《珍惜时间》。

师:同一年级的两个学生,在同一所学校读书长大后为什么a能杨为科学家,而b却没有成就。

生2:因为a能珍惜时间,认真学习,而b却报着明日复明日的态度,只顾顽玩,浪费了学习的大好时光。

师:这信同学说得真好,时间对每个人来说是很富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

师:看第二组把“0”变成了什么?

生1:人把零变成了乒乓球、篮球、足球,人最喜欢踢足球,我的理想是长大了当一保国家运动员,长期以来,中国足球处于低谷状态,从未入选奥运,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给中国足球带来巨大机遇,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看见中国足球的身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现在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强健体魄,为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添砖加瓦,圆2008年的北京足球梦。

师:那第三小组又把“0”变成了什么?

师:你们知道青蛙为什么脸红了呢?

生2:因为青蛙原来坐在井里夸自己的画得最棒,想单独介绍给大家.师:好,那我们一起来失常吧!

生3:我在圆上用简笔画勾出我们班小朋友围成的圆状,变圆就像我们班的同学和中间的老师组成的团结向上的大家庭。

师:对呀,我们的班级围成一个圈,我们的学校那么多班级围成一个大圆,我们的祖国、地球、宇宙围成一个更大、更奇妙的圆。(出示祖国、地球、宇宙、围成的图形。)让我们用智慧和才干建设美丽的家园,不久的将来,我们不会乘上火箭飞上宇宙,飞向美好的未来。

全班齐唱:《跨世纪的一代》,4位同学上台伴舞。活动结束。

数学实践活动课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中的实践活动课《节约用水》。

一、课前分析。

1、教材分析。

《节约用水》一课是结合前面学过的量的计量、统计等知识设计的。旨在通过测量等操作活动,一方面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科学地认识日常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积累节约用水的方法,加强环保意识。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能够了解水的用途,在他的生活经验中对水资源的缺乏与保护也有简单的了解。但从孟州的环境来讲,学生没有看到缺水的地方,因而对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水,每天需要多少水,目前水的匮乏已经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并没有比较系统地了解和理性的认识,因而在本节课中,关键要引起学生对缺水问题的关注,让学生通过学习,自觉树立节水意识,倡导节约用水,感染身边人节约用水。

二、我的思考。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大致确定为:

1、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小小的漏水的水龙头用数据折射出浪费的大问题,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联系孟州水资源现状将学生置身其中,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对孟州水资源现状的研究,并在交流对话中增强孩子们的节水意识。

3、借助多媒体将孟州的工业、农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用水情况整合进课堂与孟州淡水资源进行对比,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水资源的匮乏,从而让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

1、说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思路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经历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个小小的漏水的水龙头,用数据反映出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从小培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自觉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我将用数据反映出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将综合运用知识分析数据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2、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调查周围浪费水的情况,收集节水措施教师准备:课件、自制水龙头和量杯(每组一个)、水3、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将以活动为中心,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主要采取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堂展练等形式,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教法与学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三、落实思考:

(一)图片欣赏,引发感受。

1、在此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让学生领略水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由此告诉学生水是生命之源,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水的滋养。

1、水资源如此珍贵,我们的周围有浪费水的情况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谈现象,谈感受,在生生交流中,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

2、做漏水试验,记录1分钟滴水量是多少毫升,填写实验表。

水龙头1分钟滴水量。

组别滴水量(ml)。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平均滴水量3。

通过实验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并引发思考“每个水龙头漏水的速度不同,用什么数来代表这些水龙头漏水的平均水平呢?”这一问题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统计知识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进行统计。

3、对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

(1)计算1小时,1天,1年的漏水量。

时间滴水量1分1小时1天1年漏水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多。这样的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节约用水必要性的认识。

(2)根据分析的数据,继续利用平均数进行推断:我们学校有几个水龙头漏水?根据这个比例计算全国大约30万学校使用自来水,全年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1立方米约重1吨)按照孟州水价2.5元/吨,一共多付多少水费?如果每人每年用30吨水,这些水可供多少人用一年?全孟州约37万人,这些水可供全孟州人用多长时间?通过联系孟州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数据分析: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到孟州水资源总量约为1.90亿m3(1m3的水约重1t),孟州市约有37万居民,如果按每人每年用水30吨计算,这些水大约可供人们用多少年?(孟州水资源污染网络报道链接和缺水图片介绍,如果不能做到环保、节约孟州也会出现这种状况)通过分析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和震撼人心的图片叩击着孩子们的心灵,再次体现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三)结合现状,反省整改。

1、数据带给我们的震撼尚在眼前,节约用水势在必行。结合周围的浪费现象进行讨论,探讨有效的节水措施。让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水资源。

2、介绍节水措施(四)拓展延伸,总结建议。

1、国家对水资源的重视。

(1)介绍世界水日:。

每年3月22日为世界水日,我国纪念20xx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2)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单位和个人有节约用水的义务。

2、课已终意未尽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增强孩子们的节水意识。

四、说板书。

节约用水。

我的板书简单明了,以小见大,用数据折射浪费的大问题。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不容小视。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让节水成为一种习惯。

文档为doc格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说课稿

2、了解各种粮食的用途及营养价值。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口语表达、动手操作及交流能力。

4、通过活动,学生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认识各种粮食并了解它们的用途及价值。

认识各种粮食并了解它们的.用途及价值。

教师: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各种粮食,做手工粘贴画,上网查资料。

课时分配:

1课时。

1、指名说出当地所产粮食的名称。

2、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各种粮食,加强认识。

3、个人展示搜集到的粮食,并说出它们的用途及营养价值。

4、媒体欣赏各种粮食及其用途和营养价值。

1、小组内展示,选出一张最佳作品,全班交流。

2、被选中的作品的作者向全班同学介绍所用到的粮食以及设计想法。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活动课,大家认识了当地所产的粮食,了解到了粮食的用途及营养价值。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我们应该爱惜粮食。

把这节课的收获、感受写篇小短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说课稿

活动目标:

1、通过听故事,使幼儿学会同情别人,学会安慰别人。

2、体验关心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手指套偶:小鸟,牵牛花,小草,凤仙花。

2、卡纸,各种废旧材料,录音机,故事磁带。

活动过程:

一.看看,听听,说说:知道在别人痛苦的时候要想办法去关心。

1、观看手指套偶(-),听故事的前半部分,提问:

(1)小鸟生病了,孤单单地躺在窝里,心里怎样?

(2)大树下有谁?它们有没有帮助小鸟呢?凤仙花是怎样做的?

(3)牵牛花看见了心里怎么样呢?

2、继续观看纸偶表演(二),听故事的后半部分,提问:

(1)是谁帮助了小鸟?

(2)牵牛花是怎样帮助小鸟的?

(3)牵牛花看见了小鸟的病好了,它怎样了?

(4)牵牛花为什么很高兴?

二、想一想,议一议:知道别人的痛苦,学会安慰别人的一些方法。

(1)能告诉我们,你生病的时候躺在床上的感受,你又在盼望着什么?

(2)当发现有的小朋友身体不舒服时会怎样帮助和安慰他呢?

小结:哪怕是一句话,一张卡片,都是对别人最好的安慰和祝福。

三、动手做做,体验关心别人后可以给大家带来快乐。

今天×××小朋友生病了,你想用什么方法安慰他,祝他早日康复?(在不拘同一答案中进行分类,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参与区域活动。

一、设计:爱心卡,提供卡纸,包装纸,彩带以及废旧材料等操作材料。

二、准备录音机,磁带,帮助他们录制一句安慰的话和祝福语。

三、提供泡沫,铅丝、皱纸、彩带,制作花篮和水果篮。

四、小小慰问团,自编几个小节目。

活动延伸:让我们带着这些礼物和祝福去看望×××小朋友吧!

(本活动设计获常熟市《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二等奖)。

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课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本课是校本开发自编教材内容。劳动技术课要求,在教学中通过某一项具体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技术学习的态度与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母亲节即将到来的时效特点,结合学校教育的要求,自编了《插花艺术》,在本课中,学生既可以通过插花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又通过学习培养了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今天所说的内容是:《插花艺术》中花材的实际插作。

2、教学目标的制定:

依据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本节课的特点,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用鲜花插作一个优美造型。

(2)能力目标:通过插花的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德育目标:插花以植物为素材,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与大自然同在,感受到生命的韵律美,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通过教师作品的展示,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对父母满怀深深的感激之情。在母亲节到来之际,为母亲献上子女亲手制作的插花作品。

3、重点、难点及关键:

(1)重点:花材插作。

(2)难点:插花的优美造型创作,要求作品有寓意,有美感。

(3)关键:创造性思维训练。

4、劳动材料。

花材:康乃馨、百合花、玫瑰花、满天星、薰衣草等鲜花等。

插花辅材:各种花瓶、花泥、包花专用纸等。

5、劳动工具:剪刀。

教学方法确立的理论支撑:

以加涅的“联结——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为本节劳动课教学模式确定的理论基础;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论是劳动课教学模式的哲学理论”为教法确立理论指导;以“劳动技术课教学模式的主结构应以劳动实践为主轴,包含设计、实践、评价、拓展四个基本环节”为本节课教学的基本方法。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把花插到容器里,这种劳作活动和表现形式并不是无目的、无要求和随心所欲的,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意图和情趣进行插作,组合成一个优美的造型,并借此表达一种主题思想,传递出一种精神和情感。

学生只有十岁左右,可能一时想象力没有那么丰富,因此我选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借助电教媒体,运用直观法情境教学,创设情境和气氛,激发学生的劳动、创新意识。

基本学习方法:观察—模仿—认识—实践。

观察:学生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在头脑中建立操作的视觉表象,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

模仿:学生依照示范做出类似动作,它是学习操作技能的一个传统方法,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避免学习过程出现弯路。

认识:教师根据收集信息的反馈,通过辅导,让学生及时矫正不规范的操作,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技术操作认识。

实践:通过练习实践,让学生操作技能达到连贯、协调和熟练,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劳动技能素养。

1、复习插花必备知识。

2、导入新课:

引言:插花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意图和情趣进行插作,组合成一个优美的造型,并借此表达一种主题思想,传递出一种精神和情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花材的插作。

3、学习新课:

首先我准备了一系列插花图片,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出来。

通过欣赏展示作品,可以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形象、产生对美的追求的心理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劳动技术的意愿。

作品欣赏:

(1)加了酸浆果的冰激凌。

利用圆锥形的玻璃杯,上置两个半球形的花体,并用气泡草作垂挂修饰。作品采用了拟物的表现手法,形式如同题名《加了酸浆果的冰激凌》所说的那样,让人看了十分亲切,生活味很浓。

(2)心中的花园。

(3)秋尽江南草未凋。

有花、盘、几座,三者合而为一,民俗气息甚浓。特别是两根竹子,一高一低,有着“只须三两竿,清风自然足”的诗情画意。两峰山石和篱墙等构筑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田园风光。作品小中见大,趣味盎然。

(4)风叶青葱亦日香。

竹朴实自然,没有一丝奢华,更没有矫揉造作。花分上下两层彼此呼应,如飞天舞袖,游龙戏凤,婀娜多姿。花材只用了桂枝、黄菊、麦冬三种,却能表现得淋漓尽致。所用色彩简约清新,三支菊花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真可谓“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5)清风明月聊婆娑。

夏日的夜晚,临窗观月,看着云月相戏、花影浮动,听着鸣虫争语、风过叶扰,会有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境。作品清淡而又高雅,散发出淑女的气息,非常适合夏季室内装饰。

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插花的积极性,有强烈的欲望想要学会插花,于是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自己创作的一件作品展示给学生,名为“可怜天下父母心”。

然后利用音乐和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产生情境感,使学生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乐在其中,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学生就象一朵朵绽放的百合,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养育。父母育儿,虽苦犹甜。

作品欣赏结束,我接着将插作要领向学生讲解并示范——先里后外、先主后次。

放映教师讲解示范插花技术要领视频。

放映作品设计学生讨论过程视频。

放映学生插花技术操作实践视频。

视屏图片展示学生创作插花作品。

数学实践活动课说课稿

我执教的是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十单元《图形的周长》第二课时。本课时是在认识了图形的周长后,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己得出计算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也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我在设计实践活动课“美化校园”时,充分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教学事例,从实际生活中选取,通过生活融合的具体情景数学化,进而再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拓展教学的内容,活化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密切联系。

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要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的全过程就必须相信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潜能,教育的作用关键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潜能的挖掘不是靠教师一点一点的分析告诉学生知识,而是要靠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探索。在课前需要学生分小组去进行测量,我只是在测量的时候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结果我发现他们分工十分明确,每个小组都有负责测量的同学,也有专人记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配合,共同商计测量的方法,体现了小组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的精神,并且在课上这个测量的过程,使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出了动手实践,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这些学生学习的方式。测量生活中的物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在测量完物体的长度时,计算出了物体的周长,通过计算得出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优化了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在以上一系列活动中,使学生感到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时候,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运用,才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激发起他们热爱教学,乐于实践的强烈愿望,使学生感到自己就生活在数学之中,我们的周围充满了数学。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精神,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的学习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

“在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东西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讲课多,占用的时间多,而现在,以活动为主,让学生自己探究,合作学习,孩子们是多么的快乐。而且孩子们在深度中会有所发现,在合作中能享受成功,在质疑中能发展自我。

总而言之,本节课的设计着眼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所学课本知识,同时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综合实践活动课说课稿

2、了解各种粮食的用途及营养价值。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口语表达、动手操作及交流能力。

4、通过活动,学生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认识各种粮食并了解它们的用途及价值。

认识各种粮食并了解它们的用途及价值。

教师: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各种粮食,做手工粘贴画,上网查资料。

课时分配:

1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检查调查活动情况。

1、指名说出当地所产粮食的名称。

2、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各种粮食,加强认识。

3、个人展示搜集到的粮食,并说出它们的用途及营养价值。

4、媒体欣赏各种粮食及其用途和营养价值。

三、展示手工作品。

1、小组内展示,选出一张最佳作品,全班交流。

2、被选中的作品的作者向全班同学介绍所用到的粮食以及设计想法。

四、媒体欣赏古诗《悯农》。

五、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活动课,大家认识了当地所产的粮食,了解到了粮食的用途及营养价值。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我们应该爱惜粮食。

六、课外拓展。

把这节课的收获、感受写篇小短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说课稿

1、通过听故事,使幼儿学会同情别人,学会安慰别人。

2、体验关心帮助别人的快乐。

1、手指套偶:小鸟,牵牛花,小草,凤仙花。

2、卡纸,各种废旧材料,录音机,故事磁带。

一、看看,听听,说说:知道在别人痛苦的时候要想办法去关心。

1、观看手指套偶,听故事的.前半部分,提问:

(1)小鸟生病了,孤单单地躺在窝里,心里怎样?

(2)大树下有谁?它们有没有帮助小鸟呢?凤仙花是怎样做的?

(3)牵牛花看见了心里怎么样呢?

2、继续观看纸偶表演。

(二),听故事的后半部分,提问:

(1)是谁帮助了小鸟?

(2)牵牛花是怎样帮助小鸟的?

(3)牵牛花看见了小鸟的病好了,它怎样了?

(4)牵牛花为什么很高兴?

二、想一想,议一议:知道别人的痛苦,学会安慰别人的一些方法。

(1)能告诉我们,你生病的时候躺在床上的感受,你又在盼望着什么?

(2)当发现有的小朋友身体不舒服时会怎样帮助和安慰他呢?

小结:哪怕是一句话,一张卡片,都是对别人最好的安慰和祝福。

三、动手做做,体验关心别人后可以给大家带来快乐。

今天×××小朋友生病了,你想用什么方法安慰他,祝他早日康复?(在不拘同一答案中进行分类,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参与区域活动。

一、设计:爱心卡,提供卡纸,包装纸,彩带以及废旧材料等操作材料。

二、准备录音机,磁带,帮助他们录制一句安慰的话和祝福语。

三、提供泡沫,铅丝、皱纸、彩带,制作花篮和水果篮。

四、小小慰问团,自编几个小节目。

活动延伸:让我们带着这些礼物和祝福去看望×××小朋友吧!

(本活动设计获常熟市《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二等奖)。

数学实践活动课重在活与动教育论文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必须研究数学思维规律,重视数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便在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能力从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来看,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独立思维能力,发展智力和陶冶个性品质,数学思维问题是核心问题。

苏联教育家期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当前,在数学教学改革中,数学思维是根本的东西。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必须研究数学思维规律,重视数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便在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数学思维的本质与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性。

数学思维实质上就是数学活动中的思维。

数学实践活动课重在活与动教育论文

在小学教育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形式灵活、内容丰富,为小学生的动手操作、参与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促进了学生的课业学习和全面发展。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各项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与评价者。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尊重、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要把学生真正作为活动的主体,以学生主动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通过精心启发、引导鼓励,来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2、实践性原则,也称操作性原则:实践活动课的主要任务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操作,因此数学实践活动就不能象传统的课堂教学那样,只有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认知活动,而应以设计、操作、表演、竞赛等操作性较强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必须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社会上学生能够力所能及的真实问题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亲自做一做、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通过活动来探索、发现,而不仅仅是观察、想象、推理。

3、灵活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不受课程、教材、时间、地点的限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人,可以自主确定课题,广泛吸收各方面的信息材料,展开合理的想象,以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才华。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设计提供活动课题,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

4、整体性原则,即教学中的全员性原则:旧教育的特点是满堂灌,偏离了“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个人演讲会”,学生成了演讲会的听众。必须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中,让学生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策划者,从活动准备到活动开展、活动评价等过程,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人人都动脑、动口、动手,真正实现学生自己的课堂。

1、实践操作型。即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实际测量与操作的活动,有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在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以后也可以组织“拼一拼、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摆立体图形,从中感受这几种图形的特点。实践操作型的活动满足了少年儿童的天性和渴望实现自我、表现自我的需求,在学习中真正意识到自己能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2、社会调查型。即通过社会调查让学生亲自感受数学知识就在学生身边,培养学生初步从周围的环境中理解数学、感受数学。

3、知识延伸型。即结合数学教学中的某些知识点,适当延伸,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答一些比较有趣的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和“实际测量”后,可设计“丈量学校面积”的活动,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进行评价,是活动课教学中最主要、最经常的评价方式。组织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监控,提高学生的自我剖析能力。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初次评价时可根据活动内容、活动主题的设计及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的表现,设计出自我评价表,教给学生自我评价方法,使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这一环节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正确、客观的认识,使之增强自信心。

2、小组评价。小组评价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小组成员进行逐个评价,以鼓励为主的原则,采取自报公议的方式,为小组内每个成员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实行小组评价是引导学生群体积极参与活动的主要措施,也是进行合作学习的有利保障。

3、社会评价。社会评价是活动以外的人员对活动小组成员的评价,这里主要指家长评价。有些活动需要在家长的参与与支持下开展,这就需要有家长对学生的活动评价。如:在三年级开展“一学期消费知多少”的活动时需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得到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才能更好地开展活动。这时可以采用家长评价,主要针对学生一学期中的各种消费哪些属于正常消费、哪些消费可以节省、哪些消费属于浪费等方面进行评价,以此来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4、教师评价。教师评价指教师对活动小组成员的评价。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不能严格客观地评价自己与他人,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评价。教师客观公正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评价时应注意:一是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二是强调激励,以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来评价每个学生的行动;三是鼓励创新,对学生富有新意的做法、想法及时提出表扬与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四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评价要面向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公正的评价。

数学实践活动课重在活与动教育论文

精心设计好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流程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想设计一堂好的数学活动课,除了要遵循趣味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外,还应该掌握设计的基本思路.即确定活动目标———优化活动流程———选择活动形式.

一、确定活动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依据活动的内容确定目标。

新版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十分丰富.像调查、实践、操作、创编等,这些内容无一不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能力入手的.因此,我们在确立目标时,应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来确立活动目标,使活动具有指向性.活动的目标就确立为让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步形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形式,使学生体验团结协作,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2.依据活动的时空确定目标。

数学活动课的时间和空间是开放的,活动既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活动的地点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地野外或家里活动.活动时间可根据内容来确定.不一定受一节课四十分钟的`限制.

3.依据活动的对象确定目标。

我们在设计数学活动课的时候,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确定活动目标,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二、优化活动流程。

我将活动课中的教学流程划分为“导、动、评、结”四个阶段来进行活动课的教学.

1.导:“导”是开展活动课的关键,是活动课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标和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活动的动机和参与活动的兴趣,课内活动的“导”可作为课的导入,课外活动的“导”则可作为课外作业的布置.

3.评:“评”就是对学生活动的效果的即时性反馈.这一环节就是指在学生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依据“定向”的内容与目标,对活动的情况综合的评价与总结,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控与帮助,完成学生活动达标的“自我实现”,产生成功的心理,达到“会学”的目的.4.结:数学活动课的“结”要注意多向信息交流,要充分肯定前面的“评”,要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课内活动的“结”同学科教学中的“结”基本相同,而课外活动课的“结”则可看作是对学生课外作业的检查与评价.

三、精选活动形式。

活动课常见的形式主要有:

1.游艺式:游艺式是一种以游戏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感到身心愉快的活动形式,这种形式显著的特征就是突出一个“乐”,让学生在“乐”中“动”,在“动”中“乐”.如安排“有趣的搭搭”活动,让学生参与“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数一数’等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交流中体会平面与曲面的区别.

2.竞赛式:采用竞赛式进行数学活动,既考查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又培养学生参与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运用竞赛式的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如听说竞赛(讲数学故事、猜谜语等)、操作竞赛(拼、搭、画、摆等)、智力竞赛(脑筋急转弯、智力谜宫等).

3.应用式:应用式就是让学生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活动经验和方法,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和作用,这种形式是数学学科活动的一个主要形式.如“数字信息”这部分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观察、交流和调查活动中了解数字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课后可让学生尝试为学校招收的新生编排学籍号.这就要求学生运用数字编码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创编式:创编式是针对带有编撰和创作性质的活动课的主要活动形式,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创编式强调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如“办数学报”,这就需要学生具有阅读、收集、排版.绘画等综合能力.再如“奇妙的剪纸”活动,剪出自己喜爱的人物、动物、景色、卡通等,让学生体会对称的形成,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在欣赏漂亮图案同时,与同伴分享“创造美”的愉悦.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种新型的数学课型,它对改变我国中小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现状是非常有益的,我们对它的研究也才是刚起步,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反思和改进.

数学实践活动课重在活与动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初等数学的教育实践中,需要着重通过找寻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学生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具有针对性的集中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从而为未来中高等数学的教授打下良好的基础。正如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论断一样,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因而,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采取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学生的疑问点和兴趣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创造出一种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

一、教学应立足于大纲和教材。

在教学指导中,教师首先应该立足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清楚把握教学的基本方向,深入了解教学的基本目的和培养思路。

由教育部修订的教学大纲,是根据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目的中,把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三方面提到了同样重要的地位,指明了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性,使教学目的更为完整、全面,更好地体现了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另外,大纲还就教学目的的每一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学生应获得的基础知识的范围,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标准提出具体的要求。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不仅是课程内容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教师完善自身素养的读本。现在通用的小学数学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的反复推敲考究的一套权威教材,因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作用,成为了教学实践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详细剖析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心里特点,详细制定教学计划,并对教学进度进行实时跟踪考察,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消化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地运用。在使用教材上,一定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过度依赖教材,教学内容死板,完全照搬照抄课本上的内容,教学没有创新性和灵活性,这样不但降低教学质量,还会挫伤学生们的积极性;二是过分脱离教材,为了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创新,大量搜集各种素材,大规模的修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这样会使得学生们的课业负担加重,而且还可能使得学生因为知识太过杂乱而“吃不消”。

因而作为小学基础课程的教师,更应该意识到教材的重要性,认真解读教材,精准地把握知识脉络,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科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形象思维。

教师应注重教学中的诱导和引发,由于小学教学对象一般为7周岁至13周岁的青少年,其心智尚处于发展阶段,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引导,加强课堂气氛的活跃性,动静结合,从而从感官上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低年级,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不可少一样。”脑科学研究表明,视觉神经的发展,是从简单的、复杂的和超复杂的这样一种层次加工的顺序进行的,加工不断提取形状的精细特征。这就说:只有通过观察,学生才能对所接触的新知识有最初的了解,才能对新知进行学习、判断、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利用观察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通过观察,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并且比较持久的知觉,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如在数学几何教学中,就需要教师通过结合实际物件配合讲解,再通过抛开实体单纯利用语言描述为学生呈现想象中的虚拟立体空间,这样通过从现实物品抽象出来的立体想象,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空间架构能力,从而为几何学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思维基础。

同时,在国家心的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教师在安排数学的教学内容时,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只有在观察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形象思维能力,才能促使学生在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中激发学习兴趣,自主地通过观察提高知识补充的能力,从而学习好数学。

三、培养其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实际上是一门应用学科的基础课程,现行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最基础知识,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初步了解现代数学中的某些最简单的思想,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只有能够为实际生活提供解决方法和手段的数学教学,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教学。

近几年,已经有多位教育专家和学者将“数学教学生活化”理念提出,认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中心是策略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即提取信息——分析信息——比较信息——做出决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对于知识融会贯通,完善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解决问题策略的产生,必须以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想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过程为载体。这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启发下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独立进行转化,在获得对具体图形转化方法清晰认识的同时,感受转化的价值。在解题后让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应用策略的过程,并对采用的策略进行分析、提炼、整合,能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对策略的深刻理解。

参考文献:

[1]钱科英.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j].小学数学教学网,,05.

[2]孙来根.有效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j].小学数学教学网,2009,04.

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探索与尝试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工作规划中,与学校其他工作同部署、同落实,是时代所需,是教育的必然选择。而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决定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关键。可以说,班主任在教育实践中重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助于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益,有助于促进师生心灵共同成长。

论文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一、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班主任是学生的导师,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家长,更是学生的朋友。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最易产生“自己人效应”,学生视班主任为智慧的开发者、思想的引导者、心灵的沟通者、行为的示范者、做人的指导者、情绪的调节者、创新的启迪者。因此,班主任的有形与无形的影响极易对学生产生“共鸣―兴奋―内化”的效应。同时,班主任最易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学习状况、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以及其亲子关系。在学校里,与学生交往最密切、对学生了解最深入的是班主任。班主任不仅在情感上最接近学生,也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因此更能从情感、认识和行为等方面去影响学生;班主任方便通过观察、直接接触、与家庭教育结合等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评定、早期干预和长期追踪辅导有重大意义。因此,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班主任也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和骨干。

二、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基础。

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既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更有助于人的社会素质,诸如后天逐渐培养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班主任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人的.发展、对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实现人格健全。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一方面,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为了开发智力、发展思维,因为就绝大部分人而言,在智力上并不存在显著的高低之分,而只有智力类别之分,因此必须着重开展学生个性心理教育,即进行自我意识、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等的培养。应该说决定人的智力潜能的开发、学业和事业成败、生活质量提高的关键是人的个性心理健全和发展。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是学生学习心理、情感、意志品质、性心理、个性心理等方面的教育。

另一方面,科学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有三个层次:第一,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第三,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着眼于实现心理健康、预防疾病,更是为了优化心理素质,实现健全人格。积极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诊断和解除痛苦”上,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所以,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要定位在“发展”、“优化”和“开发”上,而不是心理问题的预防甚至“矫正”上。

三、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第一,导向性原则。

价值观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起着定向的作用。人文主义代表马斯洛承认“青少年不能没有导向”。学生毕竟不是成人,他们的心理尚未发育成熟,价值观尚未最后定型。在社会转型期,在意识领域价值多元的背景下,他们中许多人还不能独立地自我选择,需要班主任进行价值干预,进行澄清和引导。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依靠德育为自己导引方向。

第二,自助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应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简单灌输,必须淡化过程中的“教育”(说教)痕迹。应该帮助学生产生内在自信、自助的力量,提高学生对外界的适应性、和谐性,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第三,疏导性原则。

班主任在教育实践中不再是强制灌输而是强调体验感悟,不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多采用活动性和生活性的教育方式,如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着痕迹地安排游戏、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并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升华、内化德性。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要通过疏导注重培养学生学会选择而不是一味地服从的能力。

第四,整合性原则。

班主任要视野开阔,深谙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各自的优点与局限,尽量做到取长补短。有些心理问题往往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有些道德表现往往反映着人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应突破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在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环境、不同场合都应接受不同行为规范的要求和制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在进行道德规范教育时,应针对学生个性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四、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自身人格魅力。

毋容置疑,班主任自身潜移默化的力量对学生的心灵世界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认同、示范、感召、共鸣、渗透等作用。因此,班主任个人的心理素养和人格魅力就是启迪学生自主育心,调节自我、塑造自我的外部环境。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质和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客观上都要求班主任必须不断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做高明的自我心理调节者、开发者、优化者。如果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那么,要让学生产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在动力,达到追求心理健全、人格完善的境界将是极其困难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二)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一对一的沟通,如周记交流、谈话、指导都是班主任常常采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对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行之有效的。但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产生自助、自信的力量,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能量和心理弹性,还需要不断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如可以开展班级主题系列活动,作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形式。如果活动建设注重主题性、主体性、情感性、文化性,对学生的思想感情将起着极强的碰撞、震撼和启迪作用,必然会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氛围和情境对学生心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班主任必须重视隐性教育资源的巨大作用,要特别重视有形与无形教育力量的融合,构建班级文化环境,创设积极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环境中建构自己的积极人格。一方面,要注意班级文化环境建设,如物质环境、制度环境、组织环境、行为环境、人际环境以及班风、学风的建设,精心设计、巧于安排,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和谐的、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中耳濡目染,陶冶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要善于组织和调动家庭的力量,采用讲座法、个案研讨法、座谈讨论法、个别指导法等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为学生的心理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班主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和方法引入教学、教育工作,不仅可以更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帮助,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全发展,将他们培养成真正合格的现代人才,同时也能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益,促进师生心灵共同成长。总之,班主任要提高认识,明确职责,努力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和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切实提高自身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

小学实践活动课《一天的食物》评课稿

在这节课中付老师目标定位准确,复习引入简洁明了,教学环节设计科学合理,过渡自然。练习形式多样,有效的突破了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下面就谈一下个人的感受、看法,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一、充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小学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

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

复习之后,付老师使用课件演示一天的时间演变,让学生直观形像的看出了一天中有24个小时。感受到了24时记时法的来历。同时渗透了时间的周而复始,并把抽象的时间和真正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二、注重数学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出发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原则。本课中付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观察分析和比较,建立数学模型,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在进行巩固练习设计的:邮箱的`取信时间: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阅览时间:9:00-12:00,14:00-16:30,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出发进行学习,体现出了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数学。

三、尊重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进行新课时,付老师是这样提问的:“你最喜欢哪个时刻?”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充分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是在学习自己的数学,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时刻再变成24时记时法。在小结规律之后,付老师也是非常尊重学生的向学生提问:“你最喜欢哪一种?”

四、创造性使用教材。

在本课的教学中付老师并没有使用课本提供的的“看一看”这个情境图,而是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时刻,并以此为素材展开教学,效果很好。

这节课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

1、比如在进行练习“画一画”这个环节中,付老师学生用。

实物投影仪出示了一个学生的答案,但这个学生出现了错误,接着让其他学生纠正错误时,让学生说该怎样画。我想若能直接展示该生画的,会更加直观。由于时间关系等等种种因素,在这里付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教育,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上目标没有完全达成。

2、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有很多,学生与学。

生之间的互动有点偏少。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共识。作为数学新课程标准四大版块之一的“实践活动”,以其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开放性、层次性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从而成为课改的卖点之一。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探索,就实践活动课何以成为课改的卖点谈几点认识:

卖点一: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和故事情景实践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分类之前,我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收集喜欢的商品,并尝试着当一当小小售货员,把喜欢的商品摆放好。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收集、思考,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兴趣,增加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次实践活动大体分四步进行:(1)收集。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到超市、商场收集一些喜欢的商品。(2)思考。假如你是小小售货员你会怎样摆放商品,为什么这样摆呢?(3)尝试。大部分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商品进行较科学的分类。学生的体会丰富多彩。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还有的则认为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4)交流。在实际进行的分类中,有的学生为某种物品设计的分类方法非常出色。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推动力。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其应用的广泛性,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因此,小学数。

[1][2][3][4]。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案例设计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案例设计帮爸爸妈妈做点事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方旺中心学校孙志勇活动内容:应用题适用年级:五年级活动准备:电表的图象、标有各种菜价的课件、录音实物投影仪学生分组活动目的:

1、会利用应用题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数学。

教学。

中尝试写的训练。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活动说明:这节课运用小数乘法应用题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收电费、买菜付钱等小事,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交流师:同学们,在家里你们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吗?你们都帮他们做过哪些家务?(生答)。

师:从大家的回答中,老师看出你们在家里都是勤快的孩子。今天你们愿意帮助爸爸妈妈做点事吗?(出示课题:帮爸爸妈妈做点事)。

师:做什么事呢?(录音响起:爸爸真辛苦啊,好不容易下班了,可是还要收取我们这个单元住户的电费。我要是能帮他们该多好啊!(课件出示:帮爸爸妈妈收电费)。

录音响起:妈妈到了双休日还不能休息,还要为我们买菜做饭,我如果能帮助她就好了。

(课件出示:帮爸爸妈妈买菜做饭)。

收电费、买菜做饭,你们会吗?二、学生实践,教师参与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一张收电费的登记表。投影屏幕上是每户人家的电表数。请小组成员商量一下,电表怎么看,怎样算每家人的电费?课件出示:

(每户人家的电表图)。

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电费登记表:

住户上月电表数本月电表数电费(0.45元/度)。

101312510222401032310104287910530241063206107291310831661092705110243111129081123312学生说一说怎样看电表并说说他们的算法。老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

师小结:用本月的电表数减去上月的电表数,就可以求出用电的度数,接着再乘以每度电的价格,就可以算出电费。

师:下面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最先算出电费。

(生算电费)。

师:该收电费了。收电费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生答)。

大家已经令人满意的帮爸爸妈妈完成了第一项任务。

下面该去买菜做饭了。

出示课件(一副农贸市场的画面,接着画面出现一些菜的价格)。

你想为爸爸妈妈些什么好吃的?需要些什么配料?请每个小组的同学把想做的菜写在表格中并写出制作过程。

菜名:

配料:

()克()克()克()克……简单的制作过程:

做这道菜需要()钱,你是怎样知道的?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都为爸爸妈妈做了哪些可口的菜肴,怎么做的?你们各用去多少钱,你们是怎样算出的。

(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设计方案)。

你们觉得哪个小组的饭菜做的既可口又便宜?

三、

总结。

收获同学们,今天进行了这次活动你们有收获吗?请每个小组把组员的。

心得体会。

用一两句话写出来。

(教师宣读学生的心得体会)。

师总结:今天大家学的都非常的开心,只要大家去钻研、去探索,你们将领略到数学带给我们的更多乐趣。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研工作总结

时间是箭,去来迅疾,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这是一段珍贵的工作时光,我们收获良多,这也意味着,又要准备开始写工作总结了。那么你有了解过工作总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教研工作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标准》解读指出,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我校本学期确定教研活动重点研究“数学实践活动课”,经过一学期的教研实践,使我们数学老师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教学方法有了长足改进,开创了我校数学教学的新局面。

1、学习《标准》、更新观念,实践创新。

l 学习《标准》。全体数学教师四次集中学习讨论《标准》,对实践活动课的具体目标、具体要求、具体内容逐步心中有数。每位老师都有一本《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边学习、边实践。

l 专家指导。两次请方栋梁主任作数学实践活动的讲座。他回顾了上学期实践活动的情况,讲述了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论述了实践活动的教学价值;他希望每位老师都成为实践活动的实践者、创造者。

l 外出学习.三次去杭州等地听课。在校看有关录象四次。许多老师上网查资料。每次外出学习都组织老师汇报交流,推动本校数学实践活动。

2、落实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内容。

按照《标准》对实践活动的要求,教研组根据实际情况, 按年级提出不同教学内容:一-二年级“与生活密切联系”,开展数学小调查的等内容;三、四联系周围事物组织活动;五年级投入社会,组织活动展开一些小课题研究。

3. “四个强调”

数学活动课开展后,教研组就根据《标准》提出四个强调:强调人人参与,动手实践;强调从学生身边生活取材;强调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交流;强调教学互动,合作交流,团体精神。

4.落实有创意的研究课和公开课。

本学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年级都开了数学活动教研公开课,共上了八节。而且,平时每位老师也上了许多数学活动课。具体如表:

姓名

内容

姓名

内容

姓名

内容

盛天蓝

王阿翔

测量与估计、购物、调查课外兴趣小组人数的小统计、 搭配

黄胜亮

沈仙英

剪角和拼角、统计图表、求变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王志强

罗欢庆

合理购物、长方体和立方体特征。物体面积大小的估计

朱芳

池淑铃

围墙的设计选校服、身高和体重

吴敏捷

徐元昕

数的认识家用电器小统计

张群

包装盒的设计

5.五个到位。

每次数学实践活动都做到内容到位、教案到位、评课到位、整理教研课的资料到位 、同时编入校园网。最后把资料汇编成《新生纪学校数学实践活动教案集》。

1、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开展了数学实践活动。如:一年级“数的认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安排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数,在课堂里列举出来。冰箱台数,电脑台数,洗衣机台数。并把全班小朋友家的电器汇成统计图。然后让小朋友提出数学问题,才一年级小朋友不仅能正确用数,还能正确的使用数的相关单位;在此基础上列举了许多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如:,把几个小朋友家中的电器相加的相并关系的问题;把几个小朋友家中的电器进行比较的相差关系的问题。加强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二年级用学生在“估计和测量”的数学活动课后能正确的应用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利用已知的物体长度来估计周围建筑物的高度。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为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发展理性思维提供了支柱。再不会闹出床长2厘米,二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12厘米的笑话。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学生从周围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以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年级“设计围墙” 数学实践课。老师出现房子的长15米,宽5米,让学生为它设计围墙,并要学生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画出来,这是富有挑战性的.一幕。学生能行吗?事实证明学生从他们生活环境中,从他们周围情景的住房中,捂出了设计案五六种,并能用朝向、采光、空间等来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方案。学生能行,很有才能。设计方案时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运用以学的知识解决怎样计算围墙的材料问题。使设计方案更加完善。数学活动课有助于学生逻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尤其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一个人的成长多么重要的意义。

3、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增进人文精神的培养.四年级《选校服》一课在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基础后,用统计中样本的选择方法,选了同学们喜欢的校服,正如评课中说的:“做到实用性和科学性相结合。”三年级的同学课外分工合作竟作了10项事物的调查资料,有学校6年的变化,有国家在交通,体育、人民生活小康的巨变,同学们都为自己有这样的本领而骄傲,从而更加爱学数学。

1、在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景中学习,师生乐陶陶。

学生喜欢自己的数学,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基础,营造和谐,平等的合作的学习环境。这样有利于发挥教和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上实践活动课时老师发现学生特别兴趣,探讨时发表意见特别积极,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多。至于到下课时,讨论还在继续,兴趣还是那么浓厚。他们将已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数学活动中去的本领常常叫大人惊喜。

2、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才会有创新:有创新才会有惊喜。例如:五年级的“合理购物”一课的购物方案的选择,让家长刮目相看。“甲商店买大送小,乙商店一律九折,丙商店满30元八五折” 学生围绕三家商店的各种优惠开展热烈地讨论。面对商家五化八门的优惠学生如何选购我们所需要的物品呢?正如方栋梁主任评课说的学生能充分利“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学生为班会设计一个购买饮料的方案时,让学生充分发表多种选择的方案。从而得到最佳方案。不仅能从省钱省料和使用方便等多角度思考问题,而且能综合应用百分数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使购物更加符合现实、符合个性发展的需要。

二年级小朋友在“估计和测量”一课时能说出用一个教室的长度去估计教室外走廊的长度。小朋友说:一个教室大约8米长,走廊上有4个教室长32米加上一个2米宽的楼梯通道,我估计走廊长36米。这样有条理的阐述赢得师生的称赞。

3、学生在小班里学习大有作为。

我校小班化教学以人数少的优势,为实践活动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环境。四人一组,全班只不过八组,给师生带来了较多的接触机会,所以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很适合开展实践活动课。老师有较多的时间倾听学生的信息,学生也有较多的时间发表自己的探索过程。上课时每人都有教多发言的机会,学生在分组自主整理信息时人人有事干。老师在小班里有较多时间到每组转转,有时间去体会、去思考每组学生的信息。在分组汇报是小班化的优势更为突出。老师有“展一展”的方法将全班同学的“作品”出示在电脑展示台或张贴在黑板上。这不仅有利于交流,而且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信心。

1、将继续积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教师要打破原有课堂模式,室内外,课内外均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根据活动需要学生的活动时间可以一节课30分,也可40分还可50分。课堂上让学生成为真正主人,可以插嘴,可以下座位交流,总之要营造有利于数学实践活动的环境、气氛。

2、要继续学习《标准》,实施《标准》。要求每学期每位老师至少上一、二节时间活动课。要在实践活动课的资料很下工夫。努力上好实践活动课,要及时分析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成功失败之处,不断总结交流,不断精益求精,把数学活动课开展的有水平、有出特色。

数学实践活动课重在活与动教育论文

以往的数学课堂较少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传统的教学模式、陈旧的教学方法、单向的教学交流、枯燥的教学训练,都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抑制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的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会做,但是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不知从哪里入手。如今的数学实践活动课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和经验。

一、新课程标准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数学实践活动课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

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型,一切从学生主体出发。比如一年级下册《我们认识的数》一课,要学生调查家里每个人的年龄,以及身边一些事物的数量。学生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课堂上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要将自己调查的数字和别人分享。这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留足了空间。

2.合作性。

实践活动课一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因为实践活动课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学生以一己之力很难完成。例如一年级《小小商店》一课,活动中要模拟不同的角色:售货员、顾客、监督员等,这就需要小组成员要合理分工,通力合作,活动才能顺利完成。学生小组活动中的互相交流,组际间的相互帮助,师生间的相互沟通,都体现了实践活动课的合作性。

3.创新性。

数学实践活动重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比如《认识人民币》一课,让学生拿手中的钱去换币,此环节的结果不是唯一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创新思维活跃。例如一张100元可以换两张50元,或者十张10元,学生通过操作,得出多种答案。这样的.搭配有很多种,学生可以灵活地进行组合。这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实践性。

实践性是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数学实践活动课应力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强调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使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例如:上完《有趣的拼搭》后,学生要利用手中的七巧板来完成一幅作品,并能说出用了哪些立体图形,各用了多少。学生必须综合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所有知识来完成,在做的过程中学数学、用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如何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内容,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经验,找到更好的操作方法呢?我在这方面作了如下探讨。

1.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它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丰收的果园》这一课中,先以课件出示一幅美丽的动态秋景图,将学生引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呈现教材中的情景图,激励学生:在这个果园里蕴藏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如果你能开动脑筋,发现并解决它们,游园结束时,老师还会送给你一份特别的礼物呢。学生兴趣盎然,充满好奇。接着学生仔细观察对比,质疑探究:分清上下、前后、左右。学生提出:谁在梨树下,谁在梨树上?小猫前面一辆车是谁在推?后面呢?等等。

在提出这些基础问题后,我启发学生:你们能提出一些用数学方法解决的问题吗?学生通过同桌间进行讨论,合作完成。

2.在实践活动中侧重于融合学生动手操作经验与思维操作经验。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向学生抛出特定情境下的某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一年级下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这课中,我呈现了漂亮的儿童房这样一个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回忆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怎样才能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从这些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来呢?我给学生提供了白纸、橡皮泥、印泥等工具,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出现了以下情况:。

第一,把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放在纸上,沿着它的边画下来,得到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第二,把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用力按在橡皮泥上,在橡皮泥上留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第三,把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先在印泥上沾一下,然后印在纸上,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学生不但通过操作,用多种方法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还发现了这三种图形各自的特点,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更好地认识了这些图形。

3.在思维活动中侧重于积累策略性、方法性经验。

在《我们认识的数》这节课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看,这是小明一家。他们家有一个人,今年34岁。你们猜这个人可能是谁?还可能是谁?学生就要凭借他们学过的数学的知识来猜一猜了,但猜也是有方法的,要根据数字的大小来猜,得出:爷爷奶奶的岁数比较大,一般在60岁左右;爸爸妈妈的年龄中等,大约三十几岁;而你们的年龄是最小的,今年还没有超过10岁。所以可能是爸爸或者妈妈。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更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而不只是问题的正确答案。上好数学实践课,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灵感。所以,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以活动课为阵地,用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寓教于乐,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欲望;用实践的形式锻炼学生,寓教于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才能;用数学的思想熏陶学生,寓教于思,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课重在活与动教育论文

传统教学的典型结构是:讲―听―读―记―练。进入20世纪,世界先进国家纷纷出台了不少新的教学模式,而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遵循的是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阵地,以书本为内容的传统课堂教学就显得十分落后了。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显得太不适宜了。打破传统教学格局,建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能够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多么的迫切和需要。对如何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也谈一下我对该问题的想法。

一、教育教学改革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首先,从学校角度方面:

(1)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原则。实践性教学改革必须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为背景,以培养学生合理的智能结构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2)以教学基地建设为前提的原则。实践性教学改革必须以教学基地建设为前提,通过建立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教学基地及运行模式,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现在很多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新办的教学实验、实习基地,没有更好或充分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学实验基地与教学相脱勾,使得教学基地形同虚设。

(3)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原则。实践性教学改革应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核心,强化师生的质量意识,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监控,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4)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的原则。实践性教学改革应立足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在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加快引入发展迅猛的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效果。教学方法、手段对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1]。

(5)以产学研合作为支撑的原则。实践性教学改革应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努力探索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的教育模式,实现产学研的深层次合作。学校对学生创造的成果或教师科研成果,应考虑其成果的价值或是在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基础上体现出来。

其次,从学生角度方面:

(1)个性化原则。教学方法改革应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最基本的'要求,从而使具体的教学方法适合教师和学生的基本特点,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教学方法改革要注意适应学生理性因素的发展,因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就成了教学方法改革的着力点。

(2)自主活动性原则。学生的个性是在自主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学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活动空间。

(3)合作性原则。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是2l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它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具备与他人合作共事的愿望和精神:二是要具备与他人合作过程中的协调、组织能力。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要通过充满合作精神和合作氛围的教育方法养成。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培养的前提是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如何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我认为应分两个阶段来进行。

首先,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必先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这是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提升阶段。

面对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要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开展。那么,如何去实现呢?下面提几点看法。

(1)要端正教育思想,使教学模式建立在可靠的理论基础之上。因为教学模式都是受一定教育思想支配的。因此,所构建的教学模式能否正确地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教师们对教学的研究是否深入,是否科学[2]。

(2)要根据需要来构建模式。教学要完成的任务和内容很丰富,过程也非常复杂,不能只构建一种模式来适应各种教学的需要。不同的教学目标,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策略,不同的学科,应该构建适应自身特点的模式,即使同一个学科。课时内容不同,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结构,不能什么课都套用一种模式,那样只会使模式僵化,失去构建模式的本来意义。

(3)构建模式要着眼于课堂,重在优化教学过程。精心策划好课堂教学,不能只着眼于某一个因素,必须把教育思想、教学目标、原则、方法、内容、手段等诸多因素联系起来通盘考虑,使教材、教师、学生的相互协调,达到教学结构科学化和程序化程度,还要把掌握知识目标、操作应用目标、情感交流目标列入课堂教学的结构,然后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所接受[3]。

其次,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最终实现无模教育,这是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升华阶段。

构建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从发展的眼光看,突破教学模式,实现无模教学,也是未来教学发展的需要。因为人的认识总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一个教师只有在拥有一定量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才能向质的方面发展,成为“自由王国”的主人,由此实现教学改革的第二步跨越,也即是教育教学由有模到无模的跨越。

(1)变有模教学为无模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现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并非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它只是教学改革的一种过渡形式,只是用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去代替已经过时的教学模式,为当前的教学改革寻找一条相对宽广的发展道路。当新的教学模式构建起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要向更高境界发展,根据未来社会发展预测,那时的教学必然走向无模教学。

(2)实现无模教学是以学生高度自治为前提条件的。实现学生高度自治,是现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要培养的目标,也是实现未来无模教学的前提条件。

(3)实现第二步跨越,变有模教学为无模教学,最终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充足的机会和条件。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解放学生,使学生成为真正自主学习的主人[4]。

总之,现在的一切改革,包括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不管教学改革的力度有多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仍然控制在教师手中,仍然没有摆脱教师的主宰。从有模教学变为无模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将进入一个很高的境地。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共同协作的社会,未来的无模教学是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为特征的,拥有这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人,则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标志。未来的学生一旦进入了无模教学的境界,人的个性的全面充分自由发展也就实现了。

参考文献。

[1]李方:《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任长松:《走向新课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4]李定仁:《教学论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实践活动课《一天的食物》评课稿

《一天的食物》是《食物》单元的第一课,由“记录一天中吃的食物”和“给食物分类”两个主要活动组成。课堂中徐老师以学生一天中的食物为载体,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孩子们为了认识和解释这些内容,也要像科学家一样,通过观察和实验,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们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使他们不断深入到科学的探究过程之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在徐老师的课中,我看到了徐老师对学生的关注,体现了课堂是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1.小卡片的运用。

徐老师在上《一天的'食物》过程中,小卡片的使用是一项很好的教学策略。在科学课上,教师往往会出示一些实物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来抵抗学生的学习疲劳,或安排一些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中,既没有实物也没有实验怎么使平淡的课堂变得生动呢?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好动心理。徐老师让学生将一天中的食物记录在小卡片中,再让学生整理统计自己的小卡片,比一比,赛一赛得方法,使食物的分类变得有趣好玩又方便。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徐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不时的激发学生兴趣,单元起始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这节课没有把各种各样的食物搬到课堂上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徐老师想了一些办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组竞赛,自始至终专注于它的记录、讨论活动,大约20分钟的活动时间里,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十分投入;课堂上徐老师也很关注自己的教学语言,做到简练、准确,又附有亲和力,使整堂课营造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乐于与教师、同学交流互动;而且,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了适量的活动,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下课以后,我们可以感觉到,学生对食物的研究热情更高了,为后续学习注入了新的动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