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后感完整范文(16篇)

时间:2023-12-11 16:47:09 作者:雨中梧

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巩固阅读的收获,还可以增强我们对书籍的记忆和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读后感示例,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再次捧起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这本书,细细品读,收获很大,对如何为儿童创设一个完整成长的空间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书讲述儿童如何在成人创造的外在的世界中创造“自我”,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她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全是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本书最后还介绍了儿童发展的不同理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过程。

书中写道“身体是属于儿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它。父母教师要做的,就是巡逻在儿童活动的边界上,在鼓励和分享中保护儿童,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如果被允许之后才可以探究,人就没有了自主和自由的意识。”而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家长更多地替代孩子,活动或玩的时候,总是告诉他们“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小心这个、小心那个……”不但孩子的身体不能自由支配,而且孩子的思维也被替代,孩子们失去了创造自己的机会。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小蜗的学具——长尾夹。长尾夹不就是用来夹东西的吗?有什么好玩的?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的创造,他们会把几个夹子组合在一起,变成另类的陀螺,他们在桌子上、地上不断尝试、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他们会自发地组织几个人进行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形成了他们独有的规则;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沟通,学会了相处。这就是自由支配的魅力。

我们知道7岁至12岁儿童开始对有意识地协调自己的动作有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喜欢跳绳、滚圈、骑马、蹦蹦跳,这些都是有规则的身体活动和游戏。几乎每一样游戏中他们都会使用意识。此时儿童认知的发展使得孩子可以通过认知来确认自己的身体,设计活动来自主游戏、自主运用身体。就拿孩子们喜欢的球来说,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边玩边形成规则,比如:怎样分帮、怎样确定发球权、在同时得到球的时候到底由谁来打、犯规了怎么办、比赛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这些都是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完善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不断成长。凡是可以考验自由运动身体的地方,愉悦和自由的儿童都会不厌其烦地攀爬行走,极尽全力张扬着自己,张扬着终于可以完成使用身体每一部分的喜悦。对他们来说,身体自由了,他们创造了一个自己的身体。如果不让儿童感知与经验,那就意味着让儿童失去自己的人生。

我们小蜗幼儿园给孩子提供更多自主的机会,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展示,尽情创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今天我为大家分享《完整的成长》第一节:什么是主人。

什么是主人?我个人观点认为“主人”就是主宰人的“人”。第一个人我们都了解她,就是我们自己,有着肝心脾肺肾、筋脉肉皮骨、目舌口鼻耳、爪面唇毛发、泪汗涎涕唾,有着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尝尽了人间酸苦甘辛咸的五味的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融入自然环境,融入社会环境,那么“人”是人最为关键的部位“心”,心是神明之主,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最为高尚的总指挥,是安住在你我内心的“人”即是“主人”。

首先,我们要给幼儿相对的自由,正确的爱和无比的尊重,让幼儿的精神胚胎茁壮成长,自我创造一个主人。例如有一次我爬梯子换灯泡,女儿也要爬这时爷爷奶奶都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而阻止她,但我相信她能做到女儿爬到最高一层欢呼着“我做到了,我现在是一个大巨人了!”并且重复爬了好多次,所以我们要给幼儿听从自己内心指引的机会去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章显自我!

其次,我们要有意的对幼儿进行性格的培养,因为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

(1)克制孩子的任性,就是要对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坚决的说“不”,让幼儿意识到爱不是无限的,不要利用父母的爱来索取一切,不要用父母的爱来威胁父母。

(2)防止自私,自私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有意识的让孩子照顾好自己同时还需照顾好身边的人,培养孩子家庭观念家庭意识。

(3)经历挫折,让孩子认识到人生并非一路坦途,经历挫折不仅能培养孩子忍受挫折的耐力和吃苦的能力,还能使孩子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挣扎成长,奋力向上而不是坠落。这几年来大学生跳楼事件屡见不鲜,这类的问题孩子是自私的,没有家庭观念,不能容身于社会环境。

总之,主人是不会被内外界的一切障碍所掌控。我们家长无需为孩子搬到障碍也无需刻意打造一个自认为是好的孩子,否则只会毁了主人。主人是一个强大的内核系统,她会对身体、感觉、心理、认知、精神当下的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创造一个崭新的自己!

《传习录》读后感

“侃多悔,先生曰:‘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因药发病。’”

这段话之所以拿来分享,因为发现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都做不到那么“潇洒”,往往越是“懂事”的人,越会对自己曾经犯下的某个错误耿耿于怀。我有一位女同学,曾经是标准的贤妻良母,但有一次同学聚会,被大家拉着打了一个通宵的麻将,结果糊里糊涂第二天送儿子参加演出比赛的事给耽误了,孩子因为迟到,比赛结果有失水准。事后她后悔不已,总觉得在孩子最需要她的'时刻亏欠了孩子,于是就对儿子提出的各种要求尽量满足,直到后来她发现孩子因此养成了偷钱的毛病才后悔不迭。真的是一个错误套着另一个错误。

《传习录》读后感

王阳明心学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天理即人欲,致良知,知行合一。

天即即人欲:针对朱熹理学而言的。需要说明的是人欲不是我们普遍理解的人的欲望,而是人的本性。

致良知:当人能达到本性是,道德等是自然形成的,根本不需要社会制度约束。

知行合一:从本质上而言,知和兴一体的,不二的。思考当你能达到活在当下时刻时,知行是融合的。但在普通人心目中,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精进。

另外特别说明5点:

1、王阳明在书中,说明佛家清心寡欲的修行是错误的,这样让人失去了知觉。而是在清醒意识和知觉的前提下修炼本心。

2、大众认知中,修行大多指的.是静态进行的,比如冥想打坐禁语等等。而王阳明提倡静和动共同修炼。如果只是静中修行,遇到重大事情时,烦躁恐惧等心念又会出现。

3、阳明在那时就明白根据孩子天赋和性格而针对性教育,不得不说是对现代教育的讽刺。

4、很多人包括外国宗教,佛家,灵修心理学家等所谓专业人士,修行门路巨大错误,还在市场上招摇行骗,没有觉醒的人很容易被误导,走上一条与修行相反的道路。修行是不断成长的过程,而不是通过什么奇妙方式直接抵达最高境界。而这个过程,必须遵照心的意愿,自然地修行,而不是吃斋念佛,出家等强迫性就可以达到的,而这些行为不但没有正向作用,反而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这是初级修行者要特别注意的。

5、真正的佛家,道家等思想和王阳明心学从本质上殊途同归。不管以那种思想修行,都要走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切记只学不做,空谈误国,空谈误己。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完整的成长》这本书是由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所编著的。这本书给我们阐述了如何让幼儿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

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家里正好有两个上幼儿园的宝宝想通过这本书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的确在这本书里我也找到了一些管理幼儿的方法,书里给我们列举了大量的案例给我们讲解如何关注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在读这本书时脑子里总会浮现出自己儿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让我不断地反思自己平时教育孩子时的误区。

书里提到儿童是自己的主人,宝宝是如何慢慢唤醒自己身体的各部位的,如果在这一时期我们总是过度的禁止和限制孩子的行为那么儿童对身体最早的探索、开发和创造,人体所蕴含的潜能就不会被激发。比如孩子在两个多月时总喜欢吃自己的小手,很多妈妈总感觉很不卫生,制止孩子,其实这个时候是孩子发现认识和使用手的一个过程,这个时候就让他去啃,孩子稍大点我们怕他磕着碰着总是禁止他们最很多事情,这都是对孩子的禁锢,反复的活动四肢,让身体自由这就是儿童的第一自由,这对一个儿童来说非常重要。

人是情绪体,我们儿童尊重儿童就要尊重儿童的情绪并陪伴孩子情绪的成长,很多孩子在不高兴大哭的时候我们总是很焦虑想立刻制止孩子的之一行为,其实当孩子哭时我们应该让孩子把这种情绪很好的流淌出来,让孩子认知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自己创造自己意味着不把创造自己的权利交给别人,意味着不被他人强制性的闯入的你的内在而塑造你,意味着不成为别人的复制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是人成长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最核心。(引用书中)。

不同阶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特点,通过读这本书让我在和自己孩子沟通和交流上找到了许多不错的方法,如果家里有0到6岁的宝妈建议读读这本书,个人感觉真的很不错。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什么是主人?我个人观点认为“主人”就是主宰人的“人”。第一个人我们都了解她,就是我们自己,有着肝心脾肺肾、筋脉肉皮骨、目舌口鼻耳、爪面唇毛发、泪汗涎涕唾,有着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尝尽了人间酸苦甘辛咸的五味的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融入自然环境,融入社会环境,那么“人”是人最为关键的部位“心”,心是神明之主,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最为高尚的总指挥,是安住在你我内心的“人”即是“主人”。

首先,我们要给幼儿相对的自由,正确的爱和无比的尊重,让幼儿的精神胚胎茁壮成长,自我创造一个主人。例如有一次我爬梯子换灯泡,女儿也要爬这时爷爷奶奶都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而阻止她,但我相信她能做到女儿爬到最高一层欢呼着“我做到了,我现在是一个大巨人了!”并且重复爬了好多次,所以我们要给幼儿听从自己内心指引的机会去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章显自我!

其次,我们要有意的对幼儿进行性格的培养,因为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

(1)克制孩子的任性,就是要对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坚决的说“不”,让幼儿意识到爱不是无限的,不要利用父母的爱来索取一切,不要用父母的爱来威胁父母。

(2)防止自私,自私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有意识的让孩子照顾好自己同时还需照顾好身边的人,培养孩子家庭观念家庭意识。

(3)经历挫折,让孩子认识到人生并非一路坦途,经历挫折不仅能培养孩子忍受挫折的耐力和吃苦的能力,还能使孩子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挣扎成长,奋力向上而不是坠落。这几年来大学生跳楼事件屡见不鲜,这类的问题孩子是自私的,没有家庭观念,不能容身于社会环境。

总之,主人是不会被内外界的一切障碍所掌控。我们家长无需为孩子搬到障碍也无需刻意打造一个自认为是好的孩子,否则只会毁了主人。主人是一个强大的内核系统,她会对身体、感觉、心理、认知、精神当下的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创造一个崭新的自我!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以前看《爱和自由》(也是孙瑞雪的书),就很受震撼和启发。从那本书中了解了精神胚胎的存在,并非小树不修剪枝桠就会长歪,而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就是决定你的精神会长成什么样的种子,只要有足够的阳光雨露——爱、和足够的成长空间——自由,精神胚胎就会长成她本来的样子,最美好的样子。如果有外力的强加,反而是“病梅馆记”——压抑扭曲了人的本性。

《完整的成长》和上一本书是一脉相承的理念,但是这本书揭示了生命成长的规律,解释了儿童展现给我们的各种表象之下的本质。完整指的是丰满的、立体的、多个层面。人的完整需要一个完整的成长过程,我们只有认识到成长的真正内涵,尊重生命的成长规律,才可以给儿童提供完整的成长环境。这本书是讲述的成长规律的书,对我来说也是一本成人认识自己幼年成长过程中障碍的书。

以下是我的一些整理和摘抄:

身体的自由:

人在小时候需要有使用自己身体的自由,在一次次的锻炼中,儿童掌握对身体的使用,这个过程是生命力的释放,对儿童自由行动的禁锢就是对ta生命力的禁锢,是精神胚胎的第一次枷锁。

情绪的自由:

情绪是生命通往世界的桥梁,婴儿依靠情绪的桥梁走向外在的世界,也依靠情绪的桥梁走向深处的世界。

所有人包括婴儿都在扩展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学习和成长,而扩展时内在就会失衡,失衡就会恐惧,这种恐惧的释放也就是帮助我们寻找内在平衡的过程。可以说,情绪的功能就在于帮助我们自己修复、自我调节与自我平衡。

我们要把孩子内心发生的情绪告诉孩子,就像要把他的鼻子眼睛嘴巴告诉他一样。我们需要肯定孩子的情绪,是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并与自己的情绪为伴,帮助他发展出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哭可以释放情绪,调节内在。

儿童内在的情绪运转是一个天然的过程。情绪像河流一样在生命中流过,流过……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儿童不会躲避、不会评判,但儿童会观察、感知、熟悉、了解、升华……儿童在正常的情绪成长中,逐渐趋于内在的平静祥和。

如果孩子在情绪不好的时候还不断受到家长的指责,会致使孩子被反复叠加的复杂情绪纠葛在一起,孩子就被锁定和桎梏了,那种生命之中自然启动的调节情绪的功能,在这样的局面中失效了。在焦虑的情绪之后,认知开始产生一个不真实的结论(甚至不经过认知而在潜意识中自然形成):“我不好。”自我价值感的地下就这样形成了。这样的情景即使成年后也可能无法走出来。那破坏了情绪流动的特质,是对生命功能的破坏,它人为的把情绪变成了不流动的泥潭和沼泽,这样的湿地在早年就成为人生命的一部分,阻塞并存留在人的生命中,成年后他也会不时出来作怪。

儿童如果生活在管制、紧张和被动中,想的不敢说;做的又不是想要的,障碍就会出现。一个人想了,说了,做了,三位一体,就会奇特的有力量。如果三位分离开,分裂就存在了。内在充满了挣扎、抗争和纠葛。就此在人的内在世界,被分裂出来了三中需求:想的、说的、做的。他们各自有自己的需求,分道扬镳,自我就会向四面八方出击。这种状况使我们无法成为正常的人。

成人的情绪像儿童的情绪一样说来就来,可他走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这是因为我们长期在成长的道路上不照顾情绪、不倾听情绪甚至压抑情绪,使得各种情绪累积、固着的结果。

如果一个成年人不能够清晰地分出“你的情绪”,“我的情绪”、“你的感觉”和“我的感觉”、“你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他就会迷惑。这可能是成年人沉淀之深的痛苦。这就叫做没有得到充分的成长。

成熟的人首先能清晰地把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剥离开,他清晰地知道“情绪是我的”、“我要为我的情绪负责”。负责指的是我要照顾的我情绪,清晰我的情绪,知道我情绪的来源,准许自己有这样的情绪。接下来再去看看那情绪背后站着什么,然后我们请站在情绪背后的那个东西出来,和他在一起,把他转化成支持我们生命的东西。

感觉的自由:

生命的感觉是人所有部分的基础。我感觉了,我才能发现。感觉帮助儿童发现着外在的世界,也帮助儿童发现在内在的世界。发现了,儿童才能产生下一步的探索与创造,才能流向下一步的心理与认知。

卢梭告诉我们:注重感觉才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真实的人、统一的人,而真实的人才可以靠近真理。全然依靠理性,我们会被驯化成社会或是某人或是某个利益集团的工具。

离开感觉,“教”出来的成长,只会建构一套认知与生命分离的系统,儿童所掌握的东西就是知识,而无法形成智力。会导致身、心、意的分离。

用感觉建立概念,之后用感觉不断充实和修正概念,使概念不断发展和完备,这是儿童一直再做的事情。

如果我们准许自已使用生命的感觉来认识人,当我们成年后,我们就不会再把住在这个星球另一面的人,不再把明星、名人、伟大的人、权威的人视作彼岸世界的人、抽象的人或是神奇的人,我们可以在某一部分和他们产生连接,产生感觉和共鸣;我们会知道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我们有着共享的情感和精神,有着人类共性的成长历程和梦想——我们就从成年后荏苒具有的儿童对成人的虚幻中走了出来。

真正了解生命,才能从本质上改善教育。尊重生命的特征,我们会惊喜地发现生命的智慧。

看了这本书,我更加尊重孩子的情绪和感受,试图去了解她无厘头的语言背后内心想法。在她需要我时给予帮助,在她不需要我时安静陪伴。知道爱,也学着怎样“给予爱”。

对于我自己的情绪问题,正视她的存在,学着去看到她背后的根源,看到了也就逐渐释然了。

《传习录》读后感完整

一篇《答顾东桥书》断断续续看了近半个月,中间还夹杂着重温了下《万历十五年》。忽然有个念头冒出来:《传习录》是终极励志书啊!

近期工作反思,想得很多,做得不够。想得太多了,想着一开始做,就要直接做得很周全,便觉得困难重重,倒反而畏首畏尾了。

这项工作本来属于我比较了解的,且一直关注,却行动迟缓,缺乏实际行动。近期牛刀小试,便有效果反馈。哎,惭愧惭愧,早干嘛去了。

归根结底,还是认识上不够到位。我还是把知与行,分作了两样,总想着完成了比较全面的知识储备和技术积累,再进行行动,却没认识到,知与行本是一体。只有在行动中摸索成长,才能完善认知,只有在行动中积累经验后才能进一步指导行动。

看来,《传习录》真不是读出来的,而是在“知”与“行”中逐渐融入自己的心性的。

近来,隐约感觉有一股动力,这股动力督促我反思自身,认知自己的心性,这股动力督促我即刻行动,投入实践,我想,这股动力,多多少少,就是我的“至良知”吧。

这股力量是《传习录》给我的,也许从这个层面看,称《传习录》是终极励志书,也不为过。

我能够越发感受到心学与佛家禅宗的区别了,虽然心学与禅宗都是以自我本心的认知为主体,以修行者的领悟为成长之路,但,心学与佛释有着本质区别,心学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的修习落于最细微的实践行动之处,而穷究自己的本心,也便是天地间的大道天理。

也许,心学与禅宗的终极大道是相通的.,比如有多少高僧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只是我辈凡俗,常常为佛家的一些慧心顿悟的细枝末节而蒙蔽。与此相比,心学的研习,哪怕只是初窥门径,也对日常工作大有裨益啊!嘿嘿,终极励志书!!

读了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之后,深感先生的文字意味深长,仅仅是读过一遍的我是绝不敢说出完全领悟王阳明先生的思想这种话,但读完《传习录》后,我确实有了一丝自己的感悟。王阳明先生的智慧跨越时光长河,确实值得人细细品味。

第一点,修心。王阳明先生认为修心即致良知。一切都在心中,只要心在省便是致良知。要做到不欺良知,相信良知,自觉良知。良知在人,永远不会消失。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蒙蔽,并不是他没有良知。格物是向外的功夫,格就是正,就是纠正那些不正确的,使归于正道。在私欲萌芽之际将其扼杀,防患未然以期修得真心。

第二点,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参透事物本质,掌握知识本源。需要断案,就从断案的事上学起,如此才是真的格物。例如判案时不能因对方无礼而恼怒,不能因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对方哀求而屈意宽容。唯恐心中有丝毫偏离而妄人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知。抛开事物去学就会不着边际。

第三点,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读书的目的是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读书必须用来指导行,从而知行合一,是谓“经世致用”。只读书不思考,只会越来越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就会变得自我。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事物中体会到良知,这个时代物欲横流,当人们漫无目的庸庸碌碌地四处奔走时,不妨读一下《传习录》,去探求一些生命真正的意义。

问:“看书不能明,如何?”

我也有这样的问题,看书看不懂,看不明白怎么办?我还是单单的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这就说到了儒家的另外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看书?我个人把知识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对的知识。像我们从小到大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公式都属于对的。但这些对的知识对我们现实的人生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它没有帮助我们去解决任何的问题。第二类是有用的知识,也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能用得上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的知识。看不懂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把它当成对的知识去看了,还是按照以前的方法,按照以前的套路,没有和自己的生活去结合,就没有印到自己的骨子里,还停留在储备上。

师父说过,和他学习主要学习的是新的思维方式,应该抛弃旧有的模式,创造一个新的系统。如果我们跟师父一边学,一边沿用旧的套路,还不如不学,耽误师父时间,耽误自己时间。

我们平时所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指的也是用心读,如果你不用心读,就是读一千遍也没有用。所以不管是学习还是修行,都要先从修心开始。心在了,才有意识,有意识才能主动去解决这个问题。心不在焉,不仅仅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更是在浪费时间。没有融会贯通的知识,即使是对的知识,对你来讲也没任何用。

问:“延平云‘当理而无私心’。‘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先生曰:“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若析心与理言之,恐亦未善。”

又问:“释氏于世间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着,似无私心,但外弃人伦,却是未当理。”曰:“亦只是一统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

王阳明通过朱熹老师的一句话来阐释他的“心即理”学说,“当理”就是天理显现,要想天理显现,就要去掉后天的习染。私心就是后天习染的体现,去掉了就是无私心。无私心当然就是天理。反过来讲,如果你的天理没有显现,那是因为你的心受到了后天的蒙蔽,心有私欲就是有私心。简单的说当理等于无私心,它俩是一回事。要是把他俩分开说就是因果关系,这是朱熹的理论了,王阳明是不认同的。

有意思的是陆澄又问了佛家的无私心和当理的关系,他认为佛家的无私心是不当理,因为他抛弃了人伦,这个人必须得尽孝。在我们没尽完孝的时候出家,这首先就是违反人伦的。作为一个人,父母把我们生下来养大,我们必须要尽孝。一个人可能没有伴侣,可能没有子女,但他一定有父母。看似把七情六欲抛去一边,四大皆空,那父母之情呢?在父母健在的时候,你去追求佛教的无私心,这就是天理没有显现。你的心被你追求佛教的无私心蒙蔽了,说白了,你为了你的欲望抛弃了人伦,因为私心所以不当理。这是从反面论证王阳明心即理的一个体现。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大家晚上好!我是中三班丁西安的爸爸丁伯涛,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完整的成长》第四章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第六节:对感觉的新认识。通常我们认为人的感觉就来自于人的五种感觉器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才知道人在五种感官之外的感觉,源于基本生命存在的感觉,称之为“生命感觉”。

一位5岁的小男孩a在排队盛饭时和另一位5岁的小男孩发生了争执,一位3岁的小女孩走过来指着其中一位说:“是你的错。”

小男孩a说:“你没看到事情的经过,怎么判断是我错了呢?”

小女孩说:“我是没有看到事情的全部过程,但我有感觉啊!”

小男孩说:“我先站着排队,看见饭还没有端来,我就出去玩了一小会儿,结果他站了我的位置,我让他走,他不走,是谁的错。”

小女孩肯定的说:“就是你的错。”

小男孩说:“为什么?”

小女孩说:“不知道,反正就是你错了。”

小男孩说:“那好吧,我们找老师去。”

整个过程让人很惊讶,小女孩无法通过自己的思维分析、思考、组织、整理表达出来,但凭她的感觉:他错了。如果我们也来分析一下的话,应该是这样的:离开原有的位置,到另外一个地方玩一小会儿,还占有之前的位置,这是否合理?你不能同时待在两个空间里。你也不能身体离开了,但意识还占着排队的位置。小女孩这个明确的判断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她内心的感觉,是基本生命存在的感觉。

这种心灵的感觉,正常的儿童,当没有受到理性的打扰时,他们的心灵会非常的敏锐,他们能够感知到现象背后的真实。书中有一个故事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常见的,一天,学校安排训练,李老师看见8岁的毛毛拿着一瓶红茶走了进来,问道:“你能帮我去买一瓶茉莉蜜茶吗?”毛毛欣然答应,又问其他两位老师要什么,贺老师和王老师肯定的说要茉莉花茶,当毛毛转身要走的时候,李老师急忙说到:“算了,我也要茉莉花吧。”毛毛回身说到:“你太没个性了,别人要什么,你就要什么。”李老师无语了。毛毛走了两步又回头说:“你不能因为他们职位高,就服从他们吧。”

李老师很惊讶,然后开始察觉自己,察觉到自己平时习惯性的放弃自己的权利,时间长了,造成了无意间放弃自己的意愿,毛毛今天率真的把它说了出来,而且一语中的。我们正处在一个会让我们发现人类感觉新来源的时代。我们不但知道儿童拥有基本的感觉,拥有知觉,我们还清楚所有的人都拥有直觉,这是认知之外的一种来源,我们完全可以在对儿童的观察中发现这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那就是人拥有一种生命的感觉,它是智慧和创造的来源。

我们通过观察孩子在成长感觉中的变化可以看出,实际上我们都不太在意内在发生的事情,我们更多或是习惯地在意物质世界所发生的事情。现在就请我们尊重儿童的“生命感觉”让它伴随孩子成长,这种“生命的感觉”呼唤我们,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学习调整自己,这种生命的感觉能让我们发现内心深处所发生的事情,这种生命的感觉会让我们捕捉到事情背后的真相。

传习录读后感

问孟子言执中无权犹执一。

先生曰: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如后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无罅漏,立定个格式,此正是执一。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自己不管做什么的时候,都需要找一个模板。这件事情成功人士是怎么做的?那件事情成功人士是怎么做的?都想向成功人士学习,复制粘贴。大到企业管理,小到与人对话,都想让自己找一个最好的模板套进去,就可以万无一失。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如果什么都可以设定好,什么都可以套用、引用,那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方程式的世界,我的人生就是一个定向的人生。

从儒家的十六字真言开始,中庸之道一直都是儒家修行的准则。《中庸》里讲君子而时中,孟子用易来形容中庸之道。易就是变化,不断的变化就是中。我觉得孟子用权衡来形容中更有画面感。权衡就是秤和秤砣,我在秤的一边,另外一边的事物可能是我们接触的人,也可能是我们需要办的事。王阳明说事变只在人情当中,那归根结底还是人。我和父母的相处的时候,我会根据父母的重量,把秤砣调到一个平衡的位置。我和爱人相处的时候,爱人和父母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的'秤砣还要继续的调整,以达到我们俩之间的平衡。我和朋友之间的相处又不一样,每一个朋友都是不同的,所以要不停的去调整我秤砣的位置。同一个人因为环境、时间的不同,秤砣也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比方说我和爱人的相处,没有事情的时候、爱人高兴的时候、爱人生气的时候、爱人有工作忙的时候更简单的说,就是爱人每一种情绪变化的时候,我的秤砣都要调整位置。

千万不能执着于去追求中,君子不言利,利在其中。把每一件事情做得妥当,与每个人相处得当,就是做到了中。怎么能做到妥当?就是让天理去替我们做决定。天理从哪来?天理就是老天赋予给我们先天美好的本性,所以也可以说天理就是中。只要我们能寻找到先天的明德,使之焕发光明,我们就能做到中。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那一群活泼可爱的女中学生,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祖国献身的热情,带着善良纯真的心灵和团结友爱的精神,在青春的道路上留下了一段华彩乐章。

我无数次吟颂,无数次咏叹,只因青春无价,岁月无言。

如今已不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我们所拥有的今天是一个改革开放、科技发展、国力壮大的新时代。我们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我们挑灯夜战,勤奋苦读。我们游岳坟,了解岳飞“精忠报国”的事迹;我们观韶山,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我们游三峡,欣赏祖国的壮丽山川;我们泛舟于西湖,领略西湖的美好光景。同书中的主人公一样,我们让学习效率不断提高,我们让集体活动别出心裁,我们把玩与学劳逸结合,我们用心与爱互帮互助。因为学习本来就是一份独到的快乐,而青春本来就是一种无言的获得。

青春是呼唤友谊的先锋。最珍贵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良师益友,优秀的老师会视自己的学生如儿女,真诚的益友是你学习生活中的姐妹弟兄,他们是你前进旅途中的铺路石,奋力冲刺的催化剂。与他们一道共同创造一个轻松而高效的学习环境,塑造一个热情而沉稳的友谊氛围,于你是一种互补、一种冶炼、一种酝酿、一种升华。像书中所描绘的一般,团结、善良、纯真的友谊和无私的精神,就像一首动听的旋律令人沁透心脾。感谢青春让我们萍水相逢,感谢友谊让我们共同进步。

在书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

“明天给我们的到底有多少阳光和花朵,多少责任和期待,这,我们不太清楚,但是我们都确定的知道了未来的生活道路,这道路就是为了祖国,为了社会主义献出一切!”

是的,如今的我们与她们一样,为了自己充满神气魅力的大学梦,为了自己未来的日子潇洒芬芳,为了昨日的期待与明日的憧憬,我们不甘寂寞,我们不知疲倦,用超人的代价,有泪水与汗水,用理性的思索,用澎湃的热情去凝固和铸就。绚烂的岁月,火红的青春,它是一种坚忍不拔的气质,一种不服输不自傲的清高,最后更是一种学会审视自我灵魂的成熟。如梦的青春,贵在青春!就让我们一同高喊“青春万岁”,共同放飞青春!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从一般意义上讲,一个完整健康的人,需要同时具备丰富的精神和康健的体格,缺少了哪一样,都不能称之为完整。今天重点讨论精神层面,它不仅能为我们带来丰富的人生体验,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还可以弥补身体上缺陷,就如孙瑞雪老师在文中讲到的“只有到达精神,才能创造出自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不再被基础的、物质的东西所限的人。”只有内在的自由才能真正让我们摆脱各种内外的捆绑,进而创造自我、发现自我、活出自我。

文中,一个孩子从最初对事件的认知—宣泄(通过情绪流淌不快和痛苦)—转化和全然接受,它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心理活动,完成了一次自我的确定、升华和创造。这个过程,更多的需要孩子自己去完成,作为父母的我们,只要在一旁爱着、倾听着就好,给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保护他们完整的成长过程。孩子正是通过这一次次完整的成长历程实现一次次自我创造,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驱使自己的躯体和行为。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更加深刻感觉到同孩子一块儿成长探索、一起经历一次次完整成长历程、一同完成一次次自我创造是多么必要和紧迫,在此过程中,我们的认识必须清醒、做法必须恰当。

我们是孩子的父母,但绝不是孩子的主人。孩子无意于来到世间,既然我们将他带到人世,便有责任和义务将他养大、引导他经历人生酸甜苦辣,走出自己的人生。子女之于我们,不是传宗接代或者实现某种功利目的的工具,不是我们可以占有、控制、支配的私有财产,他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是独一无二的自我,这一点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才能保证我们不会走偏、走错。因此,我们需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高质量的陪伴和真正意义上的爱。

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孩子跟我们回了几次老家,就能分辨出哪是奶奶的老家、哪里是外婆的老家;孩子跟着妻子去了几次她的单位,就知道妈妈是警察;每次我和妻子说话声音稍微大些,孩子就会怯懦的对妈妈说“你们不要吵架”;每次孩子惹怒我们被批评之后,孩子都会说“抱歉”……他的言行时常让我们感到意外和惊喜,它也一次次提醒我,真的不能把他当作一个一无所知的幼儿,他正在用懵懂的眼神观察周围、感受社会、认知这个世界,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的心理正在活动,以致于我不能在他的玩伴面前和公众场合给他难堪,不能随意否定他的想法和劳动成果;以致于我不能随便找个借口敷衍他,不能编织谎言欺骗他,孩子的意愿和选择需要得到我们的尊重。其实,我们对孩子的言行举止和态度,往往影响着孩子将来待人处事的态度,孩子会从我们的爱和尊重当中感受到温暖,从而将这份温暖带给他人,也包括我们自己。

陪伴孩子,陪伴自己。时常会看到或者听到要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的文字和话语,我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妥,觉得小孩瞬间就会长大,在成长过程中多一些陪伴就会少些遗憾,也为此我调动了工作岗位,选择呆在孩子和家人身边。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当当网上看到这样一本书《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我深以为然,我才慢慢认识到,原来陪伴并不是我们和孩子同处于一个空间、要在一起呆多久,而是我们既能把自己的时间给孩子,更要把自己的心放在孩子身上,能够接受孩子有情绪,接受孩子会犯错,并且乐于关注孩子的言行、倾听孩子的内心、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愿意花时间与孩子接触,帮助引导他解决问题。孩子通过一个个事件经历一次次心理历程、完成一次次自我的创造,通过一点一滴地、慢慢地、逐渐地确定自我,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着谦卑、谨慎、积极向上的态度,耐心去听、认真去看、深入去思考,与孩子一起尝试、一起探索,给他支持与鼓励,给他适当的引导和修正,相互陪伴、相互成长。

懂得去爱,完整成长。不是每个人都会去爱,我们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也不可能教会孩子在社会上行走需要具备的一切能力,让孩子做自己,才是最恰当、最正确的爱。既然我们已经懂得,孩子是一个精神独立的个体,那么我们做父母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完成一次次自我的建立,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怕麻烦、怕孩子受到伤害剥夺、限制孩子自我尝试的机会,因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等原因包庇纵容孩子的过错,殊不知,我们剥夺的不仅是孩子的行为,纵容包庇的不仅是孩子的过错,更是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对事物本质探寻感知的能力,是纠正引导孩子的最佳机会。没有真正的经历、没有真切的感受,哪能体验兴趣与奥妙所在、哪能知道酸甜苦辣的味道。适当的放手,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因为他自己吃得那些苦终将让他更加强大,他学会的那些本领会让他更好地观察适应这个世界,他一点点修炼出来的良好修养会让他更加热爱生活,他健全而独立的人格将让他成为自由的、独一无二的自我,他不断丰盈的精神世界终将让他走出精彩的人生。

“我思,故我在。”到达精神,创造自我。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_完整的成长随笔

人不能一直停留在想象中。这样十分消耗比高原氧气还稀薄的自信。一旦失去自信,在不知创造并且怀疑自己的情况下,人很容易窒息。

我很少认为自己优秀。

小时候是学不会哭泣、卖乖、懂事,得不到大人的夸赞和奖赏;长大一些读书又不够好,不善交际,老师和同学很少关注我;总算跌跌撞撞地找到以后要走的路,在决定努力写作的时候,又发现在做这件事且有才华的人多如过江之鲫。

时间让我认识到,我是一个不漂亮、不苗条、不富有、缺少天分和文字直觉的人。

跟现在的朋友聊起小时候的事,她说小时候觉得自己非常特别,一定和别人不一样。她认为自己的身体里没有器官,是独立而不同的个体。

有一次生病需要拍x光,她在医院里看着片子非常失落,因为她发现自己与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相同的构造、相同的器官。她第一次体会到沮丧这种“高端”的感觉。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有许多让现在的自己发笑的想法,现在看来当时的自己幼稚且荒唐。

曾经的我认为现实中有嫦娥,她可以帮我完成暑假作业;认为我在晨读时间随机哼出的歌词,可以红遍中国;认为自己拥有稀缺的血液,能够拯救世界;认为我手背上心形的粉色胎记,是上辈子留下的记号;认为存在其他平行空间,生活在那个世界的人可以看到我,诸如此类。

当然,随着成长,我发现这些“认为”统统不成立。有一段时间我非常不开心,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因为跟想象中的“我”比起来,自己实在太平凡、太普通了。

我很生气,生气我怎么能是现在这个样子!

这个发现是不是有些残酷?

但是,这个世界上也有奋起直追、笨鸟先飞、大器晚成等成语。有27岁才正式学画,到56岁名声大震的齐白石;有47岁才打算揭竿而起,55岁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有65岁才出版第一本书的作家劳拉•英格尔•怀德。

我不知道他们小的时候是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的,至少,后来他们知道了平凡的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并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情。

人不能一直停留在想象中。这样十分消耗比高原氧气还稀薄的自信。一旦失去自信,在不知创造并且怀疑自己的情况下,人很容易窒息。会被平凡的生活扼住脖子,透不过气,然后放弃挣扎的能力。

我慢慢地放过了自己,了解自己没有超凡的能力。接纳这样的自己,去尽力改变思想不够成熟、写作技能宛如新生婴儿的自己。

时间让人的身体成熟,但也带来思想的空虚。身体像一件单薄的容器,经不起敲击,很容易破碎。思想如钢铁、石块、泥沙,每增加一些知识,就像在容器里投入一些贴补壁面的材料,慢慢地,躯体和思想相称,才能变得坚不可摧。

但如果不给皮囊中填入实质的内容,放纵思想的空虚,人一旦遇见现实锋利的针尖,皮囊就会被扎破,空虚如风飘散,身体将变成萎缩而干瘪的气球。

我知道自己需要钢铁、砖块和泥沙,所以在不断修炼着。

关于想读的书,想锻炼的身体,想变得更漂亮的外表,想获得读者认可的心情,想写出精彩内容的才华,对于这些追求,我一刻也没停止过。

但偶尔也因疲惫而懈怠读书,因懒惰而放松健身,因妥协于平凡的眉眼而不去打扮,因一些忽略和批评而拒绝接受它们,因不曾得到天赋的垂青而异常失落。

我拒绝平庸的方式有些土气,是出走、读书和抗拒融入平淡的生活,确切地说,是思想上抗拒融入平淡的生活。

我在努力变成一个有趣的人。当内心出现懊恼、烦躁、犹疑、愤怒的时候,我都劝告自己,不要这样,生活中还有许多有意思的事情需要去做。

烦躁就坐下来看风景,疲惫就停下来听音乐,孤独就读“治愈”的故事,愤怒就换上衣裤去奔跑发泄。

仔细感受每一天的经历,发呆、快走、被碰撞、受委屈、同情生病的虚弱者、爱慕漂亮的明星、期待一场愉快或悲伤的恋情,这些都是我在做的事。

我希望时间能带来真正的成长,而不是每年更改的数字。

接纳自己的普通,让努力的自己和现在不够优秀的自己和解吧。

我们,总要学着长大,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去旅行。我们早已习惯了一个人,每一天漫无目地的,从一个终点到另一个起点,来来去去,兜兜转转,像一场无奈的轮回。时间,却依然坚定地、缓慢的走着,留下我在原地徘徊。不愿回头,也不敢向前。不愿回头是怕看见曾经天真的自己;不敢向前,是怕前路茫茫,不辨方向。

曾经,爱上了坐公车的感觉。一群不认识的人,摇摇晃晃的挤在同一辆车上,忙乱的拥挤,低声的抱怨。为了同一条线路上不同的地点,短暂的相遇又分离。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冷淡和疏离。更多的人还是愿意注视着窗外,在那里,有和他们一样忙碌奔走,为了生活的人们。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为了成绩努力;大人背着沉重的责任,为了生活奔波。他们的脸上都是一样的神情,焦躁而急迫。在窗外闪过,我们,都没有时间,为了谁而停留。

常常搭上公车,在那一小块玻璃里看外面的人群。看他们脸上的表情,看他们匆匆的背影。玻璃窗上倒映出我的影子,淡淡的看不出表情。但我知道,窗里窗外,我们都是一样的神情,一样的行色匆匆。直到有一天,当我无意中望出去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孩子。他与别的孩子没什么不同,只是年岁较小,更加的活泼好动。我看到他的时候正是车将要开动的时候。那个孩子在路边奔跑,他将公车作为了赛跑的对象。他紧张的小跑着,不时回头看公车是否有追上来。他略显瘦小的身体套在宽大的校服里,随着他的跑动,红领巾也歪在一边。但他对此毫不在意。看到这一幕,我猛然的笑了,为这孩子的可爱和天真。但公车很快发动,只是几瞬就将那孩子远远落在后面。我努力向后的张望,却只看到他快速缩小的身影。行进的公车带着我走向了下一个风景,我知道,下一站会是一样人潮汹涌。却再也没有了那样的纯真可爱的孩子。

那样的孩子,恍然让我觉得他是从我们失落的童年岁月中奔跑出来的。提醒我们那些遗失在角落里的纯真年华。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总是感慨时间的变化,岁月的流逝。我们更多的是怀念过去。似乎时间越久远,记忆越是清楚明白。我们记得小时候一块糖的甜美,一朵花的芳香,一只冰淇淋的滑糯……对于现在的事情,我们总是选择忘记。我们总是会为此找寻各种借口,却从不承认其实我们都不愿长大。我们的心里其实一直都住着一个孩子——走失在岁月里纯真的自己。

曾经我们渴望长大,渴望成熟。想一个人去旅行,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有一天,当我们真的走出来了,真的长大了,却也真的失去了曾经的自己。我们看遍了世上的风景,却再也找不回当初的自己。其实,我们的生活也像公车一样,载着我们的,是时间的公车。在耳边呼啸而过的不是风,是时间。时间的公车载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四季,从初生走到死亡。

在那以后的日子里,我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他们都长着一样的面孔,朦胧着,纱似的看不真切。我也见过很多孩子,活泼的,快乐的。但再也不曾见到像那样的孩子,会傻傻的和车赛跑。再也不曾有过那样的心境,有点好笑,又有点伤感。那样顽皮而天真的孩子,又岂会不知他的速度与车无法相比,但追逐的一刹那,他是快乐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不是用玩具和美味堆砌出来的,油腻腻,黏答答的快乐,这种快乐是纯粹的,透明的。

或许,在那以后,在他长大的日子里,他再也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他会和周遭的人一样,带着模糊的面容,挤上那一块铁盒子,摇晃着走向人生的终点。那时候,他自己都不会发觉,他已悲哀的长大。

但我无论何时,从窗口望去,总会想起那一个孩子。紧张的,担忧的,而又努力地想超越一辆行驶中的公车。那时候,在他眼中,车只是用来比赛的对象,而不只是代步的工具,死亡的牵引者。

完整的成长随笔【第三篇】:究竟什么叫长大。

那年,小小的我,天真地回答着老师,说长大要做一名科学家,为祖国效力。

如今,我长大了,坐在电脑旁,看着玲琅满目的专业,却迷茫了……。

那年,小小的我,批评老爸天天喝酒不回家,一点也不爱我。

如今,我长大了,喝着曾经最讨厌的酒,还得向着朋友们硬挤出微笑……。

那年,小小的我,说自己要做一只自由的鸟,到处飞。

如今,我长大了,认识了什么叫社会,什么叫责任……。

那年,小小的我,拥有着女王般的骄傲,有一群小弟围来围去的。

如今,我长大了,会为了生计,放下一切,委曲求全……。

那年,小小的我,说一定要好好学习,然后来养爸妈。

如今,我长大了,懂了学习再好,有时也不及人家的后台……。

那年,小小的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如今,我长大了,才明白,笑是给大家看的,哭才是给自己的……。

那年,小小的我,看到流浪猫、狗,都会抱回家里。

如今,我长大了,看着那些虏动物的事,却无能为力……。

那年,小小的我,最看不起那些浪费时间的人。

如今,我长大了,却无时无刻的都在虚度光阴……。

那年,小小的我,讨厌平庸的生活,发誓一定要让自己的人生活得精彩。

如今,我长大了,我只能对着曾经的梦想,流下一滴苦涩的泪……。

那年,小小的我,以为相爱,以为信任,就能走到永远。

如今,我长大了,一切其实不过一句我不爱你了……。

那年,小小的我,相信世界上只有好人,信任所有的人。

如今,我长大了,才发现只有自己不会背叛自己……。

到底,什么算成熟,什么叫长大?

人最终都会变成自己最讨厌的那个样子吗?为什么原来我都不懂什么叫烦恼,而如今,我成为一个悲伤的孩子。

或许吧,人都是戴着面具生活的动物。

可惜、留恋又有什么用呢,时光不会倒退。我的天真早被吞噬了,我的幼稚早被磨没了。还剩下什么呢?不过,一具行尸走肉的躯体罢了。

完整的成长随笔【第四篇】:和影子伙伴一起长大。

女孩子的青春期几乎都会和一个男生有关,因为脆弱而敏感的女孩子需要一个如影相随的伙伴给自己的成长加油鼓劲。坚忍而率真的男孩往往就充当了这样的“影子伙伴”。

小娅是一中的自费生,是一个沉默而自卑的女孩。上物理课,她把脑袋枕在胳膊上打瞌睡。迷迷糊糊中,她看到对面30度角的个笔直的身影“刷”地站了起来,掷地有声地回答问题。她咯噔了一下,脑袋狠狠撞击了桌面,睡意全没了。她摸着生疼的额头,忍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和嘲弄的笑声。笔直的背景却始终没有偏离一度,他也许根本就不屑于嘲笑小娅,所以连看她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小娅买了一本笔记本专门用来记录凉茶的每个细节,着了魔。可凉茶笔直的身体从未朝她倾斜半度,眼珠始终没有在她身上停留过半秒。

也许她真的是一个非凡(非常平凡)的女孩,她有点沮丧。

高一下学期,小娅怀着“好玩”的态度参加了全国性的作文大寒,运气好的不得了,她居然获得了一等奖。那天进校门,小娅看到凉茶正在自己的喜报前驻足,她兴奋得心都快从嗓子眼儿里冒出来了。他终于留意到自己啦,乌啦啦乌啦啦,她决定马上跑回去把这一刻记在小本本上。可是她摔倒了,左脚绊了右脚,她倒下了的瞬间,有双手扶住了她,是凉茶。她原以为自己会幸福得晕过去,可是她清醒得很,还闻到了凉茶身上刺鼻的狐臭味。

从此小娅没有再为凉茶记录只字片语。

每个女孩子的青春日记中都会出现一个男生的形象。也许是常常保护你不被欺负的邻居大哥,也许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同学……刹那间你被击中,然后他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你的日记里,他的微笑他的转身甚至他静止的背影都让你深深迷恋。在你远远观望下,他是一个十足完美的人,简直就是天使的化身。

可是有一天,你走近了他,你会发现:他也许会在公共场合抠鼻子,他吃肯德基喜欢舔手指,他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他的完美形象轰然倒塌。其实他本来就这样,只是你从前都没有留意到。当你觉得他们不再完美,甚至开始厌恶他们时,那一定是因为你长大了,你不再需要影子伙伴,你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你已经积聚了足够的力量选择一个人坚定地走下去,走出一道美妙的独行风景。

完整的成长随笔【第五篇】:当我今天二十岁。

从指尖划过还来不及感受,将所有的一切化为绕指柔。木然回首,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若白驹过隙,忽然已到弱冠之年,雾非雾、花非花,几经波折,驻守南山之巅、文峰塔下——邮电大学。

二十岁的年纪如若谈人生、谈梦想、谈奋斗史或许显得太过于轻浮;轻易说了解自己、认清了目标、一定走好前路,或许又有点浮夸,曾几何时的迷失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此时此刻,心涌澎湃,似有千言万语却又不知从何说起,豪迈、洒脱本是我对二十年的一个总结,但细想两个词语又怎能够对一个阶段的总结。为此,矛盾和纠结的二十岁使我思考了很多:

二十岁的年纪,眺望远方,却看不到天之涯海之角;

二十岁的年纪,豪言壮语,对生命最真实的呐喊;

二十岁的年纪,随波逐流,应是偶尔单纯与无可奈何;

二十岁的年纪,爱或不爱,青春萌动才是最好的诠释;

二十岁的年纪,难免自作,或许明白小作怡情大作伤身;

二十岁的年纪,内外兼修,既可尽情狂欢又可享受孤独;

二十岁的年纪,生离死别,是泪是伤是痛更是珍惜;

二十岁的年纪,风雨兼程,现实和梦想不允许片刻停留;

二十岁的年纪,志存高远,某个转身已是众人皆醉我独醒;

二十岁的年纪,弱冠之年,男孩与男人的蜕变!

当昨天变成了今天成为了昨天,本想做到既能够欣赏大千世界的沧桑与变迁,又能够欣赏生活中的微小之美。但阅历不足、经验尚浅,不能够达到此种境界;环顾四周、秉神思索,能够做到的,也庆幸我拥有的就是积极、乐观的心态,我至此相信拥有这样一份淡然的心绪,没有什么困难能轻易击垮我。

翻开中学时期写的日记,看到曾经写的这样一句话“疯因为我青春年少,狂因为我无畏无惧”。才真正的发现那个幼稚的时代真正的离我而去,或许现在还是单纯的,但这种单纯已不再是浮在表面上的愚昧与无知,只是懂得的东西确实还不多,还是一个在不断求索与追求的过程。

二十岁的我,上了十六年的学,走了五年的艺术之路。虽不赞同“知识改变命运,艺术成就人生”。但我相信知识可以塑造、培养健全的人格,充实自己的大脑,变得更加睿智;艺术可以陶冶情操,更加的让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做一个有个性的时代青年。

二十岁的我,经历过亲人的生离死别,朋友间的深情分别,多少次的热泪盈眶,多少次的郁郁寡欢,更有多少次的山盟海誓。在浩瀚宇宙面前,生命显得太过于渺小;现实面前,许下的誓言也显得太过于脆弱。但今天我明白,家是永远的港湾,亲人是永远的依靠,朋友是从相遇,相知,到相契的永恒伙伴。

二十岁的我,敢闯敢拼的心还是有的,偶尔不按规矩做事、不按常理出牌也是存在的。但有句话说的好:“不敢出去是因为积蓄的不够,积蓄的够了,怎么会有一飞冲天的薄发”。为此,我虽懂得脚踏实地、踏踏实实才是最好的捷径,但年轻的心中不使萌动的放荡不羁的想法。有时候我想,人生在世有多少个二十年,正所谓:“人生苦短”,如果太过于规矩的生活,反而会觉得生活太过于无趣与乏味。缺少生活情趣的日子是无聊的,偶尔跟着“心”走,或许生命的旅途有别样的风景。

读书时候,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生活不是一次赛跑,而是一场旅行,要懂得好好珍惜,欣赏沿途风景”。我想当有一天阅尽繁华的背后,剩下的肯定是历经沧桑,所谓沧桑需要时间、经历的累积,到多少年之后我不想留下的只是外表上的沧桑,更多的希望是内心当中某些意义上的沧桑,因为懂得而沧桑,因历经激情昂扬的岁月而不觉平凡。

二十岁如太阳般旭日东升,生命之火熊熊燃烧,也对生命的前二十年画上一个句号,但对于接下来的生活来讲仅仅只是一个逗号,重新出发,书写未来的精彩篇章。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从一般意义上讲,一个完整健康的人,需要同时具备丰富的精神和康健的体格,缺少了哪一样,都不能称之为完整。今天重点讨论精神层面,它不仅能为我们带来丰富的人生体验,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还可以弥补身体上缺陷,就如孙瑞雪老师在文中讲到的“只有到达精神,才能创造出自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不再被基础的、物质的东西所限的人。”只有内在的自由才能真正让我们摆脱各种内外的捆绑,进而创造自我、发现自我、活出自我。

文中,一个孩子从最初对事件的认知—宣泄(通过情绪流淌不快和痛苦)—转化和全然接受,它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心理活动,完成了一次自我的确定、升华和创造。这个过程,更多的需要孩子自己去完成,作为父母的我们,只要在一旁爱着、倾听着就好,给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保护他们完整的成长过程。孩子正是通过这一次次完整的成长历程实现一次次自我创造,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驱使自己的躯体和行为。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更加深刻感觉到同孩子一块儿成长探索、一起经历一次次完整成长历程、一同完成一次次自我创造是多么必要和紧迫,在此过程中,我们的认识必须清醒、做法必须恰当。

我们是孩子的父母,但绝不是孩子的主人。孩子无意于来到世间,既然我们将他带到人世,便有责任和义务将他养大、引导他经历人生酸甜苦辣,走出自己的人生。子女之于我们,不是传宗接代或者实现某种功利目的的工具,不是我们可以占有、控制、支配的私有财产,他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是独一无二的自我,这一点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才能保证我们不会走偏、走错。因此,我们需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高质量的陪伴和真正意义上的爱。

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孩子跟我们回了几次老家,就能分辨出哪是奶奶的老家、哪里是外婆的老家;孩子跟着妻子去了几次她的单位,就知道妈妈是警察;每次我和妻子说话声音稍微大些,孩子就会怯懦的对妈妈说“你们不要吵架”;每次孩子惹怒我们被批评之后,孩子都会说“抱歉”……他的.言行时常让我们感到意外和惊喜,它也一次次提醒我,真的不能把他当作一个一无所知的幼儿,他正在用懵懂的眼神观察周围、感受社会、认知这个世界,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的心理正在活动,以致于我不能在他的玩伴面前和公众场合给他难堪,不能随意否定他的想法和劳动成果;以致于我不能随便找个借口敷衍他,不能编织谎言欺骗他,孩子的意愿和选择需要得到我们的尊重。其实,我们对孩子的言行举止和态度,往往影响着孩子将来待人处事的态度,孩子会从我们的爱和尊重当中感受到温暖,从而将这份温暖带给他人,也包括我们自己。

陪伴孩子,陪伴自己。时常会看到或者听到要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的文字和话语,我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妥,觉得小孩瞬间就会长大,在成长过程中多一些陪伴就会少些遗憾,也为此我调动了工作岗位,选择呆在孩子和家人身边。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当当网上看到这样一本书《高质量的陪伴胜过朝夕相处》,我深以为然,我才慢慢认识到,原来陪伴并不是我们和孩子同处于一个空间、要在一起呆多久,而是我们既能把自己的时间给孩子,更要把自己的心放在孩子身上,能够接受孩子有情绪,接受孩子会犯错,并且乐于关注孩子的言行、倾听孩子的内心、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愿意花时间与孩子接触,帮助引导他解决问题。孩子通过一个个事件经历一次次心理历程、完成一次次自我的创造,通过一点一滴地、慢慢地、逐渐地确定自己,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着谦卑、谨慎、积极向上的态度,耐心去听、认真去看、深入去思考,与孩子一起尝试、一起探索,给他支持与鼓励,给他适当的引导和修正,相互陪伴、相互成长。

懂得去爱,完整成长。不是每个人都会去爱,我们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也不可能教会孩子在社会上行走需要具备的一切能力,让孩子做自己,才是最恰当、最正确的爱。既然我们已经懂得,孩子是一个精神独立的个体,那么我们做父母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完成一次次自我的建立,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怕麻烦、怕孩子受到伤害剥夺、限制孩子自我尝试的机会,因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等原因包庇纵容孩子的过错,殊不知,我们剥夺的不仅是孩子的行为,纵容包庇的不仅是孩子的过错,更是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对事物本质探寻感知的能力,是纠正引导孩子的最佳机会。没有真正的经历、没有真切的感受,哪能体验兴趣与奥妙所在、哪能知道酸甜苦辣的味道。适当的放手,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因为他自己吃得那些苦终将让他更加强大,他学会的那些本领会让他更好地观察适应这个世界,他一点点修炼出来的良好修养会让他更加热爱生活,他健全而独立的人格将让他成为自由的、独一无二的自己,他不断丰盈的精神世界终将让他走出精彩的人生。

“我思,故我在。”到达精神,创造自我。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再次捧起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这本书,细细品读,收获很大,对如何为儿童创设一个完整成长的空间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书讲述儿童如何在成人创造的外在的世界中创造“自我”,让儿童成为自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关爱儿童的同时看到儿童自我成长的力量,将其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她提倡对儿童生命的尊重,全是完整的人与完整的成长的真正内涵。本书最后还介绍了儿童发展的不同理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过程。

书中写道“身体是属于儿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它。父母教师要做的,就是巡逻在儿童活动的边界上,在鼓励和分享中保护儿童,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如果被允许之后才可以探究,人就没有了自主和自由的意识。”而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和家长更多地替代孩子,活动或玩的时候,总是告诉他们“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小心这个、小心那个……”不但孩子的身体不能自由支配,而且孩子的思维也被替代,孩子们失去了创造自己的机会。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小蜗的学具——长尾夹。长尾夹不就是用来夹东西的吗?有什么好玩的?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的创造,他们会把几个夹子组合在一起,变成另类的陀螺,他们在桌子上、地上不断尝试、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他们会自发地组织几个人进行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形成了他们独有的规则;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沟通,学会了相处。这就是自由支配的魅力。

我们知道7岁至12岁儿童开始对有意识地协调自己的动作有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喜欢跳绳、滚圈、骑马、蹦蹦跳,这些都是有规则的身体活动和游戏。几乎每一样游戏中他们都会使用意识。此时儿童认知的发展使得孩子可以通过认知来确认自己的身体,设计活动来自主游戏、自主运用身体。就拿孩子们喜欢的球来说,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边玩边形成规则,比如:怎样分帮、怎样确定发球权、在同时得到球的时候到底由谁来打、犯规了怎么办、比赛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这些都是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完善的过程中孩子们也不断成长。凡是可以考验自由运动身体的地方,愉悦和自由的儿童都会不厌其烦地攀爬行走,极尽全力张扬着自己,张扬着终于可以完成使用身体每一部分的喜悦。对他们来说,身体自由了,他们创造了一个自己的身体。如果不让儿童感知与经验,那就意味着让儿童失去自己的人生。

我们小蜗幼儿园给孩子提供更多自主的机会,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展示,尽情创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长。

文档为doc格式。

《狼国女王》读后感完整

这次,我谨遵鲁迅先生的谆谆教导:“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好的。”因此,改变往日读书之风格,不仅变换了作者,还从童话故事改为动物小说,这可是动物大王沈石溪的“领地”。

一拿到这本书,映入眼帘的是题目《狼国女王》,一看就知道是写关于“狼”的故事。而“狼”这种动物原本在我心中的印象是残忍的,带给我只有无尽得排斥和恐惧,可今天改变了对它的看法。

这本书讲述了一只鸣叫紫葡萄的母狼在夫君“狼王”死后,临危受命,登上了王位,成为狼王史上第一位女狼王。伺候,她带领帕雅丁狼群出生入死,经历了各种磨难、坎坷,每当捕猎食物时,都要首当其冲、身先士卒地向猎物攻击,它用自己的毕生心血造就了一个个动人心弦的女王传奇,挥毫了一部雄浑博大感人肺腑的母爱篇章。

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沈石溪不愧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呀!书中的描写方法应有尽有,给文章增添了许多色彩,让读着不会觉得枯燥乏味。而是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成语的用法了。因为书中讲的是“狼”,作者就把“人无完人”改为“狼无完狼”此类例子还有数不胜数。

读完之后,名叫紫葡萄的这只母狼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它伟大的母爱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再凶残的“狼”也有其爱心的一面,让我对“狼”这动物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我看了一本叫《狼国女王》的书,因为我奇怪,狼国怎么可能由女王呢?而且这本书讲的故事都令人心惊胆战,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一般狼群的大王是雄狼,但是《狼国女王》里的狼群可不一样,一只叫紫葡萄的母狼幸运的和一只雄狼盔盔结了婚,后来盔盔当上了大王,统治着狼群。不幸的是,它被老虎咬死了。从此紫葡萄当上了女王。

我觉得紫葡萄特别勇敢,她觉得作为女王,一定要让大家支持。所以爬上悬崖,追逐着一只雄鹿,再跟着它跳下悬崖,不怕雪崩打到她(那是是在冬天),直到把那只鹿杀死。

紫葡萄还是一匹很有智慧的母狼。当捕杀猎物时,她会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尽力把猎物捕捉成功,尽量让大家“大饱口福”。

盔盔的祖母朵朵菊会动脑筋,也很为人着想,当盔盔死了之后,他们的孩子也被饿死了,紫葡萄日夜守着父女的尸体,防止被乌鸦吃了。朵朵菊看到紫葡萄这样的悲惨遭遇来帮忙一起守护。朵朵菊把紫葡萄推向女王的座椅,并让大家一致赞同。

有顺从的当然也有顽固的,歪歪脖和斜斜眼就是这样的狼。当朵朵菊推荐紫葡萄当狼王时,斜斜眼经过一番斗争后才同意的,可是歪歪脖狠了心也不同意,甚至退出了这个狼群,独自远走高飞去了。

这个故事让我学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勇敢,坚强,即使有困难也一定向前进;智慧,会动脑筋也是做一名首领的必备条件,绝不能当像歪歪脖那样顽固的人。

今天,我读了由我喜爱的作家沈石溪写的《狼国女王》的动物故事。

紫葡萄对同伴很关爱,雌狼羊踢踢生病了,她把自己的那份雪兔给了羊踢踢;

对自己的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肚里即使没有反哺的肉糜还用血和口水混成的食物勉强喂自己的孩子。

通过不断阅读和学习,我了解到了紫葡萄很能团结狼群,是一个称职的好狼王,我长大了有本领了当了企业家,一定要团结大家一起创业。紫葡萄很爱自己的同伴,有了成果总是要分享,如果我长大工作了也要关爱同事,获得了成功一定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总之,女狼王紫葡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通过对《狼国女王》的学习既获得了美的享受,也得到不少的启示。

这个假期,我读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狼国女王》,我很感动。

她与恶虎对持,只为守护种族的血脉……这是丛林母爱之绝唱,更是狼国女王的传奇。这就是母爱的力量,更是能改变人生航向的伟大力量。

我十分欣赏狼王的做法,这种常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在生活中打着灯笼也难找哇。人是有缺陷,但你要根据自己的处境而不断改变自己,努力完善自己,才能够被人认可,正如那站在顶峰的狼王。我们要知道,没有东西是一下子就能得到的,只能靠自己的实力一步一步的攀登,直到成功。大家都知道tfboys是内地知名的男子组合,但想要当歌手也是不容易的,他们经常要锻炼身体,甚至为了跳好舞需要把腿拉筋到120°,经过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才有了今日的辉煌。

我们不需要一步登天,只有稳扎稳打,才能达到目的。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本由沈石溪写的动物小说《狼国女王》,讲了生活在日曲卡雪山的帕雅丁狼群狼王盔盔意外虎口遇难,狼群出现权力真空,老母狼朵朵菊让母狼紫葡萄任狼王。紫葡萄当狼王时,有时受到挑衅,有时因为情感至上而决策错误,导致伤亡……一年多后,它们遇见了当年杀死盔盔的老虎,紫葡萄下令攻击,结果损失惨重,这时,同样受到恶虎之害的宛莫沙狼群也来帮忙,最终战胜了老虎。后来,原是死敌的两群狼合并成了一群,大家都拥戴紫葡萄当狼王。

我觉得,让母狼当狼王就等于尝试一种新事物或改变现有的局势,有好处也有坏处。母狼虽然会因为情感至上而决策错误,但是也会因为母性的力量而化敌为友,和平地解决流血战争。从腼腆转向开朗,可能会因为说错话而尴尬,受到嘲笑,但也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欣赏与支持,还能提高自己。如果有一个臭名昭著的坏人想要改邪归正,一开始肯定会受到大家的怀疑和嘲讽,但是如果他能够坚持下来,慢慢地就会让大家的思想改变,不再认为他十恶不赦。如果反之,那么他一辈子都会扮演着不受欢迎的恶人角色。

我由此想到了自己。我有时明明想到了正确的答案,但是由于害怕说错而不能够站起身来告诉大家,因此错失良机,回过头来就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了。我想要变得大胆一点,改变我目前的态度,一开始肯定会很困难,但一旦成功了,我的各个方面都会比现在好得多。

在我的印像中,狼是一种凶猛,可怕的动物,但读了沈石溪写的这本书后,我却否认了我的观点。

有一只母狼叫作紫葡萄,在雪花纷飞的冬天,既寒冷,又饥饿。几只小狼崽饿的直叫唤,狼王盔盔到处找食物都一无所获。就在这时它们发现了一只老虎正吃着一块香喷喷的肉,就这样它们和老虎搏斗着,狼王盔盔却不幸被咬死了。从此以后紫葡萄失去了依靠。艰难的捕捉到了一只小鹿让自己和五只小狼崽活了下来。

狼群里最年长的朵朵菊说要让紫葡萄当狼王,臣民们都瞧不起她,但还是认了她做了狼王。紫葡萄担负着巨大的责任。一次次拿自己当赌码。有一次一只公狼一不小心掉进了泥潭,是紫葡萄用自己的尾巴冒着生命危险救活了公狼。看到这里我觉的紫葡萄是一位称职的女狼王。为了自己的臣民她竟然可以不顾生命去救那只公狼。

当翻完了最后一页,我不禁感叹到:紫葡萄可真令人佩服,她的责任心远远超过了我们人类,同时她还让我们看到了母子之爱,臣民之爱,让我们看到了狼的本性也有善良得一面。

寒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沈石溪写的《狼国女王》,我一口气把它读完。合上《狼国女王》,我心中满是感慨。

看到这,我不禁为紫葡萄呐喊,为了自己的臣民,她竟然可以去冒险捕捉牛群中的小牛犊,去满是泥潭的危险地带捕杀野猪,紫葡萄有非常强的责任心,也许这是人们还比不上的。

读完了这本书,我惊奇地发现,原来女王也可以这么厉害!这只母狼凭借着母性的力量当上了一个出色的女王。

放假以后,我读了几本非常有趣的书。这些树的名字分别是:《狼国女王》《蜻蜓眼》《喝狼奶长大的羊》和《草房子》。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母狼,振兴整个狼族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自然界,狼群的狼王,一般都是公狼,而这个狼群里的狼王,却是一只母狼,那是因为,她的丈夫狼王,在恶劣的环境下被老虎给撕碎了。因为老王没有继承人,所以就在狼群里面举行一次选举仪式,而出乎意料的是老狼王的母亲朵朵菊却举荐紫葡萄来当上新任狼王。虽然没有人看好紫葡萄,但是她还是顺利的当上了狼王。

从那个时候开始,紫葡萄就带领狼群四处捕猎。还带领狼群与另一个狼群战斗,最后的结果却是两败俱伤。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另一个狼群的狼王,竟然让紫葡萄来统一这两个狼群。紫葡萄最后成为了真正的狼国女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你能力有多大,不管你机会有多少,只要抓住机会,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在大自然中昆虫是以雌性为王,但在哺乳动物中都是以雄性为王,但这本书写的是:一只母狼当狼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狼王盔盔为了种族的存亡与一只孟加拉虎搏斗。可是它低估了老虎的实力被老虎咬死。就在狼群即将崩溃的情况下紫葡萄挺身而出跳下悬崖捕杀了一只梅花鹿。后来紫葡萄被老母狼朵朵菊推上王位,成为了新一届的狼王。波未平一波又起,在一次捕猎中大公狼黑三为了它不被野猪咬伤而不幸陷进沼泽,其他的狼看着危机四伏的沼泽心中害怕,萌生退意,不敢去救黑三。狼王紫葡萄却坚持要救黑三。

紫葡萄用它的尾巴使劲全身力气将黑三拔出沼泽。我想:世界上没有狼王会用自己的尾巴去拯救一只陷进沼泽的大公狼,但紫葡萄做了,并成功救起了大公狼黑三,紫葡萄太了不起了。在我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卑鄙与邪恶的动物,在这只母狼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芒,在同伴陷入绝境的时候每人都要舍己为人,舍己救人,母狼紫葡萄虽然是一只狼,但她的行为是高尚的,值得我们学习。

狼王紫葡萄作为一只母狼,更是一头战狼。它带领狼群冲进耗牛群捕杀小牛,展现出它的勇猛与坚持。它用它的智慧与魄力带领着帕雅丁狼群遇度过一次又一次危机,我被它深深折服了!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狼来了》、《小红帽》等童话故事,故事中,狼都被塑造成一个反面的角色,邪恶节残、无恶不作。在我们的印象中总是负面的反派角色,以欺负人来取乐,可沈石溪笔下的狼国女王紫葡萄,能让你重识狼的面貌。狼,其实是一种柔与钢相结合的高情商动物。

一次虎口夺食,使狼王盔盔不幸葬身虎口,老母狼朵朵菊荒唐决策,使母狼紫葡萄面临生死关头,艰难选举后,驱逐了大公狼歪歪脖这个叛徒,她出任帕雅丁狼群首任女狼王。这使狼群的命运从此改写。

有过团结和友爱:联合宛漠沙狼群,与断牙血瘤虎展开生死博斗。紫葡萄凭借出色的胆识、毅力、智慧和仁慈,谱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狼国女王传奇!

读完书,我有所思考:无论现实中是否真的存在女狼王,但是雌性也不是好欺负的,有时,女性娇小柔弱的身材会迷惑你的眼睛,让你觉得她们十分弱小,不堪一击。可是你错了,母性可以繁衍后代,哺育生命,还掌握着强大的选择权和裁决权,她们可以用自己的魄力,将雄性变得不堪一击。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