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方程数学教案设计(热门19篇)

时间:2023-12-12 05:22:12 作者:文锋

教学工作计划的评估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及时总结和反思教学工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下面是一份详细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指导和帮助。

小学五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教案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在第七册学习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共分四个层次,首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其次教学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本课内容是第三个层次,第四是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是第一次出现在全国统编教材上。例6的内容,在算术中称为和倍和差倍问题,由于是逆向思考题,解法特殊,不易掌握,现在用方程来解,不仅思路较简单,而且这两类问题的思路统一,解法一致,既可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了解应用题的能力,是今后小学学习分数等应用题的基础,也是今后到中学继续学习代数方程解应用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确设未知数和列出方程,关键要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是中学列代数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中小学教学的衔接。

本节课首先要考虑正确运用迁移原理,这对中、小学的学习都将具有积极作用。在准备阶段的练习题中,不论是数量关系和解题的方法对学习例6都具有迁移的作用,利用这一原理可引导学生直接去做例6后的想一想,这既能培养迁移推理能力,也能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其次,由于小学生仍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刻,所以要考虑怎样做好这个过渡,在教学中采用画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线段图能使数量关系明显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帮助学生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和列出方程。

第三还要考虑学法指导。本课要教会学生阅读、分析应用题的方法、验算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教学检验方法时,采用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边读边想并说出两个检验式子的含义与作用,从中悟出检验的方法。教完例6后引导学生想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方程,就是教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今后继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的。

三、对教学环节的安排。

小学数学六年级《用字母表示数解方程》教案设计

一、运用简便方法使计算更简单。

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学校买来一批篮球和足球。买来篮球12只,共用a元,买来足球b只,每只25元。

篮球的单价比足球贵多少元?当a=576时,篮球的单价比足球贵多少元?

买这批篮球和足球共用了多少元?当a=1200,b=80时篮球和足球共用了多少元?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方程的意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天平明白等式的含义,并在分类的基础上充分感受、认识什么是方程。

2、会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

4、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重点:理解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难点:方程的意义抽象的过程。

课前谈话:渗透平衡和等量(谈体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天平,(见过天平吗?在那里见过?有什么作用啊?)根据天平的状态列出不同的式子,(不平衡让学生想办法得出让天平两边平衡)。

二、探究新知。

1.对不同的式子进行分类(不要有任何要求)。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

2.小组汇报分类的想法。小组之间在倾听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本组的想法。

让小组的代表说说自己组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类?

3.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分类进行小结:像这样的用等号连接左右两边的叫做等式。像这样的这一类叫方程。板书课题。(在学生分类的基础上)。

4.小组探究“什么是方程?”(先观察式子,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5.小组汇报各组的想法。在各组倾听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6.教师在学生小组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7.生举例。

8、师举例,让学生说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9、通过刚才的几道算式,让学生说说对方程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0、判断两句话: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11、画图表示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三、应用练习。

1.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2.看图列方程。

3.根据题意列方程。

四、拓展延伸。

1、谈谈自己在知识和情感上的收获。

2、送给同学们一个方程:天才+x=成功。

小学五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教案设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列方程解应用题是难点。这一部分内容融入了等式的性质,利用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有助于对所学的算术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初步渗透代数的思想,然而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难点。

一、审清题意:

审题,理解题意。即全面分析题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把牵涉到的一些概念术语弄清,如同向,相向,增加到,增加了等。

二、确立未知数:

三、寻找等量关系: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因而是“等式”是列方程比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寻找等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常见的等量关系有以下几种:

1、总量相等;2、成倍数相等;3、按公式相等;

小学常用数量关系总结: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

2.通过自学探究掌握裁边分割问题。

(阅读课本p47页,思考下列问题)。

1.阅读探究3并进行填空;

2.完成p48的思考并掌握裁边分割问题的特点;

设上、下边衬的宽均为9xcm,左、右边衬的宽均为7xcm,则:

由中下层学生口答书中填空,老师再给予补充。

思考:如果换一种设法,是否可以更简单?

设正中央的长方形长为9acm,宽为7acm,依题意得。

9a·7a=(可让上层学生在自学时,先上来板演)。

效果检测时,由同座的同学给予点评与纠正。

9.如图,要设计一幅宽20m,长30m的图案,两横两竖宽度之比为3∶2,若使彩条面积是图案面积的四分之一,应怎样设计彩条的宽带?(讨论用多种方法列方程比较)。

注意点:要善于利用图形的平移把问题简单化!

(只要求设元、列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数学教案设计【】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和难点。

课堂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x-15%x=42500,

所以x=50000.

答:原来有50000千克面粉。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2x=10,

所以x=5.

其苹果数为3×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三、课堂练习。

2.我国城乡居民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3802亿元,比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了哪些内容?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数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归纳的概念。

3、积累活动经验。

二、重点和难点。

归纳的概念。

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训练一。

(1)如果||=9,则=;如果2=9,则=。

(2)在数轴上距离原点4个单位长度的数为。

(3)下列关于相反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个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并且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b、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c、0的相反数是0。

d、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字母表示为、互为相反数则)。

e、有理数的相反数一定比0小。

(4)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如:

(5)如果,则()。

a、,互为倒数b、,互为相反数c、,都是0d、,至少有一个为0。

(6)小明种了一棵高度为40厘米的树苗,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为12厘米,问大约经过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设大约经过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依题意得方程()。

a、b、c、d、00。

2、由课本p149卡通图画引入新课。

3、分组讨论p149两个练习。

4、p150:某长方形的足球场的周长为310米,长与宽的差为25米,求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各是多少米?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米,那么长为(+25)米,依题意可列得方程为:()。

课本的宽为3厘米,长比宽多4厘米,则课本的面积为平方厘米。

解:设每个练习本要元,则每个笔记本要元,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6、归纳方程、的概念。

7、随堂练习po151。

8、达标测试。

(1)下列式子中,属于方程的是()。

a、b、c、d、

(2)下列方程中,属于的是()。

a、b、c、d、

解:设甲队胜了场,则平了场,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解得=。

答:甲队胜了场,平了场。

(4)根据条件“一个数比它的一半大2”可列得方程为。

(5)根据条件“某数的与2的差等于最大的一位数”可列得方程为。

p151习题5.1。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本节课的重难点都是从实际于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从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点,在教学过程中着力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突出问题的应用意识。首先用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突出问题引入课题,然后运用算术方法给出答案,在各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能围绕问题开展思考、讨论,进行学习。

2、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对列算式与列方程的比较,分别归纳出它们的特点,从感受到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得了出问题的不同解答方法,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方法、注意点等进行归纳。

3、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首先引导学生尝试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在寻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及练习和作业的布置等环节中,都注意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4、渗透建模的思想。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的形式表示出来,就是建立一种数学模型,有意识地按设未知数、列方程等步骤组织学生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

从当堂练习和作业情况来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实际问题准确地建立数学模型,但也有少数几个学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列出方程。

【拓展阅读】。

《实际问题与方程》数学教案设计

学生在解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我觉得“重视关键句分析训练,让学生感悟方程的思想。”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找出题目中的直接的相等关系,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列出方程,解答问题。由于我知道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对等量关系式的训练不够重视,于是我课前谈话中用了很多时间对等量关系式的写法进行了训练。先从倍数关系,再到相差关系,然后两种关系合并,要求学生分别写出等量关系式,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突出根据关键句写等量关系式,我出示例题后,直接问:“三句话中你觉得哪一句最重要,为什么?”让学生根据“的东北虎只数比的3倍还多100只,写出三种等量关系,有三种关系式就对应着三种解法,哪一种关系式最容易想到。让学生感受到要提高正确率,我们可以从最容易的入手,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出示问题后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巡视,充分了解学生的困难以及想法,然后才能很好的组织交流。为了使学生认识到方程的思想,我故意让学生先交流用倒推策略解决问题,当交流完列式后让学生说出每一步所表示的意识时,学生感到困难,再次问学生用倒推策略解决时,还可能出现什么错误,这样从两个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用倒推策略解决的不足,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主动愿意来学习用方程来解。方法的优劣是比较出来的,当然也是因人而异的。方程为什么要写设语,方程是怎样列出来的,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条件,才能更好的利用我们最容易想到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才能大大提高正确率。解完例题再次比较总结,列方程是怎样想的,而倒推策略是怎样想的。然后再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方程的作用和价值,学生才会自愿用列方程来解决新的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数学教案设计【】

活动3"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应注意的事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活动4小结总结本节收获活动1、创设问题情境:引言:这件珍贵的文物是纸莎草文书,是古代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写在一种特殊的草上的著作,至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了·在文书中记载了许多有关数学的问题·问题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1)能不能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2)能尝试解这个方程吗?(3)不同的解法有什么各自的特点?设计意图:1、利用列方程、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再一次让学生感受方程的优越性,提高学生主动使用方程的意识·2、经过对同一方程不同解法到去分母能够使解方程的过程更加便捷,明白为什么要去分母,这是"去分母"这一步骤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认同"去分母"是科学的、可行的,明确为什么能去分母·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参与探索去分母的一般做法的活动,从而发现"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一方法·也首次由学生自行突破了难点。3、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活动2下面方程可以怎样求解?观察方程,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先去分母·怎样去分母?解去掉分母后的这个方程归纳总结去分母的方法: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依据是等式的性质2,即"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结果仍相等·"呈现不同学生的解题过程,选取学生在去分母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分析错误的原因,发现去分母的易错点·巩固了学生对解方程的透彻理解。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团体协作精神,还对与重、难点知识的突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对错例的辨析,加深学生对"去分母"的认识,避免解方程时出现类似错误·去掉分母后,方程即转化为熟悉的形式,新旧知识自然衔接,使学生体会到,只要把新问题想办法合理转化为熟悉的知识,问题就能得以解决通过在解方程过程中"去分母"这一步骤体会转化思想·活动3解方程设计意图:用实践来加深对"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结合本题思考,能总结解这种方程的一般操作过程吗?巩固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同时说明解方程的步骤是程序化的,但不能生搬硬套,每个步骤要不要使用、何时使用都应视方程的特征而定·了解对方程的每一次变形都是为了将方程最终化归为的形式·解题时应根据题目特点,合理选择解题步骤·小结活动4总结(1)学生能否总结本节的知识,是否理解去分母的作用、依据,是否掌握去分母的具体做法;(2)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3)学生是否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复习、巩固本节的知识,学会总结反思·四。评价分析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参与发展的过程。本节课的评价要让学生体会到参与学习、与人合作的重要性,获得成绩的喜悦,从而激发性的学习动力。在这节的数学课,如要获得最直接、真实的反馈,就要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和引导,并随时观察解决,评价应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这节课通过现代化的技术的运用,节省出尽可能多的时间,提出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开放式的数学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交流中获益。通过随堂练习和作业来激励其学习。同时做练习时,将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并在课后作成长记录,使学生比较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特别感受自己的不断成长和进步,为下一步教学提供重要依据。

《用数学》教案设计

(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同时板书:1米=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三)巩固反馈。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用数学》教案设计

上海市小学数学新教材三年级第2单元:“用两位数除”小单元。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2、通过自主探索和共同探讨活动,引导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学会分析归纳、有序整理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一、情景引入:

1、师:春天到了,勤劳的蚂蚁们在干什么呢?

7227÷53900÷45467÷538304÷279082÷7。

师:你们能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吗?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判断的?

2、揭题。

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师: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与整理一下这个单元的内容。(板书:回顾与整理)。

二、知识整理:(通过改错训练引导学生回忆与整理有关知识)。

1、纠错1。

师:判断对与错。错在哪里?我们用哪些方法可以判断错与对?

(板贴: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到那一位)(哪一位不够商1,就商0)(估计商是几位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2、纠错2。

师:错在哪里?(板贴:余数要比除数小)(及时调商最关键)。

3、小结:看来小朋友们不仅掌握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而且掌握了检验的方法。理清了思路,我们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解决问题:

师:从图上获得了什么信息?能解决什么问题?

师:每人选择2条线路,来计算小巧所花的时间。

(抽5人板演)。

师:现在你知道每条线路需要多少时间?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5道题的计算过程。

1、前2题有什么明显的特征?(0是怎么得来的?)。

2、第3题有什么特征呢?(同头无除商9、8)。

3第4、5题你又是如何试商的?

师:根据不同的题目选择适合的试商方法,这样计算又对又快?(选择合适的试商方法进行试商,能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四、拓展训练:

师:通过刚才的问题解决,老师发现小朋友不但会做,而且会说算理。

那接下来的题目你还能又快又准确的完成吗?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和整理,你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有什么话想对同学和老师说。

六、独立作业:

竖式计算并验算。

7416÷5623434÷7813066÷32。

《用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渗透坐标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宽知识视野,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生:从右向左数第4排的第2个。

师:谁还想说?

生:从左向右数第2排的第3个。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从后往前数,第4排的第3个。

师:怎么同一个人的位置有这么多种说法呢?

生1:人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位观察的。

生2:人们的视觉不同,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说的方法就不一样了。

生:有点乱。

师:我们能不能寻找一种既简单又准确的方法来描述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数学设计教案

1、复习6以内数的组成,能正确地记录6以内数的分合形式。

2、练习5以内的加减运算,能看算式报出答案。

3、能大方地在集体面前回答问题。

1、经验准备:幼儿已学过6的组成和5的加减。

2、幼儿用书1-21页。

(一)游戏:碰球。

——鼓励幼儿前一已有经验大方地在集体面前回答。

——师幼共同玩“碰球”的游戏。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5”,请幼儿看数字卡片,要求幼儿口报的数字和老师报的数字合起来是“5”。

2、游戏2—3遍后,可更换出示数字“6”。“4”,提醒幼儿口报的数字要和老师报的数字合起来与卡片上的数字一样多。

(二)游戏:开快乐火车。

——师友共同玩游戏,鼓励幼儿快速地报出算式卡片上的得数,要求既要算得快,又要算的对:嘿嘿,我的火车就要开,幼儿:几点开?教师出示算式:你们猜?幼儿:()点开。

(三)幼儿操作活动。

——看分合式填空格。引导幼儿观察圆点和数字分合式。启发幼儿在空格中填写相应数量的圆点或数字,并说一说分合式。

——看算式进行5以内加减运算。

——看图列算式。

——算式与答案连线。

(四)活动评价。

——鼓励个别幼儿大方地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活动与记录,其他幼儿对照检查自己的操作活动。

——展示幼儿的操作材料,表扬画面整洁、正确的幼儿。

《用数学》教案设计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复习。

1、口算:

3+74+95+67+812+6。

2、计算:

二、新授。

1、教学例4。

出示挂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请你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指出:对评比牌前面的.灌树挡住了,你有办法知道每个班红旗获得情况吗?

2、小组讨论。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看条件。

3、小组汇报。

如:二(2)班16-3=13。

注意:强调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4、问:谁知道二(1)班、二(2)班得几面红旗呢?

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没办法知道。因为被树挡住了。

问:那他们可能得几面红旗呢?

你是在怎么知道的?

三、练习。

1、p23做一做。

2、练习四第1-4题。

教学反思:

《用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学会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口算除法中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掌握口算除法的思维方法,理解算理。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2、口答。

60里面有几个十?800里面有几个百?240里面有几个十?

3、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1页例1。

(1)教师:我们来帮助小朋友解决问题吧。

教师板书:60÷3。

(2)尝试解答60÷3。

(3)交流、汇报计算方法。

(4)动手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6捆小棒,分一分。

(5)说说谁的.方法最简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口算。

(6)同桌交流60÷3的口算过程。

教师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学习600÷3=。

(1)板书:600÷3=。

师:这道题应怎样想呢?

(2)尝试口算600÷3=。

(3)提问:谁能说出600÷3的口算方法。

3、学习教材第12页例2。

板书:120÷3。

(2)观察被除数与刚才所学例题中的被除数有什么不同。

(3)引导学生独立口算。

(4)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1页“做一做“。

(1)集体看“做一做“。

(2)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

(3)找出其中的运算规律。

(4)独立完成。

(5)验证其运算规律是否正确。(当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除数不变时,商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2、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1―3题。

(1)独立完成。

(2)边做边口述口算过程。

四、思维训练。

1、列式并写出得数。

(1)6000除以3的多少?

(2)3600除以4的多少?

2、抢答。(口算卡)。

《用数学》教案设计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的连续进位乘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的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的连续进位乘法的`算理。

掌握两位数的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一、自主探索,领悟知识。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一个牌子写着“门票每人48元”,有7名同学进入博物馆参观展览。

(1)学生根据以上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2.改变情景,引出新课。

改变条件:一共进72人。学生根据新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选择性地解答并板书:48×72。

(2)小组研究计算方法。

(3)小组汇报。

(4)教师根据情况,重点指出以下两个方面:

计算方法与前面的相同,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不同的是48×72需要连续进位,要特别注意。

(5)练习:683745。

×34×82×46。

2.学习例4。

出示例题。

(1)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再口头列出算式。

(2)让学生独立试做。

(3)请一名学生展示计算过程,并说一说算理。

(4)其他学生补充完整,必要时教师给予指导。

(5)练习215309。

×32×25。

二、巩固反馈,深化知识。

1.第11页的做一做。

2.判断。

(1)57(2)306(3)193(4)403。

×35×35×36×35。

25515301158215。

17112043791612。

196513570494816335。

板书:用两位数乘(连续进位)。

48×72=3456114×59=6726(分)。

48114。

×72×59。

961026。

336570。

34566726。

答:要用6726分。

小学数学方程教案

教材第81页例3、例4,练习十六9---14题。

1、经历交流、讨论、练习等学习过程,理解方程的含义和等式的性质,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熟练地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出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问题。

3、能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进一步培养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思维。

理解方程的含义和等式的性质。

较熟练地解简易方程,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1、什么叫做方程?(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能举几个是方程的`式子吗?

2、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使方程两边左右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加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的大小不变。

4、出示例3学生交流。

5、出示例4学生交流。

1、出示:学校组织远足活动。原计划每小时走3.8km,3小时到达目的地。实际2.5小时走完了原定路程,平均每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题过程。

解:设现在平均每小时走了x千米。

2.5x=3.83。

2.5x2.5=11.42.5。

x=4.56。

答:平均每小时走了4.56千米?

2、提出问题。

这是我们熟悉的列方程解决问题,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我们解题的一种方法。请你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自主梳理有关代数的知识。

(一)学生汇报各类知识。

小组汇报知识,要求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汇报,边汇报教师边完善,同时进行板书。

(二)解方程与方程的解。

具体知识。

4.56是方程的解,而求这个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方程是含有字母的等式。

补充提问:能举几个是方程的式子吗?

《用数学》教案设计

1.让学生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用简便的方法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增强策略意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转化策略对学习的作用,能有意识、有目的、适当地运用转化策略。

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增强策略意识。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

讨论、观察。

多媒体课件。

老师这儿有一个图形,你能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吗?你是怎么求的?为什么这样做呢?通过转化,我们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了规则的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如何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出示练习十六第4题,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交流汇报时说说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提问:在刚才的做题、交流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或发现?

1.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学生观察。提问:你有什么发现?你会做这道题吗?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解答,交流汇报,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能不能转化成更简单的算式?

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

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提问:这时该怎么做呢?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和刚才的方法比较,这2种方法哪种更简单呢?你有什么体会呢?

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有时候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2.练一练。

1.练习十六第5题比较几种方法哪种更简单呢?你有什么体会呢?

2.练习十六第6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明确图中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单场淘汰制就是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

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3.练习十六第7、8、10题。

弄清27+19的和就是最大长方形的长与宽的长度之和。

作业布置练习十六第9、11、12、13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