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香惜玉获奖教案大全(15篇)

时间:2023-12-10 05:26:37 作者:翰墨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需求。掌握了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方法和技巧,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自己的学习。

《四季》获奖教案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资料,明白一年有四个季节以及四季的特征,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谷穗弯弯”“鞠着躬”“顽皮”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看看我们今日的课堂有什么不一样呢?说说身边的不一样。

2、你们观察真仔细,真不愧是小小观察家,为了奖励大家,教师请你们看一段动画片。(播放四季的美丽画面)。

3、说说你刚才看到什么?(指名说)这些都是大自然中四季的美景,小朋友喜欢它们吗?今日,教师把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四个季节都请到了课堂上,看,它们来了。(播放四季的画面,定格),这节课,我们就一齐来学习《四季》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小组合作,通读课文。

这是一首可爱的小诗,作者写得可美了!下头就请小朋友自我读读课文。

要求:拼读生字,读通全文,遇到自我解决不了的生字能够请教小组的成员。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生字掌握情景和朗读情景。

(1)小朋友,读好了吗?此刻,教师要检查检查,看看你们是不是认识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了。(课件出示:贴满生字苹果的大树)。

(2)开火车读生字。

指名小组朗读(小组可选择齐读,也能够轮读)。

评价:读音是否准确、有没有读通顺、有没有表情或感情。

(4)他们第一次站起来读课文能读成这样貌,教师已经很满意了,谁有信心超过他们?为了让小朋友读得更好一些,请小朋友在准备一下,待会儿在请小朋友来朗读,看看谁是我们班的朗读小能手。

指名读课文。

3、小朋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四季哪些美丽的景物呀?

(边回答边板书)真能干!全都找到了!

三、学习课文、朗读感悟。

1、这些可爱的动植物,美丽的景物,小朋友都认识吗?有哪些是你不熟悉的呢?(根据回答,随即开展教学)。

秋天部分。

(1)什么是谷穗呢?(板画)看图理解(课件出示图片)。

(2)你们看秋天的谷穗是怎样的?利用动作理解“鞠着躬”。

(4)指导感情朗读秋天部分。

春天部分。

(1)什么是草芽呢?(板画)看,春天的草芽是怎样的呢?看图理解(课件出示图片)。

(2)草芽对小鸟说了些什么?(指名读)(指导朗读)。

展开想像,说话训练:(什么)(怎样样),对()说:“()”

请你学着书上的样貌,也来说一说。

评价中抓住春天的景色特征。

夏天部分。

(1)转眼间,夏天到了,看,这是什么?(板画荷叶)()的荷叶,荷叶()。

它对青蛙说了些什么?(指导朗读)。

(2)看,(课件出示呱呱叫的青蛙),青蛙开心地唱着歌,它在唱什么呢?想象说话。

冬天部分。

(1)你还喜欢什么季节中的景物?(引出雪人)(课件出示)。

(2)这是一个怎样的雪人呢?(顽皮的,可爱的,等等)。

(3)你是从哪里看出它很顽皮?(大肚子一挺)。

你能来当一回雪人吗?(边表演动作,边朗读课文)着重体会“顽皮”

2、是啊,四个季节中都有它们不一样的特色,都十分美丽,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课文。

吧!

3、你能背一背吗?尝试背诵。

四、当一回小诗人。

1、其实,四个季节中除了上头说到的景物之外,还有许多的美景呢!像春天,刚才小朋友就说了这么多,夏天、秋天、冬天,还有哪些可爱的事物呢?(指名说)请你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季节,你最喜欢的景物,照着课文的样貌也来说一说,当一回小诗人。(能够同伴合作)。

2、自由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3、分别请四个小朋友来当小诗人,串成一首小诗。(四人分别说四个季节)。

小朋友真能干,小诗人当得真棒!甚至超过了大诗人!

五、课外作业。

1、小朋友们,四季美吗?你想用什么方法向别人介绍四季呢?指名说一说(朗读、表演、画画)。

2、课外作业:画画你喜欢的季节。

《怜香惜玉》获奖教案

比喻男子对所爱女子的照顾体贴。

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四折:“相逢没话说,不见却思量,全不肯惜玉怜香,则他那古敝性尚然强。”

1.想不到一向刚毅、冷峻的他,在此时此刻也露出了怜香惜玉的情感。

2.王先生虽然外表很严厉,但却怜香惜玉,对他的妻子体贴入微。

3.不过,也不必太过怜香惜玉。

4.和女性相处时要懂得怜香惜玉,不然没人愿意与你交往。

5.像你这样完全不懂怜香惜玉,哪个女孩会愿意和你交往?

6.没想到一向冷酷刚毅的他,也有懂得怜香惜玉的一面。

8.羞态并不是弱的表现,恰恰是美的昭示,最能激起男人怜香惜玉的心态。

9.他们这么做只因为怜香惜玉。

10.这位多情公子天生就是怜香惜玉的个性。

11.总是温柔多情、怜香惜玉的小明,异性缘一向狠好。

12.他不仅要怜香惜玉之柔情,更要有顶天立地之侠骨,否则是罩不住的。

13.你丫滴,造表造神马叫怜香惜玉?抬头对上罪魁祸首的眼睛,刚刚腾起的怒火就那样飘飘然的自动熄灭,连渣都自动自的消失不见。

14.但知买笑追欢的乐意,哪有怜香惜玉的真心。

15.但她的新婚丈夫却懂得怜香惜玉,温存体贴得无以复加,令她没有任何不适与痛楚,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便体会到了个中妙趣。

16.若说幻真有情,然而他不懂怜香惜玉,他将敞开心扉视如危途,蝶仙的结论是,幻真是无情的多情人。

17.拜托,你又不是第一天才认识我,我要懂得怜香惜玉,会到现在还打光棍?

18.林风天生一副怜香惜玉的本性,一看姨太太骨颤肉惊的样子,心中油然泛起酸溜溜的滋味。

19.场外的观赛台上,早已经一片沸腾,有骂程一鸣不懂怜香惜玉的,也有赞程一鸣攻击巧妙的。

20.尽管除了她那褐色的眼睛尚能保留一点昔日的风韵之外,她的美貌早已荡然无存,但她看上去还是那样小巧玲珑、惹人爱怜,引起男人们的怜香惜玉之情。

21.一大群刚刚入学的女孩子,象鸡婆一样聚在一起,骂骂咧咧的指责训练她们的教官没有一点怜香惜玉之情。

22.阿米陀佛,善哉,善哉!一向拔吊无情的林老大居然也懂得怜香惜玉了。

23.看着艳华瞬间眯起的眼,墨宇轩脸上笑容更是妖孽,含情脉脉的看着艳华铁青的俏丽容颜,深情开口:得艳华姑娘如此厚爱,本皇子又怎会不知怜香惜玉。

24.马侯平望着夫人,心中又潮起了一种冲动,他看见夫人这会儿那副慵懒倦怠的睡态,想到昨晚他和夫人亲热时,夫人的意态,他又怜香惜玉了,压抑住心中的冲动。

《四季》获奖教案

1、经过欣赏、分析艺术作品,能认识到不一样季节的色彩变化,及不一样色彩给人带来的不一样感受。

2、认识书中四位画家,对其作品进行分析,并写出短文。

3、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本事和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四季的色彩,能正确表达自我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教学难点】。

用写短文的方法,表达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教学用具】。

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课题。

1、一年有四季,不一样的季节呈现出不一样的色彩,也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你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让学生回答)。

2、打开书第2页,你最喜欢那幅图片,你能猜出它是一年中的哪个季节吗?

3、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欣赏。

仔细观察并思考,说说书中作品有什么相同与不一样之处?

2、总结。

同:每幅作品都有树,都是风景画。

3、分组活动。

(1)要求:选择你们组最喜欢的一幅画,由组长带领分组欣赏。

(2)学生根据要求,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

4、学生反馈,教师指导补充。

《早春之路》是一幅写实性、装饰性较强的日本画。画面主要使用了绿色和蓝色。嫩绿色的草地,把蜿蜒的小路送向了画面的深处,那一抹新绿还悄悄地爬上了树梢,将春的天空点缀得含情脉脉。

《夏》画家使用了深浅不一样的绿色,运用了细碎而完整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夏的生机勃勃,夏的明亮苍翠。透过夏日灿烂的阳光,白桦林以其丰富、深厚的绿色,展现了夏天的生命。

《金秋》画面主要使用了黄色、橙色和红色,画面用色浓重。这是我国画家林风眠将中国画的写意情怀与西洋画的浓重色彩进行了大胆结合。在苍山的衬托下,亮丽、耀眼的黄色和橙色,将金秋的风韵渲染于纸上。水中的倒影给画面带来几分恬静,使画面热烈的颜色与幽深的意境完美地统一。

《冬猎》这是一幅冬日经典作品。主要用了棕色、土黄、绿色。画面深远的透视效果把我们的眼界带进了无边的冰雪世界。冬天里,似乎万物进入了休眠,天与地静静地孕育着春的力量。而画中人物则是静谧中动的分子。打猎归来的人们带着他们的猎犬,带着几分疲惫,进入画面左下角。顺着他们的路线抬眼望去。我们看到了在湖面上忙碌的人们,虽是渺小的身影但一样能够体会到冬日里人们忙碌的气氛。

三、作业布置:

从课本中选出你喜欢的作品,从画中表现的形象、色彩、感受等方面写一篇短文。

写完后小组交流。

猜一猜这位同学写的是哪幅作品?

四、总结:

经过本课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艺术大师,了解了作品的表现形式,虽然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经过画家对生活的感悟,使我们对生活有了新的发现,所以,为能见到优秀的美术作品而感到幸福。

五、作业欣赏,开拓思维。

(1)作业展评,小结。

(2)收藏、保存同学的作品。

《秋天》获奖教案

1、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

赏析现代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读诗。

大家知道,诗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情感,学习诗歌时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读。

明确:轻柔、舒缓。

是什么内容决定了要这么读?叫学生说他独处的内容。

明确:别离诗。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依依不舍之情再读这首诗。

师生齐读,正音正字。

三、讲诗。

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提问: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2、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赴美留学,19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五、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六、作业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附:板书设计。

七节诗可以各用两字概括:作别。

金柳内容:作者“悄悄地”走青荇潭水寻梦沉默告别。

形式:三美音乐美建筑美。

绘画美。

《秋天》获奖教案

本课向学生介绍的是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顾名思义,此地虽出产许多水果,但是最有名的还属葡萄。作者用生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了葡萄成熟时的美景:枝繁叶茂,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架子上,五光十色。语言虽简短,却在读者眼前展开了一幅具有新疆特色的迷人画卷。在文中我们还会跟随作者到制作葡萄干的阴房去“参观”一下,了解葡萄干的制作方法。葡萄沟一游,不但饱了眼福,而且还增长了见识,我们会不由得和作者一起赞叹:“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还是以识字写字为主,因而我采用随文识字的形式进行教学,根据孩子年龄的特点,设计了许多学生容易接受的环节。不让学生感到学习识字写字非常枯燥。随着文本中的情感边识字边读文,边体会文中带来的情感。“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6个字。能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通过朗读课文认识到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按要求认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了解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倾听习惯。

2、掌握会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进入状态。

1、(出示卡通阿凡提)小朋友,看今天请来了谁和我们见面了,他要带大家一起出门旅游。想知道去哪吗?(板书:葡萄沟)“沟”这个字你认识吗?读读组组词。

2、那么我们就和阿凡提一起去葡萄沟看一看。

3、请大家打开书借助拼音读课文,把每个字读准确。

4、看大家读得这么认真,那么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有几个然后段?

5、同桌合作再来读读课文并圈出这课生字,圈后把这些字多读几遍,记一记,还你们两个谁记得多。

6、每一桌都表现得真不错,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的旅游车跟着阿凡提已经顺利到达了葡萄沟。

7、看葡萄沟是个怎么样的地方?(真是一个好地方)并板书。

二、随文识字,朗读悟情。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这个好地方在哪呢?请你读读第一自然段(自己读)。

指名回答。

并出示词卡“新疆吐鲁番”并认读其中“疆、番”这2个生字朋友。

(1)拼读,跟读。

(2)齐读,开火车读。

恭喜大家这么快就交上了两位新朋友。

2、走进葡萄沟,赶快找一找吐鲁番有哪些好吃的?再读读第一自然段(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那里出产很多水果,有杏儿,有香梨,还有蜜桃和沙果。”

(1)这里有3个生字朋友,你们认识吗?(认字)各种形式的读。

(2)分别能用这三个字扩词。

(3)说记法。

3、这里盛产这么多水果哎呀!哪一种水果最受欢迎呢?从哪看出的?

4、那里出产这么多的水果,人们心理一定非常高兴,能不能读出人们的高兴心情?试一试,相信你一定能读好。(自读后指名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这葡萄沟可真是个好地方。

1、快看看这么好的葡萄沟,葡萄种在哪了?读读第二自然段。

我们的最爱――葡萄,它生长在哪里了?

请出我们的新朋友“梯”认读。

知道梯田是什么样的吗?想去看看吗?

阿凡提这就带我们去看一看(课件出示梯田图)。

2、赶快登上山坡,用你们的慧眼仔细瞧瞧夏季的葡萄生长得怎么样?并出示“夏季”词卡,认读“季”并扩词、说记法。这里还有个生字朋友“搭”读一读。

(1)这么漂亮的夏季景色想看看吗?(课件显示)。

看了刚才的图你能说说茂密是什么意思吗?

(2)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3)这么好的凉棚只有一个吗?从哪看出的?

(4)你能再美美地读一下这句话吗?(第2句)。

3、赶快钻进凉棚去感觉一下,如何?

(1)快抬头到了秋天了,透过茂密的枝叶,你发现了什么?(读第3句)。

(2)指名读第3句,(边放课件)。

(3)你发现了什么?从哪看出来的?(数量多,颜色多)。

认“串”这个字,认读并扩词,并说记法。

(4)秋季的葡萄真是五光十色,美丽极了。真想大口咬它一口(做动作)。

(5)这葡萄串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颜色这么多,种类这么多,而且水灵灵的,像一个个玛瑙,晶莹剔透,真是美丽极了,让我们美美的读一读第3句。(指名)。

看,新疆老乡来了!(老师戴“新疆帽”微笑走来)。

口语交际:

(1)小朋友你好!欢迎你们到葡萄沟来玩,汉族小朋友长得真可爱,你们猜猜我是哪个民族的?(维吾尔族)。

哦,答对了,那我们来认识一下,出示词卡:“维吾尔族”并认读“维、吾”2个字。

(2)对这里的葡萄印象如何?

“我摘下最甜……让你吃个够。”怎么吃?

(3)我这新疆老乡让你们把葡萄吃个够,请你送给老乡一句话,哪怕是一个词也好!(热情好客)。

(4)多么热情好客的老乡,赶快夸夸老乡吧!读读这一句。

5、总结。

哇,葡萄沟夏季、秋季都是那么的美,人还热情,试着完整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指名)。

6、第二自然段写得这么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呢?看着黑板,赶快试一试吧!(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三、巩固字词,指导书写。

今天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还结交了许多字词朋友,那么再让阿凡提把它们请出来,看看你们还记得它们的名字吗?(出示字卡,词卡)。

1、开火车。

2、摘葡萄(组2个词才能摘下来)。

3、指导书写“沟、梨”

“沟”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里面是笔画。

“梨”是上下结构的字,注意上面是胜利的利,下面是木。

《葡萄沟》教学反思。

《葡萄沟》一文主要介绍了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的葡萄沟,那里盛产水果,尤其是葡萄又多又好,葡萄干也很有名。本课重点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而展开,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对那里产生喜爱之情。

课前我考虑到本课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由于我们生活在北方,新疆对他们来说是既遥远又陌生,同时又充满着好奇和向往。孩子渴望了解那里,对教材中的许多地方充满了好奇,他们想知道:“葡萄沟在哪里?”;“梯田是什么样的?”;“荫房是什么样子的?”;“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诸多问题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解说就能解决的,即使是,那也必将是枯燥和无趣的。

为上好这堂课,切实让学生喜欢教材、被教材所感染,就一定要在教学方法上多思考,采用一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接受水平的教学形式来切实解决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由此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支撑,以求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积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坚持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行为目标进行编制。

本堂课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学习前两自然段。上课伊始我从学生喜欢的`“阿凡提”卡通人物入手,来吸引学生。激发孩子们学习欲望,然后采用随文识字的形式,在读文悟文中学习生字,既认了字,又体会了课文带来的情感。具体实施如下:

2、品美句:从课文描写的语句中了解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逐段来进行品味,品味中认字,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做到了全员参与,又做到了视学生为学习发展的主体,为每个不同个性、不同学习需要的孩子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又能使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识字,克服了以前识字教学中出现的枯燥乏味的现象。同时在此基础上,学生试着抓住重点的词句,来深入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如“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一句,学生能结合图片,充分体会“一大串一大串”的意思并想象出葡萄真是又多又好。

3、悟美情:我设计了一个小环节:口语交际。使孩子们轻松地认识了维吾尔族老乡,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好客。更进一步的使孩子们感受到葡萄沟的美,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热爱之情。

不足之处:

由于前两自然段涉及到的认的字,写的字占了很多,因而课堂教学任务很重,这样的话,就可以在品味文章内容上稍稍减少点内容。这样效果能更好一些。

《古诗》的获奖教案

《游山西村》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村的风光习俗,展现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图画。赞扬了农民的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3、理解关键词的意思,反复诵读。

4、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师准备(包括媒体):准备教学挂图,让学生课上易于观察,读懂诗中蕴含的道理。

学生准备:做好预习:

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采用“古诗接龙”的`方式,复习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诗。

二、学习《题西林壁》。

1、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观察角度有哪些变化?你认为诗人所见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可先让学生找出“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表示地点转换的字,然后再想象景色的变化。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3、结合学过的《画杨桃》一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包含了什么道理?小组交流汇报。

三、变换角色、交流认识。

1、扮演苏轼,可问其他同学“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2、做一次采访者,可问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诗?”

《秋天》获奖教案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孔明的“三笑”的他的“空城计”得以施行成功的重要原因。

2.难点: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课时划分2课时。

指导预习。

1.读准下列字音:

遁(dun)隐匿(ni)骇然(hai)笑容可掬(ju)。

抚掌(fu)纶巾(guan)鹤氅(chang)懿(yi)。

2.解释下列词语:

失色:因惊恐不安而变了脸色。

旁若无人:不把旁人放在眼里。

莫非:莫不是,大概。表推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会唱里面的主题歌吗?三国演义里有很多好听的.故事,想不想听?今天就一起学习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空城计”

二、研习课文。

1.简介《三国演义》以及第95回梗概,

《空城计》选自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描述魏主曹睿令张郃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征陇西的故事。魏军先得街亭,占列柳城,势如破竹,进而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临西城下,而城中只有一班文官和两千伍百名士兵,诸葛亮设空城计,使蜀军转危为安。

2.分小组讨论故事情节发展情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兵临西城第二阶段(2):临危施计。

第三阶段(3、4)司马中计第四阶段(5、6)孔明释计。

3.抓住课文故事情节发展的这四个阶段,请同学复述故事。

4.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诸葛亮,文中描写诸葛亮写到他的几次笑,请同学们找出这些描写诸葛亮笑的词语。

明确: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5.诸葛亮的这“三笑”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的笑是为了迷惑敌人,是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笑,是一种假笑。

第二次的笑是见魏军远去后无比高兴的笑,是胜利的笑,也是庆幸的笑。

第三次的笑是对司马懿多疑愚蠢的嘲笑,也是对自己感到自豪的笑。

6.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说说孔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处乱不惊,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胜人一筹。

三、课堂小结。

课文节选部分描写诸葛亮,主要运用了外貌、神态和语言、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取胜。对于这种人物形象的描写要多多学习。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品味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接着分析口味司马懿这一人物形象。

二、研习课文。

1.分组讨论司马懿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要抓住小说的具体语句来分析品味。

明确:(1)疑心病重,主观武断。

自认为孔明“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他一不观察,二不试探,就认定孔明有伏兵,而率兵速退,这是非常自负而草率的。

(2)老谋深算,马失前蹄。

他对孔明一向都有了解和研究,他的推算也是合情合理的,只是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诸葛亮,结果中了孔明的计谋,聪明反被聪明误。

2.结合课文思考,司马懿输在哪里?诸葛亮赢在哪里?

司马懿输在思维方法上,他用老眼光看待诸葛亮,不知变通,他只看平生,不看眼前。诸葛亮胜在他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的性格和儒雅的风度上,更胜在他的智慧上。

3.作者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如第一段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二段大兵压境的环境描写与诸葛亮气定神闲的操琴,突出诸葛亮过人的胆识和气度。第四段司马氏父子的对比,第五段诸葛亮的与众不同。第六段孔明的高见,突出诸葛亮的超人智慧。

板书设计。

诸葛亮对比衬托司马懿。

性格。

镇定自若疑心病重。

临危不惧赢输主观武断。

足智多谋老谋深算。

《秋天》获奖教案

《兰亭集序》是一篇著名的宴游诗序,虽名为“序”,但实与一般的序言不同。它借题发挥,由一次普通的宴游活动论及人生的意义,言虽简而意颇深。由于学生自身的生命体验有限,加上对魏晋那一特定时代的疏离,学生在阅读时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本文文风清淡,不尚辞藻而多情致,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美文。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学生也有了一定的文言阅读鉴赏能力。因此,本文易“深”文“浅”教,在学生把握基本文言字词句、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以读入文,在深入的诵读中品情悟理,掌握本文的行文特色,从而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生命追求中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序文特点,背诵全文。

2.掌握重要文言实词的多义性及词类活用、省略等语言现象。

3.了解并学习本文借题发挥,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等行文技巧。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累重点文言知识以及探讨作者的人生态度。

2.以读入文,以诵读教学法为主并辅之以点拨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情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展示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由这次集会而抒发的人生感慨,理清作者的感情脉络。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2.正确认识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充分预习;多媒体课件制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预习了此文,谁能告诉我作者想讲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死生亦大矣)既然“死生”是一件大事这是众所周知的,作者为何还大费周章的讨论一番呢?(学生讨论)(板书文题)。

(说明:导入看似笨拙,实是针对本文思想性深的特点设计的。是为了先让学生又快又准的把握主体,让学生带着兴趣疑问走进文本的欣赏。此外还可指点学生知人论世,从而自然转入对作者背景的介绍和“借题发挥”行文技巧的把握上)。

二、背景介绍,以读入文,整体感知。

1.背景介绍。

(说明:教师提供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土壤,为诵读创造氛围,但不宜过多展开)。

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朗读技巧,多媒体显示生字词。

(说明:用声音把学生带入文本情境,引导学生在倾听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感情变化)。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以读入文。

4.整体感知。

感知一:本文既谈“生死”,作者是不是一上来就大谈“生死”呢?作者这样安排行文是一种什么技巧?(学生讨论)。

明确:借题发挥,这也是本文作为一篇诗序的独特性所在。

感知二:本文既是一诗序,请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作诗缘由作诗情形成书经过成书意义(略)。

(说明:此环节在学生自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归纳,培养学生速读检索的能力)。

感知三:概括各段的要点,并从每段中找出一个字表现作者的感情变化(学生发言)。

板书:记会—修禊之乐慨叹—死生之痛明意—今昔之悲。

(说明:此环节主要是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理清行文思路,进一步了解“借题发挥”的特点,并逐步认识作者的感情变化)。

三、释疑解难,积累知识,培养语感。

1.学生展示各小组在预习时整理出的疑难词语。

2.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寻求隐含信息,并联系旧知识推知疑难词句的意思。

3.小组之间展开讨论交流,教师补充并用多媒体展示本文需学生掌握的主要文言知识,方便学生积累巩固(略)。

(说明:此环节注重文言基础的落实,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注意方法的点拨以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文言能力)。

四、以读入文,研读赏析,感悟探究。

1.研读第一段。

(1)本文既然借“题”发挥,就先来仔细研读这个“题”--兰亭集会。请大家自由朗读本段,就自己喜欢的语句背诵欣赏。

(说明:本段语言清新,音韵和谐,学生自由朗读可以以读入文,倾听作者心灵的声音,自主赏析表达可鼓励学生拥有个体的阅读体验,培养鉴赏力。也为欣赏写景技巧做准备)。

(2)既然作者感情落脚在“乐”上,那作者何“乐”之有?(学生讨论交流,可用书上的语句回答)。

明确:朋友之情山川之美春光融融饮酒赋诗畅叙幽情。

师点拨:杜丽娘曾用“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唱出了内心的苦闷,而今作者却五乐齐臻,足见“信可乐也”

(3)作者是怎样抒发心中之“乐”的?

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师点拨:王国维曾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之眼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可见宴游之上真是其景其情,其乐融融。

(4)学生朗读。

师点拨:要读出“乐”应该以轻快明朗语调读之。

(4)投影显示《兰亭集序》摹本,学生对照摹本朗读全文,并在读中感受字里行间流动的生命气度。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摹山范水的文字。

3.研究性学习:感悟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多媒体出示,配《高山流水》古筝曲。

青灯,香茗,在亘古的记忆中找寻深藏的墨迹;。

晓风,残露,在泛黄的纸页间品味悠远的意韵;。

高山,清流,在隽永的文字里追忆无言的感动。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那么,在兰亭的高山流水、茂林修竹间,王羲之又有着怎样的心得感悟呢?今天,就让我们与自然对语,与王羲之对话。

二、情感脉络。

配乐朗读,学生齐读。

问1:请说一说文章中王羲之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乐—痛—悲)。

问2:再来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文章一二两段记述了兰亭集会的盛况,请说说作者为何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良辰,美景、雅事、赏心)。

情感品味。

郭沫若的观点:

试分析作者由“乐”转而为“痛”的感情变化。

问4:请用自己的概括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论生死)。

问5:“夫”字是发语词,这一字引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叹?之后,作者写了哪两类人?

生答:“天下没有不散之宴席”。诗人由眼前兰亭宴游之短暂,联想到人生一世之短暂。之后作者写了好静好动这两类人。好静的相聚一室,坦诚相见,侃侃而谈;好动的遨游山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三、研读第三段:

问6:同学们,你们谁好静?谁好动啊?你们有哪些兴趣爱好?

师结:人生苦短,时不我待,就是在此刻,我们沉浸在这动人的文字里,却也已是忘了时间的流逝。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问7:第四段览昔视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悲”什么?

这“一死生”“齐彭殇”的典故。

探究学习:“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生死的看法。庄子在《齐物论》中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庄子认为生和死、寿命长与短没有绝对界限,是相对的,这本不错。但庄子夸大了这种相对性,以致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认为生和死相同,活了800岁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没有区别,这显然是荒谬的。

问8:作者认为生死不一,彭殇不齐,你能再来谈谈你的理解吗?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今人的这种“轻死生”的作为,让后人如何看待呢?这是作者不能明白于心的,作者更深一层的悲。“故”字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经过。“世殊事异”而“其致一也”是写作的目的,阐明了人们的普遍情怀——重死生,而不是东晋这个时期的特殊现象——轻死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阐明结集的意义。“斯”字一语双关,既指《兰亭集》中的诗文,更指本篇序文。

四、品文析情,探究“生命意识”

钱钟书先生说过:“目光放远,万事且悲。”这也是《兰亭集序》中一再感叹的“‘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个“痛”字凝聚了王羲之深沉的人生忧患和对生命局限性的深刻洞察。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引来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李白虽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却依然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鲁迅于“绝望和深渊”中敢于做真的猛士“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钱钟书先生又说:“目光放近,则自应振作,以求乐观。”这正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在经受着人生局限性考验的同时,依然努力创造出了瑰丽的生命华章。

五、引申拓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么,我们再来深入的了解一下王羲之的一生作为。

1、在东晋的许多人放任自由,消极颓废;而王羲之却能以比较积极的态度对待世事人生。多数文章都是如《兰亭集序》一样“消极其表,执着其里”,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热爱。

2、他亲理政务,勤求民稳。在会稽内史任上,他针对吏治腐败与赋役黑暗,努力推行新政。在连年大旱、民生困顿之际,不等朝廷下令,他就果断开仓赈灾,救民于危难。

3、虽有极高的天赋,但依然勤习苦练,“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以“书圣”之美誉为中国书法艺术树立了一座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六、深化小结:

师:王羲之努力勤奋一生,五十知天命,在知道命运为何的年龄上给了我们如此深刻的启示。“痛起源于乐,悲升华于痛”阐述了自己对生死的理解。

问12:讨论交流:古今中外的人们表达生命意识及生命价值的名言警句。(分组讨论交流,每组选出一句认为最好的警句,派一名代表来展示。)。

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华罗庚。

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蒙田(法)。

七、实践运用。

高考江西卷:

请展开想像,写一段描绘某种情境的话,其中必须包含“流水”、“星辰”和“读”3个词语。

示例:生命是要用心来读的。万籁俱寂的夜晚,明明如月,星辰疏落,听着脚下潺潺的流水之声,穿越千年的时间隧道,我仿佛听到了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叹息;仿佛听到了王羲之在兰亭曲水旁发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人生感慨。

八、结语:

生命,如花期,既美丽又短暂。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而我们一生的事业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就让我们,走过四季,留下灿烂与静美;走过人生,留下梦想与奋斗!

九:作业。

必做:

1、熟背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四。(写在书上)。

2、完成《优化探究》本课“知能提升”版块。

教学反思: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完成本文教学后,感触最深的首先就是本文的导入设计,虽然看似笨拙,却对整个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当我把“既然我们都知道生死是一件大事,作者为何还要探讨”这个问题抛向学生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作者太消极了,有的说作者在无病呻吟、钻牛角尖,有的说自古以来很多文人都有过生命短暂的感叹,王羲之作为一个名士自然也会考虑了。这样既设了疑,又激了趣,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有序展开。所以,导入的设计要着眼欲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调动他们自我的生命体验,这样才能在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下展开教学。第二节课侧重于对本文的人文精神的探究领悟,所以在第二节导入时,,则采取情境导入法,引领学生走入审美的意境,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探究文本的欲望。

感触之二就是以读入文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文言文教学再也不能是一极走入置学生的精神需求于不顾,一味的“咬文嚼字”;一极又走向置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于不顾,抛弃文本,过渡引申,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因此就有必要突出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文言文的阅读其实就是一个在读中积累品悟、内化提升的过程。所以,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有滋有味的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而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读懂作者的心灵世界,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并享受到阅读的审美愉悦。当然,教师的鼓励和引导是不可少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恰到好处的引申和点拨,这样才有助于让学生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找到平衡。课堂上,我从学生精彩的发言中,从学生若有所思的面容上,从学生灼灼发光的眼睛里,感受到他们已经读懂了作者的心灵之声,已经在读中提升了自我。

再者,文言文的学习,还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迁移的平台,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外作业的设计就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确实,他们也给了我百倍的惊喜。学生主动要求拿出一节课展示他们的阅读研究成果,还专门为此举行了一场精彩地“是否应该积极对待生命”的主题辩论会。如何让学生的心灵乘着自己的思想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幽径悲剧获奖教案

学习目标:

1、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2、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3。

课前学习:

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了解词的大意。

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

课时教学目标:

1、领略古藤之美、古藤之悲。

2、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金秋时节,怀着无比自豪与兴奋之情的天之骄子从各地云集燕园。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看见一位穿旧式中山装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头答应了,9月的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3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生大吃一惊,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竟是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这就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的学者、作家季羡林。现年已94岁高龄却仍矢志不渝地维护着真、善、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季羡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幽径悲剧》。让我们一同去感知季羡林先生真诚丰富的情感世界。

二、整体感知。

1、迅速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2、阅读、概括。

3、组织交流交流。

三、研读课文。

(一)引导学生学习写古藤之美的部分。

1、“悲剧”就是将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2、古藤萝之美。

3、幽径四季之美。

请同学朗读。

明确:起着烘云托月的作用,以环境之美来烘托古藤萝之美。

5、文章写的是“悲”却用大量笔墨写了“美”,你怎样理解?

明确:反衬。

(二)引导学生学习写古藤萝悲剧的几段文字。

1、找出描写古藤萝被毁的惨状的文字,说一说,最令你触目惊心的是哪些文字?

明确:“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把悲剧的效果表达得十分强烈。

2、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引起人们的共呜和深思,为下文议论、抒情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三)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章的最后五段。

1、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作者在古藤被毁之后的心情?

明确:悲哀至极。

2、你能说说作者为何如此伤心吗?

(1)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第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2)除了我,决不会另有人注意并关心古藤的存在,也不会有人为古藤而伤心。

(3)如此真,如此善,如此美的古藤被毁而又投拆无门,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3、你是如何看待“愚氓毁美”之事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确:古藤毁于愚民之手,这就有了更深的揭露意义,意味着必须消除愚昧,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才能使真、善、美得到维护和弘扬。

4、文章最后一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是“我”将永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表现了一个倔强的老人矢志不移的决心。

四、小结课文。

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毁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这是一篇美文,文章多种表达手法的运用,精练、通俗而雅致的语言,我们下一节课体会研讨。

五、拓展延伸。

2、假如你现在站在死去的紫藤萝面前,碰到悲剧的制造者,你会说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四季》课文获奖教案

1. 识别11个生词,识别字体,准确阅读发音。

2. 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 了解文字材料,了解四季和一年四季的特点,热爱自然。

理解单词弯耳朵rdquo鞠躬rdquo淘气。

一、讲座介绍并揭示主题

1、孩子们,我们今天的课有什么不同?谈谈你周围的差异。

2、你的观察非常仔细,值得做一个小小的观察者。为了奖励你,老师邀请你看动画片。(播放美丽的四季图片)

3、告诉我你刚才看到了什么?这些是大自然四季的美丽景色。孩子们喜欢他们吗?今天,老师邀请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学生来上课。看,他们来了。(播放四季照片,定格)。在这节课中,让我们一起学习《四季》的课文。黑板写作题目。

二、第一次阅读课文,学习新单词

1、分组阅读

这是一首可爱的诗。作者真漂亮!让我们让孩子们自己读课文。

要求:拼写生词,阅读全文,如果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生词,请咨询小组成员。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掌握生词和大声朗读的情况

(1)孩子们,你读完了吗?这时,老师应该检查一下你是否知道课文中的生词baby。(课件:被生词和苹果覆盖的大树)

(2)开车读生词。

(3)我们都知道“婴儿”这个新词,但你在课文中还知道它们吗?哪一组想试一试阅读课文?说出要朗读的小组名称(小组可以选择一起朗读或轮读)评估:发音是否准确,阅读是否流畅,是否有表情或情绪。

(4)他们第一次站起来像这样读课文。老师很满意。谁比他们更自信?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阅读,请准备好并邀请孩子们稍后大声朗读,看看谁是我们班的阅读专家。

按姓名读课文。

3、孩子们,课文中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美丽的四季景色?(一边回答一边在黑板上写字)它真的很有能力!我都找到了!

三、学习课文并大声朗读

1、孩子们知道这些可爱的动植物和美丽的风景吗?你不熟悉的是什么?(根据答案,将立即进行教学)

秋季部分

(1)什么是谷穗?(画板)看图片理解(课件展示图片)

(2)你觉得秋天的谷穗怎么样?用行动来理解鞠躬。

(3)农民看到这样的谷穗会说什么?弯曲的耳朵给人们带来了什么?谷穗会快乐吗?

(4)引导情绪阅读秋季部分。

春季部分

(1)什么是草芽?(黑板画)看,春天的草芽是什么?看图片了解(在课件中显示图片)

(2)草芽对鸟说了什么?(点名)(导读)

开始想象和交谈训练:(什么)(如何),、

请学习书中的外观并说出来。

评价中把握了春季的景观特征。

夏季部分

(1)转眼间,夏季就要来临了。看,这是什么?(黑板荷叶)荷叶,荷叶它对青蛙说了什么?(导读)

(2)看,(课件显示的是呱呱叫的青蛙),青蛙正在快乐地唱歌。它在唱什么?想象一下谈话。

冬季部分

(1)这个季节你还喜欢什么风景?(引出雪人)(课件显示)

(2)这是什么雪人?(淘气、可爱等)你从哪里知道它淘气?(一个大肚子)

你会堆雪人吗?(边做动作边读课文)专注于体验淘气rdquo

2、是的,它们有不同的特点,四季都很美。让我们读课文!

3、你能背诵吗?试着背诵。

四、做一个小诗人

1、其实,除了上面提到的风景之外,还有很多美丽的四季风景!就像春天一样,孩子们说了那么多。夏天、秋天和冬天还有什么可爱的东西?(命名)请选择您最喜欢的季节和风景,并根据文字的外观说出。做一个小诗人一段时间。(能够与同行合作)

2、自由准备,教师检查和指导。

3、邀请四个孩子做小诗人,把他们串成一首小诗。(四个人分别说四季)孩子们真的很能干,小诗人也很棒!比伟大的诗人还要伟大!

五、家庭作业

1、孩子们,四季美吗?你想如何向别人介绍四季?命名和说话(阅读、表演和绘画)

2、课外作业:画你最喜欢的季节。

幽径悲剧获奖教案

1、感知课文,了解谋篇布局的特点;层层铺垫。

2、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拟人手法的作用。

3、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学习重点。

1、谋篇布局的特点。

2、重点词语的含义,拟人手法的作用。

3、作者的思想感情,幽径“悲剧”的内涵,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教学设想:

特定的历史时期,愚昧的人们不放过任何展示美的事物,这种行为深深刺伤了作者爱美、维美的心灵。他对美的热爱,对愚氓的痛恨化作浓浓的悲伤,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读者。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着重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细腻、哀婉、愤懑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环境,热爱环境的情感。具体做法是通过对文中语句的品评、挖掘,联系时代生活,让他们倾听大自然的呼声,谴责愚氓的恶行,明白善待环境就是善待人类、善待自己。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物有悲有喜,故事有悲有喜,一条小路还会有什么样的悲剧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从中去感受这些吧。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内容。

朗读形式:找几位学生分别读文章。

画出下列词语并听准读音。

蜿蜒懦者萧条浩劫诛伐惆怅渺小。

虬干毛骨悚然愚氓摇曳绽开万斛潋滟。

三、再(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结构。

q:题目为“幽径悲剧”,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整体上写“幽径”呢?

a:1—6节。

引导学生认识“幽径”的还突出体现在“藤萝”上。

q: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呢?

a:7—16节。

q: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的“悲剧”呢?

a:11—16节。

请同学们据此把文章分成三部分,研读每部分并内容,各拟一个尽可能简洁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1—6)幽径四季美景。

第二部分(7—10)幽径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藤萝悲剧。

四、研读课文。

第一部分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幽径的?作者是怎样写幽径美景的?

1、两个方面:一是写幽径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二是写幽径四季的美景。

2、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

写山上之美,是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目”。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充满了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最后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意在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条”之感。

总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q:幽经之美,美在何处?请找出这些景色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用心体会。

——美在四时,美在湖山。

q:美是需要人用心去体会的,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作者体会到了这美?

——“人们仿佛是在绿雾中穿行”,“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人们置身其间,决不会感到冬天的萧索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

二、继续学习,欣赏第二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怎样写藤萝之美?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

——“它既无棚……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从“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等几方面来写的。

正面描写:“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袭入耳内”的蜜蜂声。(有形有声有色)。

侧面烘托:(1)从形、色、味方面进行衬托,最有特色;(2)从命运方面进行衬托,成了燕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

q:美是需要人用心去体会的,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作者体会到了这美?

——“在所有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这一棵”,“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每到春天,……不足为外人道也”。

写幽径,是为了衬托幽径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有特色”。所有这些,都是侧面烘托。

明确:“藤萝”。因为从全文的主要内容来看“悲剧”的主角是幽径中地位不同寻常的“藤萝”。

3、作者最后指出,经过十年内乱,只剩下了这棵藤萝了,它成了“我在悲愤、惆怅之余”的“惟一的一点安慰”。这说明这棵藤萝在我的'心灵深处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也为下文悲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三、学习第三部分。

1、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来写藤萝的悲剧?

主要运用了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写的。

描写:1、描写了今年春天我所见到的吓人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看到这种景象后无比震惊、害怕和痛心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我走过这一条幽径时的景象。(极力渲染了我悲哀至极的心情)。

议论:指出二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为人间增添美丽”的藤萝“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六”,孤立无助,“只有哭泣,哭泣,哭泣”等等,充分表现了真善美“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抒发了强烈的痛悼之情,有着催人泪下的笔力。

2、最后,作者从自身的角度论述我为古藤而伤心的原因。

文中连用了四个“偏偏”,说明像我一样能够为古藤而伤心的人,也是偶然的。所以作者的用意是,告诉人们,社会对于“愚氓”毁灭美丽的现象还没有引起起码的重视,呼吁社会爱美护美意识的提高。

最后作者表示,我制造的这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且将“永远永远地背下去”。表明了我将永远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表现了我矢志不移的决心。

四、品味语言。(课后练习二中的三道题目)。

学生讨论后明确。

1、对古藤的感觉,是与特定的环境分不开的。“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洗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这一棵藤萝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即仅存的一棵,因而也就成了唯一的精神寄托和安慰。

2、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有着鄙视的感情。“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这样”指的是富于感情,“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闪愁”,具有博爱之心。伟人们决不泛爱生灵,处事铁面无情,甚至滥杀无辜。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无疑怀着鄙视厌弃的感情。

3、作者批评世人只知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

五、揭示文章中心。

两点:一是藤萝很美,但又不仅是美,而且具有真善美。

二是文章矛头所指,既是十年内乱,又不仅是十年内乱,而是指今年(1992年),作者痛心的是“毁于愚氓”之手,意味着必须消除愚昧,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才能使真善美得到维护和弘扬。

六、课后思考:

提示: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对幽径、藤萝写的越美,它们遭毁灭后造成的悲剧效果越强烈。作者采用层层铺垫的手法来构思全篇。

七、总结:

作者把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圆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生活中真、善、美的悲剧。藤萝毁于愚氓之手,是他们造成了这悲剧。

八、布置作业。

1、本文作者在描写幽径时,从春、夏、秋、冬四季写其美景,请你模仿这一写法描绘一下杨柳四季的不同形态。

2、以古藤萝的口吻写一段话,向人们提出劝告,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提高审美的素质。

板书设计。

季羡林。

原本现在。

春:小花灿烂花木遭劫:被坚决、

幽径之美夏:一团浓阴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

秋:红绿相间永世不得翻身。

冬:浓烈勃发。

悲剧:毁于愚氓之手。

形:盘曲而上成了吊死鬼。

藤萝之美色:红绿相映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

味:芳香袭人控诉、投诉无门。

声:回味无穷哭泣,哭泣,哭泣……。

故都的秋获奖教案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2、知识和能力:

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一课时。

小结: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文入题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但是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深刻,还是要回到文章中,结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方可。

1、《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你找出来并做批注。

方法小结:我们在赏析文章时要抓住重点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圈点批注,可以做到对信息筛选整合,最终解决问题。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2、对“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一句做批注。

3、对“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一句做批注。

4、对“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句做批注。

5、从课文中选取其它你最喜欢的一句做批注。

小结: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

这样的语句有:

1、文眼句: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两文的文眼句。

2、主旨句:如《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接榫句:如《荷塘月色》第3段结尾的句子。

4、警策句: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些句子。

5、情感共鸣句。

以上我们着重分析重点句子,但是抓重点词语的道理是一样的。

对精短美文《遍地黄金》做圈点批注。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标题和重点语句来理解文章的方法,还学习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中。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油菜花”这些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气息,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我们也应该做一个有“心”人。

1、本节课后,你对赏读文章的方法有什么心得体会,写一段文字进行总结。

2、交流《遍地黄金》的圈点批注。

获奖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培养: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3、赏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吟咏,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2、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将诗人登高所见描绘成一幅画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教学重点】。

本诗从字面上看比较容易理解,主旨也不难把握,但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所以我打算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导入,通过对诗句中重点字词的讲解,以及多次地诵读诗歌,让学生在联系作者生平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入地领悟到诗人的伟大情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和重阳有关的诗——《登高》。

二、鉴赏诗歌的方法。

1、悉背景。

2、抓意象。

3、善联想。

三、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一个有着“奉儒守官”文学传统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其诗不仅记录了唐朝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情况,也生动的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达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这首诗是公元767年作者写于夔州。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般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郁闷,在重阳节这天抱病登台。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配乐朗读,强调诗歌的诵读节奏。

2、学生初读诗歌,感受诗歌韵律美,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

五、品读诗歌。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明确:六种:风、天、猿、渚、沙、鸟。描述词:急、高、啸哀、清、白、飞回。

“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猿啸哀”: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是欢歌笑语,不见半点伤心,是因为李白的好运与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别之故。由此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

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诗人后来在《旅夜书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方法点拨:抓住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情感。

问题2:请同学运用想象的方式,将首联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成一幅画。点拨: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

总结。

: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语言凝炼,对仗工整,可谓七律第一。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由颔联中的落木和江水,能联想到什么?先分组讨论,再派代表分析。明确:“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写这首诗时作者是已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

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抒情。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问题: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讨论并分组回答)。

明确:“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3言表。

“悲秋”: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

秋: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

悲秋: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杜甫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更加沉重。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结:短短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不无来由。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

4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1: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如何理解“艰难”二字。明确:“艰难”指国家艰难,更多的是指个人艰难。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人,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年轻的时候,杜甫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他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骨子里的!儒士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是无论如何穷困潦倒都要心系天下,为国家担心!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己连住的房子都没有了,却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接着又叹道“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样忠于国家,心忧天下!

问题2: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理解“苦恨”和“停酒”?明确:“苦恨”:欲为国出力,却无能为力。

“停酒”:因穷困和多病戒酒。

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酒赏菊花。酒是中国人的最爱,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悲的感情。“浊酒”是不好的酒,酒味很薄。但是连这样的酒也不能够喝了,原因有二:一是潦倒,二是多病。杜甫本人喜爱喝酒,并在诗中多次提及,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长期的漂泊生活使诗人身染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总结: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本是为了祈求长寿,可是杜甫到了人生的秋天,得到的不是天伦之乐,功成之勋,不是荣华富贵,飞皇腾达,而是穷愁老病,百业无成,而是颠沛流离,形影相吊,此刻登高有何乐可言,只留满纸悲凉,满腹悲凉。

(学生再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美,在已经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注意读出情感基调。)。

六、拓展练习。

讨论:阅读《春望》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中诗人所表达感情。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明确: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情感: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八、结束语。

今天,我们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诗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请同学们铭记这位一生坎坷,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伟大诗人杜甫。

(学生诵读诗歌,品悟诗歌音乐美,完成背诵。)。

幽径悲剧获奖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语句中流露出的情感。

2、理解作者的情感,学习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都市精灵》中昆明、上海那两幅和谐的画卷导入,告之学生人与自然的故事并不总以喜剧的形式上演,人与自然时有悲剧发生。在黑板上书写一个大大的“悲”字。

二、自读课文。

1、圈出文中需要注意的生字词。(注意字形、字音、字义),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2、初读感知:文中的悲剧是关于谁的悲剧?交流,师板书(一棵古藤萝)。

三、研究探讨:

1、文中的古藤萝是一棵什么样的藤萝?(在文中画为作者对她的描述。(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熟悉文本,学生也较容易地找到了第8段和第14段对藤萝的描述)。

师:用一句概括古藤萝的形象。

生:是一棵外表美丽,心地善良,和别的树木和睦相处的藤萝。

师:再概括一些,用三个字。

生:美、善、真。

师板书:真、善、美。

2、探讨藤萝被砍之前和被砍之后,作者的情感变化。(此内容文中显现较多,学生发言机会较多,也很容易地得出结论。被砍之前的作者是喜爱、留恋、乐之。被砍之后作者是悲伤、惊讶、痛苦的。师顺势完成板书)。

3、生选择一处,读出情感,体会作者心情。

四、联系实际,探究学习。

1、猜测一下,“毁美”的是哪些人?

(学生即到可得出“愚氓”“追名逐利的人”“心中没有美的人”等。)。

2、生活中可否有类似的人?

(学生发言)。

3、师创设情境:假如你看到一棵千年古树上刻着“20xx年xx月xx日,到此一游,你想对他说什么。(此处生发言较精彩,如“朋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们只有一个蓝天,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同饮一江水,同在一片蓝天之下,共同生活在一块土地上”。立即有其他同学附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等。)。

五、述说感受。

说说学了这篇文章你的感受。

如“学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尊重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才是尊重我们人类。”

“我们不仅要学会欣赏美,还应容纳美,包容美。”

“我以前认为悲剧就是人被杀了,是人类的悲剧,现在我明白,自然界里也有悲剧。”

“关于这篇课文,我发现藤萝被砍,其实并不仅仅是幽径的悲剧,更主要的是人类的悲剧。”

“课文不仅让我们知道这一个悲剧的发生,更希望我们去维护真、善、美,不让这个悲剧上演。正如课文最后所说的: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背下去。”

“老师的板书不正说明了,一个心中装有真、善、美的人,才会因为一棵藤萝或悲或喜。”

……。

师板书:拯救了自然环境,就是拯救了人类自已。

生齐读。

六、师总结:

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并不仅仅是人类有着怜悯之心,更因为他们的生命就是我们人类的生命。当他们被杀害殆尽时,接着倒下的便是我们人类自己了。我们衷心的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

七、布置作业:

做一件保护环境的事,写一篇保护环境的心得。

八、板书设计:

季羡林。

拯救自然环境,

实际上就是拯救人类自己。

慈母情深获奖教案

1、认识3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

母亲,她就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母亲的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沉沉似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普通的母亲,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怀。

生深情地齐读课题——慈母情深。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细读课文,锁定形象。

1、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一遍全文,然后合上书本。读了课文,深深地刻在你脑海里的,是哪一幅画面?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来,反复读读。

2、反复品读重点句子,深入咀嚼文字,领会个中情感,感受母亲之苦。

第一层次:凭语言的直觉感知,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读出句子的“像”来。

第二层次:借助文本的补充,丰富学生的感知,读出句子的“味”来。

第三层次:通过重点词语的想像开掘,立足真实体验,读出句子的“情”来。

重点句子:

(1)“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反映出妈妈工作的辛劳,劳动环境极差。)。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话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我”的到来感到惊讶;通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贸然要钱而内疚。)。

(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说明母亲的`钱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通过“龟裂”一词看出母亲的艰辛。)。

四、回读课文,拓展意象。

1、面对如此憔悴、疲惫,甚至可怜的母亲,我却来向她要钱,要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要她累死累活一天也挣不来的一元多钱。不为别的,只因为——(第1小节)。

只因为——(第3小节)。

虽然……虽然……(第2小节)。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段话运用排比句讲母亲为了整个家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珍惜一点一滴的劳动时间。)。

五、品读语言,感悟深情。

1、品读母子对话,体会母亲之爱。

2、品读母亲的话:“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读出母亲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忘我无私之情,博大深沉之情,满怀期待之情和无比骄傲之情。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支持儿子读书,反映出她内心的喜悦。

六、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1、难怪作者说:“我就是从那一天开始体恤自己的母亲的。我就是从那一天开始长大的。”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

2、母亲的那句话,时时在我心头萦绕,时时在我耳畔回旋,时时给我力量,催我奋进,终于成了大作家。/article/(简介作者)。

(梁晓声,当代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3、拓展:读一读“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纸船一一寄母亲》是冰心早年写的一首诗,写的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作者借纸船抒发了对母亲、对祖国的深深的思念。)。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