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优秀18篇)

时间:2023-12-02 16:37:14 作者:雁落霞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类型文章的结构和技巧。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了一些细读过的范文范本,它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引发了我们对于写作的思考和探索。

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摘要: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金工实习等方面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

“机械制造基础”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机械制造常用的加工方法及其机床、零件制造工艺及其夹具等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应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有助于提高机械类学生的全面专业素质,对于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过硬技术水平的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制造领域的生产设备越来越先进,操控越来越智能化。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一、“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特点和教学存在的问题。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具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

首先,“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该课程由“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以及“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精炼整合而成,知识点多,内容庞杂,课程学习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教学存在较大难度。

其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都是机械制造中应用的成熟技术知识,实践性很强。由于缺乏相关实践经验,学生学习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存在较大难度,这往往导致课程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另外,随着机械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和设备在工程应用中越来越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应用越来越多,使传统“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内容与现实应用脱钩越来越严重,这进一步增加了该课程的教学难度。[1]如何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解决课程中传统机械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比重和关系是该课程面临的新挑战。

传统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仅限于金属切削原理、各类切削机床及夹具、机械加工工艺学等知识,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的加工工艺及成形方法、新的加工机床等不断涌现并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领域,“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涉及的机械制造技术已发展成为集材料科学、机械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技术。现行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陈旧、落后,与当今机械制造工程实际严重不符,必须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

目前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体系是在传统的机械加工工艺方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加工制造技术主要包括金属材料的加工成形方法(车、磨、钻、铣、刨等方法)和特种制造方法。随着工业领域内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内容体系也大大丰富。加工材料从金属到各种非金属和复合材料,加工方法从传统的冷热加工到应用声、光、电的特种加工,设备控制从普通的机电控制到数字程序的控制,加工系统从单机版数控加工到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展。[2]为紧跟机械工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培养高素质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体系需进一步改革。教材仍以“零件工艺分析—材料选择—毛坯成形方法—零件加工方法—生产管理”为主线,但教材内容应适当加入当前先进的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三束加工技术。[3,4]虽然机械类学生在学习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后还会学习“先进制造技术”课程(选修或考查课的形式),但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加入部分先进制造技术方面的内容,会使课程更贴近工程实际。另外,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对教材中过于单纯的理论阐述应予以适当的删减,如金属切削方面的部分理论;对工艺技术基础方面的理论内容应予以加强,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案的分析与选择,提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内容。

2.注重综合应用的教学。

3.设置问题,课内外分组讨论。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由学生熟悉的事物中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机械制造及相关方面的知识去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对各种解决方案进行分析点评,引出正确结果。这种互动、讨论式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学生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另外,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外作业形式,首先为学生设置一些工程实际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分组,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设想共同讨论问题,交流心得,最后以组为单位提交问题解决方案。

四、“工程意识”培养方法探讨。

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除强化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外,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1.理论联系实践。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包含较多的偏重于应用的知识,如果生硬地把这些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将很难理解和接受。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应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去教授给学生。如对于圆柱销的定位问题,课本上明确提出“长圆柱销能限制工件的两个移动自由度和一个转动自由度、而短圆柱销只能限制工件的两个移动自由度”。但是单从几何和力学角度分析,两种圆柱销的定位效果是一样的。如果生硬地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他们都很难接受。这时就应该根据工程实际,赋予定位销和工件一定的强度、硬度等力学性能,如果用短圆柱销限制工件的转动自由度,由于其所受的切削力、夹紧力等,势必会造成定位元件和工件的破坏,而且定位精度也难以保证。[8]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不仅可以深刻理解圆柱销定位的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从工程角度思考问题。

2.理论知识联系生活经验。

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与大家熟知的日常生活实例作类比,不仅使知识更易被接受,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讲解不同平面加工方法得到的加工纹理形状时,把刨削加工的平面纹理比作犁地犁过的痕迹,而把端铣方式加工的平面纹理形象地比作拿大扫帚扫地的痕迹。又如粉末冶金的压制和烧结类似于砖瓦加工时做砖坯和烧制的过程。

五、结束语。

工程意识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当今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机械制造基础”作为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根据现代机械制造领域的发展需要,改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发展阶段,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机械类、近机类学生的培养目标,从工程意识培养的角度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符合机械制造发展趋势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

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高职教育“区园企校”四方共建体系,是指在行政部门引导下,密切联系区域经济,建立企业与学校相融合的人才评价体系,在课程建设上实行“岗、课、证”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基础化学》课程作为高职化工类学生第一门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与认知,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化学》课程面向的专业群和岗位群广泛,涵盖石油、高分子、制药和环境等化工行业各个方面,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化工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因此,在课程改革上,要在对应产业现状与趋势,对应岗位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数量、层次,对应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文化素质、职业能力、社会能力、身心健康、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进行调研,从而使人才培养数量、层次、质量与行业企业要求相吻合。

一、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认知的特点,整体设计课程体系。根据“化工总控工”和“化学检验工”两大行业工种《职业大典》的要求,调研毕业生就业情况和新进学生文化素质情况,及时修改、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着“活学”、“够用”的原则,将课程内容进行筛选和重新编排。

根据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针对化工类专业岗位设置和岗位能力的要求,制定课程标准,突出共性,强化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充分考虑学生职业规划发展和今后继续深造学习的要求,按照深入分析知识、能力、素质的提升逻辑顺序,科学设置每个情景的教学课程内容,推动和专业课程学习的衔接贯通[2]。

二、建立岗位能力、课程学习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的课程体系。

企业希望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够尽快上岗,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能够和企业的生产实际进行无缝对接,这也是每一个化工企业招聘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企业需要制定培养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去进行专业改革和课程改革。通过企业调研选择学习载体,以企业真实的工程任务驱动,进行知识的讲解,去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基础化学》课程以典型化学物料为研究对象,以物料的名称、结构、性质、用途等方面的认识和应用,以及物质含量测定、物质特征常数分析等基本实验操作为载体,使学生掌握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相应的职业能力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

以任务为驱动[3],将学生的实际工作岗位和课程设置相结合,将企业、行业对学生的评价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指标。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设置课程体系。例如:将涉及到工业分析和环境监测专业“分析化学”内容的知识,更多地转移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这样能够更好地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对于精细化工、制药和生物化工专业,结合科技前沿,添加应用性、实用性强的事例,激发学生兴趣;在石油化工、应用化工专业中,密切联系生活、国民经济,使学生就业方向更有针对性,促进与岗位的无缝对接。

在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中,将基础化学课程的考核结果作为理论免考成绩的依据,有效地将知识体系与岗位群工作任务相融合,使学生通过基础化学课程的学习,明确岗位职责和目标,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基础化学课程中,推行“做中学、做中教”,构建综合考评体系统的学科类型的评价标准,引入行业、企业考核方式和标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将一些职业标准、行业法规、企业文化等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营造职场氛围,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

“区园企校”四方共建,要求对高职学生的评价必须贴近生产一线的用人标准,因此,在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切合企业用人实际,使课程内容与评价标准相一致,与行业需求相一致,与职业岗位相一致,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地提高自己专业技能,能够主动关心行业发展动态,根据自身专业了解今后发展及就业方向,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5]。

四、教学资源库的建立。

1.教材建设。

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教材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反映与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结合课程改革整合教材,整合后教材共含8个学习情境、40个学习任务和35个实验项目。每个学习情境都是按照“情境——任务——项目”的形式呈现内容,将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相融合。

遵循由无机——有机——物料,由简单——复杂的递进次序进行学习情境排列。任务内容编排时打破了一栏统排的'传统习惯,在主要学习内容中,适当地穿插有“知识链接”,为学生的学习起到铺垫、搭桥和拓展之用,使得主栏内容更好地体现出“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除了“思考与习题”以外,还设计了“练一练”、“查一查”、“自主学习”等练习内容,既能使学生即时性地巩固相关的学习内容,更能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每个任务开始之前,都有“实例分析”引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如以消除汽车尾气污染的化学反应为实例,引出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任务探究。

2.网络资源的建设。

针对课程改革,加强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完善。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建立学生教师之间课后交流的平台,通过网络布置作业,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拓宽教学时间和空间。及时将教师课件、多媒体教学资源上传,促进师生互动,拓宽学生知识面。联系行业动态,能够更快地更新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

五、师资队伍的建设。

区别于专业课教师,《基础化学》课程的任课教师理论知识丰富,相对实践经历较为薄弱。因此,专业基础课教师也需要参加访问工程师实践等项目,深入生产一线,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的实际能力,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进一步提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访问工程师的学习,为《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更多现场的素材以及经验,能使教师的教学方法更丰富更生动、更贴近生产实习、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生产实践中深刻了解企业所需,不断去调整课程目标和要求。深入企业生产,近距离接触企业工程师,联系在企业就业的毕业生,能够更直接了解到所培养的学生的优势和弱势,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基础更扎实,更具有竞争力。

六、结语。

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优势,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角度出发,根据产业园区需求,及时调整《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思路与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合理筛选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化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实践操作技能,着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学习新理论、新技能的意识与能力,重视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培养,为以后更好地从事化工专业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非测绘专业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近年来,高师院校为了提高非师范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由于该课程在教材的选用、内容的针对性、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已导致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处于两难境地,既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又影响了高师院校的发展。因此,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普遍严峻的形势下,深刻分析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改革路径,对于提高非师范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推进高师院校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针对性不强,忽视了专业的差异性。

众所周知,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在专业性质、培养目标、就业需求等方面都和师范类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非师范专业就业指导课程要在把握好总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适当调整。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高校往往忽视这种差异性,往往沿袭师范生的模式进行教学,在教材的选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和师范生并无区别,导致就业教育的雷同化。

(二)内容局限性强,缺少实践性。

目前,部分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学内容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脱离社会实际,不能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及就业形势的变化来调整授课内容。再加上师范院校建立的实习基地大多是针对师范生的,非师范生几乎无法在实践中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从而导致其实践能力的缺乏,并使其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职场经验。

当前,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就业指导课教师都是非本专业的辅导员,专业理论知识和就业经验欠缺,讲课大多是照本宣科,不能对本专业的就业形势进行合理的分析,致使学生对就业岗位缺乏足够的了解,不清楚自己要做的职位,对自己未来的职业一片茫然。

(四)教学形式单一。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参与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对课堂的互动性有着更高的要求。而大多数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仍是以讲授式为主,教师不能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指导,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改革路径。

(一)建立保障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建立、健全针对非师范生的就业指导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强化教学考核和监督。其次,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聘请本专业的专家、校企共同编写就业指导教材,并把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保证课时的合理分配。再次,大力加强针对非师范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逐步完善就业指导教学设施。最后,引入职业素质测评机制,建立、健全学生职业素质测评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二)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

首先,高校应着力加强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教学理论研究,转变教育思路,采取针对非师范生的就业指导教学模式。其次,教师应根据本专业就业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新的就业信息、案例、情景假设等,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最后,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确保教学实效。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首先,通过开展知识讲解、课堂讨论、典型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课堂游戏等活动,把学生的就业能力素质培养融入到教学之中,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实地考察,使学生能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再次,积极开展针对非师范专业的就业指导活动,如模拟招聘会、创新训练计划等,提高学生就业技能。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就业实践,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得到锻炼。

(四)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指导能力。

首先,对现有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本专业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素养。其次,邀请能准确把握就业市场、政策,有丰富用人经验的本专业企业高管及技术人员开展讲座,并提供条件让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学习锻炼,丰富教师本专业的实践经验。最后,各院系建立本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通过举办就业指导课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提高就业指导教学水平。

(五)强化心理疏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与沟通,使学生摆正心态,认清自己的职业优势和劣势,逐步降低就业期望值。同时,进一步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巩岩.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难问题与对策[j].文教资料,2010(07).

[2]王延东.以提高就业质量为导向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9期。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在持续飞速的发展,使得我国开始致力于建设信息化、科技化的素质教育,在中职卫校中强化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教学,是促进中职卫校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必要途径。所以,在中职卫校中强化计算机有效应用基础性课程教学是必然之路,在逐渐增强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的同时,还有助于学生能够以较强的实力和竞争优势面对就业竞争。

中职卫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中职卫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已经不能单单局限于对于专业技术的培养,要着重于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针对于我国目前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了解现阶段我国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

计算机技术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想要全面的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就要引导并且督促学生进行多加练习以及实践操作,熟悉计算机的操作步骤以及流程,不能单纯的将教学内容局限于理论以及形式的层面上。部分学校由于计算机的设施不够齐全,使得为学生安排的实训课时不够,或者是多个学生共用一台计算机设备,轮流进行操作练习,导致学生缺少实际操作练习,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计算机教学没有兼顾学生的多样性。

目前,一部分学生从初中甚至小学就开始逐渐接触计算机的使用,简单的了解并且熟悉计算机的使用操作流程,因此这部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比较熟悉;但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综合性考虑到另一少部分学生的入学前教育情况、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及生源地的教学质量等原因致使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对较为薄弱。针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教师要循序善诱的引导并且加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学的实施有着直接性影响。当然,针对于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适当性的拓展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之外进一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创造能力。

1.3中职卫校的教学课程相对较为死板。

我国的中职卫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内容较为陈旧,没有创新内容,计算机教学软件没有及时性的`更新,一些office系列的计算机软件仍然采用2003版本。但是,由于计算机软件在更新时会直接增添一些新型的功能以及应用,由于计算机软件的版本相对较低,就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实践知识相对落后,学生在工作以后运用新版本的计算机软件,对于一些没有接触过的知识还要进行重新学习,使得在学校中的学习失去了意义。计算机教材过于陈旧也会造成这样的问题,一些计算机操作在新版本的软件中能够实现,但是由于学生学习的却是旧版本的知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新职业教育论的观点,并结合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不足,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为主线的原则,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成技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质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为了适应当今的新经济时代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已经成为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但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模式上。很多学校都是初、高中生统一编班,统一内容,统一进度。这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中学,初中阶段就已经开设了电脑信息技术课,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些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学生,由于接触计算机的机会比较少,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还比较缺乏。因此,如何灵活处理教学中的深度和广度,由过去简单的操作技能训练,转变为对学生综合信息素质能力的培养上来,将成为教学中研究的一个重点。

(2)教学内容上。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都是采用统一教材,统一检测目标,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应具有的职业素质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目标不是很明确。

针对现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想要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综合信息素质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素质的需要,就必须对中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改革。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改革。

(1)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发展。计算机技术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新技术和新软件层出不穷。而作为教学依据的教材由于在编写、出版、发行等环节上耗时较多,从而导致部分教学内容滞后于现实的发展,相对陈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教学内容也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有求“新”的精神。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应时刻站在本学科的前沿,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把介绍新知识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选择地把一些相关的新版本软件的新增功能与特点等补充到教学中,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激发求知欲、好奇心,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自觉性。其次,兼顾教学层次性,合理调整教学顺序。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分层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努力探索而实现认知水平的重新架构。

(2)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一本好教材,对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广、变化速度快,涉及的学生面广等,如何让教材满足教学的需求呢?笔者认为,在教材建设上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作为一门内容更新速度快的基础学科教材,一定要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教材版本、教材内容,突出一个“新”字。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资源开展教学,把网上内容写入教材,使教材增加新的活力。其次,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变“教本”为“学本”。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化解教材中的难点,图文并茂,使学生自己也能将教材看得明白,这对学生进行课下预习和复习非常有帮助。

(3)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核心就是“学习如何去学”――即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有意识地设置教学问题,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己想办法从课本中、从网络中找到解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拓宽他们的知识发展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不仅要从内容上进行改革,也要从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不断创新,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容迎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挑战。但是,这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对教师尤为重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谢景政.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差异教学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8).

[2]陈琦.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基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9).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而作为信息化技术的核心――计算机技术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课程。

本文就此与同仁分享笔者的一些经验与体会。

文档为doc格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技工院校机械专业五年制、六年制的学生,在最后一学年中都需要进行专业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以办公软件word应用较多)出一份课程设计说明书。从学生最后编辑的课程设计说明书的文稿的情况来看,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以排版不当的问题最为突出,一些常见的情况是,很多学生不知道首行缩进,或不知道首行缩进应该占2个汉字字符的空间,不知道表号、表名,不知道图号、图名,甚至在排版中出现同一篇文字行间距不相等,同一段落中字体样式不同、字体大小不一,这些情况无一不显示出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能力严重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技工院校机械专业中,基础理论课程的地位一直比较尴尬。学校在设置机械专业课课程体系时,要求理论与实操的课时比例大于等于1:1,所以为了保证机械专业理论课课时,就拼命压缩基础理论课程的课时,这使得本就课时少的基础理论课的地位越来越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下降,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在这样的背景下,基础理论课的教学亟待改革。目前技工院校机械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中使用的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其教学内容沿袭了计算机本专业的教学内容,以打字,广告、报纸版面的设计和排版等篇幅短小的内容为主,像机械专业学生做的课程设计、产品的设计说明书等篇幅较长的内容涉及较少,或者因为篇幅太长而占用的时间较多根本就没有安排这块内容的教学。但是,机电专业的学生将来单纯从事文字录入或者广告、报纸排版工作的可能性极低,而因某个产品的需要去做相应的设计说明书、使用说明书或者维修说明书的情况却有很大的可能性,在这些说明书的编写过程中要用到很多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知识,学生却知之甚少,学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注意。技工院校机械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的问题由来已久,在他们的意识中,计算机技术仅指专业课程中提到的如caxa实体设计、ug等专业计算机软件,而学校在排课时,也常常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这些专业技术软件课程排在同一学期,造成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视不足,表现在上课过程中磨洋工,得过且过,甚至玩纸牌、扫雷等单机游戏,这不仅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也加大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难度。再者,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教学过程中,学生上完课,完成课堂练习即可,因学校压缩课时的原因,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不断压缩,教学过程中只选择教材中的任务来讲,具体的应用、延伸和扩展少,学生的学习缺乏连贯性,容易学过就忘。

首先,计算机教师要熟读教材,钻研大纲,处理教学内容,与任教班级专业接地气。技工院校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常常提及的词语是“能用”、“会用”、“够用”,因此,对任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要在钻研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处理教学内容,去掉与学生专业特点无关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删除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融入专业岗位实际需求,与专业课程知识相渗透,做好、做细、做精和学生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在教学模块内容的处理上,以机械专业产品的设计说明书、使用说明书、维修保养说明书等为蓝本建立新的教学模块,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融入机械专业知识,在做这些专业产品说明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和实操知识。其次,计算机教师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计算机专业教师在了解自身的同时还需要了解机械专业,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方法可以是:计算机教师与机械专业教师结对子,参与机械专业教师的教学过程,学习机械专业知识内容,了解机械专业特色,熟悉机械专业产品的特点,依据实际情况还可以开展相应的专题讨论,比如开展师生座谈会等,加深彼此的了解。第三,创新评价体系,引入专业实操课程中的过程评价方法,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完成了某一模块某个任务的学习,不仅仅止于学生做出了任务中要求的内容,完成了相关的软件作业,还要让学生通过做,说出运用的'一些计算机专业技术,如首行缩进指什么,你用了多少?行间距指什么,你设置的值是多少?什么是字体、字号,你用的是多大的?等等,让学生通过完成模块任务,表述任务过程中运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和技能等方式拿到分数,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像学习机械专业技能课程一样,去学习软件中的一些小技巧,去尝试操作每一项软件中的小技能,同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经验和创新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从学校层面也应当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管理和产品营销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涵盖的两款办公软件:word和powerpoint,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将是职业类院校学生必备技能之一。个人建议,可以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划入知识和技能迁移、发展类课程中,以突出其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在技工院校机械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排位顺序一般在第一学年第一或第二学期,而在这一学年中,学生接触到的本专业知识内容较少,还没有接触产品设计和加工这一领域的内容,能表达和想表达的内容也较少,同时,学生刚进入学校不长时间,没有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相关理论和技能知识的想法和意愿,只局限地认为计算机技术就是上网、qq、天猫等,因此,能动性不足,兴趣提升难度较大,但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包含的内容却是学生将来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技能之一。个人建议,技工院校机械专业在排课时,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排在靠后的学年学习,最好是学生下企业之前,与学生课程设计同步,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对学习这一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这一技能的重视程度。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基础正作为一项必备技能,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提高机械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已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伟.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案例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

[2]浙江省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组织编写.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第二版)[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8.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计算机课程教学要着重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安排,学生只有在实践操作的情况下才能更加牢靠的掌握知识。在进行实践培训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于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培养,教师可以适当的调整上课时长,留给学生更多充分发挥以及展示的空间,积极鼓励学生组建小组,进行研究以及讨论学习。例如,教师在教授ppt制作的课程时,教师可以给小组留出一些时间制作ppt作业,在下节课时进行公开展示小组成果。在这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及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对于学生的多样性实行分层式教学。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对于课程教学的接受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在这种条件下,教师要综合性的考虑到学生多样性的特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针对于一些熟悉计算机操作、对于计算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以后,要合理的安排更为高级的教学内容,比如教授excel表格中饼状图的分析数据,或者指导学生进行ps软件的学习等。针对于一些基础相对较为薄弱的学生而言,教师要确保学生及时掌握日常学习的基本技能,例如对于office软件的运用,在这过程教师要进行耐心的讲解,循循善诱。

“对于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优化”不单单指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课本的优化,还应该对内容进行深入性改革。传统的计算机的教授内容主要是使学生能够熟悉掌握各种软件的运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的普及,这样的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对于专业型人才需求进一步增加,因此,中职卫校的计算机课程中要逐渐涉及到数据库的添加以及网页制作等实际内容,使得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轻松的完成数据管理以及网站建立等工作任务。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广泛性使用,如果现代人类不懂得使用计算机的方式将会被时代所淘汰。中职卫校致力于培养护士、口腔技工以及医生等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所以,中职卫校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进而使其逐渐具备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初步能力等,以此来满足社会以及职业岗位对于上岗者的需求,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当前,大多数工科专业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无机及分析化学。通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无机及分析化学中的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物质结构、四大平衡理论是要求必须掌握的。这些基本理论和知识在能源化学中的应用是很基础的东西,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化学基础。

我们所开设的新专业能源化学工程,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清洁转化、煤化工、环境催化、绿色合成、环境化工。它以化工的理论与技术为应用基础,围绕新能源利用与化学转化,实现能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重视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推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实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必须直面的棘手问题。因此,进行模块化优化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内容、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革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有效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质量,可以满足社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模块化优化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内容。

所谓课程模块,描述的是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的组合,或是一个内容上及时间上自成一体、带学分、可检测、具有限定内容的教学单元,它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模块化教学强调理论教学、实践、练习、研讨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强调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把理论、实践等环节紧密结合。

基于以上课程模块化的考虑,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教学(见表1)。由于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课程内容打乱后进行重新组合,导致概念和知识点多,各章节之间存在较强的独立性。因此,要合理安排大一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转变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二、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要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在绪论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本课程的介绍及发展前景和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的工作,在无机化学教学中建立好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在绪论课上介绍无机和分析化学发展过程及发展前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接着主要介绍无机及分析化学的作用及学习方法和相关考核办法。

第二,阐明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能源、材料以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以此为载体深入浅出地介绍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在专业导论课上强调无机及分析化学是能源化工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能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和将来从事工作奠定基础。

第四,通过新生认知见习,让学生在参观相关无机化工企业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利用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解答知识疑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布置课后课题作业,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查找相关资料完成课程论文作业。

三、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革新教学方法。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革新教学方法能提高教学效果。要面对的教学问题有:课前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主讲教师课堂讲授“动”与“静”结合,活跃课堂气氛;不可彻底忽略传统的板书;进行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相结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一,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模拟化学反应历程,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原子或分子的拆分及重新组合的过程,化抽象概念变为具体事物,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如,flash动画制作了各种类型分子杂化轨道(sp,sp2,sp3,dsp2等)的形成过程。

第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教学重点、难点,实现人机对话,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本内容。

第三,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通过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化工学科竞赛活动是调动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基础课程兴趣的重要举措。

第一,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广西各类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坚持开展国家级、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项目。

第二,为了鼓励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化工年会化工论文竞赛。

第三,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开放实验室的研究课题;设立创新实验基金,由学生自由申请,对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学生给予创新基金资助。此外,改革无机化学教学方法,必须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新型的探究性实验,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中能够开发智力、培养良好的实验素养,锻炼自学能力。

五、适应能源化工专业要求方面的改革。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理论教学上要求学生掌握能源化学工程基础理论和相关技能。在实践教学上,应明确教学过程中的内容重点和难点,尤其是热力学方面的内容应该重点详细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能源转化及利用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为低碳环保使用能源奠定基础。我们针对实践性很强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依据其专业的特点实施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使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能为培养具备高素质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服务。此外,我们还完善校内实验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向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与加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实践评价体系的建设中,收集专家评价、教师评价、实习接收单位评价、系(分院)自评、学生评价等信息,做到以评促建。

六、结论。

本文针对我校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开设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在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以及适应专业要求方面对教学环节进行了总结和探究。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能为培养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非测绘专业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人们从事任何活动,应该都是有其目的性的,我们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学生只有明确学习目的,才能学得更有成效,取得良好成绩。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进行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时,并没有将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严格区分开。专业老师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时总是习惯上将非专业学生看做专业学生进行教学,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求学生会做账,其结果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兴趣逐渐减少甚至放弃。而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讲,由于专业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目的也很模糊,有些学生甚至认为会计与他们所学专业没任何关系,反正以后不会从事会计工作,学了不知道有什么用,学习上非常不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在教学互动过程中自然也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教学失败。据某高校统计,该校非会计专业学生该课程期末测评的及格率在某些班级中只有50%-60%,而在会计专业学生中,及格率几乎100%,班级平均成绩80分以上占80%以上,有的班级平均分甚至达90分以上。同样的教师,同样条件入学的学生,这其中的原因引人深思。

2.2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在非会计专业学生中选用的会计入门教材和会计专业的会计入门教材选用上是一致的,这就直接导致教师在给非专业学生上课时讲授的内容和专业学生一样。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帐户设置、复式记账及其运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讲解非常详细,但由于内容多,而非会计专业课时又有限,最后到了报表环节往往一笔带过,有关报表分析内容根本就未涉及。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因为以后还会有财务会计、财务分析等课程,所以在基础会计中就是教会学生学习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知道使用帐户、会编会计分录、会编凭证、会登账簿等。而作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学的是能看得懂会计信息,并进行简要的分析,可是在会计人门课程中他们却并没有学到系统、完整的知识,这导致许多非会计专业学生学完该课程后认为会计工作就是编会计分录、登帐簿。

2.3教学方法单一。

在面对非会计专业学生教学时,教师通常采用与专业学生一样的教学方法,即采用顺序法。从会计基本理论着手,逐步学习会计要素、账户、借贷记账法、会计循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对初学者而言,理论概念多且枯燥而乏味。此外,由于课时的紧张,“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老师为了赶进度,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反映,更谈不上交流互动,学生越学越觉得困难,而基础会计知识又是一门连贯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如果前面知识点没有掌握好,后面就很难跟上。这使得学生感觉会计高深莫测,许多学生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手段上,一般还是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有的也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内容设置上不科学,制作内容太多,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本文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分层次教学、教学方法等几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方法,主要是完善教学内容、实行分模块教学、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改进考核方式、加强师资培训等.

作者:杨波许海成作者单位:红河学院云南蒙自661100刊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west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1、教师观念和授课方法有问题目前我国对职业院校大力扶持,对教师学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高职院校新进教师学历要求都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专业水平都很高,但由于未进行师范素质培养再加之高职生源素质相对较低,这就形成了较大反差。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自身受教育的方法迁移的教学工作中来,还是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这种被动地位的存在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以及对计算机教学的兴趣,从而难以真正的促进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

2、学生基础层次不同高职院校生源来国内不同的地区,部分同学经常使用电脑操作相对熟练,而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电脑,对电脑比较陌生,因此,导致学生间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差异主要是多个原因引起的:一是计算机科目被部分中小学忽略,从而造成学生计算机基础薄弱的特点;二是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很多家庭都购买了计算机,从而为学生学习、操作计算机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与条件,也有很多家庭未购买计算机,部分学生很少或从未使用过计算机,这都导致了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3、课时的减少为教学带来巨大压力近十年各高职院校相继压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时数,而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知识日新月异,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加之部分高职对学生有考证的要求,这使教学课时的减少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要求产生了明显的矛盾。4、硬件环境影响教学质量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学生人数增加,现目前计算机硬件资源已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由于资源的限制计算机基础课程部分课程在教室授课,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实训课有可能进行大班授课,由于资源不足,有可能两位同学使用一台电脑,人数过多既不利于教师辅导也不利于学生练习。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了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当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老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加强教师队伍职业素养的建设,让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用心去教学,激励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加强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师范素质的培养,使其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在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教学环境中,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重视教师的培训,为教师提升科研能力、教学水平搭建良好的平台和环境。教师的知识水平、职业素养、教学方法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需大力加强各方面的建设。

2、分层教学的应用由于学生基础层次不同的客观事实的存在,进行分层教学是全面教授各层次学生的有效方案。在学期授课开始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考试等方式去了解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班级总体情况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深入浅出,使每个层次学生都能听懂学会,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分层教学不仅仅是学生的分层,还应对教学目标、备课、练习、评价进行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主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备课分层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更是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划分不同的知识重难点,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能学懂能学会。练习分层是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知识巩固的有效手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练习题,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最有效的练习,让学生学到新知识获得成就感提升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评价分层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客观的评价方式,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原有的基础知识的提升幅度作为标准。

3、教学模式的改革任务驱动教学。任务驱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情景,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在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基础上进行教授课程内容。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辅导和自己的主动实践来掌握知识点。任务驱动能尽可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与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微课教学。微课是使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几分钟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视频。微课是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利用微课补充并强化关键知识点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移动教学。移动教学就是基于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教师和学生使用手机、移动电脑、ipad等移动设备,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移动教学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平台,可以利用现有移动平台如微信、qq等,也可以开发自己校园的移动平台;其次准备好授课所需的资料如教学内容、参考资料、课件、习题等将其上传至平台,供学生学习使用。移动教学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弥补课时不足的现象,也非常适合学习者个性化和深度学习的需求。

4、硬件资源的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加大硬件资源的建设,满足该课程的全机房授课,使学生能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达到最理想的授课效果。

城市规划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改革探讨教育论文

1.灵活使用“导学案”

所谓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以素质教育的目的为目标,经过集体教师的研究和个别教师的备课再经由集体教师研讨而制定的教学方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促使学生全面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使用导学案,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达到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目标,还可以达到掌握学习能力的高级目标。一般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和课后总结拓展三个步骤。通过这三个步骤,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也是掌握基础目标和高级目标的重要的方法。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对某个化学元素进行解释时,课前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搜集一些资料,比如元素的简介、发现者、主要用途、性状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充分的地调动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提高同学们互相合作探究的乐趣,体验获得知识的快意。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适当地总结和评价,让学生把握重难点,知识精细归类化,拓宽了知识面。

2.艺术化的点评。

近年来对于评价体系的研究也很多,教师可利用各种资源,考虑多因素影响,制定新型的评价体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说教师是学生和知识之间的一座桥梁,对学生的及时和有效的指导能使学生快速地领会知识的内涵。在初中化学教育课程中,教师的重要活动之一便是对学生作品的点评。教师要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初中生学习的并不是专业性的化学类知识,是生活类的化学知识,因此,我们要将点评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在点评时,不能仅仅强调学生的化学知识的应用技能,因为过分强调技能,会造成学生机械性的学习,并且容易乏味,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师的点评需要注意用富有艺术性的'语言,对于学生认知上存在困难的知识点需要给予强调并注重相应的引导。

二、注意师生角色转变。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要求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个学生都享有化学教育的权利。同时义务教育要求每位同学都能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并具备基本的化学技能。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现阶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现在的教育观念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生本教育理念。这种“生本课堂”的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一切以学生为主,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教师通过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开展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个十分美好的课堂氛围。初中化学课程是涉及面非常广泛的课程,我们通过以上方式策略来进行教学,可以真正实现并达到为社会培养所需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的目的。

文档为doc格式。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训作业成绩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30%,实验成绩考试占70%。另一种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以证书的成绩来评价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成绩。这种评价方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拿到等级证书后增加了就业的筹码,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的;另一方面它也推动着我们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更新,是值得去探究的。

综上,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性强。作为这门前沿学校的授课教师首先就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改革,从“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上,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其次就应该结合计算机学科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运用专业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中职学生的教材;再者就应该全面掌握教材,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训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的综合素质最终得到提高,达到了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2]王柯等,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实训与测试[m],北京:湖南教育出版社,

[5]方向_因材施教——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势在必行[i],计算机教育,(5)。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计算思维是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是每个人都可以具有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计算机专业的科学家才能具有的能力。计算机的发展正促进计算思维的传播,计算思维正在影响着许多学科的发展。把计算思维引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来,可以使学生能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教学任务或者自身学习方法的问题)的能力。计算思维的培养应该是与培养学生读书、写字、计算一样的基本素质培养。下面从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来探讨计算思维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2.1计算思维在课程体系中的应用计算思维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的应用。首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教学内容,使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力图使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更加贴合。第三,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以引导为主,适当调整讲授内容与作业内容的比例,使学生在课堂上与课堂下都有事可做。

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教学法而采用更适合计算思维培养的项目教学法、暗示教学法、非指导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以知识的引导者身份出现,通过游戏等方式来学习,通过项目分析来训练学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在非指导教学法中,以学生做为教学主体不重视技术而重视态度。

1.3计算思维在考核方式中的应用。

传统的考核方式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准。这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是不公平的。计算思维更重视的是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学生各个阶段的表现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一个分阶段学习的过程,通过各个阶段学生的完成情况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在小组中的角色,当教师的任务提出后,小组合作提出最终解决方案。项目结束后,小组内学生自评、互评;分小组进行自己的最终结果展示并进行小组之间互评。小组展示阶段可以使这一项目的知识得到梳理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小组互评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问题不断被挖掘、被发散,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通过小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出现碰撞,互相启发,也通过各阶段评价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努力争先。

2结论。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技术和计算机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为适应社会发展,高职院校对于高职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培养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当然,现在也有许多专家学者都在进行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改革研究,不论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计算思维的引入正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计算思维就是为了培养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有能力、有思路、有方法、有勇气去解决问题。当问题明确时可以逐步化解,当问题非常复杂的时候可以使用计算思维的方法去探索,去寻求解决方案。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主宰,能够服务社会,能够从容面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在当今时代,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格外重要。熟练操作计算机已成为如今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必备技能。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此门课程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占95%以上。它的目标是使大学生成为既能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随着全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普及,大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一些来自偏远地区或信息技术教育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接触计算机比较少,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有限。因此,学生基础能力参差不齐。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除了与教师的教学有关外,还与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有关,它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当前部分高校使用的教材,内容大多陈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办公软件的使用技巧(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制作软件),还包括一些计算机的核心内容,比如计算机的数制与编码、数制之间的转换、ip地址、域名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繁琐,知识更新快,课本的内容更新没有跟上发展。

二、课程学习情况。

大多数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学生,仍然对计算机基础操作不熟练,比如:硬件软件安装能力差,打字速度慢,文字排版不熟练,excel操作缺乏技巧等。这都说明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训练还不够。学生都明白,计算机已成为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学习和办公设备,熟练计算机基础操作是毕业生必备技能之一。但在学习计算机课程当中,很多学生上课只是为了拿学分或应付等级考试拿证书,并未花更多心思练习计算机基础操作。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还是采用讲授法,只是把老式的授课方式“黑板+粉笔”变成了现代多媒体技术“ppt+投影仪”教学。高校教师因科研项目多,教学任务重,课后没有太多的时间同学生交流。部分教师也忽视了“知识”与“能力”的区别,忽视了信息化教学设计,而信息化教学设计恰恰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困难。比如:学生个人差异明显,起点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个人差异又要力求学生全体发展,教学任务较为艰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更新快,教材教学内容滞后,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学习体系无法及时补充完善;教学资源主要为教材文字描述,配合图片和相应教材教辅上的内容,表现形式单一,优质的教学资源较少;计算机课程学习时间短,学习内容多、任务量大,没有太多时间去练习操作。改革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当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将课程分2个学期教学。第一学期以学习计算机基础操作、计算机网络安全等基础知识为主,同时鼓励学生加强计算机基础操作的训练,为第二个学期学习办公软件打下基础。第二学期主要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工具。

2.考核方式。从“理论+上机”考核,变成各个章节的综合操作。每一章节设计好题库,学生只有把每一章节要求的相关题目成功完成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才算顺利通过。考核内容应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比如员工工资表、企业产品登记表、销售表、企业ppt简介、word的字体编排等。

3.采用目标教学法。根据工作岗位要求的目标进行案例设计,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分析和探索,最后对知识、技能进行归纳总结。

四、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这样可以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很多大专院校的学生还受到高中学习惯性和接受新事物的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在学习中存在着目标单一的情况。例如为了获取奖学金,学生会专注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学生也会因为教学环境的改变而减弱学习目标的强度。例如学生上网不是为了练习打字或者通过浏览网页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主要是为了娱乐。教师受教学时间所限,在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以外,就很少安排单独的有关计算机应用价值的课程来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主管随意,缺乏系统认识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意识。

2.2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

大专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学生很难抽出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整合。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模块之间联系性不强,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发现和掌握它们之间的关联,从而熟练的应用他们。此外,每一个模块自身的知识体系过于庞大,学生缺乏时间进行重复的复习和理解。这些阴虚都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不完全,操作技能不熟练,或者忘记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

2.3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在进入大专院校之前具备的计算机基础不同。例如部分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简单的操作技能,对这些在教学中重复出现的内容却发学习兴趣,而有的学生只熟悉某方面的计算机在线操作,而对其它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掌握有限。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对计算机的认识更为模糊和有限。因此,不同的家庭背景、个人的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等因素使学生的计算机认知与操作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很多大专院校的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缺乏自主的学习习惯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懒于思考、不会思考,缺乏相应的学习策略,从而使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失去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

1.2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只重视知识讲解,忽视实践操作。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对计算机知识的讲解,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不多,从而在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上的提高有限。

1.3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不强,没有掌握自主学习策略,很少实施自主学习教学实践。因此,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机会,更无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正确合理的自我评价,这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带来了阻碍。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