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因素与指标评价体系的论文(优质15篇)

时间:2023-12-13 08:17:55 作者:纸韵

范文不仅可以提供给我们参考,还可以作为一个标杆,激励我们不断进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论文

能源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9)及中国科技年鉴(2009)。计算能源碳排放量时采用能源消费总量(非终端能源消费量)(主要包括原煤、洗精煤、其他洗煤、型煤、焦炭、焦炉煤气、其他煤气、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天然气、其他石油制品、其他焦化产品,热力与电力)的计算方法,主要基于四个原则:(1)能源消费量采用标准量,非标准量的数据转换为标准量;(2)本地热力与电力的能源消耗已经涵盖于能源消耗总量中,对于外来电部分采用中国电网因子加以测算(表2);(3)基于“哪里使用哪里计算”的原则;(4)碳排放量的计算包括能源运输的损失量。其中e为能源碳排放量,kg;qi为能源i的消费量,kg;ncvi为能源i的净发热量,gj;ef为碳排放系数,kg/gj。统计年鉴的单位为万吨,将之按照中国统计年鉴所提供的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将之折算为标准煤,然后以1×104吨标准煤等于2.93×109gj的换算标准,将各省能源消耗量转换为热量,碳排放系数采用ipcc默认值[9]。碳强度为衡量碳生产率的指标,指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吨/万元)。各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与一致化处理。指标一致化处理是将初始逆指标的原始数据化为正指标,本处采用取倒数的方法。无量纲化则采用标准化的处理方法。

将低碳竞争力4因素的量化指标进行因子分析,首先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表3),发现kaiser-meyer-olkin度量为0.701,满足因子分析的数据要求。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采用正交旋转法对因子进行转换,结果显示:成份1的初始特征根为6.383,旋转后解释了29.462%的总变异;成份2的初始特征根为2.758,旋转后解释了总变异的23.129%;成份3的初始特征根为2.412,旋转后解释了总变异的16.702%;成份4的初始特征根为1.23,旋转后解释了总变异的15.921%,4成份总共可解释累积85.214%的总方差(表4),因子提取较为成功,原始提取与旋转提取均提取了4个公共因子。通过对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的分析(表5),可以得出4因子的具体成分,发现因子分析结果与理论模型一致,4因子的统计意义与现实意义均有合理的解释,进而确立低碳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表1)。

总结。

低碳生产竞争力、低碳科技竞争力、低碳生活竞争力、政府作用竞争力所组成的低碳竞争力,在概念体系与量化结果中具备明显意义,可以为低碳竞争力的评价提供较为可靠的指标体系。4因素对于低碳竞争力的贡献率依次为低碳科技竞争力、低碳生产竞争力、低碳生活竞争力、政府作用竞争力。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科技的发展是低碳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低碳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源利用率的提升、高新产业的发展都需要科技的大力介入。没有充分的科技投入与科技人才基础,发展低碳经济,提升综合竞争力的目标就很难实现。(本文作者:卢愿清、史军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课程成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论文

近年来,随着供应链系统实践的不断深入,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并确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以科学客观地反映供应链的运营情况[4]。主要以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upplychainoperationreferencemodel,scor)和robertskaplan等人提出了“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rd,bsc)评价体系为主。scor能测评和改善企业内、外部业务流程,使实现战略性的企业管理(sem)成为可能,bsc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滞后型与超前型指标和内、外部指标结合起来,实现中、长期规划。传统供应链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多侧重财务维度的评价,重视短期利益,对于企业供应链长久、可持续发展不利[5],而对供应链系统中的仓储系统专项指标体系的研究和构建更少。本文从仓储作业流程、仓储管理和仓储财务三个方面将供应链仓储系统中的评价因素归结为以下几类:入库流程、理货流程、订单处理、出库流程、仓储管理和仓储财务,并将其中每一类进行进一步划分成若干因子。在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和询问相关专家、导师的意见后,反复调整,最后构建针对供应链仓储系统的指标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其中将供应链仓储系统评价指标分别制定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体系两个部分,并以静态指标为主体,反映在当前已有仓储水平和运营状况条件下,对仓储系统的作业流程、仓储管理和仓储财务进行指标因素的评价。动态指标体系主要是为了描述和预测仓储系统在各个因素的变化趋势下的综合指标,突出表现出由于系统外部市场环境和系统内部环境的变化,对仓储系统功能柔性的需求,预评系统未来发展指标,为仓储系统多样化和柔性化发展提出标准。因此,对供应链仓储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能仅限于现有仓储环境与市场环境,未来仓储柔性需求的评价分析更是必不可少的。本指标体系模型框架分为4个层次,其中第一层为总目标层,包含一个代表整体目标的一级指标a1dd;第二层为分目标层,包含静态、动态两个二级指标b1,b2dd;第三层为准则层,包含9个三级指标c1,c2,c3,…,c9dd;第四层为指标层,包含24个四级指标(d1,d2,d3,…,d24)。

3指标体系的辨识。

本指标体系即有静态和动态指标,又有定性与定量指标。指标的辨识就是要明确各指标的内涵和测度依据,为进一步评价赋值奠定必要的基础[6]。静态指标选取主要以定量指标为主,依托整个仓储作业流程和仓储管理、仓储财务中重点影响因素进行定量指标制定(具体计算公式如表1)。以事实为基础,理论为依据,真实反映各项指标的权重比例。仓储能力柔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市场上货物新增种类数量占仓库总产品种类的比重,因为存储货物对仓储环境,装卸搬运设备,存储设施和安全都有不同的要求,并且仓库需要根据自身仓储条件选择可以存储的物品种类,所以选用这一标准可以反映仓储系统在物品种类发生变化时的反应情况。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库存货物的种类也要随之改变,如果仓储系统可以根据新货物种类的存储条件快速调整以适应新产品,则该仓储系统的应变能力强,仓储能力柔性好。

4结束语。

供应链仓储系统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供、需平衡问题的关键,也是保证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构建供应链仓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需要综合考虑仓储系统现状,分析未来市场波动对仓储系统的影响,在增加仓储柔性,满足市场需要的基础上,提高仓库利用率,降低仓储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曹聪梅.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量化分析[c]//中国电子学会工业工程分会全国第八届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电子学会工业工程分会:中国电子学会,.

[7]王众托.系统工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论文

从国际国内的文献成果来看,低碳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各有差异又彼此联系。e3g[1]将低碳竞争力指数变量分为三大维度:区域结构、早期准备、未来繁荣。“气候竞争力指数”[2]包括气候当责指数和气候行动指数。潘家华[3]提出了低碳产出、低碳资源、低碳消费、低碳政策、人类发展水平五大维度。徐建中[4]认为低碳竞争力系统包括低碳创新系统、低碳生产系统、低碳管理系统、低碳支撑系统和低碳文化系统等。陈思果[5]提出能源结构、消费需求、产业结构、竞争战略规划、政策导向以及参与机会六大维度。总结以上文献及专家调查结果,本研究将低碳竞争力分为四大因素:低碳生产竞争力、低碳科技竞争力、低碳生活竞争力、政府作用竞争力。

1低碳生产竞争力。

低碳生产竞争力是对区域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宏观性的评定。低碳化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标志。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gi)的研究表明碳生产力提高是2050年co2浓度控制目标实现的必然途径[6],《布莱尔报告》也把碳生产提高作为低碳经济转型的具体目标。因此,从本质上说,碳生产力是低碳经济表现的核心。低碳经济表现为以碳生产力或者碳产出为核心的宏观要素组合。低碳生产竞争力的指标主要包括: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碳强度、工业碳强度、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2低碳科技竞争力。

低碳科技是低碳基础准备的主要方向,它也反映了一个地区低碳经济转型的基础条件,它决定着该地区转向低碳经济的可能性与速度。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低碳能源开发、能源效率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都需要新的低碳技术与人力资本支持,甚至朝向低碳经济的硬性转型反而会伤害当前经济的发展,不但不利于竞争力的提升,反而会降低已有的区域竞争力。基于此,低碳科技竞争力选取的指标主要包括:科技人员、数科研经费、申请专利数、高新产业出口额。

3低碳生活竞争力。

低碳竞争力是以区域民众财富增长与生活品质上升为前提及终极目标的,这也是区域竞争力的源动力,它这一终极目标可以为区域竞争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与竞争欲望,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低碳竞争力必须满足两大要素的同时实现,一是经济财富的增长,二是生活环境与品质的提升。低碳竞争力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基于发展理念的变革,这一理念尤其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低碳生活水平作为低碳竞争力的重要元素必须加以考量。低碳生活竞争力主要通过居民收支、居民环境质量两个方面来加以体现。低碳生活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人均碳排放、森林覆盖率、农村恩格尔系数、城市恩格尔系数。

4政府作用竞争力。

政府在促进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政府参与及影响力量。政府可以制定前瞻性的低碳经济发展计划,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初始条件,也能保障、规范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良性竞争与稳定发展。另外,政府可以为低碳经济转型提供良好的公共环境与基础,包括人力资本培养、低碳技术推动,也为地区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支持。中国尚没有关于地方政府经济影响力的权威报告。为这一解决这一困难,研究选取了政府的公共事业投入作为影响力的替代指标,这一代替实现了指标选取的客观性与量化,但也存在着代表性不足的.问题,有待以后改进。其主要包括:教育经费额度、社保经费额度、环保经费额度。

课程成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论文

一是理论可行性,课程成绩评价的标准不仅要符合高校教学规律和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而且还要符合高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趋势;二是操作可行性,课程成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通俗易懂、准确精炼,评价层级不能过多,教师实施在时间、精力和财力上简单易行;三是结果可行性,课程成绩评价指标权重需要通过征询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获得,并能得到其他同行的接受和认可。

2.2全面性原则。

一是评价内容全面性,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目标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行为进行全方位评价,如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二是评价过程全面性,从时间维度看应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包括学期末以试卷、课程论文等形式安排的考核,过程性评价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动态过程的平时表现、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完成质量等;三是评价方式全面性,采取口试与笔试、互评与自评、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还可以运用日常管理和观察法评价学生的平时表现,避免评价方式的单一性。

2.3发展性原则。

课程成绩评价不仅能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鉴定其学习水平,还兼有诊断、反馈、证明、决策导向和激励等多种功能。评价学生的课程成绩并不是最终目的,应将评价当成一种手段,通过成绩评价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困境,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挖掘其各方面潜能,并引导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能力,树立自信心并不断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

课程成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论文

基于运筹学ahp,遵循可行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原则构建分流培养模式下课程成绩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指标体系中的a级指标是分流培养模式下课程成绩综合评价即目标层,a1~a3级指标为准则层,列举了分流培养模式下课程成绩评价指标体系的3种类型,即a1平时表现、a2实践(实验)教学、a3期末考试;12个a11~a33级指标为方案层,是课程成绩评价的具体指标。

3.1平时表现。

3.1.1课堂出勤率。由于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通过外部约束督促学生按时参与课堂学习,确保充足的学习课时量,考察出勤率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为了避免占用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可采取班长点名和教师随机抽查的方式来完成考勤考核。3.1.2课堂讨论参与程度。对学生分组并要求课前预习,授课前准备好引导性问题和综合性问题,采取课堂讨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引入现实案例鼓励学生分析、讨论和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3.1.3作业完成质量。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独立思考和运用能力,评价依据为作业准确性、作业提交按时性和作业完成态度,对于不交或晚交、抄袭他人作业的学生要酌情扣分。3.1.4课堂纪律。运用观察法判断学生课堂听讲的投入程度,对平时在课堂上喜欢聊天、玩手机、睡觉或精力不集中的学生要酌情扣分。

3.2实践(实验)教学。

3.2.1查阅文献能力。学生文献阅读能力较强、资料覆盖面广,并能对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和评述。3.2.2分析设计能力。实践(实验)项目设计方案合理,使用的.研究方法能实现研究目标,数据精确、逻辑严密、论据充分,能发现、解决实际问题并得出结论等。3.2.3ppt制作。ppt文字大小合适、色彩搭配鲜明、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播放效果好。3.2.4口语表达。从普通话流利、语言表达生动性、对讲解内容的熟悉程度、仪表端庄、表情自然等方面考察。3.2.5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师和学生提问环节,通过小组成员对问题的回答与配合程度,观察团队成员是否存在搭便车的情况。

3.3期末考试。

3.3.1基础知识。侧重对课程知识体系中基本知识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考察。3.3.2扩展知识。扩展知识是教师对基础知识延伸所增设的内容,考察此项能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深化的掌握程度。3.3.3综合能力。通常以案例分析的题型出现,要求学生具有宽而深的专业知识,需要将多个知识点整合起来综合分析,鼓励学生用自己独到的见解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用于评价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2]彭亚君,徐筑燕,魏媛,等.高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以贵州财经大学管科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07):82-83.

课程成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论文

企业的会计信息是信息使用者判断企业基本状况进行决策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随着信息的专业化、对象化,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更加严格。我们所提供的报表信息是一个整体性信息,需要使用者自己去挑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由于报表使用者的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和报表质量评价体系的缺失,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时很难进行准确的判断。对于这一状况的解决办法在现阶段只能提供对象化和专业化的质量评价体系,才能满足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信息有用性是基于决策有用观发展而来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中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但是如何进行具体的评价,准则当中只给出了相关的定性评价,而具体的定量评价往往是广大学者研究的关键。所谓会计信息有用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帮助信息使用者在合理利用会计信息时作出正确的决策方案,从而促进其进行合理的决策。满足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四方面的内容,其中可靠性的具体要素为真实性、实质重于形式、完整性、可验证性;相关性的具体要素为及时性、信息性质及披露程度、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可理解性的具体要素为明晰性;可比性的具体要素为横向可比性、纵向可比性。

一、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方法。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鲍尔和布朗等为代表的会计先驱以创新原有会计研究方法,引用了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会计实证研究,他们以资本市场有效为假设条件,对相关会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目的是验证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上是有用的,但是从鲍尔和布朗等人的研究结果来看,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不是很理想。在这一结论的影响下,西方会计学者逐渐形成了以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作为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197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trueblood报告中首先提出了决策有用性这一概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综合来看信息有用观下的.会计信息质量主要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1.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定性分析。

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定性分析是指通过会计准则为约束条件,通过准则的规定界定会计信息必须符合有用性相关要素的要求。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其中fasb和iasc对于相关性和可靠性而言,优先考虑相关性,而asb更加注重可靠性。在具体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各组织都是围绕基本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作为约束条件详细规定各个账户的具体会计实务操作方法。因此,在进行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时,一般对会计信息是否符合相关质量特征进行评价,来确定会计信息质量情况。此外在判断会计信息质量时,还要注意效益成本和重要性两条约束性条件。《准则》中提出了八点要求,总结八点主要为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三点。但是只是对会计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很难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此20世纪80年代,对会计信息的定量分析评价方法逐渐在西方会计界得到广泛的应用。

2.会计信息质量的定量分析。

鲍尔和布朗关于检验盈利公告是否向资本市场传递了有用的信息这一实证研究被认为是会计信息实证研究的开始,随后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爱德华兹和贝尔,奥尔森(ohlson)建立的剩余收益模型通过评价企业的收益来告诉投资者是否达到了其预期的收益水平。我国进行实证研究的时间比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展开研究,对于会计信息的定性研究,为企业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建立和实施奠定了基础;利用西方对于会计信息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实证研究为我国会计准则和监管体系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对现有会计信息评价体系的评价。

从国内外学者关于会计信息评价的研究来看,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主要采用准则约束的方法,通过准则的约束性条件来检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定量分析主要研究相关指标与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关联,一般采用模糊评价法和模型评价实证分析。此外,分析结果的主要服务对象由笼统的“信息使用者”到现在的“保护投资人”和“股东”。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其研究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

1.服务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无论是满足信息使用者角度还是保护投资人的角度,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不同的使用者需要对会计信息的要求程度不同。例如债权人一般只对企业是否能够到期偿债感兴趣,债权人又可分为短期债权人和长期债权人,他们对报表的要求信息又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使信息使用者研究缺乏针对性,而投资人保护角度使很多其他使用者只研究报表信息与投资者决策的关系,往往忽略了其他权益人的决策。因此,一个全面并且具有针对性的会计信息评价体系才是广度适用的评价体系。

2.要求的假设条件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

鲍尔和布朗所做的实证分析是以资本市场有效作为假设条件的,后来的结果证明这一假设与市场是相背离的。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者在进行实证评价过程中,都隐含了一个明显的假设条件就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不需要检验的,默认会计信息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这样的默认条件所得出的结果往往只对那些会计信息具备或者接近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的公司适用,而对那些会计信息不具备相关性、可靠性的公司就失去了意义。现实证明,无论什么假设条件都会对评价结果的适用性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进行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时,首先应该尽量考虑到假设条件本身的缺陷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首先要考虑到各使用者的要求,而完全通过一个模型就想满足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要针对不同的使用者设计不同的会计信息评价指标。其次要尽量减少假设条件或者不设相关假设,这样才能避免由于条件限制而影响评价结果。此外,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评价一定不能脱离重要性、成本效益等约束条件的限制,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为了应用的简便性和适用性,笔者认为,应把质量评价体系分为三层:第一层是企业内部整体模糊评价;第二层为外部监管评价;第三层要针对不同使用者的指标实证评价。

1.建立企业整体模糊评价指标。

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企业各种要素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判断一般很难通过几个简单指标的评价直接得到相关的结论,是需要对企业内部整体进行评价才能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程度加以预警。因此,建立对企业整体模糊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显得尤为必要。企业内部评价要素有: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信息系统与沟通、行业环境状况。对企业整体的相关要素评价主要采用模糊评价,由于企业性质和所处行业不同,在进行评价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调整相关要素所占整体的比重。

2.形成外部监管评价指标。

外部监管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外部监管越严格,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越高;外部监管越宽松,企业会计信息出现错报或重大舞弊行为的概率会越大。企业外部监管的评价主要包括政府监督、社会监督。

3.完善外部使用者的评价指标要素。

以企业整体模糊评价和外部监管评价为基础,外部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可以选定相关的财务信息进行评价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例如短期债权人评价,一级评价指标为报表信息选择评价和财务指标分析,明细指标为报表信息选择评价下的流动资产构成及可靠性、流动负债构成与可靠性、企业债务履约情况、企业信用度评价、企业相关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财务指标分析下的短期流动比率、短期速动比率、当前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会计信息是企业对外报送的公开信息,是外部使用者对企业评价的基本信息。在信息观下,对相关会计信息的评价离不开其他要素的影响,因此建立企业整体模糊评价指标、外部监管评价指标和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指标为一体的会计信息整体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更好的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准确的决策,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打下基础。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论文

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走低碳发展之路是全球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紧迫任务。作为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之一,是使用可持续低碳的社区规划理念和具体规划技术措施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基本切入点[1]。规划阶段作为城市建设的源头,对减少社区建设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具有重大影响,低碳社区规划技术在实现社区低碳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对已有大量学者进行低碳社区研究:贾志峰在其论文《低碳住宅社区规划设计控制性指标体系研究》中提出了低碳住宅社区规划设计控制指标体系[2];周传斌等在其论文《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提出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3];李亚男等在其论文《我国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结合我国社区特点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4]。目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社区低碳评价方法以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上而对社区的规划研究却涉及较少,为了提高低碳社区规划总体水平,促进我国低碳社区的发展,本文参照国家有关社区规划和建设的.法规和技术规范并深入多个社区进行多次调研提出了低碳社区规划评价的方法以及其指标体系。

在低碳社区评价方面,我国政府还未正式出台低碳社区建设和评价的相关指标体系,但在一些相关文件中涉及社区的相关建设内容可以作为参考,例如,美国leednd、英国breeamcommunities、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及生态住区技术评估手册的相关内容,如表1所示[5]-[8]。

2.1评价系统的构建原理。

低碳社区规划评价综合系统由五大子系统组成:总体布局规划子系统、道路交通规划子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子系统、生态环境与景观子系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子系统。评价子系统分别设置评分内容,指标的设置应以社区规划技术为基础,按属性又可分为“社区碳源控制”指标(简称c指标)和“社区碳汇扩展”指标(简称e指标),c指标所对应的评分内容主要是从“社区碳源控制”的角度评价社区是否低碳;e指标所对应的评分内容主要是从“社区碳汇扩展”的角度评价社区是否低碳。评价子系统相同类型的指标(c或e)权重系数之和为1。本文采用发展较为完善且应用较广的层次分析法对各子系统的指标进行定量,并计算各子系统对目标层的权重,c指标和e指标分别计算得分。

以国内外现有的标准规范为依据,对子系统所涉及的低碳指标进行综合汇总后形成低碳社区规划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2。2.3评价方法根据c指标和e指标得分在c-e图中所处的位置,确定社区规划的低碳等级。得分在i-iii区域内的社区规划为低碳社区规划,由高到低划分为i,ii,iii三个等级,见图1。

3、评价案例。

百步亭社区位于武汉市江岸区,靠近武汉老城区,处于武汉市二环与三环线之间,交通便利。社区占地3平方公里,现有居民12万人,住宅面积约180万m2,容积率为1.75。本文作者多次进行实地调研获取数据,分别对怡康苑、温馨苑、安居苑、百合苑、百步龙庭等13个地点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和掌握百步亭社区的规划现状,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依据和参考。依据上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该社区的规划实施效果进行跟踪测量,其结果如表3所示。计算结果:c=0.1×80+0.3×75+0.2×100+0.1×70+0.3×71.43=78.929e=0.3×75+0.3×100+0.4×66.67=79.168依据以上计算结果并结合低碳社区规划c-e分级图可得出以下结论:该小区目前处于等级ii,目前的规划情况比较低碳,运用了部分低碳社区规划技术。结论研究表明,目前暂时没有针对低碳社区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本项研究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未来将通过低碳社区规划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以期提出更为适合我国特点的低碳社区规划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

课程成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论文

[摘要]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课程成绩评价的结果,直接关系到采取“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高校教育教学功能的实现。遵循可行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原则,基于ahp构建了以课程成绩综合评价为目标层,以平时表现、实践(实验)教学、期末考试为准则层,12个具体指标为方案层的分流培养模式下课程成绩评价指标体系。

1分流培养模式与课程成绩评价研究现状。

分流培养模式,是高校按照院系、学科等大类进行招生,学生学习1~2年通识课程和大类平台课程,基本了解专业培养方向后,结合社会需求及个人兴趣,根据院系的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分流培养模式不仅能避免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而且注重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目标构建学生知识体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创新意识好、实践能力强、学术与应用并重的创新型人才。分流培养模式下,客观、科学地评价课程成绩,能有效规避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进而判断学生是否具有该专业能力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国内学者对分流培养模式、课程成绩评价开展了大量研究,如汪毅能、彭亚君等()分析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的利弊,并提出优化策略;蒋海青等(2014)以《工程经济学》课程为例,构建了与cdio教育模式相匹配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与实践过程;吴天强、王振邦(2018)探讨了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成绩应由点名记录、作业成绩、教师评学及期末考核构成。由于我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关于分流培养模式下课程成绩评价的研究成果尤为缺乏,本研究将为高校分流培养模式下课程成绩评价提供一定借鉴参考。

课程成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论文

现代市场的竞争已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1],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模式[2]。仓储系统是产品接收、分拣、存储中使用的设施、设备和运作模式的有机组合,是解决供、需不平衡问题,加快商品流通,节约物流成本的重要手段。供应链仓储系统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供应链系统发展的瓶颈,其评价指标构建的目的就是评价仓储系统的配置及流程是否合理,对现阶段仓储系统的能力及服务水平进行测验,评价结果也是仓储系统的设计基础。

供应链仓储系统是供应链系统的子系统,但随着市场个性化需求的发展,其构成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为实现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在设计构建原则时除了要遵循科学合理性、可操作性、层次性、独立性与代表性等一般原则以外[3],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目的性原则。构建仓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评测系统的运行状况,找出其发展的瓶颈并得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从而完善和加强供应链整体系统功能。(2)系统性原则。选择指标要素要从系统整体角度出发,对供应链仓储系统中的各个工作环节所涉及的操作流程进行充分反映,并从中进行归纳总结,筛选出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的指标因素。(3)动与静相结合的原则。供应链仓储系统是以仓储功能为基础,结合信息技术与管理的综合系统。在面对复杂市场环境与系统供、需平衡问题的同时还要满足客户对多功能和个性化的需要,因此需要构建一个能够对现阶段仓储系统进行静态评价的同时,也要求能够预测和满足后期发展的`动态指标综合体系,从而增强指标体系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4)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供应链仓储系统是由包含技术环境的软系统和包含仓储设施、设备的硬系统构成的双系统。因此需要对指标进行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在对定性指标指明其含义的同时附加相应的计算方法进行定量分析。

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

当前,在高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中,“健康第一”的理念为学校体育改革确立了新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逐步适应“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课程评价是诊断课程目标实施程度的重要依据。学习评价又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客观地对学生体育效果和过程评价的关键环节。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以运动技能为主要考核内容的学习评价方法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考核方法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目标不相一致。目前,由“技能”,“知识”、“身体素质”、“态度”构成的学生体育课考核指标体系,缺少组成健康重要标志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指标,不能完全体现“健康第一”理念的功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体育能力与健康状况。目前普通高校体育课学习评价指标中重复“测验”内容较多,加重了学生和体育教师的负担。因此,进一步完善体育课学习评价体系标准,建立一个比较科学、实用的体育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是摆在我们高校体育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1.1评价内容不够合理。

现行的体育学习评价内容仅局限于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忽视了对学生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方面的评定,这种评定实际上是很不公平的。学生无论在体能、技能、兴趣、个性、基础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现行的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同时也要求学生爱好运动,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逐步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能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能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经常参加和组织野外活动。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种体能,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熟练掌握一、两种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能正确选择人体所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形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能根据自己的能力设定自身的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克服各种困难。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然而,现行的评价内容显然不能全部体现课程目标,从而使有些课程目标形同虚设。

1.2评价的手段单一,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滞后。

“长期以来我们的评价手段就停留在考核和测试上。很少考虑到评价手段的多样性,通常把评价等同与考核。”在评价方法上采用的依然是一般标准评价、教师评价、终结性评价等传统的评价方法,评价工具也仅是理论考试、体能和运动技能的测验等。这样显然是不符合“为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目标要求。终结性评价的单独运用是不能反映评价的所有功能的,往往是在一个阶段或期末时进行的,这样就失去了评价的反馈功能,对激励学生学习和及时修改教师的教学计划缺乏有效的帮助。

2.1通过学习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能力。

通过学习评价,学生对自己的体能,技能态度、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情况有一个清醒而正确的认识,激励学生自主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养成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

2.2通过学习评价。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特长,体会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通过学习评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特长,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和体验到学习中取得进步与成功的喜悦与乐趣,以便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激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2.3通过学习评价,全世界人民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学习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完成学习目标的程度。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体能与技能情况,更要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一定要本着因人施教的原则,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

2.4通过学习评价,找出问题症结,分析原因,注重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学习评价,要及时找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以便改进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对于学生在学习中行为、态度、体能、技能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以及教师在教学中所暴露出的不足,进行分析与总结,努力改进教学,并促进教与学中出现的矛盾的转化,使之化弊为利,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说,评价体系就是一种“催化剂”。

3对普通高校体育课学习评价的构想。

根据2002版《纲要》,从运动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运动参与、进步幅度,情感与行为态度等方面研究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对表现性项目、对抗性项目、体能类项目进行评价。

3.1运动技能、知识理解与掌握的评价。

3.1.1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以往只将教师传授的规定动作作为专项考评的内容,学生对所学的动作谈不上理解,只能说掌握。在评价过程中,以动作完成的规格、动作完成的熟练程度、运动中反映出的基本功掌握情况、运动过程中的表现力,以学生各项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运用各项技能的熟练程度,学生在比赛中反映出的体能状况,学生的战术运用情况,学生在比赛中表现出的体育作风和意志品质为依据进行评价。

3.1.2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要拓宽原有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加强体育基础知识教学。要学会制定个人体育课学习计划,掌握各项裁判规则,学会“健身处方。等,教师根据学生从理论中学到的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评价。

3.2进步幅度的评价项目的进步幅度可以通过学期初、中、末期的考评,根据垒斑学生的成绩统筹评分,即教师在知道垒班学生成绩之后才确定评分,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不仅从横向上可以比较,而且从纵向上也可以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不管身体素质好坏,只要努力,成绩就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运动参与的评价。

学生对运动参与的评价可以通过参与的时间、参与的广度、参与的深度在小组成员间进行自评和互评,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可以在教师指导和监督下,在小组成员间进行互评。

3.4情感和行为态度的评价。

对学生情感和行为态度的评价,应该以教师观察记录和学生自评,互评为主。

4结语。

体育教学评价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方式.应当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评价真正成为广大师生所喜闻乐见的、新型的评价方式。

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

网络科技论文是一种新兴的学术资源,系统、全面的学术影响力评价能够为科研人员正确选择网络学术资源提供参照标准.本文以知识共享为理论支撑,从知识共享主体的角度,提出了作者权威性、专家评价、读者认同度三个维度,结合网络发表科技论文的'特点,通过单样本t检验选取了相关的14个测量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相关指标的权值,从而构建了网络科技论文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作者:曹兴周密刘芳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刊名:科学决策英文刊名:scientificdecision-making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网络科技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层次分析

新版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亮点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今的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各种管理制度,而企业绩效考核是企业发展的最大动力。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能很大程度地激发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还能使企业员工的劳动成果得到公平公正的评价,付出的劳动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同时还能提高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力。关键绩效指标法(简称kpi)对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在实施流程和壮大发展中的管理地位作分析,并科学合理运用kpi绩效考核体系以达到企业的预定目标。

关键词:kpi;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管理;构建。

在目前这个市场经济讯速发展的时代,绩效考核是保证企业正常并高速运转基础,是实现企业有效管理的最大力量,也是检查企业运行质量的参考标准。所以一个企业的发展和管理状况就需要考察其企业的绩效体系是否健全合理。kpi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为目标,以寻找各个关键工作点之间的关联,然后结合kpi机制建立两者之间的关联,从而将整个企业对未来的发展规划细分到企业的各个部门之中。构建适合本企业的kpi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就至关重要,也是引导企业良好发展的指路牌。

一、绩效考核和kpi的涵义。

绩效考核即是企业的管理者针对企业职员平时的工作表现和劳动成果作出公平准确的评价的一种考察方式。这样不仅能对企业职员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依据职员的付出成果采取相应的奖励制度和惩罚方式。可以让有一定成果的员工做经验分享并讨论分析得出最适合企业本身的机制,以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益。绩效考核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根据考核体系得出的员工成果和擅长方面作出针对性的人才分配;二是根据绩效考核结论对员工的薪酬进行合理的分配,而且比较公正合理;三是操作简单成熟的绩效考核体系能提高考核的效率和对结果的真实性提供依据,让企业管理者更好更快的挖掘到相应的人才,帮助企业迅速壮大并扩大规模。kpi关键绩效指标法是以解决战略实施问题而设计出来的一种战略分解但又能把控全局的办法。其主要是要找到实现企业发展规划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对这些因素进行细化分解,甚至将对应的工作细分到某个部门或者是某个人的头上,这种分级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能让企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当前的企业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还不够科学健全,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分析解决,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一是绩效考核设置的指标不够明确。由于考核的目的性不够准确,那考核就没有了重心,无法将目标细分至企业的各个部门,员工也就无法集中精力去实现这些可能有重复的目标,自然工作效率也就不高,无法实现提升企业的效益。二是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没有具体的衡量依据,导致没有得到相关的数据进行评估考察。很多企业脱离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很多很细的考察体系,使考察过于繁琐且出现了形式化,让员工缺乏了积极性而失去了绩效考核的真实意义。三是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制定只是部门管理者的单方面意愿,未征求其他部门和被考核者的意见和赞同。这就会导致kpi的参与积极度不够,又由于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做支撑,项目完成的满意度与员工的实际薪酬关联性不强,就会出现让绩效评估无法顺利的推行和达到预期的结果。

三、关键绩效指标(kpi)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

kpi是根据企业自身的一些关键数据进行设定、提取、运算、分析,然后再决定此项绩效的具体流程的一种目标可控的管理指标。kpi是根据企业的目标进行分析细化,提取出来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重点指标,然后根据具体的目标选择绩效考核的操作方式。这种考核方式目标明确,而且具体责任细分至各个部门,更加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和任务完成的具体情况有考察的依据。第一是确立企业的战略目标,然后根据kpi的企业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将目标分为宏观组织和主要的业务流程。然后高层领导讨论主要目标和大的操作方向。主要的业务流程是保证宏观组织目标实施的基础。有了具体的组织结构就可以获得各个部门支持的kpi,再逐步细分宏观组织细分到重要的微观组织,细化各个具体的流程至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这样对于各个部门的工作就有了具体的考察项目,也就能衡量各部门的完成情况。各部门又会将项目的具体工作细化至团队、小组甚至是个人,这样就形成了更加微观的组织,考察情况就缩小了范围,企业就可以根据完成情况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总结评价并采取相应的奖惩制度。每一个为企业的劳动成果作出贡献的员工就会得到该有的福利待遇。这种头脑风暴分析法就是不断的分解战略目标的kpi要素。包括财政部门的利润和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的员工分配,技术部门的技术支持,销售部门的服务质量,市场部门的网络销售和市场推广宣传,以及制造部门的加工和质量监控紧密结合,各司其职就出现了优秀的制造企业。第二是确定企业kpi的实施和汇总。企业制造的关键是有优秀的制造,具体包括如期交货、提高技术降低浪费以控制成本、保证质量的控制减少次品废品的出现。在汇总时就不止靠企业的生产部门了,任何一个单体部门都不足以支撑整个企业的目标实现,这就需要kpi的宏观目标下的各个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努力以及各司其职的成果。建立企业级、部门级kpi,甚至个人级kpi,然后建立对应的业务流程和部门职能、职位的分解和统一汇总。第三是确立评估绩效的时间和评定反馈。根据不同的企业目标、部门类别和职位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评估时间。对于管理部门和技术部门的高层管理职位的评估时间相对长一些,而对其他类员工需缩短考察时间。根据得到的考察依据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指导和评定,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解决。和评估较低的员工沟通交流,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并分析优劣,改进不足的地方。若有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和困难需及时和管理者反映,请求指导。而管理者要对员工的付出和建设性意见给予表扬肯定和支持,不只是简单的薪资涨幅。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调整更新kpi指标,构建适合企业项目的kpi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李舜丰.基于kpi的企业部门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xx(6).

[2]谷金沙.基于kpi的企业部门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以生产部门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远见,20xx(6).

[3]安娜.基于kpi的国有企业绩效考核体系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xx(10).

[4]晁世元,王林,王俊杰.基于kpi的lf公司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j].企业管理,20xx(02).

煤矿巷道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研究论文

评价指标设计要坚持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原则,首先是全面性,影响煤矿巷道稳定性的因素有很多,在确定评价指标的考察范围时,要尽可能的把各个方面的影响指标都要考察在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终选取的评价因素能够最大限度的代表整体情况,防止“一叶遮木”的情况出现;其次是系统性,系统性要求评价指标能够在全面性的基础上抓住影响煤矿巷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另外评价指标不仅要能够准确反映出因素与指标之间的关系,而且要能够反映出因素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提高评价的可信度;最后是科学性,科学性要求评价指标要坚持科学、客观的原则,尽最大努力让评价指标反映客观实际和事物的本质。所设计的评价指标,能够量化的尽量量化,这样便于在数据采集时不出现信息传导时的信息失真,对于无法量化的指标,可以采用定性评价,并把评价结果等级化,这样才能使评价结果更为真实、有效。

评级指标设计的方法主要有综合法和分析法,综合法是“自下而上”的一种方法,综合法要求首先找出影响煤矿巷道稳定性的各项因素,然后对这些因素进行聚类整理,最后把聚类项目归纳为具体的指标。分析法则刚好相反,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方法,分析法要求首先把分析目标按照特定的大类划分为若干个子目标,然后再把子目标根据具体影响因素的不同分解成子子目标,最后把这些子子目标再用指标具体的表达出来。煤矿巷道是一个复杂的生产系统,巷道的稳定性不仅与环境有关,还和人与机械关系密切,所以,巷道的潜在危险可以说是环境、人和机械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采用分析法更有利于评价指标的设计。

供应链仓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如何构建论文

大学图书馆的使命就是为全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其本质特性之一就是服务性。图书馆服务质量反映了一个图书馆整体水平和实力的高低,也决定了图书馆在大学中的作用与地位。本文运用德尔菲法和专家层次法从基础条件、管理制度、图书馆员、读者满意度四个层面建立一套多校区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是为了了解现状,发现问题,调整和改进工作程序,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大学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服务单位,服务质量是其生命线。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好不好,需要通过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来评价才能知道,而制定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为科学评价提供一个工具,也是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图书馆由硬件、软件、图书管理人员和读者四个部分组成,硬件包括提供服务的所有基础设施,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保障。软件是图书馆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围,这一方面也对图书馆服务质量产生决定性作用。馆员是图书馆活动的直接执行者,服务的实施者和文化氛围的营造者,他们对图书馆服务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读者本身是图书馆服务的受众,读者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高低,而且能反作用于其他方面,促进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本文从全盘考虑,探索对图书馆服务的综合评价,同时考虑到现在多校区大学带来了图书馆服务的新变化,所以也从多校区角度进行考虑,来探索研究制定一个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期为多校区大学图书馆建设与评价提供依据。

1.目的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要十分明确,多校区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就是要客观评定一个多校区大学图书馆的对教学和科研的服务水平,能够为图书馆建设指引方向,能为图书馆服务设立目标,能够为图书馆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2.科学性。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的建立要遵循图书馆自身发展规律,各评价指标要能真实反映某项服务,权重要能反映这一服务在整个图书馆服务中的贡献率。评价指标的设置、各级指标之间的相对权重值、测评标准的'设定等,要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可体现当前时期工作的侧重点。

3.特异性。服务工作往往具有交互性,各项服务是交织在一起的,彼此发生联系,大学图书馆服务本身一个整体概念,是由诸多方面交织形成的。在评价大学图书馆服务时,需要考虑各指标反映的某一方面必须是特异的,即指标的内涵必须明确。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使每项指标都为独立概念,尽可能减少或避免指标属性交叉覆盖等情况。

4.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结构不宜太复杂,各级指标数分配均匀合理。在测评过程中,各指标要有具体测量的办法,并能获得可靠的评价分数,才能为评价打下基础。因此,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应具有比较明确可理解的含义和较好的可测性,同时易于数量化和统计。定量指标要有测量办法和计量单位,定性指标要能区分程度或等级。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提出的libqualtm和climatequaltm等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分别从基础条件、软件建设、馆员、读者四大因素中提取评价指标,根据我国多校区办学特点与大学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对提取指标进行了补充与调整,形成了初步的指标大纲。邀请了五位图书情报学领域的专家进行专家问卷调查,采用德尔菲法调查,经过三轮调查后,分析细化指标体系,最终形成多校区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权重设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设计权重,ahp是由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萨迪()教授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ahp是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将半定性、半定量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将主观判断以数量化。ahp法将复杂问题进行分解,最后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即各因素层次化,并逐步比较多种关联因素,遵循人的思维方式,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将问题局部简化,最终确定它们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决策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的排序。ahp法在综合评价、估计、预测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将研究的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建判断矩阵分别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并检验矩阵的一致性。专家层次分析法最后确定基础条件、读者、馆员,相对于总目标“服务质量”的权重以及各下级指标对上级指标的相对权重值。其中,经过专家讨论,确定基础条件、软件建设、馆员、读者四个因素的权重分别是0.2,0.3,0.2和0.3。最終建立了一套与我国多校区大学图书馆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全面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值。

多校区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虽已构建好,但一个评价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不同的单位开展实证研究,检验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敏感性和可操作性,要根据实际情况验证指标体系后再进行调整,使评价体系不断趋于完善。

文档为doc格式。

新版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亮点论文

“安全生产、效率第一”、“安安全全上班来、高高兴兴回家去”等安全警示标语醒目地挂在建筑施工单位的现场,时时刻刻提醒建筑工人以安全的工作行为实施科学、规范的建设生产。然而,由于各种利益的驱使与诱惑使人们看到了快速建设、快速竣工所带来的巨大生产价值,建筑单位为了自身利益不顾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实行偷工减料、简化必要操作规程的快速建设。近期上海罗阳高层的坍塌事件敲响了警钟。

建筑施工业的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监管部门努力营造,共同协作的广泛目标,是维护人民财产生命安全、稳定建筑生产秩序、促进各生产环节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为了达到安全、稳定、快速、高效的建筑安全生产目标,减少不安全因素带来的危害,降低事故发生率,需要建立一套具有时效性、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的安全质量评估体系,并充分的按照该体系的指标规定进行科学的监控、及时周密毫无疏漏的评估,从而为安全的建设生产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及执行标准,为整个建筑行业的健康、安全、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规范模式。

2.现行绩效评估方式的特点及缺陷。

建筑安全工作绩效评估是有力的规范行业秩序、监控行业生产质量、建设职能、建设任务、施工过程及最终实现效果的综合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对于建筑安全工作的绩效评估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仅停留在对安全数据的简单考核与指标落实上,即对比每年的死亡人数指标是否超过既定的规定标准,从而完成简单的安全质量考核工作。不可否认,此种简单的评估方式能使安全生产的理论数据得到有效的控制,起到对其有利的控制作用,然而却使我们严重的忽略了安全建设来源于实际生产环节的重要现实,往往造成重数据指标、重生产结果轻环节建设、轻施工过程投入的肤浅安全控制局面。事实上此种只关心事故指标却忽视对其他指标的宏观调控的评估方式是无法适应当今建筑行业广泛发展需求的。我们应充分的认识到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模式,利用绩效评估的原理强化相对指标的建立,而非绝对指标的局限性考核。我们不应片面的追求事故发生率的下降,要知道产业规模的扩大、生产人员的扩充是呈逐年变化趋势的,市场的风险因素、挑战因素是逐步加强的,事故率连续下降的空间是越来越小的,我们只有充分的考虑到各类综合的影响因素,基于相对的考核目标有效的实施绩效考核、全面的开展激励机制、奖惩机制,充分的调动施工单位的积极性,强化建设管理部门的监控力度,才能使他们实事求是的承担责任、积极规范的生产建设,有效科学的严密调控从而共同营造完善、优越的建筑安全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应本着公平、公正、公开、涵盖全面、内容夯实的原则使之充满了实效性、科学性、连续性、可行性的为建筑行业的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与规范导向。

3.1充分适应建筑安全管理特点的原则。

建筑安全绩效评估的工作内容涉及到建筑管理部门、建筑生产部门的通力协作与积极管理,他们是绩效评估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建筑行业涉及的工作流程、环节较为复杂,对其安全工作的管理也具有管理对象特殊、管理权限丰富、工作流程纷繁复杂的特点。因此我们应充分的考虑到建筑行业的生产特性,制定与其发展相适应的科学安全管理策略及绩效评估指标模式,来源于实际、充满时效性的对施工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施工进度、安全质量进行定期的监控及综合的管理从而充分的为建筑行业营造安全生产的广泛空间。

3.2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结合、相适应的原则。

结果导向是指只注重评估的最终结果,而对实现这一结果的必要措施却不关心。过程导向则注重实现目标的过程环节,注重整个事态的发展方向及实现过程,强化过程引导结果的决定作用,即认为评估体系的建立重要在于施工评估过程的措施建立、制度建设。我们认为过于单一的强调哪一方的导向作用都是不科学的,一味的追求结果导向,会忽视管理部门的协调评估作用,忽视生产建设部门的努力建设及共同发展;而单纯的强调过程导向又将淡化绩效评估结果的规范作用及评价特性,因此只有我们有机的将这两种导向原则充分的结合,才能科学的实现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性,从而塑造建设工程在良性循环的环境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3.3充分把握综合治理的原则。

我们应充分的发挥建设安全管理部门的综合治理职能,使建设施工企业在安全第一,注重实效、预防为主的生产环境中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应注重把握统筹兼顾、宏观调控、综合管理的安全方式在企业从设计预算到招投标管理、施工进程、竣工验收的各个环节实施综合管理的安全手段,通过及时的督导、现场的勘察配合工程监理部门对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把关,强化规范建筑市场的行业秩序。

3.4实现政府职能与管理方式的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深入,建筑安全工作的指标考核也由原有的计划经济控制下以行政手段、普查运动式为主的监管方式向法律化、经济性、智能性、综合化的管理方式变更。因此,我们应主张运用差别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充分适应政府职能及管理方式的转变,设计建筑安全工作绩效评估体系,从而实现建筑行业健康、快速、创新的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