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论文(优秀16篇)

时间:2023-12-12 23:00:22 作者:XY字客

在写作过程中,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思绪的迷茫,提供方向和启发。范文范本提供了各种类型和主题的示例,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调研工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中学生思维能力地理教学论文

地理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是可以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地理环境中的各种事物是错综复杂的,任何地理事物都有它的空间分布。离开地图就无法确定这些地理事物的位置,而地图则可以运用各种符号,高度概括地表现出各种地理要素,给教学带来方便。初中学生往往对地图不重视,以致对许多地理事物很难记忆和理解。对于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认真思索和探讨,认为要学好地理课,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识图的基本技能。

用图要从识图起步,首先教会学生识图的基本要领。从地图上方向的表示起步,到熟练掌握图例中的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各种地理事物以中国地图为例,用我国地形区与政区图,让学生看着地图将手中的地图册一一对照,掌握各种地形的颜色以及城市、铁路、河流的符号,再着找出我国的主要山脉、河流并熟悉它们的走向与流向。这样,即供学生掌握地图上的方位概念,又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特征,为今后学习我国特征及分区地理打下基础。

二、充分利用教学挂图和地图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挂图是地理教学的.工具在开学第一课,就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做到“左图右书”。各种教学挂图都有不同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解决重难点的必备工具。例如西亚气候的特点和成因,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材通过一副西亚所处气压带位置的插图,简明地分析了西亚气候干燥的最主要原因,即由于西亚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受东北信风控制。如果没有这幅插图,学生听起来就很抽象,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有时在教学中还需要把地图册与教学挂图结合起来使用,这样效果更好。

例如讲中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特点时,光是利用地图册中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学生容易一知半解,如果结合教学挂图,教师明确地指出各条等温线的分布,学生就能很快掌握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和气温分布特点。

三、绘制板图,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光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指图学生看,是不能达到很好教学效果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板图边讲边画,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运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运用一块黑板和几支粉笔,把复杂的地理事物分层突出,不断叠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在东北三省的教学中,运用黑板图教学效果很好。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先画好东北三省的轮廓。第二步,画河流、山脉、平原,指出东北三省地形呈半环形结构的特点。第三步,用不同颜色粉笔边讲边画各主要矿产符号。第四步,画上主要交通枢纽然后用“丁字形”的铁路干线串起来。这样一幅完整的东北三省的地形、矿产、交通图便分层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生动形象,容易识记掌握。此外板图还能提高复习的效果。例如,在复习我国地形时,可以先在黑板上画好我国的轮廓,再用彩色粉笔画出下列不同走向的山脉,将地形的骨架层层展现在同学们的眼前,然后用粉笔画出三级阶梯的界限,最后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位置标出,这样,边讲边画边复习,板图同板书密切配合,即节省了时间又图文并茂,教学生效果很好。经检查,学生基本上都能把这些山脉名称和各地形单元的空间位置记住。

四、让学生动手画图,供他们的知识、能力、智力同步发展。

教师边讲边画同学们边听边看边画结合,其教学效果更佳。例如,在讲我国铁路干线时我在两个班进行试验比较,其中一个班单有教师对全国主要铁路干线和交通枢纽边讲边画,然后让学生看图识记。另外一个班是讲一条画一条,并要求教师跟教师同时动手画图。经过检查对比,用这两种方法教学,其效果是学生当堂都能把这些铁路名称和交通枢纽说出来。但在第二堂课前复习时,要求学生把铁路干线和各主要交通枢纽不看书画出来时,其结果是没有动手画图的哪个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画出,而动手画过图的那个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能把整幅的铁路干线和主要交通枢纽画出来。两者对比非常明显,以要求学生画图的那个班教学效果好。

地理教学论文

与其他年级的学生不同,高三学生已经将要迎来一年一度的高考,因此,高三学生不仅面临着沉重的作业压力而且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高三教学的有效性更是受到各个方面的关注。本文通过简要论述新课标下高三地理创新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指出提高高三地理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人文现象和大自然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地理学科是初中到高中都需要学习的一门学科,尤其在高中,地理学科更是高考科目之一。由于地理学科是高考科目之一,因此,高三的地理教学承担着高考的压力。实行素质教育阶段,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既要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促进学生地理能力的发展。

1

1.1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实行新课改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尽管教育目标发生了改变,新课改的教学环境仍然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因此,高三地理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2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的高低,而高三地理教学质量的好坏更是与学生的高考成绩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创新教学模式,提高高三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是提高学生高考成绩的重要方式[1]。

1.3新课标标准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地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并且在地理新课标的指导下,高中地理教材也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例如,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活动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等板块,极大的丰富的教学内容,因此,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以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要求。

2

2.1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概念和原理是教材的基础,它是前人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总结等漫长过程中推导出来的,因此,在讲授概念和原理的时候,地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另外,单纯的死记硬背地理概念和原理,并不能取得较理想的地理成绩,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合理的应用地理概念和原理,是有效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方式。例如,在高三地理进入专题复习阶段时,地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以前所学习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又可以促使学生在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做到学以致用。

2.2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具有地理思维:选拔人才是实行高考的原因,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地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最近发生的地理事实,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讨论,促使学生能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另外,在地理教学中,各类地图的判断、大气的运动和变化、重要的经线和纬线等是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良好条件,因此,地理教师可以合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具有地理思维。例如,地利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位于赤道附近的著名河流,以及河流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同一纬度,不同流量、地形地貌的原因,具体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然后能够根据同一原理、概念的不同的提问形式,来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地理教师可以以尼罗河与亚马孙河为例,让学生分析两河的径流量、汛期、降雨量、流经地区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具有地理思维[2]。

2.3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地理图像是高考地理题目中的必考知识,其中剖面图、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是考查的主要形式,因此,地理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学好、用好地图,引导学生在有限的做题时间里,很快地从地理图像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例如,地理教师可以采用习题训练的方式,精心选择训练试题,合理限制做题时间,有针对性的突出学科重点、薄弱点以及显示现实问题等,以促使学生能够做到融会贯通,建立起系统、完整的地理思维,具有良好的地理能力。同时,热点问题也是高考地理所涉及的问题,因此,地理教师应该合理的讲解有关地理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地理热点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

3

总而言之,高三地理教学对于教师、学生、家长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着学校以及学生的发展,因此,高三地理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创新地理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在提升学生成绩的同时,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3]。

中学生思维能力地理教学论文

设计就是将抽象思维在脑海中形象化并创作出来,而思维能力是一切设计的基础。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为了创作出新的设计,需要查阅很多资料,而在查阅资料的同时需要强大的思维能力配合,在图纸上不断勾勒出思维中显现的服装形象,这就是所谓的有效思考过程。

(二)思维能力是创新设计的关键所在。

创造性是一名合格设计师的基本原则,创造性是创新思维能力的成果,这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高校教师应该着重培养的部分。对于一名服装设计师而言,作品必须注入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设计理念,而完成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

二、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的原因。

(一)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底蕴不足,缺乏创新意识。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而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一些学生因为文化积累不够,对自己缺乏信心,在吸收专业知识时进度较慢,缺少大胆创新的意识,设计思维能力倦怠不前。

(二)高职院校教学忽视了学生与市场接触的重要性。

服装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将设计出的服装推向市场,并得到市场的认可。好的设计必须以市场发展为导向,顺应潮流、引领潮流。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忽略学生与市场的联系,把教学的重心放在教学内容本身上。过于重视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和服装工业制版技能,减少了学生接触市场的机会,使得很多学生设计出的作品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导致其设计与市场发展相脱节。

三、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

服装设计思维能力来自于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着装变化、这些着装蕴含的意境,以及不同地域的人们所穿着的服饰与当地的风俗习惯具有怎样的联系等,让学生在思考中发展设计思维能力。

(二)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

教学方式是决定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指标,多以灵活轻松的教学模式进行。比如多给学生观看一些有指导意义的服装表演,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或者给学生提供题材和背景,让学生自由发挥,设计出一套衣服或者一套配饰,并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理念,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一些新材料和新技术,让学生了解不同材质设计出的服装带来的不同视觉效果,运用动态、静态、剪贴、图片、摄影等多种视听方式感染学生,营造出浓烈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对服装设计充满想象。

(三)给学生灌输市场为导向的设计。

让学生在完成设计时,应认识到设计是为市场服务的,否则设计的产品将不会被市场认可。服装设计专业要多组织学生和教师深入市场,了解市场的需求变化,紧跟时代,并将这种实践活动作为服装专业的必修课程。

四、值得采用的因材施教的高效教学方式。

(一)实行分类分层次教学方式。

在学好基础课程的同时,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擅长的方向选择其他对应的课程,扬长避短,专攻自己擅长的方面。这样学生不但自己有兴趣学习,而且能够在某一项专业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这种教学模式能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探索式的学习,开启设计的自主思维模式。

(二)采用教育游戏方式教学。

寓教于乐的方式一直是教育学者比较推崇的教学方式,对服装设计来说同样适用。例如手机换装游戏“暖暖环游世界”,这款游戏让玩家在环游世界的途中遇到很多关卡,通过闯关,能够得到更多的服装款式以及更多的色彩和面料的选择权利,从而搭配出更多的服装效果。而只有搭配出符合游戏场景的服装风格才能过关,在成千上万的服装面前,这无疑是对学生审美和搭配能力的挑战。一旦自主搭配的服装闯关成功后,学生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从而激发他们对服装设计的兴趣。此外,游戏中还能够自己设计制作衣服,运用游戏中获取的材料和设计图,制作出衣橱里没有的服装,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游戏中提供多种服装单品设计、整体设计方案,每种方案包含子目标和子问题并各有侧重和特色,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和喜好确定不同的设计风格。注重“方案非唯一化”的游戏机制提供给学生分层学习、因材施教的可操作性,学生在体验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被里面的游戏情节吸引,从而不断探索服装设计和搭配的技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动力,从而带动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一些不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因素,这会抑制学生对服装设计的探索兴趣。只有充分改变现阶段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才能真正让学生领悟服装设计的奥秘和乐趣。

地理教学论文

素质教育是大概念,内涵深刻。课堂教学是小概念,意义单纯。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是知识的传授,也是情感的交流。而课堂艺术化教学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在全国强化素质教育的今天,素质教育就像浩瀚的大海,课堂艺术化教学就是优美的浪花,艺术化的课堂会给学生学习带来无尽的乐趣。

初中地理,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这给我们地理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同时,也限制一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以课堂艺术化教学,为学生最佳学习方法呢?本人总结有以下几点:提高自身教学素质;矫正学生学习观念;艺术化教学;情感教育。

一、提高自身教学素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端正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第二是要不断完善自我知识结构,凡与地理教学有关的知识,就要收集、整理、学习、积累、总结,使自己在地理知识领域站在一个高度。第三,就是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怎样教也是一门艺术,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知识。

只有注重本身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中总结教学经验,让过去的教学由“一言堂”、“满堂灌”转变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满意。

二、矫正学生学习观念。

现在,学生中普遍有一种观念,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对地理学科的不重视,在初中,已经让很多学生在知识方面出现了缺陷,她却不知在远古时代,人们却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为当时学识渊博之人的代称。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的过程,从心里就没有在意,所以在上课时,不用心听讲,不做笔记,只认为这是一门背科,到了期末只要死记硬背就行,对知识的理性认识一点都没有,也限制了个人智力的发展。要使自己的知识、智力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认识能力,它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大脑对已有知识系统的加工、整理过程,即在整理、分析、综合、抽象、比较、概括。只有不断对地理知识的积累,学生学习才会产生兴趣,学生学知识才能学得更快、更深、更活。

三、艺术化教学。

1.教师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

教师应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发展需要教育,教育的发展需要创新,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教师在教学上不断改变过去一些老的传统教学方法,并着力改变学生总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不板起面孔教学,多调节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幽默,可以活跃气氛,提高热情,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吸引注意力,把课间松散的情绪吸引到地理课堂上来。运用多媒体教学,动画教学等多种手段,让课堂充满艺术化。教师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2.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具有学习独立性,有较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课堂上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善于表现的学生有展示才华的舞台,对那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老师应注重培养其信心和勇气。课堂上多说一些鼓励的话语,对回答问题主动和取得成绩的学生,应及时给予表扬。

3.让教室由“讲堂”转变到“学堂”。

艺术化教学就是教师要将学生领引到多彩的地理殿堂,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让学生感受课堂虽小,却能遨游世界,领略世界的大好河山,周游各国的`旅游景点。地理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图表和记忆材料特别多,除让学生自己绘图表以养成以图释文,以图释理的习惯外,教师的创造性简图炼表锤句示范非常关键。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产生联想,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对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教师要把自主权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老师可以把一些知识进行整合,把一些知识编成一些顺口溜或编成三字经,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灵魂,老师在板书上对地图要运用自如,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知识。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学得了知识,就要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学以致用是一条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规则。教师应创设出适当的情境,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让学生走出去,感受大自然,体验生活。

四、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联系师生的纽带,感情的力量也是强大,它有时会左右一个人的喜恶;情感它也是神奇的,有时会点燃一个颓废者心灵深处的希望;情感也是一座桥梁,它可以把教师和学生的心灵紧密的联系起来。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这名学生在这门学科上就会有较大提高。如果这名学生不喜欢这位教师,也许这名学生在这一科上的成绩会一落千丈。只有学生在充满对教师的尊敬、信任、佩服、爱戴、课堂气氛和谐的情况下,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老师在师生关系融洽的情况下,老师轻松教学,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现代教学突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教学从来就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过程要开放和灵活。这样,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学习状态、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良好记忆,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以上的一些教学方法,我的地理课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在历次的教学评估中,我多次获同级第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学生思维能力地理教学论文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指为解决某一问题,打破定势思维的限制,从各个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思维方式。利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称为发散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的发展状况,对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的思维水平的高低以及创造力的大小,起着重要作用,是一个人能否事业有成的关键因素。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中学阶段是人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学科特点,物理学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方面有着许多自身优势;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下面,对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做一些浅显的分析。

一、更新传统观念,创建科学氛围。

1.克服依赖思想。鼓励学生主动应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这样可使学生时刻处于积极应对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所必需的。

2.克服从众思想。教育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锐意求新。但应提醒学生发表思想、观点时应有理有据,切勿草率行事。

3.克服盲目崇拜权威的思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与物理课本相关的背景知识,教育学生以物理学家为榜样,无论是从物理课本和教师那里,还是从报刊杂志学到的知识,都不能只是一味接受,要采取批判性接受的方式,即:通过一定的理论论证和实验验证后才能接受。决不能仅仅因为这种观点是出自某个权威人物之口,就不加思索地盲目接受,甚至顶礼膜拜。此所谓“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大量的物理史实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形势,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价值以及献身科学的重大意义。

二、建立完善的物理知识体系和良好的认知结构。

这需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所学的全部知识点都能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对每一章节知识在整个高中物理体系的地位及各章节间的逻辑关系建立清醒的认识,并要求对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较深的感性认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课本中的物理知识同化成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才能为学生充分运用发散思维能力,解决各类物理问题提供丰厚的知识储备。离开学生的知识储备,空谈发散思维能力,那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教会学生的几种发散思维方式。

1.逆向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打破人们思考问题的常规顺序,反其道而行之,将顺着想的思路加以颠倒用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其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作用是可使我们得到常规眼光看不到的事物的另一面,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事物、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有助于我们提出新的思想和观点。

2.“独辟蹊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面对处于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的棘手问题,重新审视各环节及其相互关系,打破常规思路的限制,从人们最容易忽视的角度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并建立、完善解决问题思路的过程。当我们利用常规思路解决问题一筹莫展时,利用这种思维方式往往可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效果。在学生处理复杂问题或特殊问题时,教师应通过讲解和引导,使学生逐步掌握这种思维方法。3.辐射思维方式与辐辏思维方式:“辐射发散”作为一种创新思维方式,是指以所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朝四面八方各个角度做立体式的发散思考,力求最大限度地获得新思想、新观点。要使这种思维方式发挥最大作用,必须在民主、宽松的气氛下充分调动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兼收并蓄。在实际物理教学中,对一些比较新奇独特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或者一些较为复杂而又有一定研究、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可带领、引导学生利用辐射思维方式去解决,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辐射思维能力。

与前者相反,辐辏思维方式是指以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着眼点,分别从四面八方各角度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物理问题,我们可以一开始就使用辐辏方式来思考;也可以先利用辐射思维方式获得一些有用的思路和观点,再利用辐辏思维方式进行筛选。因此,这两种思维方式往往相辅相成。

4.直觉思维方式:所谓直觉,就是洞察事物的一种特殊思维活动,是人们对事物和问题不经反复思考的一种直觉洞察,这是一种自古就有且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常发挥重要作用。要运用这种思维方式研究物理问题,认识和发现规律,就需要现实的物理教学过程摆脱课本和课堂的束缚,走向生活、走向生产、走向自然,进而使学生掌握大量感性材料,从中受到启迪,激发直觉,产生灵感。利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具有整体性和猜测性,因此,它需要与逻辑思维和实验验证相结合,才能保证其正确性和科学性。

总之,发散思维的方式多种多样。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无论是对中学物理教学的发展,还是对中学生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值得全体物理教师乃至所有教师为之共同努力奋斗!

地理教学论文

摘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也就是说,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若想充分发挥地理的真正价值,就必须改掉以往简单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实际;问题情境;评价机制。

地理课是中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然而,以往简单的知识传授,只是加深了学生对地理是“副科”、“豆芽课”的认识,导致学生对地理学科越来越不重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地理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与生活有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河流和湖泊》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也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黄河、长江被严重污染的图片,并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明确了这些污染源都是来自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在意的举动,让学生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我还让学生了解长江洪灾、黄河泛滥、凌汛、断流等带来的危害,从而,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并让地理知识为学生以后的生活带来方便。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探究能力。

有人曾经说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初中生来说,该阶段的学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所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探究地理的乐趣,挖掘地理的魅力。最终,让学生在自由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例如,在教学《土地资源》时,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土地资源属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2)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有哪几种类型?(3)耕地、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完善评价机制,重拾学习信心。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完善评价机制,要让地理课堂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论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间的自主评价,都要从优缺点两个方面展开,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从而,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的信心,以促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更加轻松地掌握地理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为高效地理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单力。关于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新课程:教师,2010(12)。

[2]高峰。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反思[j]。学周刊:a,2012(02)。

文档为doc格式。

地理教学论文

结合地理教材中典型案例,介绍了地理信息技术适用区域地理教学的理论基础。探索地理信息技术支持区域地理课堂教学的应用方式,并以具体实例突出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较一般教学的优势。

地理信息技术;区域地理;技术支持。

“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要求学生掌握有用且必备的地理知识;强调对地理问题的探讨;在课程中,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求掌握阅读、使用、分析地图、地理数据的技能;根据“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学内容能够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有效且牢固的掌握地理知识;要求在地理课堂中,教师需重视创设对学生有利的教学情境。

1.区域地理的特点。对于区域地理教学而言,自然环境是教学的重点,区域地理中的自然环境教学不同于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自然环境教学,从知识教学的层面上看,它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强调的是某一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第二,强调区域内各自然环境要素的综合;第三,强调紧密联系区域外的自然环境;第四,强调与区域内的.人文要素紧密联系。

2.区域地理中教学存在的困难。根据上述区域地理中自然环境内容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自然环境教学有一些问题:

(1)知识目标的实现有困难。传统的地理教学,所展示的图表等,多缺乏灵动。各种图件自身的比例尺、空间位置关系,图形和属性数据表格之间的关联不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内容的认识,对其内容的区域性、综合性等的认知的获得,比较困难。

(2)过程目标的实现有困难。传统的地理教学,教师限于教学时间,往往只讲一些基本内容,缺少与学生的互动;这容易造成学生缺少机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过程没有体现“学生主体”。学生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不容易提高。

(3)情感目标的实现有困难。对于区域地理中自然环境的教学,一般地理教学,教师运用图表、文字描述讲解自然环境内容,学生对于二维图形、图像,不会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和难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区域地理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功能。地理信息技术具备的功能十分强大,但并非所有的功能都适合应用于区域地理中自然环境教学。地理信息技术选择依据包括以下几点。

(1)在地理课堂中,可以较好地展现区域地理中自然环境内容。

(2)在地理课堂中,实际操作过程简单、操作量小。

(3)充分考虑学生掌握和接受知识的能力。

1.数据管理。在地理信息技术中,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具备数据的存储、组织和管理功能。数据管理的基本功能包括数据录入、数据浏览和数据查询等。其中,数据查询功能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求,挖掘出地图中所隐含的区域中重要的地理信息,这使得隐含地理信息可见。

2.空间分析。在地理信息技术中,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空间分析功能,其包括叠合分析功能、缓冲区分析功能,网络分析功能等。叠合分析功能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通过几个图层的叠加,得出新图层。在教学中,通过利用叠合后的新图层,可以查看原有图层中地理要素间的关联。

3.三维可视化。在地理信息技术中,地理信息技术的三维可视化功能包括立体显示和动画飞行。其中,立体显示功能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某区域的地形地势立体显示,使学生身临其境,留下深刻印象。动画飞行功能,可以根据师生需要,将静止的地表自然要素转化为运动的,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类知识。

本文探究的是地理信息技术支持区域地理中自然环境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应用方式。

1.提高教学的硬件设备与软件,地理信息技术需要多媒体平台。

2.加强备课,按课程标准,提前搜集准备好课程相关的地理信息素材,以备上课灵活运用。

3.加强上课环节,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认可和保持上课的整体感。

4.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对地理教师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培训,使教师作为地理信息技术的实施者,能够熟练驾驭该技术。

[1]在区域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xx。

[2]在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xx。

地理教学论文

从历年高考的命题来看,能够说是无图不成题,对考生的读图潜力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判读、填绘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地形剖面图,熟练使用各种示意图、景观图、统计资料图表等,要求学生灵活地进行图图转换图文转换。能够说学生读图潜力的高低,在必须程度上决定了地理考试的成败。为了适应考试命题的需要,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教师务必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读图潜力。

高中地理的学习是对初中地理课程的继续深入,学习资料上由感性认识逐渐进入到理性认识,偏重于研究地理学中的本质资料,高中地理中的地图在资料形式上更加复杂多样化,除了初中地理常见的区域地图之外,还有一些等值线图、剖面图、数据分析统计图表等资料,在学习的方法上除了识记之外,还需要进行理解分析。

3.1重视地图运用,养成用图习惯。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潜力,首先要求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地图,利用地图在地理学中的核心作用进行地理教学,潜移默化地营造积极应用地图的氛围习惯。同时,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读图学习,透过读图来分析解决地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学习兴趣的良好习惯。如苏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地球的运动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利用教材中的地球自转、公转示意图地球时区图来直观地讲解地球运动的规律,利用读图来更好地理解日夜更替、四季更替、时差等现象的根本原因,调动学生学习地图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用图习惯。

3.2巩固基本技能,培养读图潜力。

读图潜力建立在对地图的基本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之上,教师应首先让学生了解地图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读图技能。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方向、比例尺、图例标注三大要素在地图中的应用,其次要根据地图上的`图名及主要因素把握住地图的主要资料,引导学生利用地图来形象记忆、归纳分析、直观表述地理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读图潜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进行地理知识的迁移,将多付地图进行综合处理分析尝试进行图图转换、图文转换、文图转换、图表转换,进而推导出地理规律与原理。例如在必修1中讲解亚洲的季风构成原因中,能够将亚洲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与亚洲1月季风图结合起来,理解季风与气压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把握住亚洲冬季风的构成原因。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图中的显性信息去分析挖掘隐性的信息,总结提炼对解答问题的有利信息,提高学生的读图潜力。

3.3进行填图、绘图训练,全面提高读图潜力。

透过对已有地图的观察、理解分析,能够提高学生识图、析图潜力,而填图绘图的练习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眼、手、脑的通力合作,把握住地图的更多信息并进行表现,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图潜力。例如,在苏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中关于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教学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水资源区域分布的地图,从而加深对水资源南北差异的理解,为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填图、绘图的训练,透过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勾画描绘,能够加深认识,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潜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潜力至关重要,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透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授合理的读图、绘图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图潜力地理学习潜力,从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地理教学论文

在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地理教学观念的影响,将传授地理知识,使学生到达应试考试的要求作为教学目的,从而构成了过多重视教学结果,而忽视高中地理教学过程的现象。因此,教师认为地理教材中章节后面的活动资料并不是很重要,所以将这部分资料简单地为学生指点一二,并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将完成教学目标当作教学的重要资料。教师为了到达教学目标,将超多的地理知识生硬地教授给学生,很少将地理知识产生的具体过程讲述给学生,仅要求学生理解、记忆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还有的地理老师正好相反,过分强调了高中地理教材中活动资料,在课堂上对这部分资料进行详细地讲解,反而忽略了地理课堂应讲述的重点资料,从表面上看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事实上却很难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难以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

1、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的活动资料,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实现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效果水平的目的。

2、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资料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效率教学水平。总之,教师要善于挖掘地理活动的资料,精心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水平的目的。

地理教学论文

摘要:伴随着日益深入的改革,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依据新课标理念,通过对地理教学现状的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地理课堂教学的思路。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现状;改革策略。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要对学生有益,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基于此,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打造开放式的课堂学习模式,对传统地理教学的方法和方式进行给予革新,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给地理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对地理教学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自从颁布新课标之后,广大地理教师对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同时对“标准”认真实施,这些做法对地理课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还有很多问题存在于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地理教学还是将重点放在对地理名词的记忆上,很多教师照本宣科,甚至将地理课作为自习课,教学内容单一,根本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地理课程设置的课时不够,无法与新课标要求相符合,使课堂教学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2.教学方法不灵活。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地理课堂知识不便于记忆,有些杂乱无章,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所以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是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设计不合理。

地理学习的基础是扎实的理论知识。而如果老师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就会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逆反情绪,无法真正感受。作为一项复杂的.技术,教学设计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夯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师精心的指导。现在学生的特点是具有较差的自制力,但却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所以必须在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和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与之特点相适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科学设计教学环节。

新课标下,地理教学以新的内容和形式,对传统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它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开放的、动态的课堂环境,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活动应强调的是一种创新和探索的精神,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对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行培养。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模式上,应结合地理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应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相结合,多采用思考和启发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探究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研究地理问题,而根据地理课堂现状,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最关键的是合适的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讲授法,它对于传授基础的理论知识具有显著的效果。其次,应用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探究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特征,应用案例教学,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设计地理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步骤进行构建,对教学目标进行确定,将教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对课堂教学结果进行优化,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真正地融会贯通。

地理教学中要真正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合理设计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真正的提升。教师要大胆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气和趣味性,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掌握良好学习方法的同时,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田宏文.转炉氧枪系统的自动化控制[j].冶金能源,20xx.

地理教学论文

教师是课堂教学环境的创造者,是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者。因此教师应该努力让高中地理课堂民主和谐、宽松愉悦起来;让学生敢想敢说,积极思考,勤于发现。

1、平等民主让合作有效。

教师要转变观念,自觉成为课堂教学的配角,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助手”和学生活动进行和深入的推动者;平等交流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使得课堂充满活力与效果。如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例》学习时,先让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结合地理知识和教材说说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情况,待学生充分思考和发言之后,师生一起读图表,进一步加深对我国水资源区域分布的认识,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所学地理知识的运用,又锻炼他们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在分析南水北调工程的三条线路的优缺点时有合作探究的可能。

2、倾听赏识让学习高效。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生平等和谐相处,还是通过鼓励、肯定和赏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兴趣。学科知识之间存在着交叉、综合和渗透。地理课堂上学生的思考、分析的角度是富有创新意味的,因此,教师要真诚的学会倾听,在互相尊重和理解中实现教学相长。如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这一内容学习时,对南水北调的意义归纳有: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输出地区是把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就业,增加税收,增加财政收入;能够改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进而大大促进输出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有学生提出我们本地的水资源被北调了,对我们来说是资源输出,但是为什么要交南水北调征收的费用呢?这样的问题已经不能用地理知识来解释,于是我启发学生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社会发展的角度给出一些合理的解释。如此,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沟通,提高了他们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改知识技能的“注入”为兴趣热情的`“注入”,努力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主的新模式,教师加重诱导、引导和指导,做学生自学、思考、讨论、训练、实践等多种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1、兴趣激发学习活力。

好奇心是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的主要内因,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有求知的欲望,提高的渴望。在地理知识的新异之处设疑、设问,激发学生猎奇喜新的心理;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带领学生去联想、想象,调动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对地理现象分析比较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如在第四单元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学习时,从身边的情况谈起,如家在乡下的学生周末放假是怎么回家的?为何乡村公交停运了?这样,学生冷静思考,就会得出交通运输线路设计需要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技术因素去考虑的认识。对此,让学生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于是学生谈论的热情高涨。这对后面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以及思考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问题、影响和理由都非常重要。如此,学生不待老师怎么点拨就掌握了分析的方法,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2、热情推进学习效果。

要让学生对高中地理学生有热情就要自己先有热情,如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要情绪饱满,满怀激情。用良好的精神状态激情、感染学生。另外教师教不同内容的时候,对待学生回答、讨论、提问的时候也应有不同的神情。如对我国当前面临的环境、人口等问题,既要有忧患情感,同时要激发学生克服问题、摆脱困境的情感。可以说,教师的情绪状态、上课状态是学生产生学习心理状态的先决条件之一。如在《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一内容学习时,教师可以就目前我们所在区域的工业布局谈一些看法,激发学生去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变化发展的特点,从而对生活的城市的不合理现象提出看法和意见;带着情感学习该节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在课堂教学多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看地理现象的视频,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和热情。课外,可以布置学生多观察生活,思考周边的地理问题,留意一些和地理有关的政治、社会事件,拓展学生地理学习的空间。总之,要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就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和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发挥主动性的自主学习和提高合作探究能力。如此,地理教学才有活力,才能得到优化。

地理教学论文

摘要: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教育界大力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运而生。已由过去的单媒体转化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继而发展为网络教学,其功能也从解决难点,发展为全方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公开课、示范课都离不开多媒体,离开了多媒体就好像不成课了。再加上地理学科的空间性、综合性决定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而对教师的要求就是“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于是学校里就刮起了教师们必须学电脑,用电脑备课、上课的大热潮。到底有没有必要如此“热”呢?我觉得有必要对此进行一下冷静的思考。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劣。

一、多媒体教学有如下的优点。

1.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以前的教学模式十分简单,教师带的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最多再加上一张地图。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一些学生因此就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因为本来地理教学内容丰富、时空跨度性较大,既有美不胜收、风景怡人的山山水水,又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人文地理知识,还有抽象的空间天体和自然万物。但由于教师单调的教学模式,至使地理教学失去了它的本质。但是现在不同了,多媒体不仅能演示播放音像、动作。还能变静态为动态,形象地展现画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还能说明概念规律,时简明准确,省时又省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掌握精深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使学生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好地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2.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管齐下,强化学生的记忆。

在所有学习中,记忆是一大难题,许多学生一提到要记忆头就痛。其实,要提高学生记忆效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的各器官要全运用起来,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其实还可以再加上一个“耳到”即“四到”就好了,因为多媒体教学还能播放影音,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我们做到了观赏美不胜收的山山水水,记忆山川河流、品味民间的风土人情融为一体。

3.可以烘托课堂气氛,突出人文色彩。

在2000年,地理教学改革,新教材出炉,强调地理教学的人文性。地理教学的任务首先是让学生对地图有所了解,而后进一步对以此为载体的中国文化有所了解,从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多媒体可以用精美的界面、典雅的音乐营造出良好而又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这一优越性,我们传统的地理教学手段是无法做到的。

4.可以创设意境,进而感染学生。

有不少内容离我们这个地方很远很远,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有很大的难度。比如火山、地震,如果要我们进行讲解,感动学生有很大的难度,然而多媒体能做得到,加上它配上一幅制作精美的'图片,又是恰到好处的音乐……再加上专业人士的解说,就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引起学生的思绪。

二、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1.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拓展学生思维。

2.课件制作比较困难,不利于推广。

多媒体又不是简单的声、画、像的简单组成,一个好的课件,不但是声音、图形、视频、文字等的简单组合,而要制作一个优秀的课件,首先必须对声音、图形等进行一系列的处理,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对计算机软件掌握比较熟练,然而在我们这边远的山区,对计算机才走进学校的教师来说,无凝是件比较难的事。专业的计算机人员也只能懂得皮毛的东西,再说其它科目他并不熟悉教材,条件又比较差,有这没那的,这就使得每位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难度大大增加了。

3.工作与生活中难找到教材所需要的素材,也不利于课件的制作。

制作一个课件时最令人头痛的是去弄素材,这是每一位教师共同存在的问题。多媒体素材的准备工作量占去了教师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这样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多准备一些“米”,只有平时“深挖井、广积粮”才能有充足的资料,才能制作出好的课件。

所以目前最关键的应该加强对教师计算机知识能力的培训,培养大家平时多留心身边的事,多积累,变被动为主动去制作课件。变为了应付交差了事的去做课件为制作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课件,而去学习,去探索,去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11月。

2.《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3.《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地理教学论文

研究如何巧妙地将生态学原理和规律运用于地理教学当中,如何来分析教材,研究学生,从而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方法和策略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创建和谐的地理课堂氛围,让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积极健康、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生态关系,让地理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教育生态学;相生相克规律;地理课堂教学。

生态学规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体的主要体现在分析教材、研究学生、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选择教学媒体、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活动以及课后教师的教学反思几个方面。

1、分析教材。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虽已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并与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教材和方式展示其内容,但是,教材的知识内容和体系结构是相对静态的、固定的。而同一教材在面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时往往会产生一些矛盾。将教材和与学生相关的生活常识、价值观相联系,以简单、有趣、形象的方式充分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间、师生间形成正确的和谐的生态关系,让学生间、师生间相互竞争、相互依赖、共同进步。

2、研究学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育亦是如此,教师只有深入了解了自己的教育对象,真正认清了他们的知识背景、能力、经验、心理等,才能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很好地根据他们的知识背景、能力和心理特征,相互间的“相生相克”规律来制定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使教学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之前认真地分析和研究自己的学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3、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编制是实施目标教学的前提,而目标编制的科学性又是目标实施效益性的基础。因此,编制出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教师要全面把握课程标准,整体把握教材,准确了解学生,在课标、教材和学生的联系中把握教学的整体目标。相似的,这就是教育生态学中的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在资源的利用上所体现出来的生态问题。所以在充分考虑了每一个个体在资源利用维度上的生态位后,进而把握以大目标制约小目标,以小目标指向大目标,在教学中,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是目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目标是用来指导教学的,而学习目标是学生用来指导学习的。在编制教学目标时要做到具体明确,让学生看了能懂,懂了能做,做了有效。

4、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合理、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是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理论与时间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教学方法会不断涌现。科学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它需要教师首先熟练把握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综合考虑地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特点、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并根据教学方法最优化的原理选择出最能体现自己教学思想的方法组合。5、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媒体有多种,以往教师对教学媒体的选择通常是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特征以及学校的经济等因素,不管是传统的教学媒体还是现代电子技术的多媒体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在充分的研究和考虑学生个体间、师生间的生态学关系后,不难发现单用任何一种教学媒体都不能到达很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从生态学规律中生态个体间“相生相克”的角度来看,仅单一的使用一种教学媒体是没有办法使得学生个体间形成一种合理、有序的竞争与依赖关系,只有将多种教学媒体进行组合实施到教学中来,教学才会向积极、有序的方向发展。

生态课堂的特征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协同性、依存性、复杂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等。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学顺利进行具有指导意义,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具有保证作用。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高中地理课堂生态系统中,师生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主客体关系,而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平等对话交互的主体的“人—人”关系。在构建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时,应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和促进生命的共同性,努力让学生与教师生态主体之间、学生与学生生态主体之间通过多向的交往,建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谐、平等的关系,全面和谐地促进学生和教师生态主体的发展。

2、教学反思。教师的专业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与学生生态群体的关系是否和谐,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功能是否正常,系统是否朝良性的方向发展。教师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及时写下自己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进行反思,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方法。

[2]任凯白燕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19。

[4]陈澄樊杰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xx,296。

地理教学论文

自媒体形成以来,国内产生了众多用户,其传播形式也各式各样。自媒体能对传统媒体或者主流媒体产生如此巨大的冲击力,从本质上看,就在于其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多样化和个性化。自媒体的优势是交互强、传播快、无约束。但是缺乏信息监管,没有经过科学论证,自媒体信息的真伪性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显然,现代学校已经受到了自媒体的深刻影响。教师和学生都可能会通过自媒体将各类信息引入课堂,这会冲击着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正确的自媒体信息可以丰富师生的见闻感悟,同时,虚假的自媒体信息则可能误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自媒体平台经常会产生的“食用碘盐可以防辐射,引起各地盐荒”等信息,曾在学生之间传播,歪曲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必须正确有效利用自媒体,促进地理教学的发展,激发学生快乐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地理人才。

现阶段,很多地理教师在进行教研讨论,或开展教学培训的时候,大家交流的主要内容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原来的“教师‘教什么’,‘怎么教’”逐步向现在的“学生‘怎么学’,‘学得怎么样’”转变。正因如此,地理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思维,将自媒体的全新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融汇在日常的备课、说课、上课等教学行为中。教育教学理论是在不断积累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指南。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坚持将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校园的特色文化氛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笔者认为,自媒体背景下,教师应当实时“充电”,可以多读些教学理论著作,如《教学导论》、《课程文化》等,还要充分的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积极主动地链接一些类似于李镇西的博客、还有朱永新等教育名家的微博,从中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创新教学理念,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一)自媒体背景下的个性化教学。

首先,现代学校都在推进网络教学。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在线学习。因为在线学习有着独特教学优势,它能够打破时间、地点、人员的限制。只要学生有互联网络手机或电脑,他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典型的在线网络,如“江苏在线学习”,其学习内容比较新颖,还可实时更新,产生网络互动,学生能够学到最前沿的知识。网络学习平台使用方式比较容易,只要在网站上进行实名认证后,学生就可以直接登录在线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地理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更新教学案例等。典型的网络学习平台为“人教网地理”教学平台。在该平台上,教师能学习到最新的教学理念,查找到丰富的教学资源,对教学工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该平台中设置了教学园地、教学资源、教材培训和专题探讨等多个栏目,内容极其丰富,提供了地理知识的相关资源和链接,有利于提升地理教师的科学素养。第三,每名教师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教学经历不同,因而其对知识理解也不尽相同。部分优秀的地理教师已开始利用网络建立了自己的网页和博客,把日常教学实践中所做、所思、所想,通过网络的形式传达给网友,与同行共享教学所得。教师只要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以自媒体信息的形式汇入网络之海,经过与众多同行网友的沟通,就可以快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比较有名的是李万龙地理名师工作室,改编“小苹果、大中国”的温江地理老师罗春,常熟名师大侠沈国明等等,他们在地理教学实践中都有着超凡的洞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是全国地理教师的模范。通过对这些教师的工作室进行访问,地理教师们可以进一步瞻仰名师的风采,他们以自己优秀的地理理念感悟和现实行动,引领着青年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专业化地成长。

(二)自媒体背景下的交互式教学。

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麦克风,是一个教学者,是信息的传播者。自媒体以其自身强交互性和自主性的特征,显著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网络上很多教师通过写博客、建立相关的微信群、做在线课堂等形式进行公益教育,旨在为一切参与地理教学的师生指引方向,也提供教与学的对策。就师生而言,自媒体一方面是学习的平台,学生能够补充很多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另一方面,自媒体还是展示平台,广大网友以地理为内容进行思想碰撞。它让我们清楚的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缺陷,也让师生或生生之间更深入地互相了解,并以那些优秀者做榜样,促进自身的发展。在平台上,教师对每一节课的相关内容可以进行集体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各种网络资源的共享。比如说,当前地理课程普遍使用新教材,如果教师钻研新教材中遇到疑难问题,那么教师就在平台上实时交互,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教师还可根据地理教学的不同形式,制定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案例,并请其他教师对这些案例进行补充,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形成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地理教学风格。

(三)自媒体背景下的实践性教学。

在自媒体背景下,教师应当注重实践性教学。教师可以设定相关的微博、qq群,并将学生设定为群成员,借此类平台发布有关地理知识、布置课后习题,并引导学生日常的自主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应当建立相关的讨论组,如果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不能解决,或是总结了相关的经验,他就可以在微博和qq群中发布,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各种地理过程和地理现象,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交流,努力找到答案。教师可关注整个过程,适时提出实践性指导和建议。陈国祥老师在蓝月亮中学地理教研的yy频道上与其他青年教师进行交流时,他就将自己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所用到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告诉他们,并深入指导他们进行实践。白絮飞教授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广大青年教师实现有效的教学设计。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在自媒体背景下采用实践性教学方式的优点。

(四)自媒体背景下的课题式教学。

受限制的`地理课时,经常会影响教师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建一些相关的研究课题,例如“二氧化碳对气温变化的贡献有多大”、“为什么南昌是长江上的四大火炉”等讨论主题,并要求学生通过网络等自媒体手段,单独地或合作地查找相应的资料,完成课题。钻研课题,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体会地理研究的乐趣;另一方面,钻研课题也能够使学生参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形成,感悟知识。总的来说,这种课题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每年7—10月是台风普遍来袭的时间,教师可以以此为课题,引导学生运用网络手段,了解为什么台风要扎堆来袭的问题。学生在广泛查阅相关资料以后,会发现历史上亚太地区10天内多次台风登录的现象还是比较少见的。但是,近几年来台风生成的高峰期都集中7—8月份也是一个事实,所以不用过于奇怪。学生利用周末实践和假期时间,由教师组织进行有计划的qq或微信聊天,进行课题研究与交流,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教师自身专业优势为基础的自媒体教学,给当前的地理教学改革带来了很多的启示,也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地理教学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能为了兴趣而主动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被动学习。如果学生能够完成这个转变,其成绩就会有突飞猛进的提高。对于教师来说,自媒体背景下的地理教学能够不断的促进教学向个性化、全天候、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教师要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平台,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进一步促进地理教学的发展。

地理教学论文

后现代主义起兴于20世纪中后期的建筑学,后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现代主义曾以“科学”和“理性”为核心,“使课程研究获得了它最初的学术规范和理论形式”,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形成和学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任何一种教学范式都非完美,现代课程范式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其封闭性、直线性和简单累积性等缺陷逐渐显现,成为影响现代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后现代主义正是以质疑现代主义为契机,对其存在价值进行发难,致力于消除制约现代社会发展的桎梏,建设一个和谐的“后现代世界”。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倡导师生之间对话理解、课程的动态游离和知识的差异性建构,对现代主义课程的一系列弊端进行了批判。后现代主义者依据“本体平等”的哲学观,肯定学生个性的张扬,否定等级观念,强调平等和民主的师生观,提倡理解的多元化,对现代主义主导下的教育体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地理基础教育改革注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的多元与动态,在教学方式上主张以问题、情景、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取代传统的讲授法,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等,这些理念均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在我国地理课程改革中的渗透和影响。

2.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

多尔认为现代主义课程模式具有封闭性、简单性和直线性缺陷,不能使学生适应日益开放、复杂而丰富的外部世界。多尔在“4r”课程范式中强调课程的复杂性、循环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其中,复杂性指内涵丰富的课程取决于学习内容的深度与宽度,是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多元理解的前提条件;循环性指学生学习依赖于循环而开放的课程框架,即事先不规定课程的起点和终点,而是让学生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反思与提升;关联性指学生在建构并赋予知识一定意义时要对观点和意义进行反复论证,知识与一定的历史因素和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因此那些曾被奉为经典的知识概念需要重新进行解释与鉴定,这是课程的严密性要求。后现代课程理论提倡给学生“赋权”,关注教育在促进学生人格、心灵健康成长方面的价值,关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要求课程目标的设计更具有弹性,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更有批判和反思意识。

1.教师角色:从“权威者”到“平等中的首席”

后现代主义理论弱化教师的“权威者”角色,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关系。在知识面前师生平等,学生有质疑知识的权力,教师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要允许学生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真正地尊重并理解学生,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化发展。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掌握着学生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由于知识占有量的少寡只能追随教师,在心理上“敬畏”和服从教师。当代社会,知识的迅速膨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革新使得知识的获取更加便捷,教师作为知识掌控者的地位下降,师生之间不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对于地理教学来说,地理教师“闻道”在先,受社会和国家的委托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教育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学习,这种“引导”建立在师生双方承认彼此平等的人格地位的条件下。教师鼓励学生“突发奇想”和“异想天开”,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有利于打破传统的等级性师生观的藩篱,使学生真正地“尊敬”教师,而不是“怕”教师。另一方面,中学生地理知识量少,生活学习经验不够丰富,各项能力尚未达到社会要求,地理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经过了系统的教学训练,有能力也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这种教学状态下的师生关系并非上下等级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而是一种基于民主平等的教育关系。如果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可能会导致教师因自身基本教育权威的剥夺、无力管理班级转而对学生实施“报复性”的过分纵容与迁就,降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责任感,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应重视教师的作用,赋予教师必要的课堂管理权力和教育权威,使课堂教学更富有成效。

2.知识观:从“客观真理”到“动态建构”

现代课程范式强调知识体系的封闭性、连贯性和客观性。后现代主义则认为现代课程体系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使其看不到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后现代主义否认绝对真理的存在。知识是个体在与外界交互作用中建构的结果,是动态、不确定且具有“容错性”的,教师应容许学生在经验建构时存在理解误差,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学生的差异性甚至存误性建构。例如,在“极昼极夜现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出现极夜现象的范围在哪里?”一学生回答:“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教师很惊讶地说“:啊?北回归线以北都可以出现极夜?咱们河南省就处于北回归线以北,你看到过极夜现象吗?”追问:“大家见到过极夜现象吗?”教师继续引导:“那么北半球出现极夜现象的条件是什么?”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极夜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显然这位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极昼极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未直接否定,而是用身边例子进行诘问,让学生意识到问题,思考问题的原因,进而矫正理解偏差。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建立在个人的经验基础之上,对真理进行质疑,对规律强烈排斥,虚化问题本质的存在,在教育领域可能会导致目标的模糊与混乱。基础教育主要是传承人类千百年积累的种族经验,只有那些经过长期论证的、稳定的且被社会广泛认可的知识才能进入课堂。中学生地理学习不是为了像地理学家一样进行复杂、高端的科学研究,而是掌握最基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因此地理知识的正确性和相对稳定性是地理教师需在教学中保障的。例如,在学习“盆地”概念时,一学生发问:“盆地中间低四周高,就跟家里用的盆子一样?”教师回应:“可以这样理解!可以把盆地比作盆子,盆地就是中间低四周高的地表形态。”事实上,“盆地”与“盆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与盆子相似仅是盆地的表面特征,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盆地的概念,把盆地比作家里常用的盆子是可以的,但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的解释,更要对盆地形成的内力、外力因素及其本质特征进行分析,深化学生的理解。

3.课程目标:从“精确性”到“游离性”

后现代主义强调课程目标的生成性,倡导从控制、精确、结构化的课程目标向对话、多元和建构化的方向转化。教学内容不应仅仅是既有知识的聚集,还应该包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不仅仅是教材中事先规定好的材料,还应包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形成、产生的内容。这种生成性强调课程目标的“游离性”和教师的教学机智。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目标进行微调整,有利于在实现课标要求的条件下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视野。例如,进行“太阳与太阳系”的教学时,学生发问:“老师,既然太阳的中心温度最高,可为什么从光球层、色球层到日冕层的温度却越来越高呢?”。这个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要求,科学界对此也未有明确答案,教师本不必作答,但这位教师意识到此问题很有讨论性,学生对此也饶有兴趣,于是教师对教学计划进行了暂时的微调,引领学生对该问题从地理、物理、化学角度进行一系列大胆猜测。调整既定教学计划,虽然对教学进程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激发了学生可贵的探究欲,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没问题”,而是为学生打开进一步探索的大门,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究和思考。另一方面,任何教学目标的完成都要依靠一套行之有效的计划和评价标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相对稳定的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后现代主义课程目标观强调目标的“游离”,而极端强调课程目标的模糊性可能会导致学生对知识产生困惑。因此教学目标的“游离”要有一定的“度”,围绕教学目标和计划展开,不能漫无目的地“游离”。在学习“城市形态”时,有学生突发奇想:“兰州的城市形状呈带状分布,这与兰州拉面有关系吗?”教师意识到学生的思维已经偏离了地理课堂,这个生成问题的价值不大,于是回应:“兰州在地图上的形状呈条带状,跟拉面确实有些相似,但兰州这一城市形态的形成与拉面无关。那么影响兰州呈条带状分布的原因是什么?”这位教师对学生生成的问题采取了幽默的拒绝,既化解了学生的尴尬,又避免了课堂滑向无目的状态,巧妙地回到了教学计划的中心,做到了课程计划与课堂开放的“收放自如”。

地理教学论文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它与地理教学的关系十分密切。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运用地图进行相应的表达。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能够很好的表现大自然的面貌,形象直观的展现包括地形、地貌、人口、气候特点等地理信息。在初中的地理课堂中,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地图增强课堂实效,是我们地理教育者常用的教学手段,如何使地图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功效,是我们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生活中,人们喜欢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赞美一个人的学识渊博,可见地理学作用之强大。学生学习地理,就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表达,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运用地图进行相应的表达。地图是按一定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概括地将地球上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缩小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形。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显的尤为重要。地图能够很好的表现大自然的面貌,包括地形、地貌、人口、气候特点等等,在初中的地理课堂中,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地图增强课堂实效,是我们地理教育者常用的教学手段,如何使地图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功效,是我们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地图是地理学的工具,考试大纲明确指出了对学生地图认知和运用的能力要求。地图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地图、熟悉地图、阅读地图和绘制地图,更重要的是能够做到图像和文字的转换,初中的地理教材中每一课中都有大量的插图,而且每名学生还配备了地图册,专门训练学生的读图、识图、填图、解图能力,加上教师准备的挂图,地图的形式可谓多种多样,将这些地图运用到教学中来,教师可以教会学生理解地图的语言,能够以文释图,并能够将文字转换成图,能够利用地图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总结,教师也可以利用地图帮助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加深记忆。

1.利用地图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现代的地图,制图精美,颜色鲜明,还富动态效果,学生在直观的刺激下,更愿意主动的去接收知识。例如在讲中国版图的时候,对于中国34个省的记忆,如果死记硬背,学生肯定有很大的困难,配以地图,把每个省的版图形象化,黑龙江轮廓似天鹅,广东轮廓似大象,山东轮廓似骆驼等等。在课件制作中或者填充图册中,把各省名字去掉,让学生填各省的名字,相信学生一看轮廓便能准确的辨认了。例如:本人在进行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学习时,我将本班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中国地图拼图板,然后组织学生以竞赛的形式去拼图,并要求他们用便签在各省上边写出简称及省会名称,我发现各小组参与的`热情非常高,大家齐心协力去找各省的位置,并分工合作去写各省的简称及省会,同学们在拼的过程中既感到小组合作的作用同时又在轻松的氛围当中记住各省之间的位置关系。除此之外,我们在讲到各省人文风情的时候,大量的人文图片、旅游风光更能让学生兴趣大增,课堂变的详实饱满。

2.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地图实际上既是可以将问题简单化的工具,也是我们总结规律必不可少的工具。当我们想比较两种气候类型的特点时,就必须用到地图。例如温带大陆性气候与地中海式气候的区别,我们需要出示两地典型的气温降水图,让同学们通过最冷月与最热月气温和全年降水来归纳。这不但考察了学生的读图能力,更重要的是相互比较和判断,加之教师的引导和辅助,学生理解会更容易,而且会更有成就感。

3.利用地图的绘制,增强课堂记忆效果。

在初中的地理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绘图能力的训练。例如本人在进行《澳大利亚》教学时,有关澳大利亚的位置、组成等学生很容易忘记,我就组织学生几人一组去画澳大利亚轮廓图、特殊的纬线、地形、河流、气候类型等等。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在去提醒点拨,这样的情况下,师生的角色就发生了改变,完全是学生在动,而教师只是一个观察者与指导者。作为初中生,刚刚接触地理,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并不是十分理解,即便老师在他们绘制地图之前进行讲解,但在绘制过程当中仍存在较多问题。不少同学参与绘图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平时缺乏动手绘图的练习,缺乏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可能在绘制地图时无从下手,没有意识甚至不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久而久之就常常会忽视使用地图,只对教材上的文字感兴趣,然后按照老师的讲解去画知识点,然后花大量的时间去背,记忆的效果也比较差。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的读图、绘图热情,在学生绘图之前,教师应该先向学生讲清讲透各事物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减少绘图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适时的进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不断修改完善,反复练习,让学生尝试各种画法,起到加深巩固的作用。总之,地图是地理教学当中特殊的语言,是地理知识的汇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尤其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作用是非常大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利用好地图,能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更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变的积极踊跃,乐于观察和发言。所以我们地理教师要在地理课堂中指导学生多用图、多识图、多判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地理教学》,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20xx第1期。

[2]《地理教学》,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20xx第6期。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