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中观察能力的培养论文(精选20篇)

时间:2023-12-09 10:25:46 作者:GZ才子

范文范本是从众多作品中选取出来的有代表性的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参考。

化学实验中观察能力的培养论文

化学是初三学生的启蒙学科,学生对化学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新颖的化学实验、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每个实验.可选做一组具有较强趣味性的实验做开场白,如白纸显色、玻璃棒电灯、烧不坏的布、变色的魔水等实验,使学生进入一种魔幻般的境界,老师再辅之以精彩的讲解,便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以及动手做实验的'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作者:宋爱荣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县坨子头中心校,063700刊名:现代农村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nongcunkeji年,卷(期):“”(5)分类号:g42关键词:

初中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论文

摘要:化学是一门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之外,还必须要给予学生自身实验探究能力的提升充足的重视。然而就目前来看,仍有部分化学教师对化学教学的新课标未能有充足的认识,使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未给予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充足的重视,导致化学教学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基于此,针对初中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显得至关重要。

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了解,同时对提高教学质量也具有良好的帮助。然而就目前来看,部分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未能给予实验教学充足的重视,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无法达到预计的目标。本文将就新阶段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以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为目标,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1.教师的重视程度相对偏低。

要确保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能有效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培养,首先就必须要保证教师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充足的认识。然而就目前来看,部分化学教师在教学中未能给予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充足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部分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仍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未能对化学教学新课标有充足的重视,其往往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中考成绩,这就导致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实验仅是被其用来进行理论知识解释的工具,而忽视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这对化学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有着一定的限制。

2.未能给予实验教学充足的认识。

实验教学的开展不仅能有效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有效对学生的兴趣加以激发,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但是部分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错误认识,认为其知识是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了解的工具,这就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教师为了节约时间而采用虚拟实验的方式,尽管这能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较为清楚的认知,但忽视了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影响了自身探究能力的提升。

目前,在学生教育培养不断改革发展的当今社会,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改变教学过程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实验教学的方法。这主要是因为化学实验往往涉及到多种化学试剂,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验教学的危险性,因此有部分教师为了避免危险的产生,通常会非常详细的对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过程进行讲解,并在实验过程中手把手的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过程虽然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却为真正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探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

针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能给予其充足的重视,确保在教学中能充分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而引导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探究中。一方面,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充足的重视,确保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给予学生的主体地位充足的尊重,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的主体性,来强化其自身的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要求教师在课本教材实验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创新,进行更加新颖的实验创新设计,以有效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激发,进而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提高他们自身的探究能力并将其内化为他们学习提升的动力。

初中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往往需要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作为基础。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来强化其自身的探究能力的提高。然而在现阶段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对虚拟实验的频繁使用,忽视了实践实验演示的开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的探究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强化。因此,为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在教学中进行实验演示,以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过程进行充分的思考,来对其自身的思维能力进行强化,来促进其自身的探究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此外通过演示的方式也有利于对学生的实验做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能充分有效的提高学生自身对实验的`掌握能力。

3.通过问题探究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是有效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培养的有效方式之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学生充分的进行问题探究。在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能充分引导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强化自身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帮助他们对化学基础和实验知识有更加充分深入的掌握。因此,为充分有效的在化学实验中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培养,教师首先就应该学会方式并通过问题的提出来引导学生更加主动的进行思考与探究,以促进学生自身的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而为有效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危险的产生,教师应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避免手把手的实验教学方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自身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对提高其自身的化学能力有着良好的帮助,同时还对其在其他学科方面学习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为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就必须要给予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足够的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重视对学生进行兴趣的激发,以促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还应通过实验的演示及问题的探究来引导学生深入的进行学习探究,进而促使学生自身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2]陈跃生,陈毅辉.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9)。

初中物理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路径论文

初中物理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实验观察能力是学生开展实验学习的起跑线,更是进行实验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没有一定的实验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实验学习的效果,进而导致学生在这门学科中的学习出现困难,影响整个学科的学习效果。下面本文就结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谈一谈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基础。

我们知道,要让学生针对实验内容进行观察,必须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观察目的是保障学生进行有效观察的前提条件。观察目的具有鲜明的指向性,直接指向实验的最终目的和结论。没有明确目的的观察,犹如盲人摸象,是不能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的,课堂教学也将变得无效。比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时候,我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提高实验的观察效率,在实验开始之初就强调了实验的观察目的。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观察要求:细致地观察凸透镜物距、呈现的像到凸透镜之间的像距、以及成像的特点,等等。并告诉学生观察这些内容的目的是通过对比成像的特点以及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尝试着寻找出凸透镜成像的具体条件。这样学生们就有了具体的观察目的,有明确的目的开展观察并记录所观察的数据,避免了学生在实验中没有目标的观察,从而提高了观察的效率,保证了学生观察的高效和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可见,实验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能够很好地规范学生的观察活动,保证实验观察的顺利进行和实验观察的有效性,对于实验的实际效果、作用非常明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就是要从明确学生的观察目的入手。

二、形成科学有效的观察顺序是保障学生进行高效观察的重要条件。

实验观察作为一种相对专业的实验能力,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观察技能,其中重视科学有效的观察顺序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要想实验观察扎实、高效,必须具有科学有效的观察顺序,按照这个顺序开展观察,才是最优的观察过程,也是最有效的观察过程。比如,在学习温度的时候,有一个课堂演示的.实验:通过人的手指接触3杯不同温度的水,让学生形成不同的温度体验,得出人的感觉是不精确的。要想知道具体的温度是多少,有必要使用工具进行温度的测量。这样一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工具测量温度的重要性。在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学生对3杯水的实验观察顺序和操作顺序直接决定着实验的效果和实验的成败。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按照科学顺序进行实验观察的习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有序的观察,才能实现实验要达到的最终目。实验观察的顺序性要结合实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无论是什么实验,一定要让学生养成按照实验顺序观察的好习惯,这种科学有效的观察顺序是保证学生高效观察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步骤。

三、增强学生的对比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观察思维的灵活性。

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既有有用的信息,也有无用的信息,学生对这些信息不能一概地进行无分辨的观察,一定要结合实验的目的,采取对比的方法进行判断和筛选,以增强学生的对比意识,在对比中发现实验现象的本质,提高观察的实际效果和数据的有效性。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的时候,就需要利用对比的方法,分别观察水在沸腾之前的状态特点和温度的变化情况以及水在沸腾之后的状态变化和温度特点。通过对比,学生能够对沸腾的全过程形成直观的、清晰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最终实现学生对沸腾现象的理解,认识沸腾现象的本质。所以,在初中物理的实验观察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需要优化观察的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对比的思维,促进学生提高观察思维的灵活性,帮助学生形成从现象到本质的正确认知。增强学生的对比意识能够提高学生观察思维的灵活性,这种能力的形成,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观察能力。在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中,要实现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措施,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这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前提;要让学生形成科学有效的观察顺序,这是保障学生进行高效观察的重要条件;增强学生的对比意识,这是为了促进学生提高观察思维的灵活性。

浅谈在化学实验中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论文

化学是初三学生的启蒙学科,学生对化学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新颖的化学实验、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每个实验.可选做一组具有较强趣味性的实验做开场白,如白纸显色、玻璃棒电灯、烧不坏的布、变色的魔水等实验,使学生进入一种魔幻般的境界,老师再辅之以精彩的讲解,便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以及动手做实验的'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作者:宋爱荣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县坨子头中心校,063700刊名:现代农村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nongcunkeji年,卷(期):2009“”(5)分类号:g42关键词:

初中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论文

自然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更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重注观察和实验,是学好物理学的前提。在物理实验过程中能产生各种物理现象,学生由于好奇心理,对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产生强烈的疑问和兴趣,学生由于心理有疑问,就想去探求,有了探求的主动性。兴趣是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积极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倾向,兴趣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观察实验或亲手做实验时的心理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兴奋状态,便于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尤其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能力得到培养,故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和安排,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学生实验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的,根据实验要求及实验器材的限制,小组人数在2~6人,通常是3~4人一个小组为宜。由于实验是由几个学生共同完成的,学生就应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不同的分工。如若处理不当,实验小组就会在实验中出现学生不能友好相处、实验课堂喧嚷、不能充分利用时间做实验甚至出现“搭车”现象。实验小组成员不能友好相处,课堂秩序乱,就不能按要求完成实验,极大地影响着实验教学效果,为此要求学生要有合作精神,并把实验作为考核的依据之一,这样就能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寻求共同的合作。如果小组分配不合理,即优、良、差比例不协调,不担任一定角色或者说分工不明确,就会出现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全部实验工作的“搭车”现象,就会使“差生”更差,失去兴趣,当然就失去学习的动力。这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所提的建议甚至其本人将会被忽视。同时,也会出现比较积极学生也很少有主动性去向那些不太积极的小组成员要求共同实验。消除以上不良现象的有效办法就是让合作实验组的每个成员均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工作,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锻炼。现根据我多年来的实验教学实践,把在学生实验中的角色及其互换与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的关系简述如下。

在实验小组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主要有主持讨论者、清理准备者、观察记录者、操作者、写实验报告者等角色。主持人负责整个实验全部指挥工作,从始自终扮演主角,要有较强的指挥能力和凝聚力。

首先通过主持人的主持评论,实验过程中,主持人统一调度整个实验的合作完成;清理准备人员负责清理实验器材,同时介绍实验器材的名称,读数方法,在实验中的用途,组装实验装置,为整个实验的顺利完成作好准备;实验操作者要按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并阐述操作的简要过程,说明实验原理;观察记录者,就是认真观察,如实记录,特别是要说明测量工具的分度值,读数时注意的事项;写实验报告者,根据记录员的记录,在主持人的安排下,组织本组成员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交主持人,由主持人把实验报告交给实验教师。

当然,以上实验角色教师必须根据小组人数实际而定,可粗可细,切不能一层不变。但是必竟这样角色的分定,明确了实验小组成员的分工,既分工又合作,众全局上来说,对学生实验的完成作出了组织保障。从各角色来看,培养了主持人的组织指挥能力,既要求对整个实验的完成有较清晰的掌握,又要协调各角色积极参与,调控整个实验过程的进程与完成;而清理准备角色不仅了解了实验器材,在介绍实验器材的名称、用途的过程中,口语表达能力也将得到提高;操作者主要锻炼了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观察记录角色,培养了认真观察的实验作风,这是获得真实数据的必要观察,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首要任务;写实验报告这一角色,在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上得以培养。总的说来,通过这样角色的扮演,各有所得,提高了学生素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当然要使每个成员在上述方面都得以培养,就要进行角色互换了。

在实验教学中上述角色的互换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表现在担任同一角色时间长会使学生索然无兴,而且会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带来不得影响,这就要求能及时地进行角色互换,角色互换可由实验成员自己协调承担相应角色,也可由教师调控。一般情况下,完成一个实验后,就要进行角色互换,如若时间允许在一个实验课堂上也可以互换。角色互变不仅能使学生常担任不同的新角色,承担不同的分工,使学生感到新奇,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全方位了解实验过程,从中掌握物理概念或规律,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以提高,形成了严谨的科学研究的作风。

总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观察和实验在学习物理知识重要性的同时,怎样组织学生实验,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途径。在此,我的实验教学实践就是让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适时进行互换,共同完成实验,培养了学生合作交往、合作学习的合作意识和精神,避免了只有个别学生包办的现象,调动了学生实验兴趣,在学习上学生获得了主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均得以培养和提高。

化学实验中观察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而化学实验离不开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化学实验的基础。观察学习理论认为,观察由四个过程组成: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本文在化学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上,进行了一些总结。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实施化学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观察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去认识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活动。化学实验离不开观察能力,观察能力也是化学实验的基础。观察学习理论认为,观察由四个过程组成: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

注意可以看成是将有限的人类资源加以延伸、转移和维持认知加工,从而帮助人们实现个人的目标。注意是学习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也是观察能力形成的前提之一。长时间的保持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并监控自己的理解水平。在化学实验中,通过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设计,培养学生的注意,根据定向内容和观察能力的要求,认识实验的意义。具体要结合每节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的,提出观察目的和观察计划。让学生认识实验的意义,突出实验任务的特征,使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纲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选择性观察,边看边记录边思考,这是培养学生形成自觉观察的重要阶段,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自己掌握定向观察提纲,形成有准备的全面观察,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为了突出任务的要求,还需要用实验演示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初中化学教材中微观方面的内容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老师如果能适当增补一些实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方面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带进变化莫测的微观世界。

二、保持——对观察过程编码。

学习理论认为,保持的活动过程,即复述要实验的信息,以象征或视觉的形式进行编码,把新学的实验与记忆中储存的信息联系起来,提高保持的效果。教学原则认为,要保证学生的知识充分巩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使他们对实验仪器的安装、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有进一步的认识,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增强了记忆的能力。例如初中化学第八章《酸、碱、盐》的教学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重点在于这一章占全书比重较大,内容较多,难点在于学生难以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及反应规律。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让学生实验,实验后让学生小结各类物质的共性和个性,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这些物质的性质及相互间的反应规律,有些学生很难记住电解水时哪个电极产生氢气,如果学生动手做了该实验,便容易记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氢气,因为通过实验可验证该气体可以燃烧。以上事例足以说明,学生亲自验证过的知识记得很清楚,记忆起来也不是抽象的,而是能与具体东西联系起来,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使学生记忆能力得到保持。

学习的子过程——复制表现为,将复制的行为与个体的认知表征对照,反馈能够帮助纠正行为的不足。具体为将实验步骤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学生通过练习、正确的实验和自我总结提炼技能。应该指导学生将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将观察与操作结合起来。学习理论认为,认知模仿比说教式的教学更有效。实验中让学生观察演示动作,然后复制这些动作模式。如化学课本上的许多演示实验在课堂上可“下放”给学生做,上讲台做实验的学生,能够提高其他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为了提高复制效果,在学生观察基础上通过抽问检测学生观察是否正确、精细、全面。如抽问:锌和稀硫酸反应有哪些现象?叫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来,学生积极主动地争着回答,如学生在回答中有的`说有气泡放出,不全面、不准确:有的回答有无色气体放出,有氢气放出,把结果与现象混淆。有的答溶液变浑浊,观察不精细,错把小气泡看成沉淀。通过互相补充,结合读书看教材上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从而思考,得到正确的结果。

动机是观察学习中一个十分关键的过程。教师要在化学实验中提升学生的动机,包括激发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行为作出反馈等等。教育心理学认为,无论教育观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动机。说白了,就是让学生有强烈的观察兴趣,高高兴兴去做实验。实验,能够对学习动力产生激发作用,教师在化学课上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实验结果使得孩子们又惊又喜。”实验就是要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一些理论知识,教师要努力让书本上理论知识以感性的形式在学生的大脑中再现,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到劳动的成就。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生动鲜明、新奇的化学现象,如颜色的变化、发光、发热、气体的生成等,都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使他们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形成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刘玉静,高艳.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张建峰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丁堰镇初级中学。

初中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论文

探究式教学符合新课标教育,适合初中化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让学生自己独立构建知识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知识背景的关注,对学生学科情感和主观能动性的关注,对学生独立探索和团队协作交流的关注等等。让学生能够介入多姿多彩、充满活力的学习过程中去,让学习变得有意义、有价值。这也要求初中化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论和理念,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环境。为培养初中生化学方面的探索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化学教师的教学素材要从学生熟悉了解的生活情境和实际经验中提炼,从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的素材中设计学生主体。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意识到学好化学对人们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及影响。这些都为笔者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注重研究初中化学的教学理论以及课程标准,深入研究化学教材,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对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形成了自己的见解。

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时,搞不懂化学这门学科的性质,不知从何学起、如何学好,容易产生畏惧、畏难心理。笔者认为,化学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明白、掌握化学学科的性质、特点、学习方法,再慢慢让他们去学习,笔者重视通过化学实验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提高探索能力。笔者在给每位新生上第一堂化学课时,带了一瓶酸溶液、石蕊试剂、一个小木棍、一瓶密封的二氧化碳,并营造一种神秘氛围,告诉学生我要给他们变魔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我往酸溶液内倒入一滴石蕊试剂,酸溶液开始变成红色液体,学生感觉很新奇;再点燃木棍,并将燃烧中的木棍放进二氧化碳气体中,火瞬间被熄灭,大部分学生都会睁大眼睛表示自己惊讶。借此机会深入讲解:“化学是不是很神奇、很魔幻,你们想知道其中的远离吗?”学生充满了兴趣,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这样的化学实验具有引导作用,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的魅力。笔者掌握初中生活泼好动、对很多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感受其中的乐趣。如,笔者争取化学课在实验室进行,传授理论知识后,立即用化学实验来印证它,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借助化学实验让学生牢牢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

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化学教师还需立足化学教材,课堂上有效设疑,激发学生探索答案、真理的兴趣和欲望。笔者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会成立专门的化学兴趣小组,学生在日常生活或者学习中,遇到自己想不明白的化学现象,可以告知兴趣小组,成员们一起交流、探索。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将生活与化学课程紧密联系起来。如,很多人家会生煤炉做饭,但是如果不开窗透气,为什么容易产生生命危险?再如,为什么很长时间没有人进去的地窖,进去之前会用燃烧的火苗做实验,如果火苗熄灭,就不能进去?设置这些问题,学生由于兴趣与好奇心会主动去探索,这就有效提高了他们的探索能力。

从古至今,我国在化学方面取得过很多显著的成就,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利用多媒体等设备向学生展示这些成就,提高学生探索化学奥秘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观,引导学生善于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如,我国是世界上首个合成结晶胰岛素的国家,这表示我国在人工合成方面遥遥领先;再如,1986年,我国发现的高温超导体,让我国有资本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又如,我国独立完成了对稀土的分离、生产、使用工作,由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生产和使用稀土的国家;另外,我国利用先进的化学技术解决了石油开采和加工中的众多问题等等。这些成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他们学好化学知识的决心,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化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化学源于生活,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地方都与化学息息相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利用生活实际来讲授化学知识。如,生活中很多化工厂排放的污水,严重影响水质,危害人类健康,导致生活质量不能提高。目前很多人日常都饮用纯净水,自来水又是如何被净化成纯净水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四五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去讨论、做实验、探访纯净水厂等方式去探索纯净水的净化原理。再如,铁生锈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但也不是所有的铁都会生锈,那为什么有些会生锈,有些却很难生锈呢?为什么潮湿空气中的铁比干燥环境中的铁更容易生锈呢?还有涂了油料的铁为什么也不容易生锈呢?让学生自己带着这些问题去生活中探索原因,寻找答案。这就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另外,学生通过自身学到的化学知识明白氧气和水是引起铁生锈的主要原因,并且知道了如何防止铁生锈;油料隔绝了氧气和水与铁直接接触,所以不会生锈。生活中这种涉及到化学知识的现象数不胜数,都是教师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化学教师要把培养学生探索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实验、设疑、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化学实验中观察能力的培养论文

吴良根(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坼中学,215222)。

摘要: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活动。化学知识的获取,往往起始于生动、直观的化学实验。化学实验观察主要包括:观察化学实验仪器和装置,观察化学实验操作,观察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化学实验中经常用到的观察方法有全面观察、重点观察、重复观察、对比观察、背景观察等。教学中,可通过明确观察目的、拟定观察计划、掌握观察方法、边观察边思考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主要特色,也是化学课堂上最吸引学生的一个教学环节。无论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或是课外兴趣活动时进行的实验,总能让学生情绪高涨、欲罢不能。然而,由于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他们容易对新奇的、有强烈刺激感的现象产生注意并乐在其中,而忘记了实验的目的和任务,陷入观而不察、察而不觉的境地。另一方面,有的学生认为实验观察只需动动眼睛和鼻子,观察时常常停留在大致的、笼统的、轮廓的印象,没有开动脑筋去分析和判断。游离于思维之外的实验观察,必然导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活动。化学知识的获取,往往起始于生动,直观的化学实验。学生通过眼看、耳听、鼻嗅、手摸等,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充分感知实验现象,获得感性认识,然后经过思维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一步加深对化学事实、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定律及化学模型等的理解。

一、良好观察力及其特征。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观察力属于智力技能的范畴,符合智力技能形成的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和发展。良好的观察力具有下列特征:

(一)目的性。

观察的目的性,是指善于组织知觉活动以达到预期的观察目的的品质。观察的目的性使观察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与选择性。它不仅表现为知觉始终围绕着总的观察目标展开,还表现为观察进行过程中总的观察目标的分解与具体化。观察目的越明确、具体,观察就越迅速,观察的效果也越好。

(二)客观性。

观察的客观性,是指善于实事求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观察是对客观事物的有意知觉。尊重客观事实,科学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是观察的基本特性。要做到客观地观察事物与现象,必须自觉排除各种主观因素的干扰,特别是某些定势的消极影响。

(三)精细性。

观察的精细性,是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精细知觉事物,才能发现事物蕴藏的有价值的特征,才能提高观察的效应。

(四)敏锐性。

观察的敏锐性,是指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一个观察敏锐的人,能够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一些新的东西,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重要特征。观察的敏锐性与精细性是从事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智力品质。

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踵而来的前进。”观察时,不仅需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还需要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因此,观察又被称为“思维的知觉”。在化学实验中,实验对象的各种外部属性(如颜色、状态、气味等),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如颜色变化、状态变化、发光发热),实验装置和操作等,都是需要观察的。

(一)观察化学实验仪器和装置。

对化学实验仪器,要观察其形状、大小、比例、尺寸和构造等;对化学装置,要按照从下至上、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整体观察,并能迅速找出装置的中心部位,进行重点观察。

(二)观察化学实验操作。

主要包括:观察实验仪器的持拿方法和使用方法;观察实验仪器的连接和装置的安装方法;观察演示实验时的步骤和规范操作。

(三)观察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对物质(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要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挥发性、溶解性、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和酸碱性等特性;对物质变化,要观察其熔化、溶解、升华、结晶、沉淀、冒出气泡、颜色变化、放热、吸热、燃烧、闪光、发声和爆鸣等现象。

贝弗里奇指出:“观察训练遵循着与其他任何方面的训练相同的原则。首先必须刻苦勤奋,随着实践的增多,行动逐渐变成不知不觉或无意识,遂养成习惯。”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主要包含如下内容:

(一)明确观察目的。

观察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是观察与一般感知的区别所在。只有观察目的明确,观察活动才有清晰、正确的方向。

对于简单的实验现象,如物质的颜色、状态、形状,物体的软、硬、冷、热等,观察时教师只要适时提醒学生即可。对于较复杂的实验现象,教师课前应编写观察提纲(即提出具体的观察目的、观察计划和观察要求)发给学生预习。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再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拟定观察提纲,以克服观察的盲目性,养成定向观察的习惯。

(二)拟定观察计划。

明确了观察目的,就能预见观察对象的各个方面,就应该拟定具体的观察计划,从而能够有目的`、有步骤、有重点、有中心地完成观察任务。例如给固体硫加热,粉末状的硫能迅速从固体转变成液体一直到气体,其颜色也迅速发生变化:黄色晶体一深黄色液体一暗褐色液体一褐色液体一橙黄色气体。对于这种快速进行的化学反应,在观察前就应要求学生拟定好观察计划,从而做到心中有数。表1所示是氨的催化氧化实验的观察计划。

(三)掌握观察方法。

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观察方法。

1.全面观察。

对化学实验的观察,要避免因刺激程度的强弱不同而导致忽略和遗漏。一般来说,应按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观察。例如,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顺序是:反应前――木炭在空气或氧气中不能燃烧;反应中――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并放出大量的热;反应后――在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只有“全神贯注”,才能全面观察到完整的实验现象。

2.重点观察。

即根据实验目的,有选择性地采用定向观察方法,重点观察与实验目的有关的现象。例如镁条的燃烧实验,主要是为了建立“化学变化”的概念,所以观察时除了要能注意到“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这些现象,更要重点观察“生成一种不同于镁的白色固体”;研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则主要观察反应前后的物质总质量有无变化(即天平指针是否偏转)。

3.对比观察。

对容易混淆的实验现象应进行对比观察,以获得具体清晰的感性认识。例如,对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选择大小、形状、数量都尽量相同的金属(如镁、锌、铁、铜等),分别放入试管中,然后同时加入相同量的稀盐酸或稀硫酸,把几个试管放在一起进行观察。学生只要根据试管中是否产生气泡及产生气泡的快慢,很容易就能得出这些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了。

4.重复观察。

对典型实验和速度较快的实验,可重复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学生总认为产生的是明亮的火焰。这时可再做一次实验(可教师演示,也可让学生完成),并与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进行对比,让学生清晰地分辨出“火焰”与“火星”的区别。

5.背景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提高观察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可以降低观察难度,提高观察的效果。例如,做中和滴定实验时,在锥形瓶下面铺一张白纸,可以明显地衬托出溶液与背景颜色的反差,容易观察到溶液颜色的变化,准确地判断滴定终点。

另外,像放大观察(投影观察)、借助仪器观察等,也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观察方法。需要提醒的是,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应要求学生及时记录下来――用文字、化学术语、数字、计量单位、化学实验仪器和装置图、线图、表格等形式,周密完整、详略有序地对实验观察对象进行描述;同时,对观察结果进行客观评价。记录是观察的延续,是对化学实验证据进行有效存储的一种方式。

(四)观察与思考同步。

边观察边思考,才能从观察中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比如,观察制取氧气实验,要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实验前应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试管口为何要略向下倾斜?实验结束时,为何要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后熄灭酒精灯?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有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更能促进学生对蕴含在其中的化学原理的深刻认识。

初中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论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虽然在中考实验的考察不是特别重,但我们老师作为从培养从的角度,应该要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操作,不断地进行操作感悟后,学生就不仅仅学到的是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了知识的生成过程。那么如何让学生掌握好实验这个学习化学学科的基本手段,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必修课,我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的:

学生喜欢化学这个学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课堂上能看见一些实验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那么在进行试验的时候就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对于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的一些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进行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学生对于这个实验的现象都能够观察到,但是当你问到他,有什么现象的时候会出现这么几个问题:火焰颜色描述不准确,对于是否有放热现象容易忽略,对于生成物的典型性质缺乏思想准备容易忽略,对于实验的注意事项,比如瓶中的水,没有观察到。那么我采取的方式是先把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类,最好能总结出口诀之类的技巧性手段,比如:燃烧的反应可以遵循“一光(火焰)、二热、三生成”的宗旨来描述,这样既有观察和描述的层次性,也不容易遗漏重要的现象,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能够达到:想看、会看、能说、说对。

当学生对于实验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他们不满足于看老师做演示实验,很想动手自己做实验,这是一个非常好让学生进一步喜欢化学,掌握化学学习技巧的现象,但是这个时候学生的脑海中还只是有一些零散的实验基本操作的能力,还不具备独立完成完整实验的能力,所以这个时候要给与学生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来完善他们的实验技能,并且培养他们实验的条理性和对注意事项的把握,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比如:在进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学生要按照“连、查、装、定、点、收、离、熄”这么八个步骤来进行实验,让学生明白一般制取气体实验的基本流程,还能够让学生在每一步都能把该步骤的注意事项加以把握,如:为什么要检查装置气密性?如何检查装置气密性?最后为什么要先把导气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如果步骤相反会造成什么后果?这些注意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做一遍实验,哪怕是付出一个试管的代价,也比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容易接受,印象深刻。做实验不仅仅培养学生的实验技巧,也是培养学生深入研究实验内在联系以及相互合作完成实验的能力,对于构建一个合作学习的模式是有相当帮助的。在这项活动中,实验用品是购买的可食用的柠檬酸和小苏打,为验证口感允许学生品尝少量的自制饮料,但是饮用过量对身体有害,要有效地提醒和监督学生。学生可以发现使用过多的小苏打或柠檬酸会影响饮料的口感。如果过量使用柠檬酸,饮料口味太酸。如果过量使用小苏打,饮料口味太淡,因为小苏打与柠檬酸的反应是为饮料起加味作用的.

三、培养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实验的能力。

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做出一些验证性实验的时候,那他们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化学学习的手段,可以利用这些手段开获取更多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了,这时就应该不局限与书本,把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当成研究对象,通过实验,解释一些现象,那么这时,学生又需要掌握设计一个或一组实验的能力了,这并不仅仅是娱乐性质的,中考中也是有这种实验探究的题型出现,而且一直是失分的主要内容。实际一个探究实验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很多的步骤和知识,这时候需要先掌握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比如我们经常遇到的氢氧化钠变质的问题,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首先简单的探究,有没有变质,这个实验就很简单了,就是加入稀盐酸就可以证明;随后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是全部变质、部分变质还是没有变质,这样就增加了一些难度,也能够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严谨科学态度。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很多内容,以上只是我的一点自己的想法和不成熟的实践经验,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喜爱化学,喜爱实验,乐于实验。

医学护理专业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培养的论文

摘要:科学素养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中学化学教师要重视化学实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兴趣;教育功能;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指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对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时代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化学实验能够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学科教学的独特作用决定了开展化学实验改革的必要性,教师应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在实验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重视化学实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人们对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又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人们发现实验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智能发展,而且在推进学生情感和意志升华方面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形成服务社会的情感、意志和性格。

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将情感因素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整体把握了实验的难度和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后,将一切不利因素隐化后再傳输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情感能够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行为,通过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另外,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态度包括科学的`态度和对待科学的态度。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理论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过程中情意品质的养成。

(1)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使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实验的发生应具备哪些条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必要条件;量变可以引起质变,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引起质变。

(2)借助化学发展史料和化学史实,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用侯氏制碱法制纯碱的实验中,我们可以介绍侯德榜的爱国事迹和为我国的制碱工业做出的贡献。

(3)通过sts(科学、技术、社会)和化学知识相结合的教育,使学生注重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积极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等一系列情意品质。

(4)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分组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难度适中的化学实验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挫折教育,使学生养成坚毅的科学意志。

三、加深实验过程中的美育教育。

化学实验中的美育教育也是培养学生情意品质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发现、鉴赏和表现化学美的能力。美育是一种侧重于感性的教育,潜移默化中熏陶美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愉悦学生的精神。美育教育是一项艺术性的教育活动,使化学教学在内容、形式上都充满美感。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某些鲜明的现象,像发热、发光、发声、沉淀的生成、气体的逸出、颜色的骤变等。这些实验现象通常都是瞬息多变、色彩鲜明、感官刺激很明显,这种丰富多彩的变化在揭示自然界科学变化规律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直观的科学美和化学变化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实验过程中有可能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气体、液体、固体废弃物,虽然我们很早就提“三废”的处理,但教师和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很薄弱的,在实验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仍是实验教学的关键一环。对于像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氨气、氯气等气体,往往可能污染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我们可以通过探究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多余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加入相应的试剂做化学处理,最终减少和消除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正确和规范的取用药品,最大限度的减少药品的浪费,也是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就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热点、重点环境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积极的投身环境保护,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责任感。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环保知识,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环境污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最终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浅谈如何发挥中学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j].数理化研究,,(7):53.

[3]王景林,吴良根.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多层次功能的再认识[j].现代中小学教育,,(3):43.

[4]蒋小飞.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教学与管理,,1,(20):147.

[6]于春华.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教学遵循的原则[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5):77.

医学本科生基础实验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在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物理学的每一个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与确立大都依赖于实验,同时实验也是研究和发展物理学的最基本手段。它不仅是技术的操作过程,还包含了丰富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以及创造原理和创新能力。因此,物理实验的教学是培养与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但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并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实施。

一、注重实验的导入,构建科学探索的课堂氛围。

大多数教师都会注重新课的引入,但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怎样导入?却考虑得比较少,往往直接把实验装置摆上讲台进行演示,这正是当前课堂教学的弊端。事实上,一个好的实验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望,还能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的机会,提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条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

实验的引入十分重要。因此实验导入时,可以先推导出即将演示的实验的原理,也可以先导入其所用器材,进而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不管哪种导入方式都必须注意合理“布局”,教师的提问或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都要能刺激学生心理产生疑问,进而激发探究欲望,这样学生才有探索的内动力,才能形成探索的课堂氛围。学生一旦有机会运用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他们就会在推导过程中积极应用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分类与比较等各种思维方法进行思考,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提高了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还激励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注重实验的实施,突出科学方法,突显创新意识。

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要有理想的实验装置,更重要的是如何实施实验的演示及教学,以充分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实验中的技术、丰富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以及蕴含的创造原理与创新技法传授给学生,对发展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它们“显化”,加以突出,给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可以说,相当于在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的进程中加进了催化剂。

中学物理实验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比较法、累积法、模拟法,还有等效法、转换法等。而且每个实验都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而确定的,也是教育教学创造活动的结晶。因此,教师应注重实验教学的实施,即突出科学方法,显化创新意识。让学生体验创新活动的乐趣,使他们从中培养创新精神,掌握好物理思想和方法,获得创新技法。可以说,学生对研究方法认识的进步,其意义并不比创新本身小。

三、注重实验的创新设计,全面发挥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对现有的实验大胆创新已成为当前物理教学的共识。教师该从何种途径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呢?根据应用实验手段研究物理问题时的基本过程,可归纳为如下几种途径:

1.通过改变实验目的和要求进行创新。

教师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改变原有实验目的与要求,提出新实验课题,要求学生利用原有的实验器材(甚至可适当增减),对原有实验进行创新改进,设计完成新实验课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改进原实验、设计新实验的创新能力。

2.通过改变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进行创新。

每个实验都是依据一定的理论提出来的,这个理论就是实验原理。为达到同一实验目的,可依据不同原理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原有实验的`原理或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方法进行创新,依据新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提出新的实验方案。

3.通过改变实验器材进行创新。

这种创新情形需改变原有实验的使用器材(包括测量对象),提出了在新实验器材基础上测量原有的物理量或新的物理量的新实验课题,一般学生应用原有的实验理论和方法无法解答新实验课题,必须重新设计实验方案或步骤,这些都要求学生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法。

4.通过增设或改变实验情景进行创新。

现成的实验装置往往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教材上还有许多内容没有现成的仪器配备,若不做,学生就缺乏感性认识,很难对学生讲清楚,且内容显得枯燥乏味。为此,教师应开发一些新实验,教师可以创设一种新的实验情景和应用情景来改变原来的实验,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理论、方法及实验技术来设计新实验课题的新方案,从而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理论、方法和实验技术移植应用于新领域的创新能力。

注重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摘要:。

以能力培养为主是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但现行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缺陷。本文从“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出发,探讨了立足基础知识,发展交流能力、培养专业技能的英语教学模式构建的途径。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学;基础知识;交流能力;专业技能。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英语作为人们交流和获取信息最常用的、最重要的语言媒介之一,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英语水平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英语教学也越来越成为衡量一所高等院校整体教学水平的一杆标尺。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校学生数量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因此,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

10月,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修订的《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该基本要求体现了以下特点:。

(1)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突出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2)为适应改革开放对涉外业务交际能力的需求,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

(3)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语言基础能力与专业实际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21世纪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要求。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

在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学与现实相脱离的现象比较普遍,存在“教了的用不上,有用的没教会”的现象。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无法很好地适应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生源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水平呈逐年滑坡的趋势。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学生入学英语水平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差,继续学习的能力也不够高。许多高职学生,说英语张不开口;即使有会说几句的同学,也是漏洞百出,无法控制语速、语言清晰度以及语言表达特点,很难达到交际的目的。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十分薄弱,学生操练英语口语表达的兴趣十分低下。

教师方面英语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高职英语教师大多是由原来中专学校或普通高中里的英语教师转过来的,还有一部分则是应届毕业生。教学方法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于教学观念、方法和手段落后,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讲授法,照本宣科地读、讲。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听众,完全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甚至倒头睡觉。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枯燥无味。面对学生的基础与学习状况,教师往往很难提高要求,教学改革难以实施,缺乏技能训练,观念落后,模式陈旧,师生互动很少;忽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没有把英语教学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相结合。此外,缺乏良好的英语教学硬件环境。因此,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尤以听力、写作为最差。而这两项技能的运用能力,对于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今后的工作有重要的影响。

高职英语教学与企业和社会的要求严重脱节。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键所在。加入wto以来,我国商贸领域已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各企业有了更多走向世界的机会。企业对员工在掌握外语方面的业务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企业需要学生能将英语与实际工作的需要更好地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认识高职教育的特殊要求,。

据调查,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毕业生具备下述三种英语能力:(1)要有良好的外语可持续学习能力。创业创新型社会必然是一个终身学习型社会。因此,要求高职高专的学生有较为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进入企业后能结合专业和岗位自主学习。(2)拥有一定的听、说技能。能与外商进行简单的口头与书面交流。(3)要有专业方面的应用能力。中国和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很多机器设备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尤其是最近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十分有利于先进仪器设备的引进。一线的高级技工需要懂得诸如“注意事项、操作步骤、仪器说明、参考资料”等方面外文的阅读与理解,不可能等人专门翻译。企业要求的以上三种能力,是高职高专的英语人才培养的方向。

我们提出了如下设想。

(一)打下一定的语言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可持续学习能力。

正确的语音和基本的语法知识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要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获得必要的英语基础素质。学校教育只是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知识,更多的知识需要以后在工作岗位中自己去摸索。这就要求英语知识的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应充分认识到:加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要给学生打下牢固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基础的语音知识的掌握,对英语语言的基本结构的认识,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强化口语训练,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水平。

首先,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授课环境。只有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无所顾忌地开口说英语。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从而主动而愉快地学习,课堂气氛轻松、师生间的关系融洽就十分重要。学生表现出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便于其展开丰富的语言联想,从而创建出有效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其次,要把听力训练与复述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学语言离不开“听”与“说”,“听”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交际能力,“说”是口头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听”与“说”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教师要每周用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听力强化训练。从辨析音标,到辨析易混的单词,再到句子的辨析。复述是自我训练口语的有效途径,每篇课文学完后,应尽量让学生复述课文。这样,学生便能把所学的课文语言运用正确的发音规律表达出来,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再次,创设情境。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就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英语。要结合教材充分利用图片、录像、投影等现代化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或半真实的.情境,让其就某些热门话题展开讨论,举行演讲和辩论赛,编写情境对话,编写故事和短剧、看图说话,设计话题讨论等。这不但能有效快速地强化学生的语言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需要日积月累,反复强化,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只有师生配合,共同努力,学生才能学好英语口语,习得口语交际能力。

(三)结合专业,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

高职院校的每个专业都开设英语课,每个专业都不同程度地需要英语。贸易专业需要较好的英语口语:理工科的学生比如计算机系的学生,由于专业直接与英语相联,对英语掌握程度的要求更专业,而化工、机电、建工等专业的毕业生则因所处的岗位不同,对英语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但这些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对英语的要求更多体现在阅读能力方面:能看懂产品说明、操作步骤等;有时还要求能翻译企业介绍或产品介绍。对如何在英语教学中,结合学生本专业的知识,使英语真正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岗位的需要服务,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与不同专业的教师一起开展教学研究。

作为基础课教师,我们和专业课教师共同面对着同样的学生,要达到的目标都是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那么,我们的教研活动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英语科目的教研活动,而应该走到所教学生的专业教研室,与专业教师一起探讨学生的专业问题以及他们的专业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英语教师会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好地在英语授课中渗透专业知识,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

二是有针对性地备课,不仅备学生、备教材,还要备专业。

应结合自己所教专业的学生,去搜集有关的专业英语知识,结合课本,适时地把专业英语加进课堂内容中。教材中同一个对话练习,对于计算机系的学生,可以设计与计算机专业知识有关的对话,贸易专业的学生就可以结合其贸易专业知识进行对话。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同一个单元的英语学习中得到不同的练习。随着教师对专业知识的不断了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教材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并以此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和完善,使自己的英语教学更能体现专业特色,真正做到英语课为专业服务。比如,在《新编实用英语》第二册第九单元applyingforajob一课中,关于如何申请一份工作、如何面试的对话,我们就根据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先给学生留下预习任务,让他们课前去了解自己专业将来的就业群以及这些岗位所需的专业特长,自己又具备什么能力等。之后在组织课堂对话时,教师再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面试对话。这样使学生不仅熟悉了自己的专业特色,而且还非常实际地掌握了如何用英语去进行面试,为学生将来真正面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以及学生所在的年级层次,适时地加入专业知识,并随着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不断加深,英语课中加入的专业知识内容也相应地增加,让他们觉得英语课不仅仅是学词汇、语法,而是实实在在地与自己的专业相关。这样既能体现基础课为专业服务,又可让学生感到英语的实用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会随之提高。

高职英语教育质量若要得到有效提高,就应将高职高专英语教育培养目标真正贯彻下去,就应切实地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突出语言的实用性。目前,高职英语的发展还未成熟,高职英语的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高职英语教育,应该用科学发展的观点看待、解决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其更迅速、更健康地发展,为社会培养出能够运用外语进行业务操作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t,hforspecialpurpos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2]icativesyllabusdesign[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3]rner-centeredcurriculum-astudyinsecondlanguage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8.

[4]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社,.

[5]陈家颐.高教公共英语课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1).

[6]陈梦,吴翰桂.完善听课制度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环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0).

对培养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看法论文

化学实验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创设趣味实验,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二是建立实验小组,让学生亲身体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三是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四是布置家庭小实验作业,培养学生理解创新能力.

作者:翟晓萍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学院师范分院,山西运城,044000刊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west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化学教学化学实验能力培养

谈生物化学实验课与学生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是高等院校教学的主要宗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实践以及表达能力将是医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以往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并结合作者的授课经验,提出更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方法。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而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已成为医药院校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是高等院校教学的主要宗旨,实验教学是医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以及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日后的实践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往的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主要是一些,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实验时只需要按照实验教材和指导教师的讲解,按部就班即可完成。这种验证式实验设置极大的制约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发挥。此外,美国医药学会的前会长大卫奥门博士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尽力培养出一种能力,让别人能够进入我们的脑海和心灵,能够在别人面前、在人群当中、在大众之前清晰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念传递给别人。大卫奥门博士所指的.能力即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指一个人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想法和意图等,用语言、文字、图形、表情和动作等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并善于让他人理解、体会和掌握,是交际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很多学生到了研究生阶段才发现,做实验成功并不代表可以顺利答辩毕业,主要因为在文字、图表、幻灯片以及口头表述方面不够科学严谨,而这些方面都可以通过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加以改善。因此,生物化学实验中需要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以及表达能力开展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1.合理地制定考核内容。

考核是督促学习的手段,也是检验学生是否在实验中有所成长的有效方法。为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教学课程应授予独立的学分,考核内容应涉及实验理论的应用与探讨、常规实验技能的掌握、综合性实验的创新设计以及实验结果科学严谨的表述四个方面,全面考核实验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过度依赖分数奖惩,师生间的距离势必拉大。马斯洛认为人类需求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每个学生都有一颗不甘平庸的心,结合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与学生的心态,不妨让每次试验最成功的一组,课后通过进一步资料查询与深入探讨,最后以实验成果汇报的形式在第二次课上呈献给全班,以此来激励其他组同学努力认真的做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在数据、图表方面的处理能力以及学术语言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变被动为主动。

以往教师单纯讲解的教学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双向交流较少,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略,积极性必然不高,无法真正领悟实验中蕴含的理论与方法,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也很浅显。现在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课堂知识对于培养综合型人才只是一部分,老师的角色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和获取所需的知识的方法与技巧会让学生受用终身的。从根本上要将学生置于主动学习的位置上,结合学时数并根据班型把学生分组后,每组负责准备一个实验,准备环节包括文献、书籍资料来源,资料方向,设置问题,汇报形式与要求等四个部分。实施环节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鼓励其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汇报结束后,留出讨论时间,营造积极、热烈的讨论氛围,激发学习热情,然后教师给予点评,以考察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这个实验为例,首先点评学生关于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如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分类、如何判断各组酶促反应的快慢、碘化钾-碘溶液中的碘化钾起什么作用等)是否讲全,然后介绍操作注意事项及实验安全,对重要的实验操作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最后介绍临床上酶活性的常用检测方法。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但锻炼了表达能力,同时还提升了自学能力与文献、书籍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及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1]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加生物化学实验中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可以使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应用和延伸,接触先进仪器的同时,紧密联系当前学术热点,有助于科研素养的提高;学生亲身参与科研课题,不仅能迅速将理论与学术前沿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同时还能领悟很多科研思路,是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最有效途径,比如北京大学就是将实验教学直接延伸到科研学术[2]。现代教育迅猛发展,先进的科学理念与技术不断涌入,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3],如何让学生运用生物化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由单向、被动接受转为双向交流、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以及表达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每位生物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一直努力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探索适合医、药类学生发展特点的实验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从实际情况出发,教学方法上勇于创新,是提升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牛国兴,高翔,徐华龙.大学化学,,27(4),27.。

[2]吕占霞,贺维军,高珍,范星河.大学化学,,26(1),14.。

注重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中等专业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的实用型人材。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课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在分析化学中,化学实验约占1/3,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更能强化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医学院校的学生将来要当医生,职业要求他们必须稳、准。这些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就出来,需要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做到。化学实验比重大,尤其分析化学实验多而且要求精准,恰能让学生做到多练、精练。所以化学实验能很好的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定要高度重视。

化学实验的种类很多,有仪器的使用、物质的性质实验、原理的证明、物质的制备实验、物质的分析检测实验(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通过这些实验能使学生的哪些实验技能得到训练呢?下面加以具体介绍。

1.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训练。

学生的动手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如果你有再多的理论知识,如果动手能力很差也无法将其落到实际工作中。化学实验中,仪器的使用和制备都能很有效的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移液管的使用、酸碱滴定管的使用、分析天平的使用、分光光度计的使用,这个过程学生需要反复的操作,能够得到多次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对仪器的掌握,做到熟练的使用,规范的操作。还有象物质的制备实验,在安装制备装置时就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否则会手忙脚乱,不但安装不好还会在实验中出现危险现象。通过这些实验能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训练。

都说眼到才能手到,观察能力很重要。化学实验中的性质实验、原理证明、滴定终点的观察等实验就能很好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此可以培养学生注意细节。比如:钠与水的反应,让学生细心观察,可以观察到钠浮着在水面上,与水剧烈反应钠被熔化,有气体生成,加酚酞溶液变红。有些学生不细心就会漏掉钠被熔化这一现象。还有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时,产生气泡的速度很快,一疏忽就看不到;在化学平衡一章的实验中,学生要认真观察,观察物质颜色的深浅变化;产生气体的速度;出现浑浊的快慢等从而使原理得到证明。在分析实验中,滴定终点的观察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这就要求学生在这里反复练习,训练出敏锐的观察能力。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训练。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代表一个人综合能力。化学实验中的制备实验、物质的检测实验还有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都能使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得到强化训练。

通过化学实验能够使学生的诸多能力得到训练,那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的训练呢,下面就我的一点经验加以总结介绍如下。

(1)做好课前准备。

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充分预习。以往教师也强调让学生课前预习,但大多都流于形式,学生也不重视,没有几个学生能做到认真充分的预习。所以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让学生写出预习报告,每次上课前教师要进行抽查记录,列入平时成绩。预习可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实验中应出现哪些反应现象,了解实验中主要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事先完成一些理论计算,这样还可以大大的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效率。

(2)课上教师合理安排时间。

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去动手操作,所以教师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做到少讲、精讲,把主要的操作和注意事项交待清楚,并在黑板上写出问题。尽量少占用时间去讲理论,让出大部分时间去给学生实际操作,这样就能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训练。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讲解和示范的时候决不允许学生在下面摆弄仪器,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自己的身上,没讲完之前没经教师允许不可乱动仪器。否则教师前面讲、学生下面动,什么也没听清,什么也没看明白,操作时不是操作不规范就是不知道怎么下手,还容易发生危险。另外教师还要充分的把学生的自觉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讲完理论就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他们手、眼、脑都用上,边操作、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

(4)结束前总结检查。

有的学生认为教师讲完了,也没有了提问,他们的思想就很放松,有的同学偷懒不做或少做,到时把别人的实验报告一抄就能得到好的实验成绩。对于这种情况,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必须采取考核措施,告诉学生实验结束前我们要加以小结,检查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看看仪器使用是否操作规范以及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看到的现象(包括异常现象)、检测的结果是否正确。这一抽查成绩记入到平时成绩中。这样的抽查使学生的懒惰心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止,他们也不得不认真的自己动起手来。

参考文献:

[1]蒋大惠.化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李桂馨.分析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用好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能力教育论文化学实验使用

化学实验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创设趣味实验,引起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二是建立实验小组,让学生亲身体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三是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四是布置家庭小实验作业,培养学生理解创新能力.

作者:翟晓萍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学院师范分院,山西运城,044000刊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west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71关键词:化学教学化学实验能力培养

高中物理实验中综合能力的培养论文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状况是决定物理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高考考纲明确提出了要考查学生的五种能力,为此结合平时教学我谈一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的核心应归结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人们常说,要提高人的素质,归根结底也就是提高思维素质,所以做为教师,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1.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解答物理问题时,大多数学生找不到问题的突破口,造成解题中出现思维障碍,针对这一现状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交给学生,读题的时候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物理名词或较为典型的物理规律的叙述下用笔勾画出来,这样学生在分析物理过程就能快速找出解题的突破口。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一个背景材料中,尽可能地开拓各种思维渠道,以便从不同思维路径达到同一目的,提倡一问多思、一题多变,多探索,引导学生发展发散思维,使他们灵活运用,灵活的接受知识,加强知识联系提高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人们思考问题常常反过来加以思考,这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可以拓宽学生思路。例如,物理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做匀减速运动的刹车问题,让学生反过来思考将是一个什么样的运动?这样反过来多角度思考,对提高学生能力是会有帮助的。

二、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这方面主要是运用物理知识通过口头或文字说明解释物理现象,会应用物理公式弄清实际问题,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认为培养这方面能力,平时应该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勤于思考。

我们知道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社会实践中获了经验的总结。所以,学习物理要联系实际,把知识学活用活,真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物理问题,如日、月的东升西落,冰、水的相互转化,电流使灯泡发光,电流使电阻丝发热等问题。

2.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是解题关键。

实际问题的特点是用生活的语言来表述的,而不是用物理名词术语直接给出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用物理名词术语显示出它的物理真面目,再找出与之对应的'物理概念、规律等。例如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水缸“出汉”,卫生球消失等生活现象,首先要转化为物理术语,与物理概念、名词等联系起来,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人的一生获得的知识技能,其中只有少数是从老师那儿“学”来的,而决大部分是通过自学和实践获得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广泛阅读及其他课外活动等。

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训练项目之一。

首先,使学生明确目的,启发学生思维,揭示事物本质。观察不等同于一般的看,它是思维的基础,是认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启发其思维活动,这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其次,精心指导学生实验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使学生明确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要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实验热情,重视学生动手实验,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了解其发展变化特点,以至最后探寻物理规律。

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迁移主要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或新的学习的影响。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有干扰或抑制作用的叫负迁移。

1.注意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保证正迁移实现,清除负迁移。

在教学中要一定防止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定律时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前面学习的错误思维方式将影响后续学习,只有形成有利的心理准备状态,才能保证实现正迁移。

2.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

在学习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概括,特别是横向之间的概括,强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联系,章节之间的联系,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的知识达到一定的广度,不仅促使学习向深度发展,而且可以顺利理解新的事物。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同类新事物的应用,并把新事物融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去,并能够顺利地发生正迁移。

3.重视演绎推理作用的运用和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要使学生把握知识的组成和框架,建立起整体的认识,特别要重视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演绎推理的作用以及演绎推理方法的培养。学生掌握了演绎和推理,才能使知识进一步扩深和展开,对后续的深入学习起到了良好的正迁移。

医学本科生基础实验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物理实验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详细强调了二十一世纪实验室在高校中的地位与作用。改革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大学生在实验记录、仪器操作和数据处理方面技能和方法,为二十一世纪和十二五规划培养优秀人才而努力。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严谨求实;综合素质。

21世纪国际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素质,而人才素质的优劣则体现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创新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别出心裁,突破常规,首次出现的思维活动。在大学物理实验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塑造创新性和创造性人才,是当今教育和教学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本文就此谈谈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重新认识物理实验课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面向21世纪,为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首先应该对高校实验课的地位和作用重新认识。高校的实验室是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反映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诞生的摇篮。更重要的是,它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欲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课堂。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学习和应用新仪器、新技术和新方法,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人才培养方面,实验室是开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场所。因此在高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改革陈旧的实验课教学内容和模式,树立知识能力并重的创新实验观。

目前,实验室开设的实验课大多数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其教学方法多为灌输式,教师包办,学生“全托”,仅以验证所学的某一理论为目的,起不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作用,达不到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实验研究能力的目的。目前多数实验项目仍为验证性实验,实验教学方法仍为机械式的学生“跟着教师走”,甚至教师“牵着学生行”,走完“程序化”的步子,实验也就结束了。体现不了学生在实验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感到实验课枯燥无味,没有学习兴趣。一旦让学生独立操作或换个实验项目,便目瞪口呆,束手无策。改革的思路应该是:一方面,要减少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的实验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要与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审议过去的实验内容和方法,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研究传统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存在的问题,要注意吸收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成果,注意应用实验研究和实验教学的现代化手段,不断充实新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实验课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内容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不同学科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交叉与融合,用实验来串联知识,通过实验来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是需要改革的目的。

就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而言,应该是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综合培养。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理工科学校本科教育从基础到专业课都有实验教学环节。在实验课教学中,经常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实验记录不规范、不完整,个别学生还有抄袭实验报告的行为。这些现象反映出有的学生对实验教学课不够重视,还缺乏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应从最基本记录实验数据抓起。向学生强调实验记录的重要性,并告诉他们同一实验而不同设备的基本参数和系统误差是不完全一样的,因此实验前必须记录实验仪器设备的编号和有关参数,以便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用,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和严谨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观察、探索能力既是综合素质的基本要素,也是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首先具备的。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能力应该贯穿整个实验教学环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是单纯地给学生演示或简单地告诉学生实验操作过程,而是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和要求,提出许多相关问题,启发诱导学生认真思考和探索。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认识到要想做好实验,必须认真观察,思考和努力探索后才能获得。提高了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有的学生轻视实验操作训练,实验动手能力低,造成同学之前不能协调配合,也常造成同一小组实验失败。因此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也是实验课教学目的之一,不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实验操作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要尽可能增加实验仪器的台套数,控制实验人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逐步克服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4.培养学生实验数据整理归纳,分析推理的能力。

在实验课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另一种倾向:学生以为实验课只要学会实验操作就行了,不重视实验结果,因此有的学生在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中,不知道保留几位有效数值,不会进行误差分析,甚至不会画实验数据相关关系图,更不能从实验数据中归纳出普遍规律的.现象和推理。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根据不同的实验,让学生学会处理不同的实验数据和误差分析,并做出实验数据相关的关系图,并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归纳,推导等训练,然后再写出实验报告。通过这些措施和手段逐步提高学生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归纳,分析推理的能力,最终让学生认识到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只是实验课教学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分析验证某些定律和假设,建立某些法则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道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

“创新”有两层含义,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有创新意识就无从谈创新能力,但不是有了创新意识就有了创新能力。两者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综合素质,才谈得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精神振作起来,在学生茫无头绪时给予启迪,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受益终生。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也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围绕着物理实验教学这个核心,开展以物理实验的创新为主体的创新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养成物理素质,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培养未来的创新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谈生物化学实验课与学生能力培养论文

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学生实验能力包括设计实验计划、观察操作、数据处理、分析与总结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不是每个实验都能把各种能力同时培养起来。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将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例如,在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直尺、天平、弹簧秤、压强计、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万用电表时,就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又如,初中物理教材在实验《用电流表测电》之前的每个学生分组实验,都直接写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而在随后的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则要求学生模仿前面的表格自己设计实验表格。

在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以后,完全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表格,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要抓住教材这种变化的安排,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计划的能力。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要考虑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例如,电磁打点计时器在实验《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和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都会使用到。在做第一个实验时,由于学生对仪器比较生疏,操作时会很缓慢,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在做第二个实验时,就要要求学生对仪器的安装及使用操作程序不应再有原则性错误,熟练程度应比第一次好,速度比第一次快,不过在具体细节上允许出现些偏差。第三次实验,就要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无误地将实验安装并调好。

二、教师要注意发挥示范作用。

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时,学生即使按照教师要求在实验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对仪器的操作步骤也比较清楚了,但一旦接触到实验仪器,仍会束手无策。因此,实验前教师应对如何正确操作仪器进行示范,必要时强调说明不按规范操作会造成什么后果。尤其在学生进行操作过程中,要抓住典型事例向学生反复示范。例如,初三年级学生做电学实验,初学阶段很容易将电表“+”、“-”号接反。可以在学生实验前,先做示范操作,将电源的正极和电表正接线柱先用红纸做上特殊标记,然后用红色导线把电源的正极与电表的正接线柱连接起来,用黑色导线将电表的负接线柱与电源负极相接(电路中有小灯泡)。

在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再巡回视导,发现有接错的,再进行示范。教师在演示实验时,也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使用天平,拿取砝码时,镊子口的凹边应当朝上,待测物和砝码都应放在砝码盘的中央;拿取盛有水银的烧杯时,应用左手托底,不能用手提住烧杯口以免杯底破裂,如果在细长玻璃管中装有水银,翻转玻璃管时,不可用双手持玻璃管的.两端,而应以手挟持管的中部;做静电实验时,需要用手持绝缘柄时,应以两三个手指握持,而不应从掌心握持,并且应持离导体最远的一端,以防漏电;用手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臂、电表旋钮及启动开关时,应以另一只手扶持器件。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

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包括仪器调节、观察操作、仪器整理。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首先,实验前都要对仪器进行预备性调节,根据需要,有的仪器位置安装底座要水平,有的要垂直。各仪器之间的联系也应满足一定要求,如:电学实验中,电路连接要正确,还要考虑到观察、操作、检查的方便。在光具座上的仪器应保持共轴。测量仪表必须先进行零点调节,当某些条件变化影响到零点时,要重新调整零点。如天平位置变动、弹簧秤拉力方向改变,万用电表电阻档量程变化等,都必须重新调整零点。使用各种仪器必须按一定操作规范进行。对于违反操作规定的要禁止。

谈生物化学实验课与学生能力培养论文

教育部在2007年发布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备注栏中标明: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知识的实验。综合性实验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和方法的综合训练,其实验内容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涉及本课程的多个知识点,涉及多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多项实验内容的综合。由此可见,综合性实验是建立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或实验方法、实验手段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实验技能与思维方式进行全面训练的一种复合性实验。其特点就在于实验内容的复合性、实验手段与方法的多样性。

2.2开设综合性实验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开设综合性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创新能力。验证性实验侧重于验证某一定律、某一个结论或单一的基本操作、基本训练。综合性实验是相对于验证性实验而言有启迪思维和开发潜能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实验内容、方法、手段的综合,使学生灵活应用掌握的知识,培养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达到能力和素质综合培养的目的。通过综合性实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不是轻易能够实现的。其中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提升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这就对综合性实验本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从实验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入手。首先,实验的内容要能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进行实验学习的兴趣。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赋予实验内容一定的特点,比如先进性、趣味性;再或者是结合地方特色的实际工程,自己开发设计的实验。其次,实验的教学方法要有特色。主要体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不让学生事先知道实验结果,引导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2.3综合性实验实例。

电测实验是材料力学实验中的必做实验,例如用电测法测试低碳钢的e值和值、测试纯弯梁横截面的弯曲正应力和弯扭组合的主应力等实验。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这种实验方法。因为电测法不仅用于验证材料力学的理论,而且作为一种重要的工程测试手段,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手段。但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测试材料的选取、测试构件的选择包括贴片和接桥都是实验教师在做实验前准备好的,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只是按照预先给定的荷载逐级加载测试,得出实验测试结果与理论值对比计算相对误差。这样的实验只是在重复操作仪器,对于学生真正掌握电测方法并没有起到作用,致使一旦连线或贴片出现问题,学生的实验结果就出现很大误差。以电测法为基本内容的综合性实验就应该从电测法的基本原理出发,先对构件进行理论分析,再设计接桥、贴片和加载的方式,按照设计好的方式贴片、连线,最后进行加载和测试。这是电测法的完整过程,其中每个步骤的设计和完成质量都会直接影响到测试的.结果。实验教师在实验前提供构件(如不等边角钢或是工字钢等)、指定方法(如电测法)、指定任务(如测量角钢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或确定该角钢的形心主轴等),学生通过自由结合形成3~5人的小组自主完成实验。实践证明这是完全可行的,在年首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力学实验竞赛中,我校参赛学生第一次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贴片、连线,并对构件进行加载和测试,实用性大大增强。这样的实验既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同时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在实验中得到大大提高。真正实现了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做实验”变为“我要做实验”。

3问题与思考。

综合性实验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在实际开设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综合性实验的耗时较长。综合性实验通常需要一个较长的准备阶段和执行过程,而学校安排的课时是有限的,这之间的矛盾使得综合性实验开展存在阻力。二是实验室的条件有限。如果上百位学生同时预约进行综合性实验的操作,实验室的空间和仪器设备就显不足了,也会给实验室的组织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在一门课程中,不可能开设过多的综合性实验。三是实验经费有限。综合性实验教学不仅需要建立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室,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还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原材料,这些都需要资金作后盾。但大部分学校实验经费是有限的,不可能让学生开展大量的综合性实验。实际上,我们从开设综合性实验的目的出发,并不一定要有很多大型的、需时很长的综合性实验,只要开设的实验能够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联想,就都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也可以有目的地去改造一些验证性实验,用综合性实验的要求和理念去改造,使它们变成小型的综合性实验。使它们达到既能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功能。还可以将综合性实验和大学生创新项目结合起来,不仅使得综合性实验的内容不断更新,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实验耗时较长和实验经费有限的矛盾。

4结语。

为使综合性实验项目起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综合性实验开设方式需要不断创新。这就需要实验指导教师应广泛参加各类科研课题或相关培训,不断更新知识,熟悉学科前沿,开阔视野,以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同时也需要学校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投入,不断改善实验条件,把行业先进仪器设备以及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实验这个小窗口看到行业的大舞台。综合性实验项目只要合理设置,就能达到培养学生工程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研究能力的目的。

相关范文推荐